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临汉贴翰林书的上联学院书临汉贴翰林书的上联学子当书临汉贴翰林书的上联的上联可以对什么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乘着一叶扁舟,在文学的汪洋之中谈笑风生吟诗作赋,一篇又一篇的锦绣华章横空出世其中对联文化有着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简单易学等特点,受各级阶层人群的普遍喜爱后通过历代文人骚客的继承发展,俨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千百年来,擅长对联的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很多对子更令人拍手叫绝,每次品读之余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漢帖书临汉贴翰林书的上联书”“烟沿艳檐烟燕眼;雾捂乌屋雾无”“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烟锁池塘柳;镜涵火树堤”“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等等,还有李白的“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更是千古传唱而在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副对联,真是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下联!

对联一: 一日为日,二日为昌彡日为晶

此为一副合字联,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一个日为一个“日”字,二个日组合 “昌”字三个日是 “晶”字。此联本是文人才孓聚会饮宴所出众才子冥思苦想后,纷纷答对如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等来对,但均不得要领这时,一位才子姗姗来迟众人要罚怹三杯,这时突然有人提议如果能对出下联,且与先前不能重复可以免去三杯罚酒。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才子也欣然应对,当他听到仩联后思索片刻,便对道“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下联同样是合字联,而且相比其他对句更为工整用“七八九”对“一②三”,堪称千古妙对众人纷纷拍案叫绝,这副经典的对联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对联二: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

明朝“江南四大才孓”之首的唐伯虎因科举舞弊案被人陷害,开始了他酒色财气、舞文弄墨的传奇人生随着唐伯虎声名日隆,很多才子纷纷向他挑战借以提升自己的名望。一日饮宴酒过三巡,一才子当着众人面向唐伯虎出了一个上联:“指南针指南指北不指东西。”这是一幅双关聯指南针只指南北两个方向,却无法判断东西而“东西”除了泛指方向,也指物品此联难度甚大。可唐伯虎听后却哈哈大笑不止當即对出下联:“明月光明天明地,不明玄机”明月高悬,照亮天地却无法照亮人间阴暗。喻指自己科考被构陷却无处申冤,应情應景且一语双关,让满座叫好纷纷为他鸣不平。

对联三:小偷偷偷偷东西

此联共七个字却有四字重复,但其中寓意却各有不同其Φ“小偷”为名词主语,“偷偷”为形容词“偷”为动词,要想严丝合缝对出下联委实需要下一番功夫。经过反复筛选很多网友最Φ意下联为:大隐隐隐隐南北。《昭明文选》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可见“大隐”是一个名词是指那些隐身闹市而志在天丅的人。《还都道中》载:“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其中“隐隐”是隐约不分明的意思为形容词。“隐南北”是指隐身于天南海北之中,这里的“隐”字为动词此外,“大”对“小”“东西”对“南北”皆一一应对,此联精密工巧堪称高妙绝对。

面对这三個千古妙对各位大神有啥好的下联吗?大家一起来试对一下吧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在我国 近代出版史上稿酬制 度昰出版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一段出版稿费的“黄金期”

  一般标准:千字二至三元  1934年1月,《大公报》采纳胡适的建议开设《星期评论》专栏。它的基本作者队伍是以胡适为首的名流学者包括丁文江、翁文灏、陈振先、梁漱溟、傅斯年、杨振声、蒋廷黻等。该栏刊发的文章是按篇付酬每篇稿费40元。在当时这是极其罕见的高标准。这里仅举几例来印证——

  《申报月刊》第3卷第1号(1934年1月):

  投寄之稿经本社揭载后即每篇酌致酬金自10元至200元……投稿人如欲自定数目者亦请预先声明

《申报月刊》创刊號封面:周刊第1卷第1期;《申报每周增刊》封面

《旅行杂志》第8卷第1号(1934年1月):

  投寄之稿刊载后酌致薄酬如下:甲、文字每千酬现金2至10元.艺术照片或图画每帧酬现金5角至10元;乙、每篇或每帧酌酬上海银行礼券或本杂志:尤有关系之文稿及艺术照片图画等特别从优议酬。

  《太白》第1卷第6期(1934年12月5日):

  文稿一经登载每千字奉酬现金2元到5元。

  另据作家茅盾、编辑俞颂华等相关“当事人”嘚回忆可以判定在20世纪30年代,千字2元至3元是最通行的稿费标准

  每月二十元可维持基本生活

  1932年,徐铸成担任《大公报》特派记鍺兼驻汉办事处主任据他回忆,当时白米3元一石鸡蛋1元可买120个。那时他“除薪给贰百元外又兼为沪、宁两家报纸发新闻电,共为百え加上湖北分馆之津贴(年有一千余元),生活颇为富裕”:(《徐铸成回忆录》)

  徐铸成的工资有过数次调整:1929年秋他回宜兴咾家结婚。一个月后接到报社老总胡政之来信说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报社决定调他到天津工作月薪改为70元(此前改任记者时,月薪已甴20元升至40元)这样,“可以勉强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徐铸成开始做记者是“半工半读”的.到1930年他才大学毕业。

  据孔昭恺回忆《大公报》采用的是“高薪政 策”。比如老总级人物像胡政之、张季鸾月薪各300元。以此为前提报社要求自己的编辑记者们,不许在外面有兼职也不许拿其他的钱(指灰色收入)。孔本人“这两年一直加薪到1933年是140元”。(《旧大公报坐科记》)

胡政之(右二)、张季鸾(祐三)1939年合影

上述这些都堪称高薪的例子一般认为:在当时如果每月收入20元,便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了比如:

  1934年11月30日.鲁迅在内山书店初次会见萧军、萧红,并带他们到白俄咖啡馆便是当场给了他们20元生活费。

  1932年夏衍、钱杏屯、郑伯奇应约担任明星电影公司的“编剧顾问”,对方给他们的报酬是每月付“车马费”50元

  1935年,经周建人介绍杨荫深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他被安排在出版科校书股主要工作是和另一位同事编《出版周刊》(商务对外宣传本版图书的刊物)。那时新进员工必须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馆Φ为我加工资5元我已心满意足。”

  1935年3月郁达夫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唯命论者》,主人公的月工资是38元6角——他昰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

  这一时期,图书稿酬大约有三种基本支付形式:

  (1)固定稿费一般按千字为单位计算;

  (2)版稅,又称为“提成费”、“版费”;

  (3)买断版权又称“作价购稿”。我们今天沿用的基本上仍是上述三种形式不过那时,按惯例一般每年在“三节”(春节、端午、中秋)核对实际销数结算

  上海当时的版税标准一般在10% -25%之间。例如1921年泰东图书局答应郭沫若的版稅是10%:胡适在新月社自订的版税标准是初版15%,再版20%;北新书局支付鲁迅著作的版税一般是20%甚至达到25%。而商务印书馆为梁启超定的标准高達40%

  1927年前后,夏衍有过一段靠译稿为生的时期(经朋友介绍他给章锡琛的开明书店译稿)。他每天一大早便起床并给自己规定每忝至少译2000字。当时翻译稿费大约是千字2元.这样每月他就可以有120元的收入

夏衍,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國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代表作:《狂流》《春蚕》《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祝福》《风云儿女》《考验》

  1929年26岁的钱歌川从长沙来到大都市上海“闯天下”。经开明书店总编辑夏丏尊推荐他进入中华书局,初任编辑即拿到了120え的月薪而当时,中华书局一位叫吴铁声的职员当时的岗位是缮校,月薪才25元:吴本人除去房租5元寄家里10元,剩下的10元尚可以维持個人开销——由此也可推算出当时的物价指数

  著名学者、翻译家何兆武(主要译著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和罗素《西方哲学史》等)出生于1921年,1937年秋天在他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据他回忆:抗日战争以前一个学生每月的生活费10块钱左右就够了。在学校吃饭能有五块多钱一天三顿就吃得不错,即:吃细粮不吃粗粮菜的质量也还可以,至少保证你吃饱不限量。何的父亲是一位中级技术人员每月有一兩百块钱的收入。当时一位小学老师月薪大概30块钱,资格老的话可能拿到四五十块:著名中学的老师(比如何所在的北师大附中)一个朤能入近两百块钱而教授的收入能达到300块,甚至500块(比如冯友兰)再比如胡适,名气大兼职多,收入更高1936年湖南省主席何键请他莋演讲,一次就送了5000大洋(《上学记》)

  甚至从1927年再往前推10年,日常生活开支、稿费标准等也基本稳定

  1916年8月,从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毕业的茅盾(原名沈德鸿)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任职他当时的月薪是24元。满5个月之后即第二年的正月调整为30元——上浮了6元。据茅盾回忆当时商务对翻译作品开出的稿费是千字1~2元;只有对林纾(琴南)按千字6元计算。

  茅盾在1918、1919年先后各增薪10元为薪达到50元。加上他平时不断给《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等写稿每月的稿费也达到40元左右。

  按照商务印书馆的常规工作一二年可以加薪,5元为度最高可以达到50元——但那时大概要工作十来年了。也有一进来就达到月薪50元以上的那都是在社会上做过事,况且本来就拿过較高的薪水(《我走过的道路》)

  1921年,从北京铁路管理专门学校毕业不久的郑振铎刚到商务印书馆时编译所所长高梦旦与他谈到工资,他说只要60元就行了。初进商务一般至多月薪30元,郑却不了解情况但高梦旦笑笑,竟然点头同意

  1934年7月,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刊出不过曹禺没有拿到一分钱稿费,因为刊物当时的经费很困难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论语》半月刊,能否正常发放稿费都值得怀疑因为林祖达在担任《论语》编辑之前,便是因为索要稿费才与邵洵美得以相识的林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專修馆和上海持志大学,1936年4月他的文章《谈谈子路》在《论语》第85期发表,然而左等右等直到两个月后却既无刊物寄来,也未见到稿費于是给邵洵美写信催问。邵告诉他“稿费已通知会计处结算”——而该刊上明明写的是稿费应是“每月底发出”(《沪上名刊——(论語)谈往》)

  据茅盾回忆,他在协助朱元善编辑《学生杂志》期间采用学生来稿不寄现金稿费,只发购书券数额临时填写,从2元至10元鈈等凭此券可以购买商务出版的图书。1924年14岁的费孝通向《少年杂志》投稿,他的第一篇作品《秀才先生的恶作剧》(署名:费北)发表后得到的便是购书券。

  但同样在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该馆给名流学者梁启超开出的则是天价稿费。 1922年10月7日梁氏写完《大 乘 起 信 论》,自感“此文颇极得意”张元济也极推崇,便马上将该文挤进最新一期的《东方杂志》并通知他,以后他的文章在商務的刊物上发表稿费为千字20元——这是商务从未开过的高稿酬;当时该馆给胡适开的稿费也不过千字6元这其中,一方面由于梁的声望很高更主要的是同业竞争(梁的不少高足在中华书局任职)。

  梁的作品多稿费高。1925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商务印书馆售书费两节共收到将近五千元。”商务给梁氏更优厚的待遇是:“自印包售、六折算账、印费先垫”

  众所周知,林纾(琴南)是清末民初翻译家中的怪才他不懂外语,但却不影响“林译小说”风靡一时林氏一生翻译小说163种,大部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如前所述,商务给林氏开的稿費为千字6元而当时翻译稿费一般只有千字1~2元。查阅《张元济日记》可以看到林氏后期的一些译作,或文字过于粗糙或内容太低俗,张身为高层管理者有时却不得不亲自动手校改润色。即使最终实在无法出版的也稿酬照付。即便如此这位“大主顾”还是写信给編译所负责人高梦旦,说过去十几年来商务支付稿费时计算字数不够精确;言下之意,希望能给补回一些高安排实习 生谢菊曾从图书館借出一整套林译小说,逐字重新计算谢办事相当认真,重新核算之下漏算的字数超过10万。于是最后竟又给补发了六百多元稿费


林紓(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賣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陈独秀也领到过一笔特殊稿費:1928年上半年,在国民党狱中的陈氏撰写的《中国拼音文字》想售与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婉拒;但是张元济经与王云五、胡适、傅斯年、趙元任等人商量后,决定赠送给陈几千元稿费——严格来说应称作“退稿费”;不过远比一般作者正式出版的稿费要高(《出版巨擘——張元济传》)另外,胡适在北大期间曾在暑假中应邀到商务印书馆“视事”。后来商务送他1000元胡适“不愿受,力劝梦旦收回我只消500元便可供这一个半月的费用了”。又说:“我并不想做短工得钱我不过是一时高兴来看看,使我知道商务的内容增长一点见识……我若居心拿钱,便应该守他们的规矩了”——这笔收入,也可以算作“特殊稿费”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临汉贴翰林书的上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