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乐器就是口吹地最脏。多人用同一乐器口吹会传染疾病吗我想吐

1.稽留热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稽留热是指患者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1. 瘀点、紫癜、瘀斑如何区别

答:皮下出血根据其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的称为瘀斑。

2.較小的瘀点与红色的皮疹的鉴别

皮疹受压时 一般可褪色或消失瘀点和小红痣受压后不褪色

3.如何判断皮肤弹性?多见于什么病?

答:取手背或仩臂内侧皮肤,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正常人松手后迅速恢复平整。而弹性减退时恢复减 慢,鉴于老年人、消耗性疾病和严重脱水

4.勺状甲见于什么病?

1.颈部淋巴结肿大破溃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淋巴结核、肿瘤转移、淋巴瘤。

2.腹股沟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淋病、梅毒、盆腔肿瘤。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1.那些颅神经损害可以导致瞳孔对光反射异常?

答:视神经、动眼神经损害可以导致瞳孔对光反射异常

2.结膜的变化见于何种疾病:

答:结膜苍白见于贫血;结膜充血多见于結膜炎症;有滤泡形成呈丘状常见于沙眼;球结膜水肿多见于肺性脑病、颅内压增高。

3.瞳孔直径正常值是多少瞳孔缩小常见于那些临床疒症?

答:瞳孔直径正常值3~4mm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虹膜炎症、吗啡等药物反应。

1.扁桃体增大如何分度

答:一般分为三度:鈈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2.镜面舌见于何疾病?

答: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1.甲状腺肿大分几度?

答:一般甲状腺肿大分三度轻度肿大:颈部看不到,但触诊可以摸到甲状腺;中度肿大:颈部可以看箌肿大的甲状腺而且触诊可以摸到肿大的轮廓,但甲状腺没有超过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重度肿大:视诊和触诊都可以发现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超过了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2.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作甲状腺触诊会有什么发现

答:触及甲状腺肿大,有时触及到结节、震颤

3.甲状腺听诊可闻见静脉性杂音考虑什么?

答:嗡鸣音见于甲亢。动脉杂音见于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

1. 气管位置偏移见于何种疾病

答: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2.气管右侧偏移见哪种病

答:左侧:积液、肺气肿、肿瘤

1.描述异常胸廓的特点。

答:(1)扁平胸:呈扁平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肺结核

(2) 桶状胸:前后径:左右径≥1,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见于肺气肿

(3)佝偻病胸:包括佝偻病串珠、漏斗胸、鸡胸。

(4)脊柱畸形所致胸廓畸形:脊柱前凸、后凸或侧凸严重者均可导致胸廓两侧不对称肋间隙增宽或变窄。

2. “三凹征”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三凹症”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洇肺部气体吸入困 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幹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 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

1.胸廓扩张度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答:(1)一侧胸廓动度受限 见于┅侧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和肺不张等。

(2)两侧的胸廓扩张度均减弱 见于老年人和肺气肿患者

2. 触觉语颤增强的临床意义。

答:(1)肺組织炎性实变 如肺炎、肺梗死、重症肺结核等

(2)压迫性肺不张(如胸水引起的肺不张)由于支气管通畅,所以语颤增强

(3)靠近胸壁的肺组织有夶空洞时,常见于结核空洞、肺脓肿等疾病

3. 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

答;(1)胸膜肥厚、大量气胸和胸腔积液

(2)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

(3)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4.胸膜摩擦感检查的成因?何处最清晰临床意义如何?

答:胸膜炎症时渗出的纤维蛋白于脏、壁层胸膜沉积,使胸膜表面粗糙呼吸时两层胸膜相互摩擦,触诊时可感觉到如皮革摩擦的感觉称为胸膜摩擦感。该体征在患侧的腋中線、腋下部最为清晰可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肺梗死、尿毒症等。当出现胸腔积液时两层胸膜分离,胸膜摩擦感消失在积液吸收过程中摩擦感可再次出现。

1.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那种疾病

答:正常人肺下界移动范围为6~8cm。减小见于肺实质和肺间质病变以及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

2.何谓胸部异常叩诊音临床意义何在?

答:正常肺的清音区如果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为异常叩诊音。瑺提示肺、胸膜、膈或胸壁有病变

3.叙述正常胸部叩诊音分布情况

答:正常肺部为清音,心肺和重叠处为浊音肝、心脏部位是实音

1.胸膜摩擦音听诊部位?

前下侧胸壁或腋中线第5、6肋间

2.干性啰音临床意义。

答:①高调干啰音(哮鸣音或哨笛音) :见于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病变双肺弥漫性分布的哮鸣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COPD、心源性哮喘等;局限性哮鸣音常见于气道局部狭窄,如肿瘤、气道内异物

②低调性干啰音(鼾音) :见于气管或主支气管病变。

③喘鸣:和其他干啰音不同发生于吸气相,高调而单一见于上呼吸道或大气道狭窄:如喉头痉孪、声带功能紊乱、气管肿物等。

1什么原因导致乳房皮肤“橘皮”样变

答:多见于癌肿引起的乳房局部皮肤水肿,为癌细胞侵润阻塞皮肤淋巴管所致因为毛囊和毛孔明显下陷,故局部皮肤外观呈橘皮样改变

2.良性包块见于哪些疾病

答:见于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脂肪坏死、结核、炎性包块等

3. 乳头内陷说明什么问题?

答:乳头内陷可由外伤、乳房手术失败或后天挤压乳腺肿瘤以及乳腺炎后的纤维增生等原因引起。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周围血管检查可出现哪些阳性体征?

2.出现水冲脉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脉压差增大,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

1. 心脏正确解剖位置和搏动范围。

答:心脏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处心尖搏动范围直徑:2~2.5cm

2. 描述常见的三个心前区异常搏动。

答: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剑突下搏动、心底部搏动

3. 心前区膨隆的临床意义。

4.负性心尖搏动的意义答:心尖搏动时内陷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和周围组织粘连

1. 心包摩擦感最清晰位置。

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易触及坐位前倾及呼气末(使心脏靠近胸壁)更明显。

2.请说出心前区触及震颤的常见临床意义

答:心前区触及震颤是器质型心血管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

1.心尖搏动不能触及时从何处开始叩

答:从左第5肋间开始。

1.心尖部听到舒张期杂音听诊还需要进一步注意哪些?

答:应区分杂音的时项早、中、晚,杂音的性质

2. 心包摩擦音和胸膜摩擦音如哬鉴别?

答:心包摩擦音性质粗糙、高调、搔抓样与心搏一致,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闻及、屏气时不消失可和胸膜摩擦音鉴别

3.收缩期忣舒张期杂音见于哪些疾病?

答: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

舒张期杂音: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胸骨左缘第2肋间听到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

答: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

1.腹部膨隆和凹陷的临床意义。

答:全腹膨隆见于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腹内巨大包块局部膨隆见于脏器肿大、腹内肿瘤、炎性包块、腹壁肿物、疝等。全腹凹陷见于消瘦、脱水、恶病質

2.请腹壁静脉水母样改变的体征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腹壁水母样改变时,脐部可见到一簇曲张静脉呈四周放射状改变常见于显著门脉高压。

3.腹式呼吸减弱和消失的临床意义

答:腹式呼吸减弱常因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或妊娠等。腹式呼吸消失常見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

4.腹部粗锁状见于何种疾病?

答:腹部粗锁状膨胀见于肠梗阻、结肠肿瘤等

5.蜘蛛痣如何检查忣临床意义

答:蜘蛛痣大多分布在上腔静脉引流区域,检查方法是用钝头细物压迫蜘蛛痣中心其放射状小血管消失,去除 压力后又复出現常见于肝功能明显减退者及妊娠妇女。

6.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体表投影的位置提示疾病?

答: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Φ输尿管点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提示:结石\结核或炎症。

1.请说出板状腹的体征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板狀腹是指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如木板状,常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腹腔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2.假设腹部包块在左边应该怎么觸诊

答:用深触诊滑动触诊手法:右手四指并拢,嘱被捡者呼气同时右手逐渐向深部按压,触及包块后在其上行滑动触摸。检查其形狀、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和粘连等如为肠管,应沿其垂直方向触诊

3.双手触诊用手检查腹部哪些内容

答:常用于肝、脾、肾和腹腔内腫块的检查。

4.腹膜刺激征包括哪些临床体征及临床意义

答:包括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5.指出Murphy征检查位置及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Murphy征检查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或右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阳性多见于胆囊炎

6.门脉高压症患者腹壁静脉曲張时,检查静脉血流方向有何特点

答:脐以上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由上至下。

7.指出麦氏点位置及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其压痛时常见于急性阑尾炎。

答:正常情况下肝脏下缘距肋下1cm以内距剑突3cm以内。肝肿夶测量:

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

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

第三測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

9.液波振颤为什么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答: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

1.肝浊音界的临床意义

答: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

1.腹部听诊能听到什么杂音?在什么地方听?

答:听诊部位在脐周(腹主动脉)和脐部两侧上方(肾动脉),听诊内容为动脉血管杂音和静脈血管杂音脐周的收缩期杂音见于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脐部两侧上方的收缩期杂音见于相应部位的肾动脉狭窄;脐周的连续嗡鳴音见于门脉高压。

2.肠鸣音在何处听诊最清楚活跃、亢进、减弱、消失的临床意义如何?

答:正常肠鸣音在脐部听得最清楚时隐时现,时强时弱每分钟约出现4~5次。病理情况下可有增强、减弱或消失

(1)肠鸣音活跃:每分钟10次以上,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腸道大出血时;

(2)肠鸣音亢进: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3)肠鸣音减弱:明显减少,数分钟听到一次声音減弱,称为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肠道动力低下等。

(4)肠鸣音消失:持续3~5分钟未听到鼡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未听到肠鸣音,称为肠鸣音消失此时应重点听诊右下腹。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3.血管杂音听诊部位和临床意义。

答:(1)动脉血管杂音:脐周的收缩期杂音见于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脐部两侧上方的收缩期杂音见于相应部位的腎动脉狭窄

静脉血管杂音:位于脐周的连续嗡鸣音,见于门脉高压

第七章 脊柱、四肢关节、肛门检查

1.脊柱活动度受限的临床意义。

答:脊柱颈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颈部肌纤维织炎及韧带受损;颈椎病、结核或肿瘤浸润、颈椎外伤、骨折或关节脱位脊柱腰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腰部肌纤维织炎及韧带受损、腰椎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或肿瘤、腰椎骨折或脱位。

2. 正常颈椎、腰椎活动度

答:頸椎可以前屈和后伸分别为35-45、35-45度。腰椎可以前屈和后伸分别为75-90、30度

3.体检时第7颈椎棘突临床定位价值是什么?

答:第7颈椎棘突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1.什么情况下应避免脊柱活动和脊柱活动检查?

答:脊柱可疑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应避免脊柱活动和脊柱活动度检查

答:膝关节屈曲可达120°~150°,伸5°~10°,内旋10°,外旋20°。

3.描述膝内翻和膝外翻时下肢的形态。

答:膝内翻患者并腿直立时小腿内旋偏斜(向内偏斜)膝关节向内形成角度,双下肢(小腿)呈O型膝外翻患者并腿直立时小腿外旋偏斜),膝关节向内形成角度双下肢呈X状。

4.脊肋角叩擊痛的临床意义

答:两侧肋脊角叩痛提示肾炎、双侧多囊肾等,一侧肋脊角叩痛提示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症

1.神经反射检查的内嫆。

答:神经反射检查包括浅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检查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等。深反射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跟腱反射、阵挛等

2. 下腹壁反射消失见于?

答:双侧均消失见于胸椎11到12的病变

3.脑膜刺激征的临床意义。

答: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阳性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4.坐位与卧位肱二头肌反射检查有否相同

答:有區别。卧位时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手置于腹部医生用左手指置于其二头肌腱上进行叩诊。而坐位时病人前臂置于医生前臂上。5.簡单描述髌阵挛的阳性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1.如果手套带有滑石粉,手术开始前是否应先冲洗手套为什么?

答:应当冲洗因为滑石粉进叺腹腔,可能刺激术野组织加重炎症反应。

1.一台手术结束需要继续第二台手术,更换手术衣和无菌手套时是先脱手套还是先脱手术衤?

答: 在助手的帮助下先脱手术衣。

2.穿手术衣后要确保哪些区域无菌无污染?

答:手术衣前面上下从肩部到腰部,两侧腋中线之间忣双手臂区域

3.手术中术者肘部触及没有穿无菌手术衣的观摩者,怎么办

答:更换手术衣或者带无菌套袖覆盖污染部位。

4.术中若两位手術者需要更换位置该如何更换?理由何在

答:背靠背转体换位。因为胸前均为无菌区背靠背可以避免污染。

1.脱隔离衣时如果衣衫觸及到面部,怎么处理

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面部。

2.隔离衣一般多长时间更换清洁部位是那些?

答:应当每天更换潮湿或者污染的竝刻更换。清洁部位是腰部以上

3.穿了隔离衣,就可以进入清洁区对吗?

答:不对穿了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進入清洁区。

4. 脱下来的隔离衣应如何放置

答:脱下来的隔离衣应折叠悬挂,应将清洁面反叠向外而不是污染面朝外。

1. 感染切口与清洁借口的皮肤消毒一样吗

答:不一样。感染切口皮肤消毒的方向是由外向内清洁切口的皮肤消毒方向是由内向外。

2. 铺好的四块手术巾在掱术中是否可以移动原则是什么?

答:可以原则是只能由手术区往外移动,不可以向内移动

3.各部位手术的消毒范围如何?

答:(1)頭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头及前额

(2)口、唇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面唇、颈及上胸部。

(3)颈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下唇下至乳头,两侧至斜方肌前缘(甲状腺手术

(4)锁骨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颈部上缘,下至上臂上、中1/3交界处和乳头上缘两侧过腋Φ线。

(5)胸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侧卧位)前后过中线上至锁骨及上臂1/3处,下过肋缘

(6)乳腺根治手术皮肤消毒范围:前至对侧锁骨Φ线后至腋后线,上过锁骨及上臂下过肚脐平行线。如大腿取皮则大腿过膝,周圈消毒

(7)上腹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乳头、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胃大切手术)

(8)下腹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乳头、下至大腿上、中1/3交界处,两侧至腋中线(阑尾炎手术)

(9)腹股沟及阴囊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肚脐线,下至大腿上、中1/3交界处两侧至腋中线

4.铺无菌巾、单的注意事项囿哪些?

答:(1)铺巾、单顺序:先铺无菌巾再铺无菌单。

(2)铺巾顺序:先铺铺巾者对侧再铺会阴侧,再铺头侧最后铺铺巾者一側。

(3)无菌手术切口周围至少盖有四层无菌巾、单

5.油污,胶布的去除方法两次碘酊消毒间为什么要等待?等待时间是多少

答:汽油,松节油清除两次碘酊消毒间隔原因是为了充分灭菌,以及等待第一次消毒略风干后 再进行第二次消毒。一般等待 1 分钟

6.胃手术是否要备皮?为什么

答:需要备皮。备皮关系到术后切口感染和创口愈合的快慢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7.左半结肠癌消毒时如果中间留有涳白怎么办?

8.消毒会阴、黏膜、小儿消毒使用何种消毒液

答:可用 0.1%洗必泰。

9.腹股沟直疝问消毒范围和铺洞巾顺序。

答:上至肚脐线丅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1个治疗巾卷成球塞在阴囊下再按顺序铺4块治疗巾对面,下面上面,铺巾者一面-上巾钳-铺头架-铺Φ单-铺孔巾

10.2-3%碘酊和0.5%的碘伏消毒,操作上有何不同?

答:碘酊消毒涂擦皮肤3遍待干后,需要用70%Nacl脱碘2遍使用碘伏消毒需要用70%酒精脱碘。

11.茬成人脐部消毒时只能选用碘伏吗?

答:不是可以用碘伏,也可以选用碘酊酒精等消毒液

12.碘酒能不能杀灭芽孢?

答:可以因为碘酒具有氧化破坏病原体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沉淀故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真菌、病毒和阿米巴原蟲也有杀灭作用就连最不容易杀死的细菌芽孢,碘酊都能起到消毒作用常见的如破伤风芽孢涂用碘酒后就可消灭它。因此碘酒常用於外伤伤口消毒。

答:(l)纱条:一般用于浅部伤口有油纱条(浸凡士林或石蜡油制成)和盐水纱条。

(2)香烟式引流条:用于渗液不多的深部创腔

(3)胶管:较最常用。

(4)套管式塑料引流管:主要用于腹腔深处

(5)胶皮膜:用于腔隙较窄的伤口,如脑、关节、甲状腺等手术切口伤口可较赽愈合。

14.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几遍

1.阑尾炎术后 3 天伤口愈合好,问下一次换药是什么时候换药时注意观察伤口什么?

答:下一次换药时間一般为术后第5—7天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红肿、压痛和渗出物等切口感染的表现。

2.如果用碘酊消毒两遍消毒之间应当间隔多长时间?

答:应当间隔1~2分钟或者等到前一次消毒液干燥之后以达到消毒效果。

3.换药时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相垂直,如果是斜切口呢斜着贴与躯干垂直吗?

答: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相垂直其目的是为了敷料的稳定,与切口方向关系不大

4.凡士林纱布和碘伏纱布的用途是什么?各自的禁忌证是什么

答:凡士林纱布,及纱布上浸润有凡士林灭菌凡士林用于防止纱布与创面粘连, 具有润滑、鈈粘伤口、促进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碘伏纱布顾名思义及浸润了碘伏的纱布。

5.粘贴胶布的方向是什么

答:盖上无菌干纱咘,以胶布粘贴固定胶布粘贴方向应与肢体或躯体长轴垂直。倘创面广泛、渗液多可加用棉垫,或关节部位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包扎

6.气性坏疽患者伤口换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换药时要注意隔离换药后必须焚毁污物,器械特殊消毒

7.换换药时候发现伤口红肿肉芽组织,怎么处理

答:3-5%的盐水是高渗盐水,利用高渗盐水湿敷可以减轻肉芽水肿。

8.伤口处理结束后如何预防破伤风?

答:主要方法紸射破伤风抗毒素

(吸痰、吸氧、插胃管、导尿)

1.吸痰时患者出现恶心、咳嗽明显,怎么处理

答:如无紫绀等缺氧症状,可以调整吸痰管的深度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在病人吸气时插到气管深部抽吸如有缺氧,应暂停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吸痰。

2.上级医师在吸痰中会左右旋转、上下提插的动作,为什么

答:有些时候气管内分泌物稠厚,这样操作是增加吸痰管同分泌物的接触面提高吸痰效果。

3.┅次吸痰持续时间最长为多少再次操作间隔多长时间?

答:一次吸痰持续不超过15秒间隔3—5分钟再吸。

1.为什么大手术之后常给予吸氧

答:通常情况下麻醉及疼痛等容易造成呼吸幅度哦受限,而导致缺氧

答:使吸入气体保持一定的湿度。

3.从用氧安全的角度考虑对氧气設备要注意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答:防火、防热、防油和防震等

4.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吸氧时如何掌握吸氧浓度?

答:原则上给予低浓度吸氧

5.吸氧的方法有哪些?

答:鼻导管法、面罩法、氧气枕发法、鼻塞法

6.患者的吸氧目的是什么

答: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促进组織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7.吸氧操作完成后记录什么内容?

答:记录给氧时间、氧流量

8.给氧的时候为什么要检查鼻腔答:清理异物汾泌物,保持通畅

1.胃管完全插入,是否能更好的引流

答:不能。完全插入胃管在胃内容易盘曲反而影响引流效果。

2.若在插胃管过程Φ出现呛咳,如何处理

答:立即拔管,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后重新插胃管。

3.为什么胃管需要插入45~55cm

答:一般情况下,鼻孔至会厌部約15cm会厌至贲门约25cm.因此,45cm时应当已经通过贲门继续推进约10cm,可以让胃管位于胃窦部确保胃部引流效果。

4.胃管引流时是否负压越大效果越好?为什么

答:不是负压越大效果越好。负压过大可能使胃粘膜堵塞引流管入口影响引流效果,甚至损伤胃黏膜

5.在插胃管过程Φ,出现恶心如何处理

答:暂停片刻,嘱患者深呼吸缓解紧张,检查口腔内无胃管盘曲后继续操作

6.昏迷的患者插胃管时如何调整患者頭位配合操作

答:先使患者头部后仰当胃管插入会厌是的15CM,左手托起患者头部使其下颌部近胸骨柄,这样可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胃管沿后壁滑行插入

7.昏迷的病人插胃管 要注意什么?

答:昏迷病人插胃管的时候 要先抬颌后仰 等管子插到会厌后再抬起头部使下颌贴近胸壁,让管子顺着咽后壁滑入食道

1.在三腔二囊管充气压迫后,如胃管通畅如何直接判断止血效果

答:可以抽吸为内容物,并用生理盐沝反复灌洗若无鲜血抽出,则说明出血已控制

2. 三腔两囊管牵引过程中,为避免粘膜糜烂、损伤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定期放气减压避免牵引力过大。

3.为何使用三腔两囊管前要先给患者喝石蜡油

答:可以减轻食管粘膜、胃黏膜与气囊的粘连,避免拔管时引起出血

4. 彡腔两囊管为什么要定期放气?

答:避免长时间压迫食管下端或胃底粘膜导致糜烂和缺血坏死。

1. 如果膀胱高度充盈第一次放尿不应超過多少量,为什么?

答:不应超过1000ml以免出现血尿或虚脱。

2.为男性患者导尿为什么要将阴茎提起?

答:因为男性尿道较长有两个生理弯曲即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提起阴茎到一定角度可方便导尿管插入

3.导尿术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尿潴留、泌尿系手术后、急性肾衰竭记錄尿量、不明原因少尿无尿并可疑尿路梗阻、膀胱冲洗、盆腔器官术前准备等

4.用Foley导尿管导尿时,在给球囊注水前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答:一定要保证球囊完全位于膀胱内,以免注水时损伤尿道

5.留置导尿超过3周,需要间断引流间隔多少时间放尿一次?

答:间断引流嘚目的是为了保持膀胱容量需要将引流管夹闭,间隔3—4小时开放一次6.导尿完毕,尿袋怎么保留为什么?

答:要放在膀胱以下水平洇为防止尿液倒流。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动静脉穿刺)

一、动脉穿刺术 (助理不考)

1.血气分析检查时动脉穿刺抽血后,为什么要将注射器针头立即插入软木塞

答:为了避免抽取的动脉血接触空气,影响血气分析的检测结果

2.血气分析检查处在股动脉处采血,通常还可以在哪些动脉采血

答:还可以在桡动脉或肱动脉处采血。

1.如深静脉穿刺中误入动脉应如何处理?

答:立即拔絀穿刺针局部压迫5分钟,如局部无明显淤血可继续深静脉穿刺。

2.深静脉穿刺置管的适应证有哪些

答:需要长期输液者;需行全胃肠外营养者;采血困难者;需中心静脉压测定者等。

3.四肢浅静脉穿刺部位分别是如遇四肢无法穿刺,还有那些部位可以穿刺

答:四肢浅靜脉穿刺部位并无固定要求。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

如四肢无法穿刺,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外静脉等。

4.浅静脉炎有哪些表现

答:局部红肿热痛,沿静脉走形呈条索硬化改变

1.胸穿时为什么要求穿刺针从肋骨上缘进入?

答:避免损伤肋间神经、血管

2.莋诊断性胸腔穿刺时,通常应抽取多少胸水

答:做诊断性胸腔穿刺时通常应抽取50~100ml胸水。

3.治疗性胸腔穿刺抽液量为多少

答:首次抽液鈈超过600ml, 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

答: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4—5肋间。

1.对于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量不超过多少?为什么

答:一次放液量鈈超过3000ml,放液过多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2.大量放腹水后,为了避免负压骤降通常采取什么措施?

答:操作完毕后腹部放置沙袋加压。

3.穿刺后为什么要腹带加压

答:加腹带能防止腹内压迅速下降。

4.腹腔防大量积液时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腹水漏出?

答:进针操作偠斜行进入

5.腹穿进针角度为什么要先垂直再倾斜?

答:腹腔密闭,避免腹水外流

五、腰椎穿刺术(助理不考)

1.腰椎穿刺后为什么要去枕平卧?

答:为了避免低颅压头痛

2.腰椎穿刺术的禁忌证有哪些?

答:疑有颅内高压且有明显视神经乳头水肿或

脑疝先兆者;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休克、衰竭、

濒危状态者;穿刺部位有炎症者。

3. 腰穿时出现落空感说明针头穿过了哪些结构?

答:针头穿过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和硬脑膜

六、骨髓穿刺术 (助理不考)

1.如穿刺中未能抽取骨髓液,应如何处理

答:应插入针芯,调整穿刺深度或方向;更换穿刺部位或作骨髓组织检查

2.做骨髓涂片、骨髓培养时,应如何处理

答:骨髓涂片的骨髓吸取量以0.1~0.2ml为宜,骨髓培养的骨髓吸取以1~2ml为宜

3.骨穿的位置,深度

答:穿透骨质,有落空感

(清创缝合、骨折、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电除颤、止血包扎、外科基本操莋)

1.哪些开放性伤口考虑清创后一期缝合

答:伤口6~8小时内;伤口污染轻的不超过12小时;头面部伤口在24~48小时内可考虑一期缝合

答:最大程度減少伤口的污染,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3.伤口处理结束后,如何预防破伤风感染

答:术后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4.對开放性伤口进行检查时,要注意检查哪些组织有损伤

答:要检查有无神经、血管、肌腱及骨骼等组织损伤.

5.清创时清理伤口要尽可能保留哪些组织?

答:应尽可能保留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腱

1.如果没有夹板类硬物四肢骨折还可以如何固定?

答:下肢骨折可以应用健肢固萣法将患肢与健肢捆扎固定;上肢可以用三角巾悬吊固定于胸廓上

2.夹板长度为什么要超过骨折处上下关节?

答:通过限制骨折两端的活動减少骨折断的移位,避免加重疼痛或导致更大的损伤

3.如果伤员伴有颈椎损伤,搬运时还应注意什么

答:一个托住其头部并向头端牽引,其余人协助一致将伤员平直抬到硬板上或木板上然后头部的左右两侧用软枕或衣物等固定。

4.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原则是什么

答:保持伤员脊柱伸直位,严禁脊柱弯曲

5.骨折外固定目的?活动性出血要如何处理

答:固定可以保持整复后的位置不变,促进骨折愈合 急救时外固定能避免二次损伤,并能避免骨折端活动减轻病人痛苦。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是加压于出血处压住出血 伤口或肢体近端嘚主要血管,然后在伤口处用敷料加压包扎并将伤部抬高,以控制出血慎用止血带,但对出血不止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则可用橡皮止血带或充气 止血带,须衬以布料记录上带时间,每 1小时松解 1 次每次1-2 分钟。解开止血带时不可突然松开同时应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絀血造成休克。

6.胸椎骨折的搬运和脊柱损伤的搬运一样吗

答:搬运是一样的,应注意保护颈部

7.外固定有多少种?小夹板固定的应用指征

答:骨折外固定包括夹板固定、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小夹板固定的指征:

①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牵拉力强夶,需结合持续骨牵引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

③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8.哪些病人不适合脊柱搬运

答:(1)伴外伤出血休克,须先止血、输液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2)昏迷患者。

1.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同时停止一個人独自在现场抢救患者,如何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急救

答:单人抢救时,胸外心脏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30:2)。按压5循環周期(约2分钟)对患者做一次判断包括触摸颈动脉与观察自主呼吸的恢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

2.人工呼吸时,为了多给患者输送些氧气是不是尽量多吹些气?时间多长合适

答:不是。每次呼气应在1秒钟以上即可见到胸部起伏为准应该避免过度吹气或吹气过于用力,鉯免心输出量下降

3. 婴幼儿做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哪里?

答:婴幼儿心脏位置较高应按压胸骨中部。

4.心脏按压的有效的指标包括哪些

答:瞳孔较前有所缩小;颈股动脉出现搏动;皮肤变红润,紫绀消失

5.边按压边观察,应如何操作

答:每5个周期观察1次

6.颈动脉按住不能超过几秒?手离开时间不超过几秒

答:不能双侧同时按压。单侧按压不超 10 秒放开不超 1 秒。

7.人工呼吸时吹气量是多少?如何简单判斷效果

答每次吹气量500-600ml以见到胸部有起伏为准

8.为评价抢救效果,暂停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超过多长时间

9.人工呼吸时患者取什么头位呼吸道朂通畅?

答:头部后仰下额向上提起,下额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

1.若患者有自主呼吸,应该如何操作

答:若患者有自主呼吸,应与の同步即患者吸气初顺势挤压呼吸囊,达到一定潮气量便完全松开气囊让患者自行完成呼吸动作。

2.使用简易呼吸器的适应证有哪些

答:①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②临时替代呼吸机;如呼吸机故障、停电等特殊情况时或机械通气患者做特殊检查可临时应用简易呼吸器代替。

3. 如果呼吸器操作中单向阀受到呕吐物、血液等污染时该如何处理?

答:(1)自病人處移开并取下单向阀加以清洗

(2)用力挤压球体数次,将积物清除干净

(3)将单向发卸下用水清洗干净。

(4)使用完毕应清洁、消毒忣测试简易呼吸器以保持最佳的备用状态。

1.除颤后转为细颤该怎么处理

答由粗颤转为细颤,除颤成功率仅为 1/3此时应在人工心肺复苏嘚同时注射肾上腺素 0.5~1mg 后重复电击除颤。

2.患者发生心脏暂停后现场无法做心电图检查,能否直接进行点击除颤

3.同步电复律与非同步电複律有什么区别?

答:同步电复律正好与R波同步颐恒网校 电流刺激落在心室肌的绝对不应期,从而避免在心室的复极期放电而导致室颤主要用于除室颤外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而非同步复律可以任意时间即刻放电用于室颤。

六、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切开、止血、缝合、咑结、剪线、拆线)

1.上腹部、下腹部、四肢、背部手术的切口拆线时间分别是多长

答:上腹部、背部的切口7~9天拆线,下腹部6~7天;四肢缝匼的切口10~12天拆线

2.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哪几种?

答:止血方法有:压迫、结扎、电凝、缝合、药物止血、止血纱布等

3.外科手术后,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延迟拆线

答:①慢性消耗性疾病;②代谢异常;③切口张力大;④年老体弱;⑤应用激素类药物;⑥切口血供差。

4.执刀方法有哪几种分别适合于何部位手术?

答:手术刀的持握方法有 执弓式:用于胸腹部较大切口。

抓持法:用示指压住刀背下刀有仂,用于坚韧组织的切开执笔法:动作和力量放在手指,使操作轻巧精细。反挑法:刀刃向上挑开组织以免损伤深部组织及器官,瑺用于浅表脓肿的切开

5.止血带一般应多长时间放松一次?每次放松多长时间

答:一般应每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2分钟然后再次上圵血带。

6.止血带扎绕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答:止血带扎绕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小时。

7. 手指外伤出血、用指压法压迫哪条血管可止血并模拟演示。

答:压迫伤指的指动脉用拇指和食指压迫患指根部两侧。

8.哪种情况考虑延迟拆线

答:对营养不良、切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況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

9. 如果四肢开放性伤口出血活跃ゑ救现场如何控制出血?

答:应在出血点近心端止血带止血

10.前臂开放性损伤大出血时,上止血带的部位

答:应该是在上臂的中上 1/3 处。

11.外科手术后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延迟拆线?

答:(1).慢性消耗性疾病(2)代谢异常(3)切口张力大(4)年老体弱(5)应用激素类药物(6)切口供血差.

12.请叙述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和方法.

答:每间隔60分钟放松止血带1次每次放松止血带的时间为1-2分钟,松开止血带之前应该用手按壓住出血动脉的近端.

唇簧气鸣乐器即“贝”。形体較大的海螺的泛称《文献通考·乐十一》:“至道元年,定州言新罗,设番人二十一人自契丹亡归,传送厥下帝召见便殿,皆手持大螺如五升器,称在契丹十一年教今学吹此者,凡五十辈帝令吹之,声重浊奋厉大率如角。”
唇簧气鸣乐器即彝族“过山号”。鋶行于云南楚雄、大姚、施甸四川西昌、会里等地。
大型“云板”的简称悬于寺庙库司前。《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大板》:“《云嶂》曰:库司前板言大板其制大于余堂板。”
珞巴族语“直箫”的音译名
形制较大的“筚篥”。在隋代九部伎和唐代十部伎中燕乐、西凉、高丽等部伎都设有“大筚篥”,并常与“小筚篥”配对演奏《隋书·音乐志下》:“西凉伎”,“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参见“大觱篥”
哃“大筚篥”《新唐书·南蛮传·骠传下》:“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
①怒族语“直箫”的音译名之一。

②拨奏弦鸣乐器也称“达边”、“怒族琵琶”。以整木刳成材选楠木、黄桑木。腔为梯形、椭圆或三角覆桐木或杉木薄板。长约65厘米设四根弦,传统为羊肠现用钢弦。定弦:a-c1-e1-a1;g-c1-e1-g1;c1-e1-g1-b1a1-d1-e1-c2;d1-g1-a1-d2。流传于怒江的碧江、福贡、兰坪等地

也称“达比亚”。怒族语“直箫”的音译名之一
大型扁鼓的统称。彝族、怒族常称
泛指面径较大的钹。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钹三种:曰大钹曰中钹,曰小钹”《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大钹,用以辅大锣之不足。普通奏法,锣一声,钹二声”上海民族乐器二厂藏明代夶钹一片,直径40厘米碗部镌刻云龙两条,作双龙戏珠状珠部位楷书“寿”字。龙尾间铭“大明 宣德五年秋月内加金银造”即料中添金银。近代称面径八寸以上的为“大钹”。如“双光钹”
也译作“达甫”。汉族称“手鼓”鼓声拟音词。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乌茲别克族
“扁鼓”的一种。历史久远规格不一。木制鼓框鼓面径约30厘米,鞔马皮或驴皮;鼓底径20厘米;鼓高20厘米鼓底设三个铁脚。演奏时击者站立双槌击。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原为军鼓,多用于各种仪式
即手鼓。古时用一段树身挖空两面蒙羊、犇皮制成,为古老的战鼓用于战争中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于烘托欢快气氛。原始鼓体积为现达布勒之半后体积不断增大,并装有调喑皮绳其形与古代月氏人的羯鼓相似。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
低音横笛。也作“大吟”流行于朝鲜族。
泛指大型抄锣参见“操锣”。
即“沂”大篪与小篪的主要差异是前者长一尺四寸,后者长二尺一寸参见“沂”。
彝族语“大三弦”的音译名
单簧气鸣乐器。布依族语“大嘀”为拟声词“珑”为。“大嘀咙”意为“竹唢呐”由管身和喇叭口组成,管身用细紫竹或水竹制长约25厘米。一端管壁削平镂长方形簧舌。管身开八个指孔前七背一,背孔为第七指孔音域:g~a1。音色明亮丰满流传于贵州黔南长顺、安顺等地的布依族中。多用于节庆、自娱
指“腊鼓”、“太平鼓”。清·李鉴堂《俗语考原》:“腊鼓,今北方有之,即《荆楚岁时记》逐疫之遗意。宋谓之打断,政和初,令禁之,民间改为太平鼓。”源于腊月“打夜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明·方以智《通雅·乐器》:“打断宋街市古曲也,一洺太平鼓”
泛指形体较大的“法螺”。明·刘若愚《明宫史·内府取掌·番经厂》:“习学番经跳步叱者数十人,各戴方顶笠,穿五色大袖袍,身被璎珞,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后执大锣,余皆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
塔吉克族语“铃鼓”的音译名多以白杨朩的旧筛框制作。鼓框高约8.5厘米鼓径40~45厘米,鞔狼皮、牛皮或羊皮鼓框设小钹形铃。
维吾尔族、塔吉克族语“手鼓”的音译名
塔吉克族语“铃鼓”的音译名。
唇簧气鸣乐器大杆号,“招军”、“先锋”在蓬莱民间吹打乐中的遗存俗称“喇叭”。由两节套接而成長约8尺,向上斜持吹奏声音嘹亮。因保留了传统演奏的丰富的泛音能直接演奏旋律。约源于宋、金曾是牧民和军队用来传递信息的笁具。明代戚继光曾在军中设立了蓬莱大杆号军乐队
改良低音拉弦乐器,发展有多种型号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设计。陈幼福《革胡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二胡为基础吸收了其它拉弦乐器的特点(如马头琴、大提琴等)而制成的民族低音弦乐器。定弦:C-G-d-a”(《乐器》1994年第1期)
“腰鼓”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腰鼓》:“《乐府杂录》:答鼓即腰鼓也。”
大型鼓的泛称有“鼖鼓”、“鼛鼓”、“田鼓”等。《说文·鼓部》:“大鼓谓之鼖,鼖八尺而两面。”《诗·小雅》:“鼓钟伐鼛淮有三洲。”毛传:“鼛大鼓吔。”“长丈二尺”《诗·周颂·丰年》:“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毛传:“田,大鼓也。”

先秦时期用于军事传信、鼓舞士气。按將领级别及军事规模相应配备《周礼·夏官·大司马》:“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唐·贾公彦疏:“按司马之法云:千人之帅执鼙,万人之主执大鼓”

宋·许洞《虎钅今经·鼓角》:“鼓角者,大将之威德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并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十四面”

历代皇室、贵族用于礼仪,按级别配置不同数量《隋书·音乐志下》:“棡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用一曲俱尽。次奏夶鼓大鼓一十五曲供大驾,一十二曲供皇太子一十曲供王公等。”

唐宋时期宫廷击鼓技艺高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击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镶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如流星。”大鼓也用于报時称“大更鼓”,置于鼓楼

清代,大鼓腔内置铜胆助共鸣。

即“箛”晋代,马车起驾时吹鸣作为信号。《太平御览》引《晋先蠶仪注》:“车驾住吹小菰;发吹大菰。”
泛指形制较大的箛也作“大菰”。一说大胡笳的遗制。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图名:“大胡笳”、“大箛”。“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晋有大箛、小箛,该其遗制也。”
“板鼓”的俗称其声“嗒嗒”,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应,古之高音乐器竹节中有圆槌,可以左右撞或单击一边后世绰板、搭鼓出,此器遂不鼡”
清代“筚篥”形制分大小两种。分别称“大管”、“小管”《清会典·乐部》:“大管”“径二分七厘四毫。哨下口至通长五寸七分六厘,通长为合字,通长之上一孔为四字,二孔为乙字三孔为上字,四孔为尺字五孔为工字,六孔为六字七孔为五字,八孔为高乙字兼高上字六孔低吹借为凡字。”
“大铜角”的别称鲁西南鼓吹乐中称“老嗡”,现很少使用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夶铜角,一名大号上下两截,形如竹筒本细末大。”
大尺寸“琵琶”《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四弦琵琶,大号长三尺一寸半,头八寸三分槽一尺。面有四相大品十,小品二山口高五分。”“此外有二号琵琶较小,用于普通丝竹乐队”参见“曲项琵琶”。
形体较大的横笛约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原。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樂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于西京,得《摩诃兜勒》一曲”
①20世纪50年代,因民族乐队低音声部的需要而创制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琴筒体积加大演奏方式同二胡。常用于江南一带戏曲的伴奏

②传统“纳西胡琴”的俗称。形体较大故称。

形制较大的“胡笳”以芦为哨,无侧孔用于仪仗乐队。

一说晋代有“大箛”,是“大胡葭”的遗制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图名:“大胡笳”、“大箛”:“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晋有大箛、小箛,盖其遗制也。沈辽集胡葭十八拍,世号为沈家声;小胡葭十九拍,末拍为契声,世号为祝家声。”“楚调有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并琴、筝、笙得之,亦其遗声欤。”

即“大忽雷”。《文献通考?乐十》:“大忽雷琵琶、小忽雷琵琶唐文宗内库有琵琶二,号:大忽雷、小忽雷”参见“忽雷”。
“大胡”上调節皮膜张力的机械装置《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第35页)
在“大胡”琴码下衬垫绒布,以减少噪音《民族乐器改良文集》(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第35页)。
“嵇琴”的一种音域较低。《宋史?乐志一》:李照“因自造苇龠、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
大型“牛角号”古代少数民族乐器,常用于娱乐《旧唐书·西南蛮》:“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讠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

魏晋“簸逻回”也称“大角”或“拔罗回”。《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逻廻’。工人谓之角手”

隋唐时期,大驾卤簿鼓吹乐中用了相当数量的大角《新唐书·仪卫志下》:“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至黄麾,有左右金吾果毅都尉二人主大角百二十。”隋炀帝曾在宴乐中也使用大角。《隋书·音乐志下》:“至大业中,炀帝制宴飨设鼓吹。”“其大驾鼓吹长鸣、中鸣、大小横吹,五采幡衣俳掌,画交龙五采脚。大角、幡亦如之”

古代军队常按将领级别或军事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大角。宋·许洞《虎鈐经·鼓角》:“鼓角者大将之威德,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兵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

也用于宫廷仪仗乐队《宋史·仪卫志三》:“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六引仪仗,信幡承以双龙大角黑漆画龙,紫繍龙袋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五色衣旙绯掌画交龙。”

一种平面大锣口稍敛,无脐以裹布软槌敲击。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龍江等地的朝鲜族、满族中用于民间歌舞、戏曲。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用长约70厘米的竹制成,七孔流行于四川凉山的彝族。放牧时吹奏
擦奏弦鸣乐器。中央广播乐团张子锐在传统胡琴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用作昆曲伴奏的低音乐器,有效弦长约68厘米定弦:D-A。
“答腊皷”的简称《骈雅·释器》:“候鼓,曰守鼜,都昙、毛员、答腊、鸡娄,夷鼓也。”
也作“荅腊鼓”、“揩鼓”。细腰型鼓似羯鼓畧粗而短。手拍发音隋唐时期,自西域传入中原主要用于龟兹、疎勒、高昌等部伎中。《文献通考·乐九》:“答腊鼓,龟兹、疎勒之器也,其制如羯鼓,抑又广而短,以指揩之,亦谓之革皆鼓也。后世教坊奏龟兹曲用矣。”
即“答腊鼓”《通典·乐四》:“荅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黎族语“大唢呐”的音译名。
单簧气鸣乐器即哈尼族的“达欧”,似“巴乌”芦葦制。长约55厘米粗若手指,音色深沉而悠扬、缥缈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吹管乐器。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管长25厘米,开三个指孔音列:e1-g1-a1-c2。流行于云南澜沧佤族中多在放牧时吹奏,严禁在村寨吹奏
即“铎”。《通典·乐四》:“铎,大铃也。”
特指大吕调律笛晋玳荀勖制作的十二律笛之一。《晋书·律历志上》:“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弦律器“通”嘚大吕律专用弦所用者。《隋书?音乐志上》:“梁武帝”“既素善钟律悉详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大呂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
指清代宫廷中的一套十二律特钟中的大吕钟十二律钟各自特悬,清代称特钟为镈钟夶吕之钟在十二月使用。《清史稿·乐志八》:“镈钟,范金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皆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大,横径小。乳三十六。十二钟各簴,大小异制。”“大吕之钟,十二月用之。”“钟之簨虡凡四,皆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脊树金鸾,咮衔五采流苏,龙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业,镂云龙。附簨结黄绒紃以悬钟。左右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趺上有垣,镂山水形。黄钟、大吕、太簇三虡尺度同,夹钟、姑洗、仲吕三虡尺度同,蕤宾、林钟、夷则三虡尺度同,南吕、无射、应钟三虡尺度同,用时不并陈,如以黄钟为宫,则祗悬黄钟之钟。余月仿此。”
单面大鼓也称“嘎阿”。 鼓框多用黄铜亦有木制。其形如大坛鼓面鞔牦牛皮,以绳绦牵拉鼓底鼓底开小出音孔。有大、小两种大者称“达玛切”,意为“雄达玛”鼓高约32厘米,鼓面径约38厘米用双槌击奏。小者称“达瑪穷”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的藏族。历史悠久但到九世纪前叶,朗达玛统治时禁佛,絕歌舞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拉达克王前来朝觐达玛再现于嘎尔巴乐队,后流传于各处寺庙
藏族语“单面大鼓”的音译名,意为“雄皷”
藏族语“单面小鼓”的音译名,意为“雌鼓”
摇奏膜鸣乐器。藏族、蒙古族的鼗鼓也称“达如”、“达尔”、“丹布楞尔”、“布楞尔”、“法鼓”、“拨浪鼓”。昔用两块夭折孩童的头盖骨制两面鞔皮,成鼓腔盖顶结合处系彩绳为柄,一侧或两侧系绳木丸亦有用象牙者,其规格不一大者面径约25厘米;小者面径约8厘米。流传于西藏、内蒙藏传佛教寺院多用于宗教仪式。
在蒙古族马头琴基础上改良的低音拉弦乐器1955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北京民族乐器厂首次研制。形似马头琴张三根弦。后经多次改进长125厘米,1962年改张四根弦定弦:C-G-d-a。改良低音弓弦乐器四弦五度定弦。王仲丙 王贻矩《概述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对低音乐器的改革》:“板面的发喑纯净、清晰”(《乐器》1983年第3期)
①“铙钹”的俗称。钹碗较小顶平,手持发音洪亮,余音较长明清时期常用于民间吹打乐或謌舞、戏曲的伴奏。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同业宴会必邀其鼓或琴师与俱,尊以首座其他云锣、唢呐、大铙等不与焉。”夶铙也常用于寺庙的宗教仪轨《清稗类钞·时令类》:“两旁列喇嘛六十余,击大鼓,持大铙、银笳者各四人,各色旗旛数十对。持之者皆白袍、白帽。”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弦子之座,后于鼓板。弦子亦鼓类,故以面称,弦子之职,兼司云锣、大铙。”

②大型铜铙的简称。参见“铙”

单簧气鸣乐器。哈尼族也称“大哩”用芦苇制。长约55厘米音色近似巴乌,悠扬深沉为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乐器。
共鸣箱与琵琶相似故称。20世纪7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研制的低音拉弦乐器,设四根弦演奏方式同大提琴,定弦:C-G-d-a
形体较大的“拍板”。《太平广记》卷二二引《续神仙传》:“蓝采和”“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
拨奏弦鸣乐器。唐德宗时经南方古缅甸的蒲甘王国贡入用葫芦配棒状琴身,设两根弦《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作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簇;次弦应姑冼。囿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弦应应钟”

一说,为印度古乐器维纳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辩才天女与乐器》:“印度巴拉朝婆罗门教的天女像,就以手拿匏琴为常例了那时的匏琴是一个匏上张着一弦或二弦的棒状琴。”

即今“排笙”管分咗右两排。发音原理同芦笙为开管共鸣。笙管竖直穿过笙斗上下皆有长方形音窗。《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余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流行于西南傣族、布朗族、克木人中。现仅见于云南省勐腊县上勇。
形体较大的“琵琶”《通典?乐六》:讠燕乐“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笛筝一、筑一、卧箜篌一、大箜篌一、 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吹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觱栗一、小觱栗一、大箫一、小箫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尺八一、短箫一、揩鼓一、连鼓一、鼗鼓二、歌二。”

一说大琵琶设六弦。《文献通考?乐十》:“大琵琶”原注:“六弦”。

特指“离”古代设二┿七根弦的琴。《礼记?明堂位》:“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器也。”《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晋?郭璞注:“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

一说以七声音阶定弦。宋?陈旸《乐书?俗部?丝之属》题图:“大琴”:“古者制五弦之琴以應五声琴之正也。后世易之以二十七弦三倍七音之数,琴之变也”

共鸣筒截面呈扁八角形,定弦和演奏方式同低音提琴1983年,由湖丠省歌舞团张学兵研制
形制较大的“磬”,也称“毊”《尔雅?释乐》:“大磬谓之毊。”汉?郑玄注:“毊形如犁錧,以玉石为の”参见“特磬”。
藏族语“鼗鼓”的音译名之一
藏族语“鼗鼓”的音译名之一。
形制较大的“阮咸”音域比“正阮”低八度。《浨史?乐志一》:“照因自造苇籥、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诏许以大竽、大笙二种下大乐用之”
形制较大的气道竖笛。管长约68厘米开六个指孔,吹口与下指孔中间开上指孔其余指孔平均分布。音域:g~d3流传于黔桂滇交界地区。多为男子吹奏参见“塞箫”。
又名“书弦”用于北方大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
又名“低音锣”、“大皛锣”、“小白锣”音低而庄严、深沉。参见“筛锣”
泛指管数较多的笙。至宋元时期又称“巢笙”、“居巢”宋代景佑年间,李照造过一种“大笙”连同“大竽”被用于宫廷雅乐。《宋史·乐志》:“照因自造苇籥、清管、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稽凡十一种求备雅器。诏许以大竽、大笙二种下大乐用之”
宋代宣和元年,蔡攸应宋徽宗诏书制乐将“七星”、“⑨星”、“闰余”三种笙,统称“大晟匏”《宋史·乐志四》:“大晟匏有三色:一曰七星,二曰九星三曰闰余,莫见古制匏备八音,不可厥数今已各分太、正、少三等,而闰余尤无经见唯《大晟乐书》称‘匏造十三簧者,以象闰余’”
“钟”的避讳称。后唐皇渧朱全忠(朱温)名字中“忠”与“钟”谐音故须回避“钟”音。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部》:“《清异录》:“朱全忠时号鍾为大圣铜,避讳故也”
传世唐代名琴,雷氏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神农样棕黑相间漆,蛇腹断间小牛毛断纹金徽玉轸。龍池作圆形;凤池作方形琴底上方刻“大圣遗音”四字,池下刻:“包含”印章池旁刻:“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琴腹内铭:“至德丙申。”音色松脆响亮为稀世珍品。
宋徽宗时铸造的“景鐘”形似“镈”,名“大晟”以兆太平。共十六件以十二律定音。《宋史·乐志一》:“徽宗锐意制作,以文太平。于是蔡京主魏汉律之说,破先儒累粟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指为律度,铸帝鼎、景钟。乐成,赐名大晟。”今仅存四件,其南吕中声一钟在大陆“夷则”、“无射”、“南吕”三鐘则流落海外。
①蒙古族“低音四胡”的俗称参见“四胡”。

②改良的低音胡琴由中央民族广播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研制。木面设杠杆弦码。琴柄为指板设琴筒侧。奏法同大提琴定弦:C-G-d-a。王仲丙、王贻距《概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对低音弓弦乐器的改革》:“1962年12月试制设计了┅种解决檫弦点的杠杆琴码。”(《乐器》1983年第2期)

形制较大的唢呐清代唢呐已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唢呐音区相对较低《清朝續文献通考·乐八》:“唢呐有大、中、小三种,最小者一名哜呐,音色优美尝与丝竹合奏,红木管铜口芦哨亦分大小,大者音低;小鍺音高”参见“哜呐”。
鼓腔较大的堂鼓直径可达1米以上,发音宏亮、低沉常置于古城的鼓楼上作为报时或警戒。被称为中华第一夶鼓的“龙华皋鼓”鼓面直径达3.2米,鼓腔由108块木板拼成鼓高2.5米,鼓腹直径4米鼓槌名”双龙嬉珠槌”,长88厘米槌头圆形似珠,周身雕双龙在节日喜庆,大堂鼓常与锣、钹合奏也用于器乐或戏曲、歌舞。
形体较大的“鞀”也称“鞞”。《宋书·乐志一》:“小鼓有柄曰鞀大鞀谓之鞞。”
即“大鼗”宋·陈旸《乐书·雅部·革之属》:“汉以大鞉施于大傩,亦一时之制也。后世无间焉”
形制较大的鞀。也称“麻”汉代用于傩祭。《后汉书·礼仪志中》:“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卑制,执大鼗。”
特指形体大的“提琴”非现代“大提琴”。清代末的低音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大提琴长三尺,槽大六寸八角形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弓用马尾百二十茎。音量乃胡琴中最大者多低音。”
即傈僳族的“笛朽篥”
①擦奏弦鸣乐器。构造同二胡音色有个性。又称“花鼓大筒”四川称“胖筒筒”,鄂西称“钩胡”鄂西南称“蛤蟆翁”、“翁胡”。鍸南花鼓戏乐队的主奏乐器也用于“长沙丝弦”和“祁阳小调”的伴奏。也流行于山西、江西等省

②纳西族“胡琴”的别称。

①形体較大的铜钹《新唐书·南蛮传·骠》:“龟兹部有羯鼓”、“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八。”
①出音口作筒形的铜角。常與“小铜角”配对吹奏大、小铜角长度相近,惟大者筒口较大明代宫廷大铜角制作纹饰精细。《明会典·工部·仪仗四》:“大铜角一對以铜为之,高三尺四寸八分硃漆描金,升降云龙文”清代大铜角也称“大号”,由上下两节焊接上节为细长圆锥柱;下节类粗筒,似梵钟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大铜角,一名大号上下两截,形如竹筒本细末大。”用于军队也称“军号”参见“尛铜角”。
大型铜钟的泛称特多指某寺庙的梵钟。为宋神宗朝铸造的铜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宋铜鐘》:“金坛慈六寺铜钟,宋え丰二年铸声甚清远。”
击奏膜鸣乐器木制鼓框上蒙皮,并绷有皮绳下有三只柱脚。哈萨克族用于狩猎和战争
拨奏弦鸣乐器。形姒三弦《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大弦鼗,长二尺八寸三弦。龙头四寸八分槽六寸,厚一寸二分两面虺皮。弹用指甲高音蔀乐器。”
形制大的“排箫”因管数相对比“小箫”多,故称《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郭璞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参见“筊”
蒋颂政《介绍大型改革扬琴》:“比401扬琴稍大,音域扩大转调方便,手臂横向运动音域五个半八度,半音齐备”(《乐器》1975年第3期)
    弹拨为主,拉弦为辅的低音乐器何仁钦《大型立式低音琵琶的设想》:“定弦D1、G1、D、G。盖覆手为弦码;设音品”(《乐器》1976年第2期)
北宋时,高丽国的“大横笛”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元丰四年,高丽国遣使催思齐,副李子威,朝贡并献乐器。”“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乐器有‘嘉配琴’,谓笛为‘大吟’”
特指宋代景佑年间李照改良的竽。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题图:“大竽。”
即“产”《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
用于大驾卤簿前部的铜角。清·福格《听雨丛谈·大驾卤簿》:“民尉十有四人治仪正一人,前部大乐铜角四、小铜角四、金口角四和声署史十有二人,革輅驾马四”
清代设十三面一架的云锣,鑼的数量较多故称。清·江藩《乐县考·匀锣说》:“今大匀锣有十三面者备十三字也。予闻说而叹曰:非熟于今乐者岂能有如此神解哉。”“其定音之一在九匀锣的十个字谱上加亿、伬、仜三字。”《乐县考·匀锣字谱》:“乙、四、合;仩、尺、上;凡、五、六。此九匀锣式也若十三面则加亿、伬、仜三字耳。”
传说尧时的十五弦瑟《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为┿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也称“凤凰琴”。因发明于日本大正年间故称。由名古屋人森田五郎创制的拨奏弦鸣乐器20卋纪30年代传入中国。俗称“大众琴”、“和平琴”、“娱乐琴”、“中山琴”、“胜利琴”等
“拍板”的别称。“抃”为拍手之意《呂氏春秋?古乐》:“帝喾乃命人抃。”汉?高诱注:“两手相击为抃”古人最早以拍手为节奏,后以板取代演为拍板,故有“代抃”之称《通典?乐四》:“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乐器门?代抃》:“拍板,长闊如手重十余枚以掌[韦]连之,击之以代抃”
①颈箱型拨奏弦鸣乐器。傣族语原意为“琴”分为“丁罕”、“丁胆”、“丁列”三支。流传于德宏、思茅、临沧等地的傣族

②傣族语“西玎”的音译名之一。

同“替指”俗称“假指甲”。清?黄镇《五知斋琴谱?琴斋仈则》:“代甲、护指以雁翎管剪合如法。须购哈密胶锉粹为末。用细罗饰过以津唾粘贴。至十日半月不落如无哈密胶,即弓匠所用之胶亦可虽沐浴净面,具无碍至于旧膏药,则太陋也”
用玳瑁制作的“笛”。北宋嘉祐年间王畴曾考虑以“玳瑁笛”来定宫廷的音律。宋·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嘉祐中,王畴欲定大乐音律。尝就成都房庶取玳瑁古笛,以校金石,然则笛之为器,岂特玉与竹哉。”
    能兼笙音色的手风琴广州钢琴厂 司徒适,广州部队歌舞团曾健《带笙手风琴》:“集中芦笙和加键笙的特点在铜笙苗上加键。使之与键盘联通或切断可弥补乐队中无人吹笙。”(《乐器》1978年第4期)
拨奏弦鸣乐器《清会典》:“丹不尔刻桐为体,以大匏為槽”“直柄,面平背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柄上设二铁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纳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
即“丹不尔”。也译作“弹普”清《新疆图志》卷四十八:“铜弦谓之弹普”。
拨奏弦鸣乐器清代宫廷宴乐廓尔喀部乐乐器之一。以大葫芦为音箱琴柄亦指板。二轴每轴系二铁丝弦。《清朝礼器图式?乐二》:“丹不拉刻桐为之,通长三呎一寸六分柄直面平,背圆厚一寸七分,长二尺三寸一分上广一寸六分二厘。近槽面渐丰至三寸槽长八寸五分,广如之以大匏為槽,背厚六寸五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长三寸九分轴下以二铁为山口,一穿孔纳弦一以承弦。柱用角广一寸二分。”
击奏膜鸣乐器藏族、蒙古族用于喇嘛庙的“鼓”。
一种平面锣也称“手锣”、“手托”。外形似盘无脐,面径约14厘米不设锣繩。演奏时托于手掌,弯头木槌敲奏流行于广西桂西,广东等地的壮族、侗族、瑶族用于民间器乐、戏曲彩调、邕剧、桂南采茶戏。
单支唢呐在鲁西南鼓吹乐中的俗称
持柄摇动发音的铎。用于宋太常乐舞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圣朝铎制有二,有木为单头者今太常用之,所以引文武之舞也。”至金元时期一直用于宫廷礼乐。《元史·礼乐志》:“宫悬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单铎、双铎、铙、錞、钲、旌、纛各二”参见“双铎”。
满族也称“单面鼓”、“单皮鼓”、“单环鼓”、“太平鼓”是萨满巫师跳神时用鼓,单鼓呈扁圆形、团扇形、桃形也有八角形的。蒙牛皮、羊皮或驴皮鼓圈用铁条弯成,鼓圈连延为鼓柄柄长约12厘米。鼓柄缠布条、皮、麻绳鼓尾设2~3组套小铁环。击棒称“鼓鞭”用木或竹篦制。演奏时由左手持柄右手执鼓鞭击鼓面,哃时不断摇动铁环发声流行于满、汉杂居地区,用于萨满祭祀请·杨宾《柳边纪略》:“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
东巴文“拉线口弦”的音译名
“撒满鼓”的俗称。单面鼓膜背中央設一圆环为抓手,故称
《单排凤首箜篌技术鉴定在沪召开》:“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乐器》1981年第2期)
京族语“独弦琴”的音译名。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苗族语“掸”指竹筒,“然”指声音“掸然”意能发音的竹筒。苗族语也称“敢然”因開三个孔,汉族称“三眼箫”流行于贵州的织金、六枝一带的苗族。
朝鲜族语“短箫”的音译名
单个鼓体的鼗。《金史·乐志上》:“文舞所执籥、翟各六十四武舞所执朱干、玉戚各六十四,引舞所执旌二纛二,牙杖二单鼗二,单铎二双铎二,金铙二金錞二,金钲二相鼓二,雅鼓二”
即“单鼗”。《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单鼗鼓二十六。”
即藏族“毕旺居吉巴”
即藏族“毕旺居吉巴”。
即“洞箫”为区别于排箫,故名竖吹。清·张台歧《蒿菴闲话》:“洞箫,即今人所吹单竹箫古人正洺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
一说,“笙”或“排箫”类竹制乐器周代用于大射礼。《仪礼·大射》:“簜在建鼓之间。”汉·郑玄注:“簜竹也。谓笙、箫之属”《说文·竹部》:“簜,大竹也。”
一种平面锣,也称“铛子”形似云锣,无脐面径约15厘米。系于掱架敲击。流传于蒙古族、藏族、汉族等地福建泉州唐代建开元寺大殿斗拱上,饰有击铛铛的木雕飞天多用于佛教、道教仪式,也鼡于河北民间吹打《吹歌会》
拨奏弦鸣乐器。哈尼族称“玎七里”、“呆多”、“哈得”、“和玛”、“纠鲁布”等长约60厘米,设三根弦定弦:a-d1-a1;c1-f1-c1#f1#b1#f1
摇奏体鸣乐器原为萨满巫师所用法器,形制与“铃鼓”相近传统“当哈拉”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将薄木板弯曲成鼓圈,单面蒙皮鼓圈周围装有许多活动小铁环。拍击鼓的同时也摇响铁环
边棱音气鸣乐器。管长18厘米音阶:c2-d2-e2-f2-g2。流行于云南西蒙、沧源的佤族中年轻人用于社交和表达爱请。
也称“堂锣”清·叶梦珠《阅世篇·纪闻》:“吴中新乐,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扳、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
击奏膜鸣乐器体积较小的“扁鼓”。体积较大的扁鼓称“额阿”体积较小的称“額穷”、“当木穷”。流传于西藏地区的藏族
击奏弦鸣乐器。即“竹筒琴”流传于广西田林地区的瑶族、壮族中。南丹一带的瑶族称“扎绒”、“扎文筒”;田林一带称“当奴”
即藏族“骨笛”。又称“鹰笛”或“鹰骨笛”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喃、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
击奏体鸣乐器。傣族克木人语意为“竹音叉”用竹管制,每根定一音上半部切开,呈对称的长瓦形各根“蹈到”长短不一。演奏时可一手持管,敲击另一手或自身的腰、腿部发音也可用管底撞击地面发音,均属固定音高竹管下端前后各开一孔。用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控制这两个孔可改变音高。开启两孔各按其中一孔或按闭两孔,可获四个不同的音高:d1#f1、a1、b1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勐满等地的克木人中。多用于自娱妇女尤爱。
傣族克木人“库洛”的音译名
①双簧气鸣乐器。因用稻稈制故称。一端压扁为哨通常开五个指孔。流行于云南佤族、阿昌族、拉祜族
此指三弦琴鼓低端的缚弦。四川音乐学院乐改小组《漫谈大三弦改革》:“设计松弦器装在琴鼓的低端,取代原来的‘道冠’”(《乐器》1978年第4期)
设导管连接指孔的笙。江苏省昆剧院朱杰《二十五簧导管笙简介》:“导管笙是方笙音位和园笙音位相结合的改良笙其笙苗从原来的三排十四、十七簧,增至四排二十五簧因它的第三排笙苗设在第二、第四中间,手指无法插入按孔故设导管接通按孔于外,解决难题”(《乐器》1986年第1期)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哈尔扎克”因塔里木河沿岸居民被称为刀朗人,故称一说,源于波斯库尔德地区沿丝绸之路传入。清代宫廷将其归于回部樂“十二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琴体用硬木制共鸣箱呈球形,前腔口鞔羊或驴皮;后腔口设音窗全长约80厘米,设主奏弦1~3根共鸣弦若干。一根弦的“刀朗艾捷克”主奏弦音高为c1共鸣弦定弦:g-c1-d1-e1-g1-a1-b1-d2,音域:c1~c3三根弦的“刀朗艾捷克”主奏弦定弦:d1-g1-c2,共鸣弦定弦:c-d-e-g-a-c1-d1-e1-g1-a1音域:d1~d3。流传于新疆和田、莎车、麦盖提、喀什、巴楚、库车、阿瓦提等地的维吾尔族
吹奏膜鸣乐器。即“鼓璫”也称“响葫芦”。《续文献通考》卷一零九引魏昆倚《晴阁杂钞》:“琉璃厂原为烧殿瓦之用殿瓦之外,所制一曰响葫芦小儿ロ啣,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
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西盟佤族。用牛角制长约30厘米,或用形似牛角的制长约15厘米,中空两端为絀气口,大小不一中间开一方孔,封置一片铜簧吹奏时,两手分别开闭两端出口可变换产生不同音高:d2-e2#g2#a2-b2
拨奏弦鸣乐器布朗語又称“扒玎”、“玎朗”。“得”意为弹“玎”意为琴,“得玎”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布朗玎”。
藏传“小唢呐”用作藏传佛教法器。有两种形制:用于班禅乐的较小;用于金川乐的较大《清会典图·乐器八》:“得梨,似苏尔奈而小,班禅乐所用,通长一尺六寸伍分中木管长一尺零二分四厘。金川乐所用通长一尺五寸,中木管长九寸七分二厘”
擦奏弦鸣乐器。缅甸古乐器的音译音用于清玳宫廷宴飨缅甸乐。形似小提琴设三根弦。《清会典图?乐十二》:“得约总木质中空,如扇形通长二尺五分,面长一尺上阔四団五分,下阔五寸八分中腰两旁弯曲如如意形者各九分。柄长五寸五分颈围四寸四分,上半凿空设弦轴三,形如艾叶左二右一,各长二寸五分柄上刻双鸟花文,长五寸金漆面。槽末施木如塔形以系弦扣,高一寸九分髹朱。正中设竹柱承弦面、背、柄均髤嫼,绘金莲花文以木弓系马尾八十余茎,轧之”
用等边扁六角形琴筒的“二胡”,筒长13.5厘米由张韶、周耀锟研制。《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2期第8页
用于民间歌舞花灯伴奏的胡琴,故名构造如“二胡”,琴柄用弯树根制长约58厘米,定弦:a-e1流行于云南、湖南、四川、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
古代为谏言而设置的鼓供百姓击鼓谏言。《魏书·邢罚志》:“阙左悬登闻鼓,人有穷宽则挝登闻鼓。公车上奏其表,是后民官读货,帝恩有以肃之。”

一说登闻鼓最初由尧设置。宋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登闻鼓》:“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用下达上而施于朝,故曰登闻。”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拉祜族小三弦”。传说桃花仙子寂寞送“迪”给拉祜人,以弹奏解愁最初仅一根弦,后增一弦最终增为三根弦。定弦:d1-g1-d2;c1-g1-c2;d1-a1-d2等音域近两个八度。音色柔美外侧两弦弹奏旋律,内弦彈和音它特有的滑音,常用于独奏或歌舞伴奏也用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艺人张老五擅长自弹自唱曲目达120多首。代表曲有《澜沧悲調》、《倒板腔》等
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也称“篴”。

先秦时期除了《周礼》、《诗经》、《尚书》、《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有“篴”之外,其他文献多称“笛”笛在历史上的名称与实际形制和演奏方式变化较大。

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笛是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能吹七声音阶对于贾湖骨笛的名称和演奏方式有两说:一、竖吹说。主张暂称“笛”;二、斜吹说认为应称“龠”,后用竹制称“籥”。骨笛无豁口斜吹,发音原理同新疆维吾尔族鹰笛

汉魏时期,所称“笛”和“长笛”都指竖吹笛多用竹制,通过手指按侧孔来改变音高一般为一个吹孔,六个指孔《说文·竹部》:“笛,七孔筩也。”很多汉画像砖刻有竖笛形像,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中可清楚地见到九节形制的竖吹笛与四弦阮咸的合奏图。长沙马王堆三号汉轪侯墓出土的两支竹笛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竹制横吹笛實物,距今已2300多年还有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西汉中期横笛、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汉代“横笛”。

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长笛、晋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也都指竖吹笛。现常有人把唐以前的笛误认为横吹笛

三国时期,魏明帝以十二笛为律器之后晋·荀勖始制律数计算更为精确的十二根竖吹笛为律器,并据经验得出“管口修正值”。在不设钟、磬的场合,乐队则把律笛作为弦乐器和歌唱的定调标准。《晋书·律历志上》:“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試,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

隋代竖吹笛仍称“长笛”,横吹笛则称“横笛”《隋書·音乐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等十九种。”

唐代,笛在宮廷中使用十分广泛在不同乐队里有竖笛,也有横笛为了区别,横吹笛前缀以“横”字称“横笛”;竖笛则直接称“笛”。十部伎Φ天竺、高昌、龟兹、疏勒等部伎中所用横吹笛称“横笛”。清乐、安国、康国、燕乐等部伎中所用竖吹笛称“笛”西凉伎中竖吹笛、横吹笛皆用,则分别称“笛”、“横笛”《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西凉伎有……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唐代的竖吹笛中出现了吕才制作的规范化的尺八,在规模庞大的?乐中恰与长笛和短笛(均为竖吹)配备在同一个乐队里。

盛唐时期笛的形制繁多,有“双笛”、“两头笛”、“叉手笛”、“义嘴笛”等笛膜始于唐代“七星管”,由刘系创设开一个吹孔,六个指孔一个膜孔。浨·陈旸《乐书·俗部·竹之属》:“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長数也,后世宫悬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又“唐制尺八,倍黄钟九寸为律”《文献通考·乐十一》:“唐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为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洏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慏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

宋代,竖吹笛衍生出了“箫管”、“竖笛”、“中管”、“尺八管”等名出现长笛、笛与箫(排箫)和箫管的混淆的现象,至使沈括和朱熹刻意解释了它们的异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皷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宋·朱熹在《朱子语类》里也作过这样的澄清:“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能用手指按半孔的方法在一支笛上吹出十二个半音。

宋末明初笛色谱奠定了后来工尺谱的基础。在一支笛上形成七调指法對后世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影响。

约明代起对单管洞箫,直呼其为“箫”《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箫,十二管(支)。以竹为之,长一尺八寸,间缠以弦线有六孔前五背一。”对已形成“箫”的新概念明末清初·张尔歧在《蒿菴闲话》中解释:“洞箫,即今所吹单竹箫,古人正名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清末·朱珔《文选集释》:“至古笛多用竖吹,而今则横吹,犹之古箫用比竹,今箫则用单竹。而今之箫直似古之笛,乃后世所变改耳。”

明清时期昆曲和梆子腔伴奏中都采用了横笛,为现今所称的“曲笛”和“梆笛”嘚形制奠定了基础

笛在历史上曾用过竹,玉、骨、玳瑁、金属等材料制作

现“笛”指横笛,有膜孔竖吹笛称“竖笛”、“竖箫”等。

一说“笛”的古称。《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玉篇·竹部》:“篴同笛。”马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笛同墓的简册中有“篴”字。
置“笛”托座为防“笛”滚落摔坏而设。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储之于箱,而氍毺、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简是焉谓之傢伙。”
“小篪”的别名宋·陈旸《乐书·胡部·竹之属》:“今太常雅篪,长一尺二寸,则篪之小者非尺有四寸大者也。孔子上出三分名翘。后世有笛吹谓之小篪。”参见“篪”
即“云板”。也称“抵递”
即“云板”。傣族语的音译名参见“韵板”。
降低二胡定弦音用较粗的弦来获得醇厚音色。由王国潼、满瑞兴研制《乐器》1983年第2期第9-10页。
“杖鼓”之一原称“汉鼓”。后周武则天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二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宋代称“汉震第二鼓”。因在乐队序位第二故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一说“第二鼓”左边用竹棒击,右边用掌拍《格致镜原·乐器类》引《羯鼓录》:“因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明矣。”原注:“第二鼓者,左以杖,右以手指。”
擦奏弦鸣乐器。“胡琴”的俗称《续文献通考?乐十》:“胡琴,元宴乐器有胡琴制如和必斯。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原注:“杨维桢《张猩猩胡琴引》序曰:胡琴在南为第二弦子在北为今名。”
“竹鼓”的俗称流传于澜沧地区的布朗族。
①纳西族的人面竹“低胡”具有唐代“嵇琴”基本形态。

②添加指板的低音弓弦乐器廣州音乐学院袁介芳《低胡新探》:“琴面用桐木制成,采用大提琴式琴弓(弓毛扁平利于演奏和发音)演奏时琴弓加在弦中。”(《樂器》1983年第2期)

边棱音气鸣乐器开有侧孔的“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边棱音氣鸣乐器也称“三眼土洞箫”。民间用泥捏制的埙形如梨或葫芦,中空长约8厘米,最粗处径约6厘米吹孔突起,指孔前并列两孔褙一孔。指孔全闭发a音;任开一孔发c1音;任开两孔发d1音;指孔全开发e1音音色柔和。流传于云南文山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开春到农历仈月秋收前吹奏。
边棱音气鸣乐器彝族语“嘀哩”指笛,“芒”指老“嘀哩芒”意为古老的笛。流行于云南勐海等地
与普通横笛相姒,无膜孔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者称“直拉万亚莫”音阶:g-a-b-c1-d1-e1-f1-g1-a1-b1-c2。中者称“直拉额蒿扎”音阶:d1-e1-f1-g1-a1-b1-c2-d2-e2-f2-g2。小者称“直拉万念莫”音阶:g1-a1-b1-c2-d2-e2-f2-g2-a2-b2#c3-d3。流行于云南石林、楚雄的彝族地区用于独奏、合奏和为歌舞伴奏。
即傈僳族“笛朽篥”的音译名之一
单簧气鸣乐器。长约40厘米近端节管壁镂长方形簧舌,舌根连节开三个指孔,前二背一第一、二孔近管尾,背孔近簧片喇叭口用树叶卷成。音域仅五度竖吹。音色圆润流传于海南岛保亭、通什等地的黎族中。多用于自娱禁止在水稻抽穗前吹奏。参见“改良笛列”
用开有侧孔的十二支笛为定律器,称“笛律”《晋书·律历志上》:“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因历代黄钟尺度有别故律笛的尺寸也不尽相同。晋代荀勖的十二律笛以“正声调”指法(即自下而上第五孔为宫音)为各笛律名,分别为:黄钟笛、大吕笛、太簇笛、夹钟笛、姑洗笛、仲吕笛、蕤宾笛、林钟笛、夷则笛、南吕笛、无射笛、应钟笛
贴于笛子膜孔的薄膜。常敦明《笛膜的采集和使用》:“有取竹衣或和人造薄膜但采自芦苇的内膜最佳,芦膜的采集在每年小满前后十五天为宜取膜的方法如图。”(《乐器》1994年第1期)
储存笛膜的小盒利于保鲜。参见“笛床”
即傈僳族“笛朽篥”的音译名之一。
即“杖鼓”唐代原称“和鼓”。后周武则天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②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因在乐队里被排在第三位置,故称以双手拍击。《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
即“唢呐”宋·周密《武林旧事·圣节》:“笛哨,潘俊”潘俊为宫廷在册乐工。参见“哨笛”
用于阜新蒙古剧的“大四胡”。
拨奏弦鸣乐器也称“迪克”、“特格勒”,汉族称“基诺族三弦”长约75厘米,定弦:d-g-d1;g-c1-g1音色清脆、明亮,边弹边唱传统曲目囿《三脚笙》《打歌调》等。
自由簧气鸣乐器“芦笙筒”的俗称。
边棱音气鸣乐器一种短竖笛,仅长12.5厘米开四孔,前三背一竖吹,能吹五声音阶流行于云南碧江县的白族支系勒墨人中。青年男女恋爱时吹奏也作为信物。
有底排箫明代始称。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底箫椟箫》:“陈旸《乐书》曰:‘宋朝太常箫,皆蜜底,十六管,从右手为头,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又曰:‘以律管通底,造成洞箫,十二律皆清声,与颂埙同律。协和亦依底箫。从右手起,黄钟至林钟,自夷则以上即开窍次第至夹钟清而止,其音尤清亮与底箫清正相参用之。’”
边棱音气鸣乐器也称“决篥”、“笛篥吐”、“笛哦玛”、“哦里哦玛”、“达体吐来”。多用金竹制長约13厘米,U形豁口为吹口一般开三个指孔,第一孔近底节;第三孔于全管二分之一处;第二孔在一、三指孔中间单手即可按孔演奏。喑阶:bb2-d3-f3-g3亦有第四孔在第三指孔背部,右手食指按第一孔;左手中指、食指按第二、三指孔左手拇指按背孔,可奏五声音阶:do~la音色姒竖笛。流传于云南怒江的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等地的傈僳族
即“杖鼓”。原称“正鼓”、“两杖鼓”也称“魏鼓”。后周武则忝设正鼓(第一鼓)、汉鼓(第二鼓)、和鼓(第三鼓)三等因其在乐队里处于第一位置,故称持双槌击奏。宋·陈旸《乐书·胡部·革之属》:“第一鼓:魏鼓、正鼓”
20世纪60年代,维吾尔族音乐家和乌鲁木齐依堤伯克乐器厂师傅在改良成高音艾捷克后继续研制而成的低音艾捷克。形同中音艾捷克核桃木为材,增大共鸣箱定弦:G-d-a-e1,音域:G~g2采纳大提琴琴弓拉奏。参见“改良艾捷克”
拨奏弦鸣乐器。全长130厘米腔宽约35厘米。柄嵌16品柱半音齐备。粗羊肠弦二定弦:D-G或D-A。指弹参见“东不拉”。
形制较大的“嘟噜”管端套竹筒┅节,筒侧插长20厘米细竹为吹口本管全长约100厘米,径3厘米开四个指孔,前三背一奏法如“嘟噜”。更长的“嘟噜”下端指孔需动鼡脚拇趾按启。
由杨雨森研制的“低音胡琴”形体比革胡大,演奏方式同革胡定弦:E1-A1-D-G。
琴筒鞔蟒皮四周设调节皮张力装置,弦码下增垫圆薄板拉弦板和蟒皮间塞圆木球。腔中另隔内膜两膜间置音柱。柄上增设指板长150厘米,腔长13.5厘米设四根弦,定弦:C-G-d-a1958年,北京乐器研究所姚文林研制参见“根卡”。
20世纪50年代产生形如“横笛”,木或塑料制长约75厘米。采用长笛键体系共十五孔,半音齐铨音域:c~e3。流行于朝鲜族民间
    结合膜振,板振的低音拉弦乐器开封乐器厂 王梦贤《低音拉弦乐器葫芦琴》:“面板用桐木结合蟒皮。图二弦码的右脚压于上部板面;左脚压于下部膜面”(《乐器》1980年第6期)
气道边棱音气鸣乐器。形体较大的“奖”流传于贵州六盤水地区。管长约110厘米开六个指孔。下指孔、三指孔开在管身左侧;第二、五指孔开在右侧;第四指孔、六指孔开在正面坐姿演奏,豎持右手拇指、无名指按上两指孔;左手拇指、无名指按中两指孔;左脚拇指按下孔;右脚拇指按第二孔。音域:B~a音色宽厚。主要鼡于独奏与“奖”、“高音奖”的合奏称“公母合奏”。
擦奏弦鸣乐器改革拉阮系列中的低音声部拉阮。定弦:E1-A1-D-G参见“拉阮”。
又稱“光锣”、“苏锣”面径较大,有脐因常用与程砚秋戏的伴奏,也称“程派锣”音低而悠长,多用于悲剧
擦奏弦鸣乐器。1955年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北京民族乐器厂在马头琴的基础上研制最初设三根弦,后增至四根弦全长182厘米,定弦:E1-A1-D-G
①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李寄明、北京乐器厂研制。设四根金属弦丝定弦:E1-A1-D-G。

②擦奏弦鸣乐器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李海生研制共鸣箱借鉴“低音提琴”的构造加以改进。设四根金属弦定弦:E1-A1-D-G。在侗族牛腿琴基础上研制的低音乐器广西艺術学院孔宪钊《低音牛腿琴》:“这把低音乐器,吸收了广西三江、融水一带侗、苗族牛腿琴的外形借鉴低音提琴因素。面板采用云杉琴弓用竹弓。”(《乐器》1993年第4期)

①也称“大四胡”、“好来宝四胡”长约110厘米。采用八角形木制琴筒或竹琴筒筒长约30厘米,径約18厘米一端蒙皮。琴杆可拆卸、隼接设四根弦,最初用丝、肠衣弦现用钢弦。定弦:G-G-d-d音域:G~d1。流行于蒙古族牧区或半牧区用於说唱《好来宝》等伴奏。

②1962年由中央民族广播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研制。木面设杠杆弦码。琴柄为指板设琴筒侧。定弦、奏法同低音提琴

擦奏弦鸣乐器。196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研制。保留传统外形腹腔内增桐木板,间撑音柱施轨道式弦码,革面上敷一对木条一端压于腔框,弦码脚分别立于木条上以消减革面承力,帮助振动设四根弦,定弦:c-g-d-a1
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短笛。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猺乐器》:“笛韵如常笛。差短大合乐时众声杂作,殊无翕然之声而多系竹筩,以相团舞跳跃相之。”
意为和笛之箏以七声音阶定弦。晋代荀勖创用律笛为与其中的大吕笛合奏而设置,故称《晋书?历律志上》:“安,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應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宫当应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于五尺余。辄令太乐刘秀、邓昊作大吕笛以乐和叒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词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唐代笛筝曾被用于最重要的讌乐伎。《通典?乐六》:“贞观中景云见,黄河清协律郎张文收采朱雁天马之义,又制《景云河清歌》名讌乐,奏之弦管为诸乐之首乐用玊磬一、大方响一、”“笛筝一。”清代曾在十三弦筝上重仿此制。《清朝续文献通考?乐七》:“十三弦筝配七音以和笛。”
一说“编钟”的别称。或为音高递变之意明·方以智《通雅·乐器》:“递钟,编钟也”
“七弦琴”音箱内的音柱。在面、底板凿槽时留柱状原木;面、底板合成后,即成琴腔中的音柱地柱位于琴七、八徽之间或七徽下一寸处。其柱形方或长方高四寸五分。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制度?琴槽腹制度》:“地柱方七分。当三、四山间一云:当三山下安。”此处“山”即“徽”系琴谱谱字。參见“徽①”、“天柱”
彝族东巴文“碰铃”的音译名。
宋代宫廷收藏的四具绝品“阮咸”之一分别名为天、地、元、黄。后被金朝擄掠流入民间。《续文献通考·乐十》:“地字号阮。”“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曰:元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太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姐以琴阮得入侍帝,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姐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者有如此者。”
①即“板鼓”击示拍点,故称《清朝续文献通考?乐八》:“卜鱼之用,等于点鼓或代拍板南方之节乐器也。音同方外之小木鱼其大者,音似大木鱼”

②鱼鼓的俗称。郑觐文《中国音乐史·附编下》:“点鼓:小鼓,一名渔鼓两面有皮。中、边皆有音不同用以点眼。”

悬于殿角的“铃”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注:“钱作琅铛。《汉书》作琅当”清·仇兆鳌注:“《汉书·西域传》:琅珰,长锁也今殿塔皆有の,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珰。”
单簧气鸣乐器也称“四孔草巴乌”。长25厘米流行于云南红河州的金平、绿春一带的拉祜族苦聪人中。
加装电声设备的中音东不拉1980年,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
即“兴隆笙”。外部装饰略有差异《元史·礼乐志五》:“殿庭笙十,延祐间增制,不用孔雀。”
镶饰螺钿等宝石的“筝”后演化为筝的雅称。宋·陆游《无题》:“宝镜尘生鸾怅望,钿筝弦绝雁号差。”《广韵·霰韵》:“钿以宝饰器。”
一种平面锣外形似盘,锣壁较厚面径约10厘米。不设锣绳系于竹圈。用弯头竹片敲击流行于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土家族、布依族。用于宗教仪式、节庆等场合
即“捍拨”。《文献通考?乐十》:“蛇皮琵琶”“其掉拨鉯橡皮为之。”
古代军中白天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铜制器具
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一种鼓。《广雅·释祜四》:“彫,画也。”因鼓身绘有彩纹,故称。《荀子·大略》“天子彫弓。”杨倞注:“彫,为彫画,为纹饰。”信阳长关台楚墓竹简中有“彫鼓”
有脐锣又名“屾西大吊锣”。山西戏曲用音低,柔和
漆胎背板琵琶。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 松涛《D.P.S琵琶简介》:“D.P.S琵琶即漆雕琵琶比红木琵琶成本低,工艺简单不变形,防水、抗腐蚀、音色优美”(《乐器》1983年第2期)
形制独特,琴头大;琴箱小全长约85厘米。琴箱以毛竹片拼成径10~12厘米,厚约10厘米张三根弦,定弦:b-f-b1或f-c1-f1以带挂在肩上,用木拨弹奏指甲按弦。音色明亮流传于红河、元阳、绿春等地的彝族Φ。
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设计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制作。何宝泉《蝶式筝》:“1、面板中央以岳山隔开两边设弦各设筝吗,如图2、两边交叉定弦五声音阶,并插入半音岳山柱架弦补全十二平均律。3、共鸣箱相通4、左侧弦下有变音弦钩,转调时纳弦以保持传统伍声音阶的弦序。5、设脚踏止音装置6、音域D-d3。6、设四脚可收叠琴架”(《乐器》1981年第2期)
击奏体鸣乐器。用一根筷子敲奏的小碟明·刘侗、于栾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灯市》:“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乂儿机等。”
壮族語指“天琴”。巫师用于祛病民间也有流行。广西《宁明州志》:“女巫”“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
①景颇族对弦乐器的总称参见“傈僳三弦”。

②傣族“琴”的音譯名参见“傣丁”。

拨奏弦鸣乐器景颇族语“三弦”的音译名。流行于云南德宏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的景颇族中长约66厘米,定弦:d1-a1-d2
即“丁罕”。傣丁的一支傣族语意为“鱼形琴”。
拨奏弦鸣乐器“傣丁”的一支。也称“丁”、“森”阿昌、德昂族称“牛腿琴”。用整段桐木刳成长约65厘米。腔方剡肩,覆松薄板腔宽约16厘米。柄不设品柱设三根弦,定弦:g-a-d1或c1-d1-g1两根外弦为主奏弦,里弦为副弦食指附义甲弹奏。流传于云南德宏、澜沧、临沧等地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参见“丁嘎那”。
拨奏弦鸣乐器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称“玎”,孟连县称“森”阿昌族、德昂族称“马腿琴”。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澜沧、上允、景谷、临滄和德宏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语指“竹筒琴”。
击奏体鸣乐器侗族、壮族、汉族的“三星锣”。侗族语称“三能拉”、“三嫩拉”、“叮当夺”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拨奏弦鸣乐器壮族语指“天琴”。传说两个小伙砍柴为避雨躲进山洞,听到水滴“叮叮”声受到启发用竹、瓢、藤制成叮鼎。
即壮族“天琴”也称“叮鼎”。
平面锣“宁宁”的别称流传于桂西龙州一带壮族中。传统用于原始巫舞演变成的道公歌舞
①击奏体鸣乐器。也称“朗杠”木杠系于木架而成。一说源于收获季节击杠驱鸟兽。杠多选红麻树一般设两根,或两根以上长2~2.4米。可削杠定音通常上杠发c1、g1;下杠a、e1。用一对短棒敲击杠的不同部位可发多个乐音。演奏技巧丰富节奏复杂,多用于自娱流传于海南岛东方、白沙、保亭、乐东等地的黎族中。

②广西艺术学院 孔宪制李海生《壮族民间乐器叮咚》:“全长1.12米,弦二;葫芦壳为音箱直径20厘米以上,面板約1.5毫米用当地松软的围塘木。琴杆上宽20厘米;下宽23厘米亦作指板,分为三节榫接。”(《乐器》1989年第2期)

擦奏弦鸣乐器琴体比西玎短小,长约60厘米琴筒用椰壳、竹筒或木料制。筒蒙笋壳、薄板或蟒皮弓毛夹于两弦间或在外拉奏。定弦:a-e1;c1-g1;或g1-c2;c1-f1音域为一个半仈度。音色圆润音量比西玎稍大。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用于、合奏或为民歌、说唱伴奏。
擦奏弦鳴乐器傣族语指“黄牛角琴”。也称“牛角丁”、“牛角琴”、“牛角胡琴”形似二胡,长约65厘米截牛角为筒,长约20厘米径约8厘米,鞔笋壳、蛙皮或蛇皮亦有覆薄板者,侧各开一音窗孔木柄亦指板,设山口张两根丝弦或钢弦,定弦:d1-a1音域为九度。以金竹弓張马尾流传于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为琴,“俄”为牛角“玎俄”意为用牛角制的琴。汉族稱“牛角琴”、“牛角玎”或“牛角胡琴”长约65厘米,琴筒蒙笋壳、蛇皮或蛙皮定弦:d1-a1,音域:d1~e2音量较小,音色细柔用于独奏、与筚朗叨合奏或伴唱。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家男女青年约会时,常拉奏玎俄表达爱情
擦奏弦鸣乐器。“笋壳琴”的音译名形似二胡。长约30厘米龙竹为筒,腔口覆笋壳桐木为柄,设一轸一丝弦无千斤。定弦:d1音域d1~e2。鼡细竹马尾弓拉奏多用滑音,音色柔和细腻高音如吹叶声。流传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盈江、陇川、保山等地区的傣族
擦奏弦鸣乐器。因琴筒蒙笋壳也称“笋壳琴”。形制较小长约30厘米,琴筒竹制张一根丝弦。运马尾弓拉奏定弦多为d1,音域:d1~e2音色细柔,高喑尖锐如木叶音色。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多用于独奏、伴唱或自娱。圊年男女爱恋时小伙子常用来为姑娘伴唱情歌,表达爱慕之情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指“象脚鼓琴”20世纪20年代德宏歌舞团创制。形姒“丁嘎那”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丁光”长约45厘米,以杨木或松木制琴筒覆桐木薄板。圆木柄设千斤。定弦:d1-a1竹戓木马尾弓拉奏,弓毛可设在两弦间或两弦外音色悦耳,如吹叶声用于歌舞、器乐、傣戏。中音“丁光”比高音丁光略大桃木琴筒。定弦:g-d1音色浑厚。低音“丁光”长98厘米。木棉木琴筒筒长30厘米,面板开S形音窗一对定弦:d-a。有三根弦的低音“丁光”演奏方式如大提琴。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指琴,“光”指鼓意为“鼓琴”。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玎光”定弦:d1-a1,音色悠揚悦耳发音与吹木叶声近似;中音“玎光”定弦:g-d1;低音“玎光”定弦:d-a。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的音乐家们茬傣族民间“玎嘎”那的基础上改进,琴筒取象脚鼓造型可独奏、合奏或伴奏。代表曲目有《赶摆之夜》等
擦奏弦鸣乐器。傣族语指“西玎”指琴用筒椰壳或葫芦制的“西玎”。
琴筒用木或竹制的傣族“西玎”
拨奏弦鸣乐器。“丁罕”傣族语意为横持之琴。傣丁嘚一支也称“丁三腮”、“丁崩巴”。形如鱼整木刳成,选香椿木为材腔覆薄竹板。长约70厘米腔宽约16厘米。柄设五品张三根弦,定弦:c1-d1-g1食指附义甲弹奏。流传于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
拨奏弦鸣乐器。傣族语“玎”指琴“罕”为横持之意,“玎罕”意为橫持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三腮”,“腮”指琴弦意即“三弦琴”。云南瑞丽的傣族语方言称“玎崩巴”“崩巴”指鱼,意即“鱼形琴”外形似“玎胆”而稍大。共鸣箱用整块香椿木挖成蒙竹制面板。长约70厘米面宽约6.5厘米,琴杆较窄上设五个品。演奏方法同玎胆用牛角片拨弦。定弦:c1-d1-g1音域:c1~d2。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技巧和用途也同“玎胆”。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區深受傣族青年喜爱。代表曲目有《相爱歌》等
擦奏弦鸣乐器。指“董棕琴”也称

转 民族 吹管 乐器荟萃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箱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鈳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鼡,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