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200效果器恢复出厂设置?

三旺通信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公司以“聚焦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十四五’新篇章”为指导思想,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继续惟时励新,奋楫笃行,逐梦前行发展。站在新阶段起点,公司上下勠力同心,务实重干,坚定不移地走上寻求新发展改革探索之路,再次扬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卯足干劲向前冲的时代精神,为再续新历史篇章矢志不移地砥砺前行。为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及“工业互联网”绿色、智能的新经济发展机遇,公司群策群力,聚焦重点行业和工业互联技术,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狠捉研发、市场两端,紧紧围绕流程变革项目对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引进、产品研发、新项目落地、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各项梳理和规划工作,持续赋能内部管理和人才团队建设工作,以护航公司踏上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一)始终聚焦工业互联网主业,加强市场对接,积极布局新业务增长点

2021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5,385.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42.2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22%。其中,智能制造、智慧矿山、电力及新能源、智慧城市等行业受国家利好政策及下游行业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增长明显。智能制造,实现营业收入3,329.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06%;智慧矿山,实现营业收入4,641.4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86%;电力及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4,535.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2%;智慧城市,实现营业收入4,650.1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36%;轨道交通,实现营业收入3,439.5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2%。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动态关注客户产业新需求,严格按照既定战略规划执行任务目标,不但加大对智慧矿山、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开拓,还加强战略谋划,前瞻布局无人驾驶、智慧医疗等未来新兴行业市场的研究和规划,蓄势聚力做强新兴行业场景,致力于推动传统行业场景优势带动新兴产业场景开新花,结新果。公司为不断增加技术、市场和产业生态优势,不断拓宽公司护城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获取新的战略性发展机会,报告期内对外投资新设参股子公司三旺奇智,控股子公司三旺志联。

(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完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体系

公司时刻关注市场前沿发展,坚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未来技术为指引的准则,不断打磨研究发展新思路,深化研究技术发展新方向,“双轮驱动”技术开发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坚持长期发展主义,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以研发实力夯实竞争壁垒与护城河。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超5,357.95万元,同比增长45.69%;研发人员数量172人,同比增加6人;在研项目26项,同比增加11项。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引领自主创新,报告期内,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新增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专利47项。

2021年,公司发布了全新的56口2U模组化工业三层交换机、矿用本安型万兆三层交换机、EN50155交换机、TSN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本安WIFI6AP、工业5GCPE、ARM构架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网关等30余款新产品。在智慧矿山、轨道交通、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领域落地推行了“新型本安万兆骨干环网方案”、“智慧轨交车载通信解决方案”、“城市智慧杆一体化解决方案”、”城市综合管廊通信系统解决方案“、“低速无人驾驶车载通信解决方案”等8项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此外,公司参与联合编制首部自动驾驶低速无人车应用标准,也为实现智慧交通提供强大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引擎,联合战略客户天津市北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开发实验室,致力于突破行业痛点,打造工业通信与轨道交通实际应用场景的新技术解决方案。

(三)加大品牌宣传,提高公司市场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扎实推进行业项目建设

2021年,公司为增加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提升公司整体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报告期内携最新技术成果相继亮相2021中国(国际)智慧轨道交通大会、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矿业展览会、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2021年第三届市域(郊)铁路发展大会、全国首个5G生活体验街区(福田站)等展会,通过举办西安研讨会、2021夏季新品发布会、2021TSN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峰会,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博览会、智能科技湾区高峰论坛会(深圳站)等交流方式把握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各行业应用场景的市场空间、产业痛点和服务需求,继续推动内部技术与产品的持续迭代升级,更好地为客户创造更加优质的、具有价值的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助力中老铁路列车通信网络系统、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塞尔维亚佩吉铜金矿自动化控制系统、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孙村煤矿智慧矿山建设及万兆工业环网升级改造项目、上海地铁14号线工程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多个项目。公司积极作为的服务也荣获南山区市政府授予的“绿色通道”企业荣誉,取得了“2021年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证书”、“2020中国智能交通三十强企业”等多项荣誉。

(四)推动内部流程变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2021年,公司为升级管理模式,持续推动流程变革,对公司治理精准发力,快速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化高层次人才,为公司发展注入新血液,新动能,定期开展“赋能管理”系列培训,不断精细化管理、全过程强化管控,加强全面预算,着力提升内部科学管控能力,提高内部各单元主体工作效能,推行“效率+效益”最大化的考核模式,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逐步健全完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强与资本市场互动沟通,积极传递公司内在价值和竞争力,致力于提升公司综合实力,以提升公司在全球工业互联网阵营中的市场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小巨人”企业。面向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需求,秉持研发驱动的发展理念,公司始终致力于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为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模块、设备联网产品、工业无线产品等。

为聚焦工业级产品的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及下游行业应用需求,公司自主研发了电磁兼容、环境适应、环网冗余、精密时钟同步等一批核心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高低温、高粉尘、高电压、潮湿、腐蚀、无人值守、剧烈振动冲击、极强电磁干扰等严酷工业环境中的通信应用问题,产品应用已成功覆盖电力及新能源、智能制造、智慧矿山、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

(1)研发模式: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以关键客户需求、行业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注重新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了以总经理领导、研发总监负责、运营管理部、总工办、预研部、产品开发部、综合开发部等多部门配合协作的研发体系,以自主研发为主导、辅以少量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借助外部先进技术、科研人才与信息优势,促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迭代升级,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

公司建立起IPD项目管理体系,研发流程包括市场反馈、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样品试制、小批量试产、量产输出等阶段。具体形式为:①计划阶段:搭建项目环境、组建项目团队、对产品提案进行目标分解及需求分析、形成产品概念和实现方案。制定完整的项目计划,并明确项目的目标与范围,指导后续阶段项目的执行。②开发阶段:执行项目计划,进行各模块的详细设计、实现各功能单元测试,完成样机的制作、测试、样机的型式试验,做好阶段性技术评审,并做好生产相关资料的准备。③验证阶段:小批量试产,验证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文件、工装夹具,发现潜在的质量、功能性能等缺陷,对产品进行小批量验证和终端客户试用,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产品能符合生产部门的要求及通过最终客户的认可。④发布阶段:对外/对内发布产品相关信息。对供应、制造、服务做好准备工作,并进行首次量产,验证具备量产能力后转量产输出。

(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类、光器件、接插件、阻容器件、壳体、线路板等。采购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历史数据及库存数据定期向合格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公司产品具有小批量、多规格、交期短等特征,公司会根据订单情况、历史数据或未来预测对部分原材料进行战略性备货。

(3)生产模式:公司采取“自主生产+外协加工”的生产模式。同时公司会根据生产计划、客户交期、产品技术要求、历史数据及订单情况等,并结合长期合作客户情况,对于一些常规需求产品进行适当生产备货,备货方式包括以成品或模块化半成品方式进行生产备货。

(4)销售模式: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客户需要较多的服务支持与技术支持,因此公司采取直销为主、少量经销的销售模式。同时,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存在客户或订单较为分散的情况,公司采取了全国性的营销服务网络布局。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公司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的“C392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60-80年代,实现了网络的发明以及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互联;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实现了工业网络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布,以及物联网的提出并且工业设备逐渐联网;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初,云计算以及通信独立架构协议的形成,并且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逐步形成;第四阶段是2010年到至今,工业互联网雏形的形成和发展。

自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开始将发展制造业作为长远战略,并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美国政府率先推进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搭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其中在物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自此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领先于全球,其中以GE、思科、微软、IBM等龙头企业引领着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首次提出“工业4.0战略”,通过增强制造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企业内、企业之间、全社会的价值链横向、纵向、端到端数字化集成,形成生产可调节、产品可识别、需求可变通、过程可监测的全过程智能制造。法国政府也先后推出“新工业法国”和“新工业法国Ⅱ”计划。为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中国于2016年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同年颁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在全球新工业革命变局中,为了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的竞争力,抢占工业互联网产业竞争制高点,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全世界逐渐掀起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浪潮。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也由前期市场的自发探索逐渐走向了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政府为加强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通过投资项目、科研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科技基金、创新中心、研究机构等引领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从概念探讨迈入产业实践。

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增速与2018年基本持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信息化投资增幅较大,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8494.3亿美元,同比增长5.4%。美国、日本制造业有所复苏,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成为全球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总量达到6109.1亿元,同比增长14.0%。随着云服务生态体系日益成熟,以及政府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投入的鼓励政策逐步落地,国内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工业互联网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发达国家围绕核心标准、技术、平台等加速布局。美、德两国保持领跑,日本、韩国、法国、印度、巴西等国纷纷加快追赶步伐。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先进制造重要基础,其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汇聚了38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家企业,正试图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枢纽。德国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4.0关键支撑,集聚龙头企业推进标准、开发、试验等工作,已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两大阵营正在加快双方对接,实现强强联合。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呈现井喷式发展,目前已超150个。跨国巨头积极打造“国际品牌+高端产品+先进平台”立体新优势,通用电气Predix平台覆盖风电、航空等领域,集聚2万开发者,已开发160种APP。

根据《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白皮书()摘要版》的预测,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总体市场高速增长,2018年初步估算将达到32.7亿美元,预计2023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8.2亿美元,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4%。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到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约199亿美元左右。

IDC于2022年3月发布的《季度以太网交换机追踪》和《季度路由器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为307亿美元,同比增长9.7%。从地域来看,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全年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增长。美国市场全年增长7.0%,拉丁美洲市场全年增长7.7%,加拿大市场全年下降1.0%,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和中国)2021年同比增长15.0%,中国市场全年增长17.5%,日本市场全年下跌0.8%,西欧市场全年增长17.7%,中欧和东欧市场全年增长0.3%,中东和非洲市场全年下降5.4%。

2021年,全球企业和服务提供商(SP)路由器市场的收入为159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6.5%。服务提供商路由器收入增长7.9%,而企业部门路由器收入增长2.0%。从区域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和中国)的服务提供商和企业路由器组合市场增长了19.4%。日本市场同比下降11.1%,中国市场同比增长5.5%,西欧市场同比增长3.1%。而中欧和东欧的综合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市场每年下降16.0%,中东和非洲地区下降11.8%。美国企业部门的收入下降了18.5%,而服务提供商收入增长了37.8%,合并后的市场按年计算增长了22.9%。拉丁美洲市场在2021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4.8%,加拿大市场同比增长6.1%。

根据Omdia及IHSMarkit,全球工业通信网络设备产品(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业网关、工业无线等)市场容量预计从2018年时的26.5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时的55.30亿美元,对应的5年CAGR为15.8%。

由此可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提振加速向前发展,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全球工业通信产品及其各行业领域市场推动着全球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快速变革,为世界经济打造新动能、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也为促进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从产业链来看,工业互联网上游主要是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开发的基础工业机器硬件设备;中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则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服务体系;下游则是各种应用场景,目前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石化、钢铁、电子信息、家电、服装、机械、汽车、装备、航空航天等垂直行业和领域。

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循环流转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国际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衔接,是打造“双循环”的重要引擎。在我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工业互联网通过推动我国制造业“补链强链”,能够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并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参与方式向中高端领域转变,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现阶段,国家针对工业领域投入了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我国工业互联网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增加值规模达3.57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0.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及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改变了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方式,重新定义和优化整个价值流程,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创新,同时赋能中国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受益于政策、资本、技术的推动作用,工业互联网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前景广阔,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已达到652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核心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值率将维持在20%。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国内各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百花齐放。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13省市的增加值规模超过千亿元,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GDP同期增速。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超过3000亿元。各大重点区域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地方特色也初具雏形,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优势逐渐凸显。

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具有基础盘大、行业渗透率空间广阔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部署与使用大多集中于数字化基础较好,对自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定位清晰并且目标明确的大型企业。细分行业的使用率情况也较为集中,机械、能源、轻工、石化、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使用率相对较高,工业互联网对冶金、汽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众多工业细分行业覆盖率则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从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同样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翼鲁等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基础扎实的地区是目前部署与使用的主力军。据艾瑞咨询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五年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预计每年将以约20%增速保持高速增长。

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占27%,渗透产业增加值占73%。预计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占26%,渗透产业增加值占74%。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互联网能够与制造、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正在加速同各行业深度融合,未来将进一步渗透到更多细分行业,加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广泛,目前已延伸至40个国民经济大类,涉及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大领域,以及采矿、电力、建筑等实体经济重点产业,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融合应用实践。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分别为0.056万亿元、1.817万亿元、1.697万亿元,名义增速为19.48%、9.97%、13.28%,工业互联网带动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在持续提升。

工业互联网行业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领域,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面向实体经济应用的演进升级。通常所说的互联网一般是指消费互联网,与之相比,工业互联网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连接对象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连接人,应用场景相对简单,工业互联网实现人、机、物等工业经济生产要素和上下游业务流程更大范围的连接,连接种类、数量更多,场景复杂。

二是技术要求不同。消费互联网网络技术特点突出体现为“尽力而为”的服务方式,对网络时延、可靠性等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但工业互联网既要支撑对网络服务质量要求很高的工业生产制造,也要支撑高覆盖高灵活要求的网络化服务与管理,因此在网络性能上要求时延更低、可靠性更强,同时由于直接涉及工业生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性要求更高。

三是发展模式不同。消费互联网应用门槛较低,发展模式可复制性强,完全由谷歌、脸书、亚马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主导驱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涉及应用行业标准杂、专业化要求高,难以找到普适性的发展模式,通用电气、西门子、航天科工等制造企业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互联网产业多属于轻资产,投资回收期短,对社会资本吸引大。而工业互联网相对重资产,资产专用性强,投资回报周期长,且还存在认知壁垒的门槛。

伴随工业互联网业务场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向融合化、无线化、智能化、归一化方向演进发展。

(1)向融合化发展。一是通过算网协同构建端边云网融合新架构。二是通过确定性网络技术实现跨域端到端可靠传输。三是通过泛在IP技术推进工厂内“两层三级”网络融合。

(2)向无线化发展。一是高带宽、广覆盖的无线技术成为建设全连接工厂的必要选择。二是高可靠、高确定能力成为无线技术向工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的关键。

(3)向智能化发展。一是边缘智能技术深入工业现场。二是云化技术消除工业装备硬件能力制约。

(4)向归一化发展。一是多种工业以太网技术向TSN演进。二是多厂家私有工业数据协议向标准化演进。

随着工业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未来,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将融入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明朗。自我国制造型企业对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重要性不断加深认识,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将会爆发性增长,未来的工业互联网产品以及运营、解决配套方案也将有更大的市场,随之而来的专业工业互联网运营企业也将迅速崛起,形成新的产业。

工业互联网市场发展空间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到2022年预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年年均复合增速保持6.00%,平稳增长。

依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5318亿元左右。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达到了611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点,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并预测在2025年该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市场空间广阔。与之相关的下游行业智慧城市、智慧矿山、轨道交通、电力及新能源、智能制造及等其他多个领域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亦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速将带动需求的持续增长。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的公司之一,经过20余年的工业互联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在工业通信领域的优势地位。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矿山、轨道交通、电力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在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公司主要客户涵盖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等大型企业,包括()、中国煤科、国家电网等行业领军企业,公司在市场上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与下游行业知名客户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公司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自上市以来,为跟上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步伐,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定从现有的单一通信子系统往整个硬件平台方向发展,打造端到端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布局工业互联互通和安全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上下游企业、生态合作伙伴,打造合作共赢智慧生态圈,积极推动跨界创新研发,赋能工业互联网各行业的应用发展。

未来三年是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

感知控制、网络通信、信息处理和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强化工业互联网的功能;在制造业竞争激烈、人力成本上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的诉求愈发急迫,将促使各应用产业工业互联网化的开展;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将助推工业互联网市场的积极发展,这些因素共同驱动了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加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长空间广阔。未来市场有巨大的存量空间,伴随公司产品技术积累加深,已经进入到一些高端应用领域及大型客户供应链体系中,在高端应用的适用性方面逐渐展现出相对于欧美及台系品牌的优势,客户满意度逐步提高。自国产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推广,未来国产品牌有望进一步占领高端领域市场。与此同时,公司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未来面临其他品牌的进一步竞争时同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工业互联网通信将实现网络进一步融合

未来,工业互联网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将带来海量设备联网需求、大规模工业数据交换需求,“组大网”的趋势将进一步提升对大速率、高规格、支持智能管理、智能运维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的需求。工业互联网业务对于生产全流程、无死角的网络覆盖需求,无线网络将进一步与有线网络融合,工业无线通信产品的大规模部署成为行业趋势,对工业无线通信产品的需求将随之增加。

(2)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未来总体在通信技术上将呈现大速率、高带宽、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在软硬件技术上将朝着更加集成,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更高,对工业环境适应能力更高的方向发展,更加完善。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将围绕传输、安全、运维不断涌现,持续驱动行业快速增长。

A、传输方面,新兴的TSN技术、5G技术、WiFi6技术等有线和无线技术更好地支持IPv6、TCP等协议,适应未来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的数据传输需求,可以实现网络系统进一步融合。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并行发展以及相互融合将在未来构建云(互联网云端)、管(海量信息传输网络)、端(智能终端)、边(边缘计算)为一体的整网解决方案。

B、安全方面,未来积极防御、威胁情报、态势感知、数据驱动安全、安全可视化等新理念在工业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身份认证、环网冗余、多链路传输等新兴技术将保障工业网络安全运行。

C、运维方面,边缘计算将得到进一步应用,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从现场设备节点到云端中心控制节点的网络端到端保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叠加,建设高效的通信运维体系。

(3)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随着国家近年持续出台对工业互联网通信自主可控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助于扶持和培养国内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完善相关配套支撑产业链,壮大产业供给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快国内工业互联网通信产业链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加快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掌握技术自主权,进一步保障工业互联网通信行业自主可控,构建相关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亦将进一步形成国产品牌发展效应,带动下游领域逐渐形成在高端领域及对客户的突破具备较强的示范效应,壮大未来产业的发展规模,拓宽未来产业的需求服务链条,提高未来产业的发展层次,进一步筑牢国内自主品牌在产品性能、服务需求、使用维度、运行经验等方面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份额。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矿山、轨道交通、电力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逐步应用普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带动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快速发展。未来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行业应用前景积极向好。

应用说明:智慧城市主要包括综合管廊、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海关、机场、码头监控系统等。总体架构包括五个层面:感知层、通信、网络层、城市数据层、控制层、支持系统层和城市应用层。其中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通信和网络层,起到数据传输和互联互通的作用。以综合管廊应用场景为例,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的应用为将前端传感器、信号控制器、摄像头等现场设备与后端控制中心连接,构建从现场感知到云端控制的通信网络,满足智慧城市通信网络构建、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多种需求,在综合管廊等地下、存在天然气的特殊环境中还需具备防爆等高规格特性。

发展情况:中国自2012年开始推行大规模智慧城市试点,且不断扩大项目试点范围,并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工程。根据2020年2月IDC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支出国家。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经超过600个,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四大智慧城市群。未来,智慧城市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现存及未来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带来较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面临市场空间较大。

应用说明: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在智慧矿山行业的应用以煤炭为代表。我国能源总特征是“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都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同时,我国煤矿存在地质构造复杂、开采难度大、易出现矿井灾害等特点,多数矿井同时具有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灾害隐患,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彻底改变煤炭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从传统粗放型开采到信息化、智能化少人或无人开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也是我国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得到发展的动力。

发展情况:智慧矿山的建设远未达到目标,尚有较大改造空间。智慧矿山的建设大体可分为矿山数字化、信息融合平台化、单系统智慧化、单矿山全面智慧化、矿山集群综合智慧化等五个阶段,目前仍有较大改造空间。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煤矿智能化三阶段目标: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未来随着智慧矿山多系统全面集成、以及智慧矿山集群化集成发展,将为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尤其是大速率、符合工业现场环境要求、具备智能管理、能支持大数据分析的产品带来较大需求。

应用说明:轨道交通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主要包括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和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以及低碳、环保等特点,是现代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处于集中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列车运行速度加快,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安全保证显得日益重要,这也对轨道通信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铁路应用方面,以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为例,在整个监测系统中,现场级设备有高清摄像机、各类传感器等设备,通过设备联网产品连入网络,再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传输至控制设备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发现故障。由于高铁处于高速运动过程中,用于该场景的通信产品需同时符合电力线路环境要求以及列车高速运行要求,保证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性和及时性。

发展情况: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缩短了区域时空距离,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公开消息显示,2021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其中国家铁路完成6616亿元;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铁2168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2021年,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实现恢复性增长,达到25.3亿人次,同比增长16.8%。2022年,全国铁路预计将投产新线3300公里以上,其中普速铁路1900公里左右。

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按照“1-8-1-1”的布局结构,即铺画一张智慧城轨发展蓝图;创建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安全和智慧网络管理八大体系;建立一个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制定一套中国智慧城轨技术标准体系,未来智慧城轨对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网络的需求将带来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应用说明: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之一,电力产品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其生产、传输、供应和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电力的生产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发电、升压输电、降压变电、低压配电和用电,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在电力生产全过程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全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构建连接机器、物料、人、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实现电力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形成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站在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发展情况:电力方面,从供给侧来看,我国电力行业投资增速在“十三五”大幅放缓。年我国电力行业投资同比增速波动下行,尤其是“十三五”阶段,整体电力投资受到明显遏制,2018年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了12%,“十三五”的电力投资低增速为未来电力供需紧张格局埋下伏笔。从需求侧看,预计全社会用电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我国用电量持续增长,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为7.5万亿千瓦时。碳中和背景下,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有望提升。以建筑、钢铁为例,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计,到2030年其新增电能替代电量将分别达到1.5万亿千瓦时、0.53万亿千瓦时。整体来看,供给方面,电力投资在“十三五”阶段明显放缓,且未来主要增量的新能源发电出力不稳定;需求方面,用电量持续增长,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能源方面,2020年以来,我国碳减排部署工作加速推进,以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据IEA机构发布的2018数据,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高达51%,电力部门深度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电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2020年煤炭发电占比达61%。预计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CAGR分别为9%、15%;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CAGR分别为6%、9%。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增长到1.30万亿元左右。

未来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将带来大量设备的终端设备的联网需求以及随之带来的数据传输需求,对通信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大提升。基于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对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目前国际品牌在我国电力行业中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未来,随着电力行业国产化的加速,国产品牌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应用说明: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通过智能自动化装备及通信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通过工业制造数据系统等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采集、通信互联、分析决策,从而提供最优化的生产方案、协同制造。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数字技术的迅速进步,智能制造已经逐渐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始普及广泛,同时也对相应的通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情况: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驱动,工业自动化将持续提升,发展前景广阔。根据中国工控网发布的《中国自动化及智能制造市场白皮书》显示,我国自动化及工业控制产品主要分为驱动系统、反馈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运动系统以及其他。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预计到202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085亿元。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为2147亿美元,到2025年将快速增长至3848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38%。随着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大规模部署要求工业互联网通信网络满足业务数据可靠、实时的交互传输需求,未来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的应用将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持续升级和完善智慧城市行业产品

A、工业级无线AP产品系列

本项目采用IEEE802.11w和IEEE802.11r技术,对这个技术进行改良,实现无线设备在AP之间的理论上的无缝漫游;利用无线定位技术,实现工业现场设备与人员的定位,为工业生产自动化提供数据支撑;项目已申请无缝漫游相关专利。产品已应用在巡检机器人、物流AGV、安防监控、工业制造现场等行业。

已完成IES6300-4GP-360WPOE产品系列的研发,PoE口均符合IEEE802.3af/at/bt标准,PoE单口最大功率支持90W,PoE总功率支持360W。可同步支持简单POE管理功能和完整POE管理功能,本设备支持2路100M/1G/2.5GSFP插槽、2路100M/1GSFP插槽、8路千兆PoE口、2路DI和2路DO。PoE总功率支持360W,可支持IEEE802.3af、IEEE802.3at、IEEE802.3bt标准的设备混插使用。PoE支持启用、禁用端口供电、支持供电优先级,当功率超载,可优先给高优先级的设备供电;支持延迟供电,避免设备上电瞬间的供电冲击;支持自动检测受电设备的状态,当受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关闭再开启供电端口,实现受电设备重启,解决受电设备死机的问题。

C、边缘分布式AI分析系统项目

AI业务平台当前已适配阿里云和华为鲲鹏云平台,并进行了Goang重构,持续迭代中。该平台当前已经具备用户和项目管理、设备配置和管理、业务应用图形化构建、业务应用和数据管理、OPENAPI、边缘镜像仓库、AI模型库。

目前已完成一款带AI算力的边缘网关产品TCU200研发,支持边缘侧AI图像处理算法的部署与运行,支持容器化的应用部署,支持边缘侧多种终端设备联动。该设备已与AI业务平台完成对接,能够实现应用的云端下发、更新、控制调度,以及数据、事件和应用逻辑的云边协同。

D、工业级边缘计算物联网关

已完成TCU系列多款边缘计算网关产品研发,该系列边缘计算网关产品提供各种规格的以太网、RS-485、RS-232、CAN、DI和DO等多种接口类型,可采集各类硬件接口终端设备信息,对接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实现本地化与云端远程协同管理与控制;硬件采用无风扇、低功耗、宽温宽压设计,通过符合行业标准的严格测试,能够适应对EMC有严酷要求的工业现场环境,同时拥有强劲的边缘计算能力,在物联网边缘节点实现数据优化、实时响应、敏捷连接、智能分析;显著减少现场与中心端的数据流量,并避免云端运算能力遇到瓶颈。优化网络架构,更安全、更快响应,同时更智能化实现现场业务。

(2)持续升级和完善智慧矿山行业产品

A、MAS煤矿交换机系列

已完成MAS6400本安万兆交换机系列的开发,本系列产品可支持多路千兆光口+4路万兆光口、多路千兆COMBO+4路万兆光口等端口形态,产品已获得煤炭安全资格认证,为国内首款符合本质安全设计规范的万兆三层交换机,已通过中试部门的中试测试并导入生产,并已在多家煤矿企业试用。

2021年秋季,随“光口可灵活配置的矿用本安型万兆三层交换机”、“本安型万兆三层交换机分步式上电方法及系统”等专利技术的成功发布,新型本安万兆骨干环网方案问世,给智慧矿山井下万兆网络升级提供更安全、可靠、强大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建设一张高可靠、高带宽、高速率、全域覆盖的万兆井下传输网络,不仅能够融合井上生产信息,还能构建一个多元异构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最终实现井下少人或者无人智能生产、安全生产。本项目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公司在煤炭通信行业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

另,已完成MAS205/MAS208等多款本安型交换机的产品更新换代工作,使之符合最新的煤安标准《AQ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B、防爆型无线AP产品

本产品防爆设计采用隔爆型防爆,符合GB3836.1和GB3836.2标准要求,防爆标志为ExdIIBT4Gb,满足IIA类、IIB类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设备需求,可广泛用于化工、天然气、制药、石油化工及能源等其它潜藏有易燃易爆气体的1区、2区危险区域,项目产品满足煤炭、矿山、矿井等对安全性能要求极高的行业通信设备需求;项目已申请本安防爆相关专利;产品已应用在管廊、煤炭井下、能源等行业。

C、双5G无线客户端产品

完成了双2.4G无线客户端的开发和试产,实现了2.4G无线WiFi客户端的无缝漫游。

(3)持续升级和完善轨道交通行业产品

A、轨交产品线增加了TNS5800产品系列

启动了轨交专用交换机TNS5800项目的立项开发工作,并实现了导入和量产工作。

TNS5800是一款轨交专用的18口全千兆、车载1U机架式三层交换机,该产品支持18路10Base-T/100Base-TX/1000Base-TX自适应以太网口,其中6路预留(可对外/对内)、12路以M12形式对外引出,整机采用工业级芯片方案及车载专用接口,具备冗余双电源和冗余组网功能,同时支持2组Bypass,满足在列车运行时的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启动了轨交专用交换机TNS5500项目的立项开发工作,并实现了导入和量产工作。

TNS5500-12GT-8TV1.0.0是一款轨交专用的8百兆、机架式、车载二层网管型交换机,该产品支持8路10Base-T/100Base-TX自适应以太网口。该产品具备冗余组网功能,满足在列车运行时的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持续升级和完善了轨道交通行业产品,量产了车载基础网关产品,成功应用在列车重联中,同时开始了车载基础网关芯片国产化,满足轨道交通工业以太网通信设备芯片国产化需求。

(4)持续升级和完善电力及新能源行业产品

A、MES5000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系列

本系列产品支持4路千兆光口、24路百兆光电模组(其中2路百兆电口需配置自适应千百兆电模块),采用机架式安装方式,能满足不同应用现场的需求。根据工业4级要求设计,RST按键可一键恢复出厂设置。当电源或端口出现链路故障时,ALARM告警灯会高亮发出警报,同时继电器连接的报警设备也会发出告警,以便现场快速的排查故障。硬件采用无风扇、低功耗、宽温宽压设计,通过符合行业标准的严格测试,能够适应对EMC有严酷要求的工业现场环境。

产品已通过国家电网2021年型式检验试验,并获得《电力自动化产品型式检验合格注册备案证书》;性能等级达到4A级别,为目前国家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电力交换机系列产品应用的最高等级要求。可广泛应用于电力及新能源、高压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等高端应用,形成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体化的通信网络体系。

本产品结合交换技术与无线WiFi技术,是由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别实现无线路由器的功能和交换机的功能;两个系统通过QCA软件实现无线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对外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WEB界面)。对用户来说,这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就是一个系统,有统一的管理界面,方便用户管理,减少运维成本;项目已申请无线交换机及本安无线交换机相关产品专利;产品已应用在通信带宽相对较高的巡检机器人、海上风电、物流AGV、安防监控、工业制造现场等行业。

报告期内实现了工业级室外5GCPE产品的量产,该产品支持5GNR蜂窝无线网络,兼容3G/4GLTE全网通,支持2.4GHz、5.8GHz双频段WiFi;支持12~48VDC电源输入和48VDCPoE电源输入;支持-40~75℃宽温工作,支持双SIM卡冗余、支持有线WAN与5G的双链路冗余,实现了IP68、EMC4级等防护等级,强力维护用户的通信保障与安全。

(5)持续升级和完善智能制造行业产品

目前已研发出10口百千兆混合二层网管型Profinet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PROFINETRT实时通信,符合一致性类别CC-B。以太网接口采用牢固可靠的M12形式,可适用在有剧烈震动和冲击的场景。该产品提供8个百兆M12和2个千兆M12,采用壁挂式安装方式,能满足不同应用现场的需求。支持PROFINETRT实时通信,符合一致性类别CC-B。

新增机壳漏电流读取、分析和告警功能,并可提供多种模式的频谱图,方便排查干扰电流、静电对网络通信设备的影响。电源输入为两路独立的供电电路,确保在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时,设备依然能正常运行。当端口、电源或其它可配置事件出现故障时,ERR指示灯会高亮发出提示,以便现场快速的排查故障。硬件采用无风扇、低功耗、宽温宽压设计,通过工业行业标准的严格测试,能够适应对EMC有严酷要求的工业现场环境,可广泛应用于工厂自动化、过程自动化、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工业领域。本系列产品已通过中试验证并投产批量。

ICS5400TSN-12GT12GS4XS为28口千万兆混合时钟敏感网络交换机,是一款集成了时间敏感网络(TSN)特性的三层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提供千兆电口、千兆SFP插槽、万兆SFP+插槽等多种接口,可通过自协商与对端设备协商端口速率及双工模式。支持12~48VDC电源方案,采用机架式安装方式,能满足不同应用现场的需求。当前可支持的时间敏感网络基础协议包括:IEEE802.1AS时间同步、IEEE802.1Qbv时间感知调度程序、IEEE802.3br、IEEE802.1Qbu帧抢占、IEEE802.1Qci循环转发,每流过滤和监管,IEEE802.1Qch循环转发、每流过滤和监管,IEEE802.1CB帧可靠性复制和消除等,接口形态支持12千兆12千兆电4万兆光,可支持AC220/DC12-48V输出。支持ptp,支持IP67防护等级等。

本次纳入《时间敏感网络产业链名录计划产品测试证书》的ICS5400TSN-12GT12GS4XS,是确保工业制造网络符合工业4.0应用需求的理想选择,凭借TSN实时性、低延时、准确性以及安全性的天然优势,本系列产品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工业场景下网络传输质量,更乘风标准化落地,拥有无限可能。

报告期内实现了工业室外WiFi6AP的量产;支持2.4GHz、5.8GHz双频段WiFi6;支持12~48VDC电源输入和48VDCPoE电源输入;支持-40~75℃宽温工作;实现了IP68、EMC4级等防护等级,强力维护用户的通信保障与安全。

报告期内实现了本安WiFi6AP的量产,支持2.4GHz、5.8GHz双频段WiFi6;支持12-24VDC电源输入;支持-40~75℃宽温工作;满足了煤矿等行业对本质安全有要求的工业生产场所对WiFi6技术设备的需求。

D、工业级导轨式串口服务器系列

本系列产品可实现串口设备立即具备联网能力,把分散的串行设备、主机等通过网络来集中管理。该产品支持4路3IN1串口转2路百兆以太网电口,其中串口支持电磁隔离;采用导轨式或壁挂式安装方式,能满足不同应用现场的需求。延时、吞吐量、分帧等产品核心技术指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E、工业级桌面式CAN服务器系列

本系列产品可实现没有联网能力的低端CAN设备立即具备联网能力,可以把多个CAN网络通过以太网来集中管理,延伸了数据传输距离。该产品支持2路CAN转1路百兆以太网电口,其中CAN口支持电磁隔离,支持5K-1M波特率,8000帧/秒转发能力,转发延时小于3ms,支持多帧分包转发,总线故障、告警上报等功能。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45.69%,主要系公司基于战略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新产品、加强高质量研发人才团队建设等导致职工薪酬、研发办公软件摊销费增加所致。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20年,拥有一支专业背景深厚、创新能力强、行业应用及技术功底过硬的研发队伍。经过多年的研发与产业化积累,公司始终坚持走自主研发的创新发展道路,持续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于技术及产品研发,持续提升改善技术及产品的延展空间,以持续保持技术及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组建或完善了多个测试实验室,包括:网络一致性实验室、行业仿真测试平台、FAT应用实验室、EMS实验室、工业环境实验室、射频测试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将对公司技术及产品的验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公司围绕工业互联网通信的应用需求,沿着行业发展趋势,融合技术创新及工艺改进的路径,形成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模块、设备联网产品、工业无线产品4大产品线,覆盖了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等技术路线,具备一体化网络架构能力,可实现传输技术、安全防护技术、运维技术的综合应用。公司模块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及技术标准,通过模块构建实现快速组合,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实现产品模块化开发,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实现灵活拓展与二次开发,高效地满足客户要求。

公司产品不仅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环网冗余等特征,有效地保障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而且还具备较好的硬件防护能力和软件防护能力,有效地保障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

3、多行业布局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优势

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在各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起关键作用,进入各行业形成应用存在一定门槛。公司实行多行业业务布局战略,在智慧城市、智慧矿山、轨道交通、电力及新能源、智能制造及其他领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公司在下游各行业里进一步发展多场景应用,以扩大高端领域的市占率,如在智慧矿山领域,以井下应用场景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井上井下一体化通信网络;在轨道交通领域,形成从车上车下多场景应用优势;在电力及新能源领域,扩大高压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等高端应用,致力于形成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在智能制造领域,进一步拓展通信产品在工厂多场景的应用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公司凭借良好的信誉和产品质量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积累了一批国内外优质客户及合作伙伴,包括国家电网、中国中车、中国煤科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始终保持上下游协同发展,紧密合作,并在多年合作中形成了较强的客户黏性,在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市场口碑。

5、营销与定制化服务优势

公司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科学的营销体系,密切跟踪行业前沿发展趋势与各项指导政策意见,保证公司紧跟行业发展前端。公司为客户提供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务,并秉持24小时随时响应原则,以迅速解决问题为导向,为客户提供点对点、优质、及时的定制化技术服务,凭借优质的服务树立了竞争优势,获取了较高的产品溢价。

公司在下游多领域取得高规格认证以及代表性产品的权威机构检测,如智慧城市领域,代表性产品隔爆AP取得了国家低压防爆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辽宁)颁发的防爆合格证,具备管廊、井下应用能力;轨道交通领域,代表性产品TNS5500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EN50155标准、EN标准、IEC61375标准检验等,除上述认证检验外,还取得了UL、CE、FCC、ROHS、REACH等国际认证资质。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1)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新的应用领域层出不穷,市场对技术与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与产品技术的演进路线,并提前投入充足的研发力量布局新技术研发,可能削弱公司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的持续竞争能力和未来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由于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如果公司未来不能准确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之研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不能按照计划推出与市场需求相符的新产品,或者由于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技术开发失败或研发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

公司是一家研发和技术驱动型的创新科技公司,公司销售的各类产品均基于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积累的核心技术。公司制定的保密制度和措施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公司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未来若公司核心技术相关内控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者出现重大疏忽、恶意串通、舞弊等行为而导致核心技术泄露,将可能损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的竞争力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4)关键技术研发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工业互联网通信行业属于技术与人才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技术研发人员是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业内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量较大,优秀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未来募投项目的稳步实施对高素质技术研发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若公司关键技术研发人员流失或者不能及时补充所需人才,将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1)芯片等重要原材料供给波动的风险

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类、光器件、接插件、阻容器件、壳体、线路板等。其中芯片是公司重要的原材料,在公司产品硬件部分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构成公司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公司采购的芯片产品主要供应商为境外厂商,占比较重。国产芯片占比相对较低。

若未来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出现极端情况导致部分材料、特别是关键芯片采购周期变长、价格剧烈波动或无法顺利进口,且公司未能合理调整生产销售安排、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寻找替代性方案等措施进行有效应对,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及时交付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对公司生产经营及业务拓展造成不利影响。

(2)税收优惠政策风险

2021年12月23日,公司取得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核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有效期三年。公司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若国家或地方有关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公司不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公司将不能继续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发出商品构成。报告期内,公司为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对主要原材料芯片进行储备,导致报告期末存货金额较大。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7,890.99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535.60万元,占期末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6.36%。若未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客户临时改变需求、竞争加剧或技术更新,将导致产品滞销、存货积压,从而导致公司存货跌价的风险增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各类产品毛利率及综合毛利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更新迭代、公司销售及市场策略等因素综合影响。由于公司各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存在差异,各产品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更新迭代进度不同,产品的市场销售策略不同等导致的毛利率波动风险。如果公司未能正确判断下游市场需求变化,或公司技术实力停滞不前,或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等,将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波动甚至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尽管公司主要客户财务状况良好,商业信用较高,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若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恶化,或者商业信用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者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研发费用较高的风险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金额为5,357.9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1.11%,金额及占比较高,且公司研发投入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公司持续加大对TSN、WIFI6、5G边缘计算等新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能否形成研发成果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研发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若公司短期内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未能产生预期效益,可能对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工业互联网下游应用领域众多,每个行业具有独特的技术应用方案和技术标准要求。伴随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而导致竞争加剧,可能存在公司市场占有率下降、毛利率和净利润下滑等风险。加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是国家战略及行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支持领域,行业近些年取得了较快发展,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若未来国家对工业互联网行业的支持政策减弱,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致使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疫情的反复性对全球的复工复产、物流周期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各行业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无。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网络体系发展现状

自《工业互联网标志管理办法》出台,对进一步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0年底,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部上线运行,南京、贵阳两个设备节点加速建设,逐渐形成“东南西北中”布局。

截止2021年6月,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就已达到200亿,超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提出的“到2023年标识注册量150亿的目标”。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超千亿,日解析量超过9000万次,二级节点数已达180个,辐射范围覆盖27个省(区、市),34个行业,接入企业节点超过9万家等。其中,在内网改造方面:2021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5G网,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5G用户数达3.55亿,5G行业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20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

(二)平台体系发展现状

基于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数据,探究全国34个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分布情况。由于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业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的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零星分布,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总体分布呈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特征。

行业应用方面,随着在政策推进、技术迭代更新和企业发展内在需求的综合作用下,工业互联网广泛用于通用设备、石化、家电、能源等多个行业,且融合应用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加速推动了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具体情况如下:

装备制造方面应用广泛,集中为离散制造,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及预测性维护等环节。

原材料方面,石化工业互联网应用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领先身位。石化、钢铁作为流程制造行业,多聚焦于企业运营管理和资源配置协同,工业互联网主要体现在智能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监控、环保优化等方面。

消费品方面,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占比较高,家电和服装纺织业紧随其后。电子信息产业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起步较早,工业互联网主要应用在设备管理、生产优化、信息交互等方面。

垂直领域方面,工业互联网积极向能源电力等行业延伸,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能源电力行业多集中设备故障预测预警、远程运维及调度优化等应用。

企业融合应用方面,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融合应用水平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资金、数字化基础等资源要素上存在差异化,导致应用广度与深度水平不一。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型企业的融合应用率为86.10%,中型企业的融合应用率为68.70%,小型企业的融合应用率为51.80%,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

(三)安全体系发展现状

现阶段,大量新技术助力工业互联网安全融合创新,初步形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安全技术检测体系,并在全国21个省建立省级安全检测平台,服务企业10万多家,形成对百余个重点平台、3000多万在线设备的实时监测能力。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报告(2019)》数据,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存量规模由2017年的13.4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7.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2.30%。

B、2022年工业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

一、政策推进试点与体系建设加速。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依据《规划》,针对工业互联网的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加速工业互联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在平台试点方面,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型平台;在体系化建设方面,把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作为重点。

二、工业智能从产线走向产业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环节、产品中的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开始从企业内部的单点式应用走向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价值发现。与传统智能化中台更加关注生产系统的控制相比,未来工业智能将围绕更大尺度范围内的产业链数据,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优化、物流调度优化、市场销售预测等方面的决策辅助支撑。同时实现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的工业智能将增强工业生产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系,加快形成知识沉淀,更好地发挥智能化的支撑作用。

三、云原生与多云带来更多选择。

与虚拟化云相比,基于容器和Kubernetes的云原生解决方案具有简化部署、多环境支持、快速启动、服务编排、易于迁移等优势。公有云平台通过集成数据库、消息、缓存、存储等技术服务能力,并提供微服务开发框架和DevOps持续集成交付过程支撑,帮助企业应用更加敏捷、高效、平滑地上云。或者多数工业企业不希望与某一个云服务商绑定,或者希望采用混合部署的方式,多云和混合云便成为更适合的选择。

四、低代码将打通IT(信息技术)与OT(操作技术)壁垒。

工业APP的开发需要基于大量OT知识,低代码技术以其低门槛、高效率、易集成的特性,让OT人员能够深度参与到软件开发工程中。借助低代码开发平台内置的基础计算模型、行业机理模型,开发者无需编码即可完成客户化开发项目中的大多数常见功能,再通过少量编码实现硬件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等复杂业务逻辑。低代码平台中的工业机理模型能够被快速开发、测试、部署、验证和迭代,从而实现工业应用的开发与运维一体化。

五、MEC(边缘计算技术)加速5G在工业场景落地。

随着5G核心网服务化构架的形成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MEC的技术形态日益成熟。基于MEC可以将高密度计算、大流量和低时延需求的业务就近部署,满足客户对安全、速率及可靠性的多重要求。通过配置MEC服务器资源,对工业现场多源、异构数据归一化处理,能够兼顾计算和网络资源以及数据传输的有效性等,形成云端和边缘计算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既保留数据的原始属性,又避免无谓的网络与存储和计算资源开销。

六、实时数据中台将进一步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针对工业数据多源异构、实时性强的特点,工业数据中台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存储架构以便具备对实时数据快速分析的能力。采用流计算与交互式分析的双擎架构的实时数据中台通过实时存储

和交互式分析来构建实时链路,将大数据实时数仓的体验和传统的单机OLAP(联机分析处理)数据库体验对齐。此外,实时数据中台通过大量的数据生态组件和模型来实现对()的实时分析,

通过存算分离、湖仓一体等架构来提升用户的数据治理能力。

七、安全运营与监测能力持续增强。

工业安全运营中心通过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安全监测和安全运营,帮助企业解决越来越多的安全产品部署在网络中形成的“安全防御孤岛”问题,并根据具体场景建立合适的安全策略管理和响应恢复机制。基于威胁情报和本地大数据技术对工控系统通信数据和安全日志进行快速、自动化的关联分析,工业企业能够构建威胁情报、威胁检测、深度包解析、工业大数据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现、闭环响应能力,进而实现以工业安全运营为中心的一体化防护体系。

八、工业软件云化与开源化趋势更加凸显。

基于云架构的工业软件呈现出平台化、组件化、服务化的趋势。对于一部分传统工业软件来说,在PaaS+SaaS模式下,复杂的数据运算模型可以被拆解为灵活的轻量化前台以及功能聚合的数据分析后台,从而兼顾应用层的快速迭代以及平台层的知识沉淀。同时,在工业软件加速云化的过程中,大量云平台数据分析模型都是基于开源引擎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开源架构为基础打造商业软件。尽管公有云和开源的架构并非适用于所有工业软件的应用场景,但随着云计算与开源生态的不断完善,工业软件云化与开源的进程确已无法逆转。

九、工业互联网支撑供应链安全的作用更加强化。

2022年,中国仍将面临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供应链安全风险,工业互联网将继续发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作用。一是运用数据工具,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运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帮助行业主管部门能够掌握产业供应链现状,应对外围变化和市场波动。二是加速技术赋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过高水平的流程再造和数据管控提升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三是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产业链升级发展。通过助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

十、资本助力工业互联网要素生态加速构建。

2022年工业互联网各细分领域的增长潜力将继续吸引大量资本的关注。从融资方来看,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领域都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来支持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业智能设备等成熟市场的企业则需要通过投资并购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投资方来看,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的新风口,能够给投资机构带来巨大的回报。目前,地方国资、创投风投机构、商业银行、创新平台等主体都参与到工业互联网的投资中,在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过程中,发挥了加快构建要素生态的作用。

C、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细分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未来总体在通信技术上将呈现大速率、高带宽、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在软硬件技术上将朝着更加集成,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更高,对工业环境适应能力更高的方向发展,具体如下:

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将围绕传输、安全、运维不断涌现,持续驱动行业快速增长。

(1)传输方面,新兴的TSN技术、5G技术、WiFi6技术等有线和无线技术更好地支持IPv6、TCP等协议,适应未来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的数据传输需求,可以实现网络系统进一步融合。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并行发展以及相互融合将在未来构建云(互联网云端)、管(海量信息传输网络)、端(智能终端)、边(边缘计算)为一体的整网解决方案。

(2)安全方面,未来积极防御、威胁情报、态势感知、数据驱动安全、安全可视化等新理念在工业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身份认证、环网冗余、多链路传输等新兴技术将保障工业网络安全运行。

(3)运维方面,边缘计算将得到进一步应用,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从现场设备节点到云端中心控制节点的网络端到端保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叠加,建设高效的通信运维体系。

5G技术是一种广域网无线接入技术,即提供本地网络接入云端互联网的高速无线传输通道。相较于4G技术,5G技术的传输速率、时延、移动性及连接密度等指标均有质的提升,未来将在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大规模部署应用。国际电信联盟为5G技术定义了海量机器通信、增强移动宽带、超可靠低时延三大应用场景,与工业互联网紧密相关,未来5G技术将推动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

公司未来将继续根据客户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及下游产业市场的发展诉求,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自身在工业互联网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持续推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及更优质的服务体验,稳步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地位,拓展应用领域及下游客户覆盖范围,积极打造护城河,把握窗口期发展机遇,逐渐发展成为工业互联行业中流砥柱。

A.完善战略规划及提升内部管理,聚焦重点行业

针对不断变化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予以高度重视,分析研究市场动向、产业环境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可预见性、针对性和整体有效性,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应变能力及竞争实力,以便专心专注做好主业,准确捉牢市场战略机会控制点,精准聚焦关键、重点行业领域,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拔高行业市场地位及综合实力。

B.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提升内控管理效率

健全完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型组织,构建以流程为核心,跨越部门壁垒,加强横向协作,提升内部高效运转,保证战略意志落地实施的组织机构,助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管理转变,让公司发展的步子迈得更轻盈,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可以走的更顺、更快、更好、更远。

C.打造端到端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夯实产业生态圈

由于传统的OT网络和IT网络相互隔离的网络架构对信息互通的效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工业设备和工业数据的增加,大数据分析对工业现场实时数据的采集需求提高,IT网络与OT网络将会走向融合,对支持高速率、高规格通信产品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此,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实现IT和OT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下游业务领域,增强一体化供应能力,有机整合各资源要素,协调上下游共同发力,为下游产业提供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夯实未来业绩增长基础。

D.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快核心技术的研究布局与落地

(1)紧捉工业互联网发展契机,全面升级现有产品,针对现有产品,深度挖掘下游客户需求,多方面提升产品性能,开发性能更优、性价比更佳的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

(2)借力“新基建”东风,搭乘工业互联发展快车道,牢牢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新技术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巩固并提高公司技术优势。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设备管理平台、Profinet、TSN等工业以太网新兴技术,把握无线市场发展机遇,加快Wifi-6、5G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落地。

展望2022,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标志着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纵观全局,全球新冠疫情有所反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公司仍将面临内外部环境与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唯有破浪乘风,高歌猛进,主动求变革新,才能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的“变”,才有足够的底气和力量牢牢捉住“双碳”行业及“十四五”系列规划等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才有机会不断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才能奋

力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荆棘载途会有时,但公司将一如既往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定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不断挖掘优势,释放潜能,始终保有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不断增长实力,夯实堡垒,一如既往地从全体股东利益角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股东大会等各项决议,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以稳健的利润回报为股东创造价值。2022年,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如下:

总目标:坚定以“客户为中心的”的发展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产品质量为保证,致力于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流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名片,争当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是不断聚焦大客户和重点业务市场,充分挖掘各重点区域与细分行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充分实现区域+行业+大客户协同拓展的整体目标。

二是不断织密国内国外营销网络,继续扩充直销渠道,及铺垫好渠道下沉工作,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及市场满意度,加快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份额,加强国际区域市场的覆盖,助推海外业务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

三是不断瞄准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的两个关键节点,继续加大产业化投入,持续优化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模块、设备联网产品、工业无线产品四大产品线的盈利能力。

四是注重平衡各产品线的发展结构,不断巩固和提高智慧矿山、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电力、新能源的行业产业化能力和项目承接能力,以实现各业务场景的协同发展。

五是不断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上市,推动新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加快落地运用,继续联合上下游企业、生态合作伙伴,打造合作共赢智慧生态圈。

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公司持续增长的动力。

一是持续加大TSN交换项目的投入,瞄准工业4.0场景对通信的需求,凭借TSN技术的实时性、低延时、准确性以及安全性的天然优势,使得TSN技术在工业4.0应用场景拥有无限可能。

二是持续加大5G边缘计算网关项目的投入,该项目致力于将5G通信与边缘计算技术相融合,开发5G边缘计算网关的软硬件平台,使其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加快落地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构建广覆盖、低时延和高可靠的边缘网络,为工业应用提供边缘计算能力。

三是持续加大WIFI6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实现更高带宽、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待机数、更高的抗干扰能力目标,以加快在矿井、综合管廊、无线网桥、电力、智能工厂、移动机器人等行业场景的广覆盖应用。

四是有针对性的加大研发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底层的技术研究,培养技术研究人才,完善科研项目布局与申报流程;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合作平台,共同助力提升公司研究开发实力,为公司持续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人力资源是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司全面加大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秉承“适者为才”的原则作为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标准,营造和谐的用人环境,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精通、技术精湛、人员稳定的人才队伍。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用人原则,着力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大内部人才挖掘和培养,如注重对技术、销售、管理服务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新血液、新力量。

为此,一是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营造“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宣导、传承,以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二是加大内部管理者的赋能培训,提升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的领导力,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适才适所,用当其位。三是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内部培训、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持续优化公司的研发人才队伍结构,建立未来人才储备机制。四是以人为本,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员工岗位职级、岗位工作能力与价值、业绩完成指标等情况制定薪酬考核体系,并对应健全完善福利保障体系工作,努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及幸福感。

运用好科创板给予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各类工具,加强资本与实业的良性互动。同时,加强内部管控,落实精细化管理,以达到降本增效创效益,提质创优促发展的效果。

像我這種窮B在校樂隊的時候只配用pogo,最好的一次還是借別人的,借到了小天使MG100。

建議自己多玩玩,這麼強大的效果器彈這首,你用個預設音色就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级效果器恢复出厂设置调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