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始的沙特碰上1990年世界杯埃及队队几点看比赛?

(Michelle)
(向日葵小姐)
(爱自己的桃子)
第三方登录:沙特队跟埃及队国内时间是几点?_百度知道
沙特队跟埃及队国内时间是几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100%
由于实行伊斯兰历,周五是礼拜日,下午4点钟之前,所有的商业部门都关门。沙民众每天5次祷告,其中午以后的4次祷告期间,商店和政府部门都会停止运作,因此出门办事需要根据祷告时间予以安排,以免吃闭门羹。沙特各部门的工作时间较其他国家也有不同:政府部门原则上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7:30至下午2:30,但实际上的有效工作时间是从上午10:00到下午1:00。商业机构的工作时间分两段:上午8点到12点,下午4点到7点。商铺工作至晚上10点。6月23日,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颁布国王令,将沙特周末从周四、周五改为周五、周六两天,每周工作时间为周日至周四。该国王令从6月29日开始执行,适用于沙特政府机构和部门、金融机构、货币总署和股市,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从下一学年()初开始执行。根据国王令,更改周末的目的是使本国作息制度与地区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为沙特经济发展服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
  摘自《》 作者:&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前两次的中东战争失利之后,本应同仇敌忾的阿拉伯民族,却再次陷入了不同利益国家的矛盾纠纷之中,领袖纳赛尔主导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引起了部分王权国家的担忧,埃及和围绕阿拉伯世界老大的地位率领各自的阵营展开了较量。本章内容将为你讲述鲜为人知的阿拉伯盟主争夺战。
  一、革命的埃及VS保守的沙特:阿拉伯新格局的形成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催化出泛阿拉伯主义的巅峰时代,这就是阿拉伯合众国的诞生。不过好景不长,巨大的石油利益很快就瓦解了阿拉伯世界的凝聚力。其中,埃及与沙特的矛盾日益恶化,双方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1.埃及与沙特的对垒: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1962年,也门爆发政变,一群少壮派军官在纳赛尔主义的感召下,推翻了君主政体,宣布建立共和国。纳赛尔非常振奋,他一贯认为阿拉伯的世袭君主们为了自己的私利,阻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统一,他不仅要对外反帝,同时还要对内反封建,每推翻一个君主政体,纳赛尔就欢欣鼓舞。
  不过,也门的巴瑞德王子并没有被杀死,而是逃到了山区,当地保皇派的部落仍然效忠于他们的伊玛目。他们继续支持巴瑞德王子进一步跟新政府斗争,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内战。这就是现在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沙特对此非常紧张,生怕在自己的南部边界出现一个纳赛尔式革命性的共和国,所以大力支持巴瑞德王子。纳赛尔则派遣了埃及的精锐部队进入也门支持新政府。于是,沙特和埃及进行了长达5年的代理人战争,一直打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
  2.革命高于一切的时代
  巴瑞德政府其实是什叶派,而造反的军官是逊尼派,沙特当然是逊尼派,那么,沙特国王居然去支持一个什叶派的国王,而反对逊尼派的叛乱者,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说明一个问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民族主义革命的精神席卷整个中东的时候,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情绪完全压倒了宗教派系的矛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保守的沙特与革命的埃及之间的矛盾。
  这些年轻军官根本不管你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这都不重要,他们就要革命,要推翻王朝统治、推翻帝国主义,这是当时整个中东社会的普遍思潮。在这种强大思潮面前,所有的宗教派别以及其他各派根本就没有发言的余地。
  二、不掺和也门内战,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迅猛
  在纳赛尔闹革命时,以色列却在埋头抓生产。从年,也就是建国的头五年,以色列经济增长率高达15%,在之后的15年里保持了近10%的增长率。以色列的人均收入在1950年时仅为的25%,到1970年时已经达到美国的60%,这说明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巨大飞跃,而且经济质量也大幅提高了。
  1.头25年,以色列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创造奇迹
  以色列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不仅是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张,同时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代表以色列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创造这20年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犹太人有着非常高的劳动力素质。众所周知,犹太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非常高。联合国曾做过一个全世界各国成年人阅读率的统计报告,报告得出,中国成年人一年平均只读4.54本书,而以色列的犹太人平均每年阅读64本书,是中国的10倍以上。正因如此,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应该是比阿拉伯国家高很多,这导致以色列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非常迅猛。
  第二,以色列政府的干预发挥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以色列的经济潜力。比如,为了解决以色列全国降雨量不均匀的问题,国家输水工程将北部加利利湖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南部干旱的沙漠地区。投资本身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南部的经济潜力也得到了有效释放,把南方本来无法发展经济的地区变成了可以发展经济的地区。另外,基布兹公社住房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建筑和民用工业的大发展,使建材、五金、家具等行业都得到了全面振兴。在重工业方面,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的诞生,也是政府支持的结果。在以色列当时的条件下,发展这种重工业是很难靠私人资本建立起来的,我们看到现在以色列能造战斗机,这是当年政府打下的基础。
  2.以色列经济转型未能实现
  其实,任何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超越式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时期的政府强力干预,主要是集中投资,大幅改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桥梁、交通设施等,因为私人是不会投资的,风险太大,投资回报太慢。不过,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趋于饱和时,私人企业就该登场了,因为他们的特长就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中发现新的机会。拿中国举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常态阶段,政府?续投资基础设施30多年了,该建的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这时就应该开始进行转型了。以色列也是这种情况,到1966年,以色列具备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投入,主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都接近尾声。1966年全年,以色列没有新的投资目标,这导致以色列经济第一次遭遇了零增长。
  当时,以色列跟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相近的,都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在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在回顾当年经济史的时候就提出,那个时候政府应该进行经济转型了,要退出经济的第一线,把经济资源释放出来,让民营企业施展拳脚,但是,实际上以色列并没有转型。
  因为正要转型的以色列经济碰上了1967年突如其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
  其实,埃及和以色列双方都没有做好挑起战争的准备,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误判。纳赛尔希望赢得一场不流血的胜利,他摆出了气势汹汹的开战架势,却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以色列则面临着要么先发制人发动打击,要么就等着亡国的命运,别无选择。
  从埃及方面看,纳赛尔与沙特在也门的代理人战争已经拖了5年之久,埃及最精锐的部队深陷也门内战,早已师老兵疲,此时绝对不是发动对以色列战争的最佳时机。从另一个角度看,纳赛尔的革命激情在1958年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泛阿拉伯主义的理想在利益和内斗的折磨下,已经开始退潮了,纳赛尔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本国经济发展上。但纳赛尔身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不得不摆出战争姿态来声援自己的战友―叙利亚。
  就以色列方面来说,其实它也不想打仗。原因很简单,它的大哥美国当时正深陷战争的泥沼,几十万美军被套牢在越南动弹不了,所以美国人强烈警告以色列不要打,因为要是打得不顺的话,美国没有能力增援。在丧失美国外援的情况下,以色列内部对是否开战很犹豫。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不情愿地开战
  当时以色列的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所以并不想跟埃及打仗,但就在双方都无心开战的情况下,竟然打了起来。主要原因来自当时埃及的一个战友―叙利亚。叙利亚曾要求跟埃及合并,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件事情一开始是成功了,1958年双方也合并了,但是纳赛尔的政策是偏左的,他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之后,所执行的政策是国有化政策,将叙利亚的银行、大型基础设施,甚至企业都收归国有,这个政策激起了叙利亚很多民族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本来坚决拥护纳赛尔的这些人就动摇了,因为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到1961年,埃及和叙利亚的共和国就散架了。
  1.叙利亚内部再次兵变引以色列空袭
  1966年,叙利亚再次发生政变,属于什叶派分支的阿拉维教派的极端分子掌了权。为了获得多数逊尼派的支持,他们采取了对以色列更加冒险的政策。埃及与叙利亚结成了军事同盟,纳赛尔并不是为了开战,而是希望能管住这些冒险的战友。但叙利亚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激进,他们不仅大力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人员不断攻击以色列,而且在1967年4月直接卷入了与以色列的空战,结果遭到惨败。
  2.埃及老大哥无奈出手帮助叙利亚
  纳赛尔不得不出面为小兄弟找回面子,于是进行战争动员,将埃及军队开进了西奈半岛。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就退出了西奈半岛,为了防止以色列和埃及再打起来,联合国的部队一直驻扎在西奈,形成一个“防火墙”,将埃及军队与以色列隔开。纳赛尔觉得,埃及出兵西奈半岛,是在“防火墙”之后的,这样做不会引起冲突,而且还能“秀”个政治姿态―虽然埃及对叙利亚人是支持的,但纳赛尔并不是真想打仗,而且当时埃及也真的没有实力打这场仗。
  沙特人嘲笑埃及军队总是躲在联合国军队的身后,不敢动真格的,这算哪门子好汉,还充盟主呢?纳赛尔受不了这种刺激,于是日,埃及外交部部长通告要求联合国撤军,这本来只是秀个姿态而已。没想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也没跟安理会商量,就命令联合国部队撤军了,连纳赛尔也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联合国部队一撤,纳赛尔就面临着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要是光说不上的话,就说明埃及是包,全世界看得很清楚,所有阿拉伯兄弟也都在盯着埃及看。纳赛尔简直是骑虎难下,只能无奈地表示,既然联合国的部队撤了,那咱们埃及就上吧!所以埃及军队就占领了联合国军队撤出后的阵地。
  3.以色列应战先发制人,横扫阿拉伯大国
  在联合国撤军之后,埃及占领了当时联合国驻军的一个重要城市―沙姆沙伊赫,封锁了亚喀巴湾。而以色列军队则驻扎在亚喀巴湾最北端的城市之一―埃拉特。由于不能使用苏伊士运河,埃拉特港是以色列进行亚洲和非洲贸易唯一的出口。因此,埃拉特港、亚喀巴湾以及红海的贸易线,对以色列来说都非常关键。
  当时以色列国内人口几百万,国内市场过于狭小,经济发展必须要靠对外贸易,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对于以色列来说,埃及在占领沙姆沙伊赫后又封锁了蒂朗海峡,这就等于卡住了以色列人的脖子。这个时候以色列就别无选择了,不打也会亡国。
  约旦此时也必须选边站,如果不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它就会成为阿拉伯人的叛徒,以后在中东就会混不下去。约旦曾占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一半,这是它在巴勒斯坦冲突中所得到的最大好处。以色列的北边是叙利亚,西边是埃及,东边还有约旦,这就形成了三面夹攻以色列的态势。以色列要是打得不好,三个方向遭进攻,美国又帮不上忙,就真有亡国的可能。
  这次犹太人发了狠,二战之后,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纳粹迫害他们,并把他们赶进毒气室时,没有一个人反抗,而这种迫害差点使犹太人灭种,所以经历过二战,犹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一定要拼死一搏,说不定还有机会,绝不能坐以待毙。
  日,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仅用一个小时就摧毁了埃及和叙利亚的空军,6天击败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而且夺下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将约旦赶到了约旦河东岸,完全控制了西岸和耶路撒冷,圣殿山也落入了以色列的手中。经过6天的战争,以色列的国土扩大了三倍。这是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以色列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横扫了阿拉伯世界的几个国家!其实,以色列之所以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埃及在战略上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叙利亚则是军事冒险主义,闹得厉害但基本功不行。
  四、战争胜利拖后以色列经济转型
  以色列本来要进行经济转型了,结果突发的战争使国土面积扩大了3倍,于是马上又开始建设基础设施,在戈兰高地修公路、铁路,在其他地方修道路、桥梁、电力等。1967年,以色列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7倍。于是以色列又开始走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转型又被拖后了,而且一拖就拖了十几年。20世纪70年代赶上了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萧条;80年代初又赶上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5年,以色列才开始真正的转型。以色列的经济转型已经耽误了很长时间,至今尚未完成。
  1.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渐崛起
  1967年,虽然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但是它也给自己“刺激”出了一个新的敌人,而且直到现在都是最顽固的敌人,这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以前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巴勒斯坦人”这一说法,他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的情感认同从属于埃及、约旦或叙利亚。从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里,巴勒斯坦人经历了三次中东战争,每次战争他们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产,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阿拉伯国家也不愿接受他们,他们不得不一直生活在难民营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麻烦。这种悲惨的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即巴勒斯坦人,而非普通的阿拉伯人。面对阿拉伯正规军的无能,巴勒斯坦人终于明白,别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只能自己发展武装,并用武力夺回自己的家园。
  于是,巴勒斯坦的难民营里就崛起了一股新力量―领导的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真正走到了中东舞台的最中央,在后来的各种冲突事件中曝光率都很高。阿拉法特腰挎手枪,身穿卡吉布军装,头戴阿拉伯头巾,四处打击以色列人,当时,他那种很酷的形象风靡全世界。
  这股敌对力量的兴起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几十年的头痛问题。以色列虽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给它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五、第三次中东战争严重打击纳赛尔
  如果要问,第三次中东战争对谁打击最大?答案肯定是纳赛尔。他的声望在阿拉伯世界中受到了重创。埃及对内没有搞定沙特,对外屡次被以色列打脸,而且每次都被打得鼻青脸肿,三次战争一次也没打赢过。经过这次惨败,纳赛尔可以说是心力交瘁,觉得闹革命这条路确实很难走,埃及的经济也没发展起来,埃及(,)对生活也并不满意。不过,虽然纳赛尔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整个阿拉伯世界还是认他是旗帜和灯塔。纳赛尔自己开始担心起来,他深感自己的革命事业后继无人。
  1.纳赛尔看好卡扎菲
  1969年,利爆发了革命,又一帮信仰纳赛尔的年轻军官起来造反,推翻了王朝,建立了共和制。这时,年轻军官上校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他还不到30岁,口若悬河,革命激情四溢,最后夺取了利比亚的统治权。
  卡扎菲是纳赛尔的铁杆粉丝,纳赛尔的《革命哲学》一书对卡扎菲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他革命成功之后,立刻跑到埃及拜见纳赛尔,对卡扎菲来说,纳赛尔就是大哥,卡扎菲好几次提出要让利比亚与埃及合并,由利比亚来打头阵,两国团结起来一起灭掉以色列,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梦想。纳赛尔对卡扎菲很欣赏,觉得他很像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充满革命激情。
  2.随时随地刷存在感的卡扎菲
  不过,卡扎菲性格不太稳定,有点神叨叨的,他经常不经邀请就突然跑到埃及,对着埃及人长篇大论地发表演讲,如阿拉伯人抗击以色列义不容辞、穆斯林妇女的地位、开罗夜总会乌七八糟等等话题,搞得埃及人不胜其烦。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关中国代表团的故事。在穆巴拉克时代,中国的一个国务院代表团到埃及开罗去谈判,卡扎菲又是突然不请自来,本来两国正在召开国事会议,结果突然有工作人员告诉总统说卡扎菲来了,穆巴拉克说我没请他,他怎么又来了?然后穆巴拉克只能向中国代表团道歉,先去招待卡扎菲再回来接着谈判。
  卡扎菲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他的政权成立之后就立刻派军队支援埃及,参加埃及跟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防线上的军事冲突;他还派自己的军队直接到了黎巴嫩和叙利亚,支援约旦和黎巴嫩的敢死队,参加游击武装,跟他们并肩作战。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中,卡扎菲成了最活跃的一股力量。
  3.出师未捷身先死:纳赛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纳赛尔本来想培养卡扎菲,但1970年纳赛尔的身体就彻底垮了。几次中东战争的接连打击,加上统一阿拉伯世界的目标没有达成,最后纳赛尔出师未捷身先死。
  纵观整个中东近代史,纳赛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到了全部阿拉伯世界共同认可的领袖。1970年,纳赛尔去世,参加葬礼的人数超过了400万人,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对阿拉伯世界来说,纳赛尔是一座灯塔,是一面旗帜。纳赛尔的死,标志着泛阿拉伯主义的革命精神走向了尽头。
  六、萨达特上台:激情燃烧的岁月结束
  纳赛尔的接班人是萨达特。萨达特跟纳赛尔有着很大的差别,萨达特是个务实派,没有强烈的革命理想,也没有那种激情,也不具备那种人格魅力。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务实,主张埃及应该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发展本国经济,他对阿拉伯的革命大业没兴趣。
  同年,叙利亚的哈菲兹?阿萨德夺权成功,这就是现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老阿萨德。此人也是务实派,他也想夺回戈兰高地,收复国土之后专心进行经济发展。
  七、为了收复失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埃及和叙利亚要发展经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仍然被以色列占领着。在领土都还没收复的情况下就要搞经济发展,国内民众的怨气会很大。所以萨达特和老阿萨德商议策划了一场新的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各自失去的土地,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何况埃及和叙利亚的实力加在一起也消灭不了以色列。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以战促和―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叙利亚拿回戈兰高地。所以这场战争一定得是一场有限战争,不能扩大化。这就是务实派在策划战争时跟革命激情派的不同之处,他们落到了实处。
  1.借力周边阿拉伯国家
  环顾整个阿拉伯世界,唯一有革命激情的就是利比亚的卡扎菲了,他成天催着萨达特搞埃及和利比亚的合并,然后进攻以色列。萨达特觉得卡扎菲难以控制,很不靠谱,他是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的,让他打前锋的话,他会把战争打得无限大。所以利比亚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盟友,帮帮忙、跑跑腿、搞搞后勤还行。
  自从伊拉克王权垮了之后,约旦国王侯赛因就很孤独。他没有势力了,这个时候他要么跟着埃及干,要么跟着叙利亚干,如果不参加这场战争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弃儿,大家今后都不带它玩。
  2.拧成一股绳的中东大国
  除了以上几个国家,萨达特还转向老对头沙特寻求合作。萨达特是想和以色列打一仗的,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而是为了在战场上赢得优势,以更有利的条件进行和谈。但是三场中东战争下来,埃及经济损失巨大,不得不依赖沙特的经济援助才能维持经济运转,于是,埃及与沙特的地位开始逆转了。萨达特还亲自去了趟沙特,表示埃及要专心发展国内经济,但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必须打赢这场仗,如果打赢了,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让沙特当,而且埃及不支持也门了,不搞革命输出了,也不准备颠覆沙特了,埃及要闷头苦干,发展经济。
  接着,埃及、叙利亚、约旦又聚在一起商议进攻计划,这次是务实派第一次合作,计划更实在也更严谨,他们不仅考虑了军事战场,而且想到了经济战场上的石油武器。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沙特、等产油国并没有出太大的力气,只是出了钱,这次务实派要求沙特等国配合正面战场,发动石油战争,对敢于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中东这几个大国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八、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动手。因为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反思自己,想想这一年自己干了什么错事。这一天不能开车,也不能用电,一切东西都要关机,前线部队的战士要回到自己家里闭门思过,以色列全国处于停顿状态。所以这一天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战线上都没有配置多少兵力,是以色列作战能力最虚弱的时刻。
  1.以色列开局失利损失重大
  于是,中东几个大国选择在这个日子在北、西、东三条战线上同时开打。埃及大举进攻苏伊士运河,横扫以色列的阵地,以色列防线崩溃;北线叙利亚猛攻戈兰高地,以军阵地接连失守。以色列立刻就傻眼了,由于前三次中东战争都打得顺风顺水,以色列就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觉得他们的军事力量天下无敌,根本没有把阿拉伯军队放在眼里。但这次不同,两个务实派?家再加上几个中东大国拧成了一股绳,准备相当充分,而且战略战术都非常对头,所以一开始以色列被打得灰头土脸,整个战线崩溃。这时候以色列就急了,马上开始全国总动员,虽然军事力量很快就动员起来了,但是头两天的战争失利使以色列蒙受了重大损失。如果按照伤亡和人口比例来算的话,以色列这两天的损失等于美国二战的损失比例,这可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阿拉伯军队在头两天里打得顺风顺水,两个方向都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线,一扫前三次中东战争惨败的局面。
  埃及人在初期得手之后,并没有深入西奈半岛,而是转入防御。因为萨达特打的是政治仗,目的在于以战促和。老阿萨德这边也是打的政治战。但是以色列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这两条战线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以色列看明白埃及的用心之后,先集中兵力打垮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因为戈兰高地对以色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式高地,在上面可以俯视以色列整个内陆,如果叙利亚拿下了戈兰高地,很有可能继续进攻,深入以色列的内地。经过评估后,以色列认为,叙利亚的危险性更大,他们必须发动反突击,调动军事力量全部向北,击破叙利亚。
  当以色列开动起军事机器之后,它的战争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结果叙利亚被打出了1967年的停火线,以色列占领了全部戈兰高地。由于戈兰高地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最近的距离只有60公里,如果以色列军队从山上直扑大马士革,要打得顺手的话,60公里一天就拿下了,但是他们打到一半距离的时候就停住了,原因是伊拉克和约旦的军队上来了,伊拉克的坦克部队滚滚而来,以色列没有想到这帮人来得这么快,双方就陷入了胶着的对峙。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苏联严厉警告以色列,你要再往前打我就要出兵了,并声称核弹头已经运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打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在这种压力下,以色列决定见好就收,停止了继续向大马士革的推进。
  这时,以色列再回兵收拾埃及。埃及的战略战术非常保守,因为它只想打政治仗,所以军事部署有问题,战线中间的豁口被以色列发现了,以色列大军就横贯这个豁口,从另外一个方向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对埃及形成了合围,埃及的第三军团差点被“包饺子”。以色列如果坚决要打的话,是可以吃掉这个军团的。当时,美国派国务卿到中东去调停,警告以色列不要消灭第三军团,消灭了就没有谈判的余地了,埃及只能血战到底。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给第三军团留了个口子,保证了饮用水、食物的供应,第三军团才免遭覆灭的命运。然后双方就进入了漫长的谈判。从1973年到1978年,谈判一谈就将近五六年,最后《戴维营协议》终于签订。
  2.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完美实现战略目标
  从战场上看,以色列最后总算转败为胜。从政治上看,《戴维营协议》谈判的结果是,埃及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双方停火之后,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这说明萨达特打政治仗的思路是对的,但代价是必须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1977年,萨达特破冰之旅访问了耶路撒冷,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国家里面已经有一个大国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了。
  这也是埃及为了收回西奈半岛所做出的重大让步,正是这个让步使得埃及原本的阿拉伯盟主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恢复。而叙利亚却没有收回戈兰高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解决。在这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较量中,由于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一起宣布对援助以色列的欧洲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欧洲没有国家敢再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了,有些国家甚至连美军供应以色列的飞机都不让停靠,只有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备。这就激怒了阿拉伯人,于是开始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1973年,美国的加油站频繁断油,等待加油的汽车足足排了一两英里的队伍,整个经济全乱套了,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美元暴跌,经济陷入严重的滞涨。
  3.基辛格的政治智慧: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
  为了化解美国的石油危机,基辛格去中东沙特斡旋。基辛格是个犹太人,一开始阿拉伯人并不买他的账,但是基辛格非常聪明,他善于找到双方共同利益的交点。
  基辛格跟沙特国王说,你们沙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埃及,革命风潮很激烈,很可能会把你们的王室统治推翻。要想使你们沙特王室永续存在,你们需要我们美国的军事帮助,美军可以确保沙特王室世世代代的安全。沙特早就被纳赛尔主义闹怕了,所以愿意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但是美国提出的交易代价是沙特得游说其他所有海湾国家出口石油的时候只能用美元结算,而不能使用其他任何货币,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全世界买卖石油、能源全部要收美元的原因。基辛格谈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允许沙特石油价格涨价4倍,但沙特得把赚来的石油美元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这样,美国和沙特双方就达成了协议。这就是为什么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愿意跟美国走的根源。
  1971年,美元在脱离了金本位之后大幅贬值,所以美国急需给美元寻找一个新的价值之锚,这个价值之锚就是石油,黄金美元转化成了石油美元,美元才得以巩固自身的价值。这实际上跟中国当年搞的商品货币制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美国人比中国晚了40年。这一套新的货币体制确保了美元霸权,石油美元体制一直运作到今天。
  九、阿拉伯民主义失败的原因
  从1948年5月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一直到1978年9月的《戴维营协议》,在这30年里,以色列与中东各国总共打了五场中东战争,双方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色列没有得到和平,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收回土地,双方仍然处于充满敌意的“冷和平”状态。同时,这30年也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和逐渐衰落的时期,阿拉伯人没有解决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完成民族认同和政治统一。经过与以色列30年的反复较量,阿拉伯人的挫败感反而越来越强,如果民族主义解决不了问题,阿拉伯人和整个伊斯兰世界势必开始寻找新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伊斯兰教势力的重新崛起。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及队进入世界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