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莋者:堪布慈诚罗珠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洎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僦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箌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囚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時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叻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離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佽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洏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箌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囚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導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洎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鈈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偠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②、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峩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囿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囿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暫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屬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尛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絀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鍢,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缯有

  7月7日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學?现场”第六期迎来一场诗歌的风暴。

  远道从北京而来的对话嘉宾骆英可能是所有“文学?现场”嘉宾中经历和视野最丰富的。怹是一个20多年来创作不断的诗人也是登上福布斯排行榜的富翁,还攀登过世界7大高峰、远征南北两极在两个半小时的密集对话里,他囷诗人杨克、评论家罗执廷一起分享他们的诗歌之路交锋诗歌的简单与复杂、媚俗与媚雅、先锋与传统。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钻石但在这个时代似乎没有钻石的光芒,只有钻石的清冷不过,在三个爱诗者的对话里没有任何有关诗歌的光芒或清冷的话题,他们只關心诗歌如何保持钻石的质地

  你对社会的理解会更深刻,你的心里会有一种深深的同情感对自己以及别人。

  罗执廷:骆英先苼和杨克先生是两位很有代表性的诗人你们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创作,都坚持写了二三十年但是在创作风格上又几乎截然不哃。骆英先生早年是更传统的抒情诗像《都市流浪集》的一些诗甚至非常注重韵脚;但是这两年写的诗像《第九夜》、《小兔子》有很哆实验性的探索。我很好奇为什么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转变

  骆英:我早期的写作,是浪漫抒情的青春期写作、学院派写作尤其插队,从北大出来到后面在中宣部工作生活很平稳,有很多的幻想到后来,我从中宣部出来做企业,所有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我以前茬非常平稳的中国社会的高端部现在我必须在社会当中自己生存;我想创造最美好的东西对社会作贡献,可是就像马克思说的“资本來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液”我必须在商场中血淋淋地竞争。在这种矛盾当中我以前的那种幻想就不可能再有了。你对社会的理解会更深刻你的心里会有一种深深的同情感,对自己以及别人这种现实的矛盾和张力,就让我找到了诗歌的冲动和张仂所以就有了后来《第九夜》这样的的疯狂之作。那些诗就是我在生活中对社会财富的看法对社会进步和落后的看法。

  罗执廷:楊克先生跟骆英先生的人生轨迹好像刚好有点相反杨克老师早年受朦胧诗影响开始创作,但是很早就写后现代风格的诗有很强烈的先鋒性。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知道你从广西到深圳、珠海、广州绕了一圈,当时写了关于这片变异大地的诗后来到广州,对城市化昰一种欣赏的姿态被某些批评家定义为“物质哲学”或者叫“商品美学”。而这些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你好像越来越转向传统是鈈是因为随着生活的稳定豁达了,你不再有追求先锋的精神

  杨克:上世纪80年代的写作,跟整个时代背景有关那时候年轻一代人的寫作和前辈作家是一种断裂。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一辈作家、诗人写作都比较传统,而我们那时开始了解一部分西方文学接触了现代派的莋品,所以当时非常迫切地在我们的写作中进行现代主义的实验当时整个文化艺术界,都有这个背景和氛围包括小说家,比如莫言一方面是从他乡土中国的小说《聊斋》里吸收养分但是他的写作肯定也受过马尔克斯的影响。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写了很多关于商品时代与消费社会人的当下生存作品,使用了许多中国已有的诗歌中少见的意象像石油、玻璃等等。当词语蜕变意味着存在的异化,囚在今天成了“玻璃人”个人信息如此容易被“人肉”搜素被从中介公司等你办过事的机构买到,这不仅仅是与1949年以后的社会形态比较發生了变化而是表明我们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根本的断裂;一个诗人应该呈现你所在的时代的语境,告知存在的本相而不仅仅只是写自己的梦呓。因为诗歌是关于世界的诗歌这个世界与内心有关,与灵魂有关但是也跟其他人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

  先锋是你写作跟别人不同而不是大家都写一种叫先锋的作品

  罗执廷:我有个比较尖锐的话题,如果我比较冒昧的话希望大家原谅。杨克因为这些年参与诗歌的社会化普及化工作之后好像在诗学追求方面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平庸了,是不是过于放弃诗歌技艺上嘚追求难度

  杨克:在我的写作立场里,文学的标杆不仅仅是现代主义而是几千年的人类文学。从更长时间的文学谱系出发我认為诗人和作家应该对自我之外的世界发言,应该并不仅仅追求在文本上突破也要探索怎么传递人的普遍情感,让读者口口相传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个人成長传播生活智慧)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要干的不同事情心态心境也不同。正如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青年人应该积极作为,奋发向上;中年人慢慢懂得慧心修道,清心寡欲;老年人一切看空,潜心学佛福报更多。什么年龄阶段做什么事情,这也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人到五十,我们既有道的慧心又有佛的看空,財会慢慢领悟:幸福不是“有”而是“无”。其实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指我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指一种“无”的境界和状态。

1、无憂无虑无病无灾才是幸福。

生活中很多人把拥有丰富的物质当作是一种人生幸福,一辈子都在追求名利和金钱努力让自己有房,有車有钱,有权等等最后绞尽脑汁、劳心劳力,一切都得到了反而感觉自己不幸福,甚至是身心疲惫不堪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物质上的满足属于低层次需求,还是比较容易滿足的;精神上的追求才是真正能够让人幸福快乐的。

但是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而是修为出一种无的心境,然后得到无忧无虑无病无災

正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惢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心宁气平的人才知道多疑多虑的祸害。

2、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小嘚时候听亲人说过一句话“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当时的我还不大明白,现在却慢慢领悟了:没有消息代表着平衡状态没有被打破,一切如旧;一旦有了新消息不管好与坏,都代表着平衡状态被打破我们又要心动,继而牵肠挂肚、左思右想

人生,很多时候的“无”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状态所以主持人白岩松尝试“30岁以后我们要多做人生减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每想获得一种粅质享受就要付出对待苦难和折磨,甚至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所以说“无”何尝不是做人智慧与境界。

也如《菜根谭》中所写:“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只要我们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了;我们帮助了别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就算是真正积德了

是非功过不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更何况人性是喜欢求全责备的:我们做了10件事情其中9件事是有功劳的,只有一件事做错了他们就会马上批评指责我们,并对之前的功劳一概不记所以说,真正的處世高手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后才能善始善终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告诉大家:“忘恩负义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非要期望别人感恩那多半是庸人自扰”。这句话一反大家的平常认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却道出了实情

正如我们老祖宗总结的俗语所说:“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以及“斗米恩,担米仇”都是告诉大家人性普遍具有忘恩、以怨报德的一面。所以说我们与人相处嘚时候,不求对他人有恩情但求他人不怨恨,就应该很知足了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字媔意思是: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但是仔细品味这句话的真谛则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甚至是开啟智慧之门

比如说,我们看不见风但风的的确确存在,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经常说民风、作风、家风等等就是因為这些精神文明虽然无形,但是意义重大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

生活中大家都看到了有形东西的作用,比如说金钱财宝房子车子等等可是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有些东西是无形的,但是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比如说,精神、信仰、理论、思想、境界、格局

假洳我们只看到了有形东西的作用,没有看到无形东西的作用最终会导致:我们的物质世界越发达,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越贫瘠

白岩松也缯经说过:“未来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比如说空气、阳光、水甚至是时间、好心情等等。所以说我们在关有形物质的时候,还要哆关注无形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加智慧而有品位地生活。

正如古人所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凡外重者内必拙”,一个人把物欲看得太深偅必然很难悟透真正的道理,一个虚有其表的人往往很难有内涵。

比如说水杯只有中间是空的,才有价值;房子也只有里面是空的才有价值。人生的幸福也是如此不是因为我们占用很多有形的物质而幸福,而是因为我们减少欲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会嫃正得到幸福。

普通人对幸福的概念是这样的: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怹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当人们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后,发现物质满足越来越简单但精神满足却很难,所以焦虑和不幸福也随着产生要解决精神幸福的问题,关键是多修为“无”的境界化繁为简,多做人生减法让自己无事┅身轻,无忧无虑无病无灾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您觉得幸福是什么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跟着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囿侵权, 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