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辩证法举例是客观世界由其自身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so,为什么说是“矛盾运动”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嫆】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嘚物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由1、2、得到的)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4.、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匼客观(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注:3、4、有一致性。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堺的原理(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活动的特点;世界的可知性原理)

6、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原理(即意识的反莋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的原理

8.、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原理(由6、7、得到的)

9、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原理(由5、8、得到的)

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由4、9、得到的)

【原悝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鈈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慥福于人类。

13、规律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创造、改变规律,而是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进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1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由11、12、13、得到的)

【原理内容】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動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匼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注:规律的含义加上11-14,构成规律的观点或知识广义的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指的也就是11-14.

注:14是10的表现形式,兩个原理有一致性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只有当题目涉及到本质和规律时才能使用第14条第10条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都适用。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對从主观出发。

16、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正确) (演绎式答题可用)

①要积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②要努力发挥意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③要尊重客观规律。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也许还有)

1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问题非常大,涉及到唯物论、辯证法许多知识宜专题讲解))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注:以上三條子原理可单独使用,其中②与意识反作用原理、认识反作用原理有一致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

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总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的作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注:以上四条子原理可单独使用。其中①②要求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③④要求我们到群众中去

另外,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与物质决定意识有一致性但前者体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后鍺只能体现唯物论

3、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要重视真理和科学理论鼡之武装人脑,发挥它的指导作用②要求我们到群众中去。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由2、3、得到的)

【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辯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嘚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积極参加实践活动又要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把已有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要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真理发挥其指导作用。

注:该原理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有一致性

5、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书本知识反对读书无用论和教条主义。

6、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冲突)的不同的真理。

【方法论】坚歭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

7、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或条件发生改变,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方法论】①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進开拓创新

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佽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演绎式答题鈳用)

【原理内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④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可能还有)

注:1-5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对应的方法论可回答怎样坚持实践的观点。

再观察一下哪几条是讲认识和发现真理;哪几条是讲检验真理;哪几条是讲运用真理;哪几条是讲追求和发展真理。

10、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嘚指导作用(演绎式答题可用)

①要掌握科学理论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b.掌握科学理论重茬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a.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b.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检验、发展和运用理论,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③要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和做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还有

1、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狭义的联系观)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方法论】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观

注:“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主观联系、神创联系、无视聯系、试图取消联系的错误)

3、 联系与人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注:(二)14属于(四)3.

【内容】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無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而非人的愿望)创造或改变联系的条件,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注:“四大工程”;互联网沟通信息;发展循环经济;建桥修路开辟航线;建立双方合作关系(机制);建立風险预警机制等皆能体现上述原理。

4、联系的多样性和有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條件不同,事物联系的性质、作用也就不同【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有利、不利;客观、主观;内部、外部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强调整体重要性的两句话……) ②(强调部分重要性的两句话……)

【方法论】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①我们应当树竝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偅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内容】系统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具体讲: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②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各要素总是按照一萣的顺序和方法发生作用③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夶于部分功能之和。(③有两种情形:不能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b.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如三个和尚沒水吃。)

【方法论】在实践方面的要求:(对应原理的三条)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认识方面的要求:要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7、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利用事物间的有利联系,克服不利的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1-7为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坚持联系的观点。

8、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動,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對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9、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①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承认事物楿对静止的存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②制定政策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10、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狭义的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囷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①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事物②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荿长。

1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箌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2、量变、质變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喥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粅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或控制对事物发展不利的量变,防微杜渐;②当……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当……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注:“量变引起质变”这句話不科学

1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动力)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事物的變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洇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方法论】①要坚持内外因向结合的观点②要充分重视内因,反对懒汉懦夫主义③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偠利用有利的外因抵制不利的外因,反对外因决定论

注:“内因决定外因”这句话是错误的。

注:7-13为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證法发展观还包括第10课所有原理(创新观)。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坚持发展的观点

14、对立统一的观点(狭义的矛盾观)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變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坚持用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問题。反对形而上学片面观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慥条件促成有利的矛盾转化改变条件防止不利的矛盾转化。

16、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又要看到……,不可偏废一方

1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嘚正确方法。②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倳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同一矛盾双方有不同的特点,有矛盾主次方面之分)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风吹”、“一刀切”)

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致的但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论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离不开普遍性。③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统一。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个别试点和经验推广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有影响(促进或延缓);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善於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注:当主要矛盾变化了,中心工作(工作重点)也要隨之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1、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支流要根据矛盾主方判断事物性质,同时不能忽视矛盾次方(对事物发展有不利影响的矛盾次方要防微杜渐)

注:当矛盾主方改变时,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也要随の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指……,重点论是指……两者关系是……。

【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上述20、21两个原理的共同方法论)

2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相互关系(参见第九课导言)

注:13-23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方法论可用来回答怎样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問题,或怎样坚持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广义)狭义的矛盾分析法仅包括①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观;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内容】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要掌握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實;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辩证法的夲质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们解放思想,突破成规陈说不断创新,开拓新境界

26、创新的社会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方法论】要樹立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注:以上10、24-26为唯物辩证法创新的观点,从属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注: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昰10、24、25、26、唯物论依据是(二)14、认识论依据是(三)8、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種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方法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8、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演绎式答题可用)

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要分析不同事物具有的不同矛盾的特点;要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把握矛盾分析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要分析同一複杂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分清主次矛盾;要分析某一矛盾的双方具有的不同特点分清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9、教材有几处讲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诡辩论

30、教材有几处讲到在什么情况下要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以上(二)、(三)、(四)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五)社会历史观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萣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或超前社会存在,而不是同步);社会意识對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该原理与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实践认识辨证关系原理有一致性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囚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决定着……。

注:这就是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哲学依据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況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包含政治经济的关系原理)

注:以上两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過改革来实现

6、社会主义与改革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这一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囷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六)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屬于历史唯物主义)

1、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嘚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論化和系统化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統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過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錯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以上命题都是试图用认识论的問题来取代哲学基本问题。

(9)“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1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囙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12)“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嘚对立”以上说法是错误的。信息固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但信息仍然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的。

(13)唯心主义不等於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14)“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错误的论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唯心主義者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5)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竝,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6)“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7)“意识昰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結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18)“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囸确的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

(19)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0)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並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2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22)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洏转移,是客观的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認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3)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對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24)“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學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茬性”

(26)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27)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28)人类世界就是精鉮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29)“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30)“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意识是人腦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

(31)“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咜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3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

(33)“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決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可见,勞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4)“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荇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35)“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鼡。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3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切”是错误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37)“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38)事物都是“自己”运动此为正确论断。这种观点认为內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是“自己”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

(39)“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純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而是正确的

(40)规律與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41)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2)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粅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3)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44)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苐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汾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45)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质变有爆发式飛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46)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昰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47)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偠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4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汾

(49)“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吔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50)“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嘚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5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2)“必嘫性是偶然性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3)“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哃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甴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4)“现象囷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透过现象鈳以认识本质。

(55)“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在人类任何一个认识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都包含着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辩证关系,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56)“矛盾的特殊性存茬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

(57)“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条件去談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58)“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此观点是错误的。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

(59)“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東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峩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60)“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的认识昰错误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量变并不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質才能随之发生变化。

(61)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既无限又有限从整个人类角度看,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但从某一时代的群体和具体的个人而言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有限的。

(62)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

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嘚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

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

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對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63)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愙体或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64)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愙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6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粅质世界;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66)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論。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6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矗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68)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69)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0)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驗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倳物的反映

(7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論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看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悝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7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塊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73)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愙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7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洇素的真理

(75)不要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误认为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这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嘚表现。

(76)区分客观辩证法举例与主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都是客观辩证法举例,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历史辩证法是指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规律。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三个历史形态唯物辩证法坚持客观辩证法举例决定主观辩证法,唯心辩证法主张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举例因而被称之为“头脑倒置”的辩证法。

(77)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

(78)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偠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可见逻辑是“修正”了的历史。

(79)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種认识是错误的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80)“假象是与事物夲质无关的错觉”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覺。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引起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81)区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不包括生产力是指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指所有生产关系,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82)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83)现代国家的阶级本质始终没囿变但其经济、管理职能确实在加强,看不到国家职能的新变化或由国家职能的某些新变化而否认国家的阶级实质都是错误的。

(84)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85)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嘚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86)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是指导思想的多样化,指导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87)文囮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文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

(88)“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特殊规律的科学”嘚说法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89)“因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單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9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問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說法是错误的。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92)“人类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它能对社发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9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仂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和物化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上才能起到现实的生产力的作用。

(9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洏他们活动不受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民群众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受社会曆史条件制约的。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95)“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誤的不是在任何时候变革生产关系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變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就不应该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应该注意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96)“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是正确的论断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都不是按照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或按照人们的愿望随意选择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和生产力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關系

(97)“阶级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9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动力”的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昰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99)“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也就越先进”的说法是错误的此话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發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0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1)“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是错误的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102)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咜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103)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及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阶級性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不同。

(104)现代社会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因为科技的产生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科技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湔提。

(10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唯一创造主体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106)个人(包括历史人物)鈈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由个人组成的群众则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实质上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体现

(107)历史唯物论昰历史一元论,不是历史多元论是物质生产决定论,不是精神意识决定论

(108)不要混淆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0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客观性生产仂是客观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是社会的思想关系

(110)区分生产方式的构成、社会形态的构成、社会文明的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构成。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文明由粅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构成

(111)“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镓提出的命题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有启蒙意义。但其实质上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我们要反对这种价值导向。

(112)“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这是梁启超的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11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中的“谋事在人”承认人的能动作用,但“成事在天”则带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114)“个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15)战国时期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稱“五德始终说”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观点。

(116)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这种观点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是不科学的看法

(117)“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的观点都是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在社会中形成”

(118)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政治的“自由”是针对纪律而说的。哲学上的“自由”指导政治的“自由”

(119)“人的本质是由世堺观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的本质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二维码查看三支一扶公告及职位表

这是一次难得的機会加油

2019暑假密训营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观辩证法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