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锅庄跳起来比赛的目的是?

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侧记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燕兵
弘扬民族文化 舞动雪域风情
享受阳光温暖的气息——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侧记
  盛夏是甘南草原最美的时节。8月初的碌曲县夏泽滩,金子般的阳光跳跃在碧绿的草场上,洮河清流喧响,白云浮在山巅。由中国舞协和甘肃省文联、中国舞协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碌曲锅庄舞协主办,甘肃省舞协、中共碌曲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让这片宁静的草滩沉浸在一派节日的欢乐喜庆中。
  开幕式于8月6日上午举行。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王玺玉宣布开幕,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丽宁、甘南藏族自治州党政主要领导俞成辉、赵凌云等出席并致辞,中国舞协委派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李甲芹专程到会,这样的规格使得一场民族民间舞蹈比赛显得十分隆重。
  开幕式上,盛大的千人锅庄作为压轴表演最吸引眼球,而围观的群众有万余人之多。万人规模的广场活动在大中城市并不少见,这个数量在北京不过是一个稍具规模的社区人口。但是在草原上非同小可,要知道,碌曲这个纯牧业藏族自治县总人口也不过3.6万,平常分散居住在面积将近5300平方公里的草场、城镇。所以,万人的概念在这里就意味着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聚在了一起,这当然是草原上的盛事。
  大赛观感:多种风格的精彩展示
  从2012年举办第一届开始,碌曲锅庄大赛不断扩大规模、扩大影响,从最初一个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升格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重要特色文化活动。2015年再次升格为由中国舞协参与主办的“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具有全国性的示范和传播意义。本届大赛有23支队伍参赛,12支来自碌曲之外,其中四川6支、青海3支、甘肃其他县市3支。碌曲县各乡镇(场)和政府部门组织了11支队伍参赛,充分显示了这个“中国锅庄舞之乡”的热情和开展锅庄活动的普及性。参赛队伍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都具有藏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简单说就是都属于地道的藏族锅庄。从评委构成来看,也具有全国性的代表意义,七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舞协、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其中有五位是藏族艺术家。
  经过比赛,青海省班玛县锅庄舞代表队众望所归地夺得第一名,并且拿到20万元的现金奖励。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碌曲县的阿拉乡代表队、双岔乡代表队。评奖只是比赛的一个结果,在大赛上,专家评委和观众更看重的是多种风格锅庄舞的精彩展示,很欢乐,很过瘾:青海省班玛县锅庄舞代表队既忠实地保留了锅庄载歌载舞、欢快奔放的本色,在编排上也很有新意,张弛有度,简洁而丰富;四川省理县米亚罗镇嘉绒藏族锅庄舞代表队则保持了原生态锅庄古朴的状态,节奏舒缓,动作沉稳,参赛队员年龄也普遍较大;而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代表队则是以小学生为主组合的一支队伍,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湖畔的花朵,在锅庄表演之外,他们还展示了藏族式拔河等传统民俗,表达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强烈责任意识;同样来自碌曲的“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代表队,把藏族传统服饰的展示融入到锅庄表演,让比赛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色彩;四川九寨沟管理局景区社区锅庄舞代表队,为这次大赛专门请当地老人帮助整理出一套传统夏目锅庄,仪式感很强,且歌且舞,别有韵味;甘肃陇西县代表队是唯一一支汉族代表队,表演中透出十足的藏族舞蹈韵味,体现了藏族锅庄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碌曲县参赛的党群队、政府队、教育队、卫生队等,仅从名称上就看得出锅庄在这里开展的普及程度。
  锅庄之乡:合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碌曲地名源于藏语“洮河”,因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支流——洮河流经此地,而长江重要支流白龙江(嘉陵江)的源头也在这片神奇的高原之上。碌曲平均海拔3500米,3.62万人口中藏族占88%。碌曲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地方,境内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有高原石林则岔、高原圣湖尕海,有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西仓寺。最具魅力的当然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他们淳朴的生活和创造的独特文化,其中锅庄舞就是最普及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
  碌曲县把锅庄当作地方品牌来打造,起初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让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也努力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2000年开始,碌曲就有意识组织开展锅庄舞活动,并且组队走出草原,代表甘南藏族自治州参加省内外文化活动。他们的努力得到热烈响应,也很快见到成效。2012年开始,他们整合各方面资源,举办辐射到周边地区的锅庄舞大赛。连续三届大赛,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碌曲县委书记梁明光显得非常兴奋,因为锅庄舞大赛给碌曲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全面影响,特别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单从今年的统计数据看,大赛吸引了6万人前来观光旅游,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00万元。他说,大赛已经成为一项以锅庄舞为牵引力的综合文化活动,对碌曲而言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传播锅庄文化、宣传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正因如此,中央统战部、甘肃省委统战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中国舞协、甘肃省文联等从不同角度给予高度重视,使大赛越办越好。
  大赛的成功一方面是碌曲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文联系统给予的鼎力支持。甘肃省文联分管舞蹈工作的苏孝林副主席多次前往碌曲帮助指导,并协调邀请中国舞协有关专家观摩考察。甘肃省舞协在赛会组织和业务支持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中国舞协对此热情关注,协会领导冯双白、罗斌等先后前来观摩,高度肯定了碌曲为弘扬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作出的贡献,并于2014年授予碌曲“中国锅庄舞之乡”称号。
  中国舞协:来到高原上“高峰”
  由于本届锅庄大赛与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的举办时间重合,中国舞协领导兵分两路,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李甲芹作为代表专程来到碌曲,体现了对大赛的特别重视。除了参与赛会组织和评奖工作,开幕式上,她还代表中国舞协把“中国舞协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的牌授予碌曲,意味着中国舞协对碌曲工作和原生态锅庄舞传习研究给予更进一步的支持。
  李甲芹说:碌曲是一片神奇的草原,有那么多热爱舞蹈的牧民。由政府主导大力开展锅庄舞的推广和比赛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对促进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都有重要作用,整个藏族聚居区都在关注。中国舞协认为,这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挖掘、整理、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十分契合中国舞协为大众服务、面向基层,与群众需要相融合的工作方向。
  李甲芹表示,很佩服碌曲县打造文化品牌的眼光和决心,县委县政府两次赴京争取支持,热情诚恳;甘肃省舞协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极力促成。地方有愿望,民间有资源,群众有要求,中国舞协当然有义务大力支持这项活动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下去。中国舞协一步一步往前推动着这项工作,去年命名碌曲为中国锅庄舞之乡,今年又定为传习创研基地,以后会越来越深入。对中国舞协来说,有了这个锅庄传承研究基地,以后可以更方便让艺术家采风、研究,为艺术创作提供机会。
  谈到本届大赛,李甲芹认为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覆盖面更广,今年有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区的多支锅庄队伍参赛,有了全国大赛的基本架构,相信以后会逐步覆盖到云南、西藏;二是从参赛队伍的表现看,风格多样,有嘉绒藏族这类“活化石”式的传统锅庄,也有编排流畅、观赏性很强的新式锅庄,队形编排和艺术表现比往年有更大进步,艺术提炼和升华创作也加强了;三是参赛队老中青少都有,传帮带成为大赛的一个亮点,更有利于锅庄舞的发展,尤其是孩子们的参与更有意义,民族文化必须积极传承、引导、提倡才不会断档、淡忘;四是意义深刻,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大赛,实质上是对藏族民间原生态舞蹈资源的集中挖掘和研究,对专业舞蹈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是从“高原”到“高峰”的基础工作。
  专家视点:碌曲给全国做出了示范
  中国舞协副主席、西藏舞协主席丹增贡布应邀担任本届大赛评委。他放弃了担任同期在四川举办的“荷花奖”评委的机会,而是来到碌曲担任评委。在此期间,他更注重的是看看碌曲在发展锅庄舞方面是怎么做的。作为一位藏族专业舞蹈工作者,他对锅庄大赛的看法带着特别的情感和文化思考。
  他认为,过去一个时期,民族艺术各种比赛的奖项档次越来越低,基础不牢靠,创作上不去。不仅是藏族艺术和锅庄舞如此,整个艺术领域都是这样,路走偏了,忽略了艺术的基本功能。如果以为追求新奇、追逐市场就有前途,那么民族艺术只能走向名存实亡。
  而碌曲举办的全国性的锅庄比赛,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省的过程,是文化走向正规化,完全符合中央的政策精神,确实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效应。碌曲的这个做法既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很好地保留了原生态。在整个藏族地区,碌曲的做法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辐射力也很强大,会让藏族民族舞蹈发展被动的局面得到改观,更加健康地传承发展下去。舞蹈形象的继承是个难题,碌曲这个做法就好在注重传承,以小见大,给舞蹈艺术的创作者提供了集中研究锅庄这种舞蹈“活化石”的机会。
  两天的观摩和评奖,看到三省不同地区20多支队伍风格不同的精彩展示,丹增贡布满怀喜悦。在对大赛充分肯定的同时,他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他认为,本届比赛反映出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有的参赛队舞蹈编排过于复杂,创作的成分太重了,偏离了原生态锅庄的本质,把参与性的载歌载舞变成了表演性为主。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普通人不易参与,而一旦普通人不能跳了,那就不是锅庄了。锅庄的核心就是怎么让人跳起来,参与进去,不要当观众。
  二是有风格趋同的倾向,好几支队伍使用了同样的伴奏音乐,甚至是三步舞曲,在风格上自然就互相靠近了,这就偏离了锅庄本身的艺术特性。原生态舞蹈,有快有慢才有味道。很多锅庄原本是不需要伴奏音乐的,载歌载舞就行。如果为了比赛,有意识规范音乐,是不可取的。
  他认为,是比赛就有不足,瑕不掩瑜,不影响对这项大赛和锅庄未来的信心。锅庄是藏族舞蹈艺术的基础,她的群众性很强,几个简单的动作,容易学容易传播,非常适合向全国各地推广。西方人跳交谊舞,我们跳锅庄,性质是一样的。而比赛组织还可以更深化、更科学、更群众化。
  锅庄文化:充满了阳光温暖的气息
  2008年5月,藏族锅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应有保护和研究。本届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碌曲首届锅庄舞论坛”,尕藏才丹、华多太、旦正加、英加布等知名藏族学者到会发言,碌曲县县长杨永华、县委宣传部部长格桑拉毛以及各参赛队领队等到会。论坛的举办,使本届大赛在舞蹈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比翼齐飞。
  著名作家、学者尕藏才丹教授认为:“锅庄是凝聚人气、精神的艺术,在地广人稀的藏族聚居区,是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展示希望和理想的平台。锅庄旋律优美干净,生活气息浓郁,是藏族舞蹈的旗帜,是大众化、情绪化的藏族舞蹈,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和平发展等重要意义。”
  “锅庄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人类歌舞艺术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情感,轻松自如的舞步,充满了阳光温暖的气息,让人身心愉悦,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而藏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是一个很容易获得幸福感的民族。锅庄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体现了藏族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舞蹈表达的主体情绪就是享受自然,和谐相处。这完全可以和现代人的生活融合到一起,所以很受全国各地群众的欢迎。同样,随着文化交流的步伐,在现代社会,锅庄也可以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营养,创新发展。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的举办,对推动锅庄的挖掘整理和传播推广都有重大意义,是很有价值的文化过程。”尕藏才丹说。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英加布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阐述了锅庄在世界舞蹈文化当中独特的地位。他认为锅庄的普遍开展和大赛的举办,对藏文化走向内地、走向世界有巨大作用。
  青海著名诗人、研究员华多太阐述了锅庄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锅庄是古老舞蹈的活化石,从考古资料看,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由古羌人创立。而圆是锅庄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普遍的规律和发展,也与佛教里时间和宇宙轮回圆满的观念有关。他认为,碌曲把不同风格形式的锅庄都收入进来,举办大赛,让人们充分享受快乐。此举是在打造地方文化软实力,但意义超出了一个县或一个地区,对整个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非常有价值。
让美好的锅庄舞遍草原,走向世界!
□ 赵汝蘅(中国舞协主席)
  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圆满结束了,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锅庄舞的历史几乎与伟大的藏民族同样悠久。同时锅庄舞也是年青的,因为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它焕发出了当今时代特有的风韵。辽阔的甘南草原敞开了它宽广的胸怀,欢迎来自甘、川、青23个表演队伍,他们以矫健的舞姿,反映了锅庄舞原生态的狂野与柔美以及现代的奔放、祥和的新活力,我想这是甘肃舞蹈工作者举办大赛的真正意义。我也深深相信,在甘肃碌曲这片神奇而美丽的草原上,今后每年的夏季都会迎来更为广大的人群,他们是普通的牧民、农人、又是舞者,是锅庄舞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大家为着一个目的,让美好的锅庄舞遍草原,走向世界!
在碌曲,聆听锅庄舞者的心跳
□ 冯双白(中国舞协副主席)
  如果说,碌曲像是一颗晶莹温润的玛瑙石,闪闪发光地镶嵌在当今的甘南草原上,那么,碌曲锅庄舞,就是藏族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的永恒身影;如果说,乘车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南进发,你能体验的是大西北天际之间特有的荒凉,那么,一踏入碌曲,一步融入碌曲锅庄舞的欢乐人群,你能体验的一定是绿色、白色、蓝色以及五彩斑斓之色的激情生命之交响。绿色的,是那郁郁葱葱的草原;白色的,是那星星点点的藏族帐篷;蓝色的,是那一尘不染、好像水洗过的湛蓝天穹;五彩斑斓的,就是那碌曲锅庄的舞服、水袖、皮靴、氆氇、毡帽、水囊、银碗……更有那姑娘们绽放着的两腮绯红,小伙子们笑逐颜开时瞬间露出的牙齿洁白。远远地望去,碌曲锅庄舞是欢乐的海洋,整个藏族聚居区喜爱锅庄舞的人们,都在这一时候赶到甘南草原,围成一个个巨大的圆圈,用舞蹈的漩涡搅动起海洋般的人体波浪。但是,远观是根本不够的,你必须走近锅庄舞漩涡的核心,必须近些,再近些,直至你能够听到小伙子们的大声喘息,听到姑娘们的娇声欢语。这还不够!如果,你能和草原上欢乐舞动的人们一起手拉手跳起来,在巨大圆圈舞的核心地带和舞者们一起踏下有力的舞步,力道甚至大到撼动了自己久在都市浑浑噩噩而失去了的生命激情,于是,你就能听到一个天地之间的轰然回响——那是藏人的心跳!
舞出和谐,舞出进步,舞出新风采!
□ 罗斌(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衷心祝贺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锅庄舞代表了藏民族舞蹈文化的神奇力量,是藏族人民民族精神的典型表征。它承载了历史,跨越千年,向未来走去;它包容了四野,拥抱五洲,扬文明精神。
  本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进步,舞出了新风采;广大藏族聚居区联手并进,舞出了精彩,舞出了神气,舞出了新气象!
  愿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永葆青春,异彩纷呈,日新月异,风光无限!
传承原生态歌舞,适应当代审美需求
□ 丹增贡布(中国舞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舞协主席)
  8月5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应邀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参加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评奖工作。第一次踏上甘南大草原,这里山川秀丽、草场广袤,给我的印象非常美好。
  第二天我们几个评委乘车到离县城不远山脚下的大草地上。这里的草地如同绿松石,绿得让人心动,这里的蓝天如同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这辽阔的草原上搭起了各种各样特色鲜明的帐篷,宛如一朵朵鲜花盛开。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丰盛的食物,喜笑颜开地观看一年一度的锅庄舞比赛。我是第一次看到上级领导如此重视,群众如此踊跃参加,比赛声势浩大,超出我的想象,让我深深被吸引和感动。
  听说碌曲县连续办了三届锅庄比赛,今年是第四届,规模也是最大的,除了本县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和各乡区外,还来自其他藏族聚居区的代表队,算是多数藏族聚居区都参加了。这种大规模的锅庄舞比赛在藏族历史上从未有过。
  经过一天的预赛和另一天正式现场打分亮相,产生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还评了若干鼓励奖和若干个精神文明奖,并召开了锅庄舞理论研讨会。大家觉得这次组委会的工作主次分明,一环扣一环,科学细致。特别是这次评分细则公平、公正,把一等奖评给外省青海代表队,为此大家觉得评出了水平,评出了精神,体现当地政府宽广的胸襟。明确了方向,鼓舞了大家,皆大欢喜,非常圆满,成果很大!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有如下几点。
  一、锅庄舞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男女老少都参与、都爱跳的传统原生态歌舞。锅庄舞是圆圈的意思,更为准确的应该叫锅卓,是藏族歌舞的基础工程。西藏农区叫锅谐,牧区叫卓谐,康区叫锅卓等等。锅庄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说有古老“象雄”文明的遗传,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演变过程。它的特点是载歌载舞、通俗易懂,不受任何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手拉着手欢歌起舞,或是边弹边跳,便于普及与掌握,最容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所以是男女老少或者其他民族都愿意跳的一种藏族传统歌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锅庄舞的普及率更广更快,不仅藏族人民喜爱跳,全国各地都喜爱跳,甚至国外的人士也喜爱跳藏族的锅庄舞。锅庄舞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沟通互动、建立友情的一种全国性的友谊歌舞,相当于国际上流行的交际舞,甚至是比交际舞更含蓄、更健美、更让大家喜爱的公众歌舞。
  但是,由于新的思潮的涌进和自身的各种原因,不少原生态的锅庄(锅卓)正在消亡或濒临灭绝,现有的不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锅庄(锅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变形变种、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甘南州碌曲县高瞻远瞩,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歌舞而举行原生态的锅庄比赛,这对传统歌舞如何传承和挖掘整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过比赛,如何更好地挖掘整理原生态的歌舞有了准确的定位。如此次四川阿坝地区嘉绒藏族发现整理展演的一些原生态舞蹈,更证明了原生态舞蹈的底蕴和珍贵之处,尤其是对这些原生态歌舞的正确评判,将会对濒临灭绝和消亡的原生态藏族歌舞的挖掘、抢救、整理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这次比赛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同时对于怎样才能保护好原生态歌舞的原貌和形态,不让其走样变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保护措施,为更好地推动原生态和传统歌舞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通过比赛进一步明确了原生态歌舞如何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在原生态歌舞风格特征韵律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体现歌舞本身的风格特征。比赛力求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如这次荣获一等奖的青海的锅庄(锅卓)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同时,获二等奖的本地两个锅卓再次证明原生态歌舞要想在不失本质特点韵律的前提下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必须在删减和美化原动律、队形的变化,以及立体组合的编排和风格特色产生的研究上下功夫。
  五、通过这次比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到,藏族原生态锅庄舞与当时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密不可分,尤其是它作为体现一个民族历史的走向以及人们情感变化的一种符号,必须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进一步认识学习和研究原生态锅庄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六、最大的感受是,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明确原生态锅庄(锅卓)比赛的定位和范畴,进一步明确它的群众性和参与性以及形式上的简便易学好看,又有相互情感的交融和藏族原生态舞蹈情趣和特殊魅力,拥有原生态藏族锅庄舞的积极向上美化心灵的总体特征。最后愿我们的藏族锅庄舞比赛越办越好,成为响亮的文化品牌!
藏舞锅庄,舞动民族大团结
——在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
□ 周丽宁(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在这草高莺飞、牛羊满坡的季节、在美丽的“中国锅庄之乡”碌曲隆重开幕了。在这里,我首先代表甘肃省文联对大力支持此次活动的中国舞协、甘肃省委统战部的各位领导和所有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对热情支持并积极参与锅庄大赛的各位艺术家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舞蹈是甘肃人民最为喜爱的艺术门类、最为擅长的抒情方式、最为闻名的文化品牌,锅庄舞又是广大藏族同胞最为钟爱的舞蹈形式。作为一种草原传统民俗文化表现的艺术形式,锅庄舞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藏舞文化,而且又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民族风情的特殊演艺方式。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是在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文联工作的大好形势下举办的一次重要赛事。本届大赛秉承“弘扬民族文化、舞动雪域风情,增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的宗旨,集中展示锅庄舞艺术发展的新成果,推出藏族舞蹈新人新作。
  本届大赛由中国舞协、甘肃省文联、中国舞协锅庄舞传习与创研基地·碌曲锅庄舞协主办,甘肃省舞协、中共碌曲县委、县政府承办。大赛收到的参赛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锅庄舞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我们相信,这次大赛将是一次精品的荟萃,一场精彩的角逐!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的大幕已经开启,希望各位参赛演员珍惜机会,努力发挥最好的水平,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同时,希望各位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周到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和谐温馨的比赛环境,力争把这次大赛办出高标准、高水平。
  最后,衷心祝愿第四届中国锅庄舞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打造“中国锅庄舞之乡”文化品牌
□ 郎永春(甘肃省舞协副主席、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团长)
  近日,第四届中国锅庄舞大赛圆满地在碌曲夏泽滩草原落下了帷幕。参赛的23支队伍来自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他们相聚在美丽的草原,跳起欢快的锅庄,生活就像他们钟爱的锅庄舞一样,简单而快乐。
  不知不觉中,每年一届的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回首往事,我们看到这项文化盛事已经成为当地最为响亮的文化品牌。作为四届大赛的策划者和评委,我心里既欣慰又自豪。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从首届锅庄舞大赛以来,每届比赛都是有所不同的,都是在向前发展的。
  首先,参赛队伍更加多样化。2012年碌曲县举办首届锅庄舞大赛时,参赛队伍基本上都是由碌曲本县各乡镇的干部组成,到了第二届时,就有邻县的群众自发组队参加,而到了今年第四届时,不仅参赛队伍扩大到了23支,而且夺冠的是青海省的一支队伍。这充分说明,锅庄舞大赛作为碌曲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已经突破地域之障,其影响力在逐年增加。
  其次,这项赛事极大促进了锅庄舞的发展。锅庄舞大赛具备“群众有需求,民间有资源,地方有愿望”的特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连续四届大赛无论从参赛队伍还是观赛人数上都飞速增长,参赛的各支队伍各具风格,各有特色,既保持了锅庄载歌载舞、欢快奔放的本色,又能在编排上颇具新意、张弛有度、简洁丰富。而地方政府不仅特别重视,更有深入挖掘锅庄舞文化内涵、向全国推广的迫切愿望,这对民族民间舞的挖掘、整理、提升将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通过举办锅庄舞大赛,不断促进和发展锅庄舞音乐。通过这几届大赛,我最为明显的感觉就是相似的音乐的确是制约锅庄舞大赛发展的瓶颈。从首届至第四届,锅庄舞大赛指定的乐曲由8首、至16首、20首再至30首,尽管曲目一再增加,但一者参赛队伍同样大幅增加,二者优美的旋律众皆所爱,因而极易重复。建议碌曲县今后组织力量寻访专家,深入省内外藏族聚居区,挖掘、整理,创作更多、更原汁原味的锅庄舞曲谱,着力突破音乐拘囿,完善赛事各环节,使碌曲锅庄舞大赛特色鲜明,风格迥异,为碌曲保持“中国锅庄舞之乡”文化品牌再接再厉。
让碌曲锅庄舞蹈发扬光大
□ 达娃拉姆(西藏自治区舞协副主席,西藏军区文工团副团长)
  从2012年起,每年的8月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迎来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及香浪节的欢聚时光。来自青海、四川、甘肃三省的23个代表队,千余名锅庄舞表演者参加此次比赛的盛会。如此大规模的藏族锅庄舞大赛,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观摩学习,心情无比激动与震撼。锅庄具有藏族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是藏民族古老的一种歌舞形式,是释放草原儿女激情与情感的方式。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已成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等地藏族聚居区一年一度草原农牧民以舞会友的盛大节日和来自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盛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大赛,它以博大精深的藏文化为基调,通过锅庄舞比赛的形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藏族锅庄舞蹈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呈现出藏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同时也展示了新时期藏族农牧民的新形象。
  有了这样的锅庄大赛,就不用担心没有传承没有发展,更不用担心后继无人。通过这样的大赛让我看到了当今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锅庄比赛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舞蹈带给草原儿女的快乐与激情,看到了朴实的藏族人民勤劳、善良、慈悲、智慧的一面和奋斗向上的昂扬精神,让我更深刻感受到锅庄舞蹈是我们藏族歌舞艺术的一大丰厚的资源。随着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跌宕起伏的彩袖翩翩,变化多端的队形和宏大场面与气势,不同风格的服饰及舞蹈的展示,美不胜收。由此可知随各地环境与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的不同,锅庄舞蹈的审美与风格也不同,动律与律动也不同,有的地区以大动为美,大幅度的上身动作为主,有的地区以小动含蓄为美,脚下动作为主,不同的审美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古老的锅庄舞有走舞和转舞两大类(走舞的舞步简单易学,常以左右七步为一节,朝左起步,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节奏在变,反复不断起跳到音乐停止为止,参加人数比较多,易学易跳);转舞的种类相对较多,常跳的有两步半的果卓、六步果卓、八步果卓,六步加拍、八步加拍的果卓(锅庄)等等。
  如今,在大赛中看到了在此基础上锅庄舞的发展和变化,更加集中地了解了锅庄舞的历史与脉络,传承与发展的概况。举办这样的大赛,为我们舞蹈工作者深入了解锅庄舞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服饰到动作、从音乐到舞蹈,可谓素材丰富。各地的锅庄尽收眼底,为藏族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作为藏族舞蹈工作者,除了自豪与欣慰,也有一些对大赛的小遗憾,例如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锅庄舞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本人特别感动于甘、青、川这三个省的藏族老百姓如此热衷于这样的比赛,积极投身这样的锅庄舞蹈中,地方政府又如此重视这样的活动,我们的锅庄舞大赛在继承中有了发展,发展中又在不断创新。在欣喜与欣慰之际,特别感谢大赛组织者和举办、承办者,因为你们的努力才有了锅庄舞大赛的今天,愿中国锅庄舞之乡的藏族锅庄大赛越办越丰富,越办越好!以舞会友,以舞结友、用舞传递我们的真情,通过锅庄舞的形式向全国展示出当今藏族农牧民欣欣向荣越过越幸福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
  愿一年一度的甘肃碌曲锅庄盛会圆满成功!扎西德勒!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为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现场表演
除署名外均为冯爽摄
(编辑:单鸣)
网上文联网 站 群
团体会员登录
重大项目公示
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
文联工作文献平台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C)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新的藏族锅庄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