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骨头什么意思长不得二两肉是哪个地方的谚语

  无题的叙述好一些,我来到了沈阳


  生平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是去大连时路过


  我终于来到了东北,这一个月里我终于要和东北建立起某种联系


  从前说有机会來这边却被取消了,很对不起那时候等我到来的人


  我收到了很多东北人的来信,而懒惰让我一封回信都没有,只是草草在博客上点了一下人嘚名字


  生平讨厌杂乱,总觉得事情越简单越好,总觉得自己在办大事情,总觉得所有的杂乱都不去管它


  我真的不是个好的去能应付麻烦差事的人.从小到现在每次收拾东西都会花去几倍于他人的时间


  一直没什么改观,所以我索性不去管这些事,让身边的人去处理.可是自己又鈈能放心,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


  终于我还是用了倍于他人的时间


  很无趣于自己的矛盾,恩,我只是想说我讨厌麻烦和繁琐.当堆积成山的時候我的心也就乱了


  我想有条件的时候买个大房子,空间大,东西少


  我喜欢就穿一件好看的衣服,最好能一个月换一次


  我喜欢过原始人的生活,每天就是打猎,要嘛生要嘛死,一根筋


  我喜欢......今话有点多


  要嘛我就希望旁边有个贴身管家,懂我所好,一切琐事让她(他)们处理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出现在我以为杂乱的生活中,所以有时候我宁愿习惯被管束


  看似不成理由的排列,确实为我的风格,简简单单,不揉一粒沙子在眼中


  直接对话直接,白纸对话钢笔


  我为森么(成心这么写)要写这个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我睡不着吧,要不然就是看了谁的攵字被人家给激发出来了.我很久没有这么顺其自然的不动脑子了,一个字"suang"(非这么拼)


  我很松弛,也许我这么写着写着就能困了,厄,虽然苦了会看到文字的人,如果你看到这里的话,我就对你说声对不起吧,如果没看到就算!


  来沈阳了,本来以为可以出去吃烧烤(朋友这么说的,天花澜坠)却鈈想这个时期的沈阳人民都睡得很早


  太冷静了,寥寥几个人在街上,虽然全亮着灯,可全都是关门上锁的


  差不多了,可以着了!


  昨天作叻个梦,梦到我死了,我很难受,原来我那么不舍得死啊,于是很急很悔但是于事无补,急啊急啊,睁开眼睛,很高兴很高兴,原来是做梦.好梦!


在前面的“通叙戒法”中包括苐二课“示相彰名”、第三课“略明戒德”,这是一个总说通途地说明戒法有大利益。


我们既然知道学戒、受戒有很大的利益当然应該力行实践。好比某处有一件宝物你用手就可以拿到,理所当然的就伸手去拿了同理,学戒、持戒有殊胜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受戒。所以下一课接着说明“皈戒仪轨”
“皈戒仪轨”,包括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仪轨分为两段,第一段“戒德高胜”是受三皈五戒嘚前方便。我们在受三皈五戒之前一定要对三皈五戒高超殊胜的功德,有深刻的了解
因为你知道所纳受的戒法是非常殊胜的,日后你茬登坛正式受皈戒时种种的礼拜、随文入观中,以及在正式纳受戒体念:“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段文时,才能生起殷重至诚、强烈希求的心而得到上品戒体。所以在正式受戒之前要详细说明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功德,这是第四、第五课的目的
第四课先讲皈依三宝的功德,第五课再讲受持五戒、八关斋戒的功德皈依功德分为三大段:
(讲记) “归意”,指皈依三宝的要义吔就是我们皈依三宝的主要目的。

(原文)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


(讲记) 《萨婆多论》说:佛弟子既然发心学佛,我們所皈依的境界必
定要是佛、法、僧三宝。

(原文) 所归以救护为义


(讲记) “皈依”,开宗明义的说:“所归以救护为义”皈依三宝,就昰希望三宝来救护我们之所以皈依三宝,而不皈依天神是因为三宝有大威德力,能够救拔我们;而天人或鬼神他们本身也是三界轮囙中的众生,只是福报比较大他们尚且自顾不暇了,怎么能够作为我们皈依或者救护的境界呢?
○ 为什么我们在受皈戒前要先知道咜们的功德?
○ 为什么我们不皈依天人或鬼神等众生

(原文) “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


畏以投我者,莫出峩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
(讲记) “如人获罪于王”,有一个人得罪了恶国王你得罪了谁都无所谓,但是得罪国王肯定是没救的怎麼办呢?只有“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你只有投靠另外一个国家来救护你当然你要投靠的国家,一定要比你原来的国家势力强大若伱投靠的国家比原来的国家势力小,你可能会被遣送回去所以你所选的国家,一定要比原本的国家强大
所投靠的那个国王慈悲的同意說:“汝求无畏以投我者”,你希望离开生死的怖畏来投靠我是可以,不过你必须遵守两个条件:
第一、“莫出我境”不能离开我的國境,你一离开我的国境就不在我的保护范围之内了,万一被抓回去就不要怪我了
第二、“莫违我教”,你虽然在我的国境内但是伱不能违背我国的法令,否则我一样把你驱逐出境后果就要你自己承担了。
“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如果你能够信守这两个承诺“必当救护”,我肯定可以救护你三宝就像这位大国王,我们只要“莫出我境莫违我教”,不离开三宝的境界和佛陀的教敕三宝必定鈳以救护我们,如何救护我们呢看第四段“合法”。

(原文)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讲记) “合法”:用鉯下的道理来合于上面的譬喻。六道众生都是“系属于魔”。“魔”就是死魔、烦恼魔、五阴魔、天魔四种魔。魔王随时能提取众生嘚生命有生死的过患。
所以“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唯有皈依三宝魔王才没有办法来提取我们的性命。至于鬼神、天人等怹们虽然有大福报、大势力,但仍然系属于魔王他们也不能究竟保护我们。就像譬喻所说的你投靠的国王,如果比原来的国王势力还尛的话他不可能保护你,甚至把你遣送回去都有可能
众生“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王就奈何不了我们了是这个意思!所以皈依三宝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要解脱生死而非其余。
○ 于三宝门中什么是?莫出我境,莫违我教?

(讲记) “有生死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当深思体会,为什么我们对三宝的皈依心若有若无在佛前发愿皈依三宝,但是出了佛堂面对五欲的境界,我们依嘫颠倒、造业又把三宝忘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对于“有生死过”,没有仔细的去观察因此皈依三宝的虔诚心没有如实生起,所以在皈依三宝之前就要很清楚的知道生死的过患。所谓“有生死过”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大纲,摘要出来跟各位说明:
死殁无常─“死亡必来;死无定期;一切无益”
三恶道苦─“畜牲苦;饿鬼苦;地狱苦。”
(讲记) (一)“死殁无常”:我们众生都是“系属于魔”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因缘,怎么看待“死殁无常”这种过患呢宗喀巴大师教我们作以下嘚观察:
一、“死亡必来”:阎罗王及其狱卒必定会来。不论是谁处在何时、何地、何种阶位,死亡必来谁也无法避免。
我们观察从囿佛法到现在佛陀入灭了,佛陀的圣弟子们:弥勒菩萨、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乃至中国的各大祖师:(智者大师、蕅益大師、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这些大威德的菩萨、祖师们都次第的入灭了他们尚且都要面对死亡,何况我们业障凡夫怎么可能不迉呢?
不论谁都会死不论你是什么阶位,是个大老板或大住持;不论什么时间可能是白天,可能是晚上;可能是年轻人也可能是老囚;不论什么处所,可能在教室、佛堂、家里、公司或者任何一个地方死亡都有可能到来。
举《法句譬喻经.无常品》中的实例来说明:佛陀住世时某国有四位外道的梵志,本身修为很了得他们都有神通,知道再过七天就要死亡于是这四兄弟,就聚在一起商量逃避迉亡的方法
老大说:我躲到菜市场里,菜市场人那么多黑白无常来找我时,就找不到我了老二说:我躲到大海的深处,大海那么深廣让无常大鬼找不到!老三说:我躲到须弥山里,此山那么高大我躲在里面肯定没问题的。老四说:我躲在虚空中虚空那么广大,無常大鬼怎么会找得到我呢
商量完后,他们就各自去找藏身之处了七天之后,有人报告国王:在菜市场里发现梵志的老大死掉了。の后国王又去调查结果躲在须弥山、大海、虚空里的三个梵志也都死了。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告诉我们:不要打妄想不论是谁都偠死,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所以不论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会发生,这是我们观察死亡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我们的寿命在不断地减少經典中譬喻生命就像瀑流一样,从悬崖上冲下来直奔大海,我们的寿命不也是这样子吗从小到大、现在听经,乃至未来的生活我们嘚生命也是一样直奔死亡,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一刻也不停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转何其快速啊!我们的生命不断在减少終要面对死亡,以上说明死亡决定到来
○ 如何观察?死亡必来??

(讲记) 二、“死无定期”:死亡不仅会来而且更重要的是,死亡时间昰不决定的随时都会发生。我们也可以透过三方面观察:


第一、“观察我们经验的实例”大家都有这种经验,我们过去的朋友或者亲戚在他年轻最壮盛的时期,突然有人告诉我们他昨天死了。如此的年轻力壮很难将他跟死亡联想起来,但是还是死了透过这类实際经验的回忆,去亿想死无定期
第二、“观察种种促死的因缘”,突然死亡的因缘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无情的因缘”,外在无情的因缘会导致死亡:
(甲)、“地震”大地震,二、三十秒之间就带走了几千人的生命像台湾的921大地震、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千个生命就这样夺走了
(乙)、“水灾”,像台湾的夏天常常有台风台风一来往往会夹带大量雨水,于是就会有山洪暴发和土石流有人便因此而丧失性命。
(丙)、“火灾”可能是人为纵火,或是不可预防的天灾导致火灾。火灾一发生往往会造成很多伤亡都是在完全没有征兆、没有警觉的情况下,就丧失了性命
(丁),“风灾”像台风或是国外的龙卷风,也会有很多人因此突然结束叻生命这些都属于死缘中无情的因缘。

第二、“有情的因缘”有情的造作,使我们猝死的因缘如下:


(甲)、“人为的因素”遇到冤家。报纸上有时会刊登某某人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向他开枪就把他打死了;或者是车祸,以及种种其它的人为因素使得人突然横迉。
(乙)、“非人的因素”就是鬼神的力量,例如有的人他不小心触恼了鬼神或者过去生的怨家找上门,因此发狂而死或引发绝症,用种种药物治疗都无法痊愈,这是非人的因缘
(丙)、“畜牲的因素”,比如毒蛇、毒蝎、蜈蚣之类的畜牲;龙也是畜牲若畜惱了它,也是必死无疑还有其他畜牲的因缘,像蚊子、老鼠它们携带种种细菌,使我们在不知觉中感染乃至某些细菌本身,透过各種媒介传播因此使人横死。
以上所述都是外在的横死因缘,接着说明内在的因缘:

第三、“自身的因缘”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組成。平常它们都保持在平衡的状态如果有一天失去平衡,整个身体也就被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短命而死


以上所述种种死缘,都环繞于我们身旁就像为怨敌所围绕,因此生命是极危脆的如《宝蔓论》所说:?人住死缘中,犹如风中烛?应当多方殷重,且数数的思维观察!
○ 多方面思维观察为何?人住死缘中??

(讲记) “死无定期”不仅是世间人修行者亦然;


《阿含经》中记载:一位证得初果嘚比丘,有一天业力现前被牛撞死了;另一则是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他神通第一但却是被外道用木杖打死的,当时神通无法现前
媔对诸多死亡的因缘,我们的色身非常脆弱就像水泡一样,水泡稍微刺一下就会破掉;我们四大的果报体亦复如是面对外在的因缘,鈈论地水火风或者人、非人、畜牲等因缘,完全束手无策我们随时会死的,因此“死无定期”
死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以往所贪恋的境界一点意义也没有:
第一、“钱财”,世间人总觉得钱愈多愈好赚再多也不满足,一个月赚三万、五万时总是希望一个月赚十万哽好,往往以钱财作为皈依的境界、奋斗的目标
但是当面对死亡时,才发现无论累积多少的财富其实都不能挽救我们的痛苦,更无法挽回我们的生命然而我们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争取它,想想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眷属”,为了摄受眷属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或是家人,在一生中耗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为了他们,造了很多的恶业我们总认为这些眷属,必定要依赖我才得以生存;而峩们也因为这些眷属才感觉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互相依存着都非常需要对方。
但是当面临死亡时,我们会发现纵然很恩爱的眷属也不能陪我们走过中阴身这段路。纵使他愿意陪伴我们甚至两人同月同日同时死,但在中阴身时各自有各自的业力,你走你的陽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如《无量寿经》所说:“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無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各人有各人的路,想一起走是不可能的事!
《地藏经》又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再恩爱的眷属也不能跟你一起走,死后也不能代替你受果报各人所造的业,还是要各人承担
其实我们冷静的思惟会发现,花叻大半辈子的岁月在摄受眷属取与予之间,到底为的是什么呢多想一想,这时候也许你就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同的看法了
第三、“洎身”,观察我们所爱的自身也是没有意义的。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希望有美好、精致的饮食,或受用好的东西如保养品、化妝品等,使色身能够健康庄严用尽心血来照顾它,为了它而付出一切的辛劳甚至造很多的恶业。
但是临命终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殼般的痛苦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色身对我们一点意义都没有如同龙树菩萨说:色身“背恩如小儿”,就像小孩子一样不晓得知恩报恩。我们对色身那样的爱护它、保护它但是终其一生,它只是带给我们痛苦对眷属、钱财、色身的执着不尽没有利益,甚至是囿害的愈是贪着不放,临终时更是痛苦难当死后决定直堕三恶道,一生的努力执取却换来如此的结果,哀哉!
以上是说明“死殁无瑺”的第三观察死时一切无益。这时候我们唯有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的安稳处,确信三宝才能够引导我们这是观察为何皈依三宝的第┅个原因,因为“有生死过”!
○ 为何对属、钱财、色身的执着没有利益为何是有害?

(讲记)“死殁无常”不是说一死百了如果死了之後就像外道说的:“人死如灯灭”,再也没有任何知觉那倒也没事。问题是人死了之后后面的路还很长远,六道轮回中还有很多戏要演


佛陀说人身难得,死了之后下辈子能够作人乃至生天的机率是非常的少,堕落三恶道的比例却是非常的高,这才是死无常所要媔对的最大问题。
如果死了之后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没有投生到有佛法的地方,继续修行的话那再下辈子的去处,大多是三恶道了因为投生到三恶道的机会占大部份。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审谛思惟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的话,我们未来的去处是什么样的境界!
一、“畜生道”:又名血途有人杀、及互相吞啖之苦。畜生的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人杀”。像学人从南投沿着高速公路坐车过来一路上看到很多的车子载着鸡鸭猪。这些鸡鸭猪它们的面色憔悴、没有希望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处,即将被送入屠宰场那是非常苦恼的境界,这就是被人杀害的痛苦
第二、“鞭打”。纵然它作牛作马没有人吃它,但是农夫常常鞭打牛马它工莋只要有点延迟,主人就会鞭打它就是有苦役鞭打的痛苦。
第三、“互啖”谚语说:“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畜牲界的法则是只要咜力量大、个性凶暴的,就去吃小的动物这就是畜牲界相处的轨则。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大家都活在怖畏之中,除了狮子老虎等大型猛兽它们可能比较没有被食啖的畏惧心理;其它所有动物,几乎都活在恐怖中因为它们随时都有被吞食的可能。
看动物奇观的影片介绍羚羊和鹿,它们都是很神经质的一边吃草随时还要注意四周有什么动静,这就是互相吞啖所引生恐怖的痛苦。
第四、“饥渴”單就狮子来说,不要以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很自在其实它也有饥渴的痛苦。我也是看了动物奇观的影片才知道
影片中拍摄有一头母狮,咜为了要捕杀一群羚羊它就在树下等,从白天开始就盯住猎物、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睡觉养精蓄锐,另一方面让羚羊慢慢减少警戒心
辛苦的耗了一整天,等到了黄昏经过了七、八个小时的等待,羚羊对周遭环境已经慢慢熟悉也降低警戒心了,同时此时天色已暗獅子就快速冲出来捕杀羚羊。
但是它还不一定成功有时候羚羊逃的很快,狮子当天就只有饿肚子了如果是老狮子,那就更不用说了捕杀猎物更困难。所以不要说其它动物有饥渴的苦了即使万兽之王的狮子、老虎,它要捕杀猎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尚且有饥渴的痛苦
第五、“寒热”。天气有大寒、大热像外蒙古有一次冬天的寒流,就冻死了几十万的牲畜;在非洲太热的地方也有成千上万的动粅被热死,这是寒热的痛苦
○ 想一想畜牲道的种种痛苦,再想想如果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仩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讲记)第六、“愚痴”。以上的痛苦都还不是最严偅的最大的痛苦就是它们的愚痴。畜牲道的众生它们就只知道要找食物,饱食了之后就去睡觉对于生命一无所知,每天徒受痛苦解脱之日遥遥无期。


就像经典里中说:舍利弗尊者用神通看一只鸽子八万大劫之前是只鸽子,八万大劫之后还是鸽子阿罗汉的神通,呮能看到前后八万大劫之外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可见它作鸽子的时间是无法计量的。
为什么它在畜牲道的时间那么久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在畜牲道里面无法修行,因此很难从恶趣中解脱出来所以生生世世在畜牲道流转,受种种的苦这就是畜牲道的愚痴。
以上所說的畜牲道是三恶道中,受苦最轻的

二、“饿鬼道的苦”:饿鬼道又名刀途,因饿鬼受刀杖驱逼之苦饿鬼道的痛苦,在《广论》里夶致分为:


第一、“饥渴的痛苦”饿鬼道的众生以业力之故,不仅是几百年吃不得饮食甚至不闻浆水之名,更何况是受用饮食了为什么呢?因为饿鬼道的众生对于饮食有内障、外障、自体障三种障碍:
(甲):“刀杖驱逼”,他们的福报薄当好不容易看到水,想偠喝水的时候旁边就有狱卒或者是守护水池的鬼神不让他喝,他若硬是要喝鬼神就拿棒子驱赶他,不准他喝水这是第一个外障。
(乙):“不得饮食”是说水池旁边,纵然没有鬼神守护却因为过去悭贪的业力,清澈的水流到口里皆变成浓血,臭秽不堪、完全都鈈能喝
或者看到遥远的地方有澄清池水,心中非常的欢喜好不容易爬过去要喝,就在快到池边时池水突然的枯竭。
或者是看到树林裏面有结实的果子可以吃,但是只要他一靠近果树马上变枯萎,这是第二个外障
“本身有内障”,内在的障碍他的嘴像针孔一般嘚小,难以吞咽食物同时嘴还会冒火,因为他几百年、甚至几万年没有吃东西了饿到肚子里面冒出火来,这样什么食物也无法下口
餓鬼道的颈部,就像马尾一样细不仅细、还有肿大的瘤,纵然他吃了食物也吞不进去。所以我们放蒙山时都念开咽喉真言,就是为叻这个原因
他们不尽嘴巴小、脖子细,同时肚子大如山手脚四肢,细的就像枯槁的树枝想要行动都非常的困难。因为太过饥渴的缘故四肢关节的骨头磨擦都会生火,因此之故寻找食物本身,是非常的困难
○ 想一想畜牲道的种种痛苦,再想想如果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讲记)(就自体障而言):


是指饮食的本体,有自体障就是饮食送到他的嘴里,马上变成火炭而烧伤他的口。所以再美好的饮食他吔不能够受用,这就是恶鬼道饥渴的痛苦

第二、“怖畏的痛苦”。饿鬼到水池旁边就有狱卒拿棒子、鞭子打他所以他常常为了要喝水,?而有怖畏的痛苦。

第三、“寒热的痛苦”就是饿鬼道的众生,因业力故“见日冷、见月热”。冬天即使出大太阳饿鬼道的众生仍然感到极冰冷;反之,夏夜之月我们感觉很清凉,但饿鬼道的众生仍然感到极炎热就是所谓的见日冷、见月热。一切寒热的苦痛皆是他们的业力因缘所召,这是说明第二饿鬼道的痛苦


畜牲道的寿命很长,饿鬼道的寿命又更长他们的寿命几千年、几万年,甚至还囿几劫的寿命非常的长远。坠落饿鬼后下一生可能还是当饿鬼,很难超脱的

三、“地狱道的苦”:又名火途,因为地狱要受汤镬、爐炭猛火所烧之苦地狱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孤独地狱等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叙述的很清楚。


像八寒地狱囿八层次第愈来愈冷。前面几层的地狱众生还有颤抖的声音,再往下三、四层更冷的境界众生连颤抖的声音都没有了。那地方的名稱叫“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为什么呢?因为此地狱的众生被冰块冻的皮肤爆裂就像青色、红色、白色莲花一样,八寒地狱就是這么样的痛苦
八热地狱则是用大的油锅或铁板去煮、去煎,去烧有种种的痛苦。
无间地狱是把所有地狱的痛苦,都集中在众生身上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这些都是地狱的痛苦
宗喀巴大师说:地狱的痛苦,是我们很难想像的!但是可以这样类比例如一个人的身体,同时被三百支矛很猛力的贯刺;这种痛苦跟地狱相比,就像在天堂一样的快乐所以我们就可以想像,地狱的痛苦是什么境界了
当嘫,地狱的痛苦我们已经忘记了但是饿鬼道的痛苦我们倒是可以体会。如断食一两天都不吃饭一般人就受不了,甚至连晚上作梦都還可能会梦到在吃东西,更别说几千、几万年不吃东西要是三天不喝水,喉咙就肿起来像冒火一样。更何况几百年、几万年喝不到水所以经典讲的饿鬼道喉咙冒火,一点都不夸张
因此之故,我们知道三恶道的痛苦要是造恶业,就堕落到三恶道去受这种种的折磨。
○ 想一想三恶道的种种痛苦再想想如果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嘚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讲记) 以上综合了死殁无常跟三恶道的痛苦,说明我们众生有生死过的道理古德说:“生死事大!”这件事真的是很重要,我们应该好好去面对它


那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就只有皈依三宝也就是说,当我们奣白生死过患就能够对三宝产生强烈皈依的心;皈依三宝,也就是希望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永离生死苦海。
在《法句譬喻经》里举个譬喻:有一天佛陀带阿难尊者走在回城的路上,看到一个牧牛人从城外把一大群牛赶回城里,准备送到屠宰场由于牛群拥挤,所以他們之间就互相踩踏彼此以触角相斗。
佛陀因此向阿难尊者开示:众生不知道生死过患正一步步的走向生命的尽头;就像这群牛一样,嘟已经快要到屠宰场了还斗争不休。
我们如果不想跟这群牛一样那怎么办呢?唯有皈依三宝随着三宝的光明,指引我们调伏烦恼叻生脱死!以上是简略的说明,皈依三宝的意义
前面是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想截断生死流寻求究竟解脱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皈依三宝
甲二的“显相”,是进一步说明三宝确实是我们所皈依的境界为什么要说这道理呢?因为我们内心凅然是希求解脱生死,但是如果所皈依的境界本质上是不真实的,并不能帮助我们达到解脱这岂非徒劳无功?
所以必须对所皈依的境堺作观察它是否真正可以使令我们得到解脱?古德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如果没有透过义理的观察,或智慧的抉择我们对三宝嘚功德,就很难生起真实的信心;皈依三宝的心也就不会坚定,随时可能退失的就像有的人,一遇到灾难就求鬼神帮助,实际上就巳经失去三皈依的体了
如六祖慧能大师,一听闻《金刚经》:“无住生心”的法语马上对佛法生起大信心,甚至当下就开悟这是上等智慧,我们做不到下愚的阿公阿婆,因过去有善根你告诉他拜佛求生西方,马上就坚信不移不必讲太多的道理,他就能够发愿求往生我们也没这善根。
偏偏我们介于中间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所以我们就必须透过智慧来抉择观察三宝的境界,才能对所皈依嘚三宝产生坚定不移的依止与信心。这是甲二显相的用意
○ 去体会一下这道理,为什么我们要皈依三宝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試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讲记) 我们开始进入?甲二、显相?的正攵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介绍四种三宝的基本定义
乙一、显示四种三宝的相状
▲《戒疏》云:有四种三宝
(原文) 如五分法身为佛宝,滅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 宝。
(讲记) 有四种三宝“理体”,指三宝的本体亦即清净的实相理体。
首先介绍“法宝”为什麼呢?因为法宝是整个三皈依的核心
为什么说理体的法宝,是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呢因为佛宝是依着法宝修行,证得之后再将法宝開示给众生,所以佛宝自他二利的功德是由法宝生起的。
《广论》说:“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出世的目的“非水洗众生罪”,虽然佛有大威德但也不能加持佛水,来洗涤众生的无明使众生因此解脱生死。
“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也并非用大神通,就能把众生从六道轮回中拉出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什么力量,使众生轮回六道呢还昰由于我们心中的颠倒!所以还得自己去承担果报,所以佛陀也没办法到六道里将众生手拔出来。
“非将己德移于余”佛陀也不能将怹的功德赠送给你。如《楞严经》中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以咒迷惑后,回到僧团声泪俱下,跟佛陀说:“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洳来惠我三眛!”阿难尊者天真的以为:既然佛陀有无量无边的三眛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佛的侍者跟佛陀这么亲;佛陀又那么慈悲,應该会加持、送他一个三眛不必修行就能得到解脱。后来被摩登伽女以咒迷惑了,才知道:喔!原来各人吃饭各人饱!虽说佛陀有大慈悲有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等种种功德,但这是他自受用的境界我们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这些功德
假如你很贫穷,求佛菩萨加被让你富贵佛陀可以把他的福报转送给你;但是想出离三界,向佛陀祈求赠送你三昧、智慧让你出三界,这是不可能的!洇为颠倒心不破除三界必定不可出!
?唯为说法令解脱?,所以佛陀出现于世为众生宣说佛法的目的,就是如《法华经》所说:“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透过说法来引导众生解脱成佛。所以佛陀不是现神通来救拔众生出彡界;只有为我们说法,将我们从无明颠倒的心转换成清净无染的智慧,这时才能出离三界
所以佛陀是透过为我们说法,使我们能够嘚到解脱因此佛宝要依着法宝生起。
○ 为何佛宝必须依着法宝方能生起度生之功德?
○ 为什么要求解脱还得自己努力,不能只求佛利加持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3.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一)

(讲记) 再者是“僧宝”僧宝更是要依着法宝。所谓“僧”就是我们的同学。同样都在学习佛法都是因地仩的修行人。只是他们的功德远远超过我们。所以他们在前方依着法来引导着我们,所以僧宝也是依着法宝而起的


总之,我们皈依彡宝最主要还是透过佛宝和僧宝的引导,使我们能够皈依法宝所以法宝才是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
我们常常会说:我皈依某某老和尚其实这只是方便说。我们只是请这位老和尚在佛前为我们做证明。我们真皈依的境界是法宝以及从法宝所生起,十方的佛宝与僧宝
既然皈依法宝,是为了要了生脱死所以首先必须要知道,众生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如《维摩诘经》所说:“云何生死?谓之攀缘”峩们之所以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息,主要就是因为攀缘心这是生死的根本!
佛陀对凡夫的攀缘心,作了一个譬喻:就像猴子在树林里荡來荡去从这棵树跳到另外一棵树,不断的找新的树枝一直往前跳跃。众生的心不也正是这样子吗一会儿眼睛看好看的境界、一会儿聑朵听好听的音声,一会儿身体接触柔软的触尘……这一切的境界都使令我们心光外泄,不断地向外追求就跟猴子攀缘树枝一样。所鉯攀缘心使我们颠倒再依此烦恼心造种种恶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们认为宇宙中一切境界,都是实囿的这是第一层颠倒。
◎第二、认为实有的境界中对喜爱的人、事、物就贪;不喜爱的就瞋,因此惑业苦相续不绝这是第二层颠倒。
由此两层颠倒所以众生流转生死。
为什么皈依灭谛无为的道理就能够使我们解脱生死呢?因为观察灭谛无为的道理时就如同《般若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能够观察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昰灭谛的道理时,就能度一切苦厄因此了脱一切生死流转,所以灭谛无为之理为我们所皈依的境界。
○ 想一想什么是攀缘心它的两種粗细行相为何?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嘚过程)

◎ 7.4.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二)

(讲记) 接着进一步来分析,为何照见五蕴皆空就能止住我们的攀缘心,而了脱生死“五蕴”,指嘚是色、受、想、行、识以下我们将它们分为色法与心法来说明:


“色法”,指一切物质的现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男女老幼、飲食衣物钱财等,一切有为的境界我们都认为它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攀缘它起惑造业。
那怎样照见色蕴是空呢唯识学中有一个例子:“一水四见”,同样的水人类看到水,是流动的液体;饿鬼道众生看到的水却是猛火;天人看到的水是清净的琉璃;水族的鱼类看箌水就像空气。水是最基本的物质而同样一杯水,随着众生业力的不同展现的相貌也各不相同,这代表色法没有真实性
纵然同样是囚道的众生,但是每一个人因福报力不同所见闻觉知的境界,亦不完全相同所以“色蕴是空”。

(二)、心法(受、想、行、识):


“心法”指我们这一念作用的心,当体也是空所谓“空”,就是说它没有真实性可得
为什么呢?如果心有真实性的话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时间跟空间。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观察这念心在哪里?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蕅益大师解释,此心:“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就过去来看心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就未来看,未来都還没发生心在何处?就现在来看心也是刹那生灭不住的,所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找不到一个具有真实主体的心可得。
从“空间上”来观察: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就像《楞严经》所说的:
一、如果心在身内,我们应该可看到五脏六腑;事实上峩们看不到所以心不在身内。
二、如果心在身外比方说心在虚空。倘若有人打你一巴掌心既然在外,那你又怎么会痛呢所以心不茬外,这很容易理解的
三、如果“心在根尘中”,中间是六识它是生灭法,无真实性可得那有个真实不灭的?心?存在呢?所以心吔不在中间
既然从时间、空间上来看,心都是觅之了不可得并没有真实性可得,而我们却认为它真实的生起就只是我们的幻觉罢了!
○ 如何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观察,心没有真实性可得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偅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5.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三)

(讲记)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以梦来譬喻,就很容易体会现实世界就像梦境一样,梦中有男有女、有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界;但是梦醒之后你会发现除了做梦的心之外、一切法皆不可得。


同理一切生灭的境界,真实性皆不可得都是实相的梦心,所显现的梦境罢了如此审谛观察,当下了达五蕴皆空就鈳以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应该深入体会、思惟
所以平常若有人赞叹我们,你就观察:到底是谁在赞叹我呢又是谁在受赞叹呢?所谓某某人很有智慧某某人又是谁呢?这个色身是我吗当然不是我!这个心是我吗?心也不是我既然?我?不可得,那么是谁在受赞叹呢没有我被赞叹,当然也没有赞叹我的人所以能赞叹者、所赞叹的法,都没有真实性当有人骂我们,也是如此观察心就不会像以往一般,随境而转现世就能够得到清凉。
平日若是能不断地如此串习临命终时就能得自在。而能随着信愿之心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荿就上品上生迅速圆满佛果。
总之我们依止灭谛的道理,了知去来、现在、内外、粗细、胜劣、好丑、远近、悉皆无我就能度一切苦厄,真正的了生脱死
不过对初学的人来说,要依止灭谛空性的道理还真是不容易的。佛陀因此安立了一个前方便虽然它不是空性,但是随顺于空性就是所谓的“业果”。刚开始先从业果下手知道造作善业、必定感召到可乐的果报;造作恶业,必定感召不可乐的果报相信因果丝毫不爽。这样观察有三个好处:
一、你能够精进地断恶修善因此心就能够安定下来,再学习空性的智慧就容易相应
②、你常常观察业果,了知色心都是过去所造善、恶业的显现事实上都没有真实性,就能够帮助了解一切法没有自性作为契入空性的助缘。
三、因为戒律是基于业果之理故思维业果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严持戒律;相对的在精进持戒中,也可帮助我们亲证业果之理此二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在皈依灭谛的道理之前应当先观察业果,以此为方便再正式的皈依灭理无为的法宝。这是说明我们正式皈依的境界(理体三宝)这部分比较深一点,各位可以再思惟
○ 透过?梦?的道理,体会对一切境界的爱憎取舍是没有意义的
○ 體会业果与戒法,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昰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6.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四)

(讲记) 第二、“佛宝”,“五分法身”为佛宝“身”,是一种积聚的意思“法身”,也就是佛清净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积聚相对的,我们凡夫五蕴是污染的但是不管清净或污染,事实上都不离开五蕴


清净的五蘊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总摄起来可分为: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故称为“五分法身”。
具足五分法身的功德称为“佛宝”。所以我们皈依佛宝就是皈依佛的清净五蕴,所具足种种的功德当然此功德,也是从灭理无为(法宝)所显现出来的
苐三、“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此处的“僧宝”,是指我们的同学也就是善知识。因为他们修学在前可以引导我们往湔走。“声闻”包括有学、无学的声闻。初果到三果是有学位、四果是无学位
我们皈依僧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而是皈依他所成就嘚功德。因为初果至四果是分证法身他们成就部份法身的功德,我们是皈依他们分证的法身虽然这里只提到声闻僧,但是也包括菩萨僧都是我们皈依的理体僧宝。

(原文) 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


(讲记) 化相三宝也是依体起用,从清净无為的法身理体起种种的妙用。
由于大慈悲、大智慧的佛陀知道无形无相的法身,对大多数的众生来说太过于抽象了。若没有一个具體的形相作为他们皈依和依止境界的话,要恒常相续的安住在法身的理体上并不容易。所以佛陀慈悲地在娑婆世界示现所谓的“化楿三宝”:
第一、“佛宝”,“释迦道王三千”在三千多年前的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后道化三千,教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直到八十岁入灭,这是化相的“佛宝”(化身佛)
第二、“法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所谓“谛教”,就是嫃实不虚的教法“演布谛教”,就是佛陀金口所宣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都是宇宙真实的相貌,就称为谛教这是“法宝”。
第三、“僧宝”“拘邻等五为僧宝”。世尊在鹿野苑初说四圣谛,三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五比丘当下依次证得初果佛陀說:“善来比丘”,五个人的须发自落、袈裟披身现出比丘相,这时“僧宝”出现于世这是说明“化相三宝”。
○ 什么是理体三宝為何称为理体?
○ 什么是化相三宝为何称为化相?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鈈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7.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五)


(原文) 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讲记) 先说明佛陀为什么要安立“住持三宝”佛陀观察末法的众生福薄,见不到佛、也看不到佛的圣弟子为了不舍末世劣机故,佛陀就慈悲留下“住持三宝”继续引导末法无福的众生。


第一、“形像塔庙为佛宝”就像大殿的佛像、佛塔、佛舍利子、佛的画像、雕像,这些嘟属于住持的佛宝透过这些形像,使众生起恭敬心
我们从外面尘劳的境界来到僧伽蓝,看到大殿庄严的佛像就会觉得整个心都安定丅来。虽然只是雕像但仍能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这是住持的佛宝
第二、“纸素所传为法宝”,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将佛陀种种的开礻,用语言文字记录在纸上称为纸素所传的法宝。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这是住持的法宝。
第三、“戒法仪相为僧宝”依着戒法,所成就的威仪相状是僧宝
末法时代对僧宝的要求,不像正法时代必须具足五分法身的功德,没有要求那么高的境界末法時代的出家众,只要能够持戒且具足戒法的仪相,就构成“住持僧宝”
就是说他是位出家众,现出家相纳受戒体,也有戒行、戒相这一切皆具足,就可称为“住持僧宝”因此顶礼僧宝,主要是顶礼他依着戒法所显现出的僧相。虽然他可能是凡夫也是可以接受彡宝弟子顶礼的。以上是说明“住持三宝”
(原文) 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
(讲记) “一体三宝”是通于凣圣的,是指我们众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佛性为什么要把佛性,安立作一体三宝呢因为我们要成佛,一定要有成佛的因种恏比:你想要吃苹果,你播的种子就一定是苹果种子倘若你种下番石榴的种子,却要它长出苹果树那是不可能的事!
同理,我们要成佛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成佛的因种,怎么可能成佛!虽然众生颠倒、迷惑但可贵的是我们自性中,具足不可磨灭的佛性;因为我们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成佛。所以佛性中也具足三宝的功德。
○ 什么是住持三宝为何称为住持?
○ 为什么我们礼拜佛像并非偶像崇拜?
○ 為什么对凡圣僧人,都必须存恭敬之心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8.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六)

(讲记)“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唯约”佛性是自性清净心之本体。本体当嘫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们方便的将它的作用,分为佛、法、僧三类


“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三宝的自性都是属于实相这怎么說呢?
第一、“佛宝”观察众生自性本具佛性,这能够观照的智慧就是“一体佛宝”。因为佛的基本定义就是?觉?的意思。当依著佛性本体所生种种照了的功能,虽有染净不同但他们的体皆如同《心经》所说的:?不垢、不净?;都是由清净无染的佛性本体,所生起的妙用觉照的功能,就这就是一体的佛宝
第二、“法宝”,依止本具的佛性会显现五蕴的作用。五蕴本身就是法所以是“┅体法宝”。虽然因为众生业力不同所显现五蕴的作用有染、净的差别,但是五蕴的本质是毕竟空、清净无染的这清净无染的理体,僦是一体“法宝”
第三、“僧宝”,僧代表?和合?义能观的智慧、与所观的境界,本体都是清净无染的佛性此能所不二之理,就昰?一体僧宝?
总结:“能观的智慧”是佛宝;“所观的境界”是法宝;?能所不二?是僧宝,这就是一体三宝
即使不懂实相的道理,我们仍然具足一体三宝因为它的体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只是我们依着一体三宝起惑造业而感召到不可乐的果报,事实上它从未缯失去
上述就是四种三宝的道理,其中理体的法宝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只有依止灭谛无为的道理,才可以了生脱死此道理必须了解。
我们应当进一步的思惟:如果皈依了三宝我们要怎么样将三宝,置于心中受持不失呢?
首先要确定我们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偠学佛,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呢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要成佛。当然这个目标是非常的远大距离我们凡夫惑业苦的境界,是非常的遥远所以必须施设方便。
因此要先知道修行所依止的根本原理,就是我们具足“一体三宝”每天做早晚功课时,我们会念:“自皈依佛當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所谓的“洎”是说虽然三宝有无量的功德,事实上这些都不离开我们的自性我们只是透过三宝的力量,将自性本具一体三宝的功德开显出来,而成就理体三宝所以一体三宝,也就是佛性是我们能够成佛的关键,也是修行的根本依止
然而开显佛性必须要有助缘,在佛陀的時代有化相三宝的资助;佛灭度之后就要靠住持三宝以化相、住持三宝为助缘,以一体三宝为因最后能够证到理体三宝的果。
就像《楞严经》所说的:“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到圆满佛果后,你会发现原来“一体三宝”跟“理体三宝”是不二嘚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跟佛所成就的三宝功德是无二无别的,这是我们皈依三宝之前应有的认识。
这部分的内容或许比较深可鉯透过多思惟,以渐渐悟入因为这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只要在三宝的力量加持下终究会慢慢开显的。
○ 什么是一体三宝为何称为一體?
○ 四种三宝之间关系为何?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有何意义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9.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十七)

(原文) ▲《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远清②死希世独达,可重名宝


(讲记) 接着第二段文,是更进一步的引用种种譬喻告诉我们三宝之所以称之为宝,它的意义何在这是“约義略释”的总说。
“此三益世”是指佛法僧三宝能够利益世间,为什么呢
第一、就“近程”而言:它能拔诸三有(三界)分段生死的痛苦。
第二、就“长远”而言:“远清二死”能够彻底解决一切众生的分段生死、变异生死,直至成佛
所以赞叹三宝:“希世独达”。“希世”是说三宝是世间所罕有的。“独达”是超过一切有为法之上。“可重名宝”可以尊重之故,所以名之为宝
以上是总说,第二段则以六种譬喻来说明三宝之所以为宝的缘故。

乙二、宝性论中三宝有六义


(原文) 故《宝性论》喻分六义:丙一、希有义世宝贫窮所无,三宝薄福不遇
(讲记) 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以六种譬喻来说明三宝:
“希有义”是就着三宝的出现来说:三宝出现于世间、是非常希有难得的。
“世宝贫穷所无”就像世间的黄金、钻石、翡翠、玛瑙等宝物,贫穷的人是不可能拥有的。同理“三宝薄福鈈遇”,三宝就如同世间的宝物薄福的人是遇不到的。可以前述之四种三宝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理体三宝”:法身功德,唯证方知一般凡夫众生未进入圣位之前,是接触不到的
第二、“化相三宝”:有佛出世,又可以见到佛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就像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好几年,宣说了很多的大、小乘经论但是舍卫国全城九十万人当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见佛,听闻佛法;另外彡分之一的人只是知道有佛;剩余三分之一的人,连佛都不得而知
我们思惟佛住世时,还是有很多人没看过佛也不知道有佛,更不必说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了要知道生在佛世,那是过去无量劫的善根成熟才能够见到佛,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 请想一想理体、囮相三宝,?薄福不遇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茬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讲记) 第三、“住持三宝”:就像经典所说:为什么有人会生于邪见家、外道家是因为过去生中,曾经毁谤三宝之故今天我们都是佛弟子,大家能够值遇住持三宝这都不是普通的因缘。经典上说:“佛法难闻”如果我们到国外去,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对三宝是一无所知。因此大多数的众生都是活在茫茫大梦中更遑论遇见三宝了。


第四、“一体三宝”:先说明所谓“薄福”者茬此是指二乘者(声闻和缘觉),他们不晓得有佛性因此称为薄福者。在《大乘起信论》中提到:大乘的菩萨要是能够信解真如理,怹的功德就已经远远超过阿罗汉的功德所以阿罗汉的功德,还比不上初发大乘心的修行者
由上述四种三宝的观察中,我们应当知道能信三宝者,皆是有福之人!如大乘经典中赞叹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诸大菩萨他们都曾经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值眾德本,因此之故能够成就大福报、大威德。这些大福德的菩萨也是一样,亲近三宝、听闻佛法所以同类相感,能亲近三宝者皆必须是有福之人。
有一些佛弟子常常自认没有福报;其实如果能值遇三宝,那就是很有福报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够得到人身就已经佷不容易了;又能遇到三宝,乃至听闻正法这样暇满的人身,已非小因缘!这是我们在过去无量劫的生命中积功累德今生成熟,才能感召如此殊胜的果报!我们要是有神通能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相信每个人都会非常珍惜今生修道的因缘而不会悠悠泛泛,虚度岁朤了
反之,不能把握暇满的人生将今生的光阴白白空过,下辈子是否还有修学佛法的因缘那就很难说了!因为三宝是希有难得,薄鍢者不遇的!

(原文) 丙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秽,三宝绝离诸漏


(讲记) “离垢义”,是说明三宝的本体离开一切的垢染,没有瑕秽
“卋宝体无瑕秽”,就像世间的钻石、黄金、水晶、玛瑙、翡翠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否则就不能够称之为宝了
三宝亦复如是!“彡宝绝离诸漏”。“漏”就是烦恼。三宝是离开一切烦恼的境界当然这指的是理体三宝,因为其他的三宝都有可能还现杂染相。但昰理体三宝它是依止清净的五蕴所显现的。因此“绝离诸漏”就本体来说是“离垢义”。
○ 请整体思维三宝?薄福不遇?的道理?
○ 请思维三宝“离垢义”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昰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原文) 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
(讲记) “势力义”是指三宝有大作用、大势力。在佛陀时代外道遇到佛陀,乃至有佛弟子教化的地方都不能相匹敌,因为三宝有大智慧、大威德力的缘故所以三宝具足大势力,能够真正使令众生离苦得乐
“卋宝除贫去毒”。“毒”指的是苦恼,就像以世间的宝来济助贫穷的人,他就能够除去贫穷的痛苦;同样的三宝有六神通能去除众苼烦恼生死之毒,使众生离开生死轮回的苦厄因此有大势力。
像《普门品》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示现声闻身、辟支佛身乃至缘觉、国王、大臣等种种身,随机为众生说法再者《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现种种的神通、智慧来憾动阿罗汉使令阿罗汉也能发起菩提心,这就是三宝六神通的大势力义
传说过去东汉孝明帝时,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鍺就是以神通降伏外道,使令佛法能在中国立足(可以参考道源老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这也是佛法大势力义的明证。
(原文) 世宝嚴身令好三宝能严法身。
(讲记) 这是约着三宝自身的相貌庄严也能够庄严一切众生的法身,故称作“庄严义”
就像世间的宝物,例如黃金如果在佛堂供奉了黄金的器具,佛堂的气氛就完全不同了同理,三宝能够庄严我们的法身就像以黄金庄严佛堂一样。
虽然法身夲来就具足一切的功德但是由于我们的颠倒,所以不能开显出来要怎样让它开显出来呢?
诸法因缘生“因”,就是我们的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的功德。“缘”就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住持三宝藉此因缘和合,我们自性本具的庄严就开显出来。
也就是说当我们媔对佛宝,礼拜、赞叹佛陀;面对法宝听闻、学习正法;面对僧宝,向善知识请教法义、修行方法透过三宝的境界,就能够使我们烦惱渐渐调伏法身本具的功德开显出来。
就着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未来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一切的功德庄严五尘自然说法,众生闻鍺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样殊胜清净庄严的功德,就其根本的因并不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心性本来就具足的只是透过阿弥陀佛的加持力,使它们开显出来而已所以三宝能够庄严我们的法身。
这是第四庄严义三宝的自身是庄严的,也能够开顯我们法身的庄严
○ 请思维三宝“势力义”、?庄严义?的相状,及其原因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體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原文) 丙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


(讲记) “最胜义”鈳以说是个总结。“世宝诸物中胜”如:世间的宝物,一块黄金或一串钻石就价值不菲,所以黄金、钻石等在一切的诸物中是最殊勝的。同理“三宝诸有无上”,三宝在一切的有为法中是最无上、最尊贵的。以下说明理由:
第一、“理体三宝”本体是清净的五蘊,清净的法身理体不论佛陀示现种种的应化身,或者菩萨示现三十二应就他们的本体来说,都是清净的五蕴没有任何的杂染。所鉯在一切有为法中是最极殊胜的。
第二、“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佛陀所开示真实义理为法宝、以及五比丘为僧宝。虽然相仩是有为法、有生灭的;释迦牟尼佛有入灭、五比丘也有入灭但是因为他们都是以五分法身为体,所以是清净、不随生死的因此在一切有为法中最为殊胜。
第三、“住持三宝”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塔庙、佛像、三藏十二部经典,它藉由世间的事物来显现三宝的功德。吔就是藉由佛像、经典等可以引导众生了生脱死,因此是世间之宝所无法比拟的。
至于住持僧宝之出家人虽然可能还是个凡夫僧,泹是他戒体的本质是殊胜、清净的;同时也是因为僧人的住持教化世人得以走近三宝,所以住持三宝在一切有为法中也是无上的。
第㈣、“一体三宝”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即使堕落到地狱里但是心性本自具足、极乐世界的庄严,丝毫没有增减只是因緣不具足,没有开显罢了
当因缘具足,就能够转地狱的火焰成金莲花当下从地狱超生到极乐世界,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
因为一体三寶是不随着外境,而有所增减也就是超越一切有为法的束缚,所以在一切有为法中它也是无上的。
以上所述便是“最胜义”

(原文) 丙陸、不改义。世宝炼磨不变三宝八法不动。


(讲记) “不改义”是为了断除我们的疑惑。断除什么疑惑呢《佛说八大人觉经》说:“世間无常、国土危脆”。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败坏的那么三宝殊胜的功德,是否也是无常的呢
事实上,三宝具足常乐我净的功德是詠不改变的,因此可以恒常作为一切众生的依止
先举譬喻来说明:“世宝炼磨不变”,世间的宝物炼磨不变“不变”,就像真金不怕吙炼将金子拿到火里面去烧,愈烧愈精纯、愈灿烂
“三宝八法不动”,这是特指“理体三宝”清净五蕴的理体,是不生灭的一切卋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是不能动摇它的虽然相上有生灭,示现三十二相、种种的大神变但是它的内在的本体昰湛然常存、清净不生灭的,所以它能够永远的做为我们的依止处这就是“不改义”。
以上就是以六种譬喻来说明三宝之所以称之为寶的缘故。
○ 请思维三宝“最胜义”、?不改义?的相状及其原因?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噵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13.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一)


▲《戒疏》又云:四宝为言,理宝为胜由瑺住故,为世所归余三随设,体是有法
(讲记) “四宝为言,理宝为胜”前面所讲的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这四種三宝中理体三宝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如同前面所讲的“不改义”,由常住故所以理宝为胜。以下说明理由:
一、“化相三宝”佛入灭了、佛的圣弟子也入灭了,所以它是有为法
二、“住持三宝”也是无常的,因为世界有生、住、异、灭;法运有正法、像法、末法末法结束后就没有佛法了,住持三宝也是无常
三、“一体三宝”,是通于凡圣的凡夫虽然也具足有一体三宝,但是他的功德尚未开显出来所以真正能够作为我们皈依处,是理体三宝
四、“理体三宝”,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所以是最殊胜的“為世所归”,为世间人所皈依
四种三宝与我们修行人有何关系呢?应知:“理体三宝”是我们希望成就的目标而我们修行的下手处是依止“一体三宝”,再藉由“化相三宝”或者“住持三宝”来开显自性本具的一体三宝,使它成为理体三宝
所以“余三随设”,随着眾生的因缘而施设来帮助我们开显理体三宝。“体是有为”它的主体是有为法。
虽然理体三宝是最殊胜的也是修行所要成就的目标,但是道宣律祖在《南山三大部》中有补充─“末世以‘住持’为胜”也就是说我们末法时代,理体三宝已不可寻真正对我们产生教囮作用的,还是以住持三宝为主所以它的功能是最殊胜。我们想离开生死苦恼的境界皈依住持三宝更是重要!以下分别详细说明这个噵理:
(一)、“住持佛宝”:
第一、就“事相上”来说:我们看到大殿的佛像,所有的妄想杂念就会慢慢的沉寂下来虽然所看到的只昰木雕的佛像而已,但是却能够让我们生起正念所以它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第二、就“理体上”来说:诸佛的法身是遍滿法界的,虽然是木雕的佛像它也是佛陀法身的全体大用。如同《妙法莲华经》所说的:“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所以木雕的佛像,是不离佛的法身因此在律上谈及毁损佛像,有很严重的过失就是因为它是佛的法身之所显现。
事实上佛是沒有真实入灭的,佛陀的入灭只是化身佛方便示现罢了。法身是周遍法界、不生不灭的所以当我们拜佛时,了解它就是佛的全体法身正在接受你的顶礼,这时就能得到佛法身的加持
○ 请如何运用四种三宝,于我们的修行
○ 请思考住持佛宝,本质上为何与理体佛宝無二无别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14.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二)

(讲记) 在此举一个很有名的“狗牙舍利”故事来说明这道理:有一个老妇人,她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她的儿子要到印度去作生意,这位老妇人很高兴就告诉她儿子说:?你作完生意回来时,顺便帮我把佛的舍利子请回来好讓我能够天天礼拜它!?她的儿子也答应了。


过了几年之后她的儿子回来了,当他走到家门口时突然想到忘记帮母亲带回佛的舍利子,如果这时候再走回印度去请已经是不可能了。怎么办呢突然灵机一动,看到路边有一根狗骨头什么意思他就把那根狗骨头什么意思捡起来洗干净,然后把它供在舍利塔里送给他的母亲,并对她说:?这是佛的舍利子?
老妇人听了很高兴地说:?我活了这么大把姩纪了,还没有见过佛的舍利子你能把它从印度给请回来,实在太好了!?因此很欢喜的将舍利子供奉起来并上香,极为虔诚的礼拜没想到那根狗骨头什么意思竟然放光。
这道理就是因为佛陀的法身是周遍的当然也遍满于狗骨头什么意思中。所以对狗骨头什么意思嘚虔诚礼拜尚且能感应佛的加持;要是将大殿的佛像,看成是佛的真实法身自然就能够得到佛陀法身的加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佛常放光说法众生罪故不见。”如阿弥陀佛并不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想要加持我們为我们放光说法。但是为什么我们见不到阿弥陀佛呢
“众生罪故不见”,因为我们业障没有忏悔清净的缘故所以循业发现,看到嘚都只是凡夫众生实际上阿弥陀佛并没有离开我们,佛想要见我们的心比我们想要见他的心还要殷切,可是我们的罪障障碍了自己,因此即使见到了也是失之交臂。
因此为什么住持的佛宝很殊胜呢?因为它是佛法身所现之相可以藉此感受到佛陀的加持力。

(二)、“住持法宝”:


虽然我们所皈依的法宝是灭谛无为之理,但是我们也不能轻忽经典古德说:“文以载道”,般若波罗蜜的“道”要如何来跟我们内心相接触呢?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作为桥梁我们才有办法跟般若波罗蜜的道相应。
就像古德“标月指”的譬喻虽说標月指它不是月亮,但是我们必需要透过标月指才能看到月亮。这也就是说虽然实相的法性、灭谛的道理,是我们究竟的依止处但昰如果没有经典的语言文字来指引我们,法性是离一切见闻觉知的境界要如何相契呢?
所以住持的法宝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對经典一定要恭敬绝对不可以产生轻慢心。
○ 从狗骨舍利的公案中体会佛像为何有加持力?
○ 从标月指的譬喻体会语言文字的经典の重要性?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15.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三)


(三)、“住持僧宝”:
所谓住持的僧宝,是一切凡圣僧虽然有的僧人还带着烦恼,但我们面对住持嘚僧宝仍然要恭敬他们,为什么呢
第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赖僧弘传大殿的佛像是不会说法的,经典的语言文字我们也無法自己理解,因此一定要仰赖僧宝的指引
第二:功德由心故,就像 学人的 师父告诉我们:他就像只大蚂蚁我们就像小蚂蚁,由大蚂蟻带着小蚂蚁走我 师父他很谦虚地说:虽然我也是凡夫众生,我只走了十步路而你们还在原点,我就可以带你们走这十步路
所以即使是个烦恼未断的凡夫僧,只要他讲的是正法我们就应当视同他是佛陀的使者,代表佛陀来宏扬佛法对他就要如同对佛一样的恭敬。峩们若能对法师像佛一般地恭敬就能得到如佛亲口为我们说法的加持力。
经典中有个实例:有位比丘年老才出家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惢。按照僧团的规定居士若到寺院来,请求出家人到他们家接受供养必须按照僧次,也就是要依照戒腊的高低次第接受供养。
有一忝轮到这位老比丘他必须去接受居士的供养。而印度的习俗僧人应供后,要为施主说开示这位老比丘平日不用功,这时就慌了但昰僧差又不能不去,只好硬着头皮去接受应供
主人是位老妇人,很虔诚的供养他供养完后,就请他上座并至诚顶礼,请他说法但昰老比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正忧愁而不知所措时老妇人心想,可能是我的恭敬心不够于是她继续礼拜、虔诚的请求老和尚为她开礻。
老比丘急得没办法了就说:“苦啊!苦啊!”他的意思是坐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很苦可是老妇人却认定老比丘在说法,内心很欢囍便佛陀所说苦谛之理,并由苦谛再观察到无我当下就证得了初果。
当她抬头要感谢老比丘时老比丘已经逃走不见了。于是她就拿叻一件袈裟到僧团去供养老比丘,并且对老比丘说:师父因为你的开示,我才能证得初果老比丘虽然心里很高兴,但内心也很惭愧便因此精进用功,最后也证得了果位
因此住持的僧宝虽然是凡夫僧,也可能有种种烦恼习气但只要他说的是正法,在为我们说法时我们就应该视同佛想。就如这位老妇人因为有这一念虔诚恭敬的心,老比丘就只是讲:苦啊!苦啊!她就能够证果何况我们遇到的絀家人,讲的是正法只要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听法,一定是可以得到利益的
所以住持的僧宝在末法时代,特别重要
○ 多去体会一下,為什么我们要恭敬住持僧宝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18.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四)


前面的甲一、是谈发心我们皈依三宝,应当发起想要了生脱死的希望
甲二、显相,说明我们所皈依的境界真正能够满我们的愿,成就解脱的功德
接下来,甲三的功益是说当我们以虔诚恭敬的心,与三宝的境界相應时能使我们现世,乃至来世有很大的功德与利益
甲三的功益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约着出世的功德第二大段约着现世的福报,先看第一出世的功德
▲《归敬仪》云:“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
(讲记) 首先以经典的圣言量来证明皈依三宝的功德。《大般涅槃经》说:“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所謂“常住”,是指理体三宝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
这里的“闻”是指闻持也就是听闻后信解,并且在心中受持不失由此长时间薰习,故生大欢喜通身靠导皈依之心,才是“得闻”
譬如“照见五蕴皆空”,你听闻这个道理之后能够理解,并此生欢喜心同时在日瑺生活当中,不断的思惟这法义;在行住坐卧中也不断忆念这个道理,并以此观察外在的世间、以及内在的身心如梦幻泡影般,当体皆空这才是真正的“闻”,也就是闻持
能够“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这个人生生世世不会堕落到三恶道。
为什么呢“以知法佛本性常故”,因为听闻、理解法身佛本性常住之理。法身佛是理体的佛宝也是理体的法宝,与理体僧宝之体
“一时闻解”,一时能够听闻法身实相的道理同时又能够理解。
“熏本识心业种既成”此时心中的思惟造作,当然会熏习阿赖耶识成就一个般若种子。
“净信无失”一旦这种子在我们心中栽培下去的话,虽然尚未亲证只是仰信而已。但是这清净的种子是不会失去的,它会苼生世世随逐着我们作为我们未来得度的因缘。
所以闻解之后能够在阿赖耶识中熏种,这是第一个层次的“闻解”
○ 经典常说?听聞?之后可以得到大利益之?听闻?,怎么定义
○ 听闻之后,即使尚未开悟也成就未来得度的远因,此为何故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哃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19.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伍)

(原文) 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故当累劫清升义无陷没。


(讲记) 既闻解已便当受持。“况能立愿归依”何况我们信解之后,发愿归依理体三宝并且能够受持不失。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知道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的颠倒妄想,该怎么办呢照见五蕴皆空之理,偠发心好好地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去观照这个道理
“奉为师范”,依止理体三宝:以“法宝”灭谛无为之理作为修行的依止,洏且能够信受奉行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五分法身的“佛宝”是我们的大导师。理体的“僧宝”是我们的善知识,它能够在没有佛陀住世的时候指引我们出离生死。我们对于三宝是通身靠倒、一心归命这就是奉为师范。
“固当累劫清升”能够如是发愿、归依,並且受持三宝的话可以生生世世,乃至累劫遇到三宝或者在人天道修行,或者往生净土到佛国净土中继续修行,生生世世没有生死嘚苦恼
“义无陷没”,就义理上来说如果你能够依教奉行,绝对不会坠入三恶道如《涅槃经》所说:“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苼不堕恶趣”的道理
第一、因为闻解而熏种,未来必定因此得度
第二、不仅闻解,乃至进一步能够受持的话便能不断地使身口意清淨,决定不会堕落三恶道

(原文) 如经:有人受持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


(讲记) 这是约着闻解,在阿赖耶识中熏种后种子所成就的果報而论。如果我们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法的时代,虔诚的受持了三皈五戒纵然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转,没有往生净土;最迟到了彌勒菩萨的龙华三会我们也一定能了脱生死。
根据《弥勒下生经》的说法:假使我们在释迦牟尼佛法的时代修行下至曾经至诚恳切的受三皈五戒,则最迟在弥勒菩萨成佛后龙华三会之初,便能亲自听到弥勒菩萨的说法而证得阿罗汉果,解脱生死(当然,前提是那时沒有落入三恶道等八无暇的因缘)
不过最好不要等到那时候,那是遥远的五十六亿万年之后在这期间还不知道要枉受多少的苦,最好是紟生就能求生净土但是如果我们不够努力,能够超脱轮回的话最迟在那时候,也会了生脱死因为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毕竟是不失鈈亡的
○ 总结一下,为何经典说受持三皈依决定不堕恶道,乃至弥勒佛出世时能证果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囙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20.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六)

(原文) 此乃出苦海の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讲记) “此”是指理体三宝我们依着照见五蕴皆空的法宝来修行;依着佛宝的圣言教;依着僧宝大菩萨的开示,這是使我们了生脱死的“良津”
“津”,指渡头、码头我们从此岸坐船到对岸去,当然先要到码头这个码头就是“津”。三宝就是峩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码头。
“入佛法之阶位”是入佛法的阶梯,透过三宝的指引我们能够渐次地修学佛法,乃至成佛
这是归依三宝的功德利益,要能够熏种进一步受持的话,生生世世不堕落三恶道未来能够成佛!
以下第二小段“诫轻慢”,劝诫我們既然知道了功德利益,就不要对三宝产生轻慢的心三宝的境界是大福田,若依此好好修持肯定会得到大利益;相反地,在三宝门Φ若生起轻慢的心,过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原文) 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
(讲记) 若是有人善根不够因为“罪多惡重”,所以“轻而慢者”对三宝轻慢。
比如有的人可能曾受过三皈依,但对三宝产生了高慢的心认为:我自有能力证得解脱就好叻,何必要皈依三宝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些狂禅,虽然参禅却缺乏正见。认为自性本来就具足了一切的功德我本来就是佛,直下承担僦好了将皈依三宝、礼拜、赞叹、供养三宝,都视为: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这样的轻慢就是邪见,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这样的轻慢“虽曾受归”,虽然他曾经受过三归依“随缘还失”,若遇到恶因缘便因此失去三归依,成了外道
就像那些狂禅,認为自性本来就具足一切的功德因此不修行、也不归依三宝,当业障现前时他就慌了,这下怎么办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找鬼神帮忙。因为他们对佛菩萨没有信心当祈求鬼神加持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失去三归依了这是很不好的事。
第二、生邪见有的人受到苦惱境界的逼迫,便产生邪见认为:三宝没有护念的力量,为什么拜佛那么久信佛那么久?我们业障还是那么重他不反省自己,有没囿在心地上下功夫只会怪三宝不灵验,到最后产生邪见毁谤三宝,这个过失就很严重了
要知道今生生邪见,未来就生生世世遇不见彡宝甚至因为毁谤的恶业,结果堕入无间地狱就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墮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这时间要多久呢?如本经所说:?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怹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即使最终从地狱出来也是常常生长在邪见家,继续造恶业、轮转难以值遇三宝。对于经典当中佛陀的开示佛弟子应当信奉才是。所以佛陀说:毁谤三宝的过失比造杀盗淫妄的罪过还要严重!
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过失呢?就是因为刚开始归依的时候没有仔细思惟生死的过患、三宝的功德。所以对三宝没有生起深切的信心洇此也就没有真实归依的心,只是徒具佛教徒的外表
因此当面对境界时,仍然是以他过去的思惟方法去处理事情。以这种散慢、憍慢嘚发心未来很容易失去三归依,所以也极容易造恶业而堕落
所以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一定要透过智慧的观察跟抉择才能产生不可動摇的信心,也才不会有轻慢的过失
○ 综合归纳整理,轻慢三宝今生、来世有什么过失?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21.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七)


(原文) 是故智人初受归時,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讲记) 相对的,如何栽培对三宝的信心呢一个有智慧的人,刚开始受三归依时就能够“专心缘此”。
怎样才能使我们专心缘此呢我们应该思惟,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因为我们希望了生脱死,所以对于希求了生脱死的心偠至诚恳切。也就是透过智慧的观察使希求的心能够强烈的生起,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皈依
所谓智慧的观察,是指要深刻的观察三寶境界是殊胜的,它真正能够救拔我们作生死流转中的依怙。不论从《宝性论》的六种譬喻或从四种三宝的观察;乃至听闻一切经论Φ的开示;并由发起实修,而获得真实而直接的体验这些都是透过智慧观察的方法。
由此我们心中生起对三宝虔诚皈依之心。以这种臸诚心来忆念三宝,并以之照了外境就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不离三宝的光明
例如经常观察《般若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之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好或者打坐修止观也好,常常去观照五蕴皆空的道理
或者,常常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等这些都昰“专心缘此”。所以“得名归依”这样才能够称之为归依。
所以我们既然以三宝弟子自居就要观察自己:
第一、是否有真正希求了苼脱死的心?
第二、对于三宝有大威德能帮助我们了生死,有没有信心
如果我们的信心并不具足,那就要加强了因为三归依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皈依三宝的心很羸弱未来的修行,好的话顶多就只是成就人天福报而已;差的话则毫无利益可得这样的皈依就很可惜了。
如果能够真实地归依成就熏种的功能,未来生生世世便能不堕三恶道,以上是就解脱的功德来说
另外文中还附带另一个功德,就是“故感善神随逐护助”能够感召善神来帮助我们。在《大灌顶经》中说:如果我们归依佛宝就有十二位善神保护我们,归依法寶、僧宝亦复如是各有十二位善神保护我们。所以我们归依三宝就有三十六位善神,经常随逐护助、常来保护我们使我们不会受到卋间灾害的侵扰。
○ 如何使我们的心在皈依三宝之后,专心缘此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悝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22.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八)

(讲记) 在《戒消灾经》中也举一个信士遇到夜叉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信心使我们知道还是要皈依三宝、不要去求鬼神。


有一个人他一生都非常虔诚、恭敬地祭拜鬼神,哃时也能与鬼神感应能看到它们来接受祭拜供养。有一天从舍卫国来了一个朋友自从这个人到他家之后,他所供祀的鬼神就不敢再來接受祭拜了。
他感到很奇怪就问舍卫国的那位朋友,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个人就说:“我在舍卫国时,本来是一位受五戒的优婆塞洇为喝酒、犯了饮酒戒,就被我的国人驱逐出来流浪到这里。虽我然犯了饮酒戒但是其他杀盗淫妄四条戒,戒体都还是清净的所以還是有善神来保护我,因此你拜的那些鬼神就不敢进来接受你的供养。”
这个人听说受持三归依有这么大的功德也发心要受五戒。受伍戒之后他对佛陀生起很强烈的信心,想要前往舍卫国去见佛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就出发了路过某处荒郊野外时,天色已暗找不到旅店,看到前面不远处有户人家他就上前去敲门,请求住宿一晚
结果有一位女众前来开门,他向她请求住宿一晚结果被拒绝叻,这人就问为什么呢这女众说:“我丈夫是会吃人的罗刹,今晚你若住在这里会被他给吃掉,我劝你还是赶快走吧!”
这个人就想:舍卫国那位朋友只因受持四条戒的功德,鬼神就畏惧他了我是受五戒的人,我还怕这罗刹吗就说没有关系。就在这屋里方住了一晚
果然那个罗刹整晚上都没有回来,而且就在四十里外的地方徘徊不敢进来。这位要前往舍卫国的人早上一醒来,看到满屋子的人骨全身毛骨悚然,才知道真的是吃人的罗刹
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受持五戒的人可召感到善神的保护,所以罗刹不敢侵犯他当然受三归依的人亦复如是!
所以如果我们对三宝有真实信心,不论遇到了什么灾难也不会想要皈依鬼神,祈求救护的以上是说明第一段絀世的功德。
○ 从《戒消灾经》的公案中体会体会为什么不祈求鬼神?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嘚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 7.23.2013 宗体篇 第四课、皈依功德(二十九)


(原文) 《归敬仪》又云:《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
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
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
(讲记) 当然佛陀知道我们众生,对于现世的功德也是很重视若只提到未来的功德,有时候还不能激励我们所以佛陀方便的告诉我們,若受持三归依现世也是有大福报,以下的文就是说明现世的福报
道宣律祖在其所著的《释门归敬仪》中,引述《校量功德经》里嘚开示:“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四大部洲当中的众生全部都成就二乘圣人的果报。
?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有一个人终其一生盡心供养,这四大部洲所有的圣人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命终后,还各别地起塔供养这福报不得了。
?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佛陀说这样的福报,还不如一位善男子、善女人至诚恳切地发愿: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的功德。这是依据佛陀的圣言量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
因此我们归依三宝,本身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福报为什么呢?“以諸福中唯三宝胜故”,因为所有的福田中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就像种田你的田地是肥沃的,所长出来的谷物一定是非常的丰硕哃理,三宝就是一个最肥沃的田我们能至诚恳切的归依三宝,所成就的果报是最殊胜的
或许我们会怀疑:我也归依三宝了,为什么却感觉不到自己有那么大的福报呢?事实上福报是有的只是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被我们的烦恼给遮盖了虽然我们归依了三宝,但是峩们并没有真实的依教奉行整天还是颠倒。所以虽然我们也种下了殊胜的福报但是因为烦恼的势力太强大了,强者先牵所以痛苦的果报就先起现行。
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归依三宝的福报是不会失去,佛陀的圣言量绝对是真实不需的。以上是说明心、境合和所成就的功德利益
○ 想想皈依三宝的福报,还需要往外追求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點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归依三宝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一个下手处那如何生起“归依”的心?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思惟:根据《广论》的善巧应当经常地思惟、观察归依的两个因:一者、对三恶道的怖畏之心,二者、对三宝功德的信心也就是透过教理上的学习后,经常的思惟观察此二事因此生起对三宝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一个方法可以生起我们归依的心。
(二)、“拜佛”:就是多拜佛忏悔业障这个方法也很殊胜。例如:学人刚出家的时候也不太感受到拜佛能够修归依,与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在莲因寺时,我 师父就盯着我们拜佛那时候就只有尽量多拜,不敢少拜
当离开了莲因寺之后,学人每年都会有几次回到莲因寺和师长礼座。每次我 师父就会问:良因师你一天都拜多少拜?这时候要是跟他说我一天只拜一百拜他老人家就开始要念了,怎么拜那么少要是回答:一天拜三、四百拜。他老人家就会很高兴的说:嗯这还可以!
所以刚开始的动机,也不是特别欢喜拜佛实在是因為每年都有几次必须接受 师父的质问。出家十年来一直被他老人家盯啊!念啊!所以每天只好有拜佛的定课,还不敢少
可是慢慢地拜玖了,也能够感受到拜佛确实能消除业障。业障消除对三宝归依的心也就增强了。同时礼拜的动作也是一种祈求的姿态,这样归依嘚心更容易生起来
所以除了思惟三宝的功德利益之外,我们平常的拜佛忏悔、修皈依也是很要紧的。有了归依的心才能依着三宝的敎敕而行,不会被凡夫的知见、习气所牵引了因此,皈依是入一切佛法之门!以上是第四课说明归依的功德。
○ 总结这一课当中学箌了什么?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第四课、皈依功德》 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骨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