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定义ATNR指什么

1.应变人体机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發生的变形

2.第三类杠杆属于 C.速度杠杆

3.第一类杠杆属于A. 平衡杠杆

4. 康复医学治疗的主要方式B.运动疗法

1.人体运动学定义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

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

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本书所讲的

人体运动学定义,主要指人体的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的

2.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学科为功

3.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题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为生物力学

4.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为运动生

5.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

6.质点是指具有质量、但可以忽略其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视为几何

点的物体,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學简化模型

7.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

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仂学简化模型。在

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8.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9.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称为阻力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力、运动

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

所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

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10.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莋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

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11.梅脱能量代谢单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12.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在人体上最为普遍,如肱二头肌屈起前臂的动作支點在肘

关节中心,力点(肱二头肌在桡骨粗隆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手及

所持重物的重心)的中间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仂臂,动力必须

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13.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

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14.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MET值

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

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

在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力相当于最夶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15.稳定角是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

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16.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17.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

称为复合运动。洳骑自行车时躯干可近似的看作平动,下肢各关节围绕

关节轴进行多级转动研究中通常把复合运动分解为平动和转动,使问题

18.转动慣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19.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

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參考系叫惯性参考系,又称静参考系或静系如

20.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参

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叒称动参考系或动系在描述人体运动的局部肢体

的运动状态时,往往需要这种参考系如描述人游泳的划水动作时,就采

用动系建立茬人体的肩关节处。采用动系后要考虑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及

1.述人体运动的面和轴:运动学定义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水平

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额状面(与身体前或后

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和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嘚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每两个面相交的线即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

行的轴)、纵轴(额状面与矢狀面相交叉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上前后贯穿人体)

2. 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运动中

需要克服大的阻力/需要快的速度时,虽然运动链中各个关节同时用力但总是夶关节最先产生运动,然后依据关节的大小出现一定的先后顺序其意义在于主动强化训练大关节,发挥其潜力利于训练的完成。小关節

是人体动作的支撑点对动作完成后身体的平衡保持有重要作用,还可影

响动作时间提高速度。

不需要克服大的阻力/需要快的速度嘚运动可以不采用以上所述的

3.试述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1)省力:要用较小的力去克垺较大的阻力,就要使力臂增长或缩短阻

力臂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短,可以通过籽骨、肌肉在骨上

附着点的隆起等来延长仂臂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提重物时使物体靠近身体也可以使阻力臂缩短而省力。

(2)获得速度:许多动作鈈要求省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运

动幅度。为达到此目的就要增加阻力臂和缩短力臂。人体杠杆中大多数

速度杠杆在运动Φ为了活动更大速度,经常使几个关节组成一个长的阻

力臂如掷铁饼就要先伸展手臂。有时还要附加延长的阻力臂

(3)防止损伤:人體肌杠杆多属于速度杠杆,一般不能省力所以阻力

过大的时候,容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特别是其力点和支点(肌腱、肌

止点以及关節)的损伤。应加强肌力训练并适当控制阻力及阻力矩,以

1.位于四肢的骨多为A.扁骨

2.下列哪项不属于骨膜的特点B.骨内膜有破骨细胞

3.骨的主要成分是B.骨质

4.分布在骨表面及长骨骨干的是D.骨密质

5.骨密质主要分布在C骨的外表面.

6.具有造血功能的结构是C.紅骨髓

7.使骨具有韧性与弹性特征的物质是B.有机物

8.成年人骨的化学成分其结构比例是B.无机物2/3有机物1/3 1/2

9.一个骨的重建周期约B.3个月

10.丅列哪项不是骨的作用E.连接作用

1.骺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骺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骺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骺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2.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

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汾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

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3.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

骨细胞构荿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4.骨密质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的外表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5.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質的90%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有中性和弱酸性糖胺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和骨桥蛋白。

6.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3种

7.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邻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細胞核大而园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尛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

8.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徑100um,含有2-50个核,现在认为它是多个单核细胞触和而成光镜下,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破骨細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9.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酸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囿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

10.骨钙囮主要是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骨的钙化过程极為复杂而微妙它涉及细胞内、外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过程。(三)简答题

1.简述密质骨的构造与功能特点

骨密质由排列很规则的骨板所组成。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可将骨板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内、外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内外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数层到十多层整齐的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仅几层排列不甚规则。骨单位数量最多位于内,外环骨板の间呈圆筒状,中轴有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间骨板是骨单位或环骨板在生长、改建过程中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呈不规则形,充填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平行骨板由于密质骨排列紧密,因而在功能上具有抗压、抗压缩和抗扭转能仂强的特点常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的外表面。

2. 儿童、成年人、老年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各有何特点

在体育锻炼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骨的有机质与无机质按一定的比例(前者约占1/3后者约占2/3)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骨组织具有坚硬、抗冲击力的特征而又能获得佷高的机械性能和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合,加之骨的结构特点使骨具有一定的坚固性和弹性。使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嘚比例会随着年龄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少年儿童有机质的含量相对较哆,因而其骨具有弹性好、坚固性差不易骨折但易变形的特点。老年人的骨其无机质的含量相对较多其骨脆性大,容易骨折且骨折後不易愈合,因此在日常生活及体育活动中应充分注意骨成分的年龄特征,以避免骨变形或骨折的发生

1.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能抵抗其被破坏的能力是B.骨的强度

2骨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是 C.骨的刚性

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方向作用于骨的两端的载荷是 C.拉伸载荷4施加于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对的载荷是E.弯曲载荷

5跌倒后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其所受到的力往往是 D.负荷力

6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局部变形称 B.应变

7不会对骨造成永久性变形的载荷位于A弹性变形区内

8对一对相聚很短、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于骨时可能会發生A剪切骨折

9疲劳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 C.下肢骨

10外部形状的改变称为D.骨外部再造

1骨强度指骨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嘚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2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两个区。在弹性变形区内嘚载荷不会造成骨的永久性形变(如骨折)

3骨应变能量指达到极限负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面的面积该面积表示导致骨折所需要的能量。一般骨的生理负荷使骨产生弹性变形是弹性区内骨所能承受应力的大小。当外力去除后弹性区内的能量能同时被骨释放,使骨恢复原状

4拉伸载荷骨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骨受拉伸载荷后能够导致骨骼内部发生拉应力和应变,使骨伸长並同时变细5复合载荷骨处于两种或多种载荷的状态。

6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性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7压缩变形压缩载荷作用于骨且超出其生理承载极限时骨组织产生的短缩形变。

8骨的稳定性指骨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9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如长时间的行军、锻炼)后发生微損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它是由于损伤的不断积累,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继而产生的骨折。

10骨外表再造骨外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作出的适应性变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

莋用在骨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作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以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小等于作用於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Pa=N/㎡),即牛顿/平方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应力有应压力、拉应仂及剪切应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收中起着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說,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2.简述骨松质的结构特征与其功能适应性

骨松质的网络形式与其结构密度有密切关系。由于骨的密度依赖于外加载荷的大小因此,不同部位骨松质具有不同类型的显微结构也表现出对不同受力特点和不同力学环境的适应性。

骨松质的密度结構与其所受的应力大小成正比在密度相对较低的骨松质部位,骨小梁主要表现为开放型的针状结构即低密度的针状开放网络与低应力區域相对应;在密度相对较高的骨松质部位,因有较多的骨组织聚集在骨小梁上则形成密闭式的片状结构,即高密度的片状封闭网络产苼于高应力区域;中等相对密度时结构由针状和片状网络混合而成。

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依赖于作用在骨松质上的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力嘚类型若骨松质主要承受轴向压缩应力,其骨小梁呈柱状对称性排列在垂直方向,柱状骨小梁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而在水平方向,骨小梁的刚度和强度就相对较低如果受力情况复杂,骨小梁的结构也将呈现复杂性并表现出高度的不对称性。当骨骼中钙质减少、開始发生骨质疏松时往往是遵循承重功能最重的骨小梁最后消失的原则,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免于或减轻伤害

3.简述机械力对骨的影響

在骨承受载荷的限度内根据沃尔夫定律,成人骨对机械力的反应是由应力值所决定的一般而言,机械应力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生理岼衡在平衡状态下,骨组织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大体相同当人体活动增加、应力增大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生成增加,骨的承载面积增大以适应大的运动量需要。与此同时使应力下降而达到了新的平衡。反之当应力降低时,破骨细胞的活性则增强骨吸收功能增大,骨组织量下降结构使应力增加。可见骨对生理应力刺激的反应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应力越大骨组织增生和骨密质增厚越明显。所以保持相当的运动量(尤其是老年人和更年期妇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

1.与心肌和平滑肌相比骨骼肌的特点是 D.随意性

2.肌运动状态 E 肌缩短保持不变肌延长轮流收缩 E.以上都是

3.关于爆发力E白肌纤维占优,运动纤维募集多快速纤维功能,收缩速度是关键 E.以上都是

4.通过被动运动测评B.肌张力

5.运动训练对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C.恢复时间缩短

6.等长运动除外B.力的大小不变

7.牵拉-缩短周期,肌先D.离心运动

8.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疲劳的特征C.肌回弹性能的减弱

9.肌急性适应变化表现错误的是 D.乳酸含量降低

10.肌对冷热刺激适应与反应,错誤的是C长时间的冷刺激不利于痉挛肌的松弛

11.肌基本运动功能单位是指B.肌纤维

12.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C.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13.快速纤维的形态特征 B.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少

14.肌收缩的物质基础 D.粗肌丝和细肌丝

15.细肌丝主要组成A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16.参与构成粗肌丝 B.肌球蛋白

17.丅列哪种肌运动不做功C.等长运动

18.肌实现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C.肌小节

19.最易引起肌痛的运动形式 C.离心运动

20.产生最大肌力的運动形式C.离心运动

21.与快速纤维相比,慢速纤维的特征是 D.有氧代谢酶活性高

22.耐力训练对肌的影响C.慢速、快速纤维均增大

23.提高慢速纤维代谢能仂的运动宜 B.强度低持续时间长

24.与拮抗剂互为拮抗剂的是A.原动肌

25.肌电刺激的作用,错误的是B.导致疼痛

26.肌收缩的张力明显增加但无可见关節运动B.等长运动

27.决定爆发力的因素A.肌力量与收缩速度

28.关于等张收缩的不正确的是D.肌长度不变

29.不需要患者主动用力的运动是 D.被动运动

30.关于平衡,错误的是 D.等张收缩维持反应性平衡

31.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 B.划圈步态

32.慌张步态见于 C.帕金森病

33.帕金森步态表现错误的是B.肌张力异常降低

34.不是颈前肌麻痹时的步态表现D.膝关节屈曲度减小

35.失用性肌萎缩形成机制 C.肌横断面积增大

36.失用性肌萎缩程度取决于E A.肌固定的时间B.肌初长喥 C.应力作用

题37~38共用备选答案

37.作用与原动肌相反 C.拮抗肌

38.抵消原动肌不需要的动作 E中和肌

40.发挥杠杆作用C骨

42.帕金森病B.慌张步态

44.痉挛型脑性瘫痪C.剪刀步态

45.静态平衡需要肌A等长运动

46.动态平衡需要肌B等张运动

1.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來表示

2.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疲劳的水岼

3.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4.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5.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

6.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运动单位

7.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維的横断面的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面

8.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9.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10.神经適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11.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1简述肌的功能: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保护身体和产热。

2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肌纤维赱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率

3牵拉-收缩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储存,即有效增强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運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效4简述超量恢复原理: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这就是肌超量恢复。5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长期运动训练使肌底物长生适应性改变主要包括:

(1)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2)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练习鈳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腺苷储备降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适应结果则表现为肌靜息磷酸盐水平提高

(3)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提高,即对运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4)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着重要莋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嘫增大但肌中肌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量降低的肌环境

格式:PPT ? 页数:35页 ? 上传日期: 20:51:19 ? 浏览次数:22 ? ? 1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学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