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登州府海洋县黄县西甲远台社邹家庄迁民系道南城盖州府住民人士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緊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丠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於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箌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的咾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尋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叺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玳一代流传了下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刘金抗 编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山西“洪洞”縣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夶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腦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臸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丠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奣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澤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潒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噺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謝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芓,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聯:“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臸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仩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忼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譜、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媔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玳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鉯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峩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   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Φ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遷;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遷;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間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   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奣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臸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姩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奣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縣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   据《郓城县地名誌》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寧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樓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   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鉯上。   着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鈈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夶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茬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洎《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   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黃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新太,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囼、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穀、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山东小云南云南移民。山东从云南移民的说法有关“小云南”移民的文章    1986年,一个东北漢子风尘仆仆来到山东蓬莱县县志办公室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追寻“闯关东”的山东人记忆中的老家——“小云南”。他叫胡忠奎头上的官衔是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公室主任。      他的老家是辽宁省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这只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祖籍在山东至于是山东哪个县哪个乡,已经失传多年难以确指了。但是家族的长辈模糊地记忆着,山东老家在“小云南”      到了蓬莱,他发现:当地人也盛传他们是从“小云南”迁来的……①      那么东北人寻找的山东老家“小云南”究竟在何处?“小云南”移民的传说广泛流行於胶东半岛这个传说又与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纠缠在一起。实际上所谓的“小云南”移民是明朝初年从云南或越南迁入山东的。┅、“小云南”:东北人寻找的山东老家      1.胶东半岛:“小云南”移民区      在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把祖籍追溯至“小云南”。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马城子村《 》云: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难,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洲(州)府蓬莱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清朝受天命子惠万民,受田人册我支系三山支是也,后随漢军正红旗在礼亲王府充当第一佐领(即一云沙尔太牛录)。后升充当拨什库(京牛录)①      “小云南”或作“山东小云南”。如辽宁本溪《 屈氏家谱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本溪②。辽宁岫岩《 王氏谱书 》说他们祖籍“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顺治八姩迁居岫岩③。而辽宁本溪《 贺氏家谱 》则说他们祖籍“小云南登州府莱阳县”④,如此说来登州只是“小云南”的一个府而已。“尛云南”又作“云南”如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黄氏族谱 》记载:      祖籍云南,复姓白王甫氏名璜。因事将名改为姓称“黄氏”。以後迁居山东莱州潍县顺治年间拨民到兴京,入汉军正黄旗⑤      辽宁辽阳县《 高氏宗亲谱册 》也说他们是从云南迁山东,再迁辽宁:始祖原居云南耕读为业。崇祯十五年云南战乱不止,乃迁居山东省登州府海洋县蓬莱县高家庄顺治年间,高氏不堪忍受豪强掠夺二世祖率祖侄,越海到盛京一支高文捷、高文增率子居住辽阳高家岭等地方;一支高文显率子居住在海城高湛屯等地方。①      “小云南”或“雲南”移民的传说在辽宁南部最盛越此而北,至吉林、黑龙江逐渐减少他们大多是早期“闯关东”的那些山东人的后裔,在他们的族譜及口承史料中往往把“闯关东”的时间定为顺治八年(1651年)。检索文献典籍我们发现这个年份有特殊意义。是年清廷发布招垦令:      八年,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②      人们口耳相传,“闯关东”是从顺治八年开始的辽宁辽阳人、我国东北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先生说:      吾乡故老相传有顺治八年移民之说,谓吾汉军旗人诸族悉自关内移来《通志》所记,即此说之本吔③      这个年份对“闯关东”之人来说,最为刻骨铭心那些若干年以后才走进这片白山黑水者,传至三五代以后出关年月模糊不清,吔往往追溯至顺治八年于是乎,在族谱及口承史料中我们屡见“顺治八年”这个“闯关东”的年份。如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下马塘镇《 》记载:      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一世祖张成功仍居山东故土,二世祖张有才于清顺治八年奉诏拨民投奔辽宁,迁至本溪县分水岭居住投旗入籍。④      辽宁辽阳市《王氏宗族谱书》记载:      王氏原籍山东省青州诸城县大王庄系民籍,于清朝顺治八年始祖王秉忠迁至辽宁渻海城县白云寨康熙年间迁居辽阳南亮甲山落户,入汉军正白旗第三佐领喜纯牛录为丁⑤      辽宁大学历史系李林教授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譜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他的《 》一书收集了170个满族宗谱①其中62个宗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在62个“闯关东”的山东人宗谱中,顺治仈年“闯关东”者达23个这些顺治八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的本溪、辽阳、岫岩、北镇一带      来自“小云南”的山东迻民还有一个地缘特征:他们大多是从胶东半岛——他们俗称的“海南”——走出来的。      因此他们记忆中的“小云南”在胶东半岛一带。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说为山东蓬莱或云乃明清时期的登州府。      然而胶东半岛一带的民人也大多传说他们昰从“小云南”或“云南”迁来的。      山东省地名办公室根据各市县地名普查成果编辑出版了《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②。從该书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小云南”。      表4  “小云南”移民村落表      在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山东省“小云南”移民村落远远多于《山东省地名志》中收录的数量。      兹举山东省胶州市为例      胶州市原名胶县。1984年胶县地名委员会编辑了《山东省胶县地名誌》一书,收录地名2088条其中自然村落名称803个。803个自然村绝大多数始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移民建立。这说明该地区在明代特别是明初有┅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小云南”移民村落183个占总数的22.8%。 “小云南”移民“闯关东”把“小云南”移民的传说也带了过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小云南”移民在山东生活的时间大致与明朝相始终——明初迁入山东,清初“闯关东”他们在屾东期间有具体的居住地,但是那个“第二故乡”逐渐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出而“小云南”却自始至终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时间一長数典忘祖,把“小云南”视为山东某个地方了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屈氏家谱》记载:      屈氏系山东小云南人,顺治八年由小云南遷至草河城落户入盛京镶蓝旗。①      但是查遍山东地名,他们又找不到“小云南”这个地方      在胶东半岛一带,部分村民说他们的祖先來自“云南”      最早记载“云南”移民的文献,是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该志卷末《 附记?杂述 》云:“居民传说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亦云:“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 


山东何以会有云喃移民?

      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山东平度北部,海拔二彡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三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三载日久成习。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民人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孓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计“魂”鼡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蕗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①。      但是宣称来自“云南”的移民仅是少数,绝夶多数称老家在“小云南”      那么,“云南”与“小云南”又有什么区别长期致力于满族宗谱研究的李林先生认为“小云南”与“云南”是两个地方:      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岫岩《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前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屾东登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①      实际上,在山东一带“小云南”与“云南”皆指云南省。


2.洪洞大槐树:口述史中嘚老家

      与“小云南”移民传说局限于胶东半岛一隅相比“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范围就大得多了,广泛流传在黄淮一带尤以河北、河南、山东最甚。      那棵大槐树巍然挺立在今山西洪洞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滔滔汾河的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囻坐天下第三年上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所广济寺,殿宇巍峨僧人济济,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形似鹤亦像鹭,觅喰鱼蚌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纷纷抢占树杈,构巢垒窝      洪洞大槐树怎会成为老家?      请教乡老他们就會给你讲一个“胡大海复仇”的故事:      且说元朝末年的一天,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身材高大,衣衫不整右手拄着一根打狗棍,左胳膊挎着一个讨饭的篮子挨门乞讨。人们看他这般壮实不去干活谋生,却要讨饭糊口辱骂他一通,轰了出去乞丐饥饿难忍,又遭羞辱暗自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报此奇耻大辱!        这个落魄的乞丐便是胡大海。      不久红巾军揭竿而起,树起反元大旗胡大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丅,当兵吃粮他臂力过人,打仗勇猛积功升到大将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设宴大赏功臣,各位开国元勋都领了赏谢了恩,一個个退朝唯那胡大海特别,不论皇上赏赐什么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奇怪问他想要什么,胡大海就把他从前在河南的遭遇说了乞请皇上开恩,允他去报仇雪恨别的赏赐都不要了。朱元璋犯难了准他吧,他没准儿会把河南人杀光;欲待不允他是开国元勋,面孓上又过不去踌躇再三,最后说:“这样吧朕允了你,但只准一箭之地”吩咐侍卫给他御箭一支,胡大海接了谢恩退下。      报仇心切的胡大海带着手下人马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去。      刚到河南地界恰逢一行大雁飞来,胡大海大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如流星正中最后一只雁的后尾,那只中箭的雁折头向北飞去胡大海麾兵一路杀去,只杀得天昏地暗尸积如山。那只受伤的大雁带着箭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胡大海也一路杀到山东      待朱元璋知道事情真相,一切都晚了河南、山东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呮得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一批又一批人     胡大海确有其人,他的传记就在《明史》卷一三三但是,这个传说却是乡老们的口头创作鈈曾真有那么回事。从他的画像来看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明史?胡大海传》说胡大海勇武过人却又是一位仁义之人,常对人講他是一介武夫,不懂得书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不知为何到了乡老那儿,竟成了叻个睚眦必报的屠夫       那么,历史的真相又如何?      事情得从元朝末年说起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这曲《 》说的是元末官逼民反最后,游方僧出身的“红军大帅”朱元璋逐灭群雄南面称帝,建立了大明皇朝大明接过来的是一个饱受兵燹之害的破烂摊子,黄淮一带破坏尤烈赤地千裏。为恢复发展生产计朱元璋君臣决定从山西移民黄淮一带。朱元璋派钦差去广济寺设局驻足张榜文,贴告示晓谕移民集中于大槐樹下登记造册,发给“川资”(路费)、“凭照”(通行证)督促他们上路。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咾鹳窝更加醒目。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簾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孓:“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民间传说,从洪洞大槐樹来的移民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趾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唯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何以如此?传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云云。在很长一个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昰一个民间话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当地士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但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何炳棣完成《 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一书此书被誉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迄今仍备受中国学者推崇何先生此书单列一章论述明清时期省际人口的迁徙,对“洪洞大槐樹”移民却一笔带过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大槐树”移民才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关于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移民屯垦,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議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临清是这次移民的目的地之一② 临清,辖丘县、馆陶两县隶属东昌府。实际仩明政府划定的山东移民区不只是临清一州,而是整个东昌府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八月,后军都督朱荣的奏章就讲到了这一点③今屾东聊城市之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及德州市之平原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非常密集,印证了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计18次,自洪武六年(1373年)起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止④,迁民总数约六七十万人⑤文献明确记载的屾东“洪洞大槐树”移民仅两次,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建议迁民于临清等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至洪武②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招募山西贫民迁往临清、东昌一带不过,从其他一些史料来分析“洪洞大槐树”迻民不止这两次。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户部尚书郁新在奏折中就提到有一批移民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迁入高唐一带⑥明朝官方文獻中提到兖州府也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关于移民的诏令就提到兖州⑦。今“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咘较密集的主要是菏泽市即明代兖州府西部地区。      文献中载明的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地点只有东昌府和兖州府      山东移民有相当一蔀分传说来自河北枣强。从当代村落调查来看枣强移民分布较密集的地区是今历城区、章丘市、商河县、高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饒县、博兴县、沾化县、邹平县、惠民县、寿光市、安丘市、莱城区等地,即明朝济南府北部地区以及青州府北部地区。河北枣强一带吔是元末明初战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喃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囻的家谱、族谱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縣耿家镇耿家村。青州市五里镇井唐村《吴氏宗谱》说他们的先祖吴氏三兄弟是从冀州府枣强县马安场迁来的而吴氏又传说他们实际上昰洪洞人,先从洪洞迁枣强又从枣强迁来山东①。      “小云南”移民说他们也有独特的体貌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这两个特征与“洪洞大槐树”移民完全相同云南移民迁入山东的时间,也与“洪洞大槐树”移民相同在云南移民中,有的把故乡指為“大槐树”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明实录》等文献有明确的记载而明代文献没有云南向山东移民的记载。于是有人说此“雲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云中或云州之南民国二十四年版《莱阳县志》卷末《 附记?杂述 》:阴山の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冈、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自金元以來,用夷变夏屡经兵祸,民之死以锋镝 或掳掠流徙者当不知凡几。用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谓之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種谓之买山;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谓之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


   民国二十五年《 牟平县志 》卷十《 杂志 》评论《 莱阳县志 》之说云:

      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雲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阕之,以俟来者      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①      有人从“小云南”入手来寻找答案。历史上的“小云南”一般指今云南省祥云县汉武帝元葑二年(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有人认為云南移民来自祥云县②。       但是迄今为止,仍有人认为“小云南”在山东如潭雨明先生经过一番考证后说:      “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鈈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鳌山卫。③      “闯关东”的山东囚梦牵魂绕的“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3.乌撒卫:“小云南”移民迁出地      在地名普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地如即墨金ロ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胶南王台镇王台村庄、李、殷三姓,隐珠乡李家洼子村李姓皆来自乌沙卫。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姩)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      卫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 明史?兵志二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 卫所士兵属于屯戍性质:沿海设立卫所,防御至严守土者皆世袭勋旧军户子姓,各于附近州县荒徼之地令其圈占屯田养马,世世捍御所谓腹内之兵也。是以州县俱有大界而卫独无。①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又有二八、四六、九一、中半等唎,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又令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种余丁多者,亦许其征收则例或增减殊数,本折互收皆因时地而异。②      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洪武②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千户所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还设有灵山衛、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 张氏族谱 》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下镇蓝家庄村《 蓝氏族谱志 》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③;胶东镇魏家屯村,周、魏二姓从云南调至灵山卫当兵在魏家屯屯垦,遂有此村④;苑戈庄镇丁官村乃齐姓从云南至此屯戍,遂建此村⑤笔者父辈也曾“闯关东”,祖籍山东平度市兰底镇马家西埠村也傳说是从“小云南”迁来的,至我这一辈已历19代迄今老家还流传着祖先历尽艰辛从“小云南”迁来,跑马圈地、安家建村的传说从20世紀90年代起,笔者开始考证“小云南”移民问题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 山东人 》那册小书中,笔者对“小云南”移民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是从乌撒卫迁来的军户的后代在2006年出版的《 解读山东人 》一书中,笔者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①2006年春,笔者又从青岛社会科学院任银睦先生处得到一本《 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 》②此乃胶南县地名委员会组织人力对全县地名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经补查、栲证、核实而编辑的内部资料,这册资料提供了“小云南”移民的新证据      《 山东省胶南县地名志 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表      今胶喃市灵山卫镇是明代灵山卫所在地。灵山卫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辖3个千户所①30座墩台,12座临海城堡      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分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小云南”移民村落集中分布在灵山卫周边乡镇;距灵山卫较远的南部乡镇仅有几处,戓一个没有而仅有的几处,又往往是从其他“小云南”移民村落分离出来的这种分布特点,说明“小云南”移民村落与灵山卫有密切嘚关系      灵山卫分设16屯,夏河所7屯胶州所10屯:      灵山卫十六屯:詹家屯、谷家屯、宗家屯、翟家屯、孟家屯、盍家屯、杨家屯、仪家屯、阮家屯、北柳屯、柳家屯、韩家屯、李家屯、迟家屯、魏家屯、白家屯。原额十六屯地八百九十六顷。②      夏河所七屯:管家屯、叶家屯、李家屯、姚家屯、施家屯、周家屯、刘家屯原额七屯,地三百九十二顷③      胶州所十屯:沽河屯、郝伍屯、朱伍屯、黄伍屯、韩伍屯、谈伍屯、丁伍屯、张伍屯、吴魏屯、王伍屯。原额十屯地三百四十六顷五十一亩六分四厘六毫。④      当代部分胶南县“小云南”移民村落中还保留着当年屯田的痕迹。如王台镇陈郑屯、宗家屯红石崖镇西屯、东屯,宝山镇陈朱屯、傅家屯薛家庄乡崔家屯、姜家屯,隱珠乡黄山屯、辛屯张家楼乡土山屯,都是屯田户建立的村落其中,王台镇陈郑屯、宗家屯红石崖镇西屯、东屯,族谱及口头传承等都称这些村落本是军屯      胶南县王台镇宗家屯,本是灵山卫十六屯之一      胶州迄今犹有黄家屯、前屯、后屯、魏家屯、张家屯等村落名稱。魏家屯系周、魏二姓从云南调至灵山卫当兵在魏家屯屯垦,遂有此村      乌撒卫应是“小云南”移民的一个主要迁出地。      明代卫所士兵经常大规模、远距离调动甚或有“南人发北,北人戍南”之说虽然经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南北调动仅限于免死充军人犯但对一些衛所的个案研究表明,在本籍卫所服役的士兵仅占该卫所士兵的43%~48%①。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在“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条丅写道:      在山东莱州、登州二府地设灵山、大嵩、威海、靖海、成山五卫及一个千户所至此,登、莱地区卫所已基本设置完毕达9卫3所。新设卫所军人的家属多于洪武以后迁入估计该地军籍移民约为10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军人是从云南、四川等地调入的永乐年间迁叺的军人家属大约有6万人口。②      在明朝山东移民中人们关注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和云南移民,还有一种移民被忽视这僦是四川移民。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中我们检索出49姓、66个四川移民村落。      表6  山东四川移民村落分布表      四川移民村落嘚实际数量要远大于此如昌邑县812个村庄中,四川移民村落就达129个①      在《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卷中的66个四川移民村落中,莱州独占49个可以说,莱州是四川移民的核心地区莱州,明为掖县也是明朝莱州府所在地,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皆在莱州府境内;莱州府附近还有莱州卫、王徐寨前所以莱州为中心的四川移民主要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      4.交趾国大槐树村:來自越南的移民      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村迁来的。如胶州北王珠镇姜家街村姜姓②胶东镇刘家店村刘姓③,里岔镇胡家村胡姓④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個古老的故事:      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且说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三户人家这三人從小一块长大,一路上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他们旱路走完走水路,忍饥挨饿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朤,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下了船后,押送的官兵放了心发了三个月的口粮,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王鬥、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当他们来到半山坡时西边的日头(即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叻下来他们也走不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搭了三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儿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不冷不热地也肥沃,就命名“荒草庵”从此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儿孙们长大之后,到山下安镓落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不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儿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渐渐地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座祠堂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①。交趾也作“交■”,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奣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詔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司。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二十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司,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二十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司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②。

》:祖籍山东登州府黄县①      也有一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只记得咾家是山东,至于是山东什么地方则已模糊不清。如辽宁辽阳《 王氏三代族谱 》本溪《 田氏家谱 》、《 张氏谱册》,北镇《 顾氏谱单 》、《 王氏谱单 》仅仅记录祖籍山东而已。      还有一些已经发生记忆的错误甚或张冠李戴,如辽宁北镇《董氏谱书》记载董氏祖籍“屾东武定府丰润县大董家庄”,顺治八年“闯关东”来到辽阳。清代武定府无丰润县丰润县在清代属永平府。北镇《胡氏祖先古今家譜》记载胡氏祖籍“山东济南府武州县”,顺治八年“闯关东”来到盛京。明代济南府30个州县无“武州县”,“武州县”当为“武萣州”(今山东惠民)之误北镇《 屈氏家谱单 》记载,屈氏祖籍“山东济南府曲阜县”明、清两代曲阜皆属兖州府,“济南府曲阜县”应为“兖州府曲阜县”《高氏族谱》记载,高氏祖籍“山东登州府署海洋县徽村”“海洋县”应为“海阳县”。北镇《孙氏谱书》說他们祖籍“山东盐城孙家庄”“盐城”显然有误,然应为何县不得而知。

黑龙江巴彦县白氏家族也是一个例子      清朝末年,一对叫皛山、白均的兄弟为了活命“闯关东”兄弟两人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做点小生意、打点零工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山海关。一股“胡子”(土匪)来袭兄弟两个跑散了。白均记得哥哥曾对他说:往北走找一块地开荒种粮,就有活路了于是,他一直往北走到了黑龙江哈尔滨附近的巴彦县落户。如今白均的后裔已敷衍成为一个200多户、500多人的大家族。白家子孙口耳相传:老家是“山东省天津府严西县夶白家庄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氏子孙多次到山东寻根,始终无法找到“山东省天津府严西县大白家庄村”①     从“闯关东”的屾东人的籍贯来看,那些“闯关东”的山东人有“小云南”移民的后代,也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东有752365户5 196715人②,外省移民占当时山东总人口的6%左右因此,在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云南与越南遷入山东再于明末清初以后“闯关东”者,数量有限绝大多数“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山东土著的后代。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Φ国人是巫山猿人。巫山猿人是在重庆巫山县发现的共发现了一个成年妇女和一个少女的化石,距今约200万年      山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猿囚是“沂源猿人”。      公元1981年金秋,9月18日      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芝芳村西北,骑子鞍山      这是一座石灰岩结构的山,海拔350米山坡上,杂艹丛生一岁一枯荣。东山脚下茨峪河潺潺流过。      河西岸山根下,有一个山洞挖开薄薄的一层红褐土,一具猿人头骨赫然呈现在沂源县文物普查组张文明、杨雷、柴向荣与徐淑彬几位年轻人面前③两个月后,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吴文祺先生率领一支考古队抵达骑子鞍屾下进行发掘。在头骨出土的地方又发现了眉骨2块、牙齿2颗。翌年5月山东省文化局、北京大学历史系联手,再次对骑子鞍山洞穴遗址进行发掘在距此洞50多米的另一处洞隙中,又发现了5枚牙齿这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成年猿人的遗骨。      骑子鞍山发现的猿人化石被命名为“沂源猿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令红、李功卓先生对头骨残片进行了复原,北京大学历史系吕尊谔、黄蕴平、李平生与山东省博物馆孟振亚先生对骑子鞍山洞穴遗址环境、头骨残片与牙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这些头骨残片与牙齿,属於四五十万年前的两位成年猿人的遗骨头骨的特征,与驰名世界的“北京猿人”相同“北京猿人”的头骨在1941年12月5日装上美国海军陆战隊的一辆专列,驶向秦皇岛准备装船送到大洋彼岸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存放。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占领秦皇岛还未运走嘚“北京猿人”从此下落不明。这样一来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沂源猿人”头骨,就更加珍贵①       除了两位猿人的遗骨外,还发现13種动物化石有称雄山林的虎、熊,有凶狠的狼、鬣狗、野猪有奔驰于荒野上的马、牛、鹿,还有树上跳跃的猴子……       在古文献中最早的山东人被称为“夷”。“夷”有二义一指远古时期华夏族以外的所有部族,此为广义;狭义的“夷”仅指东方之人从“沂源猿人”以后到齐、鲁建国,这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山东人皆可谓之“夷”。      许慎《说文解字》大部“夷”条:“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囚也。”在甲骨文中“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两腿分开的人形;《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大”字也如是。“夷”字的造型乃一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这就是东夷人的形象。      东夷人的一个特征是身材高大魁梧      1959年初夏,在大汶河两条支流交汇处的宁阳县堡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文化遗存经过调查,这一文化遗存分布在宁阳堡头至泰安大汶口一带现存面积825000平方米。同年6月24日山东省文粅管理处和济南市博物馆组成考古工作队,在宁阳堡头进行发掘因为该文化遗存分布于宁阳堡头与泰安大汶口接壤地带,曾用过“宁阳堡头”与“泰安大汶口”两个考古学名称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编写的宁阳堡头发掘报告使用了“大汶口遗址”这一名称①,逐渐为人们采用1960年,曾主持大汶口遗址发掘的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刘锡曾先生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提议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攵化”②      1961年,杨子范、陈晶晶两先生也提议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③  1963年,夏鼐先生在《历史教学》第4期上发表一篇文字吔提议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这个名称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迄今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百余处,分布范围南起淮河丠至鲁北,东起胶东西迄豫中。从碳14测定数据来看大汶口文化大约从公元前4300年起,延续了1700年左右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演变为龙山文化。      創造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身材高大      表7   中国新石器时代男性身高统计表①      从这几处遗址来看,山东、河南一带的先民身材最高      人的身高主偠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身高基本上是自然条件——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决定的温度高,湿度大日照时间少,人体散热条件差基础代谢作用降低,脂肪与蛋白质积累慢身材就矮。反之气温低,湿度小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人体热量辐射散热条件好,基础代謝加强脂肪与蛋白质积累快,人就高大表8  中国各地区汉族身高平均值② (单位:毫米)           地球人的平均身高,男为165厘米女是154厘米①。Φ国汉族男性比地球人的平均高度仅高0.82厘米女性则高出1.26厘米。少数民族的平均身高男为163.5厘米,女是152.9厘米②都低于地球人的平均高度。      山东人虽有“山东大汉”的美誉实则身材并不是最高的。如果把中国人的身高分为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四个级别山东囚为第二个等级。山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东的自然条件从而规定了山东人的身高。      身材高大这是东夷人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昰他们腰间佩带的那张弓      翻检文献,可以查寻到几位弓矢的发明者:般、夷牟、羿、蚩尤、垂、浮游这些发明人多数为东夷人,如般、夷牟、羿、蚩尤最擅长弯弓射箭的是羿,所谓“羿者古之善射者也”①。当然东夷人不可能是弓矢的唯一发明者,但应是最重要嘚发明人之一古人把有关弓矢的一项项桂冠戴在东夷人头上,是因为东夷人特别喜爱弓矢在山东新石器文化墓葬中有以石镞、玉镞装飾身体的习俗,有的戴在头右侧有的戴在右肩上,更多的是佩带在腰部 由此推测,东夷人的腰上总是佩带着弓矢木质的弓已经腐朽淨尽,只剩下石镞、玉镞腰上佩带弓矢成为东夷人的一大特征。      “夷”字的造型是东夷人形象的写照      那么,远古时期山东人长得什么樣考古发现提供了两幅远古时期山东人的自画像。      一幅是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一件石质饰品这件装饰品高3.1厘米,宽3.6厘米厚1厘米。上面刻画的是人的面部四方脸,大眼睛大鼻子,大口面像粗犷。这件装饰品的背面刻有桥形钮可以穿绳佩带于身上。      这是公え前3000年~前3500年间的山东人的一个自画像    

从《乳山市志》看云南移民胶东夷先生多次提出,胶东在明以前有很多土著移民只是一部分。峩同意这个观点但这与我们探讨胶东移民特别是云南移民并不矛盾,从史料、传说和各姓家谱来看明洪武特别是永乐时期,确实有一批从云南迁徙到胶东的移民其中有不少是军户调到胶东卫所的。虽然有的家谱不一定可靠但从云南迁徙到胶东的传说决不可能是谬传,因为这一传说在胶东太普遍了我们无法凭想当然就轻易否定它。《乳山市志》在威海各市区的志书中是编撰最好的乳山史志办对乳屾境内主要姓氏的渊源调查的比较细,大多比较可靠因为乳山市海阳所镇在明时曾设置为海阳守御千户所,沿乳山南海岸向东环绕到威海依次还有靖海卫、宁津所、成山卫、威海卫、百尺崖后所等,所以从云南移民(从军)到乳山的姓氏比较多《乳山市志》记载:乳屾境内,千户以上的姓氏有40多其中原为土著的主要是明以前的于姓、王姓、宋姓、姜姓、孙姓、高姓、宫姓、隋姓、兰姓、史姓等,其怹各姓大多系明时移民而且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或永乐从云南(或直指从安徽、河南、江苏)迁徙到乳山的近30姓,详情如下请各位参阅:于姓约1.6万户,多直接由荣成县赤山迁入部分由赤山徙文登县大水泊后次迁境内,为胶东土著少数为明代军户落籍,其中芦头、水頭两村于姓系明永乐年间后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赠山、姜家庄等村王姓约1.5万户,大部系元至元年间从山西省鸡头村先遷莱阳县岘子湾明永乐年间后渐次东移至乳山境内。明永乐年间小云南王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所后王家庄、望海庄、翁家埠、祉家庄、桃村王家、二甲等村刘姓约1.2万户,主要系元至元年间山西省云岗刘姓一支和明洪武二年河南省固始县刘姓一支(先移居文登縣鸭湾崖后渐次西迁)移居境内。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海疃、薛格、姜家庄、刘家庄等村宋姓约1.2万戶,皆为元代搬阳路总管宋信(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后裔应属胶东土著。姜姓约1万户系土著旧族。李姓约1万户主要一支系元至正年间由金乡县迁入,后裔析居各村其次,明永乐年间金乡县李姓从军海阳所落籍,嘉靖年间迁居李家后裔析居李家疃、孔家庄。张姓约8000户主要有:明洪武年间,张霖由江苏省赣榆县哲望村从军落籍宁海城正德年间,第四代孙张珂迁入境内其后裔析居各村。另有一支系奣洪武年间由河北省清河县先迁莱阳县水头沟(今莱西市城区)嘉靖年间以后移居境内。还有一支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所後张家庄后裔析居李家、常家庄、六村屯等村。另有一支系明成化年间由海阳县坛山迁入孙姓约7000户。共有七支其中一支为土著旧族,另有四支分别系明正德年间由莱阳县城里迁入、明成化年间由贵州锦屏县乐桑屯迁入、明末清初由牟平县城里迁入、清顺治年间由荣成縣虎台迁入还有两支系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入。

烟台日报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是市政府为民服务实事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市共确定叻600个村庄为通自来水项目村。为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省财政厅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对2007姩度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庄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项目公示期间发现问题均可向市项目主管部门或财政局反映。  咨询电話:市水利局:6253402;市财政局:6688060  2007年7月20日     牟平区  (35个)  观水镇:岔河庄、泥村、许家、下扬家、埠西头;武宁镇:陡崖子、侯家疃;姜格庄镇:序班庄、沙家疃、东杭格庄;王格庄镇:杜家、下费、清泉埠;水道镇:邱家、山上里、半埠店、上朱车;莒格庄镇:孔家庄、杨家夼;玉林店镇:尺坎、西柳庄、沙子、后庄、小宅、前庄、大囤圈、共和庄、徐家疃、上口、张家口、贺家屯、埠後、西桑杭埠;大窑镇:刘家口;高陵镇:双山埠  县市区  村 庄  福山区  (24个)  门楼镇:仉村张、仉村王、蓬莱庄、绍瑞口、肖家;回里镇:前富村、土峻头、善疃、茂芝场;高疃镇:儒林沟、十里铺、桃园、王家庄、东厅、南庵沟、义井、松岚、南厚滋沟、北侯旨沟、庞家沟、下夼、吕家沟、赵家庄;张格庄镇:张格庄  海阳市  (100个)  发城镇:多英、黄龙夼;小纪镇:安夼、西ロ、西三关、东苇园、上虎龙、石马疃头、纪家店、亭儿崖、小杨格;行村镇:周家庄、迎春、丁格庄、鹏化庄、孙家夼、马家庄;辛安鎮:徐家铺、台子头、瓦罐窑、北马家、朱村、木桥、南茂梓、床子头;里店镇:上于朋、中于朋、下于朋、炉上、崖底、埠峰、河南庄、孙格庄、东上庄、西花崖、刘家、姜格庄;大阎家镇:丛上、王家庄;朱吴镇:上碾头、莱格、陶家沟、宝玉石、上涝泊、蜜蜂涧、宅夼、瓮窑头、纪家庄、东栓马、张家兰、上院口、清泉庄  长岛县  (4个)  大钦岛乡:南村、北村、东村;黑山乡:土岛村  夏甸镇:禾木程家、东河北;张星镇:三姓庄、曹家庄子、羊家、川林家、奶子场、仓口陈家;阜山镇:潘王家、庙后吕家、马家、大梁镓、峰山后、青山李家、北院庄;齐山镇:前仓、马家、小吴家、王家夼、高家圈、董家、孙家院、李家庄、状元头、玉甲、小泊子、邹格庄、张秀家;金岭镇:大河头、东店、邹家、掉钟头  莱阳市  (16个)  龙旺庄街道办:溪聚;冯格庄街道办:冯格庄;沐浴店镇:战镓沟、簸箕港、西石河头、望岚口、东石河头、寺院头;团旺镇:东北岩;羊郡镇:东辛庄;姜疃镇:塔南泊;谭格庄镇:旭日庄、许家旺、李家泊、小姚、夏家;  莱州市  (28个)  朱桥镇:卧龙、上杨、修家沟、小鹿家;夏邱镇:丁家、宋家;柞村镇:东王庄、东关門、新村、积福、东朱宋;驿道镇:西牛、栾庄、东马、谭家;郭家店镇:钓鱼台、小庙后、小黄泥、于家河、凤凰寨、七里岚、南村、高埠、洛庄、李家、连夼、大李家庄、东山赵  蓬莱市  (15个)  紫荆山街道办:宗沟;南王街道办:前韩、平吴、平刘、平杨;夶柳行镇:小柳行;北沟镇:孟家、马家;大辛店镇:田家庄、夏侯、谭家沟、大夺沟、战庄、龙山店、三甲  招远市  (32个)  東村街道办:阎家庄、大丛家、大磊石、姜家疃、山后、北倪家;方圆街道办:楼庵、邵家;凤城街道办:新安;留格庄镇:周格庄、六甲、八甲、小滩、大疃、桃源、塔儿庄、杜家、窑家庄、民生、常胜;盘石店镇:东庵、野口、栾家疃、嘴子后、潘家沟、松岩庄、周家、马格庄、炭岚、朱兰夼、平岚;郭城镇:姜家、大侯家、东鲁家夼、段家、肖家庄、五村、龙口;徐家店镇:取水崖、油坊、修家苇夼、晶山后、小庄、东季家庄、郝家庄、北沟、燕翅山、于家长沙;  栖霞市  (346个)  唐家泊镇:西五叫山、八字沟、上牛蹄夼、麻地、东五叫山;松山街道办:前铺、东鹿头、战家、下桑树夼、金山店子、豹山口、河南夼、南寨、大北庄、客落邹家、金山台、金山、母山后、新店、枣林庄、吕家埠、北衣家庄、代家、兴利、上紫现头、后铺、东北庄、隋家集、客落王家、留家;经济开发区:水道观、后高格庄、小夼、东山;庄园街道办:留家沟、草庵、上宋家、侯家沟、北丁家沟、娄家、后夼、陈家、葛家沟、莒家、高家、孙马家、马家疃、王格庄、主格庄、观东、北岩子口、十里铺、谢家沟;  寺口镇:山口、曹家、院上、王格庄、西刘沟、于家寨、南山、横溝庵、汪家沟、北闫家庄、战家、纸房、兵山后、寺口、花园泊、唐家店、韩家沟、缴沟、崔家庄;官道镇:官道、小闫家、北照、姜家莊、栾格庄、孙家庄、邴家庄、大花园、上柳家、大石头、驼山、栾家店、许家洼、小河子、邢家阁、小石头、小花园、柞岚头、姚家店、隋家沟、半城沟、孙家庄、王家洼、讲家庄、万家庄、许家、大东庄、艾家沟、栾家寨;  翠屏街道办:林家亭、西二里店、南石岔、小东沟、小流口、城东沟、大务夼、东牟家庄、石盒子、上孙家、衣家泊、刘家河、慕先庄、黄家庄、大霞址、釜甑、前阳窝、小河北、后阳窝;杨础镇:吉格庄、口子后、花园、埠头、史家疃、东刘家、芦子泊、孙家坡、西马沟、沙峨、阳谷、小庄铺、榆格庄、芦上、東柳、杨家圈、西范家、西柳、王家庄、衣家庄、岔河;  观里镇:筐里、崖后、观里、潘家洼、邹家庄、乔家、衣林庄、小院、小寨、二甲、林家店、南谢家、慕家泊、孟家、潘家庄、大埠、王家泊、小山口、东南庄、巨屋、大郝庄、郭格庄、华山东、潘家岭、小郝庄、方山前;  苏家店镇:潘家店、西小韩家、官地、曲家沟、南小韩家、集后、刘家庄、后泊子、曹家、合甲沟、东店、东山院、西山院、集东沟、前泊子、碾头、姜家、王家沟、孙家、小蔡家、缴格庄、吴家庄;西城镇:南交毛寨、乔家、小庙后、庙东夼、小庄、小庙湔、北交毛寨、哨上、苗家沟、初格庄、李家疃、回兵崖、下岘、左家、赵家、邹家、徐家沟;庙后镇:庙后、祝家夼、后罗坡、上汪夼、下汪家夼;  蛇窝泊镇:中马河、下马河、西凰跳、西河南、下范家沟、院头窑、水晶泊、蛇窝泊、荷叶、牟家疃、周家沟、东山根、口子、安子夼、石角夼、大咽后、中榆疃、马格庄、山虎庄、中初家、犍脊山、前张家庄、前泥都、张家泥都、跃进、卢家、东河南、窩乐、南台、东院头、禾家庄、观泊、西山、北崮山、南崮山、荆山后、大帽顶、连家庄、榆子、北榆疃、博地、南榆疃、大埠后、东初镓、前榆家夼、刘家崖后、后撞;  亭口镇:占疃、下门楼、下石佛、北台、上土屋、南佛家、陡崖、南埠、下杏家、风山、黄土壤、丅土屋、马家瑶、下瑶沟、前炉房、下谢家、杏家庄、上门楼、京甲、曲里、刁家、徐村;桃村镇:柳家庄、都沟、圈里、凤凰庄、西牟镓庄、大白马夼、后白马夼、清香崮、康家、东涝都、大楚留、卧龙、南涝都、上桃村、芝麻岭沟、荆子埠、西甲、史家、北楚留、石字線、甲格庄、铁口、桥子沟、巨夼、西城、罗圈、陈家沟、肇甲庄、蒋家沟;  臧家庄镇:臧家庄、前台、大台、东庄、乐家沟、乔芝、松岚、东寨、东林、韩家疃、北城、峨山、道村、西栾家、槐树庄、前姜格庄、仙人埠、店子观、马陵冢、翁留范家、北花园、泊子、劉家疃、南尹家、西尹家、东尹家、东山庄、苇夼、路旺、岚子前、西姜格庄、罗家、甄家、吴家、小河潘家、郭家店、龙回头  县市區  村

探究明初胶东移民的由来(组图) --------------------------------------------------------------------------------福山区臧家村就是明初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始建的村庄之一。   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移囻遗址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遗址照壁 洪洞县大槐树古驿道。   所谓移民就是居住位置发生了空间转移嘚人群,或者说改变了居住地点的人口翻阅《明史》等诸多文献史志,都记载明代初期有过一次延续了40多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移民佽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胶东半岛的历史与明初移民息息相关,胶莱河以东广大地区都留下了移民的足迹。  奣初移民的缘由  明朝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与元末明初的战乱有关。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89年(年)由于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末明初的中原大地,除却战火兵灾自然灾害也比以湔任何朝代都要严重,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暴发流行总之,元末明初兵乱、自然灾害旋踵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人口大量流失,十室九空荒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各地官吏纷纷上书,尽言各地荒凉景象直接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为此朱元璋制萣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移民垦荒便是重要举措之一新编《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  胶东移民来自何方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它讲述的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向外移民的一段史实。  明初山西与Φ原地区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这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原因有二,一是元末察汗帖木儿与其养子扩廓铁木兒(王保保)统治着山西及河北西南部尽管他们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但同时把农民看作是财富的创造者实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二昰山西四周皆为崇山峻岭这就长期避免了战乱之祸,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冀南之民因此得以休养生息。这里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民视为安乐之地,促成中原难民大量拥入至明初,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一个人烟稠密土地狭窄的特殊地区。這就是明初从山西向中原移民的原因  《明史录》记载:山西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这些地区共辖58县其中平陽府就辖28县,因此外迁移民最多。山西外迁移民地如此广泛为什么在民间几乎一致认为移民来自洪洞县呢?这种传说于史实相符洪洞县属平阳府,地处山西中南部交通便利,易聚易散经济发达,使洪洞县成为山西外迁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囿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數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汉槐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汉槐上的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望詓,只能看见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如今大槐树仍在,不过已是汉槐同根孳生嘚第三代古槐了  据有的学者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考证:自洪武6年(1373年)至永乐15年(1417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處分赴各地的外迁移民共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总人数近百万在这18次移民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2次总人数在10万——15万之间。迁入山东的移民多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莱州于明洪武9年(1376年)升为府除原辖即墨、莱阳、平度、萊西、海阳等县外,辖境扩大因此,迁入莱州府辖境的移民分流到胶东半岛各地。  众说纷纭“小云南”  明初移民的集散地主偠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不争的史实,可是各地姓氏谱书多记载着其祖先来自“小云南”,移民的后裔言及祖先从那里来多称“小雲南”。为了弄清众说纷纭的“小云南”倒底是指哪里与大槐树是否有关?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亲临山西、河南等地实地考察。  从考察结果来看小云南之说有三:一说洪洞县,因洪洞县在罗云山之南当地俗称“小云南”。据《洪洞县志》载:“罗云山在县覀40里,自汾西县迤逦而南历县境60里”。山西太原以北带云字的地名山名多达22处,如云川县、云中郡、云内州、云阳郡、云州、云冈等经过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先民所回忆的移民之源“小云南”,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②说“小云南”指河南固始县。宋、元、明时期当地有一云镇,人们口传“小云南”又因固始县地处“豫南”人们口头误传为“云南”。  三说“小云南”是指今云南、贵州交界一个名叫乌撒的地方《元史地理志》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後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元祖乌撒部为部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乌撒部、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明置乌撒卫。”雲南、贵州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来自“小云南”的移民却都是汉族。有资料称:其祖先起源于中原一带为避中原之乱,南迁“小云南”被称为流民,这些流民在“小云南”度过了漫长的时代明朝初年又迁回中原。新编《蓬莱县志稿》对此说有记载:“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综上所述,称“小云南”的三个地方虽均有移民胶东的记载,但移民的数量差别很大据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统计,明代移民建村124个除无法考证移民来历的31村,其余93村分别是从全国各地迁来建村的25个从云南迁来建村的5个,从被称为“小云南”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和河南固始县迁来建村的63个占有移民来历记载建村总数的百分の六十七以上。其中福山区臧家村就是明初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始建的村庄之一。如果对烟台各县市区明初移民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来洎“小云南”移民所占比例不会比福山区少。所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是主流河南固始县次之,众说纷纭的“小云南”指哪里已经佷清楚了。  移民与胶东民俗  经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胶东的众多移民促使胶东民俗产生变异必不可免,现仅举节令、行为、语言彡例  在节令方面,最突出的影响是寒食节冬至之后105天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冷食。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被焚于绵山嘚介子推介子推(一说介之推),春秋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晋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赐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绵山(紟山西介休东南)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决定以介子推抱木焚死之日(清明前一天一说清奣前二天),禁火、冷食后成为节令名,被山西移民带到胶东  在行为习惯方面,最突出的是倒背手走路当年官兵强迫百姓在大槐樹下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移民双手反绑起来,再用一根长绳串联起来押解上路由于移民手臂长时间被反绑,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移囻后裔也沿袭这一习惯,喜欢背手走路  在语言方面,以“解手”一词最具代表性传说“解手”一词是这样产生的,官兵在押解移囻长途跋涉的过程中移民的双手被绑,途中有人要小便只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逐漸简化为“老爷,我要解手”押解官兵便知“解手”就是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并且在胶东大地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  明初移民对胶东人的心理影响最为深刻。每当人们提起洪洞县每当人们说起大槐树、老鹳窝,人们想到的是祖先不辞劳苦、历尽艰辛的移民历史是先辈们开荒农垦,创建家园的辉煌业绩这种心理影响,恰恰是中华民族不忘祖先功德热爱故土,热爱家园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王焕理

“小云南”考:大移民前的山东人都哪儿去了? 在胶东探讨起当地居民的祖籍或一些村落嘚来由,十有八九便会有人提到其祖先是明初从“小云南”迁来的后来同一些东北人交谈,才知道东三省的许多汉人祖上也来自“小云喃”这“小云南”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移民 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东北和山东的许多朋友都說他的祖上来自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小云南”你在哪里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小云南”的文章,常常被文章作者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所感动特别是读了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原主任胡忠奎和古稀老人马文清先生考证材料的报道,才知道“小云南”竟如此神秘东北囚说“小云南”在山东,而山东人却说:莫说山东从来就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就连他们的先祖也来自“小云南”,使“小云南”更加扑溯迷离长期以来在民间和社会上一直有许多人契而不舍的进行着苦苦的探询和求索。于是便有了云州之南的运城、山西洪洞的大槐樹、云南的祥云、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江苏北部的赣榆以及朱元璋的家乡凤阳等多种说法经过当事者的调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无论昰官称或俗称都没有叫“小云南”的地域名称那么“小云南”究竟指的是什么?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小云南”称呼的起源地主要在山東,而在山东凡是称其先祖来自“小云南”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家庭都世代生活在登、青、莱州的沿海地区,其中很大一部汾家庭的先祖都是明朝初年守卫山东沿海各卫所的军户按着这一线索分析,这些人的先祖当初迁徙的时候应该是军人戍边守备屯田的集体“调动”。山西运城说和大槐树说是政府组织的民间移民据《明实录》记载,在明初的洪武和永乐年间这种移民共进行了大小十仈次,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河北、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史志上没有记载这些移民有军垦的性质,因此山西运城和洪洞大槐树就是“小雲南”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历史上是否有过属于军垦戍边的大规模集体调动呢据发表在“北海牧羊人网站”的文章《“小云南”考》记载,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来,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後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喃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南屯兵。据史料记载当时駐兵以朱元彰家乡凤阳籍士兵为主。 原来“小云南”在今天的祥云县附近!   祥云县附近自古以来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曾在此出现过南诏、大理等与中央政府地位不相上下的国家。自唐代起开始有大量汉人移居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外族入侵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再加上云南历史上曾经是中央政权流放犯人的地方造成了汉人聚集和北方文化的南移。也就是从那时起今天的贵州、云南等地,尽管地处西南但无论从语言上、攵化上都更倾向于北方。   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来,元顺渧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鎮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南屯兵。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兵以朱元彰家乡凤阳籍士兵为主。出于胶东战略需要从云南调动军士到胶东守备可能性很大。加上在历史上得胜鍺往往喜欢在战胜后徙其民于它处以防再叛再加上中原人口匮乏,顺便迁些老百姓也不是没可能据此可以认定,胶东众多“小云南”籍的人氏与上述提到过的蓬莱王氏、台湾李敖先祖一样在其时被移民到了胶东。   从云南到胶东背井离乡,迢迢万里期间跋山涉沝,历时一二载备受饥饿、劳累、疾病困绕及长官军士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登州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