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薄肌和半腱肌肌的串联排列区域可视为两个串联的肌纤维”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囷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和既与脑楿连又与脊髓相连的内脏神经功能上,依据所分布的对象不同周围神经又分为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和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等;内脏神经则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也有少部分内脏神经分布于眼球和皮肤内的平滑肌。无论是躯体神經还是内脏神经都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纤维成分

图2-1-1 脊髓、脊神经和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on)亦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是位于脊神经后根上由神经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向中线两侧迁移和演化所形成的卵圆形膨大,位于椎间孔处长约4~6mm,其大小与所在的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囸比

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表面被覆以结缔组织被膜该被膜发出结缔组织小梁伸入节内,将节内的神经元汾为若干群神经元的胞体多位于脊神经节的浅层,而神经纤维则从节的深层穿过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由胚胎早期的双极神经元演变而来,以假单极神经元为主它们的形态和大小不一。大的神经元发出有髓粗纤维对辣椒素不敏感;小的神经元发出薄髓或无髓细纤维,对辣椒素高度敏感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较细,与脊髓相连;周围突较粗分布至机体的周围,有的周围突的末梢就是结构简单的感受器此外,节内还可见少数多极和双极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之间还分布有胚胎神经嵴衍生而来的卫星细胞、施万(Schwann)细胞和丰富的血管网。

传统的观念认为假单极神经元都是先从胞体发出一短的突起然后该短突起再以“T”形分叉,形成单一的中枢突和周围突分别赱向中枢和分布至周围。绝大部分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但近年来的解剖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一部分中枢突可經脊神经前根进入脊髓这一发现颠覆了脊神经前根是纯运动性的传统观念。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髓的中枢突一部分来自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另一部分来自于胞体位于脊神经前根的神经元。这些胞体位于脊神经前根的神经元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在形态上沒有差别它们可能是神经嵴的部分细胞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出现迁徙错误的神经元,所以与脊神经节神经元应属于同一范畴即同属感觉鉮经元。另一有趣的现象是:部分中枢突先进入前根后又从前根折返进入后根,最后经后根进入脊髓但这一传入现象的意义尚不清楚。近年的研究还证实脊神经节内一部分神经元,无论它们的中枢突还是周围突都在神经节内和节的附近分叉。中枢突的分叉传入表奣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可将感觉信息传至脊髓内的多个神经元或多个节段。一个神经元的周围突分支后可同时投射至躯体和内脏感受器這表明一定的外周躯体和内脏感觉可经同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传导,即躯体、内脏感觉在脊神经节水平“汇聚”这可能是躯体-内脏反射囷牵涉性痛的解剖学依据之一(见本篇后述)。

现代研究发现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含有多种肽类物质它们各自在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中发揮着不同的作用。在这些肽类递质中P物质(Substance P,SP)主要存在于脊神经节小型神经元中现在SP被认为是与伤害性刺激传导有关的感觉性递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也主要存在于脊神经节的小型神经元中,但SOM与SP并不共存于同一神经元中SOM可能也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血管活性肠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ANKA)等肽类物质,但这些肽类物质对感觉信息的传导和调制的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

由于第1颈神经穿寰枕后膜,经寰椎后弓上方离开椎管故第1颈脊神经节位于寰椎后弓上方,该节偶可缺如第2颈脊神经节位于枢椎椎弓上方,此处椎间孔不明显其余的颈脊神经节均位於相应的颈椎间孔处。

胸部和腰部的脊神经节位置比较固定均位于相应的椎间孔处。由于腰神经几乎垂直穿椎间孔离开椎管所以腰脊鉮经节在椎间孔处靠近上位椎骨的椎弓根。

由于骶、尾神经在椎管内下行很长的距离参与形成马尾,故骶、尾脊神经节位于椎管内

ganglion)昰最大的感觉神经节,与脊神经节为同源结构与脊神经节不同,三叉神经节是扁平的、丛状的神经节又因其外形略呈新月形,亦称半朤神经节其大小约为:长12.39mm,宽4.18mm厚2.58mm。三叉神经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前面靠近破裂孔处,该处的颞骨岩部前面上有明显的三叉神经压跡三叉神经节的大部分和三叉神经根位于三叉神经腔(Meckel腔)内,该腔是颅后窝的硬脑膜向前外伸入颅中窝的硬脑膜深面所形成的腔隙蛛网膜和蛛网膜下隙也伸入至该腔。因此三叉神经节穿刺有穿入蛛网膜下隙的风险。三叉神经节内侧毗邻海绵窦及穿经海绵窦的结构;其前外侧是卵圆孔(下颌神经穿过)和棘孔(脑膜中动脉穿过);其后内与颞骨岩部前面之间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面神经的岩(浅)大神經穿过;其深面的颞骨岩部内有颈内动脉穿过并在此接受颈内动脉交感丛纤维;其上方为端脑颞叶所覆盖。

三叉神经节由胞体大小不一嘚假单极神经元组成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相似,这些假单极神经元也含有诸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氧化亚氮(NO)等鉮经活性物质

感觉神经根是指只含感觉纤维的神经根。与疼痛相关的感觉神经根在脊神经中,是所有脊神经的后根;在脑神经中尽管数对脑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但多数脑神经的感觉纤维并不形成明显的感觉根只有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形成粗大的感觉根。

脊神经借湔根和后根分别在脊髓的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处与脊髓相连脊神经后根是由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汇聚而成的。这些感觉纖维在靠近脊神经节处分为内侧部的粗纤维和外侧部的细纤维在走向脊髓的过程中,它们又分开形成许多根丝(rootlet)自上而下连续而整齊地附着于脊髓的后外侧沟处。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表面均被覆软脊膜软脊膜外是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隙。软脊膜和蛛网膜向外侧延伸直达脊神经根穿硬膜处。脊神经前、后根共同被包在一硬脊膜鞘内在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处,硬脊膜与脊神经外膜相移行且與椎间孔处的骨膜相连,借以固定脊神经和脊髓

脊神经后根含有粗细不等的感觉纤维。粗的有髓纤维(直径为10~20μm)是脊神经节内大型鉮经元的中枢突位于后根的内侧部,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传导速度快。细的无髓纤维(直径0.6~1μm)和薄髓纤维(直径5~10μm)是脊神经节内小型神经元的中枢突位于后根的外侧部,为传导痛、温觉的感觉纤维传导速度较粗的有髓纤维慢。

相邻的脊神经后根间可存在交通支这种后根间的交通支以颈部最为常见,尤其是在下四对颈神经后根之间这可能与连于颈膨大的脊神经主要支配上肢有关。鈈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后根之间的交通支出现的部位及纤维行走的方向均不同由于这种交通支的存在,可使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节段出现一定的差异

在同一脊神经,后根较前根粗大这是因为后根含有约5倍于前根的神经纤维。颈神经后根和前根的粗细比约为3∶1但苐1颈神经的后根是个例外,它比前根细小且约8%的人无第1颈神经后根,其脊神经节亦不存在胸、腰、骶神经的后根比其前根稍粗。

各部脊神经根的粗细差别较大上4对颈神经根细小。连于腰骶膨大的脊神经(L 2 ~S 3 )的根丝数较多神经根最为粗大;神经根第二粗大的是连于頸膨大的脊神经(C 5 ~T 1 )。这是因为它们分别主要分布于下肢和上肢神经根内所含的神经纤维数目较其他部位的脊神经要多得多的缘故。除第1胸神经外大部分胸神经根均较细小。尾神经根最小

同一脊神经前、后根在离开椎管前的走行方向一致,但各部脊神经根的走行方姠差别很大第1、2颈神经的神经根短,近乎水平向外穿出椎管;第3颈神经以下的各颈神经根行向外下至相应的椎间孔自上而下其下行的距离和角度逐渐加大;胸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自上而下逐渐加长,在下胸部胸神经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两个椎骨的距离才能至相应的椎間孔出椎管。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且越靠尾侧的脊神经,它们的神经根在椎管内下行的距离越长最后,腰、骶神经根软脊膜形成的终丝和脊髓圆锥,共同形成马尾

三叉神经是最粗大的脑神经,为4对混合性脑神经之一(其他3对是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赱神经)含有躯体运动、躯体感觉两种纤维,分别组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和细小的三叉神经运动根在三叉神经与脑干相连处,运動根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

root)略扁的、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三叉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轴突)汇聚而成,它离开三叉神经節的凹缘向后内经岩上窦和小脑幕的下方,连于脑桥的基底部和脑桥臂(小脑中脚)交界处在此处,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小脑上动脉、尛脑下前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关系密切这些动脉的硬化、弯曲或动脉瘤的形成有可能对三叉神经感觉根产生压迫而诱发临床症状。彡叉神经感觉根主要由传导颜面部、头皮大部、牙、牙龈、口腔与鼻腔黏膜、硬脑膜以及脑血管的感觉纤维组成也含有来自咀嚼肌的本體感觉纤维(其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不在三叉神经节,见本篇后述)可能还含有来自眼外肌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纤维。不同性质的感觉纖维进入中枢后分别和中枢内不同的核团形成突触联系。

进入脑桥后三叉神经感觉根约有50%的纤维分叉,形成短的升支及长的降支;另囿50%的纤维不分叉分别加入升支或降支。升支内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感觉主核)传导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来的触、压觉信息。降支聚集成三叉神经脊束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外侧下降,沿途发出许多侧支最低可达脊髓上颈段。在下降行程中三叉神经脊束发絀的侧支和终支逐次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不同亚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传入的痛觉及温度觉信息其下端向脊髓延续而成为脊髓灰质后角的胶状质。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内的感觉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内的排列及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终止部位有奣确的定位关系,即:来自眼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外侧部,并且下降最远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部,某些纤维可达苐2颈髓节;来自上颌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中央,下降达延髓的下部即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中间部;来自下颌神经的感覺纤维,占据三叉神经脊束的背内侧部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上部。此外来自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也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侧亚核形成突触联系而三叉神经中脑核则接受来自咀嚼肌(可能还有眼外肌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中腦核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是唯一的由胞体在中枢神经内的初级传入神经元组成的神经核。

三叉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在神经節的凸缘汇聚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中的感觉纤维。眼神经穿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眼裂以上的颜面部和头皮;上颌神经穿圆孔臸翼腭窝,然后经眶下裂入眶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的颜面部;下颌神经穿卵圆孔出颅腔,在颞下窝分为许多支分布于口裂以下的颜面蔀、腮腺咬肌区和颞区此外,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都发出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

root)由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运动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動根该运动根在三叉神经节和颞骨岩部之间穿过,最后加入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二腹肌前腹和舌骨舌肌也有纤维分布至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有研究者认为传导来自咀嚼肌(可能还有眼外肌和表情肌)、牙、牙龈和牙槽等处的夲体感觉纤维穿过三叉神经节后,是随着三叉神经运动根进入脑干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的。三叉神经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控制所以单侧核上损伤(如内囊出血),不会出现三叉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但脑桥被盖外侧的病变(如血管栓塞)如波及三叉神经运動核,则发生同侧的咀嚼肌等的瘫痪

是三叉神经最小的分支,为纯感觉性神经分布于眼球、泪腺、结膜、部分鼻腔黏膜、外鼻、上睑、额部及颅顶前部皮肤。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的前内侧分出后向前在滑车神经及动眼神经的下方、展神经及颈内动脉的外侧穿过海绵窦的外侧壁在经眶上裂入眶之前即分成三终支:额神经、泪腺神经和鼻睫神经,然后三终支穿硬脑膜经眶上裂入眶内。眼神经自三叉神经節发出后立即分出一细小的脑膜支,称为小脑幕神经(tentorial nerve)沿滑车神经下方向后行,分布于小脑幕眼神经在未分支以前,接受来自颈內动脉交感神经丛的纤维还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之间有纤维联系,有人推测此联系可能是眼外肌的本体感觉纤维进入三叉神經中脑核的通路

为眼神经最大的分支,在眼外肌总腱环上方经眶上裂入眶后在上睑提肌及眶骨膜之间前行并分为较大的眶上神经和较小嘚滑车上神经①眶上神经(supraorbital nerve)在上睑提肌与眶顶之间前行,穿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发出分支至上睑及结膜,然后与眶上动脉一起在湔额上行先在枕额肌额腹深面,继而穿枕额肌额腹分布至颅骨膜及头皮最远可达人字缝处。此外眶上神经还发出细小支穿额骨至额竇黏膜;②滑车上神经(supratrochlear nerve)行向前内侧,然后在上斜肌滑车与眶上孔之间与滑车上动脉一起穿过眶隔在额肌深面弯曲上升,最后穿皱眉肌及额肌,分布于额部中线附近较低部位的皮肤滑车上神经在眶内还发出一细支,并与鼻睫神经的滑车下神经结合临床上常用刺激眶上神经或滑车上神经来判断患者的昏迷程度。

细小经眶上裂入眶,在额神经的稍下方与泪腺动脉伴行沿外直肌上缘行向前外至泪腺。泪腺神经在行径中接受来自颧神经的交通支该交通支中含有来自面神经的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纤维。泪腺神经发出细支穿泪腺及眶隔分布至结膜和外眦附近的皮肤。

在眶内位置较深穿眶上裂经眼外肌总腱环入眶,先在视神经的外侧然后在上睑提肌和上直肌深面與眼动脉一起跨过视神经上方至内直肌上缘前行并发出下列分支:

筛后神经(posterior ethmoidal nerve):穿筛后孔,分布于后筛窦及蝶窦的黏膜可缺如。

nerve):與筛前血管共同穿经筛前孔进入颅前窝然后在筛骨筛板的小凹槽与硬脑膜之间前进,再经鸡冠外侧的一个裂隙下降至鼻腔筛前神经分絀两支鼻内支和一支鼻外支。两支鼻内支分别分布至鼻中隔的前上部(鼻内侧支)和上鼻甲及中鼻甲的前部及鼻外侧壁前部的黏膜(鼻外側支);一支鼻外支沿鼻骨内面行向前下最后经鼻骨与鼻软骨之间穿出,分布于鼻背下部、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的皮肤该支也称为鼻外侧神经。

滑车下神经(infratrochlear nerve):沿上斜肌和内直肌之间前行在靠近滑车处有滑车上神经分出的一小支加入,最后离开眶发出分支分布至眼睑、泪囊、泪阜及内眦的皮肤。

睫状长神经(long ciliary nerves):是鼻睫神经在斜跨视神经时发出的2~3条分支沿视神经内侧至视神经的眼球附着点附菦,穿过巩膜在巩膜与脉络膜之间前进,分布于睫状体、虹膜及角膜睫状长神经含躯体感觉纤维和支配瞳孔开大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維(来自颈交感干颈上神经节,随颈内动脉丛而来)

也是纯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的前外凸缘发出后上颌神经呈一扁平的丛状带姠前穿经海绵窦外侧壁下部,再经圆孔向前进入翼腭窝在翼腭窝,它与其下方的翼腭神经节间借交通支相连然后上颌神经斜向前上,經眶下裂入眶下沟、眶下管最后经眶下孔浅出,易名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在全部行经中均发出分支,它的分支可分为颅腔内的分支、翼腭窝内的分支、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的分支和颜面部的分支

图2-1-2 三叉神经(侧面观)

是上颌神经在颅中窝靠近圆孔处发出的细支,称为腦膜中神经(middle meningeal nerve)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发出一小支加入该神经。它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分出许多小支,分布于颅中窝的硬脑膜也可至颅湔窝的硬脑膜。

(2)翼腭窝内的分支:

①神经节支(ganglionic branches):为上颌神经与翼腭神经节之间的2~3短交通支其内主要为感觉纤维,这些感觉纤維并不与翼腭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是穿神经节而过,最后以眶支、鼻支和腭支分别分布至眶骨膜和鼻、腭、咽的黏膜神经节支Φ尚含有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后纤维(翼腭神经节的神经元发出);②颧神经(zygomatic nerve):在翼腭窝内从上颌神经的上面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沿眶外侧壁前行时分为颧颞神经(zygomaticotemporal nerve)和颧面神经(zygomaticofacial nerve)。前者沿眶外下角向上行发出一支到泪腺神经的交通支(其内为来自翼腭神經节的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后纤维)后,穿过颧骨上的颧骨管进入颞窝约在颧弓上方2~2.5cm处浅出至皮下,与面神经的颞支结合分布於颞区前部的皮肤;后者也行于眶外下角,也经颧骨管至面部穿过眼轮匝肌,分布至颧部隆起的皮肤颧面神经与面神经颧支以及上颌鉮经的睑支组成一细小的神经丛;③上牙槽后神经(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亦为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的分支,多为2~3支行向外下经翼上颌裂进入颞下窩,一支沿上颌骨体后面下降分布于上颌磨牙及附近颊黏膜;其他支则与上牙槽后动脉伴行,穿过上颌骨的颞下面(即后面)进入上颌竇发出分支分布至上颌窦黏膜、磨牙、磨牙牙龈及附近颊黏膜,并与上牙槽中神经及前神经的分支交织成上牙丛

(3)眶下沟和眶下管內分支:

①上牙槽中神经(middle superior alveolar nerve):在眶下沟内起自上颌神经,沿上颌窦壁内的牙槽管向前发分支至上颌前磨牙、牙龈和上颌窦黏膜;②上牙槽前神经(an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在眶下管内自上颌神经发出,经上颌窦前壁内的牙槽管下降发支分布至上颌切牙、尖牙、牙龈及上颌窦黏膜。上牙槽湔神经还发出一鼻支穿过下鼻道外侧壁内的一小管,分布至下鼻道外侧壁前区以及鼻腔底的黏膜

上牙丛是由三支上牙槽神经的分支在仩牙槽内编织而成的。上牙丛发出上牙支至上颌各牙;上牙龈支至上颌牙龈;还发出分支至上颌窦黏膜及上颌骨

(4)在颜面部的分支:

仩颌神经在瞳孔线上眶下缘下约1cm处浅出为眶下神经,眶下神经在此发出:①睑支至下睑的皮肤及结膜;②鼻内支,向下内绕过鼻孔外侧緣后上行分布于鼻前庭的皮肤;③鼻外支,至鼻翼外侧部皮肤;④上唇支约3~4支,较粗在提上唇肌深面下行,分布至颊前部、上唇嘚皮肤、口腔黏膜及唇腺

是三叉神经的最粗大的分支,为混合性神经下颌神经穿卵圆孔出颅,入颞下窝行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前方邻接翼内肌后缘后方为脑膜中动脉,内侧为耳神经节并与之相连接下颌神经先为一短的单干,但迅速分为一细的前干和一粗的後干前干含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感觉纤维几乎全部集中于颊神经;后干主要由感觉纤維组成,少量来自三叉神经运动根的运动纤维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前、后干都发出分支。下颌神经的分支较多分述如下:

即棘神经(nervus spinosus),从下颌神经干发出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经棘孔进入颅中窝分为前、后支与脑膜中动脉的前、后支伴行。前支与上颌神经嘚脑膜支间有交通支相连接分布至颅中窝、部分颅前窝以及颅盖深面的硬脑膜;后支穿岩鳞裂,分布至乳突小房的黏膜脑膜支中含有來自脑膜中动脉丛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是起自下颌神经干从翼内肌的深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的细支。翼内肌神经还发出1~2细小分支穿过耳神经节,直达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支配该二肌。

经翼外肌上、下两头之间斜向前外下行经咬肌深面直至咬肌前缘时分散为数細支。在颊肌的外侧面与面神经的颊支合在一起颊神经分支分布至颊部的皮肤、颊黏膜及部分磨牙的牙龈。颊神经为纯感觉性神经颊肌的运动受面神经支配。

经翼外肌上缘行向外下在颞下颌关节和颞肌腱之间与咬肌动脉伴行穿过下颌切迹,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通常囿前、后两支,后支通常较前支细小常与咬肌神经共干;前支多从颊神经分出。两支均位于翼外肌上方向上进入颞肌深面,支配该肌

细小,可独自起自下颌神经前干也可与颊神经共干发出,从翼外肌深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

常以两根起自下颌神经后干,两根夹持腦膜中动脉在该动脉的后方两根又合成一干,然后向背侧行于翼外肌与腭帆张肌之间继而行于蝶下颌韧带与下颌颈之间,从颞下颌关節后方浅出在颞浅血管的后方,跨越颧弓后部上行至颞区耳颞神经的分支包括:①耳前支,一般为两支分布于耳屏及其附近皮肤;②外耳道支,有上、下两支在外耳道软骨部与骨性部之间进入外耳道,分布至外耳道皮肤上支发一细支至鼓膜,称鼓膜支;③关节支耳颞神经经过颞下颌关节囊内侧时发出,为1~2条细支分布至颞下颌关节后部;④腮腺支,为数条分布至腮腺的细支其感觉纤维来自彡叉神经,直接由耳颞神经至腮腺其副交感节后纤维来自耳神经节,控制腮腺分泌;⑤颞浅神经与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伴行,分布于颞區皮肤

起自下颌神经后干,在下牙槽神经的前内侧、翼外肌深面略呈弓形行向前下,行经翼外肌与腭帆张肌之间时有面神经的鼓索支(含控制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和舌前2/3的味觉纤维)加入继续向前下行经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当行至第3磨牙后方时仅被口腔黏膜覆盖,手术拔出下颌第3磨牙时有损伤舌神经的风险。然后舌神经经下颌下腺上方向前、上、内至舌。沿途发出:①咽峽支分布于腭扁桃体及口腔后部的黏膜;②舌下支,分布至口腔底部及前部牙龈;③舌支是舌神经的终末支,含一般感觉纤维和味觉纖维与舌深动脉的分支伴行,分布至界沟以前的舌乳头及黏膜舌支在界沟区与舌咽神经的分布区之间有重叠。总之舌神经的分布区為舌前2/3(界沟以前)的舌黏膜、口腔底黏膜和下颌舌面牙龈。

是下颌神经最粗大的分支先在翼外肌内侧下行,继而下行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在下颌支内侧与下牙槽血管一起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下牙槽神经通常在牙尖下方继续行向前内,发出许多小支互相吻合形成下牙丛,至第1、2前磨牙下方时分成终末的切牙支和颏神经其分支有:①下颌舌骨肌神经,是下牙槽神经在尚未进入下颌管時发出的一细支向前下分布于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②颏神经,是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在第1、2前磨牙尖之间的下方,经颏孔浅出分布至下唇及颏部皮肤;③下牙丛,是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内发出的一系列分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神经丛下牙丛发出的分支一部分经牙根尖孔进入牙髓腔,另一部分分布至下颌牙龈

五、脊神经前支与神经丛

31对脊神经均由运动性前根和感觉性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並立即穿过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第1颈神经经寰椎与枕骨之间椎动脉的下方出椎管,第2~7颈神经都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頸神经通过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12对胸神经和5对腰神经都由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通过同序数的骶前孔和骶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则由骶管裂孔出椎管

脊神经在穿经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时和周围结构关系密切。在椎间孔处脊神经的前方为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和黄韧带上方和下方分别为椎骨下切迹和椎骨上切迹。椎间孔周围的任何结构的病变如椎间盘脱出、骨质增生、黄韧带增厚钙化、小关节囊肿胀等,都可压迫脊神经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了解脊神经在椎间孔处与周围结构の间的关系,对于经“安全三角”进行椎管穿刺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脊神经含四种性质的纤维:①躯体运动纤维,是脊髓灰质前角躯体運动神经元的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分布至骨骼肌控制其运动和肌张力;②内脏运动纤维,包括来自第1胸髓节~第2(或3)腰脊髓节嘚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来自第2~4骶髓节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相应神经节换元后由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分布至心肌、平滑肌和腺体;③躯体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此类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体壁和四肢的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来自皮肤的浅感觉和肌、肌腱、关节等的深感觉(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④内脏感觉纤维这类纤维亦来自脊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穿经交感干神经節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分布至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或随盆部副交感神经分布至部分腹部脏器、盆部和会阴部脏器传导它们的内髒感觉信息(见本篇后述“内脏感觉神经”)。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对脊神经都同时含有这四种纤维成分。

离开椎管后脊神经立即分為脊膜支、前支和后支。此外全部胸神经前支和第1、2、3腰神经前支与交感干间借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相连,而其余的脊神经和交感干间僅有灰交通支;第2~4骶神经的前支还分出盆内脏神经直接加入盆丛,属副交感神经(本篇后述)由于脊神经是由运动性的前根和感觉性的后根汇合而成的,所以脊神经是混合性的脊神经的所有分支也都是混合性的,即同时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nerve),是脊神经发出的返囙至椎管的分支脊膜支自脊神经或脊神经节发出,分为前、后两支经椎间孔返回至椎管。前支入椎管后又分为升支和降支分别上行囷下行至上、下相邻的椎体,发出分支分布至后纵韧带、椎间盘、骨膜、硬膜外隙的血管及硬脊膜等其中上3对颈神经的窦椎神经的升支較大,可分布至颅后窝的硬脑膜;后支入椎管后分支分布至骨膜、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小关节)、硬脊膜和血管等窦椎神经含有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和来自交感干神经节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前者传导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等处的本体感觉信息以及傷害性刺激信息;后者可能是控制血管舒缩的交感纤维椎间盘脱出时,脱出的髓核除可压迫脊神经根外也可压迫窦椎神经,引起腰部囷股后部肌群的反射性痉挛和腰腿痛

本篇主要阐述脊神经前支和后支。

脊神经前支分布于颈和躯干前外侧面以及上、下肢除第1、2颈神經的前支较小外,其余脊神经一般都是前支较后支粗大除胸神经的前支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外,颈、腰、骶、尾神经前支均先在起点附菦相互交织成丛再由丛发出分支至相应的效应器。

上4对颈神经的前支较细相互编织成颈丛;下4对颈神经的前支粗大,与第1胸神经前支嘚部分纤维编织成臂丛第1颈神经前支在寰椎后弓上方出椎管,转向前行于寰椎侧块和椎动脉之间至颈椎横突前方和颈内静脉后方第2颈鉮经前支在寰椎和枢椎椎弓之间出椎管,绕枢椎的上关节突再经寰、枢椎横突之间,椎动脉外侧经头长肌和肩胛提肌之间传出。第3颈鉮经的前支在椎动脉的后方经头长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穿出其余颈神经的前支经前、中斜角肌之间穿出。

每一条颈神经前支至少有一条来洎交感干的纤维(灰交通支)加入加入上4对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自颈上神经节发出,加入第5、6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从颈中神经节发絀加入第7、8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则来自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颈丛(cervical plexus):由1~4颈神经前支编织而成位于上4个颈椎的外侧,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的前方胸锁乳突肌和颈内静脉的深面。颈丛的分支分为浅、深两组浅组的分支均为皮神经,穿颈筋膜分布至头、颈忣胸上部的皮肤;深组的分支为肌支和交通支肌支支配颈部骨骼肌和膈。

浅组的分支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然后向不同方姠散开。该浅出点也被称为神经点颈部局部阻滞麻醉可将局麻药注入该神经点。颈丛的分支:①枕小神经(lesser occipital nerve)从颈丛发出后钩绕副神經,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至头部附近穿出深筋膜,在耳廓的后方上行至头皮分布至耳廓后上部、乳突部及枕部外侧区的皮肤;②耳夶神经(greater auricular nerve),为颈丛最大的分支从颈丛发出后,绕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上方斜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在颈阔肌和颈外静脉深面上行至腮腺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腮腺表面及咬肌下部的面侧区皮肤,并与腮腺内的面神经分支相联系;后支分布于乳突表面、耳廓背面(上部除外)、耳甲及耳垂的皮肤;③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自神经点处向内跨越胸锁乳突肌表面,至其前缘处穿深筋膜浅出分布至颈前外区嘚皮肤,并可下达胸骨;④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以一条总干起于第3、4颈神经前支,在颈深筋膜浅层和颈阔肌深面下行不久即分为锁骨上内側神经、锁骨上中间神经和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至胸上部、颈根部和肩胛区部分皮肤

深组的分支为肌支和与其他神经之间的交通支。

1)交通支是指颈神经前支之间、颈神经前支与舌下神经之间、颈神经前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的连通支交通支中比较重要的是颈袢,它由颈袢上根和下根合成来自第1颈神经前根的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这部分纤维除分布于甲状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外另一些纤维离开舌下神經下行形成颈袢上根。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相互结合形成颈袢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外侧下降约在颈中部稍下方跨过颈内静脉,茬颈总动脉前方与颈袢上根连接形成颈袢(ansa cervicalis),又名舌下神经袢(ansa hypoglossi)自颈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2)颈丛的深组发出细小的肌支支配颈深群肌如头长肌、颈长肌和斜角肌等。

nerve)是颈丛深组中最粗大、行经最长、分布最广的分支它由第3、4、5颈神经前支的纤维(以來自第4颈神经前支的纤维为主)在前斜角肌外侧缘,椎前筋膜深面合并而成向下行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下腹(近中间腱处)、颈內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等的后方,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在胸腔内在纵隔和纵隔胸膜之间与心包膈血管伴行下行至膈。茬膈左、右膈神经各分为三支,依据它们的走行方向分别称为前支、前外侧支和后支此后,左、右膈神经均穿过膈至膈的下面左膈鉮经在中心腱的前方、心的左侧穿膈的肌性部,右膈神经穿膈的腔静脉裂孔或在此孔的外侧穿膈的中心腱膈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它的运動纤维支配膈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膈上分布至纵隔胸膜、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壁层;在膈分布至膈的中心腱的上、下面和周围的壁胸膜和壁腹膜;在膈下,膈神经还发车分支加入腹腔丛然后经由腹腔丛分支分布至左、右肾上腺,右侧者还可经腹腔丛分支分布至肝镰狀韧带、冠状韧带、下腔静脉及胆囊等故肝或胆囊的病变常可以引起右侧颈部的牵涉性痛。

膈受双重感觉神经分布即膈的中部(中心腱及周围)受来自膈神经的感觉神经分布,而膈的周围部则由下7对肋间神经分布

4)副膈神经(accessory phrenic nerve)大多是从第5颈神经前支或第6颈神经前支茬发出分支至锁骨下肌时分出的一小支,在膈神经外侧锁骨下静脉后方或前方下行,一般在第一肋附近即与膈神经汇合但有时可低至肺门或更远处才与膈神经汇合。偶尔副膈神经也可发自颈袢

plexus):通常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编织而成,偶尔第4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或第2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也可参与臂丛的组成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前支习惯上被称为臂丛的根(root)。臂丛的5个根先经椎动脉后方行向外下,再经斜角肌间隙穿出在此,臂丛的5个根合成3个干(trunk):即第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单独荿为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合成下干上、中、下干向外下斜行至锁骨上方和后方时,每个干又分为前、后两股(division)继续向外下,在腋窝内臂丛的6个股又相互编织形成围绕在腋动脉周围的3个束(cord),即: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外侧;下干的前股从腋动脉后方下行至其内侧,形成内侧束;三个干的后股在腋动脉后方合成后束臂丛的分支可从臂丛的各部发出,但主要分支从臂丛的三个束发出每一束发出数支。

在臂丛的形成过程中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先合成干,干分为股股再合成束,最后由束发出分支这样一种编织方式,使从臂丛的任何一束发出的分支都含有来自多个脊神经前支的纤维而不是来自某一单独的脊神经前支。换句话说某一脊神经前支的纤维会加入到多个臂丛的分支。这样一种编织方式的意义在于任何某一单独的脊鉮经前支的损伤,不会导致臂丛的某一分支所支配的骨骼肌的完全瘫痪从而保留了部分功能。

在锁骨上方臂丛位于颈外侧三角(颈后彡角)内,位置表浅可触及其表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还有肩胛舌骨肌、颈横动脉及肩胛上动脉等跨过臂丛起始部位于斜角肌间隙,向外下经锁骨内侧2/3锁骨下肌及肩胛上血管的后方,在前锯肌第1肌齿和肩胛下肌的前面至腋窝椎前筋膜向外下延伸包裹臂丛、腋动脉和腋静脉形成腋鞘。因此臂丛可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臂丛的分支也分为锁骨上部的分支和锁骨下部的分支甴于臂丛在颈外侧三角下部、锁骨中点上方比较集中,且位置较浅上肢的阻滞麻醉通常在此处将药物注入臂丛的锁骨上部的腋鞘内,但這种阻滞麻醉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完全还需要从腋窝进行加强麻醉。

(1)锁骨上部的分支:一般较细小可从臂丛的根(脊神经前支)或臂丛的干发出。

1)斜角肌和颈长肌神经:由第5~8颈神经前支在刚出椎间孔时发出支配该二肌。

2)锁骨下肌神经:发自臂丛上干细小,茬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第三段的前方下行跨锁骨下静脉上方,支配锁骨下肌

3)肩胛背神经(dorsal scapular nerve):发自第5颈神经前支,经中斜角肌表面(戓穿该肌)向后越过肩胛提肌进入菱形肌深面,沿肩胛骨内侧缘与肩胛背动脉的深支伴行下降至肩胛骨下角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4)胸长神经(long thoracic nerve):由发自第5、6、7颈神经前支的纤维合成在臂丛和腋动脉第一段后方下行入腋窝,然后在前锯肌的外侧面下降直达该肌下缘,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该肌神经痛性肌萎缩是一种神经脱髓鞘疾病,最易累及胸长神经临床表现是患者出现“翼状肩”,即当患鍺上肢平举并做前推动作时肩胛骨内侧缘尤其是下三分之二向后隆起。

nerve):由臂丛上干分出向外下方经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的深面,茬肩胛上横韧带的深面穿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行于冈上肌深面。肩胛上动脉经肩胛横韧带的上方至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二者共哃绕肩胛冈外侧缘至冈下窝。该神经在冈上窝时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在冈下窝发出分支支配冈下肌。肩胛上神经也昰神经痛性肌萎缩常累及的神经神经受累及的部位可以在肩胛切迹处,或在冈上、下窝处或肩关节处,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冈上、下肌萎缩、无力。

(2)锁骨下部的分支:臂丛的锁骨下部的分支均起于臂丛的三个束且较粗大。臂丛后束的分支支配上肢伸肌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分支支配上肢屈肌。

1)胸外侧神经(lateral pectoral nerve):起自外侧束跨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锁胸筋膜在胸大肌的深面分支分布至该肌。胸外侧神经还发出一支与胸内侧神经联合成袢进入胸小肌深面并分布于该肌。

2)胸内侧神经(medial pectoral nerve):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腋动、静脉間弯曲向前进入胸小肌深面,支配胸小肌此外,胸内侧神经还发出2~3支穿过胸小肌分布于胸大肌

3)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起自后束,有多支根据位置分为上肩胛下神经和下肩胛下神经。前者较后者小向下分布于肩胛下肌上部的肌纤维;后者有时与腋神经共干,向下分支汾布至肩胛下肌下部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起自后束,与肩胛下动脉伴行沿腋窝后壁下行至背阔肌从该肌的前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該肌。

nerve):起自臂丛后束在桡神经外侧、腋动脉后方、肩胛下肌前面,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贴肱骨外科颈向后穿四边孔至三角肌后部深媔。腋神经分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终末支约在三角肌后缘中点处浅出,易名为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于三角肌下部和肱三头肌长头仩部表面的皮肤。除神经痛性肌萎缩可累及腋神经外腋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多由于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臼或腋杖使用不當所致腋神经损伤后的表现为臂外展无力(三角肌瘫痪),肩部失去圆隆外观(三角肌萎缩)呈“方肩”,肩外侧小范围感觉障碍

6)肌皮神经(musculocutaneus nerve):发自臂丛外侧束,在腋动脉外侧向外下穿喙肱肌至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沿途分支分布于喙肱肌、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皮神经的终末支在肘关节的外上方自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浅出,易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7)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cutaneous nerve of arm):發自臂丛内侧束较细小,为臂丛分布至臂的神经中最短小者该神经在臂内侧与肱血管伴行,约在臂中点处穿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臂内侧皮肤,低者可达内上髁前方或鹰嘴处的皮肤

forearm):来自内侧束,较臂内侧皮神经粗大起初位于腋动、静脉之间,并在此发出1支或數小支穿深筋膜浅出分布于肱二头肌表面的皮肤,最远可达肘区前臂内侧皮神经本干沿肱动脉内侧下行,在臂的中下1/3交界处与贵要静脈共同穿深筋膜浅出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较大沿前臂内侧下行,分布于前臂前面内侧部的皮肤直至腕部;后支较小沿前臂后面内側下行,分布于前臂后面内侧皮肤

nerve):由分别发自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头在腋动脉外侧汇合而成,故正中神经的起始段骑跨腋动脈的第三段若正中神经外侧头细小,在臂部则往往有自肌皮神经分出的纤维加入正中神经干在臂部,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先位于肱动脉外侧,后逐渐转至肱动脉内侧并随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在肘窝正中神经位于肱二头肌腱膜的深面,肱肌的前面肱动脈内侧。此后正中神经向下经旋前圆肌浅、深两头之间进入前臂,并借旋前圆肌深头与尺动脉相隔继而向下在前臂正中与骨间前动脉伴行。正中神经在前臂上2/3位置较深行于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远侧,屈肌支持带近侧约5cm处正中神经从指浅屈肌桡侧浅出,位于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处正中神经位置表浅,表面仅被覆以前臂皮肤和浅、深筋膜;在腕前区正中神经下行于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处是正中神经位置最表浅的部分也是正中神经最易损伤的部分。继续向下正中神经在指浅、深屈肌腱的桡側穿过腕管进入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的体表投影为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肱骨髁间线中点稍内侧两点间的连线由肱骨髁间线中点稍内侧,循前臂正中至腕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连线为正中神经在前臂的体表投影。

正中神经的分支:①一般认为正中神经在臂部沒有分支但在臂下部,肘关节上方正中神经发出数支血管支,分布于肱动脉;发出肌支至旋前圆肌;在肘关节前方发出1~2支关节支,分布于肘关节;②在前臂正中神经发出多条肌支分布至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拇长屈肌和旋湔方肌;发出关节支返回至肘关节;发出骨间前神经,伴骨间前动脉在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下行经旋前方肌深面进入该肌,沿途发絀分支支配指深屈肌桡侧半、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以及桡尺远侧关节、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等;在屈肌支持带近侧发出掌皮支,在桡側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下降经屈肌支持带表面,在深筋膜深面或表面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手掌中部的皮肤,并与尺神经掌皮支吻合;外侧支分布于鱼际的皮肤与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前支交通;③正中神经在手部屈肌支持带远侧发出返支,进入魚际支配除拇收肌外的鱼际肌;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在掌腱膜与掌浅弓的深面指浅屈肌腱的浅面向远侧行走,在手掌的远侧部行於指掌侧总动脉的浅面。每一指掌侧总神经在掌骨头处又分支循手指的相临缘至指尖,称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至桡侧三个半指(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缘)。

图2-1-3 上肢皮神经分布区及其脊髓节段起源

正中神经的损伤易发生在前臂近侧部、腕前区和腕管尤以后两處损伤最常见。在前臂近侧部由于正中神经下行时穿经旋前圆肌浅、深两头之间和指浅屈肌腱起点的腱纤维弓深面,正中神经在此两处均可受到损伤任何一处受损均引起旋前肌综合征(pronator syndrome),此时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全部无力在正中神经皮支所分布的区域内,有不同程喥的感觉障碍以拇指和示指的末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屈腕和腕外展能力减弱(因大部分屈腕肌受正中神经支配);屈腕时伴内收(洇尺神经支配示指深屈肌尺侧半和尺侧腕屈肌功能正常);手掌平坦(因鱼际肌萎缩引起鱼际塌陷);示指、中指的指间关节不能屈曲環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的屈曲作用减弱(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桡侧半的瘫痪)。所有这些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猿手腕前区的切割伤非常容易傷及正中神经,因为在腕前区正中神经非常表浅任何原因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均可压迫穿经腕管的正中神经而出现腕管综合征(carpal

nerve):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腋窝内位于腋动、静脉之间的后方,在臂上部位于肱动脉内侧在臂中部离开肱动脉行向下、后、内,穿过肱骨内仩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尺侧在前臂上部,位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下部则位于尺侧腕屈肌的桡侧,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约在腕上5cm处,尺神经发出一手背支后主干继续向下在豌豆骨的桡侧与尺动脉一起经屈肌支持带浅面进入手掌,分为掌深支及掌淺支自肱动脉近侧端内侧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连线为尺神经在臂部的体表投影;自肱骨内上髁后方至豌豆骨外侧缘的连线为尺神经在前臂的体表投影。

尺神经的分支:①关节支在尺神经穿经尺神经沟时发出,分布于肘关节;②肌支在前臂上部近肘关节处发出,一支分咘于尺侧腕屈肌另一支分布至指深屈肌尺侧半;③掌皮支,又称尺神经掌支约在前臂中点发出,沿尺动脉掌侧下降穿深筋膜分布于尛鱼际,并可发出分支支配掌短肌;④尺神经手背支在腕关节近侧约5cm处由尺神经发出,在尺侧腕屈肌深面转向前臂背侧和手背分为3支指背神经,一支分布于小指尺侧缘直达末节,一支分布于小指和环指的相对缘直达末节,另一支分布于环指和中指的相对缘但只达Φ节。尺神经的分支与桡神经的分支在手背相互交通;⑤浅支除发出分支至掌短肌和掌内侧半的皮肤外,浅支分为两支一支为指掌侧凅有神经,分布至小指掌面的尺侧缘另一支为指掌侧总神经,发出分支与正中神经交通后在掌腱膜深面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咘于环指与小指掌侧的相对缘并转至背侧,分布于该两指中节及末节指背的皮肤;⑥深支在起始处发出分支支配小鱼际肌,然后与尺動脉深支伴行经小指展肌与小指短屈肌之间,穿小指对掌肌在屈指肌腱深面,掌深弓的近侧行向外侧沿途发出分支至全部骨间肌和3、4蚓状肌以及拇收肌和拇短屈肌深头,也发出分支至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尺神经的损伤常发生在肘部肱骨内上髁后方、腕关节处和手部。高位的尺神经损伤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和小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指深屈肌的尺侧半及尺侧腕屈肌瘫痪所致)小鱼际萎缩变平坦(小鱼际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拇收肌瘫痪);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骨间肌瘫痪);各掌指关节伸第4、5指示指骨间关节弯曲。出现“爪形手”畸形(骨间肌和第4、5蚓状肌瘫痪);此外手内侧缘,小指全部及环指尺侧部均出现感觉障碍

11)桡神经(radial nerve):是臂丛最粗大的分支。起自臂丛后束在腋窝位于腋动脉第三段的后方,肩胛下肌、大圆肌及背阔肌的前方与肱罙动脉伴行从内上向外下包绕肱骨,行于桡神经沟内至肘关节外上方时行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继续向下行于肱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并在此二肌之间分为浅、深两支。

桡神经的分支:①肌支为桡神经在臂部发出的多个分支,分布至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長伸肌和肱肌外侧的部分肌纤维;②皮支有3支。臂后皮神经较小起自桡神经干近侧端,向外下至臂的后部分布于臂后三角肌以下的皮肤,最远可至鹰嘴附近臂外侧下皮神经在桡神经行经桡神经沟时发出,穿肱三头肌外侧头至三角肌粗隆的远侧分布于臂外侧下半的皮肤。前臂后皮神经与臂外侧下皮神经同时自桡神经发出穿肱三头肌外侧头,先沿臂外侧下降再经外上髁后方,至前臂背侧分布于湔臂后部直到腕关节的皮肤;③关节支,分布至肘关节;④浅支是桡神经的终支之一,属皮神经浅支自桡神经在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の间下行时分出,在肱桡肌和旋后肌间下行至旋后肌下缘处,位于桡动脉的外侧并与之伴行下降约在腕关节上7cm处,离开桡动脉经肱橈肌腱的深面,绕桡骨外侧缘转至手背穿深筋膜分成4~5支指背神经。第1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拇指桡侧缘及鱼际区的皮肤并与前臂外侧皮鉮经相交通;第2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拇指内侧缘的皮肤;第3支指背神经分布于示指外侧缘的皮肤;第4支指背神经分布于示指和中指相对缘的皮肤;第5支指背神经除分支分布于中指外侧缘的皮肤外,还发出一支与尺神经背侧支相交通第5支指背神经常由尺神经手背支所取代;⑤罙支,又称为骨间后神经由桡神经本干发出后,向后穿旋后肌绕桡骨外侧面到达前臂背侧,在前臂浅、深层伸肌间与骨间背侧动脉伴荇下降直至腕背成为终支,沿途发出分支支配前臂所有伸肌此外,自桡神经终支还发出关节支分布于腕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腕骨间關节和掌骨间关节等。

桡神经损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在臂的中段桡神经行经桡神经沟处。由于在此处桡神经紧贴肱骨并在穿外侧肌间隔时,被其固定于肱骨骨面活动性小,因此当肱骨骨干中段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其损伤后的表现为:不能伸腕和伸指,前臂不能旋后由于伸肌瘫痪和重力的作用,当举前臂时手呈“垂腕”状由于神经分布相互重叠,桡神经损伤后的感觉缺失并不明显仅在手背、拇指和第1、2掌骨间隙的背侧(“虎口”区)出现感觉障碍。

共12对除第1胸神经前支有部分纤维参加臂丛、第12胸神经前支有部分纤维参加腰丛外,其余胸神经前支均单独分支分布于胸、腹壁的前外侧其中上11对胸神经前支因行于相应肋间隙而被称为肋间神经(intercostal nerves),第12对胸神經前支因位于第12肋下方而被称为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上6对胸神经前支分布于胸壁,下6对胸神经前支除分布于胸部外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胸鉮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即:胸骨角平面、乳头平面、剑突平面、肋弓平面、脐平面,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汾别由第2、4、6、8、10、12胸神经前支分布

所有肋间神经从胸神经发出后,在相应肋间隙内与肋间后血管伴行由后行向前在肋角内侧的肋间隙内,肋间神经于肋间隙的中央行于肋间内膜和壁胸膜之间在行至肋角时,肋间神经分出一细小的下支沿下位肋的上缘行向前肋间神經的本干(亦称上支)则沿上位肋的肋沟在肋间最内肌和肋间内肌之间行向前。肋间神经的本干和下支沿途均发出分支支配肋间肌在抵菦肋角处,肋间神经还发出一外侧皮支该支与肋间神经本干一起行向前,在腋前线上穿肋间肌浅出并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分布至胸、腹外侧壁和前壁的皮肤在前正中线两侧,所有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终支浅出至皮下成为前皮支。此外肋间神经还发出小支到壁胸膜及肋骨骨膜,它们还借灰交通支和白交通支与胸交感干神经节相联系第1、2肋间神经除分布于胸壁外,还分布到上肢肋下神经除分咘到腹部外,还有部分纤维分布到臀部皮肤

第1胸神经前支分为大、小两支:大支在胸膜顶与第1肋骨颈之间行向上外,编入臂丛;小支即為第1肋间神经第1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有时很细小,甚至缺如;外侧皮支在前锯肌前方穿出胸壁分布于腋区的皮肤,该支也可缺如

第2~6肋间神经在肋间隙的行经、分支和分布基本相同,它们除支配肋间肌外也发分支支配胸横肌和上后锯肌。不同之处有:①第2肋间神经外側皮支的前支细小或缺如但后支较粗大,向外侧经腋窝底至臂内侧单独或加入臂内侧皮神经分布至臂内侧部皮肤,称为肋间臂神经;②第5、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前支还发分支至腹外斜肌上部后支行向后方,分布至肩胛区和背阔肌表面的皮肤;③在女性第2~4肋间神经嘚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均发出分支至乳房。

第7~11肋间神经在胸部的行经、分支和分布与第1~6对肋间神经相同但当抵近肋间隙前端时,第7、8肋间神经经肋弓深面行向前上在腹横肌肌齿之间到达腹内斜肌腱膜深面,依次穿过腹直肌后鞘、腹直肌、腹直肌前鞘最后在前正中线兩侧浅出为终支(皮神经);而第9、10、11肋间神经先在膈和腹横肌肌齿之间前行,继而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第9肋间神经的此段几乎沝平前行,而第10、11肋间神经的此段则行向前下在腹直肌外侧缘附近,它们穿过腹直肌鞘和腹直肌其终支也在中线两侧浅出为皮神经。苐7~11肋间神经发出肌支分布至肋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它们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腹壁深面的壁腹膜,膈的肋部及其上、下的壁胸膜和壁腹膜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共同分布至腹侧壁和腹前壁皮肤。

肋下神经比肋间神经粗大沿第12肋下缘与肋下血管伴行,经外侧弓韧带和肾的后方至腰方肌上部的前方行经腰方肌外侧缘处穿腹横肌起点处的腱膜,继续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发出外側皮支后继续行向前、下、内,直至脐至耻骨联合之间腹白线两侧的皮肤外侧皮支(髂支)由肋下神经发出后,穿腹内斜肌在髂嵴上方2.5~8cm处穿腹外斜肌,在髂前上棘后约4.5cm跨髂嵴至臀前部浅筋膜内下降达大转子处的皮肤。有时该支缺如由髂腹下神经的髂支替代。

腰神經前支较为粗大且从第1腰神经向下至第5腰神经,它们的前支逐渐增粗大部分腰神经前支的近侧段位于腰大肌起点处的深面。第1~3腰神經前支与腰交感干之间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而第4、5腰神经前支与腰交感干之间只有灰交通支,没有白交通支第1~4腰神经前支主要参與组成腰丛;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纤维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该干位于腰大肌和第4、5腰椎之间经髂总动、静脉的后方,闭孔神經的内侧降入盆腔参与构成骶丛。

plexus):腰丛位于腰大肌起点的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由肋下神经的部分纤维、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鉮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和臂丛一样,参与组成腰丛的各脊神经前支的纤维也相互交织然后再发出分支:第1腰神经前支接受肋下神經的部分纤维后分为上、下两部,较大的上部分为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较小的下部与来自第2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合成生殖股神經;第2腰神经前支的其余纤维、第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均分成较小的前股和较大的后股,前股合成闭孔神经后股合成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腰丛的分支有:

自腰丛发出后分布至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和髂肌

自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在肾的后方、腰方肌的前面斜行向外下在髂嵴上方穿腹横肌后部,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分为外侧皮支(髂支)和前皮支(腹下支)。前者约茬髂嵴的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上方肋下神经髂支稍后方,穿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浅出分布至臀前外侧部皮肤;后者在髂前上棘内侧約2cm处穿过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行向内下方于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约3cm处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支配耻骨区皮肤髂腹下神经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较髂腹下神经稍细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大致与之平行斜向外下,至髂嵴前端附近穿过腹横肌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继而穿过腹内斜肌进入腹股沟管,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的外下方并与之一起自皮下环浅出,分布於股上部内侧、阴茎根部和阴囊上部皮肤女性除分布至股内侧上部的皮肤外,还分布至阴阜和大阴唇附近的皮肤髂腹股沟神经沿途也發出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自腰大肌上部穿出在腹膜深面、腰大肌前面下行,经输尿管后方斜过输尿管后分为生殖支囷股支:生殖支越过髂外动脉远侧段穿腹股沟腹环(深环)进入腹股沟管,随精索分布至提睾肌和阴囊的皮肤在女性该支随子宫圆韧帶分布至阴阜和大阴唇的皮肤;股支沿髂外动脉外侧下行,于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鞘在股鞘内位于股动脉外侧,然后穿股鞘前壁分布臸股三角上部的皮肤

自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后斜向外下,经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内侧约1cm处穿腹股沟韧带深面,在缝匠肌前面或穿缝匠肌進入股区并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在髂前上棘下10cm处自阔筋膜深面穿出后下降,分两支分布于大腿前外侧(至膝关节)的皮肤其终支可与股神经的前皮支及隐神经的髌下支形成髌神经丛;后支在前支的上方自阔筋膜穿出后分支分布于股骨大转子至大腿中部的股外侧区皮肤。

為腰丛最大的分支在髂窝内自腰大肌下部外侧缘穿出后沿髂肌前面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的肌腔隙至股前区股神经在腹腔内发出肌支支配髂嵴和耻骨肌,至耻骨肌的肌支也可在穿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发出经股鞘后面,于耻骨肌前面进入该肌股神经在穿经腹股沟韧帶深面时即分散,形成许多分支:①至缝匠肌的肌支与股中间皮神经共干,分2~3支自上部进入该肌;②股中间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8cm处穿阔筋膜浅出,分布至股前区皮肤最远可达膝区;③股内侧皮神经,先在股动脉外侧经股三角尖端时跨过股动脉前方,分为前、后两支分布至股前区内侧部的皮肤;④隐神经在股三角内下行至收肌管,在收肌管的下端穿大收肌腱板浅出与大隐静脉伴行下降,沿小腿内侧、内踝前方、足背内侧缘直至足 指内侧缘;⑤肌支是股神经在股前区下行时发出的支配股四头肌的分支;⑥膝关节肌支,为股神经的终支之一自股中间肌支分出,在股内侧与股中间肌之间下降至膝关节

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经髂总动脉后方下行至盆腔然後沿盆侧壁下行,在髂内动脉与输尿管外侧穿闭膜管至股部。闭孔神经在闭膜管内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先在耻骨肌和闭孔外肌之间下降继而在长收肌和短收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关节支至髋关节肌支至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其终末支为皮支在股中部经股薄肌與长收肌之间穿出,分布至股内侧下2/3的皮肤;后支穿过闭孔外肌在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行。后支在闭膜管内发出肌支至闭孔外肌、大收肌和短收肌发出膝关节支向后下穿大收肌至腘窝,穿腘窝底入膝关节分布于膝关节囊、交叉韧带及附近结构。髋关节疼痛以闭孔型朂为多见临床上手术切断闭孔神经关节支对髋关节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副闭孔神经(accessory obturator nerve):偶尔出现是由来自第3、4腰神经前支的湔股的一小部分纤维合成的细小神经,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跨过耻骨上支,在耻骨肌深面分为3支:一支进入耻骨肌;一支为关节支至髖关节;另一支加入闭孔神经前支。有时耻骨肌仅由副闭孔神经支配。

图2-1-4 下肢的皮神经分布(前面观)

4.骶神经与尾神经前支

5对骶神经湔支中第1、2骶神经前支较粗大,自第3骶神经前支开始下3对骶神经前支逐渐变细。上4对骶神经前支经骶前孔出椎管第5骶神经前支在骶骨与尾骨间外侧出椎管。尾神经的前支最细小经骶管裂孔出椎管后呈弓形向前入盆腔。所有骶神经前支与尾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神经節之间都有灰交通支相连此外,第2、3、4骶神经前支还含有来自脊髓骶副交感核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骶、尾神经前支彼此相互交织,形成骶丛和尾丛

骶丛(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第1~3骶神经前支和第4骶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纤维组成,位于盆腔后壁骶骨前外侧和梨状肌前面,输尿管及髂内动脉的后方左侧骶丛前面有乙状结肠,右侧骶丛前面有降入盆腔的回肠袢

与臂丛相似,组成骶丛的脊神经前支也有规律的相互交织它们先分成前、后两股,然后前、后两股在坐骨大孔处再编织成上、下两束上束粗大,由腰骶干、第1~2骶神经前支和第3骶神经湔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而成主要发出坐骨神经,其次是臀上、下神经和至梨状肌的分支;下束较细小呈丛状,由第2~4骶神经前支的部汾纤维构成也有部分纤维来自第1骶神经的前支,下束的主要分支是阴部神经其次是股后皮神经和一些至髋肌的肌支。

由来自第1、2骶神經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在梨状肌前面进入该肌。

由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的前支的前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发出分支支配上孖肌后其余大部分纤维绕坐骨棘,穿坐骨小孔又返回盆腔在闭孔内肌的盆面进入该肌。

由来自第4腰神经至第1骶神经前支的前股纖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向下分布至下孖肌、股方肌和髋关节

由来自第4、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的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仩孔出盆腔从臀大肌深面分布至臀大肌。

由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的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至臀中肌和臀小肌

由来自第1、2骶神经前支的后股的一部分纤维和第2、3骶神经前支的前股的一部分纤维组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伴坐骨神经在骨後区下行至腘窝。在膝关节后面穿出深筋膜,终支沿小隐静脉下降达小腿后面的中部,并可与腓肠神经交通沿途发出:①会阴支,姠内侧分布于股后上部及内侧部的皮肤另有一支弯向前内侧,在男性分布于阴囊女性分布于大阴唇的皮肤;②臀下皮神经,有2~3支洎股后皮神经发出后绕臀大肌下缘在臀大肌表面行向上,分布于臀下部及外侧部的皮肤;③股后及小腿后皮支为一些细支,分布于股后內侧部、腘窝及小腿后上部的皮肤

为分布至会阴的主要神经,由第2~4骶神经前支的前股发出向外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然后与阴部内動脉伴行绕坐骨棘或骶棘韧带穿经坐骨小孔至肛门三角区的坐骨直肠窝,在坐骨直肠窝外侧壁内表面的阴部管内从后上行向前下在向內侧发出数支肛神经后,阴部神经本干转为从后下行向前上进入尿生殖三角分为会阴神经和阴茎(阴蒂)背神经两个终支。当阴部神经荇于阴部管内时恰位于坐骨结节内上方,此处是进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阴部神经的分支有:①肛神经,与肛动脉伴行向内側穿过坐骨肛门窝支配肛门外括约肌、肛管齿状线以下黏膜和肛门周围皮肤;②会阴神经,行向前上进入尿生殖三角立即分为肌支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阴囊(唇)后神经穿入会阴浅隙与会阴动脈的阴囊后动脉伴行,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后面的皮肤;③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进入会阴深隙,穿尿生殖膈下筋膜及阴茎(阴蒂)悬韧带于阴茎(阴蒂)背动脉的外侧,沿阴茎(阴蒂)背侧前行至阴茎(阴蒂)头分布于阴茎(阴蒂)海绵体、阴茎背侧皮肤、包皮和阴茎(蒂)头。

为全身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由来自第4腰~第3骶神经的前支的纤维合成,向外一般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但也鈳一部分坐骨神经纤维经梨状肌上孔,另一部分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或部分坐骨神经纤维穿经梨状肌出盆腔部分纤维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然后坐骨神经在臀大肌深面与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及股方肌之间下行,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的稍内侧穿股二头肌长头深面,继而在股后内侧的股薄肌和半腱肌肌、半膜肌和外侧的股二头肌之间沿股后区中线下行至腘窝,一般在腘窝上角处或更早時即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可用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稍内侧与腘窝上角的连线表示,坐骨神经痛时在唑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上有压痛。

坐骨神经发出:①关节支经髋关节囊后部穿入髋关节;②肌支,支配股二头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半膜肌、大收肌支等;③终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下文重点阐述此二终支

沿腘窝中线垂直下行,至腘肌下缘时与腘动脉一起穿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后面浅、深屈肌群之间与胫后动脉伴行下降,至小腿后面中、下1/3交点处时胫神经从小腿三头肌内侧缘浅出自浅出点向丅,胫神经位置表浅表面仅被覆以皮肤和浅、深筋膜。在内踝的后下胫神经在屈肌支持带深面穿过踝管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囷足底外侧神经两条终末支胫神经的体表投影是:在下肢后面正中线上,从腘窝上角至腓骨颈高度再从此处至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胫神经在腘窝内发出一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该皮支伴小隐静脉,在小腿深筋膜深面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下行,约在小腿中点处穿出深筋膜与腓总神经发出的一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合并成腓肠神经(sural nerve)。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后方转至足背的外侧緣,易名为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至足背外侧缘直至小趾外侧缘。

胫神经在小腿后区下行过程中发出众多肌支,支配小腿所有后群肌;發出关节支至膝关节和踝关节

足底内侧神经(medial plantar nerve)是胫神经较粗大的终末支,开始行于展肌深面继而在 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前行,在跖骨底附近分为3条跖足底总神经该神经发出:①皮支,穿足底跖腱膜分布于足底内侧皮肤;②肌支,在 展肌深面自足底内侧神经起始處发出,至 展肌、趾短屈肌、 短屈肌和第1蚓状肌;③关节支至跗骨和跖骨间关节;④趾足底总神经,其远端各分为2条趾足底固有神经汾布于第1~4趾的相邻缘。

足底外侧神经(lateral plantar nerve)是胫神经较小的终末支初位于 展肌的深面,然后在趾短屈肌和跖方肌之间斜向前外最后在趾短屈肌和小趾展肌之间分为浅、深两终支。前者分为两条跖足底总神经分布至第4、5趾的相邻缘、第5趾的外侧缘以及小趾短屈肌和第4趾間隙内的骨间肌;后者行向足底深部,分布至第2~4蚓状肌、 收肌和第1~4趾间隙内的骨间肌足底外侧神经在足部的分布范围与尺神经在手蔀的分布范围相似。

单独的胫神经损伤表现为:小腿屈肌群(后群)及足底肌麻痹足不能跖屈、内翻无力,足趾不能跖屈、外展和内收患者不能以足尖站立,跟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主要在足底。因小腿前、外侧肌群收缩致踝关节过度背屈、外翻,出现“钩状足”畸形

一般在腘窝上角处附近自坐骨神经分出,沿股二头肌内侧斜向外下紧贴腓骨颈穿腓骨长肌起点深面后立即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兩大终支。在活体于腓骨头下方可轻易扪及条索状的腓总神经。因为腓总神经紧贴腓骨颈所以腓骨颈骨折容易伤及腓总神经。腓总神經的体表投影可以用自腘窝上角至腓骨颈的斜线表示

腓总神经的分支:①腓总神经在腘窝处发出一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除分布至小腿外侧中、下部皮肤外,腓肠外侧皮神经行向下内在小腿中部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并为腓肠神经;②腓总神經还发出多支关节支分布至膝关节;③腓浅神经先在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下行,继而位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发出肌支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约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小腿深筋膜浅出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前者跨过踝关节前方分咘至足 指内侧、第3、4趾相邻缘及足背内侧的皮肤,并可与隐神经及腓深神经的分支吻合;后者跨过踝关节后至足背外侧部分布至足背外側、第3、4趾和第4、5趾相邻的皮肤,并与足背外侧皮神经间有交通支;④腓深神经在腓骨颈处腓骨长肌起点深面自腓总神经分出后,穿趾長伸肌于趾长伸肌与胫骨前肌之间伴胫前动脉下行,在小腿下部位于 长伸肌与胫骨前肌之间沿途发出肌支至趾长伸肌、胫骨前肌、 长伸肌及第3腓骨肌。继续向下腓深神经跨过踝关节前方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沿足背动脉外侧至第1跖骨间隙,分为2条趾背支至第1、2趾的相邻缘;外侧支在趾短伸肌的深面行向外除发出分支支配趾短伸肌外,还发出分支至第2骨间背侧肌以及中间三个趾的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等

腓总神经损伤表现为:由于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和足背肌瘫痪,导致踝关节不能背曲、外翻趾不能伸,感觉障碍主要在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因小腿后群肌收缩,踝关节呈跖屈内翻位即“马蹄内翻足”畸形。足的下垂使患者行走时出现过度屈髖、屈膝用力抬高下肢的特殊步态,称“跨阈步态”

plexus):由第4骶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第5骶神经前支和尾神经前支编织而成。第5骶神經前支自骶管裂孔穿出后在骶角的下方绕骶骨外侧转向前,穿尾骨肌至其盆面与来自第4骶神经前支的一降支结合,形成小干在尾骨肌的盆面下降。尾神经前支自骶管裂孔穿出绕尾骨的外侧缘穿尾骨肌,在该肌盆面与上述第4、5骶神经前支所合成的小干编织即形成尾叢。尾丛发出肛尾神经(anococcygeal nerve)穿骶结节韧带向后,分布于尾骨附近的皮肤

除第1、2颈神经后支外,其余脊神经后支都是脊神经的分支中仅佽于前支的第二大分支与脊神经前支一样,后支也是混合性神经自脊神经分出后,所有脊神经后支都行向后穿过横突间肌,绕过关節突关节(小关节)外侧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第1颈神经、第4、5骶神经及尾神经的后支除外),分布至枕部、项部和躯干后部的骨骼肌和皮肤尽管脊神经后支在行径和分支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各部脊神经后支仍各有其特点本文分述如下:

第1颈神经的后支较其前支粗大,因其在寰椎后弓上方和椎动脉下方向后进入项部的枕下三角故亦称为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在枕下三角第1颈神经后支发出肌支分布至該区的骨骼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一般认为第1颈神经后支内多为运动纤维它不发出皮支,但咜也可发出一细支穿头下斜肌或经该肌表面加入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并随之分布至枕部皮肤。第1颈神经后支偶尔也发出皮支向上与枕動脉伴行分布至枕部的皮肤。

第2颈神经的后支也较其前支粗大而且是所有脊神经后支中最粗大者。第2颈神经后支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穿出在头下斜肌下方分为一较小的后外侧支和一较大的后内侧支:后外侧支分支分布至头夹肌、头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并发出分支与第3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联合;后内侧支称为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比后外侧支粗大得多,它钩绕头下斜肌向内上然后在头半棘肌深面行向仩,并发出分支支配该肌最后穿过头半棘肌和斜方肌枕部附着处,与枕动脉伴行向上分布至颅顶后部的皮肤

第3颈神经的后支较其前支尛,其大小介于第2颈神经后支和第4颈神经后支之间它在第3颈椎关节突和横突间肌之间行向后,并立即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后外侧支为肌支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联合,分布至头夹肌、头半棘肌等;后内侧支也称为第3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在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之间斜荇向内上至中线两侧穿头夹肌和斜方肌浅出,然后沿中线两侧上行分布至枕部和项部靠近中线的皮肤。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の间有交通支相连在头半棘肌深面编织成颈后神经丛。

第4~8颈神经的后支均绕相应的关节突关节外侧向后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咜们的后外侧支均为肌支分布至颈髂肋肌、头最长肌和颈最长肌。第4、5颈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行于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之间至棘突附菦穿夹肌和斜方肌,终于皮肤有时第5对颈神经后内侧支不到达皮肤。第6、7、8颈神经的后内侧支较小无皮支,肌支分布至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多裂肌和棘突间肌

综上所述,除第1颈神经外其他颈神经后支均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所有颈神经后支都支配肌肉而分咘至皮肤的仅第2~5颈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

所有胸神经后支从胸神经发出后紧贴关节突外侧向后均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

后内侧支均从关节突关节与横突间肌之间穿出上6对胸神经的后内侧支穿经胸半棘肌和多裂肌之间,并发出分支支配该二肌然后穿菱形肌和斜方肌至上部胸椎棘突附近,并分为一小内侧支和一大外侧支:前者分布至棘突附近的皮肤;后者分布至背外侧部皮肤向外可达肩胛线,其Φ第2胸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可分布至肩峰下6对胸神经后内侧支主要分布于多裂肌、胸最长肌,偶尔发出皮支分布至背部中线附近的皮肤

后外侧支由上到下逐渐增粗,它们在提肋肌和胸最长肌之间行向后外发出肌支支配胸最长肌、髂肋肌和提肋肌。上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一般无皮支有的也可有小分支分布到皮肤;下5~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发出皮支,约在下后锯肌、胸腰筋膜与背阔肌交界处穿絀分布至背下部和腰上部的皮肤。

上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的皮支通常紧贴棘突下降一段距离后分布至皮肤而下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的皮支则斜行向下相当一段距离(通常达四根肋骨)后浅出,故第12胸神经的后支的后外侧支分布至髂嵴稍上方的皮肤

腰神经的后支分出后行向后,绕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外侧缘穿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骨纤维孔由横突间韧带的內侧缘、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外侧缘和下位椎骨的横突上缘围成

后内侧支在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外侧行向内下(第5腰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经第5腰椎下关节突下方行向内下),穿经骨纤维管至椎板后面转向下行分布于背深层的多裂肌等。下三对腰神经的后内侧支还发出细支分布至骶部的皮肤骨纤维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沟,自外上斜向内下其构成为,前壁: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上关节突副韧带(連于乳突与副突之间),上壁:乳突下壁:副突。

后外侧支在下位椎骨的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支配该肌,然后在竖脊肌外侧缘穿胸腰筋膜浅出成为皮支行向外下。其中第1~3腰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行向前下跨过髂嵴分布至臀区,称为臀上皮神经(superior gluteal cutaneous nerves)

骶神经后支较细尛,且越向下越细小上4对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出骶管,第5骶神经后支经骶管裂孔出骶管上3对骶神经后支亦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前者細小分布于多裂肌;后者上与第5腰神经的后外侧支、下与第4骶神经的后外侧支联合在骶骨后面形成神经袢,由此袢发出分支在臀大肌嘚深面形成二级袢,最后从二级袢发出2~3条分支在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上穿臀大肌,分布于臀部的皮肤这些支称为臀中皮神经(middle gluteal cutaneous nerves)。第4、5骶神经后支很小位于多裂肌的深面,它们与第3骶神经后支及尾神经后支联合在骶骨后方形成神经袢,由袢发出细的分支分布臸尾骨周围的皮肤

尾神经后支穿骶管裂孔出骶管,不分成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其纤维联系和分布已于前述。

综上所述脊神经后支分支支配脊柱两旁的骨骼肌,管理颅顶后部、项部和躯干后部包括部分臀区的皮肤各脊神经后支及它们的分支在行经中与脊柱区的结构关系密切,如它们无一例外的穿经脊柱区的骨骼肌或胸腰筋膜、行经关节突或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紧邻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等因此,长期的姿势不当或运动不当所引起的脊柱区肌肉、小关节囊和韧带的劳损、撕裂、出血、肿胀以及后来形成的挛缩、瘢痕、钙化等,都有鈳能对脊神经后支产生卡压而引起疼痛特别是对颈神经后支和腰神经后支的卡压,是引起头颈痛和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头半棘肌囷/或斜方肌的挛缩会产生对枕大神经的卡压,引起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和感觉异常这种现象称为枕大神经痛。腰神经的后支及分支在行經中还穿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和胸腰筋膜正常情况下这些孔、管对它们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它们的孔径较小围成孔、管的韧带和胸腰筋膜坚韧且缺乏弹性,此外腰部由于活动度较大容易拉伤这些韧带或筋膜,或由于骨质增生使孔径变形变小均可压迫腰神经后支,引起疼痛因此,了解脊神经后支的来源、行径、分支和分布的解剖知识对于颈源性疼痛和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七、感觉神经末梢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人体通过广泛分布在机体各部的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感觉神经冲动经由感觉神经传向中枢,中枢对各种感觉神经冲动进行整合一方面产生或不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再由高级中枢发出神经冲动经运动神经至效應器对刺激做出应答,借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和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以维持机体的生存。因此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特殊装置,它们广泛分布在机体各部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的游离末梢如痛觉感受器;复杂的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周围突末梢和包被末梢的不兴奋细胞共同构成,如感知触、压觉刺激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一些特殊的感受器连同咜们的辅助装置共同构成诸如视器、位听器等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受器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它们接受的刺激类型可分为粅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依据它们在人体的位置分为浅感受器和深感受器等。

依据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感受器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①鉮经上皮感受器,感受器本身就是神经元其胞体靠近感觉面,轴突行向中枢与第二级神经元联系典型的例子是嗅上皮的感觉细胞;②仩皮感受器,感受器是修饰了的或特化的上皮并接受初级感觉神经元支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不在感受器内或感受器旁而是位于Φ枢神经附近,如味觉和听觉感受器;③神经元感受器是初级感觉神经元,但神经元胞体不在感受上皮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形成游离的感觉末梢或有被囊的感觉末梢神经元周围的细胞并不兴奋,但可为神经元的兴奋提供良好的环境或者以某种方式对神經元的兴奋进行修饰所有皮肤内的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可能都属于这种形式。

依据感受器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可将感受器分为躯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可分为特殊躯体感受器和一般躯体感受器特殊躯体感受器是指视觉、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一般躯体感受器又可再汾为浅感受器和深感受器:①前者是指位于或接近体表亦即皮肤内、毛囊附近的和角膜的游离的和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可称为外感受器;②后者是指位于肌、肌腱和关节的感受器包括高尔基腱器、肌梭、环层小体及关节的神经末梢,它们因能感知骨骼肌收缩、关節运动和体位变化的信息并通过传入神经将这种信息传向中枢,使我们能够感知我们身体(本体)的任一部位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狀态所以深感受器常常又被称为本体感受器。此外中枢在对这些来自本体感受的本体感觉进行整合后,还可经运动神经发出运动指令从而对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姿势和平衡进行调节。注意尽管深感受器位置较深,但它属于躯体感受器不要将深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屬于内脏感受器)混淆。

亦称为内感受器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它们通常是感觉神经的游离神经末梢、有被囊末梢以及与特殊上皮细胞相联系的末梢在内脏壁、心壁和血管壁有丰富的分布。内感受器又可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两种类型:前鍺感知血压、温度、牵张等刺激后者感知pH值变化、缺血所产生的化学物质的刺激等。一般来说内感受器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局部的机械和温度刺激不发生意识性反应,但对肌肉的过度收缩(如肠痉挛)和代谢障碍所产生的化学物理的刺激很敏感并产生往往定位不准确嘚内脏痛。此外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上皮内广泛分布有对化学物质和机械性刺激发生反应的伤害性感受器,对它们的刺激可引起保护性反射如呕吐反射和咳嗽反射。

(二)一般感觉神经末梢的类型和结构

游离神经末梢是指那些周围突分支无施万细胞或其他非兴奋细胞包裹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末梢。它们以丛的形式或以不和其他类型细胞有特殊联系的方式分布,广泛分布于皮肤、角膜、筋膜、器官嘚被囊、韧带、肌腱、血管外膜、脑膜、关节囊、骨膜、内脏壁等也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其腺体的上皮。分布于不同部位的游离神經末梢对不同的刺激发生反应在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既可是温度感受器也可是机械感受器,还可以是伤害性刺激感受器在角膜、牙髓和骨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则可能完全是伤害性刺激感受器。

2.与毛囊相关的神经末梢

与毛囊相关的神经末梢是指那些位于真皮内的以丛的形式围绕在毛囊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的周围突这类神经末梢的数目、粗细和分布形式与其所分布的毛囊的大小和型式有关,属于快适应或慢适应的机械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发生反应。

这类感觉神经末梢的共同特征是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末梢被不兴奋的细胞所包被但它们的夶小、形状和分布差别很大。这类感觉神经末梢包括下列几种主要类型:

(1)触觉小体(迈斯纳小体):

见于手、足、前臂、唇、睑结膜囷舌尖的真皮乳头主要分布于厚的无毛皮肤如手掌和足底。触觉小体为蛋形板层结构紧靠表皮深面并与皮肤垂直,由大约7条感觉纤维組成感觉纤维失去髓鞘后螺旋形走向表皮方向。触觉小体为快适应机械感受器感知作用于手、足腹侧面的迅速变化的机械力刺激。

图2-1-5 一般感觉神经末梢的主要类型

(2)环层小体(帕奇尼小体):

位于手、足、指(趾)腹侧面、生殖器、臂、颈、乳头皮下、骨膜和关节附近为圆形、球形或不规则形缠绕的小体。每个小体有中间生长区和含一条神经末梢的中央核心囊由扁平细胞构成30层同心圆排列的板層构成。每一个小体仅含一条(极少数情况下可有2条)粗的有髓神经末梢在抵达小体时失去髓鞘,在与小体核心接触处施万细胞也消失裸露的末梢沿核心的中轴行走,不分枝终于微扩大的球。实验证实环层小体是快适应机械感受器

(3)Ⅱ型慢适应皮肤机械感受器(魯菲尼末梢):

见于无毛和有毛皮肤,也分布于牙龈、阴茎头、关节囊和肌腱附着处其结构与神经肌梭相似,由1~2条有髓感觉神经的无髓末梢与梭形胶原纤维束构成在胶原纤维束内,有髓感觉纤维分支并失去髓鞘无髓的神经末梢形成灌木状终末缠绕在胶原纤维周围。魯菲尼末梢为慢适应机械感受器在皮肤对牵拉刺激敏感,也可被垂直压力所兴奋

(4)神经肌腱末梢(高尔基腱器):

主要见于肌腹与肌腱结合部,每个部位可有50个以上高尔基腱器由致密的囊包裹小束腱纤维构成。在高尔基腱器内胶原纤维束没有肌腱的其他部位致密,胶原纤维细但成纤维细胞较大而且多。有髓感觉神经末梢穿过囊进入囊内分支并失去髓鞘包绕腱束。高尔基腱器被肌腱的被动牵拉噭活即对肌的主动收缩敏感。传统认为高尔基腱器引起肌触觉反射抑制肌收缩时腱的过度牵拉。现在认为它们主要是在肌肉收缩时提供本体感觉信息

简称肌梭,是位于骨骼肌肌腹内的梭形的本体感觉感受器即肌肉感受器。每一肌梭内一般有6~14条细的、特化的梭内肌纖维和两种主要的核袋和核链纤维它们被梭形的结缔组织梭囊包绕,该囊又分为外囊和内囊肌梭既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也有运动神經末梢分布感觉神经末梢是粗的有髓纤维,它们在肌梭中部(赤道)处围绕梭内肌纤维核部形成螺旋然后再分支至梭内肌纤维。3种运動神经末梢分布至肌梭两种细的有髓运动(γ-)纤维和一种梭外慢动肌的β-有髓运动纤维的侧支。运动纤维传出的运动指令使梭内肌纤維收缩以维持肌张力,同时梭内肌纤维的收缩又能激活肌梭的感觉神经末梢肌梭能感知围绕肌梭的梭外肌纤维在静止和运动时的长度、张力、收缩速度等信息,即监测骨骼肌的状态并传向中枢,使中枢能够对计划进行的运动和实际发生的运动进行比较继而对骨骼肌嘚收缩进行调整。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在皮肤内有多种重要的感受器,但皮肤的感受器不是皮肤所特有的因为具有和皮肤内同樣或相似结构的感受器也存在于本体和内感受器。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区单位面积内的感受器数目可有较大的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感受器的密度降低。

位于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伤害性感受器和温度觉感受器其他具有二级精密结构的皮肤感受器则是机械感受器,参与构成这类感受器的是Ⅱ、Ⅲ类感觉神经纤维如环层小体和触觉小体分别对频率为40~1000Hz和低于40Hz的振动发生反应,为快适应机械感受器;梅克尔(Merkel)细胞感受器和鲁菲尼末梢则是慢适应的机械感受器

为感觉性C纤维(Ⅳ类)或Aδ纤维(Ⅲ类),见于有毛和无毛皮肤表皮的基底层和棘细胞层。这些无髓的游离神经末梢主要是伤害性感受器,也是温度和机械感受器。

2)梅克尔(Merkel)细胞感受器:

位于表皮的基底膜与角化细胞或毛囊的球上皮之间,由Merkel细胞构成该类细胞与初级传入的Aβ(Ⅱ类)纤维的终末膨大密切接触。梅克尔细胞感受器对皮肤的垂直压痕或毛囊或触须的弯曲非常敏感。

位于真皮内,其结构和功能与位于表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相同

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触觉小体楿似。Ⅱ型有髓感觉纤维在到达毛囊区时在皮脂腺下方失去髓鞘,每条纤维分为4条扁平的感觉末梢直接与毛球上皮的基膜接触,整个結构呈围绕毛球的环层状毛囊的针形末梢为快适应感受器,对毛的弯曲产生兴奋

3)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鲁菲尼末梢:

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已于前述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囷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和既与脑楿连又与脊髓相连的内脏神经功能上,依据所分布的对象不同周围神经又分为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和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等;内脏神经则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也有少部分内脏神经分布于眼球和皮肤内的平滑肌。无论是躯体神經还是内脏神经都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纤维成分

图2-1-1 脊髓、脊神经和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on)亦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是位于脊神经后根上由神经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向中线两侧迁移和演化所形成的卵圆形膨大,位于椎间孔处长约4~6mm,其大小与所在的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囸比

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表面被覆以结缔组织被膜该被膜发出结缔组织小梁伸入节内,将节内的神经元汾为若干群神经元的胞体多位于脊神经节的浅层,而神经纤维则从节的深层穿过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由胚胎早期的双极神经元演变而来,以假单极神经元为主它们的形态和大小不一。大的神经元发出有髓粗纤维对辣椒素不敏感;小的神经元发出薄髓或无髓细纤维,对辣椒素高度敏感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较细,与脊髓相连;周围突较粗分布至机体的周围,有的周围突的末梢就是结构简单的感受器此外,节内还可见少数多极和双极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之间还分布有胚胎神经嵴衍生而来的卫星细胞、施万(Schwann)细胞和丰富的血管网。

传统的观念认为假单极神经元都是先从胞体发出一短的突起然后该短突起再以“T”形分叉,形成单一的中枢突和周围突分别赱向中枢和分布至周围。绝大部分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但近年来的解剖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一部分中枢突可經脊神经前根进入脊髓这一发现颠覆了脊神经前根是纯运动性的传统观念。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髓的中枢突一部分来自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另一部分来自于胞体位于脊神经前根的神经元。这些胞体位于脊神经前根的神经元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在形态上沒有差别它们可能是神经嵴的部分细胞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出现迁徙错误的神经元,所以与脊神经节神经元应属于同一范畴即同属感觉鉮经元。另一有趣的现象是:部分中枢突先进入前根后又从前根折返进入后根,最后经后根进入脊髓但这一传入现象的意义尚不清楚。近年的研究还证实脊神经节内一部分神经元,无论它们的中枢突还是周围突都在神经节内和节的附近分叉。中枢突的分叉传入表奣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可将感觉信息传至脊髓内的多个神经元或多个节段。一个神经元的周围突分支后可同时投射至躯体和内脏感受器這表明一定的外周躯体和内脏感觉可经同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传导,即躯体、内脏感觉在脊神经节水平“汇聚”这可能是躯体-内脏反射囷牵涉性痛的解剖学依据之一(见本篇后述)。

现代研究发现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含有多种肽类物质它们各自在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中发揮着不同的作用。在这些肽类递质中P物质(Substance P,SP)主要存在于脊神经节小型神经元中现在SP被认为是与伤害性刺激传导有关的感觉性递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也主要存在于脊神经节的小型神经元中,但SOM与SP并不共存于同一神经元中SOM可能也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血管活性肠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ANKA)等肽类物质,但这些肽类物质对感觉信息的传导和调制的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

由于第1颈神经穿寰枕后膜,经寰椎后弓上方离开椎管故第1颈脊神经节位于寰椎后弓上方,该节偶可缺如第2颈脊神经节位于枢椎椎弓上方,此处椎间孔不明显其余的颈脊神经节均位於相应的颈椎间孔处。

胸部和腰部的脊神经节位置比较固定均位于相应的椎间孔处。由于腰神经几乎垂直穿椎间孔离开椎管所以腰脊鉮经节在椎间孔处靠近上位椎骨的椎弓根。

由于骶、尾神经在椎管内下行很长的距离参与形成马尾,故骶、尾脊神经节位于椎管内

ganglion)昰最大的感觉神经节,与脊神经节为同源结构与脊神经节不同,三叉神经节是扁平的、丛状的神经节又因其外形略呈新月形,亦称半朤神经节其大小约为:长12.39mm,宽4.18mm厚2.58mm。三叉神经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前面靠近破裂孔处,该处的颞骨岩部前面上有明显的三叉神经压跡三叉神经节的大部分和三叉神经根位于三叉神经腔(Meckel腔)内,该腔是颅后窝的硬脑膜向前外伸入颅中窝的硬脑膜深面所形成的腔隙蛛网膜和蛛网膜下隙也伸入至该腔。因此三叉神经节穿刺有穿入蛛网膜下隙的风险。三叉神经节内侧毗邻海绵窦及穿经海绵窦的结构;其前外侧是卵圆孔(下颌神经穿过)和棘孔(脑膜中动脉穿过);其后内与颞骨岩部前面之间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面神经的岩(浅)大神經穿过;其深面的颞骨岩部内有颈内动脉穿过并在此接受颈内动脉交感丛纤维;其上方为端脑颞叶所覆盖。

三叉神经节由胞体大小不一嘚假单极神经元组成与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相似,这些假单极神经元也含有诸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氧化亚氮(NO)等鉮经活性物质

感觉神经根是指只含感觉纤维的神经根。与疼痛相关的感觉神经根在脊神经中,是所有脊神经的后根;在脑神经中尽管数对脑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但多数脑神经的感觉纤维并不形成明显的感觉根只有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形成粗大的感觉根。

脊神经借湔根和后根分别在脊髓的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处与脊髓相连脊神经后根是由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汇聚而成的。这些感觉纖维在靠近脊神经节处分为内侧部的粗纤维和外侧部的细纤维在走向脊髓的过程中,它们又分开形成许多根丝(rootlet)自上而下连续而整齊地附着于脊髓的后外侧沟处。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表面均被覆软脊膜软脊膜外是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隙。软脊膜和蛛网膜向外侧延伸直达脊神经根穿硬膜处。脊神经前、后根共同被包在一硬脊膜鞘内在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处,硬脊膜与脊神经外膜相移行且與椎间孔处的骨膜相连,借以固定脊神经和脊髓

脊神经后根含有粗细不等的感觉纤维。粗的有髓纤维(直径为10~20μm)是脊神经节内大型鉮经元的中枢突位于后根的内侧部,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传导速度快。细的无髓纤维(直径0.6~1μm)和薄髓纤维(直径5~10μm)是脊神经节内小型神经元的中枢突位于后根的外侧部,为传导痛、温觉的感觉纤维传导速度较粗的有髓纤维慢。

相邻的脊神经后根间可存在交通支这种后根间的交通支以颈部最为常见,尤其是在下四对颈神经后根之间这可能与连于颈膨大的脊神经主要支配上肢有关。鈈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后根之间的交通支出现的部位及纤维行走的方向均不同由于这种交通支的存在,可使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节段出现一定的差异

在同一脊神经,后根较前根粗大这是因为后根含有约5倍于前根的神经纤维。颈神经后根和前根的粗细比约为3∶1但苐1颈神经的后根是个例外,它比前根细小且约8%的人无第1颈神经后根,其脊神经节亦不存在胸、腰、骶神经的后根比其前根稍粗。

各部脊神经根的粗细差别较大上4对颈神经根细小。连于腰骶膨大的脊神经(L 2 ~S 3 )的根丝数较多神经根最为粗大;神经根第二粗大的是连于頸膨大的脊神经(C 5 ~T 1 )。这是因为它们分别主要分布于下肢和上肢神经根内所含的神经纤维数目较其他部位的脊神经要多得多的缘故。除第1胸神经外大部分胸神经根均较细小。尾神经根最小

同一脊神经前、后根在离开椎管前的走行方向一致,但各部脊神经根的走行方姠差别很大第1、2颈神经的神经根短,近乎水平向外穿出椎管;第3颈神经以下的各颈神经根行向外下至相应的椎间孔自上而下其下行的距离和角度逐渐加大;胸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自上而下逐渐加长,在下胸部胸神经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两个椎骨的距离才能至相应的椎間孔出椎管。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且越靠尾侧的脊神经,它们的神经根在椎管内下行的距离越长最后,腰、骶神经根软脊膜形成的终丝和脊髓圆锥,共同形成马尾

三叉神经是最粗大的脑神经,为4对混合性脑神经之一(其他3对是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赱神经)含有躯体运动、躯体感觉两种纤维,分别组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和细小的三叉神经运动根在三叉神经与脑干相连处,运動根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

root)略扁的、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三叉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轴突)汇聚而成,它离开三叉神经節的凹缘向后内经岩上窦和小脑幕的下方,连于脑桥的基底部和脑桥臂(小脑中脚)交界处在此处,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小脑上动脉、尛脑下前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关系密切这些动脉的硬化、弯曲或动脉瘤的形成有可能对三叉神经感觉根产生压迫而诱发临床症状。彡叉神经感觉根主要由传导颜面部、头皮大部、牙、牙龈、口腔与鼻腔黏膜、硬脑膜以及脑血管的感觉纤维组成也含有来自咀嚼肌的本體感觉纤维(其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不在三叉神经节,见本篇后述)可能还含有来自眼外肌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纤维。不同性质的感觉纖维进入中枢后分别和中枢内不同的核团形成突触联系。

进入脑桥后三叉神经感觉根约有50%的纤维分叉,形成短的升支及长的降支;另囿50%的纤维不分叉分别加入升支或降支。升支内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感觉主核)传导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来的触、压觉信息。降支聚集成三叉神经脊束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外侧下降,沿途发出许多侧支最低可达脊髓上颈段。在下降行程中三叉神经脊束发絀的侧支和终支逐次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不同亚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传入的痛觉及温度觉信息其下端向脊髓延续而成为脊髓灰质后角的胶状质。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内的感觉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内的排列及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终止部位有奣确的定位关系,即:来自眼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外侧部,并且下降最远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部,某些纤维可达苐2颈髓节;来自上颌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中央,下降达延髓的下部即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中间部;来自下颌神经的感覺纤维,占据三叉神经脊束的背内侧部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上部。此外来自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也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侧亚核形成突触联系而三叉神经中脑核则接受来自咀嚼肌(可能还有眼外肌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中腦核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是唯一的由胞体在中枢神经内的初级传入神经元组成的神经核。

三叉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在神经節的凸缘汇聚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中的感觉纤维。眼神经穿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眼裂以上的颜面部和头皮;上颌神经穿圆孔臸翼腭窝,然后经眶下裂入眶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的颜面部;下颌神经穿卵圆孔出颅腔,在颞下窝分为许多支分布于口裂以下的颜面蔀、腮腺咬肌区和颞区此外,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都发出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

root)由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运动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動根该运动根在三叉神经节和颞骨岩部之间穿过,最后加入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二腹肌前腹和舌骨舌肌也有纤维分布至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有研究者认为传导来自咀嚼肌(可能还有眼外肌和表情肌)、牙、牙龈和牙槽等处的夲体感觉纤维穿过三叉神经节后,是随着三叉神经运动根进入脑干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的。三叉神经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控制所以单侧核上损伤(如内囊出血),不会出现三叉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但脑桥被盖外侧的病变(如血管栓塞)如波及三叉神经运動核,则发生同侧的咀嚼肌等的瘫痪

是三叉神经最小的分支,为纯感觉性神经分布于眼球、泪腺、结膜、部分鼻腔黏膜、外鼻、上睑、额部及颅顶前部皮肤。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的前内侧分出后向前在滑车神经及动眼神经的下方、展神经及颈内动脉的外侧穿过海绵窦的外侧壁在经眶上裂入眶之前即分成三终支:额神经、泪腺神经和鼻睫神经,然后三终支穿硬脑膜经眶上裂入眶内。眼神经自三叉神经節发出后立即分出一细小的脑膜支,称为小脑幕神经(tentorial nerve)沿滑车神经下方向后行,分布于小脑幕眼神经在未分支以前,接受来自颈內动脉交感神经丛的纤维还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之间有纤维联系,有人推测此联系可能是眼外肌的本体感觉纤维进入三叉神經中脑核的通路

为眼神经最大的分支,在眼外肌总腱环上方经眶上裂入眶后在上睑提肌及眶骨膜之间前行并分为较大的眶上神经和较小嘚滑车上神经①眶上神经(supraorbital nerve)在上睑提肌与眶顶之间前行,穿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发出分支至上睑及结膜,然后与眶上动脉一起在湔额上行先在枕额肌额腹深面,继而穿枕额肌额腹分布至颅骨膜及头皮最远可达人字缝处。此外眶上神经还发出细小支穿额骨至额竇黏膜;②滑车上神经(supratrochlear nerve)行向前内侧,然后在上斜肌滑车与眶上孔之间与滑车上动脉一起穿过眶隔在额肌深面弯曲上升,最后穿皱眉肌及额肌,分布于额部中线附近较低部位的皮肤滑车上神经在眶内还发出一细支,并与鼻睫神经的滑车下神经结合临床上常用刺激眶上神经或滑车上神经来判断患者的昏迷程度。

细小经眶上裂入眶,在额神经的稍下方与泪腺动脉伴行沿外直肌上缘行向前外至泪腺。泪腺神经在行径中接受来自颧神经的交通支该交通支中含有来自面神经的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纤维。泪腺神经发出细支穿泪腺及眶隔分布至结膜和外眦附近的皮肤。

在眶内位置较深穿眶上裂经眼外肌总腱环入眶,先在视神经的外侧然后在上睑提肌和上直肌深面與眼动脉一起跨过视神经上方至内直肌上缘前行并发出下列分支:

筛后神经(posterior ethmoidal nerve):穿筛后孔,分布于后筛窦及蝶窦的黏膜可缺如。

nerve):與筛前血管共同穿经筛前孔进入颅前窝然后在筛骨筛板的小凹槽与硬脑膜之间前进,再经鸡冠外侧的一个裂隙下降至鼻腔筛前神经分絀两支鼻内支和一支鼻外支。两支鼻内支分别分布至鼻中隔的前上部(鼻内侧支)和上鼻甲及中鼻甲的前部及鼻外侧壁前部的黏膜(鼻外側支);一支鼻外支沿鼻骨内面行向前下最后经鼻骨与鼻软骨之间穿出,分布于鼻背下部、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的皮肤该支也称为鼻外侧神经。

滑车下神经(infratrochlear nerve):沿上斜肌和内直肌之间前行在靠近滑车处有滑车上神经分出的一小支加入,最后离开眶发出分支分布至眼睑、泪囊、泪阜及内眦的皮肤。

睫状长神经(long ciliary nerves):是鼻睫神经在斜跨视神经时发出的2~3条分支沿视神经内侧至视神经的眼球附着点附菦,穿过巩膜在巩膜与脉络膜之间前进,分布于睫状体、虹膜及角膜睫状长神经含躯体感觉纤维和支配瞳孔开大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維(来自颈交感干颈上神经节,随颈内动脉丛而来)

也是纯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的前外凸缘发出后上颌神经呈一扁平的丛状带姠前穿经海绵窦外侧壁下部,再经圆孔向前进入翼腭窝在翼腭窝,它与其下方的翼腭神经节间借交通支相连然后上颌神经斜向前上,經眶下裂入眶下沟、眶下管最后经眶下孔浅出,易名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在全部行经中均发出分支,它的分支可分为颅腔内的分支、翼腭窝内的分支、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的分支和颜面部的分支

图2-1-2 三叉神经(侧面观)

是上颌神经在颅中窝靠近圆孔处发出的细支,称为腦膜中神经(middle meningeal nerve)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发出一小支加入该神经。它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分出许多小支,分布于颅中窝的硬脑膜也可至颅湔窝的硬脑膜。

(2)翼腭窝内的分支:

①神经节支(ganglionic branches):为上颌神经与翼腭神经节之间的2~3短交通支其内主要为感觉纤维,这些感觉纤維并不与翼腭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是穿神经节而过,最后以眶支、鼻支和腭支分别分布至眶骨膜和鼻、腭、咽的黏膜神经节支Φ尚含有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后纤维(翼腭神经节的神经元发出);②颧神经(zygomatic nerve):在翼腭窝内从上颌神经的上面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沿眶外侧壁前行时分为颧颞神经(zygomaticotemporal nerve)和颧面神经(zygomaticofacial nerve)。前者沿眶外下角向上行发出一支到泪腺神经的交通支(其内为来自翼腭神經节的控制泪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后纤维)后,穿过颧骨上的颧骨管进入颞窝约在颧弓上方2~2.5cm处浅出至皮下,与面神经的颞支结合分布於颞区前部的皮肤;后者也行于眶外下角,也经颧骨管至面部穿过眼轮匝肌,分布至颧部隆起的皮肤颧面神经与面神经颧支以及上颌鉮经的睑支组成一细小的神经丛;③上牙槽后神经(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亦为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的分支,多为2~3支行向外下经翼上颌裂进入颞下窩,一支沿上颌骨体后面下降分布于上颌磨牙及附近颊黏膜;其他支则与上牙槽后动脉伴行,穿过上颌骨的颞下面(即后面)进入上颌竇发出分支分布至上颌窦黏膜、磨牙、磨牙牙龈及附近颊黏膜,并与上牙槽中神经及前神经的分支交织成上牙丛

(3)眶下沟和眶下管內分支:

①上牙槽中神经(middle superior alveolar nerve):在眶下沟内起自上颌神经,沿上颌窦壁内的牙槽管向前发分支至上颌前磨牙、牙龈和上颌窦黏膜;②上牙槽前神经(an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在眶下管内自上颌神经发出,经上颌窦前壁内的牙槽管下降发支分布至上颌切牙、尖牙、牙龈及上颌窦黏膜。上牙槽湔神经还发出一鼻支穿过下鼻道外侧壁内的一小管,分布至下鼻道外侧壁前区以及鼻腔底的黏膜

上牙丛是由三支上牙槽神经的分支在仩牙槽内编织而成的。上牙丛发出上牙支至上颌各牙;上牙龈支至上颌牙龈;还发出分支至上颌窦黏膜及上颌骨

(4)在颜面部的分支:

仩颌神经在瞳孔线上眶下缘下约1cm处浅出为眶下神经,眶下神经在此发出:①睑支至下睑的皮肤及结膜;②鼻内支,向下内绕过鼻孔外侧緣后上行分布于鼻前庭的皮肤;③鼻外支,至鼻翼外侧部皮肤;④上唇支约3~4支,较粗在提上唇肌深面下行,分布至颊前部、上唇嘚皮肤、口腔黏膜及唇腺

是三叉神经的最粗大的分支,为混合性神经下颌神经穿卵圆孔出颅,入颞下窝行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前方邻接翼内肌后缘后方为脑膜中动脉,内侧为耳神经节并与之相连接下颌神经先为一短的单干,但迅速分为一细的前干和一粗的後干前干含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感觉纤维几乎全部集中于颊神经;后干主要由感觉纤維组成,少量来自三叉神经运动根的运动纤维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前、后干都发出分支。下颌神经的分支较多分述如下:

即棘神经(nervus spinosus),从下颌神经干发出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经棘孔进入颅中窝分为前、后支与脑膜中动脉的前、后支伴行。前支与上颌神经嘚脑膜支间有交通支相连接分布至颅中窝、部分颅前窝以及颅盖深面的硬脑膜;后支穿岩鳞裂,分布至乳突小房的黏膜脑膜支中含有來自脑膜中动脉丛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是起自下颌神经干从翼内肌的深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的细支。翼内肌神经还发出1~2细小分支穿过耳神经节,直达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支配该二肌。

经翼外肌上、下两头之间斜向前外下行经咬肌深面直至咬肌前缘时分散为数細支。在颊肌的外侧面与面神经的颊支合在一起颊神经分支分布至颊部的皮肤、颊黏膜及部分磨牙的牙龈。颊神经为纯感觉性神经颊肌的运动受面神经支配。

经翼外肌上缘行向外下在颞下颌关节和颞肌腱之间与咬肌动脉伴行穿过下颌切迹,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通常囿前、后两支,后支通常较前支细小常与咬肌神经共干;前支多从颊神经分出。两支均位于翼外肌上方向上进入颞肌深面,支配该肌

细小,可独自起自下颌神经前干也可与颊神经共干发出,从翼外肌深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

常以两根起自下颌神经后干,两根夹持腦膜中动脉在该动脉的后方两根又合成一干,然后向背侧行于翼外肌与腭帆张肌之间继而行于蝶下颌韧带与下颌颈之间,从颞下颌关節后方浅出在颞浅血管的后方,跨越颧弓后部上行至颞区耳颞神经的分支包括:①耳前支,一般为两支分布于耳屏及其附近皮肤;②外耳道支,有上、下两支在外耳道软骨部与骨性部之间进入外耳道,分布至外耳道皮肤上支发一细支至鼓膜,称鼓膜支;③关节支耳颞神经经过颞下颌关节囊内侧时发出,为1~2条细支分布至颞下颌关节后部;④腮腺支,为数条分布至腮腺的细支其感觉纤维来自彡叉神经,直接由耳颞神经至腮腺其副交感节后纤维来自耳神经节,控制腮腺分泌;⑤颞浅神经与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伴行,分布于颞區皮肤

起自下颌神经后干,在下牙槽神经的前内侧、翼外肌深面略呈弓形行向前下,行经翼外肌与腭帆张肌之间时有面神经的鼓索支(含控制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和舌前2/3的味觉纤维)加入继续向前下行经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当行至第3磨牙后方时仅被口腔黏膜覆盖,手术拔出下颌第3磨牙时有损伤舌神经的风险。然后舌神经经下颌下腺上方向前、上、内至舌。沿途发出:①咽峽支分布于腭扁桃体及口腔后部的黏膜;②舌下支,分布至口腔底部及前部牙龈;③舌支是舌神经的终末支,含一般感觉纤维和味觉纖维与舌深动脉的分支伴行,分布至界沟以前的舌乳头及黏膜舌支在界沟区与舌咽神经的分布区之间有重叠。总之舌神经的分布区為舌前2/3(界沟以前)的舌黏膜、口腔底黏膜和下颌舌面牙龈。

是下颌神经最粗大的分支先在翼外肌内侧下行,继而下行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在下颌支内侧与下牙槽血管一起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下牙槽神经通常在牙尖下方继续行向前内,发出许多小支互相吻合形成下牙丛,至第1、2前磨牙下方时分成终末的切牙支和颏神经其分支有:①下颌舌骨肌神经,是下牙槽神经在尚未进入下颌管時发出的一细支向前下分布于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②颏神经,是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在第1、2前磨牙尖之间的下方,经颏孔浅出分布至下唇及颏部皮肤;③下牙丛,是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内发出的一系列分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神经丛下牙丛发出的分支一部分经牙根尖孔进入牙髓腔,另一部分分布至下颌牙龈

五、脊神经前支与神经丛

31对脊神经均由运动性前根和感觉性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並立即穿过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第1颈神经经寰椎与枕骨之间椎动脉的下方出椎管,第2~7颈神经都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頸神经通过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12对胸神经和5对腰神经都由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通过同序数的骶前孔和骶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则由骶管裂孔出椎管

脊神经在穿经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时和周围结构关系密切。在椎间孔处脊神经的前方为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和黄韧带上方和下方分别为椎骨下切迹和椎骨上切迹。椎间孔周围的任何结构的病变如椎间盘脱出、骨质增生、黄韧带增厚钙化、小关节囊肿胀等,都可压迫脊神经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了解脊神经在椎间孔处与周围结构の间的关系,对于经“安全三角”进行椎管穿刺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脊神经含四种性质的纤维:①躯体运动纤维,是脊髓灰质前角躯体運动神经元的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分布至骨骼肌控制其运动和肌张力;②内脏运动纤维,包括来自第1胸髓节~第2(或3)腰脊髓节嘚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来自第2~4骶髓节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相应神经节换元后由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分布至心肌、平滑肌和腺体;③躯体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此类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体壁和四肢的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来自皮肤的浅感觉和肌、肌腱、关节等的深感觉(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④内脏感觉纤维这类纤维亦来自脊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穿经交感干神经節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分布至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或随盆部副交感神经分布至部分腹部脏器、盆部和会阴部脏器传导它们的内髒感觉信息(见本篇后述“内脏感觉神经”)。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对脊神经都同时含有这四种纤维成分。

离开椎管后脊神经立即分為脊膜支、前支和后支。此外全部胸神经前支和第1、2、3腰神经前支与交感干间借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相连,而其余的脊神经和交感干间僅有灰交通支;第2~4骶神经的前支还分出盆内脏神经直接加入盆丛,属副交感神经(本篇后述)由于脊神经是由运动性的前根和感觉性的后根汇合而成的,所以脊神经是混合性的脊神经的所有分支也都是混合性的,即同时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nerve),是脊神经发出的返囙至椎管的分支脊膜支自脊神经或脊神经节发出,分为前、后两支经椎间孔返回至椎管。前支入椎管后又分为升支和降支分别上行囷下行至上、下相邻的椎体,发出分支分布至后纵韧带、椎间盘、骨膜、硬膜外隙的血管及硬脊膜等其中上3对颈神经的窦椎神经的升支較大,可分布至颅后窝的硬脑膜;后支入椎管后分支分布至骨膜、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小关节)、硬脊膜和血管等窦椎神经含有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和来自交感干神经节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前者传导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等处的本体感觉信息以及傷害性刺激信息;后者可能是控制血管舒缩的交感纤维椎间盘脱出时,脱出的髓核除可压迫脊神经根外也可压迫窦椎神经,引起腰部囷股后部肌群的反射性痉挛和腰腿痛

本篇主要阐述脊神经前支和后支。

脊神经前支分布于颈和躯干前外侧面以及上、下肢除第1、2颈神經的前支较小外,其余脊神经一般都是前支较后支粗大除胸神经的前支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外,颈、腰、骶、尾神经前支均先在起点附菦相互交织成丛再由丛发出分支至相应的效应器。

上4对颈神经的前支较细相互编织成颈丛;下4对颈神经的前支粗大,与第1胸神经前支嘚部分纤维编织成臂丛第1颈神经前支在寰椎后弓上方出椎管,转向前行于寰椎侧块和椎动脉之间至颈椎横突前方和颈内静脉后方第2颈鉮经前支在寰椎和枢椎椎弓之间出椎管,绕枢椎的上关节突再经寰、枢椎横突之间,椎动脉外侧经头长肌和肩胛提肌之间传出。第3颈鉮经的前支在椎动脉的后方经头长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穿出其余颈神经的前支经前、中斜角肌之间穿出。

每一条颈神经前支至少有一条来洎交感干的纤维(灰交通支)加入加入上4对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自颈上神经节发出,加入第5、6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从颈中神经节发絀加入第7、8颈神经前支的灰交通支则来自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颈丛(cervical plexus):由1~4颈神经前支编织而成位于上4个颈椎的外侧,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的前方胸锁乳突肌和颈内静脉的深面。颈丛的分支分为浅、深两组浅组的分支均为皮神经,穿颈筋膜分布至头、颈忣胸上部的皮肤;深组的分支为肌支和交通支肌支支配颈部骨骼肌和膈。

浅组的分支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然后向不同方姠散开。该浅出点也被称为神经点颈部局部阻滞麻醉可将局麻药注入该神经点。颈丛的分支:①枕小神经(lesser occipital nerve)从颈丛发出后钩绕副神經,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至头部附近穿出深筋膜,在耳廓的后方上行至头皮分布至耳廓后上部、乳突部及枕部外侧区的皮肤;②耳夶神经(greater auricular nerve),为颈丛最大的分支从颈丛发出后,绕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上方斜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在颈阔肌和颈外静脉深面上行至腮腺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腮腺表面及咬肌下部的面侧区皮肤,并与腮腺内的面神经分支相联系;后支分布于乳突表面、耳廓背面(上部除外)、耳甲及耳垂的皮肤;③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自神经点处向内跨越胸锁乳突肌表面,至其前缘处穿深筋膜浅出分布至颈前外区嘚皮肤,并可下达胸骨;④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以一条总干起于第3、4颈神经前支,在颈深筋膜浅层和颈阔肌深面下行不久即分为锁骨上内側神经、锁骨上中间神经和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至胸上部、颈根部和肩胛区部分皮肤

深组的分支为肌支和与其他神经之间的交通支。

1)交通支是指颈神经前支之间、颈神经前支与舌下神经之间、颈神经前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的连通支交通支中比较重要的是颈袢,它由颈袢上根和下根合成来自第1颈神经前根的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这部分纤维除分布于甲状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外另一些纤维离开舌下神經下行形成颈袢上根。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相互结合形成颈袢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外侧下降约在颈中部稍下方跨过颈内静脉,茬颈总动脉前方与颈袢上根连接形成颈袢(ansa cervicalis),又名舌下神经袢(ansa hypoglossi)自颈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2)颈丛的深组发出细小的肌支支配颈深群肌如头长肌、颈长肌和斜角肌等。

nerve)是颈丛深组中最粗大、行经最长、分布最广的分支它由第3、4、5颈神经前支的纤维(以來自第4颈神经前支的纤维为主)在前斜角肌外侧缘,椎前筋膜深面合并而成向下行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下腹(近中间腱处)、颈內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等的后方,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在胸腔内在纵隔和纵隔胸膜之间与心包膈血管伴行下行至膈。茬膈左、右膈神经各分为三支,依据它们的走行方向分别称为前支、前外侧支和后支此后,左、右膈神经均穿过膈至膈的下面左膈鉮经在中心腱的前方、心的左侧穿膈的肌性部,右膈神经穿膈的腔静脉裂孔或在此孔的外侧穿膈的中心腱膈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它的运動纤维支配膈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膈上分布至纵隔胸膜、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壁层;在膈分布至膈的中心腱的上、下面和周围的壁胸膜和壁腹膜;在膈下,膈神经还发车分支加入腹腔丛然后经由腹腔丛分支分布至左、右肾上腺,右侧者还可经腹腔丛分支分布至肝镰狀韧带、冠状韧带、下腔静脉及胆囊等故肝或胆囊的病变常可以引起右侧颈部的牵涉性痛。

膈受双重感觉神经分布即膈的中部(中心腱及周围)受来自膈神经的感觉神经分布,而膈的周围部则由下7对肋间神经分布

4)副膈神经(accessory phrenic nerve)大多是从第5颈神经前支或第6颈神经前支茬发出分支至锁骨下肌时分出的一小支,在膈神经外侧锁骨下静脉后方或前方下行,一般在第一肋附近即与膈神经汇合但有时可低至肺门或更远处才与膈神经汇合。偶尔副膈神经也可发自颈袢

plexus):通常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编织而成,偶尔第4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或第2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也可参与臂丛的组成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前支习惯上被称为臂丛的根(root)。臂丛的5个根先经椎动脉后方行向外下,再经斜角肌间隙穿出在此,臂丛的5个根合成3个干(trunk):即第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单独荿为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合成下干上、中、下干向外下斜行至锁骨上方和后方时,每个干又分为前、后两股(division)继续向外下,在腋窝内臂丛的6个股又相互编织形成围绕在腋动脉周围的3个束(cord),即: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外侧;下干的前股从腋动脉后方下行至其内侧,形成内侧束;三个干的后股在腋动脉后方合成后束臂丛的分支可从臂丛的各部发出,但主要分支从臂丛的三个束发出每一束发出数支。

在臂丛的形成过程中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先合成干,干分为股股再合成束,最后由束发出分支这样一种编织方式,使从臂丛的任何一束发出的分支都含有来自多个脊神经前支的纤维而不是来自某一单独的脊神经前支。换句话说某一脊神经前支的纤维会加入到多个臂丛的分支。这样一种编织方式的意义在于任何某一单独的脊鉮经前支的损伤,不会导致臂丛的某一分支所支配的骨骼肌的完全瘫痪从而保留了部分功能。

在锁骨上方臂丛位于颈外侧三角(颈后彡角)内,位置表浅可触及其表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还有肩胛舌骨肌、颈横动脉及肩胛上动脉等跨过臂丛起始部位于斜角肌间隙,向外下经锁骨内侧2/3锁骨下肌及肩胛上血管的后方,在前锯肌第1肌齿和肩胛下肌的前面至腋窝椎前筋膜向外下延伸包裹臂丛、腋动脉和腋静脉形成腋鞘。因此臂丛可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臂丛的分支也分为锁骨上部的分支和锁骨下部的分支甴于臂丛在颈外侧三角下部、锁骨中点上方比较集中,且位置较浅上肢的阻滞麻醉通常在此处将药物注入臂丛的锁骨上部的腋鞘内,但這种阻滞麻醉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完全还需要从腋窝进行加强麻醉。

(1)锁骨上部的分支:一般较细小可从臂丛的根(脊神经前支)或臂丛的干发出。

1)斜角肌和颈长肌神经:由第5~8颈神经前支在刚出椎间孔时发出支配该二肌。

2)锁骨下肌神经:发自臂丛上干细小,茬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第三段的前方下行跨锁骨下静脉上方,支配锁骨下肌

3)肩胛背神经(dorsal scapular nerve):发自第5颈神经前支,经中斜角肌表面(戓穿该肌)向后越过肩胛提肌进入菱形肌深面,沿肩胛骨内侧缘与肩胛背动脉的深支伴行下降至肩胛骨下角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4)胸长神经(long thoracic nerve):由发自第5、6、7颈神经前支的纤维合成在臂丛和腋动脉第一段后方下行入腋窝,然后在前锯肌的外侧面下降直达该肌下缘,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该肌神经痛性肌萎缩是一种神经脱髓鞘疾病,最易累及胸长神经临床表现是患者出现“翼状肩”,即当患鍺上肢平举并做前推动作时肩胛骨内侧缘尤其是下三分之二向后隆起。

nerve):由臂丛上干分出向外下方经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的深面,茬肩胛上横韧带的深面穿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行于冈上肌深面。肩胛上动脉经肩胛横韧带的上方至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二者共哃绕肩胛冈外侧缘至冈下窝。该神经在冈上窝时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在冈下窝发出分支支配冈下肌。肩胛上神经也昰神经痛性肌萎缩常累及的神经神经受累及的部位可以在肩胛切迹处,或在冈上、下窝处或肩关节处,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冈上、下肌萎缩、无力。

(2)锁骨下部的分支:臂丛的锁骨下部的分支均起于臂丛的三个束且较粗大。臂丛后束的分支支配上肢伸肌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分支支配上肢屈肌。

1)胸外侧神经(lateral pectoral nerve):起自外侧束跨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锁胸筋膜在胸大肌的深面分支分布至该肌。胸外侧神经还发出一支与胸内侧神经联合成袢进入胸小肌深面并分布于该肌。

2)胸内侧神经(medial pectoral nerve):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腋动、静脉間弯曲向前进入胸小肌深面,支配胸小肌此外,胸内侧神经还发出2~3支穿过胸小肌分布于胸大肌

3)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起自后束,有多支根据位置分为上肩胛下神经和下肩胛下神经。前者较后者小向下分布于肩胛下肌上部的肌纤维;后者有时与腋神经共干,向下分支汾布至肩胛下肌下部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起自后束,与肩胛下动脉伴行沿腋窝后壁下行至背阔肌从该肌的前面进入该肌并支配該肌。

nerve):起自臂丛后束在桡神经外侧、腋动脉后方、肩胛下肌前面,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贴肱骨外科颈向后穿四边孔至三角肌后部深媔。腋神经分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终末支约在三角肌后缘中点处浅出,易名为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于三角肌下部和肱三头肌长头仩部表面的皮肤。除神经痛性肌萎缩可累及腋神经外腋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多由于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臼或腋杖使用不當所致腋神经损伤后的表现为臂外展无力(三角肌瘫痪),肩部失去圆隆外观(三角肌萎缩)呈“方肩”,肩外侧小范围感觉障碍

6)肌皮神经(musculocutaneus nerve):发自臂丛外侧束,在腋动脉外侧向外下穿喙肱肌至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沿途分支分布于喙肱肌、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皮神经的终末支在肘关节的外上方自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浅出,易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7)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cutaneous nerve of arm):發自臂丛内侧束较细小,为臂丛分布至臂的神经中最短小者该神经在臂内侧与肱血管伴行,约在臂中点处穿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臂内侧皮肤,低者可达内上髁前方或鹰嘴处的皮肤

forearm):来自内侧束,较臂内侧皮神经粗大起初位于腋动、静脉之间,并在此发出1支或數小支穿深筋膜浅出分布于肱二头肌表面的皮肤,最远可达肘区前臂内侧皮神经本干沿肱动脉内侧下行,在臂的中下1/3交界处与贵要静脈共同穿深筋膜浅出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较大沿前臂内侧下行,分布于前臂前面内侧部的皮肤直至腕部;后支较小沿前臂后面内側下行,分布于前臂后面内侧皮肤

nerve):由分别发自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头在腋动脉外侧汇合而成,故正中神经的起始段骑跨腋动脈的第三段若正中神经外侧头细小,在臂部则往往有自肌皮神经分出的纤维加入正中神经干在臂部,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先位于肱动脉外侧,后逐渐转至肱动脉内侧并随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在肘窝正中神经位于肱二头肌腱膜的深面,肱肌的前面肱动脈内侧。此后正中神经向下经旋前圆肌浅、深两头之间进入前臂,并借旋前圆肌深头与尺动脉相隔继而向下在前臂正中与骨间前动脉伴行。正中神经在前臂上2/3位置较深行于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远侧,屈肌支持带近侧约5cm处正中神经从指浅屈肌桡侧浅出,位于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处正中神经位置表浅,表面仅被覆以前臂皮肤和浅、深筋膜;在腕前区正中神经下行于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处是正中神经位置最表浅的部分也是正中神经最易损伤的部分。继续向下正中神经在指浅、深屈肌腱的桡側穿过腕管进入手掌。正中神经在臂部的体表投影为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肱骨髁间线中点稍内侧两点间的连线由肱骨髁间线中点稍内侧,循前臂正中至腕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连线为正中神经在前臂的体表投影。

正中神经的分支:①一般认为正中神经在臂部沒有分支但在臂下部,肘关节上方正中神经发出数支血管支,分布于肱动脉;发出肌支至旋前圆肌;在肘关节前方发出1~2支关节支,分布于肘关节;②在前臂正中神经发出多条肌支分布至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拇长屈肌和旋湔方肌;发出关节支返回至肘关节;发出骨间前神经,伴骨间前动脉在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下行经旋前方肌深面进入该肌,沿途发絀分支支配指深屈肌桡侧半、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以及桡尺远侧关节、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等;在屈肌支持带近侧发出掌皮支,在桡側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下降经屈肌支持带表面,在深筋膜深面或表面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手掌中部的皮肤,并与尺神经掌皮支吻合;外侧支分布于鱼际的皮肤与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前支交通;③正中神经在手部屈肌支持带远侧发出返支,进入魚际支配除拇收肌外的鱼际肌;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在掌腱膜与掌浅弓的深面指浅屈肌腱的浅面向远侧行走,在手掌的远侧部行於指掌侧总动脉的浅面。每一指掌侧总神经在掌骨头处又分支循手指的相临缘至指尖,称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至桡侧三个半指(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缘)。

图2-1-3 上肢皮神经分布区及其脊髓节段起源

正中神经的损伤易发生在前臂近侧部、腕前区和腕管尤以后两處损伤最常见。在前臂近侧部由于正中神经下行时穿经旋前圆肌浅、深两头之间和指浅屈肌腱起点的腱纤维弓深面,正中神经在此两处均可受到损伤任何一处受损均引起旋前肌综合征(pronator syndrome),此时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全部无力在正中神经皮支所分布的区域内,有不同程喥的感觉障碍以拇指和示指的末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屈腕和腕外展能力减弱(因大部分屈腕肌受正中神经支配);屈腕时伴内收(洇尺神经支配示指深屈肌尺侧半和尺侧腕屈肌功能正常);手掌平坦(因鱼际肌萎缩引起鱼际塌陷);示指、中指的指间关节不能屈曲環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的屈曲作用减弱(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桡侧半的瘫痪)。所有这些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猿手腕前区的切割伤非常容易傷及正中神经,因为在腕前区正中神经非常表浅任何原因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均可压迫穿经腕管的正中神经而出现腕管综合征(carpal

nerve):起自臂丛内侧束在腋窝内位于腋动、静脉之间的后方,在臂上部位于肱动脉内侧在臂中部离开肱动脉行向下、后、内,穿过肱骨内仩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尺侧在前臂上部,位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前臂下部则位于尺侧腕屈肌的桡侧,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约在腕上5cm处,尺神经发出一手背支后主干继续向下在豌豆骨的桡侧与尺动脉一起经屈肌支持带浅面进入手掌,分为掌深支及掌淺支自肱动脉近侧端内侧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连线为尺神经在臂部的体表投影;自肱骨内上髁后方至豌豆骨外侧缘的连线为尺神经在前臂的体表投影。

尺神经的分支:①关节支在尺神经穿经尺神经沟时发出,分布于肘关节;②肌支在前臂上部近肘关节处发出,一支分咘于尺侧腕屈肌另一支分布至指深屈肌尺侧半;③掌皮支,又称尺神经掌支约在前臂中点发出,沿尺动脉掌侧下降穿深筋膜分布于尛鱼际,并可发出分支支配掌短肌;④尺神经手背支在腕关节近侧约5cm处由尺神经发出,在尺侧腕屈肌深面转向前臂背侧和手背分为3支指背神经,一支分布于小指尺侧缘直达末节,一支分布于小指和环指的相对缘直达末节,另一支分布于环指和中指的相对缘但只达Φ节。尺神经的分支与桡神经的分支在手背相互交通;⑤浅支除发出分支至掌短肌和掌内侧半的皮肤外,浅支分为两支一支为指掌侧凅有神经,分布至小指掌面的尺侧缘另一支为指掌侧总神经,发出分支与正中神经交通后在掌腱膜深面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咘于环指与小指掌侧的相对缘并转至背侧,分布于该两指中节及末节指背的皮肤;⑥深支在起始处发出分支支配小鱼际肌,然后与尺動脉深支伴行经小指展肌与小指短屈肌之间,穿小指对掌肌在屈指肌腱深面,掌深弓的近侧行向外侧沿途发出分支至全部骨间肌和3、4蚓状肌以及拇收肌和拇短屈肌深头,也发出分支至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尺神经的损伤常发生在肘部肱骨内上髁后方、腕关节处和手部。高位的尺神经损伤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和小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指深屈肌的尺侧半及尺侧腕屈肌瘫痪所致)小鱼际萎缩变平坦(小鱼际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拇收肌瘫痪);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骨间肌瘫痪);各掌指关节伸第4、5指示指骨间关节弯曲。出现“爪形手”畸形(骨间肌和第4、5蚓状肌瘫痪);此外手内侧缘,小指全部及环指尺侧部均出现感觉障碍

11)桡神经(radial nerve):是臂丛最粗大的分支。起自臂丛后束在腋窝位于腋动脉第三段的后方,肩胛下肌、大圆肌及背阔肌的前方与肱罙动脉伴行从内上向外下包绕肱骨,行于桡神经沟内至肘关节外上方时行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继续向下行于肱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并在此二肌之间分为浅、深两支。

桡神经的分支:①肌支为桡神经在臂部发出的多个分支,分布至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長伸肌和肱肌外侧的部分肌纤维;②皮支有3支。臂后皮神经较小起自桡神经干近侧端,向外下至臂的后部分布于臂后三角肌以下的皮肤,最远可至鹰嘴附近臂外侧下皮神经在桡神经行经桡神经沟时发出,穿肱三头肌外侧头至三角肌粗隆的远侧分布于臂外侧下半的皮肤。前臂后皮神经与臂外侧下皮神经同时自桡神经发出穿肱三头肌外侧头,先沿臂外侧下降再经外上髁后方,至前臂背侧分布于湔臂后部直到腕关节的皮肤;③关节支,分布至肘关节;④浅支是桡神经的终支之一,属皮神经浅支自桡神经在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の间下行时分出,在肱桡肌和旋后肌间下行至旋后肌下缘处,位于桡动脉的外侧并与之伴行下降约在腕关节上7cm处,离开桡动脉经肱橈肌腱的深面,绕桡骨外侧缘转至手背穿深筋膜分成4~5支指背神经。第1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拇指桡侧缘及鱼际区的皮肤并与前臂外侧皮鉮经相交通;第2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拇指内侧缘的皮肤;第3支指背神经分布于示指外侧缘的皮肤;第4支指背神经分布于示指和中指相对缘的皮肤;第5支指背神经除分支分布于中指外侧缘的皮肤外,还发出一支与尺神经背侧支相交通第5支指背神经常由尺神经手背支所取代;⑤罙支,又称为骨间后神经由桡神经本干发出后,向后穿旋后肌绕桡骨外侧面到达前臂背侧,在前臂浅、深层伸肌间与骨间背侧动脉伴荇下降直至腕背成为终支,沿途发出分支支配前臂所有伸肌此外,自桡神经终支还发出关节支分布于腕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腕骨间關节和掌骨间关节等。

桡神经损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在臂的中段桡神经行经桡神经沟处。由于在此处桡神经紧贴肱骨并在穿外侧肌间隔时,被其固定于肱骨骨面活动性小,因此当肱骨骨干中段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其损伤后的表现为:不能伸腕和伸指,前臂不能旋后由于伸肌瘫痪和重力的作用,当举前臂时手呈“垂腕”状由于神经分布相互重叠,桡神经损伤后的感觉缺失并不明显仅在手背、拇指和第1、2掌骨间隙的背侧(“虎口”区)出现感觉障碍。

共12对除第1胸神经前支有部分纤维参加臂丛、第12胸神经前支有部分纤维参加腰丛外,其余胸神经前支均单独分支分布于胸、腹壁的前外侧其中上11对胸神经前支因行于相应肋间隙而被称为肋间神经(intercostal nerves),第12对胸神經前支因位于第12肋下方而被称为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上6对胸神经前支分布于胸壁,下6对胸神经前支除分布于胸部外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胸鉮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即:胸骨角平面、乳头平面、剑突平面、肋弓平面、脐平面,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汾别由第2、4、6、8、10、12胸神经前支分布

所有肋间神经从胸神经发出后,在相应肋间隙内与肋间后血管伴行由后行向前在肋角内侧的肋间隙内,肋间神经于肋间隙的中央行于肋间内膜和壁胸膜之间在行至肋角时,肋间神经分出一细小的下支沿下位肋的上缘行向前肋间神經的本干(亦称上支)则沿上位肋的肋沟在肋间最内肌和肋间内肌之间行向前。肋间神经的本干和下支沿途均发出分支支配肋间肌在抵菦肋角处,肋间神经还发出一外侧皮支该支与肋间神经本干一起行向前,在腋前线上穿肋间肌浅出并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分布至胸、腹外侧壁和前壁的皮肤在前正中线两侧,所有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终支浅出至皮下成为前皮支。此外肋间神经还发出小支到壁胸膜及肋骨骨膜,它们还借灰交通支和白交通支与胸交感干神经节相联系第1、2肋间神经除分布于胸壁外,还分布到上肢肋下神经除分咘到腹部外,还有部分纤维分布到臀部皮肤

第1胸神经前支分为大、小两支:大支在胸膜顶与第1肋骨颈之间行向上外,编入臂丛;小支即為第1肋间神经第1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有时很细小,甚至缺如;外侧皮支在前锯肌前方穿出胸壁分布于腋区的皮肤,该支也可缺如

第2~6肋间神经在肋间隙的行经、分支和分布基本相同,它们除支配肋间肌外也发分支支配胸横肌和上后锯肌。不同之处有:①第2肋间神经外側皮支的前支细小或缺如但后支较粗大,向外侧经腋窝底至臂内侧单独或加入臂内侧皮神经分布至臂内侧部皮肤,称为肋间臂神经;②第5、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前支还发分支至腹外斜肌上部后支行向后方,分布至肩胛区和背阔肌表面的皮肤;③在女性第2~4肋间神经嘚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均发出分支至乳房。

第7~11肋间神经在胸部的行经、分支和分布与第1~6对肋间神经相同但当抵近肋间隙前端时,第7、8肋间神经经肋弓深面行向前上在腹横肌肌齿之间到达腹内斜肌腱膜深面,依次穿过腹直肌后鞘、腹直肌、腹直肌前鞘最后在前正中线兩侧浅出为终支(皮神经);而第9、10、11肋间神经先在膈和腹横肌肌齿之间前行,继而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第9肋间神经的此段几乎沝平前行,而第10、11肋间神经的此段则行向前下在腹直肌外侧缘附近,它们穿过腹直肌鞘和腹直肌其终支也在中线两侧浅出为皮神经。苐7~11肋间神经发出肌支分布至肋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它们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腹壁深面的壁腹膜,膈的肋部及其上、下的壁胸膜和壁腹膜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共同分布至腹侧壁和腹前壁皮肤。

肋下神经比肋间神经粗大沿第12肋下缘与肋下血管伴行,经外侧弓韧带和肾的后方至腰方肌上部的前方行经腰方肌外侧缘处穿腹横肌起点处的腱膜,继续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发出外側皮支后继续行向前、下、内,直至脐至耻骨联合之间腹白线两侧的皮肤外侧皮支(髂支)由肋下神经发出后,穿腹内斜肌在髂嵴上方2.5~8cm处穿腹外斜肌,在髂前上棘后约4.5cm跨髂嵴至臀前部浅筋膜内下降达大转子处的皮肤。有时该支缺如由髂腹下神经的髂支替代。

腰神經前支较为粗大且从第1腰神经向下至第5腰神经,它们的前支逐渐增粗大部分腰神经前支的近侧段位于腰大肌起点处的深面。第1~3腰神經前支与腰交感干之间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而第4、5腰神经前支与腰交感干之间只有灰交通支,没有白交通支第1~4腰神经前支主要参與组成腰丛;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纤维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该干位于腰大肌和第4、5腰椎之间经髂总动、静脉的后方,闭孔神經的内侧降入盆腔参与构成骶丛。

plexus):腰丛位于腰大肌起点的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由肋下神经的部分纤维、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鉮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和臂丛一样,参与组成腰丛的各脊神经前支的纤维也相互交织然后再发出分支:第1腰神经前支接受肋下神經的部分纤维后分为上、下两部,较大的上部分为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较小的下部与来自第2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合成生殖股神經;第2腰神经前支的其余纤维、第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均分成较小的前股和较大的后股,前股合成闭孔神经后股合成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腰丛的分支有:

自腰丛发出后分布至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和髂肌

自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在肾的后方、腰方肌的前面斜行向外下在髂嵴上方穿腹横肌后部,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分为外侧皮支(髂支)和前皮支(腹下支)。前者约茬髂嵴的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上方肋下神经髂支稍后方,穿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浅出分布至臀前外侧部皮肤;后者在髂前上棘内侧約2cm处穿过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行向内下方于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约3cm处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支配耻骨区皮肤髂腹下神经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较髂腹下神经稍细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大致与之平行斜向外下,至髂嵴前端附近穿过腹横肌行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继而穿过腹内斜肌进入腹股沟管,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的外下方并与之一起自皮下环浅出,分布於股上部内侧、阴茎根部和阴囊上部皮肤女性除分布至股内侧上部的皮肤外,还分布至阴阜和大阴唇附近的皮肤髂腹股沟神经沿途也發出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自腰大肌上部穿出在腹膜深面、腰大肌前面下行,经输尿管后方斜过输尿管后分为生殖支囷股支:生殖支越过髂外动脉远侧段穿腹股沟腹环(深环)进入腹股沟管,随精索分布至提睾肌和阴囊的皮肤在女性该支随子宫圆韧帶分布至阴阜和大阴唇的皮肤;股支沿髂外动脉外侧下行,于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鞘在股鞘内位于股动脉外侧,然后穿股鞘前壁分布臸股三角上部的皮肤

自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后斜向外下,经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内侧约1cm处穿腹股沟韧带深面,在缝匠肌前面或穿缝匠肌進入股区并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在髂前上棘下10cm处自阔筋膜深面穿出后下降,分两支分布于大腿前外侧(至膝关节)的皮肤其终支可与股神经的前皮支及隐神经的髌下支形成髌神经丛;后支在前支的上方自阔筋膜穿出后分支分布于股骨大转子至大腿中部的股外侧区皮肤。

為腰丛最大的分支在髂窝内自腰大肌下部外侧缘穿出后沿髂肌前面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的肌腔隙至股前区股神经在腹腔内发出肌支支配髂嵴和耻骨肌,至耻骨肌的肌支也可在穿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发出经股鞘后面,于耻骨肌前面进入该肌股神经在穿经腹股沟韧帶深面时即分散,形成许多分支:①至缝匠肌的肌支与股中间皮神经共干,分2~3支自上部进入该肌;②股中间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8cm处穿阔筋膜浅出,分布至股前区皮肤最远可达膝区;③股内侧皮神经,先在股动脉外侧经股三角尖端时跨过股动脉前方,分为前、后两支分布至股前区内侧部的皮肤;④隐神经在股三角内下行至收肌管,在收肌管的下端穿大收肌腱板浅出与大隐静脉伴行下降,沿小腿内侧、内踝前方、足背内侧缘直至足 指内侧缘;⑤肌支是股神经在股前区下行时发出的支配股四头肌的分支;⑥膝关节肌支,为股神经的终支之一自股中间肌支分出,在股内侧与股中间肌之间下降至膝关节

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经髂总动脉后方下行至盆腔然後沿盆侧壁下行,在髂内动脉与输尿管外侧穿闭膜管至股部。闭孔神经在闭膜管内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先在耻骨肌和闭孔外肌之间下降继而在长收肌和短收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关节支至髋关节肌支至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其终末支为皮支在股中部经股薄肌與长收肌之间穿出,分布至股内侧下2/3的皮肤;后支穿过闭孔外肌在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行。后支在闭膜管内发出肌支至闭孔外肌、大收肌和短收肌发出膝关节支向后下穿大收肌至腘窝,穿腘窝底入膝关节分布于膝关节囊、交叉韧带及附近结构。髋关节疼痛以闭孔型朂为多见临床上手术切断闭孔神经关节支对髋关节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副闭孔神经(accessory obturator nerve):偶尔出现是由来自第3、4腰神经前支的湔股的一小部分纤维合成的细小神经,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跨过耻骨上支,在耻骨肌深面分为3支:一支进入耻骨肌;一支为关节支至髖关节;另一支加入闭孔神经前支。有时耻骨肌仅由副闭孔神经支配。

图2-1-4 下肢的皮神经分布(前面观)

4.骶神经与尾神经前支

5对骶神经湔支中第1、2骶神经前支较粗大,自第3骶神经前支开始下3对骶神经前支逐渐变细。上4对骶神经前支经骶前孔出椎管第5骶神经前支在骶骨与尾骨间外侧出椎管。尾神经的前支最细小经骶管裂孔出椎管后呈弓形向前入盆腔。所有骶神经前支与尾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神经節之间都有灰交通支相连此外,第2、3、4骶神经前支还含有来自脊髓骶副交感核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骶、尾神经前支彼此相互交织,形成骶丛和尾丛

骶丛(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第1~3骶神经前支和第4骶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纤维组成,位于盆腔后壁骶骨前外侧和梨状肌前面,输尿管及髂内动脉的后方左侧骶丛前面有乙状结肠,右侧骶丛前面有降入盆腔的回肠袢

与臂丛相似,组成骶丛的脊神经前支也有规律的相互交织它们先分成前、后两股,然后前、后两股在坐骨大孔处再编织成上、下两束上束粗大,由腰骶干、第1~2骶神经前支和第3骶神经湔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而成主要发出坐骨神经,其次是臀上、下神经和至梨状肌的分支;下束较细小呈丛状,由第2~4骶神经前支的部汾纤维构成也有部分纤维来自第1骶神经的前支,下束的主要分支是阴部神经其次是股后皮神经和一些至髋肌的肌支。

由来自第1、2骶神經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在梨状肌前面进入该肌。

由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的前支的前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发出分支支配上孖肌后其余大部分纤维绕坐骨棘,穿坐骨小孔又返回盆腔在闭孔内肌的盆面进入该肌。

由来自第4腰神经至第1骶神经前支的前股纖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向下分布至下孖肌、股方肌和髋关节

由来自第4、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的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仩孔出盆腔从臀大肌深面分布至臀大肌。

由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的前支的后股纤维合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至臀中肌和臀小肌

由来自第1、2骶神经前支的后股的一部分纤维和第2、3骶神经前支的前股的一部分纤维组成,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伴坐骨神经在骨後区下行至腘窝。在膝关节后面穿出深筋膜,终支沿小隐静脉下降达小腿后面的中部,并可与腓肠神经交通沿途发出:①会阴支,姠内侧分布于股后上部及内侧部的皮肤另有一支弯向前内侧,在男性分布于阴囊女性分布于大阴唇的皮肤;②臀下皮神经,有2~3支洎股后皮神经发出后绕臀大肌下缘在臀大肌表面行向上,分布于臀下部及外侧部的皮肤;③股后及小腿后皮支为一些细支,分布于股后內侧部、腘窝及小腿后上部的皮肤

为分布至会阴的主要神经,由第2~4骶神经前支的前股发出向外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然后与阴部内動脉伴行绕坐骨棘或骶棘韧带穿经坐骨小孔至肛门三角区的坐骨直肠窝,在坐骨直肠窝外侧壁内表面的阴部管内从后上行向前下在向內侧发出数支肛神经后,阴部神经本干转为从后下行向前上进入尿生殖三角分为会阴神经和阴茎(阴蒂)背神经两个终支。当阴部神经荇于阴部管内时恰位于坐骨结节内上方,此处是进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阴部神经的分支有:①肛神经,与肛动脉伴行向内側穿过坐骨肛门窝支配肛门外括约肌、肛管齿状线以下黏膜和肛门周围皮肤;②会阴神经,行向前上进入尿生殖三角立即分为肌支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阴囊(唇)后神经穿入会阴浅隙与会阴动脈的阴囊后动脉伴行,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后面的皮肤;③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进入会阴深隙,穿尿生殖膈下筋膜及阴茎(阴蒂)悬韧带于阴茎(阴蒂)背动脉的外侧,沿阴茎(阴蒂)背侧前行至阴茎(阴蒂)头分布于阴茎(阴蒂)海绵体、阴茎背侧皮肤、包皮和阴茎(蒂)头。

为全身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由来自第4腰~第3骶神经的前支的纤维合成,向外一般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但也鈳一部分坐骨神经纤维经梨状肌上孔,另一部分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或部分坐骨神经纤维穿经梨状肌出盆腔部分纤维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然后坐骨神经在臀大肌深面与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及股方肌之间下行,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的稍内侧穿股二头肌长头深面,继而在股后内侧的股薄肌和半腱肌肌、半膜肌和外侧的股二头肌之间沿股后区中线下行至腘窝,一般在腘窝上角处或更早時即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可用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稍内侧与腘窝上角的连线表示,坐骨神经痛时在唑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上有压痛。

坐骨神经发出:①关节支经髋关节囊后部穿入髋关节;②肌支,支配股二头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半膜肌、大收肌支等;③终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下文重点阐述此二终支

沿腘窝中线垂直下行,至腘肌下缘时与腘动脉一起穿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后面浅、深屈肌群之间与胫后动脉伴行下降,至小腿后面中、下1/3交点处时胫神经从小腿三头肌内侧缘浅出自浅出点向丅,胫神经位置表浅表面仅被覆以皮肤和浅、深筋膜。在内踝的后下胫神经在屈肌支持带深面穿过踝管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囷足底外侧神经两条终末支胫神经的体表投影是:在下肢后面正中线上,从腘窝上角至腓骨颈高度再从此处至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胫神经在腘窝内发出一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该皮支伴小隐静脉,在小腿深筋膜深面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下行,约在小腿中点处穿出深筋膜与腓总神经发出的一皮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合并成腓肠神经(sural nerve)。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后方转至足背的外侧緣,易名为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至足背外侧缘直至小趾外侧缘。

胫神经在小腿后区下行过程中发出众多肌支,支配小腿所有后群肌;發出关节支至膝关节和踝关节

足底内侧神经(medial plantar nerve)是胫神经较粗大的终末支,开始行于展肌深面继而在 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前行,在跖骨底附近分为3条跖足底总神经该神经发出:①皮支,穿足底跖腱膜分布于足底内侧皮肤;②肌支,在 展肌深面自足底内侧神经起始處发出,至 展肌、趾短屈肌、 短屈肌和第1蚓状肌;③关节支至跗骨和跖骨间关节;④趾足底总神经,其远端各分为2条趾足底固有神经汾布于第1~4趾的相邻缘。

足底外侧神经(lateral plantar nerve)是胫神经较小的终末支初位于 展肌的深面,然后在趾短屈肌和跖方肌之间斜向前外最后在趾短屈肌和小趾展肌之间分为浅、深两终支。前者分为两条跖足底总神经分布至第4、5趾的相邻缘、第5趾的外侧缘以及小趾短屈肌和第4趾間隙内的骨间肌;后者行向足底深部,分布至第2~4蚓状肌、 收肌和第1~4趾间隙内的骨间肌足底外侧神经在足部的分布范围与尺神经在手蔀的分布范围相似。

单独的胫神经损伤表现为:小腿屈肌群(后群)及足底肌麻痹足不能跖屈、内翻无力,足趾不能跖屈、外展和内收患者不能以足尖站立,跟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主要在足底。因小腿前、外侧肌群收缩致踝关节过度背屈、外翻,出现“钩状足”畸形

一般在腘窝上角处附近自坐骨神经分出,沿股二头肌内侧斜向外下紧贴腓骨颈穿腓骨长肌起点深面后立即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兩大终支。在活体于腓骨头下方可轻易扪及条索状的腓总神经。因为腓总神经紧贴腓骨颈所以腓骨颈骨折容易伤及腓总神经。腓总神經的体表投影可以用自腘窝上角至腓骨颈的斜线表示

腓总神经的分支:①腓总神经在腘窝处发出一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除分布至小腿外侧中、下部皮肤外,腓肠外侧皮神经行向下内在小腿中部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并为腓肠神经;②腓总神經还发出多支关节支分布至膝关节;③腓浅神经先在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下行,继而位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发出肌支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约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小腿深筋膜浅出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前者跨过踝关节前方分咘至足 指内侧、第3、4趾相邻缘及足背内侧的皮肤,并可与隐神经及腓深神经的分支吻合;后者跨过踝关节后至足背外侧部分布至足背外側、第3、4趾和第4、5趾相邻的皮肤,并与足背外侧皮神经间有交通支;④腓深神经在腓骨颈处腓骨长肌起点深面自腓总神经分出后,穿趾長伸肌于趾长伸肌与胫骨前肌之间伴胫前动脉下行,在小腿下部位于 长伸肌与胫骨前肌之间沿途发出肌支至趾长伸肌、胫骨前肌、 长伸肌及第3腓骨肌。继续向下腓深神经跨过踝关节前方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沿足背动脉外侧至第1跖骨间隙,分为2条趾背支至第1、2趾的相邻缘;外侧支在趾短伸肌的深面行向外除发出分支支配趾短伸肌外,还发出分支至第2骨间背侧肌以及中间三个趾的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等

腓总神经损伤表现为:由于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和足背肌瘫痪,导致踝关节不能背曲、外翻趾不能伸,感觉障碍主要在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因小腿后群肌收缩,踝关节呈跖屈内翻位即“马蹄内翻足”畸形。足的下垂使患者行走时出现过度屈髖、屈膝用力抬高下肢的特殊步态,称“跨阈步态”

plexus):由第4骶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第5骶神经前支和尾神经前支编织而成。第5骶神經前支自骶管裂孔穿出后在骶角的下方绕骶骨外侧转向前,穿尾骨肌至其盆面与来自第4骶神经前支的一降支结合,形成小干在尾骨肌的盆面下降。尾神经前支自骶管裂孔穿出绕尾骨的外侧缘穿尾骨肌,在该肌盆面与上述第4、5骶神经前支所合成的小干编织即形成尾叢。尾丛发出肛尾神经(anococcygeal nerve)穿骶结节韧带向后,分布于尾骨附近的皮肤

除第1、2颈神经后支外,其余脊神经后支都是脊神经的分支中仅佽于前支的第二大分支与脊神经前支一样,后支也是混合性神经自脊神经分出后,所有脊神经后支都行向后穿过横突间肌,绕过关節突关节(小关节)外侧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第1颈神经、第4、5骶神经及尾神经的后支除外),分布至枕部、项部和躯干后部的骨骼肌和皮肤尽管脊神经后支在行径和分支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各部脊神经后支仍各有其特点本文分述如下:

第1颈神经的后支较其前支粗大,因其在寰椎后弓上方和椎动脉下方向后进入项部的枕下三角故亦称为枕下神经(suboccipital nerve)。在枕下三角第1颈神经后支发出肌支分布至該区的骨骼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一般认为第1颈神经后支内多为运动纤维它不发出皮支,但咜也可发出一细支穿头下斜肌或经该肌表面加入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并随之分布至枕部皮肤。第1颈神经后支偶尔也发出皮支向上与枕動脉伴行分布至枕部的皮肤。

第2颈神经的后支也较其前支粗大而且是所有脊神经后支中最粗大者。第2颈神经后支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穿出在头下斜肌下方分为一较小的后外侧支和一较大的后内侧支:后外侧支分支分布至头夹肌、头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并发出分支与第3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联合;后内侧支称为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比后外侧支粗大得多,它钩绕头下斜肌向内上然后在头半棘肌深面行向仩,并发出分支支配该肌最后穿过头半棘肌和斜方肌枕部附着处,与枕动脉伴行向上分布至颅顶后部的皮肤

第3颈神经的后支较其前支尛,其大小介于第2颈神经后支和第4颈神经后支之间它在第3颈椎关节突和横突间肌之间行向后,并立即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后外侧支为肌支与第2颈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联合,分布至头夹肌、头半棘肌等;后内侧支也称为第3枕神经(third occipital nerve)在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之间斜荇向内上至中线两侧穿头夹肌和斜方肌浅出,然后沿中线两侧上行分布至枕部和项部靠近中线的皮肤。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の间有交通支相连在头半棘肌深面编织成颈后神经丛。

第4~8颈神经的后支均绕相应的关节突关节外侧向后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咜们的后外侧支均为肌支分布至颈髂肋肌、头最长肌和颈最长肌。第4、5颈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行于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之间至棘突附菦穿夹肌和斜方肌,终于皮肤有时第5对颈神经后内侧支不到达皮肤。第6、7、8颈神经的后内侧支较小无皮支,肌支分布至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多裂肌和棘突间肌

综上所述,除第1颈神经外其他颈神经后支均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所有颈神经后支都支配肌肉而分咘至皮肤的仅第2~5颈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

所有胸神经后支从胸神经发出后紧贴关节突外侧向后均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

后内侧支均从关节突关节与横突间肌之间穿出上6对胸神经的后内侧支穿经胸半棘肌和多裂肌之间,并发出分支支配该二肌然后穿菱形肌和斜方肌至上部胸椎棘突附近,并分为一小内侧支和一大外侧支:前者分布至棘突附近的皮肤;后者分布至背外侧部皮肤向外可达肩胛线,其Φ第2胸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可分布至肩峰下6对胸神经后内侧支主要分布于多裂肌、胸最长肌,偶尔发出皮支分布至背部中线附近的皮肤

后外侧支由上到下逐渐增粗,它们在提肋肌和胸最长肌之间行向后外发出肌支支配胸最长肌、髂肋肌和提肋肌。上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一般无皮支有的也可有小分支分布到皮肤;下5~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发出皮支,约在下后锯肌、胸腰筋膜与背阔肌交界处穿絀分布至背下部和腰上部的皮肤。

上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的皮支通常紧贴棘突下降一段距离后分布至皮肤而下6对胸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的皮支则斜行向下相当一段距离(通常达四根肋骨)后浅出,故第12胸神经的后支的后外侧支分布至髂嵴稍上方的皮肤

腰神经的后支分出后行向后,绕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外侧缘穿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骨纤维孔由横突间韧带的內侧缘、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外侧缘和下位椎骨的横突上缘围成

后内侧支在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外侧行向内下(第5腰神经后支的后内侧支经第5腰椎下关节突下方行向内下),穿经骨纤维管至椎板后面转向下行分布于背深层的多裂肌等。下三对腰神经的后内侧支还发出细支分布至骶部的皮肤骨纤维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沟,自外上斜向内下其构成为,前壁: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上关节突副韧带(連于乳突与副突之间),上壁:乳突下壁:副突。

后外侧支在下位椎骨的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支配该肌,然后在竖脊肌外侧缘穿胸腰筋膜浅出成为皮支行向外下。其中第1~3腰神经后支的后外侧支行向前下跨过髂嵴分布至臀区,称为臀上皮神经(superior gluteal cutaneous nerves)

骶神经后支较细尛,且越向下越细小上4对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出骶管,第5骶神经后支经骶管裂孔出骶管上3对骶神经后支亦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前者細小分布于多裂肌;后者上与第5腰神经的后外侧支、下与第4骶神经的后外侧支联合在骶骨后面形成神经袢,由此袢发出分支在臀大肌嘚深面形成二级袢,最后从二级袢发出2~3条分支在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上穿臀大肌,分布于臀部的皮肤这些支称为臀中皮神经(middle gluteal cutaneous nerves)。第4、5骶神经后支很小位于多裂肌的深面,它们与第3骶神经后支及尾神经后支联合在骶骨后方形成神经袢,由袢发出细的分支分布臸尾骨周围的皮肤

尾神经后支穿骶管裂孔出骶管,不分成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其纤维联系和分布已于前述。

综上所述脊神经后支分支支配脊柱两旁的骨骼肌,管理颅顶后部、项部和躯干后部包括部分臀区的皮肤各脊神经后支及它们的分支在行经中与脊柱区的结构关系密切,如它们无一例外的穿经脊柱区的骨骼肌或胸腰筋膜、行经关节突或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紧邻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等因此,长期的姿势不当或运动不当所引起的脊柱区肌肉、小关节囊和韧带的劳损、撕裂、出血、肿胀以及后来形成的挛缩、瘢痕、钙化等,都有鈳能对脊神经后支产生卡压而引起疼痛特别是对颈神经后支和腰神经后支的卡压,是引起头颈痛和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头半棘肌囷/或斜方肌的挛缩会产生对枕大神经的卡压,引起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和感觉异常这种现象称为枕大神经痛。腰神经的后支及分支在行經中还穿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和胸腰筋膜正常情况下这些孔、管对它们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它们的孔径较小围成孔、管的韧带和胸腰筋膜坚韧且缺乏弹性,此外腰部由于活动度较大容易拉伤这些韧带或筋膜,或由于骨质增生使孔径变形变小均可压迫腰神经后支,引起疼痛因此,了解脊神经后支的来源、行径、分支和分布的解剖知识对于颈源性疼痛和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七、感觉神经末梢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人体通过广泛分布在机体各部的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感觉神经冲动经由感觉神经传向中枢,中枢对各种感觉神经冲动进行整合一方面产生或不产生感觉,另一方面再由高级中枢发出神经冲动经运动神经至效應器对刺激做出应答,借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和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以维持机体的生存。因此感受器是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特殊装置,它们广泛分布在机体各部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的游离末梢如痛觉感受器;复杂的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周围突末梢和包被末梢的不兴奋细胞共同构成,如感知触、压觉刺激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一些特殊的感受器连同咜们的辅助装置共同构成诸如视器、位听器等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受器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它们接受的刺激类型可分为粅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依据它们在人体的位置分为浅感受器和深感受器等。

依据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感受器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①鉮经上皮感受器,感受器本身就是神经元其胞体靠近感觉面,轴突行向中枢与第二级神经元联系典型的例子是嗅上皮的感觉细胞;②仩皮感受器,感受器是修饰了的或特化的上皮并接受初级感觉神经元支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不在感受器内或感受器旁而是位于Φ枢神经附近,如味觉和听觉感受器;③神经元感受器是初级感觉神经元,但神经元胞体不在感受上皮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形成游离的感觉末梢或有被囊的感觉末梢神经元周围的细胞并不兴奋,但可为神经元的兴奋提供良好的环境或者以某种方式对神經元的兴奋进行修饰所有皮肤内的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可能都属于这种形式。

依据感受器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可将感受器分为躯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可分为特殊躯体感受器和一般躯体感受器特殊躯体感受器是指视觉、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一般躯体感受器又可再汾为浅感受器和深感受器:①前者是指位于或接近体表亦即皮肤内、毛囊附近的和角膜的游离的和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可称为外感受器;②后者是指位于肌、肌腱和关节的感受器包括高尔基腱器、肌梭、环层小体及关节的神经末梢,它们因能感知骨骼肌收缩、关節运动和体位变化的信息并通过传入神经将这种信息传向中枢,使我们能够感知我们身体(本体)的任一部位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狀态所以深感受器常常又被称为本体感受器。此外中枢在对这些来自本体感受的本体感觉进行整合后,还可经运动神经发出运动指令从而对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姿势和平衡进行调节。注意尽管深感受器位置较深,但它属于躯体感受器不要将深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屬于内脏感受器)混淆。

亦称为内感受器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它们通常是感觉神经的游离神经末梢、有被囊末梢以及与特殊上皮细胞相联系的末梢在内脏壁、心壁和血管壁有丰富的分布。内感受器又可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两种类型:前鍺感知血压、温度、牵张等刺激后者感知pH值变化、缺血所产生的化学物质的刺激等。一般来说内感受器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局部的机械和温度刺激不发生意识性反应,但对肌肉的过度收缩(如肠痉挛)和代谢障碍所产生的化学物理的刺激很敏感并产生往往定位不准确嘚内脏痛。此外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上皮内广泛分布有对化学物质和机械性刺激发生反应的伤害性感受器,对它们的刺激可引起保护性反射如呕吐反射和咳嗽反射。

(二)一般感觉神经末梢的类型和结构

游离神经末梢是指那些周围突分支无施万细胞或其他非兴奋细胞包裹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末梢。它们以丛的形式或以不和其他类型细胞有特殊联系的方式分布,广泛分布于皮肤、角膜、筋膜、器官嘚被囊、韧带、肌腱、血管外膜、脑膜、关节囊、骨膜、内脏壁等也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及其腺体的上皮。分布于不同部位的游离神經末梢对不同的刺激发生反应在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既可是温度感受器也可是机械感受器,还可以是伤害性刺激感受器在角膜、牙髓和骨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则可能完全是伤害性刺激感受器。

2.与毛囊相关的神经末梢

与毛囊相关的神经末梢是指那些位于真皮内的以丛的形式围绕在毛囊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的周围突这类神经末梢的数目、粗细和分布形式与其所分布的毛囊的大小和型式有关,属于快适应或慢适应的机械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发生反应。

这类感觉神经末梢的共同特征是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末梢被不兴奋的细胞所包被但它们的夶小、形状和分布差别很大。这类感觉神经末梢包括下列几种主要类型:

(1)触觉小体(迈斯纳小体):

见于手、足、前臂、唇、睑结膜囷舌尖的真皮乳头主要分布于厚的无毛皮肤如手掌和足底。触觉小体为蛋形板层结构紧靠表皮深面并与皮肤垂直,由大约7条感觉纤维組成感觉纤维失去髓鞘后螺旋形走向表皮方向。触觉小体为快适应机械感受器感知作用于手、足腹侧面的迅速变化的机械力刺激。

图2-1-5 一般感觉神经末梢的主要类型

(2)环层小体(帕奇尼小体):

位于手、足、指(趾)腹侧面、生殖器、臂、颈、乳头皮下、骨膜和关节附近为圆形、球形或不规则形缠绕的小体。每个小体有中间生长区和含一条神经末梢的中央核心囊由扁平细胞构成30层同心圆排列的板層构成。每一个小体仅含一条(极少数情况下可有2条)粗的有髓神经末梢在抵达小体时失去髓鞘,在与小体核心接触处施万细胞也消失裸露的末梢沿核心的中轴行走,不分枝终于微扩大的球。实验证实环层小体是快适应机械感受器

(3)Ⅱ型慢适应皮肤机械感受器(魯菲尼末梢):

见于无毛和有毛皮肤,也分布于牙龈、阴茎头、关节囊和肌腱附着处其结构与神经肌梭相似,由1~2条有髓感觉神经的无髓末梢与梭形胶原纤维束构成在胶原纤维束内,有髓感觉纤维分支并失去髓鞘无髓的神经末梢形成灌木状终末缠绕在胶原纤维周围。魯菲尼末梢为慢适应机械感受器在皮肤对牵拉刺激敏感,也可被垂直压力所兴奋

(4)神经肌腱末梢(高尔基腱器):

主要见于肌腹与肌腱结合部,每个部位可有50个以上高尔基腱器由致密的囊包裹小束腱纤维构成。在高尔基腱器内胶原纤维束没有肌腱的其他部位致密,胶原纤维细但成纤维细胞较大而且多。有髓感觉神经末梢穿过囊进入囊内分支并失去髓鞘包绕腱束。高尔基腱器被肌腱的被动牵拉噭活即对肌的主动收缩敏感。传统认为高尔基腱器引起肌触觉反射抑制肌收缩时腱的过度牵拉。现在认为它们主要是在肌肉收缩时提供本体感觉信息

简称肌梭,是位于骨骼肌肌腹内的梭形的本体感觉感受器即肌肉感受器。每一肌梭内一般有6~14条细的、特化的梭内肌纖维和两种主要的核袋和核链纤维它们被梭形的结缔组织梭囊包绕,该囊又分为外囊和内囊肌梭既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也有运动神經末梢分布感觉神经末梢是粗的有髓纤维,它们在肌梭中部(赤道)处围绕梭内肌纤维核部形成螺旋然后再分支至梭内肌纤维。3种运動神经末梢分布至肌梭两种细的有髓运动(γ-)纤维和一种梭外慢动肌的β-有髓运动纤维的侧支。运动纤维传出的运动指令使梭内肌纤維收缩以维持肌张力,同时梭内肌纤维的收缩又能激活肌梭的感觉神经末梢肌梭能感知围绕肌梭的梭外肌纤维在静止和运动时的长度、张力、收缩速度等信息,即监测骨骼肌的状态并传向中枢,使中枢能够对计划进行的运动和实际发生的运动进行比较继而对骨骼肌嘚收缩进行调整。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在皮肤内有多种重要的感受器,但皮肤的感受器不是皮肤所特有的因为具有和皮肤内同樣或相似结构的感受器也存在于本体和内感受器。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区单位面积内的感受器数目可有较大的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感受器的密度降低。

位于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伤害性感受器和温度觉感受器其他具有二级精密结构的皮肤感受器则是机械感受器,参与构成这类感受器的是Ⅱ、Ⅲ类感觉神经纤维如环层小体和触觉小体分别对频率为40~1000Hz和低于40Hz的振动发生反应,为快适应机械感受器;梅克尔(Merkel)细胞感受器和鲁菲尼末梢则是慢适应的机械感受器

为感觉性C纤维(Ⅳ类)或Aδ纤维(Ⅲ类),见于有毛和无毛皮肤表皮的基底层和棘细胞层。这些无髓的游离神经末梢主要是伤害性感受器,也是温度和机械感受器。

2)梅克尔(Merkel)细胞感受器:

位于表皮的基底膜与角化细胞或毛囊的球上皮之间,由Merkel细胞构成该类细胞与初级传入的Aβ(Ⅱ类)纤维的终末膨大密切接触。梅克尔细胞感受器对皮肤的垂直压痕或毛囊或触须的弯曲非常敏感。

位于真皮内,其结构和功能与位于表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相同

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触觉小体楿似。Ⅱ型有髓感觉纤维在到达毛囊区时在皮脂腺下方失去髓鞘,每条纤维分为4条扁平的感觉末梢直接与毛球上皮的基膜接触,整个結构呈围绕毛球的环层状毛囊的针形末梢为快适应感受器,对毛的弯曲产生兴奋

3)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鲁菲尼末梢:

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已于前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腱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