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特点游”特点是什么

&四川地理  的地势,大致沿东经130°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着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丘陵山壑散布其间;西边则是高原、山脉的世界,地势高亢,天高云淡,崇峰深峡,层层叠叠,雪山、冰川、高原、沼泽、草原…… 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势大观。这样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使四川开展旅游的空间环境十分优越。  四川西部被称为,是的边缘部分,海拔米,由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川西北高原与川西南山地。漫长的地质演变,凝练出、、等举世无双的自然美景;社会历史沧桑,造就了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其轮廓像菱形,因为地表面沉积层以紫红色的砂岩、页岩为主,通常也称为"红色盆地"。盆地西部,是"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的成都平原,习惯上亦称"川西平原",俗称"川西坝子",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平原地势平缓,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利于发展自流灌溉,垦殖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称,是重要的粮油基地和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区。盆地外围,北靠大巴山、米仓山,西接邛崃山、龙门山,南有大娄山、大凉山,东缘巫山。盆周山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怀抱,宽阔而温柔地环抱盆地,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为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国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四川地理特点  自然地理特点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和,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历史地理特点  四川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年,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和,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很早兴起,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文化地理特点  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着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着。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位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象征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位居中国三大菜系之列,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等名茶享誉全国。  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城市地理特点  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8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4个。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为37.4%,比2007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除、自贡、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30%的还有遂宁、、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特大城市,、、、等大城市,、、等中等城市,、、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  尽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在32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也不甚合理,城市布局明显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3.75%,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个城市。  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十分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6%,而2008年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5.61%和31.19%。成都在四川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部地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  地方城市各具特色。除了成都这一综合性特大城市外,其它城市功能各有特点。绵阳为“西部科技城”,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是“酒城”、水陆交通枢纽。乐山、峨眉山、、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  地理气候  地形地貌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北东缘的米仓山、大巴山;南东缘的大娄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秀山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着名高峰。  自然资源&  民族地区资源富集,是四川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有耕地面积730万亩,荒地面积4145万亩;草原面积24548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78.3%);森林面积836.5万公顷,蓄积量1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0431万千瓦,可开发量达6762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88.84%)。溪洛渡、官地、锦屏等大中型电站已相继开工。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有49种,中型以上矿床200余处,稀土、钒钛、磷矿、锂矿、铝土矿及金、银、铁、铅、铜等储量居于全国、全省前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及悠久的藏族康巴文化、羌族释比文化、彝族毕摩文化、泸沽湖的摩梭母系文化等,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5个。  水能资源  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居于全国前列。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04亿立方米,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总量约3131亿立方米。但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全年径流量大多集中在6—10月,东部盆地6—10月径流量占总量的60—80%,川西南山地为70—80%,川西北高原为80%以上。河川中水量最多的是岷江、沱江水系,年径流总量约1003亿方米。全省水能资源总蕴藏量约为1.4亿千瓦,其中,达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共有380条。在全国仅次于,居第二位。  (一)长江水系  四川省除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县的白河、黑河注入,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长江是流经省内的最大河流,上游称金沙江,金沙江流至宜宾纳岷江后称长江。省境内主要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包括、)、沱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四川的长江水系河川年径流量为3083.4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河川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占四川全省90%以上。由于这些支流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季节变化显着,雨季主要集中在6—8月,每当雨季来临,长江干流百川汇集,防洪防涝任务艰巨。长江流域也是我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藏量为1.12亿千瓦,占全省的75%。  (二)主要湖泊  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区,多数湖泊为冰蚀湖、溶蚀湖、堰塞湖,部分为古河道与牛轭湖。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着名湖泊有、、等。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含蓄水量,共计约35亿立方米。  (三)主要冰川  四川冰川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全省共有冰川200条,总覆盖面积51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210亿立方米。着名的有贡嘎山冰川、雀儿山冰川、九拐山冰川等。  气候资源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日照: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小时,盆东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气温: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 个月。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一月平均气温 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锐减至2000℃。  降水量: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土地资源  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四川省土地资源结构表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内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上。该土壤内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是四川分布面积最广的土壤之一。  盆地四周的山地、盆地内沿江两岸及川西平原的阶地和丘陵上,分布着黄壤。一般海拔米。它是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砾石,在中亚热带四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有明显的富铝化和黄化过程,胶体硅铝率2.1—3.1。黄壤自然肥力较高,但粘性重,酸性强。在盆山地中,还分布有黄棕壤与黄褐土。  川西南山地河谷遍布红壤及黄红壤,主要在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谷坡阶地以及湖盆台地,海拔米。甘孜州局部地区的红壤可达海拔2100米以上。酉阳、秀山也有大面积的红壤分布。红壤的母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泥岩和第四纪老沉积物,在长期干湿季分明的湿热条件下,风化而成。胶体硅铝率1.33—2.33,酸至微酸性,粘性重,瘦硬,严重缺磷,土壤肥力低。  川西北高山分布着大量的森林土草甸土,主要有高山草甸土,分布在高山林线以上,海拔米,草根层10厘米左右,有机质约15%,微酸至中性,有腐殖化和草甸化,海拔低处可开垦成农地,高处是天然牧场。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高原及高山顶,海拔米,雪线以下,高山草甸土以上。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为主,成土作用弱,常为多棱角状碎石。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河谷两侧尚分布有棕壤、暗棕壤、褐土等。暗棕壤,分布在山原中上部,海拔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铁的游离度低,胶体硅铝率2.4—4.1,弱酸至酸性,盐基饱和度大于60%。  棕壤,分布在海拔米处。酸或弱酸性,胶体硅铝率2.7—3.3,盐基饱和度不饱和至饱和,腐殖质4—7%,自然肥力高。  褐土,分布在海拔米处。以黄土母质发育而成,表层为无至弱石灰反应,下层在50—70厘米处有钙积层,PH值7.5—8.0。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地区。是寒冷潮湿条件下,沼泽草甸植物在山原洼地和河谷洼地所形成。其表层为草根层,下部为矿物质潜育层。有机质含量5—25%,氮和磷的含量也高,形成特有的泥炭层。  矿产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4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产151种的60%,其中钛、钒、天然气、玻璃砂岩等3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在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40种矿产中,四川有20余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约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全省大宗矿产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规模开发。铁矿集中分布在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石储量达50多亿吨,是中国第二大铁矿基地。成都-地区的芒硝矿共有大型矿床16处,中型矿床11处,是中国除盐湖以外芒硝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威西盐矿保有储量160多亿吨,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岩盐矿床。川南煤田储量达60多亿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大煤田。  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初具规模。1998年,原煤产量5696.42万吨,原油22.38万吨,已形成包括能源、黑色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矿产开发和加工的完整生产体系,成为中国中西部的重要原料基地。&四川主要资源分布及其地位  (一)金属矿藏  四川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均有较大的储量。其中,铀矿、铁、钛、钒、铝、砂金,锂、锶、镉等矿种储量位列全国前五位。金、银、铅锌矿探明储量虽排在全国第六至第十三位之间,但资源远景很大。铝土、铜、铅锌、钒钛磁铁矿主要分布于攀枝花市、凉山州及邻近地区;甘孜、阿坝地区的金、银、锂矿等贵金属、稀有金属及铜、铅、锌的资源尚待进一步勘探开发,前景可观。盆地边缘盛产砂金、硫铁矿、铝矿、铜矿、铅锌矿等。  (二)非金属矿藏  四川省非金属矿丰富,包括能源矿产、化工原料矿产和建筑材料矿产等三大门类的几十个矿种储量列全国前五位。其中,最重要的非金属矿有天然气、硫、磷、岩盐、芒硝、石棉、水晶、云母、水泥原料和优质大理石、花岗石、煤矿等。四川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很强。天然气、岩盐、芒硝分布在盆地内部;盆地边缘盛产硫铁矿、磷矿、煤炭、水泥原料;石棉则主要产于攀枝花市、凉山州及邻近地区;雅安地区的优质白色大理石、红色花岗石闻名国内外。四川省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很低,除天然气、煤炭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以外,其它矿种资源的利用率尚不到20-30%,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极大。  生物资源  四川省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种类,是一座宝贵的基因库。全省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占全国种类的33%,分属230余科、1600余属,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珍稀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水杉、攀枝花苏铁、珙桐、水青树、连、、红豆杉等。我省陆生野生动物有34目122科466属959种,其中兽类213种,鸟类607种,爬行类63种,两栖类76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的77种。四川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的46.4%,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牛羚、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等闻名于世。  (一)植物资源  四川境内的植物种类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其中蕨类植物730余种,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裸子植物88种,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8450余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82种,占全国保护植物总数的21.8%。森林面积1153万公顷,活立木积蓄量14亿立方米,木本植物3000余种,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8种植物中,四川就有桫椤、银杉、水杉、秃杉和珙桐5种。  (二)动物资源  四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全省脊椎动物达1248种,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兽类218种,鸟类61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41种。四川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珍稀动物大熊猫、黑叶猴、金丝猴、云豹、豹、雪豹、野牦牛、藏羚、牛羚、黑颈鹤、小鸨、巨蜥、蟒、中华鲟、白鲟等30种。“国宝”大熊猫的数量占全国的80%。四川雉类资源极其丰富,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全省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种数的40%,其中有许多为珍稀濒危雉类或为我国特有,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  四川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国内起步较早,从1963年至今已先后建立了喇叭河、白河、、蜂桶寨、唐家河、美姑大风顶、马边大风顶、、小寨子沟、、等1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28550公顷,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卧龙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和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一起,已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和“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全省的动植物中有60%以上栖息在这些保护区中,从而使全省80%以上的珍稀濒危植物在这些天然“避难所”中得以生存繁衍。  (三)中药资源  四川被喻为我国的“中药之库”,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全省有药用植物约3000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四川药用植物历来以野生为主,尤以虫草、贝母、大黄、羌活、黄连、天麻、附子、麦冬、川芎、白芍等品质优良,久负盛名,畅销中外。半夏、天南星、白薇、通脱木等药材产量亦居全国首位。杜仲、黄柏、厚朴等也以质量优良而受到青睐。此外,民间利用的草药也很多,如过路黄(金钱草)、夏枯草、马兰(鱼秋串)、岩须、金疮小草(龙胆草)等。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增长,川西北地区大力开发小檗、乌头、马尿光、赛莨菪、紫绒蒿、绿绒蒿等药用植物,用以提取加工新药源,具有较大的潜力。  能源资源  四川省能源资源丰富,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  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97.33亿吨,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0.9%。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石油资源储量很小,四川盆地累计探明新增地质储量6796万吨。而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达7万多亿立方米。四川生物能源也比较丰富,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量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泥炭资源初步查明储量约20亿吨。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待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资源大省。&都江堰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4处,居全国第一位,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峨眉山景区、九寨沟旅游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四川省共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还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64个,面积8744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5个。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03处,2008年新增15处,其中国家级31处,省级49处。全省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目前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及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7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的各类资源带来巨大损失,一些珍稀动植物、风景名胜、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非常惨重的损失。  生态环境  四川生态环境综述  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流经四川。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注入外,96.5%的土地均属长江水系。长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纵贯全境。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头和周围山脉地带。这个区域内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自身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庇护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视为长江的绿色屏障。四川珍贵的森林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四川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的重点省份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附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 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 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村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 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到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1.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 、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 ,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 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 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 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 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 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国 务院朱港基总理 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 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 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 耕还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府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 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3.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政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政府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日 ,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 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 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政府确定了“两补两减两 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 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新华社:
2.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原山地气候特点描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