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腿法练习和误区,如何练腿

的关键在腰不在腿,但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健身角度讲,双腿是全身的支撑,是练拳时稳定的基础。对老年人来说,更要注意对腿的保护。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由于腿脚距离心脏较远,相对不足,许多病痛往往先从腿上发生,例如髌骨退化、、、肌肉僵化、站立不稳等等。从技击角度讲,腿的活动范围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都可出击,而且力量大。因此,拳谚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腿又是全身的根基,“要看有没有,先看一步走”。所以习练武术向来非常重视腿功、重视步法。太极拳对腿功的要求更高。“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总于腰腿求之”(《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节节贯穿。在人体中,腿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动作时首先根节催中节,然后中节催梢节,只有这样才能一气贯穿。太极拳还要求双腿弯曲,圆裆裹膝,气沉丹田,步如猫行,既重心稳定又轻灵圆活。要做到这些,腿脚无功力是绝对不行的。正因为如此,习练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锻炼双腿,长年练太极拳的人,腿脚都十分有力,支撑力很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稳如泰山”。如何练腿呢?首先必须坚持基本功锻炼。在行拳走架中,则要严格按照太极拳对腿的要求与要领认真去做。太极拳的步形有马步、弓步、虚步、扑步、歇步、独立步、丁字步、小开步等,步法有上步、进步、退步、撤步、盖步、插步、侧行步等,脚法有蹬脚、分脚、拍脚、摆莲脚以及扣脚、摆脚、碾脚等……在进行这些步形、步法练习时首先要放松,要循经走脉,由丹田经胯()到膝(阳陵穴)到脚(涌泉穴),由上而下逐节松沉,再由下向上逐节提起回到丹田,以意领气,上下贯通,疏通脉络。腿的运转要与全身协调一致,要在腰的主宰带动下协调运行,与全身形成整劲。具体做法可分以下三点。第一要遵守三节律。腿的三节为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运行时先要把脚提起来,脚的高度大约距地面一拳,向前运行稍低,向后稍高。站稳后,缓缓用胯催膝、膝催脚,或者说以脚领膝、膝领胯,层层推进,节节贯穿,在摸索中脚的一点(脚跟内侧)先轻轻着地进行试探,这时重心仍在支撑腿,提起的脚可放可收,有把握后再由脚跟到前脚掌或由前脚掌到脚跟逐步落实,重心也就随之移动。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落步如落尘”。在移步时可按“三先”去做,即先站稳再提脚,先提脚再移步,先移重心后提腿;或者反过来叫做“三不”:不站稳不提脚,不提脚不移步,不移重心不提腿。移步时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沉着稳定。这里所说的先后只是短暂的时间差,并不是截然分开。重心移动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脚尖,后坐时臀部不超过脚跟。如果把脚尖与脚跟之间化为五等份,重心则在二与四之间移动,超出即为过。在走猫步同时,前后还要走弧形路线,即脚提起后先经过支撑脚侧,再按一定角度运行,这样前后就成一个浅弧。如果腿力不支,提起的脚也可在支撑脚侧稍停,成丁宇步后再继续运行。这些要领,开始练时可以拆开做,有了一定功力后就应该似停非停,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没有断续痕迹。第二,步位要准确,两脚间要有角度。为了扩大支撑面、增强稳定性,两脚问要有一定角度。例如弓步时两脚夹角20。~30。为宜(顺步时夹角小些,拗步时夹角大些)。虚步、退(撤)步以10°~20°为宜。两脚问横向距离为两拳至一脚,前脚向前,后脚向外45°。仆步则要前脚尖与后脚跟成一条线,后脚外摆130°左右,前脚内扣。转体时应先微转腰,前后脚的纵向距离也要适当。例如弓步、退(撤)步、侧行步两脚间要保持三至四脚的距离,虚步、跟步两脚间保持一脚距离,开立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合步时两脚保持两拳距离。做独立步时,提腿膝要高过胯,支撑脚也要有角度。蹬(分)脚时脚要高过腰,练习时也可高过头。拍脚时脚的高度要达到头部,摆莲脚外摆幅度不小于150°。这些角度与距离都要认真做到,务求准确到位。暂时做不到的,要通过加强基本功训练逐步步做到。第三,双腿必须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即保持弓状。腿弯曲的程度就是拳架的高度。拳架有高、中、低三势,高势双膝稍弯曲,低势大腿接近水平,中势则在二者之间。采取哪种拳架高度,应根据身体条件与功力水平而定。一般体弱或初学者可采用高势,身体好功力强者可用低势,一般人宜采用中势。行拳中,拳架高度在起势时就要确定下来,在一套拳路中应保持不变,除要求站起(如独立步)、下降(如扑步)外,身体自始至终要保持水平移动,不能上下起伏。当然在整个习拳过程中,拳架高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体质的增强、功力的提高,拳架可以由高到低逐步加大难度、提高强度。拳架高低有一定范围,高时双腿不能挺直,低时大腿不能超过水平,即臀部不能低于膝盖。在屈腿的同时,还要圆裆、裹膝、吊裆。裆部要撑圆,双膝内扣,裆部下沉。双脚则要随腰腿的转动,及时外摆、内扣、后碾,始终保持与膝盖方向一致。脚落实时,则要五趾抓地,脚心含空,有入地三分之感。按照以上要领,发现许多人有很多动作不符合要求,毛病甚多,略举如下。出现以上这些毛病,有的是因为要领不清楚,有的是因为开始没有学好形成错误习惯,有的是因为身体条件差一时做不到。应根据不同原因逐步加以纠正与提高,使腿的每一个动作准确、规范、到位。腿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腿功是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腿的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通过习练,认真刻苦地练腿,为与技击打下坚实基础。最新评论太极疗品牌2015年成立以来为北京多家医院、社区等提供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运动处方教学服务,并开发出运动处方超市小程序,为广大亚健康和慢性病用户提供运动处方上门和到店服务。相关新闻【新提醒】太极拳腿法练习之控腿练习图解
我的图书馆
【新提醒】太极拳腿法练习之控腿练习图解
腿法练习之练习图解教程
  (四)控腿
  【动作】
  1.独立:
  身体自然站立,重心移于右腿,独立支撑,左腿屈膝上提于体前,大腿高于腰位的水平线,小腿下垂内收,脚面展平。左手成侧掌挑举于头前,指尖与眼平,右手下按于体侧.上体斜向前方,眼看左指(图128)。以此势练至体力稍感不支时,左腿下落,左脚踏实,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左腿独立支撑,右腿屈膝上提至体前(图129)。如此左右两腿轮换独立控腿练习。
  2.蹬脚
  ①身体自然直立,身体重心移干右腿,上体右转约450.随之左腿屈膝高提,两手于腹前交叉,两臂合抱举于胸前,掌心向内(图130),
  ②两手经头前左右分开,举于体侧,掌心向外,两臂微屈。同时左脚向前上方慢慢蹬出,脚跟用力,脚尖上翘。眼平视前方(图131),
  ③蹬脚以后控腿站稳,左腿尽量上举,脚跟上蹬,身体稳定,至体力稍感不支时左腿屈收.左脚落于原地,身体重心移于左腿,上体左转,两臂经体侧下落。头转视右前方(图132),
  ④左腿蹬地支撑,右腿屈膝高提,两手于腹前交叉,随之两臂合抱举于胸前,掌心向内(图133),
  ⑤两手经头前划弧分开,举干体侧,掌心向外,两臂微屈。同时右脚向前上方慢慢蹬出,控腿高举,脚跟用力,脚底朝上,全身平衡静止。眼平视右前方(图134)。待体力不支时,再屈腿落脚,换成左蹬脚控腿。如此左右轮换练习。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转载]【转】太极拳的腿法练习和误区
【转】太极拳的腿法练习和误区
& 太极拳的关键在腰不在腿,但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健身角度讲,双腿是全身的支撑,是练拳时稳定的基础。对老年人来说,更要注意对腿的保护。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由于腿脚距离心脏较远,气血相对不足,许多病痛往往先从腿上发生,例如髌骨退化、骨质增生、静脉曲张、肌肉僵化、站立不稳等等。
从技击角度讲,腿的活动范围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都可出击,而且力量大。因此,拳谚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腿又是全身的根基,“要看有没有,先看一步走”。所以习练武术向来非常重视腿功、重视步法。太极拳对腿功的要求更高。“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总于腰腿求之”(《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节节贯穿。
在人体中,腿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动作时首先根节催中节,然后中节催梢节,只有这样才能一气贯穿。太极拳还要求双腿弯曲,圆裆裹膝,气沉丹田,步如猫行,既重心稳定又轻灵圆活。要做到这些,腿脚无功力是绝对不行的。正因为如此,习练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锻炼双腿,长年练太极拳的人,腿脚都十分有力,支撑力很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稳如泰山”。
如何练腿呢?首先必须坚持基本功锻炼。
一是每天要做压腿(高压、低压、正压、侧压)、控腿、踢脚、拍脚、蹬脚、摆脚等基本练习。练习时要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确定练习的数量与强度。
二是站桩。拳谚云:“百练不如一站。”站桩是练腿的有效方法,站桩时也要根据身体条件确定站桩的高度与时间。进行这两项基本功锻炼,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标准、增加难度,不可急于求成或盲目模仿。
三是要坚持不懈,把基本功锻炼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宁肯少打拳也要多练基本功。“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贵在坚持。
在行拳走架中,则要严格按照太极拳对腿的要求与要领认真去做。太极拳的步形有马步、弓步、虚步、扑步、歇步、独立步、丁字步、小开步等,步法有上步、进步、退步、撤步、盖步、插步、侧行步等,脚法有蹬脚、分脚、拍脚、摆莲脚以及扣脚、摆脚、碾脚等……在进行这些步形、步法练习时首先要放松,要循经走脉,由丹田经胯(环跳穴)到膝(阳陵穴)到脚(涌泉穴),由上而下逐节松沉,再由下向上逐节提起回到丹田,以意领气,上下贯通,疏通脉络。腿的运转要与全身协调一致,要在腰的主宰带动下协调运行,与全身形成整劲。
&具体做法可分以下三点。 & &
第一要遵守三节律。
腿的三节为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
运行时先要把脚提起来,脚的高度大约距地面一拳,向前运行稍低,向后稍高。站稳后,缓缓用胯催膝、膝催脚,或者说以脚领膝、膝领胯,层层推进,节节贯穿,在摸索中脚的一点(脚跟内侧)先轻轻着地进行试探,这时重心仍在支撑腿,提起的脚可放可收,有把握后再由脚跟到前脚掌或由前脚掌到脚跟逐步落实,重心也就随之移动。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落步如落尘”。
&在移步时可按“三先”去做,即先站稳再提脚,先提脚再移步,先移重心后提腿;或者反过来叫做“三不”:不站稳不提脚,不提脚不移步,不移重心不提腿。移步时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沉着稳定。这里所说的先后只是短暂的时间差,并不是截然分开。
&重心移动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脚尖,后坐时臀部不超过脚跟。如果把脚尖与脚跟之间化为五等份,重心则在二与四之间移动,超出即为过。
&在走猫步同时,前后还要走弧形路线,即脚提起后先经过支撑脚侧,再按一定角度运行,这样前后就成一个浅弧。如果腿力不支,提起的脚也可在支撑脚侧稍停,成丁宇步后再继续运行。这些要领,开始练时可以拆开做,有了一定功力后就应该似停非停,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没有断续痕迹。
第二,步位要准确,两脚间要有角度。
为了扩大支撑面、增强稳定性,两脚问要有一定角度。
例如弓步时两脚夹角20。~30。为宜(顺步时夹角小些,拗步时夹角大些)。
虚步、退(撤)步以10°~20°为宜。两脚问横向距离为两拳至一脚,前脚向前,后脚向外45°。
仆步则要前脚尖与后脚跟成一条线,后脚外摆130°左右,前脚内扣。
转体时应先微转腰,前后脚的纵向距离也要适当。例如弓步、退(撤)步、侧行步两脚间要保持三至四脚的距离,虚步、跟步两脚间保持一脚距离,开立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合步时两脚保持两拳距离。
做独立步时,提腿膝要高过胯,支撑脚也要有角度。
蹬(分)脚时脚要高过腰,练习时也可高过头。拍脚时脚的高度要达到头部,摆莲脚外摆幅度不小于150°。这些角度与距离都要认真做到,务求准确到位。暂时做不到的,要通过加强基本功训练逐步步做到。
第三,双腿必须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即保持弓状。
腿弯曲的程度就是拳架的高度。拳架有高、中、低三势,高势双膝稍弯曲,低势大腿接近水平,中势则在二者之间。采取哪种拳架高度,应根据身体条件与功力水平而定。一般体弱或初学者可采用高势,身体好功力强者可用低势,一般人宜采用中势。行拳中,拳架高度在起势时就要确定下来,在一套拳路中应保持不变,除要求站起(如独立步)、下降(如扑步)外,身体自始至终要保持水平移动,不能上下起伏。当然在整个习拳过程中,拳架高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体质的增强、功力的提高,拳架可以由高到低逐步加大难度、提高强度。拳架高低有一定范围,高时双腿不能挺直,低时大腿不能超过水平,即臀部不能低于膝盖。在屈腿的同时,还要圆裆、裹膝、吊裆。裆部要撑圆,双膝内扣,裆部下沉。双脚则要随腰腿的转动,及时外摆、内扣、后碾,始终保持与膝盖方向一致。脚落实时,则要五趾抓地,脚心含空,有入地三分之感。
&按照以上要领,发现许多人有很多动作不符合要求,毛病甚多,略举如下。
&1.移步时不按三节律节节贯穿,而是像平时走路一样向前迈步。
&2.脚没有先提起就直接出脚,或者提脚过低脚擦地,也有的提脚过高。
&3.移步时支撑腿不加控制,重心过早前移形成砸夯。
&4.双脚间没有角度,有的成一条线,有的甚至超过中线形成扭麻花,有的角度过小身体不稳定,也有的角度过大,总之是落步不准确。
&5.做弓步时膝盖超过脚尖,也有的后坐过度,两者都形成失重。
&6.向前移步时不是先移重心,而是上身前倾、用力拔脚,移动脚拖地。
&7.没站稳就匆忙出步,身体摇摆不定。
&8_前后脚纵向距离短,步幅小,后腿蹬不出劲来,形成跪腿。
&9前移时不送胯,形成突臀;后坐时不收腹,形成腆肚。
&10.移步时双腿直立起来不能保持水平,形成上下起伏。
&11.转身出步时没有先稍转身,造成角度不够:也有的为了落脚到位,脚在体前画个平圈。
&12.做仆步时双脚不能踏实,造成掀脚拔跟。
&13.转身时脚不随之转动,脚与膝盖不在同一方向上。
&14.向前落脚时脚尖不正,后退时落脚又角度不够。
&15.两膝过分内扣,形成夹裆:也有的两膝过分外开,形成敞裆。
&16.做虚步时用脚尖点地,虚脚不着力。
&17.做开立步、侧行步时,双脚不能保持平行,合步时距离过大或过小。
&18.蹬脚与分脚区别不清,劲路混淆。
&19.做蹬(分)脚时,脚的高度不够,蹬(分)脚前脚没有回收自然下垂,蹬(分)后脚不收回。
& &20.做摆莲脚时弧度与高度不够……
出现以上这些毛病,有的是因为要领不清楚,有的是因为开始没有学好形成错误习惯,有的是因为身体条件差一时做不到。应根据不同原因逐步加以纠正与提高,使腿的每一个动作准确、规范、到位。
&腿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腿功是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腿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通过习练太极拳,认真刻苦地练腿,为健康与技击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视频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腿法练习
责编:葛红
发表时间: 14:17
  的动作中,不仅仅手法重要,它的腿法也很重要。下面,小编就来为你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小架一路的腿法练习方法,以及一些动作要点的介绍,赶紧往下一起学习一下吧!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
  爆发重踢基本功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练任何门派的功夫都有一样,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练习截拳道腿功更不例外,因为练功就像做房子一样,要先有稳固的根基。本节讲述腿功训练的柔韧性、功力(力量、稳固性、坚韧性)、速度等。
  1.柔韧性训练
  不管是在其它任何武道中,柔韧性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武术研习者学习武术的入门必修课.因为拥有良好的柔韧性,是你拳腿爆发力更加强劲、速度更快的重要因素,还可以使你出腿时能随意踢向任何高度、任何角度,以达到轻松自如地重创对手。拥有良好的柔韧性还可防止在运动时肌肉与韧带的拉伤,同时进行适当的柔韧性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练功前的热身运动和运动后的放松运动。
  A、压腿:压腿分为正压、侧压、后压三种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它来拉长腿部的肌肉和韧带及加大髋关节的活动范围。
  方法如下:
  正压:面对一支撑物,将前腿抬起放置于支撑物上,保持腿直;后腿支撑身体重心,脚尖与前脚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腿亦挺直放松,双手叠并放置于前膝上,上身放松正直;而后身体努力往下振压,一直到下颌能挨到脚尖方为练到位。
  侧压:面对一支撑物,将前腿抬起放置于支撑物上,保持腿直;后腿支撑身体重心,脚尖向外展90&,脚跟与前脚平行成一线,腿亦挺直放松,身体向侧振压至前脚尖方向;一直压至身侧与腿合方为练到位。
  后压:背对一支撑物,将一条脚向后放至支撑物上,而后上体努力向后振压。
  压腿的要求:保持正确的姿势,振压时全身放松,在心中默念放松、放松,并数数;一个姿势练完后,好能保持振压到位的姿势10秒钟左右;压腿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不能压的过低不要紧,慢慢来既可,不要急于求成。
  B、劈叉:劈叉为柔韧性训练的高级阶段,分为横劈腿和竖劈腿两种方法。
  竖劈腿:腿前后分开成1字形,双手撑地,使上身正直,而后努力使身体向下振压,至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为合格。
  横劈叉:腿左右分开成一字形,双手在体前撑地,使上身正直,而后努力使身体向下振压,至两腿左右分开成一线并坐于地下方为合格。
  劈腿的要求:劈时更要循序渐进,万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易伤身体;练习时一定要放松肢体,只有放松了肢体才可以将韧带拉开。
  C:内家拳拉大筋训练法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你们练柔韧很少用到或没有用到过的内家拳之拉大筋练法(中国原传武学谓之:"揉筋大法",我们现在称之为功架大形起伏),我的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对腰髋的灵活性、上下肢的互动性、身体的稳固性、整体的功力有特别的功效。
  方法:先在地上画一直线,①而后前后脚分开蹋入直线,要求是:前后脚分开至能前后拉开的极限,前脚掌在直线右侧与直线平行,后脚在直线左侧,脚跟与直线成90&左右的夹角;②整体下蹲后坐,身体保持重心平衡,双臂在体前成抱球状(此动作只是辅助,没有特别要求,关键是下肢),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有向后拉之意,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③做好上姿势后,通过腰胯之力全身极力向地面下坐降,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之力摧动身体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后待胯部前移至不能继续前移时再把重心提到与双膝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还原至起式,如此反复练习。(并可左右互换)
  技术要求:动作时要呼吸自然,不要故意加深呼吸;动作时始终保持功架大型不变(关键之处);动作时要特别重质,不要因为次数而忽略了质的保证。
  D:踢腿:拳谚云:"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压就是前面讲的压腿,而溜就是这一节中所讲的踢腿,因为踢腿不仅可以使肌肉和韧带拉长,还可以使腿有力、轻快,以促进柔韧性训练的效果。踢腿分为正踢、侧踢、里合、外摆等。
  正踢:练习时要求身体成立正姿势站好,双手向左右平举,十指向上,掌心向左右;而后左脚自然向前上一步支撑身体,右脚尖勾起并利用腰胯之力将右腿猛踢向正前上方,腿踢至极限后,借回弹之力下落在体前,略上一步,左脚按相同方法做前踢腿。亦可在原地练习。就像练习一样,需要动作姿势平稳。
  侧踢:按前面的姿势站好:右脚向前上一步,身体左侧向前,左脚尖勾起向头上方踢,右掌上架于头上,左掌立于右腋下,左脚落地后,上右步,体右转180&左脚尖勾起向头上踢。
  里合腿:按前面的姿势站好:左脚上一步,右脚尖内扣向左上踢,经面前向左侧上方直腿里合,落于左脚前外侧,身体稍右转,右脚按同样的要求里合。
  外摆腿:同样按前面的姿势站好: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尖绷直,向右侧踢起,经面前向左侧上方外摆,直妥落在左脚旁,然后后脚按同样要求外摆。
  技术要求:踢时支撑腿要挺直,身体保持正直,不得弓背弯腰,踢时全身放松,要决是踢时是通过腰的力将腿向上踢的。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杨式太极拳十大腿法讲解及腿功训练方法
杨式的历史非常悠久,也是现代人都喜欢的拳种,经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练习杨氏太极拳,经常练习不仅能起到的目的,还有很不错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当然想要练习杨式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今天太极拳小编主要针对杨式太极腿的训练方法,常说的下盘,还有杨式太极拳十大腿法讲解,希望这些讲解对你们有帮助哦!杨式太极腿功的训练方法压腿1、正压腿将自己的一条腿独立,然后再将脚尖朝前,接着再将另一只腿提起,腿尖上翘回勾,两臂屈肘,再将身体压下去。胯根向后收,用腹部贴大腿,胸部贴小腿,脊椎骨一节节拉长,用下颌去够脚尖(也可用同侧或异侧肘尖去够脚尖),然后还原,左右腿交替练习。高压是将腿放在高处压,低压是支撑腿屈膝,将另一腿脚跟着地压。2、侧压侧身压以耳找脚尖。3、坐压双脚与肩宽平行开立,屈膝下蹲(肢体放松,下蹲时膝不过足尖),大腿贴在小腿上,上体保持正直。4、扳腿一腿独立一腿屈膝上提,同侧的手环抱住小腿,另一手握脚上扳,将大腿面贴住胸部。注意压腿时要注意节奏和腿的弹性,力度过强容易把腿压伤,力度过弱起不到作用。几个基本腿功动作练习方法蹬脚与分脚(以左腿独立为例)1、左脚上步,脚跟先着地,松落左脚掌,左膝前屈(膝、胯部不可着力),重心全部移到左脚,右脚跟上提。(此时膝胯部不可有任何拙力停留)2、心意收合,尾骨前敛,左脚向下踩地,左腿渐渐向上直立,将右腿屈膝带起,大腿尽量向胸部贴近;同时双掌向胸前捧合,左手在里,右手在外。3、蹬脚:双掌内旋外分至肩宽;同时右脚尖上勾。分脚:双掌内旋外分至肩宽;同时右脚脚面展平。4、蹬脚:心意放开,双掌不停继续向两侧立掌伸展;同时右脚以脚跟为力点向外蹬出。分脚:双掌不停继续向两侧立掌伸展;同时右小腿向上分举,意念力点在右脚尖上。5、无论蹬脚还是分脚,出脚后,要将右脚上起的劲力沿肢体向支撑脚下引落。双掌分展如推窗望月,放松肩、臂,肘尖下垂。6、将心意合回,蹬出或分出的右腿屈膝上提收回;同时收回双掌,松腰落胯,劲力松落脚下,以便进入下一式动作的开始。注意:整个动作要求立身中正,松腰胯,不起强劲,以开合蓄发引导动作的完成,求得动作的稳定性。再一个要领就是不能将蹬出或分出脚作为完成动作的目标,最终应能稳定收回腿顺畅连接下一式动作才是目的。金鸡独立练习金鸡独立动作,除了上述独立动作的要领外,要进一步掌握的是,一侧下沉一侧上起。如:左腿独立,左掌下按,劲力从左脚引入地下,右掌向上挑起,牵动右膝上提。左右换式时也要掌握这一原则,即左腿屈膝下蹲,右侧松落,平稳转换重心至右脚,右侧腰、胯、膝部没有任何拙力,右脚踩地同时按右掌起左腿。单拍脚支撑腿微屈,待起的腿脚掌落地,脚跟上提,双掌合抱。随之重心全部移到支撑腿,起腿脚面展平,由腰胯带动大腿及小腿上摆,力达脚面,同时双臂左右分展,以同侧手迎击上摆腿的脚面。注意拍完后保持身形稳定。左右可交替练习。双摆莲脚(以右摆腿为例)右虚步步型,身势左转,右脚向左上起,双手在身体右侧稍沉,同时蓄劲;随即身势右转,用腰腿的横劲将右脚经面前摆出,同时双掌向左迎击右脚面(此时支撑腿要放松)。双摆莲脚练习时注意不要起强劲和长劲,要注意控制腿摆完后的收回动作,右膝提住,小腿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劲力沿左支撑腿向脚底松落。最好左右式都练。以上是我学习杨式太极拳以来,多年的练功体会。有静练有动练,只要按上述方法练,一定会有收获。有一句话叫“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练好太极拳的腿功,松沉则可扎根于地下,虚灵则可如荡舟水上。万里长征始于脚下,一切都从最基本的开始,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打开通往更高境界道路之门。杨式太极拳十大腿法讲解一、白鹤亮翅讲解白鹤亮翅又叫“白鹤晾翅”或“白鹤凉翅”。右臂上扬亮掌,左臂下落按掌,右腿坐实,左脚虚点,舒臂提踵犹如白鹤亮翅,故名。白鹤亮翅势之特点是上分下踢。分以开敌正门,暴露其裆腹,我本坐身虚势,提踵踮足之虚脚乘隙起腿飞踢敌之裆腹或胫骨。因白鹤亮翅是稍起身飞踢,所以是以踢敌腹裆为主,以踢胫骨为辅,散手之时亦常实施套腿还踢。其腿法较为复杂。敌受我之分,其劲已落空而倾侧,复受我下部之攻击,必负痛而轰然倾跌矣。故《太极拳体用全诀》云:“舒臂提踵似鹤栖,着意随心肱贯气,上分下展开敌门,信步攻防惊天地。”二、退步跨虎讲解退步跨虎势,转身撤步,两手双分,其转身退步的形象酷似跨上虎背,故名。在拳术上通称“跨虎势”。此势外形似白鹤亮翅,但两手分开要比白鹤亮翅展开得多,腰胯下沉亦相对较低,以显示其“跨”势。此外,左手在白鹤亮翅中只有分搂采按之劲,而本势又含捋挒之劲,右手在白鹤亮翅中只有提掤格截之劲,而本势又含黏分之劲,这是两势手法区别之所在。退步跨虎势两手之分谓“剪刀分”,两手向左右分开要同时进行,分开不宜过快,开始时分开幅度较小,转腰撤步,左手尚在右臂肘弯处,待对方按力动摇,我两手进一步分开,两手的分开亦不宜过早,过早不能充分运用腰力。对于对方直前而来的按力,光用两手上下硬分是有困难的,应该先转腰胯退步,引进闪化,改变对方的劲力方向,使其直来的按力落空,然后以我两腕黏对手两腕里侧左右分之,方见引进落空之妙。三、高探马讲解高探马是象形会意的拳势,右掌横掌扑面身渐高起,表示高探马头,故名。一说形容其高高地站在马镫上探路,一说因探身跨马之势而得名,亦通。高探马势之上探下踢,上笼下提,上惊下取,自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高探马是太极拳中上惊下取的经典拳势,套路中以右手探,左脚踢的拗步形式出现,探以遮眼蒙敌,使之惊慌,踢以踢敌胫骨之迎面骨为主,也可踩敌脚面。敌受我之探击,双眼受蒙蔽,必定惊慌失措,复受我踢胫,势必向后仰倒,此时乘势进身斜探,拧转敌之“马”头,敌必受我之力偶而倒地
.四、上步七星讲解北斗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因构图状如龟蛇,而被称之玄武。《楚辞·退游补注》释曰:“玄武为蛇龟,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谓之武。”为四灵(龙、凤、龟、蛇)之二。太极拳《各势白话歌》云:“上步就排七星拳。”说明“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封掤架打,下盘成右虚步铲踢,从侧面看,其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枢、天璇(璿)、天玑、玉衡、开阳、摇(瑶)光七星,故名。上步七星是太极拳中上笼下提之经典拳势。“笼”者笼环,笼罩,虚笼之谓。两拳交错,环臂圆满,笼环逼化,将敌笼罩在我既圆且满的掤劲之下,意气鼓荡,意远而劲长;虚腿同时径直向前铲踢。直线踢敌胫骨之正面,即迎面骨。因其劲短促,起脚又低,故称之为“寸腿踢”。太极散手“上步七星”之踢亦有幅及裆部的,只是以踢迎面骨为主罢了。敌受我上之长劲笼环逼化,下之短劲铲踢,必立仆于地。五、左右分脚讲解“左右分脚”势,简称“分脚”。凡拳势中有“左右”两字者,皆指左式与右式而言。分脚,一名“翅脚”,系指两脚以脚尖或脚背先后向左右分踢,伸展自然,安适舒展,身心双畅,其势如飞鸟展翅,翱翔于蓝天;劲贯腿足,意注四梢,其像如苍鹰搏击于长空,故名。此式原名“踢脚”,乃是用脚尖向上踢,故《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左右分脚胁下刺,捋来架去伺隙袭。”一个“刺”字形象地刻画了脚面绷平以脚尖踢出的特点。武式、仍有“踢脚”“起脚”之名。起脚,原是武术使用腿法的通称,此外专指分脚。吴、武、孙、陈等式太极拳另有“二起脚”,别名“鸳鸯腿”。左右分脚要“先分后踢,两手分完到位后才踢脚,不是边分边踢,也不是分一半就踢,不分完不能踢”。认为“不分开别人击来的手不能踢脚,因为对方还有防守和攻击的机会。”这样的说法,实则似是而非。分脚踢对方胁部的时候,一手必须压住敌肘捋回,一手暗采敌腕,寓有一个“十字手”法,掤“封”住敌手后再行施着,这样就可以避免我腿被敌搂住的危险。六、转身蹬脚讲解“转身蹬脚”,转身后用脚跟蹬人,故名。蹬脚,陈式作“蹬一根”,陈式古谱作“庄(桩)根腿”。杨式太极拳属于蹬脚范围的拳势有转身蹬脚、右蹬脚、回身右蹬脚、左蹬脚、转身右蹬脚及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十字腿”,共计六式,可见蹬脚之重要。因其技术要领及用法大致相同,除个别势式因有变异及特殊而需另作斠解外,其余皆以“转身蹬脚”为准以作“蹬脚”之斠解。转身蹬脚”是太极拳难度较大的动作,它的特点及技术的重点、难点就是旋转。难在一脚悬空,单腿支撑的情况下旋转135°,即由分脚后的东北方向转向蹬脚的正西方向。完成这一动作主要靠腰跨的带动,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上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忽视全身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的配合,须知要完成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光靠一腿支撑及腰胯的局部动作,而是需要整体的协作配合。分、蹬脚的关键,在于站立支撑之腿,支撑腿脚、腰、胯相连坐稳,是踢出之脚的基础和所发之劲的源泉。以支撑腿为根本,立定根力,劲起脚根,两腿相合相随,根跟相连,劲劲相贯,劲于内换,节节贯串,则分、蹬起处,敌必应腿而仰了。故《太极拳体用全诀》曰:“转身蹬脚打敌援,悬腿蹬伸腹上踹,上惊下取桩根腿,立身中正最得势。”七、转身右蹬脚讲解“转身右蹬脚”本应列入“蹬脚”范畴。但因其与前势“左蹬脚”组成连环腿法,这是太极拳中一种特殊的腿法,且此势的转身是以脚掌为轴转动,完全有别于他势蹬脚以跟为轴的转动,故另作斠解。《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形似松鹤单腿立,上卸下取常蹬膝,足掌为轴转自由,转身蹬脚连环踢。”《各势白话歌》说:“踢脚转身紧相连,蹬脚上步搬揽(一作拦)打。”
《全体大用诀》说:“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充分说明转身右蹬脚是以脚掌为轴旋转的,其目的是“转自由”,既轻盈且灵活,有利于连环腿法的实施,这是为连环进击专门设计的,也是太极拳中唯一的“枢纽”旋转方法,这一点是要引起注意的。转身右蹬脚的连环腿法是前势左蹬脚后,敌转从后左侧翼袭击,我迅速右转,左足落地站稳,即起右腿蹬其腹胁膝等处,此起彼落,连环进击。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转身右蹬脚,上以两手左右分展以称蹬脚之势兼惊敌,下以连环蹬脚以击敌。而进步搬拦捶则以右足向前横蹬下踩,左足前迈踢臁或套脚以击敌,亦属腿打连环之法。八、十字腿讲解杨公澄甫晚年修订定型的“十字腿”是顺式蹬脚势,属于蹬脚的范围,本可不再作斠解。但原式及散手中却是以“单摆莲”方式演绎的,自左穿掌后,身体渐右转,左胯内旋里收,左足尖里扣踏实,重心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仍在左腋下。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高不过肩,足背稍侧向右边。同时,左掌自上向右、向左,横侧迎面拍击右脚面;右掌经左腋而下,经腹前弧形向右移(另一种打法,是右掌抹经左臂肘上经胸前向右后抹),右臂外旋,握拳内收于右腰侧,掌轮贴腰,拳心朝上。下接进步指裆捶。十字蹬腿是一个平衡动作,两手平肩伸展是为平衡,要求立身中正,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太极平准腰顶解》有“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两手转。”用它作为十字腿的动作要求和尺度是十分贴切的式九、转身摆莲讲解360°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摆莲”是武术中的通用名称,有单、双之分。前之“十字腿”,早年杨澄甫练此势就是“单摆莲”,既以左掌单掌横侧仰着拍击右脚面,形成拗步“单摆莲”。而本势是左腿展开先行摆转,此为一摆。摆转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外摆,以横劲摆踢,此为第二摆,双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着拍击脚背,故又名“转身双摆莲”,简称“双摆莲”。其转身时两手上刮、左腿下扫,意含扫腿,当源于外功拳的“扫蹚腿”平时演练摆腿时疾如旋风摆莲,虽迅捷而作声甚微。有时干脆不作声,行若微风拂莲,徐徐而来,缓缓而至。其神情韵味真正显示了“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皆身手”的太极虚无境界,因而也更切合于拳论。应用摆腿时的注意点,即如前有敌,而又有敌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摆腿还击之前,我之双手须黏住敌右腕,随绕其腕里,往左捋带挒开,方可掩护起右腿横劲摆击,以免被敌捞住我之摆腿。旋转时,要注意两捋手的高低随之变动,但不可突变,以免造成断续。要意牵劲连,两手随腰捋转,圆润无滞。又要注意身法稳沉,裆劲圆撑,为两掌的捋挒和起腿横劲摆踢打下牢固根基,不致使发劲飘浮无力,劲力分散。十、左右金鸡独立讲解金鸡独立,象形也。一手上托,一手下按,一腿屈膝提起,一腿支撑独立,其姿势恰似金鸡独立,故名。而武式、孙式作“更鸡独立”。《太极拳体用全诀》说:“金鸡独立随势起”。《全体大用诀》说:“单鞭下势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又说:“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说的是敌以由上而下的着法向我击来,我应以下势,顺其来势向下黏随,待其落空,即用黏随之手,借腰、胯、膝三节前进之势,随势而起,撩击其裆部;或以手向上挑,闭托其手肘,同时提膝撞击其裆部;或以一腿抬起即落,以脚跟猛踏跺其脚面,同时另一腿上抬,以增加下踩的力量。使全身重力落在脚跟上,以全身之力踏击敌脚,这就是“千斤坠”的著名用法,也是独立势又名“千金坠”的原因。太极拳金鸡独立如日之升,全赖于蹬劲。
“金鸡独立随势起,撩撞闭踢任我为。”充分说明此势手、膝、足是并用,且变化多端的,是一着以手法为辅,腿法为主的,一着多用的招式,其主要用法除撩、撞、闭、踢外,尚有手的托、采、搂、按和脚的踩踏。其手法的托、采、搂、按、闭都是为牵制敌手,而为顺势蹿起,实施腿的撩、撞、踢、踩务的。左右独立势所用的“上托”,是就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设立的,实际演练时,不要为了“上托”一词的含义而将掌心朝上,而是应该手指朝上。上托手的作用是闭敌手或托敌肘部,而独立提膝的技击意义是,近则以膝撞击敌裆部,稍远则以足踢敌裆或腹部,或提膝保护自身的裆部和腹部,皆因膝和足的用法是多变的,或撩踢,或撞闭,或沉踩;却其攻守往往是双向的。因而拳论有“足来提膝”“近便加膝”的说法。所以实际的演练中足虽未踢出,但须寓踢意。综上所述,可知太极拳有十分丰富的腿法,其可分为:踢脚、分脚、蹬脚、摆(寓扫蹚)腿、踩脚、顶(撞)膝六大类。其中踢脚有:白鹤亮翅、高探马、上步七星、退步跨虎四势;分脚有:左右分脚一势;蹬脚有:转身蹬脚、右蹬脚、回身右蹬脚、左蹬脚、转身右蹬脚、及定型后的十字腿六势;摆腿有单摆莲、双摆莲二势;踩脚有金鸡独立,进步搬拦捶二势;顶膝有金鸡独立,双峰贯耳二势;共计有十七势明显的使用腿法,此外尚有如揽雀尾的左、右掤式等诸多暗藏腿法的拳势,充分说明在三十七势太极拳中,腿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足以明太极拳并非象一些拳家所说的那样,太极拳重手不重腿的。恰恰相反,太极拳特别注重腿法的锻炼和运用,这是“手是两扇门,全腿打人”的技击性使然。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