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事件木栓肌肉酸痛怎么会事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孙汉仓大夫本人发表
受凉后全身肌肉酸痛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这种情况是什么引起的?吃些什么能改善?
用药情况:
服用说明:无
您好:你说的病变情况原因很多,有时也很复杂,但首先考虑跟你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劳动出力否有关?结合临床其他症状表现和病史到医院脑神经科就诊做相应的项目检查后再给以治疗。如cT,血液化验等检查。
状态:就诊前
验过血和c反应蛋白,都正常!我的工作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排除运动量过大
那你就从内分泌科就诊做血液,尿化验等检查后再给以治疗。
状态:就诊前
好,谢谢您
疾病名称:四肢肌肉疼痛,全身疲乏无力&&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风湿肌痛症吗,吃什么药呢
病情描述:四肢肌肉疼痛,膝关节,肘关节以上肌肉疼痛明显半年,手指关节有隐痛,全身乏力一个月,2006年发病,先手指疼痛后发展到四肢肌肉疼痛,全身乏力,活动出汗后乏力感减轻,曾多家医院化验检查不能...
疾病名称:SAPHO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我不知吃什么药,吃多少的量,吃多久,我也不知到底什么病
病情描述:我左手腕关节肿胀痛表面发热,小拇指肿和大拇指肿的厉害,还伴有脓颗出现,可脓颗不痛不痒,还有骶髂关节痛,这病有十六年了,刚开始左脚大拇指有脓指甲脱掉,现在好了,查了风湿,类风湿,强直...
疾病名称:风湿&&
希望得到的帮助:麻烦医生看看血单,能不能判断出是不是风湿病?这些检查够了吗,还要不要做些其他检查...
病情描述:2013年初产后开始肘关节、漆关节疼痛,手臂与腿怕冷,人不怕冷,2018年二胎月子后多了足后跟疼。关节没有红肿变形。去风湿科查了血,想看看疼了这么多年了是不是已经转为风湿病了
疾病名称:吴医生你好!患者胡家**吃了关节还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病情描述:吴医生你好!患者胡**,药吃了关节还痛。
疾病名称:膝盖关节疼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知道是不是类风湿 风湿 或痛风!
病情描述:膝盖关节疼痛
右侧偏重 有时会酸胀 小腿及膝盖怕冷 近期右侧腰部有时走路走多会一会会针刺样疼痛 感觉身体上关节 肌肉有时这里有下不舒服 有时哪里一下不舒服
疾病名称:脚掌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呢?
病情描述:最近做了银针治疗和拔火罐,疼痛有点点缓解。
这个是不是风湿病呢?
若是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才能确诊呢?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的胸部和头部CT结果
疾病名称:腰背痛 腿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可以吃什么药来缓解症状 补充维生素d 针灸理疗效果不太好 我该怎么办
病情描述:腰背痛 腿痛 关节也痛 今天查处维生素d不正常 不知道可以吃什么药来缓解症状 请医生帮帮我
疾病名称:雷诺式综合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月末想住院,以前住院打的激素,前列地尔,参芎还有黄磷先氨,我不想打黄磷先氨还有别...
病情描述:手指遇冷变白,现在溃烂特别的疼,手指甲要掉了,从手指甲里烂的
疾病名称:SAPHO综合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大夫指教治疗。
病情描述:甲泼尼龙现在每天1片,甲氨蝶呤每周5片。甲泼尼龙已经服4年,现在的一片不好减,几次反复,SAPHO综合症服甲泼尼龙是最好的吗?一片怎么减?
疾病名称:有过两三天晨僵。现在手指偶尔刺痛,没肿胀&&
希望得到的帮助:早期需要多久查一次血。 我是3月底查的。
病情描述:3月底有过晨僵三天,后面好了,现在是手指偶尔刺痛一下,没有肿红痛。用力按手指骨头会痛, 没有其他不适了。我的工作是机械操作,会用上一些力。在雨天没有加重,双手手臂按着里面好像也会痛。...
疾病名称:腰痛,僵硬&&
希望得到的帮助:已经查过b27阴性,腰椎ct也没有异常。风湿指标正常。确诊的话还需要做那些检查?
病情描述:刚开始骶髂关节疼痛,做过小针刀,后面出现颈椎疼,现在胸椎与腰椎临界点疼痛,后面出现僵硬。下背痛僵硬,坐久了也会出现僵硬。膝盖也不舒服。会是强直性脊柱炎?
疾病名称:手腕关节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是类风湿关节痛
病情描述:3年前化验出类风湿因子高198.现在左手腕关节痛,无肿,手指无明显肿痛,无晨僵
疾病名称:风湿心脏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个病能治疗吗,可以吃药控制吗
病情描述:年轻的时候有心脏病吃药治疗过,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小腿肚,脚都是水肿,在县医院治疗说前列腺吃药可以控制就暂时不用手术,心电图所有的检查都没有问题,唯独这个类风湿因子很高,医生说县医院...
疾病名称:痛风&&
希望得到的帮助:用药建议。。。
病情描述:孙医生,我是安然,今天下午电话咨询过由于时间太匆忙不能说太多,美卓乐和乐松 每天三次,那么几天之后 每天两次?然后每天一次?美卓乐会不会副作用太多 会反弹什么的,还有可以脚板换血吗
疾病名称:脚背疼,尤其是阴天下雨!!&&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风湿病么
病情描述:是不是类风湿??
疾病名称:双脚浮肿,腿上有红斑,血沉102&&
希望得到的帮助:目前的情况就是右脚肿的有点厉害,左脚还好,小腿部有几个斑
病情描述:双脚浮肿,并出现红斑,疼痛不已,早上起来疼的比较厉害,起床后走走就好多了,在镇江医院查过,医生说可能是白塞氏病,开始食道溃疡,血沉高,反应蛋白高,现在嘴里也会溃疡,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疾病名称:手指晨僵&&
希望得到的帮助:给个治疗建议
病情描述:孩子生下两个月左右,发现有晨僵的现象,但是起床稍微活动就好了,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疾病名称:手脚肿胀手指麻腕膝关节痛,下蹲困难&&
希望得到的帮助:看什么科室,什么病,去哪里看
病情描述:有时手心疼,手中枢神经痛,早上重,起后有所缓解。
疾病名称:风湿病,全身疼痛,,手掌和脚有肿胀&&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能给一些可行的建议,有效缓解疼痛
病情描述:家里农村,常年劳动,有风湿痛,有时候全身都疼,而且手掌和脚有一些肿
疾病名称:风湿病,全身疼痛,,手掌和脚有肿胀&&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缓解病情
病情描述:家里农村,常年劳动,有风湿痛,有时候全身都疼,而且手掌和脚有一些肿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孙汉仓大夫的信息
放射诊断及诊断后的建议治疗方案
孙汉仓,男,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主治医师。从1969年从事医疗行业,有40多年医学临床工作经验。1974年毕...
普通内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副主任医师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沂源县第二人民医院
聊城第四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德济医院
垛石镇中心卫生院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木栓与木质部的区别,谢谢你。_百度知道
木栓与木质部的区别,谢谢你。
位于树木形成层与髓之间2.组成.位置:体表2.组成.将根吸收的水分及离子往上运输,以供其他器官组织使用.支持植物体:1。木栓层:管胞、木纤维、导管和木薄壁细胞3.功能:由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构成:A。B。3木质部:1.位置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木质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我的图书馆
总计显示小于30条,更多内容请搜索。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甘草(炙微赤)15克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白) 白术 柴胡(去苗)各30克
...解郁汤2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克 白术15克(土炒) 白茯苓9克 当归30克(酒洗) 白芍30克(酒炒) 枳壳1.5克(炒) 砂仁3粒(炒,研) 山栀子9克(炒) 薄荷6克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第五节 内伤发热 ...十全大补丸真的能大补吗?   十全大补丸是补益类中药,不少病人见到十全大补一定认为什么样的虚症都能用十全大补丸治疗,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十分大补丸是由当归、熟地、白芍、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川芎、肉桂等十几种中药组成。方剂中的人参是补气良药,常用于元气不足的体虚病人;黄芪能补气,又能固表;白术、茯苓、甘草能补气助阳,健脾燥湿;白芍、肉桂养血柔肝,温肾助阳;熟地补血滋阴;当归补血活血。这些药物配伍后就使得十全大补丸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常用于脾虚自汗,气血两虚、身体瘦弱、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肢体发凉、心悸气短、体虚管力等症。十全大补丸虽具有较好的补益效果,但并非所有虚弱症皆能补之。对于患有虚弱症的病人应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类型、临床表现及辨证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益。哪个脏腑虚,补哪个脏腑。是阴虚还是阳虚,是血虚还是气虚?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机体获得真正的补益效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都用十全大补是不能达到以补益效果的。 ...防风通圣散有何用?  防风通圣散是由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荆 芥、白术、栀子、干姜、半夏等中药配伍后研细末制成的散剂。  方剂中的防风、荆芥、麻黄、薄荷,具有疏风、透表、解肌、发汗、宣肺的功效,适用于表邪侵体所致的诸症。方剂中用生石膏、桔梗、连翘、黄芩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疏风凉血再用大黄、芒硝通便降火以泻腑中浊气。用山栀、滑石利水降火、通利三焦,这样,二便通利则热毒自然排出。   本方中又以当归、川芎、白芍等药以养血柔肝、调和营卫,再以白术、甘草为健脾和中调和气血,使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因此,防风通圣散不仅具有解毒疏风、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的功能,又有调和营卫、气血的效果。是中医治则中汗、下、清三法并用,上下分清,表里同治的良方。运用此方治疗疾病可达到理气血、通三焦、发汗祛邪不伤表里之特点。因此,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病侵入肌肤所致的表里俱实诸症。如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荨麻疹、风疹、猩红热、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病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口苦咽干、胸膈痞闷、咳嗽脓涕、身热无力、大便燥结、小便短赤及疮疔斑疹等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西综合&&&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措施  心理治疗   首先必须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她们消除顾虑及精神紧张情绪,正确对待经前某些症状的出现,劳逸结合,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精神刺激。心理疗法对于属于精神因素引起本病的患者,效果显著。&&& 西医治疗&&& 一、对症治疗  1.镇静剂:  对情绪激动患者可给少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0.03,每日3次,口服;利眠宁10mg,每日2~3次。谷维素20mg,日3次,口服。亦能控制神经、精神症状。  2.精神抑郁者用炭酸钾300mg;每日3次,口服。  3.偏头痛甚者,可用麦角制剂。  4.水肿明显:用利尿剂。氯化胺,每日1~2g,每日2次,经前服用10天。此药仅对轻度水肿患者有效;亦可用双氢克尿噻25mg,每日3次,或速尿20mg,每日l~2次,经前7~10天服用,为避免低钾,可加用10%氯化钾10ml,每日2~3次。&&& 二、内分泌治疗  1.孕激素:  ①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隔日l次,共5次,从月经第16天开始;  ②炔诺酮5mg,或甲地孕酮5mg,从经前14天开始服用,每日1次,连用10天。可以对抗雌激素和补充孕激素的不足。  2.雄激素:有直接对抗雌激素和抑制促性腹激素分泌的作用,间接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故在月经前15天开始口服甲基睾丸素5~10mg,连服10~14天。   3.孕激素与雄激素联合应用:黄体酮20mg,丙酸睾丸酮25mg,于月经周期第22、24、26天隔日1次,肌肉注射,共3次。&&& 三、溴隐亭治疗  溴隐亭可明显消除乳胀和情绪激动。用法为2.5mg,每日2次,在月经第12~26天服用。如服药时出现恶心、头痛等副反应,药量可酌情减少,每次用1.25mg,每日1~2次,口服。溴隐亭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垂体前叶催乳素分泌细胞,对催乳素的合成和释放有抑制作用,并可通过下丘脑促使催乳素抑制因子分泌以降低催乳激素水平而起作用的。&&& 四、抗前列腺素药物  甲灭酸250mg,每4~6小时1次;或甲氧萘丙酸钠275mg,4~6小时1次,口服。自症状开始时用药,至下次月经来潮停服。&&& 五、维生素B6  能抑制催乳素,减少雌激素蓄积,并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的关系。从月经第10天开始服用,每次20~40mg,日3次。&&&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1.肝郁气滞&&& 症候:经前乳房胀痛,似有硬结或有块,小腹胀痛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甚或狂躁不安,失眠,或头痛剧烈,或肢体肿胀,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5g,甘草10g,陈皮10g,郁金15g。乳房胀痛为主加路通15g,王不留行15g;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15g;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15g,黄芩15g,钩藤15g,代赭石30g;若肢体肿胀者,可加泽兰15g,泽泻15g,槟榔15g;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30g,琥珀25g,石菖蒲15g。&&& 2.血瘀&&& 症候: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或经行发热,腹痛或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益母草20g,当归20g,生地15g,丹参15g。若肢体肿胀者加泽兰15g,泽泻15g,大腹皮15g;若身痛明显,加挂枝15g,虎杖10g,鸡血藤15g。&&& 3.血虚&&& 症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肌肤枯燥,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场。熟地25g,白芍15g,当归20g,川芎10g,党参25g,白术15g,云苓10g,甘草10g。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首乌20g,防风15g,荆齐15g。 &&& 4.脾虚&&& 症候: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黄芪20g。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25g,扁豆15g,莲子肉15g,薏苡仁15g;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15g,巴戟天15g,猪苓15g,防己15g。&&& 5.肾阳虚&&& 症候: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尿少,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5g、生姜10g,巴戟天20g,泽泻10g,仙茅15g,仙灵脾15g。若浮肿为主可加防己15g,挂枝15g;泄泻为主者加补骨脂20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6.肾阴虚&&& 症候:经行或经后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乳房作胀,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音哑,五心烦热,月经常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育阴。&&& 方药:左归丸。熟地25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10g,菟丝子25g,鹿角胶15g,龟胶15g。心烦失眠加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25g;经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五味子15g;头痛甚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月经先期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20g。 &&& 专方验方  1.陈皮15g,鹿角霜15g,水、黄酒各半煎服。治经前乳房胀痛。  2.赤石脂9g,补骨脂9g,共研未,每次服3g,日3次,开水送服。治肿肾阳虚所致泄泻,并有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带多清稀者。  3.薏苡仁30g,茯苓15g,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治疗经行浮肿。&&& 中成药治疗  1.乳核内消液:具有疏肝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主治经前乳胀有硬结。适用于气滞痰凝血瘀之症。每次10ml,日3次口服。  2.妇宁胶囊:具有养血柔肝,宁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经行情志异常。适用于阴虚肝旺,心血不足所致之证。每次4粒,日3次,口服。  3.杞菊地黄龙:具有滋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经行眩晕,头痛等症。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济生肾气九: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之经行浮肿之症。每次l丸,日2次,口服。
...白芍图谱 【药名】:白芍&【拼 音】:BAISHAO【英文名】:White Paeony Root【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功 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主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性味归经】:苦酸,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歧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经。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②《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用药忌宜】: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本草经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药品化义》:“疹子忌之。”《得配本草》:脾气虚寒,下痢纯血禁用。【药物配伍】:。①《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配当归:养血理血;配桂枝:调和营卫、养阴止汗。配柴胡,养阴糍阴;配附子,寒热并施;配附子,阴阳同治;配甘草,敛阴养血。
【别名】:金芍药(《安期生服炼法》)、白芍(《药品化义》)、芍药(《诗经》),又名:离草(《韩诗》内传)、余容、其积、解仓(《吴普本草》)、可离(崔豹《古今注》)、犁食、铤(《别录》)、没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异录》)、将离(《纲目》)【处方名】: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炒白芍又称炙白芍。为白芍片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略带焦斑,筛去麦麸,晾凉入药者。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为白芍片用黄酒淋洒拌匀,然后炒干入药者。寒性缓解,活血功效增强。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为白芍片用米醋喷淋,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敛肝止痛,养血止血。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灭尽火星,然后晾干入药者。偏于敛血止血。【商品名】:杭白芍:又名杭芍、杭芍药,为产于浙江杭州一带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东白芍:又名东芍、东芍药,为产于浙江东阳一带者。品质亦优。亳白芍:为产于安徽亳县一带者。质优。川白芍:又名中江芍、川芍。为产于四川者。宝鸡白芍:为产于陕西的野生种。品质较次。以根粗长、质坚实、粉性足、无白心、无裂隙者为佳。【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药材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拉丁名】:药材Radix Paeoniae Alba 原植物Paeonia&lactiflora& Pal1.【炮制方法】:白芍: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干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斤,用黄酒10斤)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土炒白芍: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龙肝细粉20斤)①《雷公炮炙论》:“凡(白芍药)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己至未,晒干用。”②《本草蒙筌》:“(白芍药)酒浸日曝,勿见火。”【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①《别录》:“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②陶弘景:“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③《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此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④《本草图经》:“芍药,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⑤《本草别说》:“谨按《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⑥《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若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毫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量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亦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显微鉴定: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木栓细胞;去皮者偶有残存。皮层窄,薄壁细胞有的可见大的纹孔。韧皮部筛管群于近形成层处较明显;有的韧皮薄壁细胞纹孔亦大。形成层呈微波状环。木质部约占根半径的4/5,导管于近形成层处成群或被木纤维间隔而散在,有的与木纤维束径向相间排列;木射线较宽;中央初生木部不明显。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底钙簇晶。粉末:类白色。①含糊化淀粉的薄壁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也有淀粉粒未全糊化。②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11-35μm,含晶细胞常纵向连接,簇晶排成行;偶有方晶或类圆形结晶。③木纤维主为纤维管胞,长梭形,有的中部较粗,直径约至44μm,具缘纹孔不甚明显,纹孔口斜裂缝状,孔沟明显,常扩展成圆形,胞腔中有时含微粒状草酸钙结晶。此外,有具缘纹孔、梯纹、网纹导管或管胞、薄壁细胞等。【中药化学成分】:根主含芍药甙(paeoniflorin)及少量羟基芍药甙(oxppaeoniflorin),另含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苯甲酰羟基芍药甙(ben&zoyloxypaeoniflorin)、牡丹酚原甙(paeonilide)、牡丹酚甙(paeonside)、白芍药甙(albiforin)。尚含苯甲酸约1.1%,数种新的并没食子鞣质(ellagitannin)、挥发油、胡萝卜甙、蔗糖。另分得d-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中药化学鉴定】:(1)本品横切面三氯化铁显蓝色,尤其在形成层及木薄壁细胞部分较为显著。(鞣质反应)&(2)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冷浸24h,离心,上清液作供试液,另以芍药甙乙醇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10μl,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经氯仿-甲醇-醋酸乙酯(8:4:1)为展开剂,在氨蒸气饱和下展开15cm,取出晾干,用新鲜配制5%茴香醛-硫酸试液喷雾后,90度加热5分钟,芍药甙显深紫色。
...怎样使用艾附暖宫丸?   艾附暖宫丸是妇科治疗虚寒症的良药,方剂是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黄芪、肉桂、红花、艾叶、香附等中药组成。当归是方剂中的主药,具有良好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破瘀生新的作用。艾叶和香附在方剂中具有重要作用。艾叶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特别是对于因寒凉所致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方剂中用艾叶炭更增强了艾叶的温中效果。香附能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在本方中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熟地和川芎在方剂中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养血柔肝而和营;黄芪补气助阳、肉桂温中散寒,在本方中用以增强艾叶的温中散寒效果。这样,就使得艾附暖宫丸具有良好的温中散寒、祛痛效果。因此,凡属妇女经水不调,宫虚寒凉所致的血虚痛经、小腹胀痛、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等症,皆可用艾附暖宫丸治疗。但对一些实热症所致的血瘀痛经、热入血室、腹痛拒按、月经提前、色紫量多等症应慎用艾附暖宫丸治疗。 ...第六节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相关。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形成久病不复的状态,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日久而成虚劳。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shou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正气短时难以恢复,日久而成虚劳。久病而成虚劳者,随疾病性质的不同,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各有侧重。如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则伤气损阳;瘀血日久,则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也有过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过多,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而形成虚劳者。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临床表现】虚劳多发生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大病久病,精气耗伤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虚劳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虚弱、不足的证候为其特征,在虚劳共有特征的基础上,由于虚损性质的不同而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气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懒言声低、自汗、脉细;血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头晕眼花、脉细;阴虚损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诊断】1.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肺痨及真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鉴别诊断】1.肺痨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即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2.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虚劳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的区别有二: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虽有脾阳亏虚的症状,但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②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例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伴有脾胃亏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病例中有病程长者,但亦有病程短者。【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致两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2.辨兼夹病证的有无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施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若有以上兼夹病证,在治疗时应分别轻重缓急,予以兼顾。治疗原则对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在应用补益这个基本原则治疗虚劳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②对于虚中央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③虚劳的病程较长,影响的因素较多,要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分证论治为了便于临床运用,虚劳的辨证论治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气虚』·肺气虚;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治法:补益肺气。方药:补肺汤。本方具有补益肺肾、敛肺肃肺的功效。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益肾敛肺,紫菀、桑白皮肃肺止咳。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心气虚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治法:益气养心。方药:七福饮。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饮食少思,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脾气虚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加味四君子汤。本方具有益气健脾除湿的功效。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食积停滞而见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肾气虚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法:益气补肾。方药:大补元煎。本方具有益气补肾、生精养血的功效。方中以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萸温补肾气,熟地、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多在原肝病辨治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血虚』·心血虚症状: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治法:养血宁心。方药:养心汤。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脾血虚症状: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治法;补脾养血。方药:归脾汤。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补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本方为补脾与养心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为治脾血虚及心血虚的常用方剂。·肝血虚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治法:补血养肝。方药:四物汤。本方具有养血调血,补而不滞的功效。方中以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阴虚』·肺阴虚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润肺。方药:沙参麦冬汤。本方有滋养肺阴、清热润燥的功效。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咯血,加白及、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心阴虚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心。方药:天王补心丹。本方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剂。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火热偏盛而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者,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脾胃阴虚症状: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和胃。方药:益胃汤。本方具有滋阴益胃的功效,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冰糖养胃和中。口干唇燥甚者,为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大便干结,将原方之冰糖改用蜂蜜,以收润肠通便之效。·肝阴虚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困,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阴。方药:补肝汤。本方具有养血柔肝,滋养肝阴的功效,方中以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麦冬、枣仁滋养肝阴。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困,为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日。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为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肾阴虚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治法: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本方具有较强的滋补肾阴的作用。方中以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鹿角胶温补肾气、助阳生阴。遗精,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口干、咽痛、脉数为阴虚而火旺,去鹿角胶、山茱萸,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均较常见。『阳虚』·心阳虚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治法:益气温阳。方药:保元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通阳气,共奏益气温阳之效。心胸疼痛者,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为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鹿茸温补阳气。·脾阳虚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本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祛寒之功效。方中以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干姜温中祛寒。腹中冷痛较甚,为寒凝气滞,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为胃寒气逆,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腹泻较甚者,为阳虚温甚,加肉豆蔻、补骨脂、苡仁温补脾肾,涩肠除湿止泻。·肾阳虚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治法: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本方具有温补肾阳,兼养精血的作用,为治肾阳虚衰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气;熟地、山药、枸杞、当归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脾虚以致下利清谷者,减去熟地、当归等滋腻滑润之晶,加党参、白术、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命门火衰以致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阳虚水泛以致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肿。肾不纳气而见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重,并出现里寒的症状。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亦必病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为了便于辨证和治疗,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常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津液精血都属于阴的范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在于: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可以包括气虚在内,且阳虚往往是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气虚表现为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阳虚则这些症状进一步加重,且出现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虚劳的治疗应从多方面着手,除药物外,气功、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配合使用。【转归预后】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预防与调摄】凋摄护理对虚劳的好转、治愈具有重要作用。1.避风寒,适寒温。虚劳过程中,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而虚劳病人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2.调饮食,戒烟酒。人体气血全赖水谷以资生,故调理饮食对虚劳至关重要。一般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沽之物,则应少食甚至禁食。吸烟嗜酒有损正气,应该戒除。3.慎起居,适劳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根据自己体力的情况,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气功锻炼,打太极拳等活动。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适当节制房事。4.舒情志,少烦忧。过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气阴伤耗,是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虚劳的康复。【结语】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故应同时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耗伤正气。做好调摄护理,对虚劳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文献摘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惟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现代研究】虚劳是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表现出一派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症状。近10余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虚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这对探讨虚劳的实质,促进虚劳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着重介绍脾虚、肾虚研究的进展。·脾虚的研究概况.1.脾虚证的机制杨氏通过实验认为,脾气虚发生的机制是:脾气不足则受纳与运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红细胞膜蛋白B区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不能进行阴离子交换,造成缺氧状态,以致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等脾气虚症状。这种缺氧不是因为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换,红细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偿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或减缓氧的释放,从而出现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医杂志1987;(11):53]。2.消化系统方面福建报道用胃肠钡餐造影观察到脾虚患者空腹胃液潴留增多,胃1/3张力偏低,结肠运动大部分亢进[中医杂志1980;(9):27L郭氏等报道脾阳虚患者无论餐前餐后,其胃电幅值均低于正常值[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3):25]。冯氏观察了30例脾阳虚患者的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天津中医1989;(2):19L沈氏报道脾虚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离酸偏低,咖啡因美蓝排空较差,胃泌酸曲线较低,总酸度处于低下状态[江苏中医1988;(4):23]。北京中医研究所报道脾虚患者24小时尿淀粉酶总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范氏观察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及脾不统血各型的木糖排泄率均低于正常,治疗后,脾气虚组转为正常,其他三组仍低于正常。脾虚患者胃泌素显著低于正常人。脾虚者胃粘膜浅表性炎症,胃体部固有腺体萎缩,胃窦部粘膜肌层增生,重度肠上皮增生及胃体部非典型性增生等,较实证检出率高,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中华医学杂志1982;(1):X]。3.免疫系统方面李氏等报道脾胃气虚患者的IgG、IgG、补体G3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986;(3):16]。刘氏观察50例脾气虚患者血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人。E-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总E-玫瑰花结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986;(4):16]。4.神经内分泌方面尹氏观察脾气虚患者血浆环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经系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应亢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04]。范氏等报道脾虚患者乙酰胆碱高于正常值,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脾虚者皮肤电位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张氏报道脾阳虚患者17-羟、17-酮类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项明显。脾阴虚者此两项指标部分患者高于正常人,和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Ij匕京中医1989;(3):34]。5.血清微量元素改变有报道脾气虚、脾阳虚锌值明显降低[中医研究1990;(2):19]、[陕西中医1984;(6):8]。而张氏则报道脾阳虚组锌值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锌在体内的分布浓度不同有关。脾气虚弱者铜值增高[河南中医1987;(5):23)。亦有人观察到脾气虚患者铜变化不大,脾阳虚及脾阴虚患者铜均低于正常。脾气虚者铁值升高,脾阳虚者显著降低[辽宁中医杂志1986;(6):19)。6.血液循环及其他方面任氏通过电镜观察脾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大,胞核常染色质增多,核仁变大,线粒体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数量增加。有报道33例脾气虚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性比较,发现前者淋巴细胞电泳能力、血液粘度、红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均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稀、淡、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说明脾虚患者潜在着“血虚”[河南中医1986;(3):12)信聂氏报道脾虚证疾病均存在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襻数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轮廓模糊不清,襻内渗出水肿,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辽宁中医杂志1990;(10):11]。·肾虚的研究概况对肾虚的研究颇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分泌方面查氏应用放免法检测12例正常人和17例肾阳虚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发现肾阳虚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中华内科杂志1982;(4):202)。陈氏等对尿毒症肾虚型(肾阴虚、肾阳虚)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总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作了检测,发现两组T3及TSH均低于正常组,肾阳虚组T4明显低于正常组,肾阴虚组降低不明显。浓氏对慢支分型进行了T3、T4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发现慢支肾阳虚型T3值低于正常人,T4值正常,TRH兴奋试验肾阳虚型80%呈异常反应,均为延迟反应。肾阳虚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症,与甲状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虚证血浆睾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1):9)。张氏测定76例(肾阴虚6例,肾阳虚16例,单纯肾虚17例,非肾虚23例和正常人14例)T值,发现单纯肾虚、肾阴虚和肾阳虚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都明显低于正常人和非肾虚组[中医杂志1982;(8):60)信王氏观察了肾阴虚阳痿、肾阳虚阳痿与正常人E2浓度,发现二组均高于正常人。西医学认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与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发育,精子才能发生和发育成熟。肾虚证T值下降,E2升高,均影响生殖,这与中医“肾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论相一致[江苏中医1988;.(7):43)。2.免疫方面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血清IgG下降,抗病邪能力较差;肾阴盛主要表现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陈氏对尿毒症肾虚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为:肾阳虚者IgG明显下降,肾阴虚者IgM显著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328L吴氏检测了24例肾虚(肾阳虚11例,肾阴虚13例)患者o。醋酸萘脂酶(ANAE),发现肾阳虚者单核细胞ANAE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肾阳虚者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以Ts下降为主。细胞免疫低下是肾虚证的共性,肾阳虚细胞免疫状态较肾虚更低[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7):399)。陈氏还用铬(G151)释放法对61例肾虚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进行了检测,肾虚者低于正常人,其中肾阳虚明显低于肾气虚和肾阴虚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7):’409]。3.微量元素方面张氏测定了79例肾虚患者头发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发现肾虚组血锌、铬及发铬、钙、钴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4;(4):39)。孙氏研究了240例肾虚和无肾虚症状的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血清铁值,发现两者均低于正常组,且肾虚者明显低于无肾虚者[中医杂志1982;(7):66]。4.自由基、脂质代谢方面陈氏等通过检测66例,肾虚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现肾虚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中医杂志1989;(4):42L张氏等发现,老年慢性病中肾虚证男性过氧化脂质(1JO)、胆固醇(TC)明显高于非肾虚组,女性也有增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1-IDL-C)水平则有低于非肾虚者趋势,说明肾虚与老年性疾病关系密切[中医杂志1989;(2):43]。5.能量代谢及水盐调节方面查氏等用ni)86测定了22例肾阳虚、8例肾阴虚及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结果表明,肾阳虚者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肾阴虚者,肾阴虚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肾阳虚者ATP分解产热作用减少,与“阳虚则寒”的理论一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7):416)。雷氏用氢化可的松和利血平分别复制了肾阳虚和脾阳虚的动物模型,两种模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云南中医杂志1987;(1):32)。张氏研究了294例肾虚证的尿渗透压情况,肾虚证出现异常变化,其中以肾阳虚者更为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286)。6.微循环方面王氏对肾阳虚型慢支及肺肾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微循环观察的结果是:甲皱微循环改变主要是管襻开放数目较少,管襻内血色浅红,血流速度减慢,似可理解为中医的“气滞”和“阳虚”。肾阴虚则为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内血色多深红,血流速度稍慢,似可理解为“血瘀”和“阴虚”[中医杂志1980;(9):31]。 ...王智贤---肝胆消滞逐瘀汤&&&&& & 王智贤,1929年生,山西省方山县人,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山西省长治医专,十八岁悬壶乡里,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等50余年。幼承庭训,精研歧黄,理论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博引广证,立论独特,颇有建树。曾任山西省第1~4届中医学会理事、吕梁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方山县医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等疑难病症,注重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临床见效显著。在国家、省级杂志和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三十种病治验录》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研究舌诊多年,尤重青紫舌的观察,《舌面青紫点(斑)的研究》获山西省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 & 组成:柴胡8g,炒白芍12g,枳壳12g,枳实12g,鸡内金12g,香附12g,郁金12g,丹参12g,茵陈12g,虎杖10g,甘草3g。  & & 功能:疏肝解郁,消滞逐瘀。  & &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等病变。  & &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早晚各服1次。  & & 方解: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而解郁结,疏利肝胆而解郁热。白芍养血柔肝,和营敛阴,缓急止痛,与柴胡并用则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枳壳性缓力小,行气于胸,可消胀满而快胁膈;枳实性急力强,行气降浊,消痞散积;枳壳、枳实并用,一上一下,一缓一急,行气消痞,其效益彰。香附乃气病总司,行气开郁,消滞散瘀。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主品,且能除胀导积,散瘀化石;二药伍用对气郁血滞,臌痞结石疗效甚好。郁金利胆退黄,逐瘀止痛,偏治胸腹胁肋之瘀滞。丹参活血行瘀,清热除烦,善通全身之血脉,现代研究发现其能抗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茵陈微寒,保肝利胆,清热除湿,退黄解毒,为治疗肝胆病要药。虎杖入肝胆经,逐瘀活血,利胆解毒。甘草护肝解毒,缓急止痛,安和五脏,协调诸药。  & & 临床应用:慢性肝炎加败酱草、垂盆草、五味子、灵芝、枸杞;肝硬化加灵芝、败酱草、枸杞、炒白术、生黄芪、水红花籽、玉米须;胆囊炎加蒲公英、败酱草、黄苓、绿萼梅、青皮;胆石症加金钱草、槟榔、木香、生大黄、王不留行、威灵仙。(王若中整理) ...怎样使用艾附暖宫丸?  艾附暖宫丸是妇科治疗虚寒症的良药,方剂是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黄芪、肉桂、红花、艾叶、香附等中药组成。当归是方剂中的主药,具有良好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破瘀生新的作用。艾叶和香附在方剂中具有重要作用。艾叶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特别是对于因寒凉所致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方剂中用艾叶炭更增强了艾叶的温中效果。香附能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在本方中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熟地和川芎在方剂中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养血柔肝而和营;黄芪补气助阳、肉桂温中散寒,在本方中用以增强艾叶的温中散寒效果。这样,就使得艾附暖宫丸具有良好的温中散寒、祛痛效果。因此,凡属妇女经水不调,宫虚寒凉所致的血虚痛经、小腹胀痛、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等症,皆可用艾附暖宫丸治疗。但对一些实热症所致的血瘀痛经、热入血室、腹痛拒按、月经提前、色紫量多等症应慎用艾附暖宫丸治疗。第七节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气利,诃梨勒散主之。”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张仲景为后世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病因病机】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1.感受外邪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2.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5.命门火衰,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临床表现】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诊断】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3.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5.需除外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鉴别诊断】1.痢疾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也或有或无。2.霍乱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剧烈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泄泻与霍乱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状,故需鉴别。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骤,泻水量不大,无米泔水样便,津伤较轻,无危证。【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治疗原则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分证论治『急性泄泻』·寒湿泄泻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药: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湿热泄泻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肠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伤食泄泻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可因势利导,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可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慢性泄泻』·脾虚泄泻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肾虚泄泻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肝郁泄泻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方药:痛泻要方。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转归预后】急性泄泻经过恰当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亦有极少数病人因暴泻无度,耗气伤津,会造成亡阴亡阳之变。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可由脾虚而致中气下陷;脾虚可以及肾,或脾肾相互影响,以致脾肾同病,则病情趋向加重;若久泻者,突见泄泻无度,水浆不入,呼吸微弱,形体消瘦,身寒肢冷,脉微细欲绝,是脾气下陷,肾失固摄,阴阳离绝之危候,预后多不良。【预防与调摄】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泻病人可暂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结语】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临床上应注意与痢疾、霍乱相鉴别。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病位在脾胃肠。辨证要点以辨寒热虚实、泻下物和缓急为主。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文献摘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导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学入门·泄泻》:“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又不拘于次序,与痢大同。且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太苦,苦则伤脾。每兼淡剂利窍为妙。”【现代研究】·泄泻的临床研究北京市脾胃学组报告北京地区603例泄泻患者的调查结果:①男性泄泻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最多,占1/3。②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除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外,最常见的症状依次是: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夭便臭秽,嗳腐酸臭,体倦乏力,口舌干燥,口苦口粘,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滑或滑数。③泄泻的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关系最大,占87.23%。④中医辨证分型,夏秋季以湿热证最多见,占49.42%。其他较多见的证型依次为食滞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⑤西医诊断以急性肠炎最多,占62.19%,其他病症依次是: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北京中医1991;(3):12)。成氏等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肠宁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104例,并与对照组104例进行了对比研究。肠宁胶囊由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吴茱萸、黄连、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中药组成,每粒O.42g。对照组将复方黄连素片lOOmg,研碎加淀粉,装入与肠宁胶囊一样的肠溶胶囊中,外观包装及服用胶囊粒数与肠宁胶囊一样,均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64例,无效8例,1年内复发18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41例,无效19例,1年内复发27例,总有效率81.7%。实验结果表明:肠宁胶囊能对抗寒药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少泄泻的稀粪点数;能降低小肠推进率,减慢小肠对炭乳的排空速度,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还能增强小鼠的体质,具有显著的耐寒能力[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34)。黄氏从肝论治肠道激惹综合征,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用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救必应、白术等)制成丸剂,治疗腹泻型肠道激惹综合征30例,并与外形、大小、色泽等一致的安慰剂对照。结果:30例患者在服调肝方期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改善,有效者28例,有效率为93.3%,而服安慰剂期间,只有9例有效,有效率为30%,两者对照P&0.01[中医杂志1990;(3):31]。霍氏用苦参四君汤(苦参20g,党参、炒白术各12g,茯苓log,甘草5g)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设口服制霉菌素片16例为对照组,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94;(10):569]。刘氏等采用敷脐疗法治疗126例腹泻,疗效肯定。方法是先将黄芪、防已、吴茱萸、赤石脂、禹余粮各等份制成软膏,将王不留行子研末备用。治疗前先将王不留行子末和麝香末各少许掺人约0.5g软膏中搅匀,然后将搅匀后的软膏填塞人脐穴中,以胶布贴紧封闭脐穴,以防药物流出。每3天换药1次,9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和疗法。治疗结果:治愈122例,其中1天止泻者120例,显效3例,有效1例。肠鸣音频度计数(听诊)由治疗前16.5次土4.6次/min,1疗程后下降至6.5次土3.6次/min[中医药学报1997;(1):27]。·泄泻的实验研究刘氏将脾虚证分为泄泻组和非泄泻组,发现泄泻组全身机能低下症状的出现率显著高于非泄泻组,泄泻组的木糖吸收显著低于非泄泻组,提示脾虚泄泻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程度较重,其全身机能低下程度也较无泄泻者为重。王氏发现脾虚泄泻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各分型与正常人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型间的关系是脾气虚&脾虚挟湿&脾虚湿热,脾气虚与脾虚挟湿、脾虚湿热两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挟湿与脾虚湿热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40]。黎氏等用放免法测定35例脾虚泄泻病人,发现脾虚泄泻组粪便SIGA较正常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其含量有如下顺序:脾虚组&脾虚湿热组&脾虚挟湿组,说明脾虚泄泻存在胃肠道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37]信翟氏报道脾虚泄泻患儿肠道局部免疫球蛋白(SIgn)明显降低(P&0.01),并认为肠道SIgA分泌减少,造成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是脾虚泄泻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中国医药学报):46)。陈氏发现脾虚泄泻患者表现为锌(Zn)、铁(Pe)含量下降,铜(Cu)含量升高,认为锌参与体内多种酶及核酸、蛋白质合成,缺锌可致能量代谢障碍并影响胃肠粘膜修复而产生食欲下降,故缺锌是脾虚证的后果并是致纳差乏力的原因之一。缺锌使血浆蛋白下降,产生贫血,故锌的代谢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关[辽宁中医杂志1993;(7):3]。任氏对脾虚腹泻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对脾虚腹泻和非脾虚腹泻患者粪便中的8种常见厌氧菌和需氧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正常成人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脾虚腹泻患者较非脾虚腹泻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认为中医脾在维持正常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杂志1992;(6):33]。 ...炎夏心脏“保卫战” & 据120急救中心的医生介绍,进入黄梅天后,上海市心脑血管病人犯病人数骤增,近日一天的急救病人就比平时多了一倍。专家指出,夏天是心脑血管病人发病的高峰期,此类患者防止发病的关键在于“有增有减”,一方面应增加心脑细胞的营养保护,防止心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另一方面则应尽可能地减少血栓的生成。 病因分析 硬化动脉遇热缺血缺氧 专家介绍,人的心脏就像一只血泵,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心脏自身重量仅半斤重(250克-260克),但它每天泵出的血量有7吨之多,可以装满2辆大油罐卡车。为了保证心肌正常工作,氧气和葡萄糖是必不可少的能量物质。 临床检验表明,心脏本身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通过左右两侧冠状动脉来供应的。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就会使动脉管腔变得狭窄,甚至会完全堵塞,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量减少或停止,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气短、头晕、晕厥、早博、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可发生心跳停止而猝死。因为心肌缺血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故医学上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心肌缺血缺氧是引发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又叫做“缺血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人夏天为何容易发病呢?这是因为天气热,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心脑细胞损伤和坏死增加,往往加重病情。其次,夏天出汗多,血液易粘稠,血粘度升高易形成血栓。第三,闷热的天气,病人容易急躁,植物神经紊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第四,夏夜天气燥热,而且昼长夜短,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缺乏休息的心脑血管患者容易发病。 哪些心脏病人须特别提防 冠心病:由于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在冠脉内膜上,久而久之,使冠状动脉管严重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导致心肌所需的血液、氧气大大减少。闷热天气会加剧冠状动脉硬化病人的心肌缺血、缺氧,致使部分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 风心病:即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期主要形成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等。多数患者为女性,半数患者无风湿热史,但多有反复链菌扁桃体炎或咽喉炎史。湿热的环境同样会加剧病情。 肺心病:即肺原性心脏病。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闷热天气会导致呼吸不畅、心脏难受,加重病情。 高血压性心脏病:夏季高温、闷热天气使动脉血压持久增高,将使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心室舒缓功能低下,从而导致高血压心脏病。 其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的高危人群:高血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对于心脏来说它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血压长期过高后,左心室负荷加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肥厚与扩大,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衰。同时,持久的高血压有利于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的沉积,从而加速粥样硬化形成,导致冠心病的产生。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的人群在夏季非常容易形成血栓,所以要做好特别防护。 特色治疗 中山医院:桡动脉穿刺诊治冠心病 用一根1.7毫米的导管从冠心病病人手腕桡动脉缓缓插入直达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后,霎时电视屏幕上显现出冠状动脉状况,医生即可判断出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与否和制定治疗方案。这项由中山医院葛均波等医生在国内首创的冠心病先进治疗手段,已成功地为许多高危冠心病病人找到治疗的新途径。 东方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供血不足是咋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