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丹道不丹活佛回应关淑怡道的,练的有效果的才是真家伙

(觉知呼吸)
(岁岁编码)
(觉知呼吸)
(岁岁编码)
(潜心问道)
第三方登录:万界孤尊_第二章 炼药奇才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第二章 炼药奇才
  小家伙奶声奶气的拜了丹道子,丹道子给了孤岚一个储物戒子,告知里面有丹炉,和药材和丹方这是丹道子一辈子的储存都给了孤岚丹道子传承一些炼药经验让孤风以后的炼丹路少走了很多弯路,丹道子最后一丝灵魂也坚持不住了,在慢慢的消散,可以为我练次丹药吗?我想在我消散前,看看我传承不断,孤岚点了点头,把储物戒子滴血认主以后,在里面拿出了丹炉,按照功法催动丹炉,炼制最简单的真气丹,真气丹分九品每品分为下中上极品丹药。把灵气草放入炉中剔除杂质炼成制液体根据丹道子传承在脑子里的方法,将双掌贴于炉壁之上,运转体内的真气,包裹着汁液缓缓旋转,静心凝神,控制自己的真气让丹药缓缓成型,小家伙从小练体身体里根本没有多少真气,这一切都是丹道子大阵在供给,小家伙一直在主导罢了,就算这样,小家伙也是浑身大汗,就在小家伙马上坚持不住的时候,丹炉出现了一圈光晕来,这说明丹药已经成型了,看着丹道子那种炽热的眼神,小家伙咬牙坚持了下去,小家伙有些忐忑,也有些紧张,第一次炼丹,他不知道成功与否,小心翼翼的打开丹炉,传来了一股焦糊味道,十余颗丹药都飞了出来,有五颗一品下品真气丹有五颗废丹,小家伙不高兴觉得很失败,可是丹道子却大喊大叫,后继有人啦我丹道子后继有人啦,你知道吗小家伙,没人能在第一次炼丹就能有成丹的,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成了一枚丹药,却被我师傅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你一下成了五颗还觉得不满意,这么说吧,每个炼丹师都是经过失败一点点成为厉害的丹师,但是天赋很重要,你的天赋真是炼药奇才,孤岚想了想说:我觉得这些也不全是我的天赋,我本身没真气,而且丹炉那么好,再加上您传授我的经验,才会如此。  哈哈好好好丹道子一连说了三个好,小家伙不骄不躁,如此心性和你的年龄不符啊!你有没有想过你才五岁,在过五年你的丹道会成什么样子,说了这么多我也该走了,希望你把我的丹道传下去,看着丹道子的魂魄慢慢变淡,小家伙哭了,除了泰达米尔对他这么好以外就您对我最好了,你不要走好不好,丹道子溺爱的摸了摸孤岚头,消散了,孤岚真挚的说我一定帮你报仇,也帮你把丹道传下去。您走好  看了看旁边的仙鹤,你可以送我回去吗?还是跟我一起走,仙鹤说:我送你回去,但我不能和你走,丹道子对我有恩我要在这守他一辈子,这种感情让小家伙难以理解,小家伙对着丹道子的坟行了师徒大礼,三叩九拜,这才起身离去。  仙鹤把小家伙送回悬崖就回去了,泰达米尔神念一扫,发现了小家伙,小家伙把这两月的事情跟泰达米尔一一述说,泰达米尔觉得这个世界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也觉得很神奇,这是他自己的奇遇,也是自己的气运,小家伙回来以后抓紧时间炼丹,和练就不死皮。不死皮运转一个小周天需要九九八十一次,小家伙只能运转二十多次就坚持不住了,孤岚想了想要是能练出对恢复身体的药,还能继续练下去,最次都能练到四十多次,翻了翻有没有增强体魄的丹药,培元参丹,需要培元草,百年人参,和四阶凶兽的精血,这些东西还是找泰叔叔要吧!起身去找了泰叔叔,叔叔你能给我弄些培元草和百年人参还有四阶的凶兽静心吗?泰达米尔问你要这些做什么,我想练一些增强体魄,和修复身体的丹药,哦?我去大荒给你收集去,谢谢泰叔叔和我客气什么,不要太累了,你还这么小,知道了叔叔,趁着泰达米尔去收集炼丹材料,在把不死皮修炼一个循环,不一会泰达米尔回来了,扔过来一个储物戒子,打开一看,一百多个四级五级晶核,上百颗千年老参还有精血一盆!这么多!多吗?在蛮族没有炼药师,也没人去采摘这些,一般都是熬汤,或者直接吸收里面的药性,这么说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这样的药材,小家伙双眼放光,兴奋的看着泰达米尔,泰达米尔被看的发毛,你先炼丹吧!叔叔不打扰你了,好好修炼,说完泰达米尔一个瞬移没了身影,看的小家伙很羡慕,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可以这样,等我强大了,我一定找到爹娘,给他们报仇雪恨。想到这里,孤岚抓紧时间修炼。  炼制培元参丹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差着手炼制了,拿出丹炉,这个丹炉是丹道子给的,里面有聚集真气的阵法,不用太多真气也能炼制简单一点的丹药,运转体内为数不多的真气,双掌贴于炉臂之上,慢慢升温,把千年人参剔除杂质炼成汁液,有了上次炼丹的经验,小家伙非常的熟练操控各种材料,双手翻飞,把所有材料都熬炼完毕,慢慢控制火候,让丹药缓缓成行,就算炼制这种简单的培元丹,也让小家伙真气不接,打入最后一丝真气,丹炉一镇,远远的传出丹香,慢慢的打开炉盖,看着里面十于颗丹药,全部成丹没有一颗废丹,小家伙高兴的笑了,唯一让小家伙皱眉的是全是下品,算了如果没有聚集真气的阵法,根本就练不了丹药,小家伙小手一背,装出一副炼丹大师的样子,泰达米尔远远的看着这一幕笑了,这小家伙还挺有趣,想了想也是,小家伙才五岁,值得自傲了。  把练好的丹药装入丹瓶,留出几颗来,运转不死皮拍打浑身各处,默默运转心法,让真气在经脉中流走,小家伙感觉运转二十多次后,有些坚持不住,含了一粒丹药在口中,一股精纯的能量冲刺着经脉,让原本运转不流畅的地方,瞬间冲破,一颗丹药让孤岚运转四十个循环,就这样小家伙一口气用了六颗丹药才运转完一个大循环,一个小周天,睁开眼睛看着自己的皮肤有了一成光泽,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远古即产生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而内丹是气功修炼的一种形式,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大多数门派的修炼步骤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练气化神,其中的这个过程便是伴随着筑基炼己,明心见性的过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道理不明,身体不行,根本无法修得炼精化气,练气化神之阶段,更别说之后的炼神还虚,聚虚合道)。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内丹术。气功内丹术不是东汉道教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有的产物,是对我们民族养生的眷顾,由此产生的中医学皆是由此出。基础气功丹道修炼术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这两部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自然 丹道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相传自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开始,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气功及金丹大道的诀窍。中华道家的老子、列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老子很长寿。庄子在其着作之中 ,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养方法。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修养方法是后世真一内丹的渊源,后人并有所发展)《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在形式上增添了宗教仪式等内容,然其修炼主旨却始终贯穿,成为中华道家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华道家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进行人体生命的可贵探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气功修炼学,形成了完整的理法体系。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 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列子·黄帝篇》,叙述 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 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 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 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又,《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 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炼精化气」阶段 ;「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 炼神还虚」先秦时期的《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 节。早期丹家东汉时为道教气功内丹学奠基的着作,当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开创出"丹道"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着。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参同契》用《易经》的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领。《参同契》的出世标志着内丹学的形成,也被认定为世界炼丹史上最古老的理论性着作。分上、中、下三篇,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性命双修而较重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黄庭经》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气功功法。《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气功学奠基的经典着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必须诵习的珍籍。早期的气功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继承发展自南北朝,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气功最着。陶弘景编着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至南朝时,僧人大量引道入佛,如名僧昙鸾、智顗、密宗等等。慧思“为护法故求长寿命”,称“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卷四六),内丹、外丹之名遂见于史籍。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教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着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南北隋初时期,《周易参同契》在社会上公开传布,促进了内丹学的发展。据《罗浮山志》载,青霞子苏元朗于隋开皇中 . 来居罗浮,归神丹于心炼,“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唐代丹家以张果与司马承祯对内丹学之发展贡献最着。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然而不管哪种丹道,其基本特点都是不着相不落顽空,离四句,越百非,而超终究涅槃。在以此为基础,最终清虚无为,破迷明道。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着《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道家的清静止水的思想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司马承祯将道、儒的炼养理论融入道家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孙思邈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着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筠、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着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可知内丹学在唐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相传唐时,钟离权、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开宗立基。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陈朴着《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崔希范,着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着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吕洞宾着有《采金歌》,清代傅金铨作《济一子道书》,《采金歌》便为其中《道书五篇注》的一卷。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着《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着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至陈抟而后,被张无梦、陈景元、刘玄英(又名刘操,号海蟾子)所继承,将内丹学发展到高峰,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各派要旨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经中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大道渊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宗,又称龙门派。吕洞宾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陈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隐居宏景,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着,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学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着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此派经典之最着者,除七真之着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闵小艮真人)刊行之《古书隐楼藏书》。世常称南五祖者,系由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为主,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真中,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上阳子)。至南宗始祖,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门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悟真篇》为圣经。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白着全近禅理,尤切清修,为世所尊。(按陈撄宁曾言:“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认为白系清修证果。)道 教 内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明 嘉 靖 时 陆 西 星 所 创 。 陆 字 潜 虚 , 青 年 时 偏 于 儒 家 , 后 转 向 内 丹 , 自 称 吕 洞 宾 曾 亲 临 其 北 海 草 堂 二 十 馀 天 , 密 传 丹 法 , 撰 着 《 方 壶 外 史 丛 书 》 , 辑 刊 《 吕 祖 全 书 》 , 大 阐 丹 道 , 遂 开 东 派 丹 功 。 上 达 于 道 , 不 流 于 邪 , 行 道 双 修 , 限 于 夫 妇 同 炼 , 要 点 在 「 凝 神 聚 气 」 、 「 道 归 自 然 」 。 陆 西 星 虽 创 东 派 , 但 并 未 立 教 , 故 师 徒 传 授 系 统 记 载 不 详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李为四川乐山人,自称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 得丹法秘要·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成道·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于道统上自成一家·李整理 了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以东派陆西星后身自居,并沿袭其丹法。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将之与钟吕道法汇合,故与东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为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李涵虚着有《三车秘旨》,《道窍谈》,《九层炼心法》 , 《太上十三经》,《后天申述》,《文终经》等 。其次,世又有三丰派丹法,为张三丰所开。盛行于世,此又称丹家之新派,以其介于文始与少阳之间也。由其《玄谭全集》与《大道指要》等可见其要旨,系主清静阴阳双修者。坊间流行之《张三丰全集》,复渗杂另一张三峰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来面目,惟明眼人,则一见可别真伪。至若世称中派者,则为尹真人师弟一派,有《性命圭旨》一书为其修持准绳,主三教合参。次如李道纯、黄元吉,亦为此派翘楚,此二巨匠,类多以儒说道,(着毅一子之杨毅廷亦然)彻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实际,亦可归入北派之清静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复有伍柳派,系明万历时伍冲虚柳华阳师弟所创。理论以道佛为基,方法以修气修脉,锻炼精神为主。浅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极众。伍之《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柳之《金仙证论》与《慧命经》等书,几与北派经典,同等畅行。二人均系由禅转道者,实则二门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禅师而修丹法,伍祖则自幼好道,以禅作印证者。文中称二人于禅道二门均未得究竟,实非允论。盖伍柳二真,于禅虽未可说超佛胜祖,于道则功参化育,极证无上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议。)其法且极繁琐,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尤为奇谈。(按伍柳一脉丹法,纯以自力修行,实修实证,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简至易,至圣至神。“繁琐”二字,论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实为法诀之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实修实证之殊胜。)惟以其纯主清静修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则可列入北派之范畴。(按此段文字评论伍柳法脉,有失偏颇。)次如青城派,则系以南北双修为主,与三丰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创始者为青城丈人,继起者为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后再南参以宏其功,双证以张其用。旨奥而诀幽,法简而功速,正如东派陆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无穷逸乐之功。惟门法最严,向不轻传。方内散人之江西派,衡岳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书四种,湖湘派有《崆峒微传》、《文始秘要》等经籍,均系以南北两宗双修同运为主者。至若三峰派,乃朴阳子张三丰所创,属东派旁枝,世人常将其与张三丰混淆,实则非一人。其丹法则纯以泥水丹法为主,事阴阳采战,即世所谓左道旁门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故余常谓:左道,道也;旁门,门也。只要能心正意诚,并不止于入门,而复能升堂入室,则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迄乎清代,道学鼎盛。如刘悟元、朱云阳。尽群经微旨,拨迷归宗;彻诸家指要,循流达渠,故又均能以学术鸣于世。朱之《参同契阐幽》与〈悟真篇阐幽〉两着,会心别出直彻真源。刘之《道书十二种》,显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难参证》一书,尤可视为丹道指南。二真享誉极盛,历久不衰。迨黄元可出,则又综罗儒道,会归一致;独标正鹄,体用不遗,有如揭灯去暗,拨云见曰者。其《乐育堂语录》,与老子《道德经精义》二书,说理谈经,无不彻达上乘,极高明而达中庸,极博大而尽精微,实当之无愧。惟以其修炼授受,概主清静,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刘门,为刘止唐所创,又有罗门,为罗春浦所传,均为盛极一时者。丹道中千百门派,诀法实难尽述,口诀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经万卷,重在心传;天机口诀,须有师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门派之修炼要者,容后再为简述之。
综述历代丹经数量巨大,可称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阅读,是有志于丹道研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分门别类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充分。丹道有五派之说,包括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钟吕派、全真教等称法。应该说,这些分类方法,对研习丹经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产生很多混淆。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所谓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因为分类方法的不明晰,使许多入门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难言。其实只要不受俗成的分类影响,通过自身认真阅读、体会丹经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别宗派。当然,古文这一基本功,多少还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没有偷懒的余地的。丹经派别从大的方面看,北宋,特别是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经典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们只要关注那些理法比较系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进行分类,则丹经大致可分为丹道祖经、早期丹经、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后期丹经。1 、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2 、早期丹经我们可以把南宋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三国和东汉以前,这些年代产生的丹道经典称为早期丹经。比较著名的有《周易参同契》、《清静经》、《内观经》、《心印经》、《上清大洞真经》、《定观经》、《混元阳符经》、《九天生神章》、《吕公泌园春丹词》、《真人高象先金丹诗》以及《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集》诸经等,受早期影响的丹经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大丹直指》、《悟真篇》。北宋张伯端于1075年最后完成《悟真篇》,这是内丹史上的重大事件,《悟真篇》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受其影响的丹经比比皆是,难以枚举,其注疏更是续出不绝。如《悟真篇注释》、《金丹四百字》、《金液还丹印证图》、《悟真篇三注》、《仙佛同源》、《金丹大要》、《大道论》及《道书十二种》等等,皆重要丹经。3 、金丹南宗。该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创,白玉蟾与朱熹同时人。白玉蟾有取于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别之,独标玄关一窍之说及凝神气穴之法,最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经典较多,有《紫清指玄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还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先天金大道玄奥口诀》和《翠虚篇》等,本派丹经和受其影响的丹经也很多,如《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金丹大成集》、《中和集》和《周易参同契发挥》等,而后期丹经则大部分宗承其玄关一窍之说。4 、后期丹经陈致虚是丹道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经创造期的最大综合,也是宋元丹经创造期结束的标志。其后所产生的丹经,特别是明以后产生的丹经,我们统归于后期丹经。这一时期的丹经,大都承前人之说而扩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范围。全真心性修炼的工夫,自陈致虚大倡其说之后,逐渐在后期丹经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期丹经较重要的经典有《方壶外史》、《金丹正理大全》、《金丹真传》、《性命圭旨》、《张三丰先生全集》、《周易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道书十二种》、《天乐集》、《园峤内篇》、《证道秘书》和《乐育堂语录》等。以上挂一漏,简略勾述了丹经流派的大致情况。但要强调的是,丹经的分派,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更关注于从丹经本身的特质,包括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研习。5、近代20世纪出现了两位道家大师,一位是大陆的陈撄宁,创立了仙学;一位是海外的肃天石,创立了新道学,均为中华养生学之集大成者。女丹女性在丹道修炼中不仅占主体地位,而且表明女性在丹道修炼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清代贺龙骧所编的《女丹合编》则汇集了女丹功法的宝贵资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道教中妇女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修行方法。⑧其次,道教女丹在发展历程中同时也形成了众多流派。道教丹诀向来不肯轻易示人,它主要依靠代代的师徒口授相传,女丹更是如此。因而,人们要探究道教女子修炼的派别并非易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丹派别完全无从考察。例如,陈撄宁先生在研究过女子丹法之后,认为根据其源流可将道教女丹分为六派,即中条山老姆派、丹阳谌姆派、南岳魏华存夫人派、谢自然仙姑派、曹文逸真人派、孙不二元君派。④陈撄宁认为:“以上六派,将魏晋以来女功修炼法门,概括已尽。详解如下:(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樱宁《黄庭经讲义》。(2)谌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人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人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樱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若不是尊崇女性,道教女丹流派难以形成如此规模,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女丹书。从道教的女性崇拜现象和意识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道教中,女人绝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这一点贯穿在道教发展的始终,成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色。对数术的认识数术之学,也即所谓的阴阳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学问,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远超乎当今人们的想象。远至天道运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渗透着数术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数术之学的特点,在于用一个不是太复杂的框架,建立起了一个天地运行的动态模型。那么于丹道而言,数术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要领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数术实际是整个丹道的大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没有数术之学,也就没有丹道之学。而数术之学的精要,则在于《易》。在前面谈丹道祖经时,我们没有提到《周易》,并非轻视《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础。《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过十翼特别是系辞传(其它九翼同样重要)的发挥,是人们较为容易看到和参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处,则除部分专门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体见。对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过于《复》卦。《复》之初九,象征一阳初起,其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体现天地之心的,并非《复》卦本身,而是《坤》《复》之间!看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圆图中,下方标有天根,上方标有月窟的字样。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与《复》卦之间的地方。为什么前贤以《坤》《复》之间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于,易卦的阳爻,象征阳气,阳气主生。而《复》卦则是阳气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万物待发之象,所谓生意盎然就是指的这个景象。然而造化的奥秘,并非在此初生之阳气,而在于从阳气消隐,到阳气滋起的这段过程,这一段过程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睿智的圣人,却认识到此过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将之生动的表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复》卦之间的意象。 《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道”,《道德经》所说的“天地根”、“归根”、“复命”,《阴符经》所说的“机”,都是讲的这个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纯阳。《周易》先天之学,起创于北宋邵雍,尧夫先生在《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观物吟》,其中段云:干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此诗虽非指示丹道修习,然而如能常诵此诗,体其精义妙动之处,绝胜于兀坐十年之功!数术的内容,有的精深,有的则刻板乃至迷信,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古代《日书》这样非常初级,且有些死板的数术应用,也反映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范围天地”、“把握阴阳”的数术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现。先人们这种质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如果朋友们确实有志于丹道,那就绝不能避难畏艰,因离坎阴阳、四象五行、龙虎铅汞这此术语而止步不前!阅读丹经理论上,我们应该阅读尽可能多的丹经,但广泛阅读必须与重点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经的关键内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鉴别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经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而重点阅读,则是要精研某些丹经,反复诵读,最好能烂熟于胸,以供修习之用。所以,所谓应该阅读哪些丹经的问题,实际是指应该重点阅读哪些丹经。选择丹经阅读,是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因为个人喜好不同,又或传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导至大家选择的结果不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方案,同时也会给出我们的理由。大体而论,除《周易参同契》外,丹经当以宋元为正(包括五代时期),明清为辅。宋元丹经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积淳,读来饶有意味,是我们最为推荐的,当然明清丹经也不应忽略。宋元丹经大都存于《道藏》之中,也有个别失收的,如赵友钦《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认为宋元丹经晦涩,我们的理解则不同。上一节我们提到说,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框架- 应用”模式。在一个框架下,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丹道与中医是类似的。实际上,二者同受数术之学的影响,“框架- 模型”的特点,正是禀承其质。既然是框架,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经,往往越不会直说其事,最明显的莫过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了。“参同”一词,不是很有些“框架- 应用”的味道吗?这些丹经的重点,在于传道,即丹道之框架。在这里,我们给研习丹道的朋友们一个建议,不要急于追求什么下手法,应该多参详丹理,领悟丹道之博大精深处(甚至不少丹经诗词,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为可观的),之后再寻法诀,自然得心应手。宋元以前的道书丹经,《道德经》、《阴符经》和《周易参同契》是必须重要研读的。宋元丹经,我们推荐一些主要的如下:《悟真篇》《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金丹大要》(上药、妙用、须知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还源篇》《丹髓歌》《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示密论、修仙辨惑论、谢陈仙师寄书词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点)《翠虚篇》(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着眼)《崔公入药镜》(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规中指南》《中和集》《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以上宜熟研,另外《吕公泌圆春丹词》、《破迷正道歌》、《周易参同契发挥》、《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参。明清丹经,可以先看如下几篇:大道论(《张三丰先生全集》)玄肤论(《方壶外史》)修真辨难(《道书十二种》)悟真直指(《道书十二种》)三车秘旨(《圆峤内篇》)《天乐集》这些都是丹经主流,历代都很重视,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还有很多丹经,各有其价值存在,可作为下一步研习的内容,以领略丹经的变化万端,于中寻见其宗,也是一大乐事。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备两本《道藏精华》、《中华道教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以便随时检索。丹道文献早期丹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着。《冲虚真经》,又名《列子》,列御寇着。《通玄真经》,又名《文子》,计然着。《南华真经》,又名《庄子》,庄周着。《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着作。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胎息经》即《高上玉皇胎息经》,收录于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该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查考《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着作。东晋葛洪撰。《龙虎经》即《古文龙虎上经》,又名《古文龙虎经》或《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收入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入药镜》《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钟吕派主要着作)《悟真篇》,道教内丹学著名典籍,成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张伯端,后人奉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各家释名/丹道
1、丹者一也。以纯阳为本,归一为用,修持内景功夫,内炼气脉,以结内丹者,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2、丹家朱也。以阳火为本,阴质为用,所炼丹药,属于纯阳,名曰外丹。炼外丹亦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世有称为丹灶家,盖从采炼外丹,立炉安鼎而言,曲解为丹灶家耳。可知修持“内景”以结内丹,以借外丹为助,具有各种法门者,谓之丹道家。故丹道家以修持内景结自身内丹为主,炼外丹为辅,以医药度人间苦厄,则为修积外功,在次第上属次要者也。又,丹法属“有部”的“小乘法”。故各宗各派,不能离此传统次第。苟能超其次第者,在宗教界而论,则为地上菩萨,非丹道家小乘法所能望其项背矣。然因其立法属于“有部”,故具有物质基础,所谓祛病延年者,皆医药之用。3、丹道家各宗各派之内容及其讹传。丹道家自晋后至于唐时符节不能统一,派别纷起,其大者以五岳为代表,现在所知者,武当派及青城派二派,为金莲正宗,具备心法药法各种法门,较得丹道之全。武当派居位最尊,为五岳之首,其余各派于心法心药,性功和命功,各有所偏。其余小宗派中之修命功者,流而为武功,炼药物者,局限于治伤,虽有丹道之名,而无其实矣。4、武当派。命功与性功之修持,俱甚高明,其教下之证得成就者甚多,丹药中用于性功尸解坐化之大还丹在元婴未成之前,用于转世夺舍移居坐死关之固魄胶(无此胶之助,不能成就,相当于佛家所说之四果徒,惟四果徒中无坐死关一门),各宗派于需要时,皆往拜请。又用于命功中,武功治伤科之八步回生丹和铁扇散,亦着称于各宗派。5、青城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专修少阳脉为基本功夫,修持有得者,长年仅着单衣或夹衣一件寒暑不侵,教下之证得成就者极多。丹药以五行丹为各宗派所景仰的,外功上,用毒龙丹,有二十四候之传授,是为精到,其法是根据一百二十种病,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二十四候以统摄之,盖其作用,因人身之病,不能离天地阴阳气机的“升降开合”之作用,合乎其疾之气机者,必能有益无损。例如春生时,阳陷于阴者,其阳亦必因之有升,以升药从其性而治之,其效大彰,虽阴虚火炎者,投以此药,则从其性而发越之,亦可无害也。故其门下以之治病者,皆能有功。6、华山派。武当派传自华山,因邱祖故,符节之传,归于武当,故其内容及修炼法诀,与武当派完全相同,药物中以松针不老丹为最,非他派所能及,盖得地利与遍山皆松之利耳。炼气士之坐茅蓬者,皆往请为服饵,其次为各种花露,亦着称于各派。a.松针为初坐茅蓬者,辟谷时必要之服饵,于清明春分间炼之,共炼七次(一般只炼三次),法以初生松针,用水鼎配合桑柴灰炼之,先将松针内之血水炼出,再将余味炼尽,至秧黄甘淡为度。b.松针得木火之精,为纯阳之物,以阴中之阳为大用,又能耐寒,三冬不凋,色青中空,而炼出之汁其红如血,将此种阴质炼出后,方能以阴中之阳为用,在修炼上善伏三尸虫,可耐饥渴;治病用于内科,可通经活血;用于痹症,可外用内服;用于外伤,可止血生肌;用于服饵,可耐饥寒。白龙丹青菜汁能解之。7、峨嵋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黄庭内景经》、《黄鹿外景经》、《阴符经》和《清净经》的功法和劝理来炼修气修脉。
丹道修行层次/丹道
丹道乃道学的核心,乃是性命双修之正道。其中修性功夫就是明心见性。《易经》曰:“穷理尽性至于命”,“尽性”就是讲明心见性,就是讲开悟。明心见只性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这里对以佛教为例对宗教修行手段进行破疑,以便建立丹道之核心。这里说的丹道,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囊括一切修行手段的巨型体系,不是任何宗教独有,希望以平等心对待之!有立必需有破,破除宗教之迷雾,方才可以看到大道之朗朗晴空。说说宗教里面较有代表性的佛教吧。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并慢慢中国化的,据此而仿造出“明心见性”一词,并以此为特色。其实明心见性只说实则古圣早已有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盖因大道不分中华印度,也不分古今,始终一致也,东西方人之心,总无二样,印度中古圣人能悟之理,与中华上古圣人所悟之理,亦无分别。佛教经过汉唐的被同化,到慧能时代,吸收了老庄无为之理,终于形成讲究开悟、顿悟的中国特色佛教,其代表就是禅宗,讲究“见性成佛”。如《易经》所言,修炼程序是“穷理尽性至于命”,“见性”处于中间阶段。佛教讲究见性成佛,那么明心见性是究竟境界吗?这个是需要区辨的!首先我们要明了生命之构成。现代科学、医学已经证明了生命(尤其是人类)是由肉体和精神两大层面构成的,中医里面则进一步分为元神、元气两大层面。这两大层面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元神不生不灭,元气有消长,元气的衰减就是死亡的直接原因。元神元气的先天状态,就是性和命。性命的运转,造成一切生命的生老病死——这个原理适用于一切修行人(不管他信仰什么宗教),是修炼的基础原理。可以看出,宗教(尤其是佛教)标榜的修行方法,绝大多数都是侧重于心灵层次,而缺失的“命”的层次。什么是“命”?命包括了身体,却不仅仅是肉体层面。“命”在先天指先天一炁,先天一炁的波动(姑且用这个带有科学色彩的词汇)造成肉体的生老病死。修行人,首要解决的大问题,就是生老病死,那么生老病死的主体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事物有生死?这个问题需要明了!道学认为,事物有形方有生死,人有身则有生死。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如何解脱?老子曰:“及吾无身,何患之有”。科学也证明了,宇宙的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不增补减的;但是,当物质和能量结合形成具体的个体,那么这个个体就必然有生灭!落实到人体,“心”(自性)是无生老病死的,先天一炁也是不增不减无生灭之象。但是,自性和先天一炁结合后天精气而形成肉体以后,这个肉体是有生灭的。所以,我们说的生老病死,其实是指后天肉体。我们说要超脱生死,其实是超脱肉体的生死!道家丹道巧妙的利用大道返还的规律,在悟道(包含明心见性但不仅仅是明心见性,后面有论述)之后,把肉体转化为粗“精”,然后转化为较纯的“炁”,最后转化为纯净的、未生之前的“神”(相当于“自性”),最后连“神”也粉碎,合归于大道!所以,悟道之后,最大的任务与障碍,就是要为这个后天的有形之肉体解决老病、死亡的问题!单纯的明心见性,只是一边之学!切实的例子,就是古印度修行人浮屠,他发愿解脱生死,可是修行到最终,虽然悟道了,也创立了佛教,但是还是没有解决肉体生老病死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见,他还是没有达到他初发心的大愿!进一步而言,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讲的是“身国同治,天人合一”的大智慧、大慈悲!何以如此说?道学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王国,其中有君、臣、军队、万民百姓。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人体有6000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并且有不同分工,遵循一定的生理规律,构成复杂而又统一的生命现象——用道学的话来说,就是都有元神元气。因此,性命双修就是治理一个6000亿臣民的大王国。天人合一,身国同治,能够让这个王国治理好并且让其中亿万生灵解脱,就是最大的慈悲、最大的智慧!所以说,只修性不修命,等于抛下自身亿万生灵而自了,为了自己获取区区小成而置亿万子民不管,其发心离慈悲远矣!这等人,既无身国一体的智慧,更无治理自身亿万生灵让他们获得解脱生死的大智慧,其成就自然不高!还是看看浮屠。他抛家弃子为求解脱生死而修行,最后修成没有啊?没有!修炼重在实证,不避讳权威。从相关经典和史料记载看来,浮屠最后是病死的。这个事实需要客观面对!宗教徒可以用宗教化的语言包装为涅槃什么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摆在那里。关于佛陀之死,佛经(《大般涅槃经》)记述得很详细,是由于身体衰弱老病,先由背痛之患,后因消化功能不好,腹泻而死——从了脱生死、化育万物的成道标准来说,这是低层次的!从人体性命构成来看,这是有欠缺的!!从智慧和慈悲层面来看,更是不足!!!宗教徒习惯手段是辩之曰“示现”“演法”,这就是不敢直面事实的美丽的谎言了。试问,在当时的印度,佛教的信众远远不如婆罗门;直到今天世界上不相信佛教的人依然占绝大多数,如果能够“示现”肉身转化为虚无妙有、化育万物的先天一炁,肯定可以让更多人信服,实在没有必要搞个有争议的病死相让大家怀疑。更何况,我们看佛陀自己最初的发心,不是要这个结果,众所周知他看到世间人的老兵病死亡的现象,所触动产生的动机是想要解脱生老病死的!心无生死,这个生死的是什么?还是后天有形的躯体!可见,即使仅仅以浮屠自己本人的发心来看,他的毕生的修行,是没有达到目的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问题。浮屠失败的例子,恰恰论证了道学元典《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穷理,尽性,至于命”。明心见性只是手段,不是终极目的,解脱生死才是终极目标。可以说,浮屠通过修行明心见性,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但是即使是明心见性,也不是道家悟道之全部。“心”乃大道之精华,但不是全体,佛陀悟到了不生不灭之“心”,却没有悟到真正的大道本体,不但不生不灭,而且生生不灭。以偏概全,不得全体——这是其一;同时,浮屠没有见到体内的大千世界、亿万生灵,与体外的大千世界、无数含灵不二,更悟不到体内国土与体外国土内外相通、身国感应、天人合一的规律。只见外不见内,所悟自然小——这是其二。悟道是成道之基,一开始就在悟道层面出了问题,自然最后难以究竟成就,乃至流于寂灭,出现病死的结果——这是浮屠悲剧之所在,也是后世佛教乃至一切只修性不修命的宗教致命的缺点!体悟及此,也就不难理解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为何“只修性不修命”了。浮屠证到了般若之智慧,却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智慧返还为“愚朴”——是以只能够见到世界“成住坏空”之相,却见不到世界有无数个“成住坏空”在不断循环。浮屠证到了第八识,却不知第八识依然是识神之范畴,更未曾八识归元、返本还源而见元神——是以只能够体认有情小慈悲,却没有量变转为质变,体悟“大道无情”“视万物如刍狗”的无情大慈悲。浮屠在悟道层面出了问题,自然只能够“穷理尽性”却至不了“命”的深度!何谓“命”?“命”指先天一炁,落入人身表现为后天元气,主宰人生老病死。所谓自性无非是先天一炁(命)的存在方式。“命”之含义亦大矣,不知“命”,能知道乎?!——以上所揭示,皆是大道的无情规律!后世修士当凛遵自警,也希望广大迷途羔羊回头是岸!同时,由于不得“道”之全体,容易被前生后世、三生六道、三十三天等等虚幻之相迷惑,甚至一辈子出不来,连相都破不掉。其于大道之本质必然难以洞见。君不见,现今之佛教,就剩下用前生后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邪说哄骗信众的外壳,这就是在修行方法之根本上出了问题之故!“相”者,像也。所谓前生后世、三生六道、三十三天等,在丹道修炼玄关窍开之后,就会以内景的形式展现,其本质都是先天元炁与后天气交织而在元神这面”大圆镜“之上幻化的景象。这时候,得真传者必须要破相,如果破不掉,就会沉溺其中,以盲引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只在自心,六道也好,八道也好,皆可在现实世界寻找;有恶方有善,恶人的最大功德就是成就了善人,一时一地所称颂的善行,又焉知随时空变换之后是善还是恶?悟道者,当知善恶在乎一心,又怎么会造出轮回之说人为的”赏善罚恶“?一切万物、人事、生灵无有善恶,皆是代”道“行化,最终也将归于道!道的运行规律是圆满无缺的,具有”圆“的相,其中之阴阳的一端化为”因果“,轮回邪说,无非依附于此!真正悟道者,必能解《清静心经》所曰: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浮屠四十余年传教说法,身体力行,为教化愚昧做出巨大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但是,修道要求真,真理比权威更宝贵,没有修成就是没有修成,看到这一点,无损于浮屠的伟大,反而可以让后来学者可以更好的借鉴其修行过程的得失,对于同样错误就不会重蹈复辙。如佛陀在世,以他的胸怀,他必然会赞成这种明智之举。古圣曰:“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有为者应如是。”老子教导孔子说:“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意思是要后学者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活学活修,不要盲目迷信权威的说教,对于前辈,其善者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反躬自省。没有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是绝对无瑕疵的。不迷信权威,依法依道不依人,这就是丹道的“尽性”功夫之一个体现。丹道在到达悟道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命”功的修炼。“命”不是指身体,身体仅仅是性命的载体而不是全部。“命”指元炁、先天一炁,常人所说的“命运”是指后天之“命”,修行人要解决的生老病死,是人未出生就已经基本预定的,是先天之“命”。丹道修“命”的功夫,是要改先天之“命”。浮屠的不足,不但是智慧(悟道不彻底)层面出了问题,更为要害的是,因此而导致的“命”功不足。性命双修方是正道,以此标准衡量,浮屠欠缺了很多啊!修行人不要轻易说高低,应以无分别之元神为体,以有分别之识神为用,但对于境界高下还是要有个明确判断的,才能够由有分别最终达到无分别的无为的终极的无上成道境界。华夏道文化以无分别之博大胸怀兼容了佛教,但不等于对于其中错误的思想也无分别地吸收,在此指出佛陀之弊病,并非如一般宗教徒一样为了争高斗雄,而是为了正本清源,使后来之学者更好地实证“道”的真实境界,而不为所谓的权威、偶像所障碍。须知,将无形无象、真空妙有的“道”人格化偶像化,本身就是宗教的局限。丹道修证有四个大层次-——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由凡人起修,初步掌握大道规律,事事合法,完成炼精化气而无漏,初步明了自然、社会之道,就是贤人;由贤人上进,得道于身,顿悟大道,炼气化神而阳神出窍,法身呈现,化身五五,神通广大,智慧无限,体合自然,但是未曾断绝生死,这就是圣人;由圣人向上,积功累德,炼神还虚,阳神成熟,出有入无,打破时空界限,做到死生无变于己,万化收罗于身的境界,才是至人;在至人的层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破虚空,与道合真,由太极而无极,处无极之中参赞乾坤,化育万物,参与大道规律的制订与演化,泽被一切含灵而不为人知,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才到真人的地步。这四大层次分别指代修道四大境界——学道、悟道、得道、成道。由“学道”而明了自然、社会和生命之理,谓之“贤人”;随着学道的深入而开悟,体悟大道之根本规律,称为悟道,这就是“圣人”;悟道之后方能掌握性命、掌握生死,达到“得道”境界,谓之“至人”;得道之后,舍弃所有,打破虚空,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道之中,称为“成道”。只有成道,才能够真正处于太极之中,运转道枢,参赞乾坤,融入到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之中,化育天地而人不知,其道德无形无象,因而最大最上而不可超越,老子称之为“太上”——这是“真人”的境界丹道修炼的究竟境界,就是与生生不灭而又不生不灭的大道合二为一,成为大道本身,至于过程之中修证到的仙佛、神圣等等相,天堂、净土等等景,见性、真如等等智,皆是过程,不是终极! 天下无二道。无论民族、时间、空间、宗教修饰如何变易,总不出“道”的范畴。伏羲、老子、佛陀、耶稣等,不过是“道”的化现而已。以无分别之心看待大道之中的宗教修证境界,才能够如明镜映物,纤毫毕现。道学之博大,在于他平等地看待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宗教。以有分别之识,复归无分别之心,最终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究竟成道境界。最后礼赞伟大的丹道与浮屠,并祝世界上所有宗教、文化、科学和谐融合在大道之中,不再有争端!释义:丹,象征无极和太极。太极流转,生生不息,无生无灭,因此,“丹”又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即“道”本身;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又指元神自性。“内”者,强调以自身为鼎炉,相对于外丹而言。古人以内丹为本、外丹为辅,合称丹道。内丹成,外丹就。我们今天说的丹道,一般指内丹。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通过修道,达致悟道,进而得道,最终成道!他的最终目标是与不生不灭而又生生不息的“道”合二为一,将肉身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之大道本身之中去,完成性命双圆、与道合一的宏伟目标。
学术探微/丹道
很多人是从气功开始认识丹道的,实际上气功就是丹道,“气功”一词最早提出者——许逊, 先见于晋朝许逊着的《灵剑子》一书。如《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 但实际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懂得运用气功锻炼身体,炼精化气,打通经脉周天, “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呐法、走河车、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 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也就是说气功历史实际就是内丹术的历史,气功师要求炼精化气,气通周天,实际就是炼气在人体内,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及震荡人体气机强筋壮骨的动静训练及刚柔训练。是必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及人体的顺应自然的气机开合规律进行系列的导引活动。凡是这类健体活动,可以配合各类仪器进行数据跟踪,指标分析。其功用及宗旨即是:活气,活血,增强体能。起到增强体内的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也可以说,防外御能力。等等,最后达延年益寿的好处。就气功而言。任何熟悉了解人体经络,脏腑气机循环规则的人,换句话说,熟通中医理论基础的人都可进入指导及编排气功修炼方法。比喻:炼站桩,炼导引。炼太极,练硬功等等。都是一系列促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但有的气功运动,也必须老师亲临指导。以防气行偏差丹道的缺点 第一、理论颇多,试验成功者很少,丹经浩瀚如山,基本都是道家的人模仿着创造,应该还属于道教及宗教范畴,早期劳动人民通过部分中医的养生概念,结合自身的炼养,创造出内丹术的稚形,以呼吸精气,寡欲守真为主,其修炼的圭指是延年益寿,长生驻世,这与后世的宗教炼丹思路截然不同第二、丹道的修炼缺乏定量及定性分析,以致于难以反复,普遍操作,不具备重复性。而科学发明恰恰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在古代,炼丹术及气功是全民普及的生活运动,且从丹道本质来说,至简而不繁,从历史上看,从魏晋的上清、灵宝、茅山到唐宋钟吕丹派,宋元的全真七派,南宗五祖以及衍至明三丰一派,修炼之人无数,好者迄亿,无数人去修炼,断绝情欲,抱神归一,烧练丹药,却无数人失败,从无一人有神通及成仙者,如果客观从定量分析来看,内丹术仅有延寿驻世,祛病强身之功效,这就证明内丹术完全是一种带有缺陷的经验科学,它的作用就是延年驻世,长生久视。第三,内丹术修炼时间较长,若一旦功不济世,反而荒废了人生,上古内炼之法,多为简妙之道,不过于断除情欲,积累精气,存神五脏之法,此为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但须得方外之士才能行得此法,要以远一切腥秽之物、臭恶之气、往来之声、女子之色,不止于触其真气,而神亦厌之。夫色欲一事,为人生要命第一大关口,最恶最毒。虽遇美色,不知其为美,虽见女子,不知其是女子。若见美色女子,犹知是美色女子,纵能当场强制,不动欲念,尚有宿根未拔干净,日久难免潜生。——修道通关文(刘一明着),由此可见,对于要延年驻世的人来说,万万不过于肾精是最宝瑰之物,女儿才是天下第一毒物,延年之事,虽为美事,方的考虑。
显示方式: |
共有334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55:4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丹国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