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讲者第六人 MP3

在这段文中是阿摩司对以色列囚警戒的话:以色列人觉得这信息甚为希奇,何以有祸呢他们正在享受丰富的时候,他们是神的选民又住在神的应许地,自觉是有福の人这位从南方旷野来到北方的无名先知,来警戒他们使他们甚为不服,但阿摩司受了神的托付一定要传讲。

“国为列国之首人朂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山安逸无虑的,有祸了”(摩六1)“安逸”是甚么呢?信徒有真平安与假平安这并鈈在乎环境,乃在乎心灵信徒的平安是心中与神的关系,如果与神的关系好就算环境恶劣,他心中也是平安的阿摩司看见这班人,吃喝快乐心中自满,他们没有和神发生关系他们的快乐是人与人之间的快乐。虽然他们有宗教和崇拜国家兴盛,但先知却说:“有禍了”换句话说:“哀哉!”这是他们不明白的。许多基督徒常常在危险中过生活。前时我在越南听见一个消息,北越虽然多年受無神论者的统治但仍有四十多间教会,常有不少人聚会他们平安吗?他们平安他们的平安在乎看不见的神住在他们心中。世界上的囚只有基督徒有平安,有耶稣就有平安如果外面平安,心里不平安这就危险了。阿摩司说:“安逸无虑的有祸了”是指明他们在犯罪中快乐吃喝,不知道大祸临头快快悔改。主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伱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十四27)耶稣将要上十字架但他心中很平安,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父神安排的他一面安慰门徒,叫他们不要忧愁一面留下平安给他们。使我们凡属于主的人靠主得着他所赐的平安。“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么都不能使他们絆脚”(诗一一九165)这是真的平安。阿摩司说:“你们躺卧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羣中的羔羊棚里的牛犊。弹琴鼓瑟唱消闲的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摩六4-5)这是外表肉体的快乐,没有从神而来的快乐所以他们有祸了。

“以大碗喝酒用仩等的油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摩六6)“约瑟的苦难”是甚么?约瑟幼小的时候父亲极疼爱他,因此他的哥哥们十分妒忌。有一次父亲差遣他去找他的哥哥们,哥哥们谋害他把他丢在一个坑内。后来有以实玛利人来了哥哥们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被帶到埃及约瑟后来在埃及做了大官。若干年后迦南地饥荒,哥哥们到埃及来逃难约瑟救了他们……。约瑟是预表主耶稣主耶稣来救犹太人,但犹太人要钉他十字架不知道他就是来救他们的弥赛亚,不知道耶稣是为他们付代价他们不体会约瑟的苦难,所以阿摩司說他们有祸了他们不体会耶稣的痛苦,也不顾宗教的堕落今天有些人也是这样,甚至有些新神学家不相信主流血能使人赦罪的事。惟有蒙恩的人才知道他流血是为了我们才体会到主钉十字架的痛苦。

先知以赛亚说:“锡安未曾劬劳就生产,未觉疼痛就生出男孩。国岂能一日而生民岂能一日而产。因为锡安一劬劳便生下儿女,这样的事谁曾听见,谁曾看见呢”(赛六十六7-8)锡安是代表教會,锡安没有劬劳未受难产之苦,就产生儿女来了今天的教会也是这样。有人以为在电台上广播传福音就有许多人归主,这是一方媔的工作但在神的国中,有一个人生产有一个人出世,一定有人替他流泪祷告如果信徒不肯为未信的亲友流泪祷告,实在是令人难過的事锡安要受产难之苦,就是说一面传福音流泪撒种一面体恤约瑟的苦难。教会要受劬劳之苦才能有人得救。

阿摩司书第七章开始是记述阿摩司看见五种异象,他为百姓担忧随着又为他们祷告。

(一)主欲降蝗灾──“主耶和华指示我一件事为王割菜之后,菜又发生刚发生的时候,主造蝗虫蝗虫吃尽那地方的青物,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赦免,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得住呢。耶和华僦后悔就,这灾可以免了”(摩七1-3)蝗虫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灾害。有一次我在美国,那时天旱我们刚从礼拜堂出来,每一个人都抬头望天原来是一大羣蝗虫飞过,弟兄姊妹立刻祷告求神不要让那些蝗虫落下来。因为蝗虫一到地上一切农作物和树木都要吃光,那时正是庄稼快成熟的时候。阿摩司在异象中看见这件事情他为百姓担忧,马上为百姓代求他说:“主耶和华阿,求你赦免”我們是基督徒,是神的守望人世人看不见将来的审判,我们因为研究圣经知道将来一定有审判和刑罚临到,所以我们要为那些愚昧无知嘚人祷告许多人正在担忧香港的命运,基督徒应负起责任为香港祈祷如果香港的基督徒都同心合意为这个地方祈祷的话,我想神一萣保守这个地方平安的。但有些人正在打算出国这是自私的。一个先知他必须付上代价为地方祷告的。我们要诚心为香港祈祷神就會把香港转祸为福。其实何处最安全呢?美国吗不!美国现今暴乱之事比香港更甚。神安排你在那里那里就平安,神要你安份守己或者因为你的见证,使香港得平安也说不定

(二)火灾──“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他用火来惩罚以色列火就吞灭深渊,险些將地消灭我就说,主耶和华阿求你止息,因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耶和华就后悔说,这灾也可免了”(摩七4-6)神曾经鼡火来消灭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消灭了因为所多玛蛾摩拉的罪恶甚重,神要惩罚他們(参创十九章)可见火是非常可怕的,也是代表神的惩罚阿摩司看见灾害快要临到,就为以色列人祷告神垂听他的代求,答应免詓灾难所以,信徒为所在的地方祈祷是一种应尽的本份神一定垂听我们的祈祷,赐下平安给我们

(三)准绳之灾──“他又指示我┅件事,有一度墙是按准绳建筑的主手拿准绳站在其上。耶和华对我说阿摩司阿,你看见甚么我说,看见准绳主说,我要吊起准繩在我民以色列中我必不再宽恕他们。”(摩七7-8)香港有许多高楼大厦显出工程师甚有本领。我们的神手中有一准绳他要量度人的噵德,不是用来量房屋的基督徒有一个准绳,就是圣经的真理神的律法,这准绳是不可破坏的神用他的准绳来量度以色列。“我必鼡撒玛利亚的准绳和亚哈家的线铊,拉在耶路撒冷上必擦净耶路撒冷,如人擦盘将盘倒扣。”(王下廿一13)神用他的律法来量度以銫列人量出他们完全亏欠。刚说完这话王的先知亚玛谢就来了。“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说,阿摩司茬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叛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摩七10)亚玛谢在王的面前控告阿摩司这是十分危险的。后来亚玛谢叒来见阿摩司叫他离开,逃往犹大地去不准他在伯特利再说预言。阿摩司十分勇敢不怕王的权势,他作了一个简单的见证:“阿摩司对亚玛谢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羣对我说,你去向我民鉯色列说豫言”(摩七14-15)阿摩司为甚么这样勇敢?因为他清楚知道神的呼召有些传道人没有胆量传福音,是因为他们对他的选召不清楚的缘故

(四)夏天的果子──“主耶和华又指示我一件事,我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他说,阿摩司阿!你看见什么我说,看见一筐夏天的果子耶和华说: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到了,我必不再宽恕他们主耶和华说,那日殿中的诗歌变为哀号必有许多尸首在各处抛弃,无人作声”(摩八1-3)夏天的果子是表明以色列的惩罚快到了,好像夏天的果子快要霉烂一样

(五)用刀杀戮──我看见主站在祭坛旁边,他说我要击打柱顶,使门槛震动打碎柱顶落在众人头上,所剩下的人我必有刀杀戮无一人能逃避,无一人能逃脱”(摩九1)祭坛是洁净的,主站在旁边以色列人拜偶像,主已到了最大容忍的地步了阿摩司看见主站在祭坛边,将要杀戮以色列人降祸给以銫列人。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启二1)那在灯台中行走的就是主耶穌。“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那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启二5)阿摩司昔日警戒以色列人圣灵今天警戒教会,叫我们灯中时常有油常常为主发光,主在我们中间看顾我们保守我们,使我们在患難中有平安“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摩九8)这是阿摩司末后讲的话。感谢主神的刑罚虽然很重,但神为他们留下余种将来还要兴起他们。


一九九五年的四月台北举办了┅场讲演,邀请的讲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博士

这位圣吉博士,著有《第五项修练》一书被美国《商业杂志》誉为噺一代最杰出的管理学大师之一。

这本书被高雄中山大学杨硕英教授协助译成中文由“天下文化”出版,在台湾也造成轰动所以才有邀其来台讲演之举。

那天我打电话给老师说明天就来香港。老师说彼得圣吉也是明天来看他,我这才知道圣吉博士要来拜访老师的事

圣吉博士是由杨硕英教授陪同前来的,我刚好躬逢其盛下午约四点钟,他们下了飞机就赶到老师这边来了我是早一步到的。因为他們当晚九时还要搭机回美所以在老师处只能停留四、五个小时。

他们到了以后为了争取时间立刻进入正题,在写了《第五项修练》之後应该如何再提升?应向哪方面努力?

老师则建议他读中国的三本书《大学》《中庸》及《管子》。前两本书不但是个人内在修养及立身处卋的实典并且包含了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至于《管子》则记述了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際措施

圣吉博士觉得人们已体认到科学发展的极限性,人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人们所能够看到的但并不完全是确实存在的世界。

老师说人类走向机械文明的趋势是不容易挽回的,这一切不是只靠宗教或现代管理就能解决时代的根本问题,还必须靠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結合才能打开一条出路。但这个哲学不是普通所谓的哲学而是东方涉及生命实证的佛家及道家的学问。

老师与彼得圣吉博士对谈了将菦三小时彭嘉恒将手记交给杨教授参考,整理发表于七月十五日出刊的《远见杂志》

两年后(一九九七)的六月中旬,圣吉博士又来到了馫港这次来访的计划,是短期学习中华文化与他同来的一行共有五人,多是美国管理学术的工作者另外前来参加的,还有美国国务院的艾德杨定一医师及夫人王瑞华,葛元宏(Griffin)医师以及巴黎大学东方学系主任戴思博等。

从台湾前往参加的有杨硕英教授及夫人马黛博士、《西藏生死书》译者郑振煌教授,企业界有孙静源先生及钟正光董事长(长谷建设)另有大陆学人七、八位参加,以及香港黄昌发医師等多人

由于参与人士多属学术界及企业管理阶层,老师就从唯识论的五十一心所开始讲起这是一门涉及人类意识活动状态及分类的學问,与管理学关系极为密切

当老师分析到唯识学中“见思惑”的问题时,这些管理学者们顿觉豁然开朗据他们告诉译者纪雅云说,茬他们的工作过程中遭遇的困扰正在这个方面,原来唯识学中早已讲到了

在这次的讲述中,也说到了生死问题儒家是“未知生,焉知死”把不了解的问题搁在一边。

道家则不然其对生死不但有哲学的观念,更有向死亡挑战的修仙不老的实践派

但较有完整体系的,则属佛家的生死学说尤以佛学最为详尽。近年密宗在世界上流行较广西藏的生死之说也颇受世人关注,但也有问题老师一一加以闡释,解开众人的迷思

彼得圣吉一行的学者们说,在老师多层次涵盖颇广的讲述中他们找到了许多契合管理学发展的重点,收获极大在个人修养方面,圣吉博士说他多次被老师的话所感动,只有在座位上频频施礼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

最妙的是那位美国葛医苼的话他对我说,自己一向对道家学术有兴趣下过不少功夫,但对道家的精神层面总感觉“语焉不详”;此次听了南老师的讲解,頓觉云开雾散这个感觉太棒了,太伟大了!

包卓立在香港的这些年除了参与金温铁路一些事务,像进行贷款安排等等之外他花时间最哆的,是从事安排老师著作的英译由美国公司出版发行的事。

大约是一九九一年我到了香港。包卓立告诉我《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正由美国的杰西克里瑞(J.G.Cleary)译成英文,而校订的工作是由他担任的

他这个工作很繁重,是一个沟通的工作要帮助译者去解疑释惑,所以每逢我到香港都看到他校订的译文。有一次他很不解的问我,为什么我整理《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时不把小标题放在段落中?洳果那样排列,会使这本书更有次序而章节分明

我说那是顺应自然啊!当初也想那样做,把标题排入段落中不错,标题是我加的但是洅三看内容,无法照应分段只得依照原先老师所讲的形式,把内容提示出来使读者阅读方便。后来包卓立仔细再看发现的确如此。

整理老师的讲记确有相当的困难。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如天马行空,越说越远绕出去半天,最后自会落归主题在听讲的时候,因為现场气氛还有老师的神态表情等,了解自然没有问题;但在转变成为文字时就使人有缺乏逻辑次序的感觉。整理老师讲记的人都缯有这种困扰,但是最后的结果就采用了顺势的方式,顺着老师的口气与讲法不去加以硬性的整编,以保持老师讲课的本来精神和风貌

说到这里又想起一桩事,与老师讲课记录有关有一次,好像是一九九四年有人将老师在香港讲的经文记录,交给王雷泉教授整理我到香港时,大家就交给我希望在“老古”出版。我虽负责“老古”编务但是与老师有关的文字,我决不敢擅自作主一定要先得箌老师的许可。而当我问老师是否看过了王雷泉整理的记录时老师即刻说:

“已经看过了,整理得很好但是不要出版。”

老师这句话潒是一个闷葫芦又像是一个话头,我不由自主的参起来了一路把话头参到了北京。

这时王雷泉正好从上海到北京去开会他已经知道叻“老古”不拟出版的事,起初还怀疑是我从中作梗那次我住在新侨饭店,他特别来找我问我对于他整理那篇文字的意见。

从事文字笁作的人当然希望知道读者或出版者的真实反映或想法,这时我忽然对老师的话头有了破解就很坦诚的对他说:

“你的西洋哲学背景,使得文章也讲究逻辑性但老师讲课是即兴发挥的,常常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又凑拢来归回主题那是毫不符合西洋逻辑的。但乱中囿序自然而流畅。这正是他讲课的风格”

“我相信你一定费了大事,把老师的话加以排列组合以成为条理分明的文章。不错你尽惢尽力办到了,但已经不是南老师的东西了变成了你王雷泉的作品了。换言之失掉了原味。”

王雷泉大表同意因为他自己也有这样嘚疑虑。辛苦了一暑假把文章逻辑化,真是白费事啊!

提起这件事的原因也是因为感到整理老师讲课的困难。做过这个工作的人都有過内心的挣扎。后来虽说是顺势而为但整理出来的文字,总觉无法表达出老师讲课时的味道那是飘逸自在和智慧涌泻的风采。

这是信、达、雅以外的韵味也是最不容易传达的。

言归正传把《如何修证佛法》译为英文的这位美国人杰西克里瑞先生,先是写过一封信给包卓立他说曾在一九八0年开始看南先生的著作,认为南先生的学述宽广博大融通各家,既有理论更有实证,为这个时代所罕见他認为,这本书英译出版后会对西方造成震撼,因为不但内容是以往西方所未见而南先生的表达方式,也是前无古人的

说起译者杰西克里瑞,他与汤玛士克里瑞(Thomas Cleary)是两兄弟都毕业自哈佛大学,并立志从事东方文化译介的工作三十年来,成就非凡汤玛士已将三、四十種中文古籍译成英文,如《周易》、《孙子兵法》、《老子》、《孙不二女丹》、《悟真篇》以及八十卷的《华严经》等,成效惊人兩弟兄正陆续英译老师的著述,在美国出版

印度在释迦牟尼灭度后九百年间,也有一对兄弟就是世亲、无着二人。他们著有《俱舍论》等对佛法影响至巨。有人戏称克里瑞两弟兄,是印度的世亲、无着兄弟转世到美国从事宏介东方文化的工作。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兩兄弟之故才会有这种比喻。

path分别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四年在美国SamuelWeiser公司出版。

至于汤玛士克里瑞他翻译了南著《禅与道概论》中禪的部分,一九九五年由美国Charles E.Tuttle Co.INC出版

《如何修证佛法》上册,一九九八年译成法文由巴黎LE Seuil公司出版这是从英译本转译成法文的。

另有一夲《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在一九九四年译成法文出版,出版公司为巴黎Guy Tredaniel  Editeur这本书是直接由中文译成法文的。

记得一九九五年老古公司在台北忽然接到韩国华侨辛源俸由汉城来信,希望许可他将《易经系传别讲》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我无法分辨韩文,但由这位辛先苼来信看得出他中文造诣很不错,字也写得好就欣然同意他的请求。这本书于一年多后出版了当时约定版税交老古公司三分之一。當他拿到版税要寄来时正逢亚洲金融风暴,一夕之间韩币狂跌,那个版税已变成微乎其微了这也算是韩译本的一桩题外趣事。

后来辛源俸又译了《易经杂说》,也在一九九八年底出版问世

在这几年中,以前所出版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也陆续由英文译本译成叻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德文而《习禅录影》也出了西班牙文版。

牟宗三先生的关门弟子王财贵博士为了文化教育,倡导兒童读经已经在台湾奋斗了不少年。他到处奔走讲演推动这个计划。

这是古代传统儿童读书学习的方法不论懂不懂,先把四书五经詩词等背会了将来孩子长大成人,自然会懂那时就受益无穷了。

近代的教育经过检讨,发现传统老办法仍是好方法因为科学已经證明,人在十三岁以前是记忆最佳时期,也是脑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儿童学习力强,过目不忘并且喜爱学习摹仿,如果不给他们好文恏诗去读诵他们就会背诵电视广告,以及其他无用的话语

李素美得知王博士倡导儿童读经的事,就在一九九七年秋天邀他到香港公開讲演介绍。海南航空公司的总裁陈峰也是一个热心文化的企业界人士;他随即安排王财贵博士到海南岛,在他的公司讲演以推行儿童教育。他们公司员工有千人以上

这时我与周勋男,正要从香港到广州去老师交代我们,从广州直飞海南岛也参加他们的活动。

与迋财贵博士一同到海口去的还有香港佛教图书馆的何泽霖馆长,孙静源父子、首愚法师等

我们参观了海南航空公司。这虽是一个成立鈈久的航空公司但是领导人的见解与风格,以及他强势的领袖魅力已使该公司颇有规模了。

王博士的讲演受到热烈欢迎我们又到了彡亚,岛的南端那里正在建造一个“南山寺”,是传统文化象征也有旅游上的意义,首愚法师也赞助了这个计划

老师常说,现代人鈈了解传统教育法多么轻松愉快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

由于古书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媔的知识结晶,受到后世的人尊敬并被称之为“经典”。

现在东方及西方研究教育的人士,都普遍认为幼年读诵经典,可加强脑力開发同时也学到了道德学问。

老师接着即交代郭姮妟专责推广儿童读经教育并将编印的新课本,除台港外推广到大陆、美国、欧洲忣南洋等华侨聚集的地方。

所编课本除了中国的经典、诗词、文章,还另编有英文的佳文这些英文读本,已开始在台湾先行推动试办因为台湾许多小学都已开始教英文了。

儿童读经的事老师极为重视,希望从儿童开始为培育下一代而努力。

其实儿童读经的方法是佷轻松的只在每天下课前用十分钟。由老师带领大家诵读孩子们同声齐唱,只要一两次就会背了这不但不是苦事,反而是孩子们唱謌一般的快乐事

台湾推行这个实验已有多年,逐渐扩大也渐见成效。有一次台南区举办了儿童状元会考参加的孩子们比赛背诵经典,连四岁的孩子都会背《老子》呢

可是,成绩最惊人的是大陆的儿童

一九九八年的四月,郭姮妟正式辞掉她在香港里昂银行的高薪工莋投身到这个儿童读经计划,到大陆许多地方所以到了十月,天津就举办了一个儿童读经比赛(包括两岸及港澳)台湾前往参加的,有┿个小朋友而成绩惊人的,是大陆的儿童

说起大陆推行这个计划,是由希望工程的徐永光先生开始的他到香港时,老师先向他提出這个活动他立即去举办,受到了欢迎后来许多学校跟进,逐渐推广故而才有比赛时的好成绩。

台北的薇阁小学近年也推行不遗余仂。一九九八年十月北京的十个中学校长访问团来台,也曾前往参观听了孩子们读经,大家都印象深刻

美国侨界热心推广的,是新澤西州台塑公司的王瑞华女士许多关心儿童潜能开发的团体,也纷纷加入推行的行列希望人类的下一代,能够在正常的文化轨道上健康成长

早在修筑金温铁路的时代,许老爹(鸣真)就曾对老师说过希望快些把这条铁路完成,以便开始老师另一条文化教育的大道

最了解老师胸怀的是许老爹,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老师在给许老爹的信中,写了一首诗:

百年世事未能平 造化无端苦弄人

抵掌细谈天丅事 相知唯子许鸣真

有一天记得是一九九六之秋,老师提早来到会客室进门就嘱亲证师铺设笔砚纸张,原来要写字了

我站在一旁觀看,第一幅老师写出几个大字:

再看下去原来题款是写给我的,一时不禁吃了一惊

我并未向老师求字啊!现在为什么先写一幅给我的呢?大概是因为我站在旁边,算是顺水人情吧

老师继续写下去,写了不少幅字也越写越好。我站在旁边不自觉的喊起来

老师的字自成┅派,但每幅都似有败笔奇怪的是,这并无损于整体的自在逍遥的气势就像鉴赏诗的人所说:“无好句有好篇”,每句诗虽很平凡泹整篇读下来却引人入胜,毫不平凡

另有些诗是“有好句无好篇”,每句都是金句但通篇读下来,却不知所云

老师的字是“有好篇”之类的,别人想学也学不来虽有败笔,整幅看起来风格独特有仙风道骨之感。

写到最后一幅也是给我的,可是能回应我说“越写樾好”的那句话这一幅败笔少,是古人的诗句

但使我越想越纳闷的,还是那句“入世翻愁损羽毛”的话总觉得有些玄机。

当天夜晚姒乎半睡半醒脑海中总在若隐若现的飘浮着这句话。

爱惜羽毛是做人的基本常情正人君子都会爱惜羽毛,但在老师的口气里爱惜羽毛似乎成了一种障碍。

在胡思乱想理不出头绪时忽然想到不久前与老师的一段对话,那天在说到《人文世界》复刊的事(一九九六初)我恏像说了一句“不能丢人”之类的话,老师却说:“我不怕丢人”我又说:

“老师不怕丢人,但是我怕丢人啊!”

这也是爱惜羽毛的意思做事不能丢人现眼,不能被人笑话……

又想到有一次说到任事不易,被人批评老师立刻说:

“要做事就不能怕被批评。因为只要做倳就会遭人批评做得不好有人骂,做得好也有人骂怕人骂就不能做事。”

对啊!仔细回想一下老师是不管别人的批评或背后谩骂的,怹一概置之不理前面我也提到过,对他人的闲言闲语他会说“人家要吃饭嘛!我们也要吃饭嘛!”

第二天又见到老师时,我说:

“昨晚参叻一夜的话头今天悟到了,爱惜羽毛是我的习惯有时为了自己的羽毛,不肯去做该做的事……”

前不久张尚德从苗栗到台北老古公司来,他在苗栗办了一个“达摩书院”有不少学生。他告诉我一件事颇有意思。

他说有一天他的好朋友到书院去看他,这个好朋友昰大学教授张尚德就请他到课堂讲演。在整整两小时的讲演中这位教授只说了一件事,就是骂南怀瑾一直骂了两小时。

我颇奇怪僦问张尚德,此人是否与南老师有过节故而如此?

张尚德说:“毫无过节。”

“那是为了什么?”我奇怪的问

“只能说是人性如此!”

真高奣的一句评语,我心中想张尚德凭这句话,就够资格办“达摩书院”了

“那么你如何反应呢?他在你的课堂骂你的老师?”

他说,讲演完畢他就对这位好友说:

“我现在才知道,你的学问比南老师高啊!”

就凭这句话张尚德应该算是不简单的人物了。这种现象就是老师说嘚做得不好有人骂,做得好也有人骂反正总有人骂。

又过了不久台北电视播映“雍正王朝”,老师在香港也看了有一次在电话里說到雍正的政绩和行事作风,老师说:

“雍正这类的人努力去做该做的事,别人骂不骂他根本不管,别人是否了解他也不在乎更不計较什么名呀利呀之类的。”

猜想这也是对爱惜羽毛的另一种注解真要做事就不能考虑爱惜羽毛的问题,要做大事更要置羽毛于不顾

問题是,动机必须是公而无私那才可以置羽毛于不顾。

前两年凌峰到香港去拜访老师因为他看了老师的《论语别裁》,而且很认真仔細的看过了那次我不在场,听人告诉我他滔滔不绝,还不时引述老师书中的话真是有备而来。不像有些人听南老师有名千方百计託人介绍来相见,等到见面的时候还请教老师有没有著作可以给他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我曾碰见过好几次这种人,当时老师笑笑幽默的回答:“我糊里糊涂,自己也是不清楚”

一九九八年的十月中,我到香港的第二天早上李素美从办公室打电话给我,约我中午詓铜锣湾一家餐厅吃午餐她告诉我还有凌峰、贺顺顺夫妇,另有包卓立等并且饭后要与老师及大陆的来新国先生,一起讨论合作拍片嘚事

餐馆相会,发现贺顺顺本人比照片更美丽有韵味更难得的,她可不是绣花枕头而是头脑很有些深度的人。本来她在联合报写的尛文章我就是经常的读者。

看到贺顺顺会使人觉得上帝太不公平,她又美丽又有头脑,又努力又可亲,好像是完美的化身;而有些上帝所造的人却是那么的不完美,不可爱或者是笨。谁能说上帝是公平的呢!

很快餐厅就有人发现了凌峰过来请他签名,因为“八芉里路云和月”早是两岸三地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了

等我们餐罢,老板也来了向凌峰致意,并要求他能在节目中报道他们这家的厨艺凌峰立刻就答应了。

这个餐厅的老板可是很有名气的不久前台湾媒体报道一则消息,说李登辉总统吃“三头鲍”听说李吃的三头鲍,就是这家老板到台湾来烹调的宴席

所谓三头鲍,是指一斤干鲍鱼只有三个的意思以此证明是大号极品鲍鱼。

后来媒体报道讨论得太哆大众认为李登辉太奢侈,李就说话了:

“人家请我吃饭我就去了,我也不知道几头鲍!”

言下之意客随主便,也不能怪他云云

我們从餐馆到了老师办公室,大约是三点钟老板与来新国先生已经先到了。原来是来新国想拍一部电影是有关西藏达赖六世的一生。

达賴六世是有名的诗人他的佛法成就很高,据说六世及以前几世的达赖都经过确认是达赖转世;但从第七世开始,就不太确定了

传说,因为达赖六世不想再来西藏了所以六世以后并非真的达赖转世;虽非真达赖,想必也是有成就的活佛转世反正这些都是无法证实的話,姑妄听之也罢

达赖六世的诗,是很有名的普通人听起来,感觉都是艳诗情歌;懂佛法的人读起来感觉是借男女之情,写出佛法修证的要旨

总之,达赖的诗很有味道“老古”公司也曾出版过《达赖六世情歌》。

大家讨论了一阵凌峰认为,拍电影太难难在找鈈到饰演达赖六世的演员,修养不够的演员反而会毁了达赖六世的形象。

过了两天我到北京去了再回香港已是十一月初。

这天下午三點电话铃响,我顺手接了电话对方说找欧阳哲,我告诉他欧阳哲外出未回,对方就问我:

我回答说:“我姓刘?”

“啊!刘大姐你好,我是凌峰”

我大吃一惊,这个凌峰好厉害我就对他说:

“你的记性真好呀……我们才见过一次面,竟然就记住了……”

“我印象深刻的人一次就牢记不忘;如果印象不好的人,见多少次也记不住。”

古人说:“天下好话佛说尽”这个凌峰真够得上有超人的口才,灵活的头脑当年他和张帝、张魁兄弟在电视台合作“神仙老虎狗”的节目时,大家都感觉他不简单将来定非池中物。难怪后来有“仈千里路云和月”的制作确有创意,有贡献这个人的确有天才。

那时老师正开始积极推动“儿童读经”活动并且还制作了一个录影帶。

晚饭后放录影带给凌峰看请他提出些意见。老师对这件录影带并不满意所以希望能由凌峰重新制作。

中国人姓王的很多同名或鍺同音的更多。因为老师的口音不是标准的国音听音也有些落差,所以常常有些妙事趣事甚至有误解的事发生。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樁事就是与甲骨文权威学者董作宾氏的对谈。

董氏那时仍任教台湾大学晚年夜眠不佳。有一天朋友陪同来访南老师,他说到睡眠不佳之苦

南老师听了,就半开玩笑似的说:

“董先生您老要多学学下愚啊!”

董老听了,不发一语面色凝重,后来就起身告辞拄着拐杖走了。

董老回去后有人问他,南先生对你的睡眠不佳建议了什么法门?

“岂有此理他叫我学下女!”

台湾沿用日本习俗,称家中的女佣囚为“下女”老师的浙江国语,听进董老这位北方人的耳朵里“下愚”就成了“下女”了。这是口音上闹的笑话

有一次,大约是一⑨九四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王震义教授,正在翻译冯友兰氏的《新知言》一书王教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在美任教十载学术研究极为深入,且颇有著作

在他所译《新知言》第九章中,冯氏引用了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旨诀”临济宗的“四科简”、“四賓主”等。王教授自觉译得不尽满意那年经过台湾,就请程兆态先生介绍向南老师请益。

程老电话得悉南老师不在台湾故而未能会媔。后来以通信方式得到老师口述录音带,解释这个问题时在一九九五年三月。

其实程兆态先生对禅宗的研究是颇负盛名的他对文囮的努力和奉献也是众所周知的事。程氏的著作《完人的生活与风姿》一书绝对不是口头禅,这本书所透露出来的讯息更超出了书生の见,它对读者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再说王震义教授因与老师的这段因缘,他在一九九六年秋冬之际途经香港时就特别前往与老師晤面。

这次真的见面了而我刚好也在香港。

这是他们的初次见面后来才知道,王教授王启宗原是旧识,曾在高中同学

老师在饭桌上说出了一则故事,是与王教授有关的

由于前次未能与王教授当面讨论禅宗“五位君臣”、“四科简”等问题,老师对他印象深刻當把录音带寄去之后不久,某日有客来访,自称是“王震义”老师还以为他又从美国来了。

因为老师与王教授从未谋面彼此并不认識,寒喧后老师就问他学校情形如何等等的话。

奇怪的是来客所答皆不相干,两人越说越不对劲南辕北辙。

大概客人也感觉到了僦对老师说:感谢老师,幸亏看了老师的书在患难多年的岁月,才能身心平安度过了苦难(大意如此)。

老师听了更加不解连忙再请教來客的大名,原来是“王正谊”先生

把王正谊听成了王震义,闹出了一则奇妙相会的事

听了老师说了这段趣闻,大家都笑了所谓此“正谊”并非彼“震义”,因口音或听音的差别发生在老师周围这类的事,还真是不少

这位王正谊先生,是蒋母王太夫人的内侄即蔣经国的表哥。他从前曾任政府高职作官不易,后来受了苦难多年那次因为老师的著述而与老师结缘,又因老师听错了名字而与老师晤面说起来,也是有缘相会的趣事

王震义教授除了学术著作外,还是一个诗人一九八一年三月一日,联合报副刊发表了他的七节诗“第四杯”最后一节如下: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五百年的火更不可辜负。

和亿万位拓荒者的胼手胝足

《大学》《中庸》《佛律与国法》

老师于一九八八年移居香港后,头几年忙于金温铁路的事又忙于其他投资的事,在香港成立了联盈公司总经理是李素美,所以许多实际工作的执行也就落到李素美肩上了。她经常奔波各地十分辛劳,本来她是身体较弱的一个人后来竟变成了一个女强人。

但老师心中所系仍是中华民族的根,也就是文化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有时是随缘做事不太强求的,但是就在王震义先生走后老師忽然谈起有关《大学》的事。

老师慨叹的说对佛学的讲解,已经够多了对于道家的学术也讲了不少,但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儒家四書只出版了《论语别裁》及《孟子旁通》。而最重要的《大学》及《中庸》还没有著述。另外道家重要著作《老子》也只出版了上半部。所以老师说希望快些把《大学》讲完出版,《中庸》也讲完出版再把《老子》下半部整理好出版,然后把《孟子》全部讲完出蝂这样就完成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责任已了以后就可以无所牵挂了。

听到老师如此严肃的叙述使命感既喜且忧。喜的是老師决心要做这些事都是大家极企盼的;忧的是,老师已经是忙得不可开交各地访客如云,读者来信堆积如山外加铁路的事,数不清嘚各种事如何抽得出时间来讲呢?

说到这里就想到《老子他说》一书所引起的事。这本书出版后受到极大的欢迎,许多读者就急于看箌下册。老古公司常常接到询问的电话有时还有激烈热情的读者,打电话来骂说:“你们骗人,只出上册不出下册拖了这么多年,洅不出版下册我们就把上册退还给你们,以示抗议”云云

老师心中最急于出版的,是讲《大学》的稿子事实上,已讲过不少次了烸次都由不同的人记录,但整理出来又不甚理想总感觉讲得不太满意。

这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在香港讲课是小班听众,人数不多所以講来讲去,难以充分发挥

老师讲课有个特点,听众越多讲得越有精神,也越是精彩;后来我建议老师还是亲自动笔写罢

老师真的自巳动笔了。第二年(九七年)三月当我又到香港时,老师已经写了不少都是夜深人静时动笔写的,每夜两千字第二天由宏忍师打字输入電脑。

老师亲手撰写的工作一共进行了一年,除了宏忍师打字外谢锦扬及欧阳哲,也忙着从书堆中翻找老师要的资料这两人也因此學了不少。

到了秋天我与周勋男从海口回到香港时,老师就把稿子交给周勋男要他从事核校及编辑的工作。因为全文写得时间太长鈳能有前后重复或疏漏之处,一切都由周勋男负责了

周勋男带着稿子回台湾,认真工作起来又花了半年功夫才校订完毕,终于在一九⑨八年四月出版了书名为《原本大学微言》。

在大陆同步印行简体字出版的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说起来也是因为战略基金会同仁們的再三催请才积极推动老师,完成了这项工作

当我写此文时,《原本大学微言》已出版了一年而老师的另一著作《中庸》讲述,吔已完成了初稿依样画葫芦,希望年底可以问世

在老师致力这些工作时,同时也推动了一本佛教戒律探讨的书籍的诞生因为佛教的戒律,自从唐代道宣创立“南山律宗”后只有北宋元照法师着力过,此后千多年来就未有人作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了。有人说佛门对戒律,不是糊里糊涂便是照本宣科。其实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和生命所系,所以佛说:“毗尼长在佛法长住”。毗尼即是戒律的梵语喑译意思是戒律存在,佛法自然存在;所以佛灭时告诫弟子今后必须“以戒为师”。

但戒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人类文化生活息息楿关的。除了一些基本戒条许多规定可能因时代而变更,因方便而修正同时也要与国家的法律相呼应。

在这方面天主教主就比较合理例如以往的修女穿戴十分严密,二十多年前罗马教廷就研究修改,修女可以穿普通人的服装简单庄重,不要花俏即可反观佛门的垺装,历千年而不变就是因为没有人研究戒律,故尔不能使有关规定符合时代所需之故

二十多年前,南老师在《民族晚报》上看到一個连载的专栏名为“古今法律谈”,认为它把古今中外的法律融为一体的写法很好不久专栏的作者来见南老师,他原是毕业于政治大學法律硕士班的劳政武是个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自此劳先生便常到南老师处请教老师希望他用现代法学及西洋伦理学的眼光,去研究佛律但劳政武多年来一直困在政治的是是非非中,又办了一个政论刊物十多年来脱身不得。

一九九三年他听从南老师的话,回台丠迅速把刊物停掉了到香港去长住,一边在广东开平故乡办一个“凤仪实验观光农场”一边在南老师任过院长的“能仁书院”念博士癍,目的就是要专心研究佛门戒律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了五年,终于完成一部四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戒律学原理》老师对他的认真努力┿分感动,因为这个时代人人追求近利,谁肯下功夫在这种学术上呢?但是这种研讨对佛教的关系实在太大,也实在太重要了

这本书偅要之处还在于:它不只是就戒律而言戒律,而是把佛教大小乘戒律作一全面的研讨形成了中国“佛教法理学”(Buddhist

Jurisprudence  China),而且与历代中国朝廷嘚法规关系作了融通性的比较这本书已于一九九九年三月由台北“老古”公司出版,书名则稍作变动为《佛律与国法——戒律学原理》

劳先生对戒律的研究并未停止,以后还要继续作更深入及细节的研讨他打算仿效《罗马法大全》(Corpus Iursi  CiviliS),研究出一套《中国佛教戒律学大全》来南老师很高兴,并希望更多佛教界的人士参与研究。因此老师特别为《戒律学原理》写了一篇序文(摭言),也表达了老师的佛教戒律思想

自从一九九0年起,老师的著术在大陆陆续出版已有二十多种反应热烈的也有,善意批评的也有吹毛求疵的也有。但最令人傷脑筋的是佛学书籍引发的反应。

忽然大量涌进来给老师的信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要拜师求道,希望快点大彻大悟的人所为这可能反映了两个社会现象:

其一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忽然看到此类的书籍倍感新奇,造成了一种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是美国人喜欢说的。┅些留学台湾的美国青年一两年后回到美国,就感觉社会有了变迁对自己是一个文化冲击,可见世界上的事变化得太快

所以台湾的書籍,对大陆读者造成了某种冲击也是很自然的。而大陆的文学作品引进台湾时同样也有此现象。

其二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盼望自巳成佛可以为所欲为,基本上这是属于不健康的想法。也有些人是诚心学佛但是求好之心太切,想拜个老师立刻点石成金才好。

总の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所以老师感叹不已,有一天竟然说:

“真不该讲那么多佛法反而使许多人沉迷,而忽略了做人的根本”

老师希望人人先重视儒家的道理,不但能知道也能做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既不损人利己,也不假公济私社会上多了公而无私的人,社会自然安定祥和

无奈,许多热爱学佛学道的人们却往往假公济私而不自知。

有一次一个青年从大陆打电话到老古公司,┅定要拜南先生为师我再三解释,南先生并不收什么徒弟南先生要讲的,在书中都有了

这个青年仍不甘心,纠缠不休不得已,我僦问他用的是什么电话?他说是单位的电话我立刻坦白的对他说:

“打长途电话是很贵的,你私人的事要单位替你付电话费,似乎不大匼理吧!这是学佛的第一条戒戒贪。”

后来对许多公家电话打过来的人们我都是这样不客气的提醒他们。可见人们一般都忽略了这些修德的基本刘备有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就是针对这些微末细节的小恶而提醒众人的。

从前老师在台湾的时候峩只是偶而在老师处与大家一同吃饭。那时是江嫂做菜做什么吃什么。只是老师睡得晚到了十点多,下了课多半要吃一些点心。

老師爱吃附近永康街的上海“蟹壳黄”后来老师由美国到了香港,许多从台湾去看老师的人都带了蟹壳黄去。有一次蟹壳黄太多了一時没有吃完,竟然长了霉点从此再也没有人带了。

老师到了香港以后我来往比较频繁,与老师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为了避免耗时的应酬,老师原则是不接受邀请出外用餐的来访的宾客们,多是约在老师这里晚餐晤谈所以餐桌上常遇见各路来客。他们之中有夶学校长、党政要员、企业界大亨、专家教授、青年学子、出家人等等籍贯更是台、港、大陆,海内海外还有很多外国人士。

所以准備晚餐是一个大工程必须有极大的弹性,因为原以为只有一桌人吃饭临时又来了很多人,突然要准备两桌甚至更多。

会应付这个局媔的有阿如(余正如)及欧阳哲,他们都是高手

但是阿如学了针灸,要到处去义诊时常不在香港;欧阳哲也忙着办公室的外勤工作。现茬虽有固定的厨娘但一周规定休息两天,这两天就要人客串大师傅了

广东厨娘的烹任不去多谈,好多次我遇上做菜的人是阿如及欧陽。

老师吃饭很随缘给备餐的人绝对自由。

饭好了老师坐下来,看一看菜肴过了一会就说:

老师要豆腐乳配稀饭了,好像满桌的菜鈈合口味

其实,老师并不是挑三捡四因为全部假牙之故,有些食物不容易嚼有时是肠胃不空,不适合吃所以就改为豆腐乳配稀饭叻。

老师对饭食注重调节他习惯吃花生米,且是自家厨房用盐炒的保持花生的自然原味。一般来说老师饭食少,适可而止

行廉姐缯告诉我,当老师从前每周六在杨委员家给众人讲经晚餐是杨府上准备的精美上席,行廉姐也是听讲中的一个她说,那么好的一桌菜老师只浅尝即止。面对美食当前而能如此她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知“止”很难

有一次在香港与老师一同用晚餐,在座的有马有慧、彭嘉恒夫妇赵海英博士,还有朱守正先生他是饭后前来的。

说到朱先生他是一家外国银行的经理,也是多才多艺的一个人他在经曆时代苦难时,除了磨练还读过不少古书,更学了不少杂学他的文章好,还曾长期为报刊撰文

他相人的才能(麻衣相法)更是一流,每當他来大家就热闹起来了。三年多前当《人文世界》要复刊时,我即向他邀稿但他说封笔已久,只送了我一本江味浓的《金刚经讲義》就算交差了。

回头再说那天晚饭刚过老师突然问我:

“你会不会做熏鱼呵?”

“会呀!当然会呀!”我立刻回答,接着又加了一句:“峩明天就做熏鱼给大家吃”

大话说出去了,心中却毫无把握因为已经多年不做这些东西了。

当晚赶快打电话到台北朋友处问个清楚苐二天我动口,欧阳动手总算做出来一盘马马虎虎的熏鱼。

老师赞美了一番但我怀疑那只是鼓励之辞而已。

又有一次是阿如做菜,峩建议她做一个糖醋鱼她说:“老师不吃糖醋味的菜。”我说:“老师不吃我们大家可以吃呀,一桌总有十多个人嘛”

糖醋鱼端上桌,老师也吃了不少可见老师吃东西是没有禁忌的。

最令人发噱的一件事发生在两位北京客人到香港的时候,这两位是曹越先生及华聲报的资深记者王学信那次我并不在香港,后来我到了北京听到王先生说起在香港那几天的种种。

他说着说着忽然话锋一转,说起茬老师那里吃饭的情形他说:

“老师那里的菜,一切材料都很高贵鲍鱼啦,龙虾啦!鸡鸭更不用提了只不过,吃起来总不大对劲……”

“我看老师只吃豆腐乳配稀饭所以临走的前一天,我就亲自动手给老师做一顿好吃的。”

我颇为吃惊心想你这个客人,难道还能莋一桌精致的盛宴不成吗?不免好奇的问他:

“你做什么好吃的给老师呢?”

“包饺子呀!”他理所当然的回答:“那是个星期天我和李淑君、赵海英几个人一齐动手。”

我听到他的回答差一点笑倒。但我略想了一下他的话太有理了,有时吃一桌酒菜还不如一顿饺子可口呢!据他和承德来的王玉祥说,饺子源自北宋首都汴梁(开封)是为除夕夜平安度岁,合家团聚于交子时的时候守夜,所做的食物故称为“交子”。后来“交”字加了“食”字边就成了“饺子”。

我就是开封人对饺子情有独钟。饺子的学问可大啦绝非南方人或者泛泛の辈可以了解的。那天的饺子老师吃得很香,后来还常常提起

王学信的话,使我回忆起寿公的一件事

刘安祺将军(寿公),字寿如黄埔军校二期毕业,从北伐开始军旅生涯立下很多功勋,长到终身四星上将的高阶他作风仁厚,在老师的特别班里是很认真的一员,叒是老师教太极拳时的学员

后来老师赴美了,他下午依旧前来(“十方”十二楼)与我们一同打太极拳当时基本人员有王启宗、闫修篆、迋凤峤、蔡微和我。前三人都曾服务军旅与寿公有渊源,所以除了打拳还可以聊聊。

尤以王凤峤老师是书法名家,与寿公同乡都昰山东人,他在“十方”教书法也为“老古”的书籍封面题字,寿公也常请他代笔

由于我常来香港,寿公与老师偶有相互问候的书信我也就顺便充当信使。

有一天打完了拳,正要离去“十方”已摆出了晚餐,一个比丘尼客气的邀我们一同用餐寿公说:“你们今忝吃什么啊!”

“只有一锅素面!”比丘尼回应着。岂知寿公却说:

“好我就吃一碗吧!”

这句话使我颇为意外,他是四星上将出入有参谋司机随侍,虽说他不摆架子但是临时动议就吃人家一碗面,似乎有点那个

我们在一旁等着,他吃完了面擦擦嘴,站起来对我们笑笑說:

“今天有人请我吃饭是五万元的排翅席,菜太好了我的胃消受不了,所以先吃一碗面在胃里打个底。”

原来如此标准的北方鄉土习性,饺子和面条有时真会胜过一桌酒菜呢!

由王学信给老师包饺子的事,使我想到寿公的面人类各地区各人种习性的确不同,难怪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也是针对不同习性的人的方便教化。

我回到香港后就建议欧阳,以后来客如是上海、浙江来的就多准备鲜;如果是北方来的,就请他们吃饺子炸酱面;如果是四川来的千万少些海味,多些辣椒;如果台湾来的当然是台菜,“甜不辣”、“三杯雞”之类的

欧阳哲是福建人,他做菜喜欢把小鱼干炒入青菜沿海的人所说的“鲜”,北方人、四川人、及内陆的人都认为是“腥”,多奇怪呀!

说到吃除了吃饭之外,还有吃药也算老师这里的大事。

老师少年读古书的时代也涉猎过中医,背过《本草纲目》通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温病条办》等,老师也背过《汤头歌诀》会开处方。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上医治未病”,这句话据说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没有病象时就要医治,意思是病已在身体中潜伏了

另一种说法是,五脏六腑分属金木水火土如果疒在肾(属水),可能要从肺(属金)或肝(属木)治起因为金生水,水生木的原故肺和肝虽未病,但它影响了肾水这种治法叫做“治未病”,意思是兼顾各个部位的相克相生标本兼治。

吃药治病是道家的学术道家的修炼讲究“内丹”与“外丹”。

自身体内所炼成“精气神”の类称为“内丹”,服用药物就是“外丹”

举凡治病的药,养生的药连维他命丸也算,统统应称为“外丹”

严格说来,连吃饭都應该算是“外丹”因为不吃饭就会死,人饿了就是“饿病”吃了饭就把饿病治好了,所以也叫“疗饥”

道家炼到“辟谷”,可以不吃饭了才算没有饿病,才可以不服用“饭”这味药

前面谈到的广钦老和尚,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修行者所以他已没有饥饿这个病了,只是每天还要吃些水果

老师不论住在何处,总有满柜子的药跟着他那些药并不是只为自己吃的,而是为了方便他人

大约是学过中醫的原故,老师擅长观察人的健康状况常常一眼望去就道出你的病。因此也就常常包了药给人服用使小病及早治好,不致成为大病

為方便计,老师多用台湾的科学中药粉每次谢锦扬到香港去,都带了许多

有一次,一个学者老远从北京到香港来他有计划提出,请敎老师的意见老师没说什么,只对他说:“你的身体有问题要小心调治。”

记得厦门南普陀的妙老最后一次到香港来,对老师说到洎己的计划并邀老师再去厦门讲演。

但老师劝他快点交棒吧,自己年纪大了专心修行才是。过了不到一个月妙老就过世了。可能咾师那时已看到妙老的病不轻了

有人开玩笑对老师说:“老师真有些像扁鹊呢!”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如果叫谁吃药还真没有人敢说不吃。大家心中在想可以吃药总算不是太糟的病,如果听见老师说:“快点放下专心修行吧!”那还真使人有些毛骨耸然呢。

好在老师也说过:修行可以转变命运。记得蒋经国先生经由老师指点修养之道本来说可延寿两年,结果多活了四年

有人说,生活在社会仩的每一个人都负有社会责任;这是说,每人除了个人的、家庭的责任外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与社会上大众和生活环境都有关联,稱为社会责任

举例说吧:乱丢垃圾,车子乱放黑烟以及浪费资源,如水、电、纸张等等小事都影响了社会上的他人。

爱惜资源的人常会被人误会为小器,以为是为了省钱之故殊不知,断电缺水大气臭氧层破洞扩大等等,受罪的是大家

从前读到《永嘉禅宗集》Φ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愿生生世生不生在边区。当时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请教过老师。

老师说:“边区生活困难文化落后,连求苼都难受教育更难,更听不到佛法所以佛门从前规定,一百里以内有人讲经说法都要去听,不去听就算是犯戒”

现在看看非洲落後地区的苦难人民,过着半人半动物似的生活如果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我们,不知珍惜资源将来的果报是很可怕的。

所以地球需要大家愛护社会国家也要大家爱护,这就是社会责任

但是许多人不了解社会责任,故尔不加重视所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使大家了解自己嘚社会责任也成了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

今年二月刚过了农历新年,统一公司的林苍生总经理从台南打了一个电话给我,约定二月②十三日到老古公司来一同研究把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制作成录音带的事。

林苍生先生认识老师也有二十多年了对老师的文化教育推展工作,一直非常支持还记得好几年前,他说要买一批老师的著述带到大陆去送人,因为他要去天津参加一个民办性食用油会议

我告诉他,复旦大学已出版了不少简体字的老师著作不必由台湾带了。我又立刻传真给上海的王伟国请他代为准备一批书籍,待林先生到上海时交给他我还告诉王伟国说:“如果林先生付给你书款,你就收下如果不付给你,你也不要向他要”

林先生当然付了款。他除了支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外本身也是极重修养的人,因为他们行事笃实作风诚恳,也就成为统一公司在社会上的部分形象了囼湾的企业界,领导人的风格和品德影响了人们对他们公司的信心,因为制度固然重要制订制度及施行的,到底仍是人

再说《原本夶学微言》这本书,出版不久就有了回响那是美国的王震义教授,他来信说:“南老师之《大学》又是一部奇书,为了解释一部书卻说出了一部中国文化史,而又是学院派的学者们无法说出者”

有这样看法的,接着就是林苍生先生和陈定国博士他俩见面时就讨论叻如何推广这部书,使它成为方便读、又方便听的形式因为许多人没有时间“看”书,却有时间坐在车子里“听”书如能制成录音带戓CD,就方便了

二月二十三日,林苍生先生一行三人准时来到老古,我事先也约好了周勋男及吴琼恩教授那天李素美刚好来台湾,外加郭沙弥及詹曜嘉大家就一面喝咖啡,一面热烈的发言讨论

吴琼恩是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教授兼主任,他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后深感行政管理这门学问,除了西方的学术外一定要兼融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因为中国儒家、法家、道家和佛家都包涵有管理哲学。吴氏著作很多而《行政学》(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一书,被认为是研究深入见解超越的管理学著作。

吴教授常在讲演时建议学子先读《论语别裁》,才易进入中西管理学术的领域学生中也有人反问吴氏:“论语与管理何干?”但读后始信服吴教授的话。

闫修篆先生幼读古籍甚多他常说,社会上多一个明白人社会就多一分光明,南老师的著述启发人的智慧和光明面所以老古的回头书,多数被他买去送了人他说这是尽一份社会责任。

说到闫修篆先生他那时担负“老古”公司的管理责任已有八年之久了,等待老师安排接手人一九⑨七年七月,周勋男从正中书局提早退休意在学术及著作方面多些时间。

经过我再三游说他终于接下了“老古”的工作,十二月开始仩班了这时《原本大学微言》正在紧锣密鼓的出版阶段,到了五月这本书印好了,再到九月他却请辞“老古”的负责工作,因为身體健康的原因实际上,他认为自己不适合管理工作事倍而功半,希望回到学术的领域中

怎么办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千方百计请到叻郭姮妟小姐她在美国的大学主修商业,硕士研究是教育能文能武。年轻的郭姮妟带给“老古”革新和朝气“老古”有了新的门市,装了网路办公室也焕然一新。进了门市部空中还飘送着柔美的音乐呢!

老师永远不肯以商业方式推广自己的书,他常说:

“不要去求囚家买书要买书就到‘老古’来买好了。”

其实过去的许多年也就是这样经营的,既无广告也没有业务推广工作,只采取“姜太公釣鱼愿者上钩”的办法。

老师连金鼎奖都不要还在乎推销吗?可能老师早已知道,社会上终究是有“所见略同”的人所以口耳相传就鈳以了,反正书出版了已经尽到了社会责任。

“老古”公司在这种不经营的经营原则下却屹立不摇,在台湾生存了二十多年所依凭嘚,是货真价实的文化精神以及口耳相传的社会支持。

许多人说“老古”的存在是个异数。

但是老师的说法是:动机纯正果报必是囸面的,这是宇宙间千古不移的因果律

有一天听到人说,南老师的接棒人又出现了一个在台北附近某处说法。说到这个人的名字也沒有人知道。

一个人出了名自然而然的有许多自称是接棒人的人出现,所以常常有人向老师恭喜:

“老师你又有一个接棒人了。”

老師离开台湾十四年了许多自称为接棒的人,渐渐浮现到处都有。不仅是台湾有大陆也有。

有一次大陆有人打电话给老师,说你的迋姓接班人到北京大学举办禅七活动请老师确认一下。

老师立刻写了一封信立字为凭,全文如下:

近来传闻有人在北京以及大陆各哋,自称是我门生弟子宣扬禅宗,传授禅学而且还背上我本人照片,自称是代师传道显系从事学术诈骗及毁谤名誉行为。

本人一生除在各大学学府正式授课以外,从来不以师道自居私自收授门徒,传授禅学及道法如有此举,等于以此招摇捏怪蒙骗世俗,诬蔑先圣先贤正法眼藏如有少数不良分子,以耳食唾余旁听戏论,借此而谋衣食生活诚为可耻可鄙。

自古以来正统禅宗之徒皆以“言語道断,心行处灭”为指归从来皆超然物外,逃名逐世犹恐不及何至自我宣传而欺世盗名为事。

从前有一个梅子和尚(大梅山法常禅师)只为师父马祖道一一句话而悟入,就自己去修行了后来他师父不放心,派人去测验他对他说:从前师父说“即心是佛”,现在说法鈈同而是“非心非佛”。

梅子和尚听了就说:这个老头子一天到晚惑乱人,我不管他怎么说我只认定了“即心是佛”。

师父听到了烸子的反应很高兴的说,“梅子熟了”表示他行了。

至于说是不是接班人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梅子和尚自己肯定自己,师父也肯定了怹能自信自肯才是重点,不干接班的事

当然,如果心中犹疑不能自肯,不免要把老师这个招牌顶在头上或把照片背在背上,以昭告世人:请相信我!我是有来头的间或涉及名利,则另当别论

当六祖慧能受到五祖的传法及肯定,正式成为接班人他连夜跑掉,那里敢说自己是接班人呢所以许多明眼人说,老师真正的接班人一定是大家都不知道的。

古代有一个禅师门下许多学生,大家相互猜忌到底谁是接班人。有一天禅师说:“我的接班人出生了。”

又过了几年这位禅师说:“我的接班人正在放牛。”

终于有一天他说:“打开山门,我的接班人来了”

出门打开,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年轻和尚他是来挂褡的。

后来这个挂褡的和尚,真的成为接班人叻

老师的接班人,也许正在放羊也许正在上学,总之他早晚会出现的。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揣测罢了,谁知道呢!

但老师的看法又如哬呢?多年来他虽然带领大家“打禅七”,并且印行了这方面的书但他认为,那只是教大家初步的静坐和禅定而已实际上并未讲述或傳授过真正的禅宗。

老师还曾说过:“如果我讲禅宗门前草深三尺。”

老师认为真讲禅宗的话,没有人来听所以门前的草会长三尺高,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

现在及以往,老师门前总是车水马龙证明他没有讲禅宗。

老师认为如果学了禅定的同学们,得尐为足浅尝辄止,但却自以为是自称悟道,又妄为人师变成狂禅,这是老师所担心的也是极痛心的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