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开幕式主持人开场白如何着装

【新闻资讯】年中国初高中篮球联赛河北赛区比赛开幕
12月10日,年中国初高中篮球联赛河北赛区比赛开幕式在河北经贸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篮球联赛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石家庄二中承办。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处长刘若群、河北省中学生体协理事长赵汉卿、本次比赛裁判长张克强以及我校常务副校长吴进校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张民主持。
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处长刘若群(左2)、河北省中学生体协理事长赵汉卿(右2)、本次比赛裁判长张克强(左1)以及我校常务副校长吴进校(右1)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张民主持
开幕式上,各参赛代表队队员着装整齐、精神抖擞。我校常务副校长吴进校致欢迎辞,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处长刘若群致开幕辞。运动员代表程澜莘和裁判员代表王翔分别宣誓。我校健美操队带来了精彩的啦啦操表演,为运动员加油助阵。随着一声哨响,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各参赛代表队队员着装整齐、精神抖擞
我校常务副校长吴进校致欢迎辞
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处长刘若群致开幕辞
运动员代表程澜莘宣誓
裁判员代表王翔宣誓
我校健美操队带来了精彩的啦啦操表演
据悉,本次比赛为期八天,包括我校男篮在内、来自全省各地的38支男女篮球队、400余名队员参赛。我校女篮因上一赛季获全国冠军而在本次联赛中直接晋级全国大区赛。让我们期待我校男篮火力全开,赛出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续写辉煌!
比赛精彩瞬间
比赛精彩瞬间
比赛精彩瞬间
比赛精彩瞬间
比赛精彩瞬间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奥运会开幕式上主持人讲的语言有哪几种?_百度知道
奥运会开幕式上主持人讲的语言有哪几种?
奥运会开幕式上主持人一共讲了三种语言..分别是哪三种?
我有更好的答案
拉丁语 英语 汉语
英语 中文 法语
英语 汉语法语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奥运会开幕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为例
单位代码 学 分 类 号 号 全日制研究生类别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 文 题 目 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为例学科专业名称 申请人姓名 指 导 教 师 论文提交时间新闻学 王军 常庆 副教授 2012 年 06 月 05 日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012 年月日签字日期:2012 年月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绪言 .................................................................. 1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1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2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趋势 ............................................ 5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目标 ............................................ 7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7 第一章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渊源探究 ....................... 9 第一节 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内涵 ........................................... 9 岭南文化的构成元素 ...................................... 10一、以“水”为魂的本土文化 .................................. 10 二、融合异化的中原文化 ...................................... 11 三、飘洋而来的海外文化 ...................................... 11 第三节、岭南文化的文化特质 ...................................... 11 一、兼容并蓄的开放风气 ...................................... 11 二、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 ...................................... 12 三、重商务实的文化倾向 ...................................... 13 第四节 岭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 13第二章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解析 .............................. 14 第一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理念的剖析 .................... 14一、广州亚运会理念在开幕式中的传播设置 ...................... 14 二、开幕式跨文化传播载体的开放性 ............................ 16 三、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广州形象的塑造 .......................... 17 第二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 20一、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 .................. 20 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媒介传播的策略 .......................... 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破解跨文化差异的传播策略 ................................ 24 四、开幕式跨文化传播中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 .................... 26 第三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28一、亚洲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 28 二、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31 三、语言的地域差异性 ........................................ 32 四、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 .................... 33 第三章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 35 第一节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 35 跨文化传播与现代传媒的结合 ............................... 36一、跨文化传播必须借助媒介的力量 ............................. 37 二、亟待弥补的数字鸿沟 ....................................... 37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应对 ............................... 38一、传播文化要“自觉” ........................................ 38 二、合理应对负面信息 .......................................... 38 第四节 开幕式举办的社会需求 ...................................... 39 一、以民众的需求为根本 ........................................ 39 二、淡化体育文化传播的政治色彩 ................................ 40 第五节 开幕式跨文化传播品牌的打造 ................................ 41 一、 “文化外交” ............................................... 41 二、 “跨文化传播品牌”的打造 ................................... 41 第六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42 结语 ................................................................. 43 注释 ................................................................. 44 参考文献 ............................................................. 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9 致谢 ................................................................. 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体育的爱好与需求也不断提升,随 之而来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也层出不穷。而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沟通也 更加频繁,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不再是一场单纯的竞技活动,也更多地渗透了许多文 化、情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的开幕式, 作为活动的精神亮点,往往会受到赛事主办方的大力重视和投入,力图通过这个机 会向外界展示自我,也收获应得的各方面收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自此,我国相继举办的大型体 育赛事开幕式就成为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参与的重大节日庆典,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不断崛起和上升,这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我 国政府展示自身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机遇,同时也成为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开 展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幕 式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吸引了外语学界、传播学界等 多学科的关注。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涉足 体育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数量 更少,且尚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著述,多零星散见于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个 别章节中。国外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目前涉足此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某一赛事 为例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在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奥林 匹克文化传播及奥运会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热点;还有部分研究集中在大型体 育赛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着力探讨媒介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针对这 些研究现状和特点,本文以广州亚运会为例,继续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深层 内涵和意义,以求获得新角度、更深刻的研究成果。 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作为研究个案,探求大型体育赛事 开幕式中的文化传播理念、策略、方法和经验,有利于为以后举办类似的活动提供 真实的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借鉴,有利于更好地将开幕式办成体育的盛会、文化的盛 会、全民的盛会,也有利于开辟传播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展 示良好国家和地域形象的新途径。从理论意义上看,本文选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角有利于拓展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 本文简要分析了研究对象: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地域形象和跨文化传播,明 确这些研究对象的外延和内含。在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中概括和分析以广州文化为 核心的岭南文化的起源、组成、演变和精髓,也就是总结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并 以此作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渊源;同时依托传播学、符号 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解析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理念、策略与技 巧、具体体现,探讨其中的跨文化传播规律;另外,分析影响和阻碍第16届广州亚 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及形成原因。这三部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探讨了岭 南文化的渊源、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规律、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 文化传播需要破除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始终要落实到实践中,以现实为指导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本文将 探索的主要议题确定为如何通过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来解决当前在跨文化传 播领域面临的困境。期待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将会为今后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地域形象 分类号:G206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sports-loving and demands rise, followed which a variety of major sports events are endless. Today, the exchanges of the world have become closer and communications more frequent, major sports events is no longer a simple athletic activity, but also an activity to penetrate many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emo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particular,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 as the spiritual highlights of the activity, is often given great attention and input by the event organizers, who attempt, by this opportunity, to show to the out world, but also to gain all aspects of income. The refinement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opening ceremony shocked the world, and since then, China has successively held large sporting events opening ceremonies, attracting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major festivals, which make it becomes the country welcome all over Asia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Along with China's great power status rising, these activities become windows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for our government to demonstrate thei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country's image. Also they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a platform for foreign exchange. In this context, this essay take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 held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arly 1980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ttract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lars, and the academic multi-disciplinar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of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but relatively few studies are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n which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re even fewer, and which are not yet dedicated, systemic writings, more of which scatter throughout the individual sections of the relevant sports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Foreign studies are also rare. Main research gets involved in taking such even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large sporting events opening ceremony of cross-cultural comm hosting the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Olympic Games, the Olympic Culture and Olympic sport some of th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ajor sports events 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efforts are taken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the media in the spread of sports culture. Based on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udies, this essay takes Guangzhou Asian Games for example, to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major sports events, in order to get a new perspective, a more profound research. In term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essay takes the 16th Asian Games in Guangzhou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major sports events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ideas, strategies, methods and experience, to organize a similar event in the future to provide factual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better accomplish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ports event a cultural event, full event. This also helps to open up communic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promo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to demonstrate new ways of enabl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image. From a theoretical sense, this article selects stud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exp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ually to initiate more researchers' attention and study, to some ext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major sports events, regional image and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a clear extension of the object of these studies and containing.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essences of Lingnan culture, whose core is Guangzhou culture. This is taken as origi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16th Guangzhou Asian Games opening ceremony. On the while, relying on the idea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f communication, semiotics, linguistic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16th Guangzhou Asian Games opening ceremony is given, of which the law of cross-cultural commun In addition, the spread of cross-cultural factors and causes of impact and hinder the first 16th Guangzhou Asian Games opening ceremony are analysed. These three parts explore the origins of Lingna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 Guangzhou Asian Games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experie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ws of the Guangzhou Asian Games opening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eremony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get rid of and to resol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always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in which the reality is meaningful.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main issues to determine how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urrent 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major sports event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study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help for fu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ross-cu regional image CATEGORY NUMBER:G206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 言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因其参赛人员众 多、参赛国家和地区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历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也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也开始以大容量的、精心策划的体育 文化大餐,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每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自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已成为全国、全亚 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节日,不仅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成为展示我 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传播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 载体和平台。不过,相比对大型体育赛事本身的研究,对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研 究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而对于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 研究比较少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期刊研究中,学术性的论文研究比较少见。在此 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节 选题意义一、现实意义首先,从 1990 年的北京亚运会,到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再到 2010 年的广州 亚运会,我国举办的历次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几乎无一例外具备了规模宏大、人 员众多、投入巨大的特点,但是体现在实际结果上节目形态千篇一律,喜庆热闹有 余,内容创新性和文化传播力度相对不足,甚至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本文以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作为研究个案,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的跨文 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探求其中的文化传播理念、策略、经验和不足,有利于为以 后举办类似的活动提供分析资料和经验借鉴,更好地将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和跨文 化传播结合起来。 其次,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快速 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却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对滞后,并且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价值观的扭曲、伦理道德观念的 淡薄、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亡、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等。在此背景下,选取具有较大 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有利于开辟传播与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良好国家和地域形象的新途径。二、理论意义本文选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相对较新,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 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拓展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 究者的关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第二节 概念界定一、大型体育赛事本文研究的大型体育赛事是指世界性的、洲际的或是全国性的大型体育比赛, 一般历史比较悠久,有固定的举办日期,规模大,参赛人员多,举办日期长,影响 力大,例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本文选取的研究案例为在 2010 年 举办的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不同于一般体育赛事及活动的一项特殊活动,其特点主要如 下: (1)参与主体的地域范围广泛。所谓“大型”体育赛事,是指突破了日常的比 赛赛事规模,参与者不只归属于同一单位,而通常来自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各个省份 及城市,或来自于一个大洲的若干国家,亦或是来自于世界的若干大洲的若干国家。 比如一个学校的内部运动会,参与者皆来自于各个班级的学生代表,他们的来源地 域范围相近,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学校,就不能称之为大型体育赛事。而亚运会的参 与者来自于亚洲的各个国家,在地域范围上更广阔,即可称之为大型体育赛事。 (2)参与主体代表单位具有政治概念。大型体育赛事的参与主体往往是由个体 组成的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比如城市、省份、国家。学校内部的运动会,作为参 与者的学生代表的单位为各自的班级,班级不具有政治概念,而亚运会的参与主体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代表的单位是各自的国家,而国家却是一个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的概念,方可称之 为大型体育赛事。 (3)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固定的举办日期和轮回规律。大型体育赛 事往往来源历史悠久,已经延续为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并遵循固定的举办规律, 没有特殊原因,不得停办。比如亚运会始于 1951 年,每四年一届,而学校内部运动 会一般都是建校后根据校方管理者的意愿开始举办运动会,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并可能根据学校的发展及现实的客观原因停止举办或延期举办,可变动性较大。 (4)参赛人员多,举办时间长。大型体育赛事的参赛人员往往数目庞大,举办 时间较长,2010 年广州亚运会 12000 多名参赛选手,会期 15 天,而学校内部的运动 会通常只有几百人以下的参赛选手,会期通常只有 2-3 天。 (5)举办管理规范,有固定的理事委员会,并设计特定的文化标志。大型体育 赛事往往都有固定的理事会,负责赛事的承办选举、审批、筹建等管理工作,因此 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合理,从而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同时,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方 大都会设计具有特色的会徽、口号、吉祥物等文化标志,以突出本次赛事的特色。 (6)影响力较大。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力,包括对运动员本身 职业生涯的影响,参赛单位因比赛成绩而获得的政治地位的变动,以及举办方经济 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收获等等。每一届大型体育赛事都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甚至 推动社会的发展。二、开幕式开幕式一般是重要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尤其是奥运会、世界 杯、洲际大赛等。 “在开幕式上,既要反映出以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体育精神, 也要展现出东道国的民族文化、地方风俗和组织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要表达对世界 各国来宾的热情欢迎。开幕式上,除了进行一系列基本的仪式外,一般都有精彩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团体操和文艺或体育表演” [1]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 2010 年广 。 州亚运会的开幕式。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2]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 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 径。[3] 1959 年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 这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的真正诞生。霍尔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跨文化传 播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毫无疑问,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将来的跨文化传播 研究将愈加深入并蓬勃发展。四、地域(城市)形象美国政治学家布丁认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 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 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4] 同样,笔者认为地域(城市)形象完全可以 ” 借鉴国家形象的核心内涵,即地域(城市)形象是一个地区对自己的认知及国 内和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 地域(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地区的认知结合,不仅包括外在的直观的印象,比 如地理位置、城市面貌、人口规模、GDP 等,还包括内在的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比 如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信仰、口碑等。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写到: “城市形象 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 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5]因此,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 ” 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一、现状研究现状及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初,跨文化传播学传入中国,受到了外语学界、传播学界等多学 科的关注。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涉足体育 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数量更少, 且尚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著述,多零星散见于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个别章节 中。国外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目前涉及此类的研究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某一赛事为例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某一赛事为例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非常少,目前所知 的只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黄倩妮在 《新闻世界》 (2009 年第 6 期) 上发表的 《中 学为体 西学为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 度,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观点,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成功的原因和奥林匹克跨文 化传播的价值意义进行了解读,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 略。但是,该论文只停留在解读的层面,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 2、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或奥运会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热点 自从 2008 年北京奥运后成功举办后,关于奥运文化的传播便成为体育文化传播 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大量类似的研究成果。例如,扬州大学李振 2010 年的硕士论文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奥运会体育展示的研究――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例》 ,本文 通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对奥运会体育展示进行分析梳理,认为奥运传播的实质 就是跨文化传播,指出奥运会跨文化传播是主办国实现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的过程 和文化符号创新与整合的过程,并将奥运会体育展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 别论述,最后引出对文化传播和建构的启示。上海体育学院的肖焕禹、方立在《上 海体育学报》 (2008 年 3 月) 上发表的 《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发展策略》 一文,认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全球跨文化传播,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整合、传承、 交流、国家形象的展示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并结合北京奥运会,提出避 免文化单一化,实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共存,树立跨文化传播的理念,营造世界 民族平等、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媒体跨文化传播效应等发展策略。 此外,浙江工业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的孙晓青在“传播学论坛”上发表的《留学生眼中的北京奥运文化――以奥运 会徽、吉祥物为例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调研》一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对比研究, 探讨了影响奥运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是量化研究方面比较少见的成果。 3、大型体育赛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研究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直是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探讨大型体育赛事与地域文化 的融合研究开辟了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多。例如,曲阜师范 大学胡乐举 2008 年的硕士论文《第十一届全运会与齐鲁文化的互融研究》一文,以 文化互融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与齐鲁文化互融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并结合目前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在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第十一届全 运会与齐鲁文化良性互融的策略。 4、探讨媒介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媒介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研 究的重点。例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崔鹏娟在《今传媒》 (2010 年第 11 期)上发表的《奥运跨文化传播中的电视媒介话语权――以洛衫矶奥运会和亚特兰 大奥运会为例》一文,以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和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结 合“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来对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电视媒介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奥运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话语权,而奥运电视转播在某 种程度上也正是电视媒介话语权的执行过程,从而论证电视媒介与奥运会的结合是 奥运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 “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姜飞,在《大众传播》 (2010 年 01 期)上发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介入跨文化传播过程的路径》一文,则是从宏观的角 度,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介入跨文化传播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二、趋势1、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不断推进和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型 体育赛事的举办,民众对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化传播要求和社会功能的期望将会越 来越高。因此,针对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在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立性专题 研究将会越来越多,而不再只作为体育文化研究的一个小章节出现。 2、跨文化传播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播研究将会突破跨文化传播学的藩篱,不断吸收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传播 学、新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深入挖掘和剖析国家或地域文化,从多维 视角进行综合性的、对比性的研究。 3、网络信息社会已经深入社会的骨髓,任何文化传播的研究都不能离开网络媒 体这一渠道和平台,因此,深入研究现代网络媒体在体育赛事开幕式跨文化传播中 的作用将成为不可回避的潮流,也是当务之急。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目标首先,对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地域形象和跨文化传播等研究对象进行简要分 析,明确这些研究对象的外延和内含。 其次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其一,概括和分析以广州文化为核心的岭南文化 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组成、演变和精髓,也就是总结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并 以此作为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渊源;其二,依托传播学、符 号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解析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理念、策略与 技巧、具体体现,探讨其中的跨文化传播规律;其三,分析影响和阻碍第 16 届广州 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及形成原因。简言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岭南 文化的渊源、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规律、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 化传播需要破除和解决的问题。三部分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脉相承。 第三,探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启示。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在促进文 化传播和交流、展示国家和地区形象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好的经验,但是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今后的跨文化传播研 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一、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将主要运用案例研究、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跨文化 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二、创新点1、选题比较新颖、独特。把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是当前涉猎较少的领域,并且目前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硕士论文。因此,选择这一课 题有利于推陈出新,形成比较有说服力和现实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抛砖引玉,利 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2、论文的研究视角比较新颖。目前,研究体育文化传播的论文不在少数,但是 选取跨文化传播学这一研究视角的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开辟体育 文化传播的新途径。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渊源探究作为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广州亚运会不仅承担着传播体育讯息 的责任,更承担着传播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责任。借助亚运会的举办,让更多的 人认识广州,了解广州,进而对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神认可,甚至是走进广州、 宣传广州,这是广州不遗余力申办亚运会的一个最主要目的,也是每一届重大赛事 活动主办方的动力所在。广州本身作为一座岭南文化名城,通过举办亚运会,必然 会对广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 的前进和发展。 岭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历经多次演变,时至 今日愈加模糊,引起诸多学者的争论。简单的说,南岭以南的区域即为岭南,大致 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岛。广西民族学院教授徐杰舜将岭南文化定义为: “岭南 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也就是说,岭南文化也应包括广西和海南在内,而绝对不是仅指广东文化。 ”[6]因 此,岭南文化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而不是地点式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宽阔 的视角和胸怀去对它做出全方位的研究。 本文就把徐杰舜教授对岭南文化的界定作为研究样本,以此来探究岭南文化的 渊源和精神内核。按照徐杰舜教授的研究,岭南文化共分为七个支脉:粤系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桂柳文化、港澳文化和特区文化,其中以粤 系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枝,这是对岭南文化的动态发展式的研究,相对而言, 比较全面和系统。那么,由此推论,广州作为粤系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可谓是岭南 文化的“核中之核” ,因而也最具代表性。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内涵岭南文化是灿烂悠久的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发展的渊源来看, 依靠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而渐成气候。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期,岭南地 区因为远离中原政治和经济中心,被长期被称为“蛮夷之地” 。秦汉以后,黄河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随着汉人的逐渐南迁,被间接地带到这里,文化的传 承离不了物质载体,随着农业文明在岭南地区逐渐发芽、生根,最终长出了具 有浓郁的亚热带气息的文明果实,而随着汉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合,中 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随之不断在批判和继承中创新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岭南地区的对外交流逐 渐增多,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此时已经非常发达, 甚至早于西方的开辟新航路,由此以海运为主的对外贸易,为海洋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到了近现代,西方的侵华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岭南 地区对外开放交流的进程。随着广州、汕头等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新中 国成立后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兴盛,都让岭南地区长时间 占据着经济重心和对外交流前沿的优越位置。 同时,虽然岭南地区靠近海洋,远离中原文明,受海洋的影响很大,但是, 勤劳聪颖的岭南人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 文化和海外文化,并且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了中原文化和海外 文化交流的聚集点和集散地,由此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即:务实、开 放、兼容、创新。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构成元素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范畴,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特色非 常鲜明的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包括三大构成要素:一、以“水”为魂的本土文化岭南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既有稳定的文化特性,也有相对固定的 时空轮廓。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岭南地处亚热带的珠江流域,依山傍海,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 族先民,在相对偏远、封闭的环境中,也创造了独有的文化形态。从早期的渔猎文 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岭南的本土文化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 江海水运,离不开水的哺育,因此形成了喜流动、不保守的南越文化。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融合异化的中原文化岭南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独处一方,自我繁衍。直到秦汉以 后,岭南地区开始逐渐纳入中原文明的版图,岭南与中原的交流开始日益密切; 随着后来大量的屯军贬官和几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大量的中原百姓与岭南本 地的百越先民,开始慢慢结亲、融合,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使得岭南的社会生 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进的中原文明,也随之强 势渗透到岭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原有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变异延 伸出新的文化形态,并逐渐成为了岭南文化的主体构成,使得岭南文化最终成 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三、飘洋而来的海外文化背靠富饶的大陆腹地,面临着广阔的汪洋大海,让岭南成为了得天独厚的 海上桥头堡。秦汉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的重要通 商口岸,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明清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学 东渐的兴盛,再加上外来殖民者的文化入侵,来自亚欧各国的东西方商业文化、 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都从这里登陆上岸,使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 成为海外文化的集散中心。独具异域特色的海外文化,给岭南文化带来了很大 的影响,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正是外来文化最终让岭南文化定型,成为集地 域、中原、海外三位一体的多元文化形态。第三节 岭南文化的文化特质一、兼容并蓄的开放风气兼容并蓄是岭南文化的本职习性。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岭南文化都呈现出一 种兼容的常态,以宽阔的胸怀拥抱南北来风,吸纳新鲜空气。它的兼收包容也浸润 着一种世俗的宽容精神。正是这种兼容的特性,使岭南文化从历代南迁的移民身上 不断摄取营养。 依赖这不竭的营养之流, 岭南文化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创造着辉煌。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同时,在交流中,岭南文化整合了各种文化的优势。例如,它既承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也兼容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并从中汲取长处,为我所用,使 得岭南文化的内涵日益得以丰富。 在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中,岭南文化既糅合了土著的原生态文化和正统的中原 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各种繁杂的异域文化,具有“杂交”的文化特质,而“兼收 众长”正是为了“益以创新” ,从而使得岭南文化保持了一贯的活力与生长力,形成 了“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岭南文化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 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 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 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 西菜烹饪之精要。 [8]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几乎 ” 是一骑独尘,创造了诸如“深圳奇迹”一般的南国神话。二、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源自于岭南文化传统中的反叛精神与冒险意识。古语有 “少不入粤、老不人川”的训戒,为了打破传统观念和自然环境的束缚,岭南只能 依仗自身的反叛与冒险,走进大海,寻求冒险,不断尝试和寻找新的生存模式,而 这正是其创新求变的发展原动力。 因此,岭南文化在传承中一直没有停滞下来,而是不断的创新求变,把创新作 为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其发展的历史上,不论是“趋时”还是“兴利” ,都始终以创 新求变为目的。岭南文化绝不固步自封,善于开拓眼界,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养分。 近代历史上的很多范例都可以印证这一点。例如,太平天国《资政新篇》中提出了 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革命纲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救国方案,孙中 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等。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太平天国、辛亥革 命、北伐战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在岭南地区孕育而生,进 一步凸显了这种不断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理念。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重商务实的文化倾向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 易区,一直到近现代,广东几乎始终站在对外开放和商贸交流的最前沿,商品 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历史上,岭南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影响,导致岭南地区形成了与权力中心区的 重仕轻利截然相反的重利而轻仕的观念差异,形成了“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最 终使岭南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功利倾向和商业意识。 但是,岭南文化“重商务实”的传统,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与中原 地区相比,缺乏“感恩”“社会责任”“公共关怀”等公共精神和人文滋养,而这 、 、 也是成为岭南文化为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的重 商传统,使人们在内心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让人们缺少安全感,甚至使社会 风气趋于浮躁杂乱。第四节 岭南文化的表现形式岭南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很多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核和精髓,主要包括: “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 民俗节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品牌文化) 、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 服饰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文化、焰火文化等。 [9]代表性的有古老的民俗曲艺 ” 粤剧、经久不衰的粤语童谣、传统的猎德鼓、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贯通中西 的岭南画派等。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解析第一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理念的剖析一、广州亚运会理念在开幕式中的传播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因此,为了实现某一理念、思想的传播效果,对这一理念或思想进行预先的传播设 置非常必要。 理念或口号是展现一届亚运会的定位基调的风向标,以往的历届亚运会都力求 自己的理念或口号能通过亚运会传播出去,以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誉(附表一:往 届部分亚运会的口号或理念) 2010 年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的官方理念是: 和谐盛会, 。 “ 激情亚洲(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 ” 作为亚运会的重头戏,开幕式无疑是诠释和展现这一理念的最好平台之一。在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中, “和谐盛会,激情亚洲”的亚运会理念,在部分环节或节目中 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首先,借助现场直播的形式,通过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展现亚运会理念的基调。 在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中,直播一开始,央视主持人的解说词便以慷慨激越的解说 形式,尽力烘托“和谐盛会、激情亚洲”的亚运会理念: “这里是悠远厚重、文明时 尚的中国广州,这里是开放包容、热情奋发的锦绣花城,当亚运来到中国,我们用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中华民族精神为其升华主题,当亚运来到广 州,这座有着 2200 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用岭南文化为其镶嵌情趣,用敢为人先的 精神为其创造奇迹。 ”同时,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主持人的解说内容和语调也较好地 与亚运会理念结合起来。 在珠江巡游过程中,亚运会主办方安排 45 艘代表各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彩船, 在珠江上巡游 9.3 公里,欣赏秀丽的珠江夜景。这些彩船的船头,都竖有各个参赛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家或地区的国旗或区旗。同时,船上都装扮有代表各自国家典型风貌特征的建筑 模型,以江为带将 45 艘花船串联起来,不分彼此,无论伯仲,每一艘船都给予相同 的关注和介绍,营造了一种相对和谐的氛围。 其次,在开幕式文艺表演部分,一些节目形态以激情为基调,吻合了亚运会的 激情理念。比如,在《海洋之舟》中,600 名弄潮儿在雄浑有力的号子声中,齐心合 力,手拉肩扛出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惊涛骇浪中搏击风浪,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感 觉中,感悟到岭南人热爱海洋、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激情和气概。 在“白云之帆”的空中飞人表演中,参与表演的 180 名来自河南塔沟武校的武 林小子, 在九分钟的时间里, 攀爬在 80 米高的帆屏上, 演绎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节目, 营造了热烈而激情的现场氛围。 另一方面, “和谐”与“激情”的理念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仍有些形式大于内 容,力度与创新性不足。 例如,在歌舞方面,仍然没有摆脱求大求全的传统观念,过于追求宏大的场面 带来的视觉冲击,没有摆脱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开幕式的歌舞表演模式,缺少一 些表现形式和创意俱佳的节目。在音乐方面, 《一江欢歌》《落雨大》《日出东方》 、 、 等音乐或歌曲,大多都以相对平淡的旋律为主, “和谐”有余,激情不足,对观众的 激发度不够热烈。 同时, “激情”与“和谐”作为广州亚运会的口号,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开幕式 表演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除了一些文艺表演外,开幕式整体上 变成了以珠江水和广州城为主角的混搭演出,岭南水文明和广州的城市形象轮番上 演,水的柔性和城市的亮丽展露无疑,但是难有激情元素。在珠江巡游过程中,通 过相对单一的花船展示,走马观花似的巡游,展现亚洲各国的形象风貌与和睦共处, 与“和谐亚洲”的口号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呼应,难以让观众对亚洲各国有一个深刻 的印象[10]。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一往届部分亚运会的口号或理念[11]举办时间 届 1958 年 第 1962 年 第 1986 年 1990 年 1994 年 1998 年 2002 年 2006 年届数 第三届 第四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 第十四届 第十五届举办国家和城市 日本东京 印尼雅加达 韩国首尔 中国北京 日本广岛 泰国曼谷 韩国釜山 卡塔尔多哈 “口号或理念 “永远向前” 和平与友谊” “将亚运会升华到奥运水平” “团结、友谊、进步” “亚洲人的融合” “友谊不分国界” “新希望,新亚洲” “终生难忘的盛会”(注:部分亚运会没有明确提出口号或理念。 )二、开幕式跨文化传播载体的开放性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占据优势地位的文化载体,不但不会影 响文化的传播,反而会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对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 响。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把“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作为运作理念,把海心 沙岛作为开幕式场地,利用海心沙得天独厚的城市中轴线和珠江东西交汇点的地理 位置,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打造了与往届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不同的传 播载体。这种开放式的文化传播载体,与封闭式的相比有利于释放传播空间。在过 去的百年中,类似的大型赛事的开幕式都被安排在体育场内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 事的开幕式开始从封闭的体育场走向开放的空间,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这是 广州的首创,值得认可。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以“珠江”为依托,以城市为背景,在海心沙岛上举办,可 以说开创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江心小岛上举行开幕式的先河。同时,海心沙的舞台也 与别处不同,在体育馆内办开幕式,观众是环形围坐的,舞台在中间;而海心沙的 舞台上设置了四座八面“风帆” ,从平面变为立体,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这种空 间结构上的改变使整个开幕式的演出效果明显优于封闭式的体育场馆。 开放式的文化传播平台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听觉传播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素。一方面,把开幕式放到海心沙岛举行,为设计者用灯光的色彩和造型,雕塑 当晚广州的夜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这次的灯光设计,运用大灯光的概念, 进行了一次在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灯光城市行为艺术展示,在系统上超过了以往 任何一届,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视觉印象。 此外,此次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州的现代都市特色。开幕 式当晚,由世界顶级焰火大师克里斯托夫和中国顶尖烟火专家刘琳组成的中外团队, 围绕开幕式主题,以广州塔、海心沙岛和珠江上的桥梁为核心,在开幕式当晚燃放 了一场绚丽的焰火表演,其中围绕高 600 米的广州塔“小蛮腰”进行的红棉花开的 焰火设计等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享受。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焰火表演早就成为了各大赛事的惯用表现 手法。火药本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焰火表演可以尝试着把这一古老发明,用一 种全新的形态演绎,比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 ,其创意性远大 于现代科技带来的冲击力。 因此,这种开放式的开幕式传播平台,一方面让开幕式的各种文化艺术形态获 得更加宽广的呈现载体,有利于增强艺术形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从而增强传 播源的“压力”和“动力” ,最终提高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率。但另一方面,一旦不 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反而会削弱最终的传播效果。三、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广州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 一。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同时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在促进城市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客,增强城市影响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2]作为第 16 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如何借助这一举世瞩目的大型体育赛事,塑造 和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不仅是广州人的梦想,也是任何一个将要举办大型体育赛 事的城市的梦想。同样,作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何将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也是广州人面临的迫切课题。 1、岭南文化的厚重与广州形象的缺陷 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城市要想获得长足的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和持久的动力,就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城市,就像人没有了灵魂。城市 形象的塑造和提升,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同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 大,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和推动。 首先,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宗教习俗和近现代革命 等遗迹众多,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五羊”传说引人入胜,并且广州亚运会 的会徽就是以五羊为核心标志,亚运会的吉祥物也是由五羊组成。这些厚重的历史 文化,需要找到传播的突破口,而广州正是这个突破口的最佳选择。 其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经济贸易,使得广州成为融汇中外文化精华的 聚集地,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建筑、园林、音乐、粤剧、饮食、城市景观、生 活习俗等都自成一体,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风格,可以说是文化孕育了城市的形象和 性格,城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两者相生相依,缺一不可。 再次,广州的对外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汉时期开始频繁的海外交往到现在 发展到 34 个国际友城,积累了深厚的海外人脉资源,形成了遍布五大洲的对外关系 网络;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作为在国内与北京、上海齐名的一线大都市,在 国际上的名声和形象与前两个城市相比却差了很多。经济的发展与形象的提升并不 一定成正比。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盛大文体活动方面明 显落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给两个城市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有目共睹,而能 够举办这样的文体活动正是打造城市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最有利、最便捷的途 径之一。 2、广州形象的塑造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传播需要扎实厚重的文化载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城市形象的 塑造也需要博大精深的文化,提供文化涵养和精神养料。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 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建筑景观、整体风貌等 多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的总体印象。 [13] ” 从 2004 年成功获得第 16 届亚运会主办权,广州人就认识到,广州亚运会将是 一次把广州推介到世界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一项洲际性赛事,广州亚运会开幕 式的关注范围已经拓展到整个亚洲、甚至是全世界,因此,对于广州这样一个在国 际上关注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城市而言,如何通过开幕式把岭南文化和广州推介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去,并且让观众认可和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严谨是媒介传播的基本要求。从开幕式直播一开始,央视主持人董卿和朱 军的解说词,便将“文化和城市”“中国和广州”这两组词汇,捏合在了一起: 、 “这 里是悠远厚重、文明时尚的中国广州,这里是开放包容、热情奋发的锦绣花城,当 亚运来到中国,我们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中华民族精神为其升 华主题,当亚运来到广州,这座有着 2200 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用岭南文化为其镶 嵌情趣,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其创造奇迹。 ”这样的解说词,一方面可以把广州的城 市和文化以口述的形式进行点对面的语言传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直观的电视画 面并没有展示出广州的文化底蕴,这就导致可能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先入为主的 负面印象。 不过,在 70 多分钟的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过程中,岭南文化的展示和广州城市 形象进行了较好的结合。在长度近 10 公里的珠江花船巡游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展现 着珠江两岸繁华绚烂的城市建筑、桥梁、灯光,还不时地穿插介绍广州的标志性景 观,以及历史文物和人物的简介;同时,在珠江两岸具有历史意义的码头或标志景 点,开幕式主办方安排了许多代表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比如传统的 起航仪式的舞蹈《祈福》 、五羊雕塑、粤剧表演、舞龙表演、时尚模特秀等等,这些 文艺表演或传统厚重,或蓬勃时尚,通过活动展现岭南文化的荟萃与广州人的性格。 开幕式珠江巡游过程中,主办方大篇幅穿插推广宣传片,通过媒体介绍广州的 变迁,向国内外推介广州,宣传广州。比如,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宣传、广州人生活 状态的演变、广州亚运会场馆的介绍等等,这些广告增进了观众对广州的了解,但 是在客观上有些强加推销之嫌,带有明显的宣传造势的痕迹。 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将所有的文化元素都浓缩在一场开幕式过程中,是不 现实的,也很难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尽量精益 求精,重点突出。 在这一方面,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打“水”文章,以“一滴水”作为主题,在 文艺表演部分以岭南文化的重要元素“水”开篇,并以“水”为线索,几乎贯穿于 整个开幕式的过程中。 水滋养了广州人民,孕育了广州城和广州的文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之一、最早的开埠港口城市,千百年来,没有水就没有广州的今天。用水元素作为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幕式的一条主线串联起整个开幕式,正是在通过亚运会开幕式这一国际性的传播 窗口,将地域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传播到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 从开幕式文艺表演一开始,一个孩子把一滴水倒在大地上,画面由此展开。木棉 花瓣在水中生长,寓意着生命和岭南文化的孕育。从一滴水延伸到海洋,又标志着岭 南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扩散,这些都奠定了开幕式以“水”为核心的文化诉求点。 广州是一座由水而生、 因水繁荣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岭南地区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亚运会开幕式把珠江作为舞台背景, 把珠江两岸繁华似锦的广州城摆在了亚洲人民的 面前,让人们目睹了广州的璀璨和繁华。 但是,遗憾的是,与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和高楼大厦相比较,观众看到的只是广 州城的现代和外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比如,具有百年历史 的中山大学仅仅是出现了一个校门的画面,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讲解,很难将其背后的 文化底蕴挖掘并传播出去,反过来也会影响广州形象的塑造。第二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仅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岭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却是个 永恒而持久的任务。一方面,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展现和传播岭 南文化的精粹,如何在传播过程中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传播的 到达率和吸收率,对开幕式主办方是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如何让开幕式掀起 的跨文化传播的高潮持久地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的行 列中来,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课题。因此,研究和掌握必备的跨文化传播策 略和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一、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现代符号学之父”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认为,单一符号(sign)分成能指 (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部分。能指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所指是符号 的意义概念。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称为符号。 符号首先分为动物符号和人类符号两大类别。人类符号可以分为自然符号和人 工符号两个类别。人工符号又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其中,语言符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号在符号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的诸如实物符号、听觉符号、视觉符 号等都归属为非语言符号。 1、符号的认知功能 认知和交际是符号最基本的功能。所谓“认知” ,说到底就是人们去探求客观事 物的有关讯息。由于讯息不是物质,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或意义,它必须有 自己的载体才能被认知。因此,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就用某一事物来表征对象事 物,也就是说,用某一事物作为载体(能指) ,来把握对象事物的讯息,并储存于大 脑之中。 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过程中,丰富的符号语言,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的“认知”作用。为了最大程度将岭南文化在亚运会开幕式,展示并传播出去, 开幕式的策划方,运用了文艺表演和现代科技这两种元素,将抽象的岭南文化精心 “翻译”成直观的视听符号,让观众产生更直接、更感性的感受。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听觉符号,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符号角色。 民族音乐是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歌曲,筛选了一首历史悠久 的粤语童谣《落雨大》 ,而之所以选择这首童谣作为开幕式歌曲,正是考虑到了背后 的深厚文化背景和童谣这种听觉符号所带来的冲击力和传播力。 首先这首童谣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容易记,也容易哼唱,是许多岭南人美 好的童年记忆,容易唤起岭南人的回忆,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广东文化与海外 华侨文化紧密相连,全球讲粤语的华人非常多,粤语歌谣受众面广,无形之中就增 大了跨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事实上,这首童谣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美好童年的怀念,还萌动了对浪漫的追求。 不管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还是亚洲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隔阂,音乐这种符号对于 人类传递的信息都是可知的、没有差异的。 同样,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也是很好的例证。 《重逢》里包含了很多广东文 化的元素。这首歌的作曲者捞仔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但是在广州的十几年 时光让他深深爱上了南粤文化。同时,这首歌的歌词也充分突出了亚运会的理念: 亚运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谊聚会。歌词“眼 睛和眼睛重逢”“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隔山遥望,跨海相约”寓意深远,表明亚 、 、 洲虽然地域辽阔,但亚洲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缩短了彼此的距离。 “珠江弯弯伸手相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牵”音乐部分用广东童谣《落雨大》作为前奏,突出了广东特色。Asia(亚洲)一 词原意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重逢》用歌词“Asia,太阳升起的地方。Asia,古 , 文明的殿堂。啊,这里的风光最美。啊,这里的阳光最亮”把无数亚洲儿女的心凝 聚在一起,既有醇正的岭南风味,又将和谐亚洲的亚运理念四散传播,拉近了广州 和亚洲人们的心理距离。 此外, 《重逢》的英文歌词由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翁帆夫妇翻译,这就使得 这首歌有了更加易于跨国界传播的语言符号,让这首歌的文化底蕴和真情实意跨越 亚洲,走向世界。 2、符号的交际功能 符号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行为是人们运用符号传情达意,进行人际间的讯 息交流和讯息共享的行为协调过程。一方面,人类通过交际能够使想象得以产生和 延伸。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交际进行讯息交流,实现讯息共享。 在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亚洲各参赛国家文化间的有效传播和 相互沟通,在运动员入场环节进行了新的尝试。在以往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 中,无非就是各个参赛国家的运动员,身穿代表各自文化传统的民族服饰。但是这 次开幕式,除了必须具备的民族服装外,在各代表队运动员入场时播放的歌曲,不 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员进行曲》 ,而是为每个代表队都配上该国或该地区最具有代 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都经过了外交部的审查,保证原汁原味。比如,中国香港代 表队入场时将播放《东方之珠》 ,中国澳门代表队入场时播放《七子之歌》 ,而中国 代表队入场曲则全用广东著名歌曲《步步高》 。 这样的音乐编排,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歌曲文化,在同一片场地交流汇聚, 既有地域特色,又和谐温馨。很多国家的运动员在现场感受到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文化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运动员和所有在直播中观看节目的观众,很 有可能会成为这些文化符号二次传播的中转站,推动文化传播的范围不断扩散蔓延。 3、符号传播的局限性 符号学认为,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直接感受只能是一些纯粹的感 觉,诸如冷热痛痒之类,不可能实现理性认识。只有用某一事物表征对象事物,也 就是有了讯息载体,才能够获取对象事物的有关讯息,理性地认知对象事物。 因此,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过程中,开幕式的现场直播和不同媒体对开幕式的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闻报道,就成为促进观众达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催化剂。 对岭南文化的解构和融合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一个亮点。比如,在开幕式前 巡游珠江过程中,沿珠江两岸各种具有岭南文化的建筑和文艺表演,既有比较传统 的文化也有非常时尚的内容,甚至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穿越” 。这样一些表演形 式带给了观众很大的视觉或听觉冲击力,但是对于对岭南文化内涵缺少认知的外地 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可能就只看了个热闹或是皮毛,而要真正让他们触摸到 岭南文化的真谛,就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将这些隐藏在歌词、舞蹈后面的内蕴解剖 出来,传播出去。 一场开幕式不会收到一劳永逸的结果。开幕式结束后,岭南文化的传播,广州 城市形象的提升,仍然是一个长久而繁重的任务。因此,如何借助符号的功能,让 岭南文化的传播得以延伸和扩散,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媒介传播的策略1、开放的立体传播 广州亚运开幕式跳出了在体育场馆举办开幕式的固有模式,以珠江为舞台,城 市为背景,这是一个创新。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已经给广州出了难题,两年 后,广州紧接着举办亚运会,如果还在体育场馆里办开幕式,不管内容如何精彩, 都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筹办开幕式的过程中,广州最后选定了广州中轴线的海心沙作为开幕式的场 地。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和地理的巧合,海心沙正好在中轴线上,而且海心沙从外形 上恰似一艘船的造型,这样就使整个演出场地具备了浓郁的广州特色和岭南风格。 以这种巨大的开放式空间作为开幕式舞台,一方面成就了开幕式表演的宏大场 景,另一方面也使得开幕式的传播容纳了更多的信息元素,从珠江两岸到广州全貌, 从水上彩船到空中“小蛮腰” ,从室内到室外,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平台为岭南文化和 广州城市形象及地域风貌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得深度与广度兼备的立 体传播成为现实。 2、新闻式的直播评述 作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央视的现场直播成了海内外观众观 看和了解亚运会开幕式的重要窗口,因而备受关注。其中,央视主持人的双版本解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成为了本次直播的一大亮点,引起了民众的热议,而白岩松版的“新闻式”解 说,更是受到了民众的强力追捧。 和央视一套朱军和董卿激昂慷慨的调子不同,白岩松的解说语调平和。白岩松 自然、不生硬的解说风格得到网友的推崇,在网络引起很大的讨论,成为微博开幕 式的热门话题之一。 许多网友认为,白岩松的解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以独特的新闻视角报道了 开幕式的盛况。尽管没有任何稿子,但是白岩松的解说带出了丰富的信息量,还相 当专业:开幕式幕后团队的创意初衷,各代表团的背景、运动实力,新闻事件等等 都是信手拈来,虽然其中不免有些瑕疵,但仍然让观众耳目一新。 还有很多网友称“这才是真正的解说!平实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让观众真正 看懂了开幕式所表达的。感谢央视新闻频道,你们的路子走对了。 “让人感觉很 ” 舒服,很亲切,所以白岩松――我支持你。 ”很多网络媒体还认为,白岩松的解说树 立了一个全新、朴实的主持风格,解说的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开创了新闻类 解说的先河。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在首页位置持续重点关注新闻频道亚运会开幕式视 频,两天时间点击量突破千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传媒专家认为,以新闻评论为核心的直播形态第一 次被运用到开幕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播所开启的“亚运模式”是一次转变 大型直播观念的实践,也是中国媒体提升话语权的一次良好尝试。一些报刊发表评 论表示,白岩松的解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性、里程碑式的解说。 不管是网友还是传媒专家,对白岩松直播解说的认可,都体现了观众对于创新 的呼唤和要求,从侧面也反衬出现媒介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诟病。三、破解跨文化差异的传播策略语言相对性理论认为语言、思维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通 过思维和感知影响人类的行为。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开幕式跨文化传播过程 中,不可能有一摸一样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传播者去构建不同文化都可以接受和 认知的第三文化,构筑即时性的地域文化圈,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在某时某地 能体验和感受到同样的文化氛围,进而促进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由于开幕式直播的受众群体遍布全亚洲甚至其他大洲,受众群很广泛,受众的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域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语言差异也比较大,媒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传播 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很好地利用“编码――解码”理论,扮演好“翻译者” 的角色。 大众传播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 舆论领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演出和媒介直播过程中, 有许多的舆论领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主持人、广州市民、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表演者等等。他们在开幕式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担当了二级传播的角色,扩 大了传播的广度,加强了传播的深度。 1、本地市民的主动 开幕式当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广州市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期待亚运到来。 广州塔下读书的“学生哥”提前备好“担定凳仔”聚会,猎德村全村人走楼空, 广 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 6 名大学生李珍、朱雯洁等组成的亚运互动宝贝团队,在开 幕式当晚,组织同学们到珠江边看亚运烟花。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市民代表, 将整个广州的市民都带动起来,参与到开幕式的活动中,让一个个独立的小群体, 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 但是,这些文化圈并不是完全孤立不变的,而是随着开幕式活动的不断推进, 不断变换人员组成和时空位置,最终形成“全城总动员”的规模效应。 2、外国志愿者的带动 外国志愿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语言的相通性,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间的距离,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开幕式的当天面对共同的话 题,感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即便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时难以完全熟悉岭南文化的真 谛,但是至少在当时,他们彼此间可以抛弃彼此间的文化分歧和差异,而是把各自 的文化精粹,努力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努力去寻找语言和思想的汇集点,形成暂时 的默契和相互认同,一旦这种默契和认同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短时独立的“第三 文化圈”也随之形成。 并且,这种“第三文化圈”并不会很快烟消云散,即便开幕式结束,亚运会结 束,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很可能会成为以后文化传承的 中转站和加油站。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海外侨胞的推动 每逢举办重大的国际性活动、体育比赛,我们往往会邀请一批海外侨胞共襄盛 举。据国务院侨办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曾邀请了 800 位来 自世界各地的侨胞参加;2010 年上海世博会,共邀请了 2000 多位侨胞观礼开幕式, 再加上各类海外华裔青少年、侨领、华裔团体,共有近 1 万名海外侨胞应侨务部门 邀请参加世博会活动,而这些庞大的侨胞群体,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对外宣传中华文 化、传承华夏文明的友善使者。 同样,广州亚运开幕式也会吸引全球亿万观众的观众。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 博会不同的是,由于广州和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与华人、华侨有着深厚的 历史渊源和血缘关系。广州亚运会的主要关注群集中在亚洲,尤其是华人、华侨众 多的东南亚。因此,借助侨胞的力量弘扬岭南文化,向世界推介广州,既是历史的 要求,更是无数海外华夏子女的众盼所归。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当天,仅各级侨务部门邀请观礼的海外侨胞 代表就达数百人之多,包括中国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侨办邀请的 45 人、广州市侨办 邀请的 200 多人、广东省侨联邀请的近百人,这些侨胞代表分别来自全世界十几个 国家和地区。四、开幕式跨文化传播中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现代科技和媒介技术在开幕式演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 广场演出舞台和许多表演节目,都运用了高科技元素,以增强演出的震撼力,从而 增强其中蕴含文化的“传染力” 。另一方面,现代传媒技术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1、高科技元素的应用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位于海心沙岛上,特殊的舞台位置设计,使得开幕式 的各种演出形式和文化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高科技来实现。 例如,在海心沙岛附近的珠江江面上,设置了一张交替闪烁着亚奥理事会会徽 和本届亚运会会徽的巨大 LED 光网,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奥运会徽――五 环形象以 LED 光网呈现后的又一次继承和展示。 这种高科技元素的应用, 迎合了 “以 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传播理念,同时两个会徽相连,也暗示了“和谐亚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洲”的亚运会口号。 开幕式现场的一个重要创意,是使用可以升降折叠的八个大液晶屏幕,以此作 为一面巨大的高科技舞台背景。在开幕式表演过程中,五彩的背景变化和光影效果, 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在整个开幕式文艺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大屏幕总是配合 着不同的表演内容,变化出不同的背景,或渲染现场氛围,或展示岭南风貌,或书 写亚洲各国风情,尤其是在《空中飞人》的表演中,这一高科技元素得到了最大限 度的呈现。 还有一个别具高科技特色的创意便是火炬塔。在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中,由连心 友谊桥变成火炬盆,台上 4 座像臂膀一下的桥梁在圣水汇聚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 座别具匠心的和谐同心桥,它延伸向东南西北,就如同共同亚洲各国的友谊之桥。 最后,利用高科技手段,这座友谊之桥慢慢升起,形成了高高的主火炬塔。 而备受亿万观众关注的主火炬塔点燃方式,也成为了本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一大 科技亮点。在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著名游泳选手何冲和一名小女孩像是过年放鞭 炮一样,将“最中国”的焰火文化与奥林匹克圣火融合在了一起。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多媒体应用 “媒介融合”目前已成为传媒界的大势所趋, “三网融合”在我国也已经有了实 质性的进展。在此背景下,任何一种媒介都很难独立地在媒介竞争的大环境中独占 鳌头。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 2010 年 11 月 12 日,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当天,中央电视台综合、综艺、 体育、新闻和高清频道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 “开幕式转播总收视率 达 6.95%,总收视份额为 22.04%,全国 3.5 亿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转播。CNTV 当 日页面访问量 1.36 亿页次,视频直播观看人次 566 万,共有 2.85 万网友在直播时 通过“边看边聊”方式留言。CCTV 手机电视用户访问页次累计 1325 万次,视频点击 量达 755 万。 [14] ” 其中,开幕式直播历时 4 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共使用 4 套系统,3 台转播车,设 置 49 个机位,充分运用直升机航拍、 “飞猫”“鱼竿摄像机”等高科技特种设备。 、 直播画面清晰连贯,镜头衔接流畅,将开幕式的精彩亮点呈现给了全球亿万观众。 同时,转播团队还完成了台内频道信号及国际公用信号的制作,并首次实现大型转 播高清基带信号远程传输。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外,亿万网民作为最活跃的“自媒体”也在开幕式当晚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幕式当晚,当众多电视观众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看转播时, 众多的“网虫”也没忘记自己的本色,借助微博、论坛、博客等平台,妙语点评着 亚运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 “别理我,看亚运呢”“今天晚上不聊天,聊天只聊亚运 、 会”“广州加油,你行滴”“从北京到广州,从垂髫到近而立,我挺你,亚运”?? 、 、 万千网友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不约而同地更换了自己的网络签名, “亚运”更是成 为签名中最主要的元素。 据广州亚组委提供的数据, 共有 888 家国内外媒体, 9939 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这些媒体来自五大洲,亚洲 45 个参赛国和地区几乎都有记者前来采访,美联社、法 新社等也前来报道,甚至连非洲都有媒体来广州。第三节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一、亚洲各国的文化多样性1、三大文化圈的交流碰撞 亚洲共有 45 个国家和地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民族、历史、文化、 宗教等方面,亚洲都是世界上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之一。 “按照主要文化特质相同 或相近以及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可以将亚洲文化大致分为: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 的儒家文化圈,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印度文化圈和西亚、中亚国家为主的阿拉 伯一伊斯兰文化圈。 [15] ” 这其中又要涉及到“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 化分布的一个概念。1911 年,德国民族学家 R.F.格雷布纳在他出版的《民族学方法 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文化圈的概念。 奥地利学者 W.施密特认为, “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 一定是连成一片的。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 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在一个文化丛相关的不同地带,只要有一部分文化元素是 相符的,它们就同属一个文化圈,如东亚文化圈、北美文化圈等。文化圈是独立持 久的,也可以向外迁移。向外迁移的不仅是整体文化的个别部分,也可能是整个文化 模式。 [16] ”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学者朱耀廷认为, “文化圈”就是指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具体地说,就是 一种文化形成之后,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地域范围,甚至跨越国界,成为一种国际性 的文化,受这种文化影响的广大区域就是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并逐渐扩散到南亚、 东南亚各国,印度文化圈内的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 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佛教为中心。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也是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地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 亚西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并确立了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哲学、理性、宗教相 统一的制度宗教和文化特性。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 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 汉文化在中国形成之后,不仅为中华民族所共享,而且,通过各种交往途径, 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并且在当地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汉文化存在和 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被统称为“汉文化圈”或“汉文化区” 。也就是上文中所 说的“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的儒家文化圈” [17] 。 其实,汉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东亚和东南亚,汉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 播,还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欧美,但是,比较而言,汉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 影响更大,因此形成了著名的汉文化圈。尽管,在汉文化圈内,各国受汉文化影响 的程度不一样,但是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以至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语言和文化习俗方面,与汉文化一脉相通,甚至相同。[18] 汉文化圈内的国家,一方面是文化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又为汉文化创新和发展做 出了各自的贡献,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在全世界越来越广大的区域内发扬光大。[19]亚洲三大主要文化圈,相对独立,又互有交流。其中,汉文化圈是文化同宗同源 的地区,也是受宗教影响最弱的地区,因而,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过 程中,汉文化圈也是障碍最小的地区。但是印度文化圈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 由于受宗教影响深厚,因此,在语言、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与汉文化圈差异 明显,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岭南文化能否被这些文化圈所接纳还是个未知数,而且 也需要时间去检验。这就需要开幕式主办方,能够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有取有舍,趋利避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避免引起不必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的文化冲突。 2、文化全球化的冲击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当前世界文化全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社会中的不 同文化不断突破文化地域和文化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逐步将本土化的诸多要 素转变为人类文化共享的资源,努力地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世界文化多 极化、多样化格局。 文化全球化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 。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文化全球化 的历史进程和当代特征,呈现了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基本 趋势,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越来越密切的文化联系,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往,越 来越深入的相互吸取、相互补充。立足于全球社会的共同利益,文化全球化还可以 理解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机制,意味着各种文化都要通过平等交流来共同维护那些 攸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文化价值,其基本趋势就是:各种文化通过冲突与对 话逐步形成新的全球文化格局,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逐步实现着大规模的交流与互 动,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但是,文化全球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全球文化在相互间的传播过程中,同质 化、分极化和混杂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所有的人都要面临来自其他社会的知识和 文化的冲击。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每个公民,将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现 实问题:将从某一社会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化意义输入到其他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 大;人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有办法迅速接触到大量不同来源的各种文化意义;人们 能够获得大量其他生活方式的景象,尤其是通过电视和电影传递的图像更加栩栩如 生;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将日益增加,否则将有从许多潜在利益中被排除的 风险;快捷的信息传播技术能够影响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并且把他们结合成单一 的整体,使之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在文化和知识交流领域,西方特别是美 国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会持续不断地掀起文化攻击的浪潮。 在这种大背景下,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会让亚洲甚至世 界各国的民众,尤其是处于文化弱势环境下的民众,一方面对这种新鲜的文化信息 垂涎欲滴,充满期待;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会存在着一种担忧,担心这种强势 的新鲜文化,会不会冲击自己的文化形态,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因而,文化全球 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就不能不考虑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因素很大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度上将决定跨文化传播的最终效果。二、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科技的日益发达和信息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间的距离被无所 不能的信息网络不断拉近,但是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信息网络传递给我们的 信息真的可靠吗? 传播学者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 环境(real environment),一个是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 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体验到的主观世界。按照李普 曼的观点,人类要想得到现实环境中的现实图景不过是枉费心机,现实环境如此庞 杂和多变,根本不可能被直接获知。决定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因素,倒是人 们面对的虚拟环境和人们内心对世界的认识。 虽然,李普曼所说的虚拟环境并不等同于信息网络世界,但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构造的虚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不仅有着自身的真实,还有真 实的结果,是由一种“虚拟的”环境创造出的“现实的”主观世界。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跨文化传播,对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通过电视、 网络、报纸能媒体来接触和认知的。除了中国媒体的报道外,世界各地的媒体也是 纷纷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构建着各自对广州、对岭南文化的“虚拟世界”或是“媒 介世界”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家媒体都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虚拟世界。考虑到各个媒体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立场和定位不一样,这样就 会导致在真实的报道中,会产生不真实的传播效果。 开幕式上的航海表演,引起了一些海外媒体的关注与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幕式主持人开场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