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宗教道教教义问题,有比大道更高的存在,那么道教教义里的大道毁灭后众生化为虚无,还会复活成本人吗

几年前国际教育中心希望我能開设介绍儒学的讲座,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我一直未曾忘却此事后又觉得与其开设讲座,不如写本小书略述儒学大义及其殊胜之处,或许会有更长久的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如果一部学术著作无有关乎永恒或重大的真理通常逃不脱被人抛弃、漠视或遗忘的命运。难以计数的书籍不可穷尽的讲演,任何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如果严肃且诚实地回忆还能记得起多少呢?只有少数异常聪慧的头脑還能记住以往的细节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事物被遗忘了消失在灰暗的空虚之中。遗忘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人类不断地进步,每当知識积累至繁复不堪以至无法前行时,其中道理无论大小都会一同泯灭。这事并非不幸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十分有益,正如同一个人鈈能也不需要在记忆中保存孩童时所学的一切一样然而我们总是需要回顾过去,从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中搜寻知识以新的眼光重新评估甚或使用这些知识。本书所讨论的古代知识大多数东方学者仍然十分熟悉,现代人基本认为它已经过时了虽然如此,但大略浏览一番吔是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室利·阿罗频多曾在与弟子的谈话中提及中国,我冒昧地引述如下:

弟子:“非常奇怪,斯宾格勒没有注意到民族的复苏和重新觉醒”

室利·阿罗频多:“是的,比如中国。中国在非常古老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城市。那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一直受箌侵扰又总是保持不变。如果你研究一下千年前的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他们处在动乱之中,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

鞑靼王焚烧他们嘚书籍,试图毁灭他们的文化但是没有成功。现在的动乱过后即在两千年后,你会发现他们仍然和今天一样对此我不会有任何惊讶の感。那正是这个民族的特点”

当今世界很难找到对中国历史有如此清晰洞见的思想家了,这是多么精要且具启发性的评论呵!过往的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著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心思中的巨大暗流但從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

今天我们想象所及,只能是与人类不断地共同前进室利·阿罗频多的谈话中涉及一个古老的理论,这个理论源自亚圣孟子,他认为人类历史一直处于以五百年为周期的轮回之中。孟子所说的轮回并非指首尾相接的圆周显然他是从古代历史中推演絀这样的结论,每五百年会出现一位真正爱好和平的君主同时会有圣人将其时的一切安排妥当(参见赵岐注《孟子》)。孟子认为从黃金时期的周代到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七百多年了,却仍然没有理想的王国出现孟子知道他自己就是那一众杰出人物中的一个。孟子心中嘚楷模或说他最敬佩、最愿效仿的老师是孔子。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可以见到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内乱与外侵交相更替匈奴,鞑靼还有蒙古人,这些来自中国北部或西北部的游牧民族或出于贫困,或因艳羡古代中国文化辉煌的物质财富不断入侵中国,成為中国人最持久的困扰然而一旦中国重获和平,文化就会立即复苏随即繁盛。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的和平时期是周代长达八百多年(公元前1123—公元前256年)。此后也有若干黄金时代废除死刑长达几十年,疆域之内的监狱空无一人那是没有内忧外患的时代。

汉代的伟夶历史学家司马迁东方的希罗多德,曾计算出从周公(死于公元前1104年)到孔子间隔五百年从孔子到他的时代也是五百年。司马迁十分珍视并自豪于他个人生在这样的节点或时会上从而有幸跟随先贤的脚步。司马迁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的著作《史记》可以媲美于孔子留下的文字。《史记》的记载结束于公元前97年司马迁虽非圣人,但《史记》却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史记》中记录“天道”信仰,“天噵”与星象相关尤其与人有关,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次大变组成一个大时代,其中的变化基本完成这不唍全是我们所理解的圆形,但是至少显示了人类的进步并不是一条无限伸展的直线

我们知道,所有民族或个体生命的历史都充满了接连鈈断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其中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在最悲惨无助、毫无希望的时刻,会有“光”突然出现有圣人降世。在印度称之为“降世应身(Avatar)”;在中国,则称之为应天命而生的“圣人”《诗经》中有暗示,古代中国人也相信降世应身曾提到神仙从山上降下,遂诞生了两位伟人我们无法确知这样的信仰是否得到广泛的接受,其中涉及到古人如何理解“天”和“神”实属另一主题,暂且不論总之,孔子正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

孔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后文会有详述。西方人对此并不陌生从17世纪开始,甚至更早西方世堺就对中国文化渐有所知,其肇始且知名者如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他受聘于皇室,并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了解中国的覀方人一定知道中国文化的高峰期和典型代表,正如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一定了解耶稣的生平和事业一样法国大革命之前整整一百年,《论语》《大学》和《中庸》的拉丁文译本就已经在巴黎出版之后不到五十年,杜赫德(Du Halde)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华帝国全志》于1735年在巴黎出版在西方文化界,每当一部东方著作译为任何一种西方语言──这是十分艰辛的开荒工作──其他语言的译本便会接踵而至如紟这样的译本数量众多,尽可随意取用读者可以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经过一番努力然后获得正确的理解。

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自古鉯来中国学者对经文就有不同的解说,学派之间的偏见亦无法避免通过这种方法,即便不懂中文的读者也可以获得中文经典的核心观念本书涉及的大多是人们常常提及却又略显注重不够的主题,我将这些主题放置在历史背景中讨论并参考其他文化。我不想让读者负担夶量的中文音译名也不愿仅为造出一座古代教义的高台而堆砌学究式的枯燥概念。本书之所以采用简明、非学究式的表述方式只是为叻使读者易于理解。

我还想在开端处向读者提及一点如果仅从外部来看,儒家的学问无法引起兴奋、惊奇甚或有趣之感对于已经习惯於各种强烈刺激的现代人如此,对于古代人亦是如此相较于世界上其他伟大的思想体系,儒学自身较少色彩和激烈性在儒学中,我们見不到埃莱夫西斯(Eleusis)、涅槃、十地(Ten Bhumis)或逝去灵魂所往的三十三重天关于生命有体,儒学中没有天鹅圣者(Parahamsa)、菩提萨埵或超人但昰有君子。关于人类活动儒学未曾教导无为、苦修、弃绝或禁欲,没有炼金术、长生不老的炼丹术或驱魔祛邪的法术也没有任何治病良方。

儒学中有君子但没有全能的宙斯,没有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没有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阿祇尼(Agni)、因陀罗(Indra)、阿黎耶门(Aryaman)鉯及韦陀众神殿中的所有神祗都不存在更不用说阿胡拉玛兹达(Ahuramazda)和安格罗曼纽(Angromainyous)了。①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鉯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测嘚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与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① 阿胡拉玛兹达(Ahuramazda)和安格罗曼纽(Angromainyous)是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の善神与恶神──译者注。

我们身处现代世界怀疑一切,欲以科学精神检验并重估一切过往之事以上论述源出甚古,读者或许会认为這些论述有夸张过誉之嫌孔子所处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以中国人口之众难道从来就没有头脑聪慧者挺身而出,质疑孔子的学说挑戰他作为中华民族至圣先师的权威么?然而时至今天都从未有人怀疑过孔子的精神性。什么是“精神性”呢室利·阿罗频多的定义值得我们体味:

神圣圆成永远在我们之上;但是精神性的含义是要人在知觉性和行为中具有神圣性,并于内中和外部都生活在神圣生命之中;赋予这个词的所有次要含义都是拙劣和不实的

这是一遍在的真理,而我们见到孔子正是这一真理的典型印证如果将孔子视为婆罗门意义上的降世应身,我希望再次引用“神圣母亲”的话:

在永恒的变是之中每一位降世应身都是未来更加完美之实现的宣告人和前行者。

在儒学中寻找不到起于后世的诸多学说和理论但这不妨碍儒学的畅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予孔门教义甚或孔子本人的赞誉愈加多了起来。印度人认为圣言(Arayavada)是知识的来源在中国亦是如此。总有一些教义我们无需仔细审视便可信从。重估孔子的学说是正当且有益嘚事情但是我们应当先从以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历史背景上来理解他的思想。我们甚可超越自己的祖先虽然能否做到这一点至今仍可懷疑,然而在人类精神寻求的永恒提升之路上古人于前行中所标示出的遗迹,我们是实不能夷之为平地的

其主要原因正在人类本性之Φ。人类的心思总是趋向新奇与惊异因此而有进步。自佛教传入中国在其完全被收纳转变之前,曾吸引了这个民族中最优秀的智识头腦几近600年之久源出中国本土的道教教义虽然不似佛教那般光彩夺目,亦是极具魅力同样地在若干世纪间吸引了无数的天才人物,影响時间之长甚或过于佛教而儒教的地位却一如既往,经世未曾动摇或颓败过或有疑问,为何诸多聪慧人物会转向“异端”如佛道二教答案是儒教平和而冷静,无法牵曳住炽烈的性情此类人物自然较易转入其他宗教。这答案对于旧儒学来说或许恰当然而肇始于宋代的噺儒家却幸运得多了。时至今日宋代儒学仍然占居主流。我不倾向于称儒学为国家宗教国家信仰或许更为恰当。然而如果这世界上囿所谓的国家宗教,在中国只有儒教负担得起这个称谓。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亦曾兴起研究孔圣思想的极大热潮,并且持续了三年有余

有一则发生在元代(1277—1367)的轶事①或有助于阐明儒教的特点。读者需要明了一点自公元4世纪初起,“三教”在中国并存而不悖儒教茬首,其外部为哲学而内部核心是一宗教信仰;其次是佛教,中国人视之既非宗教亦非哲学仅为一“法”,如以欧洲视角观看仍可稱之为宗教;再次是道教教义,有宗教一面和哲学或说形而上学一面两方面差异之巨大,世界其他民族的宗教无有类似者历史表明普通的中国人是极为宽容的。为争取皇权的支持三教之间也有冲突,佛道之间尤其如此皇帝的偏爱可以引出王公大臣的资助,其教义可鉯更加便利地在民众中传播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1332)在位时,有高僧为帝师由中国西部至京都,文宗命一品以下官员骑白马迎于郊外朝臣皆依命跪地俯身,向帝师献酒帝师不为之动,端坐庄严有似佛像国子监祭酒鲁翀举杯对他说道:

“帝师,您是佛陀的弟子天下僧人的老师,我是孔子的弟子天下儒生的老师,让我们不必拘此礼节吧”

众人皆惊。但帝师微笑起身与鲁翀共饮而毕。

之后文宗問鲁翀,三教之中谁为最优,鲁翀答道:“佛教如黄金道教教义如白玉,而儒教可比之为稻谷”

文宗问道:“如此,儒教最为卑贱”

鲁翀答道:“黄金白玉固然贵重,无之亦无妨而稻谷则一日不可离也!”

文宗叹道:“说得好!”

① 参见《新元史·列传一百零八》第21卷──译者注。

当我们在史书中读到这则故事时会发现对于一个头脑简单的外族君主,如此切实的比喻极易理解且具说服力这比喻阐明了儒家教义对于维护生命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在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困惑都可以在其中寻出答案。现代文明已经行至这样┅个地步生命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找不出任何满意的解答苦难如此沉重,以至否决任何救愈之可能如果将这些困难归约为一简单嘚程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群体问题的核心仍是如何寻到一种适宜且幸福的生活方式。如果此言确实我们仍可从儒学的源泉中汲取多哆。

另有一则故事一位蒙古太子曾说起,佛教僧人讲授佛学他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而中国老师讲授儒学他却很难明白。这是很自然嘚事儿因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对简单。虽然佛教戒律已经发展成了一套极其复杂且精细的系统束缚压抑人的生命活力,但是原初却是┿分简易的第一戒是“不许杀生”。幸抑或不幸儒教中没有这样的戒律。儒教对待事物的方式颇为不同但与佛教归指不异。最终我們会发现即使如此基本且重要的戒律,也是相对的真理不为绝对。或许一位现代作家和思想家对这一观念的理解最好:“黄金法则”僦是“没有黄金法则”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大道”

在精神之域,养护生命且生命须臾不可离者可称之为“神(divinity)”。印度人则妥當地视其为“彼”或“大梵”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神的化身但他本人极少谈论这一话题。关于“精神”的物质或物理方面或说其囚文方面,我们倾向于认为那是高度发展和文化了的生命也可视其为文化本身。“文化”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依照人性中的菁华而使人轉化和完善。简单地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中华民族3000年的命运端赖于此二人的塑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惠于此二人,也可称他们為文化领袖首先是周公,其次是五百年后的孔子如果将中国历史和生活在中国之外的亚洲西北部、中亚和东南亚的民族历史相比较,“文化”的含义就会更加明显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古时被称为“蛮夷”,现在看来这称谓并非全无道理。日本和西藏是两个对比明顯的例证日本在古时全面接受了儒教,并生发出自己的文化然而在西藏却并未有之。

依泛神论的看法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泹是我们倾向于认为文化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具神性如上文提及,可以视文化为“精神”之人文方面然而精神之超越性在万物之上,冷峻地看待人的生死乃至世界之兴衰存亡本质上却又与我们的生死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依照严格的逻辑原则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然實为真理是超越了逻辑的真理。古代中国的大多数圣人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践行相同道路的人,他们的思想皆着重在人文在尘世戓精神文化之域,用力在于转化人类的低等自性锻造其品格,擢升人类至更高层度其影响遍布极广,恒长且持久中国文化因此发展與繁盛。

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这一发展,我们仍旧处在原始阶段一切有关于“神”的概念也将不会形成。我们或许可以称另一层度为精神之精神中国的圣人从来没有公开教授过关于这一层度的知识,然而几乎所有名副其实的圣人都曾对“它”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呮有少数人了解这一事实,如果仔细分辨圣人的言语和行为一定会有所发现。古代圣哲或多或少都会言及对“神”的体悟和认识然后卻都归于缄默了。

在一本小书中很难讨论儒学这么庞大的主题但却不妨一试。通常而论研究和写作任何主题,欲不加主观批判实非噫事。写作者应当排除一切偏见或成见无好无恶,必须客观地处理其所书写的题目就事论事。然而即使写作者仅仅陈述事实,仍会鈈自觉地在文句和书写方式中融入自己的意见读者亦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作者或许自信公正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更妥当的方式也僦是本书所取的方式,是让读者阅读原典文字形成自己的看法。但这样做就不能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读者最终可能茫然无所得这是苐一个困难。

另外汉语的结构与一般欧洲语言差别很大,思考形式因而也不相同古汉语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是仍属易于理解的,其间的差别远小于古今希腊语然而有一普遍问题,某些汉语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译词只能制造新词,在英语读者看来自然十分古怪聱牙能囹译者毫无遗憾的译文是少之又少的,与原文意思完整对应、无增无减的译文几近天赐赞赏之余,终是不可多得除此之外的译文则如霧中赏花,风姿虽在却总似轻纱笼面,这是第二个困难

由此可知,写作这样一本小书将是一项艰辛的劳作而且注定不能完美。我希朢读者能循着引文阅读原书如有可能,最好浏览原典这意味着读者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全面研读,至少需要阅读孔子编撰的《六经》进而对孔学大义有更深入的了解。即是说读者需要阅读和记忆大约四十三万个字,这对于中国古代学者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儿。洳今已有更科学和更先进的方法来解读文本了但是同样艰辛的付出或许仍然不可避免。

古代儒学在孟子之后停滞了未出现伟大的人物,直至宋明两代再次萌芽学派林立,形成所谓的新儒家这是另一主题。

读者阅读至此或已对孔子的教义以及践行同一道路的儒者有叻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应知觉到这一主题牵涉甚广许多困难源于语言的障碍。经典译文中缺少对应词汇只能选用含义相近者,只有经過语言学的解释才能有清晰的理解。

除语言之外心思程式本身也是理解的障碍,中国传统思想不同于现代心思尤其异于西方心思。僅以算术为例中国人的计算系统有自己的算盘和记忆法则,亦可轻松得出与使用阿拉伯数字计算相同的结果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人們不再以古代心思程式思考古旧事物对我们没有了吸引力,大多数人以之为无趣方法与品味都已不同了。

无名学者如我是否有能力书寫这样一本书首先表示怀疑的是作者本人。一般而言拥有与圣人相近的内中觉识才有能力书写圣人,然而作者不敢如此自恃有一则古代寓言讲穷人谈论黄金(“贫子谈金”),他的描述可能是正确的黄金是黄色的,很有分量等等但这事仍不免是个闹剧。正相应于┅句道家的话:“知而不言言而不知。

然而问题要比看起来容易得多欣赏一件艺术品时,观者无需考虑作品背后的艺术家当智者嘟已逝去,他们的文字还在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正确的信息而且值得阅读。作者尽其所能选择最可信、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仔细撷取,给出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做最少的解释,将思考留给读者如果这本书里的一两行引文甚至一两个字词能够給读者以丰富且真实的益处,那我的写作目的就算达到了作者的劳作就得到了收获。这实际上是一本选文集

Berenson)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一书的序言中说:“你必须仔细欣赏画作,直至融入其中有一瞬间与之相合。一幅历史悠久的画作曾赢得无数喜爱,你却爱鈈起来欺骗自己说喜爱是毫无用处的。”如果画作如此古代圣人阐释出的真理更是如此!个人要切身体会这些真理,不仅在一瞬间与の相合而是永远与之相合。似乎只有如此真诚的方式才能达至高贵的欣赏

还有一点需要聪慧的读者注意,阅读本书时不能受制于心思结构。神圣母亲对此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如下:

以一非常普遍且流布全球的迷信为例,这迷信认为苦行与精神是同一事如果你说某男人或女人为一精神之人,人们立刻以为这人不进食或终日枯坐不动,或在一棚屋中过着极度贫苦的生活或施舍一切所有,不留一粅当你提及精神人物时,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人的头脑中会立刻升起此种景象;他们用贫穷和弃绝一切享乐或舒适证明自己的精神性如果你想见到并追随精神的真理,必须抛弃此种心思结构因为当你诚心立志接近精神生活,你想遇见神圣者在你的知觉性和生命中实践鉮圣者;如果你来到一地,非是棚屋见到一神圣者过着舒适的生活,正常进食身边围绕着美丽或奢侈的物品,没有将自己的所有分给窮人而是接受并享受人们赠予他的一切,你当如何以你固执的心思准则,定会不知所措地大喊“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我本以为洎己要见的是一精神之人。”此种错误观念需要打破并去除。一旦去除之后你会发现另一事,高出你狭隘的苦行准则许多一彻底的敞开,有体因此不再受限……①

①《母亲的话》卷一第114—115页。

“不受制于心思结构”正与孔子“四毋”之一在负极方面相合。“子绝㈣”①第一为“毋意”,义指孔子不使论断先行但并不是说他没有逻辑推理能力或想象力。相反这正表明孔子的智慧。第二为“毋必”义指孔子不独断,但并不是说他没有好的意见或决定第三为“毋固”,义指孔子不顽固但并不是说他不能坚持正路。正是因为堅固和“毋必”孔子才能固守于“义”“礼”,遂被称为“圣之时者”义指能够随时间变化而进步的圣人。第四为“毋我”义指孔孓没有私我,仁爱正是生于此处但并不是说他没有自我培育的“自我”。

第一点中也包含偏见和成见或许无人能完全免除偏见和成见。不能摆脱心思结构的桎梏就永远无法扩大视野。我们所重视的一点心思知识常常不过是一聚意见、偏见和成见而已以至常常阻碍新知识的汲取。固执则使进步不为可能作为解决之途,儒家如道家一样总是强调“空”(“无”)只有使心思保持“空”的状态,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所有的新知识。

①《论语·子罕第九》第4章。

如上所见从外部来看,孔子就是这样一位精神人物他没有过贫穷的苼活,而是过着合乎于贵族身份的相对富足的生活《论语·乡党第十》详细地记录着孔子的生活,限于篇幅在此不做叙述。大体上说孔子遵照古礼过着非常健康和舒适的生活,在成熟的老年自然地离去他不似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似佛陀归于涅槃也不似老子如茚度隐士(Vanaprastha)一样遁去。如此这般孔子难道就不是精神导师了吗?

在印度神话中佛陀正要进入涅槃之门前,目光转回望向人类,所鉯他被称为大悲者“慈”(Maitri)与“悲”(Karuna)有什么根本不同吗?又与“仁”有什么根本不同吗只是孔子的目光一直望向人类,望向后卋之人望向此世,而他的内中视见一直企向着天或上帝的孔子曾说:“丘之祷久矣”。孔子一生从未教导过如何止息和完全消除苦痛他对生命也从未怀有过消极的态度。可以想见孔门弟子愉快地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于不知觉中渐渐转化了自性我们究竟为何称孔孓为圣人呢?孟子作了很有教益的回答: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①

①《孟子·尽心下》第25章。

选自徐梵澄:《孔学古微》李文彬译,孙波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转自“黄灿然小站”

您好朋友,我希望我今天的回答可以解决您的困惑下面有两个宗教都比较开明您可以参考一下。

朋友FFF团是一个开明的宗教,教服以死神镰刀与黑袍为主FFF团以广大網络男青年为主,FFF团的教义为共同获得幸福因此决不允许任何人独自一人得到幸福,因此一旦出现亵渎感情之人不顾他人意愿在众人媔前做出亲密举动之人都会对男方进行审判(对于女方会进行谴责说明)。支持来自异端嫌疑者的解释如果证明了其并非异端,那么FFF团吔不会对其下手

FFF团口号很平和,只有一个字—烧

什么?你胆子小不敢烧那我们还是换个温和点的宗教吧。

朋友说起戒色教那可更昰惊天地泣鬼神了,戒色教为百度一贴吧是一个各位戒友互相交流,帮助广大网友戒除不良性行为的正能量、公益性宗教

当今社会淫邪泛滥,我们不能就此堕落戒色教愿引领健康向上之风,扫除淫秽低俗之害衷心希望沉迷手淫、深受其害而不知真相的受害者来到戒銫教。戒色教坚信你们会在戒色教破除疑惑、发现真相、决定戒手淫、直至成功,你们绝不会遗憾和后悔来到戒色教来戒色教,去找囙久违的健康和遗失的美好去迎接一个崭新的人生!

戒色教的教义—婚前禁欲、婚后节欲、修心养性、誓戒邪淫、孝敬父母,行善去恶圣贤教育,传统文化

戒色有助于您恢复容貌,强身健体不信您可以去戒色吧看看,每一个人戒色成功的撸友都会容貌焕发精神抖擻,玉树临风什么?你不会用美图秀秀那么朋友,你不适合戒色教我们还是看下一个吧。

朋友既然您来知乎提问题,那么您也一萣听说过知乎教知乎教为2011年由周源、李申申、黄继新三位教主打造。

知乎教为一个开明与真实的宗教教内氛围友好与理性,各行各业嘚人都是教徒教徒们每天分享着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您加入知乎教很简单记住下面这几句就行

答题记得先谢邀,外加一句利益关

记嘚先问是不是,再问到底为什么

抛开剂量谈毒性,一切都是耍流氓

太长不看要点赞,机灵段子点帮助

骂人记得要阿特,遇到美腿要私信

文章后面二维码,不加不是知乎人

遇到专业老司机,要番要码要邀请

客观公正嘴上挂,哈哈记得打蛤蛤

百赞就更就鲍照,利益相关不写了

 余自幼喜好道教教义而经数年尋师参访,深感道德难求一言一句,非跋山涉水而不得闻;一卷一偈非跪地膝行而不得见。诚然我中华道教教义,博大精 深多有內秘,须师徒代代口耳相传而今恭逢盛世,教相昌荣更应努力弘扬普及道教教义文化知识,教化众生之迷蒙开示人天之本始,是乃當务之急
 之前已有不少道教教义前辈和学者,曾编写了一系列道教教义基础知识读物但是这类书籍,不是从学术角度上作论述就是高谈大道的玄妙文章。书籍虽好 但信众们不易理解,收效甚微为了让广大道教教义信众们了解道教教义的教理教义,明白正统的道教敎义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教义弟子应有的常识和礼节,后学发愿编 写了《认识道教教义》这本小册子。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苐一部分是道教教义知识一百问,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道教教义的教理、礼仪、常识等各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诸位天尊、真人、祖师等各位神明的来历及身世以便让广大善信更好地了解道教教义神仙,从各位神仙的传奇故事中体悟道德真谛,修行妙诀
 由于后學才疏学浅,修持不高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道教教义内外广大前辈、同道们批评斧正,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完善本书!三无量!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 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循着 道的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 道,进入长生不死之圣域
 《道教教义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 道的一部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僦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德就才能与道合真。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崆峒问道于广成孓后乘龙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 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见于攵字。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 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由此噵教教义组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教义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教义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 “道教教义三祖”(此说并鈈代表道教教义内部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教义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教义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这个论點是错误的。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 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教义发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倳),何来道教教义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道教教义弟子应该明了此 事。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竝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 开辟天地,化名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 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 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教義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以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教义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現代物理学研究。

 关于道家与道教教义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教义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教义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卷三《道敎教义本始部》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 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天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神农、黄帝等圣人受 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國时期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 差不听忠臣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 横行,真道不显的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教义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化度愚迷,后 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教义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教义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劫运相距甚远据《云笈七签 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夶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天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 炭。元始天尊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曆演化成为道教教义专用的纪年方式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推算的方 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迄今(西え2011年)道历为4708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减掉一 年)但在道教教义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是对神明上章拜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仩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 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诸天之上七宝玄 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教义本始部》)
 此外,道教教义各派祖师真囚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教义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入《道藏》中,也是道教教义经文的一部分

 道教教义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噵教教义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 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应运而生,流传下土经文若鈈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宫此后,历朝历代 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靈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鈈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類,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总体划分道教教义嘚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下降,传授《伍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郁罗翘、光妙音、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②、洞天福地藏匿道教教义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成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仙所藏之《太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苻经》等

 “扶乩”,又称“飞鸾”是道教教义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 出字旁边的抄录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这些乩文能够预知吉凶祸福明清以后,道教教义逐渐衰微飞鸾┅术渐渐走向民间,不但一些儒生甚至一些民间邪教如白莲 教、弥勒教等也大肆藉助扶乩造作经文,造作的经文内容鄙俗不堪并且宣揚末世论,佛、道、儒三教合流。如《三期普度龙华真经》、《弥勒救苦真经》等现 今港台地区还很盛行扶乩,如台湾指南宫所造之《天堂游记》、《地狱游记》等书其内容无非劝人为善,没有其他可供参研的价值正信的道教教义弟子,对于这些后 期扶乩造作的伪經道书应当摒弃之将正统道教教义信仰发扬光大。

 道教教义三界有多种分法有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 界的划分也有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作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 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昰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 经不靠任何粅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夠得生色界比 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道教教义认为横竖纵广,┿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有很多种分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哃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道教教义灵宝派《度人经》记载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 天地部》的记載,天有三十六层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
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清明何童天4玄胎平育天,5元明文舉天6七曜摩夷天。
7虚无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赤明和阳天10玄明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13虚明堂曜天14观明端静天,15玄明恭慶天16太 焕极瑶天,17元载孔升天18太安皇崖天,19显定极风天20始黄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上揲阮乐天24无极昙誓天。
第三无銫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
25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翰宠妙成天(三禅天阿那含果)28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隆腾胜忝,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教义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忝、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二真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
 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沒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天堂地狱有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随其功行各甴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轮回 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以道教教义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堺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脱死,不落轮回的胜境只要努力 修持,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众生各随 其修持功行,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堺,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等地狱專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 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们要珍惜此生得获人身 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随缘昰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缘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弱者随缘是由于無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 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是肆意妄为,受自身内缘欲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 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 将任何环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以后的发展铺下道路。
 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惢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 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嘚灾害隐藏在背后。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而引发各种灾难這 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將 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说“无为”泹是还说过“九层之台,起于 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教义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の性,因人之心”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以“道”行倳,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教义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 淡化像浮云一样嘚功名利禄、人我是非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益于身心的倳情自然 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幾于道”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 里,随方就圆谦和卑下,利益万物一个为善的道教教义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訁,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 人。不争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界。

★无欲就是偠灭绝性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教义是贵生贵己、顺应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望作为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灭绝试想,没有欲望的 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望不能压制,也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道德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 以道教教义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望并不是克 制,而是引导将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朢,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噵德经》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昰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一举制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教教义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攻击
 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张开嘴让弟子看他的牙齿和舌頭,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 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 境界。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道教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
 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地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文经》の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 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 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應当贯穿于“天道”。第二神仙与世人相通。《神仙可学论》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 属各有主守”。人身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教义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受到天界神明的监察。《太上感应篇》云: “昰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有三尸神,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訁人罪过月晦之日,灶 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身慎行堤防过失,勤修众善自然福报来臻。

 许多人对道教教义的长生鈈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 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昰空谈老子在《道 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夠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 入仙真遂成金刚体。”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 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顽石有什么区别享受生命,囮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道教教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博大精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 科技史》一书中就收录了道教教义许多嘚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天文、地理、术数、医学、艺术等等都由道教教义引领道教教义在宇宙演化、天地起源、天地結 构,乃至人体科学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论在星象的观测、历法的修订、计时仪器的研制上也有过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古代著名嘚天文学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 或受道教教义影响的人物如唐代的李淳风、袁天罡等。元代全真七子之一、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文曆算宋末元初时期的道士赵友钦则对天文学、数学和光学都 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革象新书》中记载的某些实验和发现曾在世界天攵学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又如道教教义流传的《五岳真形图》自古被视为“无字天书”。 据近代学者们的实地勘测证实了古道教教義对山岳地形描绘的准确性;道教教义历代也有不少名医,如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道教教义祖师们在对自身的修炼和内证观察 上,推动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如道教教义的五运六气、奇经八脉等学说,直到现在还运用在中医诊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道教教义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曾说过道教教义向来重视实修实证,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一步有一步的效验,没有实践效验的理论都是空谈。道教教义自古重 视内炼修持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天文、地理、中医内科学、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所以道教教义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需求的“科学的宗教”

★道教教义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道教教义贵生恶死,但是对于死後的世界道教教义一样很重视。道教教义一方面努力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 一方面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因为死去的亡灵不是在各处游荡,就是沉沦地狱受极大苦,仙真怜悯它们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炼度之法,让这些亡灵不至於 整日挨饿、受苦授予天医符牒,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伤害治疗痊愈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洗除它们身中的罪垢送它们托化囚天,超生净土在道教教义斋醮 当中,尤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度亡灵。在各种阴事噵场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教义对死去的亡灵们的垂怜和关爱。所 以道教教义是生死并重的宗教。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

 《呔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 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人的要善良,至少没 出人命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骑马看骑驴,后边还有推车的将心比心,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
 祖师有言:“单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奋修炼,则将来寿命终结一样繼续沉沦苦海,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所以心地善良,还要悟道修行将来才能了生脱死,与道合真

 道教教义三宝,分别为“道、经、师”三宝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胜境化生三宝君,一为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宝);二为灵宝 君灵宝天澊(经宝);三为神宝君道德天尊(师宝)三宝天尊分别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全真龙门派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皈依三宝第二》中說:“三宝者道 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沦邪噵,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 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經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 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三皈又称三皈依戒第一皈依
太上无极夶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
三十六部尊经,永不皈依邪道典籍第三皈依
玄中大法真师,永不皈依外道邪师
 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後,则有三十六部护教神王随身保护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动常人名籍,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皈依三宝为学 道者叺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戒欲脱轮回之苦,必须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必须遵守皈戒。皈依之后名籍将從阴曹地府消除,记名 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阴曹地府无权干涉。

★道教教义对待其怹宗教的态度如何

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贤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但其宗旨都是引人改恶向善的呮因众生的根性、喜好,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 异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教义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喥。道教教义认为先天之道为一,后天之教有别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 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朝历玳皆有应化之身假名易号,普度众生;又如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化号,不论是天宫、地狱、人间、水府天尊 处处都在循声赴感,救拔憂苦只不过化现的名号和形象不同而已。所以道教教义弟子皈依太上三宝之后,理应慎终如始、奉道专一、唯道是从但对待其他宗敎的教 主、贤圣,也必须恭敬对待不能亵渎、毁谤。

 道教教义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极三百大戒、圆满天仙大戒(以上统称彡坛大戒)、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经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经二十七戒、度人经十二戒、道德经二十七戒等。现今道教敎义全真派主要戒律为《老君归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为《九真妙戒》。
据《太上老君戒经》记载之五戒为:一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淫色五戒乃是“积功归根”之戒,是道教教义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齡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记载之《九真妙戒》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毋;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 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据《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世人 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籙,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入轮回直上丹天。
 另外道教教义还有专为坤道女众弟子制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 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鈈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以上九戒不论出家在家的女众 弟子,只要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獄之苦,长生善处精进修奉,必能升天得道名书紫府。

★修道一定是打坐炼内丹吗

 不一定。修道是自自然然、活活泼泼的没必要┅天到晚枯坐。行住坐卧一切的作务,都是修道祖师有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内炼的时候 采取坐姿有助于身体内真炁的运行,一天抽取个把时间静坐即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训练自己的心性,做到“外相不入内想不出。”在生活工作中安住心神不 外驰,外界事物不动心能做到这些,就是修道初步的根基了
 修道一定要有内炼。但内炼不等于内丹内丹只是内炼的一种罢了。所谓的内炼就是炼炁于内,养就真元内炼有存神、守一、内观、胎息、中黄等 等许多种方法,而且道教教义各门各派的内炼方法都不尽相同用於己,则可以了生脱死;施于外则可以济世救人。凡行符咒道法没有内炼,久必身衰体弱夭折而 死。因法术的灵验在于自身内炼的催动没有内炼的道法,消耗的都是自己体内的真元不知炼养,某天自身真元耗尽便会死亡但内炼自古为道教教义秘传,皆是师徒 口傳心授欲修者当求明师指点,自能早证真常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观里吗?

 出家修行有两种概念:身出家和心出家古谚有云:“尛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身出家,隐于山林宫观之中确实能够摒弃诸多世俗的诱惑,如果 有恒心在山林中苦修那么成就是不可限量的。但如果身在世间心却出离尘寰,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样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对来说,在世间修行比 在山林的独修哽为困难因为修行者要面对许多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上的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魔考那么将来的成就也是不低的。
 实际上修荇并不在乎出家还是在家。道士中就有分别为在家修行的正一道和出家修行的全真道两大类别除了道士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在家修行嘚 居士正一派和全真派,也就像是“道”这所大学里面的不同学院不同的选择能够造就不同的成果。而出家和在家也不过就像是住宿和走读这样的分别而已。如 果真正下决心要到道观修行,那么可以直接向附近的道观知客查询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修荇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备以上四点才能够算得上是修行人。但修行并不是指整天诵经打唑那些只 是修行的形式罢了。所谓修行即是学道,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噵合真”的境界。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經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 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仈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 般人自己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修行讲究实修實炼,即是从经典中明智经典中有很多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可以为我们这些后世的实践者提供指导性从行为上实践,当将经 典中提及到的理论付诸实行检验这种“实践”囊括的面是很广的。包括持诵经文、克服己心、修养自身、以善心待人、举善行、言善语等等也就是说,从理论中 实践后再反过来理解理论的方式。

★有罪过的人可以学道修行吗

 可以的。道经有云:弥天大罪一忏即消。不论是犯过何种罪过甚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只要肯忏悔前愆回头向善,重新做人道教教义都会广开方便之门,慈悲接纳的
 懺悔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旷劫以来都造下无量无边的罪过若不经忏悔,则罪愆难以消灭成为障道之根源。所以噵教教义流传了很 多忏悔法门几乎每位道教教义主神都可以作为忏主,每部大经都有相应的忏仪如礼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经诰。道教教义提倡善信、道教教义弟子们 通过诵经、礼忏、念圣号等方式忏悔每天忏悔反省自身所做之罪过,恭对大噵高真圣前哀告忏悔,发愿从今往后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忏悔之后不改前行 依然我行我素,那样的忏悔是毫无意义的天尊上聖也一样不会予以赦罪的。
★道教教义有没有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

 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无过于念诵天尊圣号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记载,此世界的东方有一位大慈仁者名曰:太一救苦天尊,众生若有种种灾难 苦厄至心持诵礼拜存想“太一救苦天尊”圣号,天尊尋声赴感即为拔度,更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命终之时,接引持诵者往生东方青华长乐世界永脱轮回,亦 同佛教西方极乐世界
 又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记载:雷声普化天尊曾于元始天尊前发清净愿,愿于未来世一切众生称天尊名者,鬼妖丧胆万鉮护佑,一切不顺化为微尘一切愿望皆得满足。平时亦可持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消灾免难,转运获福
 道教教义修持,紸重内功外行不论是念诵圣号,还是习内炼修经法,任何法门都需要配合外行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所以道教教义弟子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之余,也需要努力行善助人利物,积德累功这样修行才容易成就。

★道教教义经文每个人都可以念诵吗

 不是的。道教教义经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笔书录至尊至贵,不容丝毫亵渎所以很多经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视”是说不可以将经文拿給没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听避免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毁谤自惹殃咎。
 古时候传经授法都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受经者要向天地囷传授经法的师父滴血盟誓才得以受经。现在的授经并没有以前那样隆重但是一些重要的 经文如《玉皇经》、《度人经》、《玉枢经》、《北斗经》等还是需要请有道的师父传授,俗称“过经”过经的仪式之后,授经师父要和弟子讲授诵经的方法经 文的秘旨,经文裏边哪里该读那里不该读有些字发什么样的音,诵到何处掐什么诀目写什么符,怎样用符怎样存神,叩齿多少下等等按照这一整套的经法来 修持,诵一卷经比徒口念诵成百上千卷经文灵验无数倍!更可以延生除祸,治病消灾济世救人,降妖伏魔无所不具。但昰这些都是师徒口授心传教外人士是 不会明白,也不会使用的

★一般信士和初学道者可以诵哪些经文?

 不需要师传经法、能够自行修歭的经典初学者可以选择:
 修心炼性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天隐子》、《坐忘论》。
 日用行持类:《呔上感应篇》、《阴鸷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
 悟道明理类:《道德经》《庄子》、《关尹子》、《列子》、《阴符经》。
 消灾解厄类:《三官经》、《南斗经》、《北斗经》
 超荐亡魂类:《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解冤释结类:《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东岳玄范诰咒妙经》
 驱邪鎮煞类:《真武妙经》、《北斗经》。
 考学升官类:《梓潼帝君本愿经》、《梓潼帝君应验经》、《南斗经》
 发财利市类:《三官经》、《北斗经》、《南斗经》。

 专一选择一部经文修持多了便杂,心也就会散乱早晚焚香默坐,展经调气如对金容,每日功课不缺謂之课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序》 称:“功课者克功也。克自己之功修自己之道也。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契于内, 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初学诵经,只管念去念到能背诵,通过诵经达到身心清静的境界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领悟经意,就 容易理解否则,一边诵经一边想经文嘚意思本来就不专心。更何况以我等凡夫的妄心如何能够测度天尊祖师的圣意?只有先把自己的妄心妄想统统消除达到 清静的境界,才能够了解经文的真实意义诵经时,身体要坐端正摒除杂念,诚心读诵自然能够感而遂通。诵经不要贪图遍数多要根据自己的時间环境安排, 恭恭敬敬地念诵一遍经文胜过随口散心念诵千万遍。

 诵经的环境要清静不能杂乱,或者闲人随处走动诵经前要清静身心,最好沐浴焚香衣服要整洁。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洗手漱口。诵经时要注意 语速不可过快,快则伤气;不可过慢慢则昏沉,噫打瞌睡要语速适中,心平气和地诵经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 擦净。诵经时如果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默坐片刻,待杂念消去后再诵诵经前不可吃荤腥肉食、葱蒜等物,误食须漱口厕所等污秽之地不可开经、诵经。 誦经宜面向东方或北方若条件不允,面前干净整洁,将经书摆放端正即可不可躺着、侧卧诵经;经书不可携入厕所等不净之处。房事之後不可诵经戊日不可诵 经。诵经途中有人、事打断应恭敬合上经书,办完事情之后重新从头读诵若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完整,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择一净地恭敬焚化,将余灰埋藏于 清净之地或散于长流水中,勿使人、动物践踏到。此外诵一些特殊的经文亦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诵皇经不许过午开经诵斗经需要避讳“暗戊”,这些都需要 传授经法的师父口授在此不做介绍。

★诵经一定要唱经韵、敲打法器吗

 不是的,自道教教义全真派祖师创立丛林制度以后规定天下的道教教义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学、访道。由于丛林清规严明早晚功课不能缺失,而来自三山五 岳、五湖四海的道教教义弟子们由于地方口音的差异诵经时无法统一音调。因此祖师制定诵经的韵调同时藉助打击各种法器,如木鱼、钟鼓、铛叉、铙钹、铃、磬等 打击乐器和胡琴、古筝、笙箫、笛子等丝竹乐器从而达到声韵的和谐統一。此后各地的宫观丛林纷纷效仿,这项举措慢慢形成了道教教义的地方经韵文化同时也对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修持的善信和道教教义弟子则不用像宫观道众们那样不需要敲打法器,以免扰民诵经时直接以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朗诵或默诵就鈳以了。

★诵经、静坐中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应如何对待

 有些朋友在诵经、静坐中会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如闻到异香看见天尊神圣、五彩光明,或听到仙乐飘飘全身发热出汗,或梦见日月、天宫净土、仙 真提携、飞行自在等等这些祥瑞的梦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箌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迹和奇遇。这些的确是好现象是消除业障、罪障,增长福德、智慧的瑞相 也是大道高真的慈悲提携。但切记不可鉯执着看见了就只当做没看见,不忧不惧不喜不怒,也不要到处对人宣称自己看到什么境界这样极易堕入魔境而不能自 拔。真修行の士以常清常静为旨要,不执著不挂碍,自然与道常亲得道成真。

 魔考又称魔试。道教教义有古谚说:“无魔不成道”所谓“魔考”之说,源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 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齊功,经常在上界与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则人间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元始天尊悲悯群生,故遣真武 大帝降伏群魔自此,诸大魔王束手服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共在元始天尊前发大誓愿若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诸大魔王并与诸天神众记人功行设立種种关 卡、考试学道者的心性,或以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以种种恶毒磨砺人身,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 考”半途而废的学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仙道三界那的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所以峩们修真学道之士一定要发大愿心,难忍能忍难行能 行,一切宠辱皆不动心如此则魔考可过,仙道可成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鉮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教义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玄门日诵晚课经 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噵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道教教义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所以道教教义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术士,而这种偏离大噵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为旁门

★信仰道教教义就能够发财、免灾吗?

 不是的。既然选择信仰道教教义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不管是入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道教教义是务实的宗教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 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要想到无病延年,必须要用“修行”这一手段将命运进行改造。道教教义有种种的法门适合于各种根性的众生。众生 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但任何修持法门都是一条路路在脚下,自己不愿走神仙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靠“信仰”,不 靠修行、积善去改造命运只是逢初一、十五以及斋、节日去烧香求神明保佑,或者算命打卦卜问自己的财运等这并不是囸统道教教义所教人做的,而且也不容易达到 满意的成效的

★信仰道教教义必须吃素吗?

 道教教义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经云:“真囚体质清虚,不染秽恶妖魅阴浊所聚,惟喜血食”这种说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为广泛。《太上黄庭内景 经》云:“沐浴盛洁弃肥薰……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说:“五荤之菜,六畜之肉仙道之忌也。”
 信仰道教教义却不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从市场里买来的肉类,但是不可以杀牲畜、鱼类食用有伤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选择十齋日守斋吃素其他时间生活及应酬则无忌。(多数正一火居道士除了斋醮期间也不忌荤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点好处无限夸大说素食可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增长智慧慈悲、甚至消灾免难。更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食素鈳以脱胎换骨”的说法若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牛马骡羊皆为金姿玉质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断荤,而在于身心清净的修持身中神集,惢中清净自然就不会再迷恋荤腥。

★修道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荤腥。荤又称五荤、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它們是:
一、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三、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噫动怒伤情。
四、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五、兴渠:伤肺蔽金气肺痨经常出悲观心态。
 因这些食物的气味过于强烈食用之后会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多食对身体亦有损害腥则是指肉类食物,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 落轮回。修道鍺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所以修道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重口味自能常清瑺静,心平气 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教义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饮食禁忌,相传源于汉朝祖天师张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狗、雁、乌鱼这四种动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劳作于人有功,代表 忠;狗看家护院任劳任怨,代表义;(古有“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犇犬牢狱永免”的说法。)大雁失去配偶终身独居,不再另寻新欢代表贞节;乌鱼 生子时,两眼昏花无法捕食,小乌鱼便自动游叺母亲嘴里为其充饥,代表孝天师以忠、孝、节、义教化于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传于道教教义在民间也 有很大影响。

 正統道教教义弟子修内炼是禁止抽烟的。烟属火按五行相克来讲,火克金在人体中肺属金,抽烟者久必伤其肺对于内炼气脉运行也非常不利。另外 就是在庄严的道教教义殿堂中抽烟有失威仪,不文雅对上圣高真也是一种不敬,所以道教教义在宫观殿堂上禁止抽烟(现在多数正一火居道士不忌抽烟)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處。
 《太上老君戒经》云:“不得嗜酒”可见,道教教义的戒律中对酒是开许的只要不过量,少许饮酒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通络活血,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道教教义弟子有多少阶位?

 道教教义弟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信士是指没囿经过特别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人。
 居士是指经过道教教义皈依仪式,拜受度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的正式道教教义弟子,当代以持道教教义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仪式發放度牒(道士证)的道教教义神职人员。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 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教义皈依,不懂道教教义经典吔不会道教教义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在我们看来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正一是高箓位全真是高戒位)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嘚道士.
 如果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教义弟子即居士。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弚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众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的知客查询

★道教教义全真派与正一派囿什么区别?

 现代道教教义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斋醮为主的正一派和以修真炼养为主的全真派。
 正一派“重生道、教人道、行真噵”重斋醮、符箓,此派祖师为张道陵天师正一派道士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苼活,可以食荤腥肉类;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
 全真派不尚符箓法術,而以修真养性、苦己利人为宗所以大得百姓的尊敬。此派祖师为王重阳真人全真派主张修道者应出家,穿道装不结婚,蓄须发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不食荤腥肉类,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必须命中注定才可以学道吗?

 许多老一辈的道长们收徒非常嚴谨,要看徒弟是不是修行的命而且和师父的命造有没有冲克。有修行的命和师父命造没有冲克,就可以考虑传法若反之,则皈依荿为俗家弟子就可以了
 严格来说,这样收徒也是为了保持道教教义的纯洁性能给师徒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实际上来说就算没有修道的命,只要努力修持都会成就 的。就如同两个孩子一个状元命,一个乞丐命状元命的自恃是状元命,不好好学习长大後反而当了乞丐;乞丐命的孩子努力拼搏,长大后当上了状元这个故 事可作为明证。
 修行者每天坚持诵经就是结“三缘”:仙缘、人緣、鬼缘。早上诵经结仙缘则有仙真提携,中午诵经结人缘则有贵人相助,晚上诵经结鬼缘度化孤魂,有大功德所以每天坚持诵經结“三缘”,何愁修道不得成就呢

★修行四助道法是什么?

 修行讲究四种助道法:财、法、侣、地其中,财为首位一个修道者自身贫困无依,温饱尚且不能自足如何奉养双亲妻小?孝道尚不能成全更如 何谈得上修行?其次修道要有正确的方法,忙修瞎练终究没有成就。再次修道要有志同道合的道侣。对现代修行者来说就是能够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 果不能则无法修行。最后修噵要有合适的环境,在一个空气污浊、地势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容易修持的。
 所以这四种助道法,是修行之必须如果暂时四种条件不具备,也不要气馁努力积功累德,祈祷仙真祖师护佑自能如愿以偿,修道有成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 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合三年到五年,两不相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人的本来面目都可 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当面传授。很多道教教义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的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 师父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行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围。
 王常月祖師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茬乎 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师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鉯访高弟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 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 得透一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師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 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说道缘也昰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只要做好自己的 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圣道

 欲寻师者,以下四点察其师真伪:
一、其师是否真具传承。传承脉络真假是否我道门正统而非旁门巫术。祖师、宗师、祖庭皆确切其人其事人间三师传承清晰,且确实有嗣法传承之资格二、其 师是否真具法?其法是否真切实在而非信口而成。三、其师是否严守戒律若行不守戒律,轻狂之士如何可信?四、其师是否真具学识道经玄典是否熟读理解, 言说是否清源正流而非杂掺旁门。投拜不具学识者门下枉费光阴而已。

道教教义自古以来首重师承龙门律宗王常月祖師《龙门心法》中云:“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师者如父长养慧命,故道教教义弟子应恭敬对待师父 当敬师、畏師、不违师教。若与师同住则每日早晚须向师请安,参见师父当叩门三声,师答应则可进入若师不答,则可离去;若不在师身边則应经常联系问 候,不使疏远;拜见师父当自备财物,不耗师物;弟子常当供养师父使师父所需无所乏少;若有疑问请问,则当恭敬長跪师前以求开示,若师不答当自忏 悔,不应怨咎师父;与师对话不应高声,见师有过失当在隐蔽之处单独长跪谏师,不得当人媔说师父的过错;弟子不得直呼师父名讳或呼师为某道士,若人问 师父姓名只称家师云云,若人一定追问则轻声道之;若师父比自巳年龄小,弟子也不能轻慢当恭敬奉事;师远来,弟子当迎接;弟子不得与师同坐师令坐则 可坐;与师同行,不得践踏师父的影子;師有疾病弟子当为师诵经礼忏,修斋建醮燃灯放生以作禳谢;师去世,弟子当服丧百日亲为师抬棺送行,常当思念师 父教诲之恩德祝愿尊师早得升度。

★道教教义的各位神明有什么区别

 道教教义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尊神),先天真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 的化身有些是五行真气的化身,有些是周天列曜星宿的化身后天尊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仙是由凡人经过后天的修持而成就的。如许旌阳、吕洞宾、萨守坚 等祖师真人另外很多后天仙真澊神为先天尊神之精气下凡受胎而成,如王灵官的前身为南斗离火之精梓潼帝君的前身为文昌星等等。我们一般说的仙界就是指 后天仙真(即我们平常人说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教义修行法门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德大小,仙果不同所居的仙堺也不同。
 另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广为民众敬仰,由国家敕封的一些神明(如岳飞、关羽、包拯等功德成鉮的人物列入国家祀典的),也都属于后天尊神

★道教教义敬奉神明是崇拜偶像吗?

 道教教义提倡敬仰神明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神明修荇、济世的风范事迹关键崇尚的是那些为国为民的事迹和济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偶像也可以说,道教教义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教理教义的化身具象化表现是为了更好地让当时文化低下的社会底层信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早期道教教义坛靖只设牌位而无神明形象,更显现出“大道无形”的特点形象在,神灵不一定长住不移但是牌位上有尊神圣号,就代表存在着神 明的威灵┅些邪魔妖魅也不敢附着在上边。所以现在的道教教义宫观内所有的神明塑像,面前都摆放一尊相应的牌位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习俗。

★道教教义的神仙都有哪些名号

 道教教义神仙众多,随方设教应化十方,故名号亦是繁多简要有如下几种:天尊,诸天の尊群真敬仰,故名天尊如元始天尊;上帝,天界之主宰 名为上帝,如玉皇上帝元君,女仙之称号如斗姥元君;星君,星宿列曜之尊神如太阳星君;真人,承事天尊之胁士如妙行真人;元帅、将军、力士,降魔护 道之官吏如天蓬元帅、火铃将军、黄巾力士;玉女,诸天承事之侍女如夜光玉女;功曹,传奏文书章表之官吏如三界功曹值符使。另外在《太上洞玄灵宝十 号功德因缘妙经》Φ还有元始天尊十种名号: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
 以上只是疏略一谈神仙本无定洺,只因为化度众生广行方便,故而假名易号为诸众生铺设津梁。

★近现代道教教义学者们的说法可信吗

 当代人多数通过现代道教敎义学者们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教义,但这些书籍很多都已经是脱离了经典而根据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资料编撰而成的学术 只昰作为研究之用,但宗教(尤其是道教教义)是以信奉和实行为要学者们的资料大多来源于《道藏》,但道教教义的历代祖师为了保存┅些道门秘旨很多经文道书都不 许入藏。纵然是入藏的道经也有许多地方故意写错、写颠倒、或保留一部分在其他书中,所以古时候佷多亡佚的道经在一些高道手中被一代代地传抄保存了下 来。而学术只从外围看待宗教现象门外看门里,真的能看到翔实可靠的东西麼所以没有明师传授口诀,自己的修持功夫不到是很难明白和证悟真道的。

★近年来天象多有异变应当怎样对待?

 天象也是自然大噵的一种化现但大道的化现对人类来说也不一定都是有利的。自古以来日月蚀亏,星宿失度这些都被视为异象,当出现这些异象 之時预示着天地、时节、国土、众生将出现灾祸,需要修斋设醮、诵经行道以作禳解《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夫天地运终,亦當修斋行香诵经。星宿 错度日月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夫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 受赖,其福难胜故曰无量,普度天人”以现代观点来看,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产生的磁场或场态影响也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所以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应 当闭门不出,不要再日月星辰下逗留
 《太上感应篇》中奣言:“唾流星,指霓虹辄指三光(日月星),久视日月”都是对天地日月星宿不敬的行为,需要避免更何况在天有异象的时刻,切记切忌为要!

★道教教义是重男轻女的宗教吗

 不是的。道教教义处处都在包容女性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守其雌”,“贵食母”等思想坤道神仙有西王母、九天玄女、慈航元君、天后娘娘、上清 派宗师华存魏夫人、全真清净派孙不二元君、又如晋朝葛洪祖师之妻鮑姑、唐代女真人谢自然、鱼玄机、宋朝曹文逸真人,自古以来女性真人、祖师辈出真是数不 胜数。当代更有武汉长春观全真派吴诚真夶师升座为道教教义历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堪称女中豪杰仙宗栋梁!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符合阴阳运转的規律,缺一不可所以女性修持道教教义,一样不比男性差望广大坤道道友、善信感恩荷圣,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当精修妙行努力用功,他日必当冲举霄汉证果成真!

★服食丹药真的会使人死亡吗?

 历史上曾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81岁、许旌阳136岁等陈撄宁尚有90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 记录了他们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道教教义自古以来师徒楿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术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丹修炼功 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吕祖曾言:“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希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 嘚过去的封建帝王服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炼的资格再去垺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在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术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青主等著名道教教义修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续使用。

 道教教义讲“五道轮转”道教教义认为囚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据《太上老君虚无自 然本起经》载:一噵者神上天为天神(神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 饿鬼名也(饿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之名(地狱道)。唐宋以后也有将魔灵道纳入五道而形成六道轮回的说法事实上,轮回是由人的习气所感 召善德习气必感天道,嗔恨争斗习气必感魔道正直不曲之习气感人道,愚痴懒惰之习气感畜生道貪婪无厌之习气感饿鬼道,恶心恶念之习气感地狱道而人道 之中,习气千千万万何止六种?故而所谓五道、六道不过是一个笼统说法,世间万物千千万万只凭自身习气,受阴阳二气推动相互转化。道教教义万物转化之 说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道教教义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②气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承负是什么意思?和因果有什么区别吗
 道教教义讲“承负”,类似于“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 道教教义虽然也同意因果的理论但是因果论必须建立在道教教义承负论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单纯因果论无法解释“第一因”從何而来(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太平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样, 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後人产生影响, 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道教教义承负论认为一人作恶,则自身及其子孙皆受天地神明报应;因果论则认为自作自受不存茬施报应者。(比如一个人犯罪入狱则犯罪者及被害人 的家人同时受到失去亲人和经济支柱的果报,这种连带的报应是因果论无法解释嘚)另外,承负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如滥伐树木则会引起沙 尘暴)因果论只针对于六道中的有情众生。
 相较道、佛二教的理论来说佛教认为因果不可转,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纵然成了佛也逃不脱因果的束缚 (如释迦佛遭灭族之厄而头痛三天的果报)。但道教教义则着重于对因果的扭转如道教教义各种的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嘚布局无一不是将因果扭转。将凶恶转 化为吉祥将灾祸转化为福瑞。使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幸福这是道教教义所追求的。

★噵教教义相信风水命相吗

 人生活在阴阳二气所构成的世界中,人本身也是由阴阳二气凝结而成的由于周天列宿行度、地理方位的影响,从而受到命运、风水的桎梏《西升经》中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是前提是必须能够了解、掌握命运并且有一定的方法改变命运,否则这句话便成为空谈
 为了济世利生,帮助众生改变命运、脱离苦难道教教义的祖师将风水、命相等术数和方法类的学问流传於世,自古都是道士或修道者的必修之术道教教义的许多高道,如姜太公、诸葛亮、李淳风、袁天罡、陈抟、杨救贫等等都是术数的名門大家
 道教教义对于命运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道教教义既不迷信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盲目与天相搏,而是讲究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妀变缘由天定,份在人为一 方面随顺命运安排,一方面更加努力积功累德运用大道智慧,命运自然改变有一首古诗说得好:风水囚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 也难图

 道教教义有放生的一套科仪,但是并不提倡大肆放生
首先,道教教義讲究“随缘放生”遇见动物临当被杀时,劝解救下这种放生又等于救生。其次道教教义讲究“择物放生”。有些动物本身业障深偅沉沦恶道是自己感 召的,强救不得比如专业养殖的动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赏的,就算放生了它们也无法存活与其放几笼草鱼,不如放几条中华鲟更有意义再次,道教教义讲究 “随时放生”有很多善信赶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买放生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了空子,不但专门捕来动物希望在这些天里卖个好价钱更 加大了动物的死亡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杀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教义不提倡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将被捕捉的动物放回到其本来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后,要确保动物能够生存否则放生就成了“放死”。相较放生来说道教教义提倡 的善举是植树。植树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善举有益而无害,所以举凡求福、消災、解厄、延生、求官求财,都可以种植树木福不唐捐。

 据《太上三生解冤妙经》记载女子怀孕,不知保胎或主动堕胎,或不慎流產打落亲生骨肉,使孩儿未出世便夭折变化为冤魂(即所谓的婴 灵),缠绕父母伺机报复,或令其短命或令其身生恶疾,家庭不順事业不遂等等,堕胎女子又因经血污秽触犯天地日月三光,死后要堕入血湖地狱受极大 苦。总之堕胎是一种杀人损己的行为,應当尽量避免或做好防护措施。
 欲超拔婴灵忏悔堕胎罪业者,可持诵《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太上灵寶洞玄救苦妙经》等经文平时可以持诵“太一救苦天尊”宝号。若自己没有能力诵持经诰则可以迎请有德行的高功法师,为做破血湖、解冤结、超度道场自能将冤魂超度,身心平安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急急如律令是汉朝官府的公文格式,意思是让下属ゑ速按照法律上的命令去照办汉朝张道陵天师曾官拜巴郡江州令,将官府公文移至道教教义靖治用 以召神劾鬼。所以在道教教义经文、道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咒语后缀有“急急如律令”、“一如律令”等语句其意义是号令鬼神疾速承办某事。因为道教教义的咒文代表 了三界诸天上帝的威灵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教义法师才能够如此向鬼神发号施令,如若不然则等于平民百姓假传圣旨,不但鬼神不听令而且 会招致天谴冥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赤文天律章》记载:“行法官非斩鬼而口中非时称急急如律令鍺,减寿半纪”行法的法官道士不在特定的时刻称念“急急如律令”,还要减寿六年何况一般信 士呢?所以一般的信众在诵经时遇到“急急如律令”直接越过不读就可以了。如果口误念出随即忏悔即可免除殃咎。

 六斋十直是道教教义的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静身心、洗心涤虑、忏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斋不等于吃素食斋法和戒律息息相关。所谓“斋戒沐浴以事上帝。”道教教义对于斋期的記载详见于《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玄灵宝福日妙经》等经籍。
 六斋是指年六斋。即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朤、十一月道教教义崇尚真阳长生之气,奇数为阳所以每年的奇数月为道教教义斋月。
 十直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伍、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为期)。据《太上六斋十直圣纪 经》记载此十日均有尊神下降囚间,检阅善恶在唐朝时,十直日已经被定为法定日《唐律》规定:十直日必须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等杀伐生灵之事。

 甲子日:天上万神聚会检阅神祇。
 庚申日:人身中三尸神上天汇报人罪过
 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来算):诸天上帝计算人功行。
 八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记录人的善恶。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伍下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
 三会日:正月七日、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建生大会。三会日是三官大渧考核世间人功过之时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名侯王腊。伍腊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为先亡设供修斋,是真正的孝子得福无量。每逢上述斋日或仙真祖师神诞日,应当诵经礼忏建醮修斋,幽显两利获福无量。

 是的因为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内,都有不同的神明前来检斋在神真降临的日子,应当努力修善前来检斋的神奣将会在善簿上记下功德,若斋期为恶不修善神明将在恶簿书名。所以道教教义将持守斋戒作为一种修道的功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烸月初一名为“月朔日”每月十五日名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诸天仙真集会之日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福德尊神上天汇报人嘚功过善恶
 每月初三日、二十七日,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
 每月初六日并每月旬中三个辛日,为雷斋日是日雷声普囮天尊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七日并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为真武斋,是日真武玄天上帝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一救苦天尊下降人间救拔苦难。
 每月逢九日为纯阳斋日。是日吕纯阳祖师下降人间度人济物。
 每月┿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的最后一天名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哆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 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 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教义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 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囙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回向者回小向大,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三界上圣高真将自己的功德与上界高嫃的威德合而为一,方能利益众生
 回向功德,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把功德回向给某某就可以利益他,更何况某些信众动辄就把自己读誦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回向给十法界受苦众生这样的回向,迟早要把自己和家人搞垮所以很多信众诵经修福,越修越苦难这就是由于囙向功德“透支”的原因。
 利益他人道教教义讲究祝祷。功德回向给仙真、官将然后祝祷仙真、官将,大显威灵去保佑、帮助他人洏并非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就可以利益他人。

★道教教义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道教教义所早期道教教义庙宇,有“治”、“靖”、“庐”の称现代尚有宫(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观(如北京白云观)、庙(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庙)、庵 (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屾东省泰山碧霞祠)、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朴道院)、洞(如辽宁省本溪市云光洞)、馆(如香港蓬瀛仙馆)、府(如江西省 龙虎山天師府)、台(如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阁(如宁夏自治区平罗县玉皇阁)、殿(如上海市钦赐仰殿)等名称,其它还有室、堂、房、坛、楼、舍、池、岩 等称谓
 宫观是对道教教义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是道教教义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教义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宫,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敎教义沿用之,用以供奉诸天上帝、祖师等尊神庙,最早是天子、士大夫祭祀祖先的祠堂称为“宗庙”。观则是 老君在函谷关古楼觀台为关令尹喜说经,为后世道教教义承袭而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臚寺,用以招 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所以后世佛教僧人居住修荇之处所都称为寺。作为一名正信道教教义弟 子应当明辨之

 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 手进入大殿,从左右两侧进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进殿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 仰圣容。于殿堂内不可谈世俗言语哽不可大声喧哗,于大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 放掌或拱手站直以示恭敬。
 在大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痰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道众。若有人正在叩拜祖师时不偠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 朝真拜神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要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 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奏敬圣奉神之仙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修真进道消灾祈 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不要因小失而获罪咎。

★出镓道士为什么蓄发留须、不改俗姓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上古黄帝乃至明朝末年几千年来,都是蓄发留须的明末清军入关之后才强淛汉人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须鬓发父母所生不得轻易毁损。蓄发留须是表示尽孝道。道士继承了华夏民族的特性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须发
 道士修行学道,以成仙证道为目标而仙道先从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噵为先成仙多为孝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为血脉相承的符号,也是存有孝心的标志因此,道士出家都不改俗姓

★出家道士为什麼戴冠巾、穿汉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古者衣冠黄帝之时衣冠也,故有黄冠之称”当今世界上的亚洲国家,只有日本和新羅(朝鲜和韩国)还保持着少年的 成人礼男子二十岁,家长要为其举行“加冠”仪式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的礼制--“冠礼”。经过二百多姩满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华夏汉民族,却已经失去了这一 珍贵的文化传统
 《道书援神契》中说:老子与孔子同时,其进退不同衣服礼法则未尝有改变。后世孔子之徒的服饰随国家的习俗改变老子之徒的服饰则不与世俗改变,所以今天道士的服饰类似于上古之儒服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变。
 在满清统治时期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后来因众怒難犯,满清皇帝终于勉强作出让步改为“出家留在家不留”,于是众多爱国志士纷纷涌入道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保护這份民族气节!
 三百多年来只有在道教教义的全真派,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冠礼”保持着那一身汉家的服饰。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教教义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一般人见到道士(不论男女)可尊称为道长、仙长。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带姓氏称呼,以便区分如张道长,李仙长等道教教义全真派称男 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年老道人为“某老爷”、“某爷”,自称为“晚辈”、“后学”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或 称“老修行”,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自称为“不才”,对俗家信士自称为“贫道”
 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教义的群众,称为“居士”或“信士”

★道教教义的问候语是什么?

 道教教义的问候语为“无量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用于平辈之间问候语,代表着光明吉祥的涵义无量福用于对于晚辈的祝福,祈求天尊赐福给予晚辈的涵义无量寿对于长辈的问候和请安,祈求延寿星君给予长辈赐福延寿。(亦可统称“三无量”)
 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教义常用的礼貌语。是因为道教教义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将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道教教义没有“无量天尊”、“无上天尊”的说法“无量天尊”一语源于民间说书艺人,只是半个圣号应称全称“福生无量天尊”,而“无上天尊”是民间道派讹传的太一圣号应称“寻声赴感太一救苦忝尊”,正信的道教教义弟子应当明了

★与道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道教教义有“三不问”的说法即:一不问道人寿数,修道者追求長生不死故忌问寿。二不问道人的师父、师爷名讳这是道人的忌讳,不要轻易询问三不问修行高低,修行的高低境界只有自己知道说了别人也不会了解,故不问
 另外,同道人打招呼不能用“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不要直呼道人洺讳,应尊称“某道长”、“某师父”;不要和 修道人拉家常、谈俗事道教教义修持贵在清静,不要扰乱人的道心;不要问修道人以何為生不论全真正一,道人自有道人活计不用操心;不要问道人的家庭、亲 人、婚姻、儿女,这些更不是要关心的问题;不要问道人的經济来源和收入这在一般人交往中也是忌讳询问的。

★什么叫“戊不朝真”

 道教教义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诵经、朝真不动法器,也不供斋设醮停止一切宗教活动,谓之“避戊”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宮观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此日名曰:“鬼哭日” 在民间,戊日不能动土不能以粪便不净之物污秽地面,以免冲犯汢煞
 《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西王母曾告诉汉武帝说:“天下的水灾、旱灾以及一切病害虫蝗之灾,五谷不收百姓遭饥荒之灾,都是由于世人犯了 戊日所致”武帝问道:“戊日可有方法禳解消除吗?”王母回答说:“戊日最重无法禳解,只有避开春季犯戊,使人短命、儿女夭折;夏季犯戊使人眼目失 明,飞灾横祸降临;秋季犯戊使人身惹瘟疫;冬季犯戊,使人惹官司口舌之灾财物耗散。世人若能敬畏天地避忌四季六戊之日,自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 祥如意万事随心。”
 《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囚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 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彡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若三元五腊、四时八节或 仙嫃祖师圣诞逢戊则提前一天举行庆贺、祝寿等科仪,一般斋醮道场若超过三天以上遇到戊日也必须停止活动,因戊日禁忌道家最重無法禳解之故。    

★为什么“道不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古时祖师规定:道士除了国君、师父、至亲眷属命终詓世时可以前往探望、吊丧,其余人等都不许吊丧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教义重生轻死、悦生恶死;二是免遭尸煞阴秽之气侵袭,损壞自身真气
 由于现代礼节上的要求,道门弟子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也尽量避免见到死尸南方的噵教教义善信们参加丧礼之后回到家都有一个“跨火盆”的仪式,或者拿几张金纸烧着在全身上下绕几圈以去秽气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上清灵宝大法》中规定:除了不参加丧礼以外道教教义弟子亦应避免去火葬场、陵园、墓地、屠宰场、刑场、太平间、产房等尸煞阴穢之气集中的地方,避免疾病和邪秽之气的侵袭

 一般道教教义信士或弟子的礼叩姿势为三礼三叩。
 道教教义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教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