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湖广永州府零陵碧桂园永州府县永政乡西甲里活复太平田今属什么地方

【图片】明清两代惠州进士举人在各县的分布情况【客家文化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54贴子:
明清两代惠州进士举人在各县的分布情况
明清两代惠州进士举人在各县的分布情况列表作简单的统计和分析:
明清两代惠州进士举人在各县的分布情况列表作简单的统计和分析:来源 (一)惠州各县明清两朝进士分布情况表归善 博罗 龙川 河源 和平 永安 海丰 陆丰 长宁 连平 合计明代 17 16 1 2 1 1 6 - 1 - 45占% 37.78 35.56 2.22 4.44 2.22 2.22 13.33 - 2.22 -清代 9 5 6 3 4 3 9 3 0 8 50占% 18 10 12 6 8 6 18 6 0 16(二)惠州各县明清两朝举人分布情况表归善 博罗 龙川 河源 和平 永安 海丰 陆丰 长宁 连平 合计明代 147 155 26 35 4 4 64 - 2 1 438占% 33.56 35.39 5.94 8 0.91 0.91 14.61 - 0.46 0.23清代 113 93 40 38 21 20 78 35 16 38 492占% 22.97 18.9 8.13 7.72 4.27 4.1 15.85 7.11 3.25 7.72
直隶总督——颜检
铁面御史——邓承修
明代礼部尚书——韩日缵
清朝“一门三进士”--崇文重德的和平下车徐氏
明朝兵部尚书——叶梦熊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巡抚:苏州古城区书院巷的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巡抚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提督:提督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就台湾清治时期而言,台湾总兵或台湾镇所辖军队,通常属于福建陆路提督与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直隶总督颜检(年),字惺甫,号岱山,又号岱云,别号槎客,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巡抚颜希深子,拔贡生出身。直隶作为畿辅之地,向来由皇帝格外器重的人担任长官。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入仕,到嘉庆七年(1802年)正式以兵部尚书衔任直隶总督,颜检历二十五年时间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颠峰,四十五岁时当上了位列各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年)颜检去世,终年七十六岁。第二年(1833年),时任陕西巡抚的长子颜伯焘,将父亲安葬在广东连平州锡场镇(以前锡场属连平州辖区,后划回河源)。颜检著有《衍庆堂奏议》《衍庆堂诗稿》(十一卷)。  清朝云贵总督 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赏戴花翎。  颜伯焘(1792——1855),字鲁舆,号载 ,别号小岱,广东连平元善镇人,出身于颇有“政声”的官僚世家,颜检之子,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取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又依次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陕西延榆绥道。继而,先后调任陕西督粮道、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道光十七年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年任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赏戴花翎。历任清朝湖南巡抚,贵州巡抚,云南巡抚,兵部侍郎颜希深(年),字若愚,号静山,又号浚溪,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贡生出身。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母亲何氏出身书香门第,秉性慈惠,知书达理,嫁与颜氏后因家庭困难,常以种桑织麻供子读书。乾隆十八年  (1753年),颜希深任山东泰安知府。(1760年),颜希深转赴济南,先后任济南知府、山东督粮道。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颜希深调任江西布政使,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十四年(1769年)复职,仍授江西布政使,又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颜希深擢升湖南巡抚。不久,回京任专职兵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农历四月,颜希深先出任贵州巡抚,后又调任云南巡抚;七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清朝东河总督,兵部侍郎颜以燠(1793—?),连平县元善镇人。是清代贵州巡抚颜希深之孙,知县颜模之子,直隶总督颜检胞侄,闽浙总督颜伯焘之嫡堂弟。他于嘉庆己已年(1809)冬,府考中秀才,丙子年(1816)乡试中举人,以品学兼优,历任爱新觉罗官学教习、内阁中书、文渊阁检阅、内阁侍读等职。后以京察(即考核)一等,出任江苏徐州府知府,护理苏松大兵备道,赏戴花翎,继任淮徐杨海兵备道、河道,“特授”东河总督,兵部侍郎。
 清道光年间福建水师提督  赖信扬(1783—?),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深圳大鹏人,祖籍永安县(今紫金县)义容甘棠,为义容赖参廷八世孙。三代五将之一。信扬少年时由父亲赖世超指导练习武功。二十多岁时在大鹏营入伍,后升把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香山协左营千总,1846年升任澄海营守备,后任都习、参将、副将等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晋封福建厦门水师提督授安鹭将军,赏红顶花翎,一品官衔。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赖恩爵(),字简廷,民族英雄。新安县大鹏城(即现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人,祖籍永安县(今紫金县)义容甘棠,为义容赖参廷九世孙。祖父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迁宝安大鹏古城乌涌村(今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清嘉庆年间出生于鹏城一个行伍世家,是赖氏“三代五将”之一。九龙海战后,赖恩爵升任南澳镇总兵。1840年10月,满清皇帝受投降派愚弄,免去林则徐职务后,英军又猖狂起来,再向虎门进攻,守将关天培以身殉国。赖恩爵继任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皇帝连下三道圣旨,召他进京任高官职,他深为国运担忧,不愿与求和派妥协,三次上表辞谢,不进京去。清朝福建水师提督 刘起龙(1772年一1830年),字振升,深圳龙岗人,嘉庆二十年后,历任广东水师中营中军守备、南澳镇总兵等职。道光六年(1826年),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因病卒于任,赐封振威将军。
三代五将军世家——振威将军赖恩爵家族
汴梁(今开封)人大经公(字伯常,号封川),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丙辰岁登进士。咸淳年间()任福建制置使,后辞官举族流寓梅州。宋亡后不仕,定居程乡县(今梅县),建浪口大宗祠南阳堂。为螺溪叶氏始祖。明洪武初年,大经公传下八世孙叶世蕴,生子梅明(梅县、五华始祖)、梅友(海丰始祖)、梅实(海丰及惠州始祖)、梅林(龙川始祖)四兄弟。梅友公最先从梅州迁到海丰县吉康都螺溪(现属陆河县)开基。其子材成公,长大后移居普宁县,别号老松,成为普宁县占陇、南径、林内乡的开基始祖,建立永思堂祠、积庆堂祠;其后裔先后建立光德堂祠、树德堂祠、崇德堂祠。留在螺溪的三世叶添贵创建径口祠(现称名卿祠),叶德贵创立卓公祠等。明万历年间,螺溪传下的九世孙怀梧公建沙坝祖祠(上祠),又称五星宗祠。及至明崇祯元年,十一世孙叶高标考中戊辰科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获崇祯御赐的“职任最为清要”的题辞和同僚题赠的“谏议名卿”横匾,悬挂在沙坝祠内。叶高标并题撰《五星归垣》诗云:“荷蒙我祖建都阎,金水行龙木火炎。水出昆仑生帝北,火明许嶂法天南。东山乔木家声远,西域黄金汉室端。着锦千秋承圣主,谁鸣土鼓尽中湛。”按螺溪上祠祖梅友公传下十三世起辈序为:“际笃宜朝兆,士匡君辅国,佐治绍唐虞,卓尔民良泰,隆名庆永孚,荣华传统绪富贵继千秋”。明洪武年间,梅实公闻兄在螺溪开基,亦率子女从五华迁到螺溪。其后代于清雍正元年(1723)在溪西建田心祠(中祠),大门悬挂“三世一品”,左右悬挂“太保第”、“尚书第”等匾额。并悬挂有叶氏姻眷状元黄士俊题赞:“将相一门三太保,公卿九代十乡贤”。叶梦熊题有《史传诗》云:“凌江一派自河年,水木悠悠遍谷川。曾在冠裳通上国,更多耒耜列腴田。成周业起幽凤咏,万石贤声史氏编。不计亲疏千百万,但求无忝是家传。”又作叶氏源流诗(上八句)云:“欲识仙翁出处时,宁郡文献中江西。官居潮邑三千教,工部梅州万古稀。孟仲季卿源共脉,贞清兄弟始分枝。后人若问宗与祖,莫把源流作不知。”梅实公传下十一世起辈序:“思达腾开应,昌成定吉祥。茂兰荣振秀,佩玉永清扬。根深枝干盛,秾郁万里香。”梅实公元配夫人李氏生子明芳、贵芳、华芳;在螺溪旧居。再后,梅县大经公十五世孙叶德戚从永安县徒居螺溪,创建镇楼祠(下祠)。起辈序为:“仲季上万起,建登良仁宗,道鞖曻贤杰,文光利勇彬,广思英群驾,榴祥家声远,礼庭奕史振,百派润滋源。”祖祠总称“南阳堂”。堂联有: “南阳望族; 东粤名家” 、 “介节如水 ;清平似水” 、 “石榴应兆; 累叶传芳”、
“书成海录; 赋就云官”。三派子孙繁衍生息,明清两代科举声名显赫。其中仅上祠和下祠海陆丰籍的进士就有叶高标、叶洁齐,举人有叶逢春等18位,贡生有叶宗德等28位。成为海陆丰望族。
声名显赫 梅实公在螺溪居住期间,于明洪武年间,又携二夫人邱氏所生的万芳、秀芳两子,从海丰迁居深圳盐田,继迁惠州府城万石坊。其后裔在万石坊金带街兴建叶氏宗祠(梅实公祠)。因此,梅实公又是田心祠迁居惠州府城的开基始祖。梅实公祠颇壮观,面临下鹅湖,后至民国毁于抗战兵火。此派传下有五世钦赐文林郎例赠大夫叶峦,例赠朝议大夫叶奕;六世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叶标、例赠朝议大夫天佑,湖广参政叶熙;七世诰赠太子太保春芳,明户部郎中、著名方志学者春及;八世太子太保三边总制梦熊,岁贡生赣州簿梦麟,九边军务加军功议叙知州梦桂,钦赐七品顶戴梦祥;九世朝议大夫太保锦衣卫世仍,诰赠文林郎南京太常寺典簿世岱、世佐、世仪,中宪大夫云南司主事世俟;十世太常寺主簿绍履,邑庠生承袭少保锦衣卫维城,邑庠生授袭东宫侍卫维垣;十一世清内阁中书自发,阳江教谕自茂。其中声名卓著者有春及、梦熊、维城。叶春及(),字化甫,号石洞。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授福建闽清县教谕。隆庆二年(1568)上书陈时政三万言,都人传诵。隆庆四年(1570)出任惠安知县,施政三年,政绩斐然,当时有“叶公为政,惟饮吾水,设施不烦,五风十雨”之颂。万历二年(1574)离任。西迁四川宾州知州,以疾辞而忤当道,被削籍回归罗浮十余年。曾远赴江西“石莲洞”问学于状元罗洪先。回到惠州后,叶春及也在罗浮山“石洞”读书讲学。万历十九年(1591)得佥都御史艾穆推荐,擢湖北郧阳府同知,迁户部员外郎,转郎中。卒于官。终年六十四岁。著有《惠安政书》、《絅斋先生文集》全十一卷、《罗浮石洞叶絅斋先生全集》十八卷、《万历顺德县志》十卷等。叶梦熊 (),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为嘉靖辛酉科举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明万历起官至山东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陕西、甘肃,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转调南京工部尚书。出任甘肃总督时,创制火炮,平定蒙古哱拜部落的叛乱,勒石贺兰山,功名显赫。明万历二十年,神宗御赐叶梦熊“葵心体国”的牌匾,悬挂于中祠内正厅上。叶维城(),字宗翼,号犹龙。为叶梦熊之孙、次子世仍子。因祖父梦熊有功于明朝廷而受荫世袭,为堂上佥书管事、绵衣卫指挥同知佥事。明亡后,维城隐于西湖泌园,与岭南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等著名诗人交谊深厚,经常举行诗文雅会。
五星祠一派迁惠州府城始自叶维阳。明崇祯七年(1634)四月,刘香率众驾大海船数十艘到达龙津河,从龙山登岸围攻海丰县城,城内殷富户逃之一空。在京任职的叶高标闻悉此事,来信嘱五弟英标携其子许山、维科、必崇,并侍奉老父叶珠从海丰县城一起移居到惠州府城,后建兼园别业安居。叶英标,号秀水。贡生,选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择居府城秀水湖;子继喜(高标次子过继),字必崇,号鹿洞,归善学贡生。明末,五星祠派下较著名的人物有逢春、高标、维阳、维菱等。
叶逢春(约),字燮炫。叶高标堂叔。他平时孝敬父母,处事谨慎,以长厚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授云南腾越州知州。府县志称其“政教宽简,繁剧就理 。升江西赣州府同知,三载间军民颂之为贤宰,署府篆八阅月,劳心抚字,务剔奸弊,真古循吏也。” “任满归乡,亲族睦邻,恤贫惠寡,严训子侄耕读,外事丝毫不染,饶有仁德休风焉。”叶高标(),字自根,号大木。明天启四年举人。崇祯元年(1628)春,叶高标上京参加会考,连捷考取戊辰科三甲第42名进士,授安徽省歙县知县。历升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并被崇祯帝简授以总理天下粮饷,治国理财有方,清查出冗费70余万两,剔除弊饷数百万两;是明末一位勤于职守,敢于谏诤,鞠躬尽瘁的清官,被时人誉为“谏议名卿”;清《海丰县志·人物志》称他“器宇端凝,才猷练达”;《陆丰县志·人物志》称他“秉心澄宏,抱才沉毅”;崇祯帝亦给予“职任最为清要”的很高评价,并给予殊荣追赠他为太常寺少卿。叶维阳(),字必泰,号许山。叶高标长子。崇祯十五年岁贡,曾任广西桂林府同知和南明政权中书舍人等职。于明末从螺溪迁往惠州府城,南明灭亡后在惠州建兼园隐居。寄情於诗文山水间,与岭南名流澹归和尚、陈子升、陈恭尹等遗民诗文唱和;为惠州著名诗人,也是五星祠传下后裔在惠州的第一代。生前业绩:一、清顺治三年春,出家资募壮士设奇谋击退10余万巨寇对惠州4个多月的围困。二、康熙年间,与岭南名士屈大均、澹归、陈子升、陈恭尹等结成诗社,经常雅集酬唱,名闻海内;居家学贯经史,儒释兼修,整肃家人子弟,德闻乡邦。三、康熙初年,捐巨款重修崩溃的西湖堤围,发挥其水利的作用。四、平生懿行甚多,居府城念念不忘根本。康熙二十四年,捐银两百两修建倾颓的螺溪五星祠;并长期捐资修筑径口祖场。许山公逝于清康熙二十七年,葬西湖高标公墓之侧。高标公父吉辅公葬归善平政驿,母罗氏葬惠州府水北。许山有子名本穗,字瑞五,号石亭。郡廪岁贡生。康熙十五年随傅大将军进广西征剿吴三桂,累立战功。授广西太平府左州知州。逝于康熙四十二年,葬西湖叶径。本穗生两子,长珍献,归善邑庠增广生。次奕昌,岁贡生。
瓜瓞联绵遍及海丰随着开拓家园、方便读书做官和做生意的需要,自明代中期起,叶姓子孙开始向海丰县城及海陆丰其他乡镇迁徙。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梅实九世裔孙祖权,携眷迁至海丰县梅陇孔子门乡建居。其元孙清末岁贡生瑞田题撰的孔子门祠堂联追溯了这段历史。联曰:“流芳扬楚泽,贤刺史,名探花。历八朝且位隆太保,轰轰烈烈堪题家乘;发迹自萧邦,由螺溪,迁坪上。越数世而乡建孔门,绳绳继继永奠宗基。”逮至明万历年间,梅友传下十世孙叶逢春(燮炫)、叶向荣(连云)、叶向秦(耀炫)三兄弟从吉康都大陂迁入海丰县城,筑屋于龙津河西岸。其书斋水阁留有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湖广巡抚林铭球书写的楹联云:“水绕山环,山设眼前图画;鸢飞鱼跃,物饶性里乾坤。”叶逢春(约),,字燮炫。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文魁,授江西赣州府同知,官至云南腾越州知州,是最早迁入海丰县城居住的叶姓始祖。在现彭湃医院对面建立占地3700平方米的宗敬祠。逢春第四子恭标公(字自章)生九子。除四、五、七、八、九房仍居海城新市外,其余四大房迁居县内大陂头村,子孙繁衍至今。至明崇祯二年(1629),梅实十世孙叶珠在其长子高标题名金榜后,携其次子琼标(字大车)、三子正标(字大立)、四子英标(号秀水);在堂兄弟叶逢春的帮助下,举家迁入海丰县城东笏水门。恰逢海丰大饥荒,叶珠捐稻谷600石赈救灾民,颇得时誉。崇祯十二年(1639),叶琼标长子维菱(字必贞,号美波),中式己卯科举人;次子维衮,字必桓,岁贡生。叶珠传下计有子高标、琼标、正标、英标;孙维阳、维菱、维衮、维曜、维斗、维翘、维隆、维楚、维奎、维基、维壮、维科、维挺、维柏等18名子孙。明崇祯九年(1636)农历九月,叶高标迁任礼科都给事,奏建汕尾坎下城,派兵300名戍守海防,并没收陈聪财产作为戍兵的经费。崇祯十一年,叶琼标在龙山对面龙津溪西畔荒地新市筑建叶氏府邸,占地面积约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明末海丰县城的三大府邸之一。现府内中心楼阁遗址就是叶高标从朝延回家省亲时居住办公的地方。明崇祯十三年(1640),叶琼标修建祖坟见州公墓于城东弓地山,并为此建赤山塔以捍祖坟风水。弓地山墓碑为叶氏姻亲明戊辰科顺德进士、翰林院检讨梁兆阳所撰题(至2004年,此墓被当地政府拆毁,骨骸被叶氏后裔迁葬回陆河县河口)。明末,叶琼标扩建龙山准提阁。清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清兵围新市叶府,举人叶维菱出面见班固山,献出白银1万两作军费,使新市免遭清兵屠戳。下可塘始祖叶启标,于清乾隆期间在汕尾经营瓷器生意发了财,在下可塘村购买田地并建起一座有几十个房间的“九包五”格局的大厝,率4个儿子由汕尾港迁居下可塘村务农。其辈序排列与螺溪五星宗祠同。至明代初期(约在1375年前后),梅州大经公传下九世梅友、梅实公兄弟及十五世孙德戚公接踵迁居海丰县吉康都,成为“螺溪”叶氏三祠开基始祖。经历代繁衍发展分居于大陂、各安、金坑、莲塘、沥背、南和、螺溪墟、皇告洋、车巷、书村、大安、上护、河口、新田等村镇。主要聚居地仍在现陆河县,共有叶姓居民50716人,占全县总人口四成;其中螺溪镇叶姓居民3万多人,占全镇总人口九成。外地后嗣经历代迁徙散布在今惠州、汕尾、深圳、广州、普宁、博罗、五华、紫金、惠东、惠阳、台山、恩平、揭西、桃源、柳城等市县;和广西、江西、四川、内蒙、海南、香港、台湾等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马六甲、加拿大、印尼等国;人口总计十几万人。编修谱牒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惠州万石坊叶氏十二代孙叶适主编的《叶氏家谱》(手抄本),内容记述万石坊叶氏源流、梅实传下辈序、族内名人事迹,以及记载螺溪、万石坊始祖叶梅实及其第五子叶秀芳至十二代祖衍派辈系。
清雍正七年(1742),梅友公十二代孙清康熙戊子科武举人叶维录、十四代孙清雍正元年癸卯科第六名举人、甲辰科成进士山西岚县知县叶洁齐,续修《螺溪叶氏宗谱》(手抄本)并序。该谱修到梅友系十六、七代,是当时梅友派较系统完整的宗谱,还兼修了中祠、下祠一部分派系。
清乾隆十一年《梅州叶氏族谱图说》,十九世嗣孙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举人叶菱主编并序。内容记述自春秋至清乾隆时叶氏迁徙史略。清末岁贡生叶瑞田主编《孔子门叶氏宗谱》(手抄本),内容追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梅实传下长子叶明芳衍派第九代裔孙叶祖权,携眷迁徙海丰县梅陇孔子门乡建居建祠堂的经过、历史渊源及螺溪始祖叶梅实至十二世谱系。
螺溪五星宗祠派裔孙1988年编的《南阳叶氏宗谱》(铅字版),主要追述叶姓先祖源流、历代叶姓宗谱序、叶氏科举名人录、先祖名人事迹等,内容很全面;螺溪梅友、梅实、德戚三祠一至十三代的谱系均在内。2003年叶广旋主编的《南阳堂吉康叶氏宗谱》(电脑版)文书部分有家族渊源、谱序、迁徙路线、宗祠辈序概览、名人举要等文献。2007年叶剑锋主编的《陆河叶氏宗谱》(电脑版),共三大册,记述叶姓先祖源流、历代叶姓宗谱序、先祖名家文章、族内名人事迹等;编入从螺溪梅友、梅实、德戚三位开基祖至2007年三派谱系(但内容中断、部分失轶)。其中抄录自古族谱的《叶梦熊勒石贺兰山》、《梦熊公像赞》以及叶春及的《新建碣石元武山记》,叶石泉的《奏剿山寇疏》,黄士俊的《特赠太常寺少卿叶高标公传》等族内名人事迹的诗文。 历代叶氏族谱均抄录有叶梦熊所作的《叶氏源流诗》(上八句)云:“欲识仙翁出处时,宁郡文献中江西。官居潮邑三千教,工部梅州万古稀。孟仲季卿源共脉,贞清兄弟始分枝。后人若问宗与祖,莫把源流作不知。”惠州和海丰(陆河)叶氏家族通过上述修族谱、究渊源、排辈序、修祠堂、会宗亲等敦睦宗亲的办法,以此加强家族之间的活动交流,促进和加深两地之间的族谊。海陆丰另一支叶姓聚族“道山”叶氏则源自明成化年间,内阁中书、提督叶提岭带兵从福建莆田到海丰县道山围剿海贼。遗下子孙为不忘福建祖居地洼塘谢潭园村,将其三房子孙居住的村落分别命名为谢道山、潭头、园埔三个村名,并建祖祠“追远堂”于谢道山。现后裔聚居于仙垭、前港、墩头、兴洲、汕尾、东宫、邬厝塘、大塘、长沙、南汾、石叶、山岗、后门及县城东笏、河园、下巷、新会营等村镇。科举人才有:道山叶振群,又名公俊。光绪四年(1878)甲申科武举。圆埔叶少清,又名俊徵。咸丰八年(1858)戊午岁贡生。仙垭叶庶飞,又名伯棠。光绪四年(1878)戊寅增贡生。清乾隆初年,“道山”叶氏还有一支宗脉迁居普宁县扑兜乡,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追远堂”裔孙亦遍及海陆惠普40多个村庄,人口约3万多人。此外,尚有几支不属于上述源流的叶氏宗脉,如海丰县城“河婆后”叶氏、从福建、惠州、澄海三派迁居陆丰甲子叶氏及从梅县迁居东涌的叶姓宗裔等,由于人口数量较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海丰螺溪上祠叶梅友与中祠叶梅实世系对照表
上祠肇基祖
中祠肇基祖七
明户部郎中八
明候补教谕
明南京工部尚书九
明赠朝议大夫十
明赣州同知
明袭少保锦衣卫十一世
明礼科都给事
清内阁中书十二世
明桂林府同知
清海阳教谕十三世
清左州知州
清岚县知县
清兵部主事
海丰螺溪(今陆河县)上祠叶梅友与中祠叶梅实世系对照表上祠 辈序 代表人物 功名 备注 一 世 叶梅友 上祠肇基祖 七 世 叶溪山 八 世 叶石泉 岁贡 明候补教谕 九 世 叶见洲 庠生 十 世 叶逢春 举人 明赣州同知 十一世 叶高标 进士 明礼科都给事 十二世 叶维阳 岁贡 明桂林府同知 十三世 叶本穗 岁贡 清左州知州 十四世 叶洁齐 进士 清岚县知县 中祠辈序 代表人物 功名 备注一 世 叶梅实 中祠肇基祖七 世 叶春及 解元 明户部郎中八 世 叶梦熊 进士 明南京工部尚书九 世 叶世仍 明赠朝议大夫十 世 叶维城 庠生 明袭少保锦衣卫十一世 叶自发 举人 清内阁中书十二世 叶 适 举人 清海阳教谕十三世 叶顺亲十四世 叶英发 清兵部主事(待续)
■链接河源人文谱系表(部分)ೂ蓝乔:字子升,北宋循州龙川人。年十二,已能为诗文。宋仁宗时举进士不第,于是隐居霍山。他常常携一管铁笛,闲暇时便吟诗作赋,家里到处都是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后在洛阳等地修道。人们传说他乘鹤升仙而去。ೂ王汝砺:龙川佗城宜民坊人。少时曾在霍山读书。青年时在望高山下创“凤台书院”。宋仁宗天圣二年(1025年)中进士。官授潮州刺史,升工部尚书,颇有治绩。晚年致仕回乡,以私人之力,于龙川五马山下创立“望高书院”,仍以教导子弟,培育英才为乐。ೂ邬大昕:字东启,宋朝河源人。政和二年(1112年)(北宋)进士。任广州佥判时,开凿黄埔古运河。后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庙以示纪念。ೂ邝愈平:邝氏始祖,1128年生,卒于1218年。原籍江南卢州府(今安徽境内),本姓方。江南方氏第七世祖即方殷符之五子方廷英,字以平。方以平生三子,其长子方谆,字愈平。因女为妃,因得赐其为邝氏,方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邝氏后人奉之为邝氏始祖。ೂ巫三祝:龙川田心下塔人,明崇祯进士,历任吏部观政、福建福安知县等职。晚年筑采云书院于霍山,讲学、著述,有著《霍山志》。ೂ钟丁先: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解元。崇祯十七年北上赴试,遇清兵入关,遭逢改朝换代剧变,倾其家产起兵勤王。任南明桂王朱由榔政府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此后,与清军交战15年,不胜。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覆灭,钟丁先解散义军归乡。两度拒绝清廷仕请。后削发为僧,隐居今紫金万寿庵、石彼岸庵。ೂ刘名载:今紫金下厚街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至正三品中宪大夫。总督黄、淮河道修筑事务时,人称“刘青天”。ೂ练恕(1821年—1838年):字辛福,号伯颖。连平元善镇东昌街练屋人,国学生。11岁至16岁编著了《后汉公卿表》、《后汉书注刊误》、《明谥法考》、《五代地理考》、《西秦百官表》和《北周公卿表》等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七日,因肺病卒于其父练廷磺(松江知府)任所。以上数种史学专著后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徐傅霖(1878年—1958年):字梦岩,和平下车人。清未邑禀生,后就读于惠州丰湖书院,嗣入京师政法学堂,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任国会议员。抗战胜利后,历任民社党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宪政督导委员会副会长、“总统府”资政等。民国37年3月,以广东代表身份参加国大并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落选)。1949年去香港。1950年赴台湾,1954年又以“陪客”身份与蒋介石在台湾竞选总统。曾任民社党代理主席。日在台北病逝。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梦严诗文集》等。ೂ萧殷(1915年—1983年):文学评论家,原名郑文生,笔名萧英,出生于广东龙川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创作的一生。抗战时期,他曾在多家报社从事采编工作,发表了一批报告文学、散文等。他一生始终致力于革命、文学工作,同时积极帮助青年作家王蒙等成长,成为一批文学青年的伯乐。■网友声音“你懂的”:客家人传统中,有好的,但也有一些劣根性,会对社会发展形成现实制约,确实要大力倡导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发扬客家人传统中的优良一面,剔除糟粕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客家人精神,更好地形成推动河源全市上下摘掉“穷帽子”的巨大精神力量。“123abc”: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的形象活窗口。这个活窗口的善恶美丑,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虽然路漫漫又长远,但也是河源发展行之久远的重要希望和根本之所在。“liusanjie”: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和学历的提高,更是文明素养的提高。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心理情结——上行下效,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颜氏“三十六字官箴”
惠阳南阳世居旧貌新颜 修葺一新的南阳世居大门。
辉庭公及夫人的画像。
▲清光绪年间,叶氏后人因战功被赏戴花翎。
◆修葺一新的宗祠。 相关链接南阳世居南阳世居坐北向南,前面是一弯月池,给这座威严的古老建筑增添了一丝婉约。据载,南阳世居有内中外三围,内围为马蹄形,中围和外围为方形。围屋平面呈中轴对称,内部为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排列着上中下三堂,建筑面积达8253平方米,有280多间房。据载,叶辉庭公生于清朝顺治十二年,一度官居五品。南阳世居由辉庭公及其儿子历时24年,耗资七八万两白银精心打造。这座豪华建筑鼎盛时期曾入住了500多人。如今,南阳世居内仍有10多户人家居住。秋长客家人尊师重教,传承和发扬客家先人崇文尚武、知书识礼的优秀传统。秋长镇的挺秀书院,位于象岭山麓,由沙坑叶氏家族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捐建,原名为“文字学舍”,乾隆五十年(1785年)扩建,并更名为“挺秀书院”。为叶氏子孙读书之用。叶氏族人专门划出“公偿田”来供书院开支,考取功名者,还可得到族人公偿的奖励。挺秀书院为惠州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另三座为丰湖书院、崇雅书院、铁湖书院,均为淡水名人、“铁笔御使”邓承修所办),几百年来为秋长培育了代代骄子,其中进士4人,翰林院侍郎3人,举人14人,秀才32人。武进士叶开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开弟,乾隆二十三年生于武门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武都尉。开弟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练习武功,拳脚、滑棍、剑术各有所长,尤以剑术为精。在书院读书时就曾获武术比赛第一名。后在乡试中又考上武秀才。乾隆四十三年,由书院出资让他进京参加殿试。由乾隆皇帝主考。开弟考取了三甲第二十七名,被乾隆帝敕封为武进士。州府为表彰他,在其曾祖父大屋门前两侧竖立桅甲石碑,祠堂甲厅赠挂“清辛丑科进士”匾,在其曾祖父逢春公墓前的两侧亦赠竖两个桅甲石碑以资诰封耀祖。还有“吉隆坡王”叶亚来、反清战士叶匡、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的叶挺、革命志士邓演达均在此就读过,著名教育家邓镜人也在书院授过课。弹丸之地的秋长人文荟萃、英杰辈出。秋长客家人尊祖敬宗。在漫长而艰苦的迁徙过程中,没有把亲人的遗骨抛弃,而是把先人的遗骨装进“金罂”(一种陶罐),历尽千辛万苦随向携带,安身立业后,再选址进行安葬,并把祖先的神位牌供奉在祠堂的正堂上,供子孙后代顶礼膜拜,以示永不忘本。秋长客家人还很重视自己的身世源流。注重修辑族谱,从开基如祖一代代传记下来作为“传家宝”,供子孙寻宗问祖。秋长镇最大的姓氏叶氏的《叶氏族谱大全》详细记载了秋长镇黄竹坜、周田、山圹三地开基祖世系歌,现摘录如下:梅州始祖大经公 泽流无道孟芳代一贯明伧怀本通 十二世居燕羽同愤祖应龙相继述 特茂特盛清初籍归祯公光祖世华隆 善九传文保家声振 沙坑创业再开宗种义仁芳成劂功 (山圹:接子秀)十二孟英仍旧业 公孙世系崇万高统祚满山守 永茂清祖接家风子秀公孙世系崇 泽流元贞惟恭代(黄竹坜、周田) 十二世居燕羽同传至自清萱祖日 运震清初籍归善永萱樽祖接家风 山圹创业再开宗在秋长,客家人还喜欢在围屋的祠堂大门楣和两边用横额与对联的形式,把自己的祖居地域祖先当时的社会功名写入对联。如秋长镇(也是惠阳区)最大的围屋,位于山塘尾的桂林新居(是叶天滋于乾隆十二年所建)祠堂里的一幅对联为:(右边)祖诸梁基叶县延梅兴至惠阳百达坑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左边)公娥笑业桂林座帽岑朝古峰案盘台龙真穴适丁旺财隆把屋主人的身世源流写得清清楚楚。
明朝没有内阁内阁中书,只有中书舍人.分为中书科舍人、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5种,均为从...
大家好,谁有【惠州府志】?乾隆年间的进士,贡生 名单录 吗?
来源:《广东史志》2015年第2期惠州文笔塔 进士是帝国精英、“科举社会”的宠儿。研究一地人文,进士群体是不可忽略的要目。关于明清广东进士群体研究,没有这方面的专文、专著以及硕博士论文。①至于惠州府进士,《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有所论及,包括进士赖以产生的文化因素(如学校、家庭、学术传统等)、进士数量、进士群体中代表人物的作为等方面;但该书对明清惠州府进士的时空分布、仕进情况、生成机制缺乏系统梳理。②因此,这就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明清惠州府进士的数量及其分布 弄清楚数量,是进士群体研究的前提。本文在掌握惠州府进士规模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分布规律进行探究。 1.惠州府进士的数量 关于进士数量,由于统计标准、资料来源的不同,统计结果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关于惠州府进士,《惠州教育文化源流》一书的统计数字为96人,其中明代45人,清代51人。该书沿旧志之误,统计有些问题:一是没有严格区分著籍地和乡贯,而是兼收并蓄。比如,明代李初,江西庐陵人,寓归善,明代陈吾德,归善人,新会籍,该书将二人均计入归善进士。这类情形不一而足。二是存在着漏计与错计。比如,将兴宁漏计;所收明代和平黄周星,前志及《明清进士题名碑錄索引》均无载;将博罗崇祯十三年(1640)特科张仲友计入。③本文主要以著籍地为准,根据《明代登科录汇编》、《明清进士题名碑錄索引》、《清朝进士题名录》等资料,结合地方志资料,并吸收了学界的一些新成果,④最后得出的统计数字为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 2.惠州府进士的分布明代惠州府领一州十县,归善为首县,进士分布呈现出高度集中的两极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各为15人,两县占惠州府进士总数的68.2%;其余一州八县占31.8%,其中,长宁、和平、连平等州县颗粒无收。文进士(不含武进士)如下表(注:兴宁,长乐雍正十一年划归嘉应州以后的进士未计入,兴宁清代文进士总计12人,长乐6人)清代惠州府领一州九县,归善仍为首县。较之明代,其进士分布格局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呈现出梯次分明的格局,归善为第一梯队,海丰、连平为第二梯队,其余为第三梯队。二是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博罗则退居第三梯队。三是集中程度有所降低。归善进士虽最多,但仅比第二梯队的海丰、连平多2人,已丧失昔日遥遥领先的优势;各邑的差距趋于和缓,最多为10人,最少为3人,其中,归善、连平、海丰3县(州)共26人,占惠州府进士总数的48%。四是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呈现出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博罗从第一梯队沦为第三梯队,连平、和平实现零的突破而有新的表现,尤其是连平跃居第二梯队,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3.惠州府进士分布探因 进士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是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对这种差异性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影响分布的各种因素。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历代科举人才的产生都不均衡,其地理分布折射出各地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 明代惠州府进士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可论列如下。一、归善为首县,作为惠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进士较多,自不待言。二、博罗虽不是首县,但其人文发展程度较高:博罗人文开发较早,是惠州府建置较早的属县之一⑥;此外,有毗邻府城的地缘之便,可得其人文教化之沾溉。三、和平、长宁、连平建置时间不长,人文开发较晚,这是其无所斩获的主要原因。其中,和平为正德十四年(1519年)置县,长宁为隆庆元年(1567年)置县,连平最晚,为崇祯六年(1633年)置州。 至于清代,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如前所述,乃是由于其作为地域性行政中心,“较普通州县更容易获得科举上的优势。”二、博罗之所以丧失其优势,除了绅士移居之外⑦,还有重要一点,即明清鼎革的影响。易代之际,岭南是抵抗清军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在这场天崩地坼的巨变中,博罗世家大族子弟在抗争失败后拒不与清廷合作。即以博罗韩氏为例,可为岭表士大夫抗争史的缩影。著名的遗民僧函可,俗名宗騋,是韩日缵的长子。他志在恢复,经历了九死一生。在鼎革丧乱中,“其弟驎、马录、骊以抗节,叔父日钦、从兄如琰、从子子见、子亢以战败,寡姊以城陷,妹以救母,马录妇以不食,骊妇以饮刃,皆死。即仆从婢媵,亦多视死如归者。”因之,一如岭南其他地区,博罗入清后“学者无闻,人才浅露”。三、连平、和平有所发展,主要归因于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客家文化“自明代初露头角以后,清代更有进一步发展,外出读书求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士地域分布格局,使得东江客家亚文化区内的连平等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明清惠州府进士的仕进情况 进士被称为甲科,分为一、二、三甲三个等级。就仕进情况而言,在科、贡两途中,贡不如科目,甲榜进士重于乙榜举人。而在甲科之中,一甲进士与传胪被称为“巍科”,其初仕情况相对稳定,受职早,起点高,明显优于二、三甲。进士的结构比例、巍科人物的多少,是反映一地科举实力和文教水平的重要参数。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就进士的结构比例而言,一甲颗粒无收,二甲21人占21.4%,三甲77人,占78.6%。就巍科人物而论,明代全国共有394人,广东为10人,清代全国531人,广东17人;而惠州府明代阙如,清代也仅1人。进士的殿试成绩,也就是其仕进起点。明清惠州府进士在数量及其结构方面并没有优势可言,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品以上的高阶官员较少。明清两代共11人,占11.2%。其中,尚书2人,总督1人。二是中下级官员所占比重较大。两代共78人,占79.6%,其中,四、五品的中级官员28人,占28.6%;六、七品的下级官员50人,占51%。 就总体而言,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员品级总体优于清代。三品以上的高阶官员明显多于清代,明代为10人,占22.7%,清代仅1人,占1.9%;六七品的下级官员大大少于清代,明代为14人,占31.8%,而清代多达36人,占66.7%。二是重量级人物大大多于清代。明代涌现出了叶梦熊、杨起元、韩日缵等名公巨卿,为政学两界声名显赫的全国性人物。相对而言,有清一代则声光黯淡,没有出现与明代相俦匹的人物。但是,清代有其特色,那就是出现了一些进士家族,如连平颜氏、何氏、和平徐氏等,为惠州乃至广东的科举文化增色不少。其中,以连平颜氏最显,为岭南乃至全国赫奕的阀阅世家,有“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之说。明代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优于清代,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庶吉士制度的补偿、矫正作用。明代从二、三甲进士中考选庶吉士送翰林院进学。庶吉士“一入史馆,即与六卿抗礼,……二十年间,便可跻身卿相清华之选,百职莫敢望也。”惠州府有庶吉士5人,其初仕起点并不高,仅杨起元为二甲,其余均为三甲。得益于庶吉士制度,李学一、杨起元、韩日缵等3人均跻身朝廷大僚:李学一为苑马寺卿,从三品;杨起元为吏部侍郎,正三品;韩日缵为礼部尚书,正二品。因之,如果没有庶吉士制度,他们循着殿试成绩进入仕途,很难会取得如此成就。如有的论者指出的,庶吉士制度“不仅对于减少考试偶然性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选拔边远落后地区人才进入统治核心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清代官制满汉差异的总体格局限制了惠州府进士的仕进成绩。满汉职官之间的差异在满洲政权创立之始即已现端倪。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对这种差异以制度和条文的形式进一步加以确认和强化,“首崇满州”,压抑汉官。迨至晚清新政,迫于时势,虽然清朝统治者曾试图作出消融职官制中满汉畛域的姿态,但由于改革主导者狭隘的民族本位立场,使得改革流于形式,并随着武昌城的隆隆枪炮而终局。可见,由于长期存在的满汉畛域,造成满汉职官政治上的不平等,是惠州府进士品级总体较低的主因。
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生成土壤与机制 明清惠州府进士数量不多,结构也欠优,但有着不俗的表现。故此,有必要对其生成机制进行探究。1.民风淳朴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之,惠州府各邑民风亦有等差。总的来说,负山靠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惠州民风淳朴。香山黄佐曾揭橥惠州府地理环境与民风之关联,“惠居五岭东南,罗浮甲于天下,重凕环之。其民钟气于山,大都朴野悃愊。故讦狱讼鲜,而椎鲁顽昧或不免焉。岁部使者至,莫不喜其淳而加简恤。”曾任惠州府推官的泰和人杨载鸣亦指出,“惠俗鲜诈而多质,其讼狱无坚根深穴而近情。故虽地大以富不逮广、潮、琼,而亦无健且险之患,稍一绥辑,即为乐土。”惠州淳朴的民风,是其地文教之兴的重要因素。 2.士风向学 士风与民风相表里。士风之醇驳,很大程度决定着该地文运之隆替,人才之高下。明清惠州府士风醇茂,人才日兴。归善“士好礼而文”;博罗“与归善搢绅先生犹行古道者有人,故士胥兴起”;河源“士诗书,民生业,未闻竞竞焉”;兴宁“士尚文行,民厌奢靡,能急义”。在好礼向学之风的濡染下,惠州府出了一些笃志力学的读书种子。杨天祥,祖籍博罗,迁归善塔子湖。杨氏读书白鹤峰下之时,“昼不踰阈,夜不阽席。冬夜以冻水沃足,致跛。其诵书之法,以心对书,以耳听声,不求上口,亦不求强解。每简以百遍为度。当其读时,虽事至物来,一切不闻,食寝俱废,必诵数足,然后应之。”他曾向友人及诸昆弟的信中谈及其苦学之状:“予自弱冠,厉志读书,至今十五年。一年之中,除令节家庆及疾病之日,不过六十日,其三百日皆诵读。日不下一简,一年不下九百简,十有五年,不下一万五千简。”李鹏举,归善人,李学一之父。李氏平生好读书。他告诫李鹏举勤奋读书,惟有读书,才是激扬家声的不二法门:“人家留得读书、为善二种子在,则门祚不患不光大。今人只要了己身目前之计,好聚财,好肥田大宅,便自以为子孙久远之计,此计之短也。”3.学校的培育 明清惠州府学校之多,师儒之盛,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可谓得风气之先。⑧明代惠州府有儒学9所(惠州府儒学及所属八县儒学),书院 22所,精舍2所;清代有儒学11所(惠州府儒学及十属儒学),书院21所,义学10所。由于学校实际上还承担了以提高科举竞争力以外的社会教化职能,从而使得进士数量与学校、书院的数量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绝大多数接受了地方学校教育,故而地方学校教育与科举成就之间密切关联,至少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地方教育的绝对质量可能为科举的成就提供必要的保障;……二是地方学校为应付科举而特别准备的教育,其水平的高低也可能会导致地方科举成就的变化。”因此,众多的学校,对于惠州人文的振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官绅的奖掖 地方长吏、士绅的崇文兴教,也是明清惠州府文教之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移风易俗。魏校,号庄渠,昆山人,嘉靖初为广东提学副使。在其任内,魏氏废淫祠,建学校,对于开启惠州人文,功德无量。邑人郑维新指出,“惠尚淫祠,昔人谓粤之遗俗,然未能易之者。至是始毁之,尽即之为社学为书院,而弦歌俎豆其中。民用不惑,邪闢正崇,庄渠之功。”二是兴学助学。发展地方文教事业,是士大夫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职能之一。地方官绅热心于倡建学校。在明代惠州府的24所书院、精舍中,有12所为地方官绅倡建;在清代31所书院、义学中,有26所为地方官绅倡建。地方官绅还以多种形式支持士子勤学上进,如捐修学校、增置膏火、奖勤励优、资助寒门子弟等。明代惠州知府李玘,“考课诸生,择其秀者居之校舍,厚其廪饩,而稽其勤惰,郡士益奋于学。”清代归善士绅陈鸿猷,“惠守伊秉绶迁惠阳书院于丰湖,鸠工集费,悉鸿猷所赞助。”三是以师儒自任。登坛授业,地方官绅不仅优为之,而且乐为之。明代广东布政使司参议周应治,“按部至惠,公暇即遍游罗浮、西湖诸形胜,聚十校子弟为之辨析。而四方闻者,亦莫不负笈至,生徒聚者日益众,户外愿受教屦常满。”清代惠州知府江国霖,“考校郡士,规条整肃,无敢越次讙譁者。月课文皆手定甲乙,指诲谆切,人人喜得师。”士绅中以杨起元为典型。作为一代文宗,杨氏多次在乡邦讲学。万历八年(1580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杨氏以养病告归,在永福寺讲学。“庚辰,以养病归。入奉二人之欢,出兴鹅湖之教,构楼丰山若终身,日订江门、新建盟谊。来学者接踵,谈经论道,迄无宁日。”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丁父忧回乡守制期间,杨氏“与诸生讲学不倦”。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丁母忧期间,杨氏为府学、县学诸生讲学。“於是多士云集,执经而问者无虚日。结 语 科举成就是一地人文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一般说来,“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也基本上是人才中心。⑨”进士不仅作为帝国官员的最重要来源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他们还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较高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地方文教事业。明清是惠州文化教育最为耀眼的时期,惠州府进士不仅在仕进上有着不俗的表现,而且对振兴惠州人文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些都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惠州府城的朝京门注释:①黄伟宗、司徒尚纪《中国珠江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在第七章《明清时代的珠江文化》之第三节《珠江流域的教育文化》论及广东的科举成就以及社学义学、私塾家馆、书院。第六章《明代的岭南文献》以专节论及广东的科举成就以及社学、书院等。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第二章之第56~59页以及附录之第271~274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②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等著《惠州文化教育源流》第四、五、六、七章及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③刘溎年修,邓抡斌纂《惠州府志》卷22《选举表上》,见广东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四)》,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等著《惠州文化教育源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413页。④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但是,笔者不赞成其将崇祯十三年特用出身263人以及崇祯十六年11人纳入进士研究)。⑤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⑥关于博罗建置时间,其说不一:。一为秦始皇三十三年,与龙川并隶南海郡,嘉靖《惠州府志》、光绪《惠州府志》、崇祯《博罗县志》等主是说;一为西汉所置,道光《广东通志》主其说。姑将两说并存,待考。⑦据光绪《惠州府志》卷21《选举表》以及卷32《人物传》。⑧据统计,明代广东书院居全国第三,惠州府在广东省居第二,仅次于广州;清代广东书院居全国第一,惠州府在广东居第四,位于广州、潮州、肇庆之后(参见黄伟宗、司徒尚纪《中国珠江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⑨据研究者统计,就岭南文献及作者地区分布而言,惠阳地区分别为338种、84人,均居第三,仅次于广州市、佛山地区,其中明清惠阳地区作者68人,居第三;就岭南文献刻印地域分布而言,惠阳地区1209卷,居第三,仅次于广州市、佛山地区;就地方志著录数量的地域分布而言,惠阳地区为56部,仅次于韶关地区,居第二,其中明清著录54部(参见罗志欢:《岭南历史文献》,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07页、134页、263页)。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责任编辑:林欣捷)
对惠州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认为惠州名为历史文化古城,实际上没有什么历史文化,“理由”是:惠州没有多少承载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出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更没有留下多少历史文化作品,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久前,原惠州市政府副市长、现省民建专职副主委徐志达和惠州文史专家吴定球、何志成同志出版了《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下称《源流》)一书,以丰富的史料记载了惠州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雄辩地告诉人们,惠州历史上并非如某些人说的那样是“文化的沙漠”,而是历史文化源文章:
龙川佗城承载2200余年沧桑惠州新闻网龙川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使龙川旧时科举成绩斐然,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浓郁的儒学文化使龙川佗城增添了厚重的神韵。
《惠州市志(四)》
第一节 进 士宋以后,惠州市境各县创办书院,官学、私学逐渐兴起。1132年(宋绍兴二年),博罗县主簿罗从彦创设钓鳌书院。1175年(宋淳熙二年),惠州太守张孝贲创建惠州府学。1235年(宋端平二年),惠州太守刘焕、博罗县主簿李淳翁修建学宫。1254年(宋宝祐二年),惠州太守刘克刚建丰湖书院。1324年(元泰定元年),惠州路同知暗都剌建归善县学。至明清时期,随着惠州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书院、社学、义学和书馆遍设府、县之城乡。学者授徒,拳师课艺,文武并进。英才竟出,人文蔚起。自晚唐至清末,惠州市境计有进士90人,其中文科80人,武科6人,特科4人。他们多出现于宋、明、清3代,其中宋代29人,明代33人,清代24人;且绝大部分出自于归善、博罗两县,其中归善县43人,博罗县40人,而龙门县仅7人。历代进士表表64-2-1姓
贯 登科年次 官
职 公元 年
次 领榜人 张昭远 归善县 877 唐乾符四年 丁酉科
起居舍人 吴周卿 归善县 1053 宋皇祐五年 癸巳科 郑
獬 府学 庐邵义 博罗县 1053 宋皇祐五年 癸巳特科
都官员外郎、朝奉大夫 李中复 博罗县 1057 宋嘉祐二年 丁酉科 章
衡 通直郎 陈仲辅 归善县 1080 宋元丰三年 己未特科
邕州观察推官 梅
蟠 归善县 1085 宋元丰八年 乙丑科 焦
韬 府学迪功郎 郑
常 归善县 1088 宋元祐三年 戊辰科 李常宁 府学 王傅燮 归善县 1103 宋崇宁二年 癸未科 霍端友 府学 卢彦亨 博罗县 1121 宋宣和三年 辛丑科 何
涣 成都知府、朝请大夫 刘仲明 龙门县(原属增城县) 1124 宋宣和六年 甲辰科 沈
晦 浙江参政 何柔中 归善县 1128 宋建炎二年 戊申科 李
易 府学 陈
焕 博罗县 1135 宋绍兴五年 乙卯特科
高要县簿 留
正 归善县(祖籍泉州永春) 1143 宋绍兴十三年 癸亥科 梁克家 右丞相兼枢密使 谭瑞奇 龙门县(原属增城县·祖籍江西) 1148 宋绍兴十八年(一作绍兴十二年) 戊辰科(一作壬戌科) 王
佐 左长史兼参军 张宋卿 博罗县 1157 宋绍兴二十七年 丁丑科 王十朋 省元校书郎、肇庆知府 潘
预 博罗县 1169 宋乾道五年 己丑特科
宜州司法参军 李成之 归善县 1199 宋庆元五年 己未科 曾从龙 府学 尤
适 归善县 1214 宋嘉定七年(通志作嘉泰元年) 甲戌科(辛丑科) 袁
篆 归善县 1226 宋宝庆二年 丙戌科 王会龙 从事郎、梅州司法 梁应龙 博罗县 1238 宋嘉熙二年 戊戌科 周
坦 常德府佥判 胡维嘉 归善县 1253 宋宝祐元年(通志作宝庆二年) 癸丑科(丙戊科) 姚
勉 司理 尤三典(旧志作三英) 博罗县 1253 宋宝祐元年 癸丑科 姚
勉 县令 洪斗南 归善县 1256 宋宝祐四年(通志作宝庆四年) 丙辰科(戊子科) 文天祥
谭一鹗(一作谔) 归善县 1259 宋开庆元年 己未科 周震炎
廖金凤 龙门县(原属增城县) 1259 宋开庆元年 己未科 周震炎 增城尹、赠太尉 许雷应 博罗县 1259 宋开庆元年 己未科 周震炎
陈尧通 博罗县 1262 宋景定三年 壬戌科 方京山(一作崇山) 迪功郎 (续上表)姓
贯 登科年次 官
职 公元 年
次 领榜人 黄桂英 博罗县 1268 宋咸淳四年 戊辰科 陈文龙 府学 潘文伯 归善县 1271 宋咸淳七年 辛未科 张镇孙 宣教郎 张
经 博罗县 1271 宋咸淳七年 辛未科 张镇孙 宣义郎将作监簿 谭景云 龙门县(原属增城县) (约元至元中,进士年次无考。)
国子助教 张敬贤 博罗县
广西宣慰使 韩□□ 博罗县
元泰定元年
益 梅州吏目 李
初 归善县(江西卢陵人寓归善) 1371 明洪武四年 辛亥科 吴伯宗
翟彦荣 归善县 1404 明永乐二年 甲申科 曾
棨 淅江巡按御史 周岐后 博罗县 1406 明永乐四年 丙戌科 林
环 监察御史 吴
高 归善县 1433 明宣德八年 癸丑科 曹
鼐 福建参政 李
颙 博罗县 1436 明正统元年 丙辰科 周
旋 工部右侍郎 杨
政 博罗县 1442 明正统七年 壬戌科 刘
俨 府学主事 潘本愚 博罗县 1451 明景泰二年 辛未科 柯
潜 漳州知府 萧
青 归善县 1454 明景泰五年 甲戌科 孙
贤 永州知府 叶
颐 归善县 1454 明景泰五年 甲戌科 孙
贤 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 钟
雅 归善县 1478 明成化十四年 戊戌科 曾
彦 府学推官 叶
应 归善县 1478 明成化十四年 戊戌科 曾
彦 庆远知府 曾
禄 博罗县 1481 明成化十七年 辛丑科 王
华 浙江副使 姚
祥 归善县 1481 明成化十七年 辛丑科 王
华 云南副使 张
津 博罗县 1487 明成化二十三年 丁未科 费
宏 户部右侍郎、赠尚书 何
歆 博罗县 1493 明弘治六年 癸丑科 毛
澄 山西参政 唐
勋 归善县 1508 明正德三年 戊辰科 吕
柟 御史 杨天祥 归善县 1517 明正德十二年 丁丑科 舒
芬 参议 曾守约 归善县 1529 明嘉靖八年 己丑科 罗洪先 府学大理寺丞 车邦佑 博罗县 1535 明嘉靖十四年 乙未科 韩应龙 御史 王守充 归善县 1550 明嘉靖二十九年 庚戌科 唐汝楫 知府 曾一经 博罗县 1553 明嘉靖三十二年 癸丑科 陈
谨 云南副使 林
博罗县 1565 明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科 范应期 铜仁知府 叶梦熊 归善县 1565 明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科 范应期 宫保尚书 陈吾德 归善县 1565 明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科 范应期 湖广按察司佥事 李学一 归善县 1568 明隆庆二年 戊辰科 罗万化 贵州提学副使 杨起元 归善县 1577 明万历五年 丁丑科 沈懋学 吏部右侍郎 韩
擢 博罗县 1586 明万历十四年 丙戌科 唐文献 四川副使 (续上表)姓
贯 登科年次 官
职 公元 年
次 领榜人 黄
缙 博罗县 1586 明万历十四年 丙戌科 唐文献 吏部员外郎 黄流芳 博罗县 1589 明万历十七年 己丑科 焦
竑 广西参政 曾舜渔 博罗县 1598 明万历二十六年 戊戌科 赵秉忠 广西副使 韩日缵 博罗县 1607 明万历三十五年 丁未科 黄仕俊 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陈正蒙 归善县 1616 明万历四十四年 丙辰科 钱士升 归化知县 张仲友 博罗县 1642 明崇祯十五年 壬午科
观 龙门县 1661 清顺治十八年 辛丑科 马世俊
章 归善县 1673 清康熙十二年 癸丑科 韩
菼 翰林院检讨 毛殿杨 博罗县 1694 清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科 胡任舆 知县 洪晨孚 归善县 1701 清康熙四十年 辛已科
户部主事 严
蔚 龙门县 1727 清雍正五年 丁未科 彭启丰
贞 归善县 1730 清雍正八年 庚戌科 周
贵州锦屏知县 曾粤龙 博罗县(祖籍江西) 1733 清雍正十一年 癸丑科 陈
倓 礼部主事 陈化观 归善县 1754 清乾隆十九年 甲戌科 庄培因(一作湖绍鼎)
李文起 归善县 1760 清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科 毕
沅 山西汾阳灵寿知县 叶开第 归善县 1781 清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武科进士
肖凤来 归善县 1784 清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武科进士
总兵 何南钰 博罗县 1799 清嘉庆四年 己未科 姚文田 御史、知府 吕龙光 归善县 1822 清道光二年 壬午科 戴兰芬 四川峨眉知县 朱如衡 博罗县 1822 清道光二年 壬午科 戴兰芬 知县 蔡应嵩 归善县 1847 清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科 张之万 江西广饶九南道、赠太常寺卿 李可琳 归善县 1850 清道光三十年 庚戌科 陆增祥 兵部主事加员外郎衔 王兆清 博罗县 1874 清同治十三年 甲戌武科
热河参将 王兆麟 博罗县 1874 清同治十三年 甲辰武科
守备 王兆鹏 博罗县 1874 清同治十三年 甲戌武科
守备 姚朝英 博罗县 1874 清同治十三年 甲辰武科
张蔚增 博罗县 1890 清光绪十六年 庚寅科
知州 江逢辰 归善县 1892 清光绪十八年 壬辰科
户部主事 谭冠英 龙门县 1895 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科
赐翰林院检讨 李国标 博罗县 1900 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科
执金吾 说明:①本表参考(明)嘉靖黄佐本《广东通志》、(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惠州府志》、(明)郭棐撰《粤大记》、(清)光绪《惠州府志》、(清)阮元修《广东通志》以及(清)清乾隆《归善县志》、民国《博罗县志稿》、民国《龙门县志》等书编制而成。②原归善县包括今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
《新丰县志(1998)》
第一节 私 塾 书 院建国前,县内的私塾,有乡村教师自设的,有财主、富商为其子女专设的,也有由各族姓公尝出钱请教师为本族子弟就读而设的。私塾教学时间长短不一,甚至时停时办。教师一般是科举落第或未能入仕的当地文人,也有从外地请来的较有名望的教师。一间私塾只有一名教师,学生多少不一。学生多数是六七岁以上的儿童,也有二三十岁的大龄学生(统称童生)。他们同窗受教,各学其课。按童生程度高低,进行各个点学。对已学了几年的童生,除点读、背、串句外,还增加对对联、写诗、作文。学习年限不定,来去自由。教材从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到《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古文评注》等。校舍除各族姓利用公尝建有专用的书房外,一般都借用祠堂、庙宇或民房,学习用具、桌、凳等概由学生自备。教师报酬,自办学馆的直接向学生收费,延聘的由主办人或公尝支付。清末县内有私塾124所,学生733人。民国30年(1941),私塾教育基本结束。本县书院始创于明代,经费来自捐集。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倪敬球在县城西隅(今县城附小)建立文学3栋,每栋3间,东西两旁各9间,匾曰“宁阳书院”,后改称“雁州书院”。后因失修而倾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郑模复捐资重修,买有学田租谷80余石作延师之资,不久因管理不善,延师无资,被停办废弃。清嘉庆十五年(1810),绅士呈请知县蒋宗恺,在县城东郊三忠墓前建起贵峰书院(今县人民医院),计地直十五丈,横七丈五尺,为三进各5间,中堂为讲堂,后堂为奉祀。书院招收准备考生员(秀才)的童生学习,是一所预备科举的义学。据《长宁县志》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自设置长宁县起,至清道光十九年(1839)的270年间,本县考上贡生166人、举人21人、进士1人。民国时期,仍健在的举人1人、贡生3人、生员36人。
《和平县志》第一节 县学和平县明清有共文武进士7名(其中1名为武进士),在明朝有8人中举,清代有38个举人,明清共有贡生280名。《紫金县志()》
第八章 科举功名录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永安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紫金县。紫金县科举人物表共收64人。其中,文武进士9名(武榜眼1名),举人35名(解元1名),武举20名。《紫金县志(15~28篇)》
第一节 科举人物表表28—1
姓名及字、号 籍 贯 功 名 及 任 职
黄涣,又名元,字有吉 琴江都中镇约(今敬梓中联)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任迪功郎。《永安三志》卷末有传
叶应,字子唯 古名都岩前约(今乌石升车径尾村)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任广西庆远府知府、南京工部屯田员外郎。清嘉庆阮氏《广东通志》、光绪《惠州府志》15卷均有传
黄鼎臣,字尔调,号调庵 古名都黄花约(今附城黄花村) 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江西省新建知县,有政声。清嘉庆阮氏《广东通志》、光绪《惠州府志》16卷均有传
钱光晋,字尔嘉 古名都 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任宝丰县、咸阳知县
杨鼎,字奇芳,号润馨 琴江都秋溪约(今水墩秋溪村) (年)武榜眼及第,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授永安营守城,后任廉州游击
刘名载,字其舆,号竹湄 永安城(今紫城镇 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山东济南知府
廖笃材 琴江都桂山围(今龙窝桂山村) 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任雷州府学正堂
彭献寿 琴江都秋溪约(今水墩陂湖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任湖南省临武县正堂
李雄宏 古名都下黄沙约(今九和旱垅村)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恩进士,任惠州府专署员
邹观惠 宽得都苦竹派约(今古竹奎溪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举人,任南阳府推官
陈祥 琴江都上镇约(今中坝) 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任长乐、交趾县丞
黄镛 琴江都中镇约(今敬梓中联) 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任星子知县
黄建,字用中 琴江都嶂下(今龙窝蟑下) 明宣德十年(1435年)举人,任广西省岑溪县教谕
谭谊 宽得都桥田约(今义容新民村) 明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
温大和 琴江都上镇约(今中坝良庄村)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
钟最馨,又名最响 琴江都南岭社(今南岭乡) 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
钟丁先,字后觉 琴江都琴青溪约(今苏区乡永坑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解元,任福建省监军道、广东省按察副使,清光绪《惠州府志》16卷有传
湖灏 原籍江南寄籍永安,现紫城镇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任永安县训导
赵瑛 原籍东莞寄籍永安,现紫城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
张开来 古名都永安城东(今紫城镇东城)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
张衍 古名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任陕西清水知县
黄宝岩 古名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
叶巽齐,号轩岩 古名都岩前约(今乌石士贵村)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
邓谦芳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圩老围)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恩举人,任浙江义乌知县、北京西城兵马司、南海教谕
邓谦利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圩老围)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任湖南永顺知县
钟时行 琴江都南岭约(今南岭东溪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任广东省廉江知县
黄朝阳 古名都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
陈连图 古名都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
廖飞彰 古名都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举人,任肇庆、封川训导
蓝修文 宽得都青溪约(今青溪乡)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任湖北省沂水知县,有政声
赖昌化,名淳 宽得都桥田约(今义容南洋村)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
邱淑球,字元秀 古名都峤尾村(今紫城镇荷树下村) 清嘉庆五年(1800年)恩举人
刘芳华 宽得都苦竹派约(今古竹岸头) 清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
廖时化 琴江都桂山围(今龙窝桂山村) 清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任大挑县教谕
曾天眷 古名都 清嘉庆六年(1801年)恩举人
苏宜敬 古名都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恩举人,任澄迈县训导
黄政权 琴江都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恩举人,任新安县教谕
邓际昌,字亦樵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镇)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任大埔训导。清光绪《惠州府志》16卷有传
范德馨 宽得都苦竹派约(今古 竹甘洞村) 清道光五年(1825年)钦赐举人
钟及香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汉塘村) 清道光五年(1825年)钦赐举人
黄重开 永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钦赐举人
邹中和 古名都月角岭约(今义容黄洞村)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赐举人
邓尔条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镇) 清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任始兴教谕
郑伟勋 古名都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武举
赖文辉 古名都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武举
赖文美 古名都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武举
赖文清 古名都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武举
郑清任 古名都下石约 清雍正十年(1732年)武举
郑清华,字奎一 古名都下石约(今凤安凤民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武举
郑永锦 古名都下石约(今凤安凤民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武举
梁超选 古名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武举
黄之球 琴江都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武举,任福建汀州镇千总
黄奇宝 琴江都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武举
陈雄才 名都下黄砂约(今九和光巷)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举,任江南大仓尉、千总
冯开第 古名都下黄砂约(今九和五一水潭毓)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武举
黄太平 琴江都 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
温绍祖 琴江都 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任千总
黄雄魁 古名都 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
张雄图 琴江都 清嘉庆五年(1800年)武举
温扬祖 琴江都 清嘉庆六年(1801年)武举,任千总
黄震光 古名都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武举
陈世涛 古名都下石约(今凤安下石村)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武举,任殿前待卫、广东碣石镇台
甘鹰烈 古名都凤凰约(今蓝塘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武举
《东源县志()》
(一)东源县籍科举时代进士举人名录据《广东通志》《河源县志》《河源人物与名胜》等有关史料记载,原河源县在科举时代有进士、举人109人,除有8人注明是原河源城籍未收录外,其余101人收录本志,其中进士9人,举人77人,武举15人。取得功名先后为序。进士举人名录附录表-2姓名字号 籍贯 功名及任职 ※古成之,字亚奭 河源县回龙古岭人 北宋端拱二年己丑(989年)进士,山东益都县、四川魏城县、绵竹县知县 △古革 河源县回龙 北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年)进士(成之曾孙居梅州),琼州教授、潮州守官 △王传燮 河源县 北宋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进士林佑仁河源县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进士 何天隐 河源县 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进士 △邱榖,号爰筠 河源县 十八岁入泮,明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科中式第十二名举人,丙戌乙榜进士第四名,始任广西平乐府学训导,正统辛酉陞授福建漳州府学教授(据同治甲戌《河源县志》载) ※湛缙 河源县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 △马佑仁 河源县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进士(旧志载连平州籍,实无从查考,仍从旧刻载) 岑绍参,号宗唐 河源县 清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举人,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进士原任湖北郧陽府保康县知县后改任廉州府教授 邝伯强 河源县 宋元祐八年癸酉(1093年)举人 邝士雄 河源县 宋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举人 曹大节 河源县 宋嘉泰四年(1204年)举人 曹德秀 河源县 元延祐二年乙卯(1315年)解元 谢天舆 河源县 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年)举人,曾任云南顺元府同知,宣抚事 谢礼和 河源县 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举人,教谕 陈奎 河源县 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举人,曾任广西桂林兴安县柳州融县知县 周显 河源县 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举人,顺昌教谕续 续上表姓名字号 籍贯 功名及任职 刘先 河源县 明永乐六年戊子(1408年)举人,训导 吴枢 河源县 明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举人 曾宾 河源县 明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举人,国子监 杨贤 河源县 明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举人,崇善知县陈骏, 字仲良 河源县 明永乐十八年庚子(1420年)举人(陈奎之子),柳州知府,有传 张惠 河源县 明永乐十八年庚子(1420年)举人,知县 胡琏 河源县 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1423年)举人 邹愉 河源县 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举人,融县知县[河源志误入下科戊子(1468年)] 黄冕 河源县 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举人 陈珪 河源县 明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举人,兴安知县 陈希文 河源县 明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举人(陈珪之子),南城知县 谢宜申 河源县 明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举人(明嘉靖《广东通志》作谢宜中) 赖隆 河源县 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人,瑞昌知县 陈元泰 河源县 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举人,松江通判 李时新 河源县 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举人,新喻知县 潘思诚 河源县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举人,来宾知县 江应春 河源县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举人 潘思浩,字紫台 河源县 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举人,知县 林会,字毓贞 河源县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举人 马鸿,字遂翔 河源县 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举人,平和知县(又见《长宁志》) 袁梦熊,字兆元 河源县 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举人,知县,《惠州志》、《郝志》误姓叶 林伸 河源县 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举人 苏可懋 河源县 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年)举人 江天一 河源县 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年)举人 王有真 河源县 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举人 刘琦 河源县 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举人 陈杞 河源县 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举人 陈世胤 河源县 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举人 续上表姓名字号 籍贯 功名及任职 △江祖雒,字伊源,号禹书 河源县 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举人,任广东潮州府澄海县训导。拣选知县 △卢澐 河源县 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举人 △温凝命 河源县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举人 湛浩 河源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举人 △陈棻吉 河源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举人 张应亨 河源县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举人 △陈学林 河源县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举人 萧惟藻 河源县 清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举人 △关文运 河源县 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举人 △邝师益 河源县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恩科举人,潮州府惠来县教谕 △邝永锴,号则亭 河源县城外义荣坊人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恩科举人 △陈常,字皆人 河源县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恩科举人著有《安园外集》 △阮隆 河源县 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恩科举人 刘希孔 河源县 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恩科举人 朱学昌 河源县 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举人 陈为炎 河源县 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举人 邝世熊 河源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恩科举人 梁实珍 河源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举人 李琜 河源县 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举人 蓝绍芬 河源县 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举人 廖鸣球 河源县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举人,任江苏扬州宝应知县,通州如皋知县 曾世钦 河源县 清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举人 李翰章 河源县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恩科举人 △朱映霞 河源县 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举人,经魁 萧宝书 河源县 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举人 △萧炳扬,号薰壇 河源县南湖人(今东源县新港镇) 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举人,任河南怀庆府原武县知县 △叶连云 河源县 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举人 续上表姓名字号 籍贯 功名及任职 △刘益壮 河源县 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钦赐举人 △张拔升 河源县 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钦赐举人 △黎冠南 河源县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钦赐举人 △阮南焕 河源县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钦赐举人 李可珍 河源县 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举人 湛露斯(湑) 河源县 清道光元年辛己(1821年)恩科举人 潘照麟 河源县 清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举人 △邝粤兰 河源县 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举人 △黎寿萱 河源县 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钦赐举人 △赖以平,字弼候 河源县南湖人(今东源县新港镇) 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恩科举人 △江绍僖 河源县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举人 △杨俊邦 河源县 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举人 △冯飞熊 河源县 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举人 △邱冠文,字汝周 河源县(今东源县仙塘镇木京村)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贡生,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乡试中式第十二名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候补浙江知县 △罗文炜 河源县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武举 △钟国禧 河源县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武举 △邱飞鹏 河源县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恩科武举 △赖步青 河源县 清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武举 △邝师昊 河源县 清乾隆廿一年丙子(1756年)武举 △曾占鰲 河源县 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武举 △邹金堂 河源县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武举 △缪凤灵 河源县 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武举 △李鹏霄 河源县 清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武举 △赖元英 河源县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恩科武举 △黄连魁 河源县 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恩科武举 △陈连魁 河源县 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武举 △危梦超 河源县 清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武举 △张德斌 河源县 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武举 △古维屏 河源县 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武举 说明:(1)加※号者引自《河源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未加※号者引自道光《广东通志》。(3)加△号者引自《河源县志》[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订,参见康熙《广东通志》]。
《连平县志》
第三节 清代科甲仕宦人员表连平于明末建州设治,在清代200多年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考取文武进士的有12人(其中钦点翰林5人),举人53人,副榜6人,拔贡23人,合计94人。早在清初康、雍时期,仅何姓一门三代就考取了四举人、两进士,人赞之为“兄弟举人,父子进士,叔侄同科”。后来,在乡试中几乎每科都有人考中,在会试中也成绩不俗,“科甲蝉联仕宦赫”。到乾、嘉、道时期,则出现了颜姓“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盛况。《连平县志》
一、翰林表28 -4姓名 籍贯 考取时间 曾任官职 备
注 颜希圣 州城内 康熙庚子科(1720年)中举人 雍正癸卯科(1723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
据传说,“因撕皇榜得罪要员,未敢出仕”。《连平州志》载:“年方英壮,省觐归里,读书养亲,足不出户。” 黄叔显 隆街 乾隆丙辰科(1736年)中举人乙丑科(1745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 翰林院编修、福建罗源县知县、广西永福县知县、顺州知州、四川会理知州、直隶知州、茂州知州、四川顺庆州知州、广西镇安府知府
颜伯焘 州城内 嘉庆庚午科(1810年)中举人 甲戌科(1814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 一等翰林院编修、陕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陕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闽浙总督、赐兵部侍郎衔、赏戴花翎 其祖父希深、父颜检、堂弟以燠,人称“三代四督抚” 颜培瑚 州城内 道光乙未科(1835年)中举人 辛丑科(1841年)中进士殿试钦点翰林 翰林院检讨,陕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绐事中、江苏杨州府知府、署淮安知府、江苏候补道、署淮徐扬海兵备道、钦加按察使衔,赏戴花翎 其子钟骥(布政使) 黄如金 州城内 道光己亥科钦赐举人辛丑科钦赐进士殿试钦赐翰林
因屡科赴考至70岁仍未中式(考上),按当时规定,可申报朝庭,由皇帝钦赐。 《连平县志》
二、进士表28-5姓名 籍贯 考取时间 曾任官职 备
注 湛缙 州城内 顺治庚子科(1660年)中举人辛丑科(1661年)中进士 湖广辰溪县知县
何深 州城内 康熙丙子科(1696年)中举人丙戌科(1706年)中进士殿试三甲第六名 河南扶沟县知县山东高苑县知县湖南长沙县知县 与其叔何多学同科中举,人称“叔侄同科”。 颜容辉 州城内 雍正壬子科(1732年)中举人癸丑科(1733年)中进士 四川安县知县广东钦州学正
何廷楠 州城内 雍正己酉科(1729年)拔贡乾隆丙辰科(1736年)中举人壬戌科(1742年)中进士殿试三甲第六十六名 甘肃庄浪、西和县知县,直隶保定县知县,甘肃平凉府知府 其父何深,人称“父子进士”。 刘凤楷 高莞 乾隆戊申科(1788年)中武举人庚戌科(1790年)武进士殿试一等第六名 御前侍卫
颜尔枢 州城内 嘉庆丁卯科(1807年)中举人己巳科(1809年)中进士 广西新宁州知州、东兰州知州
刘国瑞 贵东 嘉庆丙子科(1816年)中武举人丁丑科(1817年)中武进士 广东潮州协左营千总湖南衡州府协镇
《连平县志》
三、举人表28 -6姓名 籍贯 考取时间 曾任官职 备注 杨淑
康熙癸卯恩科(1663年)中举人
袁良牧 州城内 康熙丙午科(1666年)中举人 湖广衡山县知县
康熙辛酉科(1681年)中举人
康熙甲子科(1684年)中武举人
何多艺 州城内 康熙丁卯科(1687年)中举人
年仅32岁去世 何多学 州城内 康熙丙子科(1696年)中举人 山东武定州知州 江西南康县知县 胞兄多艺(举人),胞侄何深(举人、进士),侄孙廷楠(举人、进士)。人称“兄弟举人,父子进士,叔侄同科(中举)”,又称:一门三世四举人、二进士。 林遇春 州城内 康熙壬午科(1702年)中举人 广东南海县教谕、廉州府教授
何多闻 附城 康熙戊子科(1708年)中举人 广东连州府学正
康熙辛卯科(1711年)中武举人 拣选卫守府
黄光宪 附城 雍正丙午科(1726年)中举人
《连平州志》载:“会试时年已七十,徒步京都,壮志过人”。 何公杰 忠信 乾隆辛酉科(1741年)中武举人 拣选卫守府
续上表刘腾岳 附城 乾隆丁卯科(1747年)中举人 大挑知县、广东三水县教谕
张渠成 州城内 乾隆丁卯科(1747年)中举人 大挑知县
吴培菖 忠信 乾隆戊辰科(1748年)中武举人 拣选卫守府
吴显泰 忠信 乾隆壬申科(1752年)同时中武举人 化石营守府 叔侄同科 吴大烈 山东运粮千总 邱维扬 州城内 乾隆丙子科(1756年)中武举人 广东开平县守府、河源县游府、南溪总镇府
乾隆辛卯科(1771年)中举人 恩平、高要、琼山等县教谕,湖北宜都县知县
吴方元 忠信 乾隆丁酉科(1777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乾隆丁酉科(1777年)中举人 广西藤县知县、苍县知县、新宁州知州
邱庄 下坪 乾隆庚子科(1780年)中举人 广东仁化、澄海、清远等县教谕
颜焕彩 州城内 乾隆康子科(1780年)中举人 广东龙门县儒学、灵山县训导
於云路 附城 乾隆戊申科(1788年)中举人 广东龙门县儒学连平学正
庄玉岐 忠信 乾隆已酉科(1789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谢大钧 陂头 乾隆壬子科(1792年)中武举人 山东运粮卫千总
颜模 州城内 乾隆甲寅科(1794年)同时中举人 拣选知县 颜希深之子、颜检之弟、颜伯焘之 颜樾 广西博白县知县、直隶省冀州知州、山东武定府知府 叔,府第有匾:“兄弟同榜”。 黄植纲
乾隆乙卯科(1795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叶丰 附城 嘉庆庚申科(1800年)中武举人 拣选卫守府
吴培菁 忠信 嘉庆甲子科(1804年)中武举人 江苏镇江前帮领运千总
谢恩衔 陂头 嘉庆甲子科(1804年)中武举人 山东德州卫领运千总、平原县守府,历城县都司
谢鸿骠 陂头 嘉庆丁卯科(1807年)中武举人 拣选卫守府
颜以燠 州城内 嘉庆丙子科(1816年)中举入 觉罗官学教习、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内阁侍读,江苏徐州府知府,江宁盐法道,护理苏松泰兵备道,淮徐扬海兵备道、河道,东河总督、挂兵部侍郎衔。赏戴花翎
叶兰舟 附城 道光壬午科(1822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颜尔栻 州城内 道光乙酉科(1825年)中举人 历任西华、温县、新蔡、杞县、鄢陵、石崔山、商水等县知县
谢辉扬 附城 道光辛卯科(1831年)中武举人 广东惠州府守府、石龙头千总
吴培煦 忠信 道光壬辰科(1832年)中举人
道光甲午科(1834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道光乙未科(1835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谢经 陂头 道光丁酉科(1837年)中武举人 山东头帮领运粮千总
颜培乔 州城内 道光丁酉科(1837年)拔贡道光庚子科(1840年)中举人 广东清远县训导、肇庆府教授
续上表赖成模 附城 道光丙午科(1846年)中武举人 广东惠州协提标中营千总
范典谟 州城内 道光丙午科(1846年)钦赐第一名举人
颜光廷 州城内
咸丰乙卯科(1855年)中举人 广东嘉应州学正 其父培乔 黄维桢 隆街 同治壬戌科(1862年)中举人 琼州训导、万县学正、嘉应州学正
胡国丰 附城 同治壬戌科(1862年)中武举人 惠州协提标
何培兰 州城内
同治癸酉科(1873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颜贻泽 州城内
光绪己丑科(1889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湛书 州城内
光绪辛卯科(1891年)中举人 江西武宁县知县、南丰县知县
何祖荣 州城内
光绪辛卯科(1891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颜克镛 州城内
光绪癸巳科(1893年)中举人 拣选知县
江国荣 州城内 咸丰岁贡生。光绪癸巳科(1893年)钦赐第一名举人
颜绍泽 州城内 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人 直隶蔚县知县、直隶州知州,四川西充、崇宁等县知县,法部员外郎加一级
《连平县志》
四、乡试副榜表28 -7
曾任官职 备
注 钟思复 附城 康熙甲午科(1714年)中副榜
谢上荣 陂头 雍正癸卯科(1723年)中副榜
黄叔传 隆街 乾隆癸酉科(1753年)拔贡己卯科(1759年)中副榜 武英殿行走、湖北枣阳县知县、襄阳县知县、湖北乡试同考官
颜其庶 州城内 道光壬午科(1822年)中副榜 浙江温州通判,严州、杭州、宁波、台州同知,江西广信、袁州府同知,临江、南康府知府 其父颜樾 颜培寿 州城内 道光丙午科(1846年)中副榜 直隶州州判
颜培豫 州城内 道光己酉科(1849年)中副榜 候补内阁中书 其父伯焘 《连平县志》
康熙己未恩科(1679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州判
康熙庚辰恩科(1700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州判
傅雨华 州城内
雍正癸卯恩科(1723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分州
续上表卓开文 附城 乾隆辛酉科(1741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分州
庄玉馨 忠信 乾隆乙酉科(1765年)拔贡 合浦县教谕、儋州学正、湖北云梦县知县 胞兄玉岐(举人) 颜检 州城内 乾隆丁酉科(1777年)拔贡 礼部七品小京官、仪制司员外郎,江西吉安府知府,云南兵备道、盐法道,江西按察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河南、直隶布政使,河南、贵州、福建、浙江等省巡抚,闽浙总督,工部、礼部、兵部、户部侍郎,漕运总督、直隶总督。赏戴花翎,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 其父希深、子伯焘、侄以燠 黄观云
乾隆己酉科(1789年)拔贡 翁源县训导、昌化县教谕,山西左云县知县,云南河西、会泽、建水、通海、嵋峨、蒙白等县知县,宁州、河迷州知州,临安府同知
叶丹香 附城 乾隆己酉科(1789年)拔贡 增城、石城、阳春,东莞等县教谕,廉州府教授
李翼泰 隆街 嘉庆丙辰科(1796年)拔贡 江苏崇明县知县
颜尔楫 州城内 嘉庆辛酉科(1801年)拔贡 安徽徽州府通判、凤阳府同知,宁国、太平、池州、安庆等府知府
颜棠 州城内 嘉庆癸酉科(1813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州判
练廷璜 州城内 道光乙酉科(1825年)拔贡 江苏阳湖、丹阳、元和、上海、长州、宜兴、常熟、昭文、嘉定县知县,松江府知府 其子练恕(少年史学家) 颜培文 州城内 道光丁酉科(1837年)拔贡 安徽铜陵、宣城、东流、怀宁、宿松等县知县,宁国府知府 御外侵,城陷殉难。 颜培咸 州城内 道光己酉科(1849年)拔贡 候补知县、钦加同知衔 其父伯焘 颜佑曾 州城内 道光己酉科(1849年)第三名优贡 正蓝旗官学教习、直隶州知州、云南大理府知府
江有灿 州城内 咸丰辛酉科(1861年)拔贡 广西平南县知县
颜培芑 州城内 同治癸酉科(1873年)拔贡 候选直隶州州判 其祖尔栻(举人,曾七任知县) 谢锡禧 州城内 光绪乙酉科(1885年)拔贡 广东饶平、东安等县教谕
颜重光(宣甫) 州城内
光绪丁酉科(1897年)拔贡
八旗官学教习、连平县高等小学堂校长
江恩举(专伯) 州城内
宣统己酉科(1909年)拔贡
民国时期曾任连平县教育局局长
其父有灿,人称“父子拔贡” 颜寿泽(菊泉) 州城内 宣统己酉科(1909年)拔贡 民国时期3次任连平县县长,2次任连平中学校长 其祖培鼎(贵州贵西兵备道,三品) 颜希深 州城内 贡生(考取时间不详) 山西太原府同知,山东泰安、济南府知府,山东督粮道,四川、江西按察使,福建、江西、河南布政使,湖南、云南、贵州巡抚,加节制通省兵马衔、兵部右侍郎。其子检、模、樾,孙伯焘、以燠。 颜钟骥 州城内 贡生(考取时间不详) 刑部郎中,江西抚州、南昌府知府,湖南衡州、长沙府知府、湖南岳、常、澧兵备道、盐法道,浙江督粮道、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赏戴花翎 其父培瑚(翰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永州府零陵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