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 埃及 哪个强与埃及两者弱的会赢吗?

埃及为何向沙特归还两个岛屿?
[摘要]埃及政府的决定是理性的,不仅对于当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埃及政府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国内的这些资源,打击腐败、改革、完善社会体制,不仅度过眼前政府的难关,而是为埃及的再次崛起创造条件。文章版权归属本账号,转载、合作请留言埃及“还岛”——“这事已经结束了”从1906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将亚喀巴湾进入红海的两座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岛屿——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划给埃及开始,到2016年4月,埃及和沙特达成协议,将这两个岛屿归还给沙特为止,围绕着两个岛屿管辖和归属的讨论、谈判持续了将近百年的时间。2017年6月,埃及政府以十分果断的行动,先后通过以议会批准和总统批准,将归还协定予以落实。用埃及总统塞西的话来说,“这事已经结束了” 。对于许多埃及人和旁观者来说,一国政府反复在媒体上宣布,自己控制的领土本来是别国的,确实是十分罕见。事实上,领土变革在近代以来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领土神圣”“寸土不让”这样的观点,在大众舆论中已经具有相当的政治合法性。成功的领土转让和归还的案例不是没有,但总的来说十分少见。这一案例的典型意义还在于,尽管沙特对于这两个岛屿的主权主张有相当的依据和合理性,但从埃及的角度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而且,虽然这两个岛屿并没有平民居住,但自身具有一定的地缘战略意义和资源意义,对埃及来说是有相当价值的。而且,还要考虑到,2011年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穆兄会支持的穆尔西政权就被指责向巴勒斯坦等出让领土,因此2014年的埃及宪法明确规定,涉及到主权的协议必须要经过全民公决。2011年开始,埃及开罗广场就一直没有平静下来,一轮又一轮的冲突接连上演。埃及人在那里赶走了穆巴拉克,赶走了穆尔西,(图片来源于新华社)。此外,埃及还是一个文明古国,埃及人对于自己的辉煌历史和国际地位仍然相当在意。因此,领土割让对于当前的埃及来说是极为敏感的事情。研究这一领土变更的案例,对于我们理解领土争端的成功解决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前世今生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位于亚喀巴湾南端,总面积大约113平方公里,其中蒂朗岛面积为8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也更为重要,扼守着亚喀巴湾通往红海的海上通道。对于以色列和约旦来说,两国在亚喀巴湾沿岸都有重要的港口,开行大型船舶,而通往红海的航线都必须经过蒂朗海峡。因此,这两个岛屿的控制和归属天然就成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冲突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这两个岛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岛屿附近拥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珊瑚礁资源,与西奈半岛东部著名的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和穆罕穆德角国家公园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各国潜水爱好者的天堂。昔日的“无人岛”蒂朗岛,如今已经成为备受外国游客欢迎的观光胜地。就这两个岛屿的归属历史来说,也是经历一番曲折。1906年,英国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将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划给了埃及,而这两个岛屿一直是无人岛,在近代社会也不太可能有国家实施有效管理。到了1922年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承认了埃及的独立,但同时仍然对埃及的国防、外交等拥有控制权。年,也是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高潮时期。而此时,或许是出于英国和沙特关系非常好(英国通过1915年的《乌凯尔条约》成为沙特的保护国),而从长远来看,埃及将摆脱英国控制,因此趁着自己还能控制埃及,在1923年又将这两个岛屿划给了沙特。而到了1927年,沙特摆脱了被保护国的地位,从英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进而在1932年完成了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统一。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并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沙特方面考虑到本国海军力量薄弱,请求埃及保护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当时,阿以关系剑拔弩张,以色列的确在后来的中东战争中夺取了西奈半岛和这两个岛屿。当然,另外一个说法是,虽然沙特与埃及在地区主导地位方面有争夺,但是大多数时候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的,将这两个岛屿交给埃及驻军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封锁蒂朗海峡,削弱以色列。这两个解释都不矛盾,应该说都是沙特请求埃及驻军保护两岛的原因。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1978年9月,《戴维营协议》签署后,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关系实现了和解,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和蒂朗岛、塞纳菲尔岛还给埃及,相关协议并且规定,蒂朗海峡、亚喀巴湾都实现自由航行。对于沙特来说,原来担心以色列侵占两岛故而请求埃及驻军的理由已经完全不再存在。同时,沙特国内对于两岛主权的担心也日渐严重。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两岛长期处于埃及的实际管辖之下,以及考虑到埃及的教科书等都宣称这两岛是埃及的一部分,那么两岛的主权归属将日渐模糊,而且埃及人将越来越不愿意归还岛屿,尤其是最开始,1906年的时候,这两个岛本是划给埃及的。事实上,在1950年,沙特请求埃及保护之时,两国都是君主制,阿卜杜拉国王和埃及法鲁克国王之间称兄道弟,主权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而纳赛尔上台后,埃及和沙特的关系就明显恶化。纳赛尔曾经说,“蒂朗岛是埃及的岛屿”。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沙特方面就不断有声音主张对两岛的主权控制、以及要求收回这两个岛屿,也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支持。当然,这一时期,以色列是两国共同的敌人,而埃及也是沙特援助的最大接受者。在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和解后,沙特方面就提出要谈判收回两个岛屿,但是遭到了埃及的拒绝。在穆巴拉克统治时期,埃及和沙特关系平稳,总体以合作为主,两国是阿拉伯世界的主导国家,也有竞争。一直到2010年,沙特发声明要求两国进行海洋划界,有关岛屿归属的谈判才正式开始。经过6年的谈判,埃及政府正式同意将两岛归还给沙特。不出所料,这一决定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被广泛认为是“卖国” 行为;许多埃及人哀叹,这表明了埃及的衰落,要靠“卖岛” 来维持生计。那么,如何理解埃及政府的决定呢?资料图:埃及总统塞西(左)与沙特国王萨尔曼(右)考验:岛屿换援助惹民怨?领土民族主义者肯定是不能理解埃及政府的决定。对于他们来说,一寸国土都不可以丢失,何况是有着113平方公里面积的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虽然不能肯定,这两岛是否能发现什么能够关系到埃及生死存亡或者国运发展的资源,但是领土的丢失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不了。对于领土民族主义者来说,国家的核心要素是领土,而不是领土上的人民。尽管这两个岛屿都是没有平民居住的荒岛,只有一些军事设施和军事人员,但是领土就是国家,领土减少了就是国家萎缩了。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管埃及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两个岛屿都是不能放弃的。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埃及政府的看法背道而驰;而坚持这种观点,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他们能够部分理解埃及政府的决定,但是总的来说,也不会支持这样的一种利益交换式的决定。原因在于,从埃及的长期国家利益来说,保有这两个岛屿有一定的地缘战略价值和日益凸显的经济价值,而随着埃及实际管理的时间越长,那么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对埃及的主权主张也就更为有利。当然,自从2011年以来,埃及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增长率维持在2-3%,失业率在13%以上,贫困线以下和接近贫困线的人口已经占到全国的50%左右,确实需要巨大的外部援助来度过难关。不过,与暂时的经济困难相比,显然“卖岛” 行为在现实主义者来说似乎是短视的。类似地,很难想象普京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北方四岛。此外,美国也一直支持沙特对两岛的主权主张。不过,这已经持续好几十年了,并不能用来解释埃及政府在最近的果断行动。而且,特朗普当局对于埃及的态度与奥巴马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并不把人权问题看得很重。现任埃及总统塞西是2009年以来首位访问美国的埃及总统,同时也是特朗普就任后第一位与之通电话的外国国家政要。因此,美国的态度以及与美国的关系肯定不是归还岛屿的主要原因。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欢迎来访的埃及总统塞西。塞西的“底气”从何而来?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埃及政府十分果断的领土归还决定呢?毫无疑问,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归还决定,前提是埃及政府有把握不会遭到太大的国内反对,从而能够做出这样的政治决断。尽管反对的声音说,9000万埃及人都强烈不满政府放弃先辈曾经流血的土地,但是从埃及议会在2017年6月多数通过归还岛屿的协定,以及开罗紧急事务法院裁定归还协议合法等就能看出来,大多数精英认为这一归还是合理的。虽然有“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但是相比推翻穆巴拉克的那一次数万人的游行,这次抗议归还岛屿的规模人数少了太多,而且很多可能是宣泄对于这几年经济社会动荡、生活困难的不满,而不完全是因为归还岛屿。为什么不会遭到国内太大的反对?其一当然是因为埃及并没有完全的法律理由来占有这两个岛屿。不管是1923年两岛在英国的主导下划给沙特,还是1950年沙特请求埃及驻军保护,这些协议都仍然有效,表明这并不是无主之地。1906年两岛划给埃及只是一个历史事实,领土变更在1923年就完成了。大多数埃及人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虽然在和以色列的战争中流血牺牲,但是那是阿拉伯世界团结作战,目的是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保卫两岛。其二是因为这两个岛屿虽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相比目前的经济困难来说仍然微不足道,同时对埃及人来说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只是无人荒岛。如果岛上已经有大量的埃及移民,或者是埃及人的旅游胜地,许多埃及人以此为生,那么埃及政府做出果断决定的难度就会大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土争端能否得以和平解决,确实与人们对于某一领土的主观认同有着重要的关系。尽管一些埃及人会觉得领土很重要,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两个岛屿并没有直观的认识,更不用说感情了。其三是因为现在的埃及政府本质上还是一个军人政权,塞西作为军队领袖出身,比较强势,对军队掌控使得他能够面对民众的抗议和普遍的不满——失去领土总是会引发普遍不满的。其四则是因为沙特为归还岛屿所划出的大饼,包括22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涉及到农业、电力、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包括热烈讨论的链接两岛和两国的跨海大桥,这些如果能够落实,对于目前处于困境中的埃及来说肯定是雪中送炭。跨海大桥直接连接到埃及的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预计也能极大促进这一片区的旅游业。在沙特这些大手笔的援助和投资面前,埃及人对于失去两岛的不满情绪无疑会得到缓解。 理性的决定而之所以埃及政府做出如此果断、迅速的归还行动,则是出于战略和现实的考虑。总的来说,应该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其一,两岛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是现实中的地缘战略意义却已经大大下降了。根据一系列的国际协议,以及美国的保证,亚喀巴湾和红海应该是自由航行的地区。埃及和以色列和解之后,没有必要通过控制这两个岛屿再来切断以色列的南下通道。事实上,就算是埃及原来有驻军,在几次中东战争仍然丢掉了这两个岛屿。而从国际战略大格局的角度来看,围绕这两个岛屿的四个利益攸关方的三个,即沙特、埃及、以色列都与第四个——美国保持着盟友或者准盟友的关系。美国的存在是这一地区的稳定器。沙特和以色列围绕巴以问题发生冲突,但是在伊朗问题上却又利益一致;沙特和埃及虽然都是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但是却争夺主导地位。因此,从当前的国际战略格局来看,沙特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联合,再次与以色列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二,埃及没有必要为了两岛而恶化与沙特的关系。对于雄心勃勃的沙特来说,它希望做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老大,而收回这两个岛屿自然是应有之义。对于埃及来说,这两个岛屿本来就不完全属于自己;相比与沙特的合作关系对于埃及的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它们的重要性应该是次之而不是相反。即便将这两个岛屿给了沙特,也不意味着沙特就此崛起或者永远能当老大,更不可能对埃及构成安全威胁。埃及有着庞大而年轻的人口,以及世俗化的社会和相对民主的体制,从长远来看,肯定比沙特更有希望。如果在沙特雄心日益膨胀的条件下,坚持不归还两岛,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失去沙特的援助。其三,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塞西政权来说,目前确实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国家财政随时可能崩溃,外汇储备只够三天的进口所需,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都是对于政权稳定的真正威胁。因此,如果能在外界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对于当局来说无疑是更重要的事。因此,总的来说,埃及政府的决定是理性的,不仅对于当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尽管失去两个岛当然让很多埃及人感到伤心,但其实关键在于,埃及政府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国内的这些资源,真正打击腐败、改革、完善社会体制、改善人民生活,不仅仅是度过眼前政府的难关,而是为埃及的再次崛起创造条件。毕竟,一个国家的兴起还是衰落,本质上都是依赖于国内的制度和施政,而不是依赖于国际条件。就算沙特因为石油而富有,但是沙特不会因为石油而崛起。如果塞西政权在国内治理中不能有所作为的话,那么从长期来看,失去这两个岛自然是得不偿失的。(完)(本文为宋伟教授专栏文章,文章版权归属本账号,编辑:豆姑娘。合作、转载请留言。)嘉宾介绍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期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双博士学位。2007年起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副教授。2015年8月经人才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本科时期起就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专著两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pingtingx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沙特跟埃及两者弱的会赢吗?_百度知道
沙特跟埃及两者弱的会赢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眉头一蹙计上心来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沙特埃及排练地面攻也门 山区巷战难胜胡塞武装-中新网
沙特埃及排练地面攻也门 山区巷战难胜胡塞武装
沙特部落民兵14日在靠近也门边界的吉赞省举行集会,誓言保卫沙特边境山区免遭也门叛军侵犯。(法新社)
  俄罗斯《独立报》4月16日发表题为《沙特与埃及排练进攻也门》的报道称,到访埃及的沙特国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开罗受到塞西总统的接见。会谈议题是在地区局势日趋恶化的背景下强化军事合作。双方决定成立联合委员会协调海湾国家武装力量在沙特境内的演习。两国均认为,支持也门胡塞武装的德黑兰是主要威胁。
  关于军演的开罗会谈可能表明,阿拉伯国家打算继轰炸之后发起真正的地面进攻。专家担心事态出现这种发展:如果说起初冲突根源在于也门政治派别间的对立,那么武装干涉或将引发该地区伊斯兰国家间的全面冲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发出了这一警告。他在多国空军联合袭击后不久表示:“不能允许这一切演变为宗派对抗。”
  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格奥尔基?米尔斯基说,沙特在开始轰炸后已欲罢不能,但地面进攻可能让它付出高昂代价。“抛开技术装备不说,也门军队要胜过沙特。也门人多为山民,骁勇善战,论近身肉搏,沙特人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山区或古老城镇的狭窄街道,技术帮不了沙特人。”正因如此,地面行动只有在大联盟直接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展开。
  也门属于沙特势力范围,如今后者极力防止也门被胡塞武装控制。在轰炸开始后,倘若胡塞武装取胜,将被视为沙特的奇耻大辱。米尔斯基认为,沙特不会停战,但也无法赢得战争。另一方亦无完全的胜算:胡塞武装也许会占领全国,但他也无法完全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专家认为,要成功化解冲突,各方必须放弃走极端。他说:“我们无法预测萨利赫或哈迪的命运,但需要一个类似他们的人,其上台将不代表任何一方获胜。”
  法新社4月16日报道称,沙特和埃及15日宣布,有意在沙特领土上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
  以沙特和埃及为首的联盟在也门针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已经持续三周。自3月19日以来,也门冲突已经造成数百人死亡。阿拉伯九国联军继续对和伊朗有关联的胡塞武装进行空袭。
  联合国安理会14日通过决议,要求胡塞武装撤出2014年9月后占领的地盘,包括首都萨那。
  奇怪的是,胡塞武装并没有正式对此决议予以回应。他们的电视频道只是提及“针对也门的罪行”,节目呼吁人们在萨那示威抗议联合国决议。不过据法新社记者所见,联合国办公室驻地前的示威者很少。
  沙特驻华盛顿大使表示,沙特及其盟友只要没有达到目的就不会停止对胡塞武装的空中打击。
  伊朗外长在里斯本则表示,也门的“屠杀”应当停止,从而“阻止‘基地’组织从这一糟糕的局面中得利”。伊朗“准备好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且“不仅是在对待胡塞上”,目的在于“让所有人回到谈判桌前来”。
  埃及总统府消息称,利雅得和开罗打算在沙特组建一个支持“重大”联合军事演习的委员会,参与其中的是“包括沙特、埃及和海湾国家在内的阿拉伯武装力量”。对于军演的日程、规模和模式,目前均无具体信息透露。
  对于对也门进行地面干涉的问题,阿拉伯联军的沙特发言人称,“一切选项都是开放的”。他15日确认,阻止胡塞武装向南部推进的目标“正在完成”。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
  摘自《》 作者:&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前两次的中东战争失利之后,本应同仇敌忾的阿拉伯民族,却再次陷入了不同利益国家的矛盾纠纷之中,领袖纳赛尔主导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引起了部分王权国家的担忧,埃及和围绕阿拉伯世界老大的地位率领各自的阵营展开了较量。本章内容将为你讲述鲜为人知的阿拉伯盟主争夺战。
  一、革命的埃及VS保守的沙特:阿拉伯新格局的形成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催化出泛阿拉伯主义的巅峰时代,这就是阿拉伯合众国的诞生。不过好景不长,巨大的石油利益很快就瓦解了阿拉伯世界的凝聚力。其中,埃及与沙特的矛盾日益恶化,双方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1.埃及与沙特的对垒: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1962年,也门爆发政变,一群少壮派军官在纳赛尔主义的感召下,推翻了君主政体,宣布建立共和国。纳赛尔非常振奋,他一贯认为阿拉伯的世袭君主们为了自己的私利,阻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统一,他不仅要对外反帝,同时还要对内反封建,每推翻一个君主政体,纳赛尔就欢欣鼓舞。
  不过,也门的巴瑞德王子并没有被杀死,而是逃到了山区,当地保皇派的部落仍然效忠于他们的伊玛目。他们继续支持巴瑞德王子进一步跟新政府斗争,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内战。这就是现在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沙特对此非常紧张,生怕在自己的南部边界出现一个纳赛尔式革命性的共和国,所以大力支持巴瑞德王子。纳赛尔则派遣了埃及的精锐部队进入也门支持新政府。于是,沙特和埃及进行了长达5年的代理人战争,一直打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
  2.革命高于一切的时代
  巴瑞德政府其实是什叶派,而造反的军官是逊尼派,沙特当然是逊尼派,那么,沙特国王居然去支持一个什叶派的国王,而反对逊尼派的叛乱者,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说明一个问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民族主义革命的精神席卷整个中东的时候,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情绪完全压倒了宗教派系的矛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保守的沙特与革命的埃及之间的矛盾。
  这些年轻军官根本不管你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这都不重要,他们就要革命,要推翻王朝统治、推翻帝国主义,这是当时整个中东社会的普遍思潮。在这种强大思潮面前,所有的宗教派别以及其他各派根本就没有发言的余地。
  二、不掺和也门内战,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迅猛
  在纳赛尔闹革命时,以色列却在埋头抓生产。从年,也就是建国的头五年,以色列经济增长率高达15%,在之后的15年里保持了近10%的增长率。以色列的人均收入在1950年时仅为的25%,到1970年时已经达到美国的60%,这说明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巨大飞跃,而且经济质量也大幅提高了。
  1.头25年,以色列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创造奇迹
  以色列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不仅是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张,同时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代表以色列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创造这20年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犹太人有着非常高的劳动力素质。众所周知,犹太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非常高。联合国曾做过一个全世界各国成年人阅读率的统计报告,报告得出,中国成年人一年平均只读4.54本书,而以色列的犹太人平均每年阅读64本书,是中国的10倍以上。正因如此,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应该是比阿拉伯国家高很多,这导致以色列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非常迅猛。
  第二,以色列政府的干预发挥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以色列的经济潜力。比如,为了解决以色列全国降雨量不均匀的问题,国家输水工程将北部加利利湖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南部干旱的沙漠地区。投资本身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南部的经济潜力也得到了有效释放,把南方本来无法发展经济的地区变成了可以发展经济的地区。另外,基布兹公社住房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建筑和民用工业的大发展,使建材、五金、家具等行业都得到了全面振兴。在重工业方面,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的诞生,也是政府支持的结果。在以色列当时的条件下,发展这种重工业是很难靠私人资本建立起来的,我们看到现在以色列能造战斗机,这是当年政府打下的基础。
  2.以色列经济转型未能实现
  其实,任何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超越式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时期的政府强力干预,主要是集中投资,大幅改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桥梁、交通设施等,因为私人是不会投资的,风险太大,投资回报太慢。不过,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趋于饱和时,私人企业就该登场了,因为他们的特长就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中发现新的机会。拿中国举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常态阶段,政府?续投资基础设施30多年了,该建的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这时就应该开始进行转型了。以色列也是这种情况,到1966年,以色列具备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投入,主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都接近尾声。1966年全年,以色列没有新的投资目标,这导致以色列经济第一次遭遇了零增长。
  当时,以色列跟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相近的,都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在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在回顾当年经济史的时候就提出,那个时候政府应该进行经济转型了,要退出经济的第一线,把经济资源释放出来,让民营企业施展拳脚,但是,实际上以色列并没有转型。
  因为正要转型的以色列经济碰上了1967年突如其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
  其实,埃及和以色列双方都没有做好挑起战争的准备,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误判。纳赛尔希望赢得一场不流血的胜利,他摆出了气势汹汹的开战架势,却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以色列则面临着要么先发制人发动打击,要么就等着亡国的命运,别无选择。
  从埃及方面看,纳赛尔与沙特在也门的代理人战争已经拖了5年之久,埃及最精锐的部队深陷也门内战,早已师老兵疲,此时绝对不是发动对以色列战争的最佳时机。从另一个角度看,纳赛尔的革命激情在1958年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泛阿拉伯主义的理想在利益和内斗的折磨下,已经开始退潮了,纳赛尔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本国经济发展上。但纳赛尔身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不得不摆出战争姿态来声援自己的战友―叙利亚。
  就以色列方面来说,其实它也不想打仗。原因很简单,它的大哥美国当时正深陷战争的泥沼,几十万美军被套牢在越南动弹不了,所以美国人强烈警告以色列不要打,因为要是打得不顺的话,美国没有能力增援。在丧失美国外援的情况下,以色列内部对是否开战很犹豫。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不情愿地开战
  当时以色列的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所以并不想跟埃及打仗,但就在双方都无心开战的情况下,竟然打了起来。主要原因来自当时埃及的一个战友―叙利亚。叙利亚曾要求跟埃及合并,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件事情一开始是成功了,1958年双方也合并了,但是纳赛尔的政策是偏左的,他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之后,所执行的政策是国有化政策,将叙利亚的银行、大型基础设施,甚至企业都收归国有,这个政策激起了叙利亚很多民族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本来坚决拥护纳赛尔的这些人就动摇了,因为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到1961年,埃及和叙利亚的共和国就散架了。
  1.叙利亚内部再次兵变引以色列空袭
  1966年,叙利亚再次发生政变,属于什叶派分支的阿拉维教派的极端分子掌了权。为了获得多数逊尼派的支持,他们采取了对以色列更加冒险的政策。埃及与叙利亚结成了军事同盟,纳赛尔并不是为了开战,而是希望能管住这些冒险的战友。但叙利亚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激进,他们不仅大力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人员不断攻击以色列,而且在1967年4月直接卷入了与以色列的空战,结果遭到惨败。
  2.埃及老大哥无奈出手帮助叙利亚
  纳赛尔不得不出面为小兄弟找回面子,于是进行战争动员,将埃及军队开进了西奈半岛。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就退出了西奈半岛,为了防止以色列和埃及再打起来,联合国的部队一直驻扎在西奈,形成一个“防火墙”,将埃及军队与以色列隔开。纳赛尔觉得,埃及出兵西奈半岛,是在“防火墙”之后的,这样做不会引起冲突,而且还能“秀”个政治姿态―虽然埃及对叙利亚人是支持的,但纳赛尔并不是真想打仗,而且当时埃及也真的没有实力打这场仗。
  沙特人嘲笑埃及军队总是躲在联合国军队的身后,不敢动真格的,这算哪门子好汉,还充盟主呢?纳赛尔受不了这种刺激,于是日,埃及外交部部长通告要求联合国撤军,这本来只是秀个姿态而已。没想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也没跟安理会商量,就命令联合国部队撤军了,连纳赛尔也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联合国部队一撤,纳赛尔就面临着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要是光说不上的话,就说明埃及是包,全世界看得很清楚,所有阿拉伯兄弟也都在盯着埃及看。纳赛尔简直是骑虎难下,只能无奈地表示,既然联合国的部队撤了,那咱们埃及就上吧!所以埃及军队就占领了联合国军队撤出后的阵地。
  3.以色列应战先发制人,横扫阿拉伯大国
  在联合国撤军之后,埃及占领了当时联合国驻军的一个重要城市―沙姆沙伊赫,封锁了亚喀巴湾。而以色列军队则驻扎在亚喀巴湾最北端的城市之一―埃拉特。由于不能使用苏伊士运河,埃拉特港是以色列进行亚洲和非洲贸易唯一的出口。因此,埃拉特港、亚喀巴湾以及红海的贸易线,对以色列来说都非常关键。
  当时以色列国内人口几百万,国内市场过于狭小,经济发展必须要靠对外贸易,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对于以色列来说,埃及在占领沙姆沙伊赫后又封锁了蒂朗海峡,这就等于卡住了以色列人的脖子。这个时候以色列就别无选择了,不打也会亡国。
  约旦此时也必须选边站,如果不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它就会成为阿拉伯人的叛徒,以后在中东就会混不下去。约旦曾占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一半,这是它在巴勒斯坦冲突中所得到的最大好处。以色列的北边是叙利亚,西边是埃及,东边还有约旦,这就形成了三面夹攻以色列的态势。以色列要是打得不好,三个方向遭进攻,美国又帮不上忙,就真有亡国的可能。
  这次犹太人发了狠,二战之后,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纳粹迫害他们,并把他们赶进毒气室时,没有一个人反抗,而这种迫害差点使犹太人灭种,所以经历过二战,犹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一定要拼死一搏,说不定还有机会,绝不能坐以待毙。
  日,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仅用一个小时就摧毁了埃及和叙利亚的空军,6天击败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而且夺下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将约旦赶到了约旦河东岸,完全控制了西岸和耶路撒冷,圣殿山也落入了以色列的手中。经过6天的战争,以色列的国土扩大了三倍。这是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以色列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横扫了阿拉伯世界的几个国家!其实,以色列之所以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埃及在战略上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叙利亚则是军事冒险主义,闹得厉害但基本功不行。
  四、战争胜利拖后以色列经济转型
  以色列本来要进行经济转型了,结果突发的战争使国土面积扩大了3倍,于是马上又开始建设基础设施,在戈兰高地修公路、铁路,在其他地方修道路、桥梁、电力等。1967年,以色列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7倍。于是以色列又开始走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转型又被拖后了,而且一拖就拖了十几年。20世纪70年代赶上了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萧条;80年代初又赶上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5年,以色列才开始真正的转型。以色列的经济转型已经耽误了很长时间,至今尚未完成。
  1.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渐崛起
  1967年,虽然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但是它也给自己“刺激”出了一个新的敌人,而且直到现在都是最顽固的敌人,这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以前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巴勒斯坦人”这一说法,他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的情感认同从属于埃及、约旦或叙利亚。从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里,巴勒斯坦人经历了三次中东战争,每次战争他们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产,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阿拉伯国家也不愿接受他们,他们不得不一直生活在难民营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麻烦。这种悲惨的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即巴勒斯坦人,而非普通的阿拉伯人。面对阿拉伯正规军的无能,巴勒斯坦人终于明白,别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只能自己发展武装,并用武力夺回自己的家园。
  于是,巴勒斯坦的难民营里就崛起了一股新力量―领导的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真正走到了中东舞台的最中央,在后来的各种冲突事件中曝光率都很高。阿拉法特腰挎手枪,身穿卡吉布军装,头戴阿拉伯头巾,四处打击以色列人,当时,他那种很酷的形象风靡全世界。
  这股敌对力量的兴起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几十年的头痛问题。以色列虽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给它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五、第三次中东战争严重打击纳赛尔
  如果要问,第三次中东战争对谁打击最大?答案肯定是纳赛尔。他的声望在阿拉伯世界中受到了重创。埃及对内没有搞定沙特,对外屡次被以色列打脸,而且每次都被打得鼻青脸肿,三次战争一次也没打赢过。经过这次惨败,纳赛尔可以说是心力交瘁,觉得闹革命这条路确实很难走,埃及的经济也没发展起来,埃及(,)对生活也并不满意。不过,虽然纳赛尔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整个阿拉伯世界还是认他是旗帜和灯塔。纳赛尔自己开始担心起来,他深感自己的革命事业后继无人。
  1.纳赛尔看好卡扎菲
  1969年,利爆发了革命,又一帮信仰纳赛尔的年轻军官起来造反,推翻了王朝,建立了共和制。这时,年轻军官上校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他还不到30岁,口若悬河,革命激情四溢,最后夺取了利比亚的统治权。
  卡扎菲是纳赛尔的铁杆粉丝,纳赛尔的《革命哲学》一书对卡扎菲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他革命成功之后,立刻跑到埃及拜见纳赛尔,对卡扎菲来说,纳赛尔就是大哥,卡扎菲好几次提出要让利比亚与埃及合并,由利比亚来打头阵,两国团结起来一起灭掉以色列,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梦想。纳赛尔对卡扎菲很欣赏,觉得他很像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充满革命激情。
  2.随时随地刷存在感的卡扎菲
  不过,卡扎菲性格不太稳定,有点神叨叨的,他经常不经邀请就突然跑到埃及,对着埃及人长篇大论地发表演讲,如阿拉伯人抗击以色列义不容辞、穆斯林妇女的地位、开罗夜总会乌七八糟等等话题,搞得埃及人不胜其烦。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关中国代表团的故事。在穆巴拉克时代,中国的一个国务院代表团到埃及开罗去谈判,卡扎菲又是突然不请自来,本来两国正在召开国事会议,结果突然有工作人员告诉总统说卡扎菲来了,穆巴拉克说我没请他,他怎么又来了?然后穆巴拉克只能向中国代表团道歉,先去招待卡扎菲再回来接着谈判。
  卡扎菲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他的政权成立之后就立刻派军队支援埃及,参加埃及跟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防线上的军事冲突;他还派自己的军队直接到了黎巴嫩和叙利亚,支援约旦和黎巴嫩的敢死队,参加游击武装,跟他们并肩作战。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中,卡扎菲成了最活跃的一股力量。
  3.出师未捷身先死:纳赛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纳赛尔本来想培养卡扎菲,但1970年纳赛尔的身体就彻底垮了。几次中东战争的接连打击,加上统一阿拉伯世界的目标没有达成,最后纳赛尔出师未捷身先死。
  纵观整个中东近代史,纳赛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到了全部阿拉伯世界共同认可的领袖。1970年,纳赛尔去世,参加葬礼的人数超过了400万人,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对阿拉伯世界来说,纳赛尔是一座灯塔,是一面旗帜。纳赛尔的死,标志着泛阿拉伯主义的革命精神走向了尽头。
  六、萨达特上台:激情燃烧的岁月结束
  纳赛尔的接班人是萨达特。萨达特跟纳赛尔有着很大的差别,萨达特是个务实派,没有强烈的革命理想,也没有那种激情,也不具备那种人格魅力。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务实,主张埃及应该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发展本国经济,他对阿拉伯的革命大业没兴趣。
  同年,叙利亚的哈菲兹?阿萨德夺权成功,这就是现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老阿萨德。此人也是务实派,他也想夺回戈兰高地,收复国土之后专心进行经济发展。
  七、为了收复失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埃及和叙利亚要发展经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仍然被以色列占领着。在领土都还没收复的情况下就要搞经济发展,国内民众的怨气会很大。所以萨达特和老阿萨德商议策划了一场新的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各自失去的土地,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何况埃及和叙利亚的实力加在一起也消灭不了以色列。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以战促和―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叙利亚拿回戈兰高地。所以这场战争一定得是一场有限战争,不能扩大化。这就是务实派在策划战争时跟革命激情派的不同之处,他们落到了实处。
  1.借力周边阿拉伯国家
  环顾整个阿拉伯世界,唯一有革命激情的就是利比亚的卡扎菲了,他成天催着萨达特搞埃及和利比亚的合并,然后进攻以色列。萨达特觉得卡扎菲难以控制,很不靠谱,他是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的,让他打前锋的话,他会把战争打得无限大。所以利比亚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盟友,帮帮忙、跑跑腿、搞搞后勤还行。
  自从伊拉克王权垮了之后,约旦国王侯赛因就很孤独。他没有势力了,这个时候他要么跟着埃及干,要么跟着叙利亚干,如果不参加这场战争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弃儿,大家今后都不带它玩。
  2.拧成一股绳的中东大国
  除了以上几个国家,萨达特还转向老对头沙特寻求合作。萨达特是想和以色列打一仗的,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而是为了在战场上赢得优势,以更有利的条件进行和谈。但是三场中东战争下来,埃及经济损失巨大,不得不依赖沙特的经济援助才能维持经济运转,于是,埃及与沙特的地位开始逆转了。萨达特还亲自去了趟沙特,表示埃及要专心发展国内经济,但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必须打赢这场仗,如果打赢了,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让沙特当,而且埃及不支持也门了,不搞革命输出了,也不准备颠覆沙特了,埃及要闷头苦干,发展经济。
  接着,埃及、叙利亚、约旦又聚在一起商议进攻计划,这次是务实派第一次合作,计划更实在也更严谨,他们不仅考虑了军事战场,而且想到了经济战场上的石油武器。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沙特、等产油国并没有出太大的力气,只是出了钱,这次务实派要求沙特等国配合正面战场,发动石油战争,对敢于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中东这几个大国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八、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动手。因为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反思自己,想想这一年自己干了什么错事。这一天不能开车,也不能用电,一切东西都要关机,前线部队的战士要回到自己家里闭门思过,以色列全国处于停顿状态。所以这一天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战线上都没有配置多少兵力,是以色列作战能力最虚弱的时刻。
  1.以色列开局失利损失重大
  于是,中东几个大国选择在这个日子在北、西、东三条战线上同时开打。埃及大举进攻苏伊士运河,横扫以色列的阵地,以色列防线崩溃;北线叙利亚猛攻戈兰高地,以军阵地接连失守。以色列立刻就傻眼了,由于前三次中东战争都打得顺风顺水,以色列就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觉得他们的军事力量天下无敌,根本没有把阿拉伯军队放在眼里。但这次不同,两个务实派?家再加上几个中东大国拧成了一股绳,准备相当充分,而且战略战术都非常对头,所以一开始以色列被打得灰头土脸,整个战线崩溃。这时候以色列就急了,马上开始全国总动员,虽然军事力量很快就动员起来了,但是头两天的战争失利使以色列蒙受了重大损失。如果按照伤亡和人口比例来算的话,以色列这两天的损失等于美国二战的损失比例,这可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阿拉伯军队在头两天里打得顺风顺水,两个方向都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线,一扫前三次中东战争惨败的局面。
  埃及人在初期得手之后,并没有深入西奈半岛,而是转入防御。因为萨达特打的是政治仗,目的在于以战促和。老阿萨德这边也是打的政治战。但是以色列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这两条战线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以色列看明白埃及的用心之后,先集中兵力打垮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因为戈兰高地对以色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式高地,在上面可以俯视以色列整个内陆,如果叙利亚拿下了戈兰高地,很有可能继续进攻,深入以色列的内地。经过评估后,以色列认为,叙利亚的危险性更大,他们必须发动反突击,调动军事力量全部向北,击破叙利亚。
  当以色列开动起军事机器之后,它的战争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结果叙利亚被打出了1967年的停火线,以色列占领了全部戈兰高地。由于戈兰高地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最近的距离只有60公里,如果以色列军队从山上直扑大马士革,要打得顺手的话,60公里一天就拿下了,但是他们打到一半距离的时候就停住了,原因是伊拉克和约旦的军队上来了,伊拉克的坦克部队滚滚而来,以色列没有想到这帮人来得这么快,双方就陷入了胶着的对峙。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苏联严厉警告以色列,你要再往前打我就要出兵了,并声称核弹头已经运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打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在这种压力下,以色列决定见好就收,停止了继续向大马士革的推进。
  这时,以色列再回兵收拾埃及。埃及的战略战术非常保守,因为它只想打政治仗,所以军事部署有问题,战线中间的豁口被以色列发现了,以色列大军就横贯这个豁口,从另外一个方向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对埃及形成了合围,埃及的第三军团差点被“包饺子”。以色列如果坚决要打的话,是可以吃掉这个军团的。当时,美国派国务卿到中东去调停,警告以色列不要消灭第三军团,消灭了就没有谈判的余地了,埃及只能血战到底。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给第三军团留了个口子,保证了饮用水、食物的供应,第三军团才免遭覆灭的命运。然后双方就进入了漫长的谈判。从1973年到1978年,谈判一谈就将近五六年,最后《戴维营协议》终于签订。
  2.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完美实现战略目标
  从战场上看,以色列最后总算转败为胜。从政治上看,《戴维营协议》谈判的结果是,埃及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双方停火之后,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这说明萨达特打政治仗的思路是对的,但代价是必须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1977年,萨达特破冰之旅访问了耶路撒冷,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国家里面已经有一个大国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了。
  这也是埃及为了收回西奈半岛所做出的重大让步,正是这个让步使得埃及原本的阿拉伯盟主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恢复。而叙利亚却没有收回戈兰高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解决。在这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较量中,由于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一起宣布对援助以色列的欧洲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欧洲没有国家敢再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了,有些国家甚至连美军供应以色列的飞机都不让停靠,只有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备。这就激怒了阿拉伯人,于是开始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1973年,美国的加油站频繁断油,等待加油的汽车足足排了一两英里的队伍,整个经济全乱套了,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美元暴跌,经济陷入严重的滞涨。
  3.基辛格的政治智慧: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
  为了化解美国的石油危机,基辛格去中东沙特斡旋。基辛格是个犹太人,一开始阿拉伯人并不买他的账,但是基辛格非常聪明,他善于找到双方共同利益的交点。
  基辛格跟沙特国王说,你们沙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埃及,革命风潮很激烈,很可能会把你们的王室统治推翻。要想使你们沙特王室永续存在,你们需要我们美国的军事帮助,美军可以确保沙特王室世世代代的安全。沙特早就被纳赛尔主义闹怕了,所以愿意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但是美国提出的交易代价是沙特得游说其他所有海湾国家出口石油的时候只能用美元结算,而不能使用其他任何货币,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全世界买卖石油、能源全部要收美元的原因。基辛格谈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允许沙特石油价格涨价4倍,但沙特得把赚来的石油美元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这样,美国和沙特双方就达成了协议。这就是为什么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愿意跟美国走的根源。
  1971年,美元在脱离了金本位之后大幅贬值,所以美国急需给美元寻找一个新的价值之锚,这个价值之锚就是石油,黄金美元转化成了石油美元,美元才得以巩固自身的价值。这实际上跟中国当年搞的商品货币制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美国人比中国晚了40年。这一套新的货币体制确保了美元霸权,石油美元体制一直运作到今天。
  九、阿拉伯民主义失败的原因
  从1948年5月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一直到1978年9月的《戴维营协议》,在这30年里,以色列与中东各国总共打了五场中东战争,双方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色列没有得到和平,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收回土地,双方仍然处于充满敌意的“冷和平”状态。同时,这30年也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和逐渐衰落的时期,阿拉伯人没有解决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完成民族认同和政治统一。经过与以色列30年的反复较量,阿拉伯人的挫败感反而越来越强,如果民族主义解决不了问题,阿拉伯人和整个伊斯兰世界势必开始寻找新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伊斯兰教势力的重新崛起。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及 沙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