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世界电影史的开端,你会怎样改写电影史?

  回顾世界电影的百年风云,“新浪潮”运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浪潮”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法国的一场电影运动,1959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处女作《四百击》在戛纳电影节上众望所归获得最佳导演奖,成为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事件。在这个时期,特吕弗、戈达尔、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等优秀导演纷纷走上舞台,拍摄了《精疲力尽》、《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堤》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新浪潮”运动之后,英国、德国、波兰、捷克、日本等国家的青年电影运动也受到影响,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电影的“浪潮”。法国“新浪潮”之所以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于它是青年电影运动的缩影,概括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民族电影的复兴,也标志着现代电影美学的确立。

  对于“新浪潮”这个叫法,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可靠的是一家法国周刊1953年对法国“婴儿潮”所做的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成长于二战后的法国青年,他们成长在和平年代,过着娱乐和轻松的生活,体现出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法国媒体就把这些青年叫做“新浪潮”。当特吕弗、戈达尔、侯麦等人的电影上映时,法国媒体拿出这个概念进行命名,而同时上映的喜剧片《扎齐在地铁》中,扎齐的叔叔遭遇塞车时也有一句台词:“又来了,新一波浪潮!”从此,“新浪潮”成为这场运动的代名词,也形象概括了这场运动破旧立新的特色。

  新浪潮的出现有许多原因,首先是统治法国影坛的“摄影棚影片”难以满足青年观众的需要,这些电影多数改编自19世纪的小说或戏剧作品,依托于摄影棚的人工布景,脱离现实,画面风格虚假,给人留下道德说教的刻板印象。同时,美国电影的引入,刺激了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二战后,美国通过援助协议的附加条款,向法国大量输出好莱坞电影,根据条款,法国电影院必须有40%甚至更多时间来放映美国电影,这势必给元气大伤的法国电影带来巨大冲击,萨特等知识分子公开反对美国电影。此外,电影摄影机技术的改进也是重要条件,为“新浪潮”运动埋下伏笔。到了上世纪50年代,摄影机变得更加轻便、灵活,胶片也提升了对复杂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为青年导演自由发挥个性创造了条件,他们把摄影机从摄影棚搬到大街、公园、学校、市场,拍摄真实的生活,也降低了成本。

1896年在南斯拉夫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1905年南斯拉夫摄影师M.莫纳基拍摄了一部民俗短片《洗衣女》。1909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一家拍摄塞尔维亚影片的电影公司。

南斯拉夫第一部故事片《卡拉焦尔杰》(1910)是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的演员兼导演I.斯达诺耶维奇

-齐恰拍摄的,影片描写1804~1813年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塞尔维亚人民起义英雄的事迹。1911年,

他拍摄了历史片《乌尔里赫?柴尔斯基和弗拉基思拉夫?胡尼亚吉》。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纪录电影有了很大发展。A.瓦利奇拍摄的《弗朗茨?费迪南德在萨拉热窝被刺》(1914)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1917年,在萨格勒布成立了克罗地亚电影公司,摄制了《布尔茨柯

在萨格勒布》(1917,导演A.古隆德)和历史片《玛季雅?古贝茨》(1919,导演A.比尼奇基)。此后一

段时间,南斯拉夫影片中较突出的有《无辜的罪人》(1928,导演K.诺瓦科维奇)、《特里格拉夫陡壁》(1930,导演M.巴德尤拉)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南斯拉夫曾有几次振兴本国电影生产的尝试,但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设备,而且得不到政南斯拉夫电影发展的新阶段是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开始的。1942年游击队的新闻电影工作者们拍摄了前线战斗场面、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游击队的日常生活和解放区建立政权的情景。1943年10月人民解放军决定建立游击队电影小组(嗣后为最高参谋部

管下的电影处,最后改组为经营电影生产和发行的电影企业)。1945年摄影师S.米什科维奇、A.戈利什奇、N.瓦西尔耶维奇和M.伊万尼科夫等把拍摄的素材编辑成为短片《我们的第1号新闻片》。1945年拍摄了纪录片《人民回答国王》和《贝尔格莱德》(导演N.波波维奇)、《自由的步伐》(导演R.诺瓦科维奇)、《雅辛诺瓦茨》(导演G.加夫林)。解放后,南斯拉夫相继在各联邦共和国建立了电影制片厂:1946年建立了贝尔格莱德的明星制片厂和阿瓦拉制片厂、萨格勒布的亚德兰制片厂、卢布尔雅那的特里格拉制片厂、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制片厂,1947年建立了萨拉热窝的波斯纳制片厂,1948年建立了采蒂涅的

洛夫森制片厂。1946年开始定期生产新闻片。1947年,新南斯拉夫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斯拉维察》

摄制完成(编剧兼导演V.阿弗里奇,摄影斯克里津),影片描写一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这部作品为以后多年拍摄“游击队题材”电影打下了基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影片大部分是反映人民解放

战争的。如《这个民族将永世长存》(1948,导演N.波波维奇)、《在自己的土地上》(1948,导演什蒂

格利奇,F.)和《永葆青春》(1948,导演V.纳诺维奇)。从50年代初开始,一些导演力求探索新的电

影表现手段,注意写人、表现战争和沦陷中人的道德问题,如《离太阳太远》(1953,根据D.乔西奇的

小说改编,导演K.诺瓦科维奇)、《他俩》(1954,导演-.斯克里律)、《当机立断》(1955 ,导演F.察普)。府方面支持,因而南斯拉夫电影没有能力同在本国上映的德国和美国影片相竞争。

1950年,成立了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协会。1954年在普拉市举办了首次国家电影节,它对南斯拉夫进一步建立民族电影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里南斯拉夫电影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

用惊险片样式来表现战争题材的影片,如《M博士的专用列车》(1954,导演米特洛维奇,.),偏重刻画心理的战争题材影片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大与小》(1956,导演波加契奇,V.)、《不要东张西望,小儿子》(1951,导演巴乌埃尔,B.)和《和平的山谷》(1956,导演什蒂格利奇,F.)。

50年代下半期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所增加。在心理剧样式中较重要的影片有《星期六晚上》(1957),导演为波加契奇,V.;社会采访样式的影片有《不定时的列车》(1959)和《沸腾的城市》(1961),两片导演均为布拉伊奇,V,这个时期,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些根据本国文学作品改

编的影片,如F.汉热科维奇的《可敬的长老普尔耐法师》(1951,根据S.马塔乌利的小说改编)和《自

身的主人》(1957,根据S.科拉尔的话剧改编)以及《私生子》(1963,导演I.普列特纳,根据P.沃兰

茨的短篇小说改编)等。这时期还出现了第一批较成功的喜剧片,如关于南斯拉夫封建王朝垮台的讽刺片《该诅咒的金钱》(1956,导演V.斯托杨诺维奇)。第一部彩色影片《教士奇拉和教士斯皮拉》(1957,导演S.约瓦诺维奇)也是喜剧片。

60年代里,南斯拉夫电影题材样式更加多样化,这也增强了与进口的美、法、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

国家影片的竞争能力。但在南斯拉夫电影生产中占主要位置的还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如导演波加契奇,V.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为什么不能改变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