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地区有广州端午赛龙舟舟活动吗

原标题:端午节,那些你不知道的习俗

粽子香、艾叶香,当这两种香味飘起的时候,就是端午节到来了。但是除了这两样,您知道端午还有哪些习俗吗?日前,一场名为“我们的节日——海上畅谈·话端午”的大型活动在浦东三林塘举办,活动由民俗节目表演和嘉宾点评相结合,串起传统端午的所有节日风俗,赛端午、看端午、演端午、吃端午,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共鸣。

点雄黄痣、饮菖蒲酒、吃“五黄”、赛龙舟、看大戏、带五彩丝、穿五毒衣……这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都是端午节的民俗,让这些浸润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独特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不被遗忘便是“海上畅谈·话端午”活动的初衷。此次活动由市文明办、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海上畅谈工作室、浦东新区文明办、三林镇政府承办,上海市龙狮协会、大可堂普洱茶馆、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三林塘老街开发公司协办。

当天的活动就在三林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中开场了。龙舟赛大家看过都不少,但是最早的源头其实是为了比赛去抢桑叶这个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民俗专家、华师大教授陈勤建告诉大家,“江南地区过去普遍养蚕,蚕快结茧的时候,船都不够用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需要很快的船,你划得越快,桑叶自然采得就多,否则蚕宝宝就会饿了,以后慢慢就成了赛龙舟,”陈教授风趣地说,“另外,端午时节,暑气湿热,大家拼命划,出一身汗,也起到了去湿、强身健体的作用。”

划完龙舟,舞龙舞狮队登场。

三林的舞龙舞狮表演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两代传承人“老龙王”陆大杰和现任三林舞龙队队长陈春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表演。师徒二人还为大家讲述了他们之间继承、突破、创新的传承故事。虽然舞台较小,但龙狮依然翻滚得神采奕奕。“老龙王”一上台,三林的当地观众都呼喊着他的名字。有着一堆头衔的“老龙王”陆大杰近年来教了五六千学生,他从二十几岁舞到50多岁。说到龙狮如何吸引年轻人?他表示,龙狮有很长久的历史,宋元时代就有了,“记得在三四岁就坐在长辈腿上看舞龙狮,从东街舞到西街,我经常跟在后面,所以我是跟屁虫跟出来的!”

陈勤建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三林人,他介绍说,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神圣的图腾,以江南为例,这个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离不开水,而龙是随时可以带来水的,实际就是风雨雷电的象征,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一种图腾崇拜,并通过舞龙舞狮来表达。

在过去,讲究端午节要“午时驱虫”。就是在中午十二点,拿艾草水洗澡。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估计已经没有多少家庭还会这样做了。其实,端午节“午时驱虫”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预防疾病”。陈教授说,“端午正在春夏之交,捂了一冬的虫子都要跑出来了,经过一整个冬天虫子毒性最大,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可以了解到:‘端’就是开始的意思,‘午’就是一二三四五的‘五’的谐音,所谓第一个五天是最毒的,这个时候就应该用艾草,是非常好的。”

清明节是吟诗颂词,而端午节更多的是唱戏、看戏。跟“端午”有关的传统戏曲可不少,京剧有《白蛇传》,越剧《桃李梅》一开篇就是端午节,还有尹桂芳先生演的《屈原》,于是当天的活动上,来自上海越剧院的著名演员丁小蛙和傅幸文带来了一段《白蛇传》的唱段。

端午这一天,孩子们额头上要点上雄黄痣,扎上五彩丝线,胸口挂上香囊香袋,有的还要穿五毒衣、五彩衣,可以说端午相当一部分节日风俗都跟孩子有关。来自小天鹅幼儿园的孩子们挂着香囊、捧着粽子,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萌萌的舞蹈。看一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扎一扎带来福气和好运的五彩带;闻一闻驱虫辟邪的雄黄酒;再尝一尝不同味道的粽子。

一场活色生香的活动结束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却随着粽叶的清香传递着,期待着“我们的节日”有新的发扬和传承。

《海上畅谈》节目将会分上下集播出此次活动的完整音频,您可以在上海新闻广播 (FM93.4)6月9日上午10点至11点、20点至21点,东广新闻台(FM 90.9)6月10日中午12点至13点收听到上集;上海新闻广播 (FM93.4)6月10日上午10点至11点、20点至21点,东广新闻台(FM 90.9)6月13日中午12点至13点收听到下集。您还可以在“海上畅谈”的微信公众号(haishangchangtan)中看到更多活动现场的精彩花絮。据悉,“我们的节日——海上畅谈”作为一档系列节目,将继续在传统节日为解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探索和努力,请大家拭目以待。

  浦东三林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三林镇发祥于北宋末年,源出三林镇孙家桥宋人林乐耕之后。相传宋代隐士林乐耕携带妻儿来此创业,令3个儿子分别居于三处,后逐渐形成东林、中林、西林三个村庄,因此得名“三林”。其实,三林地区在唐五代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移民的村落。当时,浦东一带港浦有二百六十条之多,而流经此地最大的一条就是三林浦。所以人们把依河而居的几个村落按照东西走向,分别称作西林、中林、东林。后人把三林的母亲河三林浦称为三林塘。
  现在的三林镇西临黄浦江,北依川杨河,东与北蔡镇、康桥镇相邻,南与闵行浦江镇相接。三林镇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发展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龙狮运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月半”圣堂庙会是三林古镇地域及文化的一道民俗风情,在三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圣堂,又名崇福道院,相传始于三国东吴陆逊为母亲所建的家祠。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赐额定名为“崇福道院”,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一所道教圣地。圣堂座落在三林镇中心,千百年来,百姓期盼风调雨顺,消灾避难,使圣堂香火不绝,自清代起至上世纪80年代末,圣堂庙会每年举行。庙会选在“三月半”,与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紧密相连,凝聚着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随着年复一年的发展,庙会已成了百姓展示文化特色,商贩集聚,加强社交往来的难得良机。旧时庙会,商贩甚多,从浦西、湖州、杭州等地远道而来,出售农副产品,如竹木藤器、香烛、标布、家具、衣服、鞋帽、药材等等,其余算命、看相、拉洋片、捏面人儿和江湖把式的猢狲耍把戏竟相招来,一显身手。庙会通常以圣堂为中心,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在长约三里的道路两侧,货摊、小吃摊鳞次栉比,面条、馒头、馄饨、糕团、海棠糕等应有尽有,游人、顾客和进香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在百姓间,素有 “三月半,上圣堂”和“烧烧圣堂香,投个好爷娘”之谚。
  一九五四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首次由政府主办,名称“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取代历史上每年的圣堂三月半庙会,为期三天。一九八七年,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圣堂重新恢复开放,“三林城乡物资交流会”也应运而生,会场以圣堂为中心,沿着灵岩南路,北至杨思,南至三林老街。会期三天,投入各类商品7000多种,人流量达数万人次。一九九二年,交流会改称“圣堂庙会”,并首次搭建庙会牌楼,设摊400多个,从浦西、湖州、杭州等的客商远道而来,都搭起露天帐篷,节场上横幅亘空,彩旗迎风猎猎,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如潮如海,盛况空前,销售额增至六十多万元,人流量达到数十万人次。热闹的庙会景象至今仍留在三林老百姓的脑海里。之后,圣堂庙会中断了16年。
   政府恢复传承庙会活动
  从2006年起,三林镇深入挖掘这一地方民俗文化,积极申报非遗保护。2007年“三月半”圣堂庙会被列入浦东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三林镇又恢复举办了圣堂庙会并获得成功,历时三天吸引了22万人次参加庙会活动,有28家媒体作了相关报道,生动地展示了百年圣堂庙会风情、千年古镇文化魅力,社会反响强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009年,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被提为浦东三林民俗文化节“三月半”圣堂庙会,在历时五天的活动中,吸引了55万人次参与。其中最为靓丽的活动就是行街表演了,由1500多人组成的46支团队生动演绎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勾勒出一幅“百年圣堂庙会,千年古镇魅力”的画卷。32家媒体报道了此次庙会的盛况,“三月半”圣堂庙会正成为三林文化名镇的一张名片,并生动地展示了浦东人民热爱传统的祖国文化,体现了和谐浦东喜迎世博的喜庆景象。2010年圣堂庙会于4月28日(农历三月半)在崇福道院举行。期间进行了民间文艺展示,魅力乡音沪剧专场、道教活动、圣堂笔会、民间工艺展示、古镇风情主题展等。
   2011年庙会内容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推进文化名镇建设,提升三林文化影响力,2011浦东三林民俗文化节“三月半”圣堂庙会将以“走进三林老街,体验民俗风情”为主题,汇聚民俗文化、道教文化、饮食文化,依托三林老街集中展示三林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和三林老街人文风情,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努力办成“展示古镇风貌,共享和谐文化”的民俗文化节日。通过此项活动,积极培育老街商业旅游产业,提升百年圣堂庙会、千年古镇魅力的影响力,努力打造浦东乃至上海民俗文化品牌。
  2011浦东三林民俗文化节“三月半”圣堂庙会定于4月16日(星期六)至4月24日(星期日)举行。
  庙会活动在主会场与分会场同时进行。主会场设在三林老街,分会场设在崇福道院。三林老街的主要活动安排如下:16日至24日每天上午在龙狮广场有龙狮表演、龙狮趣味赛等系列活动;16日至24日每天下午在糖坊桥天天演广场有鼓韵、文艺、杂技、歌舞专场演出;16日至24日每天上下午都有民俗互动表演。
  分会场崇福道院主要活动有:道教仪式、道教仪仗队出巡、文艺表演等。其中,16日至24日每天下午有沪剧或综艺演出专场。
  除以上文艺演出、专题活动外,4月16日至24日在主会场三林老街还安排有以下活动:
  在三林港糖坊桥至梧桐桥每日举行花船巡游。
  在三林老街北岸,有皮影戏表演、本帮菜餐馆、黄包车互动、露天休闲吧、民间工艺展、百鸟朝凤灯展、三林民间工艺展示点、龙狮广场、美食小吃展区、江南丝竹表演、抬花轿互动、民俗流动车。
  在三林老街南岸,有游艺嘉年华、美食小吃展区、充气城堡游艺、诗画三林长廊、亲水平台、地方特产展区、盆景展长廊、游艺项目。
  本次庙会的开幕式定于4月17日(农历三月半)在三林老街举行,开幕式主要内容有:江畔鼓韵表演、花船巡游、行街表演、风筝表演,欢迎大家前往三林老街观赏。
  同时,“圣堂庙会印象”摄影大赛也同期开展。参赛办法:1、凡居住或工作在三林地区的摄影爱好者均可参加本次摄影大赛。2、参赛者将作品统一交至三林镇文广中心602室。3、作品收取截止日期:2011年4月30日。详情请见“圣堂庙会印象”摄影大赛宣传板。
   三林“三宝、三特、三绝”
  三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勤劳和智慧的三林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三林“三宝”(标布、崩瓜、酱菜),三林“三特”(老街、舞龙、圣堂庙会),三林“三绝”(刺绣、本帮菜、瓷刻)、是三林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首先向大家介绍三林“三宝”。
  三林崩瓜是三林的一宝。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网络状花纹,瓜皮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在“以粮为纲”年代,瓜田面积越种越小,渐趋衰弱。2007年,浦东新区正式将“三林崩瓜”列入新区抢救性传统品牌项目。为了让“三林崩瓜”重见天日,三林镇政府在川沙新镇临空农业区创建了三林崩瓜特色农业基地,对崩瓜种子进行提升培育,并在市、区农委的政策扶持下,将此列为科技兴农项目。经过专家的努力,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已进入小批量种植,并保持了原有的优良特征。
  三林酱菜是三林的第二宝。三林酱菜是上海传统农副产品,被列为沪郊百宝之一。自古以来,三林百姓有着腌制酱菜的传统。三林塘酱菜之所以味道好,原因在于它用料精细,做工考究,所选用的酱料,保持浦东民间酱腌传统法,长期日晒,使酱味渐入而仍保有原菜香的结果,食后爽口生津,增强食欲。三林酱菜中的小乳酱瓜在明朝时被誉为宫廷贡品。解放前,镇上有万泰酱园专门生产酱菜,当地农家也都在房前屋后的酱缸里腌制酱菜,几乎每户三林人家都有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1956年三林镇创办了三林酱菜厂,开发了30多种酱菜新品种,广受顾客好评。不少品种还出口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现在,许多旅居海外的三林人还念念不忘三林酱菜,经常托人购买邮寄。
  三林标布就是我们三林的第三宝了。三林是松江府最早植棉的古镇之一。自元代始,受黄道婆的影响,三林地区的棉纺织业日益推广,棉纺织业技艺高超而名播全国。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三林塘标布工艺讲究,布身光滑洁白,宽一尺二寸。由于三林塘的标布产量多,质量也特别好,便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口碑。解放前,三林标布在各类评比活动中屡次获得殊荣。当今社会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三林标布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三林“三特”。
  三林“三月半”圣堂庙会是我们三林的第一特。崇福道院,俗称“圣堂”,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陆逊的祠堂。数百年来,庙会是道院的传统特色,本地百姓叫“三月半场”。 旧时的“三月半”圣堂庙会以圣堂为中心,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在长约三里的道路两侧,从浦西、湖州、杭州等地远道而来商贩摆满了各种货摊,很是热闹。八十年代初,难得举办一次的“三月半”圣堂庙会只不过是城乡物资交流会而已。为了传承民俗文化,2006年起,三林镇深入挖掘这一地方民俗文化,积极申报非遗保护。2007年“三月半”圣堂庙会被列入浦东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三林镇政府恢复举办“三月半”圣堂庙会,历时三天共有22万人次参与庙会活动。2009年“三月半”圣堂庙会历时五天,吸引了55万人次参与庙会活动。“三月半”圣堂庙会汇聚民俗文化、道教文化、饮食文化,以展示三林古镇民俗风情的千人行街表演为特色,彰显了“百年圣堂庙会,千年古镇魅力”的文化底蕴,成为浦东乃至上海都市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
  三林舞龙则是我们三林的第二特。舞龙,俗称“绕龙灯”,是浦东一带民间一种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以来,三林及周边地区好为迎神赛会,民众以“行街”,“出会”的风尚在当地颇为流行。解放后,三林舞龙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来了一番改造,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升了自身品格。三林舞龙融入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伐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翻滚腾挪。自舞龙队成立以来,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39 枚,银牌14枚,铜牌9 枚。作为友好使者,多次出访国外,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各地。三林镇在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2010 年三林舞龙又以“浦东绕龙灯”为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受邀进入上海世博园区表演。
  三林的第三特,就是我们这次庙会的主会场三林老街了。她依三林塘港而建,穿镇而过的河道、质朴优美的石桥、水边的屋檐彼此接踵,白墙黛瓦、石桥映水、深宅大院、湫然古井,演绎着三林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以及它昔日的繁华和古韵。据记载,三林发祥于北宋末年,鼎盛于明清,在历史上就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美称。老街东西逶拖三里,有东林街、中林街、西林街相连,东西市梢各建城隍庙,镇中南出为南行街。古建筑遗存有30多幢,周围寺观20多座,特色桥梁10多座,镇上深宅大院有“三珠堂”、“念祖堂”、“鸿宝堂”等近20所,虽久历沧桑,依然完好者寥寥无几,但三林地区却以桥多、庙多、厅堂多而闻名于它镇,百年名校三林中学、三林小学今遗风尤在。有文人这样形容三林,三林老街犹如一本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的走过,翻过这美丽的篇章,立即会被他古朴而优雅的格调所征服。如今身在深闺的古镇,开始重焕生机,一个保护三林古镇、改造三林老街的美好画卷正在呈现,欲让三林古镇文脉得以延续、三林“清明上河图”在世博后花园重现。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三林的“三绝”。
  三林瓷刻是三林三绝之一。三林瓷刻以刀代笔,以瓷当纸。清乾隆年间,在浦东一带涌现出很多喜欢瓷刻的文人雅士,在白瓷釉面上刻上自己钟爱的字画。清光绪年间,三林镇儒商张锦山,师从上海瓷刻名家华约三,学习瓷刻技艺,其瓷刻作品在地区颇有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锦山曾孙张宗贤先生,重拾祖传的瓷刻技艺。经过潜心钻研,将自己独特的雕、刻、磨、皴、擦、染等技法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其作品不仅仅限于瓷盘、瓷盆,而且发展至花瓶、异型瓷器等种类,还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从而一展瓷刻新风。2006年,三林瓷刻在上海民博会上首次参展获“传承奖”,开始被社会关注。2008年,三林瓷刻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件作品被浦东新区档案馆收藏。2010年,三林瓷刻《喜讯》、《情系世博》、《发展是硬道理》等作品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出。
  三林本帮菜是为三林的第二绝。三林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了“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一批广受夸赞的私房菜。在乡村逢时过节、节日庆典、婚丧喜事之类重要之事,当地民众都要摆酒设宴,一批本帮特色菜脱颖而出,尤以“老八样”声名远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人身怀着精深烹饪绝技的厨师,也纷纷抢滩上海,开设本帮菜馆,最为著名的是三林本帮菜创始人、上海德兴馆创始人之一李林根先生,经其操作的本帮菜肴,均变得细腻嫩滑,鲜美绝伦,故声誉日隆。鲁迅、白杨、周信芳等社会名流和电影明星纷纷莅临品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林一批厨艺高超青年厨师分赴上海六大饭店。以三林本帮菜传人、国家级本帮菜烹饪泰斗李伯荣的领衔下,三林本帮菜厨师们广采博览,大胆尝试,中西南北,共治一炉,将三林本帮菜推向臻荣境界。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绝中的最后一绝,就是我们的三林刺绣。三林刺绣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致细腻不留针线痕,尤以抽、拉、雕技法而著称。解放前,三林乡村妇女几乎个个都会刺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林刺绣成为地方一大产业,曾经专们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绣制服饰,以国礼敬赠。三林刺绣传人康美丽曾于1983年受法国总统之邀,赴卢浮宫做刺绣技艺展示,其抽、拉、雕技艺令观者为之惊叹。2005年在上海民俗民间博览会上,三林刺绣“福龙”作品获得金奖;2007年三林刺绣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三林刺绣被授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2010年三林刺绣进入世博村销售,三林绣娘受邀进入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展示“抽、拉、雕”刺绣技艺,给中外世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今后几年三林老街改造的目标
  2011年起,三林的文化名镇建设将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弘扬世博精神,实现新的跨越”主线,使公共文化更好服务于群众,特色文化更具影响力。
  第一,我们将围绕老街保护性改造,整合文化资源,筹办龙狮展示馆、刺绣艺术馆、民俗文化馆,汇聚“三宝”、“三绝”、“三特”三林文化元素,以体现老街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第二,创编两大精品节目:大型实景歌舞剧《三林塘风情》,以及“龙之舞”文化旅游节目。大型实景歌舞剧《三林塘风情》以老街为背景、三林塘港为舞台,将三林塘起源与历史、故事与传说、乡俗与民风、变迁与发展,演绎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穿越时空、展现三林人杰地灵、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龙之舞”则是依托三林老街龙狮广场,定时定点表演三林竞技龙、夜光龙、焰火龙、荷花龙、稻草龙,并以趣味龙狮等互动环节,让更多的人感受龙狮之乡的文化,体验舞龙舞狮的快乐。
  第三,培育三支团队。一是培育三林民俗风情行街表演队,整合前几年圣堂庙会行街表演的民间团队,建立道教仪仗、民乐丝竹、婚嫁花轿、腰鼓吹打、舞龙舞狮、秧歌舞蹈、高跷莲厢等行街表演团队,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上展示一道流动的民俗文化风情。二是培育三林塘港龙舟队,在端午节等节庆时节,举行龙舟比赛民俗活动。三是培育一支民间工艺团队,汇集刺绣、绒绣、瓷刻、竹刻、剪纸、面塑、纸扎灯彩等民间艺人,成立三林民间工艺社,定期举办地方优秀民间工艺展示和展览,让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传承。
  第四,策划四大民俗文化系列。一是“春满三林”系列,举行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环老街第八届迎春长跑赛、“三八”巾帼鼓艺展示等活动。二是“古韵三林”系列,举行三林民俗文化节“三月半”圣堂庙会、五一节沪剧回娘家戏曲活动、端午节龙舟比赛。三是“活力三林”系列,举行“七夕节”古镇三桥民歌民谣歌会、全国第三个全民健身日社区“九子”传统体育比赛。四是“魅力三林”系列,举行中秋沪港澳台龙狮赛老街龙狮巡游活动、一居一品特色文化团队展示活动。
  第五,整合五项非遗,培育文化产业。我镇现拥有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林舞龙)、1个市级非遗项目(三林刺绣)、3个区级非遗项目(“三月半”圣堂庙会、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是目前上海地区列为政府保护非遗项目最多的一个镇。我们将以扶持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并举,寻求产业化突破。一是从培育老街旅游文化出发,形成龙狮传播培训、表演体验、福龙纪念品产品系列。二是从市场需求,以三林刺绣抽、拉、雕特有的文化符号,研发刺绣艺术品。三是抓住三林民俗文化节“圣堂庙会”列入新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机遇,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不断拓展影响力。四是进一步挖掘瓷刻艺术内涵,提升三林瓷刻的文化价值。五是加大本帮菜历史挖掘、技艺传承、传播宣传的力度,在老街建立三林本帮菜基地,适时举办三林本帮菜美食节,培育老街饮食文化的亮点。
  各位游客,欢迎您光临“三月半”圣堂庙会,在此我们向您友情提示:
  一、在活动现场请遵守秩序、听从指挥,避免拥挤。在通过桥梁、长廊、江边通道时,请不要抢行,注意礼让老人和小孩。
  二、请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不要在车内存放贵重物品。
  三、购物时请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
  四、带小孩的游客,请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注意安全,以防走失。
  五、请勿在码头、岸边嬉水。
  六、请爱护绿化,不要随意进入公共绿地,保持街区优美环境。
  七、活动区域设有垃圾桶,请勿随地乱扔纸屑杂物,共同维护环境整洁。
  八、庙会区域在三林老街北岸灵岩南路桥、三林老街南岸近长青路桥、三林老街南岸近三新路桥设有厕所。
  九、如需帮助,请向我们的工作人员求助。
  千年古镇三林老街2011年4月16日重现民俗文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端午赛龙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