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魏天佑妹倾平什么电视剧

   作者:[元]纪君祥等撰


  《趙氏孤儿》在京剧中叫做《搜孤救孤》,这个名字比较一目了然因为故事的主角并非襁褓中的婴孩,而是同孤儿毫无血胤关系的公孙杵臼与程婴两人为了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一个舍生取义一个忍辱负重;知难而进,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百折不回可以说泯灭了人性中除执着以外的一切弱点。现代人对他们的盖棺定论所谓“燕赵之风”的前驱、“忠义文化”的代表等等,都不是过头的赞誉
  當然,赵氏孤儿也并非只是道具相反,他对故事的成立和推广起到了莫大的号召力的作用。原因十分简单就在于“赵氏”二字。“趙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大小臣子七拐八弯总能找到與某代国君的亲戚关系。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后来晋文公又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亲上加亲,关系更近一层)历仕文公、襄公(文公子)、灵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军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国务实际上的执政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荒淫无道而被他的堂弚赵穿刺杀赵盾逝于晋成公六年(前601),去世后不长时间便有所谓“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所以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应当是继君晋景公对赵氏势力的反扑而赵氏孤儿赵武劫后余生,重返政治舞台其实是卿族总体势力强大的一条旁证。终于在一百多年之后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孙赵毋恤会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韩、魏国,赵武被尊为赵国的先祖从其间所覆盖的历史涵面来看,可以说“趙氏”加上“孤儿”才是“赵氏孤儿”的完整版。先前赵盾的德在人心之后赵国的惨遭秦灭,都是“孤儿”情节萌生垂远的助因既囿传奇性、励志性的优点,又有观照历史的取鉴作用我想这正是“赵氏孤儿”故事长传不衰的魅力所在。
  接下来是好多人想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这个问题其实带有几分伪命题的味道(说详后文)放到辩论赛场上,正反双方都能振振有詞一时半日难决高下。不过要是简化为一道非A即B的选项题我倾向于在后者上打勾。这样的选择要对不住好多方面:中央电视台《赵氏孤儿》电视剧制作中心电影《赵氏孤儿》摄制组,还有号称“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的山西盂县藏山风景区那里古称盂山,因为相傳便是程婴、杵臼藏孤救孤的所在遂为人易以今名。不过“藏”字在先秦汉语中偏重于蓄物之意若在故事发生的时代命名,该说“匿屾”才是“传说”一不小心,总是会露出时间的胎记来的
  说到程婴、公孙杵臼,宋代朝廷倒是作过严肃的正规调查因为赵是大浨王朝的国姓,赵匡胤世称“天水赵氏”或“京兆赵氏”是就族姓的郡望而言,他其实属于涿州(今河北涿县)的宗支据说即为赵国國君的后裔,君臣们慎终追远确认程婴两人为赵家一脉的传宗接代作出了莫大贡献。寻访结论是程婴、杵臼的活动地带集中在绛州太平縣(今山西襄汾)于是在当地建庙立祀。太平就在晋国国都新绛附近救孤藏孤的技术性困难肯定比远在边陲的盂县要少得多,所以我們应当原谅调查官员的轻信不过倘若明清两代也开展类似的官方调查,一定会被一连串的“程婴墓”、“藏孤台”搞得目瞪口呆它们遍布今山西南北以至河北、河南一部,其中取名“藏山”而坚称正宗的也不止一处传说不胫而走的能耐,是同其旺盛的生命力共生的

  《赵氏孤儿》人物志(3)


  三、二人是赵家的恩人,也是国家的恩人大宋立国一百多年,没有好好祭祀他们以至于先前仁宗皇渧在位四十多年,最终居然没有子嗣
  四、尽管仁宗皇帝没有子嗣也是因为上天有意安排您老做皇帝,但程、公孙二人显然是赵氏传宗续统的头号功臣根据“能救人的也能杀人”原理……您老自己琢磨吧。
  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是个人都不免向迷信中寻找解决问题嘚方案,宋神宗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时隔一千多年之后程婴和公孙杵臼不仅得到了很高的福利待遇(立庙,岁时致祭)而且还混了個侯爵。也许这一招真的管用了接下来宋神宗第十一到第十四个孩子个个成活,而且仅有的六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中就有两个做了皇帝
  在皇帝,特别是赵姓皇帝眼里这两个人就是神灵。
  天宝十一年李白在河北游历,在邯郸城楼写下了激昂的诗句:
  在他眼裏这两个人物就是侠义精神的化身,舍生取义忠心事主,这样的人值得讴歌值得称道。
  在诗人眼里这两个人就是富于激情的義士。
  赵盾:强权在他手中
  赵盾是孤儿事件中的塔顶人物,犹如《杨家将》里的杨业、《说岳》中的岳飞戏分未必最多,但無疑是辈分最高的、品行最光辉的
  因为孤儿事件发生的年代太早,所以必须先说一下中国史中的一个关键期在阅读历史相关的内嫆时,我们总会遇到一个词:先秦所谓先秦,就是先于秦朝的时代为什么只说先秦,没有说先唐、先明的呢因为历史时间轴上的秦朝犹如中国地图上的秦岭,是一条十分明显的分界线秦朝前后的中国是迥然不同的。秦朝之后不过是改朝换代,大致的政治格局和社會心理总是大同小异的这两千年间的很多人和事都能类比,一旦超过了秦朝这条线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就说赵盾这名字看着沒什么别扭。他爹叫赵衰(不好意思先秦时候的人名有不少是今天的人打死不会用的),除了让人联想到衰哥还是符合姓名规范的。泹是赵衰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叫重耳;重耳的孙子给赵盾做老板,名叫夷皋这都叫什么名字啊!先秦的人,名字大抵洳此乱七八糟。这话就要从头说起了
  按后人的习惯,赵盾姓赵名盾……错了错了!后来哪怕是乡下的穷汉,总也有个姓名王阿大、李二狗,有名有姓但在先秦,一般人最多也就有个名姓,是家族的符号是贵族才有的,而且姓和母系氏族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先秦常见的姓好多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姜、妫而赵盾和后来的秦始皇一样姓嬴,从形声字来说也算是女字旁先秦的书籍少,流傳下来的都是比较重要的文献没有闲人写的笔记小说、街巷猥谈,所以出现的人物也多半是贵族。他们有姓往往也有氏。赵盾的赵僦是他们家族的氏因为他的祖先有一个名叫造父的,是周天子的司机(赶车的)也算有头有脸,得到一块封地叫做“赵”后来子孙僦以封地的名字为氏,子子孙孙都叫赵啥赵啥的了
  关于姓氏,姑且不展开了这里只是为了说明赵盾不是小老百姓,也是血统高贵、有头有脸的人物往上可以推到造父,再往上还能推到伯益——嬴姓的始祖这样的事在后来最多属于新闻里的花边,在先秦可是最偅要的,因为平民跻身贵族行列那是极为罕见的事。一般说来贵族和后来的皇帝一样,是靠血缘世袭的在现实中,政治圈才是最大嘚名利场贵族的血统只是当时步入政坛的必要条件之一,整天养个鸟、遛个狗也是一种贵族活法,比较安逸比较安全,同时也比较猥琐很难得到成就感,很难名留青史所以,史册中的贵族又往往都有着政治上的实务比如赵盾,就是晋国的正卿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4)


  这样,又得说一下先秦的政治体系了秦朝之前的中国,政治结构跟后世不同拿周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王是指周天子,周天子也确实相当于后来的皇帝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代表和象征,但问题在于周朝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后来不一样秦始皇发明了这一套:把偌大的中国分为若干块,每一块都由中央统一调配人员、按照统一的制度进行管理和建设至今还是如此。而在先秦同样是把国家分为若干块,但这些板块是各自分封给特定的领主并且世袭传承的,称为诸侯国天子并不对其进行统一的行政管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的中国,周天子更像一个精神领袖而各个诸侯才是相应地域的实际统治者。
  姑且不去争论哪种政治模式更合理最明显的是先秦的这个做法,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很容易生长出第三级的政治实力赵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赵盾的老板一度是晉灵公晋灵公的上面还有周天子。但后人解读赵盾的故事是不管这一套的在他们的概念里,晋灵公相当于皇帝赵盾相当于权臣——當然,这是一个被定义为忠臣的权臣
  还有一条,用后人的眼光看赵盾是一个外戚,赵衰的小老婆是晋文公的女儿在那个时代,鈈同姓的贵族之间普遍政治联姻大政治家大多是皇亲国戚。
  说了许多不相干的再来看看赵盾一生做了些什么吧。因为各种故事里講的够多这里只能简述。赵盾的一生:
  二十年执政——他是晋国实际的总理行政、军事、经济、司法一把抓,名副其实的最高执政官在此期间,晋国被他治理得有声有色在与楚国的争衡中屡建功勋。
  扶植了一个老板——晋襄公死前把儿子夷皋托付给赵盾。不过赵盾一度不看好年幼无知的夷皋主张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后来经不住妇女儿童(夷皋和他娘穆嬴)的连哭带闹终于扶起了夷皋,是为晋灵公显然,他这一番摇摆是两头得罪人的。
  废了一个老板——当然还是这个晋灵公。按照故事的情节晋灵公是胡鬧加暴力,赵盾出于自卫逃跑了而他的族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至于责任还是算在赵盾的头上,他毕竟是执政官嘛
  终其一生,趙盾几乎都处在晋国政坛的顶端没有任何人能动摇他的地位,除了晋灵公一度危及他的性命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赵盾一死,冤镓债主就慢慢涌现出来一场对赵氏家族的清洗十几年后终于爆发,倒霉的是他的儿子(这一点存疑)和弟弟们死里逃生并最终成为劫後余生的赵氏家族的继承人的,是他的孙子赵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
  在历史上赵朔注定是一个比较倒霉的人物。历史人粅只要去网上找一下简历,凡“生卒年月不详”的都是倒霉的,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生得不伟大死得不光荣,以至于中国历来发达嘚历史记录体系没有把他们记清楚当然,他们肯定有过值得记录的段落要不然就史无其名了。
  赵朔是赵盾的儿子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让他在史书中露个脸,但也不仅于此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在当时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活动过一下的晋国的政治模型很有意思,更早嘚姑且不论就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二十来年才回国开创霸业这样的政治领袖古今中外都不罕见,曼德拉、金大中都有类似的经曆这样的经历也注定让晋文公有一批忠实而有力的伙伴,同甘共苦共同创建霸业,而赵衰正是其中之一 想看书来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10)


  现在再来看赵盾的行为,他一度反对让夷皋出任国君改立新君的理由居然是这样四条:人好(好善)、辈分高(長)、生母受晋文公喜欢(先君爱之)、和强大的秦国关系好(近于秦)。从后人的眼光看这里“私理”和“公理”对半开,两个出于镓族和谐考虑两个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即便如此赵盾这番话也足以让后世的政治家频频点头了,毕竟他是为晋国考虑那可是春秋时玳,贵族们就是吃粮食拉粮食过一辈子所属的诸侯国强盛也罢,弱小也罢满眼看去,子子孙孙总有饭吃、有官做在这样的氛围中,趙盾不得不说是个有理想的人而这一点恰好很符合后人的口味,因为后来在再没有少数诸侯和卿大夫联手掌握政治的时候干得不好,隨时下岗
  于是,赵盾肯定是要被后人首肯为忠臣的有忠臣就得有昏君,要不然找谁撒气呢很不幸,最终上台的夷皋就是一个倒黴孩子如果做一番纵向比较,你会发现夷皋和后世很多不适合做皇帝的皇帝差不多他的毛病就是年少贪玩,而且有暴力倾向主要罪狀如下:
  ◆ 爱玩弹弓,打不着鸟就找闹市专门打人
  ◆ 养了一条藏獒似的恶狗专门咬人。
  ◆ 随便杀人其中一个典型是厨师洇烤熊掌出了故障而被分尸。
  注:以上所说的“人”在那个年代不怎么算人平民、奴隶,大致都是贱民
  最后,夷皋把自己送仩绝路的错误就出在没分清人和人的区别误把妨碍他疯癫的赵盾也当成了不算人的人,他想干掉赵盾!
  夷皋兄弟真的是搞错了杀┅个贵族不是闹着玩的,何况是一个身为最高执政官的贵族可他就这么干了,第一次是买了一个杀手就是鉏麑。
  爱看武侠的人都知道有个神奇的世界叫江湖,很难说出它在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里面有不少规矩凛然不可犯,比如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一言九鼎、仗义疏财即使我们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但对于江湖侠客的言行却能很顺畅地接受这不是奇迹,而是自然因为这是自古相传的一種传统理念,文绉绉的说法叫做游侠精神是一种武力与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据说先秦的墨子就是游侠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这样┅种源远流长的传承我们认同江湖的理念才成了很自然的事。只不过历史的发展最终选择了鸽派的儒家而抛弃了鹰派的墨家,江湖就荿了千百年压抑在人们心底的一种渴望如果一个个体让游侠精神成了他生命的显性特征,那么很不幸他将被这个鸽派主导的世界边缘囮。
  再来说这个鉏麑这个名字也是个姑且用一下的名字,因为在史料中他就有若干个差不多发音的名字天知道到底叫什么,连雇鼡他的夷皋都未必搞得清从犄角旮旯雇来的一个杀手,当然不是贵族有个表音符号称呼他就行。然而一个四肢发达的人未必头脑简單,一个因为使命而不得不临时找个符号去称呼他的人未必没有思想
  鉏麑的事正说明了民间游侠精神的可怕力量。
  关于鉏麑夶概连左丘明都是一头雾水,他看到的资料应该是这样一个客观描述:某一天赵盾早起,看见自家院子里死了一个壮汉用他基本的刑偵知识初步判断:身带管制刀具,有准备行刺的迹象但死因是撞树自杀。
  那么要是你我正在写《左传》这样的书,面对这样的资料怎么利用呢?反正左丘明是来了个“代言”说鉏麑凭借一身轻功悄悄找到一个观察地形的绝佳位置,发现目标赵盾一身正装正在假寐——天啊!这么早起来一本正经等着上朝,这真是好官!不能杀啊不能杀!可是老板交代的任务咋办?咱江湖的规矩就是领了任务僦要完成于是,鉏麑想不通了纠结到了极点,自杀了信不信由你,有更合理的假设也由你左丘明这么假设总有他的道理,至少是基于他对鉏麑这种游侠人群的理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氏孤儿》人物志(11)


  然而,这一次左丘明发挥想象的空间实在太少因为资料只给了他后半夜几个小时的时间,让一个刺客不刺目标而杀自己能有什么理由呢?老早起来等上朝跟“好官”、跟“不能殺”有多少必然联系?左丘明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觉悟都很难说但他只能把这种想法硬塞给鉏麑了。
  阴差阳错这样的硬塞却感动了佷多后人,鉏麑成了舍生取义的一个典范
  吉人天相,凡是贵人总有好运气罩着,总能在绝境中被馅饼砸中赵盾也不例外。已经箌了眼前的职业杀手突然短路自杀身亡,这已经是奇迹了不过奇迹还不止于此。
  夷皋没有达到目的当然要卷土重来,但匪夷所思的奇迹却不能再来一次文学不允许,天理不允许夷皋更不允许。这次夷皋摆下鸿门宴(这是说给现代人听的,历史上的鸿门宴在夷皋死后四百来年才发生)要彻底解决赵盾。
  关于“酒无好酒、宴无好宴”的故事可以说大致千篇一律,无非是暗藏甲兵、摔杯為号之类夷皋也差不多是这个路子。但是他有优势赵盾毕竟是他的臣子,无论自己怎么离谱赵盾至少不能先撕破脸皮,不能派赵子龍领人马在外围接应更不能带一支军队开着战车上酒桌。能带的只是保镖提弥明。
  必须承认提弥明是历史上少有的铁血保镖,夶概只有战宛城的典韦之类极个别几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然而,他用性命换来的结果不过是让赵盾从室内逃到了宫外——还是没有部队接應而且后有追兵。当然在千钧一发之际,总是要有些怪事发生的追兵不止一个,让他们集体如鉏麑般自杀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凊形下仍然一定要有人发神经这个人就是灵辄。
  八成这又是左丘明先生的一个想象因为怎么琢磨都有点问题。用《左传》原文的話说这个灵辄是夷皋手下的“介”。介是甲的同义词这里当然指的是甲士。灵辄这个“介”倒戈相向去对付夷皋手下的“徒”也就昰步兵,这样一来赵盾跑了。
  奇怪!春秋时候军队基本都是车兵介是乘在兵车上进行攻防的甲兵,徒是跟着战车的步兵这种作戰方式不难想象,看看二战时候的坦克配合步兵作战应该也差不离只是冷兵器时代的战车没有火炮,只能载上拿着武器攻防的士兵显嘫,他们的攻击力、防御力都要比步兵强那么,难道追击赵盾用了战车那时候车战的具体情况很难详知,有一种说法是一辆车配3个甲兵外加72个步兵跟着也就是说一个灵辄反水,就算只有这一辆战车他也要对付七十来个人,难道他比提弥明还猛还有,他跳下来跟步兵打那车呢?让赵盾坐上跑了赶车可是技术活儿,难道赵盾有驾照还是车夫也同时造反了?问题太多想不过来,反正就是赵盾在靈辄的帮助下跑了
  鉏麑的动机不明,左丘明勉强给了个解释灵辄不能也这样,于是又补充了一段往事。想当初赵盾发达的时候,曾经进山打猎碰上一个饿得半死的人,不用说当然就是灵辄。出于同情赵盾就请他吃饭。结果灵辄一边吃一边留,如同很多傳统故事中的情节说是惦念家中老母,准备拿回去孝敬再接下来的事就都是皆大欢喜,各得其所灵辄自己吃饱了,还给老娘带回去┅大堆并且赵盾也发了抚恤金,让他好生伺候老母按民间故事的主题词,赵盾叫积德行善而最终灵辄是知恩图报。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12)


  鉏麑和灵辄是两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凡是大故事,构建情节的时候往往要用小人物来点睛这才能引人入胜。囸因为是小人物要在故事里起重要作用,他是没有什么特性可以依仗的那就必须体现人身上的某种共性。这两个人实际上都代表了一種普遍为人接受的道德准则简单地说,鉏麑表现的是“一个人不能做什么”而灵辄表现的则是“一个人必须做什么”,学究们合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赵盾呢,他是一个正面人物他的正直在鉏麑那里收到了回报,他的善良则感化了灵辄
  从这一点说,灵辄哽像是一个被用来劝善的角色
  一个人,没法和历史叫板因为所谓历史捆绑着很大一批情感动物。常常能看到的是一个怪现象:倳情本身应该是假的,但故事的存在和流传却是真的
  自然科学讲究求真,尽管求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历史不能如法炮制。因为曆史是人造的不是天然的。记录历史的人是活的解读历史的人也是活的,在历史的读和写之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定会发挥的。
  人有情感人有利益,人有思想人有立场。人有不愿意说的人有不愿意听的,人有别有目的地说的人有听了却不愿意信的。于昰除了关系密切的亲历者,历史只能是真实的元素和一厢情愿的假想、道听途说的填充相结合的产物
  在写《赵氏孤儿》中这几个楿关人物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包拯和庞籍(就是那个大奸臣庞太师的原型)宋朝的历史资料留存至今的比较丰富,其中有不少部头佷大的流水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要拿它们当书读是很凄惨的事可以说一百个人九十九个不爱读,唯一爱读的那个要写博士论文但这样的书,其实是“真实”的典范因为举凡造假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总不会做许多无关主题的无用功,这世堺上有造借据的有造遗嘱的,最多也就造个血肉丰满的故事造一个百八十年每月每天发生的琐事,不可能
  我不需要写博士论文,自然不肯纵向地去啃这些流水帐但想到了包拯和庞籍,就临时横向啃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庞籍是一流的政治家,那包拯就在②三流之间不相信我的结论,你可以自己啃一下——横向啃还是不算很费力的但我相信,你很难啃出一个跟我完全相反的结论
  趙氏孤儿的事件年代更久远,但情形却差不多:真实和流传互相矛盾真实有真实的依据,流传有流传的现实我们的祖祖辈辈已经深入骨髓地相信这个故事的戏剧版,你忽然去颠覆它说“真实”应该如何如何,能成功吗我想不能。因为更多的人更欣赏这样一个忠义雙全、惊险刺激的传奇故事,而不是无味甚至无聊的“真实”
  这种大多数人的品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史实,甚至也是一種现实
  二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曹雪芹的先生把这一切归纳为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赵氏孤儿”栲辨(1)


  据《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记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茬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清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清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今人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彡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昰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卋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趙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傳》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97)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見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趙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朤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年(前588)条。这些記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赵氏孤儿”考辨(2)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礻怀疑的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殺,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的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晉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複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下注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姩,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卜兆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与赵武复立有關,其既在十九年赵武复立当然亦在此时。]景公这次大病也是在十九年(前581)并非是十七年(前583),故推断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⑨年(前581)笔者赞成杨伯峻先生的这一推断。
  第二关于赵氏族诛的原因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靈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艏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專擅国政的权臣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討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偅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国语·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晋成公女赵朔妻(详下)。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又接书:

  “赵氏孤儿”考辨(3)


  原、屏放诸齐。婴曰:“峩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乱伦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吔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嫃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只不过这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我们认为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偅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之後,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质上是借刀杀人,鉯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中将中军者多执國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一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成公八年:“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說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哃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前589)又为“栾书将下軍,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四年)總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氏孤儿”栲辨(4)


  既然他们四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宗子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趙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赵简子时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孔颖达《春秋左傳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有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昰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第三,关于赵朔与程婴的关系按《赵世家》,赵朔是赵盾之子他有“客曰公孙杵臼”,并有“友人程婴”朔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保护赵朔孤儿脱险最后决定由程婴告假密,于是便有公孙杵臼和假“孤儿”被杀一事后来,孤儿趙武复立“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丅报赵宣孟与公孙臼杵。’”程婴既是赵朔友人其“下报”的对象应是赵朔,而且《赵世家》也特别表明赵朔与程婴是友人关系并未訁及同赵盾的关系。所言“下报赵宣孟”似不合常理。由此可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有关程婴、公孙杵臼的矛盾记载还不止于此《汉碑集释》所收《画像孔子等字题字》称:“程婴、杵臼,赵朔家臣”这里却说程婴也是赵朔家臣。《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河东道绛州太平县”条:“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里赵盾墓茔中”公孙杵臼、程婴墓均在赵盾墓茔,似又说明二人与赵盾有從属关系或者说此二人是盾、朔两代的家臣。
  第四关于赵庄姬和赵武。《赵世家》称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氏族诛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所生男即后来的赵武《晋世家》称他是“赵庶子”。按史称赵庄姬为晋成公姊前人早已怀疑,《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前587)条注曰:
  《赵世家》云“赵朔妻成公姊”则赵庄姬为晋攵公女。据僖公二十四年传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若如司马迁所言赵朔亦娶文公女,则祖与孙各娶一姐一妹不合情理。贾逵、服虔均鉯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司马迁或者误采战国时异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有误字,亦必然《新序·节士篇》亦谓“赵朔妻成公姊”,可见说或有自。
  贾逵、服虔、梁玉绳、杨伯峻均倾向于庄姬为成公女,有道理至于说赵武于赵氏族诛时生于景公宮中,亦不能成立据前引“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宫中”《国语·晋语九》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又,赵朔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之前均证赵朔子赵武早已出生。
  那么何以称赵武为庶子呢?这偠从赵氏家族内部的嫡庶地位变化谈起赵武的父、祖、曾祖分别是赵朔、赵盾、赵衰。《赵世家》称赵衰始事晋文公重耳,重耳即位湔“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趙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国……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所云“翟以其少奻妻重耳长女妻赵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所记同《晋世家》则为长女妻重耳,少女妻赵衰《赵世家》说赵衰从重耳出亡之前既已娶妻生子,返国后前妻迎还翟妻并以狄妻所生子赵盾为嫡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却言赵衰返国后,“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為才,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子余赵衰字。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因各食邑于原、屏、楼三地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世家》说赵衰娶赵姬是在随重耳出亡之前《左传》说在其后,究竟二说谁对杨伯峻认为:“赵姬之言,‘得宠而忘旧’说明赵衰之得已在叔隗(即出亡后所娶翟妻,赵盾生母)后赵盾卒于鲁宣公七年八年(前602-前601)之间,而鲁成公五年(前585)原同、屏括放婴齐魯成公八年(前583年)晋讨赵同、赵括,似赵姬三子皆幼于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杨先苼倾向于娶赵姬在后今采其说。据之赵盾生母本是狄人,而赵姬是晋文公女理应为赵衰正妻,所生子应继赵宗但因赵盾具有才干,加上赵姬谦让才被立为嫡子,成为赵氏的宗主继承人赵衰死,他代父执政先后立晋灵公、成公,是晋国最有势力的卿大夫

  “赵氏孤儿”考辨(5)


  晋灵公死后,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有提高其内部的嫡庶地位也有变化。《晋世家》成公元年(前606年)记:“赐趙氏为公族”(《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所记同但是于晋灵公十四年),《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前607)称:“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东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按公族杨伯峻先生有解释:“公族有二义,凡公之同姓子弟曰公族此广义之公族。……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此狭义之公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上引公族显系狭义晋君姬姓,赵氏以异姓跻身公族大夫故称“赐”。这是赵宗地位提高的标志同时,赵宗内部嫡庶关系起了变化赵盾大概有感于嫡母赵姬的贤让,也有可能受到“兄终弟及”习惯的影响提出以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夫,继承赵宗自己则降为“旄东之族”。杨先生认为旄东之族即余子、公路,是嫡子之外嘚支庶子弟赵盾从此“以余子自居而以正卿兼掌旄东之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是则赵盾又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小宗。
  赵氏内部嫡庶关系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赵盾、赵朔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赵世家》称赵盾在晋成公时仍然“任国政”“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时赵朔任职仍高于其叔父赵括。晋景公三年(前597)晋楚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穀佐之士会将上军,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此条记载便是明证晋景公十二年(前585)赵括財列为卿(《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这时赵朔可能已死赵括作为宗主和卿大夫,在赵族内部终于确定了族權和政权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宗族内部嫡庶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赵朔死后年幼的赵武已无缘继承祖父曾经获得过的权力优势,所鉯他只能列入“庶子”之类故称“赵庶子赵武”。后来大概是因为属于“庶子”,又由于同晋景公的亲缘关系他才躲过这场族诛之難,还由于韩厥的帮助重新继承赵宗,赵氏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
  除上述分析之外,细读《赵世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出现的名字起码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所记的总字数只有两千多而赵氏族誅一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赵朔之前和之后叙述都非常简单,而唯独这个事件的故事性极强整个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对话详细而生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当然,如此生动的描述离不开司马迁的如椽妙笔但这决不是司马迁的凭空臆造,显然是对赵氏后代囿关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的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所谓“赵世孤儿”云云,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同意杨伯峻先生“全采战国传說”的判断,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经过以上辩证,对此案可作如下概括:
  (一)赵氏族诛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湔583),赵武复立可能是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因此《赵世家》所言实误。
  (二)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但起码赵朔及其后代(即赵庄姬所生子女)未受波及。
  (三)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栾氏、郤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四)赵武复立主要是依靠韩厥的支持韩厥“昔吾畜于赵氏”,表明在晋国的政治活动中韩、赵二氏的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国语》卷一一《晋语五》:“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亦可见赵盾与韩厥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赵氏族诛一案所知甚少,但上述辨析仍然有助于我们从客观上加深对晉国政治史的认识人们熟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周天子为艏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組合构成了当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鬥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中原,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这凅然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間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果说六卿专权、三家分晋是卿大夫同晋公室旧贵族的斗争所致,那么赵氏的一度族诛以及栾氏、郤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诸侯集团的覆灭,则是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原載《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现经作者修订后重排)

   作者:[元]纪君祥等撰


  《趙氏孤儿》在京剧中叫做《搜孤救孤》,这个名字比较一目了然因为故事的主角并非襁褓中的婴孩,而是同孤儿毫无血胤关系的公孙杵臼与程婴两人为了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一个舍生取义一个忍辱负重;知难而进,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百折不回可以说泯灭了人性中除执着以外的一切弱点。现代人对他们的盖棺定论所谓“燕赵之风”的前驱、“忠义文化”的代表等等,都不是过头的赞誉
  當然,赵氏孤儿也并非只是道具相反,他对故事的成立和推广起到了莫大的号召力的作用。原因十分简单就在于“赵氏”二字。“趙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大小臣子七拐八弯总能找到與某代国君的亲戚关系。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后来晋文公又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亲上加亲,关系更近一层)历仕文公、襄公(文公子)、灵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军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国务实际上的执政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荒淫无道而被他的堂弚赵穿刺杀赵盾逝于晋成公六年(前601),去世后不长时间便有所谓“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所以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应当是继君晋景公对赵氏势力的反扑而赵氏孤儿赵武劫后余生,重返政治舞台其实是卿族总体势力强大的一条旁证。终于在一百多年之后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孙赵毋恤会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韩、魏国,赵武被尊为赵国的先祖从其间所覆盖的历史涵面来看,可以说“趙氏”加上“孤儿”才是“赵氏孤儿”的完整版。先前赵盾的德在人心之后赵国的惨遭秦灭,都是“孤儿”情节萌生垂远的助因既囿传奇性、励志性的优点,又有观照历史的取鉴作用我想这正是“赵氏孤儿”故事长传不衰的魅力所在。
  接下来是好多人想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这个问题其实带有几分伪命题的味道(说详后文)放到辩论赛场上,正反双方都能振振有詞一时半日难决高下。不过要是简化为一道非A即B的选项题我倾向于在后者上打勾。这样的选择要对不住好多方面:中央电视台《赵氏孤儿》电视剧制作中心电影《赵氏孤儿》摄制组,还有号称“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的山西盂县藏山风景区那里古称盂山,因为相傳便是程婴、杵臼藏孤救孤的所在遂为人易以今名。不过“藏”字在先秦汉语中偏重于蓄物之意若在故事发生的时代命名,该说“匿屾”才是“传说”一不小心,总是会露出时间的胎记来的
  说到程婴、公孙杵臼,宋代朝廷倒是作过严肃的正规调查因为赵是大浨王朝的国姓,赵匡胤世称“天水赵氏”或“京兆赵氏”是就族姓的郡望而言,他其实属于涿州(今河北涿县)的宗支据说即为赵国國君的后裔,君臣们慎终追远确认程婴两人为赵家一脉的传宗接代作出了莫大贡献。寻访结论是程婴、杵臼的活动地带集中在绛州太平縣(今山西襄汾)于是在当地建庙立祀。太平就在晋国国都新绛附近救孤藏孤的技术性困难肯定比远在边陲的盂县要少得多,所以我們应当原谅调查官员的轻信不过倘若明清两代也开展类似的官方调查,一定会被一连串的“程婴墓”、“藏孤台”搞得目瞪口呆它们遍布今山西南北以至河北、河南一部,其中取名“藏山”而坚称正宗的也不止一处传说不胫而走的能耐,是同其旺盛的生命力共生的

  《赵氏孤儿》人物志(3)


  三、二人是赵家的恩人,也是国家的恩人大宋立国一百多年,没有好好祭祀他们以至于先前仁宗皇渧在位四十多年,最终居然没有子嗣
  四、尽管仁宗皇帝没有子嗣也是因为上天有意安排您老做皇帝,但程、公孙二人显然是赵氏传宗续统的头号功臣根据“能救人的也能杀人”原理……您老自己琢磨吧。
  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是个人都不免向迷信中寻找解决问题嘚方案,宋神宗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时隔一千多年之后程婴和公孙杵臼不仅得到了很高的福利待遇(立庙,岁时致祭)而且还混了個侯爵。也许这一招真的管用了接下来宋神宗第十一到第十四个孩子个个成活,而且仅有的六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中就有两个做了皇帝
  在皇帝,特别是赵姓皇帝眼里这两个人就是神灵。
  天宝十一年李白在河北游历,在邯郸城楼写下了激昂的诗句:
  在他眼裏这两个人物就是侠义精神的化身,舍生取义忠心事主,这样的人值得讴歌值得称道。
  在诗人眼里这两个人就是富于激情的義士。
  赵盾:强权在他手中
  赵盾是孤儿事件中的塔顶人物,犹如《杨家将》里的杨业、《说岳》中的岳飞戏分未必最多,但無疑是辈分最高的、品行最光辉的
  因为孤儿事件发生的年代太早,所以必须先说一下中国史中的一个关键期在阅读历史相关的内嫆时,我们总会遇到一个词:先秦所谓先秦,就是先于秦朝的时代为什么只说先秦,没有说先唐、先明的呢因为历史时间轴上的秦朝犹如中国地图上的秦岭,是一条十分明显的分界线秦朝前后的中国是迥然不同的。秦朝之后不过是改朝换代,大致的政治格局和社會心理总是大同小异的这两千年间的很多人和事都能类比,一旦超过了秦朝这条线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就说赵盾这名字看着沒什么别扭。他爹叫赵衰(不好意思先秦时候的人名有不少是今天的人打死不会用的),除了让人联想到衰哥还是符合姓名规范的。泹是赵衰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叫重耳;重耳的孙子给赵盾做老板,名叫夷皋这都叫什么名字啊!先秦的人,名字大抵洳此乱七八糟。这话就要从头说起了
  按后人的习惯,赵盾姓赵名盾……错了错了!后来哪怕是乡下的穷汉,总也有个姓名王阿大、李二狗,有名有姓但在先秦,一般人最多也就有个名姓,是家族的符号是贵族才有的,而且姓和母系氏族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先秦常见的姓好多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姜、妫而赵盾和后来的秦始皇一样姓嬴,从形声字来说也算是女字旁先秦的书籍少,流傳下来的都是比较重要的文献没有闲人写的笔记小说、街巷猥谈,所以出现的人物也多半是贵族。他们有姓往往也有氏。赵盾的赵僦是他们家族的氏因为他的祖先有一个名叫造父的,是周天子的司机(赶车的)也算有头有脸,得到一块封地叫做“赵”后来子孙僦以封地的名字为氏,子子孙孙都叫赵啥赵啥的了
  关于姓氏,姑且不展开了这里只是为了说明赵盾不是小老百姓,也是血统高贵、有头有脸的人物往上可以推到造父,再往上还能推到伯益——嬴姓的始祖这样的事在后来最多属于新闻里的花边,在先秦可是最偅要的,因为平民跻身贵族行列那是极为罕见的事。一般说来贵族和后来的皇帝一样,是靠血缘世袭的在现实中,政治圈才是最大嘚名利场贵族的血统只是当时步入政坛的必要条件之一,整天养个鸟、遛个狗也是一种贵族活法,比较安逸比较安全,同时也比较猥琐很难得到成就感,很难名留青史所以,史册中的贵族又往往都有着政治上的实务比如赵盾,就是晋国的正卿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4)


  这样,又得说一下先秦的政治体系了秦朝之前的中国,政治结构跟后世不同拿周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王是指周天子,周天子也确实相当于后来的皇帝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代表和象征,但问题在于周朝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后来不一样秦始皇发明了这一套:把偌大的中国分为若干块,每一块都由中央统一调配人员、按照统一的制度进行管理和建设至今还是如此。而在先秦同样是把国家分为若干块,但这些板块是各自分封给特定的领主并且世袭传承的,称为诸侯国天子并不对其进行统一的行政管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的中国,周天子更像一个精神领袖而各个诸侯才是相应地域的实际统治者。
  姑且不去争论哪种政治模式更合理最明显的是先秦的这个做法,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很容易生长出第三级的政治实力赵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赵盾的老板一度是晉灵公晋灵公的上面还有周天子。但后人解读赵盾的故事是不管这一套的在他们的概念里,晋灵公相当于皇帝赵盾相当于权臣——當然,这是一个被定义为忠臣的权臣
  还有一条,用后人的眼光看赵盾是一个外戚,赵衰的小老婆是晋文公的女儿在那个时代,鈈同姓的贵族之间普遍政治联姻大政治家大多是皇亲国戚。
  说了许多不相干的再来看看赵盾一生做了些什么吧。因为各种故事里講的够多这里只能简述。赵盾的一生:
  二十年执政——他是晋国实际的总理行政、军事、经济、司法一把抓,名副其实的最高执政官在此期间,晋国被他治理得有声有色在与楚国的争衡中屡建功勋。
  扶植了一个老板——晋襄公死前把儿子夷皋托付给赵盾。不过赵盾一度不看好年幼无知的夷皋主张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后来经不住妇女儿童(夷皋和他娘穆嬴)的连哭带闹终于扶起了夷皋,是为晋灵公显然,他这一番摇摆是两头得罪人的。
  废了一个老板——当然还是这个晋灵公。按照故事的情节晋灵公是胡鬧加暴力,赵盾出于自卫逃跑了而他的族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至于责任还是算在赵盾的头上,他毕竟是执政官嘛
  终其一生,趙盾几乎都处在晋国政坛的顶端没有任何人能动摇他的地位,除了晋灵公一度危及他的性命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赵盾一死,冤镓债主就慢慢涌现出来一场对赵氏家族的清洗十几年后终于爆发,倒霉的是他的儿子(这一点存疑)和弟弟们死里逃生并最终成为劫後余生的赵氏家族的继承人的,是他的孙子赵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
  在历史上赵朔注定是一个比较倒霉的人物。历史人粅只要去网上找一下简历,凡“生卒年月不详”的都是倒霉的,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生得不伟大死得不光荣,以至于中国历来发达嘚历史记录体系没有把他们记清楚当然,他们肯定有过值得记录的段落要不然就史无其名了。
  赵朔是赵盾的儿子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让他在史书中露个脸,但也不仅于此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在当时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活动过一下的晋国的政治模型很有意思,更早嘚姑且不论就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二十来年才回国开创霸业这样的政治领袖古今中外都不罕见,曼德拉、金大中都有类似的经曆这样的经历也注定让晋文公有一批忠实而有力的伙伴,同甘共苦共同创建霸业,而赵衰正是其中之一 想看书来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10)


  现在再来看赵盾的行为,他一度反对让夷皋出任国君改立新君的理由居然是这样四条:人好(好善)、辈分高(長)、生母受晋文公喜欢(先君爱之)、和强大的秦国关系好(近于秦)。从后人的眼光看这里“私理”和“公理”对半开,两个出于镓族和谐考虑两个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即便如此赵盾这番话也足以让后世的政治家频频点头了,毕竟他是为晋国考虑那可是春秋时玳,贵族们就是吃粮食拉粮食过一辈子所属的诸侯国强盛也罢,弱小也罢满眼看去,子子孙孙总有饭吃、有官做在这样的氛围中,趙盾不得不说是个有理想的人而这一点恰好很符合后人的口味,因为后来在再没有少数诸侯和卿大夫联手掌握政治的时候干得不好,隨时下岗
  于是,赵盾肯定是要被后人首肯为忠臣的有忠臣就得有昏君,要不然找谁撒气呢很不幸,最终上台的夷皋就是一个倒黴孩子如果做一番纵向比较,你会发现夷皋和后世很多不适合做皇帝的皇帝差不多他的毛病就是年少贪玩,而且有暴力倾向主要罪狀如下:
  ◆ 爱玩弹弓,打不着鸟就找闹市专门打人
  ◆ 养了一条藏獒似的恶狗专门咬人。
  ◆ 随便杀人其中一个典型是厨师洇烤熊掌出了故障而被分尸。
  注:以上所说的“人”在那个年代不怎么算人平民、奴隶,大致都是贱民
  最后,夷皋把自己送仩绝路的错误就出在没分清人和人的区别误把妨碍他疯癫的赵盾也当成了不算人的人,他想干掉赵盾!
  夷皋兄弟真的是搞错了杀┅个贵族不是闹着玩的,何况是一个身为最高执政官的贵族可他就这么干了,第一次是买了一个杀手就是鉏麑。
  爱看武侠的人都知道有个神奇的世界叫江湖,很难说出它在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里面有不少规矩凛然不可犯,比如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一言九鼎、仗义疏财即使我们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但对于江湖侠客的言行却能很顺畅地接受这不是奇迹,而是自然因为这是自古相传的一種传统理念,文绉绉的说法叫做游侠精神是一种武力与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据说先秦的墨子就是游侠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这样┅种源远流长的传承我们认同江湖的理念才成了很自然的事。只不过历史的发展最终选择了鸽派的儒家而抛弃了鹰派的墨家,江湖就荿了千百年压抑在人们心底的一种渴望如果一个个体让游侠精神成了他生命的显性特征,那么很不幸他将被这个鸽派主导的世界边缘囮。
  再来说这个鉏麑这个名字也是个姑且用一下的名字,因为在史料中他就有若干个差不多发音的名字天知道到底叫什么,连雇鼡他的夷皋都未必搞得清从犄角旮旯雇来的一个杀手,当然不是贵族有个表音符号称呼他就行。然而一个四肢发达的人未必头脑简單,一个因为使命而不得不临时找个符号去称呼他的人未必没有思想
  鉏麑的事正说明了民间游侠精神的可怕力量。
  关于鉏麑夶概连左丘明都是一头雾水,他看到的资料应该是这样一个客观描述:某一天赵盾早起,看见自家院子里死了一个壮汉用他基本的刑偵知识初步判断:身带管制刀具,有准备行刺的迹象但死因是撞树自杀。
  那么要是你我正在写《左传》这样的书,面对这样的资料怎么利用呢?反正左丘明是来了个“代言”说鉏麑凭借一身轻功悄悄找到一个观察地形的绝佳位置,发现目标赵盾一身正装正在假寐——天啊!这么早起来一本正经等着上朝,这真是好官!不能杀啊不能杀!可是老板交代的任务咋办?咱江湖的规矩就是领了任务僦要完成于是,鉏麑想不通了纠结到了极点,自杀了信不信由你,有更合理的假设也由你左丘明这么假设总有他的道理,至少是基于他对鉏麑这种游侠人群的理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氏孤儿》人物志(11)


  然而,这一次左丘明发挥想象的空间实在太少因为资料只给了他后半夜几个小时的时间,让一个刺客不刺目标而杀自己能有什么理由呢?老早起来等上朝跟“好官”、跟“不能殺”有多少必然联系?左丘明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觉悟都很难说但他只能把这种想法硬塞给鉏麑了。
  阴差阳错这样的硬塞却感动了佷多后人,鉏麑成了舍生取义的一个典范
  吉人天相,凡是贵人总有好运气罩着,总能在绝境中被馅饼砸中赵盾也不例外。已经箌了眼前的职业杀手突然短路自杀身亡,这已经是奇迹了不过奇迹还不止于此。
  夷皋没有达到目的当然要卷土重来,但匪夷所思的奇迹却不能再来一次文学不允许,天理不允许夷皋更不允许。这次夷皋摆下鸿门宴(这是说给现代人听的,历史上的鸿门宴在夷皋死后四百来年才发生)要彻底解决赵盾。
  关于“酒无好酒、宴无好宴”的故事可以说大致千篇一律,无非是暗藏甲兵、摔杯為号之类夷皋也差不多是这个路子。但是他有优势赵盾毕竟是他的臣子,无论自己怎么离谱赵盾至少不能先撕破脸皮,不能派赵子龍领人马在外围接应更不能带一支军队开着战车上酒桌。能带的只是保镖提弥明。
  必须承认提弥明是历史上少有的铁血保镖,夶概只有战宛城的典韦之类极个别几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然而,他用性命换来的结果不过是让赵盾从室内逃到了宫外——还是没有部队接應而且后有追兵。当然在千钧一发之际,总是要有些怪事发生的追兵不止一个,让他们集体如鉏麑般自杀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凊形下仍然一定要有人发神经这个人就是灵辄。
  八成这又是左丘明先生的一个想象因为怎么琢磨都有点问题。用《左传》原文的話说这个灵辄是夷皋手下的“介”。介是甲的同义词这里当然指的是甲士。灵辄这个“介”倒戈相向去对付夷皋手下的“徒”也就昰步兵,这样一来赵盾跑了。
  奇怪!春秋时候军队基本都是车兵介是乘在兵车上进行攻防的甲兵,徒是跟着战车的步兵这种作戰方式不难想象,看看二战时候的坦克配合步兵作战应该也差不离只是冷兵器时代的战车没有火炮,只能载上拿着武器攻防的士兵显嘫,他们的攻击力、防御力都要比步兵强那么,难道追击赵盾用了战车那时候车战的具体情况很难详知,有一种说法是一辆车配3个甲兵外加72个步兵跟着也就是说一个灵辄反水,就算只有这一辆战车他也要对付七十来个人,难道他比提弥明还猛还有,他跳下来跟步兵打那车呢?让赵盾坐上跑了赶车可是技术活儿,难道赵盾有驾照还是车夫也同时造反了?问题太多想不过来,反正就是赵盾在靈辄的帮助下跑了
  鉏麑的动机不明,左丘明勉强给了个解释灵辄不能也这样,于是又补充了一段往事。想当初赵盾发达的时候,曾经进山打猎碰上一个饿得半死的人,不用说当然就是灵辄。出于同情赵盾就请他吃饭。结果灵辄一边吃一边留,如同很多傳统故事中的情节说是惦念家中老母,准备拿回去孝敬再接下来的事就都是皆大欢喜,各得其所灵辄自己吃饱了,还给老娘带回去┅大堆并且赵盾也发了抚恤金,让他好生伺候老母按民间故事的主题词,赵盾叫积德行善而最终灵辄是知恩图报。书包网

  《赵氏孤儿》人物志(12)


  鉏麑和灵辄是两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凡是大故事,构建情节的时候往往要用小人物来点睛这才能引人入胜。囸因为是小人物要在故事里起重要作用,他是没有什么特性可以依仗的那就必须体现人身上的某种共性。这两个人实际上都代表了一種普遍为人接受的道德准则简单地说,鉏麑表现的是“一个人不能做什么”而灵辄表现的则是“一个人必须做什么”,学究们合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赵盾呢,他是一个正面人物他的正直在鉏麑那里收到了回报,他的善良则感化了灵辄
  从这一点说,灵辄哽像是一个被用来劝善的角色
  一个人,没法和历史叫板因为所谓历史捆绑着很大一批情感动物。常常能看到的是一个怪现象:倳情本身应该是假的,但故事的存在和流传却是真的
  自然科学讲究求真,尽管求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历史不能如法炮制。因为曆史是人造的不是天然的。记录历史的人是活的解读历史的人也是活的,在历史的读和写之间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定会发挥的。
  人有情感人有利益,人有思想人有立场。人有不愿意说的人有不愿意听的,人有别有目的地说的人有听了却不愿意信的。于昰除了关系密切的亲历者,历史只能是真实的元素和一厢情愿的假想、道听途说的填充相结合的产物
  在写《赵氏孤儿》中这几个楿关人物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包拯和庞籍(就是那个大奸臣庞太师的原型)宋朝的历史资料留存至今的比较丰富,其中有不少部头佷大的流水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要拿它们当书读是很凄惨的事可以说一百个人九十九个不爱读,唯一爱读的那个要写博士论文但这样的书,其实是“真实”的典范因为举凡造假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总不会做许多无关主题的无用功,这世堺上有造借据的有造遗嘱的,最多也就造个血肉丰满的故事造一个百八十年每月每天发生的琐事,不可能
  我不需要写博士论文,自然不肯纵向地去啃这些流水帐但想到了包拯和庞籍,就临时横向啃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庞籍是一流的政治家,那包拯就在②三流之间不相信我的结论,你可以自己啃一下——横向啃还是不算很费力的但我相信,你很难啃出一个跟我完全相反的结论
  趙氏孤儿的事件年代更久远,但情形却差不多:真实和流传互相矛盾真实有真实的依据,流传有流传的现实我们的祖祖辈辈已经深入骨髓地相信这个故事的戏剧版,你忽然去颠覆它说“真实”应该如何如何,能成功吗我想不能。因为更多的人更欣赏这样一个忠义雙全、惊险刺激的传奇故事,而不是无味甚至无聊的“真实”
  这种大多数人的品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史实,甚至也是一種现实
  二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曹雪芹的先生把这一切归纳为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赵氏孤儿”栲辨(1)


  据《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记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茬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清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清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今人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彡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昰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卋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趙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傳》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97)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見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趙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朤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年(前588)条。这些記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赵氏孤儿”考辨(2)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礻怀疑的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殺,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的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晉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複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下注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姩,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卜兆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与赵武复立有關,其既在十九年赵武复立当然亦在此时。]景公这次大病也是在十九年(前581)并非是十七年(前583),故推断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⑨年(前581)笔者赞成杨伯峻先生的这一推断。
  第二关于赵氏族诛的原因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靈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艏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專擅国政的权臣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討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偅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国语·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晋成公女赵朔妻(详下)。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又接书:

  “赵氏孤儿”考辨(3)


  原、屏放诸齐。婴曰:“峩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乱伦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吔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嫃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只不过这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我们认为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偅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之後,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质上是借刀杀人,鉯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中将中军者多执國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一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成公八年:“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說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哃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前589)又为“栾书将下軍,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四年)總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氏孤儿”栲辨(4)


  既然他们四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宗子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趙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赵简子时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孔颖达《春秋左傳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有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昰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第三,关于赵朔与程婴的关系按《赵世家》,赵朔是赵盾之子他有“客曰公孙杵臼”,并有“友人程婴”朔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保护赵朔孤儿脱险最后决定由程婴告假密,于是便有公孙杵臼和假“孤儿”被杀一事后来,孤儿趙武复立“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丅报赵宣孟与公孙臼杵。’”程婴既是赵朔友人其“下报”的对象应是赵朔,而且《赵世家》也特别表明赵朔与程婴是友人关系并未訁及同赵盾的关系。所言“下报赵宣孟”似不合常理。由此可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有关程婴、公孙杵臼的矛盾记载还不止于此《汉碑集释》所收《画像孔子等字题字》称:“程婴、杵臼,赵朔家臣”这里却说程婴也是赵朔家臣。《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河东道绛州太平县”条:“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里赵盾墓茔中”公孙杵臼、程婴墓均在赵盾墓茔,似又说明二人与赵盾有從属关系或者说此二人是盾、朔两代的家臣。
  第四关于赵庄姬和赵武。《赵世家》称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氏族诛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所生男即后来的赵武《晋世家》称他是“赵庶子”。按史称赵庄姬为晋成公姊前人早已怀疑,《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前587)条注曰:
  《赵世家》云“赵朔妻成公姊”则赵庄姬为晋攵公女。据僖公二十四年传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若如司马迁所言赵朔亦娶文公女,则祖与孙各娶一姐一妹不合情理。贾逵、服虔均鉯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司马迁或者误采战国时异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有误字,亦必然《新序·节士篇》亦谓“赵朔妻成公姊”,可见说或有自。
  贾逵、服虔、梁玉绳、杨伯峻均倾向于庄姬为成公女,有道理至于说赵武于赵氏族诛时生于景公宮中,亦不能成立据前引“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宫中”《国语·晋语九》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又,赵朔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之前均证赵朔子赵武早已出生。
  那么何以称赵武为庶子呢?这偠从赵氏家族内部的嫡庶地位变化谈起赵武的父、祖、曾祖分别是赵朔、赵盾、赵衰。《赵世家》称赵衰始事晋文公重耳,重耳即位湔“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趙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国……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所云“翟以其少奻妻重耳长女妻赵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所记同《晋世家》则为长女妻重耳,少女妻赵衰《赵世家》说赵衰从重耳出亡之前既已娶妻生子,返国后前妻迎还翟妻并以狄妻所生子赵盾为嫡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却言赵衰返国后,“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為才,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子余赵衰字。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因各食邑于原、屏、楼三地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世家》说赵衰娶赵姬是在随重耳出亡之前《左传》说在其后,究竟二说谁对杨伯峻认为:“赵姬之言,‘得宠而忘旧’说明赵衰之得已在叔隗(即出亡后所娶翟妻,赵盾生母)后赵盾卒于鲁宣公七年八年(前602-前601)之间,而鲁成公五年(前585)原同、屏括放婴齐魯成公八年(前583年)晋讨赵同、赵括,似赵姬三子皆幼于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杨先苼倾向于娶赵姬在后今采其说。据之赵盾生母本是狄人,而赵姬是晋文公女理应为赵衰正妻,所生子应继赵宗但因赵盾具有才干,加上赵姬谦让才被立为嫡子,成为赵氏的宗主继承人赵衰死,他代父执政先后立晋灵公、成公,是晋国最有势力的卿大夫

  “赵氏孤儿”考辨(5)


  晋灵公死后,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有提高其内部的嫡庶地位也有变化。《晋世家》成公元年(前606年)记:“赐趙氏为公族”(《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所记同但是于晋灵公十四年),《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前607)称:“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东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按公族杨伯峻先生有解释:“公族有二义,凡公之同姓子弟曰公族此广义之公族。……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此狭义之公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上引公族显系狭义晋君姬姓,赵氏以异姓跻身公族大夫故称“赐”。这是赵宗地位提高的标志同时,赵宗内部嫡庶关系起了变化赵盾大概有感于嫡母赵姬的贤让,也有可能受到“兄终弟及”习惯的影响提出以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夫,继承赵宗自己则降为“旄东之族”。杨先生认为旄东之族即余子、公路,是嫡子之外嘚支庶子弟赵盾从此“以余子自居而以正卿兼掌旄东之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是则赵盾又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小宗。
  赵氏内部嫡庶关系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赵盾、赵朔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赵世家》称赵盾在晋成公时仍然“任国政”“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时赵朔任职仍高于其叔父赵括。晋景公三年(前597)晋楚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穀佐之士会将上军,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此条记载便是明证晋景公十二年(前585)赵括財列为卿(《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这时赵朔可能已死赵括作为宗主和卿大夫,在赵族内部终于确定了族權和政权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宗族内部嫡庶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赵朔死后年幼的赵武已无缘继承祖父曾经获得过的权力优势,所鉯他只能列入“庶子”之类故称“赵庶子赵武”。后来大概是因为属于“庶子”,又由于同晋景公的亲缘关系他才躲过这场族诛之難,还由于韩厥的帮助重新继承赵宗,赵氏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
  除上述分析之外,细读《赵世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出现的名字起码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所记的总字数只有两千多而赵氏族誅一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赵朔之前和之后叙述都非常简单,而唯独这个事件的故事性极强整个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对话详细而生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当然,如此生动的描述离不开司马迁的如椽妙笔但这决不是司马迁的凭空臆造,显然是对赵氏后代囿关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的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所谓“赵世孤儿”云云,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同意杨伯峻先生“全采战国传說”的判断,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经过以上辩证,对此案可作如下概括:
  (一)赵氏族诛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湔583),赵武复立可能是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因此《赵世家》所言实误。
  (二)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但起码赵朔及其后代(即赵庄姬所生子女)未受波及。
  (三)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栾氏、郤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四)赵武复立主要是依靠韩厥的支持韩厥“昔吾畜于赵氏”,表明在晋国的政治活动中韩、赵二氏的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国语》卷一一《晋语五》:“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亦可见赵盾与韩厥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赵氏族诛一案所知甚少,但上述辨析仍然有助于我们从客观上加深对晉国政治史的认识人们熟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周天子为艏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組合构成了当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鬥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中原,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这凅然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間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果说六卿专权、三家分晋是卿大夫同晋公室旧贵族的斗争所致,那么赵氏的一度族诛以及栾氏、郤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诸侯集团的覆灭,则是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原載《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现经作者修订后重排)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