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葡萄牙怎么样妥善解决“马拉松“马拉松式工伤认定定慢慢吞吞拖拖拉拉?

谭杰:慢不应该成为中国马拉松文化的一部分

  我是《中国马拉松领跑者》杂志的出版人谭杰,也是一名跑者。首先,我还是想代表中国的马拉松跑者向诸位组织者表示感谢,谢谢你们过去一年,牺牲了那么多的周末,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办了这么多令人难忘的好比赛,还被我们挑肥拣瘦,还被我们吐槽。谢谢你们,向你们致敬。

  下面我开始我的演讲,先解题,“以尊重和自信为基石,塑造中国马拉松文化”。

  现在大家都在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诸位而言,初心是什么?

  为什么要办马拉松赛事?办一场比赛,希望送给参赛选手什么东西?对于跑者而言,为什么要跑马拉松?跑一场比赛下来,希望得到什么?

  我想,作为一个组织者,如果他只想送给跑者一块奖牌、一张证书、几瓶水、几根香蕉,那么,他办的就只是一个赛事。而一个参赛选手,如果他从一个比赛中只想得到一些水、一些好吃的、一块最好特别值钱的奖牌,那么,他得到的,也只是一场的比赛的完赛。

  但是,如果办一场马拉松赛,组织者最终送出的是尊重,对于跑者和对于这项运动的尊重,而跑者跑一场马拉松赛,最终收获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荣誉,那么我觉得,这才是马拉松文化。

  我今天的演讲,还有一个副标题,建一座马拉松荣誉殿堂,而不只是一段42.195公里的道路。所以,我对于马拉松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三个概念,尊重、自信、荣誉。

  去年我用了6个关键词来解读2016年的中国马拉松文化现象,今年仍然是6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请客吃饭。

  这是《中国马拉松领跑者》杂志去年11月份做的一个选题的关键词。完整的标题是,马拉松补给是加油站,不是请客吃饭。

  选题的源头,是因为我参加的首届成都马拉松,我不知道成都马拉松但组织者在不在,我想说成都马是一个好比赛,而且有潜质成为更好的比赛。比赛当天,我在到达终点之后,在那里停留了一会儿,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闻发生。然后我就看到一个中年跑者在到达终点之后,马上掏出手机,打开视频拍摄功能,交给一个旁观者。他说自己是一名律师,每次跑完都会马上录制赛事点评,然后放到网上发布。我就听了一会儿,听完之后,我很震惊。因为我听到他说,这是他跑过的40多个比赛中排名倒数第三的比赛,因为,比赛补给除了水、饮料、能量胶和香蕉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不知道他还想要什么,其实他可能忘记了,成都马拉松是准备了小面包和榨菜的。当然,没有更多的鸡鸭鱼肉和瓜果梨桃。

  我想,如果一个跑过国内国外40多个马拉松的律师跑者,对于马拉松补给的理解,还停留在请客吃饭的层面上,那么中国马拉松文化的建设,真的是任重道远。

  那期杂志还采访到了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他说的一句话被用做了采访的标题是,“如果过份关注吃,那就太业余了”。

  当然,他这句话是在评价跑者,但我认为,也可以用来评价赛事组委会。所以,《中国马拉松·领跑者》杂志在补给问题上的态度,或者说对于马拉松饮食文化的态度是,“办马拉松不是摆流水席,跑马拉松不是吃自助餐”。

  很多跑者都对这个话题进行评论,有一类评价是说,这些跑者都是被组委会惯的。最近几年的马拉松年会,如果我有机会发言的话,我都会给组委会卸包袱。我今天再卸一次,一个组委会,不要过份迁就快乐型跑者,不要被泛滥的所谓跑者民意所绑架。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作为一个媒体,会为专业的赛事打气助威,会与跑者们一起,公正地评价一个赛事。我们也希望,中国马拉松大家庭内部,大家能够对于标准产生共识,能够公正地评价一个赛事,这才是共同营造中国马拉松文化的一个基础。

  第二个词,全民健身。

  关于前一个关键词,再多说两句,我发现可能很多年轻多赛事组织者不知道这是一句毛主席的语录,我就把这句话补充全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总之,马拉松和革命一样,都有残酷的一面。

  今年全运会马拉松赛事一个很残酷的瞬间,就是一名专业女选手在终点前踉踉跄跄摔倒又爬起来,没人扶,最后基本上是爬过的终点,她的名字叫王刚红,就是封面上这位。

  这次马拉松赛之后,我们讲了三个故事,第一,王刚红摔倒,为什么没人扶?因为吐槽的人又不少,说组织者服务不到位等等。这个故事很好讲清楚,因为这是一场比赛,这不是很多人相像中的快乐跑者,如果有人去扶她,她可能会被取消资格,她们全队的四年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所以,不扶才是真正的服务到位。

  第二个故事,比赛当天,30多度,终点地表温度,我听说40多度。但是,群众组的参赛选手全部安全,为什么?一是保障及时,二是这个比赛是全运会的群众组比赛,有门槛,男子5小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拉松式工伤认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