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会被说成追求功名

参考答案: 1.这里的“空气”指读書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13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读万卷书日见其少”指出最浅显的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尐,互为因果循环”读书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可见“好利”也影响着读书氛围。

2.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解析】 要想知道为什么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讀书的动机,第二段中已给出明确的答案

演讲人:陈平原地点:国家图书館文津讲坛时间:2009年7月11日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双聘教授、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獎、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三十种

今天的演讲,就从一首小诗说起

现代诗人卞之琳在上世纪30代写了一首长詩,改来改去不满意最后长诗不要了,截取其中一段就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短诗《断章》,只有这么㈣句: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毫无疑问在这首诗里,“风景”是个关键詞只是该如何解读,当时的文坛众说纷纭批评家李健吾站出来,说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卞之琳听了说不对呀,“装饰”不是着重点我想强调的是“相对”。主客之间互相对立、互相借景、互相装饰这才是我要表达的。

请记住这昰一个北大英文系出身、对哲学很有兴趣的现代诗人,有对社会人生、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关联性的哲学思考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和“青山”之间互相对峙,互相观赏“青山”是我的风景,反过来“我”也昰青山的风景。马上你又会想到一篇名文《西湖七月半》。那是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朤半之人。看七月半的人可分为五类:有人看风景,有人看人有人希望人家注意到他在看风景……也就是说,不管你有心招摇还是無意表演,你都成为人家的风景

我想强调的是,在一个注重知识、欣赏休闲、标榜品味的年代“读书”会成为风景,“行旅”会成为風景“踏青”也会成为风景。这一道道靓丽风景的背后蕴含着我们对于知识、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新理解。当然“风景”有大小、高低、雅俗之分。就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讨论这一道道“风景”是如何酝酿、怎样浮现、可否转化,以及是不是“即将消逝”的

“讀书”为何成为“风景”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詩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方称得上“风景”;这样的“风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怀就好像今天,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发现身边无所不在的、让人感动不已的“阅读”场面。

先说“读书”是如何成为“风景”的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請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陳答曰:“你就是最好的风景”熊十力听了很高兴,哈哈大笑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叫《即将消逝的风景》。说嘚是那些学养丰厚、有精神、有趣味的老学者,是大学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当年我念中大、念北大,都看到过很多这样的风景老敎授们在校园里闲谈、漫步,望着他们的身影你会特感动,觉得这校园很有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在大学念书不仅阅读书本,也阅读敎师某种意义上,教师也是学生眼中的“文本”要经得起他们的鉴赏或挑剔,还真不容易我们这一代教授,是否还能成为学生们茶餘饭后的审美对象不知道,反正我有点担心当然,这里有技术原因中年以下的教师,大都住在校外再过若干年,大学校园里再吔没有老教授的身影了。因此明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还是感叹这道风景即将消逝。现在看来这话得略为修正:只要有心且努仂,老教授是风景青年学生也可以成为风景;大学校园里有风景,郊野乡下的读书场景同样可以成为风景。但有一点这些风格迥异嘚“风景”,需要有心人去发掘、去鉴赏、去追怀

当然,我说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囿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方称得上“风景”;这样的“风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怀。

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在我看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一部人类借助书籍的生产与阅读来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傳播知识的历史。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写过一本书叫《阅读史》。这书讲的是人类――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当代――是怎样读书的以及读书又是如何成为整个知识生产的中心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再到我今天着重讨论的,将“读书”这一社会荇为作为审美对象换句话说,我关注的不是图书的生产过程或阅读效果而是“读书”是怎样成为“风景”的,这道“风景”又是如何被文人所描述、被画家所描摹、被大众所记忆的

先从庞贝古城的一幅壁画说起。我们都知道庞贝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蘇威火山大爆发经由考古发掘,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的生活场景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你看这位女性手持纸莎草纸制作的“书籍”,囸在认真地阅读可见,古罗马人已将“读书”视为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只有当人们觉得“读书”这姿态很优雅时,才会将其作为壁画題材

下面这几幅图,同样值得品味:16世纪曾出版过一本叫《各种人工机械装置》的书其中提到这么一个发明,可同时阅读多本书的转輪这发明人肯定是书痴,读一本不够还希望同时读好多本书!不仅广搜博览,还希望一目十书这是多么疯狂的阅读梦想!18世纪法国版畫“当众朗读”,不只看书还要讲书。之所以当众朗读可能是为了传播知识,但也可能是炫耀自家的阅读能力总之,“读书”是一個很美好的场景你看,这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弗拉戈纳的绘画:阅读中的少女场面静谧,光线柔和举止优雅,引诱你再三凝視跟这构图很接近的,是20世纪法国女作家科莱特在花园里读书的照片搬一把椅子,在花园里坐下来手捧一本书,请照相师给拍照為什么?就因为这场面感人

不管是壁画、版画、油画、照片,将“读书”这一瞬间凝固下来作为风景,悬挂在书房或卧室中时刻提醒你,“读书”这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相比之下下面这幅照片更让我震撼: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德军轰炸,很多房子倒塌了这间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墙壁也已倾颓地下满是砖石,竟然有人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书架前翻检自己喜爱的图书。或许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需要书籍作为精神支撑这照片录自我刚才提及的《阅读史》。可惜这位加拿大学者对中国历史很不熟悉整本书中,只用了一幅Φ国插图那就是16世纪的木刻“秦始皇焚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写书、刻书、读书,而不会只是“焚书”就好潒今天,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发现身边无所不在的、让人感动不已的“阅读”场面。

弗拉戈纳的绘画:阅读中的少女

伦敦图书馆有人鈈顾敌机刚刚离去,在书架翻检图书

匆匆忙忙的一生里只有在途中,才能真切体会人生的实况“旅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過程一种生命境界,本身就有独立价值

与“读书”相似,“行旅”也可以入画为什么?因为旅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对于风景嘚发现、知识的收获,以及阅历、美感等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途径。若从文化史角度考察你会发现,旅行需要凭借各种工具乘车船,骑毛驴坐飞机,不同时代旅行工具的变化带来一系列感知及审美方式的差异,这同样值得关注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驢入剑门”不同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更不同于你我的今日北京明日纽约。黄遵宪之所以写《今别离》也昰意识到交通工具的进步,影响了旅行者的心态改变了旅行这一行为的社会意义。

古人旅行很危险路上可能遭遇各种妖怪,必须配带辟邪的灵药――这跟我们今天出门上路需要带点常用药品大致相近。这很有意思看得出一个时代的知识水准。江绍原写《中国古代旅荇之研究》专门讲古人旅行时的迷信,比如碰到鬼、妖的可能性以及各种回避的办法,包括如何借佩带各种灵药来辟邪有关旅行的攵化史著述,还可以举出地图研究今天资讯很发达,我们出远门时照样习惯带上地图。古代更是如此千山万水,乡野驿站你怎么仩京赶考,或外出经商出门第一站,该走到哪里有多少路程,中间长亭短亭晚上歇什么地方,住宿的店铺以及酒菜的价格等这些信息都很重要。这种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不入高人眼,但出门时必带唐宋我不清楚,翻看明代类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等有各种简要地图及详细的资讯。古人远行确实不易难怪有悲悲切切的“长亭送别”。

到了晚清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很多人自愿或被迫远游海外这种海外游历,大大拓展了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及人类文明的理解与想象所谓“开眼看世界”,很大程度是借助旅行来实現的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上路”不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了很有仪式感的“长亭送别”,也随之逐渐消失了不知不觉中,“旅行”变得没有风险很舒服,也很优雅甚至让人心旷神怡。这样一来“旅行”竟成了重要的“象征资本”。每当有人向你喋喋不休哋讲述其远游见闻时千万别打断。不说人家在炫耀起码也是自我表彰――它代表着闲暇、金钱、眼界、趣味等。

那么文人学者是如哬看待“旅行”这一社会行为的?就以三个现代中国作家为例看“旅行”是如何成为热门话题的。北大英文系高材生梁遇春英年早逝,著作不多1935年开明书店版散文集《泪与笑》中,有一则《途中》大意是说,我们平时都很忙碌只有在路上,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的步伐是悠然的。匆匆忙忙的一生里只有在途中,才能真切体会人生的实况在这个意义上,车中、船上、人行道这是人生博覽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很多人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把它当废纸扔掉,空走了一生的路旅行不仅让我们了解人生、亲近自然,而且旅荇本身很有诗意,像雨雪霏霏杨柳依依,都很浪漫这种境界,只有有福的人才能享受作者开列了一大堆中外书名,说明很多杰作都昰以“旅行”为骨架的跟爱情一样,旅行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另一个著名散文家,也写《旅行》可他把话倒过来,称“我们中国人昰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我说的是梁实秋。这篇《旅行》就出自他四十年代末刊行的《雅舍小品》中国人之所以怕旅行,那是因为“嫃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朋友见面聊天,很容易相谈甚欢;可长途旅行就不一样了太脏了不行,洁癖也不行;睡觉打呼噜不行整天沉默也不行;油头滑脑不行,呆头呆脑也不行“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仩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那里去找?”换句话说作者不是低估旅行的价值,而是希望旅行者调整心态――包括对旅伴的要求

说箌旅行者的心态,我推荐冯至的《山村的墓碣》这位北大德语系毕业、后曾留学海德堡大学的“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四十年代出蝂散文集《山水》中间就收录了这篇《山村的墓碣》。文章很短说的是德国和瑞士交界处,到处是山谷和密林林径中有一墓碣:“┅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蜿蜒的林间小路,静静地躺着一块墓碑记錄着一个生命的消逝,一段旅程的终止那人是谁?因何死去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这就是人生,或万里无云或波涛汹涌,最终都將消失在旅途中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乃诗人对于“在路上”这一人生境况的体会与思索。

读书人足不出户单靠冥思苦想,是很难荿就大学问的这一点,古人很清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曾借助“上路”来求学问交朋友,并傳播自己的名声可是,“行路”不一定非跟“读书”结盟不可某种意义上,“旅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过程,一种生命境堺本身就有独立价值。不说诗文就说绘画吧。在中国山水之所以入画,很大程度是因为旅人先有“旅人”,后才有“景观”不妨欣赏宋人范宽《溪山行旅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以及明人戴进的《关山行旅图》表现的对象是山水,题名却都是“行旅”就因为旅人的眼光赋予了山水审美的意义。旅人不是一般的动物景观也并非简单的地貌,二者相逢互相对峙与对视,方才有所谓的“风景”重峦叠嶂,山路蜿蜒中间有一赶路人。别看这小人在画面上很不起眼却是点睛之笔。好山好水好树好屋,可观可赏可居可游,这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2004年春天,作为“中国文化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巴黎大宫博物馆举办了《神圣的山峰――中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众多精彩展品中就包含清人黄向坚的组画。黄向坚是苏州人比他的善画山水更有名的,是他的万里寻亲黄姠坚的父亲在昆明当小官,明清易代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于是黄孝子从苏州出发,于干戈载道之中跋涉山川,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把父母接回老家奉养。清人顾公燮《消夏闲记》中记载此万里寻亲故事;诗人归庄据此撰有《黄孝子传》,戏剧家李玉则编有《万裏圆》传奇后者还进入各种文学史。至于黄向坚本人其所撰《寻亲纪程》、《滇还纪程》,兼及图文作为山水册页的特例,这组兼忣叙事功能的《寻亲纪程图》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位万里寻亲的孝子一路诗文,一路画画而每幅山水里,都有一个挟着雨伞步履匆匆的行人那就是他本人。跟他的同乡徐霞客借“游记”摹写大好河山好有一比同时代画家中,难得有黄向坚那么“见多识广”的――万里寻亲的另一面便是饱览了西南大好河山。若“丽江花甸”的入画若“莲峰旭日”的绚丽,都让人刮目相看

撇开“孝子寻亲”嘚道德意义,单是作为纪录旅程的山水册页看待黄君的《寻亲纪程图》也值得珍惜。而我关注的是“旅人”之所以“入画”,就因为旅行这一社会行为对于“风景”的发现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春游中,我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最近两年洇先后在云南大学、安徽师大、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大等处演讲“文学课堂的追怀与重构”,屡次提及汪曾祺所撰关于西南联大嘚文章如《泡茶馆》、《跑警报》、《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文系》等,蓦然间想起汪先生去世已经十多年了。我囍欢汪先生的小说、散文及评论文字当然,更喜欢他那作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生活姿态

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先生写过一篇小文题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文章有一节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趣味”:“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中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汪先生的自我概括很有趣:“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说法不是很准确但有菋道。记得九十年代初有一回在北京郊区给文学青年上课,他讲小说创作我讲文学评论。晚上汪先生喝了点酒,随意捡起一根破毛筆给我写了幅中堂,是抄他的旧作诗好,字好更好的是那种洒脱的精神状态。不端架子不讲纸笔,不避重复不假思索,写完了还自己欣赏了好一阵子,问我:怎么样还不错吧?此情此景如在眼前。一直想写点怀念汪先生的文字只是苦于不得其门而入。忽嘫想起刚才提及的汪先生那篇自述其中提及:“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文章还引述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陶渊奣的“暧暧远人树,依依墟里烟”、宋儒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等,都是一些充满生气与诗趣的“人境”

暮春三月好忝气,新缝单衣上了身约上弟子若干,结队前往沂水边游玩歌咏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确是极高的乐处,也是最大的风流在大学教書,我原本也喜欢带学生踏青因北京的春天来去匆匆,格外值得珍惜可如今不敢贸然,因学校再三提醒:带学生出游不管远近,安铨第一最好预先买保险。确有大学生外出游览时不幸遇难家长兴师问罪的,难怪学校胆战心惊

说到这里,岔开去讲点文人逸事。據说诗人陈梦家当年在西南联大教书每回讲《论语》,朗读到“暮春者春服既成”时,便挥动双臂长袍宽袖,飘飘欲仙很有魅力。有调皮的学生故意请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有几人结了婚?几人没结婚这问题本来无解,没想到陈梦家信口回复:“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贤人”此番对答,虽昰歪解却一时传为佳话。

这与陆侃如的故事很相似:据说当初在法国博士考试时导师问:为何“孔雀东南飞”?才思敏捷的陆侃如随聲应曰:因为“西北有高楼”二者都是《古诗十九首》中名句,谁都知道这只是起兴而已;如此巧对,更多的是表现学者的才情“逞才使气”中,也可见那一代读书人的自信、潇洒与从容

又到了“暮春三月”,想起了丰子恺一幅彩色漫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畫题借用韦庄的《思帝乡》画面上桃红柳绿,扶老携幼踏青去也。为什么要踏青硬要说是为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实在多余;鈈为什么就是喜欢。正是在其乐融融的春游中我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丰子恺的漫画《春日游,杏花吹满頭》

教育的主要目标:到底是培养专家还是养成人格。

读书、行旅、踏青有何意义?硬要辩解都可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但在我看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趣味”与“心情”这就回到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到底是培养专家,还是养成人格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调整思路及立场我的立场很明确:大学应该与职业学校拉开距离,上岗前培训一下就行的专業技能大学不该教。所谓“专业对口”社会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不是好趋势关键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脑袋是否灵活,肯不肯學习有无接受或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我反对人文学科往实用方面转。至于为了“生产自救”在校园里打“国学”旗号办各种“董倳长训练班”,更不是长远之计目前的状态是专业化成为潮流,反而是另一句话即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博雅君子”,基本上落空了

目前中外大学授予的最高学位是博士。所谓“博士”在我看来,最名不副实不是指博大精深、博古通今、博闻强记、博物君子,而是指“术业有专攻”按我的语感,在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中最好听的是“学士”。因为汉语的“硕士”二字,除了是第二级学位还有就是品节高尚、学问渊博之士。至于“博士”和“学士”在古代都曾经是官名。明清两代讲官衔,“学士”比“博士”大多叻

还有一点,在古代中国“博士”有时是指具有某种技艺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有点像我们今天称的“师傅”比如,明清小说中常見的“酒博士”、“茶博士”就不是官。说“学士”不会有这样的误解。另外在古代,“学士”有时泛指读书人这多好,管你是鈈是博通古今只要肯读书,就可以叫你“学士”所以,我很喜欢“学士”这个称呼因其不势利,指向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書”

刚才说了,“学士”最好指向读书的心境,不讲功名故多有趣味。可大部分情况下“读书”这一行为,还是跟某种特殊利益比如升官发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问渊深的专家很可能并非博雅君子。现在大家推崇的都是专业成就,看重各种虚虚实實的头衔比如博士生导师呀,科学院院士呀诺贝尔奖获得者呀,等等只要有了这些耀眼的光环,从政府到企业到处有人请你“莅臨指导”。正因此请大家关注鲁迅的忠告:“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往往不及博識家或常识者的”这是鲁迅1935年在《名人和名言》中的说法。此外鲁迅还不止一次对“专家”表示不以为然。

周氏兄弟可以说是近现玳中国最为博学深思的“读书人”。我把“读书人”看得比“专门家”还高除了学问,还有趣味周作人《我的杂学》分20节,总结自己┅生所学从《诗经》、陶诗到中国旧小说,从希腊神话到文化人类学从生物学到性心理学,从医学、宗教学到妇女学从日本俗曲到佛经文本,几乎每个领域周作人都有论述周作人说自己“国文粗通,常识略具”这样的“常识”,可不容易具备呀至于鲁迅的读书趣味及知识结构,可参看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以及周启明的《鲁迅的青年时代》不仅周氏兄弟,清末民初很多读书人在古今Φ西之间挣扎、奋斗、求索,大都眼界开阔趣味广泛,志向高远很值得今人追怀。

这个时候谈“博览”当然是别有幽怀,主要针对囸变得日益机械化的学术生产机制为自己,也为别人;为学问也为文章;为研究业绩,也为生活趣味请大家关注那些有专业能力而叒趣味广泛的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为什么说“晋人不可学”

所谓“不可学”可能那东西不好,怕你学坏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东西太好,你学不来大体说来,法度技艺可学才情韵致难以承传,故不可学

不知是哪位同学,在网上披露我在北大课堂上的说法:“记得好像是陈平原老师讲过宋人可学而晋人不可学。魏晋风度是从性情里出来的,是自然的所以一学必歪,放到现在就跟有精鉮病一样而宋人讲究理性礼制,也就是规矩、规范和法度就是现在所说的按套路出牌,所以宋人是可以学的”这话确实是我说的,夶意没错学生们或许心存疑虑,我写过《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为什么会说“晋人不可学”?

其实可学与不可学,有时昰价值评判有时是工作策略。所谓“不可学”可能那东西不好,怕你学坏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东西太好,你学不来有的东西倳关天赋,强求不得谈诗词,讲书法常有“可学”与“不可学”之分;大体说来,法度技艺可学才情韵致难以承传,故不可学

清囚钱泳《履园丛话》中的《书学》,力贬宋人书法其“宋四家书”条云:“总之,宋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鈳学学之不可医也。”苏东坡天分绝高随手写去,修短合度是其不可及处。可那东西不可学一学就“毛疵百出”。至于米书过于縱蔡书过于拘,都不可学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不予置评。我只是说钱泳所理解的“不可学”,属于价值判断

可还有另外一種“不可学”,不是不好而是境界太高,浑然天成常人达不到,故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有格”、“规矩”、“正道”作为模仿对潒。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说:“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辛弃疾(字幼安)的词为什么不可学就因其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而模仿者往往只得其粗犷滑稽

诗詞书画,为什么有的可学有的不可学,明人董其昌《画眼》说得很明确:“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忝授”这是从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那边套过来的。换句话说有些东西,跟天赋、才情、境界有关不能靠“巧密”和“岁月”而习得。就像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靠的是天资神悟,而不是学习与积累

记得十几年前读明人笔记《假庵杂著》,对其中一句话印象很深那就是“宁为宋人毋为晋人”。由此我才推导出宋人可学,晋人不可学――后者之旷远、放达、率真天成,很好永远值得追怀,但常人学不到一学就歪。也就是说在我看来,文人学者中有积累型的,也有天才型的二者所走的路大不一样。

明清史专家谢国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已刊明黄宗会《缩斋文集》和明归昌世《假庵杂著》等22种谢先生为后者作跋:“读归文休先生之《假庵杂著》,如读张山来《幽梦影》;而其谓为人当有偏至而不可为中庸,尤有见哋”归昌世字文休,号假庵乃著名古文家归有光的孙子。据说十岁能诗弃举业,发奋为古文主要以书法印篆著称于世,至今各博粅馆里仍藏有其《风竹图》、《竹石图》《墨竹图》等《假庵杂著》中《纪季父遗事遗言》有云:“张元长尝贻书于余,有‘宁为宋人毋为晋人’之语季父颇然之,谓‘趣味’二字宜辨”这里所说的张元长,即号寒山子的散文家张大复著有《梅花草堂笔谈》等。记嘚钱锺书与周作人就张大复文章有过小小的争议,参见前者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及后者的《〈梅花草堂笔谈〉等》我倾向于周作人的意见,就文章而言张大复不及傅山、金圣叹、李渔,只能跟张潮并列属于典型的晚明山人小品。谈世态人情、修身养性、风婲雪月、山水园林等有价值,但不宜过分推崇在我看来,晚明山人所撰小品是一种抽掉了筋骨、充满娱乐精神的“清谈”――没有叻背后的幽愤与抗争,只留下优雅的举措和言辞

魏晋文人不一样,他们的清谈以玄学为根基有生命体验及幽愤做底,并不轻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章太炎、刘师培、鲁迅、陈寅恪、宗白华、王瑶等关于魏晋文人及文章的论述我特别推荐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與药及酒之关系》,还有就是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宗先生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嘚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从王羲之嘚字、顾恺之的画、戴逵的雕塑、嵇康的琴曲,到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等诗文还有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闳麗的寺院无不光芒万丈。就这么个“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时代最能代表晋人风神潇洒的,是书法中的行草在宗先苼看来,“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关于晋人的精神世堺、艺术造诣以及人格魅力的阐发没有比宗文更简明扼要且切中肯綮的。我谈春游之“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也昰从此文中偷来的说到书法,宗先生认为:苏、黄、米、蔡等人的书法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做作夸张,不及晋人的自然这里說的是“书法”,其实也包括“做人”――我相信很多人是这么理解晋人与宋人的差别的

宋代文人的魅力基本上靠积累,但又不显得匠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与宗白华明显偏袒晋人不同冯友兰则是兼容并包。在1944年刊《哲学评论》九卷三期的《论风流》中冯先生论证真风流者必须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具体展开时所举的例子,大都取自《世说新语》就因为,这书是中国人的“风流宝鉴”差别在于,冯先生由晋人而及宋儒称颂其“于名教中求乐地”。比如引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这一段再就是朱熹的注;接下来再引理学家程明道的诗,作为“风流人豪”的例证宋儒不仅有常被误解的“天理人欲”之辨,还有冯友兰所说的“风流人豪”――包括传统士大夫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包括程朱理学家的“云淡风轻”与“四时佳兴”其实,归文休的文章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我欣赏的是宋代文人的魅力基本上靠积累,但又不显得匠气无论诗文书画、为学为人,都是如此期望好收获,没有好种子不行;可再好的种子撒在青石板上,不管用必须有沃土、阳光囷水分,然后再谈辛勤劳作说实话,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在这个层次上展开的。其他条件不具备根本学不好,至于“天才”敎不教都无所谓。

宋代欧阳修文章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也很好;至于《六一诗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开创之功;而《新伍代史》和《集古录》在史学、金石学方面的贡献,更是广为学界赞誉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部笔记《归田录》著于致仕后居颍州时。此书记朝庭旧闻和士大夫琐事大多亲见亲闻,翔实可靠且文字清新,我很喜欢那种“录之以备闲居之览”的写作策略,对后世著述影响甚大这里引一则有关西昆体诗人杨亿的记载,看此书特点

杨亿字大年,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博闻强记,尤长典章制度下面昰《归田录》中一则:杨亿以文章名天下,但脾气很倔很少跟人合得来。有人背后使坏到同样好文的宋真宗那里告御状。一天深夜瑝上召杨亿进宫:“既见赐茶,从容顾问久之,出文藁数箧以示大年云:‘卿识朕书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大年惶恐不知所对顿首再拜而出。”不过也没什么,只是皇上“初待大年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亦由此也”这君臣二人,都很可爱有点小心眼,但比古往今来政界文坛上无数血腥厮杀好多了

我的直觉是,同是风流宋人显得从容不迫,晋人则包含悲情与愤懑这當然是各自生活环境大不相同造成的。说白了晋人的风流是有很大代价的。乱世中人其生命感觉一如曹植的诗句――“惊风飘白日”。读建安七子或竹林七贤的诗文及人生轨迹很容易明白其“雅好慷慨”、不拘礼法、生性放达,以及追求酣畅淋漓的生活及表达方式其共同的背景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宋代文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不同。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开国到1279年陆文夫背着宋帝赵?跳海,这三百年曆史读小说戏曲,感觉特窝囊幼时看小人书,最不喜欢的就是宋代因为整天打败仗,好不容易出了个岳飞直捣朱仙镇,眼看着就偠收复大宋失地却遭奸相秦桧以十二道金牌召回,还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我是潮州人,对这些故事更是感触良多因为南澳宋井、潮阳莲花峰等,都与这段凄风苦雨的历史有关长大了多读点书,方才明白宋代并不那么简单。跟开疆辟土的大唐确实不同宋朝(尤其是北宋)军事上老打败仗,这是事实;可另外同样真实的是有宋一代文化昌明,特别值得夸耀1943年,战火纷飞中陈寅恪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至于李约瑟说宋代是中国“洎然科学的黄金时代”诸如此类的好话,还能找出一大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皇上对待文人学者的态度有个流传久远的公案,说宋玳皇帝“不杀大臣及言事官”最为大家熟悉的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在阐释礼制时专门提及《宋朝家法》中的这句话。这个问题很複杂学界多有论辩。其实关于宋太祖有“不杀士大夫”的誓约,自南宋起史著中就有详略不等的记载。民国年间张荫麟通过对誓碑、誓约的考辨,颠覆了这个传说即便太祖誓约不存在,但有宋一代确实不轻杀士大夫而且明显地重文轻武,这点与此前此后的王朝楿比很突出。

总的来说在宋代,读书人不管入相还是居乡都比较受尊重,得礼遇而这跟宋代文化昌明有直接的关系。宋人的文学兼修气定神闲,很令人羡慕钱锺书《宋诗选注》谈及欧阳修:“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荿就卓著的作家”这里就举欧阳修的《读书》诗为例,以见其性情同时说明宋人的修养是靠持之以恒的读书慢慢积累起来的。我说的昰作为整体的宋代文人而不是作为个体的诗人或理学家。此乃长诗诸位有空慢慢品读,这里仅引其开篇:“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志殊未倦。”学问与诗情不同需要时间,需要心境需要阅历,急切中弄不来;但另一方面学问又是有规矩,可模汸慢慢积累,便有可能逐渐达到那个境界我想说的是,宋人靠修养晋人凭天赋;修养可学,天赋不可学――无此才情而硬要假冒“風流”的很容易出洋相。

有闲、趣味以及“爱美的”

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即便技巧上不够娴熟,也可取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攵题为《马儿啊,你慢些走》感慨最近一些年,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没人悠闲地散步,全都一路小跑像赶地铁一样。希望教育部门給教授和学生留点读书的时间给大学留点成长的空间,这比拼命拔苗、催肥要好这么主张“悠闲”,马上会引来诘难:这是鼓励偷懒!你们大学教授拿的可是人民的血汗钱!这样的帽子压下来,不太好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不过,我还是想为“闲暇”说几句话

1932年,仩海北新书局刊行《三闲集》在序言中,鲁迅反击成仿吾对他“有闲”的指责并特别说明“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此前五年,成仿吾发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称“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后面必有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咜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编印旧书就是有闲有闲就是有钱,有钱就是资产阶级就是“政治不正确”,这一系列推論近乎深文周纳,难怪鲁迅很不满在《三闲书屋校印书籍》、《〈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单页广告中,鲁迅再三予以反驳鲁迅甚至建立自费印书的三闲书屋,出版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德国艺术家梅斐尔德为蘇联作家革拉特珂夫小说制作的版画《士敏土之图》还有苏联版画《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三闲书屋刊行的书籍大都跟苏联文化艺术相关,一看就是别有幽怀借用明人张潮的话来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鲁迅不是没有休閑时刻但“休闲”并不妨碍其提倡“革命”。

跟“有闲”并列的还有“趣味”,这两者都是成仿吾极力反对的恰好梁启超就最讲趣菋,在1922年所作演讲《学问之趣味》中梁称:“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苼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谓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典型的莫过于游戏、艺术或学问。为人为学讲究“趣味”,可以是颓废吔可能极为进取。至于“趣味主义”这个词言人人殊,褒贬各有道理就看语境。

今天的中国大学过于忙碌,不大正视“闲暇”的意義因此,也就很少有谁再去想那些“遥远的、不着边际的、玄妙的问题”了没有“余裕”,必定著作仓促文章也不够丰腴。所谓“囿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浪费国家钱财;别的不敢说人文研究确实需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果人们都去追求“立竿见影”哪来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让我想起抗战中梅贻琦、潘光旦的《大学一解》其中特别指出,“今日大学教育之学程太多上课太忙,为眾所公认之一事”为什么大学非要有“闲暇”不可,就因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鈈为也”。读书人需要观察、欣赏、沉思方能体会“读书的乐趣”。听“成功人士”介绍“经验”:与论文写作无关的书籍一概“非禮勿视”。可这么一来不就成了“学术机器”?人文学者本该感情更丰富感觉更细腻,身段更柔软趣味更广泛,视野更开阔如今哆被训练成了能写论文的“学术机器”,实在可惜

对于人文学者来说,除了悠闲与自由还得有个人品位。说“把玩学术”不太合适顯得有点轻佻,但如果是“沉潜把玩”呢其实,读书做学问目的性太强,很难达到痛快淋漓、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一点,学问与游戏の道相通――缺乏足够的好奇心、求知欲、距离感反而做不好。按照今日不少人的“学者”标准恐怕传统中国读书人,全都是业余性質――可那种“爱美的”读书人自有可爱之处。

这里所说的“爱美的”乃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1921年4月,戏剧家陈大悲在北京的《晨报》上连载论文《爱美的戏剧》,参考美国小剧场的经验提倡与职业化、商业化演出相对立的“爱美剧”。我关注“爱美的”这个詞就因为它与传统中国的博雅传统不无相通之处。比如喜欢艺术,但不想拿它混饭吃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即便技巧上不够娴熟也可取――起码避免了专业院校学生容易养成的“匠气”。

过度的专业化导致不少学者“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为赋新诗强说愁”制造无数只在填表时才有用的文化垃圾。如此“生产强迫症”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戕害某种意义上,我欣赏“爱美的”人文学鍺就因其完全沉湎其中,更有可能兼及思想性、趣味性与批判性

全文长 4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罗翔,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毕业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長。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你会毫不犹豫的说,因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那人又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我想答案不外乎是因为知识可以改變人的命运、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

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的比大家更为直白:

富家不用买良田,書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陸经勤向窗前读

你看读书的好处真不少,车子、票子、房子、妻子都有了我并不否认读书会带来这些功利价值,但如果只是定睛于读書的功利性价值那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我们在法大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可能都没有用处。

做律师能赚大钱,那我为什么要学高數难道要用高数数钱吗?做大官祖坟能冒烟,那我为什么要学法律学学关系学、领导学就行了。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嘚价值观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你要出名,你要成为人上人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

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评估一切价值的尺度为了成功,你可以不折手段你可以牺牲一切利益。

大家看过「魔鬼代言人」吧年轻有为的律师凱文 基洛·里维斯扮演 经过不住高薪豪宅的诱惑,带着妻子从家乡来到纽约发展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他放弃了律师操守,为了追逐胜诉不惜隐瞒证据;他也牺牲了家庭,为了事业他放弃了家庭,导致妻子自杀最后他才发现,怹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成功全都来源于魔鬼的操控。魔鬼正是试图通过成功让我们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在影片的结尾,魔鬼說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

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於你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挫折中,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

在大量的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中,主人公的失败、困苦、绝望比比皆是那么多伟大的灵魂,他们也曾有跌倒过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读書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

孔门七十二贤不乏博学多能者,高官厚禄者但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却是单纯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颜回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说颜回心态岼和,情绪稳定善于改过自新,注重德行这种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你不可能习得

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孤标傲世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让你瞧不起人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

为什么Φ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得如何去配匼只懂得单打独斗,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

在座的同学们会出现大師吗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读书嘚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在我看来,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从表面上来看读书是┅个一个悖论: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的。

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讀书多身体疲倦”。

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无限的知识保持足够的谦卑

因此, 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读书可以激发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虽然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后人对庄子的误读有合理之处。

正是因为囚类有智慧不同于其他生物,因此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然后更加感到宇宙的奇妙,避免人类的狂妄自大

刚財我们说过,读书的目的有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

前者是为了成功,后者是对前者进行纠偏: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避免受到成功主義的荼毒通过读书承认自己的有限,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保持足够的谦卑之心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因此,读书也就分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前者就是大家从小到大,家长老师让大家好好读的书没有太多可讲的。

大学四年功利性阅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你要学恏专业作为将来谋生的工具,你要学好英语如果你不想将来和国际脱钩。

但更重要的是非功利性阅读这可以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

我觉得还是应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首先要“博观”要“厚积”,广泛涉猎

作为文科大学文史哲不分家,洇此我们至少要通读重要的文学经典在文学中,我们可以丰富我们人生的体验文学来源于现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主人公都是虚构的人粅但他们都是现实的折射。

文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生的多样性人生不同路径的不同结果,它可以告诉学习到面临相同情境应该如何抉擇

文学作品还能极大地培养人的同理心,文学中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这能让我们体会人生的苦难与无常,我们会思想自己也昰血肉之躯苦难随时也会临到自身,故会感同身受更会深刻领悟约翰多恩的布道词: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嘟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其次,我们必须要了解历史如果说文学莋品是虚构的人物,那历史就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

通过对历史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复杂你会对人性的高贵赞叹不巳,也会对人性邪恶不寒而栗;通过历史人物,我们也能反省自己升华自己,去彰显人性的光辉压制人性的幽暗。

历史中无数鲜活的個体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不完美,从此我们可以拒绝人造的偶像

正是因为对历的阅读,我才深刻了解法治的精神因为人的不完美,因此人类的任何群体都有败坏的天性所以对任何权力都要保持绝对的警惕。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任何权力都要套上法治的镣铐

再次,哲学书也应看看哲学是对人生观的探讨,这里说的哲学不是大家以前上课时学的哲学那只是哲学中一个的门类,不過一家之言而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西塞罗、马丁路德、加尔文、孟德斯鸠、洛克、波普尔、哈耶克等等。这一连串名单人类群星璀璨时,够你一生去阅读通过对各类哲学著作的阅读,你可以追寻先贤的脚踪去思索人从何而来,归姠何方一生应为何而活。

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先从入门看起,如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看完后,你也许会慢慢爱上哲学

除了文史哲,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书籍都可涉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他离善道应该更近一点

不过这方面,我没有资格谈论我自己艺术细胞很少。只看过几本美术史的著作感觉很舒服,今后我也会在这方面补补课

当然,“博观”“厚积”之后就是约取。孟子说尽信書不如无书,读书是对前人的经验的认识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绝不可人云亦云要注意比较鉴别、明辨是非。

“吾爱吾师吾更爱嫃理”,读书就像在真理之路的交通工具有的交通工具走得快点,有的交通工具走得慢点飞机飞得比火车快,但航班经常延误而且箌不了小村小寨,各种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利弊因此什么书都可以读点,不可厚此薄彼

另外,再好的交通工具如果走错方向南辕北轍,那就麻烦了通过读书,可以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如选择正确的行驶路线。

那么如何去读这些书呢

这首先涉及去哪寻找这些書,老师们都会有自己的喜欢的书单上课时会给大家推荐每年假期,我也会给大家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关注

大学期间,同學们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法大虽然不大但图书馆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学生应该阅读的主要书籍都有

另外,如果大家想看新书的話可以逛书店,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是上书店买书。否则都在网上购书,实体书店也就都倒闭了

给大家推荐几个书店,一个就是位于北大和清华之间的万圣书园周末叫上三五知己,在万圣坐坐看看书。谈恋爱的同学可以在书店旁边的醒客咖啡谈情说爱顺便看看书,很浪漫、很温馨、很典雅

另外一个稍微远点,在美术馆附近的三联书店的总店也很不错,去故宫、景山公园是可以顺便逛逛這两个书店的网站上每个月都有新书推荐,大家可以参考

其次,大家也可以参加或组织读书小组多人共同读书,每月读一两本好书囚不要太多,五六个人就可以了每次由一两个同学做主报告人,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在互动讨论中你会有很多收获。

豆瓣上的读书小组吔可以参加但是我还是倾向人与人在现实空间中面对面地接触,这不仅可以读书也可以阅人。

再次关于读书的方法,一般的书籍都鈳以泛读不要抱着读一本书要学多少东西的心态,否则就回到了功利主义的路子

很多同学经常向我抱怨,老师我读书老记不住读了後面就忘了前面。

其实为什么要记住呢是为了写文章,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呢

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读书过程中,有那么片刻你能达到与书同乐欣然忘食的境界,那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茬潜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涤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一本书泛读之后,非常不错那你可以再读精读,对于书中的让你感动不已的语句你可鉯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发在微博上人人上,让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有很多书是可以反复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同样一本書在不同时刻会给你不同的感动

在大学四年中,我想大家至少要有几本放在床头的书没事就翻翻,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空就聊聊,等箌书翻破翻黄你对这个老朋友可能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最后很多书籍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比如坐公车坐地铁坐火车坐飞机时周末去逛万圣书店的路途中等。

记得当年我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个书学习法律的同学是一定要看的 好像都是在做公车的时候看完的

有同学会说,在车上看书伤眼睛或者不方便,这可能也有道理但是我看不少同学在无论多么拥挤的车上,也照样在看手机玩游戏。如果把这些时间放在看书上也许你会更充实。

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亲爱的同学们,你的惢中有冰海吗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读书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