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德国队阵容碰上瑞典凌晨才要开始么?

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我的图书馆
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纳粹德国高级将领&
国家元首兼总理,最高统帅:
阿道夫·希特勒〈〉,邓尼茨
陆军总司令:
弗洛姆堡元帅〈元月〉,勃劳希契元帅〈〉,希特勒〈〉
陆军总参谋长:
哈尔德上将〈〉,蔡茨勒上将〈4.7〉,古德里安上将〈5.3〉,克莱勃斯上将〈5.5〉
东线战场:
北方集团军群〈1945年1月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
勒布元帅〈2.1〉,库克勒上将〈4.1〉,莫德尔元帅〈4.3〉,林德曼上将〈4.7〉,弗里斯纳上将〈4.8〉,舒奈尔上将〈5.1〉,伦杜利克上将〈1945.1〉,菲廷霍夫上将〈5.3〉,伦杜利克上将〈5.4〉,希尔佩特上将〈5.5〉
中央集团军群
〈1945年1月改称北方集团军群,1945年4月解散〉
博克元帅〈1.12〉,克鲁格元帅〈3.10〉布施元帅〈4.6〉,莫德尔元帅〈4.8〉,莱因哈特上将〈5.1〉,伦杜利克上将5.3〉,魏克斯上将〈5.4〉
南方集团军群
〈1942年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延续其大部分,1943年初解散〉
伦德斯泰特元帅〈1.12〉,赖歇瑙元帅〈2.1〉,博克元帅〈2.7〉,魏克斯上将〈3初〉
A集团军群:
〈1942年7月从南方集团军群分出,1944年2月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9月间该称南方集团军群,1945年5月改称东部边境集团军群〉
李斯特元帅〈2.8〉,希特勒〈2.11〉,克莱斯特元帅〈4.2〉,舒奈尔上将〈4.7〉,弗里斯纳上将〈4.12〉,韦勒上将〈5.4〉,伦杜利克上将〈5.5〉
顿河集团军群
〈1942年11月从第11集团军改编,1943年1月改称南方集团军群,1944年2月该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9月间该称A集团军群,1945年1月该称中央集团军群〉
曼狮泰因元帅〈4.3〉,莫德尔元帅〈4.9〉,哈佩上将〈5.1〉,许尔纳上将〈5.5〉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1945年1月新建立〉
希姆莱元帅〈5.3〉,海因里奇上将〈5.5〉,施图登特上将〈1945.5〉
西线战场:
西线总指挥:
伦德斯泰特元帅〈4.7〉,克鲁格元帅〈4.9〉伦德斯泰特元帅〈5.3〉,凯塞林元帅〈5.5〉
隆美尔元帅〈4.10〉,莫德尔元帅〈5.5〉
布拉斯克维茨上将〈5.5〉
意大利及地中海战线〈包括北非战场〉
南部战区总指挥:
凯塞林元帅〈5.3〉,菲廷霍夫上将〈5.5〉
〈1942年1月升格为集团军,1943年3月其余部分加入突尼斯集团军〉
隆美尔元帅〈2.9〉,施图姆上将〈2.10〉,隆美尔元帅〈3.3〉
突尼斯集团军
隆美尔元帅〈3.5〉,阿尼姆上将〈1943.5〉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隆美尔元帅〈3.12〉,菲廷霍夫上将〈5.5〉
海军总司令:
雷德尔元帅〈〉,邓尼茨元帅〈.5〉水面舰队司令:吕特晏斯上将〈〉--之后总司令兼任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元帅
空间总司令:
戈林帝国元帅〈〉空军参谋长:凯塞林元帅〈〉
空军主要航空队:
第1航空队:凯塞林元帅〈〉
第2航空队:凯塞林元帅〈1.11〉
第3航空队:施佩勒元帅〈〉
空降部队:施图登特上将〈5.5〉
党卫军总指挥:
希姆莱元帅〈〉,海德里希上将〈1945.5〉
纳粹德国元帅名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相当于28位元帅。
1、帝国元帅:戈林()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勃洛姆堡()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4、雷德尔()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5、勃劳希契()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6、凯特尔()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
7、龙德施泰特()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
8、博克()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9、勒布()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10、李斯特()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11、克鲁格()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
12、维茨勒本()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
13、赖歇瑙()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
14、米尔希()1914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
15、凯塞林()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
16、施佩勒()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
17、隆美尔()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
18、屈希勒尔()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
19、曼施坦因()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20、克莱斯特()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
21、魏克斯()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
22、布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23、邓尼茨()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24、保卢斯()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
25、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
26、莫德尔()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
27、舍尔纳()1914年从军。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
28、格赖姆()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纳粹德国的集团军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集团军群是纳粹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等级的作战单位,在德国陆军指挥中起着巨大作用,集团军群司令多为元帅和大将担任。德军的集团军群通常在一个战区或一个战略方向上展开,配置在指定战场,单独完成或与同级友邻部队共同完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任务,它通常由2至4个野战集团军、1个坦克集群(集团军)和统帅部的预备兵团编成。另外在作战中配属一个航空队。&
集团军群下属的野战集团军、坦克集群均由3至5个军组成,个别情况下也可编6个军。整个集团军群通常有35到50个师,有时有更多的步兵师、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装备有9千到一万五千门火炮和迫击炮,500到1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500到1500架作战飞机。总兵力一般为20至70万人,指挥官多由元帅和大将担任。&
整个战争期间,德国足见的用于野战的集团军群番号有32个(次)之多&,仅苏德战场上就出现过16个集团军群。&
一.A集团军群&
整个大战期间该集团军群组建过三次:&
1.1939年10月由参加了波兰战役的“南方”集团军群改编而成,总司令为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元帅。法兰西会战结束后不久撤消。1941年4月重新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见南方集团军群2)。&
2.1942年7月6日,XTL下令将苏德战场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和“B”两个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在南高加索方向作战。1944年4月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参见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为威廉.利斯特元帅(2.9)、阿道夫XTL(兼)(-11)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元帅(4.3)。&
3.1944年9月23日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而成,总司令为约瑟夫.哈尔佩大将。1945年1月26日改称中央集团军群(参见中央集团军群2)。&
二.B集团军群&
曾经三次组建:&
1.1939年波兰战役后组建,总司令是费尔多.冯.伯克元帅。在法国战役中战果辉煌。1940年集团军群司令部迁往苏德边境,改组成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参见中央集团军群1)&
2.1942蔫月6日,在苏联战场由南方集团军群分编而成,历任总司令为伯克元帅(1942.7)和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元帅(3.2)&
3.1943年8月在意大利北部组建,历任总司令为隆美尔元帅(4.8)和沃尔特.莫德尔元帅(5.4)
三.C集团军群&
曾两次组建&
1.1939年8月在齐菲格防线组建,司令官里特尔.冯.莱布元帅,在大战初期负责对西方的防御,法国战役中协同埃及团军群围歼了法军的重兵集团。1941年改编为北方集团军群(参见北方集团军群2)。
2.1943年11月在意大利南部组建,历任总司令为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5.3)和冯.菲廷霍夫.谢尔大将(5.5)&
上述三个集团军群有两个参加了波兰战役和西线战役(A、B集团军群),C集团军群参加了西线战役,属于德军的精锐野战集团军群,也成为了日后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其战斗力可以说是德军中的佼佼者。&
四.D集团军群&
于1940年10月25日在法国巴黎组建,指挥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德国部队,1944年划如新组建的B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为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元帅(2.3)和冯伦德斯泰特元帅(4.5)。&
五.E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于1942年底1943年初在巴尔干地区由第12集团军扩编而成,主要负责和南斯拉夫军队作战,总司令亚历山大.勒尔大将。&
六.F集团军群&
194.年9月在巴尔干地区组建,兼德国东南总司令部,指挥该地区的德国部队,总司令为冯魏克斯元帅。
以上三个集团军群基本属于驻守在占领区的部队,可以说称不上是野战部队,其战斗力当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战争后期基本上都被盟军成建制歼灭或投降。&
七.G集团军群&
于1944年5月12日在法国南部组建,历任总司令为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赫尔曼.巴尔克装甲兵上将()、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5.1)、保罗.豪塞尔党卫队大将(5.4)、弗里德里希.舒尔茨步兵上将(5.5)。&
八.H集团军群&
1944年9月在西线北部组建。1945年4月6日撤消番号,隶属德国西线总司令部。历任总司令为库尔特.斯徒登特大将(5.1)、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大将。&
上面&介绍的两个集团军群都是战争后期为守卫大西洋壁垒而组奖的集团军群,此时的NAZ德国已经穷途末路,部队编制和装备已经远远达不到集团军群的规模只是徒有虚名罢了,结果是在1945年的作战中基本上被盟军歼灭殆尽。&
九.北方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曾三次组建:
1.1939年月入侵博览前夕组建,总司令冯.伯克元帅,波兰战役结束后于1939年9月改编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参见中央集团军群1)。&
2.1941年入侵苏联前夕由C集团军(参见C集团军群1)群改编而成,一直在东线战场北翼作战,担负由东普鲁士想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和列宁格勒防线的突击任务。1945年1月该部改编为库尔兰集团军群(参见库尔兰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为里特尔.冯.莱布元帅(2.1)、屈希勒尔元帅(4.1)、莫德尔元帅(4.3)、林德曼大将(4.7)弗里斯纳大将(1944.7)、舍尔纳元帅(5.1)。&
3.1945年1月26日由中央集团军群改编而成,1945年2月在东普鲁士惨败后解散。历任总司令为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5.3)和瓦尔特.魏斯大将(5.4)。&
十.南方集团军群&
大战期间四次组建:
1.1939年8月入侵波兰前夕组建,总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元帅。波兰战役结束后,于1939年10月改编为A集团军群(参见A集团军群1)。&
2.苏德战争前夕由A集团军群组建,负责苏德战场南翼作战任务。1942年7月分编为A、B两个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为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元帅(1.12)、沃尔特.冯.赖歇瑙元帅(2.1)、冯.伯克元帅(2.7)。&
3.1943月由顿河集团军群改编而成,总司令为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元帅。1944年乌克兰会战后改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4.1944年9月23日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而成,1945年4月4月改编成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官为约翰内斯.弗里斯纳大将(4.12)、奥托.韦勒上将(5.3)和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5.5)。&
十一.中央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曾两次组建:&
1.苏德战争爆发前由B集团军群改编而成,总司令伯克元帅。该集团军群系进攻苏联的主力军团,长期在东线中央地段作战,参加了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战争初期屡次围歼苏军重兵集团。1945年1月改称北方集团军群,历任总司令为伯克元帅(1.12)、克鲁格元帅(3.10)、恩斯特.布施元帅(4.6)、沃尔特.莫德尔元帅(4.8)、汉斯.莱因哈特大将(5.1)。&
2.1945年1月26日由A集团军群改编而成,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1945拈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希米亚被苏军围歼。&
十二.顿河集团军群
于1942年1月组建,总司令为曼施泰因元帅担负斯大林格勒的解围作战行动,战役后于1943年2月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见南方集团军群3)。&
这四个集团军群几乎参加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所有战役,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正是这些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给苏军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抛开德国在战争开始时的突然袭击的因素不讲,德军能在苏德战争中给苏联造成巨大的损失,不能不说和他们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优良的军事素质密不可分。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们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令人惊叹的。
十三.非洲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于1943年2月在突尼斯组建,其前身为德国非洲集团军,总司令埃尔温.隆美&尔元帅,不久由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大将接任,当年5月在突尼斯战役中被盟军全歼。&
非洲军团曾在隆美尔元帅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XTL的原因)造成了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的悬殊,所以它的覆灭是在所难免的。&
十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1944年4月5日由A集团军群(参见A集团军群3)改称而成,1944年9月23日又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见南方集团军群4)历任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和约翰内斯.弗里斯纳大将。&
十五.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1944年4月5日又南方集团军群(参见南方集团军群3)改称而成,1944年9月改编为A集团军群(参见A集团军群3)历任总司令沃尔特.莫德尔元帅()和约瑟夫.哈尔佩大将(5.1)&
此时战争力量的对比已经是一边倒的局面,这两个集团军群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延缓德国战败的步伐罢了。尽管如此,德军的疯狂抵抗还是使苏军在通向胜利的道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十六.维斯瓦河集团军群&
1945年月25日组建,承担防卫西普鲁士,波拉美尼亚和柏林的任务。4月,该集团军参加柏林战役,大部被歼,期于逃往西线向盟军投降。历任总司令为海因里希.希姆莱()、戈尔哈特.海因里希大将()库尔特.斯徒登特大将(未到任)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步兵上将(1945.5,代理)
十七.库尔兰集团军群&
1945年1月26日又北方集团军群(参见北方集团军群2)改称而成,困守库尔兰半岛直至战争结束。历任总司令为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1945.1)、菲廷霍夫上将(5.3)、伦杜利克大将(5.4)和卡尔.希尔佩特大将(5.5)。
十八.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
1945年4月由南方集团军群(参见南方集团军群4)改编而成,总司令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194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希米亚被苏军围歼。&
十九.东普鲁士集团军群&
1945年4月组建,总司令为迪特里希.绍肯装甲兵上将,负责东普鲁士和维斯拉河三角洲地区的作战,1945拈月14日向苏军投降,这是大战期间作后一批成建制投降的德国部队。
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勃洛姆堡(Blomberg)
勃劳希奇(Brauchitsch)
莫德尔(Model)
魏克斯(Weichs)
龙德斯泰特
赖歇瑙(Reichenau)
李斯特(List)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
哈索·冯·曼托菲尔
屈希勒尔(Kuechler)
鲍卢斯(Paulus)
舍尔纳(Schorner)
里希特霍芬(Richthofen)
克莱斯特(Kleist)
雷德尔(Raeder)
米尔希(Milch)
施佩勒(Sperrle)
格赖姆Greim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1891—198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总是督促他努力学习,并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  1910年4月,邓尼茨在魏玛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接受舰上训练,后考入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秋天毕业后,分配到布雷斯特号巡洋舰任候补军官。是年冬,巴尔干战争爆发,邓尼茨随舰到地中海参加封锁黑山港,向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人耀武扬威。次年5月,参加西方列强在阿尔巴尼亚的登陆行动,阻止塞尔维亚人在亚得里亚海边定居。  1914年8月,德国对协约国宣战。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港外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正在港内上舰的法国登陆部队。不久,布雷斯特号与格本号战列舰冲出英国舰队的包围,平安抵达君士坦丁堡港,挂上土耳其的旗帜,帮助土耳其训练海军。在此期间,邓尼茨曾随舰袭击俄国诺沃罗西石油港和商船队,击沉了俄国罗斯特洛夫号巡洋舰。后来,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土耳其大修,邓尼茨被派往加里波利航空大队担任观察员和机场导航员。1916年9月,邓尼茨奉命回国到潜艇部队服役,从此他的名字与潜艇紧紧相连。那时,潜艇攻击战术只是单艇作战,一旦被敌舰发现,往往被击沉。1918年10月,邓尼茨因潜艇被击沉而被英军俘虏。邓尼茨从那次经历中,意识到潜艇战要取胜,就必须集中多艘潜艇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后,邓尼茨回国仍在海军服役。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军拥有潜艇部队,他曾任鱼雷艇上尉艇长,后在波罗的海海军军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28年晋升海军少校后,出任第4潜艇队司令。1933年晋升为海军中校,调任埃姆登号训练巡洋舰舰长,负责保障海军院校学员的训练。  希特勒上台后即开始重整军备活动,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定,德国立即公开组建潜艇部队。10月,邓尼茨担任韦迪根潜艇队司令,晋升为海军上校。邓尼茨认为,德国欲重新崛起,迟早要与英国发生冲突,而欲战胜英国,则海军的强大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面对着德国的港湾,恰好在德国进入大西洋的航路附近,如同一条栅栏,既能控制德国舰队的出海,也可控制大西洋的战线,加上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无基地,一旦军舰被击中,无法就近修复,所以海军发展的重点不是水面舰艇,而应是能够克服上述不利条件的潜艇;英国是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大西洋输入国内,德国可以用潜艇对英国商船实施袭击战和吨位战,切断其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因此,潜艇是实现德国海军战略的最有效的作战武器。  邓尼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采纳德国王牌潜艇艇长克雷契马的建议,在海上开始演练“狼群战术”,主要内容为:1.事先将若干潜艇组成“狼群”在敌船队的航道上垂直展开。由具有经验或资深的潜艇艇长担任群长,负责具体指挥“狼群”的协同作战。2.“狼群”平行搜索敌船队,艇与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狼群”正面搜索宽度300海里~400海里。3.任何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报告岸上指挥所,并命令艇群迅速航行至船队前方,白天在视距以外跟踪,夜间以水上状态逐次实施鱼雷攻击,对掉队的单艘舰船也可进行炮击。4.天亮前停止攻击,脱离船队至视距以外,日落后再次接近攻击。  根据其作战思想和战术方针,邓尼茨又提出潜艇建造方案,要求建造500吨左右的潜艇。这种潜艇前后均有鱼雷发射管,能同时携12枚~14枚鱼雷;下潜时间只需30秒,水下和水面操纵都很方便;时速可达16节,作战最大半径为8700海里。邓尼茨反对建造重型潜艇。  1936年,邓尼茨晋升为潜艇司令部司令后,从军官的选拔到训练计划的拟定,从组织战术演习到研究具体技术问题,都亲自过问,并同下级官兵保持密切的联系,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1939年1月,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扩大海军的“Z”计划,要求建造大型水面舰艇。邓尼茨坚决反对,根据在大西洋上进行的多次潜艇集群行动的演习得出结论:德国必须拥有300艘潜艇,其中100艘在基地检修或休整,100艘在海上航渡,100艘在作战海区执行任务,才能取得攻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胜利。可是目前德军仅有57艘潜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邓尼茨要求扩增潜艇数量。在邓尼茨的力争下,希特勒终于废止“Z”计划,而在1939年12月批准“限定海军造船计划”,规定在1941年底以前,建造392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因潜艇数量不足,邓尼茨只得实施“小群战术”,由3艘~5艘潜艇组成的编队在某一艇长的直接指挥下作战。由于当时盟军使用的声纳装置效能很低,德国潜艇可以接近到离目标3链~15链处发射鱼雷,所以仍取得很大战果。1939年9月3日,他下令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100多海里处突然击沉英国雅典娜号邮船,1400名乘客几乎全部丧生,其中有不少是美国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希特勒对外矢口否认此乃德军所为,对内严令销毁证据。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邓尼茨把U30号潜艇官兵调往U110号潜艇,然后有意制造了沉没事件。9月17日,U29号潜艇击沉英国无畏号航空母舰。10月14日,U47号潜艇潜入斯卡帕弗洛英国海军基地,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在此阶段,德军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只近400艘。1939年10月,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少将。1940年,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1年春,盟军加强护航和反潜措施(如反潜舰、装有定向器的飞机),使德国的攻击受挫。邓尼茨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一方面,坚决要求空军支援潜艇作战,首次提出航空兵与潜艇的“战役与战术协同动作是极为重要的”。经过有力交涉,希特勒命令驻波尔多的第40飞行大队在进行远距离侦察方面隶属潜艇司令部。另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战前制定的“狼群战术”,即把30艘~40艘潜艇编成一个“狼群”,再分为侦察和突击两个艇幕。侦察幕各艇间隔30海里~40海里,突击幕各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两幕的战役纵深保持在50海里~100海里之间。稍后,邓尼茨又修正战术,将两幕分为侦察、预备进攻和突击三幕。修正后的“狼群战术”使潜艇不再躲避盟军的护航警戒舰艇和飞机,一旦发现目标,所有潜艇都浮出水面,全速接近目标,用高炮射击护航飞机,用鱼雷攻击护航舰和运输船。  由于指挥得当,邓尼茨的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浩劫。1941年4月至12月,共击沉盟军325艘运输船,总吨位约158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1942年,德国潜艇每月击沉盟军商船近97艘,总吨位达5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商船2828艘,总吨位达吨,击沉击伤盟军军舰115艘,给同盟国特别是英国造成极大的困难。英国海军惊恐地认为:“邓尼茨炸沉我们的商船是在慢慢地绞死我们,……他是自荷兰勒伊特以来,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1943年1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而辞职。邓尼茨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为海军元帅。  然而从1943年4月起,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已走下坡路,击沉商船和运输船的吨位逐月下降。尽管邓尼茨针对盟军反潜力量的加强而相应改变了战术,但是德军再也不能把握主动权了。1943年5月24日,邓尼茨下令停止在北大西洋对盟军护航运输船队的作战。  1944年7月21日1时,邓尼茨在柏林发表广播讲话,强烈谴责刚发生过的暗杀希特勒行动,表示海军一如既往效忠元首。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将德军尚占据的德国领土分为南北两个地域,任命邓尼茨为北部地域德军总司令。次日,邓尼茨用飞机把1个海军营运入柏林,保护希特勒的安全。这时,纳粹德国内部分崩离析,连戈林、希姆莱都在考虑退路,第三帝国要员中只有邓尼茨和戈培尔仍然真心效忠希特勒。因此,4月30日,希特勒在自杀前指定邓尼茨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帝国总理。戈培尔自杀后,邓尼茨又兼任总理职务。邓尼茨在普伦接到上述任命的电报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后,立即通过汉堡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文告,号召德国军民继续在东线负隅顽抗,暗地指示西线的德军向盟军投降,以使战后德国有更多的人口领土能继续保留在资本主义世界里。5月2日,邓尼茨将大本营移至弗伦斯堡。5月5日,邓尼茨派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去兰斯求见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次日又派约德尔去兰斯,再次恳请盟军接受德军投降。5月8日,邓尼茨向全国发表投降的广播文告,次日派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签字投降。德国潜艇部队则根据邓尼茨从前制定的“彩虹计划”,将224艘已上浮的潜艇全部凿沉。  1945年5月23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1946年10月,邓尼茨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邓尼茨从施潘道监狱刑满获释后,定居在奥尔,但仍为顽固不化的纳粹分子。1980年10月24日,邓尼茨病死
勃洛姆堡(Blomberg)
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
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
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
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
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
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
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
勃劳希奇(Brauchitsch)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
弗朗兹哈尔德(1884――1972)
纳粹德国陆军一级上将。1884年生于德国。1902年从军,1914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职于德军总参谋部,任巴伐利亚亲王的参谋军官。1935年任步兵师长,获陆军少将军衔,193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36-1942年在陆军总参谋部先后任第二、第一总作战官。1938年9月接替路德维希·贝克任陆军总参谋长。在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辞职后,哈尔德继任成为德国陆军总司令。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参与指挥苏德战争。苏德战争失败后,1942年9月被解职入预备役。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事件发生后,盖世太保逮捕了哈尔德并指控他参与了这个阴谋。他被送入达豪集中营关押直到1945年才被盟军解放出来。1945-46年为美军羁押,后于美军军史局合作研究“二战”史料直到1961年。尽管1946年哈尔德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提供了不利于纳粹头目的证词,但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人指出:哈尔德与希特勒的分歧仅仅是基于军事问题,而非对纳粹哲学的批判。
蔡茨勒(1895-1958)
  年轻精干、意志坚强的蔡茨勒心里明白希特勒选任他接替国防军参谋总长职位,是由于他一直对元首唯命是从。但当德军对苏作战面临灭亡的危机时刻,良心和职责使他难以再从命于固执己见、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尽管他苦心周旋,也难逃与德军同样悲剧的结局。
  1942年9月24日,德国国防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被希特勒撤了职,较之年轻得多的蔡茨勒将军接替了他的职位。蔡茨勒素有意志坚强、年轻精干的美名。如果说他的前任从年龄和服役时间上是最老的高级将领,并比各集团军群司令享有更高威望的话,那么蔡茨勒是靠自己的行动来树立威信,从而继任了参谋总长这一职务的。
  希特勒很不喜欢总参谋部由具有独立性很强的人来领导,他希望占据这一职位的是一个他可以信任,并且永远都完全服从于他的人。因而他挑选了蔡茨勒,蔡茨勒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以前,他对希特勒一直是唯命是从,现在他希望自己担任这一职务能得到希特勒的信任,并在希特勒面前能赢得发言权,用好感来产生影响。
  但是,蔡茨勒又不想使自己完全成为一个普通的执行者,他还要保留坚持自己观点的一分天性,这就使他处于矛盾的境地。当身居高位的将军们在战役和战略问题上同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时,都希望蔡茨勒能支持他们的意见,以防希特勒因固执而引起大的灾难。对他的希望,也正是他们赞赏和支持这位新总长的原因所在。希特勒却不能容许将军们怀疑他一贯正确的思想主张,他不认为谁能对德国和历史负有责任,只有他自己才负有全部责任。他极不赞同反对意见者的自我表白,因而要求蔡茨勒不要有自己的决心。这使蔡茨勒左右为难。
  要说蔡茨勒的经历,当参谋长似乎成了他的职业。他1895年出生,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而开始了军人生涯。1937年至1938年,他成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中校军官。1939年升为上校,出任第六十步兵师师长,这是他担任的唯一较高级主官职务。同年9月调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3月,任第一坦克集群参谋长。1942年升少将,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这年9月,接替哈尔德任国防军参谋总长。
  蔡茨勒上任总参谋长遇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正等待增援和突围的命令。他经过反复仔细的论证,深信从总的局势看已不允许派援军去解救被围的集团军。所以一再要求希特勒准许保卢斯的集团军突围。
  起初,希特勒还犹豫不决,经过深入研究商讨,蔡茨勒的论点终于对他起了作用,但希特勒要求先向他报告对该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时的需求量。戈林不顾供不应求的现实,轻率地承诺可以保证对被围德军的空中供给。这引起了蔡茨勒的激烈反对,他的良心不容许轻易葬送几十万人的军队。所以提出建议和警告就显得义不容辞,这便使他不可避免地同“元首”之间发生冲突。这是他第一次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意见。为了缓和关系,他一再表白说自己的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冷静判断情况而得出的结论。
  希特勒对自己新提拔的这位参谋总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当然顿起反感,他不顾蔡茨勒的激烈反对意见,一挥手说问题已经解决了,不必再多言。
  空中补给实施后,几乎不可能满足被围德军一昼夜的各种物资需要,只好又派增援部队前去解围。当德军霍特将军指挥的由4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和3个野战航空兵师组成的突击集团进攻到距离合围圈正面50公里处时,蔡茨勒再次向希特勒坚决要求让第六集团军突围,同霍特的突击集团对进。结果,希特勒和蔡茨勒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希特勒固执己见,就是不下达突围命令。最后,霍特将军的突击集团在苏军的猛烈反击下停止了进一步推进,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陷入了绝境。194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提出“体面投降”的建议,遭到拒绝。10日,苏军开始压缩合围圈。14日合围圈内赖以补给的机场落入苏军手中,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月底被围德军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不得不被迫投降。第六集团军垮掉了。身为参谋总长的蔡茨勒,眼巴巴看着近30万人马由于指挥不当而走向灭亡,心里的滋味就似喝下了半瓶子醋,别提有多酸楚了。
  早在斯大林格勒陷落以前,苏军就在顿河发动了第三次突击,德军在沃罗涅什和高加索之间的全部集团军受到莫大威胁。
  蔡茨勒尽管知道希特勒已开始对自己反感,仍不断提出要求,让高加索的德军撤出来。希特勒根本不打算这样做,其目的就是不承认1942年高加索的各次战役已经破产。直到德军A集团军群的所有退路都面临被苏军切断的危险时,蔡茨勒才说服希特勒下令从高加索撤退,侥幸靠着蔡茨勒灵活的计划布署和集团军群长官良好的指挥素质,德军两个集团军才避开了苏军预定的合围,退过了顿河。
  但是在德军第二集团军和坦克第二十四军反意大利山地步兵军被苏军合围时,蔡茨勒怕一再得罪希特勒而控制自己少提意见和要求,缺少了一个军人应有的正直和魄力,让希特勒下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命令,结果这些部队伤亡惨重,剩下的人员也疲惫不堪于一战。
  蔡茨勒总结了德军这一阶段战斗失利的教训,写了一个意见报告给希特勒,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同。在希特勒的指示下,他重新大规模变更了德军南翼的兵力部署,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曼施泰因元帅在1943年2月22日前集结了大量兵力,从两面对苏军发动了攻势,深深楔入了苏军的攻击队形,夺占了洛佐瓦亚等大片地区,把苏军全线逼过北顿涅茨河对岸。并于3月13日和15日重新攻占了格赖沃龙与哈尔科夫。
  对于这个胜利,蔡茨勒是清醒和冷静的,在战役成败面前,他一惯表现出镇定自若,从不飘飘然和惊慌失措。他此时已预见到德军将在近期的战斗中耗尽自己在东线的最后一些预备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那么,一旦战场上出现稍微严重一点的态势,就将完全束手无策。因此,他竭尽全力,企图使至今仍以近乎病态的固执态度禁止主动放弃既占地区的希特勒同意大大压缩两个正面,以能够立即缓和紧张状况。他指出:如果德军从杰米杨斯克基地撤出,那就意味着不必再扼守200公里的正面。从勒热夫-维亚济马基地向斯帕斯杰缅斯克、别雷一线撤退,也能使战线总长度缩短200公里。这样就能腾出约10个师的兵力,用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希特勒又一次被蔡茨勒说服,终于下达了有计划撤出两个基地的命令。蔡茨勒对退却的组织实施很成功,部队的行动十分迅速和有条不紊。
  当春天泥泞时节到来时,德军已缩短了绵亘的战线并构筑好了防御工事,预备队也已配置完毕,战斗能力和机动性大大增强。
  由于德军态势比前些时候大有改善,希特勒企图再次进攻,目标选在了库尔斯克以西。他毫不客气地推翻蔡茨勒送来的总参谋部情报部门关于苏军配署情况的研究结果,认为是在夸大敌人的力量,并无根据地对敌人的强大加以渲染。而且他经常这样做,造成蔡茨勒有好的建议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7月5日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德军以惨重的损失而告败,苏军随后发起大规模反击,在很多地方突入德军防御阵地,挺进向第聂伯河。苏德双方的攻防战交织在一起,非常激烈。
  蔡茨勒的参谋总部这时忙得不可开交。他领导这个庞大的指挥机关一面收集集团军一级的战报,进行处理和总结成功粉碎苏军突破企图的范例;一面及时了解苏军的调动情况,开动无线电侦察细致监视敌方的无线电通信,以便总能抓住并提供敌方组织指挥通信的准确情报;还派出侦察分队通过紧张的活动获取战术资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特别在利用炮兵仪器观察方面效果更佳,在苏军炮兵进行必不可少的试射时,德军准确计算出了苏军的炮兵数量和配置,既有利于对其打击和压制,又能使步兵有准备地减少伤亡。
  为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蔡茨勒建议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完毕的预备队,以便截断对方的突击队形和实施反突击,也就是在利用第一线防域阵地拖住敌人进攻的同时,以防御的较小兵力造成苏军更多兵力损失,这种损失往往20倍于防御者。然后用突然的反击夺回失去的阵地。可是希特勒的拙劣指挥令他很失望。德军第二集团军的防御出现了危险态势。中央集团军群长官报告说情况越来越不利,应当紧急采取根本性措施,需要向西退却。蔡茨勒赞同这个意见,他现在也学乖了,每当遇到希特勒执迷不悟时,他就从陷于危险情况的集团军群长官的报告中援引有说服力的实据,以他人意见说服希特勒,一来充实自己的论据,二来能强调严重性。希特勒是不容易说服的,他禁止任何退却,并命令蔡茨勒再询问一下战况。对于蔡茨勒的询问,中央集团军群长官立即作了答复,认为已无法继续坚守。在蔡茨勒的周旋下,该团军群总算得到了退却的命令,撤到了新的防御地区。
  苏军连续3个月的大规模进攻,使德军处境越来越严峻。蔡茨勒主张战线再缩短三分之一,从而给统帅部腾出庞大预备队。但是希特勒不同意这种能节省兵力,战役上又有利的计划,不言而喻,他的防守欠考虑政治和经济理由。到11月份,德军第二集团军左翼在戈梅利地域被苏军截断,中央集团军群长官和蔡茨勒作了一切努力,也未能使希特勒准许撤退。结果不但丢了防御地区,而且损失极大。希特勒不准任何战场上的德军撤退,但任何地方的德军都在撤退,因为苏军攻势强大得难以抵抗。到1944年上半年,由于德军数败,希特勒频频撤换高级将领,对蔡茨勒这位参谋总长也渐渐失去了信任。因为该总长总是提出退却的建议和警告。然而,蔡茨勒如果不想毁于凭职业特点进行的无休止的抗争,那他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就应该辞去职务,不管那样会对他本人产生怎样的后果。
  1944年6月14日,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召开了有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会议,推测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结果否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报告,蔡茨勒与希特勒都认为苏军攻击重点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正面,并把大部分坦克部队都集中向那里。但是,实际证明德军总参谋部和希特勒都错了。苏军打击的重点恰恰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中央集团军群由于没有坦克部队的加强,迅速被击溃。十天之内,三个集团军陷于被围歼的境地。如大梦初醒的蔡茨勒很快了解到危险的严重性,并认为所发生的战事在意义上已远远超出中央集团军群的范围。因此必须定下适应整个东线范围的决心。他向希特勒建议,现在只能定下这样的决心:把一直还在波洛茨克--纳尔瓦一线防守的北方集团军群撤到陶格夫匹尔斯、里加一线,腾出一个集团军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北翼。希特勒用置若罔闻的态度来对待他的总参谋长这一较明智的主张,所以在东线德军的历史上又开始了新的悲剧。到7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部分部队走向了灭亡,北方集团军群也被切断了退往东普鲁士的道路,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被逐过了维斯瓦河与布格河,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也在节节败退。
  东线德军被苏军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西线德军最难过的日子也来临了,盟军在一系列的作战之后,于1944年6月6日发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此前,希特勒一心想打败布尔什维克主义,始终没有认识到第二条战线将带来的危险。他拒绝了西线最高将领龙德施泰特元帅和隆美尔元帅的请求,即巩固东线,将一些师调往法国以打败盟军。这样就使盟军的对手只有兵员不足的56个德军师,而在苏联,德军投入了157个师。德军总参谋部偏重苏德战场的作战计划,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战败责任。
  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前,盟军在时机、地点和使用的手段这三方面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精心策划的欺骗活动,并向敌方散布了大量的假情报。盟军还破译了德军的通讯密码,并制造了一种系统能够即时把德军的密电解译。而蔡茨勒的总参谋部始终认为德国的密码是用机电组合方式编制的。这种代号为“谜语”的密码绝对不可能破译,因为据他们计算,一位最有经验的破译专家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几辈子的时间也无法译完所有方案。可正是这种“谜语”和那些假“军舰”、假“军队”及40多名双重间谍的假“情报”,使蔡茨勒和他的元首陷入了假的迷魂阵中,从而把大多数部队按盟军希望的那样部署在了加来一带。
  更糟糕的是希特勒没能及时解决龙德施泰特与隆美尔两位将领关于坦克部署的最佳方案的争端,在放在前线还是放在后方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蔡茨勒身为总参谋长又不想多言。
  6月6日早晨,在空空荡荡的英吉利海峡沿岸睡大觉的德国官兵,在天刚蒙蒙亮时醒来,看到的是海面上一直布到远处天际的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舰船。
  盟军此刻出动了37万名陆海军官兵,分乘5300艘军舰和船艇,直奔诺曼底海滩。炮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成百上千的登陆艇穿过风急浪高的海面疾进。6时30分时,15000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步兵在两栖作战坦克的支援下,在若干地点冒着德军的猛烈火力登上滩头,并向他们面前的德军工事防线发动突击。同时,大批美国和英国的伞兵也在这块长50英里的突击登陆区的东西两端跳伞着陆。12000千架飞机隆隆地飞在空中,朝德军阵地成吨成吨地扔下炸弹,进行“地毯式”的轰炸。一时间,海水被鲜血染红,大地在呼啸声中战栗。盟军在与德军展开的残酷较量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天就有上万名士兵倒在了海滩上或淹死在海浪里,伞兵空降师只剩下不到40%的战斗力,美军空降八十二师伤亡率达76%,一○一空降师副师长唐·普拉特将军阵亡,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此泪水盈眶。但他们终于把希特勒德国“坚不可摧”的“大西洋防线”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攻入了欧洲大陆。
  情况不明的德军指挥机关迟迟没有行动,蔡茨勒和他的总参谋部的注意力全在加来方向,还以为诺曼底进攻只是佯动。隆美尔元帅这一天正在驱车返回拉罗什吉永的途中,他的指挥部找不到他。最先正确反应过来的龙德施泰特元帅紧急要求调动两个坦克师立即投入反击,好把登陆的盟军赶下海去(隆美尔早就主张必须在战斗开始后的几小时之内把入侵者赶到海里,这是海防战原则)。可是这两支部队不归他管,需要得到元首批准。他找蔡茨勒想办法,蔡茨勒又去请示希特勒,而希特勒正在睡觉,一觉睡到中午。不敢惊醒元首好梦的蔡茨勒在此时负有一定的拖延时间的责任,不管他把责任推到最高统帅部的谁人身上。这一拖延是致命的,等到批准,坦克师就来得太晚了。英军参谋长布鲁克事后对一群惊呆了的将领们说:“我真想同他(希特勒)握手,他对我们来说能顶40个师”。
  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后,使德国处于被迫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为德军的最后彻底失败敲响了丧钟。
  此时的蔡茨勒深深理解了他的前任哈尔德认为面前的敌人是不可战胜的道理,现在这敌人已变成了两个。东线的敌人是世界上最顽强的,据在前线作战的人员描述,苏军的许多坦克和飞机上写着:“为了季娜伊达,图斯诺洛博娃战斗!”那是位女卫生员,她从战场上救出了128名伤员。在1943年争夺戈尔舍奇诺耶火车站的战斗中,她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脚,但她仍在广播里号召苏联人同德军战斗到底。西线敌人的顽强也不亚于东线,在争夺诺曼底的奥马哈海滩的战斗中,盟军一个最先登陆的连队在德军猛烈的火力下伤亡惨重,一个上尉军官已中弹倒下,还激励士兵越过防御障碍进攻,他高喊着:“带着铁丝剪前进!”
  如此顽强的对手已十分可怕,对方的武器装备更让人心惊,盟军的飞机飞过天空,就像天空中有一座大工厂一样,发出震耳的隆隆声。如果说在东线,德军与苏军是人与人作战。那么在西线,就是人与机器在作战。德军打的每一枪,都会遭到对方以百倍的火力还击。那夏季阳光下遍野的德军阵亡者尸体无人收埋,尸臭就连驾驶轻型自行火炮、飞行驾驶员都能嗅到。
  蔡茨勒精神状态极不好,加上他未能避免作为一个军人同“元首”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艰难的抗争最后使他决心摆脱这种境地,7月里他终于写了辞职请求。希特勒其实很早就失去了对蔡茨勒的好感,巴不得他能尽快离职。接到这位参谋总长的辞呈后,立即免去下他的职务,任命坦克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接替了他。
  以唯希特勒之命是从而又常同希特勒发生冲突的、矛盾的蔡茨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捕,送交纽伦堡受审,后被释放,死于1958年。
  他曾留下一部分反映他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那一时期的日记手稿,对二战期间德军的活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他记录的其参谋总部的活动,对军事研究很有作用。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1908年,他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后又回到了原部队。1911年,古德里安和Margarete Goerne相爱,但他父亲认为他还太年轻而不应该过早结婚,因此派他到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1913年,他终于和Margarete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二战期间都跟随装甲部队作战,老大后来成为了一名将军。
  1913年10月,他与在汉罗福省驻防时相识的玛加丽特哥尔尼小姐结婚。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22年,他调到陆军运输处,开始确立机械化观念。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以至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访问这位年青的军官。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于是,古德里安逐渐有了名气。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系统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术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逐渐萌生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体,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的战术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机动、攻击、迅速的“”理论,也为古德里安欣然接受。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使古德里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付诸实践的机会。
  1930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特勒非常欣赏古德里安坦克战的理论和实践,他不仅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满足装甲兵发展的需要,而且每当演习和试验新坦克时,他都亲临现场。当他第一次参观古德里安组织的坦克群进攻演习时,面对排山倒海的钢铁洪流,他高兴得:“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1935年3月,彻底撕毁了,德国陆军当年就把一个装甲旅扩编为三个装甲师,每个师有561辆战车。古德里安是其中的师长之一。
  古德里安的过人之处是他的战术远见。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1936年至1937年,他写了一本名叫《注意——装甲兵》的书,书中阐明了他以后在战争中运用的坦克战术。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事项。这一年,德国又试制成功了两种新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同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古德里安率两个装甲师打头阵。尽管路上有些战车因技术故障而抛锚,但还是在两天之内前进了数百公里,创造了部队机动速度的新记录。从而显示了装甲部队的优越性。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军军长。这个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执行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也使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古德里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中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轻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横冲直撞,锐不可当,强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筑垒地域,17日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前卫装甲部队在布格河畔的符沃达瓦会师。古德里安像隆美尔一样,从来不在后方指挥,他总是乘坐装甲指挥车与先头部队一同前进,靠无线电同他的指挥机关和各师师长保持联系。有时由于前进速度过快,甚至进入己方的炮击区而险遭厄运。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他所在的19军属伦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1940年5月,该军作为在色当地区的攻击主力,从法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5月13日就渡过马斯河。一天之后,古德里安坦克军在色当以西和以南扩大了桥头阵地,并击退了法军第三装甲师的多次反击。当时在他看来,只有两件事可以阻止装甲部队的前进,即汽油耗尽和到达英吉利海峡。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的古德里安及一些前线指挥官们认为,这无异于放弃奇袭,会丧失一切初步战果。于是他们据理力争,终于获准作进一步的“强力侦察”,“扩大桥头阵地”。古德里安对这项命令加以灵活解释,率领部队沿索姆河一线神速前进。5月18日到达圣康坦,19日强渡索姆河,20日其前卫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接着又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22日占领布伦。6月初,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所部又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创造了现代史上空前的胜利。
  1941年6月28日,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兵团属中央集团军群,担负了向莫斯科方向突击的任务。战争初期,他们节节获胜,10月份,曾攻到距莫斯科几十公里的地方。但到12月初,由于冬季的来临、苏军的英勇抵抗和德军战略目标分散等各种原因,进攻莫斯科之战以失败告终。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职,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闲散生活。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之后,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组织和训练。在他任职期间,德国著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的事件败露后,与此事无关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这时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1945年3月底,希特勒免去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职务,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获释。
汉斯.克莱勃斯(Hans Krebs,),纳粹德国陆军二级上将,早年曾经担任德国驻苏联武官,受到过斯大林的接见,精明能干,讲求实际,能说流利的俄语。曾担任过陆军元帅莫德尔的参谋长。1945年3月接替陆军一级上将古德里安担任陆军参谋总长。1945年柏林被围期间支持威德林的突围建议,但遭到希特勒和陆军元帅凯特尔的拒绝。从苏军进攻柏林开始,克莱勃斯和凯特尔、约德尔、布格道夫等人一直在地堡内,成为最后留守在希特勒身边的军事将领之一。希特勒自杀后,克莱勃斯代表德军前往苏军指挥部与崔可夫谈判,要求停战,但是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克莱勃斯与布格道夫等人在地堡内开枪自杀。
平民出身的战将勒布(1876年~1956年)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出生在莱希河畔兰茨贝格的一个平民家庭。1895年中学毕业后,到巴伐利亚野战炮兵部队服役。1897年考入炮兵和工兵学校。1900年随所在炮兵部队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参镇压义和团运动。回国后,于1903年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深造。1907年起,先后在巴伐利亚参谋部、柏林总参谋部、炮兵射击学校和战炮兵第10团任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第 1巴伐利亚军司令部第 2参谋官、巴伐利亚步兵第11师首席参谋官,转战东、西战场,参加了戈尔利采附近的大突破战等战役。平民出身的勒布因战功卓著而被晋封为爵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 &&& 1918年大战结束后,他重回巴伐利亚军参谋部供职。在1919~1927年相继担任巴伐利亚军政部陆军司司长、柏林国防部司长、第2军区参谋长、第7军区参谋长和炮兵第7团长,军衔由少校递晋为上校。1928~1933年,又连续升任第5军区炮兵指挥官、第 7师师长兼第 7军区司令、巴伐利亚邦军事指挥官和第 2集团军司令;军衔也由上校递晋为中将。由于他主张防守战略,与希特勒的进攻战略格格不 入,故于1938年 3月晋升为上将后被批准退役。   1939年欧战爆发后, 因作战需要又被召重新服役,出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他对希特勒闪击西欧不满,甚至骂之为“骗人的笨蛋和罪犯”。1940年 5月率部对马奇诺防线实施佯攻,从正面牵制法军,配合主攻的集团军群迅速击败了法国。 同年7月晋升元帅。12月,调任陆军总预备队集团军群司令。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由东普鲁士突进,企图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夺取列宁格勒,但未能得逞。由于违背希特勒的意志,擅自准许部分部队撤退,于1942年元月被希特勒解职。
勒布被解职后,隐居于霍恩施旺高。1945年5月2日,美国宪兵在该地将他逮捕。 1948年 10月28日,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实施侵略战争”的罪名对其提起公诉。最后判处 3年徒刑,因宣判之前已关押3年多,故宣判后即获释放。1956年4月29日病逝,活了80岁
von Kuechler, Georg
  晋升元帅时间:1942 免职时间:1944.1 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
  陆军元帅。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莫德尔(Model)
1942年元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在苏尼茨基附近,苏军在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实施突破,并向斯摩棱斯克迅速前进,使撤退中的第4集团军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中旬,第4集团军堵住了战线的缺口,与第2装甲集团军重新相接,但突入的苏军拦截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纵队,并且在其游击队的配合下袭扰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后方。
不仅如此,苏军优势兵力还在鲁萨、拉马和加里宁以北发起攻击,并把德军部队压迫到尔舍夫和格沙茨克地区。苏军还把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坦克部队从这个突破口内长驱直入,一直冲到德军背后而到达科尔穆-维里基鲁基一线。苏军一部向南迂回,突破德军在尔舍夫以西的警戒线,冲入第9集团军背后,另一部则突进到维亚济马。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均被包围。
德军阵线一片混乱。几小时以前还在后方的德军指挥机构,很快就被苏军的突击队捣毁。在第一线大后方的汽车纵队,突然遭到苏军坦克的袭击。撤退中的一线部队也被苏军包围。谁也分不清哪里是前方和后方,部队之间无法取得联系。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沉着的情绪。这个人就是被围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
莫德尔上将于元月20日到达德军最高统帅部,请求派一个装甲军归他指挥。希特勒答应了,并要把这个装甲军用于格沙茨克地区。而莫德尔根据战线的实际情况,要把兵力用于尔舍夫地区。激烈的争论因此而发生。希特勒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这时,莫德尔以冷漠和嘲讽的语气向希特勒发问:“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挥第9集团军,还是我在指挥?”希特勒惊诧得抬起头,随即语气强硬地说:“我命令你把部队用于格沙茨克!”莫德尔仍不服从,并坚决反对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挥权。他说,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而最高统帅部的人只能按地图进行判断。
希特勒终于让步了,但他强调说,莫德尔必须对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负责。
战争的进展证实了莫德尔的判断,苏军果然向尔舍夫进攻。这样,莫德尔在激烈而损失惨重的战斗中,不仅击溃了进攻的苏军部队,而且也稳住了自己的战线。在尔舍夫的冬季战斗中,莫德尔显示了军事才能,获得了希特勒的信任。
莫德尔1891年元月24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廷根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父亲是师范学校的教员和普鲁士皇家乐队的指挥。他1909年起在德意志帝国军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西线部队作战,曾短时间在参谋本部服务,尔后参加凡尔登战役,曾因数次负伤而获得高级勇敢勋章。
战争结束,莫德尔已是上尉,继续在陆军中服务,曾担任步兵第2团团长。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本部技术司司长。他当时的长官曼施坦因将军夸他是群弱中的强者,并喻之为“鲤鱼池中的梭鱼”。
1938年,莫德尔晋升少将。一年后升任驻德雷斯顿第4军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强大的波兰部队。
波兰投降后,莫德尔升任布施上将指挥下的第16集团军参谋长。该集团军曾属于A集团军群,战斗在莫塞尔河上游的特里尔一带,曾突破马奇诺防线而占领凡尔登。1940年11月,莫德尔晋升中将,并重新担任指挥职务。
在东方战役中,莫德尔最初指挥第2装甲集团军的先遣部队第3装甲师,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早在1941年7月9日,他就因勇敢突进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十月间,希特勒晋升他为装甲兵将军,同时任命他为部署于莫斯科以北的第41装甲军军长。
1941年10月2日,第3装甲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攻击。先头部队在夜间已经看得见苏军防卫克里姆林宫的高炮部队发出的炮火。但是,此时德军已是精疲力尽,伤亡越来越大,补给日益减少,燃料弹药运输中断,致使攻击受挫。莫德尔所部第6装甲师坦克团所受损失最大,可以使用的坦克只剩下10辆。莫斯科未能攻下,希特勒愤而撤销了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的职务。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也奉命退役。第9集团军司令施特劳斯因并获准辞职,莫德尔于1942年元月接替了他的职务。
不久,莫德尔解除了该集团军被苏军包围的威胁,因而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从此,莫德尔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在战斗中,他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敢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和严格的管理。他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便同上级有分歧意见也毫不隐瞒。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而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他还注意亲自过问后勤事务。
由于红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已很难获得决战的胜利。国防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陆军参谋长蔡茨勒将军不同意这一方案,他仍然主张不失主动地大胆实施更大规模的作战。
希特勒最初也是犹豫不决,但他终于同意了蔡茨勒的意见,于是决定以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为作战目标。苏军在该地带深入德军阵地宽约200公里,深约100公里。德军计划用钳形运动围歼该地区的苏军。
这一代号为“堡垒作战”的攻势,按计划应于4月开始。中央集团军群已命令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完成作战准备,从奥廖尔向库尔斯克突进;而南方集团军群则派遣所属第4装甲集团军由南方对此目标突进。
希特勒不同意四月发起攻击,他要使用新型坦克参战,致使日期一拖再拖。莫德尔根据空中照相侦察情报指出,他的第9集团军很难在这种遍布野战工事的地形上前进,必须实施另一种攻击战术,否则就应放弃“堡垒作战”。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元帅不同意莫德尔的看法。他认为,攻击地区的苏军野战工事并没有那么多,许多阵地是苏军已经放弃了的。
直到1943年5月4日,希特勒仍未下定决心。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参谋长一再催促下,经过若干次会议的商讨,最后才决定7月5日发起攻击。可是,宝贵的战机已经延误。7月9日,各部队进攻受阻,莫德尔的军团仅前进18公里,第4装甲集团军也遭到苏军的反击。7月13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堡垒作战”。
当苏联各集团军八、九月间把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逼退时,莫德尔被迫把第9集团军和也受他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撤至第涅伯河,并于10月初在那里构筑了一条新防线。本来,希特勒不让莫德尔后撤而令其固守。但莫德尔不听这一套,他向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说:“请你报告元首,莫德尔不执行这样的命令!”他甚至敢于向希特勒呈上报告,指出后者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并亲自来到元首的统帅部面陈意见。希特勒竟然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称之为“东线的救星”。
但是,到了1943年11月,莫德尔上将受到了贬谪,他的集团军司令之职被免除而调任预备指挥官,听候任用。
1944年元月,当苏军在列宁格勒南方和西南突入德军阵地时,希特勒又起用了莫德尔,并任命他为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德军在列宁格勒前方曾面临一次危机,但莫德尔在短时间内就巩固了德军的防线,救出了被围部队,并击退了深入阵地后方的苏军。他的指挥秘诀是:果断的决心,周密的部署,准确的实施。
三月间,苏军把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压迫到布格河后方。这完全是希特勒瞎指挥的结果。但希特勒把责任完全推到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两位总司令身上,因而把他们都免去了职务,他们的继任者分别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莫德尔晋升为元帅,他指挥部队在喀尔巴阡山前方和东加里西亚成功地建立了一条连贯的防线,并阻止了苏军的前进。
但立刻又发生了新的危机。6月,中央地区苏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歼灭了德军2个集团军,突入了德军阵地西侧很远的地方。莫德尔奉命来到这一地区,接任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职务。在艰难困苦和伤亡惨重的战斗中,他制止住了部队的溃退,并集中残部建立其一条新的防线,还歼灭了突入德军阵地纵深的苏军第3装甲军。希特勒为了表彰莫德尔成功的防守,赠予他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这是一种高级荣誉勋章。
莫德尔同时接任了服毒自杀的克鲁格的职务,成为行将崩溃的西战场总司令,并兼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希特勒指望依赖莫德尔的“出色”指挥使战局获得转机。
但西线的败局已不能单靠决心、毅力和严格要求所能挽回。盟军的空中优势使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不断突入。此时,希特勒不顾龙德施泰特上将和莫德尔的反对,命令实施1944年12月16日的阿登攻势。由于兵力的不足,攻势最终受挫,在亚琛周边损失惨重的战斗中,莫德尔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挽回败局,他的B集团军群已被美军部队压迫到莱茵河东岸而被围于鲁尔工业区。 1945年4月17日,鲁尔工业区已落入美军手中两天,各条路上都有被俘的德军队伍在行进。莫德尔带了三名军官和几个士兵从拉廷根附近的美军纵队中逃到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中。在那里,他告知随从人员,他要自杀,并让他们将他的尸体埋在选定的一棵松树之下。三名军官竭力劝阻,莫德尔不听,握着他们的说说:“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绝望,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即开枪自杀。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1880年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1897年,博克服役,毕业于波茨坦军官学校。18岁时就已经是少尉了,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起,博克担任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参谋官,并获得德意志最高战争勋章。&&&&1929年,博克任第1骑兵师师长,同时晋升为少将;1931年升中将;1935年升为上将。&&&&1938年晋升为大将,博克指挥第8集团军群进占奥地利;率第2坦克群进占捷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9月,在闪击波兰时,博克是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他指挥所部与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了波军主力,迫使其全部缴械。10月起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5月10日,他指挥的“B”集团军群进攻法国,很快突破马斯河防线,并最终迫使法国于6月18日投降。&&&&7月19日,博克因为战功卓著而晋升为陆军元帅。&&&&1941年6月进攻苏联时,博克陆军元帅指挥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先后攻占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斯摩陵克等地,每一仗都是一次歼灭战,消灭苏军不少于100万。&&&&在进攻莫斯科问题上和希特勒发生激烈争吵,在飞机上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这为他日后的被解职留下了伏笔。博克陆军元帅准备乘第一辆装甲车冲进莫斯科,由于众所周知的诸如天气、苏军力量的强大等等因素,12月,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失败。博克陆军元帅的手下让他把责任推给希特勒,再发动兵变,他拒绝了。他的辞职被希特勒批准。&&&&1942年1月,他短暂地接任南方集团军司令,因为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而被解职并告老还乡。非常遗憾的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而希特勒错了!如果当时德国将进攻高加索的兵力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真不知道战争会是什么样子?&&&&博克元帅的倔强性格是使他失宠的重要原因。因为资历老,他的部下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费迪”,曼施坦因是他的门生,古德里安、霍特等名将也都曾是他的部下。但博克元帅对他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总是直言不讳,不留情面。他曾发现古德里安的部队战车上覆盖着鲜花,就曾严厉地批评过古德里安。因为博克元帅代表着德国陆军的传统,又比较梗直,对于要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希特勒来说,这类人不是他喜欢的。军中为博克说话的人也不多。所以,此后博克陆军元帅只是在最高统帅部挂了一个虚职,再也未获启用,直到1945年5月5日死于英国空军的空袭。
克鲁格(Kluge)
同大多数德国陆军指挥官一样,克鲁格也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并以效忠君王与祖国为最高目标。他于1882年10月3日出生在波森,父亲曾被封为贵族并晋升中将。克鲁格曾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过训,曾因舍身救人而获得一枚奥尔登堡救生奖章。他学业优良,被同学们称为“聪明的汉斯”。
1901年,克鲁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鲁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战争失败后,克鲁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鲁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
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鲁格晋升为上将。
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5月25日,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
德军重新部署,克鲁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于6月5日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于6月8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
6月14日,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鲁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10月3日,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典开始驱赶穆斯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