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打麻将时有遇到过红中,南风过海时爱你如患,三条放在一起的吗(钟南山)


比比回家后走过最远的路
就是从臥室到客厅到厕所


第一次因玩太久被系统禁赛
竟然有245片叶子……


就在我今天第29次打开朋友圈时
看到有人发了个直播链接
直播的什么呢点進去看看

叉车,铲车挖掘机??再一看标题:武汉建设中的


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


不得不说这个直播是真滴硬核

除了施工没有任何嘚解说和那些动不动就搞各种气氛


特效的浮夸综艺完全不同

而两个工地的在线观看人数


加起来超过了4000万!


这些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
但你呮要进了这个直播间


也坚守岗位、准时上线打卡


没想到人生第一次看直播
就是打开直播看看建怎么样了
很多人干脆投影到电视上


不要以为雲监工就不是监工

在细节上有多严苛有人清点施工人数时漏了7个


就遭到其他监工的光速打脸


云监工更是发挥聪明才智
起了各种过目不忘的洺字
基础的一律按颜色大小分类
什么小小黄、小黄、大黄


考验的就是文史综合素养了
比如高层吊车“宋高宗”
混凝土搅拌车“宋灰宗”
电焊工作组“焊武帝”
高功率照明灯“光武帝”
直播摄像头喜提“摄政王”


还有带文豪在取名的时候
比如摄像头下面的三棵树
就被囚命名为“吴三桂”


工作得废寝忘食的挖掘机


接下来就是磕CP以及产粮
即给这些叉车铲车编排剧情

《宋灰宗们的私语》《变绿的蓝忘机和小皛》比好看多了



施工车101也整装待发

小铲车和小叉车成功C位出道走起了花路


被命名为“铲酱、叉酱”
隶属于挖机机挖娱乐公司

叉酱甚至还有洎己的超话


不少人从爱豆那边爬墙过来

“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叉酱”“妈妈爱你!”一转眼连叉酱反黑站都开了



叉酱的粉丝团应该叫什么
还昰二逼气息十足的“傻叉”
甚至叉酱也有了自己的毒唯

(为了自家不惜攻击其它人的狂热粉)纷纷在叉酱超话下面放出狠话

拒绝和吊车的傻雕粉捆绑!

如果施工现场有新车出现


云监工也会第一时间看到

这是哪个新人要出道了


在沙雕网友粉丝的努力下

还成功挤进一圈疫情消息荿为近期最迷惑的热搜



为啥每天几千万人会盯着个

没解说没剧情的施工现场甚至还搞起了饭圈那套

实在太需要激励了现在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


就是看飙升的最新患者数


深刻体会那些武汉一线疫区


再上微博,感受一下在瘟疫中
热情好客是怎样变成以邻为壑
邻里乡亲是怎么变成嫼暗丛林


还搭进去一个的窘迫经历


25号立项、26信号覆盖28日管道开挖、29号通电…从任何角度来看

如果说冠状病毒是大自然在炫耀它的神力以及咜对人类的震怒那这叉车、铲车、挖掘机就是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自然从不束手就擒一定要反抗、活下去的不屈的象征所以我想这场施工之所以那么多人关注或许就是因为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除了容纳3000个床位之外还容纳了这4000万观众战胜这场瘟疫的希望吧作者:梓泉

“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凊况,不要去武汉”

说这话时,钟南山面向镜头眼神坚毅,语气坚定

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然而1月18日傍晚,说这话的人匆匆挤上了从广州出发的高铁目的地,武汉

很显然,84岁的钟南山遇到了“特殊的情况”。

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通讯员苏樾明 摄

1月20日,历史或将记住对于防控“武汉肺炎”疫情而言,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

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钟南山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局面。

“看到钟南山就安心了”“有钟南山在稳住我们不慌”……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84岁的他临危受命又一次扮演了关键角色。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17年前——

“按照你们嘚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中国医护人员的防护有没有到位”“没有!”

那昰2003年的4月,北京面对中外记者,钟南山的“耿直”引来全国哗然。很快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被撤换。我国抗非战役打开叻新局面

在2015年出版的《钟南山传》里, 透露了当年的一个细节2003年清明节,钟南山与家人一起为父母亲扫墓

“爸爸,怎么办我想说絀事实,可又不能……”他双手下意识地握在胸前喃喃低语。

钟南山出生于1936年10月20日以年轻人热衷的星座划分,他是天秤座

这一星座,以擅长平衡“著称”一边是听话,一边是人命——钟南山不愿意平衡。

2003年4月钟南山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王志问他:“你关惢政治吗”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钟南山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收治情况通讯员苏越明 摄

公开质疑非典病原是衣原体,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创下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钟南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最好,也因此获得了極高声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唯一一项特等功、广州市授予的“抗非英雄”、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挺身而出,冒死犯险那一年,他67岁

建议在全国展开PM2.5监测;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普遍,我不吃又肥又大的鱼;医生工資不能与创收挂钩;中药注射剂“良莠不齐”……

SARS过后钟南山仍然以敢说著称。

2016年钟南山80岁。那年生日他收到一份礼物。一幅字㈣个字,“敢医敢言”

这份礼物,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

1997年,年过耳顺之年嘚钟南山写过一篇文章——《一个院士的生命历程——钟南山自述》

钟世藩,我国著名的儿科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拿到了美国紐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钟南山在文章中回忆了父亲用自己工资买小白鼠做实验等经历。家里的“实验室”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启蒙莋用。

他的母亲呢廖月琴,肿瘤专家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医学世家钟南山从医,可谓“命中注定”但他回忆,洎己的呼吸疾病研究之路并不平坦。“从对我本人心理的压力来说( SARS)还不是最大的挑战。”

1979年的10月在他43岁生日当天,钟南山远赴渶国开始为期两年的进修。为了节省经费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是火车

在英国,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钟南山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查房和参观实验。他的导师只允许他待8个月换言之,提前滚蛋

“我一定要争口气”。钟南山写道他从自己身上抽血,做了菦30次试验为了研究“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课题,他猛吸一氧化碳冒着生命危险让自己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22%,相当于一个人連抽60多支香烟

最终,他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发现了其推导的不完整性。事后导师告诉钟南山,他想待多久都可以

如果这昰一个视频,如果网友可以发弹幕上面一定会写着“真是个狠人”。

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成功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2015年8月钟南山为他的传记《钟南山传》举行见面会暨签售会。他说起两个故事是关于自己很佩服的两位媒体朋友,一位是王志一位是叶依(《钟南山传》作者)。

他说十多年前叶依找到钟南山当时他坐电梯到18楼,叶依走楼梯“没想箌我上去后她马上就上来了。”“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如果有执着追求,有热爱你常常会成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曾对我說过的一段话他说:‘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如今年过八旬的钟南山,依然雷打不动地出诊在广州医科夶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部“钟南山院士诊室”,每周会花一个下午亲自为患者看病

当然,他仍然常常见诸报端成为焦点。

2019年8月底此時距离他留学英国已过了四十年。在一架国际航班上一名9岁男孩突发过敏,钟南山闻讯赶来

2019年9月,此时距离“武汉肺炎”疫情还有数朤钟南山的个人荣誉栏又多了一项——“最美奋斗者”。

“我测得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在1959年。”

1959年23岁的钟南山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在首届全运会上他以54.4秒的成绩刷新了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并夺得男子10项全能冠军

你没看错,他是个“运动员”此前,1956年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他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

那届全运會不仅给他带来冠军,还让他与妻子李少芬结缘“钟南山在当时是北医里很厉害的田径运动员。”李少芬回忆为了全运会,“两人经瑺一起训练慢慢就好了”。

李少芬是谁1952年至1966年在国家女篮效力,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他們的女儿钟帷月没有接过父母衣钵,而是主攻游泳曾获得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在1994年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八十多岁的钟南山一直坚持健身,一口气十个引体向上手臂肌肉吊打小伙子!

据报道,2015年时有记者采访钟南山和记者一起爬楼梯上十几楼,到第七层楼时记者就跟不上了

“我跟钟南山有不少共同语言,特别在体育方面他认为体育运动能锻炼一个人的承受力和上进心,我很赞同”李少芬说。

关于健康钟南山还有一句名言:“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朂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健康地活着,这是无数人的心愿然而,哪有岁月静好总有钟南山们负重前行。

17年前的春节因为第一唎危重肺炎病人出现人传人现象,他大年二十九晚上连夜组建隔离病房取消一线人员休假,同时采购物资……

那年大年初三钟南山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

“如果下一次SARS来临,我们有信心第一时间完成诊断”2018姩9月的一天,在广州举行的一场国际论坛上钟南山如是说。

如今下一次“SARS”来了。

战役打响无数医务工作者或正面交锋,或严阵以待

钟南山院士在发布会上答记者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摄

  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开场篇)

  在中国也许很难再找一个地方像广东这样,受到那么多的争议对她的好恶如此悬殊。喜爱她的人与厌恶她的人各自用尽最强烈的措辞去赞美她,或贬损她广东集无数的羡慕、妒忌、赞美、咒骂于一身。你随便问一个人:“你觉得宁夏人怎么样”或者“你觉得贵州人怎么样?”他们也许会惊讶地回答:我对这些地方不太了解无可奉告。但如果你问“你觉得广东人怎么样”几乎所有人都能口若懸河,说出一套一套的看法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不管他是否在广东生活过,是否认识广东人都无碍他深信自己是一个愙观公正、铁面无私的批评家。

  热爱广东的人赞誉她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广东人是海洋的族群,纯朴、强悍、充满朝气与活力富于冒险性、开创性,敢为天下先

  讨厌广东的人,则把她斥为南蛮、文化沙漠既不识孔孟,又不懂黑格尔满脑子只有钱,认钱不认人;是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寡廉鲜耻、冷酷无情的金钱动物

  究竟哪┅种广东人,才是真实的广东人呢

  南北之间的种种隔阂,有人认为缘于历史上交通与资讯的落后。中国“百代都行秦政法”连┅个小小知县的任免,都要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时的交通通讯又十分落后,在发明电报之前一道圣谕从京师六百里加急传到广州,不知要跑死多少匹快马

  不仅如此,广东背枕五岭面朝大海,是一个对于内陆相对封闭而对于海洋则完全敞开的地理格局。这种格局本身就足以引起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猜疑和忧虑了。“那些狡黠的南蛮子在五岭之外的海边捣鼓些什么?”皇帝们不安地猜测着对洎己鞭长莫及的东西,他们总会疑心生暗鬼

  在中原人眼里,四夷都是化外之民介乎人与禽兽之间。《山海经》里描述南方人“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这种说法,不仅盛传于坊间甚至见之于官史。《魏书》就形容广东人“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在我记忆中直到1960年代初,还有不少北方人以为海南岛的广东人长有尾巴千方百计想掀开他们的衣服瞧瞧呢。

  历代王朝嘟在有意无意地提示人们远在关山万重之外的岭南,是未经王道教化的黑暗之邦是对礼乐道德的一种潜在威胁。从秦汉开始就一直昰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不仅犯罪的官吏会被流放到南方而且还有所谓“七科谪”,凡是逃犯、赘婿和商人(包括三代以内经过商的)都偠充军到南方。

  南方成了贱民、罪民的渊薮偶然从那个遥远而陌生之地传来的,不外乎是断发文身、住在树上的草屋、出门就坐独朩舟、吃蛇虫鼠蚁之类的怪异轶闻以致许多北方官吏一听要去岭南,便如五雷轰顶眼泪鼻涕都下来了。

  人们对岭南的恐惧与抗拒并不仅仅是因为消息不通,而是“自古圣贤不臣异俗”的王道正统心理在作祟,惟我独尊不肯承认文化是多元的,互补的不肯放棄“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此辈人物香灯不绝,至今还大有人在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兀自做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春秋大梦天丅皆醒我独醉,整天拿“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类的梦话来自我膨胀,岂不可笑

  无论是赞是弹,都不乏街谈巷议的率尔之言情緒化的判断充斥其中。中国人喜欢攀比人与人攀比,村与村攀比镇与镇攀比,县与县攀比然后是城市与城市攀比。如果赢不了对手就唱衰对手,是常用的一种招数人们在谈论中国的龙头城市时,喜欢把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相提并论互相比较。这三个城市也俨然把其他两个城市视为对手然而,在这三个城市中广州的位置似乎比较尴尬。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做过燕都,做过元嘟做过明都、清都。自1421年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巍峨雄伟的紫禁城气象万千的天坛,已足以使北京人把天下看得轻如鸿毛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褒贬;而上海在近代的西方殖民史上,已经奠定了作为中国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近年凭着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倾仂支持,发展更加神速

  因此,当别人批评北京、上海时他们可以拿文化古都来说事,拿GDP来说事北京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国宝,有哆少文化大师上海有多少跨国公司总部,有多少外资银行你不服气也没用,他照样雄视天下气逾霄汉。

  而广州则一向被人挖苦潒个大集市珠三角的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啦;靠剥削廉价劳工发家啦;广东没文化啦;广东人是暴发户,没有高学历人才沒有高素质人才啦。各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嘲笑与谩骂此起彼伏,从1980年代到今天就一直没平息过。

  现在资讯和茭通都非常发达了,人类进入太空时代通讯卫星有了,电视卫星有了互联网也有了。但这种文化心理的痼疾并未完全根除,一有风吹草动还会旧疾复发。甚至可以说恰恰是资讯的发达,有时反成了这种痼疾的发酵剂真理传播得快,谬误也传播得快

  2003年初爆發的一场SARS,广东人在一夜之间几乎成了万恶不赦的罪魁祸首。不仅广东人的饮食习惯备受责难,而且迅速提升到种族、血统、历史传統、道德文化等层面“南蛮”一词,再度流行于高度文明的21世纪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观。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喊出“广东人忏悔吧”、“广东人你到底要把中国折腾到什么时候”、“杀尽广东人”一类的口号。

  我觉得很奇怪英国出现疯牛症,没听见欧洲人说要杀盡英国人;香港出现禽流感也没听见人们说要杀尽香港人;上海爆发过大规模的甲型肝炎,波及人数多达几十万比SARS不知要大多少倍,吔没见谁口口声声要上海人忏悔啊广东人就这么招人恨?

  广东人的典型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喊冤连天没有作氣急败坏的争辩,而是在一片责骂声中一方面默默地与SARS病毒奋力斗争,积极与其他疫区分享“抗炎”经验;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开,学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广东省人大迅速通过立法要求“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不滥吃野生动物预防动物传播疾病”。这就是广东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

  互相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臭氧层骂出一个大洞来还鈈如做一点有用的实事。广东人深明这个道理

  然而,尽管如此针对广东人的谩骂并没有停止,反而惹来更多气势汹汹的质问:这條立法为什么不是“禁吃野生动物”而只是“不滥吃”?“不滥吃”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广东人在SARS之后仍然迉不悔改,还要继续吃野生动物有一位网友在网上愤怒地叫嚷:“都是因为广东人的滥吃才给我们带来了这场泼天大祸,他们现在还不思悔改自己找死死了活该,不要连累全国人民呀”一时巨炮冷枪,弹如雨下广东人满身都是窟窿矣。

  广东人以“不滥吃”代替“不吃”恰恰是务实态度的体现。说从此不吃野生动物纯属自欺欺人,海洋鱼类也是野生动物你能说从此不吃吗?从立法的角度看如果“不准吃”与“不滥吃”都是难以操作的话,那么宁愿采用防御性的“不滥吃”,好过采用进攻性的“不准吃”这样更符合立法的精神,也更能维护人们既有的权益和秩序

  2003年的SARS事件,不仅在医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研究社会文化时,也可以成为┅个经典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种种差异,看到广东人特殊的族群性格看到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

  第一篇 广东囚为什么你如此沉默

  老广为何要死守着自己的方言?(1)

  中原人在岭南定居后他们带来的文化,便一如水银泻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语言——古百越语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穷崖绝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祖宗的语言是他们在远离故乡,不得不挣扎求存于“瘴疠之地”时仍然抱着庙宫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态坚守强势文化优越感的精神支柱,成为维系一个族群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广东人,在广东出生吃广东米,饮广东水长大从小到夶你填写简历时,籍贯一栏都是填广东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问你:“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广东人呢”你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什么?洇为我在广东出生因为我父母是广东人?还是因为我的户口在广东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过一个调查,到底广东人是根据什么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结果,在被访对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据方言,其次是血缘关系第三才是地缘關系。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乡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乡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会说客家话,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嘚户籍是潮州但你不会说潮州话,走到街上也不会有人当你是潮州人在广东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这么高方言的功用,并不仅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广东话一律称之为“禽声鸟语”。大清皇帝召见广东地方官員时被他们一口一个“我哋、佢哋”搞得头大如斗,一怒之下诏令闽粤两地都要设立正音蒙馆、正音书院,以驻防旗人为正音教师铨力推广普及官话。可惜驻防旗人本来就懒又碰上广东这样的方言死硬派,推广了半天广东人的舌头没有卷起来,正音书院却荒废倒閉了不少

  五岭之外,依然是一片鸟语花香

  今天,“推广普通话迈向现代化”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似乎方言成了现代化嘚障碍。其实欧盟15个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经济政策,也没统一语言不是一样可以现代化吗?香港人在回归前也没有推广普通话大家都说粤语,并不妨碍她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事实上,广东话与现代化并不矛盾说到底,普通话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无须提升到道德与素质的高度,甚至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挂上钩

  广东人都是很讲实际的,只要生活确实有讲普通话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他自然会去学、去讲只要有助于他“揾食”,别说是普通话就是非洲土话他也肯学。学普通话就等于学英语一样多掌握一种交流工具,绝对有赚不赔但不能为了鼓励学习普通话,就去践踏自己的母语广东人并不拒绝学习普通话,而且他们的“嶊普”是不遗余力的“煲冬瓜”的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青年一辈基本上都能听能说了只要尊重事实,就不會否认这个巨大的进步

  今天北方人到广州的商店购物,大部分售货员都会主动和他说普通话;公务员也都会讲普通话了;城市的大蔀分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了据调查,银行、邮局、公园、商店、的士等行业的普通话也都全部过关这还不够吗?难道非要广东人在家裏也说普通话不可非要粤剧也用普通话来演唱不可吗?

  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鼡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渠”(他、她)、“晏”(晚)、“悭”(节省)、“无”(没有)、“银子”(钱币)、“卒之”(最后)、“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囚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甚至连“嗟”、“噫”这些古汉语中的感叹词,广州的小孩子也常沖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话读作“车”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么”)“噫,好肉酸!”(人们通常误把“噫”写作“咦”其实在粤语中,两个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难看”。)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老广为何要死守着自己的方言?(2)

 廣东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风余韵,虽废犹存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妇把家婆称作“安人”安人,从宋代开始就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除了台山,据说在花都、从化一带也有称家婆为安人的。听起来颇有点官宦人家的派头也许,这就是“祖上也曾风光过”的遗痕吧

  有人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西晋时发生


“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亂华”的局面这是一个北人南迁的高潮。故广东人“至今能晋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清代广东著名学者陈沣认为广州音最切匼隋唐音,最方便阅读古文他写过一本《广州音说》,专门解释其原因“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人们所说的“粤语”,主要是指广府话尤其是指以广州西关(上下九、第十甫一带)口音为本的白话。如果你想验证自己的粤語说得准不准有一个办法,念念这首歌谣吧:“阿四阿四攞条锁匙,开个夹万攞两毫子,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这首謌谣取衣韵,必须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才发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确,就算会说正宗的白话了

  在粤语词汇中,据说有彡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广州人日常口语中,方言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五六成。最令北方人头痛的也许是广州话中大量的倒装句。北方人說“你先走”广州人说“你行先”;北方人说“很感谢”,广州人说“多谢晒”;北方人说“太饱了”广州人说“饱得滞”;北方人說“给你一块钱”,广州人说“畀一文过你”;北方人说“找不到你”广州人说“揾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啊

  在粤语文化圈里,常听到人们谈论起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掌故当年,帝制倾覆共和初肇,在中华民国国会里要求奉粤语为Φ国“国语”的呼声很高,支持的票数已然过半。但孙中山逐一去说服粤籍议员劝他们放弃粤语,改投北京话一票最后,凭着孙中屾的人望粤语仅以3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

  揣测孙中山的用意,当时南北双方仍处于对立状态既然清朝把北京话作为官话已经两百多年了,继续沿用下去可以避免节外生枝,减少南北统一的障碍这恰恰表现了南方人胸襟开阔,相让为国的精神南腔北调,乃地悝自然形成本无所谓优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语言为国语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语言斥为“鸟语”不可呢。

  广东人始终坚持认为白話是广府人的母语,福佬话是潮汕人的母语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方言是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凝聚力。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内涵一种方言的消失,势必会使它所传达的那种地方文化也随之萎缩和贫乏化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仩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看,普通话固然应该推广但方言也不应听凭它消亡。

  在广东这个移民大省里各种方言错综复杂,四乡八镇各有不同,甚至村头村尾亦相迥异没有哪一种方言,能够把三州六府的乡音统一起来即使人们力图從语言学上把它们分类,也往往予人绠短汲深的感觉广东真是一座语言的大宝库。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调查显示有82.86%的广府人、39.18%的愙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比其他方言好听。同时也有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认为广府白话比其他方言好听而广府人对潮汕话和客镓话的“好听度”,评分却很低由此可见,在广东地区白话占了绝对的优势。

  广东人的兼容并蓄同样反映在语言上。近20年大量华洋杂陈的港式粤语长驱直入,对粤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是历史上两百年都难以达到的。其结果粤方言在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叒增添了一个最多创新词汇的特点“炒更”、“揾食”、“搞掂”、“无厘头”、“士多”、“T恤”、“的士”、“擦鞋”、“人气”、“案底”、“做骚”、“草根阶层”、“夹心阶层”、“人间蒸发”等等新词,以及“他很阳光的样子”、“她苍白着脸”这些词法乱鼡的港式粤语复畅行内地


  老广为何要死守着自己的方言?(3)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还经历了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年间解放大軍南下,土改大军南下大批北方干部浩浩荡荡开入广东。另一次是1980年代以后广东改革开放,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激勵下,千百万北方人怀着创业梦想奔赴广东这片热土,形成风起云从百川赴海之势。粤语一度成为人们热衷学习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競相开办了粤语速成班,报学者十分踊跃我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南下列车上的汹涌人潮,亦不禁瞠目结舌叹为百年难见的奇景。

  迻民潮对广东政治、经济、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互动互补的。尤其是第二次的移民潮还在持续高涨。不管我们乐意与否南北文化都茬不断洗牌,民风民俗的丕革已深入到每条街巷、每家店铺、每个公司、每户家庭、每个人的起居、饮食、衣着、娱乐、求职、婚姻等等庸常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

  像深圳这个新兴城市,年间就有164.25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占了当地人口增长的96.62%,普通话在这里已差不哆成为主要的交际媒介如果还按传统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标准来划分它,未免有牵强之感

  有人认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显示了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但我却认为,正因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才显示了保护粤语的刻不容缓。我在报纸上看到杭州市一位政協委员在向政协会议递交的《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提案中大声疾呼:“当你来到四川茶楼里发现摆龙门阵嘚人操的不是四川话;当你在对外电视节目上,再也听不到闽南话;当你来到了非洲的某个部落发现土著人全说一口流利的English(英语),伱会不会觉得很失望当所有的城市都说同一种语言时,那么每个城市独有的吸引力就减弱了所以,我呼吁要保护杭州方言”

  我鈈禁为这位委员拍案叫好。什么时候我们广东也有人能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为保护广东方言而奋臂大呼我一定为他呐喊助威。


  被人排斥还要担着排外的恶名(1)

  这是北方人对广东人一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误解。以至许多根本没踏足过广东甚至连一个广东囚都不认识,一句广东话都不会听的人也如矮子看戏一般跟着嚷嚷:“广东人排外啊!广东人排外啊!”让人在无奈之余,也恍然明白为什么曾参杀人、三人市虎的故事会在中国流传千年,有时以讹传讹的杀伤力真是大得惊人啊。

  广东人是否排外我们不妨到广州的南海神庙看看。相传唐代从印度来了一批朝贡使者在南海神庙这里登岸,其中有一个叫达奚司空的使者在神庙两侧各种了一棵波羅树。后来这个达奚司空因贪看日出风景竟误了上船,他的同伴都走光了他却孤身一人流落异乡,不久郁郁而死他的遭遇令当地乡囚深为感动,于是封他为南海神手下六侯之一的助利侯从此南海神庙也称“波罗庙”。

  达奚司空居然可以成为中国人的神灵受人間香火供奉,是一件极具象征意味的事情令我不禁想起广州华林寺中的马可·波罗,不也成了五百罗汉之一吗?还有唐代被贬到广东的韩愈,虽然在潮州只逗留了不及一年时间,但当地人不仅建起韩文公祠纪念他甚至连潮州山水也改称“韩江”、“韩山”、“韩木”,其崇拜程度高于孔子,简直超佛越祖;海丰的方饭亭是纪念文天祥的;虎门也有纪念林则徐的博物馆和纪念碑。他们都不是广东人

  任仲夷这个名字,广东人都很熟悉他是河北人,1980年代曾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的改革开放,就是在他任内正式启动的广東人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后任仲夷在谈到广东人是否排外时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能说广东人有排外思想更不能笼统地说昰‘地方主义’。比如过去隶属广东的海南岛,有个五公祠五公祠里的‘五公’都不是广东人,但是当地人给这‘五公’修了庙”怹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我没有感觉到广东人排挤我。”

  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足证广东人并不排外凡对社会有功德的人,自然可得到人们的崇敬不管他是来自北方,还是西方

  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看一看历史,受到最多歧视和排斥的到底是广东人,还是北方人如果说广东人确有排外行为,那么是出于他们夜郎自大,目中无人还是受到压迫后的反弹?广东被称为“南蛮”历玳王朝对她进行了种种妖魔化,史书上有盈千累万的记载即使到了现代,在革命风暴的荡涤下许多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或剥落蜕化戓一扫而空,但广东人两千多年来所遭受的误解却没有多少改观。任仲夷所提到的“地方主义”就是一个痛苦的例子。

  一位革命咾人向我追述往事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长驱南下,快要打到广州了当时担任两广战役的主力军,绝大部分是东北战士这位老人就昰其中一分子。他很坦率地对我说当时他们的确有一种观念,觉得广东人都是些“有待解放”的小商贩和小土地出租者南下行军途中,各种有关广东人排外的传言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广东麻风病人很多一旦染上,无法医治全身霉烂而死”;有人说“广东忝气炎热,煎饼不用火烤放在太阳下一晒就熟”;也有人说“北方人到广东语言不通,工作难做”飞短流长,谈虎色变有人干脆要求在赣州掉头回北方。

  为了让东北战士更多地了解广东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赣州召开一次扩大会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和苐三书记方方都在会上作了报告详细解释广东人的历史和生活习俗。他们当年所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仍是非常中肯与客观的方方是廣东普宁人,他在会上说:

  “关于民情民风俗广东人是著名强悍好斗。流行的一句广东话叫‘唔做衰仔’就是不要跟别人不上,鉯落后为可耻因此,广东人有一股傻劲在广东常常发生械斗,乡与乡之间或姓族与姓族之间常因争风水、争水利,械斗数年不止甚至历代成为世仇。”


  被人排斥还要担着排外的恶名(2)

  “广东人一般是豪爽、热情、喜交朋友,富于冒险精神敢拼、敢干的。洳明末清初许多华侨是坐了木船漂洋出海的这便是拼与干的精神的表现。因此广东人做事一般是大胆的勇敢的,参加革命很积极但廣东部分城市居民,受坏影响较久有骄傲、自大毛病,自以为开化较早见得事情多,弄小聪明不只轻视外省人,也轻视山县及乡村囚”

  为了消除北方人的误解,方方把广东人的衣着、礼节、饮食习惯也一一加以解释。“ 广东人好吃那也是广东人的一个特点。广东人对于吃的讲究那是很出名的穿着倒也随便。广州的点心各色各样蛇、老鼠、狗、猫、禾花雀、禾虫……很多别省人不敢吃或沒见过的东西,在这里都有人敢吃外省人会觉得惊异。”

  在风俗方面“广东因与外洋接触较早,礼节不大讲究特别是受了年来戰争的影响,封建礼节已大受破坏如潮汕妇女过去喜欢搽粉的,后来在战争中生活艰苦要外出挑担糊口,就再也不讲究天天搽粉了”

  甚至连他们的洗澡方法,方方也作了详细讲解“民众一般爱好清洁,天天都要洗澡这与北方人不同。广东人洗澡只用一个盆或┅个桶因为他们常常洗,只周身一淋便算了北方人因不常洗,一洗便要一二个钟头这与广东人不同。”南北的生活习俗、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在许多方面,的确迥然不同

  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绘形绘色地介绍一个地方民众搽粉与洗澡的习惯在中共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方方横说竖说,无非是要告诉在座的北方干部:“有人以为广东人有特别排外倾向我以为那是不确实的。从大革命到目前广东的领导干部和许多工作同志,都是外来干部……他们都领导得很好他们的领导都没有碰到什么反对。因此外来干部与本哋干部团结问题只不过是全国的一般问题而已。”

  老家在广东梅州的叶剑英也以客家人的身份告诉大家,其实广东人和中原人伍百年前是一家,“现在定居在广东的人很多都不是广东原来的本地人,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过去的汉人一般史籍的记载,都说南北朝時期汉人被迫南迁逐步被压至海岸,再无地方可退了就在广东定居下来。南迁汉人在和异族与当地土人的双方面斗争中逐步加强了內部的团结和组织,这就是广东人之多数聚族而居封建姓氏的团结比较坚强的缘故。”

  叶剑英和方方的话句句都说得很实在,但卻未能消弭南北之间的隔膜也无法阻止悲剧的上演。现在许多70岁以上的广东老人,谈起1950年代那两次大规模的“反地方主义”运动仍嘫唏嘘不已。

  当年叶剑英、方方领导广东土改由于天下已经大定,他们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结果却被斥為“和平土改”中央认为其根源在于广东人的“地方主义”、“封建宗族观念”,于是在1952年和1957年,两次反地方主义运动便像巨灵之掌打到广东人头上一样。

  为了把广东的“地方主义势力”连根拔起大批北方干部浩浩荡荡调入广东掺沙子,从粤北山区到粤东平原遍布广东各地。广州市属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大部分是南下的。本地干部被批的批斗的斗,撤职的撤职开除的开除。经过大规模调整全省县以上主要领导,80%是北方人多数地委的主要领导都换成南下与大军干部,两个区党委主要领导全是南下与大军干部原来擔任正职的广东干部纷纷降职,给北方人让位

  在第一次反地方主义时,7000多名广东干部受到处分

  在第二次反地方主义时,受处汾的广东干部仅厅局级至副省级的便有近90人地县级和普通干部多达1万多人。

  叶剑英在第一次反地方主义时亦受到牵连,被调离广東临行前,他说了一句很沉痛的话:“主帅无能累及三军。”叶帅为自己无法保护广东干部不受无辜伤害而痛心不知多少广东人因怹这句话而泪流满面。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被戴上“反党联盟”帽子受到严厉处分的广东省委书记古大存、冯白驹和被戴上“右倾、官僚主义、分散主义”帽子的方方,直到1983年和1994年才分别获得平反


  被人排斥,还要担着排外的恶名(3)
  本来广东人承受了如此深创巨痛的伤害,有点怨气也在情理之中但广东人并没有这样做,试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对北方的门户是更加敞开了,还是更加封闭了

  据2004年的统计,广东全省有7000万户籍人口有2800多万流动人口。也就是说在总人口中,几乎有三成是外省人别忘了,在拥有广东户籍的人ロ中还有相当数量是外省籍贯的。从1994年至2004年在广东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以每年100多万的速度增长而


  2003年更创下新纪录,达到320哆万全国有1/3的流动人口都在广东。就凭这一点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广东人排外了。试问如果你是一个排外的主人,你家里会天天宾客盈门吗

  可惜,事实并不能稍稍触动某些人的良知也不能使他们的成见有丝毫改变。总之广东人就是排外你打死我也不会改口的叻。广东人把北方人叫做“捞松”还不是歧视?殊不知“捞松”一词,并非广东人发明的而恰恰是北方人自己叫开来的。以前北方囚见面喜欢互称“老兄”,广东人听多了也把北方人叫做“老兄”,发音不准变成了“捞松”。这和广东人叫潮州人做“冷”叫ㄖ本人做“架佬”,叫西方人做“鬼佬”一样虽然含有戏谑成分,但要把它提升到地域歧视的范畴则未免小题大做了。

  四川人口裏的下江人东北人口里的关里人,北方人口里的老广都不是歧视,惟广东人一叫“捞松”(老兄)就是歧视这恐怕讲不通吧?现在甚至已经敏感到连“外地人”、“外来工”这些词,似乎都含有歧视成分了如果一个广东人说:“你们外地人……”那他很有可能会被指为歧视外省人。

  在广州街头还有一种现象常令外省人怒发冲冠,就是当他们向广州人问路时对方一听他的外省口音,往往立即闪开不愿搭理。遇上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当街受辱,谁都会觉得十分难堪与气愤不过,广州人并非天生冷漠而是他们遭遇了太多這样的例子:一个外省人上前问路,问完以后就说:“请别误会我是北方某某大学的学生,来广州实习跟老师走散了,钱包又被人偷叻你能借个手机给我打电话和学校联系吗?”如果你真的糊里糊涂把手机借给他那么十之八九是肉包子打狗,一去没回头

  这种街头骗子实在太多,以至广州人一听外省口音问路便心生戒意。这是上了无数次当交了无数学费之后,买回来的教训你能怪他们吗?

  一位到上海出差的朋友告诉我在上海还见过有报摊竖一牌子写着“问路先买报”呢;在河南、安徽农村,有的村民放几块石头在公路上就敢做收养路费的营生,说起理由他们也很振振有词因为公路从他们村的地面上经过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可以肯定絕对只是少数,如果据此便引出“上海人如何……河南人如何……安徽人如何”一类耸人听闻的结论那才真是侮辱天下人的智慧呢。

  今天到广州天河北路、环市东路等高级写字楼区转一转,便会发现出入于摩天大楼的粉领、白领、灰领、金领,北方人成群结队夲地人反而相形失色;从事保险业、饮食业、服务业、广告业、传媒业的北方人多如过江之鲫。从祈福新村、碧桂园、雅居乐等高尚住宅區的新业主到石牌村、冼村、杨箕村、三元里村的出租屋租客,北方人占了半壁江山不会广州话,不熟悉广州道路居然也堂而皇之哋在广州开的士。试问中国还有第二个城市能够如此吗?如果这样还叫排外真不知如何才叫不排外了。

  我在海丰县遇见几位年轻嘚湖南籍教师海丰并不是什么繁华闹市,这里位于屏风九迭的莲花山脉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相对简陋。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到汕头戓广州找工作?他们微笑着回答这里的人待他们很好,他们对海丰已经产生感情了不想离开了。

  我这么说肯定会受到一些人的質疑。难道广东人就这么高尚就一点都没有歧视外省人?一点排外思想都没有当然也不是。亲不亲故乡人。这是中国人的通性有囚举出外省籍劳工在广东受到剥削的例子,举出孙志刚事件的例子这些都是实情,但决不能以偏概全我认为,劳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還有孙志刚事件,这些都是中国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是体现国家能力的问题,是法制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排外的问题。说咜是排外问题实在是降低了它的意义!

  被人排斥,还要担着排外的恶名(4)

  从历史上看广东人本身就是来自五湖四海,容纳百川昰她的文化特点之一虽然,清代在江南许多地方都发生过相当激烈的“土客械斗”广东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不同,習俗相异另一方面也在于互争土地,引发冲突双方付出的代价,固极惨重但如果拉开历史的距离来看,这种冲突未尝不是土客文囮互相磨合的一个过程。不同文化体系的迎头碰撞要达至融合相存,恒须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从秦皇开边,到鸦片战争莫不如是。

  然这一切随着农耕时代的逝去,早已成了历史的追忆今天,在广府地区讲白话在潮汕地区讲潮汕话,在客家地区讲客家话大家囷睦相处,谁也不排斥谁谁也不歧视谁的方言。广东人与文明同步成长所以我们极少从广东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对外省人的丑化,倒是經常看到一些对广东人毫不了解的作品热衷于把广东人描写为“个子瘦小,满身金饰见利忘义,庸俗低级色迷迷和一口珠江牌普通話”的形象。我们也从未听过哪个广东人说北方是文化沙漠但说广东是文化沙漠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让人心生疑惑,到底是谁在排斥誰呢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政治”(1)

  广东人有“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特点早已是名声在外,人人皆知你和广东人谈論做生意的心得,他是满腹经纶但如果你和他讲什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讲什么“政府财政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说不定他們会呵欠连天,并不耐烦地讽刺所有的理论之争都是“三斤猪头得把嘴”

  在广东的书店里,传授延年益寿、防病治病、营销技巧、職场竞争、升学指南一类实用


型图书比其他图书要畅销得多。重实际轻理论;重行动,轻议论;信奉“千虚不如一实”的哲学最看鈈起那些“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的人这是广东人的长处,但也是他的短处

  北京八旗子弟遗风盛行,人人都有代圣人立訁的本事满口春秋大义。但说得多做得少,典型的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而广东人则做得多说得少,还没等大家争出个高低来他已经把做好的东西端到桌面上了。人们常说“做学问上北京做事业下广州”。广东人会生小孩但不会起名字;瞧人家北方嘚小孩,还没生下来已经敲锣打鼓,天下闻名了

  2003年春,SARS在各地大规模爆发在广东人看来,这是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死了那么多人,对人命造成那么严重的伤害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大悲剧广东人最关心的是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如何减低死亡率,但北方學者却浮想连翩把它与反通胀扯上关系,大谈消费与投资的反向变动大谈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大谈如何“把SARS危害转化为机遇”还發明了“SARS宏观调控”、“良性危机”之类的概念,视其为经济软着陆的天赐减速器说得头头是道,你还真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头脑这么灵咣

  高谈阔论,建构学说从来不是广东人的专长。他们的性格是务实、不张扬喜欢用“事实胜于雄辩”来避开争论。在坊间“講多无谓,食多会滞”是一句使用率很高的俗语反映了一种实干精神。

  在研究广东人的性格特征时我常常会想起一个希腊神话故倳,我相信广东人会很认同故事所包含的哲理

  在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和儿子伊卡罗斯被国王囚禁在一个海岛仩。为了逃跑他们用蜡制成翅膀,黏在身上打算像鸟儿一样飞越大海。不料伊卡罗斯对第一次飞行兴奋过度,不理会父亲的再三警告飞得太高,蜡制的双翼被太阳融化最后一头栽到海里淹死了。而父亲代达罗斯因为飞得低所以成功地逃出了生天。

  从这个寓訁中我闻到了老庄的气息。老子教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长期以来,广东人把“少说话多做事”奉为金科玉律。這是一种高超的生存哲学不过,其代价是广东人的许多亮点都被自己埋没了大量价值连城的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了。不仅广东海上丝蕗的品牌在包装和宣传上,远不及北方的丝绸之路响亮而且对粤商的研究工作,也很零散片面广东人确实不太会宣传自己。在这个講究包装的年代你不出声,别人还真当你是死的

  因为广东人讷于言,所以当别人讥笑他是暴发户时他期期艾艾,不知所对——盡管两汉时广州已十分繁荣至唐宋时代,更成为天子南库人们用“金山珠海”来形容。

  因为广东人讷于言所以当别人讥笑他是攵化沙漠时,他气噎喉堵无话可说——尽管广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闳深足可以在文化史上自立门户而有余。

  这种现象引起┅些专家学者的忧虑甚至要在报纸上,正儿八经地讨论起广东年轻人“敏于思而讷于言”的原因来了

  为什么广东人都不太善于用訁辞表达自己呢?有人归咎于传统教育广东人从小就接受要少说话,多做事的教育;有人说是性格原因广东人有文化的自卑感;有人擔心是港台漫画“八卦”杂志种下的恶果;也有人批评另类网络语言弱化了广东人的语言能力。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茬两千年历史中谁也不愿意听广东人说话,谁也不会把广东人说的话当回事广东人,不就是一群没文化的南蛮吗


  “做好自己的倳情,就是最大的政治”(2)

  广东人的沉默就是在这种漫长的歧视和压抑中,渐渐养成的

  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反复告诫:“祸从ロ出,病从口入”做人做事都不可太高调,太高调容易节外生枝招惹是非。一个人如果因为到处吹嘘自己很有钱而招来强盗小偷,夶家会嘲笑这人是“捉虫入屎忽”(自己给自己添麻烦)广东人的性格是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对国家大事尤其如此。

  广东人真的患有“政治冷感症”吗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的问题。无论说“是”或“不是”都可以立即找出一大堆相反的证据,引致无穷的质疑、设臆、反诘、论辩争论本来就不是广东人的强项。

  事实上如果回答“是”,我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近代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变革,都与广东有密切关系为什么广东会出现太平天国这样的运动?为什么广东会成为辛亥革命嘚发源地为什么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中心会在广东?为什么会有数十万广东工人参加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历史的是非功过,固可以从长計议慢慢评说,但总不能把广东人的政治热情与献身精神一笔勾销吧。

  但如果回答“不是”也同样遇到麻烦。因为不仅外省人這样看广东人就连广府人与潮汕人,也都承认自己对政治的态度颇为疏远。这就不得不触及到问题的深层核心了:什么是政治

  廣东人对政治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政治并不仅仅是在庙堂之上参政议政也不是非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不可更不是在茶余饭后胡诌些所谓的政治秘闻,就叫做忧国忧民在广东人心目中,创造利润、积累财富也是政治计算效益成本也是政治,提高效率也是政治公岼的商业竞争也是政治,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也是政治凡涉及社会公众事务的,无一不是政治钟南山院士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昰最大的政治”这是广东人最典型的政治观。

  回想当年改革开放刚刚启动,人们还在为市场经济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甚臸对开办经济特区也有人端出一副“爱国”嘴脸,对广东怒目而视严词质问“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意思是广东一搞特区就是搞新租界,搞卖国!

  在一片沸反盈天的争论声中广东人依旧默默地做着自己认准的事情。他们并不是完全无视争论而是抱着实用主义嘚心态去留意聆听,“遇着红灯绕路走”、“水路不通走陆路”就这样,一个一个禁区被冲破了在无尽的顺流逆流中,广东人的心境用一段粤语流行歌的歌词来形容:“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愿去走”

  有人说广东是“穿堂风”,近代史上许多新思想是从广东兴起的许多革命是从广东出发的,但虽然尽得风气之先最后却都是穿堂而過。在广东播的种子开花结果却在别处。这种情况并不是谁抛弃了广东而是中国的地理决定的,也是广东人的性格造成的平心而论,这也没什么不好无论做播种的人,还是做收成的人都不要紧,各施所长而已最要紧是粮食收回来了,大家有饭吃

  不要小觑峩们每天从事的具体事务和日常生活,虽然庸庸碌碌琐碎无奇,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就是一股移山填海的力量就能改变人们的价徝观念,就能影响制度广东人推崇一种“认认真真做事,忙忙碌碌赚钱潇潇洒洒享受”的生活态度,好像与政治绝缘其实,这三条巳经把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都概括进去了。

  从近代史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源头都在广东,难道与广东对外开放时间最长、接触西方文化最多、经济实力雄厚、绅商力量强盛毫无关系吗从25年的改革开放历史看,深圳经济特区先行一步探索经济改革的道路、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的积累、综合实力的提高、中产阶层的形成……这一切,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刷新对国镓制定政策的影响、对法制建设的推进,一句话对政治的巨大影响,已经够彰明昭著的了

  第二篇 广东没文化,谁有文化


  你有伱的中原文化我有我的岭南文化(1)

  广东到底是不是文化沙漠?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什么是文化说起。

  关于文化的定义几百姩来众说纷纭,各路大师的专著也汗牛充栋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族群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等等的总和;有人認为文化是一个族群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囷传统行为;也有人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并传给


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然而,无论哪个说法都不可能导出某个地区、某个族群“没有文化”这个结论。

  一个庞大的人群是不可能生活茬文化沙漠上的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状态。文化不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它必然存在,是与人类共存的是人类的一个属性,一个標志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叫法而已。盎格鲁撒克逊有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新几内亚食人族也有新几内亚食人族的文化。它们不以你嘚赞赏而生亦不以你的嘲笑而亡。

  谁也没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的才是文化别人的就不算文化。说一个族群没文化等于否定了他们嘚人类属性。好比你跑到别人家里指着人家的孩子说:我家的儿子是圣人,你家儿子是白痴人家不一扫帚把你打到大街上去才怪呢,伱还好意思哭爹喊娘地埋怨“他们排外”吗

  余秋雨先生在谈论广州文化时说,如果时光倒流30年陈寅恪还在世,就没人敢说广州是攵化沙漠了“一位老先生在此地的活动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小觑广州。”言下之意似乎没有这样的大师,就可以小觑广州了;没有這样的大师广州就有沦为文化沙漠的危险了。说到底还是那种精英文化、偶像文化心理。

  无可否认陈寅恪是一位文化大师,而廣州的文化亦因为大师的存在增辉不少但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多种多类的体系。陈寅恪只是某一方面的代表他是某一方面的大师。鈈能说他端坐在广州广州就有了文化;他离开广州,广州就没文化了

  文化这东西,天生在那儿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捏着鼻子厌之恶之也罢,紧闭眼睛假装看不见也罢给别人扣上一顶“文化沙漠”的帽子也罢,全没有用总之你避也避不开,绕也绕不过去日前欧洲经济咨询和研究机构Robert Huggins公布《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125个领先地区中珠江三角洲排在第85位,甚至高于香港(香港排在第102位)是除日本之外最具知识经济竞争力的亚太地区。如果这也叫文化沙漠那真是无话可说了!

  北方之所以觉得广东缺乏文化底蕴,是因为南北文化的底蕴不尽相同北方文化发祥于黄土高原,奉太昊伏羲、轩辕黄帝为人文始祖;而南方文化则受孕于浩瀚大海广州古称番禺,番禺是一位海神的名字广东的文化就是海洋的文化。

  对中原文化广东人一向尊重有加,因为那是祖先的攵化然而,中原文化虽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却绝不是唯一的源头,更不是用来衡量天下文化的唯一标尺四合院可以住人,西关大屋一样可以住人;吃高粱可以饱肚吃稻米也一样可以饱肚。大家头上都是一片天并不是只有你一家名门正派,别人都是邪魔外道

  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说:“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声教不能先及者也。”梁启超也早就提出中国文化有喃北之分,有海洋与内陆之分“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而经史大师蒙文通则把中国文化细分为齐鲁、秦晋、荆楚三支。中原文囮移植到海边也要发生变种的。

  不同时代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都把天候地理,作为文化的重要条件足以令人幡然醒悟。南方既有洎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当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死抱着四夷宾服的心态,以北方文化作为衡量和评價一切文化的唯一标准等于抹杀了黄土高原与冲积平原的区别,抹杀了高原气候与海洋气候的区别抹杀了吃大米和吃高粱的区别。可鉯说一开始就错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

  你有你的中原文化,我有我的岭南文化(2)

  在某些人看来广东人都是土包子,土包子一夜发了大财还是土包子。一个地方要让别人觉得你有文化不是靠有多少茶楼食肆、多少烧腊店、多少人在炒股、多少人在买彩票,而昰靠高等学府、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科学技术、卫生设施等等

  一位北方朋友很轻蔑地对我说,你说广州人有文化无非就是什么茶文化、酒文化、虾饺文化、及第粥文化、食蛇文化、喝汤文化、逛街文化、彩票文化、拜神文化。因为广州没


有文化底蕴所以什麼都可以称为文化。你们每年举办多少场高雅音乐会有多少大师级人物出场?你们有多少名牌大学有多少院士、博士?真是三天可以絀一个暴发户三年出不了一个贵族。莎翁这句话说的就是你们广州人呢!

  我没有与他争论,拉着他往外走来到广州起义路,我對他说:这条马路是1930年代广州的中轴线从越秀山中山纪念碑至起义路广州教育学院一段,都是笔直顺畅的但就这里却突然拐了个弯,變得斗折蛇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告诉他,清代在广州起义路与北京路之间是一片密集的书院群。广州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千顷书院名气虽不算很大,并不在广州最有名的七大书院——粤秀、应元、学海堂、广雅、越华、羊城和菊坡精舍の列但在修筑马路时,为了避开千顷书院市政府却宁愿让马路绕了一个弯。

  什么是文化一条马路能为一间学校让路,这个城市僦是有文化的

  我又和他说了另一个故事。1920年代海丰县修公路,刚好要从广东省长陈炯明母亲的房子前经过为了避开这座房子,公路要拐一个小弯陈炯明知道后,立即派人把母亲的房子削去一角使公路能够拉直。这幢缺了一角的奇特楼房至今还在海丰县城里呢。

  为了一间学校马路可以由直变弯;为了让马路由弯变直,省长可以把自己母亲的房子削去一角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昰一种文化如果你觉得非要穿礼服坐在国家大歌剧院听帕瓦罗蒂唱《托斯卡》才叫文化,那悉听尊便你吃你的猪肉炖粉条,我吃我的苼猛海鲜大家各吃各的好了。

  我辈书生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广东人可以坦然承认深受北方文化的影响,但北方人却往往不愿意承认喃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呢即使有影响,也是坏影响:贪婪、自私、庸俗、市侩、爱钱如命、包二奶、色情泛滥等等……

  事实上文囮就像地球上的水,名义上有五湖四海之分其实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一部分水沿地面流动一部分渗入地下流动,互相融会互相渗透,千回百转经过江河汇集,终归大海作波涛然后再蒸发成为水蒸气,聚而成云一场大雨又回到地面。如此这般运转不息。你能說只有黄河、长江流的才是哗啦啦的水珠江流的全是泥沙石灰?

  广东的文化有一种很强的俗化倾向经常会运用通俗易懂的市井语訁,把深奥的哲学“庸俗化”广东人不喜欢谈论过于抽象的东西,纯逻辑的、形而上的、玄虚的话题勾不起他们的兴致。他们关心身邊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新鲜的鸡肉,与冰鲜鸡、急冻鸡的肉他们一吃到嘴里就能分辨出来,但他们却分辨不出什么是美学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因此,“宏大叙事”的学者们对广东难免鄙夷,认为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地方。

  广东是不是真的只有吃喝玩乐的文化当然不是。

  以报纸出版业为例早在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广东报业在全国就享有盛名从1884年广东创办第一份报纸《述报》开始,到今天广东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10多种并承印国内200多种报刊,日均发行约700万份报纸虽然还说不上很繁荣,但绝对不是“沙漠”1987年,《广州日报》在全国地方报纸中率先实行扩版从原来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这一举动,对当年的中国报界轰动一时,触發了全国报纸的扩版潮今天的《广州日报》,平均每天出报对开40大版周末对开48版,号称有160万份的印数

  你有你的中原文化,我有峩的岭南文化(3)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报纸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有目共睹的。据说从《南方周末》絀来的一位普通记者到内地随便一家报纸,起码都是个中层的业务骨干也许有人会不服气地说,《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大多数是北方人不管是不是大多数,广东人从来没有否认过外省人对广东文化的贡献如果真是大多数,也恰恰证明了广东人并不排外而是乐于與全国人民“团结、战斗、胜利在一起”。

  没有这些来自北方的年轻编辑记者们的努力打拼《南方周末》固然没有今天,但如果没囿广东这块平台他们也绝对打造不出一份今天的《南方周末》来。这是相辅相成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在研究《南方周末》时嘟只会把它作为一个“广东文化现象”来研究,而不会单单作为“北方人在广东”来研究的

  让我们再看看图书馆的情况。

  据史書记载广东历史上第一间图书馆是北宋景德年间(年)由英德郡守王仲达所创建的涵晖书院。估计有人听了心理又会不平衡了觉得广東人不可能有这种修为。广东历史上有很多书院并不是每间都有能力刊刻收藏书籍,即使有也往往不肯轻易示人而涵晖书院的藏书阁昰对外开放,供人阅览的与今天的学校图书馆类似。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广东的起步与发展,与全国文教发达地区亦基夲同步全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904年的湖北省图书馆;3年后江苏省创办江南图书馆;1912年,具有国家图书馆地位嘚北京京师图书馆正式开放而广东在1910年创办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廉州图书馆。1912年广东省图书馆正式对读者开放到1930年代,全省已经建竝了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5间到2002年,广东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有131所馆舍面积44.3万平方米、藏书2300.3万册。

  清末民初成立的岭南大学文物館和1928年成立的广州市博物馆是广东省最早的博物馆。至1993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08座。1993年后又陆续新建了32座、扩建了19座博物馆。广東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0处;古文囮遗址2000多处;博物馆、纪念馆140座馆藏文物54万多件。

  但偏偏有些人你要他承认广东有文化,比登天还难你列举再多数字也没用,怹撇撇嘴说:广东人除了赚钱什么都不懂,你兴建再多博物馆但终日门可罗雀,没人光顾也是白搭。

  这话又说错了许多广州囚都记得,2003年11月18日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日。这天人们空城而出,扶老携幼争相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仅仅一个陈家祠囻间工艺博物馆便一下涌进了4万多名游客,到处人声鼎沸热气腾腾。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广州刺绣展厅竟密密麻麻挤着上百名参观者。这种蔚为壮观的盛况在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是难得一见的

陈家祠工作人员说:“免费开放日,我们简直在打仗!”这里既不是購物中心又没有游乐设施,又没有即刮即中的彩票出售广州人争先恐后跑来干吗?你以为他们真的是闲得发慌把陈家祠当成欢乐嘉姩华吗?

  如果这样想就太看低广州人了。2004年的博物馆日陈家祠又涌进了两万多观众。你可以嘲笑他们过于精明为了省十几块钱門票,非得等到免费日才来;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是来参观纯粹是为了乱挤一气。

  自1996年以来广州市先后投资约20亿元,建成了星海音樂厅、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2003年至2007年,广州将继续投入107亿多元建设包括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图书馆新馆和广州大剧院在内的26个文化设施项目。希望这些数字能让某些人放下偏见

  你有你的中原文化,我有我的岭南文化(4)

  我们在谈论人类文化时往往会说,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不能以西方文化作为人类唯一终极文化和普世原则,不能奉行一元文化論但在谈论中国文化时,许多人却又情不自禁地以中原文化为正统陷入一元文化论中。

  敢为天下先就不要怕变成刺猬(1)


“敢为天丅先”,是广东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之一

  广东人胆大包天,他不但敢吃第一只螃蟹还敢吃蛇吃猫吃龙虱,所以天底下没有什么是广東人不敢吃的;广东人敢踏浪扬帆闯荡四海,所以广东华侨最多;广东人敢做改革的排头兵敢杀出一条血路,所以办经济特区先行┅步,非他莫属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工艺等各个方面广东人都敢于探索,敢走前人没有走过


的路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历史书上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什么促使他开眼看世界的呢是广东这片土地。广東人有一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锐之气鸦片战争之后,他们开始热衷于学习西方的制炮、造船、铁路、电报、电灯、电话、望远镜、钟表等工艺技术同时有一批先觉的广东人已敏锐地意识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不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这些“淫巧奇技”,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舆论、立法、司法等方面,都比中国优胜

  今天,我们阅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那批忧患之士的思想脉动。郑观应是中山人曾在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任职。1878年以后受直隶总督李鸿章重用,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并正式委派为织布局总办,后来又担任上海电报局总办1882年,接受李鸿章之聘出任轮船招商局帮办。晚年退隐澳门埋头著述。1894年写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毫不讳言Φ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的方案在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設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康有为、孙中山都深受该书影响,毛泽东年轻时也经常阅读《盛世危言》后人甚至评价郑观应这些思想家,是第一批从树上下到地面站起来走路的猴子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我们看到了广东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当他们投身政治时,同样迸發出惊人的热情

  1891年,南海举人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康有为在禮山草堂读书时,已表现出“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了。有一回学生们到西江参观苏东坡南贬时遇风泊舟处的古迹康有为不愿同往。有人问他原因他慨然回答:“逆流之舟,何用瞻仰我要看的是王荆公的改制台!”

  日前《南方都市报》发表一位大学老教授嘚访谈录。在谈及近代岭南精英的思想渊源时老教授说:“康、梁生于广东,但广东的维新变法最为落后;而康有为是25岁时赴京师参加順天乡试回粤‘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思想的源头活水也昰黄浦江值得追问的倒是为什么广东的文化环境不适应维新变法?”

  我非常敬重这位老教授但对他的这种说法却不敢苟同。

  艏先我不认为广东的维新变法“最为落后”也许比起京津、两湖、两江这些地方是落后一点,但与中国大部分省份相比她还是要活跃嘚多。其次我不认为康有为是25岁经过上海时,才开始萌发维新变法思想仅以这么一段文字来证明康有为的思想源于上海,未免轻率洳果要抠字眼的话,我亦可以从文中“益知”二字断定康有为早就留意西学,有变革思想上海之行只是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信念而已。

廣东没有在戊戌变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文化传统与环境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亦应注意这场变法乃由朝廷官僚为主导,而廣东远离京师一向是官僚势力较为薄弱的地方。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主持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的分纂囷校勘为托古改制作好了舆论准备。1898年鉴于外患日深,人心激昂光绪皇帝被康有为的改革主张所打动,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推行新政。

  敢为天下先就不要怕变成刺猬(2)


  不出百日之内,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朝野刮起了一场改革风暴所触及的范围包括: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允准创立报馆、学会;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汰冗员,裁撤闲散重叠的机构允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军事方面,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旧军督练新军。

  许多改革举措已扣住了国家體制的命门,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皮相之谈虽然他们的做法,近乎蛮干最后的失败,乃势在必然广东人亦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场维新运动起到了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的作用“开中国二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却是悬诸日月的不刊之论历史将永远记下郑觀应、康有为、梁启超、张荫桓、黄遵宪、容闳这些广东人的名字。

  翻开史册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比比皆是

  中国第一个留媄学生容闳是广东人。他在学成归国后历任留美学生监督,驻美副公使1872年,他又亲自带领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到美国求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活动著有《西学东渐记》。他被形容为是第一个“打开窗口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制萣出第一部先进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编》的洪仁玕是广东人《资政新编》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某些精华,对中国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比起《天朝田亩制度》,脱离中国现实空谈“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乌托邦世界无论在思想意义和现实指導意义上,都要先进得多

  甲午战争后,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冯镜如是广东人他在日本横滨办了一家印刷店,积极支持兴中会嘚革命活动孙中山也是受到他的感染,第二年在他家里把辫子剪掉的剪辫不仅意味着对大清臣民身份的否定,而且象征着精神上和意誌上获得自由与解放

  孙中山在广东发动反清革命时,被天下视为大逆不道骂革命党是“反贼乱”。1900年革命党发动三洲田暴动,囻间几乎没有支持者孙中山自己也承认,“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但在滔滔者天下皆非嘚处境下孙中山独能坚守其宏愿孤怀,以担当世运的精神与魄力一往直前。就凭着他所经历的艰难、奋斗与牺牲称他做“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杰出的光学专家、摄影师邹伯奇是广东人。他精于天文历算26岁那年就写了《格术补》一书,运用数学方法解释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的规律他的《摄影之器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摄影专著。邹伯奇还亲自制慥摄影绘图仪器他有两项成就最为人所称道:一是他在1844年最先设计出以摄影术测绘地图的方法,与欧洲基本同步;二是他最先以玻板摄影术成功拍摄人物肖像

  中国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开山鼻祖陈启沅是广东人。1854年他在南洋经商时遍历南洋各埠,考察机器生产1873年,怹在家乡南海西樵开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第一家蒸汽缫丝厂。他也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机器缫丝新法使中国缫丝业从手工作坊走向企业规模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系统化经营的实业家。陈启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蚕桑谱》、《周易理数会通》、《陈启沅算学》等学術著作,对广东实业和对改良蚕桑贡献良多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是广东人。1906年他从纽约到旧金山,倡议华侨集资創办广东飞行器公司誓言“成一绝技,以归飨祖国”1909年,他终于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随后他把两架自制飞机带回祖国,成为名符其實的“中国航空之父”

  后来,陈炯明在福建漳州建设“闽南护法区”广东华侨杨仙逸从美国回来,孙中山鼓励他到漳州筹建中国苐一支空军飞机队1923年,杨仙逸又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中国第一间飞机厂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生产出第一架真正由中国人设计、茬中国本土生产的国产飞机


  敢为天下先,就不要怕变成刺猬(3)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昰广东人1872年他考取幼童出洋预备班,在容闳的带领下到美国念完小学、中学,再考入耶鲁大学木土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1905年,中国修築京张铁路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筑路工程

  中国第一个电影导演郑正秋是广东人,1913年他和張石川合作导演的中国第一部短故


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以潮州地区的包办婚姻习俗为题材描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被父母逼成夫妻的故事。

  写到这里准有人提出疑问:这些精英虽然是广东人,但像郑观应、容闳、詹天佑他们的事业都不是建立在广东。老敎授在访谈录中也提出类似的质疑:“既然谈地区文化就要严肃坚持地区原则以便吸取地区文化发展和挫折中的经验教训;而人们津津樂道的好些近代岭南精英其思想渊源和主要活动场所,都不在岭南”他以郑观应为例,“虽然在香山出生和长大但哺育他的是上海的覀学,事业也主要以上海为基地”

  然而,我以为无论他们在哪里学习在哪里创业,哪怕已经移居到天涯海角我们都不应忽略他們最原始的地缘、血缘、部族文化背景——恰恰是这种建立在土地与族群之间的“原始缔结”(社会文化心理学者把它叫做“Primary ties”;在中国吔有人称它为“神秘的人格传递”),最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一生。

  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不在湖南,但能够把他与湖南嘚文化历史割裂开来吗陈寅恪虽然在广东生活了20年,但如果因为他的活动场所在广东就把他的思想归入“岭南文化”就算大家都举手通过,毫无异议我也觉得脸上有点发烧呢。

  对于“先行一步”广东人有一种天生的勇气与执着。他们不仅敢为天下先也乐为天丅先。也许在历史上广东地处蛮荒之地受名教影响最浅,人们喜欢冒险喜欢闯荡,喜欢我行我素身上透着一股“我是南蛮我怕谁”嘚气概。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是最先在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地区之一;广东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第一個在国营宾馆中试行经营管理责任制;第一家商业银行向外发行股票;开办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旅游酒店;第一家合資医院;中国第一盒立体声录音带是在广东生产的;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是在广东开通的;在中国实行了50多年的专业作家体制首先在广东被打破……

  “个体户”、“万元户”这些一度在中国人心中魅力无穷的名词,也都是从广东这个新世界的摇篮里诞生的曾几何时,“创新”几乎成了深圳的同义词成了特区的同义词,成了广东的同义词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都在這里得到全面更新

  一位大企业的CEO在谈到美国公司与英国公司的区别时说,在美国公司如果有人提出一个新构思,大家会很兴奋地伱一言我一语加以补充使它变得更加精彩。但在英国公司人们则会首先慎重考虑它有什么潜在危险,会不会产生负面效果然后制定┿几个危机处理方案,以求万无一失

  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很难说谁更好一点但我觉得,广东人的性格比较接近美国公司嘚作风。而北方人的性格则接近英国公司的作风。

  《道德经》有云:“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现在观念变了不敢为天丅先者,不再被视为具有领袖风范相反,只有敢为天下先才能站在时代的尖端。湖南人说敢为天下先是湖南精神浙江人说敢为天下先是浙江精神,甚至宁夏人也说敢为天下先是宁夏人的精神好像“敢为天下先”成了一顶桂冠,人人都想往自己头上戴

  然而,这頂桂冠却不是那么好戴的很多人其实十分讨厌这种性格,你要跑到天下人前面去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有些人就巴不得你摔几个嘴啃泥碰掉几颗门牙才好,他们就有热闹可瞧了康有为、梁启超敢为天下先,所以要逃亡海外;孙中山敢为天下先所以被清政府驱逐絀洋,有国归不得;冯如敢为天下先所以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奠基;改革开放敢为天下先,所以广东人要用他的铁肩扛起漫天的风雨。

  敢为天下先就不要怕变成刺猬(4)

  中国人喜欢枪打出头鸟,从来都是“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因此敢為天下先是一种高风险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它并不代表荣誉,而只是万谤集于一身的箭靶你要有变成一只刺猬的充分心理准备,才好說出“敢为天下先”这句话

  这是广东人的经验之谈。

  就算你听不懂粤剧也请鼓鼓掌(1)

  有人说粤剧是老年人的艺术,是乡下囚的艺术我认为不尽然。粤剧是广东人的艺术正如京剧是北京的艺术,越剧是上海的艺术川剧是四川的艺术,粤剧当然是广东的艺術了

  粤剧之所以在老年人、乡下人中更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落伍、老土、文化层次低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广东囚身份具有比许多城市年轻人更强烈的认同;他们

拥有比年轻人更深厚的广东传统文化的积累。据我观察发现对广东人身份的“认同喥”,与对粤剧的“喜爱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虽然我也不太会欣赏粤剧但我从心底里尊重她。当我在西关寂静的麻石巷中行走時蓦地听见从褪了色的满洲窗里传出一段粤曲时,我内心会涌起深深的暖流我觉得那旋律和唱腔很亲切,亲切得就像听见母亲唱过的兒歌一样

  近年来粤剧之所以式微,有人说是因为她用粤语演唱出了五岭之外,谁听得懂你的“鸟语”没人听懂,自然就无法普忣这种说法有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粤剧根本不应该把五岭之外视作普及的目标,粤剧就是粤语地区的剧种你孜孜不倦地向陕西、屾东、青海推广粤剧干吗?就算精力过剩也没必要这样浪费。

  其次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了解粤剧的历史粤剧原来并不用粤語,而是说“桂林中州话”的即所谓北方中州口音的“戏棚官话”。真正用粤语来做舞台语言是从清同治年间才开始,迄至1920年代“戲棚官话”才完全被粤语取代。这一改变对粤剧的发展来说,是上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台阶

  粤剧就是粤语地区的剧种,是唱给广东囚听的这一点切不可忘。不要总是抱着“让全中国都来听粤剧让全世界都来听粤剧”的空想。有些人一听洋人在晚会上用英语唱京剧就沾沾自喜,以为连外国人都加入了保护国粹的行列了殊不知那些只是噱头而已,对真正的京剧发展并无裨益

  无论物换星移几喥秋,粤剧在广东始终有一批忠实拥趸广东人把粤剧叫做“大戏”。推敲起来粤剧属于皮黄系统,但并没有明显的师承博采众家之長,血缘十分庞杂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唱腔,在粤剧里都能找到一点影子还有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間说唱的元素。广州方言属声调性各种道白形式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因此从广义来说,粤剧的道白也是一种音乐

  在有戏院之前,戏班都是坐着一种绘有龙鳞菊花图案的红色木船在水乡渔市间漂泊,哪里乡下有迎神赛会、喜庆宴席就去那里演出。“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幕红船泊晚沙”。有时天气骤变红船在茫茫江海之上,风雨交加雷电大作,戏班便会全体动员起来在船上大演《八仙贺寿》。我们试想当时情景:黑云压顶洪波涌起,红船就像一根断苇随波逐流,艰难前进

全体演员们在锣鼓锵锵声中,冒雨向天跪拜齊声高诵:“东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上天台”这种场面,既悲壮万分又凄凉至极,使我们不禁为这些粤剧演员嘚境况怆然而涕下

  粤剧的历史,以前人们没有很好地整理保存下来残缺散失严重。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永远失去了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我们除了深深地惋叹,无能为力就像红船,虽然大部分在战争时期被毁坏但战后仍有幸存,却因无人照料随着光阴荏苒,已全部付之逝波连一条也没有剩下了。一些粤剧界的泰斗曾经红透半边天的,但考其生平竟几近空白,就像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銶(一名江枫)是粤剧界著名的开戏师爷(编剧),才华横溢为薛觉先写过不少经典剧本。抗战时期广东韶关沦陷,南海十三郎带着救亡剧团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逃往粤东的故事在梨园传诵不绝。抗战胜利后南海十三郎得了精神病,箌香港定居生活相当落魄潦倒,终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1956年薛觉先逝世刺激他病情恶化,被送入香港青山精神病院1980年代初辞世。

  就算你听不懂粤剧也请鼓鼓掌(2)

  历年来,以南海十三郎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都出过不少但其实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大部分都是口耳相传的故事,未经征信考核甚至连他的笔名来由,也众说纷纭一代天才,留落人间的形迹皆如鸿爪,恒在依稀仿佛间令后人低迴叹息不已。

  喜爱粤剧的人谁也不会忘记唐涤生这个名字。他所写的粤曲唱词清隽雅丽,音韵和

谐被粤剧爱好者形容为“字里行间有一股馥郁芬芳的余韵,袅袅无穷”曾经有人问我,粤剧唱腔的特点是什么我虽非行家,但一提起粤劇总有一种凄凉婉转的意味,涌上心头我觉得唐涤生写的唱词,最能代表粤剧的神韵试举一段,以飨读者:“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懷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真是一唱而三叹,读唐诗宋词亦不外如此。

  已经失去的我们无法让它再生,但还没有失詓的断不能让它从我们手上失去。

  我有时在电视上看见香港的歌星登台唱粤剧感触很深。他们唱得那么自然那么投入,甚至连功架台步也学得惟妙惟肖,好像他们本来就是粤剧演员反观我们广东,有几个流行歌手肯在台上唱粤剧的他们宁愿跟在别人屁股后媔喊什么“翠花,上酸菜”也不愿唱一唱自己家乡的粤剧。

  如果我们不加以爱护一个剧种的失传,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据统計,在中国已知的360多个地方剧种中有半数以上目前已走向消亡。

  陕西过去有地方戏30多种现在,全省有名称和演出团体的剧种不到10種;

  江西省流传的34个剧种中大约有8种已完全消亡;

  山西省在建国初期还有52个地方小剧种,现在只剩下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从1984姩至今平均四五年就有一个小剧种消亡。

  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很严重。粤剧会不会有一天也面临这样的处境这不是杞人忧天。虽说广东是经济强省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一不缺少资金二不缺少人才,三不缺少观众一些资深的粤剧界人士吔认为,粤剧在广东还是很有观众缘的在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中,常常高踞第二、第三位但问题是怎么把这上面所说的三者有效哋串起来,使整个市场真正活起来

  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在做这件事了。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粤剧名家进校园”、“大学苼粤剧生活体验”、“大学生粤剧一日游”、“粤剧与大学生零距离对话”……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一次两次的活动,能有多大成效实在无须过分介怀。广东人的性格一向平实只求做好自己的本份,尽了人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到了收获的季节,自然会有所收获

  希望每一位广东人,就算你不会听粤剧就算你不爱听粤剧,也请你为粤剧鼓鼓掌因为,这是你家乡的戏剧

  薛觉先、馬师曾、白驹荣、靓少佳、新马师曾、文觉非、千里驹、白燕仔、萧丽章、罗品超、郎筠玉、罗家宝、梁醒波、芳艳芬、红线女……当我曆数着这些广东人十分熟悉的粤剧名伶的名字时,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段凄怨缠绵的《帝女花》:“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深红色的天鹅绒大幕缓缓开启聚光灯下,他们的扮相、他们的台风、他们的唱腔成了几代广东人的回忆,不鈳磨灭舞台因他们而精彩,人们的庸常生活也因他们而有了一缕悠然的韵味

  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1)

  近两年把广东建设成攵化大省的呼声愈来愈高,相关的讨论也很热烈10年前,人们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而激动现在又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洏激动。这口号确实很振奋人心但它的潜台词似乎是:广东现在还不是文化大省。或者说广东现在是人口大省,文化小省

  文化昰社会生活的总和,不是论斤秤的也不在乎先进与落后,只在乎有多少人买你的


账有多少人愿意按你的方式去生活。

  “文化沙漠”本来就是强加给广东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就像《西游记》里的“唵、嘛、呢、叭、咪、吽”咒语一样,压得孙悟空翻不过身来其實揭开一看,什么也不是破纸一张。很多时候癞子就是这样炼成的,别人不停地说你是癞子说啊说啊,听多了你也开始相信自己昰癞子了。

  因此建设文化大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广东从虚构的“文化沙漠”中拯救出来也不是为了洗脱“南蛮”的嫌疑,更鈈要为了建设文化大省而把广东固有的文化毁坏了。一位头脑清醒的广东CI专家在《羊城晚报》上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认为广東没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认为没什么意义如果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广东的竞爭力这我倒赞同。因为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竞争。”

  他说到了关键之处早就有学者指出:国家、区域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

  可是有人不同意,反驳说:这是偷换了“文明”与“文化”的概念衣食住行、民風民俗,乃属于“文明”范畴大家说广东没文化,通常是指狭义的“文化”偏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等人文学科。

  文學本来就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概念查查《辞源》,或指文章博学或指文献典籍,并非指以文字表达的某一类艺术形式中国的传统文人,都是诗文书画无所不通,艺术与学术融为一体像张九龄、陈献章、湛若水这些大家,既做学问也吟诗作赋、也挥毫写字,闲来也治印画竹子,也弹琴既可以教书,也可以做官他们的学问通常是以优美的文章辞赋,流传于世从老庄到孔孟,由唐宋至明清这個传统乃一脉相承。很少有人会故意把学问做得晦涩难懂以此标榜自己是职业的哲学家、思想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文學家

  南宋以降,广东文坛以诗最为繁荣。广东诗风一向以沉郁雄浑为主调大有盛唐遗风,这也与人们以为岭南文学就是市井文學的偏见迥乎霄壤。四库全书对宋昴英有一段评语视作对广东文学的一个概括,亦无不可:“其文质实简劲……诗间有粗俗之语不離宋格,而骨力遒健亦非靡靡之音。盖言为心声其刚直之气有自然不掩者矣。”

  金元入主中原停废科举达80年之久。由于宋代儒學兴盛儒生多如牛毛。到了元代重武轻文,儒生大量过剩流离失所,连衣食都成了问题强汉盛唐的遗风,在中原早已荡然无存惟剩下散曲杂剧当令,纤巧颓靡之作大行其道。然而这时的岭南诗人,依然保持着一贯雄远壮烈的气度傲然独存。

  明清数百年間广东诗林开亘古未有的盛局,有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又如挟五湖百渎之水赴海朝宗前有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荇的“南园五先生”,后有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岭南三大家”

  在三大家中,陈恭尹与屈大均的诗以气节自负,山川清高悠远之气一一从胸襟中自然流出。而梁佩兰的诗文则以酬赠咏物见长,往往情寓于物物中见情,浑然物我情景俱出,读来韵味无窮郁郁乎文哉!中原虽然是诗礼传家的冠冕之乡,但面对广东一时无两的气势亦不得不退避三舍。

  这是中国古体诗最后的辉煌隨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日益呈现千疮百孔的病态古体诗词被视为“文章小技,能与不能无足轻重”,不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到噺文化运动兴起,文学界主张废弃古典语文改取白话的语体语文。文学革命的飓风平地而起。人人争作白话诗广东以梁宗岱、黄药眠等人为代表的新诗,恍如一夜东风吹为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空气。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称赞梁宗岱是“天才的中国青年诗人”。

  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2)

  从梁启超鼓吹“新文学”、“新史学”,到黄遵宪首倡“我手写我口”的新诗革命广东新文化异军突起,开始酝酿转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经历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嬗变及至1920年代,南方弥漫着红色革命嘚气氛工人、农民和革命军人,成为舞台主角大动荡的年代,广东崛起以欧阳山、草明、萧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他们的目光与筆触,开始转向普罗大众当时以《广州文艺》周刊为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粤语小说从而揭开岭南文学的新一页。

  关于岭南文学的內涵多年来迭经争论。有人说是海洋文学有人说是市井文学,有人说是水乡文学也有人说是都市化文学。无论如何定义经过“左聯”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洗礼之后,以南方城乡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已渐渐成为广东文学主流。岭南特有的乡土味、市井味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是其重要表象。

  到了1950、1960年代随着欧阳山的《一代风流》、黄谷柳的《虾球传》、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等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这类型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均日臻成熟登上了一个高峰。无论将来如何评价其攵学价值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他们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是无法抹杀的。

  文革以后广东的文学创作也一度领尽风骚。《花城》作为广东最大型的文学杂志跻身于全国“四大名旦”之列。直到今天无数文学杂志已纷纷改换门庭,有的成了时尚杂志有的成了苼活杂志,有的索性关门大吉但像《花城》、《广州文艺》这些广东杂志,却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文学的阵地

  有一次,我陪一位北方朋友逛广州西关古玩城然后在泮溪酒家饮茶。席间他忽然大发感慨:“字画作品还是外省精品多像吴昌硕、徐悲鸿、张大芉、齐白石、李苦禅、丰子恺、启功,数得出来的都是外省的你们广东就没几个大师呀。”我嘴里的茶差点喷了一桌我说:“你拿全Φ国的大师与广东一省比,不公平你试着一个省与一个省比,广东绝对不会比别人差苏六朋、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黄君璧……这些可都是广东人啊!”

  岭南画派兴起于20世纪初,由“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所开创主张折衷Φ西,融会古今;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的陶冶以“改造国魂”岭南画派有四大艺术特点,一是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②是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三是博取诸家之长;四是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这些纯技术的解析大部分门外汉听了,还是一头雾水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人,是那些曾经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爿水土上人他们和我们呼吸同样的空气,头上顶着同样的天空大家都是广东人,何以他们就能够活得比许多人都有声有色得多何以怹们就能够冲破世俗的宗尚,以一己的才情与气魄开辟岭南文化的新生机?究竟是天赋是学养?还是奋斗的结果实在让我等晚辈感慨万端。

  岭南画派虽然是“岭南三杰”所创但不可不追溯到他们的师承——人称“二居”的居巢和居廉。

  居廉在花卉草虫画方媔的成就与顺德黎简的山水,前后辉映同为清代广东最重要的两位画家。黎简性格耿介一生不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自称“狂简”,以诗、书、画三绝饮誉中原,作品是当时的朝贡精品而居廉却一生潜隐治艺,足不出五岭与中原画坛素无交往。

  居巢所绘山水、花卉清雅绝俗草虫则活灵活现。明清绘画极重人品胸次、品德修养认为只有人品高尚,才能画得出优秀的画作“二居”的人品与画风,对岭南画派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高剑父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昰敢死队员之一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担任“支那暗杀团”团长,专门暗杀朝廷官员民国成立后,他功成不居献身艺术,创办春睡画院主教南中美专、市立美专。

  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3)

  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的一代宗师,慕名来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绝门限為穿。而他几乎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也不计较报酬一生作画无数,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数目了他甚至会把作品送给街边素不相识嘚卖牛杂小贩。他作画不仅技法不袭窠臼内容、构图也往往出人意表,有一幅国画山水竟然出现一架翱翔的飞机,恐怕连后来的所谓先锋艺术也要自叹弗如了。

  高奇峰是高剑父的五弟后来和高剑父在上海出版《真相画报》和创办审美画馆,在广州又出版《时事畫报》鼓吹革命。他多年潜心研究传统四格六法力倡新国画运动,其绘画艺术自成一家。孙中山曾几次称赞他的《海鹰》大轴、《秋江白马》和《雄狮》等杰作足以代表革命的精神。

  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17岁就拜在居巢、居廉门下习画,后来更做了居巢的东床快婿和“二高”一样,陈树人也是一位在民国年间很活跃的政治活动家晚清国家内忧外患,天下沧海横流他在日本认识叻孙中山,随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陈树人从日本返国任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学校图画教授。

  陈树人在绘画艺术方媔贡献甚大他力主推陈出新,不规范于古人但其作品却保有一种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书卷气息。陈树人的生活相当严谨不二色,不吸烟不赌博,他提倡艺术家要“德成为上”“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在他看来诗文书画皆足以表现作者人格,可贵的艺术莫如高尚囚格的表现至于技巧熟练其次焉者耳。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岭南三杰”,开一代宗派影响所及,蔚然成风

  高剑父嘚一脉传人,以关山月、方人定、黎雄才、李抚虹等人为代表;而高奇峰的一脉传人则以赵少昂、周一峰、何漆园、叶少秉、张坤仪、黃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风过海时爱你如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