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踊跃捐资建篮球场重修祠堂功德碑前言,碑上前言。怎么写

/&&&&靖西行---建碑(下)
扫码分享到微信
题字由誰来写?这个问题也有讨论,原本我主张由欧阳小雄父亲来题写。96岁的欧阳洪伯伯身体还健实,思维很清晰,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小芬一直不同意,我只能从小芬不想刺激年迈的老父亲来解释原因。最后小芬提议由她妹妹小玲来题写,果然不负重望,小玲题写的大字慷鏘有力,字体流畅,很有气势。一问才知,原来小玲,小雄俩姐弟都很有书法功底,他们的毛笔字都写得很好。碑文一,二稿都写得不理想,最后由小雄弟弟欧阳小青来执笔,几经修改,终于脱稿了。这次功德碑制作的全部费用花了1.5万元,全由张向军和张保东夫妇捐出。我们通过邮件把功德碑设计思路和样式跟天富屯村干部说了,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同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在福建泉州制作的功德碑,终于竖立在新建成的天富屯村篮球场旁边,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少路过的车辆和行人都会停下来,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是欧阳小雄的烈士证书。欧阳小雄是:铮铮军人,风范永存,军中骄子,英勇善战,平易近人,待兵如己,文武双全,多才多艺,他的功勋已长留人间!烈士的遗物:一张从本子上撕下的纸,记录了烈士物品发放清单:发65单衣一套的确凉单衣一套帽子一顶袜子一双解放鞋一双衬衣一套工资半年(那时的连级干部,也就百来元一个月)他(欧阳小雄)的遗物:手提旅行包、腰带、军用水壶、杯子、枕巾。
去年五月中旬,篮球场修建好了,功德碑也修建好了 ,我们和天富屯村选了一个好日子,专程从广州开车1000多公里去靖西参加篮球场的揭幕仪式。这次来靖西的有:张向军,张保东夫妇,广州东纵研究会会长张保成和我共四人。我们真有干劲,1000多公里路程一天就赶到了。
在这里必须交代,张向军原是欧阳小雄的未婚妻,她们从小学就在一起,同住,同玩,同学习,可以说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几十年来,也就在她们身上发生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和感人的爱情故事。她们的具体情况让何其幸来描述还更为准确:(注:鹿桥依梦是张向军微信名)我和欧阳小雄、鹿桥依梦,是同班同学,我们是八一中学附一小67届甲班的,一年级就在一起住校学习,朝夕相处整整五年。1969年3月,我们一起当兵体检,这是我见到小雄最后一面。和平年代兵营里十年,我们成长起来,在广西的美丽山水中,孕育了欧阳小雄与鹿桥依梦的美好爱情,我们同学都为他们高兴!尤其是我这个鹿桥依梦的好朋友,更是为他们祝福!
<font color="#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我们一起当兵的男同学都在41军,上了战场;我们女同学都在医疗战线,鹿桥依梦参加177医院野战所到了边境宁明,接纳前线下来的伤员;我和朱南华分别在广州军区所属的不同的卫生列车上,把经过野战医院救治过的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还有的女同学谭晓宁、闫晓仃、乔晓鸥等在广州军区的各个后方医院,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我们全都是参战部队的成员。
战争的硝烟,熏陶着我们:公路上,几百辆军车,延绵曲蜿,漫天尘灰,车灯通明,开拔前线,军威壮哉!铁路边,可以听到军营里肺腑荡漾的宣誓声、震天动地的口号声!这个声音,让我们激动无比,牢记一辈子!一列列军用列车,载着满满的身着绿军装的战士,开向前线!我们肃然起敬,站在路边,向战士们献上最崇高的敬礼!我们得到的回报,是整个列车,全体战士的激情回应:窗边战士有的摇帽呼喊回应,有的挥手告别,有的争先恐后向我们回敬军礼!我心里很清楚:这里面又有多少烈士,又有多少衷肠烈骨!我们的卫生列车车厢内,伤员的血水与我们的泪水、汗水搅在一起!他们残缺的躯干,让我们震撼!他们生动的脸庞,印在我们脑海!我们日夜奋战:抢救、包扎、点滴;喂饭、喂水、照顾伤员,随着火车的轰鸣声,把这些祖国最敬爱的人,送往后方医院。我们曾写下遗书:“如果我牺牲了......!”当防空警报响起,列车迅速掉头撤退,遗书让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正视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使命,我们随时准备好了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为国赴死的精神!祖国一声召唤,几十万的战士,就像万箭齐发的炮弹,射入敌人的阵地!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处处都在为前方的战士揪着心!更为欧阳小雄和其他男同学揪着心!我和南华,每接一车伤员,就不停地打听欧阳小雄和其他同学的下落。我们接了一列又一列,先是55军的伤员,再来就是42军的伤员,终于有了41军的伤员,可就是没有我们所相识的同学的消息......。1天, 我们的列车与朱南华所在的列车一并在一个小站休憩,朱南华跑来告诉我:“我打听到一个坏消息:欧阳小雄牺牲了!”这个消息是南华从欧阳小雄连队里一个战士伤员那里打听到的。我们都震惊!怎么都不愿相信!我马上有个念头:鹿桥依梦在边境,不知她知道不,一定要尽快告诉她!不久,我的另外三个男同学,他们都是广州军区子弟,也是一起当兵入伍,他们同样一起上了战场,受伤后安排上了我所在的卫生列车上。两轻伤,炸伤手和脚,一个重伤是血气胸,子弹离心包只有一寸,我竭尽全力照顾他们。欧阳小雄牺牲的消息使我们之间弥漫着悲痛。我们互相问着,这是不是真的,谁都不愿相信!我们一致决定,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通知鹿桥依梦!
我趁着我们的列车到达南宁待命之际,马上到了军代处,只有那里有电话。军代处的人员一听是这么个事,马上支持我,在他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在边境附近的177医院野战所,却没有找到我要找的鹿桥依梦。我忙里忙外了一阵子,没有达到目的,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的三等功就此告吹:因为我请假是上厕所,使用的却不是上厕所的时间。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没找到鹿桥依梦,因为她和欧阳小雄的亲属已经收到了通知,他们已经去了靖西。当他们一行在南宁中转的时候,我在南宁火车站,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人---鹿桥依梦!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呀!她脸色苍白,憔悴万般,我们的相见,更是泪水翻番!我不愿相信的消息这时成了现实,小雄牺牲的事实成了不可回逆的噩耗!这样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被战争摧毁了!战场的硝烟还在弥漫,广播里,“再见吧,妈妈!”的歌声在驻地处处传扬,“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这个铿锵有力的旋律,让我们含泪缅怀战友,心里默默地与牺牲的同学告别!
战争摧毁了小雄与鹿桥依梦的爱情,一个美好的故事嘎然而止!它留给人们永远的痛,挥之不去!被摧残的心灵需要抚平,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出于对鹿桥依梦的关爱,小雄的老妈妈撮合了鹿桥依梦与老妈妈姐姐的儿子—张保东的婚事(注:小雄妈妈与保东妈妈是亲姐妹)。张保东这个男人,他同样是一名军人,同样是参战人员,同样是红后代。战时,他就在友谊关旁的金鸡山几个月,保证军事雷达正常运作;还随部队进军了越南的同登、老屯一带;天天都经受着炮弹的洗礼;还亲自救治了伤员,现在埋在金鸡山上的张学保,就是他为他处理伤口的,张学保伤势过重牺牲了.....!他在鹿桥依梦最悲痛的时候,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接受了鹿桥依梦,接受了她与小雄的爱情!他扛起了这段历史,他扛起了这个家,他续写着这个爱情故事,他用最崇高的大爱去抚平战争的创伤!他与鹿桥依梦一起去为小雄扫墓,他亲自用毛笔为小雄的墓碑描红,在墓前他们手捧花束举办了不同常人的婚礼!小雄和陵园里的战友们是他们的证婚人!......他们经过衡阳转车时,我与他们会了面,送给他们一套红色拉丝杯,祝他们幸福美满!
二,篮球场揭幕仪式
天富屯村的干部和参战老兵韦锦沛在研究明天的篮球场揭幕仪式安排。
张向军,韦锦沛和石晓燕在观看功德碑。韦锦沛是参战老兵,战前他是一名班长,战后他逐步提拔为团政治部主任,转业后在南宁一单位工作。他没有忘记牺牲的战友们,每次战友扫墓,他都是专程从南宁赶过来组织和参加。今天,他又专程从南宁过来组织和参加篮球场的揭幕仪式。石晓燕,靖西本地人,她在靖西文体局工作,她也是参战老兵的好朋友,在靖西有什么困难,她都会热心帮助。
这是揭幕仪式主席台。
这是张向军夫妇捐建的功德碑。
这是天富屯村写的欢迎标语。
这是欧阳小雄家人和靖西文体局及六连参战老兵,东纵后代及广大村民捐建的篮球场。
揭幕仪式开始前,两头狮子开始舞狮。
篮球场揭幕仪式开始,鞭炮齐鸣。
靖西电视台派来记者拍摄視频。
广州东纵研究会会长张保成讲话。
东纵后代张保东代表亲属讲话。
参战老兵,欧阳小雄的战友韦锦沛讲话。
天富屯村村干部讲话。
欧阳小雄未婚妻张向军向全体村民敬军礼。
这是张向军夫妇向村民和天富屯村赠送手机和音响设备。
天富屯村民以壮族最高的礼仪,煮好红白糯米饭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看他们吃得多滋味。
张向军向靖西电视台记者介绍我们带过来的新书<>。
老兵代表和村干部共揭功德碑红布。
参加揭幕仪式的全体佳宾合影留念。
张向军深情地在欧阳小雄像前合影。
张向军张保东夫妇和佳宾们种下我们从广州带来十棵松柏小苗,意示着:万古长青。
我们设计的功德碑黑白相衬,石碑正面十分显眼,如同一幅画卷,象征着欧阳小雄俯瞰着祖国大好山河,俯瞰着村民的篮球赛,俯瞰着靖西人民美好的生活。
功德碑后面刻写了欧阳小雄家人捐款10万元,靖西文体局赞助4.5万元,张向军夫妇捐款2.5万元和六连参战战友,东纵后代和全体捐款村民的姓名和捐款金额。
参战老兵沈鸿清,这次篮球场的修建和功德碑的修建,他负责土石方工程和修建工程,他立了大功!他是参战老兵,战后看上了靖西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安家立业,并合伙开了采石场,成了靖西有名的老板。尽管这样,他没有忘记战友,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每年清明扫墓,少不了他热情接待各地来的战友。这是他在微信群的自我介绍:领导,我晕了!!麻了!!故日往事,35年前认识你,有缘,感恩生命,我是桂林补充调到八二无共二人我和王文国,文国任连通信员,我任炮连六班一炮手还是二炮手,炮连九个班每班配顺一个连,天班配配六连,我连长广东高州许永松正营转业已退70岁.......,班长陈永清正团转业60岁已退。你连我的老乡刘传保和杨献友烈士是我和你号兵杨华邦从高地拖下八姑岭东侧越战壕猫耳洞,说起来有点毛。
全体村民集中在简陋的大礼堂欢聚一堂。
石晓燕情不自禁地开怀唱起广西山歌<>。
我们离别时,全体村民依依不舍挥手相送。
三,一次特殊的扫墓何其幸在她的回忆文章对靖西烈士陵园有过这样一番描述:战后,我来过靖西,那时的烈士墓也叫凤凰山烈士墓,看到在凤凰山脚下一片白花花的墓,怆伤与悲痛一起袭来。我专门来看望我们的同班同学欧阳小雄、看望我战友的弟弟、我同学的哥哥赵幼林,还有:军区的军以上干部的子弟:杨伟明、张亚南......他们,静静地躺在这片土地上,有祖国的蓝天、白云、高山、青松陪伴着他们! 这次我默念着:靖西、凤凰山、烈士们!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又来了!我和我的同学、我的许多兄弟姐妹,来看你们了!......我终于又见到了他们,我的心阵阵疼痛!我看见:烈士们依然这么年青!英俊!他们是永生的!他们是不朽的!
从那以后:欧阳小雄在我们同学的心里,生了根!欧阳小雄的名字,刻在我们同学的脑海中!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悼念方式,表达我们共同的哀思!那年的清明前,战争已尽尾声。天下着蒙蒙细雨,广州军区的卫生列车都停在远离站台的铁道上待命。铁道边上,不少老百姓在自家的坟上扫墓。这一幕,使我和南华深深地怀念着同学欧阳小雄!我们用纱布扎小白花,戴在胸前,到餐车管师傅要了白酒和酒杯,我和南华,走到天地之间,面向西南方向,郑重地举行了悼念仪式!我念着我们发自内心的悼词,让天上之水与我们眼中的泪水、手中的酒水混合在一起,举杯洒向天、洒向地、洒向欧阳小雄牺牲的地方,祭同学啊!祭英雄啊!时已过35年,我们同学每次聚会,都会留下好酒,为小雄举杯!我们的班主任莫老师,为有小雄这样的英雄学生而骄傲,我们也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英雄同学而自豪!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同学及不少参战人员,共同在网上写文章回忆那段血与火的日子,回忆欧阳小雄全方位的历程,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英雄涌现在我们眼前。小雄给鹿桥依梦的最后一封信,用鹿桥依梦话来说: “那是一段历史,是一段中国军人的真实地记录,是当年的一位准备上前线的战士留给未婚妻的遗笔。
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惟有祖国和亲人成了他们灵魂中永远的牵挂。”看了 这份遗书,真是泪飞顿作倾盆雨!再看小雄留给鹿桥依梦的“中秋诗词”,战争使之成为小雄的绝笔:“十五月增辉,行武倍思回,故乡小穗待,何时卸甲归......”然而:君去今未归,伊人等不回;巍巍青山埋忠骨,烈士鲜血映天地!......
张向军,张保东和张保成向欧阳小雄墓碑致敬。张向军和张保东俩夫妇以欧阳小雄烈士的墓地为婚礼殿堂,以烈士陵园牺牲的战友为证婚人的动人故事继续传颂,继续感动着人们。
张向军跪拜欧阳小雄墓前,向他敬礼。惜日的一对情侣再次相见,谁人见了不落泪?谁人见了不感动?
张向军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烈士家属拍照烈士墓地的情况。
在写完这次特殊的扫墓前,让我们看看何其幸回忆文章所写的感言吧:看到与之相关的新老照片,闻听着震撼灵魂的爱情故事,我感动着!这种感动,足以与山摇地动相比!这种感动,足以让我刻骨铭心一辈子!!!我们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是坚强的民族,我明白了:英雄就在身边,大爱就在人间!.....这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将伴随我度过一生,它使我灵魂净化,军魂永存!它激励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它鼓励我永远向上,积极人生!
四,游览德天跨国大瀑布德天跨国大瀑布的确很有名,它横跨两国边界,大瀑布属中国境内,小瀑布属越南境内。中越两国本是一家亲,好邻居,没想到越南解放后恩将仇报,竟然挑衅事非,打我军民,挑起边境冲突,真令人痛心。
张保东和张保成是亲兄弟,再加上张向军,我们同行的四人真是张家的天下了。
德天跨国大瀑布真是山美,水美,气温适宜,是个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从大小瀑布來分,很明显看出两国的边境分界线。
在观赏德天跨国大瀑布时,我们遇上了同船俩位来旅游的广西小姑娘,她们是从南宁过来游玩的,是南宁中医院的小护士,为我们的游玩增添了不少乐趣。所以,在对德天跨国大瀑布的评价上,除了山美,水美,还要加上:人美。
有小靓女的陪伴就是不同,人都精神很多。
这下老枝也会长嫩叶了吧?
我也被靓女点赞啦!
张向军的青春也焕发了。
能相信张向军是婆婆级年龄段吗?
一对真正恩爱的夫妻。
这是中越边贸一角。
德天跨国大瀑布全景。
后记:在编辑靖西行下集时,我需要收集很多有关欧阳小雄的事迹和张向军的爱情故事。突然想起何其幸曾在微信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由于她们是发小,对欧阳小雄和张向军的情况描写得很详细,这篇文章我虽然有保存,但一下子很难找到,我知道黄小冰一定会有这篇文章。此时已是凌晨四点了,我也顾不得她是否起床,就发微信卖乖地称她"早睡早起精神好"来吵她,没想到真管用,几分钟文章就转过來了。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很真实,很感人!为我编辑的美篇增添了精彩内容,那一段我都舍不得删除,基本被我全部采用了。在此,衷心感谢何其幸的文章:<>,也感谢被我半夜三更吵醒的黄小冰!  写于日清晨&#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21; 上传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功德碑记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3|
上传日期: 02:28:23|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12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捐资修建农村篮球场倡议书
捐资修建农村篮球场倡议书
  引言:农村篮球场的修建不仅能够帮助村民们锻炼身体,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两篇捐资修建农村篮球场范文,可供大家参考。
  篇一:捐资修建农村篮球场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乡亲:
  大家好!快过年了,又是我等一年返乡的时候,为了让众乡亲回家能有个地方聚聚、打打篮球,能在春节期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而村里篮球场正是为我们提供活动的平台。在此我们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深感情,凝聚村屯力量。
  为了修建一个高标准的篮球场,我们彼此都努力了,但是现在我屯篮球场的建设尚未完工,还需要对球场四周围进行建设和装上灯光设施。这两项估计需要资金12500元。
  为此,再次向各位乡亲特别是有志中青年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为家乡的文体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希望大家能积极为续建我村篮球场筹集款项,踊跃捐款。&爱心捐款,芳名永存。&届时我们还会在球场边的功德碑上刻上您的大名!
  XX村球场建设工作小组
  XX年X月X日
  篇二:捐资修建篮球场倡议书
  尊敬的XX村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们:
  大家好! XX村民敢为先,众志成城建球场。
  感谢XX村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们,历时1年的精心筹备和奋力赶建,于20XX年春节前完美竣工。现再次提倡广大相亲父老集资共建篮球场舞台钢架搭棚建设。
  像以往,大家回去过年,年轻人都是呆在家里或打打牌,或是干些没什么意义的事,究其原因就是在春节假期没有什么好地方或有意义的事,吸引大家去参与一些活动,所以我们想最好的就是能像其它村子那样能有个篮球场之类的场所,开展一些活动,以往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希望通过我们年轻一代去改变!而且,可以通过乡村篮球赛事等活动平台,提供多些机会,在一年当中人员最齐的时候聚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凝聚村里力量,也能使我们年轻一代在春节期间有事可为,往好的方面发展。
  我们年轻一代都是从XX村走出来的,所以不管现在身处何方,在忙什么事情,在社会上扮演何种角色,都不应该忘记XX村这个大家庭,毕竟都在这里生活过,是自己渡过童年美好时光的乐园,是大家曾经学习成长过的地方,所以我们该为本村办点实事,为现在还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与后一辈提供更好的活动硬件,如果资金到位,我们将计划在择期动工,盼望这一天能早日实现!
  因我等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在此倡议,希望各位乡亲、领导及热心人土为修建XX村蓝球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蓝球场修建好后,到过年时,大家能有一个地方聚聚,打打蓝球,也能让大家过一个欢快祥和的新春佳节。它将是我们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我们村的标志,将会造福后代子孙!
  在此再向各位领导及在外工作和社会各热心人土倡议: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家乡水泥蓝球场建设尽快完成,义无反顾,慷慨解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希望大家能积极为修建XX村蓝球场筹集款项,踊跃捐款,捐款XX村公益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将您的捐款(多少不限),一一张榜,凡捐款(100元以上(含100元)名字,多捐不限)刻碑留世,流芳千古!
  特此倡议!
  倡议人:XXX
本文已影响人发现信息价值
郑氏十七房之建筑
18:14 转帖发表在
郑氏十七房之建筑( 16:34:31)转载▼标签: 民信后堂官名偏房郑氏宁波旅游 分类: 郑氏十七房 十七房重要建筑简介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镇海郑氏一族建筑起来的十七房,是清朝中晚期(也含有明代建筑)古宅,现存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这些建筑群体,是继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民宅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是清代优秀民宅建筑达到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缩影。在清王朝灭亡以后,这种形式的建筑,逐步被洋钉、洋瓦、混凝土所代替。这就是说,十七房民宅建筑,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份遗产。十七房现存建筑包括郑氏宗祠、典当房、兴房、栈房、立房、源茂房、鼎丰房、望益堂、后堂楼、恒祥房、三房堂前、大祖堂、恒德房、西方、中央房、东房、黄公祠等十八多个重要建筑。这些建筑在历史上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历经两次失火,以及文革浩劫的破坏。所幸的事,2007年起,政府集合各方力量投资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建筑群,对这些明清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并开发它们为旅游胜地,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更好地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将分期进行。郑氏宗祠、典当房、兴房、栈房、立房、源茂房、鼎丰房、望益堂、后堂楼为一期工程的九个重要建筑,以下文字将对这九个建筑逐一介绍。
一、郑氏宗祠《礼》云:“君子营宫室,宗庙为先。”十世祖国桢公,虑郑氏族人,人口日蕃,尚无有宗祠以妥先灵、以联族谊。于是在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由族弟亦吴公捐田三亩馀为祠基,国桢公出资一千数百金,并族人之所乐助资金,创建起了郑氏大宗祠。国桢公并以田一百十亩助祀,以养族中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依者。宗祠之前厅,东为迪光祠,奉祀族中之以功名、德望而荣光宗族者;西为贻谷祠,奉祀以田、谷佽助宗祠者。左右为“东廊”、“西廊”,正殿为通德堂五楹,规模初具。同治十年庚申(1860年),十五世士景公重修祠宇。至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十五世传澜公,受凯臣公的妻子戴恭人之托,于通德堂之后,另建后殿“洽礼堂”及厢房若干楹。并在宗祠西北隅,创建崇义堂,奉祀国桢、亦吾二公。后人又称“洽礼堂”为“女祠后寝”。在宗祠中并设女祠,这是身为宁波帮商人的郑氏一族思想开放、敢为天下先而提倡男女平等的一种新风尚,这在当时尤属难能可贵。当时的进士陈聿昌还为“女祠”题了许多楹联。自乾隆三十九年始,国桢公创立宗约、祠规。后来族人又筹立“敦族嗣后”会,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前后共三幢,穿堂前有影壁照辉,设计精致。正殿雕梁画栋、木构雄壮。昔日正厅通德堂悬挂对联五副,悬挂匾额累计有十二方,分别为“通德堂”、“贡元”、“文魁”两方、“登科”三方、“进士”、“经元”、“父子司训”、“兄弟明经”、“父子登科”一方,蔚为壮观。二十世纪初期,大兴学风,祠宇兴办“通德小学”,均由族人出资,造福桑梓。1942年遭受特大台风,将通德堂及多排厢房吹倒,后由十七世葆懿公募资在祠后殿北新建教室5间,教育近乡学子。
二、鼎丰房 鼎丰房系清朝中晚期四合院民居,现存建筑约建于清道咸年间。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97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布置,中轴为正大厅、天井,东西各设厢房、偏房。台门西南处于中轴,四周设围墙。结构形式分为单檐建筑和两层单檐楼阁式建筑。鼎丰房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当是郑景丰。据《镇海龙山郑氏宗谱》载:郑景丰幼年在上海学酒业,稍长经商盛泽镇。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所经营商业被毁,回到了宁波。看到信业有利可图,乃“幡然改图”,于1852年后,在甬创办“全盛源记信局”。获得部分资金,也积累了许多经营经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郑景丰又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地方盛泽镇,开设“全盛信局”。专递苏州、嘉兴来往信件,后被人扰,迁到上海。上海在鸦片战争后,定为“五口通商”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宁波商人在那里有数十万人之多,这给郑景丰开办信局带来有利的机遇,仍取名全盛。专邮杭嘉湖区域书信,得周莲台、周晋云、李济如、陈永铨、徐文季为之佑理,业务范围,经营渠道,逐渐扩充,事业不断兴旺。民信局兴起以前的邮驿制度,虽然驿站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是为各级官府传递公文、奏章之类。尽管宋代时就开始准许私人信件附驿递送,信件投递却依然是官僚们亲戚朋友的特权,民众信件来往仍很不畅。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商活动的繁荣,人流变化的频繁,人们日益迫切地需要有更加便捷、快速的信息传递机构出现,在此情况下,民信局便应运而生,它首先由宁波商人创办,以后则有以宁波商人为主的经营者,而郑景丰的民信局,则为宁波帮商人信托业务的较早的佼佼者。郑景丰的全盛信局,它与各地商号、钱庄等(特别是宁波帮人开办的商号、钱庄、实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郑景丰又有多年经营信递的业务经验,实力雄厚、信誉昭著,使他业务不断得到发展。当时在全国各地大小信局达到数千家,其营业范围除国内各都市、集镇、乡村外,且远及南洋诸岛,“而吾甬人郑景丰实执其牛耳也。”上海宁波帮商人的发展,也给民信局带来发展的新时代。宁波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其特点就是海商多,商贾也多,如小港的李也亭早就有一支庞大的沙船运输业,在镇海和松江、上海的运输船只就有400多艘。宁波的北号、南号商船更是发达,在江、浙一带沿海垄断海上运输,这对民信局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为民信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水上传递交通。全盛信局始终以“水路以舟、陆路以车,近路以脚夫”为其运输方式,营业于一二省或一地方,运送书信、钱票、契约、报纸、包裹、金、银、钱等。潘子豪称:“民信局为宁波之专业,资本甚大,信用亦佳,凡一经民局保险之信札,内中银钱汇票,倘有遗失等情,一概由该局赔偿(鲍杰《论近代宁波帮》张守广‘宁波商人与民信局兴衰述论’页159)”。每逢节庆期间,民信局传递业务更为繁忙,因大多数家人都要给远方的亲人祝福、送衣、送物。民信局收取信资也有一定的规定。信资分为酒力、号金两类。酒力即普通寄信所需费用,本地俗话:“弄点老酒吃吃”,也暗合了“酒力”这一信资名称。号金即后来的保险费。酒力、号金的资数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为铜元数枚或银元数角不等。民信局主要服务对象是商人,为方便商人起见,主动到店铺收信,白天店铺较忙,都在夜间去收信,个人信件则要自己主动到指定地点去托寄。另一特点是各信局间业务可以互为代理,可以由任何一家的夫役带运,费用公摊。由于民信局生意较好,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876年,总税务司赫德呈文总衙,要求创办国营邮局,取缔民信局。二年后官办邮政正式成立。此后又采取多种办法限制民信局活动,使民信局的业务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业务经营逐步衰落,民信局数量也大大减少。全盛信局“持内地乡区,直接带寄,籍博微资”。但民信局也采取了多种抗衡对策,在上海经营的全盛局曾联名呈文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请求该会呈文邮政总局,要求“取缔民信局宽定期限”。全盛信局在兴旺时期,业务发展到宁波、绍兴等长江流域一带、并及京都、天津、闽方,东南亚诸岛。在上海等地民众中流传着以下之话:“天下之人,无不知全盛,天下之人无不信全盛,全盛之名震天下”(《镇海龙山郑氏宗谱》)。
三、后堂楼 ①后堂楼建筑简介后堂楼进士第占地面积近2000 M2,建筑面积约2100 M2,是郑氏十七房现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宅院之一。【根据《前绪乡郑氏宗谱》所载,后堂楼昔日所居的郑氏一支系出自“三房堂沿”文瑞公派。约乾隆年间,三房堂沿住宅曾遭回禄之灾,估计即于此时,郑谦之祖父允肃公从旧居迁出而别治新宅于今址。迨嘉庆二十二年郑谦中进士后,始重新营建进士府第,后来渐次形成今日所见之规模。】后堂楼西端为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进门一律下轿落马,轻步跨入“百步御路”。(俗称棋杆夹弄)整栋楼由南、北两座宅院组成。前院称“进士第”,营建于嘉庆二十二年郑谦中进士之后。正厅名“思位堂”,是主人郑谦取“常思‘在其位,谋其政’”之意。后院正厅名“文荫堂”,为郑谦子侄辈后来所增建。【由于一般正堂的结构以单层居多,而文荫堂正屋却为重檐结构的楼房,且处于思位堂之后,故而俗称文荫堂为“后堂楼”,后来渐渐又成为了包括进士第在内的整座宅院的统称。后堂取名“文荫堂”之由,想是因为郑氏一族自宋季靖侯公迁居以来,虽然名登士籍的有30人之多,但荣登进士的直到清朝嘉庆二十二年由郑谦开始。在封建社会里,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文魁天下,无疑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郑谦的南宫登第,无疑是郑氏一族无上的荣耀,更是郑谦的子侄后辈学习、勖励的榜样。取名“文荫堂”,不但是郑谦后辈自豪感的阐发,更是他们渴望以文章求取功名的强烈愿望的体现。】后堂楼整幢院落坐北朝南,布局整饬,等级分明。建筑形式以南、北方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特色非常显明,犹如“故宫”格局,显示了当时郑氏建筑非凡的气魄。大门两侧仪列石旗杆一对。故老相传,有“十七房旗杆最高,登宁波天封塔都能够看得到”之谣。南面正大门口有十七房现存最大的抱鼓石一对,大门之上,正中以及两侧,原来悬挂有“进士”、“经元”、“登科”三方匾额。进入大门,第二道屏门上方悬挂有“父子登科”匾。除“父子登科”匾原物尚存外,其余匾均已毁。正厅的左右各有两幢七间两弄重檐结构的厢房和偏房。东、西厢房的南北两坐马头墙层层相叠,错落有致。②后堂楼人物述要后堂楼自郑谦之祖允肃公掣家营宅开始,其后裔或为儒、或为贾,济济多士,人才辈出,择其要略述如下:郑 谦(),官名谦,谱名光烈,小字咸章,字虚谷,号益斋。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二十二年(1817)成进士。“性悫谨,尤笃友爱,遇人浑浑无矜饰,而进退取舍,必衡以义”,“天性淡然于宦情”(《前绪郑氏宗谱卷首·虚谷公墓志铭》)。成进士后,朝廷授职署福建归化县事,但郑谦本想拟就教房之职,不愿赴知县任。其业师袁金溪先生以“民社之责,匪异人任”勉之,始赴。福建归化县地处深山穷谷之间,寇盗尤多,夙称难治之邑。郑谦甫一上任,便捐俸禄,招募乡勇,严行缉捕,盗风为之顿息。不久,改为福建南平县知县。去之日,归化县士绅耆老攀辕感恩留恋者不绝于道路。南平县为福建省之交通要道,当时“羽书旁午,使者宾从,往来络绎”,郑谦积学力行,以气节自励,未尝夤缘要媚,冀博上官欢心,且又以百姓疾苦,不忍催课税,由是获咎于上司,旋被议改官嘉兴府学教授。在任十年,门下士多所造就。后因闻其弟郑伟烈噩耗,哀痛过甚,患心悸之疾,辞职归里不久卒。郑谦久有修缮郑氏宗谱之志,以宦游在外,不遂其志,临终时犹谆谆嘱于其子孙勿忘修谱一事。郑英烈(),官名晋,字咸亨,号爽甫,郑谦弟。据《前绪郑氏宗谱》记载,郑英烈天性敦悫,以兄光烈宦游闽浙,弟伟烈服贾甬江,与侄德滋主持家政,勤俭持家无妄费,以身作则为家人表率,处事皆井井就理。每出行见到砖石瓦砾等,恐怕有碍行人,必捡拾放于箩筐之中带回家中,并历久不倦。到后来,后院中堆积的砖石瓦砾竟然如小山一般。郑备烈 (),官名熏,字解吾,号文惠,小字咸池,郑谦堂弟。以子德阶敕赠儒林郎,以孙传箴貤赠朝议大夫。居家言动不苟,性喜读书,工行楷书,尤其善书擘窠大字。郑德滋(),官名树滋,字象先,号秋坪。郑谦长子,与叔英烈同理家政。性喜卷帙,醇谨有雅度,尤善于行楷书。郑德容(),字景娄,号小谷。郑谦次子。承其父遗志,修撰郑氏宗谱。郑传澜(),字紫廻,号兰吟。光绪七年,修撰澥浦郑氏宗谱成。郑传楹(),官名焌照,字宝书。善书法,大字尤佳。郑德本(),官名权,字予端,号舌莲。同治四年举人,诰赠朝议大夫。郑传笈(1861--?),字秘研,号云仲,又号七仙。光绪十四年浙江乡试第七十二名举人。曾任温州泰顺县学教谕。工诗文,精于医学,曾为沪上“神州”、“上海”两医校教授。民国九年,修撰《前绪郑氏宗谱》,又曾主纂《民国镇海县志》,所著有《含英轩全集》。郑基英(),郑国秉之子。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后入北京石油学院读研究生。
四、立房 ①立房建筑简介立房位于进士第之南,北临旗杆格弄,南毗栈房,东接望益堂,西环护村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东西各有五间两弄的厢房、偏房,西偏房之西又有附房五间两弄,各厢房、偏房之间均有南北两道连廊相通。立房应为郑德标祖父郑维嘉所创,郑德标扩建。正厅名“敬承堂”。【从字面上解释,敬,谨也;承,受也、继也,又奉也。取名敬承堂之由,大概有三层意思:堂主人郑德标继承其祖父郑维嘉渔盐业,此敬承者一;德标之母毛氏,“素不佞佛,自奉甚约,而性好施与”,此敬承者二;德标年33岁时,其父文水先生逝世,毛氏在堂,德标“事之,先意承志,色养备至。事无巨细,必咨禀而后行”,此敬承者三。】立房西偏房,原为郑德标弟郑德权孙子郑芳址之居所,名“吟风弄月庐”,郑芳址有诗自咏。西偏房与西厢房之间的两座连廊荷包梁上分别镌“得所”、“易安”、“於止”、“可人”,表现了主人美好的愿望。这两座连廊是十七房现存构造与工艺最为精美与独特的连廊。②立房人物述要郑德标(),官名锦章,字建霞,号浦山。国学生,捐候选布政司,敕授儒林郎。后以子士暹诰封奉直大夫,以子士景诰赠资政大夫。德标年未二十时,其祖父郑德嘉考虑自身年老,德标之父学泗又幕逰台湾,甬上渔盐生意佐理无人,于是命其弃儒学贾。年轻的郑德标便承担起宁波一带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于羡,以浸为蛟川巨室”(《澥浦郑氏宗谱》)。德标除办鱼盐外,还办起了钱庄。发迹后资助慈善事业。“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寄堂施寒衣数百袭,增祭田,设义冢、修治桥梁、道路……诸义举”。时人称郑氏以经商而为蛟川望族从郑浦山始。郑士旦(),官名济川,字希周,号曦洲。国学生,赠儒林郎。郑德标二弟郑德权长子,少时习儒。后弃儒,襄助其伯父德标佐理甬上钱庄。“勤敏谨练,事无巨细。必禀命而行,行辄当。浦山公甚喜,遂以肆政委之。”“性宽厚…自奉甚约。戚友以匮乏告,无不应。”道光十二年(1832)、十三年(1833)间,大饥,鄞县程县令于和义门外设厂施粥赈饥,士旦助米百数十石。每日起早督理,全活甚众。郑芳址(),原名芳壎,字煦堂,号栩塘。郡庠生。师从朱兰、张善元、刘芝香诸先生,与张家骧、郑贤坊订兰谱,相交最称莫逆。又与同乡陈聿昌、刘孝恩相友善,朝夕过从,共相砥砺。善诗文。
五、兴房 ①兴房建筑简介“新房”实际上应是“兴房”,因它是在郑氏经济上最兴旺时期建造的。兴房位于后新屋之东隅,占地面积约30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80平方米。十七房现存的大部分宅院均为坐北朝南,唯望益堂与兴房坐西朝东。然而独有兴房的大门门厅却是朝北的。【赤城子按:故老相传,兴房营建时,其大门本来是计划朝东的,但是东侧田地为鼎丰房主人所有,坚不肯售。并提出条件,要兴房用洋钱把整丘田满铺,与所留稻茬一样高,那才肯卖。兴房以是愤之,故而别开北门。】兴房建筑约为咸丰年间所建。最东一幢为轿厅,轿厅之西为砖雕门楼,【村中人有谚语云:“恒德一透,比不得兴房门楼”。可以想见当年门楼之豪华壮观】进入门楼,为兴房“敬业堂”正厅,取名敬业,可以想见当年主人经营事业的态度以及可知事业所以兴旺的缘由。敬业堂之西为七间四弄楼房,南北各为厢房。其中南厢房为郑勋二兄郑士暹居所,名“金粟山房”,庭院中尚余木樨一株,为郑士暹所手植【按:郑士暹原来共植有三棵,仅余一棵。士暹族弟郑传銛有《题金粟山房》诗四首咏之。】②兴房人物述要郑勋(),官名勋,谱名士景,字南琴,号竹溪,别号简春,又署小花屿农,郑德标第四子。早年“弃儒业贾”,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于月湖花屿筑别墅。他“器识过人”,“筹画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郑氏宗谱》)又据《镇海县志》载:十七房郑氏“以商起家,至勋业益盛,为郡(宁波)商领袖”,郑勋暴发后,热心公益。另据《郑氏宗谱》载:郑勋曾出巨资为浙江省筹军饷,1844年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4000两,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为抵御太平军“护守郡城”捐巨资创立宁波保卫局,为掩埋“道旁遗骸”捐田110亩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田百余亩,其它如“恤嫠赈饥,修桥梁,平道路,施寒衣药物”等,共捐出数百万两银子,土地几百亩,咸丰九年(1859)一月经浙江巡抚胡兴仁保举,郑勋被咸丰皇帝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叙议道台,盐运司运同衔加五级,顶戴红珊瑚,坐绿呢轿子,出入县府、知府、州府如履平地,见了巡抚亦可不必下跪。郑熙(),官名熙,谱名士昆,字玉成,号渔村。受其父浦山公之命,持资至绍兴“别营居积”。他智慧过人,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数年,许多商人、富豪“咸乐与订交”。与余姚朱久香(名兰,字久香,号耐庵。道光九年探花,历官御史、广东正考官、湖北学政、内阁中书、工部侍郎等职)昆季尤称莫逆”。“各业所得益饶,家业隆隆起。”郑熙也捐了官。1841年,英国侵略者攻打镇海,郑熙为了保卫家国,出资筑炮台,清政府庆其功,赐授“议叙通判”之职。1844年郑熙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数千两,后又为宁波府筹军饷首捐银万两。在家乡捐资办义庄、义垫、浚城河、赈灾民,后被清政府敕赐为朝议大夫。这些都是宁波帮精神的体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翌年,郑熙便赴沪开设钱庄,并在嘉兴、绍兴、湖州、汉口、广州等广设分号,派驻店伙,随时通报金融信息。1848年郑熙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把作师傅,所制作的金簪、镶玉簪、项链、扣花等金质饰品,成色足赤,款基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意十分红火,获利甚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擘。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富有远见的郑熙已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故而不曾有丝毫损失。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秋,郑熙病重回十七房。翌年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他人。
六、典当房 典当房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坐北朝南,正中为花厅3间2弄,庭院天井的东西各为厢房三间,院墙西北隅为附房。观其建筑风格,应建造于咸丰、同治年间。当铺楼房基本保护完好,房屋比较高大,分楼上楼下营业,下层专门抵押低档物件,如:衣服、器具、杂物等,楼上专门抵押高档器物和金银首饰等。为防止盗窃和抢劫,围墙较高,楼梯较少,但比较牢固。楼上设方型柜房,置一小窗口,顾客只能用一只手伸进去当物和兑现金。外面的人看不到小窗内的营业人员,四周密封,楼板双层,比较安全。门前竖镇邪的:“泰山石敢当”石碑。墙角旁有一巨大的石锁,据说是对小偷以及对犯族规者作处罚用的刑具。【根据维修发现的髹金字牌“慎益号兑换银钱”,可知典当房原来的招牌为“慎益号”。按:据老人传说,典当房曾经的掌柜姓黄,司帐先生姓岳。典当东西有规定“三不当”云:1、花轿不当;2、棺材不当;3、死人不当。】
七、望益堂 望益堂为后堂楼的分支,位于后堂楼之东南,立房之东隅。整体院落坐西朝东,正屋与东倒厅均为五间两弄,南北各有连廊相通。正厅名“望益堂”,取自《佛说善生子经》中“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之意,表达了望益堂主人对自身修持的追求以及对晚辈的期望。望益堂主人是谁并不明确。疑为郑谦的第三个儿子,郑德生。而创建人疑为郑谦的弟弟郑伟烈。郑伟烈(),小字咸临,官名临,号月波。郑谦弟。“天性笃挚,夙有干才。自少即业贾于甬江。”迨其兄郑谦官福建归化、南平,伟烈“随任司幕,综理参画,风纪肃然”,谦“倚之以为重”。后来,因为郑谦任南平知县时,“拙于催科,亏负南平县额课”,被贬为嘉兴府学教授,伟烈即仍回甬江,重操旧业,“焦劳拮据,晨夕竭心力为补苴亏负计”,过了数年,才把南平县的巨额亏负如数垫偿。郑谦为此时常感喟着说:“若不是我这个弟弟,我必将无安稳觉可睡了也。”主人郑德生(),是郑谦第三子,伟烈继子。字尧均,号小波。国学生。“自幼具老成志量,未冠时,离家治别第,辄能督工役营构,事事尽善。既长,服贾甬江,练达有远见,同辈皆敛手叹服,声誉腾绰一时…尤笃内行。”郑传浙(),字之江,号月孙。德生次子。质性英敏,少时读书即如夙习,攻苦力学,以绳祖武、继家声自励。为文老成,人咸以大器期之。惜乎因患湿热症而卒,年仅二十一岁。
八、源茂房 源茂房位于栈房之东、鼎丰房之南。院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四周缭以围墙。观察它的建筑风格,约当建于清末。命名为“源茂房”,应是取“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意。
九、栈房 栈房建筑本属兴房,部分是兴房家仆、佣人、长短工等下人的住所,部分为砻谷作坊,以及作为家具杂物器什等仓储间。建筑的年代应与兴房大宅院相仿。后来自郑勋去世后,兴房急剧败落,栈房或赁或售,渐次支离。西栈房售于他人为民宅。东栈房西段赁于某商贾为“盛昌米行”,东栈房东段赁于某商贾为造酒作坊。 十、黄公祠 黄公祠位于十七房村庙基头。公元1248年,宋理宗赵昀谕旨“敕赐治水判官黄公(名黄恕)永利之祠”。据民国《镇海县志》载:“敕建神祠在郑姓(即塘路沿)屋前河晕里,占地1.2亩。”“元至正六年(1346年)秋,遭水患,祠溃。”遗址于庙戴村。明嘉靖戊子(1528年)遗址于今庙基头,清乾隆壬子(1792年)再修,民国八年(1919年),又扩建一次。日,前厅、门楼部分被毁,村民自筹资金修复,目前已批为区级文物保护点。黄公祠,前后两进,五开间,高架梁硬歇山顶建筑,祠内,画梁雕栋。门前双狮石雕,栩栩如生,巨大的抱鼓石护镶门的两侧,斗拱构檐精致别样,如宫殿梵宇,气势雄伟。祠前左右两桥小巧玲珑,相映成趣,四周小河流水,祠前祠后一片翠绿,姹紫嫣红。前厅原有戏台一座,左右花格看台,古色古香。高耸的屋脊,设计特异,阳面“双龙抢珠”用高雕塑,五彩绘,别开生面;阴面为“双凤夺冠”雕凿精湛,凤象征吉祥或女性美的意思,往往与龙(象征男性最高权力者)搭配在一起称“龙凤吉祥”的兆头,属为浙东一绝。前后厅巨大的方型石柱,镌刻着众多名人手迹,如:“历史语游人,传我公岘首,钟灵蛟川赴义。崇祠依胜境,看此地方环,一水虹落双桥;”“遗迹阅沧桑,但看刻石纪功,当代鸿文传郑相。神旗拥童叟,犹是见碑坠泪,使君旧里念羊公。”“匹马扼蛟门浩劫长消沧海变,瓣香分伍庙英魂俨涌浙潮回”等等。黄公祠始建于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是宋理宗赵昀敕赐而建的。黄公名黄恕,浙东转运司判官,在那年修筑和尚塘的抗洪斗争中而为国殉职的,是位著名的治水英雄。祠内至今仍悬挂着宋理宗皇帝赐给黄恕的圣旨匾额,祠处仍遗留着黄恕墓碑一块,也是宋皇帝敕建的。黄公祠内还有许多壁画如二十四孝图等,但已残缺不齐了。全祠为清代典型的祠庙建筑,风格华丽,祠内原有黄公塑像一座(已毁),中置大型白石供桌一具,浮雕遍地,视为珍贵文物,经专家鉴定,为浙江供桌之最。供桌上方悬挂宋理宗赵昀圣旨匾额一方,中上方镌有皇帝玉玺一颗,匾额四周蟠龙环绕,红底金字,极为珍贵。后厅檐旁墙壁绘有彩色龙虎壁画、屋檐下“九龙图”栩栩如生等都是难能可贵的。黄公名恕(?—1248年)字文揆,别名东浦,湖北襄阳人。嘉定癸未十六年(1223年)官簿丞令,淳佑丙午六年(1246年)任浙东转运司判官,以“廉能闻名”后受明州府太府卿知府兼沿海制置使章大淳委派,治理庄北村新土塘和武功村和尚塘(现塘路沿南北一带)。新土塘与和尚塘之间,尚有缺口百余丈,因地处风潮要冲地段,虽历年来多次修筑,但一遇大汛,即土崩塘毁。当时明州制帅程覃、县丞唐叔翰等亲率工役,聚土列石“百方防御,莫能制及”往往塘将合拢,水就从塘下猛涌,泛溢无际,功蔑攸措。有时至半夜在塘下“有声如鼓”“翌日必大决”海潮外溢,涛汹入桑田,殚为斥卤,岁或十余决,广大民众,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黄恕接受筑塘任务以后,当天就亲临海塘,露餐野宿,日夜观察海塘险情,督役运土石,奋勇筑塘,而塘筑成后,而又复决,屡焉每决,水涌如沸,役工再筑,水沸则更广,大家只好商议良策。有一天,有位术士,穿着麻衣,从武夷山而来,他推开民工,直对黄恕说:是地也,无物而声,无风而涛,变态不常,浅深莫测,谓曰“龙冈象”,只要向该地投以小孩,彼畏阳,而工可告成也。黄恕听了极为愤怒,嗔目而视曰:“修塘以为民也,杀人以求成功,何必哉?”严厉地训斥了这位道士。海塘屡屡决堤在当时有很多传说,一说有怪物作乱,二说有巨鱼腾跃,众说不一。据传宋时这一带常有大沙鱼、大鲸鱼出没,很可能是阻挡了这些大动物回游路线,造成鲸鱼类动物掘土现象。黄恕曾听说古时周处有下海斩蛟龙的故事,他决心以身一试。他择吉日后,沐浴熏香,祭告百神,并对众说:“吾身堵处速抛石,不要考虑我的安危,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黄恕话毕,即跃马入水。“众哀号,哭声震天”须臾,“红潮(血)拥涌出,盖其物(动物)已毙,”众役即投土以筑塘,不复冲决,越三日,两塘合成,公尸忽浮起,据鞍揽辔,面色如生,众人把黄恕葬于灵绪一都一图。自宋至后500多年,灵绪一带“芦舍叠稠,禾黍遍野”无发生一次重大水患之事。 十七房的古建筑艺术 一、独特的建筑元素吊桥·城堡·船埠·明清街市·马头墙·灶房·三宝从十七房总体格局上看,十七房10几幢房子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其中南北中轴线长500米,四周有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将其团团围住。据说明清时还有吊桥,使十七房自成格局。郑宅东北有一海拔20米高的小山,名为檡山,山上有一城堡,高2米、长60米、宽30米,占地1800平方米,全部用条石砌成。据文献记载,这一城堡是明朝时世居十七房的郑氏作为富户望族,以防范来自海上的倭寇盗匪而建。明清以来一直由郑氏家丁设防,遥扼十七房,这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民宅中应属罕见。十七房原有三环水系,昔日被清代成亲王(乾隆之子)以“淇水烟波半含春色”来赞美它的风采。河道上数十座大小石桥飞架,宽大的河埠头,靠泊舟楫,航船直达宁波。河边原有一条明清街市呈南北走向,全长约200米,宽5米,林立着石作坊、典当行、邮政代办所、水龙会(救火)、保卫团、柴草牙商、染坊、中药堂、米店、酒作坊等店铺。这些店铺现均已消失,大多住着当地居民,在后期工程中,它们都将被恢复原貌。 十七房众多的马头墙保存完好,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仍清晰可见:马头墙的檐角都以“倒立士”、“下山虎”等各种动物造型装饰,不像常见的马头墙檐角用灰泥搪塞了事。过去,马头墙节数的多少是房屋主人地位高低、官封等级的标志,万万不可任意构筑。全国现存的明清民宅中,马头墙以三节居多,而十七房的马头墙以四节居多,这是出门发达的游子寄贴给家乡的一角富丽。灶间内一台三眼大灶近靠窗边,窗外就是接屋上天落水的大水缸,推窗就能舀水。灶台左边是石板水槽,一半连着屋外。洗涤一般都在灶间内的石板上进行,那污水自然流向屋外阴沟。灶间右边还有出灶灰的出气槽,边上又有一个小灶,供临时烫酒等使用。真不愧为民间的“古董”。十七房有“三宝”,旗杆最多、最高,宁波也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也不涸;(因为十七房水系较多,又地处四明山脉水域下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
二、建筑布局从《澥浦郑氏宗谱》阳宅图上看,其总体布局为“棋盘形”式。宅屋四周环河围绕,东西、南北大路把全宅分为四大板块。这种有规律、有次序,繁而不乱的布局,层次分明,气势雄伟,尤如宫廷院落,展现着皇家风采。在清代的民宅建筑中,大多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多间的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如北方的三合院、四合院都是这种形式组成的宅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的风格,它却以幢为单元组成庭院。这种组群形式,气势大,雄伟壮观,如“后堂楼”,它以南北各四幢大院为一庭院,马头墙,错落有致,丛丛叠叠,幢幢、户户、间间相通,四通八达。庭院内布局主次分明,在纵横轴线上的两侧先安置主要建筑大院,在不显眼的地方安置次要建筑。立房、鼎丰、兴房、恒祥等院落群体虽不及后堂楼雄伟,但也有其布局的特色,每一幢庭院都有雄伟的门楼,进入大门,左右两侧安置相对称的明轩(或暗轩),明堂正中都设堂楼,有五间两弄、七间两弄之分,主体非常突出。厅堂最大,有四扇门、八扇门之分,每一厅堂都有名称,如文荫堂、敬业堂、敏慎堂、洽礼堂、辅德堂、怀德堂、通德堂等,每一堂名都持有一定的含意。充分体现郑氏一族的文化渊源。一幢大院,往往由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组成,这种格局有许多优越性,它规模大,室内宽敞、明亮。室外又有前明堂、后明堂、小明堂,空间大,光线充足,冬暖夏凉,晒衣服、乘凉非常合适,大的院子还配有小花园、书房、花厅等,是书香门第,江南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合南方人的居住习俗和封建社会的宗教、礼仪制度,便于执行,也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分派居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住房有明显的区别。明末、清初的十七房建筑与清朝中晚期的十七房建筑相比,其结构、布局、形式、规模有明显不同。郑氏家属,起先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来的,由于经济还不富裕,对南方习俗了解又不多,其造型方式,基本是比较简陋的。其特点是间数多、房子低矮、用料差、宅院较拥挤、门庭方向多数是东西方向的。据说向北是望“家乡”,向西是不忘“皇恩”(南宋时建都临安)。但这种形式有不足之处,冬天太阳照得少,夏天又热,居住人员多,房内空间少,潮湿,住宿不舒服。如塘路沿,大祖堂等基本都是这样。这些廊院式住宅,按常规一般不超过8间,而这里一廊就有12间,楼上楼下合计24间,全长达40余米共计8廊,廊廊、户户、门门、窗窗相对,遥相呼应。这充分说明郑氏在明至清初经济还不发达(局部建筑结构还可以看到由泥巴和芦苇合成的原材料),人口较多,生活方式落后等情况。这类形式的住房结构,在其他地区已经很难看到,从而更显示其珍贵,是研究古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十七房的宏伟建筑群体和它的艺术,受当地群众引以为傲,也为古建筑专家所青睐。他们常说,十七房有“三宝”,旗杆最多、最高,宁波也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也不会涸(因为十七房水系较多,又地处四明山脉水域下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宅上有郑氏一条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又有郑家窑厂、石作坊、木作坊,应有尽有。宅旁有河,大河小河条条通,直通宁波,交通便捷。家家有埠,又有桥,小河流淌,小舟荡漾,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好一派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十七房一幢挨一幢,紧密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后设园,屋檐宽阔,可挂灯结彩,置桌设宴,下雨往来,不沾水。厅门大小,马头墙高低,明堂的大小、楼房、厢房、石鼓、棋杆等都按等级、权力分设,层次分明,严格按封建礼教办事。各家自立门户,以边门、栅门、弄门、夹扇门、大门、小门、后门,东南西北,来往方便。又以廊、檐、巷、弄互为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院内,如入迷宫。郑氏老辈说,每逢婚丧喜庆,过年过节,不分你家我家,都是一家吃饭、住宿不分彼此。
三、门窗装饰艺术(配图)十七房人还非常讲究室内外的装饰艺术。它们的窗、门、檐、廊的设计既具有实用功能外,更具有审美价值。他们以木白、硬木、素木制作窗棂、门框,以巨木制作大梁,并配合、砖、瓦、石、铁、琉璃等材料,囊括了清代民居建筑中最完全的构件。十七房门窗的雕刻种类繁多,样式精巧。按十七房现存的窗棂、窗盘、门棂、门盘的分类。石雕类有镂空“仙姑闹鹿”、“和合双仙”、“金钱花棂”;浮雕类有“四马图”、“双狮戏球”等;砖雕类有“斗虎云图”、“牡丹、凤凰”、“蝙蝠云游”等;琉璃窗又可分方格、圆格、金钱格等。木雕品种更是繁多,有数十种之多,如回纹格、曲线格、金钱格、白果图、寿星图、虫鸟、花草、飞禽走兽图等等。在门窗的图案上别具民俗风味,各种图案都取自民间喜闻东见的吉祥性物象为题材,从中也体现出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崇拜。如鱼、石榴、蝙蝠、凤、牡丹、龙、虎、八仙、和合等,它们各自蕴涵自己独特的吉祥祝福。鱼代表“年年有余”,石榴、蝙蝠代表“多子多福”,凤、牡丹代表富贵,龙、虎代表权力和威严,八仙、和合代表平安顺利。十七房的门窗在样式设计上也巧妙独到,充分考虑地域与居住需求。受地域的梅、伏季节湿热气候影响,各房的正房、厢房、廊间等内部建筑开窗面积一般较大,设置的窗扇数也较多,所采用的都是明透性好的槛窗,为了安全起见,有的还加添了推窗,通风窗,装饰窗,三窗平举,按需使用。窗户多采用直棂窗、格扇窗,不仅因其料轻,质暖等特点,启闭、推移、摘装自如,方便,宜于装饰(如冬日可在棂格、棂条间糊上窗纸)逢年过节,又可贴窗花。在房门设计上,有半扇门,花格门,木板门之分,当主人在附近聊天时,关半扇门,或花格通风门,当主人远离宅居时则把“三门”都关了。也因其式样别致更显精致,考究。十七房的门窗装饰艺术,不仅体现在雕刻、图案、样式上,还体现在门窗在色彩上。但它没有“官式”建筑的鲜艳浓丽、金碧交辉,显现出的是一种质地上或油饰上的本色调,并与宅居建筑的粉墙、黛瓦、粟色的壁、柱、檐及青、淡红色的石板、槛墙、檐壁、柱础门楼等及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使建筑群体呈现出一种淡雅、清秀、朴素的风格。 由此,十七房民宅吸引了许多学者、专家慕名而来。原同济大学教授,我国第一代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悉知十七房还保留着,高兴得流出热泪,托人一定要带几张照片看看;原商业部副部长姜习到十七房视察,看到镇海还保留着这么宏伟的建筑群体,即书“国之瑰宝”四字;北京市规划专家于英士考察十七房时,他说,如此的恢宏民宅建筑,生平才第一次看到,赞叹不已;原宁波市委副书记李从军一次看过十七房还不过瘾,还想再看几次,并说,十七房一砖一瓦都要保护好,它们都是文物啊。被称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冯骥才,他到十七房考察时,看到二块压顶砖,花纹精细,中间分别刻着“寿”字和“福”字,他拣起来笑着说,十七房找到了宝贝了。陪同的一位干部插话说,“还差一块‘禄’字砖。”冯又说:“我有寿有福就够了,我又不要做官。”引得大家都笑了。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魑魃魍魈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德碑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