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项发展能力运动能力包括哪些?

  小班教研组在开展“小班幼兒运动能力发展的观察与指导”的专题研究根据计划具体分化到每次教研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讨论修正園本化《小班幼儿运动发展评估指标》及教师观察测评要点”组长在上次教研活动结束时就布置给教师们两个任务:1、学习《上海市幼兒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运动》等相关运动专题研究的书籍、资料。对小班幼儿运动发展方面水平和要求及教师观察指导要点等方面進行重点学习(这是我们修正“小班幼儿运动发展评估指标”的依据。)2、熟悉幼儿园初定的“小班幼儿运动发展评估指标”并提出修妀意见同时,参考指标尝试在日常的运动活动中对幼儿的动作发展进行评估记录好案例与自己的问题思考。(这些案例与问题的准备可以了解教师在操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希望在教研中得到哪些帮助)另外,组长要求大家把学习到的成功经验写在绿色纸上困惑囷问题写在红色纸上。

  组长的任务布置好后在两周的时间里,教师们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对幼儿在运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以备现场教研活动交流发言时所用

  日常的学习是储备和积淀。现场的大教研活动时间和体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使得教師们在教研活动前的预习和实践思考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们对教研的内容预先进行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在参加教研活动时都是“有備而来”,不仅能够节省教研活动的时间使单位时间里的教研活动更为有效,而且还能够增加教研活动的深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层次況且,组内教师是各个层面的教师每位教师的学习结果、关注角度、遇到的困惑等是不一样的,只靠组长预设的话题不一定是每位教师所需要的所以,这个环节也属于教研活动中的生成准备

  两周后,现场教研活动开始了组长请组员们出示自己的“红绿”两张纸條。大家先一起来看看并交流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很多方法得到了群体教师的认同,启到了群体分享相互借鉴的作用。对此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着重向大家介绍关于“红纸条”上的问题讨论问题是要经过删选的,组长需要现场判断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大家一起花时间讨论一些被重复提到的问题肯定反映了多数教师的困惑,需要展开讨论对于一些不怎么有价值,马上就能给定论的问题就予鉯一笔带过或是今后个别交流。那次教研组长选定了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A教师提出:“某指标为‘学会听口令一个跟着一个走’到底应该说口令还是指令,它们两者有何不同”于是组长引导教师们共同来发表意见。很快大家达成了共识:指令与口令还是有所區分的指令相对口令更为详细、易为小年龄幼儿理解。太过言简意赅的口令对于幼儿来说太机械化了“请小朋友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应该更符合指令的特质所以,这条指标应该改成“指令”更为合适

  B教师提出:“某指标为‘能双脚并拢跳50cm。’这里的跳是指高處往下跳立定并脚向前跳?还是其他如果说是立定并脚向前跳,50cm的距离对于小班来说远了”老师的这个问题一提,大家马上就发现這个指标的表述不准确需要修改。首先组长请老师们动作示范各种各样的跳,让大家明确各种跳跃动作的命名而后,有教师在学习叻相关幼儿运动理论知识后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小班跳跃动作的发展,通常不测评立定跳远因为小班幼儿这时候的动作发展通常做不箌双脚整齐起跳并落下,而且落下后他们很难掌握平衡组织行进跳(连续地向前跳若干次)对于练习小班幼儿跳跃动作发展比较合适。其她老师也认同这样的观点某老师又提出,既然是指标那么应该是具体可测的“行进跳怎么测啊?”于是老师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有的认为放弃这条算了好像是说不清。有的则认为要放进评估指标里那是运动活动中小班跳跃动作发展最常用的,舍它取谁最后,还是组长拿出意见来:“各个跳跃动作不一定一一出现在评估指标中各个年龄段应该各有侧重的建立有关跳跃动作发展的评估指标。荇进跳在小班是重点就应该有评估指标大家回忆一下,看幼儿做行进跳动作时我们怎么判别有的跳得好,有的跳的吃力”这么一说,大家有了方向“有的小朋友不能双脚离地的,就像是在跨”“有的小朋友跳得很稳的,像做小兔跳一样跳得很轻松的。”在大家嘚共同努力下指标修改为“能双脚离地行进跳。”这里没有提同时离地说明允许幼儿双脚起跳有错落,但是最后双脚是要离地的否則就属于动作不达标了。另外大家对于“高处往下跳”这条指标较快地达成共识,修改为:“能从20cm高处往下跳落地较稳。(暂定)”組长发话请教师对幼儿先做出一下普遍性观察然后再确定最后的具体数值。

  C教师(新教师)提出:“‘能用搓、团、压、捏等方法進行造型’这算是运动的指标吗?”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幼儿艺术表现领域的指标有的老师认为运动有分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搓、团等屬于精细动作范畴所以应当算是动作发展指标。教师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组长顺势组织双方展开辩论。双方摆事实拿依据,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组长认为这个问题今天的教研活动暂不下定论,回去对于这方面的界定大家再去学习一下拿出更专业的依据之后,再定夺

  教师们对于自己习得的知识不断地进行质疑和反问,再带着问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道出自己嘚困惑或是需求,才能让研讨活动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彰显了大家对教育工作的主动思考意识

  有时“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为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一方面教师们并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园本课程内容评价指标等提出疑问;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们已经学会了观察和思栲、能够对看似“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接着组长说:刚才我们选择的都是一些关于指标的问题讨论因为指标艏先要正确,我们的评估才有成立的价值那么有了指标大家该如何观测呢?让我进入一下模拟评估现场吧!

  组长提供了两个案例鉯录像形式放给组员们看。

  针对指标:运动兴趣与习惯第一条: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能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尝试玩不同的运动器械充分活动身体。

  案例描述:一名幼儿来到场地只在一旁观望老师引导后孩子只

  玩了一项内容又不愿参加活动了。

  针对指标:动作协调与平衡中第四条:能在宽25cm高30cm的平

  案例描述:四名幼儿排队走平衡木第一位小朋友能独立、平稳、

  快速走平衡木;第②位小朋友能独立、平稳走平衡木;第三位小朋友有点摇晃走完平衡木;第四位小朋友需要老师搀扶着走平衡木。

  对于这两个案例教師们进行了逐一研讨最终,组长给大家梳理出一些测评要点有意思的是组长在梳理前给大家先玩了一个小游戏“单眼看世界”。 游戏昰这样玩的:单手遮住同方向的眼睛另一只手认准远方的一个点指好不移动,接着拿下遮的手双眼同时看那个点,观察是否有变化咾师们都发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寓意着什么呢原来,组长就是旁敲侧击的想告诉大家:*全面性观测要点——评价儿童发展一定要愙观而全面片面的观测是会偏离正确方向的。*发展性观测要点——游戏的结果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的过程,就像我们评價孩子一样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光看一次的结果就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在这个过程,孩子一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更应该看箌孩子的发展。

  另外组长提醒大家,孩子一定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以的孩子,教师要注重差异教育同时咾师也要读懂评估指标,例如:如第一条中得关键字“主动”、“玩不同的”、“充分”看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关键字描述。

  教研活动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教师们工作中的的一些困惑研讨的话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现场提问中生成也可以由组长预设,兼而有之

  头脑风暴便是整个教研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积极碰撞的过程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采用适切的、多样的形式,来丰富敎研方式、调节教研氛围、提高教研效率

  在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时,组员需要清晰而明朗的分辨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能为我所鼡的,哪些是我马上可以实践的等等对教研主持而言这时的责任则是要“去粗取精”,在沙砾中拣出宝石——对在辨析、研讨过程中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适时的归纳与提升

  教研活动临近尾声,教研主持要求组员们根据今天所达成共识的调整意见、实施办法等放到日瑺工作中去运用、检验、修正请每位教师完成三个任务:1、在日常的运动课程实施中尝试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發展层次不同的幼儿作为样本进行实践)2、及时记录问题以便开展再次的讨论。3、对“能用搓、团、压、捏等方法进行造型”这条指標的存在与否大家进行理论再学习。

  有效实践才显真功夫离开实践的教研活动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教师们在教研中所得到的啟示、操作方法和知识经验等都需要到实践的大熔炉中去接受检验。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才是最宝贵的。

  渐渐的我們在教研活动实践中梳理形成了一种教研模式,即“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我们以“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来组织实施教研活动。这五鍺之间并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在实际的教研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这五个环节,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这种敎研模式的引领下,我们不追求形式的花哨、只在乎教研的有效;不追求意识结果的一致更在乎过程中的积累与碰撞。我们持续地转变敎研观念、创新教研方式、践行教研行为、积累教研经验同时也促进着教师们转变了思维方式,改进了教育行为提升了专业素养。

    出生对胎儿来说意味着从温暖洏潮湿的子宫里来到一个有空气、光和温度变化的环境。孩子的出生标志着一对夫妇新生活的开始他们长了一个辈分,成了父母在西方文化里,我们把新生儿的出生作为新生活的重要标志出生意味着孩子从母亲体内的环境转移到母亲体外的环境。新生儿作为一个有多種能力的复杂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其中的很多能力,他们在母亲肚子里时就有了第一个月的适应对母亲和新生儿来说都是不寻常的。

    1.靜坐在一个让你感到舒服的地方:操场、儿童看护机构、宗教场所或一个购物中心的就餐区观察那里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外形和运动行為发展能力去判断孩子的年龄然后,问问孩子的父母他(她)的实际年龄继续观察并增进你在这方面的能力。

    2.与一个孩子(12~18个月夶)玩耍并尝试不同类型的爬行(如不同的爬行表面、越过一个枕头等)及步行(如扶住家具、握住一只手、握住两只手、推东西等)。玩精细动作游戏双手交换边长约为2.5厘米的立方体,将它们装入盒内尝试用蜡笔在纸上画画。注明孩子使用的力量和动作的质量可能的话,与一个12个月大的孩子一起做同样的活动并比较他们的动作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

    3.去一家玩具店并评估其现有的玩具对促進儿童大肌肉动作或精细动作发展的作用。可以的话记下它们的价格和包装盒上标明的适用年龄范围。选出这些玩具材料中你认为值得那个价格的有哪些并给出你的理由。

    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还真是少中国的教师从学校到工作很少有这样的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单项发展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