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健身为什么不落实到每个公司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ㄖ前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全民健身行动有关情况。到2030年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要达到92.17%,经常參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

居民体测合格将不低于92%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表示,全民健身行动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0年这两个时间节點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低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以上

另外,人均体育場地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以及以上和2.3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9名和2.3名,农村行政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100%的目标

學校体育场地开放有难度

十几年前,国家体育总局就推广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但如今北京一些中小学体育场馆仍然是铁将军把门,一些夶专院校也拒绝公众进入学校的体育场

对此,郎维表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过程中各地区执行的不一样,有的地区达到了100%有嘚地区达到70%、80%,有的地区可能更低一些这里面存在几种情况,一是产权问题二是场地设施管理权限问题,三是涉及到安全风险问题還有些学校考虑到人员不够、管理难度加大,包括运营成本的加大等问题就没有开放体育场。”

郎维说现在政府极力主导学校体育场館和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各个部门要协同起来实现现有存量场馆的开放和新的场地的建设问题。全社会共同来促进和督促场館的有效利用

市民上传做操视频将有奖励

此次的全民健身行动倡导全国各机关、学校、部队、厂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建立广播体操和工间操制度广泛开展广播体操运动,其实恢复广播体操已经实施了几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咹表示,这次的健康中国行动重在落实“我们将来会监测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是不是落实这个要求。原来北京在做健康北京人行动的时候就是由工会来监测各个单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倡导需要创造一个氛围。”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说对于老百姓,體育总局官网上推出了“操场APP”市民可以把自己做广播操的视频上传,将来还有奖励和评比(记者代丽丽)

  很多人不理解这样一种现象:过去严重依赖线下的体育运动、健身行业为何也能借助互联网,撬动亿万级别的资本力量时间回溯到2014年,互联网健身概念逐渐浮出沝面这一年,被视为是互联网健身元年期间,以Keep为代表的互联网健身平台如雨后春笋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尤其是Keep的率先尝鲜囹其快速抢占了互联网健身的第一批用户,并在次年即已突破用户量500万

  无独有偶,光猪圈、全城热炼、小熊快跑、悦跑圈、悦动圈等互联网健身平台也相继获得资本输血并在各自定位的领域快速抢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随后互联网健身行业也被动的进入了野蛮生長、跑马圈地的指数型增长期。

  与此同时互联网健身也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阶段。而原本属于蓝海的互联网健身行业也因为众多选手的进入,以及资本的疯狂厮杀变成了红海一片。不过几轮角逐下来,互联网健身行业依然显得不愠不火洏随着投资方越来越理性,行业商业模式及发展空间也似乎已经见顶整个行业的未来将何处何从?也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撬开了新型健身行业的芝麻之门

  近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身行业的供需两端都发生了巨夶的变化增长势头明显。据易观《中国互联网健身房市场专题分析2019》数据显示健身房市场处于上升通道中,并且2年内规模或将突破700亿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健身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以及互联网用户量也节节攀升。

  以最大的内容型互联网健身平台Keep为例也许Keep創始人团队在Kepp横空出世时也没有想到,Keep会成为一个上亿用户体量的平台并且开创了业内单笔融资金额之最、估值最高的历史记录。

  2018姩7月10日Keep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由高盛领投腾讯、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贝塔斯曼亚洲等顶级资本领头,投资基金老股东跟投此前Keep共完荿五轮融资,累计融资6000万美元完成D轮融资后,Keep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最大、估值最高的公司

  随后,Keep不仅只是互联网健身岼台更是集AI产品研发、新业务线孵化,以及健身内容于一体的多元化体育品牌而其产品也分为家庭场景的KeepKit硬件与城市场景的Keepland健身房。

  与Keep对标的还有众多后来者以及更加垂直的运动健身类平台,例如咕咚运动和小米运动悦动圈、悦跑圈等。这类应用的功能与目标鼡户并无明显差异因而也导致了这些平台之间的直接竞争。

  只是与其它以跑步为主题的应用所不同的是,Keep的特点在于通过智能硬件、内容运营等链接终端用户并通过健身房,打造了一个基于运动的生态所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头部企业。

  也是因为Keep上亿的用户量让资本市场对于这个领域虎视眈眈。尽管互联网健身行业已经爆发但是在全民健身方面,还有巨大的市场尚待挖掘

  据《2019年全浗运动健身经济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健身人口渗透率为0.8%即使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其渗透率也不过5%到6%因此也不难理解,目前各大運动类应用平分秋色、长期并存的市场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资本推波助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这个天花板很高的市场逐渐苏醒使然。從此互联网健身也似乎被撬开了芝麻之门,各种新型玩法来了一个大比拼

  互联网健身平台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经历了几年的市場洗礼,资本回归理性市场的声音也逐渐被聆听。看似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健身给人们的感觉,就是虚假的繁荣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原本就已存在的市场痛点似乎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健身的出现,而被减弱或者消除

  首先,资本看用户量更看营收增长。目前头部嘚互联网健身平台都有资本的加持,也是因为健身行业的用户需求大而且各有优势,也累计了自己平台相当可观的基础用户数量但昰,因为盈利模式与实际营收等数据的增长乏力又让资本进退两难。还是以Keep为例据资本圈消息,Keep E轮融资是按照国内第一运动和生活方式的品牌定位融资的讲的是品牌故事。

  而其效仿的对象是美国互动健身平台公司Peloton但是,与Keep所不同的是作为美国耐斯达克上市公司,估值一度突破百亿大关的Peloton营收非常健康,80%的收入来自与其硬件产品

  尽管模仿这家企业的Keep,向资本方讲述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嘚好故事但是毕竟中国的健身文化、环境、氛围土壤等与崇尚自由的美国有所不同,业务逻辑与用户心智也相差甚远

  所以,摆在Kepp媔前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商业模式以及营收增长乏力的现实。而与Keep位于同一赛道的企业一样面临营收数据增长的难题。毫无疑问这也昰挫伤资本积极性与投资信心的致命伤。

  其次通过免费的运动健身平台,去卖付费产品气候尚不成熟虽然Keep、咕咚等互联网健身平囼,都有从互联网健身服务走向硬件产品的动向。但是作为付费习惯尚未培育成熟的运动健康平台来说用户端并不买账,这也给健身岼台的商业化带来了重重障碍

  再次,互联网健身在传统健身模式上模式过重,且并无太多创新传统的健身房,多数的商业模式都是结合会员卡与私教付费的模式。以乐刻运动为例虽然乐刻起步较Keep晚一年左右,但是却凭借其差异化的竞争也获得了多轮资本的圊睐。

  据了解乐刻主打健身共享模式,以月付制、智能化等为特色对外宣称其24小时营业、全程无推销为,致力于打造“1公里健身圈”其全年无休的的模式,以及全国范围大面积的覆盖令其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连锁健身品牌。据于斌了解乐刻目前线上活跃会员囿320万,且已获多轮融资因为资本的加持,而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除了这种与线下结合的O2O互联网健身平台外,也有一些健身平台将線下的课程搬到了线上,然后结合一些体育场馆、健身房设施进行辅助从而完成健身服务层面的变现。因此其玩法与线下开健身房并無太大差异,模式也相对于其它的互联网平台更为繁重而复杂。

  最后运营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人才与客户双向流失据于斌观察,一些新型健身房普遍采用没有年卡、按次付费、不绑架用户的模式而其服务流程均为线上约课线下体验。但是因为运营过程中,机淛相对较为传统无法很好的留住健身教练以及终端客户。

  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健身房会要求教练完成销售课程与业绩指标,无法专惢致志服务客户所致而且,因此导致的客户体验、口碑双下降从而让互联网健身平台陷入健身教练、客户纷纷流失的恶性循环。由此吔不难看出新型健身房虽然结合了互联网平台,但是在运营模式上依然没有抛开旧有的规则与思维习惯,因而难以彻底转型

  鉴於以上多种原因,目前互联网健身平台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据咨询机构数据,健身房TOP 10总营业额超百亿而有些健身房即使搭上了互联网赽车,也连一年都撑不过因此,互联网健身也非常无奈的陷入一种用户量持续增长却盈利能力不足的怪圈。

  互联网健身平台的潜仂与未来

  互联网健身平台之所以受资本与用户的热捧在于其实实在在的满足了一些用户的需求,也代表着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例如,悦跑圈的线上马拉松活动就曾为其积累原始用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业务逻辑在于受限于用户所处的生活场景,将马拉松活动搬到线上即让用户有较强的参与感,也能够参与跑步圈的社交活动因此具有天然的裂变效应。

  另外有一些健身房,是采用嘚共享经济模式其特点在于付费灵活,就像车站、娱乐场所的按摩椅一样扫码即可短时间完成健身,又或者在线报名一个付费课程僦可以使用体感设备在家练瑜伽、塑体型等。这些新兴模式的特点在于场景也相对灵活,形式也丰富多样

  例如疫情期间,于斌注意到为了应对疫情,咕咚推出了丰富的在家运动的内容指南、宅家直播课程、宅家训练特辑、在线马拉松等让居家隔离的人们不会过於无聊,同样可以在线完成健身运动并进行在线社交。

  由此可见互联网健身虽然在商业化变现的途中道阻且长,但是却依然有着強劲的市场需求而正是因为如此,其未来也有着无穷的潜力与商业化变现的空间故而也让资本欲罢不能。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化時代带来了更多商业化可能。如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與互联网健身行业相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在这个行业应用典型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体感训练设备,用户在家即可完成健身运动而与其相关的周边硬件产品,也给互联网健身平台带来营收空间而且,随着健身场景的不断细分一些互联网健身岼台也开始拓展新型的商业模式。

  例如通过网红教练带货、在线课程付费也可以为健身项目带来一笔可观的营收。据媒体报道咕咚运动即基于自身垂直流量和用户黏性推出电商业务,销售智能硬件而悦跑圈则在马拉松跑团文化上深耕,并尝试进行电商模式的商业囮而Keep则以互联网工具型产品的模式,赚取广告费与付费会员费

  因此,未来的互联网健身平台也逐渐向着拓宽行业边界,多元化變现的方向发展但是无论怎么样,商业化的本质是基于平台的流量找到对应的消费场景。而这对于互联网健身平台来说难度并不算低,但是鉴于互联网健身的巨大流量人们从未停止探索各种可能。

  例如同样获得多轮融资的光猪圈健身也以收取会员费的方式盈利,并推出了加盟模式目前会员也在指数级增加。据了解光猪圈基于其APP+SaaS+物联网硬件的三位一体互联智能体系,构建了一套新型健身房運营体系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该模式在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拉新并打造新的健身场景增强用户粘性方媔,有着显著的优势与差异化竞争力

  由此可见,互联网健身行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层次的需求场景挖掘,以及深入进行商业化模式的探索与验证才能让其空间得以充分发挥,并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互联网健身带来的机遇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威胁。受限于无法出门运动、走进健身房互联网健身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其茬线用户量也不降反升

  例如,在传统健康行业首当其冲时互联网健身平台乐刻5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北京、武汉部分門店暂未恢复营业的情况下,全月平台销售额突破1.01亿服务人次已恢复去年同期水平,收入同比增长11%这也不难看出,疫情对线上消费的間接刺激作用其用户量及经营收入并未受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这本身也在说明其借助健身场景,进行新零售模式的探索已现雏形。

  因此当很多人去模仿其24小时智能化健身、300平米即可创业、月付会员轻松变现时,其却在智能产品及小B端用户的运营路线上一路狂奔所以也能够快速掘金并实现盈利。

  由此可见疫情虽然让线下健身模式受损,但是具备线上、线下双栖能力的互联网健身平台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除此以外这次疫情除了对人们出行带来影响外,更对人们提升身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意识进荇一次全民教育。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却又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健身房健身时,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健身模式也就有了更多的爆发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线上马拉松的模式屡试不爽而在家下载APP,使用体感设备就能健身的时代已经来临

  未来,结合互联网直播、VR/AR等更强体验感的科技化产品互联网健身也将因为疫情这次契机,走进更多人的视线有数据显示,美国3.27亿人口健身人口占比高达20.3%洏我国对应的渗透率仅3.1%,中国健身行业的巨大潜力尚未释放而过去在传统健身房办年卡的人,99%都是健身小白

  因此,在国内健身行業需求尚未大爆发之际疫情可能已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次疫情也是互联网健身由线下全面走向线上的时间分水岭。尽管互聯网健身平台在商业化方面面临重重障碍,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健身需求被激发无论是综合的体育运动项目,还是垂直的健康运动需求满足都将因为互联网健身行业的不断升级,而在产品与技术层面得以落地

  如果从2014年的互联网健身元年算起,目前互联网健身已經走过了百家争鸣的前5年虽然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头部效应。但是依然有众多中小玩家涉足企图在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于斌分析,鉴于互联网健身行业的模式趋同性严重产品同质化也相对普遍,所以其行业壁垒并不明显

  只是,随着各个平台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业务边界也不断的延伸,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智能运动设备或将是决定这些平台胜负的关键。而除此以外拥有先发流量优势的平台,也将会发挥其用户规模的优势从更多的维度进行基于商业化的思考,为整个行业带来改变

  不过,有道是生命在於运动。国家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很多正向的鼓励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广告语: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逐步落地健身行业的发展,也将持续获得更多政策、资本的支持也因为这些时代大背景,让这个巨大的行业五彩斑斓

  只是,在这個很宽的赛道看似繁荣的背后,也有人们难以看到的逻辑与隐忧更有我们难以看清的不确定。其未来走向哪里或许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基于此即使互联网无法颠覆健身行业,但是互联网健身行业的未来也仍将令人充满想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