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相声界的人,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都觉得“冯巩”最优秀?

谢邀,谢很多人邀,尤其感谢

冯·斯托洛夫斯基·巩,中国相声界出身最高贵的演员,腿最长、“从肚脐眼以下就开始分叉”的相声演员,也是长得最像吴彦祖(海淀)的相声演员。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知道冯巩的家世,冯巩本人也在《建党伟业》里面出演了冯国璋。但是实际上,冯巩从这段身世里面到底获得了多少,就一个外人看,可能不太好下结论。

冯巩是冯国璋曾孙,其祖父是冯国璋第三子,父亲也是祖父的第三子。冯国璋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冯门之后也多半不是泛泛之辈。冯巩的祖父冯家遇,毕业于德国柏林工学院化学冶金专业,回国之后创办了天津大陆银行、大城银行以及天津六大纱厂之首的“恒源纱厂”;和这些相比,更加出名的是他与其他几位同仁创办的天津东方油漆厂,旗下品牌“灯塔”牌油漆,天津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不仅如此,冯家遇先生曾受日伪政权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的邀请,许诺委以重任;冯家遇先生不仅没有谢邀,更没有多图预警,而是称病不出——民族气节可见一斑。

冯巩的父亲冯海岗毕业于辅仁大学,母亲刘益素是有“汀流河刘家”、“京东第一家”之称的大家千金,与冯海岗先生是辅仁大学的同学。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不是现在的“搬砖师”,不是禀赋、才学出类拔萃,就是出身或富或贵。当然我们不是媚富贵,只是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富贵人家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以及眼界,都是优于常人的。

作为一个“官四代”、“富三代”,出自高知家庭的名门之后,冯巩居然没有投入金融行业翻云覆雨,也没有去唱读讲传普度一方,更没有和女民歌手坚守不正当关系,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相声这个大火坑之中,令人咂舌。凡是必然不太成立的事情,里面肯定蕴藏着曲折和辛酸。

作为北洋后裔和国府官僚之后,冯巩自幼便过得不那么安宁。父亲冯海岗1950年被投入了监狱,尔后被遣返、劳改。在那个“打倒反动军阀孝子贤孙”的年代,冯家不仅搬出了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58号的冯氏故居老宅,抄家、打砸抢烧和挂牌游街一个也没有幸免。冯家遇先生临终前,也将全部家产自愿交给了人民。

(题外话:天津的民主路上,有汤玉麟旧宅、冯国璋旧居、曹禺故居、张廷谔故居、袁世凯旧宅等等,历史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没想到居然叫“民主路”。)

冯巩1957年生人,自然对童年的感受不至于像我们后人这般唏嘘。虽然一大家子从壕宅搬进了十几平米的小平房,冯巩在后期的春晚节目上也通过朱军透露过自己小时候“拣煤核”的经历;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年少时总是单纯到极致得开心。

少时的冯巩喜欢文艺,学习了京胡(在后来的元宵晚会上也表演过)、板胡等乐器,还光荣地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特许批准进入了所在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入70年代,冯巩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模仿表演了马季、唐杰忠二位老师的《友谊颂》,被马季先生了解到之后,看中,收为弟子。

后来进入工厂工作,冯巩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搭档刘伟。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好评,包括兰州军区文工团、沈阳军区文工团和工程兵文工团等很多文艺团体都到天津来选调他们(选调这个词现在不多见了)。但是由于出身原因,冯巩过不了政审,难以成行。后来沈阳军区一个宣传队看中了他们,二人扔下工作,不辞而别,毅然北上。最后还是因为影响过很多人的“种种”这个原因,被退回了天津。回乡之后也因为此次违反纪律而被辞退。

冯巩此时遇到了贵人,纺织局制线厂的书记收留了他们,而且在他们远走铁路文工团之后,还开了4年的工资资助他们——可能是救命的4年工资。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朋友对那段历史怎么看,年轻人生在这个“老公*我”、“爸我不累”的年代,是否怀念祖辈经历的生活呢。(说的好像我自己很老一样,我自己目前仍然是8、9点钟的太阳:特别声明。)

可能现在的很多人被鼓动之后,认为冯巩以及这一个时代的相声演员都是靠体制吃饭,更搞笑地说法是“花纳税人的钱”说相声。其实,每个年代、每个行业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30年之后你可能不理解,但30年之前那可能会是唯一的机会。

冯巩自1986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便踏上了29年的春晚之路。现在一提春晚很多人嘴都撇到脸际线去了。可是反思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事情我们坚持过29年,而且不是吃饭呼吸之类的琐事,而是接受29年聚光灯下的考验——任何一个小纰漏都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柄。春晚对于现在娱乐形式丰富的生活而言,味同鸡肋,但是对于80后以及他们的长辈,春晚确实带来过许多欢乐。况且,以后来春晚的残酷筛选来看,连续29年上台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多少艺人半途而废,也有不少中间间隔。现在大家可能觉得一些老面孔的作品质量下降了,这是由于他们精力的缺乏和艺术生命的规律,更多的原因是观众在不断地成长,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成长。30年前,《虎年说虎》观众会新奇,《巧对影联》观众会叫绝,那个年代想重看一下作品,可能要在广播电视报上查好重播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等个半天。30年后,喜欢谁的影音作品,离线下载到手机上通勤路上让你看个够。

(再给个小数据:赵本山1990年开始上春晚,1994年中断了一次,至2012年止;蔡明1991年开始上春晚,1992和1998年各中断了一次;黄宏1989年开始上春晚,连续24年,至2012年止;宋祖英1990年开始上春晚,至2013年止)

冯巩艺术生涯的波折,不光是出身,也在于搭档。

和刘伟的几段春晚合作之后,两人大红大紫。尽管中间有《五官争功》的穿插,以及《求全责备》这种沿袭《虎年说虎》老套路的劣质作品(感觉这么多人说相声应该是有人故意安排的,纯猜测),但是刘伟、冯巩的名声算是就此打响。之后遇到了一件奇葩事——刘伟出国。一说是出国学习,一说是去澳洲定居。引用《小偷公司》里的一句话,“你说你一个小偷公司,出国考察什么!”

冯巩也就此和牛群开始了更大的艺术冲浪。

风格上,两人延续了所谓“子母哏”的表演形式,作品上更是佳作迭出。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的话,我想借用他们一个作品的名字,那就是“两个弄潮儿”。他们说过《亚运之最》,《拍卖》过施拉普纳的头发,给秦始皇出过4根蜡烛的“点子”,挨过倪萍的“小铡刀”。从《明天会更好》开始基本坐稳了春晚语言类男性表演节目一哥的位置,在《坐享其成》之后达到了牛群冯巩相声艺术的巅峰。

除了春晚,这期间其实还有好多好作品,比如90年元旦晚会的《卖鞋》,赵忠祥、韩乔生、鞠萍啊,高潮迭起,“那将会是这个样子”。《串门》提前一个时代帮我们调侃了一下土豪的生活,满足了loser的虚荣心。冯巩还和吕丽萍合作过《心愿》和《开锁》,《开锁》这个节目的故事和人物塑造真是太牛了,男人们看了会哭好不好。牛群冯巩的妖孽之座,是《有话坐着说》,那番讽刺,酸爽不已(还是有倪萍)。

后来有人诟病冯巩后期春晚节目不算相声,或者不伦不类的时候,其实冯巩大可置之不理,早期早就有好多好的小品节目。委身取名“相声剧”或者“泛相声”,冯巩本身也有各种无奈。

还有人揪着冯巩不说传统段子的事不放。引用某相声演员的话“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我的观点是:现在觉得那些都是传统段子,其实当时他们都是创新。把自己的段子做好了,坚持住了,以后就是传统段子。

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搭档又奇葩了。牛群老师不光“牛眼看世界”搞起了摄影,还去客串当了县长,还不了了之地裸了个捐。冯巩只得在艺术盛年又换了搭档。

郭冬临是个奇才,“他圆圆的大头,没多少头发。再去了耳朵,那就是冬瓜”。《有事您说话》这样的好本子虽不多见,但是后期作品越差,越体现出他的技法令人折服。而且他是非天津人里面,天津话说得最好的;我并不是在黑蔡明老师。《旧歌新曲》和《台上台下》两个节目我都很喜欢,冯巩把吉他都搬出来了我如何不点赞。

之后又是频繁的换搭档,周涛、朱军、刘金山、李志强,我根本不是因为长得美丽才记住金玉婷的。

《笑谈人生》这个节目值得好好说一说。冯巩和朱军关系一直很好,当时朱军的《艺术人生》节目好比今天《星光大道》般“大红大紫”。那是一个访谈类节目盛行的年代,王刚“带着你的朋友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英达在一边《夫妻剧场》。

这是牛群冯巩搭档以来,冯巩第一次把自己的节目从春晚首个语言类节目调整到黄金时间。冯巩在里面透露了人生经历,朱军也把自己的节目调侃得可以,“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这个节目基本是冯巩春晚最后的闪光。

节目之外还有一个小故事:冯巩上场前,导演朗坤让他尽量压缩时间。这可是没有彩排,没有预演的临时决定。冯巩说他告诉朱军,语速加快,节目节奏加快,但是该有的桥段一个不能少。如果不是事后知道这个故事,我到目前还觉得整个节目效果没有什么问题。最后,在二位的把握下,节目时间由17'50''压缩到17'00''。对于春晚来说,这50秒是宝贵的。据说后面某个歌曲节目因此被保留了,虽然不知道哪一个,但是那个歌手应该感谢冯巩。冯巩在后面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很主旋律的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演员都不容易,我今天为他省出了时间,明天别人也会为我这样的。”(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没错)

这里留一个伏笔,最后再说。

冯巩的出色不光体现在相声和小品方面,他还尝试过几次大银幕,甚至当起了导演。《埋伏》、《谁说我不在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算不上大制作,但是从最终效果和影片深度看,比其他相声演员触电的产品要高出一筹。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埋伏》,原因当然不是里面有女神江珊和冯巩未尽的床戏。故事线索不复杂,走向也稍微有点主旋律,但是里面小人物的坚韧和爱情的坚守还是让我感动了一下。我这个人看电影有一个条件:最好不以感情戏为主线。《埋伏》算不上,江珊我也没太注意!

冯巩的为人,是比他演艺事业更为人称道的。他每次接受采访永远是谦恭礼让,夸别人的话不停地抛出,外加点小幽默。总是给别人留面子,总是让别人下台阶。圈里流行着冯巩的段子:获奖(一说是电影,一说是春晚),就在金榜题名的喧嚣之后,第二天肯定会派司机把钱给主创送过去。这种为人的沉稳和明理,至少值得我个人学习。

个人有幸见过冯巩两次。

一次是敝校百年校庆,冯巩和李志强来演出。那可不是春晚的豪华舞台,不敢说简陋,但是表演条件肯定不算好。冯巩依旧尽心尽力,相比某知名女歌神索要名画成功之后才答应演出,境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简直是闷声大出彩。

另一次是在北京某街的一个小饭店里。冯巩在二楼包间请朋友吃饭,我和一个朋友在一楼吃火锅。冯巩几次下楼送人,对朋友的接人待物很是谦逊。我作为一个直男粉丝,眼巴巴地观察着一颦一笑。周围他的朋友注意到我,在观察我有没有拍照之类。我看冯巩已经微醺,而且意不在周围,也就没有上去叨扰。面对仰慕的人,在一旁静静欣赏才是心灵的陶冶,当然不是因为胆小和懦弱。

时间自己大步流星跑到了2013年。郭德纲首次上春晚,立刻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和媒体的焦点。那年的春晚依旧是前面有节目超时,而郭德纲的首秀被安排在过去赵本山的黄金时间播出,即便是时间出现问题,也必然是雷打不动。表演结束,褒贬不一,但总体对郭德纲上春晚还是接受的。

然而,有一个细节没有人关注。为了不错过12点敲钟,调整的节目是冯巩、郭冬临、闫学晶的《搭把手不孤独》,被放到了12点以后的“垃圾时间”。想必大多数人不是去放炮,就是去吃饺子了吧。有几人还记得这个在冯巩近几年作品里水平还算回升的节目呢,有几人去炒作这是冯巩、郭冬临11年后的春晚再聚首呢。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从春晚的初生牛犊,到顶梁台柱,再到垃圾时间。换作你我,如何承受。但即便是0点后,我看到的还是兢兢业业的表演,没有事后不分场合地抱怨,也没有逢记者逢观众便说别人欺负他了。

这不是一次传承,因为交棒和接棒的人彼此没有来往,没有沟通。交棒的人还在坚持,接棒的人也没想着领情。

接上文,冯巩说过他为别人在春晚上挤时间表演,而春晚却没有给他时间。

男人最大的魅力在于默默承受和践行。2014年春晚我们又听见了那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虽然是出自朱军之口。

印象中,“想死你们了”第一次说出口,应该是1995年的《最差先生》。20年了。

希望能一直听下去,希望节目质量也有所回升,希望有个稳定靠谱的搭档。

(《最差先生》和前一年的《点子公司》,居然有冯小刚冯导参与创作。)

吃过苦,努力过,在坚持;

有故事,无戾气,会做人;

几乎没有取笑过弱势群体;

不拿徒弟当枪到处骂人;

有政治地位,但是不攀龙附凤。

也许你我到了他今天的成就,早就颐养天年了。

有人觉得总统后裔说起了相声是有辱门风;我却觉得做什么不重要,把事情做好,顺便做别的事情也不赖,就是成功。

1.引用的图片来源是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及时删除;

2.本人没有采访过冯巩先生,关于个人经历必然会引用一些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及时删除;

3.图片中的第一位是冯巩的大姐,冯幸耘女士;

4.花式拖延症患者如释重负,终于一块石头落地;

5.本人的一个习惯,会偷偷修改文中的个别词句,以保持语句顺畅,正确表达意思,但不会有颠覆性观点。敬请谅解。(为避免误会,已删除《小偷公司》的描述)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与小品有所不同,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小品带来的魅力,可相声没有任何肢体动作,观众笑与不笑完全在于演员的表演能力,可以说天赋占很大一部分,而从相声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之后,也开始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那么在众多知名相声演员中,谁能挤进前十呢?

排名第一的自然就是侯宝林大师,作为上世纪有名的相声艺术家,他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仅是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如今有名的相声演员都是继承侯宝林的衣钵,他终身以人民群众为大,将观众视为恩人,衣食父母。

毕竟郭德纲作为复兴相声的一员,将快要消失了的艺术捡了回来,就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功在当代,老郭的贡献是难以抹杀的,相信将来也是被人们崇拜的一位人物。大家对排名有什么不同看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现在的相声市场总有人给乱分类,什么主流相声和非主流相声,什么体制内相声和体制外相声之类,其实这些分法都有点居心叵测。

往大了说,相声按照风格和内容可以分为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从观众角度看,相声可以分为好听的相声和不好听的相声,如果较真的话还可以分为合法的相声和不合法的相声。

在笔者看来,相声历史上传统相声的代表有侯宝林、马三立等人,现代相声的代表则有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等组合,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的则是马季和侯耀文。而在现代相声中登峰造极的组合则是牛群冯巩。

牛群冯巩组合几乎垄断了整个九十年代,在他们搭档的十年黄金时期,他们是相声行业的代表和翘楚。他们俩的相声讽刺辛辣、紧跟潮流、贴近生活,是现代相声的典范,很多段子如今听来不仅可乐甚至还很有借鉴意义。笔者选出牛群冯巩脍炙人口的十段相声回顾一下。

1990年春晚上牛群冯巩说的一个讽刺小段,针对的是当年各种滥发的保健鸡汤杂志,其实回过头看看,这段29年前的相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因为那些各种保健鸡汤文现在都转战自媒体和公众号了。经典台词:要想青春永常在,请买冯巩牌热得快!

1992年春晚的《办晚会》,讽刺的是当时流行的各种奇葩走穴和赞助商,赞助商为了出名不惜将各种不合适的东西塞到晚会上。这段相声要是拖后十年恐怕都不能过审,因为十年后的春晚也被各种赞助商绑架了,各种小品中的乱七八糟的植入不一而足。而现在的综艺节目更是过分,一场演出不植入个几十次广告都不行,去年的《相声有新人》里的各种植入让笔者都对那个白酒品牌产生了厌烦心理。

那一年由于跳水女皇高敏的一次拍卖金牌新闻,拍卖这个新鲜字眼在全国被人熟知。牛群冯巩的拍卖流程虽然没有人家那种“第一次,第二次”的紧迫感,但整场相声的效果极好,和台下的互动也很搞笑,唯一的遗憾就是施拉普纳没有再续辉煌,感觉他俩算是给施大爷弄了个flag。

可能由于头一年的《拍卖》很成功,加上当年点子大王何阳一度风靡全国,因此牛群冯巩再次紧跟时代潮流推出《点子公司》。这个段子重在一个新颖,而且几个点子还都挺靠谱,比如生日蛋糕用阿拉伯数字,BB机支持自编音乐后来用在手机上了。唯一一个没能实现的是糯米纸做配料袋,但牛群那句“牛师傅”方便面确实非常应景,因为那年的方便面广告太火了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冯巩和牛群分开以后的作品也经常揉进去流行元素和网络语言,但感觉始终没有牛群运用的巧妙和自然。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牛群冯巩的相声作品有所起伏,比如《最差先生》就有点咯吱人的感觉,《两个人的世界》则像是简单的逗贫。1996年春晚的《明天会更好》则是一个完全顺应时代潮流和贴近生活的相声。在这段相声里他们对社会上出现的整容和打假进行了反映,同时也照顾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而且这段相声用两个人对比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子母哏的魅力。

经典台词“冯,迪特力施和牛本五十六”

这段相声在舞台上拉进了一个洋车,这个做法也遭到了马季的批评,这段相声结构也并不是很好,但由于各种小包袱的运用让效果颇佳。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段并没有经过精巧设计的相声,和后来冯巩和郭冬临那个背皇上出宫的小品类似。但牛群冯巩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配合和包袱运用让这段相声反而成了那几年春晚他们的经典之作。

这个段子在创意上其实和王谦祥李增瑞的《换包装》如出一辙,不过让牛群冯巩改编之后说的节奏加快效果更为火爆。你要说这段子是洒狗血也行,不过这属于高级的洒狗血,几分钟的小段包袱密集效果突出,声光电各种元素运用纯熟,堪称恶搞型相声的典范。

这也是一段改编的相声,属于荒诞和恶搞的类型。节奏明快,结构清晰,佳句不断,也算是他们的一个经典代表作,而倪萍最后时刻的加入则让这个相声的底变得特别厚实和意外,应该说这是牛群冯巩巅峰期水平的表现。

经典台词“你那五,我这六 。你埋伏,我暴露。你没事偷着乐,我天天公开哭。你站直了别趴下,我躺下就不起来。你狂吻俄罗斯,我啃死西班牙!”

这是一段在网络上流传很少的段子,但水平极高,作者里赫然还有冯小刚的名字,而且是第一作者。这个段子不仅讽刺辛辣,金句频出,而且形式非常新颖,全篇没有任何垫话直接切入正题。整个段子没有什么铺垫和高潮,而是全程高潮迭起,是一段讽刺类相声的佳作。

这是一段被誉为牛群冯巩最具代表性的讽刺相声,这段相声的作者也是一位以辛辣讽刺著称的相声作者梁左。本段相声用小偷的视角大胆讽刺了官僚主义,应该说比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更为新颖也更为巧妙,这段相声堪称讽刺相声的代表作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牛群冯巩的相声里没有贯口,没有太平歌词,也没有柳活儿,更没有荤活和臭活,但他们就是九十年代中国相声界的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声同样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传统相声能做到马三立、侯宝林那个境界就是经典,现代相声能做到牛群冯巩这样同样是经典,现代相声和传统相声并不矛盾,电视相声和小剧场相声也不是天敌,相声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

不用心去攒好作品,整天把心思放在什么主流非主流,体制内体制外的纠结上,这样没有意义,相声最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声界现在关系都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