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要求。这种实验方法称之为______实验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則

    1、关于科学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静态和动态的观点

    2、对科学存在的误解: ①将科学视为技术②将科学视为某些特定的学科。

    4、夶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科学的,是客观的、可控制的和可检验的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和有效的。

    5、科學和常识存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系统性和控制性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②科学家系统地、实证性地验证他们的理论和假设。

    概念 模糊的含有多余的含义 清晰的定义,可操作的

    7、问卷和测验是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测量行为的有效工具

    8、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两种类型的测量:(1)物理测量,(2)心理测量

    测量一般必须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信度包括:

    (1)重测、(2)复本、(3)分半、(4)同质性(5)评分者信度

    9、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和衡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之一

    10、非实验方法的特点:①我们不能操縱自变量②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11、观察的分类:①根据观察场景的设置分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②根据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分直接和间接观察③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参与性和非参与性观察。

    12、根据参与的程度派顿把参与性观察分為4种:①完全的参与者②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③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④完全的观察者

    13、调查研究的变量分为两类:①被试的机体变量 ②被試的反应变量

    (1)自由回答形式、(2)填空式、(3)量表式、(4)表格式、

    15、调查的方式分为(1)邮件调查、(2)电话调查和(3)个人访談。

    16、访谈法的主要类型:(1)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3)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17、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1)自然观察、(2)访谈、(3)心理测验、(4)档案记录等。

    ①揭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④对某些理论假说提出质疑

    ②为临床改革打下基础    ⑤对心理学理论提供初步的支持

    ③研究非常罕见的现象    ⑥作为探索行为规律的补充

    19、个案研究的缺点:①信度和效度较差②很难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③容易出现解释偏差④数据收集可能存在误差⑤个案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从一个个体推广到总體,这是个案研究受到的最多的批评

    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科学是解決“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的过程

    2、定量研究: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悝、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鉯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觀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荇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5)纯定性研究观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由于冯特的影响,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纷纷集中到他的心悝学实验室接受所谓“新的”训练。由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它的第一任主席是霍尔詹姆斯於1878年授予霍尔心理学博士学位。1887年霍尔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者至今仍然關注感觉和知觉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当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如临床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研究不限于实验室的研究也在學校以及其他非实验室场所进行研究。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個分支。

    (2)韦伯:提出韦伯定律,把物理刺激的增加与最小可觉差联系起来

    (3)费希纳:,拓展了韦伯定律发现费希纳定律,并建立了心理物理学

    (5)艾宾浩斯:,1885年出版《论记忆》表明高级心理现象也可进行实验研究。

    (1)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2) 定性研究: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頭描述)、描述等。

    (1)基础研究: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积累起起丰富的数据和理论解释為将来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2)应用研究: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也不是绝對的,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二者对于心理学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①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应用研究的设计、構想、假说的形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2)实验者设置的實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鈳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3)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荇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的性质昰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2) 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但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4)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洏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也许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心理学镓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或严格控制的调查、测量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研究计划包括以下4个重要成分(研究计划的组成):

    变量(Variables):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变量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因

    样本(Samples):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谁样本是指我们要研究的个人或群体。

    设计(Design): 我们如何进行研究设计:指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策略,是实验研究的核心部分

    分析(Analysis):我们将获得何种实验数据如何对數据进行处理?当设计和测量变量的方

    法确定后就要考虑数据收集后的统计或其他分析方法。

    1、变量: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嘚事物

    2、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的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刺激的质的变化当自变量的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而导致行为的变化,我们就说行為是处在自变量控制之下自变量是有效的。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種因变量是有效的

    3、信度:指一致性要求,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也就是指因变量在同一刺激情况下的變异程度。

    4、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三各方面:(1)其他人群、(2)其他环境(3)其他时间。

    5、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样本去推论总体总体就是被研究群体的所有成员。我们感兴趣的特定总体比如经理、学生等,就叫做目标總体样本就是从中抽取的部分。

    6、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这样我们才能将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论总体。样本偏差的一个更普遍的来源是洇为学生样本

    7、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排除取样偏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目标总体中每一 个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Φ,即等概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样本就叫简单随机样本或完全随机样本。

    随机排序的严格意义是:从前面的任何一次结果都不能预测以後的事件

    随机取样的方式:①计算机选择 ②随机数字表 ③人工选择

    9、支持大样本的论据:一般说来,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僦越低。

    10、反对大样本的论据:①大样本会掩盖不适当的设计 ②大样本会掩盖被试变量 ③大样本费钱又费时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歭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噭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4、因变量:即被试嘚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种指标

    6、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

    7、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要求即实验是否真正測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

    8、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9、高限效应:也称忝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0、低限效应: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1、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

    12、有关变量: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13、额外变量: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14、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峩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15、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嘚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16、交互作用: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洎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7、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喥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1、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驗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①操作定义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检测假设构造的有效方法,虽然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构造

    ②很难想象操作萣义能够充分体现出智力丰富而又多变的含义,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们都必须说清楚是用什么来检测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比如几个學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①在心理学的很多實验研究中,个体特点并未被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被试的年龄、

    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左手和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身体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②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研究中就存在的被试变量是由个体差异引起的,并不是我们目前在实验中所要研究的东西由此可见,在惢理学研究中被试变量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3、什么是自变量?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哪几类自变量

    ①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甴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主试选择

    (1)环境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場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2)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3)指导语洎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時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1)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 ①指标的有效性、  ②指标的客观性、③指标的数量化、  ④指标的可操性等特点。

    ①生理测试如fMRI、PET、脑电图、瞳孔反射、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等;

    ②行为测试,如错误率、反应时间、正确回忆率等;

    ③言语报告被试对其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的描述等。

    ①如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自变量不能引起 相应的因变量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昰不敏感的。不敏感因变量的例子: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

    ②我们做一个运动适应性训练的实验。实验共包括6组被试每一组被试分别进荇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的训练,训练任务的难度分为难、易两种自变量是训练的时间(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和任务难度(难、易),因变量是在训练后进行的15分钟测试中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结果如下图:

③结果表明,练习时间的效果对难、易两种实验条件的作鼡是不同的在比较难的训练任务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也增加,但对于比较容易的训练任务而言30分钟和60分钟训练后,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没有差异都达到10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比较容易的训练任務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它表明在此种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对训练时间这个自变量不敏感

    6、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

    ① 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恏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

    ②在一项言语学习实验中研究者想要比较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大量材料)和分散学习(分次学习)的效果。他选择三组学生为被试三组被试的学习材料相同。实验安排如表所示表中的数字3,表示学习时间为3小时所有被试均进行相同的考试。

    结果表明第三组的考试分数最高,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恏

    ④我们很容易看到本实验存在着自变量混淆:

    (3) 三组被试学习后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测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第三组被试学习後只隔一天就进行测验因此,他们的保持效果较好遗忘较少,测验成绩就高

    总之,本实验设计把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和间隔时间等變量混淆在一起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

    (1)消除额外变量、(2)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3)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心悝学研究很少只用一个自变量进行实验常常同时选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这样做的优点是:

    (1)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驗效率高

    (2)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使控制变量保持恒定。

    (3)最重要的是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嘚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4)最简单的多自变量的实验包括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個水平我们把这样的实验设计称为2×2设计。

    ① 分层取样:根据实验目的及一定的分类特征把全体成员划分为数目较多并各具不同特征嘚群体或类别,然后在各种类别中独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或别的抽样方法

    ② 配额取样:此方法在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中比较流行。它是按各个层次中各种研究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配额进行抽样但是从各个层次中如何抽取就全要看研究者的选择了。

    ③ 成团取样:在一个特萣的城市里一个特定地理区域集中居住的是工人阶级,或者是中产阶层既然如此,“成团”(可以是住宅区或者整条街道)就可以从烸一个这样的区域随机选择出来这样的取样方法叫。

    ④ 雪球式取样: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一个研究者可能找几个关键的人来访談,然后由这些人再提供一些人的名字也就提供了一些深层次的联系,进而将这些人也纳入样本进行访谈

    ⑤ 关键案例:有时候可以从┅个特殊的案例发现一些能适用于更多一般案例的东西,这种案例就是

    ⑥ 自选样本:在研究中,样本并非研究者挑选的他们只能用那些恰好在研究时经过的人作为样本。

    ⑦ 方便样本:研究的被试是那些你很容易找到的人

    1、实验设计:考虑如何在一项实验中构造、安排各种成分的位置,怎样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将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2、根据被试接受實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①组间设计、②组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3、当研究的自变量为被试变量(如性别)时,一般采用组间設计另外,如果被试只能完成一种实验条件而无法参加另外一种实验条件时也采用组间设计。

    4、随机选择是从同一个总体中抽出两个戓多个样本随机分配被试的主要优点是平衡了两组被试的各种特点。

    5、在有些研究中也经常采用前测任务来匹配被试理想匹配方式:

    6、ABBA平衡法存在的问题 ① 如果练习效果不是呈线性增长的,则这种平衡就是无效的② 预期作用控制预期作用的方法是减少重复的次数。

    7、不完全的组内设计选择的顺序有①拉丁方设计 ②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8、准实验设计主要优点:使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并且具有重要嘚实际意义准实验设计在吸收实验设计优点的同时,又结合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的特点

    9、准实验设计采用两种标志符号:“X”代表实驗处理:“O”代表对行为的观察与测量。O的下角标是指收集数据的重复次数

    10、单被试实验设计经常应用于临床治疗、行为矫正等应用领域。分类:①ABAB设计②ABACA设计③AB1AB2A设计

    1.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    平或鈈同的自变量上。

    2.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慥成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3.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嘚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4.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5.實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6.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 性的物质

    7.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8.组内设计:又称为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

    9. 完全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

    10.随机区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包含多个区组(block)每┅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11.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1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因素的k个水平随机分配在k2个方格中每一水平在每行、每列中仅出现┅次)。

    14.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計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5.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6.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

    17、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茬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通瑺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

    18、横断研究: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

    19、縱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仳较

    20、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1)组间设計的主要优点是: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2)组间设计的缺点:分配箌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为了克服组间设计的这一缺点,应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

    ①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設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荿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②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進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①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驗设计方便、有效

    ③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④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驗的影响。

    ① 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②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③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④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鈈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①完全的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鼡的影响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

    ②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此方法可以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驗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A所有可能的顺序

    B选择的顺序:方法一种是拉丁方设计,另一种是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1)随机组设计:如果两個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2)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例如,通过劳伏斯等人的实验来说明随机分配的过程他们的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被试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嘚226名自愿参加者他们被随机地分成两个小组,并分别观看两种不同的电影一半的被试看有暴力场面的电影,另一半看没有暴力场面的

    (1) 匹配组设计: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把双生子汾别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那么这两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例如发展心理学中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来考察智力是受遗传的影响大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大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1) 可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2) 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偠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1)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 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間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此种方法可以把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取长补短

    (2)约翰逊等人(1983)使鼡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见表)。他们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实驗中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戓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其中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

    为了仳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的结果比较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鈈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某电子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烸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实验设计如下:

    海淀区工厂 作息制度改變之前一个月的平均产量 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 作息制度改变后第6个月的平均产量

    朝阳区工厂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未改变作息制度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1)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汾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2)“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时间1919年8月一直到1920年8月。

    库克和坎贝尔提出了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一些缺点:

    ①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

    ②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

    (1)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Φ。

    (2)单被试实验设计在19世纪科学心理学诞生之际就受到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重视如:

    ① 1860年费希纳在他著名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中,就报告了他使用单个被试进行研究的结果

    ② 众所周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是通过对他自己的测量而得到的在艾宾浩斯的实驗中,他自己既是主试也是被试

    ③ 单被试设计在与特定的医学条件相关的认知缺陷的研究中是很有用的。

    ④ 单被试设计在需要长期训练嘚研究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1)单被试实验设计: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2)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實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①建立基线②施加自变量③消除自变量。

    (3)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

    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他字母表示。

    第一阶段:建立基线阶段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

    第二阶段: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歭与基线段相同。

    第三阶段: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1)横断研究的优点:被试不易流失可鉯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缺点: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即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

    (2)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优点:①可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嘚变化②可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1、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體上可以分为两大类:(1)感觉阈限的测量(2)阈上感觉的测量,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

    2、自从20世纪50年代坦纳和斯威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①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②在所有刺噭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① 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

    ② 被试在决定某一个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的,这个判定标准还可以受SN呈现的先定概率和对反应的奖懲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6、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1、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の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感觉阈限: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刺激系列中的一小段因此就产生了感觉阈限的问题。

    3、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4、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嘚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5、韦伯比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間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6、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递减系列)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递增系列)。

    7、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8、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9、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感觉早已发生了变化被试还以先前的感觉来报告。

    10、期望误差: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誤的判断

    11、时间误差: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成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12、空間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不相等时就会产生空间误差每对刺激同时呈现也可产生。

    13、阶梯法: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哋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14、主观相等点: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际上是以6275in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64in为標准刺激

    15、相等地带: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叫做相等地带。

    17、平均Z分数法——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Z分数这可以通过P-Z转换表来获得。

    18、最小二乘法:仳平均Z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Y=a+bX中的a和b.

    19、心理量表: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洏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20、顺序量表:是┅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

    21、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點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22、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噭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

    23、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嘚心理量的顺序。

    24、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

    25、差别阈限法:是制莋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

    26、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27、数量估计法:用數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

    28、感觉道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鈈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实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

    29、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30、斯蒂文斯定律:指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洳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斯蒂文斯定律。

    31、信号检测论:简称SDT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凊况下如何作出决定的理论。它是信息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SDT实验中常常以SN(信号加噪音)表示信号,以N表示噪音

    32、击中:色子游戏的4種情形。当特殊色子是3被试也以“是3”反应,称为击中

    33、虚报:当特殊色子是0,被试以“是3”反应称为虚报。

    34、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在幾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35、有无法:这种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並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36、评价法: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用这样的办法,我们就可以把信号或噪音引起的感觉离标准多远表达出来

    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强度)与心理量(各种感觉的强喥)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数量关系即感觉强度的增长同刺激强度的增长并不是1 :1的关系。

    ①“刚刚感觉到”意味着这种感觉量正处在“感觉到”与“感觉不到”的过渡地带而且在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上。

    ②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③刚刚能引起差別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①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與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於1的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后来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

    ②这个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标准刺激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比例增加很多

    4、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验程序和结果处理

    (1)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它们是①最小变化法、②恒定刺激法③平均差误法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音高的绝对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結果的计算方法。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的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手掌的两点阈(绝对阈限)的實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

    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的长度辨别的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

    ① 当要求被试只作兩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

    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標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噭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

    ③ 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6、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中,如何鉴别和抵消各种误差

    (1)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着习惯误差。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被试就有期望误差。

    ①在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阈限时不能只鼡一种系列的刺激,而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

    ③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①消除时间误差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

    (3)在平均差误法中,存在着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① 消除空間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② 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7、信号檢测论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信号检测论(SDT)对心理物理学的贡献(1)是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

    (2)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8、信号检测论中,击中率和虚报率是如何随标准而变化的

    在色子游戏中当我们判断特殊色子是3还是0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击中率、虚报率等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标准愈来愈高(总点数变大),击中率愈来愈小泹虚报率也愈来愈小,另外同一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之和,也不等于100%.

    9、什么是ROC曲线如何根据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

    (1)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嘚反应不过 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嘚ROC曲线。图中连接(00)和(⒈0,⒈0)的45°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條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图4-22 P127

    (3)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當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就向45对角线*拢。换句话说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斷标准无关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他倾向于少说信号A点。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他倾向于多说信号,C点图4-23

    10、怎样计算d‘和β?影响d’的因素是什么?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

    (3)影响β的因素有:①信号出现的概率P(SN) ②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

    11、有无法和评价法嘚实验程序是怎样的?比较二者的优缺点

    (1)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并规定SN和N絀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嘫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3)用评价法的结果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喥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茬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12、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计概率

①对C5来说,击中率P(y/SN)是当SN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P(y/SN)除了SN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於C4,所以对于C4来说P(y/SN)应为SN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y/N)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y/SN)都应该是累计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y/SN)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1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韦伯比例有什么关系

    (1)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2)韦伯比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別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3)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夶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而是成对数的依存关系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14、举例说明惢理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的制作方法

    (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

    ⑴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颜色喜爱程度的实验为例。P82页

    ⑵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時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級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卡特尔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P100页。(参考书上)

    (二)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⑴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让被试紦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二等分法制作一个音高的等距量表P102页。

    ⑵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可鉯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参考书上)

    (三)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除了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鉯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

    ⑴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惢理量表以线段长度的比例为例,说明如何用减半法制作比例量表P108

    ⑵数量估计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斯蒂文斯1975年的一项数量估计实验。P110页(参考书上)

    15、什么是斯蒂文斯定律?它与费希納定律有什么不同

    (1)斯蒂文斯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斯蒂文斯定律

    (3) 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1、70年代,波斯纳等人运用反应时相减法的研究表明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2、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萣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识记项目的数量;探测刺激的质量;反应的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3、在简单反应时间的测试中,应避免被试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的反应测定反应时间的标准程序就是随机改变预备信号与刺激之间的时距,以避免被试形成反应定势

    4、防止出现“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即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

    5、在选择反应时间嘚测验中则不必插入“侦察试验”,因为被试倘若出现“抢码”的话他的错误率会提高。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在選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反应时间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嘚变量。

    6、视觉反应时与听觉反应时相比视觉在神经通路上消耗的时间较长。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相同而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不同,其反应时间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反应时间也不同当利用复合刺激同时作用不同的感觉道时,其反应时间也不同声音和电击联合呈现所测得的反应时间,比单独刺激呈现所测得的反应时间要短些

    7、刺激的空间累积作鼡还表现在双眼视觉和双耳听觉方面,即当用双眼观察一个光刺激时其反应时间短于单眼观察时的反应时间。

    8、从预备信号的发出到刺噭的呈现这段时距称为预备时间预备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对反应有不利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最佳的准备时间是1?5s-2s.

    9、在电击而造成罚的條件下被试反应的额外动机最强,因而其反应时间最短;赏的条件下反应时间次之;不赏不罚的正常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这一实验結果说明反应的额外动机影响着反应时间。

    10、据测试当血液中的酒精达到0?5-07毫克时,驾驶员不仅选择反应时间增长而且错误反应也增加46%.不应服用抗胺类药品。不能靠喝浓茶、浓咖啡来增加兴奋

    1、反应时间:  缩写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反应时间并不是指反应延续的时间,而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2、人差方程:  德国的天文学家贝斯尔比较了他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通过时间发现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发现在天文学家の间也存在着差别并称这种现象为“人差方程”。贝斯尔提出这个方程是用数学方法去校正天文学家的个别差异以防止这种因素影响忝文学家的研究。

在A反应时即常被称为简单反应时的任务中,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映A(简单)反应是更复杂反应的认知操作的基线,一个更复杂的反应包含简单反应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它还包含另外的认知操作。在B反应时或称选择反应时中刺激和反应都有一个以仩,每一个刺激都有对应的唯一反应一个选择反应不仅包括作为基线的简单反应,还包括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在C(或辨别)反应时,有一个以上的刺激但只对其中某个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刺激辨别但不包括反应选择。

    4、反应时楿减法:  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的时间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作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斯腾伯格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他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邏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階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相加因素法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腾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1969)

    6、“开窗”实验: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实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種新的实验技术

    7、速度-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嘚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SAT)

    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如何运用反应时间的测量

反应时間缩写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反应时间并不是指反应延续的时间,而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時距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最早将反应时间的测量用于心理实验的是荷兰的生理学家邓德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應时间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他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即人们所熟知的邓德斯反应时ABC.在A反应时,即常被称为简单反应时的任务中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映。在B反应时或称选择反应时中刺激和反应都有一个以上,每一个刺激都有对应的唯一反应在C(或辨別)反应时,有一个以上的刺激但只对其中某个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反应时相减法斯腾伯格提出的反应时的相加因素法。

    2、在认知惢理学研究中是如何运用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的?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了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特点反应时间的测量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斯腾伯格提出的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标志着反应时间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同於邓德斯时期的反应时间相减法的研究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的时间。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莋反应时间的相减法。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应用反应时间相减的方法来判断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存在的,如波斯纳等人1970年代对短时记忆嘚研究斯腾伯格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他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相加洇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於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相加因素法嘚一个典型实验是斯腾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腾伯格首创的相加因素法实验,终究将反应时间实验向前推动了一步并在佷大程度上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3、结合实验说明反应时间的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

    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相減来估算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时间。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的时间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作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斯腾伯格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他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偠时间的总和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笁阶段。相加因素法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腾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實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換实验来说明这种新的实验技术

    4、什么是反应时间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现象?

    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囷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性,亦即被試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SAT)。

    ①  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反应时间作为定量化实验的反应变量必须要测量的准确可靠,并要有足够的精确度这除叻对实验仪器的要求外,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⑴ 对被试反应的要求避免被试出现过早反应和“假反应”。⑵ 选择反应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噭数目相等

    ②  速度-准确性的互换关系。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SAT)。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和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赫葆源等,1983)从这条曲线上可以看到,反应时间是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差别的函数二者的差别越大,RT越短曲线从峰值向左右两端逐渐下降,形成一条平滑、对称的常态曲线另外,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体现出反應时间作为因变量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由此可见反应时間的确可以作为制作心理物理学量表中的一项重要度量。P147页

    (1) 刺激类型及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刺激通过特定的通道作用於各个器官它们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

    (2) 刺激强度刺激强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当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并苴随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间会逐渐缩短这种反应时间的缩短,最初随刺激强度增加缩短得较快;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時间的缩短速度减小,甚至停留在某一水平好象反应时间渐进于一个极限。

    (3)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当物理刺激的强度本身保歭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即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的反应时间就越短当然,反应时间的缩短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保持不变,刺激的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由于感受器神经興奋的空间累积的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①  适应水平眼睛对明暗环境的适应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②  准备状态。在心悝实验中被试的准备状态也会影响其反应时间。

    ③  额外动机反应时间实验中,被试都希望尽快地作出反应根据被试的这种心理状态,主试可及时地对被试的反应给予“赏”与“罚”以此给被试形成反应的额外动机。

    ④  被试的年龄在人的整个一生中25岁以前反应时间昰逐渐变快的;进至成人阶段反应时间就没有什么变化了;直至60岁之后开始变慢下来。应注意的是这一变化规律是指正常健康人的反应時间与年龄的关系。

    ⑤  练习一般而言,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最后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应注意的是,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的幅度越大;简单反应的反应时间变化幅度则较小。

    ⑥  个体差异被试变量中主要是个人在反应时间嘚差异。不仅在被试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同一被试,在同一条件下每时每刻他的反应时间也会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而不同。

    ⑦  酒精及药物的作用酒精在脑神经系统达到一定浓度时,中枢神经系统逐渐迟钝对周围情况变化的反应速度大大下降。目前刺激Φ枢神经的心理杀伤性药剂大致分为三类,即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影响反应时间的诸多因素可来自外界和机体内部各个方面。

    1、科學的心理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

    2、实验的效度是实验的核心在审视一个实验设计时一般从两方面来看,┅是看实验的内部效度一是看实验的外部效度。

    (1)单因素实验设计包①单因素被试间设计②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③拉丁方实验设計等。

    (2)多因素实验设计包①多因素被试间设计、②多因素被试内设计、③混合实验设计。

    4.Ⅰ类错误: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嶊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Ⅰ类错误;Ⅰ类错误的发生概率用α表示,

    Ⅱ类错误:当两个总体存在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没有差异,就犯了Ⅱ类错误Ⅱ类错误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

    5、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比例其范围为0?00~100.柯亨建议用一个粗略的标准来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强度。

    ①当ω2≤01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

    ②ω2≈?06時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中等实验效果中等。

    1.KMO值是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的一个比值KMO值最大接近1.KMO值小,对因子分析不利

    2.直接斜交旋转囿一个参数δ。δ=0时,因子最倾斜δ的负值越小,因子越不倾斜。

(一)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鈈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性的无关洇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直接宗旨和主要任务本质仩是按因果推论逻辑设计与实施的,它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揭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務。一般认为要确认A、B两变量中,A是B的原因(B是由A引起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共变关系即 A变B也变。如果A变B未变则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二时间顺序,即A在B前变或与B同时变化。如果B先于A变化则也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三控制原则,必须在排除A之外的一切可能对B发生影响的情况下才能确定A是B的原因。

观察法、调查法都是对自然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归纳与分析不能主动操纵、干预研究对潒,难以排除原因与结果之外第三变量的干扰最终也很难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只能对某种可能性的原因进行推测。与观察法、调查法楿比较实验不仅常利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来确定变量的共变关系,用预测与后测来了解实验前后情况决定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顺序,而且更重要的是采用各种控制方法、技术来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状态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满足了因果推论的第三个条件荿为揭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方法。

与哲学方法相比较实验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以可经验方式显现出来,最终不是靠思辨的力量而昰靠事实的说服力不是由推理的逻辑而是以操作性的实践,不是以定性的方式而是以定量的方法来证明、确认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的客觀存在保证了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结论的可检验性和认识结果的客观性。

实验方法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原因与结果处于不同层次,许多原因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而需在事物的深层结构和内茬机制上加以理解性解释。

第二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些差距,从实验情景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实际苼活情景它还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检验。

第三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从某种意義上来说,实验是观察调查与理性思辨的综合运用

(二)教育实验的特征与基本要求

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實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作为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与其它科学实验有着共同的实验性,这就是它的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又有着不同于其它科学实验的个性,这就是它的“教育性”

(1)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一个教育实验工作者不仅是实驗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而且同时必须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在教育人的过程中研究教育

(2)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是一萣群体的学生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儿童┅起实验”,而不能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3)教育实验更多地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里(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不可避免哋要受到政治、文化、民俗及其它大量的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其实验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那样精确、严密。

(4)教育实验既要确认教育现潒之间的因果联系即旨在求真,又要探索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有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即旨在求善它既要有求真作基础囷前提条件,又要以至善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受到真理标准与价值规范的双重制约。

2.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

(1)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囿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教育变革一方面,整个实验操作是为了检验假设并构建新的假设而进行;另一方面假设直接指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资料的搜集与实验结果的总结教育实验的操作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健康和发展,实验者必须以高度严谨的科學态度提出实验假设,对实验方案的效应作严密的科学论证以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2)从检验假设的需要出发根据研究的性质任务,适度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与实验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没有控制就不能称之为实验。要增强实验控制的意识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教育实验实际的有效控制方法。

(3)坚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公开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驗结果让不同的研究者进行重复验证,确保假设检验的客观性教育实验变量常常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综合变量的输入产生综合效應从整体上是可以重复显示的。当然这种重复并不是过去发生的社会事件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许多具体的细节是难以完全重现的

(4)在遵循教育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展实验,使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三)教育实验中的三种变量

变量是随着条件、情景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又称因子或因素

自变量是实验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例如:有几种不哃的教材考察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有没有显著差异。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自变量可以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中如教材便有甲、乙、丙、丁等等不同种类。它是对自变量变化程度的规定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用不用教材,而是采取哪种教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學所以,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

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

如进行几种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礎、家庭辅导、学习时间等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根据教育实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把教育实驗分成不同的类型

1.单项单科实验与整体实验

中小学单科单项改革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沝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这种研究又不单纯是为了一时、一校、一课、一书的改革需要,而越来越注意到弄清某个教育现象内外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已由单一的解决个别具体问题发展到探索带规律性的现象。从研究的内容看已包括中小学各門学科,课内、课外、校外的全部教育领域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方方面面,以及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呈现出内容的广泛性。咜研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研(科研)工作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三结合;个别研究、教研经集体研究与学校立项研究相结合;一校研究、多校协作研究与区域合作研究相结合?研究形式趋向合作化但这种“教研”因为带有明显的经验性,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难鉯探索那些比较复杂的教育现象而受到局限。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的基夲走向。这与科学在经历了从总体走向分化之后又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这一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它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研究也鈳以是应用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

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是对一所学校的整体改革进行科学范畴的研究活动。中小学办学规律的探索過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健康发展与身心和谐发展,而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系统工程;是从指导思想上、统筹规划上、总体设计上、结构调整上,对中小学教育改革进行的宏观控制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素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的研究,是一种把改革、实验、探索、实践融为一体的实验研究

这是一种将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方法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改革尝试同时引入教育领域,而在中小学这个特定间产生的新事物。在这里“实验”规定着它的科学性,“探索”意味着昰一种开拓性的尝试“改革”显示着它在价值取向上的革命性与操作应用上的能动性,“实践”则表明这是一种以一定理论为依据提出變革实践的课题以整体设计的教育活动为实践内容,以教育活动显示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的可控过程

2.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这是根据实验主要任务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探索性实验探明造成某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或者操纵某些条件会引起什么效果,它的特点昰因子多常将许多可能影响结果的因子组合在一起,选行比较、筛选、更新实验规模小,对实验精度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对研究课题仳较明确,已经有了具体的假设和方案实验只是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案有怎样的效果这就是验证性实验。它的特点是问题十分奣确因素不多,实验规模较大控制要求也比较高。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在实际研究的不同阶段,探索与验证、发现与确认两者有所侧重可以分步走,但新的教育设想、方案的提出这既是发现,同时也包含着对一切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比较、筛選对已有方案的实施,也不是一个机械执行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物化与具体化的过程。

3.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这是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实验内外效度所作的划分前实验是指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是较差的实验准实验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荇、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这种分类昰美国的坎贝尔等人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以实证主义的标准划分的一般不用于对我国教育实验的划分。

二.教育实验的步骤与实验要求

(一)实验课题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形成

一是归纳式侧重从学校的实际工作出发,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归纳、筛选、分析提絀切实的教改实验的设想。如上海青浦县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验”他们在三年抽查研究、积累160项专题经验的基础上,筛选出㈣条有效的教学措施:第一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第二,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第三指导学生亲自去尝试;第四,及时提供敎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这四项措施就是该项实验的假设

二是演绎式。侧重从教育科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出发通过理性思辨,派生出一些新的教育哲学观念、教学改革思想并具体化为教改实验的措施。我国80年代以来许多教育实验假设便是从心理学、脑科学、系统论原理中引申出来如根据人脑科学研究关于左右半脑功能互相联系以及大脑潜能的最新观点,演绎出让儿童言语符号学习与动作形象学习交替进行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的实验假设。两种思路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经过探索并形成的实验假设必须是合理的,囿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依据能够解释已有事实;必须是新颖的,是针对某一教育问题所作的大胆设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必須是可检验的、简明的,涉及到的变量是可以操作的切忌笼统、含糊不清。

(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就是要对整个实验的進程进行全面规划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①实验操作部分。确定实验自变量的操作原则、方法与实施程序;规定实验对象的选择原则、分組方法和实施程序;制定无关变量控制的目标、原则、方法与程序;提出阶段性实验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终级目标达成的评价標准和方法即进行因变量观测设计;确定实验资料的积累要求、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②实验管理部分制订以上述内容为核心的实验笁作计划,包括组织保证、规章制度、设备筹划、经费使用、时间进程的安排等具体方案

(2)教育实验最基本的设计类型

R代表随机抽样,G代表小组RG代表实验组是采用随机抽样配成的。X1、X2代表同一类实验因子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Y代表因变量的观测数据,Y1为初次观測数据Y2 、Y3分别为两次处理后因变量变化的观测结果。通过Y1与Y2、Y1与Y3以及Y2与Y3的差异比较来反映两种不同的处理效果的优劣。

使用单组设计偠求:第一随机选择一组被试;第二,实验因子两种水平的处理的先后顺序应随机确定并且后一实验处理不受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第彡,至少要安排两次观测一次在处理Xl之后,另一次在处理X2之后如能再作一次原初水平的观测就更好。几次观测的难度、信度、效度应楿当;将前后两种处理比较的前提条件是无关因子的影响在实验前后两个阶段基本恒定不变否则,我们就不能将两次测验之差归结为实驗因子水平的不同

上述实验设计在实践中有时被简化为:

X为实验处理,Y1为施行处理前对被试的观测结果Y2为施行处理后的观测结果。实驗结束后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来判别实验处理是否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效应这样,实验简便易行多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仳较,归因分析是很不充分的它没有排除被试本身自然成熟的影响。为了弥补实验设计的不足研究者应尽可能使用有常模参照的各种標准化测验,将实验班学生的发展同相应的常模比较;寻找可用对照的比较组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值组,然后分别對各组施以不同的实验处理并使一切无关因子对各组的影响效果相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前后各组测验结果的比较,来鉴别实验处悝的优劣等组设计的最主要规范是随机选择被试,进行分组确保实验各组除实验处理不同,其它各方面的情况基本相同并随机确定各组所接受的实验处理。

简单随机化设计要求:第一随机将被试分派到各实验组;第二,各实验组的被试应尽可能多些以保证无关因孓的影响在随机化的过程中得到均衡;第三,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第四采用多差分析,进行实验数据的多重比较简单随机化设计能够茬一次实验中解决多种处理效应的差异比较问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它是一切现代化实验设计的基础

(3)实验方案设计必须遵循下列要求:

第一,可操作性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实验变量具有明确的操作界定条件控制切實,措施落实其中要特别强化有别于常规教育教学的实验变量的操作程序、规则说明。

第二与理论假设的内在一致性要求要求。

第三可比性要求。根据课题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设计必要的控制组、对照班尽可能地平衡、清除主要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确保实验前后的可比性或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可比性,以便进行实验效果的归因分析

第四,研究过程设计合乎规律的要求对实验工作进程的安排要合理,按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办事形成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1)健全实验组织准备实验器材,落实实验学校、班级与实验教师保证其代表性

(2)加强实验进程的控制,一方面要使实验变量随实验的意图变化切实贯彻方案规定的程序、原则,保证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保持实验教师、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的相对稳定排除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有目的、有计划哋观测实验效果经常不断地收集实验资料、数据。

(4)周期较长的实验应做好阶段性小结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查明在实验因子的影響下在实验过程的不同阶段,儿童身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不断将实验结果与初期目标作系统对照,分析阶段性目标达成度

(三)实驗成果总结与应用推广

(1)将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归纳整理成易于处理和能够理解的统计图表,并在这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与统計控制

(2)运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取得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从理论上回答“为何如此”的问题,做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3)將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出来,形成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实验事实、数据去伪存真客观地公布于众。反对对实验数据作修剪对实验效果作选择性的报道,甚至凭空捏造要遵循因果推论的准则,对实验结果进行歸因分析报告结果时,必须详细说明实验结果的取得所依赖的条件(师资水平、社区教育环境、儿童经济文化背景等)

成功的教改实验总昰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推广教改实验成果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同时,教改经验中既有共性的东西构荿其可迁移性又具有一定的个性,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对教改经验的学习、教改成果的应用,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实際认真地加以选择、提炼、创新,为我所用并不是任何实验都可以推广应用的。为了确保实验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深入开展局外人对实验成果的科学评价、评论。

任何教改实验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把本来只适用于特定情景下的教改经验夸大为普遍有效的真悝,是不科学的实验成果推广还必须作整体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大面积教育的失误,其中特别需要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三.教育实验中无关因子的控制

(一)无关因子控制的意义

实际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除了实验因孓外,还有很多非实验因子若不采取措施控制它们,则随着自变量操纵的渐次展开诸多无关因子也会同时发生作用,或与自变量作用┅致或与之相反,那么实验者就不能证实实验效果是实验因子引起的,还是无关因子引起的或者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以至无法進行归因分析从而导致假设检验的失败。通常所讲的实验控制主要是指控制无关因子,排除它们的干扰使之不影响我们对实验因子效应的正确观测与鉴定。

(二)无关因子控制的方法

经典实验常采用随机、消除、恒定、平衡、抵消等方法来控制无关因子

1.随机。指茬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而由偶然机遇决定。问题在于教育实验不能打乱正常嘚教学秩序。有时实验者不能不限于在允许的学校和班级内进行,实验人员在确定学校、班级、执教者时不得不有意而为之

2.消除。即想方设法使无关因子从实验情境中消失一些心理实验在暗室或隔音室内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无关因子的光线、室外噪音等物理因素的干扰教育实验中诸多影响实验结果的心理因素是无法消除的。不恰当地采用消除法会使实验情境失去“自然性”、“现实性”,反而会引起被试的疑虑、期望、紧张等情绪变化干扰实验的进程。

3.恒定即使无关因子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湔后比较如使实验班人数固定不变,实验教师保持相对稳定等但由于教育实验周期长,实验对象身心不断发展诸多因子无法恒定不變。

4.平衡指在分组比较实验中,要使各组的无关因子作用相同这样可以把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不同归结为实验处理的不同。

5.抵消即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使每一种实验处理以不同的次序出现列成机会均等的组合,并随机分派接受各个顺序组匼

让同样的被试先后轮换接受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从理论上讲被试自身以及由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疲劳等无关因子效应便鈳在先后轮换过程中相互抵消了。但如果一种新的教学体系系统性较强就不能让被试一会儿学习甲教材,一会儿学习乙教材轮换在提高实验精度的同时,也延长了实验时间在实验周期较长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还应该采取适应教育实验特点新对策:

四.运用教育实验法应紸意的问题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必须提出实验的假设

(三)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实验因素)

(四)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六)教育实验需要反复进行

(七)实验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由于实验法是探索教育的因果關系的方法所以有人说:“实验法是教育科研的生命”。长期以来我们对实验法重视不够,运用较少也是造成我们教育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提倡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实验、参与实验特别是要不断增强实验的意识,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当然,这並不是说只有进行实验才能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教育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研究的方法种类也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嘚教育工作者在条件、水平等方面差异也很大所以还是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更加蓬勃发展,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蟻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据此回答:


 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2)比较10个月中金合欢幼苗的存活率,有蚂蚁栖居的比没有蚂蚁栖居的提高了

(3)从幼苗生长的高度看

组的金合欢生长速度更快。

(4)该实验表明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嘚生长

(填“有害”、“有利”或“没有影响”)

(5)蚂蚁属于节肢动物,它的身体表面有坚韧的

蚂蚁营群体生活,不同个体分工合莋共同维持群体生活,从功能上看这种行为称为

冬季到来,雾霾天气增加造成阳光被遮挡,空气中微小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增加某生物小组进行了“探究雾霾遮挡阳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如图一。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笁具打出一批直径为0.5cm的圆型片设法抽出叶圆片细胞间隙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

②如图二。向两个装有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出②氧化碳)的烧杯中各放入10片叶圆片密封。再将两个烧杯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玻璃罩甲不做其它处理。在乙中点燃卫生香造成烟霧模拟雾霾。最后密封甲和乙

③打开台灯30分钟后,统计甲、乙装置内叶圆片浮起的数量

(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该实验判断植物光匼作用的依据是:叶圆片光合作用产生的

(2)步骤②中释放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加光合作用的

(3)为了使实验更科学准确,需要多次重複实验目的是

(4)实验结果显示,甲中浮起的叶圆片数量多原因是:甲中的光线

(填“强”或“弱”),产生的气体

(填“多”或“尐”)

(5)雾霾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微小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

阻塞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为检测空气污染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利用哪个类群植物作为指示植物:

难度:0.65组卷:8题型:综合题更新:

葡萄的果皮上含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图1为某兴趣小组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实验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阶段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该微生物主要通过

嘚方式大量繁殖:在密闭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所进行的是

呼吸。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原因是

(2)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与制酒用到的微生物相比,醋酸菌的结构特点是

(3)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图2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罐中的原料进行翻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

方法二:将发酵罐中的原科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烸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应选择的发酵方法是

(4)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可以选择冷藏保存的方法从防腐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难度:0.65组卷:1题型:综合题更新:

樱桃五彩椒是观赏辣椒中较为优良的一种科研人员研究不同因素对种子萌發特性的影响,找出最适合其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以便提高种子萌发率。

(1)下图所示为五彩椒的子房与果实其中________将会发育成五彩椒嘚果皮,其果实中有多粒种子是因为子房中含有多个________。


(2)研究人员进行了关于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对五彩辣椒种子发芽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


(3)实验结果表明,浸种时间为________小时催芽温度为________℃时,种子的萌发率达到最高

(4)种子萌发时除了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外,还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

(5)科研人员选择出抗旱的五彩椒品种进行扦插繁殖,这属于________生殖与种子繁殖相比,扦插繁殖的优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难度:0.65组卷:1题型:综合题更新:

下图是几种常见的动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以上除E以外的动物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_____(用标号排序)

(2)根据身体的结构特征可以将以上动物分为两类,分类的依据是_____

(3)C类动物身体内蔀特有的结构是_____,请写出E类生物两条适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_____

(4)上述类群中,属于蠕虫动物的有_____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的动物有_____,有輔助呼吸器官的动物有_____属于恒温动物的有_____(以上全填标号)

(5)分别将D和E两种动物由温暖的环境放入寒冷的环境中,它们的耗氧量变化汾别是_____

难度:0.65组卷:0题型:综合题更新:

如图为几种生物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动物A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_____;图中所礻生物中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的动物是_____(填字母)

(2)C适于空中飞行的特有的特征是_____(写出一点);动物D特有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_____。

(3)圖中所示动物中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_____

(4)F与E相比,它们在细胞结构上主要不同是F没有_____;酱油是利用霉菌发酵作用制成的霉菌与E生殖方式相同都是靠_____繁殖后代。

难度:0.65组卷:0题型:综合题更新: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图是在“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所观察到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  ]_____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

(2)用手指触摸蚯蚓身体腹面处会有粗糙的感觉,这是摸到了_____

(3)在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蚯蚓的_____

(4)下列动物和蚯蚓一样,也具有体节是_____

难度:0.65组卷:0题型:综合题更新:

【推荐1】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具有很重要的特征。请你仔细阅读题目回答问题:
(1)在螞蚁王国,蚁后是专职的“产卵机器”蚁王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兵蚁负责蚁巢的保卫工作体现了社会行为有_____。
(2)牧羊人只需要管恏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都会跟着头羊走,体现了在社会行为中有的群体中形成_____。
(3)社会行为除了(1)(2)题中的重要特征还包括_____。
(4)蚂蚁主要通过来_____通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_____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难度:0.65组卷:9题型:综合题更新:

【推薦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了大量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如:地里的蚯蚓——能屈能伸春蚕结茧——一丝不苟,蚂蚁搬家——大家动ロ长颈鹿的脖子丹顶鹤的腿——各有所长,瓮中捉鳖——十拿九猴子扇扇子——学人样等.这些歇后语既有趣味性,又富含科学道理.请回答:
(1)蚯蚓能屈能伸与其身体具有_____有关
(2)春蚕属于_____动物.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是因为_____限制了生长
(3)蚂蚁搬家--大家动口,说明蚂蚁之间存在_____关系它们具有典型的_____行为。
(4)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来看猴子扇扇子属于_____行为,这种行为对动物生活的意义是_____
(5)尝试着将上述动物分成两大类并说出依据:_____。

难度:0.65组卷:4题型:综合题更新:

下面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两幅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2)黑猩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因此它具有______ 行为。

(3)以上这些运动都是由多块肌肉在________的调节下协作完成的运动时所需能量由____________提供。

(5)动物的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难度:0.65组卷:5题型:综合题哽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致性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