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千里留声人过百年留名这是谁?

1917年,李文糺在《读越缦叔<杏花香雪斋诗稿>感赋》中云:“天未丧斯文,或不成秘箓。”复旦大学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2022年第2期,即围绕越缦堂主——展开。
4月8日19点,读书班通过线上方式正式举行,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受邀主讲,题目为《“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评议人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研究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谢冬荣副馆长,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石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潘静如助理研究员。本文为主讲人发言整理稿,末附评议人发言稿。
张桂丽(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出身,在辑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的过程中,略有一些感悟。今天就围绕着他的日记、交游、读书活动,与大家分享他作为学者的日常。

李慈铭著,张桂丽辑校:《越缦堂读书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一、李慈铭日记的传播与影响
今天讲座的题目“日记百年万口传”,出自曾朴《孽海花》。这部历史小说以实际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批晚清人物群像,前六回由金松岑撰写,对李治民的描述为:“赋诗填词,文章尔雅,会稽李治民纯客是一时之杰。”第七回后,均由曾朴撰写。曾氏在最终回写道:“现代的诗,除了李纯老的《白华绛趺阁》,由温、李而上溯杜陵,不愧为一代词宗。”首尾呼应,完满支撑了金松岑对李治民的人物形象设计。
曾朴因父亲、自己与李慈铭的交谊,写李氏有深刻的生活基础,也异常出彩。小说第二十回通过大笔墨描写李治民的生日宴会,地点在满族官员盛昱的“云卧园”。当时盛昱遍请京师名流,讨论学问,抽签联句:
云卧园中开琼筵(薆云),群仙来寿声极仙(素云)。华山碑石垂千年(李文田),《周官》精椠北宋镌(汪鸣銮)。经幢千亿求之虔(叶昌炽),耕烟百幅飞云烟(张垲征)。《然脂》残稿留金荃(王懿荣),马湘画兰风骨妍(江标)。汉碑秦石罗我前(端方),绿毛龟伏玛瑙泉(缪荃孙)。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续南北史艺文篇(文廷式)。陈茂古碑我宝旃(沈曾植),影梅庵主来翩翩(盛昱)。黑头宰相命宫填(林旭),长图万里鸥脱坚(洪钧)。兵祝我公寿乔佺(怡云)。
这首即兴之作,即是要求诸人“炫宝”。琳琅满目,任何一件都价值不菲。李治民因贫病交加,只好吟一句写实的“日记百年万口传”,却也赢得了满堂喝彩。我想,这句话当源于曾朴对李慈铭及日记流传情况的一种理解。
《越缦堂日记》位列“晚清四大日记”之首,积四十年之力而成。李慈铭在二十四岁写作时就规定了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国之大事、读书笔记、友朋交往、个人诗文作品等。民国间日记影印出版后,风靡一时,几乎成为与《孽海花》一样的畅销书。不过,日记并非获得一致好评。鲁迅先生对这位乡贤的日记颇不以为然,他说:
《日记》近来已经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点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绰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罢?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
“自以为一部著作”,正点出了李慈铭以日记为著述的特征。因为李慈铭打破了日记的私密性,写作时字斟句酌,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嫌。

李慈铭小像与《越缦堂日记》书影

郁达夫、周作人喜欢读日记中闲适、性灵的文字,胡适则认为这部书内容纪实,读书札记、时事价值很高,并为之题诗九首,其中二句云:“四十年前好人,后人切莫笑话”, 颇可以反映部分学人对李慈铭的态度。因李慈铭日记中会写如与歌郎厮混,与妓女假戏真做的内容,并暗戳朋友的阴私,骂不称职的官员,秉笔直书,毫无畏惧。
同时,有些读者认为日记有涂抹或隐匿的部分,难以称作信史。或称李慈铭与歌郎厮混,不注重学者形象。或批评他脾气大、爱骂人,对同时人出言刻薄,可谓毒舌。如果过度关注这些负面形象,自然对李慈铭日记及学问便不是那么的肯定。如钱钟书说道:“李书矜心好诋,妄人俗学,横被先贤”。张舜徽亦言:“盖李氏一生好轻诋人,吹毛所瘢,睥睨当世,加以年逾五十,而犹困于场屋,以愤懑发为言谈,无往而非讥斥矣。”言辞过激,近乎攻击,已经不属于学术范畴内的讨论了。

现在距离日记出版,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李慈铭生前自诩的“日记百年万口传”,倒也真的实现了。然而这位百年前的名家、大家本人,并未得到后人充分的理解。读其日记之人,不乏猎奇隐私者,或仅摘抄史料者。能持一份同情之理解,带点温情与敬意者,并不多见。台湾学者蔡长林在《长日将尽,典型夙昔——李慈铭学术批评中所见的乾嘉情怀及其意义》一文中,以充满同情与敬意的态度,深入探析了李慈铭的学术情怀与精神寄托,我认为很中肯、到位。
马忠文老师说过,阅读日记是培养历史感最好的方法。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人,我对晚清历史的略微了解,也正是通过十多年来阅读、点校李慈铭日记积累起来的。
二、与张星鉴、桂文灿的交往、切磋
在乾嘉汉学极盛之时,名师名弟子一学数传及家学传承几代的繁荣景象,比比皆是。道光以后,世局多变,战争、天灾频仍,学者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挑战。经学衰败,但经师仍不乏其人,如著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的邵懿辰在咸丰初年回乡,于杭州闭门著书。期间李慈铭曾两次至杭州省城考举人试,也曾去游玩,与这位学问、风节名于时的乡贤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因为他彼时志不在此。
咸丰四年(1854),李慈铭和越中文学青年成立言社,沉潜于歌咏美人香草,即便是与同龄、同城而居的学者平步青、傅以礼二人,也毫无往来。面对谭献的拜访,他仅以诗歌相切磋。咸丰九年(1859),因科举考试不顺,李慈铭出资捐京官。到北京后,他继续与言社的陈寿祺、周星誉、周星诒唱和诗词。后来因和周氏兄弟决裂,他便脱离了由乡情、文学活动维系的交际圈,转而投身钻研学问。
李慈铭对各地宿儒名师了解得并不真切,但只要友人官某地,他的关注点便触及到某处。他的考察方式,除了借接风、饯行之诗酒文会向以科考、述职等事入京的朋友们当面请教外,还与他们殷勤通信,询问当地的学林掌故、刻书编书、学术风气等讯息。
我最近辑录了李慈铭的书信集,大约八百余通,其中不少内容在长篇累牍地交流地方学风、访求宿儒著述。通信者如浙江学政瞿鸿禨、江苏学政王先谦、四川学政朱潮、湖南学政陶方琦、浙江书局校勘陈豪等等。这些书信不能简单地视作李慈铭维系社交的手段,了解学界动态,才是他意图所在。如平步青在江西任官,即将江西刻书如《明通鉴》《国朝文录》等书大批邮寄给他。因缪荃孙曾在成都张之洞幕府,关于川蜀藏书、刻书及学人情况,他也能随时咨询。又因门人吴澂夫在上海,上海新印书籍常能送到他手中。此外,李慈铭还通过云南学者莫友芝了解了郑珍,通过王先谦了解了湖南学人邹汉勋。

平步青:《樵隐昔寱》;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

对文献渊薮江苏、浙江两地,他更时时关注其间藏书楼、著名学人、名著稿本之流传、版刻之保存等情况。当太平军占据浙江时,他从江南友人处多方打听文澜阁《四库全书》、天一阁、振绮堂、八千卷楼等藏书的现状。当得知经师陈奂病卒于乱中,他不禁感叹到“江南经术尽矣”。而听闻顾河之在兵乱中去世,他亦为顾千里绝嗣而唏嘘良久。
李慈铭对域外古籍、学人十分关注。日本学者岡千仞来游中华,曾亲自拜访他数次,并以所著各国史书相赠。日本书籍如《难经疏证》《大唐六典》《古逸丛书》《日本新出玉篇糸部》等等,李慈铭也阅读评论过。他还向沈曾植借《蘐园随笔》,从许景澄处借日刻《大藏经音义》等书。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随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曾写信给李慈铭,详细告诉他汉文古籍在日本的流通情况。外交特使傅云龙自日本回,也以所著、所刻书相赠。同时,他与朝鲜学者也有交往。同治十一年(1872),张之洞与周寿昌、董文焕、吴大澂等人宴请朝鲜使臣闵致庠、朴凤彬,李慈铭向其询问国王李氏二十八世谥号、名字,藉此录成《朝鲜国王谥录》,并以《越三子集》回赠。
尽管彼时信息传达较为不便,但李慈铭凭借广阔的学术视野,强大的朋友圈,及时掌握了学林大事、学风动向。最为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学术信息一一记录在日记里。在关注古籍的刊刻流传外,他也关注金石碑帖、器皿的收藏,学人存亡、学风动向,域外汉籍及学人。这些内容,在传统学术史的宏观叙述中被无意或有意忽略,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细节,是认识、分析复杂学术场域的极有价值的史料。李慈铭与张星鉴、桂文灿的交往,也很好说明了这点。
咸丰十年(1860),李慈铭正式与张星鉴结识。张氏曾以《刘礼部集》相赠,并慨借各种书籍。二人年龄、经历、学术旨趣接近,故而能惺惺相惜。同治二年(1863),张星鉴丁父忧,李慈铭为其父写家传,张氏则赠以孔氏微波榭《国语音》《春秋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而后张星鉴撰《国朝经学名儒记》,以顾炎武为首,收录一百三十人。李慈铭亦着手编纂《国朝儒林经籍小志》,同样以顾炎武为卷首,总计收录一百六十五人。可以推测的是,他们在编纂二书的过程中,应该有过交流。

张星鉴:《国朝经学名儒记》

李慈铭:《国朝儒林经籍小志》稿本

张星鉴关注过桂文灿,藏有桂氏《诗笺礼注异义考》,并与李慈铭分享阅读。在桂文灿所著《经学丛书》进呈后,潘祖荫曾将《孝经集证》《群经补正》两种转请李慈铭评阅。李慈铭对此有知音之赏,称桂文灿“禀承汉学,著述褒然。阅其书名,已为神往,不谓斯世,尚有此人。惜未值其时,恐终无当耳。”
当时李慈铭正坐馆于礼部尚书周祖培家。近水楼台,李慈铭对朝中风向、旨趣比较了解。同治初年,外有封疆大吏曾国藩、朝有帝师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俱称理学名臣。学界内部有方东树、姚莹之攻击汉学。此时选择汉学,意味着逆流、孤立、落寞。故他断言桂文灿不能得到赏识,其后果然验证。可见,在同治初以乾嘉汉学之法治经,并不能得到官方认可和褒扬。
同治二年二月,桂文灿入京应试来访。因神交已久,二人得以促膝长谈。遗憾的是,桂氏落第。回到广州后,他写信给李慈铭,寄到徐灏《通介堂经说》一书,并告诉好友《学海堂丛书》的刊刻情况。李慈铭在回信中回顾自己治学历程的同时,还表达了对桂氏、徐灏的崇敬,并请他留意乾嘉间粤中第一学者陈观楼的著述。这种广东、京师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桂文灿:《经学博采录》

早在咸丰五年(1855),桂文灿便编成了《经学博采录》一书,收录乾、嘉、道、咸四朝经学名家,始于惠栋,终于顾千里、陈树华。我曾经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即从桂、张、李同时对本朝经学总结这一点切入,将《经学博采录》《国朝经学名儒记》与《国朝儒林经籍小志》合为一编,并将三人于同治年间的交往、切磋资料作为附录。此外,赵之谦也撰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依江藩体例,专人专记。从学术史角度考虑,这四种为经师立传的书,可以视作对同治朝黜汉、尊宋经学政策的回应,对淡汉、反汉学风的反击。
三、阅读:由文士到学者
张星鉴师从陈奂。陈奂是段玉裁的高足,精通毛诗,著有《毛诗传疏》。桂文灿则师从南海陈澧(菊坡讲舍山长)。陈澧主张汉宋兼采,撰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张、桂二人,因师承经学大师,较早树立了治学目标。相比之下,李慈铭并无师承。他早年读书,以博雅广识为中心,又好词章,不仅没有专研一经一史,在三十岁之前也没有读过《说文》《十三经注疏》,治学起步很晚。
捐官北上后,李慈铭见闻日广,常至琉璃厂阅书、访书,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浸染。同时,他也接触到桂文灿的经学著作,又与平步青、张星鉴、黄以周商榷经史,开始专心治学。但这个选择充满了艰辛。
首先,在汉学衰败的情况下,仍用乾嘉汉儒的方法来研究经史,意味着逆流,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李慈铭也意识到:“汉学固不能无蔽也,而其为之甚难,其蔽亦非力学不能致也,特未深思而辨之耳。予亦非能为汉学者也,惟深知其难,而又喜其密实可贵耳”。其次,李慈铭是在个人穷途末路之时展开治学的实践。在物质匮乏之际读书治学,尤其令人敬佩。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1865年1月28日),他专心于考索《说文》,以至于不见来拜年的各位友朋,并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天气温煦,如江南早春时,彻炉闭门,终日营营考订经义文字,颇有所得。献岁之际,车马如云,而作此生活,拙懒迂僻,京华软红尘当无第二人矣。”
张舜徽先生曾反复阅读李慈铭日记,认为其专心、努力的程度远未达到学者的标准,他在《清人笔记条辨》卷九云:
李氏少时偃蹇乡里,徒骋词华。及至京师,益徇声色,以羸弱之躯,逐歌舞之地,亲迩卷轴,为日无多,故于朴学家坚苦寂寞之功,无能为役,《清史稿》置之《文苑传》末,实为平允。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少时家居,以词章闻名,“及至京师,益徇声色,以羸弱之躯,逐歌舞之地”诸句,是符合事实的。至于放纵于酒色,不必为之讳言,但仅是一年多的时间。而“亲迩卷轴,为日无多”一句,并不符合事实。张先生对李慈铭晚年读书曾予肯定:“知其晚年学进气平,持论乃迥异于昔矣。”不过大概没有看到李慈铭最后四年的日记,那时他的学术论见更为精当。总的看来,张先生对李慈铭的评论,肯定少、批评多。戴海斌老师之前深入剖析了先生对李慈铭学术的评价,客观允当,我个人深以为然。
综观清代学术史可以发现,不少学者在青年时代热衷于作诗作词,而后才专心治学。而学者往往,尤其是在乾隆朝开四库馆时,要比诗人获得更高的认可、更多的机会。虽较早确立了诗人的身份,但李慈铭有着强烈的自我预设。虽热衷于宦途,但读书治学是其立世的终极目标,谓“古今无学问外之人才,天下无读书外之事业”。又因中年后转行治学,他深知由文士到学者之甘苦,故不大喜欢姚鼐,曾批评到“姬传本文士,而妄思讲学”,也不喜欢文士兼学者的袁枚、翁方纲以及朋友谭献。不过,他对他们的批评,颇能深中其病。
李慈铭对向学之晚有切身之痛。实际上,对秉持“词章乃学人之游艺”的他来说,孜孜以求者在于经史,也更期望入儒林传。尽管如此,他并没有绝对的自信。如他在《六十一岁小像自赞》曰:“是儒林耶?文苑耶?听后世之我同。”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清史稿·文苑传》共收录354人,正传105人。李慈铭位于《文苑三》,传文出缪荃孙之手。能入文苑,本已难能可贵,但总让人意难平。因在重儒轻文的时代,入儒林要高等一些。同时,“文苑”并不能准确定位他们的实际身份,大概只表明各人在文学创作上更胜一筹而已。
李慈铭曾在《说文》上下功夫,但并未成书;也致力于史学,曾与王先谦就《汉书》往复探讨,对《宋史》《明史》也有论断。但他批校的读史札记散在数百册藏书上,并未经整理,直到后来才由王重民辑录成书。按照当日入选《儒林》的严格标准,他确实是不符合的。尽管如此,李慈铭的名气不可谓不大。在民国期间,由于日记的影印出版,读书笔记、读书札记的陆续出版,他始终都在学者的研究视野内。

王重民:《书<越缦堂文集>目录后》

在认真、谨慎地考察李慈铭的治学过程、学术成绩后,我们可以说他实现了由文士到学者的学术追求。在评论历朝诸家学术时,他驾轻就熟,笔锋犀利,极为自信,所展示的不仅是阅读之勤、涉猎之广、识见之精,其批评天赋也超出时辈。在批评过程中,他注重版本、校勘、考证,秉承汉学家的旨趣。从他的品评持论来看,他极力维护汉学,但也能站在汉学传人的立场上,深刻检讨汉学流弊,批评汉学家好博,有别裁之短,且缺乏经世的追求。
这部《越缦堂读书记》,主要考察的是学者、专著之得失优劣及其当下意义,其内在理路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评论对象褒多贬少,能平情论之,肯定本朝的学术成绩。同时,李慈铭对学者文章才气的重视,反映出了他的文士本色。而能以一己之力完成对众多经史子集的评论,李慈铭实为不间出之学人。
另外,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李慈铭在对学者反复批评时,其实又不自觉地在某个侧面深受其影响。如姚鼐、章学诚,都是他深刻批评的对象。但姚鼐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一体的文章追求,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批评原则,又与他的治学旨趣甚为契合。这些影响,在读书笔记中也有体现。
在辑录李慈铭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首先确立了编年体的体例。因为日记体的读书笔记带有印象性、即时性、原始性等特征,四部分类实在不能反映他的阅读历程。李慈铭的阅读是开放式的,随读随记。依其原始的日记体或者说编年体例,最能反映其阅读世界。同时,他的读书笔记有别于面对大量藏书而集中书写的评语,以及如馆臣那般撰写的提要。其次,经过历史的沉淀,当时不被作为学术笔记的内容,如记录的朋友们的著述,大多是稿本,或者只是单篇的诗文。虽然他们的学术成就不那么瞩目,但若被忽略,难免遗憾。再次,将札记、学林掌故、名物考证收入日记,这种日常的敏锐的积累,也是学术活动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珍贵的历史片段。在先前出版时,由于历史原因书里删去了对镇压太平军的官员学者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著作的评论。在目前环境下,自然不能重蹈覆辙。
在考察学者理性学术评论的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他的感性世界。李慈铭读书有天分,这是毋容置疑的。他虽然多病,但精力充沛,又极为自律,处世真挚,古道热肠,是个老好人。受咸、同、光三朝内忧外患的影响,跌宕于世运中的文人,因为科场、官场的不得意、朋友的背叛,逐渐变得偏执、苛刻。这也是历史上清代浙东学人的精神特质,如毛奇龄、章学诚等,都有刻薄、爱骂人的一面。因而在李慈铭读书笔记中偶尔出现的目中无人的狂傲和品评失准,属于概率较小的失误,不应将之标签化。
总的说来,李慈铭距离我们并不太远。我们对他的理解也并不那么充分,容易流于掌故、猎奇的评价与认知,容易为既有成论左右,对其著述缺乏深入精读,未能在学术视野上有所拓宽,从而难以发掘出新的历史意义。因此,处于资源共享优越环境的今日,除了在历史文献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查、发掘,我们的学术视野、眼光也要与新文献、新热点匹配,努力去开展沉浸式的阅读,去捕捉更多的细节。我相信,以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将会更符合历史语境。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老师今天这个报告非常全面、深刻,这与她十多年来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功夫有直接关系。我本人收获很大,这里主要想讲两点感想。一是怎么去判断和分析李慈铭日记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新版《读书记》的编排方式谈一点看法。
首先,这本日记跟一般、别的日记不同,李慈铭不仅仅把它当做日记来写,而且把它作为一种有创意的作品来写。最关键的是,他从一开始或者在早期时候,就有意无意地把日记散布出去,让大家来传抄。这就有别于我们一般理解中日记私密性很强的印象。可以比较一下,像翁同龢、胡适这些人,可能都有将日记传世的想法,但在他们生前,大概很少把日记拿给外人特别是那些不熟悉的人看(胡适生前只是出版了《留学日记》)。李慈铭却恰好相反。
李慈铭这样做,与他个人经历和处境大有关系。他是以捐官形式进入京城的,沉浮郎曹,十分艰难。在北京不但要生活,还要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解决举人和进士这两道难关。所以,他比那些中了举人、进士,再到北京来做官的人负担更重、心理压力更大。我觉得这些经历对他的性格、生活都是有影响的,愤世嫉俗、狷介的性格由此形成。于是,他便借助日记中的臧否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日记中很少对他人有“恕辞”。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李慈铭日记其实当时就参与和介入了现实生活。这种日记,成为研究的材料后,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家布洛赫的说法,可以称为“有意”史料。换句话说,李慈铭写日记,当年有很明确的目的。因此,如果我们想更完整、全面地了解李慈铭日记的史料价值,就不能把这个日记仅仅当做平面的、白纸黑字的文献,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立体的东西来看,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日记形成的过程。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常讲知人论世。所以在关注李慈铭日记的同时,也要关注他的生活,去看他的生活对日记的撰写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前张舜徽先生认为李慈铭读书做得不够深。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可以用一种理解的态度来看。李慈铭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者,只是一个普通京官。和乾嘉时期那些脱离闹市、躲在书斋中做学问的学者不同,李慈铭虽然勤奋,也只是读书面非常广博而已,不宜用汉学家的要求来衡量他,何况,很大程度上李慈铭可能也有借此标榜和沽名的意思,毕竟他是一位名士。
众所周知,李慈铭骂人很厉害,大家都怕他。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做御史后,也参过孙毓汶这些权贵,词锋非常犀利。这让我联想到在光绪初年,李鸿章曾邀请他担任问津书院的山长。这件事给我一种感觉,可能李鸿章也不想或不敢得罪李慈铭,邀其掌教,也有借机笼络的目的(当然具体原因可以再详考)。再比如说翁同龢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与康有为唯一的一次见面,后来他把日记篡改了,将康有为换成了李慈铭,并写到“举世目为狂生”的评价。翁为什么不选他人而选李慈铭呢?恰恰说明在他的眼中,李慈铭狂傲是人人皆知,甚至代表了当朝显贵对李的基本评价。
说到李氏日记的史料价值,不仅要注意那些“有意”史料,也要关注当年李慈铭在不经意间写下的那些东西,因为无须加入自己的私人倾向,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史料。比如说自己的收入、同乡京官靠印结银生活的情况,和朋友们常去饮宴、听戏的饭馆、酒楼的名称、地址等,都是研究清末京城生活史的第一手绝佳材料。李慈铭是一个超级戏迷,他日记中留下来的大量的戏曲资料,对于现在研究京剧或者昆曲一些曲目的变化、剧目人物的角色,甚至是演员之间的代际流传等问题,都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个问题是这次出版的《越缦堂读书记》的编排方式。我们知道最早的读书记,是由云龙先生是按类别来编辑的,他把对某一本书的所有记载汇在一起,每一条记载下面再补注读书日期,这样做不免淡化了日记的编年特点,其实是有缺憾的。日记按类分别编辑,不是从由云龙开始的。现在能够看到比较典型的是吴汝纶日记。他的刊本日记就是摘编的,没有时间,呈现出平面化的色彩,完全是资料汇编的形态。还有就是最近出版的《袁昶日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是根据类型分类的。这样编排,完全丧失或者脱离了日记材料最本质的编年特性,学者引用和分析时常常带来了很多不便。张老师这一次把读书记完全恢复成编年体的编排格式,采用文末附的索引来解决阅读书目同类检索。这种方式非常好,还原了李慈铭阅读某些书籍的先后时间与语境,有助于我们从中发现一些内在联系。这也是张老师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
谢冬荣(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关于后人对李慈铭的评价,张老师提到了多种说法,正面的、负面的等等。我这段时间在关注鲁迅弟弟周作人,发现他对李慈铭的评价非常高,说在众多乡贤中最推崇的就是他。那么,对同一个人,兄弟俩的看法并不一样,这也让人觉得李慈铭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较大的空间。
听完讲座后,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想法。一个是对于李慈铭日记,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原本。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当时大家经常一起抄,所以会产生多个版本。那我们在研究李慈铭本人日记的时候,还需留意抄本的情况。后者对李慈铭日记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因为李慈铭对日记的很多内容做了不少删改,特别是早期的日记。而可能有些朋友在删改之前,对日记已经有所抄录。从这一点来看,各种抄本有助于还原李慈铭日记的原貌,或者说是修改前的面貌。
第二个是民国时期,1928年的时候,北平图书馆购入了李慈铭的藏书。在李慈铭的书上,有很多的批校,包括藏书题记等。当时王重民先生对藏书题记、批校、读史札记等内容有过整理,撰写了专书和专文。后续对此比较关注的是王利器先生,著有《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及《续编》,记录李慈铭在谁的书上做了哪些批校等。这些其实能够反映李慈铭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但感觉关注的人不是特别多。或许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下一步的关注点,留意李慈铭对某本书的评价,他对这些书的批校、看法,或者说他对此做了哪些贡献等。
第三个方面是,之前有学者从阅读史的角度研究日记,讨论这些人读过哪些书,他为什么要读,他和当时人的读书观念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在张老师整理完读书记后,我们可以从阅读史的角度对李慈铭日记再做挖掘,关注李慈铭读过什么书,为什么读,然后评价是什么。
石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我对日记的感觉是,它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来源。跟它类似的物品有两个,一个是书札,另外一个跟版本学联系比较多,即写在古籍上的藏书题跋。
书札和题跋的情况跟日记相似。一种是作者在写的时候,不是太有兴趣,也不想示人。书信可能还有一个固定的收信人,而有时候写完的题跋,真的没有给人看的打算。另一种是有些书信和题跋,就是专门示人的。如一些作者在写完论学书札后,会马上找个刻工把它迅速弄出来,然后分发出去,这是常有的情况。至于题跋,古人有的时候喜欢晒书,或者找几个朋友来赏玩,那大家不免会看到书上的题跋,这也是一种传播形式。当然,可能其中有些内容是真话,有些是假话。我个人感触比较深的还有另一种题跋,就是请版本学专家或权威人物来执笔。背后目的很明显,或是为了增彩,或是为了营利等等。在书写的时候,他们大概对此也是心照不宣的。所以在利用史料时,如何去处理这么多种不同的情况,非常关键。
我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在厘清作者的意图外,对内容本身的梳理也很困难。比如李慈铭在日记中会提到看了什么书,又记过哪些书名。但那时候写日记、题跋或者写信,不像现在做古籍编目那样,遵循卷端、正题名之类的规范。大概写信只要对方能看懂,题跋只要自己能明白就行了。至于写日记,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好几位老师都讲到了阅读史方面的东西。因为我个人做版本学,就会去思考可以从日记中看出书的哪些特征或者版本信息,比如这段文字讲了哪些版本上的特征,可以供我们去判断。另外,有些书未必是当时写的,可能是前人的著作,最近被重新刻出,在朋友圈中流传。这样的记载对我们去了解各个版本的情况和流传速度,都是很有利的。
实际上,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校准工具。像我们有时候做编目,要写清道光三年某某刻本,好像它就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成书时间。那我们去看日记会发现,三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因为前后拖了很久,或者标注的时间跟实际的时间有偏差。我以前看缪荃孙日记也有这样的感触。所以日记能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当中去,让我们重新看到这些鲜活的细节。
最后,在使用日记时,也要特别小心。日记不像我们现在写的标准的学术论文,有完整的框架和清晰的论述。这就需要注意日记中那些没说、略过的话或者隐晦的言辞,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仔细琢磨的。所以我觉得去研究日记、书信、题跋,真的会有不断的小发现以及好玩的点。
潘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我整体的一个感觉是,李慈铭日记除了可用于他本人的研究外,可能还可以用于讨论近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清代学术史以及更早的文学史等。
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也重新阅读了日记。最大的感触是,日记当中的“公”、“私”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首先比较认同张舜徽先生“年逾五十,而犹困于场屋”的论断,有一定知人论世的道理,这也是从“私”的方面来讲。同时我理解的“私”,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偏见和恩怨,还可以通向“公”的层面。就是说“私”虽然肯定有偏见,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我更关注这个点。因为一个公共事务,一个国家事务,它有无数个点。如果不处在这个位置上,你不会特意去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日记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观察近代文学交流史的视角。
刚才张老师提到的李慈铭和赵之谦的恩怨,大概可以归结于私人是非。但有些私人事件,我认为还需放到近代史的公共层面上去讨论。以往在读某人的诗歌时,有条件的话,我们还会借助日记、书信之类的材料加以解释。那么反过来,把日记中的片言只语和诗文对照使用,或许也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我今天举的例子是关于晚清清流的,主要指前清流,即光绪初到光绪十年之间的这一波清流人物。从私人交游来看,李慈铭最熟悉或者比较早熟悉的前清流是张之洞。这一时期李慈铭日记的一则记载,反映了很多信息:
近日北人二张一李,内外唱和,张则挟李以为重,李则饵张以为用,窥探朝旨,广结党援。八关后裔,快捷方式骤进,不学无术,病狂丧心。恨不得言路,以白简痛治鼠辈也。
看到这条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之前提到的李慈铭的个人经历。而结合郭则沄《十朝诗乘》中关于清流的记载可以发现,清流对当时官场生态有潜在的威慑,这也是李慈铭身处的一个大环境。我们如果只读日记这一条,当然可以认为李慈铭有某种功利心。但了解他立论的大背景后,便能明白这不仅是他和张之洞从交好到交恶的关系变化的反映,也体现了他对这种风气的不买账。
此外,李慈铭还有许多写于光绪初年的诗,如“方今时世重年少,弄姿搔首交称工”、“白面少年书累上,禁幄颇闻屡称赏”、“常僚骤擢跻公卿,或驰虎节莅百城”等,在我看来都指向同一波人,即前清流。当然诗歌语言,还比较玄乎,不能够一一去证实。但他的文章《暨艳论》则明确指向清流群体,其中言“昧者不察,汲汲以分别邪正为己任,无论其识之未必精,事之未必公也,即尽出于精与公,而惟恐世之不我知,悬一身以为众矢之的,而其祸不可胜言矣。”联系后来历史来看,李慈铭可谓是不幸而言中。
所以,将作为旁观者的李慈铭的日记、诗歌、文章结合阅读后可以发现,他对清流的看法,有“私”的一面,也有“公”的一面,呈现出交杂的状态。这对我们重新观察近代史上的公、私观念,或者晚清士大夫群体,是大有裨益的。反之也会促进我们去通过诗、文来升华他的日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祝福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祝福语是人们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祝福语才是走心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50年校庆祝福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我用人生宝贵的四年换得了在林大的宝贵时光和丰厚的人生财富--知识。感谢林大,感谢培育我四年的母校,愿即将到来的母校华诞会带给母校更大的辉煌。

  2. 五十五载风雨,造就精英无数,五十五年沧桑,培育桃李满园,是你给了我知识的蓓蕾,是你赋予我前进的动力,是你孕育了代代莘莘学子,祝福你,母校,祝福永铸辉煌!免费发送

  3. 我的校友,原你作一滴晶亮的水,投射到浩瀚的大海;作一朵鲜美的花,组成百花满园;作一丝闪光的纤维,绣织出鲜红的战旗;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一辈子坚守自己的岗位

  4. XX,人才成长的摇篮,XX,人才走进身会的起点!

  5. 我的人生是从东林转轨的,东林给了我跃升的平台。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6. 不知不觉的已经毕业半年多了,想念林大的一切,祝母校校庆越办越好。

  7. 亲爱的山科大,你是我人生中的驿站,我相信,你的出现将使我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真心祝福你,我的山科大,愿你在美丽中更加美丽,在壮大中更加壮大。

  8. 千万里辗转华夏遍撒硕果;百十年风雨兼程恒发春华

  9. 万千次革旧创新品学并重看腾蛟起凤每凭实力上青云。

  10. 辛勤园丁挥洒十年汗水,莘莘学子必将展翅高飞;优美校园铸就十年辉煌,崭新校园再耀无限光辉,祝XX教育十年华诞--再创新高!

  11. 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思想的宝库,精神的圣地。五十载辛勤汗水结硕果,跨世纪芬芳桃李满天下。

  12. 三十年的岁月,培养了多少英雄豪杰,三十年的每个日日夜夜,你矗立在风雨中前行,遭受着风吹和日晒,可你总不会喊累和喊疼。今日迎来你三十岁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创造更多的奇迹。

  13. 育人育德育百年盛况,立业立志立四海名校。

  14. 十年过来了,XX收获万千;十年过去了,XX铸造辉煌。

  15. 金菊怒放迎安中百年华诞,万众一心绘母校千秋蓝图。

  16. 母校,每个人都有,在母校我们有着青春般的生活,有着幻想般的快乐,在这里我们有了人生目标,在这里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定位,在这里是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年代,他让我们开花结果。今日母校迎来了年华诞,只愿母校 学子满天下,一代更比一代强。

  17. 十载风雨,造就精英无数,十年沧桑,培育桃李满园,难忘你XX学校,是你给了我知识的蓓蕾,是你赋予我前进的动力,是你孕育了代代莘莘学子,祝福你,XX学校,祝福永铸辉煌!

  18. 迎着缕缕秋风,携梦踏入科大门,顶着炎炎烈日,挥汗走过军训关,带着阵阵欣喜,招收迎来校园庆,带着深深怀念,释心归宿科大情。

  19. 毕业已经三年了,离开母校也已经年了,不能亲身见证母校的蓬勃发展,祝福母校,恭贺生日快乐。

  20. 建千秋伟业,有殷殷学子,群星灿烂遍九州。

  1、华聚化工之天骄,东领各业之风骚。理工农医商齐振,公平公正孕儒仁。大师大德树楷模,学子学海学无多。六旬风雨铸精英,笑对日月看星辰。倾师生满腔热忱,祝华理永铸辉煌!

  2、六十岁的华理仍然朝气蓬勃,六十岁的华理依旧神采飞扬,六十岁的华理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华理六十年,因您而感动。

  3、庆华理学府,精壮斯年。科研结硕果,桃李满芬芳。漫漫甲子路,勤奋求实铺就。殷殷学子情,灵魂园丁浇铸。祝华理:求发展勿踌躇,创佳绩,再攀高峰!

  4、60年前,这里,杂草丛生,了无人烟,华东化工精英聚首并肩绘蓝图;60年间,这里,楼宇林立,大师荟萃,万千佼佼学子奋力拼搏写华章。60年后,各届华理友人欢声笑语颂辉煌!

  5、风行雨润秋来早,忆往事,求天道。百事峥嵘心未了,君临华理,平添异彩,遍地皆芳草。人间桃李知多少?且报家国与亲老。校园风光无限好。愿将一世,长随相伴,何惧青丝少!

  6、秋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时光苒苒,济济人才出。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莘莘学子聚华理,六秩颂华诞。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母校;低吟浅唱情意浓,八方庆甲子。

  7、六十载风云兼程,华理辗转华夏,遍撒硕果,造就精英无数;六十载奋发图强,华理励精图治,厚德载物,喜赢美誉天下!

  8、六十年前的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了气势恢宏的序曲;六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这里,赢得桃李满天下,勤奋求实,励志明德,为人师表的精髓一代又一代的传续。祝福您60华诞!

  9、60年历史的沉淀,造就了华理的沉稳与辉煌,60载的风雨,使华理敢于拼搏的头更加高昂。在你60周年华诞之际,祝福你,华理!祝你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展示出更多更强的光芒!

  10、在华理,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理智,从浅薄走向充实。今日我以华理为荣,明日华理以我为荣。华东理工,60周年,我们,为你庆生。

  11、五十年,岁月如歌,一甲子,沧桑砥砺。五十年,华理和祖国一起成长,五十年,华理为祖国发展助力。华理,祝福您!我们因您而感动!

  12、记忆中的那些年回荡着清晨白桦林里的书声朗朗,记忆中的那些年铭刻着校园里面的每一处小桥流水与花香,记忆中的四年并不算长,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却被永远珍藏!母校生日快乐!

  13、华理五十立江东,教工勤勉一甲子;勤奋求实育英才,产学结合促发展;化工领域人才出,两院院士拔头筹;奋发向上华理人,厚德载物存心中;今朝华诞普天庆,共祈明日天下名。

  14、五十年,白驹过隙,风雨与硕果同行!五十年,辉煌如斯,沧桑和凯歌合奏!精神与理想在此凝聚,青春与未来在此共鸣,历史与文化在此积淀,耕耘与收获在此交融。

  15、苍天冷,炉火自融融。蔬果菜肴兼碗盏,陈年佳酿夜朦胧,相聚校园中。诗纵酒,满座赛真龙。遥问同窗说近事,连天战况气如虹!来日定成功。

  16、五十载,风雨兼程,积淀深厚底蕴;数磨难,砥砺成钢,铸就英姿飒爽;五十载,回首同庆,举杯再续华章!

  17、倩影翩翩,华理学府,气壮斯年。科研结硕果,桃李满芬芳。漫漫甲子路,勤奋求实铺就;殷殷学子情,灵魂园丁浇铸!

  18、六十年艰苦历程,华东理工大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六十年矢志追求,华东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六十年辛勤耕耘,华东理工大学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19、走过的十年灿烂时光,万名学员不仅收获了知识的芳香,更收获了人生的芳香,十周年校庆,愿长沙燕园教育有一个更辉煌的前程。

  20、学在绿林,与书为伍,生活在幽境,神秘又清新,绿色栋梁伴我共成长,每每路过,都参观回味,离别十年,难忘昔日情,祝福您:母校!

  1、六十载,风雨兼程,积淀深厚底蕴;数磨难,砥砺成钢,铸就英姿飒爽;六十载,回首同庆,举杯再续华章!祝安医专六十岁生日快乐!

  2、六十年春华秋实,风雨兼程,六十年开拓进取,沧桑砥砺;六十年历史的沉淀,造就了安医专的沉稳与辉煌,六十载的风雨,使医专敢于拼搏的头更加高昂。在你六十周年华诞之际,祝福你,安徽医专!祝你在今后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工作者!

  3、忆往昔峥嵘岁月,何其匆匆;望未来岁月峥嵘,何其漫漫。六十年辉煌,继往开来,祝福母校未来更辉煌。

  4、60年来,安徽医专秉承着“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校训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从医人员,在校就读时我们以安徽医专为荣,工作后安徽医专以我们为荣。校庆是安徽医专的生日,祝它生日快乐,更加辉煌!

  5、虽然今年我们才进入这所学校,虽然我们对学校还不了解,虽然我们对彼此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六十周年的校庆,让我们了解学校,了解彼此,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的丰富多采,愿我们的安徽医专能出现更多杰出的医护人员!

  6、六十年弹指挥间,六十年光辉岁月,在这金秋的十月里学校迎来了自己60岁的生日,作为学校的一员衷心祝愿学校越办越好!

  7、刚到安徽医专,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学校的老师,学姐、学长对我们都很热情,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在此,祝:安徽医专60周年生日快乐,希望安徽医专越办越好,越来越辉煌。我也会尽自己所能,为学校再添光彩。

  8、来到安医专闻到了浓浓桂花香看到了可爱同学们,能够在安徽医专陪学校度过60年生日,感觉很开心!热烈庆祝建校60周年?60载沧桑砥砺,60载春华秋实。我们即将迎来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在这里祝愿我们的母校更加辉煌。

  9、60年的风雨兼程安徽医专几经沧桑奋发图强赢得了桃李满天下造就精英无数,是你孕育了芊芊学子祝福你安徽医专祝福永驻辉煌――邓巧云对护二班

  10、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思想的宝库,精神的圣地。六十年辛勤汗水结硕果,跨世纪芬芳桃李满天下。祝安徽医专未来更加辉煌。――15级护理6班孟妍

  11、安徽医专是我人生的一个崭新的开始,也许从前从未想过会来到这里。然而或许是缘分,或许是命运,我踏入了这里,成为了这里的一员,很开心,很充实,很满足……衷心祝福安徽医专60周岁,生日快乐!也希望安徽医专越来越好!

  12、迎安徽医专六十周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安徽医专生日快乐永葆青春献上我真诚的祝福安徽医专蓬勃发展!

  13、三年的时光,从这里开始;学医的脚步,从这里迈开。安徽医专,我的三年,你的第六个十年,我们一同开始!安徽医专,六十岁生日快乐!

  14、同学们经常讲:安徽医专是专科中的小清华,安医大的小弟弟,走进安徽医专就走向了成功。我相信安徽医专是最棒的,最近几年肯定能走上本科的道路。作为安徽医专的一员,我祝愿安徽医专可以成长的越来越快,日益壮大,早日升本!

  15、我亲爱的大医专,生日快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煽情的文字,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祝福。色彩斑澜,云霞满天;星辰给你送去了贺礼:星光闪烁,流萤点点;晚风为我带去了问候:月光下你可好?月儿为我带去了祝福:我亲爱的安徽医专,60年华诞快乐!

  1、谨贺母校百五华诞并期盼新百年绚烂华章。

  2、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欣闻母校百周年校庆,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这封信,以表达我们对母校由衷的祝贺!="background:yellow;">

  3、金菊怒放迎安中百年华诞,万众一心绘母校千秋蓝图。

  4、回首往事,精彩绝伦,走过的岁月,令人回味至今,哪些欢天喜地的日子,想起真是幸福与快乐,然而母校周年的日子来了,只愿今日的学弟学妹们永往直前,努力拼搏为祖国做贡献,为母校争争光。="background:yellow;">

  5、百载风雨,造就精英无数,百年沧桑,培育桃李满园,是你给了我知识的蓓蕾,是你赋予我前进的动力,是你孕育了代代莘莘学子,祝福你,母校,祝福永铸辉煌!

  6、百载的岁月记录着每一刻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在这庄严的庆典时刻,载着神圣的欢庆时刻,XX附中,我祝福你!愿你让更多人的梦想实现,愿你,让更多人的梦想起飞!

  7、百年了,附中经历了百年的辉煌和沧桑。附中和我们也一起在变化和改革中成长。愿我们每一个人的XX附中越来越好!

  8、百年过来了,XX收获万千;百年过去了,XX铸造辉煌。XX小学,一个美丽的校园,XX小学,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讴歌十年华诞,续写世纪新篇。="background:yellow;">

  9、百年风雨历程,数不尽优秀学子。回望来路,情深意长。数位老师辛勤耕耘,无数学子勤奋刻苦。用活跃于负责任撑起一片蓝天。祝十年母校,更加辉煌!

  10、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青春如歌。年华流转,不变的是学者心;岁月如流,永恒的是师者魂。用生命启迪智慧,用爱心滋养希望。百年,创造金色辉煌;百年,谱写绚丽华章!

  1、直到今天,我长成了一棵会移动的树,重温那些你给我的爱。我才要像你一样,在岁月的风雨中,随意站在人生的某个角落,形成一片绿色的荫蔽。

  2、曾经沧桑忆童年,更敬先贤办国学。历届校长担重任,朴初人杰得地灵。辛勤耕耘逾百载,桃李盛开满天下,春风时雨一百年。

  3、育人育德育百年盛况,立业立志立四海名校。

  4、一百年传薪播火,风雨兼程,继往开来,代有精英登虎榜。万千次革旧创新,品学并重,看腾蛟起凤,每凭实力上青云。

  5、一百年,那是斗转星移的一百年;一百年,那是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的一百年。一百圈年轮啊,记录了岁月的沧桑,至今让我们感慨万端。一百圈年轮啊,铭记了自豪和骄傲,至今让我们心潮澎湃。百年的梦想,那是传播文明的梦想,那是追求科学的梦想;百年的梦想,那是播种希望的梦想,那是铸造辉煌的梦想。

  6、校园是我家,人人都爱他。

  7、我们今天的努力,是母校明天的腾飞。

  8、万古犹传风雅趣,百年仍飘翰墨香。

  9、听,涪江在追问:芬芳的桃李啊,是谁滋润了你的心田?听,松涛在诉说:棵棵幼苗就是这样茁壮成长。看,云霞灿烂,那是我们双手绘成;看,群星璀璨,那是我们双手托起。这就是百年的梦想啊,这就是百年的期盼。 10、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你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勇立潮头;你总是敢为人先,独领风骚。百年的梦想啊,那是造时代英才的强烈渴望;百年的梦想啊,那是造福社会的矢志追求。

  11、十载树林,新苗成材,桃李满天下。百年育人,春风化雨,栋梁荣中华。

  12、让我们用爱心和汗水,浇开母校美好的明天。

  13、突出特色,质量强校,增强办学实力。发挥特色,争取一流,追求卓越。坚持特色发挥道路,树立全防卫开放式办学理念。

  14、亲爱的母校,祝你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15、你在百年的风雨中执着前行,你在百年的磨砺中书写辉煌。一百年啊,那是红烛燃烧的一百年,那是春蚕吐丝的一百年。那是开启蒙昧心灵的一百年,那是拨亮智慧之光的一百年。

  16、美丽校园我的家,为她添彩靠大家。

  17、百年老校,桃李遍天下。神州大地,英才展风华。

  18、百年的梦想啊,你让暗淡的双眼迸发灵光,你让贫瘠的心房日趋丰盈。你哺育了莘莘学子,你改变了家乡的面貌。百年的追求你无怨无悔,百年的耕耘你育得桃李满天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为你祝福,我们为你歌唱。

  1. 泓歌如水串起一个个阳光温暖的日子,荡漾着记忆的涟漪。漫步于广玉兰树下,清幽淡雅的香气,溢慢开心扉,任思绪激情飞扬。母校--您永远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2. 忆住昔,博学石旁,邕大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仍记忆犹新。再那绿色的校园里,我们手握春光烂漫的年华,编织着人生的七彩之梦。

  3. 万古犹传风雅趣百年仍飘翰墨香

  4. 育人育德育百年盛况;立业立志立四海名校

  5. 母校几十载,培养才无数,又到校庆日,花朵来祝福,只愿母校为学子,创造辉煌成果佳,一心只为才子们,伤了心血也无仿。恭祝母校校庆快乐。

  6. 人在东林,或许羡慕过其他学校的同学;人在东林,或许曾经有过小抱怨。但是,母校就是自己报怨千回也不允许别人说一个“不”字的地方。十五年了,东林的一草一木已融入了我的生命。衷心祝愿母校这所承载着东林人梦想与希望的大船,在其辉煌的航程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遨游沧海!

  7. 饮水思源,作为“聚中”校友,我深切感谢母校的栽培,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住院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大展!再谱华章!

  8. 含大海之神韵,富泰山之雄伟,携珠山之秀丽,孕泉水之灵气。钟灵毓秀之地,人才辈出之都。喜庆荡漾人工湖畔,祝福弥漫繁星广场,幸福围绕你我之间,快乐挥洒美丽校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过留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