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级10有32支球队参加足球比赛进行足球比赛,25场比赛内决出所有排名 请问该如何编排

足球联赛方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足球联赛方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从8比0狂胜到如今0比1落败,武磊发文恭喜大连说明了上港的问题?
从8比0狂胜到如今0比1落败,武磊发文恭喜大连说明了上港的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宋承良
上海上港在大连遭到始料未及的失利,急的上港球员围攻裁判。
本文图片 新华社 视觉中国
“我无法评论这场比赛,这不是足球比赛,比赛过程无法过多评论,这看起来是我们无法去拿分的比赛。我本来想谈一些比赛内容,但没什么可以说的。”
直到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输球的上海上港主帅佩雷拉依然难掩心中愤怒心情。或许比赛过程正如葡萄牙人形容那样,这更像是一场“白刃战”,但最终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
0比1,刚刚取得两连胜看上去已经走上上升通道的上港,在大连遭遇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失利。在争冠道路,英超豪门阿森纳的前车之鉴,上港值得吸取。
上港队球员艾哈迈多夫(左)与大连一方队球员里亚斯克斯在比赛中拼抢。
一方搏命式打法绊倒上港
两队第一回合比赛是联赛第一轮,上港主场8比0狂胜大连一方;本场比赛前,上港连续取得两场大胜,而一方间歇期后1平3负四场不胜,佩雷拉赛前特地提醒:
“这场比赛肯定和第一场的情况不一样,当时我们在主场,又是很好的草坪。现在大连是新的教练和打法,比赛肯定非常困难。”
话虽如此,但佩雷拉对于困难的预估程度,明显有所不足。
赛后武磊微博,随后删除。
于自身来说,世界杯前佩雷拉拒绝轮换,本场比赛却有些轮换过度,在下周中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并未派出全部主力阵容,保留了王燊超和蔡慧康两位国脚,上一场好不容易取得进球的埃尔克森也被安排轮休。
上港的阵容,和客场5比1击败北京人和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一名U23球员(雷文杰换陈彬彬)。
大连一方队球员秦升(下)与上海上港队球员吕文君在比赛中拼抢。
人和和一方都是升班马,不过和上港比赛前人和的积分已经达到19分排名第七,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再加上奥古斯托和刘健两名主要防守球员的缺席,人和拉开架势和上港大打对攻,输球后就连当地媒体都认为,“今天人和的战术错误了。”
而一方刚刚遭遇三连败,现在积分榜上排名倒数第二,不但和倒数第三拉开了5分差距,本场比赛一旦输球甚至可能被贵州恒丰超越,对于大连来说,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困境中的大连展现出了战斗精神,球场上的球员就像“巷战”一样频频和上港球员进行身体接触,场内两万多名球迷也用各种方式给客队施加压力,球场的氛围,有点魔鬼主场的感觉。
事实上,哪怕是上一个主场和直接保级对手天津泰达的比赛,你都没有感觉一方拿出如此拼命的劲头,但一周后上港体会到了。
所谓困兽犹斗,差不多就是大连一方对于比赛的态度,很显然上港主教练和球员对于对手搏命式的打法,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
会踢传控,也要能拼身体
这是上港全队第一次来到大连比赛,在适应场地的时候,佩雷拉和队员很认真地查看了草坪:
“这样漂亮的一个体育场,配得上更好的一片场地。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适应场地,在比赛中展现出自己的风格。我们会打出传接和配合,通过传控足球来获取比赛的胜利。”
很显然,佩雷拉赛前就意识到了球场草皮的问题。上港是一支讲究传控的球队,上海体育场的场地条件也给上港的技战术打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一些球场条件并不理想的客场比赛中,传控打法就会受到限制,更何况一方的球员还在频频使用身体接触破坏上港的技战术。
某种程度来说,大连就像是当年英超弗格森和温格争霸时代的保级球队博尔顿,上港和阿森纳有点异曲同工。
面对对手的强硬,上港必须做好准备。
赛季倒数第四轮联赛,做客锐步球场的阿森纳凭借维尔托德和皮雷的进球客场2比0领先,但主队随后在少一人的情况下将比分顽强扳平,阿森纳3分变成1分,这一轮过后落后曼联两分,一周后阿森纳主场又输给了另外一支打法硬朗的保级球队利兹联,最终将曼联直接送上了英超冠军宝座。
博尔顿曾经长期成为阿森纳的苦主,皆因其拼身体的打法经常让技术流的阿森纳找不到北。上港人员组合和最近几个赛季的技战术风格,至少在中超范围内算得上技术流。但在拼身体这一环节上,上港经常性就会陷入下风。
硬度不够,这成为了上港的一个短板。
双方球员在比赛后仍在争执。
争冠混战,恒大已经赶上
其实本轮联赛是上港的好机会。
山东鲁能和北京国安在一场榜首大战中1比1握手言和,而恒大则在德比大战中4比2击败富力,争冠四支球队中只有上港本轮未能拿到分数,积分依然是30分,已经被恒大追平。
两队之间的比赛延期进行,双方都在少赛一场的情况下落后鲁能2分,落后国安3分。
从积分榜上的形势来看,榜首四强的分数差距都在3分之内,看起来夺冠大战会成为一场持久战,而卡纳瓦罗在广州德比后则说恒大对其他球队的成绩没有兴趣:
“联赛还有很多场比赛,我们必须继续去赢,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再看自己在哪个位置。我最看中的还是球队对于胜利的饥饿感、对比赛的专注度。”
这是几句非常值得品味的话,潜台词就是恒大根本不在乎其他球队,只要做好自己就能拿到冠军。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卡纳瓦罗和恒大对于其他球队的蔑视,也可以解读为是一场心理战,但无论如何,习惯拿冠军的那支球队,看上去慢慢进入了最佳状态。
随着恒大完成对外援的升级,上港牌面上的实力优势也已经被抹平。最后的15场比赛,少犯错误,细节制胜,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雄关漫道。
负责编辑:马盛龙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民族武术竞赛规则
15:15来源: 作者:
编辑:刘祉杉
第一章&&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第一条&&裁判人员的组成
  一、总裁判一人,副总裁判一至三人。
  二、每组设裁判长一人,裁判员七至八人(包括套路检查、计分、计时员)。
  三、编排、记录长一人,编排、记录员二至三人。
  四、检录长一人,检录员二至三人。
  五、报告员一至二人。
  第二条&&裁判人员的职责
  裁判人员在大会领导下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地做好裁判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总裁判:
  (一)负责比赛事宜指导各裁判组工作,保证规则的执行。比赛前,组织裁判人员熟悉规则和裁判法,检查各项准备工作。
  (二)讲解和解决规则中不详尽或无明文规定的问题,但无权修改规则。
  (三)裁判员的评分不能取得一致时,可作最后决定。
  (四)在比赛进行中,运动员有不正当行为或裁判人员发生严重错误时,可酌情处理。
  (五)在竞赛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可调动裁判人员。
  (六)审核并宣布大会比赛成绩,搞好裁判总结工作。
  二、副总裁判:协助总裁判搞好工作,在总裁判缺席时,由一名副总裁判代行其职责。
  三、裁判长:
  (一)裁判组的业务学习,落实裁判工作的各项事宜。也可以参加评分。
  (二)负责运动员申请重做和掌握套路的时间、组别以及器械不符合规定等方面的扣分。宣布运动员完成套路的最后得分。
  (三)评分中有效分之间出现不允许的差数时,可根据规则进行调整。
  (四)评分中出现明显不合理现象时,在举出运动员最后得分前,有权公开示分调整。
  (五)裁判员发生严重错误时,应建议总裁判给予适当处理。
  四、裁判员:
  (一)认真执行大会的各项决定,参加裁判学习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认真执行规则,独立地进行评分,并做详细记录。
  (三)裁判长发出信号后,各裁判员必须同时示分,并且要使裁判长首先看到,然后使运动员和观众看到。
  五、编排、记录长:
  (一)负责编排记录处的全部工作,审查报名单,并根据大会要求,编排好秩序册。
  (二)准备比赛时需要的记录表格,审查核实成绩,计算得分排列名次。
  六、编排、记录员:
  根据编排、记录长分配的任务进行工作。
  七、记分、记时员:
  (一)准确地计算运动员完成套路的时间,遇有与规则不符者,应及时报告裁判长。
  (二)负责所在裁判组的记分工作,并核算最后得分。
  八、套路检查员:
  负责检查运动员的套路内容,如遇与规则不符者,予以扣分并及时报告裁判长。
  九、检录长:
  负责检录处的全部工作,如有变化应及时与总裁判取得联系。
  十、检录员:
  (一)按照比赛顺序及时召集运动员做好出场准备,委托一名运动员负责带队入场,并向裁判长递交检录表。
  (二)检查运动员的器械。如遇与规则不符者,通知其更换,如不更换,报告裁判长。
  十一、报告员:
  在比赛过程中,报告比赛成绩,介绍竞赛规程、规则和比赛项目的特点以及经大会审查过的有关武术运动的宣传材料。
第二章& 竞赛通则
  第三条&&竞赛性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规定,分为:
  一、个人竞赛。
  二、集体竞赛。
  第四条&&竞赛项目
  一、拳术。(包括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各类传统拳术。)
  二、器械。
  1.短器械(包括双器械)
  2.长器械(包括双器械)
  3软器械。
  三、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四、集体项目
  第五条&&竞赛分组
  比赛不设成年组,少年组,儿童组。
  每个运动员只能参加限极竞赛项目六项规定中的其中三次.
  第六条&&名次评定
  一、个人单项名次:得分最多者为该单项的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如有决赛,以预、决赛得分总和最多者为该项的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二、集体项目名次:得分最多者为该项的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三、只设个人单项名次(不计团体及个人全能),每项男、女各取前六名。
  四、得分相等的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员或单位得分相等,而规程中又没有说明时,按下列办法处理:
  1.两个无效分数的平均值接近有效分数的平均值者列前。
  2.两个无效分数的平均值高者列前。
  3.两个无效分数中,低无效分数高者列前。
  第七条&&服装、进场、退场、起势、收势、套路计时与配乐。
  一、裁判员应穿统一的服装,佩带统一的裁判标志。
  二、在比赛时,运动员穿运动服、灯笼裤,也可以穿朴素的民族形式的表演服和运动鞋。
  三、运动员听到点名应立即进场,待裁判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位置。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开始动作即为起势,并开始计时。集体项目在行进间开始动作者,须事先向裁判长申明。.
  四、运动员完成整套运动后,须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转向裁判长,不允许边转向裁判长边收势。对练以倒地和抛弃器械结束整套动作者,须站起作并步收势,待计时结束,再去收拾器械。
  五、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的起势与收势。如有其他起势、收势者,必须事先向裁判长申明。.
  六、计时以裁判组的计时为准。裁判组用两块表计时,其中一块表达到规定时间,即类到时间;两块表均未达到规定时间,即为没有达到时间。时间不够的扣分,以接近规定时间的一块为准。
  七、套路时间。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对练不得少于50秒,太极拳、太极剑3-4分种(到3分种时裁判长应以哨示意)。
  八、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第八条&&弃权
  运动员不能按时参加比赛,或因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赛者,该项即以弃权论。
  第九条&&意见的处理
  凡对大会和裁判工作有意见,应通过本单位的领队或教练员向大会提出。
  第十条&&运动员比赛顺序的确定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抽签决定。如果一个运动员,出现两次以上第一个出场比赛的顺序时,则应作适当调整。
第三章& 评分标准与方法
  第十一条&&各竞赛项目评分标准
  各项比赛的最高得分均为10分,评分和扣分标准如下:
  一、长拳、剑、刀、枪、棍的评分标准:(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跳跃、平衡和各种器械的方法,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3分。剑指(醉剑也须有剑指)出现为次数以定势为准,扣分均为一次总和,最多扣0.3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错误时,最多扣分不得超过0.3分。
  凡握刀持剑和刀、剑运行时,刀刃、剑刃触及手、臂、身、腿者,均按动作规格分值予以扣分;刀、剑不分者,按器械方法不明予以扣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器械项目还需身械协调),动作干净利落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2分。
  (三)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精神饱满,节奏分明,风格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变化多样,布局匀称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2分。
  二、太级拳的评分标准: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一)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3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错误时,最多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沉稳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协调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三)精神、速度、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意识集中,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内容充实,速度适中,结构合理,布局匀称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三、南拳的评分标准:
  (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跳跃、平衡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3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错误时,最多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动作干净利落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三)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精神饱满、节奏分明、风格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变化多样、布局匀称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5~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四、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劈挂拳的评分标准:
  (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一次扣0.3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错误时,最多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劲力饱满、用力顺达、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三)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精神饱满,节奏分明、风格突出,结构合理,变化多样、布局匀称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凡与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0.5分;显著不符者,扣0.6~1分,严重不符者,扣1.1~2分。
  五、其他项目的评分标准:
  (一)姿势正确、方法清楚的分值为4分。
  (二)劲力顺达、动作协调的分值为3分。
  (三)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的分值为2分。
  (四)精神贯注、节奏分明的分值为1分。
  六、对练项目的评分标准:
  (一)方法准确、攻防合理的分值为4分。
  (二)动作熟练、配合严密的分值为3分。
  (三)内容充实、结构紧凑的分值为2分。
  (四)意识逼真、风格突出的分值为1分。
  七、集体项目的评分标准:'
  (一)质量的评分:要求姿势正确,动静分明,精神贯注,技术熟练。此类分值为4分。
  (二〉内容的评分:要求内容充实,武术的特点和风格突出,整套动作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方法。此类分值为3分。
  (三)配合的评分: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此类分值为2分。
  (四)结构、布局的评分:要求结构恰当,布局匀称,并有一定的图案。此类分值为1分。
  八、其他错误的扣分标准:
  (一)没有完成套路:任何项目的比赛,凡运动员没有完成套路中途退场者,均.不予评分。
  (二)遗忘:在比赛中,每出现一次遗忘现象,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
  (三)器械、服装影响动作:在比赛中,刀彩、剑穗和软器械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了动作,或出现刀彩、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钮以及器械触地、脱把、碰身等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1~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及掉地:比赛中,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器械顶端折断,尚未脱落者,为避免甩出伤及他人,裁判长可令其暂停、将折断部分除去再接做,扣0.3分。.
  (五〉助跑的翻腾、飞跳跃:翻腾、跳跃动作前的助跑超过三步,或者在击步、踏步、纵步(垫步)的前、后,超过两步接做翻腾,跳跃动作者,均扣0.2分。
  (六)出界:身体的某一部位接触线外地面,扣0.1分;整个身体出界,扣0.2分。
  (七)失去平衡:在比赛中,每出现一次支撑,扣0.1-0.2分;一个动作中连续出现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
  (人)象形拳(包括地躺拳)、械的倒地动作,每出现一次,躺地时间超过三秒者,扣0.2分;出现低级趣味动作者,视情况扣0.1~0.3分。
  以上八种错误的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九)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者,扣0.1分;起势或收势有意拖延时间者,扣0.1~0.3分。
  (十)重做:
  1.运动员因客观原因,造成比赛套路中断者,经裁判员长许可,可重做一次,不予扣分。
  2.运动员因动作遗忘、失误、器械损坏等原因造成比赛套路中断者,可重做一次,但应扣1分。
  3.运动员临场受伤不能继续比赛者,裁判长有权令其中止。经过简单治疗即可继续比赛的,可安排在该组最后一名继续上就如果已经是该组最后一名的,则安排在第二天该项目比赛组的第一名参加比赛;按重做处理,扣1分。因伤不能在上述规定时间内继续比赛者,则作弃权论。
  (十一)动作组别不够;任何自选套路、动作组别少于规定的要求时,每少一个手型、步型、腿法、跳跃、平衡动作和规定的一种方法,扣0.3分。步型和平衡动作均以定势为准,过渡的或一晃而过的都不算规定的步型和平衡。
  (十二)助跑性翻腾、跳跃动作次数超出规定:套路中、带助跑性的翻腾、跳跃动作次数超出规定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
  (十三)跳跃、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次数超出规定:套路中,跳跃、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次数超出规定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
  (十四)平抡枪次数超出规定:枪术套路中,平抡枪次数超出规定者,每出现一次,扣0.2分。
  (十五)时间不足和超出规定时间:运动员完成套路的时间不足规定时间达0.1秒至2秒者,扣0.1秒;不足达2.1秒至4秒者,扣0.2秒:依次类推。太极拳超出规定时间达5秒者,扣0.1分,依次类推、集体项目不足规定时间达0.1秒至5秒者,扣0.1分,依次类推。
  (十六)发声喊叫:凡自选项目发声喊叫(南拳不按发声原则喊叫)者,扣0.1~0.2分;对练,集体项目,在双方没有接触前发声喊叫,或在接触中断断续续发声喊叫者,根据情节扣0.1~0.4分。
  (十七)器械不符合规定:凡器械规格不符规定者,不准参加该项比赛。如在比赛中,发现运动员所用器械违反规定,则取消其该项成绩。
  以上九种错误的扣分,均由裁判长执行。
  第十二条&&评分方法
  一、裁判员评分: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的评分标准,在各类分值中减去错误动作的扣分,即为运动员得分。
  二、应得分数的确定:
  (一)五个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三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的应得分。
  (二)四个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应得分。
  (三)三个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的分数为运动员的应得分。
  三、调整有效分之间的差数:有效分的平均值在8.5分和8.5分以上者,有效分之间的差数不得超过0.3分;在8.5分以下者,有效分之间的差数不得超过0.5分。如果有效分之间出现不允许的差数时,则按下列原则调整。
  裁判长可以不召集裁判员协商而公开示分,把裁判长的示分和裁判员有效分数的平均值相加除以二,即为运动员的成绩。
  四、最后得分的确定
  (一)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数中扣除&其他错误的扣分&规定里第九项至第十七项的扣分,即为该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二)评分中出现明显不合理现象时,在举出运动员最后得分前,裁判长有权示分与裁判员有效分数的平均值相加除以二,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三)裁判长应向运动员和观众公开宣布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四)全国性的重大比赛,设置录相机对自选项目进行现场录相。查看录相,仅限于规定内容、限制动作及助跑问题的扣分存有疑义,方可由本队教练员在该队员赛后半小时内书面向总裁判长提出。可否查看,则由总裁判长酌情决定。查看录相时,确属错判,应予更正。如果同时发现了其他漏做,也须补加扣分。
第四章&&自选套路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长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长拳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女运动员.可以不用马步),弓步不得少于四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两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五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伸屈、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仰屈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
  五、三种不同级别的跳跃。
  {一)每一种跳跃动作和结合手法、腿法的腾空动作。出现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旋子不得超过一次。
  (二)助跑性的翻腾跳跃动作,在整套中不得超过两次。
  六、跌扑滚翻动作可选做两种,共出种两次;限制的动作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该两类动作亦可不选。
  第十四条&&太极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太极拳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发劲、跳跃动作,可要也可不耍。
  第十五条&&南拳套路的内容规定
  南拳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步、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独立步五种步型。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跳跃、跌扑滚翻动作,可要也可不耍。
  第十六条&&剑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剑术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
  二、不得少于十组不同组别的剑法(其中必须有刺、点、崩、撩、挂、劈六种剑法)。
  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
  四、第一至四组的跳跃动作,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其他结合剑法的腾空动作,可以任选,但每种出现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五、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总共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
  六、助跑性的腾空跳跃动作,在整套中不得超过两次。
  第十七条&&刀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刀术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刀法(其中必须有劈、撩、扎、斩和缠头、裹脑六种刀法)。
  三、第一至四组的跳跃动作,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其他结合枪法的腾空动作,可以任选,但每种出现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四、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总共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
  五、助跑性的腾空跳跃动作,在整套中不得超过两次。
  第十八条&&枪术套路的内容规定
  枪术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
  二、不得少于十组不同组别的枪法(其中必须有拦、拿、扎、劈、崩、穿、点、舞花八种枪法及一种把法)。
  三、第一至四组的跳跃动作,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其他结合枪法的腾空动作,可以任选,但每种出现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四、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总共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
  五、助跑性的腾空跳跃动作,在整套中不得超过两次。
  六、平抡枪不得超过两次。
  第十九条&&棍术套路内容规定
  棍术的整个套路,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
  二、不得少于十组不同组别的棍法(其中必须有扫、戳、抢、崩、劈、舞花六种棍法)。
  三、每一种跳跃动作和结合棍法的腾空动作,出现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旋子不得超过一次。
  四、跌扑滚翻及限制的动作,总共只允许选做一种,出现一次。亦可不选。
  五、助跑性的翻滕跳跃动作,在整套中不得超过两次。
  第二十条&&完成套路的时间
  一、长拳、南拳的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二、太极拳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应鸣哨示意)。
  三、其他项目:
  单练不少于1分钟。
  对练不得少于40秒。
  四、集体项目不得少于3分钟。
第五章&&场地、器械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场地
  比赛在长14米,宽8米地毯上进行,四周应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在场地两长边中间做两个中线标记。
  第二十二条&&器械规格
  一、枪:全长最短必须等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中线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的规定:
  成年组男子:2.29厘米。
  成年组女子:2.13厘米。
  二、棍: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
  棍中线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规定与枪同。
  三、剑:长度以直臂垂肘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上端。
  剑的重量(包括剑穗):
  成年组男子,不得轻于0.7公斤。
  成年组女子,不得轻于0.6公斤。
  四、刀:长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上端。
  刀的重量(包括刀彩):
  成年组男子,不得轻于0.7公斤。
  成年组女子,不得轻于0.6公斤。
  五、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鞭彩,规格不得超过20&15厘米。刀彩、鞭彩及其他器械的彩绸上面,不允许带有任何附加物品。
  六、武术器械应由钢和腊杆材料制成。对练项目的金属器械除钢制外,也可用其他金属代替。在比赛中,一些不常见的器械,如用其他材料制成,须经大会批准。
第六章&&各项比赛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第二十三条&&长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手型:
  (一)拳:五指卷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二)掌:拇指外展划屈曲,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
  (三)勾:屈腕五指撮拢,或拇指与食指、中指撮拢成刀勾。
  二、手法:
  (一)拳法
  1.冲拳(前冲、侧冲、上冲):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击出,力达拳面;侧冲、上冲要求同此,惟方向不同。
  2.劈拳(前劈、侧劈、抢劈:拳自上向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抢;抢劈时臂要抡成立圆劈击。
  3.撩拳(正撩、反撩):拳自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反撩力达拳轮或拳背、拳心。
  4.贯拳:拳从侧下方向向斜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下,力达拳面。
  5.崩拳:臂由屈到伸,运用前臂和腕力经下向前崩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拳面。
  6.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速度要快,臂伸直,力达拳面。
  7.砸拳:臂上举,而后屈臂下砸,拳心向上,力达拳背。
  8.横拳:直臂自侧面向前、向后平扫横击,力达前臂及拳背或拳轮、拳眼。
  9.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击打,高不过头,拳背向前,力达拳面。
  (二)掌法:
  1.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掌外沿。
  2.挑掌: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四指。
  3.穿掌(前穿、后穿、侧穿、上穿):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4.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斜下插掌,力达指尖。
  5.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
  6.劈掌:由上向下侧掌劈击,直臂,力达掌外沿。
  7.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击打,力达掌外沿。
  8.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
  9.拍掌:俯掌直腕下拍,快速有力,力达掌心。
  10.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举于体侧或头上。
  11.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侧划弧,力达掌外沿。
  12.刀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内或向外刁捋,力达手指。
  13.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前臂外旋,使手心转向上抓握。
  14.舞花手:两臂交叉,以腕、肘、肩为轴绕环,幅度可大可小,配合协调。
  (三)肘法:
  1.顶肘(前顶、侧顶):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
  2.盘肘:手臂平举,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内盘肘。
  3.架肘、里格、外格:屈臂外旋上举,手心向外为架肘;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在前臂,向体内横拨为里格;向外横拨为外格。
  三、步型:
  (一)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
  (二)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三)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前腿微屈,脚面绷紧,脚尖虚点地面。
  (四)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臂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五)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跟离地,臀部从于小腿上,接近脚跟。
  (六)坐盘;两腿交叉叠拢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侧及脚面均着地;前腿的大腿靠近胸部。
  (七)前点步:两腿伸直,一脚前出半步以脚尖虚点地面。
  (八)后点步:两腿伸直,一脚后撤半步以脚尖虚点地面。
  (九)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停在支撑脚内侧相靠,脚尖点地。
  (十)丁字步:两腿直立,全脚着地,一脚脚跟与另一脚脚弓相靠,成丁字形。
  (十一)叉步;两腿交叉,前脚脚尖外摆45&,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脚尖正向前方。
  (十二)横档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两脚尖正对前方,一腿屈膝半蹲,另一腿挺膝伸直。
  (十三)半马步:前腿稍屈、脚尖微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水平,脚类向外,两脚距离同马步,体重略偏于后腿。
  (十四)并步:两腿伸直并拢,全脚着地,不可起踵。
  四、步法:
  (一)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二)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三)盖步: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四)插步: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五)行步: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许腾空。
  (六)纵步(垫步):一脚提起,另一脚蹬地前跳落地。
  (七)跨跳步:后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八)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九)踏步:一脚提起向地面踏跺,另一脚向前上步。
  (十)击步:后脚击碰前脚腾空落地。
  五、腿法:
  (一)组别:
  第一组(伸屈性腿法):&第二组(直摆性腿法):
  1.弹腿&1.正踢腿
  2.蹬腿&2.斜踢腿
  3.踹腿&3.侧踢腿
  4.点腿&4.里合腿
  5.铲腿&5.外摆腿
  6.缠腿&6.后撩腿
  7.倒踢腿
  第三组(扫转性腿法):&&第四组(击响腿法):
  1.直身前扫&1.单拍脚.
  2.伏地后扫&2.斜拍脚
  3.摆莲拍脚
  4.里合拍脚
  第五组(劈叉腿法):
  1.横叉
  2.竖叉
  3.跌叉
  (二)基本要素:
  1.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不过腰,膝部挺直,脚面绷平,小腿弹出脆快有力,力达脚尖。
  2.蹬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用脚跟猛力蹬出,高不过胸,低不过腰。前蹬时上身正直;侧蹬时上身稍侧倾;后蹬时上身前俯与后蹬腿成水平。
  3.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内扣或外摆用脚底猛力踹出。高踹与腰平;低踹与膝平;侧踹时上身斜倾。
  4.点腿:支撑腿挺直站稳。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点出,脚面绷平,力达脚尖,点出之脚高与胸平,上身后仰。侧点时高过腰部,上体侧倾。
  5.铲腿:要求同踹腿,惟脚掌朝下,脚头里扣,脚外侧用力。
  6.缠腿:支撑腿伸直。另一腿向里绕环后踹出,力达脚跟。
  7.正踢腿: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额,动作要轻快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8.斜踢腿:脚尖勾起,踢近异侧耳部;其他同正踢腿。
  9.侧踢腿:脚尖勾起,经体侧踢向脑后;其他同正踢腿。
  10.里合腿:支撑腿自然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从体侧踢起经面前向里作扇面摆动落下,其他同正踢腿。
  11.外摆腿:同里合腿,惟摆动方向相反。
  12.后撩腿:支撑腿伸直。上身前俯,抬头挺胸。另一腿脚跟用力向后上方撩踢。
  13.倒踢腿:支撑腿伸直。上身后仰。另一腿脚面摆平,膝部稍屈向后倒踢,脚掌接近头部与上身结成环形。
  14.直身前扫:上身正直。支撑腿屈膝全蹲作轴。扫转腿伸直,脚尖内扣,脚掌擦地,迅速扫转一周以上。
  15.伏地后扫:上身前俯。两手推地。支撑腿全蹲作轴。作转腿伸直,脚尖内扣,脚掌擦地,迅速后扫一周。
  16.单拍脚:支撑腿伸直。另一腿脚面绷平向上踢摆;同侧手在额前迎拍脚面,击拍要准确响亮。
  17.斜拍脚:同单拍脚,惟用异侧手迎拍脚面。
  18.摆莲拍脚:一腿做外摆腿动作,两手在额前依次迎拍脚面,击拍两响,要准确响亮。
  19.里合拍脚:一腿做里合腿动作,脚掌内扣;异侧手在额前击拍脚掌,要准确响亮。
  20.横叉:两腿伸直,左右劈开成直线,臂部和两腿内侧贴地。
  21.竖叉:两腿伸直,前后劈开成直线,臀部和两腿贴地。
  22.跌叉:两腿在空中成竖叉向地面跌下,落地时腿、臀要同时着地,两腿保持直线。
  六、平衡:
  (一)组别:
  第一组(直立提膝平衡):&第二组(直立举腿平衡):
  1.前提膝平衡&1.前控腿平衡
  2.侧提膝平衡&2.侧控腿平衡
  3.朝天镫
  第三组(屈半蹲平衡):&第四组(屈膝全蹲平衡):
  1.扣腿平衡&1.前举腿低势平衡
  2.盘腿平衡&2.后插腿低势平衡
  第五组(前俯、后仰、侧倾、拧身平衡):
  1.探海平衡
  2.燕式平衡
  3.仰身平衡
  4.侧身平衡
  5.望月平衡
  (二)基本要求:
  1.前提膝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另一腿在体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里扣,脚面绷平内收。
  2.侧提膝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或侧倾。另一腿在体侧屈膝高提过腰,髋关节外展,小腿斜垂内收,脚面绷平或脚头勾起。
  3.前控腿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另一腿伸直高举于体前,脚高过肩,脚面绷平或脚尖勾起。
  4.侧控腿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另一腿伸直高举于体侧,髋关节外展,脚高过肩,脚面绷平或脚尖勾起。
  5.朝天蹬:支撑腿直立站稳。另一腿用手经体侧上托,脚尖勾起,脚底朝上,高与头平。
  6.扣腿平衡: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脚尖勾起并紧扣于支撑腿的膝后。
  7.盘腿平衡: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踝关节盘放在支撑腿的大腿上。
  8.前举腿低势平衡:支撑腿屈膝全蹲。另一腿伸直平举于体前,脚尖勾起。
  9.后插腿低势平衡:支撑腿屈膝全蹲。另一腿伸直,在支撑腿的后面向侧前方平举,脚尖勾起。
  ⒑深海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前俯略低于水平,挺胸抬头。后举腿伸直,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⒒燕式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前俯略高于水平,挺胸展腹。后举腿伸直,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⒓仰身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后仰接近水平。另一腿伸直平举于体前,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⒔侧身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倒成水平。另一腿伸直平举于体侧,亦成水平,脚面绷平或脚尖勾起。
  ⒕望月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侧倾拧腰向支撑腿同侧方上翻、挺胸塌腰。另一腿在身后向支撑腿的同侧方上举,小腿屈收,脚面绷平,脚底朝上。
  ⒖持久性平衡:保持静止状态,站立的时间必须达到两秒钟。
  七、跳跃:
  (一)组别:
  第一组(直体跳跃):&第二组(转体跳跃):
  ⒈腾空飞脚&⒈腾空转身飞脚
  ⒉腾空斜飞脚&⒉腾空转身摆莲
  ⒊腾空双飞脚&⒊腾空转身跳
  ⒋腾空连环飞脚
  ⒌腾空摆莲
  ⒍腾空箭弹
  ⒎腾空蹬蹦
  ⒏腾空侧踢
  ⒐腾空倒踢
  第三组(旋翻跳跃):&第四组(远穿跳跃):
  ⒈旋风脚&大跃步前穿
  ⒉旋子
  ⒊拉腿翻身跳
  (二)基本要求
  ⒈腾空飞脚:摆动腿高提,起跳腿上摆伸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手和拍脚连续快速、准确响亮。
  ⒉腾空斜飞脚:同腾空斜飞脚,惟击拍异侧脚面。
  ⒊腾空双飞脚:纵跳要高,两腿要直,两脚同时要踢出。两手同时拍脚,不能一手拍空。
  ⒋腾空连环飞脚:摆动腿和起跳腿在空中均须伸直,脚面绷平;两手依次击手拍脚共成三响,不能有一响落空。
  ⒌腾空摆莲:摆动腿要高,起跳腿伸直外摆,脚面绷平,脚高过肩,两手依次拍脚,不能一手拍空。
  ⒍腾空前弹:身体腾空,起跳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于腰,脚尖向前,力达脚尖。
  7.腾空蹬踢:同腾空箭弹,惟脚尖勾起,力达脚跟。
  8.腾空侧踹:两腿同时起跳腾空,一腿屈膝上提,另一腿向同侧方向作侧踹。
  9.腾空倒踢:两腿同时起跳腾空,在空中一腿自然伸直,另一腿向后上方摆起,脚面绷平,上身后仰与腿成环形,脚底接近头部。
  10.腾空转身飞脚:一腿上摆,另一腿起跳腾空,在空中转体180&接做腾空飞脚。
  11.腾空转身摆莲:腾空转体180&接做腾空摆莲。
  12.腾空转身跳:腾空转体180&后落地。
  13.旋风脚:摆动腿直摆或屈膝,起跳腿伸直,腾空转体270&,异侧手击拍脚掌,脚高过肩,击拍响亮,转体360&落地。
  14.旋子:一腿摆起,另腿起跳腾空;两腿伸直后上举在空中平旋,脚面绷平,挺胸、塌腰、抬头、旋转一周后落地。
  15.拉腿翻身跳:一腿直摆,躯干随之翻转,另一腿起跳腾空伸直置于身后。
  16.大跃步前穿:前跳距离须大于弓步,在空中挺胸抬头、肢体伸展。
  八、跌扑滚翻:
  (一)抢背:一脚起跳腾空前跃,上身卷屈,肩、背、腰、臀依次着地翻滚,轻快圆活,起身迅速。
  (二)倒跟头:上身卷屈,两腿后伸,臀、腰、背肩依次着地,滚翻要轻快圆活,起身迅速。
  (三)鲤鱼打挺:迅速挺腹,两腿下打宽不过肩,起立轻快。
  (四)扑虎:腾空要高,落地要轻。手、胸、腹、膝依次着地,两腿稍屈并拢或稍稍分开。
  (五)栽碑:身体挺直前倒,两臂屈肘握拳举于胸前,倒地时体平直、两腿并拢,以两前臂或两掌着地。
  (六)盘腿跌:腾空过腰,在空中成侧卧;落地时下面腿的大小腿外侧与两掌同时着地。
  (七)乌龙绞柱:肩、颈着地,腰腿竖直,两腿在空中相绞,幅度要大,动作要轻快敏捷。
  (八)扑地蹦:两腿并拢,两肘夹紧,身体挺直,平起平落,轻快连续。
  九、身法:
  (一)头正、颈直、沉肩、舒胸、收腹、直腰、敛臀。
  (二)伸缩、俯仰、拧转、闪翻,均要结合攻防动作及其变化而轻快灵活地进行。
  十、眼法:
  (一)静止时要注视运动方向或手脚,含有伺机而动的意义。
  (二)活动时要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一致,精神贯注。
  十一、限制的动作:
  (一)前手翻:挺腹使腰部成桥形,两脚落地前两手要迅速推地,使身体立起。
  (二)后手翻:腰腹成桥形,动作轻快敏捷。
  (三)头翻:头部顶地,迅速挺腹,两腿下打宽不过肩。
  (四)头手翻:同头翻。惟手于头顶地前扶地。
  (五)虎跳:两腿伸直,翻转要快,两脚迅速依次落地。
  (六)踺子:同虎跳,惟双脚同时落地。
  (七)旋子转体:在做旋子过程中,两腿并拢伸直,绕身体纵轴翻转一周,身体在空中必须成平,落地要轻稳。
  (八)腾空前翻:翻腾要高,身体在空中团紧,落地轻稳。
  (九)腾空后翻:同腾空前翻,惟方向相反。
  (十)腾空竖叉跃步:一腿向前上直摆,另一腿起跳腾空向后上直摆,在空中形成竖叉向前路进。
  (十一)腾空剪腿:一腿向前直摆,另一腿起跳腾空,在空中两腿绞剪形成竖叉。
  (十二)侧空翻:腾空要高,翻转要快,两腿要直,落地要轻。
  (十三)侧空翻转体:同侧空翻,惟在空中要转体。
  (十四)单腿向前翻身:一腿支撑为轴;另一腿与身体成直线,身前俯、腿后摆翻转一周。翻转要快,身、腰、腿均为挺直。
  (十五)助跑性翻腾、跳跃:
  1.连跑三步(或行步三步)接做的翻腾跳跃动作。
  2.在击步、踏步、纵步(垫步)之前上一步或两步,之后又上两步接做的翻腾跳跃动作。
  3.助跑时,连续做击步、垫步或踏步者,均以步数计算;小跨步也算步数。
  4.连跑三步(或行步三步)接做轻微离地的垫步拍脚动作,不算助跑性的跳跃。
  注:(1)在任何情况下,一脚移步即为一步;在提膝、提步的情况下,一脚落地也为一步。
  (2)在助跑中间,没有间歇地做了同一前进方向的任何手法和腿法,而后接做翻腾跳跃动作,仍然称为助跑。
  第二十四条&&&&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手型:
  (一)拳;五指卷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
  (二)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手指不可僵直,也不可过于弯屈。
  (三)勾:五指一指切捏拢,屈腕,手指和腕部都要松活自然。也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拢,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
  二、手法:
  (一)组别:
  第一组(捋、挤、按):&第二组(抱、分、靠):
  1.揽雀尾及懒扎衣&1.野马分鬃
  2.捋挤势&2.白鹤亮翅
  3.转身大将&3.斜飞势
  4.如封似闭&4.手挥琵琶
  5.斜身靠及背折靠
  第三组(搂、推):&第四组(云、转):
  1.搂膝拗步&1.云手
  2.倒卷肱&2.单鞭
  第五组(托、架、挑、穿):&第六组(拳法、肘法):
  1.左右穿梭&1.搬拦捶
  2.闪通臂&2.搂膝打捶
  3.金鸡独立&3.栽捶
  4.穿掌&4.肘底捶
  5.高探马&5.掩手肱捶
  6.滚肘
  第七组(双拳绕打):&第八组(下势)
  1.双峰贯耳&1.雀地龙
  2.披身伏虎&2.海底针
  3.弯弓射虎
  4.上步七星
  第九组(发劲):
  多种发劲的动作
  (二)基本要求:
  1.揽雀尾、懒孔衣:
  (1)&&&&出的臂必须呈弧形,高不过口,肘关节稍低于手,手指既不可软缩无力,也不可僵硬挺直。后手可按在体侧,也可随前手同时出。两臂要保持弧形。
  (2)&捋&的动作无论弧形大小,都必须呈圆形或曲线,不可直着回抽;两脚移动要分清虚实,上身不可俯仰歪斜。
  (3)&挤&时两臂向前须撑圆,前臂高不过口,同时要和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4)&按&时两臂不可伸直,手心要向前,手指高不过头,手腕微塌。按掌要与向前弓腿协调一致。
  (5)全部动作中,虚实转换必须与身、手、步协调一致;身体要保持正直,转动时以腰为轴,不可手动腰不动,平圆转换的揽雀尾或懒扎衣动作,回转时要以腰带动两臂旋转,不可只用两臂转动或直抽直推;手高不可过头,身体不可关俯后仰。
  2.捋挤势:&捋&和&挤&的要求同前。
  3.转身大捋:&捋&时两臂稍屈,两掌心斜相对,与转腰换步协调一致。
  4.如封似闭:两掌后收时以肘关节牵引,边分边翻转,不可扬卷前臂;按掌要求同前。
  5.野马分鬃:无论是交叉抱或上下抱,两臂都要保持弧形;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分手和弓腿要协调一致;臂与腿须上下相对;前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肩;弓步的前膝与脚尖垂直。
  6.自鹤亮翅:单手向上亮掌或向内亮掌,臂都要保持弧形,不可折成三角形或伸直,另一手按于体侧;如双手向上亮掌或向前亮掌,则两臂均不可抻直,手指要舒展伸开,但不可僵直。
  7.斜飞势:要领同&野马分鬃&,惟分靠动作幅度较大。
  8.手挥琵琶:面向斜前方,肩跨要上下相对,两肩松沉,两肘坠合,前手高不过眼,后手举在胸前或停在前臂的肘内侧,两臂保持弧形;腰背正直,臀部不可突出。
  9.斜身靠、背折靠:上下两臂皆成弧形斜向外撑,周身须完整,力达肩、背或上臂。
  10.搂膝拗步:推掌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由上向下劈打,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11.倒卷肱:身体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动作要协调,不要手动脚不动或脚快手迟;后手回撇要走弧形,不可直抽,推出之臂不可伸直;转动时以腰为轴;退步要轻灵,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转身倒卷肱时,要先移重心,再转身提步;下搂手不可走直线,前推手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向下劈盖。前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要沉肩垂肘,身体正直,转动灵活。
  12.云手:无论手心向内或向外,运转都要呈立圆,速度要均匀,动作要连贯;臂不可僵直或屈成三角形,手高不过眉,两掌在云拔中翻转拧裹,肩不可上耸;两掌运转要与转腰松胯、移动重心协调配合,不可只是摆动两臂而无腰的转动,身体也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脚尖应向前或略外展;并步时两脚应距离10~30厘米。
  13.单鞭:无论单推掌或左右推掌,两臂皆不可伸直,手高不可过头,勾手不可僵劲,后臂也不可过横或过张;头要顶,腰要松,肩要沉,胸要含,腕要柔,避免挺胸收腹。
  14.左右穿梭:两手上托和前推要协调一致,两臂成弧形。前推之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腰;旋转不可僵滞,方向要明确;保持沉肩垂肘,松腰敛臀。
  15.闪通臂:前推和上托时,前后必须协调。两臂皆成弧形,前掌高不过头,低不过口;身体中正不倚,松腰松膀。
  16.金鸡独立:无论挑掌或撑掌,臂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提平。
  17.穿掌:掌心向上,沿另一手臂向前伸穿,掌、指都要伸展,臂稍屈,带有含蓄的力量。扑面掌时,用俯掌(掌心向下)向前伸推。
  18.高探马:向前穿推之掌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
  19.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掌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20.搂膝打捶:拳由腰部向前打出,高不过肩,低不过档;打拳和弓腿、松腰协调一致,不可弯腰突臀;搂膝动作同前&搂膝拗步&。
  21.栽捶:拳从上向前下方打出。高举时拳不过头,栽打时臂斜向前下方。身体可稍向前倾,臀部不可突起。
  22.肘底捶:可用一掌一拳,也可双掌变拳。两臂要保持弧形,两肘不可夹紧,背不可拱,臀不可突起。
  23.掩手肱捶:拳腰间向前撩,高不过腰,低不过档,拳心向下。注意转腰拧膀,脸脚顺肩。崩弹时要完整有力,也可不发力向前撩拳。
  24.滚时:前臂竖于体前,边旋转边向左或向右格挡。
  25.双峰贯耳: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26.披身优虎:两拳上过头,下不过腰,上下相对,两臂成半圆形;身体不可俯仰。
  27.弯弓射虎:两臂抡转路线成椭圆形,前拳高不过头,低不过口,后拳停于右额前;顶头,松腰,松膀,敛臀,上体正直。
  28.上步七星:两拳(或两掌)腕部相交,高不过眼,沉肩垂肘、松腰敛臀。
  29.雀地龙:全蹲腿的脚跟不得离地,侧伸腿的脚外侧不得离地;上体可稍前倾。脚尖勾起的下势(雀地龙)动作,脚跟后侧擦地伸出,腿要伸直。
  30.海底针:两腿虚实要分清,上身前俯不超过的45&,臀部不可突出,臂伸向斜前方,手指指向前下方。
  31.发劲动作:周身完整,刚柔相济。
  注:各种手法变换都要走弧形路线,同时前臂做相应旋转,不可直来直去,生硬转折。要注意手法与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做到周身完整一气。肩、肘要松沉,手指要舒展,腕部要松活,既不可紧张僵直,又不可绵软无力。
  三、步法:
  (一)上步:后脚前进一步划前脚前移半步。
  (二)退步:前脚后退一步。
  (三)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
  (四)进步:两脚连续向前移动各一步。
  (五)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六)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七)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前横落。
  (八)插步:一脚经支撑后横落。
  (九)行步:两脚连续前进,重心要平衡。
  (十)纵步:前腿提起,后脚蹬地前跳一步。
  (十一)跳步;前脚蹬地跳起,后脚前摆落地。
  (十二)摆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外摆,与后成八字。
  (十三)扣步:上步落地时脚尖内扣,与后脚成八字。
  (十四)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各种步法均要求:转换进退虚实分明,轻灵稳健。前进时,脚眼先落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不可重滞突然。重心移动要平稳、均匀、清楚。两脚距离和跨度(横向距离)要适当,脚掌和脚跟碾转要合度。膝部要松活自然,直腿时膝间不可僵挺。
  四、腿法:
  (一)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脚尖向前,高过腰部。
  (二)蹬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脚慢慢蹬出,腿伸直,脚尖上勾,脚高过腰部。
  (三)踢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向前上直摆,脚尖勾起,高过肩部。
  (四)拍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向上直摆,脚面展平,手掌在额前迎拍脚面。
  (五)摆莲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从异侧摆起经面前向外做扇形摆,脚面展平,两手在额前依次迎拍脚面,击拍两响。
  (六)踹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提起,后脚跟用力迅速向前蹬端,也可将脚外侧用力向体侧横端,脚高须过胯。侧踹低不过膝。脚踹出后立即收回。
  (七)踩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脚掌用力下踩,高不过膝。
  各种腿法均要支撑稳定,膝关节不可僵挺,上体维持中正,不过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五、跳跃:
  (一)二起脚:纵跳要高,两脚悬空,踢腿、拍脚在空中完成,击拍准确响亮,高度过肩。
  (二)原地跳、翻身跳、转身跳、盖步跳;纵跳要高,落地要轻,身体要保持正直。
  (三)腾空跌叉:纵跳要高。跌落地,前腿伸直,脚尖勾起,以腿后侧着地;后腿弯屈,以腿内侧着地。身体要正直。
  注:各种窜蹦跳跃动作,必须纵高跃远,身体保持端下,落地要轻灵稳固。
  六、身法:
  (一)头:&虚领顶劲&,不可偏歪或摇摆。
  (二)颈:自然竖直,肌肉不可紧张。
  (三)肩:保持松沉,不可耸起,也不可后张或前扣。
  (四〉肘:沉附下垂,自然弯屈,不可僵直或扬起。
  (五)胸:舒松自然,不要外挺,也不要故意内缩。
  (六)背:舒展拔伸,不可弓背(驼背)。
  (七)腰:自然松垂,不可后弓或前挺。
  (八)脊:保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挺后弓。
  (九)臀、胯:臀要注意收敛,不可向后突出或摇摆;胯要松、缩、正,不可左右突出歪扭。
  (十)膝:伸屈自然柔和。
  身法的总要求是: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不可僵滞浮软,不可忽起忽落;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动上下,完整贯串。
  七、眼法: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体协调配合,势动神随,神态自然,精神贯注,思想集中。
  八、动作特点:
  (一)体动心静,呼吸自然:身体要舒松自然,思想要安定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要保持平衡,与动作和运动协调配合,不可勉强憋气。
  (二)动作弧形,虚实分时:动作的顺逆直横、起落旋转要走弧形,分清虚实。避免直来直往,生硬转换、双重僵滞。
  (三)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动作要手脚配合,上下协调,以腰作轴带动四肢,周身完整一气,圆活自然。不可上下脱节、支离割裂。
  (四)均匀连贯,衔接和顺:动作之间要连贯衔接断劲不断,不可中断散乱、.速度要保持大体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采用发劲和纵跳动作时,速度可以有所变化,.但须前后连贯,衔接和顺,周身完整。
  (五)轻灵沉着,发劲适当:运动要轻灵而不飘浮,沉着而不僵滞,外柔内实,绵绵不断。发劲时,要发于腰腿,达于两手;拌擞而有弹性,做到刚中寓柔,刚柔相济。
  附:太极推手评判参考标准:
  1.粘连粘随,不丢不顶,配合协调。
  2.刚柔相济,方法多变,内容充实。
  3.听化发放,轻灵机敏,攻防合理。
  4.意识逼真,虚实分明,特点突出。
  第二十五条&&南拳主要动作的要求
  一、手型:
  (一)拳
  1.平拳:五指卷屈握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任何指骨都不得凸出拳面。
  2.鹤顶拳:五指屈握,中指突出成尖,拇指压于中指的第一指节上。
  3.凤眼拳:除食指的第一节指骨结环凸出拳面外,其余四指紧握,拇指的第二节指骨压牢食指的第三节指骨。
  4.双凤眼拳:除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骨结环凸出拳面外,其余四指紧握,拇指的第二节指骨顶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指骨上。
  5.羌子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紧,四指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指骨紧屈,拇指向内弯屈。
  (二)掌:拇指弯屈,其余四指伸直并紧(也可四指微屈、稍张开〉。
  (三)爪:
  1.龙爪:五指稍张开,第二、三节指骨稍弯屈腕关节稍向上屈。
  2.虎爪:五指用力张开,第二、三节指骨弯屈,第一节指骨尽量向手背的一面伸张,使掌心凸出。
  3.鹰爪:除拇指外展弯屈外,其余四指并紧,使第二、三节指骨弯屈,但不得屈拢。
  (四)勾手:
  1.鹤嘴手:五指捏拢,直腕。
  2.鹤顶手:五指捏拢,屈腕。
  (五)指:
  1.单指:除食指伸直外,其余四指弯屈。
  ⒉双指:除食指和中指伸直外,其余三指弯屈,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指上。
  二、手法:
  (一)拳法:
  ⒈挂拳(长挂、短挂、斜挂、又拳分挂):拳自上向下快速扣击,力达拳面。
  ⒉鞭拳(长鞭、短鞭、双拳分鞭):直臂或屈臂和拳背向前向后平抡,力达拳背。
  ⒊冲拳(直臂前冲,屈肘前冲、直臂侧冲、屈肘侧冲、挎肘侧冲):拳从腰间旋转快速冲出,直臂或微屈臂,力达拳面。
  ⒋劈拳(直臂、里斜劈、外侧劈、向外横扫劈):拳自上而下快速劈出,力达拳轮。
  ⒌扫拳(直臂向里斜扫、直壁向外斜扫、直臂向里横扫、直臂向外横扫)。
  ⒍抛拳(前抛、上抛):拳自上向下呈环形运动,臂微屈,力达拳眼。
  ⒎撞拳:(长撞、短撞):肘屈或微屈,肌肉紧张,短促用力向前撞出,力在拳面。
  ⒏盖拳:拳自上向下呈弧形运动,臂微屈,力达拳面。
  ⒐钉拳:屈肘,拳由上向下,用力短促,用达拳面。
  ⒑贯拳:拳从侧方向上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下,屈腕,力达拳面。
  ⒒插拳(用羌子拳做前插、上插、反臂斜下插):拳向前、向侧等不同方向快速攒插出,力达食、中指和无名指第二、三节指骨。
  (二)掌法:
  ⒈推掌(单推掌、双推掌、蝶手推掌、横手推掌、工字双推掌):向前推出要短促有力,直臂或微屈臂,力达掌根或掌外沿。
  ⒉劈掌(直臂、向里斜劈、向外斜劈、向外横劈):由上向下侧掌劈出,力达掌外沿。
  ⒊挑掌(直臂上挑、屈肘挑掌):直臂或臂微屈,由内向外划弧,由下向上挑,力达四指。
  ⒋拍掌(正拍、反拍、横拍):臂微屈,直腕拍脚,快速有力,力达掌心和掌背。
  ⒌穿掌(直臂上挑、屈肘挑掌):直臂或臂微屈,由内向外划弧,由下向上挑,力达指尖。
  ⒍切掌:俯掌沿另一臂下方向前切出,力达掌外沿。
  ⒎搓掌。
  ⒏托掌(向上托掌、向前托掌、向斜方托掌):屈臂成直角,肌肉紧张,短促用力,仰掌托出,力达掌心。
  ⒐伏掌:屈臂上外向里旋,用掌心下按。
  ⒑撑掌:心由上向下用力压撑,力在掌根或掌外沿。掌指可并拢刀可微张开。
  ⒒插掌:臂由屈到伸,直掌快速前插,力达指尖。
  ⒓标掌(直掌前标、俯掌前标、仰掌前标):肌肉紧张,短促用力前伸,力达掌尖。
  13.护身掌(护面、护肋)。
  14.抹掌:俯掌沿另一臂上方向前柔劲抹出,力达掌外沿。
  15.勒手。
  16.云手:一臂微屈,向下成立圆绕环,另一手由异侧臂内上穿向外成立圆绕环。
  (三)爪法:
  1抓面瓜&2.横拿爪
  3.撩爪&4.反臂撩爪
  5.后插爪&6.仰爪(托手仰手、挎肘仰爪)
  7.护身爪(护面、护肋)
  (四)勾手手法:
  1.前啄&2.横啄
  3.撩啄&4.反臂撩啄
  5.鹤顶手前击&6.鹤顶手上击
  7.勾搂手(单勾手、双勾手)
  (五)指法:
  1.仰手标指&2.俯手标指
  3.侧立手标指
  手法的要求是:慢要沉着有力,快要清晰,快慢相同,刚柔相济,出手要准确。向上直伸垂直;平出与肩平(稍高过肩部):向上斜伸高不过头,低不过胸;向下斜伸高不过腹,低不过裆;向下直伸要垂直。
  三、肘法:
  (一)撞肘(横撞、后撞、上撞):握拳屈肘,用肘尖顶出,力达肘尖。
  (二)担肘:屈臂肘由下向上抬,力达肘尖。
  (三)压肘:屈臂,抬肘经胸前向异侧反臂下压,和达肘尖。
  肘法的要求是:迅速有力,部位准确。
  四、桥法:
  (一)圈桥(里圈、外圈):直臂立圆绕圈,圈不要过大。
  (二)盘桥(长手、短手):屈臂或臂微屈立圆绕圈,高不过头,低不过裆。
  (三)切桥:前臂向前下方挫切。
  (四)沉桥:屈肘臂由上向下挫沉。
  (五)劈桥:前臂用力向下猛劈。
  (六)压桥:屈肘,前臂横向身前压出。
  (七)架桥:屈肘,前臂横架于头前上方。
  (八)抽桥:屈肘,前臂向后上抽挑。
  (九)攻桥(单攻、双攻):肘微屈,前臂内旋向前撞击。
  (十)滚桥:前臂向前下伸出,同时向内滚转。
  (十一)截桥(里截、外截、前截):臂微屈,前臂外旋或内旋,向上,下左、右挡。
  (十二)剪桥(上剪、下剪):两臂猛然用力相剪,成交叉状。
  (十三)缠桥(里缠、外缠):缠绕的圆周直径不得大于30厘米。
  (十四)穿桥:从另一臂的下面向前穿出。
  (十五)挞桥:挽臂下挞时,前臂猛向下沉压。
  (十六)其他桥法(横桥、捉桥、碎桥):其他桥法系捉拿或摆脱对方的桥手所施用的手法,不属于桥手动作之内,不做具体要求。
  五、步型:
  (一)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三脚长,脚尖正对前方,膝部与脚尖垂直,上身正直,收胯敛臀。
  (二)半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上身直立,收胯敛臀。
  (三)一字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三脚长,两脚尖外展成一横直线。
  (四)二字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脚长,脚尖正对前方,两膝向时紧扣,上身直立,收胯敛臀。
  (五)弓步:前脚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脚脚尖里扣直对前方(或斜对前方),前腿屈膝,后腿伸直,两脚跟不得离地。
  (六)双弓步:前脚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后脚脚尖里扣。直对前方,前腿屈膝,小腿垂直;后腿屈膝,大腿垂直,两脚跟不得离地。
  (七)丁字弓步:前脚脚尖里扣成横形,后脚脚尖里扣直对前方;前腿屈膝,后腿伸直,两脚跟不得离地。
  (八)横裆步:一腿屈膝,脚尖正对身前。另一腿伸直,脚尖里扣斜向身前。
  (九)护裆步:两脚分开,距离约同肩宽,脚尖里扣,两膝向里扣拢,两膝中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0厘米,上身正直,臀部收敛。
  (十)虚步(又名吊马或寒鸡步):虚实分明,身体的重量落于一腿上。
  (十一).单蝶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跪地腿的小腿内侧贴地。
  (十二)双蝶步;两膝靠拢,大小腿的内侧均须贴地。
  (十三)骑龙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接近地面(不得贴地),两脚间的距离约两脚长。
  (十四)脆步:一腿屈膝一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跟离地,有脚掌着地。臀部坐于跑地腿的小腿上面。
  (十五)拐步:两腿前后交叉,前腿屈膝上蹲,脚尖外展成摆步,后腿跪在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小腿与地面成水平,脚跟离地,脚尖与摆步脚的脚跟成直线。
  (十六)坐莲步:两小腿在身后交叉,两膝跪地成一横线,臀部坐于小腿上面。
  (十七)三七步(或四六步):体重大部分落地后腿上,小部分落在前腿上,不得均分担。
  (十八)独立步:站立要稳,支撑腿稍弯屈。
  六、步法
  (一)一般步法:
  1.上步&2.退步
  3.进步&4.撤步
  5.提步&6.落步
  7.盖步&8.倒插步
  9.跨步&10.卸步
  11.纵步(前纵、后纵、侧纵)&12.蹦步(并步蹦、开步蹦)
  13.跳步(前跳、后跳、侧跳)&14.跃步(前跃、后跃、盖步侧跃)
  15.垫步&16.嗤步
  17.标步
  (二)花式步法:
  1.麒麟步&2.走马步
  3.鹤步(碎步)&4.雀跃步
  5.猿步&6.蛇步
  7.鸭形步&8.拖步
  步法的要求是:稳健、沉重、灵活、利落。
  七、腿法:
  (一)前蹬腿:前蹬腿的脚尖向上翘起,脚跟用力向前由屈到伸猛力蹬出。蹬出后膝部挺直。脚高过腰,但不能高胸部;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
  (二)后蹬腿:后蹬腿的脚尖勾起,脚跟用力向后由屈到伸猛力蹬出。蹬出后膝部挺直,脚尖朝下,脚与胯同高;支撑腿挺膝伸直,双手扶地。
  (三)虎尾腿:后蹬腿的脚尖勾起,脚跟用力向后由屈伸猛力蹬出。蹬出后膝部挺直,脚尖朝下,脚高于胯;支撑腿挺膝伸直,站立要稳。
  (四)侧踹腿:支撑腿伸直站稳。另一腿脚尖勾起,脚外朝上,脚掌用力向体侧踹出。踹出后膝部伸直,脚与胯同高。上体倾斜。
  (五)横钉腿:横钉腿尖勾起,脚尖用力从侧方向前由屈到伸猛力横钉。钉出后膝部伸直,脚与胯同高;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横钉脚。
  (六)后摆腿:支撑腿稍屈。另一腿脚尖勾起,脚跟后侧用力向后摆扫,脚高于膝,低于腰。
  (七)后挂腿:小腿向后屈膝猛挂;站立要稳。
  (八)后弹腿:后弹腿的脚尖勾起,以脚跟后侧用力后从屈到伸猛力纵蹬弹伸,脚高不过膝。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
  (九)撩踢:撩踢腿屈膝从身后向里侧方撩踢,脚掌朝上;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
  (十)前踢腿:踢出腿的脚面绷平,脚尖朝前,脚高不过胯。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前踢脚。
  (十一)侧踢脚:踢出腿的脚面绷平,脚尖微向里扣,脚高不过胯。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侧踢脚。
  (十二)前铲腿:前铲腿的脚掌朝下,脚外侧用力向前从屈到伸猛力铲出。铲出后腿部挺直,脚高不过胯。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
  (十三)侧铲腿:支撑腿稍屈,另一脚脚掌朝下。脚外侧用力向身侧猛力铲出后膝部挺直,脚高不过胯。
  (十四)侧下踹:侧下踹之腿的脚掌用力,由上向下、从屈到伸斜踹,脚高不过膝。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侧下踹之脚。
  (十五)横下踹:支撑腿稍屈膝。另一腿从身前盖步向侧方下踹,要求同侧下踢。
  (十六)侧踩:侧踹腿从屈到伸,使脚掌向地面用力踩踏。
  (十七)横踩:一腿由身前盖步位置从屈到伸向地面踩踏。
  (十八)骗马:里合横摆腿的脚要高于腰部;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横摆腿。
  (十九)直身半前扫:前扫腿的脚掌全部着地,膝部挺直。另一腿屈膝为轴。上身直立,旋转要快。
  (二十)伏地半前扫:前扫腿的脚掌全部着地,膝部挺直。另一腿全蹲为轴。两手扶地。旋转要快。
  (二十一)连环扫:是伏地半扫和伏地关后扫的结合动作。扫转腿的脚掌着地,旋转要快。
  (二十二)横扫:横扫时脚掌要擦地,动作要快。
  (二十三)剪扫:两手扶地,躯干侧卧,两腿交叉相剪。
  (二十四)撞膝:向上提膝要用力。支撑腿伸直,站立要稳。
  八、跳跃:
  (一)腾空剪弹:纵跳要高,弹踢要快,膝部要直。脚面纵平,脚尖朝前,弹踢后脚高成水平,弹踢的动作须在两脚腾空时完成。
  (二)腾空双侧踹:纵跳要高,蹬踢要快,膝部要直,两腿并拢,脚尖勾起,整个躯干的空中侧倒平卧。
  (三)腾空飞脚:纵跳要高,两脚悬空,踢腿的膝部要挺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拍要准确,响亮;眼看前踢脚。
  (四)腾空挂面脚:纵跳要高,双脚悬空,里合横摆腿要伸直,脚高过肩,击拍要准确,响变;眼看前踢脚。
  (五)旋风脚:拧腰转体要快,转体270&,里合挂面脚要高过胸部,腿要伸直,击拍要准确,呼亮,击拍动作要在转体四分之三周时于空中完成。
  (六)跳跃双虎尾腿:跳起后,两手在身前扶地;两腿后蹬伸直并拢,高度超过水平部位。
  (七)跃步前穿:跃步幅度必须超过一弓步长。落地要轻灵。
  九、身法:身法要求头正颈直,沉时卸膊,收腹敛臀,变化自如。
  十、眼法:静时要注视手脚或平视,动时手眼相随,协调一致。
  十一、发力:腰腿身手的劲力要贯穿一致,不可松懈,也不可僵硬。
  十二、发声:必须结合发力的动作发声;可以结合象形的动作发声,不得无原则地乱喊叫。
  十三、精神:要求精神贯注,神态严肃,从始到终气势完整,不要前紧后松。
  十四、套路节奏:要有动有静,有起有伏,快慢相间,刚柔相济。
  第二十六套&&&剑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组别:
  第一组&&&刺剑&第二组&&&劈剑
  1.平刺剑&1.左抡劈剑
  2.上刺剑&2.右抡劈剑
  3.下刺剑&3.后抡劈剑
  4.低刺剑
  5.后刺剑
  6.探刺剑
  第三组&&&挂剑&第四组&&&撩剑
  1.上挂剑&1.正撩剑
  2.下挂剑&2.反撩剑
  3.抡挂剑
  第五组&&&云剑&第六组&&&抹剑
  1.左云剑&1.左抹剑
  2.右云剑&2.右抹剑
  3.上云剑&3.旋转抹剑
  第七组&&&绞剑&第八组&&&架剑挑剑
  第九组&&&点剑&第十组&&&崩剑
  第十一组&&&截剑&第十二组&&&抱剑
  1.上截剑
  2.下截剑
  3.后截剑
  第十三组&&&带剑&第十四组&&&穿剑
  1.平穿剑
  2.后穿剑
  3.抡穿剑
  第十五组&&&提剑&第十六组&&&斩剑
  第十七组&&&扫剑&第十八组&&&剪腕花撩腕花
  1.左右扫剑
  2.旋转扫剑
  二、基本要求:
  (一)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刀朝左右为平剑。平刺剑剑尖商与肩平;上刺剑剑尖高与头平;下刺剑剑尖高与膝平;低刺剑剑尖贴近地面,不得触地;后刺剑要与身体后转、后仰动作协调一致;探刺剑前臂内旋、手心朝外,经户上向前上方或前下方立剑刺出,上体和持剑之臂顺势前探。
  (二)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臂剑沿身体右侧或左侧线一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三)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四)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五)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六)抹剑:平剑,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剑身。旋转抹剑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七)绞剑:平剑,剑尖向左(右)小立圆绕环为绞,力达便身前部,肘微屈。
  (八)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九)挑剑:立剑,由下向上为挑,力达剑尖,臂与剑一直线。
  (十)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十一)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尖高不过头。
  (十二)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十三)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十四)带剑:平剑或立剑由前向侧后或侧后上方抽回为带,力达剑身。
  (十五)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半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十六)提剑:剑尖垂直朝下为倒提剑,前臂内旋,虎口朝下;立剑由下向右上方贴身弧形提起为右上提剑,高与肩平,剑尖斜朝下;左上提剑时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向左上提起,余同右上提剑。
  (十七)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十八)扫剑:平剑向左(右)横出,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剑身。旋转扫剑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十九)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二十)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头。
  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第一指节上。
  第二十七条&&刀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组别
  第一组&&&&绕转&第二组&&&腕花
  1.缠头刀&1.左右背花
  2.裹脑刀&2.左剪腕花
  3.左扫刀&3.右剪腕花
  4.右扫刀&4.左右撩腕花
  5.旋转扫刀
  6.直身翻转抡挂刀
  7.屈身翻转抡挂刀
  8.左右翻转抡挂刀
  9.云刀
  第三组&&&劈、砍、截&第四组&&&&撩、挂
  1.右抡劈刀&1.左撩刀
  2.左抢劈刀&2.右撩刀
  3.后抡劈刀&3.左上挂刀
  4.左上截刀&4.右上挂刀
  5.右上截刀&5.左下挂刀
  6.左下截刀&6.右下挂刀
  7.右下截刀
  8.左砍刀
  9.右砍刀
  第五组&&&背、藏&第六组&&&崩、点、挑
  1.平藏刀&1.崩刀
  2.拦腰藏刀&2.点刀
  3.立藏刀&3.挑刀
  4.背后背刀
  5.肩背刀
  第七组&&&扎刀&第八组&&&斩抹
  1.上扎刀&1.正斩刀
  2.平扎刀&2.反斩刀
  3.下扎刀&3.左抹刀
  4.右抹刀
  5.旋转抹刀
  第九组&&&推、错&第十组&&&&分、带、抱、捧
  1.立推刀&1.立分刀
  2.平推刀&2.平分刀
  3.正错刀&3.右带刀
  4.反错刀&4.左带刀
  5.平抱刀
  6.立抱刀
  7.平捧刀
  第十一组&&&架刀&第十二组&&&&按、格
  1.平按刀
  2.低按刀
  3.左右格刀
  4.旋转格刀
  二、基本要求:
  (一)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二)裹脑刀:尖下垂,刀背沿无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三)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四)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五)截刀;刀刃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刀刃前部。上截刀刃斜向上;下截刀刃斜向下。
  (六)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七)挂刀:刀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佳,力达刀背前部。上持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八)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侧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平扎刀刀尖高与肩平;上扎刀刀尖高与头平;下扎刀刀尖商与膝平。
  (九)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十)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刀臂伸直。
  (十一)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旋转扫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十二)云刀:刀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云刀时头要后仰或向左肩侧同。
  (十三)崩刀:沉腕,刀尖猛向前上崩,力达刀尖。
  (十四)点刀:提腕,刀尖猛向前下点,力达刀尖。
  (十五)挑刀:刀背由下向上挑,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
  (十六)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高与腰平为平按刀;近地面为抵按刀。
  (十七)格刀:刀尖朝下,刀刃朝外,向左、右摆动格挡为格刀。旋转格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十八)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髋侧为平藏刀。
  (十九)背刀:右臂上举,刀前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侧平举,刀臂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
  (二十)推刀:刀尖朝下,刀刃朝前,左手附于刀背前部向前推出为立推刀;刀尖朝左为平推刀。
  (二十一)错刀:手心朝上,刀刃朝前,左手附于刀背前部向前推出为立推刀;刀尖朝左为平推刀。
  (二十二)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二十三)分刀:刀尖朝左,左手附于右腕或刀背,两手由上向左右分开为立分刀;由前向左右分开为平分刀。
  (二十四)带刀:刀尖朝前,刀刃朝左(右),由前向侧后抽回为带刀。
  (二十五)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刃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右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二十六)捧刀:刀尖朝前,刀刃朝上,将刀平捧于胸前。
  (二十七)背花:以腕为轴,刀在身前、背后向下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刀和腰部动协调一致。
  (二十八)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二十九)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第二十八条&&枪术主要运动的组别及要求
  一、组别:
  第一组&&&(扎枪):&第二组&&&(圈枪):
  1.中平枪&1.拿枪
  2.上平枪&2.拦枪
  3.下平枪&3.里缠枪
  4.低平枪&4.外缠枪
  5.上枪&5.摆枪
  6.下枪
  7.反把下扎枪
  第三组&&&(单手枪):&第四组&&&(穿梭枪):
  1.单手平扎枪&1.绕喉穿枪
  2.单手空中换把&2.绕腰穿枪
  3.单手空中背后换把&3.绕臂穿枪
  4.绕腿换把穿枪
  第五组&&&(劈枪)&第六组&&&&(崩枪)
  1.劈枪&1.上崩枪
  2.抡劈枪&2.左、右上崩枪
  3.反劈枪&3.左、右下崩枪
  4.平崩枪
  第七组&&&(挑枪)&第八组&&&(&拨枪)
  1.前挑枪&1.左右上拨枪
  2.上挑枪&2.左右下拨枪
  3.左右平拨枪
  4.旋转平拨枪
  5.云拨枪
  6.转体拨枪
  7.扫枪
  第九组&&&(带枪)&第十组&&&&(拉枪)
  1.左右上带枪&1.拉枪
  2.左右下带枪&2.转身拉枪
  3.拖枪
  第十一组&&&(托、架枪)&第十二组&&&(拉枪)
  1.平托枪&1.扑枪
  2.上托枪&2.摔枪
  3.架抢
  第十三组&&&(点枪)&第十四组&&&(背枪)
  1.平点枪&1.肩背枪
  2.上点枪&2.斜背枪.
  3.两臂交叉抱枪
  4.持枪
  第十五组&&&(持抱枪)&第十六组&&&(舞花枪)
  1.平抱枪&1.立舞花枪
  2.斜抱枪&2.平舞花枪
  3.下点枪
  第十七组&&&(拦截枪)&第十八组&&&(把法)
  1.左右拦截枪&1.劈把
  2.转体拦截枪&2.挑把
  3.旋转拦截枪&3.绞把
  4.截把
  5.云把
  6.横击把
  7.拔把
  8.挂把
  9.推把
  10.扫把
  第十九组&&&(其他)
  1.越枪旋风脚
  2.背枪飞脚
  3.背枪旋风脚
  4.舞花旋风脚
  5.缩枪
  6.撩枪
  7.立枪
  8.抡枪
  9.抛枪
  二、基本要求:
  (一)扎抢:必须使枪直出,劲达于枪尖,使枪颤动,后手必须触及前手。平枪必须成水平;上枪高不过头,低不过肩;下枪高不过膝,低不触地;上平枪枪杆高与胸齐;中平枪杆在胸腰之间;下平枪枪杆与腰相齐;低平枪离地20厘米左右。
  (二)反把下扎枪:后手的摆动不得超过头部10厘米,后手接近前手,枪要直扎,力量不要太大。
  (三)拿枪:枪尖向右下方划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
  (四)拦枪:枪头向左下方划弧,要求同拿枪。
  (五)里外缠枪:枪尖绕立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胯,用力要柔和。
  (六)摆枪:枪尖摆成弧形,用力要柔和。
  (七)单手空中换把:枪身旋转不得超过半周,动作要快。背后换把的要求同上,惟手接位置是在背后。
  (八)绕喉、绕腰、绕肩穿枪:枪必须贴近所绕的部位,动作要快,枪身要直。
  (九)绕腿换把穿枪:枪要贴近腿部,动作要柔和。腰、腿随枪转动,身、步、枪协调一致。
  (十)劈枪:双手握枪,由上而下,用力快猛,力达于枪尖。
  (十一)反劈枪:前手手心向上,其他同劈枪。
  (十二)抡劈枪:抡枪要成立圆,速度要快,抢转与劈枪的动作要连贯协调。
  (十三)崩枪:枪尖向上或向左右短促用力崩弹,力达枪尖,使检杆颤动。上崩枪枪尖高不过头;平崩枪枪头商不过胸,低不过腰;下崩枪枪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
  (十四)上挑枪:枪杆用力上挑。
  (十五)前挑枪:枪杆向斜前上方挑,稍高过头。
  (十六)拔枪:枪身左右拔动,用力要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上拔枪枪尖稍高过头部;平拔枪枪尖高不过胸,低不过腰;下拔枪枪尖离不过膝,低不触地。
  (十七)旋转平拔枪:枪随身体的旋转向同一方向平拔。
  (十八)云拔枪:枪须绕一平圆,先云枪后拔枪,整个动作械连贯一致。
  (十九)扫枪;枪接近地面平摆,不可触地,动作要快。
  (二十)带枪:枪走直线,枪杆贴身,枪尖不超过身体的宽度。
  (二十一)拉枪:枪向身后下伸的斜度不要太大,枪尖不可触及地面,枪杆要贴身,拉的动作不能过大。
  (二十二)拖枪:单手握把,枪尖贴地随身体移动。
  (二十三)托枪:枪杆要平,前手手心向上,用力要大,使枪尖向上颤动,平托枪高不过胸,低不过腰;上托枪高与肩平。
  (二十四)架枪:枪身横平或倾斜举过头顶。
  (二十五)扑枪:枪身接近地面,但不触及地面。
  (二十六)摔枪:枪杆平摔落地。要求快速有力。
  (二十七)点枪:枪尖由上向下短促用力,力达于枪尖。上点高不过头,低不过肩;平点高不过肩,低不过胯;下点高不过膝,低不着地。
  (二十八)背枪:枪身与身体贴紧背稳。
  (二十九)持枪:右手以拇指与食指卡握身,使枪直立于身体右侧。
  (三十)立舞花枪:枪要贴近身体,速度要快,动作连续。
  (三十一)平舞花枪:两手握枪中段,在头顶上方平圆舞动,要连续快速。
  (三十二)劈把:枪把由上向下劈,用力迅猛,力达把端。
  (三十三)挑把:枪把由下向上挑,力达把端。
  (三十四)绞把:将枪把绞成立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胯。
  (三十五)截把:枪把伸出用力要大,力达把端。
  (三十六)横击把:枪把平向左或右击打,用力迅速,力达把端。
  (三十七)推把:枪把下端不得过膝。动作迅速,用力柔和。
  (三十八)扫把:枪把贴近地面平扫,高不过膝,低不触地。
  (三十九)缩枪:两手接近枪缨处,后缩动作要快。
  (四十)撩枪:枪要贴近身体。
  (四十一)立枪:枪要垂直下扎,用力柔和。
  (四十二)抡枪:枪向左或右平抡,要迅猛有力,力达枪前端,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
  (四十三)抛枪:抛枪立圆不得超过半周。
  第二十九条&&棍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组别
  第一组&&&(举棍):&第二组&&&&(背棍)
  1.上平举&1.双手肩上背棍
  2.前平举&2.单手肩上背棍
  3.双手立举&3.背后背棍
  4.单手立举
  5.单手斜举
  6.双手斜举
  第三组&&&(抱棍)&第四组&&&(夹棍)
  1.平抱棍&1.右腋夹棍
  2.斜抱棍&2.左腋夹棍
  第五组&&&(拨、云棍)&第六组&&&&(扫、抡棍)
  1.左侧拨棍&1.单手半周腰扫棍
  2.左侧划圆拨棍&2.双手半周腰扫棍
  3.右侧拨棍&3.单手一周腰扫棍
  4.右侧划圆拨棍&4.双手一周腰扫棍
  5.单手握棍端云棍&5.单手半周腿扫棍
  6.双手握棍端云棍&6.双手半周腿扫棍
  7.单手握棍中云棍&7.单手一周腿扫棍
  8.双手握棍中云棍&8.双手一周腿扫棍
  9.平抡棍
  第七组&&&(穿梭棍)&第八组&&&(推、架、格棍)
  1.绕喉穿棍&1.前平推
  2..绕腰穿棍&2.前立推
  3.背后穿棍&3.侧平推
  4.侧立推
  5.上架棍
  6.斜上架棍
  7.左侧格棍
  8.右侧格棍
  .第九组&&&(盖、压、托棍)&第十组&&&(挑棍)
  1.盖棍&1.前挑
  2.棍端下压&2.侧挑
  3.棍身上压&3.后挑
  4.托棍
  第十一组&&&(挂棍)&第十二组&&&(点、崩棍)
  1.左上挂棍&1.前点棍
  2.左下挂棍&2.侧点棍
  3.右上挂棍&3.后点棍
  4.右下挂棍&4.前崩棍
  5.侧崩棍
  第十三组&&&(撩棍)&第十四组&&&(绞棍)
  1.前撩棍&1.内绞棍
  2.后撩棍&2.外绞棍
  第十五组&&&(戳、击棍)&第十六组&&&(劈棍)
  1.前戳棍&1.半圆劈棍
  2.侧戳棍&2.抡圆劈棍
  3.后戳棍&3.斜劈棍
  4.左右侧击棍
  第十七组&&&(脱手棍):&第十八组&&&(舞花棍)
  1.右手脱手右手接棍&1.立舞花
  2.右手脱手左手接棍&2.体前换把连续舞花
  3.右手脱手左手体后接棍&3.体后换把连续舞花
  4.双手提撩舞花
  5.单手提撩舞花
  6.平舞花挝
  第十九组&&&(拄地棍)&第二十组&&&(跳跃棍)
  1.棍端拄地侧跳&1.单手拖棍跨跳
  2.棍端拄地侧翻&2.单手扫棍跨跳
  3.棍端拄地全蹲举腿平衡&3.单手扫棍纵跳
  二、基本要求:
  (一)平举:两手开握,两臂伸直,将棍身平举于上方或前方。
  (二)立举:将棍举于体前或体侧,棍身竖直。
  (三)斜举:将棍举于斜上方或斜下方。
  (四)肩上背棍:一手或两手握棍端,将棍置于肩上。棍身不得摇摆。
  (五)背后背棍:一手握棍,将棍置于肩上。棍身不得摇摆。
  (六)抱棍:两手开握、并握或两臂交叉握,将棍抱于体前或后,不得摇摆。
  (七)夹棍:一手握棍,将棍平于腋下,棍端不得摇摆。
  (八)拨棍:棍挡从胸前上方左右拨动。用力轻快平衡,幅度不要太大。
  (九)云棍:棍在头前上方或上方向左(右)平圆绕环一周。快速有力,力达棍前端。
  (十)拍棍:棍稍在腰部以下平摆或以棍稍贴地,棍身倾斜抡摆,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端。
  (十一)手抡棍:棍稍在胸部以上向左或向右平抡半周以上,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前端。
  (十二)穿梭棍:棍直线贴喉或腰部向一侧穿出,棍身要平,动作要快速连贯。穿喉棍离不过口,低不过胸;穿腰棍高与腰平。
  (十三)背后穿棍:两手握棍,使棍由体前越过头部置于背后,然后将棍向上方穿出,再以两手先后接棍。
  (十四)推棍:两手开握,棍身成水平或直立,向体前一侧推臂伸直。
  (十五)架棍:棍身横平或倾斜,由下向头上举起。
  (十六)格棍:棍身竖直在身有向左(右)格档,动作要快速有力。
  (十七)盖棍:两手开握,棍身平,一手滑握使棍的一端由上向另一侧下盖,棍身仍成水平,动作要快速有力。
  (十八)棍身下压:两手开握,棍身横平,由上向下按压。
  (十九)托棍:两手握棍,使棍在平直由下向上平托。动作快速有力,棍身要平,离不过头部。
  (二十)挑棍:两手握棍,棍的一端由下向前上方挑起,动作要快,力达上挑的一端。
  (二十一)挂棍:用棍梢或棍把由前向侧后上方或侧后下方拔摆。棍要贴近身体,快速有力。
  (二十二)点棍:棍梢向下短促用力,力达棍梢。
  (二十三)崩棍:棍梢向上或向左右短促用力,力达棍梢。
  (二十四)撩棍:棍沿身体左侧或右侧划立圆向前或向后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棍前端。
  (二十五)绞棍:棍梢或棍把向内或向外绕立圆,动作快速柔和,力达梢端或把端,立圆不要太大。
  (二十六)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或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力达棍顶端。
  (二十七)击棍:棍梢或棍把平向左右用力横打,力达棍端。
  (二十八)劈棍:棍由上向下劈出,迅猛有力,力达棍前端。
  (二十九)左手脱手右手接握棍:右手握棍的一端将棍扔起,使棍在空中纵翻半周,然后右手接棍的另一端。
  (三十)右手脱手左手体后接握棍:要求同上,惟脱手后以左手在体后接棍。
  (三十一)拄地棍:以棍把拄地支撑做各种动作。
  (三十二)提撩舞花:棍法同撩棍,惟将棍连续向左右成立圆舞动,要求快速连续,不得触及身体。
  (三十三)立舞花棍:棍要贴近身体,速度要快,动作要连续。
  (三十四)平舞花棍:棍在头顶上方成平圆舞动、动作要连续快速。
  (三十五)体前换把连续舞花:单手握棍、于身后舞一立圆,再转向身前舞一立圆,并于身前换把,上步转体,左右手交换连续舞动,动作要连续快速。
  (三十六)体后换把连续舞花:单手握棍,于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32支球队参加足球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