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讲究太极拳节节贯穿的方法,这个有教程么?

     一颗钉子要是一直没有楔到墙上去,大概是因为左右上下的选择还没确定好。确定下来的时候,操作就简单了,锤子不行换锤子,钉子不行找钉子,这两样都不行,现在还有电气化的冲击钻,要想钉上去办法会有的。

假如生活里的一件事没做好,一个最大的坏习惯是怨天尤人,其实不用怨别人,做不好的原因也不是我们没能力,主要原因是信字还欠缺,信字不足,做事就不笃定,不笃定会人浮于事,就肤浅毛糙,事情就不容易成就。我就是这样一个正信不足的人,我做事之前都要到处找许多的道理来论证说服自己,然后才能升起信字来,这样做事的坏处是下手比较慢,不过,一旦做起来进步也不慢。

      所以,信字欠缺的人很需要讲道理给他听,把道理讲到人的心坎上了,信字生出来了,做事就容易了。生活里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有信再去做事,过程里就不会有犹豫不决的念头出来干扰你,即使有什么困难出来也不怕,我们还是能一往无前迎上去,游刃有余完成它。

看看,大道理其实都是浪费时间的无用话,好像讲道理就为了叫人相信它才不得不讲的,就像我们的武学,我们讲的道理最多,无非是叫大家知道我讲的话不是骗人的,你信了,武学锻炼起来就格外卖力气,别人再说多相悖的话也不受影响,这都是信字升起来的好处,好了,我们现在继续说「节节贯穿」这个道理。希望继续给大家练拳增益些信心来。

     「节节贯穿」这句话练太极拳的都会说,实在要讲的明白,讲到我们的心坎上,这个较比有难度,有人说:我们讲节节贯穿,是你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要空开,在此基础上,有了向下松沉的气势,再通过脚下的反弹力,节节贯穿上来,由腿而腰,由腰而通达两臂。

 这是我从网上摘来的话。在这话里,关节要空开什么样啊,向下松沉是种什么感受啊,怎么做到它?怎么做才能由腿而腰,由腰而达呢?这都是叫练拳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我们武学里许多的文章都这样被写成抽象艺术派,看标题好像什么都要解开了,可是,内容看完了,还是什么都不懂,但愿我们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懂。 

节节贯穿大体有两层意思,第二层是第一层的加深,第一层说明白了,第二层也就懂了,我们现在说第一层。

我们先学习两个现代科学词,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为知道节节贯穿的道理,需要先知道这个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怎么回事。书上说。划船的时候,桨将水往后推(作用力),水将桨往前反推(反作用力),从而使船能前进。这是节节贯穿生活里的常见例子,这个很好懂。 其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是我打了你一巴掌,也相当于你反击了我同样一巴掌的力,这是互相的。说一个从楼上掉下来的人,对地面也有一个大小相等并且方向相反的反弹力,因为地球和人之间,存在着质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样人能体会到的作用力还有速度比地面「体会」到的作用大得多,所以人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

上面说的这是人与物在作用力方面的感受区别,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疼痛的大小与我们人体的质量致密弹性程度有关系,也与感受器的敏感度有关系,还与受与被受的心里感受有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打人与被打情绪反应有落差,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力是相互的,打人没干系,这个是不讲道理。

我们跑步的时候,跑步的后蹬腿与体重通过脚给地面一个作用力,这时候,地面也给人体施加一个向前上方的反作用力,这样我们人就能开始往前跑动了。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看不到有人在空中大步走,这是地球的引力造成的,人不能抗拒,我们地上的人体运动行为活动,是筋肉相互竞争的力之间不平衡时发生的,我们这种由肌肉产生的力,是控制姿势与运动之间复杂平衡的主要方式。

运动方式是一样的,不同的个体运动的能力差别非常大,即使是同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比年老的时候,能力大的没法比,一个人的本事,要看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能力大的机体远比一个能力相对弱的机体要跑得快,这个能力在我们排除外部阻力的状态下,我们个体肌肉的粘滞力、关节的加固力还有各肌肉间相互平衡的弹性张力,这些因素的综合表现,是我们这个机体皮囊呈现力量素质的最好方式。

大家不是总怀疑:练武的人去学什么人体解剖啊,答案就在这里了。我们要学习分析这些能力,掌握这些能力,才有机会上升到我们武学这个「节节贯穿」上面来,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往高层次上面走。

       好的身体素质,就像质量好的钻石,越致密越纯净,当我们筋肉之间的致密弹性间隙,在对挣互为阴阳相对平衡的作用下,合成一个统一有效的传导介质,这就具备了武学中借力打力的基础,这也是武学借力打力最好的科学依据了。

      再进一步来练习术的运用,反弹振荡与发放就熟悉了,这个动作具有的条件是我们自身重量反作用,五弓组合张力弹性造成的速度与力量,外力速度,力量等这一系列的力的组合,所有这些条件一旦成熟,我们就可以在瞬间无意识状态下被我们这个阴阳互抱浑圆传导体同动反作用到对方的身上去,这都是一瞬间就完成的事。

在这些条件中,力的传导通过介质的质量结构紧致程度来决定力的传导丢失的多或者少,这是造成节节贯穿的主要内容,为了了解这种介质传导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来体会这个致密结构传导反作用力的直线威力,我们可以找一根胳膊粗的2米直木棍,按在肚子上去撞墙,不用跑起来,也不用大力气,你看看墙撞我们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啊,这是反作用力直线传导给我们造成的威力,这里体验的感受程度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传导丢失的越少越好。

      过去我们古代人攻城门的时候,有一种武器是专门撞城门的,那个撞柱都是最硬的,有的要削尖了头,有的要加铁器装头加固,这都是要保证力的传导要直接无误。 

      小时候,我们学拳的时候,师父常说:别打软,塌好腰,这是那个腰脊板似牛的基础,也是为了传导不丢失,锻炼节节贯穿准备的。

生活里,我们还有一种体育运动是「撑杆跳」,这个运动是利用力的反作用来接力借力进行跳高的,与上面的柱体传导稍稍有不同,在这里面弓的弹性施加力参与进来了,弹性力参与放大加速了力的威力,小时候我们玩的时候,找一根空心有韧性的竹竿,弹起来人像是长了翅膀,玩起来饭都忘了吃,这个弹性力的参与就是我们武学需要的另一种条件,当我们人体把这两种完美无缺的结构特征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生而为人就更有趣了,练武锻炼也有了趣味性。

      说这么多,大概我们还是不懂什么是「节节贯穿」,好吧,我们再来看下面图。

 这是按在地上的一只手,施加在手上的压缩力会反作用往上,这个力通过腕(1)被传递到桡腕关节与桡骨(2),该力拉紧了骨间膜(以双箭头来表示),骨间膜将一部分压力转移到尺骨(3),并到达肱尺关节(4)处的肘,到达肘部的压力最终朝着肩(5)的方向传递,拉紧(紧棚)的结构以细长箭头表示,下图是骨间膜清晰图。

看到了吧,这是武学节节贯穿较好的科学解释了,假如按在地上的反作用力到达桡骨,这时候骨间膜如果不具有足够的弹性张力,这个力就不会被完整的传递到尺骨,力就会在桡骨,或者是桡骨上端被往上传递,很明显,力的作用失了轨道,碰撞就发生了,对应机体会造成损伤,力就要被损失,被「吃掉」了,也或者是力在松弛的骨间膜被分散掉。

      我们人体就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卯榫结构,这些结构组织间都有相应阴阳互为的拮抗作用体,他们互相联系,节节相系,当力的作用上身到达某个关节,我们自身具有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本能做出相应的意识自我调节,这个力就会遵循一定的筋肉走向轨道,依次经过被传导。

      反过来啊,当我们的筋肉血脉,粘稠或者是粘连或者僵硬,或者薄弱达到一定差异度的时候,形意分离的差别会造成意识调节系统滞后或者受阻,我们本身具有的这些同动节节贯穿的功能也就受限了,受限的人体会逐渐失去了这个节节贯穿的能力,甚至连起码驾驭自身运动模式的能力也没有了。

     这是不是很可怕啊,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谈武学了,即使我们能把基本的身体健康保证在正常范围之内,我们学习的意义也是大的不得了。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提重物模式的演示剖析,这个图是体现另一个方向作用力下筋肉做功运动变化的,这里要注明一点,这时候的骨间膜用松散两个字不太合适,相对于绷紧的环状韧带来讲,这时候的骨间膜张力相对小一些,应该具有的弹性张力还是存在,这应该是合适的描述。

这个图示反映了一个重力作用下骨间膜的作用模式,与上面分析的反作用力支撑模式正好相反,在这种模式下,骨间膜在相对松活张力状态,而肱桡肌和其他肌肉比如斜索,环状韧带,他们收缩协助将桡骨和负荷重力紧紧的固定在肱骨小头上。

大家看到了,两种模式的展示,它们一个上,一个下,合起来的同时,一个浑圆互为结构产生了,他们相互拮抗,阴阳对挣互为一个整体,在同动作用下使力呈现最少的损失传导,并且通过弹性的互为张力,自由增大或者减小力的方向,速度。假如我们在武学上通过一种有序的运动模式重建记忆与巩固,通达自我自然状态,我们人就能在打斗中,得机得势,随心所欲,无为而为之。

这是节节贯穿的科学道理分析。

高层次的节节贯穿指的是我们身体的脊柱龙骨贯穿。道理是一样的。

不适合写这样堆砌起来的科普文章,写的难,大家看起来大概也难,就到这里吧。

加载中,请稍候......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或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原标题:初学陈式太极拳注意事项|陈式太极拳缠劲注意事项及养生

陈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初学陈式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练习起来才能做到更好的掌握,才有利健康。而且陈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是非常神奇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练习陈式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缠劲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下面太极拳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初学陈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及陈式太极拳缠劲的养生作用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哦!

  初学陈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 初学者练习陈式太极拳头要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当然也是不可以勾头的,目光要平视下颌微向里收。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当然也是不能完全伸直的,然后五指不需要并的太紧,最好也不要分叉开来。

5. 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 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 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缠劲的注意事项

一、贵用意,尚行气,戒用力

陈式太极拳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气不重力。练习和运用缠丝劲,首先要培植和运用内气。

要用意念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作螺旋形循环运转。有少许的意念就行,不要强缠硬扭。

如果过分注意外形的缠扭,则易导致气血滞涩,使肌肉、关节甚至内脏受损,应像陈鑫说的“轻轻运行,徐徐停止。意念运以微细,毋使波澜忽兴”。

由此可见,练习缠丝劲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切忌伤到自己。

二、腰为枢纽,手足相随

缠丝劲以腰脊命门穴为枢纽,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时,身体同侧手足的缠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顺缠,右足一般也是顺缠:右手如是逆缠,右足一般也是逆缠。左侧手足也如此。

比如“白鹤亮翅”式,右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顺缠转为出劲逆缠,左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逆缠转为出劲顺缠。

陈鑫曾说: “腰是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又说, “上面手如何运,下面足如何运”,“中间有腰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

三、顺逆出入,循环无间

太极拳行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手足运动,要画圈旋转,不走直线,不走回头路。

缠丝劲从顺到逆。从逆到顺,从收到出,从出到收,循环无间。下圈如是顺缠,上圈则是逆缠:下圈如是收劲,上圈则出劲。反过来也是如此。并且从始至终,缠丝劲一刻也不能丢失。

陈鑫诗云:“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陈式太极拳缠劲的养生作用

陈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主要表现特征,而且陈式太极拳对于劲力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要保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

可以说,“缠丝劲”也是使陈式太极拳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演练陈式太极拳的劲力方法要正确,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拳种特点,也只有演练的劲力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

“缠丝劲”是一种螺旋式的劲力方法,生活中常常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劲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有着非常好的养生保健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水管里的水会加大对水管壁内侧的压强,并加快向远端流动。

其实我们在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缠丝劲”所产生的效果和上述例子是一样的,只是速度不会那么快,效果不会那么直观而已。

在陈式太极拳中,弧线的肢体运动和螺旋式的“缠丝劲”相结合,使劲力节节贯穿于周身各部,不仅可以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而且可以加大对血管内壁的压强,从而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供养以及加快微循环代谢,所以练习“缠丝劲”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生活中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往往都会感觉到这种现象,就是在练拳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甚至有大汗淋漓的现象但是不会气喘嘘嘘。

这就是血液循环供养加快、微循环代谢加快并通过汗液把代谢物排除体外的结果,这也是陈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的一个具体体现。

总结:从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有很多的养生功效,常练陈式太极拳防病、治病、健身,促进血液循环供养加快、微循环代谢加快并通过汗液把代谢物排除体外,对身体有很大的保健功效,还有就是我们在练成陈式太极拳要注意的一些事项避免动作或是练成不当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练习缠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切忌伤到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节节贯穿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