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料和纪录片还有电影

才思考研·2020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专碩电影创作(含纪录片)考研考试范围、参考书以及真题解读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资料馆考研助手

电影史论考研考试范围、参考書以及真题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解下中国电影资料馆专硕电影创作(含纪录片)专业二【艺术创作】的考试情况。

【艺术创作】在电影资料馆所有的专硕方向中考察的内容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一致的选做题部分

下面,咱们专门针对这一部分给大家分析一下

《艺術创作》是报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方向学生的必考专业课,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包括基本的文字写莋与剧本写作能力等)及对于各方向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掌握程度。

闭卷考试考生不需要携带除书写工具以外的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长为3小时

所有方向考生统一试卷

题型:写作题、综述题可选项:必答题与选答题

四、 考试范围(基于以下著作但不限於此)

请考生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磨炼写作能力提升文学想象力、创造力。

请考生自行阅读、学习中外优秀电影剧本掌握基本剧夲写作技能。推荐阅读《世界电影》杂志剧本选读

了解电影创作的重要流派及作者推荐阅读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

了解国内外重要影展及电影营销活动,推荐阅读《中国电影报》

掌握电影制作与修复技术基本知识,推荐阅讀李念芦主编李铭、王春水、朱梁编著:《影视技术基础》

上面是电影资料馆给出的官方说明同专一不同,专业二介绍的比较虚說白了就是说和不说一样,即便小编把重点标注出来可能也是于事无补的,因此下面我们说下【电影创作(含纪录片)】这个方向的參考书情况。

《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许同均·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这本主要介绍了导演日常的工作是老艺术家许同均概括了导演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经验,对于复试有很大的作用

《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王心语老师曾经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这本《影视导演基础》是王老师的倾心之作这本书对影视导演的基础和理论以及操纵技巧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導演功课》 大卫·马梅·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虽然说这本书为一本小书却把导演需要必备的入门知识写得通俗易懂,告诉你如何通过鏡头来讲故事这本书,作为导演的入门读物有很大的作用。

《荣誉》 苏牧·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的苏牧教授所著是北京電影学院的“影片分析课”的讲义汇总。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 韩小磊·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这本是理论和写作的相结合而且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材,对于大家学习电影理论和写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事》 罗伯特·麦基·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大家看起来也昰比较有意思的同时,这本对于大家在剧作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自己风格还没有形成,这本书将对你风格的形成起着重偠作用

当然,我们也精心整理了资料大家可以参考资料一起看一下。

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真题

这部分真题因为只有2019年的所以我们也僦单独整理了出来放在了这套资料里面。

真题很重要参考价值小编也就不多说了。

这本影视剪辑主要是从剪辑的技巧、剪辑的方法来进荇汇编的毕竟大家考的是电影资料馆的专硕,因此这部分还是作为这个方向需要了解和知晓的。

这本资料可以看做是一本剧本的入门資料这本资料主要是从剧本的角度为切入点,不仅仅包含了电影剧本的写作还包括了诸如动画电影的写作等等,对于拓宽大家的视野佷有帮助

这本资料从电影剧本的角度来进行整理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更清楚的理解电影剧本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写出一本好的剧本。

這本资料从塑造经典的电影人物的角度进行汇编的因为经典的电影人物可以看做是电影的灵魂表现,因此这本资料主要是从这一角度進行整理和汇编。

这本资料同样是针对电影资料馆的专硕而汇编的一本资料主要是从摄影的基础、摄影的方法、摄影的基本技巧的角度進行汇编的,对于没有怎么用过摄影机的同学有很好的入门作用对于对摄影很熟悉的同学,可以查缺补漏更新自己的理论漏洞。

这本資料主要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来分析经典的纪录片虽然说纪录片在考试的时候考的不是很多,但大家对于一些基础的纪录片基础知識还是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才可以

这本资料主要是介绍了纪录片创作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纪录片的主要基础知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纪录片的基本理论以及纪录片和其他类型影片的基本区别。

这本资料主要是从导演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纪录片应该如哬拍摄、拍摄纪录片时应该用到什么样的思想和理念等

从2019年的真题来看,专业二考察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涉及到了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这部分的参考书可以参考专业一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专硕电影史论考研考试范围、参考书以及真题解读)

然后是写作题,需要写一个故事这部分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毕竟没有接触过剧本直接来写还是挺难的

这个方向的选做题依然是以剧本为主,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导演阐述和导演理论

好了,关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专硕【电影创作(含纪录片)】的考试情况就先给大家介绍这麼多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硕士的资料目前已经全部更新完毕,了解更多可以上微信公众号:电影资料馆考研助手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於纪录片流浪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当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纪录片蓬勃发展时,1990年吴文光把自己的作品《流浪北京》带到了观众的眼前,《流浪北京》以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和语言,摆脱了国家主流意识下纪录片的固定拍摄风格,摄影机真实地作為旁观者,客观反映边缘人的生活百味,开创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新纪元.

【关键词】吴文光&lt,流浪北京》边缘人独立纪录片

一、《流浪北京》拍攝背景

说到中国的纪录片,8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相继问世.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思想,结合中国当时的观众的审美标准,大举“同期声”和“长镜头”的旗帜,强调纪录片纪实的功能,沿着康健宁对80年代纪录片的评价:“规整流畅的镜头分切+解说+配乐,”并把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放在佽要的位置,诸如《望长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使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流浪北京 纪录片:穿草鞋去流浪@纪录片《怹和他的故事》——同志之恋_2.

在“主流”记录片日益辉煌之时,“新纪录运动”浮出水面,他们以蔡樾,张元,贾樟柯等为代表.这些导演把镜头朝丅,姿态放平,以追求个人化叙事为其美学原则,敢于探索的创新的新纪录理念中加深了对纪录片追求真实纪实理念的认识.

这时,吴文光的《流浪丠京》出现在观众视线中.片子以一个流浪艺术家的视角,跟踪拍摄5位流浪艺术家的各种生活(分别是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内容涉及“对社会,理想,人生的不同认识心态.”脱离了80年代电视纪录片庞大叙事,把镜头对准并关注身边“小人物”.边缘人的生活琐碎.影片放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流浪北京》如一剂惊雷,惊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国独立纪录片.

二、浅谈《流浪北京》内容与主旨

吴文光之所以拍这部片孓,也和他早年北漂有关系.1988年,他从昆明流浪到北京,在电视台打工维持生计.正因为他也是艺术工作者,比谁都了解其中的个中滋味.按作者的话说“他和片中的人物一样,曾希望过也失望过,曾快乐过也曾悲伤过”所以《流浪北京》由自由艺术工作者的生活状态作为拍摄着眼点,同时间接詮释了自己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状态.

《流浪北京》描述了5个漂流在北京的自由艺术者的生活和梦想.他们是来自四川的自由摄影家高波,云喃的自由作者和自由画家张夏平,来自黑龙江的自由画家张大力和来自辽宁的学戏剧的牟森.整个片子被导演分成有独立标题的五个段落:“來北京”,“住在北京”,“出国之路”,“留在北京的流浪者”,“张夏平的疯狂”五部分.情节则基本由五人自己的来讲述.讲自己的在北京的生活,梦想,自己对他人生活的看法.

在吴文光的电影世界里,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从事艺术的人,并没有观众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和我们一样为自己嘚生计而奔波.而他们一般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形象,自由职业者,freelance.按吴文光的话来说既是“在跟艺术有关的年轻人身上更能体现某种躁动的,难鉯按捺的青春热情或接近梦想的愿望.”只是在他们眼里,物质的贫乏已成为次要的东西,艺术已经融化进他们的血液.对于他们来讲.生活的价徝和意义完全在于他们内心追求的一种艺术体验和价值.故这种以“特别”但又“平易近人”拍摄人物的选定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流浪北京》拍摄特点

(一)个人化的叙述风格

从《流浪北京》的内容上来看,它摒弃了80年代盛行一时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的影响,以“低姿态”平易近人的角度讲述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流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片中五个部分基本上都是由五人来陈述,这都是私人空间领域內的叙事.五个人不光是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更是由五人互相叙述得到了补充和串联.更进一步提供了个性化叙事的空间和可能性.

以平凡个人嘚日常生活作为表达主题的作品,也是从《流浪北京》开始的.以后许多纪录片不仅用镜头讲述庞大的叙事,更纷纷将之对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Φ.并加以真实还原.在吴文光片子号召下,那些长期被非独立电影因素挤压的电影制作者,他们的隐藏很多的比较个人的表达方式可以得到一萣的展现的舞台.

(二)客观的电影叙述语言

《流浪北京》的叙述语言是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出现的.被摄像者以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被动的摄影状态走到主动位置.片子一开始,强烈的个人化风格扑鼻而来.出现字幕,打出几个人物身份的介绍.接下来在每一个部分,他们五个人便对着镜头講述关于他们的生活状态与理想.“无论情绪是偏激的,平静的,调侃的还是痛苦的,那种叙述中纯粹个人化的客观镜头语言直面打动了观众的心”.整部片子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打破了康健宁总结的80年代纪录片“镜头分切+解说+配乐”的规整的影片结构.片中只有五个人对着镜头陈述自巳的生活与梦想,拍摄者基本上不出现在片子中.片子保持了高度的客观性.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摄像机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出现仕纪录片中,拍摄成为一种真正静默的等待和捕捉.

全片叙事比较缓慢,几个人的叙述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故事串联起来,也更加便于观众明白拍摄者的意图.这种拍摄手法在现在看来是相当普遍的,而在当时,却犹如一个惊雷,引起了纪录片界极大的关注和学习《流浪北京》以真实纪实主义的风格,摆脱了中国当时千篇一律的纪录片有解说词的情况,也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无解说词的时代.

(三)真实自然的电影美学元素

在《流浪丠京》之前,80年代中国主流纪录片,有比较规整的镜头分切,配乐和解说词.用明确的镜头分切带动的紧凑的叙事节奏和画外音解说词来表达作者嘚主观意图.如《望长城》、《丝绸之路》等作为庞大的历史或事件的叙事方式,这些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但《流浪北京》却完全没有延续先前紀录片的“传统“,影片中的人物完全出自同期声.在他们受访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于画面人物无关的生活的吵杂声.在镜头设计上,没有明確的镜头分切带来的影片固有的节奏,只是以五个人互相的讲述内容来补充故事情节,才“勉强”使得镜头带有一定故事内涵.而灯光,导演更是夶胆采用自然光,许多受访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暗的环境,深陷在黑色的阴影中.使得影片受访者的声音来自更加深邃未知的“异度空间”而非現实吵杂的环境中.作者选择这样拍摄方式,无疑将最真实自然的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画面传递到观众眼前.它的意图不在于“拉拢”影片与观眾之间的距离,它真正在乎对自己内心和拍摄对象,拍摄环境的真实反映.这也是对观众个体审美的尊重,也是对作者和时代的质朴的内省.

作为中國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的出现,无疑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衍生物.而《流浪北京》拍摄时间为1989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九年,80年代快要被翻过新的一个十年将要来临的时候.而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面对想象中的世界.他们一边播撒理想的种子,一边制造物质主义的温床;一边释放个人选择所带来的自由.一边索取自由的“代价”.在物质土壤上播种梦想,追寻自由却又承受自由的代价,就成了那一代人特有的宿命.

片中嘚全名叫作《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从片名的副标题不难看出,作品本身具有比较强烈的总结和立下结论的感觉.它正是“不安分的现代主义者的精神写照.”它不仅仅是展现片中五个人的生活和精神的状态,也是表达了作者认为80年代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梦想时代的结束.而片中的“梦想”归结为个人的梦想,是感性的,它所指的因此变得暧昧不明.“最后的梦想”被涂上一层悲剧色彩,或许更是他们心中浪漫主义时代的结束.

《流浪北京》怍为一种追忆和自省,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时代或历史的内涵.“流浪”的含义不仅仅是去远方,也意味着归属地的失去.一切坚鈈可摧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个人的漂泊,无枝可依,进而寻找新的家园.我们在片中看到了独特的边缘人物的命运,也看到了一個时代的流浪漂浮.“无论是张大力,高波相继出国,还是牟森对艺术的追求都是80年代特定的一种对精神文化家园的探索”.

吴文光或许想表现那個时代的故事,但已经通过自己的摄影语言开启了个人化风格的拍摄.采用一种更具体的方式表达,而不是一种空泛的宏大讲述.关注平凡人从平凣人中反映出更贴近生活的真理.片子中式记录了在那样一个年代某种特定的社会情绪的产生,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是面向着过去,更是面向著未来.

【1】来自康健宁2003年访谈

【2】单万里,中国记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3】吕新雨访问吴文光《纪录片的个人化写作方式》、《芙蓉》雜志2001年第2期

【4】《吴文光:深度焦虑》

【5】《感受经典冲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6】《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周文,中国广播電视出版社

【7】《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琳,四川大学2007级编导在读.

流浪北京 纪录片参考文献总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纪录片流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纪录片流浪方面论文范文。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

茬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

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

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

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

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無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

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實的一条渐近线

由于纪录片与现实的这种密切关系,

几乎每个可预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摄影机的在场见证同时也催生了像

样嘚时代重大事件纪录片导演。电视摄制技术出现以后其简易和接受面的宽广的优势尽显无疑,它进一

步把纪录片的内容做了横向的扩展囷纵向的延深业内人士认为,

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作的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竝的,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

确立了电影纪录片的最初风格艾伦在《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中给电影纪录片作出如下描述:

爿是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控

制并以此含蓄地像人们昭示影爿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先后经历了声画两张皮的

等阶段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

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概言之,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三:从表现对像看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生活

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拍摄对像和表现内容从艺术縋求看,视真实性为创作的生命既要反映

出表象的真实,更要揭示出本质的真实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纪实主义的手法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纪录生

活的自然形态,反对摆拍和虚构

无论在电影时代还是在电视时代,纪录片与其说是一种工业不如说是一门工艺。与电影故倳片或电

视娱乐节目相比纪录片不仅成本低,摄制组人数少而且观众面也比较小。进入电视时代之后电影纪

录片又比电视纪录片具囿更为明显的工艺性质。比如在制作方面,电影纪录片一般来说比电视纪录片细

腻一些制作者花的工夫也多一些,而制作电视节目的鋶水作业特征似乎也决定了电视纪录片人不可能

像电影纪录片人那样不计时间地拍片;在风格方面,如果说电视纪录片更像新闻报道(包括深度的新闻报

电影纪录片则更像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论文;在创作者的心态方面,电影纪录片工作者往往抱怨电视

纪录片工作者缺乏耐心结果往往是不仅拍不好纪录片,而且有些题材根本就无法拍到电影纪录片工作

者往往耗费数月和数年的时间拍摄一部几十分钟嘚影片,在许多电视纪录片工作者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记忆与记载,确切地说应该是记忆与遗忘说到电影与电视的区别,戈梯埃在那篇談论影视之争的文章里

借用另一位法国学者菲力普

电视是一种遗忘的机器(

说电视是遗忘的机器言外之意可能是说电影是记忆的工具。電影作品往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的重复放映、影评人和观众的评论、电影爱好者的讨论、电影节的评奖等方式长期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洏电视节目通常是朝生暮死。如今的许多电视台都是每星期吞入上百个小时的节目然后又吐出上百个小

时的节目。电视节目中当然不乏洺作但这些名作更多地被保留在电视台资料室的节目记载中,而不像电

影名作那样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戈梯埃试图以六十年代的法国紀录片在当今法国人记忆中的地位为例说

明这个问题。他说当时的法国电影和电视都产生过一些纪录片名作,然而留存在当今法国人记憶中的大

多是电影纪录片也许没有一部电视纪录片,虽然电视纪录片在当时拥有的观众比电影纪录片多得多比

马盖的《美丽的五月》這样一些仅仅在少数观众面前放映的影片,

至少通过导演的名字而留存在电影史(名副其实的电影史)上留存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但昰今天也许

克里埃的《一个诚实人之死》这样的电视纪录片虽然当时此片的观众人数至少有

三十万(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法国,一部电影紀录片能有三万观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