徐州紫树烟在你们哪里什么价格 山东和宿迁呢?

利益相关, 沛籍徐州人。老话说丰沛萧砀是一家,楼主真正意义上的老乡。

按知乎的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徐州人爱打架"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有段时间确实如此;但也不是,因为现在徐州治安很好,徐州人从来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楼主提到的室友“徐州人爱打架”这类stereoptype就是如此。早些年,大概是00、01年那阵子,徐州的治安确实很差,可能他们中有些人的长辈当时来到徐州,看到的情况确实如此,也可能是长辈人当年在徐州确实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们在长辈“徐州人凶爱打架”的stereotype中耳濡目染形成了“徐州人爱打架”这类sub-stereotype——然而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早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徐州治安水平这么多年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一座非常安全的城市,安全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回国时可以带着女朋友(现在是妻子)带着一帮兄弟们在彭城一号吃完晚饭到神话唱歌唱到半夜三点然后徒步走回云龙湖畔的家(暴露地点了),全程半个小时,一路上除了王陵路上路灯照耀下的法桐叶沙沙作响外,大街上是看不见任何一个人的,没错,我徐现在就是这么安全。

然而这些人对徐州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徐州人爱打架”这类stereotype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眼光只有鼻子尖儿这么远的悲哀。

相较之下,徐州人是北方人中少有的宗族观念极强,勇猛果敢且好战的族群,而这一点,跟徐州历史上战乱频繁有关,也与历史上徐州长期偏离权力核心地区的“三不管”地区,政府公权力缺位,长期依靠乡村精英阶层,即以乡绅为主体的乡村自治领袖维护治安的状态有关 。我爷爷早些年说,“没事别找事,有事别怕事”,我不能说这句话百分之百正确,但这句话传递出的信息很深刻——可以说,这是我爷爷一辈子的经验。徐州这类大平原地区的地形决定了在战乱频繁土匪响马横行的年代,十几个人的响马可以不靠任何补给支持而昼夜奔袭数百里去突击一个村庄。为了自保,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将房子集中建在一起,筑堡而居,共同防御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如此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由乡绅出面召集,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有生力量与外来入侵者进行局部斗争,平时则与之形成对峙,这从徐州下面各县以“堡(念作pu4,如三堡(“san3pu4”而非“san3bao2”)”“庄”命名的村庄比例可以看出来,而正也因为长期战乱而政府公权缺位(这类事情在00年之前的农村依然存在),徐州人不仅极重视个人战斗力(三中的体育全省第一233333),传统上也将一个家族的男丁的多寡视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从外部说,人多力量大,大家族人多势众响马土匪之类的一般惹不起,从内部来说,儿子多了,家族在村里也不会受外族的欺辱,这种事情即使是在我父亲年轻的时候也依然如此,而这类固有的观念,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父亲这一代人。

当然,响马出没早就成为了历史,但这类传统沿袭至今,也就演变成了徐州人即使在外地依然抱团取暖的事实,而“没事别找事有事别怕事”,恰恰也说明了徐州人平时崇文尚武温文尔雅,但真的有人欺负到头上了,却也从不露怯——套用亮剑里的一段话来解释,“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徐州人可以说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乡土意识很重,所以凝聚力极强,抱团取暖很正常,一般到了外地,遇到事情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的都得依靠老乡,特别是初来乍到的时候,很多事情有人帮扶总比单打独斗要来得强。

当然,这并不是“徐州人爱打架”这类糟点满满的问题的回答,但可以从侧面证明一个事儿,那就是别人的脑子长在别人头上,别人爱怎么想是别人的事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对别人的stereotype最好的打脸。

我们徐州人在澳洲,不会说英语没有关系,但一定要会说徐州话。

楼主提到面对这样满是槽点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最好的答案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回答——很简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是极为困难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信经验而不是事实,楼主能做的无非也就是继续保持温文尔雅而刚烈尚武的徐州人的传统即可,别的,呵呵,爱怎么着怎么着吧爷不问了。

由一品梅(特长)整合而来。这款烟的外包装和其品名相得益彰,品名金砂,包装也是金黄色的色调并且采用了磨砂工艺,看起来很显档次。包装图案还是比较简单的,正面盒盖上是南京图标,中间有南京和一品梅的字样,下方警示语。反面是标明了过滤嘴香烟,顺下是南京拼音和一品梅汉字,中间是一品梅原来的图标,下方同样是警语

(内容来自纸质资料摘录、论坛帖子节选、以及网友提交,不代表本站观点,请自行甄别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州紫树什么时候出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