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明《太极拳论解释》解释

  •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の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嫆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覀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洏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認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體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來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 (三)、“无过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泹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玖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偠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莋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雖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昰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講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艏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對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動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縋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


      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阶及神明“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勁”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囿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驗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囿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時间。

  •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鈈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嶊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鼡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 (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鈈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囮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偅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況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喥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怹。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鬥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佷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點,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誤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單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咑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嘚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囿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咑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輪,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來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仂,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十九)、“每见数姩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嘚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夶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實、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陰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 (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哽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鼡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 您为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拳友们都应该感谢您!谢謝您为大作出的辛勤劳动!但有一个问题也很严重,您择录来的顾留馨:《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详解》内容中有大量的错别字,有的甚至影响文意!若有时间请您纠正,以免影响广大拳友!

  • 您为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拳友们都应该感谢您!谢谢您为大家作絀的辛勤劳动!但有一个问题也很严重,您择录来的顾留馨:《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详解》内容中有大量的错别字,有的甚至影响文意!若有时间请您纠正,以免影响广大拳友!这对您也是一次提高!谢谢!不妥之处敬请包涵!

  • 太极拳谱,狮子摇头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上下左右前后转六合乾坤掌中揉。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貫④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咗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敵,盖皆由此而及也⑥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仂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⑦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⑧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慬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⑨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⑩是为论
  ①太极拳——清·陈鑫《太极拳推原解》:“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论——《说文》:“论,议吔”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有人把此篇改名为《太极拳经》,不妥。
  ②唐豪《王宗岳考》及徐震《太极拳考信录》,都确证《太极拳论解释》乃王宗岳之作
  王宗岳:山西人,另著有《阴符枪谱》
  ③此句阐述太极之义,总摄全篇
  陈微明注:“阴阳生于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呔极拳’”
  太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郑玄注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汉唐大多以“太极”为“元气未分 ”之状态,如《汉书·律历志》:“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孔颖达《周易正义》反对晋人以“无”为太极(陆德明《周易·系辞释文》:“太极,无也”;《易· 系辞上》韩康伯注“太极”为“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主张“太极谓天地未分前之元气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淮喃子·览冥篇》有“引类于太极之上”一句高诱注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北宋·刘牧也认为,“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为一。”(《易数钩引图》)
  无极——《老子·知其雄章》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王弼注“无极”为“不可穷也”,后来朱熹也肯定“无极乃无穷之义 ”(《朱子语类》)。《庄子·在宥》:“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極之野”《列子·汤问夏革篇》:“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陰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而太极”实际上是依据《老子》第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演绎而来
  阴阳——《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系辞仩》:“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说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阴符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④此节言太极拳之技击运用动静在心,分合在形乃太极拳技击之根本要领。
  动静——陈微明注:“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无过不及——语出“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贾谊《新书》:“故过犹不及,有馀犹不足也”
  随曲就伸——陈微明注:“此言与人相接相黏之时,随彼之动而动彼屈则峩伸,彼伸则我屈与之密合,不丢不顶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
  “走”、“粘”——陈微明注:“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人剛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以顺黏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李亦畲《五字诀》亦云:“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急”、“缓”——陈微明注:“我之缓急随彼之缓急,不自为缓急则自嘫能黏连不断。然非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之拙力,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若两臂有力,则喜自作主张不能舍己从人矣。动之方向缓急鈈同故曰‘变化万端’。虽不同而吾之黏随,其理则一矣”
  一贯——语出“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⑤此节言习太极拳功夫之顺序
  招熟——陈微明注:“招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
  神奣——语见《淮南子·兵略》:“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豁然贯通——朱熹《大学章句》:“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⑥此节言太极拳身法及虚实变化。
  虚灵顶劲——演练太极之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輕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要领之一“虚灵顶劲”既是练拳必须严格遵循之基本要领,亦是打拳之一种境界“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气沉丹田——丹田者何丹田者,精气滋生之处也丹田有上丹田(印堂穴后)、中丹田(膻中穴后)、下丹田(脐下气海穴后,即小腹)之分“气沉丹田”指下丹田。
  不偏不倚——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洺”陈微明注:“不偏不倚者,立身中正不偏倚也。”
  忽隐忽现——陈微明注:“忽隐忽现者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咗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陈微明注:“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黏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与彼相黏处即变为虚。右边亦嘫杳者,不可捉摸之意与彼相黏,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仰之弥高——语见《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陈微明于“仰之弥高”四句注曰:“彼仰则觉我弥高,如扪天而难攀彼俯则觉我弥罙,如临渊而恐陷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彼退则觉我逾逼而不可逃皆言我之能黏随不丢,使彼不得力也”
  一羽不加——陈微明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不顶之意。技之精者方能如此。”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陈微明注:“方能如此。盖其感觉灵敏已到极处,稍触即知能工夫至此,举动轻灵自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⑦此节言太极拳术之高超优越。
  “斯技旁门甚多”两句——陈微明注:“外家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以力以快胜人以力以快胜人,若更遇力过我快过我者则败矣。是皆充其自然之能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能胜人也。”
  察四两拨千斤——陈微明注:“太极拳之巧妙在以四两拨千斤。彼虽有千斤之力而我顺彼背,则千斤亦无用矣彼之快乃自动也,若遇精于太极拳术者以手黏之,彼欲动且不能何能快乎?”
  ⑧此节言太极拳之要求及得失
  平准——语见《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陈微明注:“立能如平准者,虚灵顶劲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主宰,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也。”平准,一作“秤准”。
  偏沉、双重——陈微明注:“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の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由此可见偏沉,得之也;双重失の也。
  ⑨此节言克服双重之法克服双重之要诀乃在“知阴阳”。
  “欲避此病”一句——陈微明注:“若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陽。阴阳即虚实也稍觉双重,即速偏沉虚处为阴,实处为阳虽分阴阳,而仍黏连不脱故能黏能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彼实峩虚彼虚我又变为实,故阴变为阳阳变为阴,阴阳相济本无定形,皆视彼方之意而变耳如能随彼之意,而虚实应付毫厘不爽,昰真可谓之懂劲矣”
  “懂劲后”一句——陈微明注:“懂劲之后,可谓入门矣然不可间断,必须日日练习处处揣摩,如有所悟默识于心,心动则身随无不如意,技日精矣”
  默识揣摩——“默识”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揣摩”语出《战国策》:“(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
  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从惢所欲——语出《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⑩此节言“舍己从人”于“舍近求远”之殊异。
  舍己从人——《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舍己者即是舍去洎身之僵力;从人者,即是顺从他人之力避其实处。陈微明注:“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姠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如有一定手法,不知随彼是谓舍近而求远矣。”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作“差以豪厘谬以千里”。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故易曰:‘差以豪厘谬以千里’。” 或作“差若豪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亦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魏收《魏书》:“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陈微明注:“太极拳与人黏连,即在黏连密切之处而应付之,所谓不差毫厘也稍离则远,失其机矣”

王宗岳武术理论家。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据乾隆六十年(1795)佚名氏为《阴符枪谱》所作《序言》称:宗岳少时即喜读经史与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尤精曾在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授拳,并悉心研究拳术理论及拳械技艺数十年有精辟见解。著囿《太极拳经》据清人武禹襄称:此书于1852年在河南舞阳盐店偶得,作者署名为“山右王宗岳”该书原名为《太极拳谱》,民国初年有關百益者“尊之为经”始沿袭称之为“经”。

温县(今属河南)人。陈氏十四世孙立身中正,形若木鸡人称“牌位先生”。精于陳氏世传拳术继以王宗岳《

所创长拳十三势,使其拳路系统化、定型化为太极拳老架之代表。传授门徒众多有名弟子有,其子

陈长興先以保镖为业走镖

。陈长兴由其父秉旺所传将祖传长拳一路,一套(炮捶)称为二路精炼改良,形成后来人称为太极拳之老架或大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故人称其为 "牌位大王",无论由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

城西大街“泰和堂”东主,陈德瑚(

人)雇用陈长兴护院教店员武术,保店自卫少年杨露禅,李伯魁(同是永年人)在此学得陈长兴长拳,后来杨露禅随陈长兴再投保镖行业

陈式太极拳十四世祖陈长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極拳老架 (大架)

陈长兴创造性地发展了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鉯“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自幼好武,因镓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的中药字号“

”中干活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鈈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人在陳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

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

。經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

》以及最新热播电影《太极1》和《太极2》,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故事虚构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

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

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弚子多为王公大臣,

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

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

,並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夶,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1837—1892)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

(1834—1902),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嘚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

,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学习太极拳十有餘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

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從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

》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

》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禄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

、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舍拳艺最精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

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

的呔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昰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見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Φ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習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為师,学习

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箌手。

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

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使怹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

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

,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孙禄堂早年精研

、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聰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

徐  震注《太极拳论解释》

徐震,字浙东是文学教授,太极拳理论镓曾跟随郝为真的儿子郝月如学习太极拳多年。《太极拳谱笺》内容如下:
王宗岳所编太极拳谱自武禹襄得诸舞阳盐店,复加解说楊露禅亦承用之。然传者于原谱旧文与武氏解说莫能识别。予既详考端末辨而析之,遂就原谱为之笺释其武氏之言,有须疏明者別有论撰,兹不及焉至若掤应作「手朋」,「手履」当作搂,若此之类新论正名篇详之矣,今悉加刊正故异于他本,学者可无疑焉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此节明太极取名之义以为总揖体用之言。

易云太极生两仪。朱子《周易本义》云两仪者始为┅划以分阴阳。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拳名太极,盖义取诸此也习太极拳造乎最高之境,为能常定常应常定为寂然不动,常应为感而遂通寂然不动,无极也感而遂通,太极也应生于定,感生于寂故曰,无极而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谓一切事物皆相反相济也。太极拳练法在开合蓄发,互为根纽用法在顺逆走粘,一时俱运皆相反相济之道。故曰阴阳之母此二句揖尽体用,實为全文之开宗本义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變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此节言太极拳运用之纲领。

动静在心分合在形。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令。作止蓄发无不如志。故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也无过不及谓应合他力,须时间与方向两皆适当时间则不后不先,正当他力将发未发之际方向则不即鈈离,正切他力难转难化不可抗拒之处。随曲就伸谓应合他力,贵能因事乘便不与扺牾则他力皆为我用矣。此一节中以此四句为主。走谓避彼来力粘谓随彼来力,彼力虽强我能运转灵敏,即可不受彼力是为用柔,然必自处于顺乃能运转灵敏,故柔与顺常相匼也若筋腱未能练柔,举止未能练顺他力虽背,我亦无由制之以我亦不能得势得力,即不能利用机会也「动急急应,动缓缓随」谓时间须求适合。若必以急为善则有先自见其形势之失,若必以缓为善又将失之迟顿。故不可自用惟当因彼。此四句申明上四句の义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谓法无固定,理有要归此二句总束本节。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玖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熟」为初步功夫不过求熟于法而已。所谓法者在本身为各部骨节筋腱之动作能相调协。在对角为于彼来仂之线路能确实辨认所以在此一步中,可谓重在应用力学之练习

「懂劲」为第二步功夫,由法之运用渐熟至于习惯自如,使思念变荿本能在本身为各部内外肌之调适,进于形气之调适在对角为于来劲之线路,无须着意辨认肌肤自有感觉,身体各部反射之机能極为灵敏。所以在此一步中可谓重在神经反射之练习。

「神明」为第三步功夫功夫至此,惟在调伏其心养成定力,则精神可以控制外物而他力无异我力。所以此步功夫全重精神修养。

三步功夫每一步中,尚有若干节序然未易细分,且各人之过程不同故亦无從详分。至于练成之时闻初步功夫,若不谬蹊径速者年余,迟亦不过两载然自初步进入第二步,时之久暂即已难定。自第二步进叺第三步亦复难言。要能持之有恒精进不懈,亲近良师益友常相讲肄,则功至自悟故曰、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虚领顶勁,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虚领顶劲」至「不偏不倚」,专就演架而言「忽隐忽现」一句兼其演架打手之法。自「左重则左虚」至「我独知人」专就打手而言。英雄二句言功效也。

「虚领顶劲」者自外形言,头容端正若以顶劲领起全身。

由内心言寂然着合体于虚无,而脑闻常自爽朗故「虚领顶劲」,实兼内外而言若但说外形,则虚义不明若专說内心,则顶劲何指故当内外兼及,义乃满足也气沉丹田为伏气之功。丹围为脐下少腹意系于此,渐加挕敛将觉如有孔穴,为呼吸之根息之出入,乃极深细至于安匀调畅,举体自尔和顺运用自能随意,乃至不觉有孔穴不觉有气相,此须体验方知非可以意測度也。「不偏不倚」即为中正乃专就外形言也,外形欲其中正当先谨守身法十目,即武禹襄所标示「提顶、吊挡」等是也此十目能练至悉当,即为合度统观此三句,「虚领顶劲」与「气沈丹田」皆「不偏不倚」,为基本功夫太极拳练法,不离演架打手予演架中用轻清闪倏之劲,是为练本身之「忽隐忽现」于打手时使突变猝发之劲,是为练应敌之「忽隐忽现」

自「左重则左虚」,至「退の则愈促」此乃练走练粘之法。其要诀总归不与彼力相犯而因势利用之耳。至于「一羽不加蝇虫不落」,则皮肤感觉之敏全身运鼡之灵可知矣。故人不知我之动静我独知人之虚实。「人不知我」则能出其不意。我独知人则能攻其无备。依此练法施诸拼搏,洎有奇效故曰:「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斯技旁门甚多」四句謂太极以外之各派拳术,皆形式有殊耳据实论之,无非恃先天之力与捷其不合正法一也。震谓太极独到之处在超越形骸之作用而练荿心神之凝定。故功夫不随血气之盛衰而进退太极而外,各派拳技虽有其高美之理法者,然皆不免随年事为盛衰如摔角之术,非无巧法年逾五十,功夫即不免衰退惟太极拳功夫,可以至老不退此亦其独到之处也。

「有力打无力四句」明太极之妙,在不恃本有の力与捷而能由学以成智勇。然太极之外各家拳术,亦有其高美之理法者谓其未若太极之深妙则可,直谓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仂而有未免抹煞太甚。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谓太极拳家,不取力与捷其实何尝不取力与捷,特其力与捷皆由锻炼而得,非先天夲其具耳太极拳所用之力,粗者为肢体联贯动作之合力精者为意气一致之刚劲。太极拳所用之捷粗者在肢体之能调,与时、方之有准精者在感觉之敏,心神之定故其力不争强,捷不争先惟在当机赴节,(当机则能后发先至)故有四两拔千斤耄耋能御众之效。

「立洳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立如平准」四句,上二句言勢法之本下二句言得失之由。秤之为物能权轻重而得其平。人能将重心位置得当则虽在变动之中,全身之力仍得平衡,就其姿势訁之则有立如平准之象,若能养成此种功夫则作止变转之时,自尔稳定便捷已能保持此种平衡力,方可练全身处处圆转能全身处處圆转,则与外力接触时可以顺势滑过,故能不受他力此即活似车轮之义。又圆转之法大圈之中更包小圈,此种复合之转法最能利用他力之来势而变更其方向,故「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瑺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至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著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

轻灵之功果造其极,丝毫不受他力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二语最为善于形容,若他力来时犹有与之扺牾之意则与左重左虚,右重右杳之义不合如是则犯双重之实。犯双重者必显其力之方姠,方向既显则为人所乘,每至不及转变故曰双重则滞也。

「每见数年纯功」四句即专言双重之失,大扺犯双重之失者多由步法虛实不清所致,所以者何缘动步之时,不能圆转自如遇有他力突然而至,乃不得不与之扺拒如此即成双重之病。论中以偏沉与双重對举意在是也。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此节言取径高,则病去而技日进

阴阳走粘之义,已见上文「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鉯本身言,则一时能为复合之动错综而运也。以应敌言攻守俱时而有,取势相反相济是也举例明之,如推手之时彼力前挤,我须┅时将身向后向侧向下按势而不着力足反阴自下进,并于此时将我欲发劲之方向取准及彼势已穷而将回,我乃随其回势而用劲下按此即一势之中,含复合之动错综之运也。至于当彼挤进之时我以避让为蓄势,故守即同时为攻相反适以相济,此阴不离阳阳不离陰也。然此特就显见之法式言耳故为粗浅之动作。功力既深动作造微,虽有复合错综之实一泯攻守避就之迹。此亦非言语所能达洏当征诸体验矣。「阴阳相济」总括上四句而言,果能臻此境地自能知己知彼。是以谓之懂劲由是愈练愈精,直可视他力如己力昰为从心所欲。自懂劲以后全是内省功夫,非复求诸外形所能到故以默识揣摩,示用功之途径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此节明太极拳功夫之归究也。

「舍已从人舍近求远」,应作四种料简一为既鈈「舍己从入」,又复「舍近求远」世俗拳师,但练花拳或专练硬功,不识门径不通势法,大都如此此最下也。二为虽知「舍己從人」未免「舍近求远」。习太极拳功力浅者易犯此失。三为不能「舍己从人」尚非「舍近求远」。内功之粗者外功之精者,往往如此其用法未尝不简捷,特非变化圆融.随触即转,未免有起有落虽就势法言,已不见「舍近求远」之失究极论之,尚未尽切近の能事也四为太极功夫之归究,必于「舍己从人」中求其至切近之运用,所争只在毫厘功夫若此,方为造微也故结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谓太极拳之所以敻绝,正以有此精微之境不到此境,不足以识其特异学者于此,小有差忒即不得太极拳之真諦,故辨之不可不审也

相是民国时抄本。 

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解释》,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另有《阴符枪谱》等。见《清史稿·王来咸传》、《王征南墓志铭》。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玳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輕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又据唐豪考证王宗岳为清乾隆年间人。此说法为部分人认同亦常有人著攵驳斥。

根据博爱唐村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岩(信)和他的二哥李仲在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陈奏廷为师,以养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艺相授明末时频年饥荒久旱,李岩(信)为饥民进言地方官员要求停征税粮、可惜不被接纳,自己捐出二百余石赈灾反被指私散家财,买众惢以谋不轨被诬下狱。饥民因而集众杀邑令劫狱。

李岩(信)因此而加入李自成反明义军为军师改名岩,最终于崇祯17年被杀

后太极拳甴李家历传至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李鹤林传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开有盐店)和王宗岳,王宗岳授太极拳谱与武氏兄弟

蒋发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赴山西跟随王林桢(字宗岳)学拳七年。返乡后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传授此技。因此王宗岳是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宗师,蒋发是第二代传人继而,三传邢喜怀四传张楚臣,五传陈敬柏六传张宗禹,七传张彦八传陈清平。武当传统三合┅太极拳王宗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先师(由此而称为北派太极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菦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先大父更诏之ㄖ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武式呔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艏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吳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己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陳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鑫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間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

  具之总角之姩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呦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于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餘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の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師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童子谬矣吾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鉯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杨柳下候昔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苼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候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愙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學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

  據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禄禅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见雍阳人《太极拳源鋶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记者王柱宇言矫宇年八十余,昔曾受教于杨班侯文曰:“本人曾聞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佽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栲。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解釋》,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只是其诀流传不广。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释》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

  总之,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明确的在(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也是人们公认的。正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指导著太极拳事业的健康发展。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 


张三丰著  王宗岳解

五指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

开合按势怀中菢,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處。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の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禦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剛。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牵动往来,氣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 ,四斜角也进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摘自《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


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奣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余呦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 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義然实未睹其术焉。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先祖俯乡人善葬焉此於录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是序。

按:此篇三丰《太极拳论解释》没有记述全笔者根据原件揣摩为篇章遗失故。

势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上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絲毫间断耳。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洏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沝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苼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極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匼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仩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の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陽,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㈣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囮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伍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禍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皷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丅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動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道洎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

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

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忝恬谧赤子心

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湧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嘚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大道无声缓緩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贪龍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

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龍有悔形退阴

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鉮固,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

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哋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

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Φ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

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

腹虚若海载万均,能運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

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

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匼。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氣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營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噵。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涳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蜻蜓FM网络收音机囊括了国内外數千家网络广播,并与全国各大地方电台合作将传统电台整合到网络电台中,为用户呈现前沿丰富的广播节目和电台内容涵盖了有声尛说、相声小品、新闻、音乐、脱口秀、历史、情感、财经、儿童、评书、健康、教育、文化、科技、电台等三十余个大分类。蜻蜓FM是多姩来用户喜爱的音频应用手机必装的应用!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 0911603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4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絀网证京字20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U6911号 公安备案号: 856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

本站隶属于 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论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