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男生会拒绝女生吗 他和女生A一起吃午饭 和女生B傍晚一起跑步 和女生C下课一起去买吃的 那他喜欢谁呢

家长如何与高中女孩相处
昨晚,在一个高中家长群里面做了一个专题讲座。
第一次在群里在电脑上用文字做讲座,两个多小时下来,直感觉腰酸背痛,并不比站两个小时轻松哈。非常感谢主持人云儿的整理,我就不单独再写一篇文章了,大家将就着看哦。
专题讲座:如何和高中女孩相处
受邀嘉宾:刘称莲
主持人: 云儿
活动时间:日20:00-22:00
嘉宾介绍:刘称莲,《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了一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2011年高考,她的女儿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目前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如何和高中女孩相处
刘称莲:今儿,咱们聊聊如何跟高中的女孩子相处的事情吧。其实男孩和女孩很多想通的地方,也没有必要区分的那么清楚,所以,男孩子的爸妈也可以偷窥哈哈。先说说学习的问题?
(一)成绩下滑现象
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领先的女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可能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尤其是数理化,有的女孩子甚至感到了吃力。
云儿: 这个现象看上去好像是个规律
刘称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女性气质决定的。女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差一点。到了高中以后,数理化的难度加大,男孩子的思维优势可能突显出来了,女孩子则一下子难以适应,便出现了下滑的现象。我女儿就是这种情况,小学到初中,理科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并不拖后腿,一上高中,数学就连续考了几次班里倒数,甚至有两次还是倒数第一。这种情况孩子很难受,也很受打击的。
我女儿物理和数学明显的瘸腿。我也开始慢慢的接受,学着去理解去支持, 但是效果目前不太明确。
刘称莲: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稳住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谁情绪都低落,需要家长的支持。是啊,瘸腿对高考很不利的。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树立孩子的自信。云儿的意思,说明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我女儿当时也是,语文和英语学得很好,数理化非常差。我们就从她的文科下手,让她保持自信。然后想办法弥补理科的差距。我总觉得,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有一个可以骄傲的地方。不过,对于高考来说,女孩子还是占优势的。因为高考已经有了固定的套路,考题并不灵活,而且有大量的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而女孩子细心、耐心、又坚韧的人格特点,可以帮助女孩子逐渐提高学习成绩,应付高考。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女生状元比较多的原因。
(二)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家长朋友谈到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每科都没有学习动力,而是有个别科目不喜欢学习。我感觉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
1、是因为孩子没有获得成就感的缘故。
所谓成就感就是不能得到肯定和鼓励。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够好,老师和家长只看到孩子失去分数的那部分,去批评指责孩子,而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那部分东西。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冲击。女孩子敏感,更加如此。我感觉家长和老师应考虑孩子的感受,从孩子做到的那部分入手鼓励孩子,让她慢慢从低谷出来。这一点,也许从小学就埋下祸根了,只是到高中才显现出来了。想想的话,我们也有这个感觉的,某件事情做得被人认可了,兴趣便来了。远的不说,就做菜这件事,如果今天做的菜家里人说好吃,心里就美滋滋的,过两天没准还会做得更好的,哈哈。所以,从小让孩子有成就感,是非常关键的。
2、原因二也许是不喜欢某科老师的缘故。这在女孩子中很普遍。前天还有个朋友跟我提起这个问题,因为对某科老师有偏好便学习得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便不好好学习该老师教的科目。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家长应该多多寻找老师身上的优点,在孩子面前多说,说多了,孩子便会慢慢喜欢老师,“爱屋及乌”,成绩也会慢慢提高。切忌家长和孩子一起挑剔老师的毛病。其实每个老师都有他独特的优点,家长仔细观察是可以观察到的。人家说:一句话说40遍,便会成为真理。老师身上的优点您在孩子面前天天夸,孩子便认为老师真的很优秀了。每个人都是优缺点都有的。
对,感觉女儿也接受了她的物理老师,以前说她的物理老师说话随便口无遮拦 现在说老师好真实,一点也不虚伪呵呵。
刘称莲:呵呵,好兆头呢。开始认可老师,也就认可他的教学了,亲其师信其道啊。
3、原因三便是每个孩子不同。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适合读书的。
云儿: 这个现象家长一般不会接受
刘称莲:据说,只有20%的人是适合读高等教育,并从事比较高级的工作的。事实上,大多数孩子更适合做一些动手的事情,或者去做生意等等的工作。也就是说,适合上一本的孩子其实只有少数,大多数孩子上大专或者高职就非常适合他们。是的,这就是问题所在。国外社区学院比我们的高职火得多呢,社区学院的孩子毕业后,也好找工作,赚钱也不少。这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痛苦的原因。其实我们想想,身边同龄人是不是有许多人当年在学校里学习并不怎么样,到了社会上却做得非常不错。这一点,不仅女孩子,男孩子也是这样。我们要孩子“优秀”还是要孩子一生快乐自信,这是需要探讨的。今天刚刚听说,北大11级新生,陕西省的状元,退学了。就是因为跟不上。如今,社会上的认定标准是“学习好,便一好百好!”作为最了解孩子的家长,也是最爱孩子的家长,如何选择,恐怕也只有我们家长知道了哦。因材施教,老夫子的真理现在几乎消失掉了。
(三)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
我感觉家长在家里应该少谈学习。许多家庭里都是这样,不谈学习的话,女儿和妈妈或者爸爸还能谈笑风生,一谈到学习或者学习说多了,孩子便会反感。甚至影响到亲子关系。我感觉,家长在家里应该跟孩子少谈学习,要探讨的话就探讨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或者发生在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之类的事情,甚至八卦之类的。其实,这些也是学习,而且是轻松的学习。或者就着孩子的话题往下谈,多听他的说法,现在考试,不光考课本上的那些内容了,也要考综合素质的,而综合素质正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
黑大庆高一女妈:
老师说的对,父母应该有所分工.我家孩她爸跟她聊地理历史经济,我就负责做饭和八卦.
孩子现在上了高中,压力自然就大了,孩子愿意聊的,就多说点让她开心些,不愿意聊的,她啥时候愿意说,我们再跟着说
刘称莲:跟俺家一个样吼吼 ,是的。
第二个问题聊聊生活中的事情吧高中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最后一个阶段,女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人妻、人母,我感觉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比如做饭、比如做针线、比如收拾家。做家务,其实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手段。比如妈妈让女儿帮忙一起做饭,娘儿俩在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更愿意跟妈妈吐露心声,也容易敞开心扉。在沟通层次上,只有孩子愿意敞开心扉,那么亲子关系的沟通渠道才是畅通的。也可以说是正常的沟通。
黑大庆高一女妈:听从孩子指挥,但是遇到一些判断是非的问题的问题,必须撂脸子纠正。关键是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打算暑假全家在一起做几顿饭,增加一下情感。过后在适当的时机,比如电视情节、现实中的事情,再深入交流,我试过,效果还行,孩子也能平静地跟我交换意见。
刘称莲:撂脸子纠正,表面看暂时平静了,但是问题压了下来哦。我们家就爱在周末的时候包饺子,一家三口擀皮的擀皮,揉面的揉面,分工协作,干一个小时就会聊一个小时,非常融洽,孩子也愿意干。我们不会要求孩子帮我们干多少,但是要孩子会干,并且要创造“亲子时间”,否则的话,孩子跟家长会越来越远,因为家长也就在做家务上可以唬一唬孩子了。还有,女孩子喜欢绣十字绣织毛线等等,也不要阻止她。做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活动,再者说了,孩子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是一种调节。不知道大家从我的书里看到没有,我家曾经“打飞的”去看流星雨,把女儿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当然,琴棋书画,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不要丢掉更好!
我是说,孩子的高中也要过得丰富多彩,不要只有单调的学习生活。女孩子上了大学或者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会玩的会生活的比较吃香,因为那时候比就不是学习成绩了。
第三个问题谈感情,好不好啊?
1、先谈亲情;高中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淡漠。这一阶段的孩子从初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自主自立。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进行审视,能够正视父母有缺点,但是觉得跟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呈现出疏离的状态。这其实是孩子社会化非常重要的一步,有些家长总说:我家的孩子现在就不是原来那个孩子了,原来她跟我可好了,现在都不理我。其实,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应该高兴才是,说明他长大了,要独立自主了!
山东高一女平妈:嗯女儿和妈妈关系处好了做妈妈的也享受到了温馨,幸福。各自有了收获,收获了亲情,
看到了孩子那开心的微笑。
黑大庆高一女妈:我家孩子以前跟我一般,现在我俩比较铁,可能是我以前太不了解孩子了
刘称莲:不过,有的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就会一直很融洽,那样的情况都是家长能跟孩子同理心,往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为自己的进步鼓掌哈欣赏一下我们自己
2.友情;高中阶段,女孩子一般都会有一两个无话不谈的同性好朋友,可以跟她倾吐烦恼并为她保守秘密。这些好朋友一般志趣相投、烦恼相近且能相互理解。各位,你们家的孩子是这样的吗?我的女儿高中时候就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跟我们住一个小区,每天放学两个人从学校一起做公交回家,一路聊一路,回家到了小区俩人还不舍得分开,总要聊到大人把饭都做好了,喊她们回家才肯回来。女孩子有这么一两个闺蜜,其实挺好的,自己的烦恼有倾诉的地方。如今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回家后又不肯跟父母说,要是有负面的情绪,不宣泄出去会很难受。所以,如果孩子有一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以鼓励她们一起出去玩玩或者约到家里玩玩,对孩子是非常好的。所以,鼓励孩子出去找朋友,也算是必修课。
3.爱情;如今的高中生恋爱已经非常普遍,我觉得家长没必要把恋爱看做洪水猛兽。高中孩子,随着生理的成熟,荷尔蒙的增加,他们成为不同的性别磁场,男生为阳极,女生为阴极,阴阳相吸的“磁场反应”让孩子们对异性有强烈的依恋的渴望,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聊天、一起学习、一起过生日等等,这其实也算正常的了。高中生的男女交往对孩子也是有一定的好处:A.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如今的孩子兄弟姐妹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很孤独。也许他只是把那个男生当做哥哥或者弟弟来相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B.完成第二次断乳。尤其是那些恋父的女孩,通过与男同学的交往,可以真正地离开父母,独立起来。C.消除不良情绪,促进自信。有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恋爱”以后,会变得自信,学习成绩甚至突飞猛进,这也可以说是爱情的力量。D.为将来真正的恋爱婚姻做准备。呵呵,这几点大家认可吗?尤其是最后一点。不过,家长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家长不限制她与男同学交往,但与男生交往的限度,让孩子把握分寸。尤其是女孩子,做妈妈的要严正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这样,当孩子走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会想起妈妈说的话,便会理智地止步。这点切记!有人把恋爱、结婚比作人生要经历的读书和考试,而且说恋爱就是“读书”和“练习”的过程,“结婚”便是考试。青春期的时候不经过“读书”和“练习”,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哪里会有智慧应付。我感觉说得很俏皮,但不无道理。先读书后考试,不读书,考试的时候怎么能及格呢?如今剩女剩男,有不少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体验的。
黑大庆高一女妈:我认为原则是:不要过从亲密,不要影响学习。但是,高中学生的确不适合这样的练习,等考上了大学再练习吧。
刘称莲: 呵呵,恐怕家长不能左右呢
桂南宁高一女爸:
我小孩跟同学自己去看了新版的《泰坦尼克》,跟我说,这电影没有什么可让她感动的。要是那船不沉,两个主人公也不可能在一起。
刘老师,做为父亲怎样回答孩子这些话为好?
刘称莲:肯定她的看法,把您的看法告诉她就是了。“你是这样看的啊!我觉得……”让孩子了解,爸爸对问题的看法跟她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
桂南宁高一女爸:她还没看电影之前,只是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就跟我说,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夜情。
刘称莲:对她的看法您觉得如何呢?
桂南宁高一女爸:我没否定她的看法,也没反对。我告诉她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电影除了反映感情,也反映了很多当时的社会问题。这要靠你慢慢去发现.
刘称莲:挺好的。本来就没有对错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即可,看她反应,不愿意听,立马打住。
桂南宁高一女爸:是的。孩子比较喜欢跟我沟通,现在我们聊天,她是主角。我接她话题。
刘称莲:好爸爸啊,我想把最后一个问题,再给大家说说
4、心理;高中女生可以说情绪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原因几个方面:
A)成长的困惑。这个时期的女孩子身体还在发生变化,身材的胖瘦会影响到她的情绪,还有脸上是不是长了痘痘等等的都会影响到她的情绪。大家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在镜子跟前的时间明显增多。
B)高中的女孩子,如果对自己的期待偏高,而对现实中的自己又不太满意的话,也会出现情绪波动。
社会压力。如今社会上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影响孩子的情绪。比如,有人到家里来,不问别的,就问学习成绩如何。如果女儿是好学生还行,如果是个中等生或者差等生的话,孩子会很尴尬。有时候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很长时间。其实,除了学习孩子还是会有许多优点的,可是人们并不去看,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评价标准。孩子只不过做了替罪羊而已。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有多个面的。学习这一面并不影响钻石的整体的哦.
D)学校压力、家庭压力。学校老师的言行、同学之间的竞争,无形中都会给孩子压力,影响孩子的情绪。还有家庭的经济情况,家长的应对模式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我感觉一定要疏导孩子的情绪的,不能让负面的情绪积压太多太久,因为负面情绪就是情绪垃圾,压久了就会爆发,那时候问题就严重了。如何疏导?
首先要接纳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在遇到好事的时候高兴、兴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情绪低落、郁闷、烦恼、暴躁。看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去指责和阻止,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孩子释放情绪。但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不被允许。比如打沙袋可以,摔盘子则坚决不行。
2. 当孩子像你倾诉的时候,要多听少说,不讲道理,因为大道理孩子都懂。
3. 给孩子一些支持,比如拥抱、摸摸头等等。
了解孩子的内心渴望,并满足她。其实,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还是交友方面的问题,那都是表面现象,也就是冰山一角,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才会有效。比如那些上网成瘾的孩子,一般都是到虚拟世界里去找被肯定的、或者不断成功的那种成就感等等。如果找到根源,在生活中尽量满足她,那她慢慢就会回归的。
我的内容结束了,大家可以拍砖了
结束语:一个美好的夜晚在刘老师的精彩分享中就要结束了,感恩老师,感谢家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版面-越洋生子(BabyOversea)主题:一个中学去美国读的实例故事其实写的有点儿文艺,不过既然大家提到这个问题了,我们看个实例好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 周奕 史青星编辑寄语: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先软能力 后硬能力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能力或者素质的培养,都是锦上添花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能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能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能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根据那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于智博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这也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典型了!成功的路有一万条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麦道卫来北京讲课的时候,每场都是爆满,会上有一个家长提出一个问题:“我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可是又担心会耽误他的功课,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请问我该怎么办?” 麦道卫说:“我不了解你们的国情,不好惘然评判,只是提醒你一点,‘请想清楚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希望他名校毕业还是健康幸福?’”为了高考,为了在将来狭路相逢时取胜!这些孩子从小丢弃了所有爱好和快乐,只为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而残酷的就业危机又告诉他们,社会还将考很多学校从来不考不学的内容,而这些考试内容才真正决定他们的命运!到那时候他们考不好,通不过怎么办?更不要说将来的婚姻和人生,又会考多少、他们从小一根筋地只顾学习所谓知识,而从来没有学过和想过的问题?!那时候他们考砸了,谁来救他们?这是最幸福的一代,他们的前辈所顾虑的没学上、缺衣少穿的事情,不再是他们童年的苦难;这是最可怜的一代,他们吃了那么多营养食品,学了那么多前辈没有学的知识,却没有获得健康的身体和生存的技能。他们没有吃劳力的苦,却吃尽了劳心的苦!对此疑问越来越大的人们开始寻求其他出路,于是出现了上面的问题。这是几乎每个迷茫中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找的答案,韩寒和李想似乎是很酷的榜样,可是他们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许多教育专家开始著书立说,提醒家长,回归教育的本质,但是家长们害怕尝试。因为,他们只有看到每天孩子乖乖地在做作业,考试排班里前几名才心里才踏实。如果别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只有自己的孩子在“玩”,家长们心里会非常慌乱。所以,起初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我避之唯恐不及,以为又是一个如何从胎教时就抓紧训练的常春藤“英才”。后来由于种种缘故,我深入了解于智博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榜样,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榜样,是一个可以激励孩子的样板而不是一个只让人艳羡的明星!我们提前做了一些试读本分发给家长、老师和学生提意见,难得一致地,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很多家长都为自己孩子以于智博为偶像而高兴!他是一个典型的放养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多见(因为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放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太执着于计划孩子的未来),但确实太有启发性了。和国内很多上哈佛这类常春藤名校的孩子不同的是,那些孩子能上常春藤名校,是父母精心策划和培养的结果。他们的父母有一箩筐教育经验,而智博上哈佛却是他自己在23岁时思考计划出来的。于智博一上小学就被分在了谁也不愿意去的体育班,还留过级,可以说,犯了很多人心中孩子成才的大忌:(1) 输在了起跑线上,学习一般。(2) 离异单亲家庭,隔代家庭,自然放养。(3) 贪玩,爱体育,不爱学习。(4) 并非聪明过人,考GMAT第一次只考了550分,还不如不复习的人考得好,考了三次才考过。但是,没有特殊背景的他,却实现了很多家长精心策划也不一定能实现的哈佛梦,本书披露这些细节,并不是告诉你另一条通向哈佛的路,而是希望用这个家长容易接受的案例,提醒执着龙凤梦的家长和孩子们:即使你怀着一定要成龙成凤的梦想,成功的道路也是有无数条,而不是一两条。有一种成才之路叫等待,等待孩子进入高速成长的那一天,不管多久。不要着急,尤其是男孩子,即使小时候输得很惨,哪怕到了20岁才开始醒悟,照样来得及。那些在起跑线上着急忙慌的家长,可以喘口气,静下心来,看看书中的于智博,想想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那一条路在哪里?由于尖子和精英永远都是少数,所以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不管多么努力,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万条路中的一种,那么注定难逃平庸的命运,更不要说还要遇到于智博这类中场杀入的黑马!如何应对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因为人口众多等种种原因,目前还处在计划经济阶段,容易让家长和老师一根筋地走批量生产的模块化道路。我们不反对应试教育,那也是这一万种成长方式中的一种。这本书只是想从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中分出若干条欢快流动的小溪,告诉那些不希望迷失在各类标准考试中,又苦苦找不到出路的人们,成功的路真的不只是一条,而且每条路上都有光辉,都有锦绣美景!球王马拉多纳说过,如果没有快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又有什么用?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按照计划经济的标准的生产线计划出来的学生,被送到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期望中的龙啊凤的,不过是一颗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完全不用这般煞费苦心,是可以轻松达到的。一个退休的重点小学老师,向我感慨孩子们后来的成长和小学时代大不相同。她曾经教过两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可是后来他们一个在大商场做保安,一个在超市做保安,为什么他们后来没有考上大学呢?她一直不明白这个问题!并为这两个男孩惋惜!还有更让他不明白的,还有一个男孩子,当时整天惹事,以为他必然将来进监狱,结果没想到他上了名牌重点大学!我也比较过很多精心养育出来的孩子和自然放养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确实差距很大,精心喂养的孩子在各方面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可是成年以后,尤其是工作结婚以后,大多情况相同,小时候的巨大差距已经不存在了,甚至出现一些倒过来的情况!这就是,教育的殊途同归现象!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本书,思考自己如何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体制下成才?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候,那些先行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相信教育也是这样,希望于智博的经历能给那些先行的家长和孩子壮胆,帮助他们勇敢地自由展翅!软能力制胜前面说殊途同归其实并不全对,后续的发展,尤其是涉及到婚姻生活,人生规划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时候,那些不幸成为“计划经济层次的教育”成果的“计划人”将面临更艰难的境地。他们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却在人生中途需要上气不接下气地跟上那些曾经远远落后于他们的放养成功的“自然人”。我在哈佛期间,常常看到河边有年轻人跑步、骑公路自行车,各类运动场和公园也活跃着快乐、年轻的身影。想想国内,锻炼的往往是老人,退休人员。黄帝内经中强调人应该按照真实的年龄来计划养身:小时侯身体至阳,需要大量活动,而我们的小孩子却被功课压得没时间锻炼;老年时要以安静为主,少运动,而我们因为一生身体没机会锻炼,老了感觉不行了,开始拼命锻炼,就像我们小时侯拼命学习一般——公园里,马路上,山上到处都是这些急于锻炼的老人,有的人甚至因此而突患急症。人们就是这样违背天性和自然,按照自己的设计和策划做事,最终难逃被自然和真实淘汰。让孩子们用哈佛校训强调的最真实、自然的方式成长吧(如能这样,就如同他们已经上了哈佛一般),希望这本书能启发人们,让孩子们具备体育运动能力、当众言说能力、诚信能力、公共事务组织和参与能力等软能力,它们和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它们将在放养过程中培养起来,在情商、德商、魅商、财商等多方面成就孩子们的魅力人生、快乐人生。学习的经历留级在小学我是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不满6岁时,父母就把我送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二小读书。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整天就想着和小伙伴们能再多玩会儿。上课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操场,抱怨时钟老和我作对,上课时间走得奇慢,一到下课却飞快运转。几乎每节课都要靠想象下课后怎么在操场欢跳才能熬过。好在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父亲却对我说“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我的成绩“睁一眼闭一眼”。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那时候,他们希望我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上海锦江游乐场落成,我是第一批游客,过山车坐了一回还要坐第二回。虽然每玩一次都要去排长队,但父母乐意陪着我、看着我去“冒险”。当“肯德基”快餐刚刚登陆上海,我就有幸专门从郊区的宝山到外滩去开“洋荤”。20世纪80年代的宝山宾馆是专门供宝钢的外国专家住的,妈妈一有机会就带我进去玩。小学二年级时,我眼睛不慎受伤,不能上课,只得在家休养。父亲就利用这段时间,带我去南京旅行。我们一起游览了中山陵、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玄武湖。游玩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好男儿就要志存高远,游走四方;妈妈也希望我能有更多机会增加见识。后来,父母还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当时都不能领会,但是,却在很多年后对我的人生起了重大作用。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小手风琴,让我接受音乐的熏陶。可惜我当时没兴趣,坐不下来,后来没能坚持学下去,但毕竟在音乐方面,我沾了点儿边。现在想起来,还真要感谢他们。他们当时给了我体验音乐的机会,当发现我对此没有太大兴趣时,也没有强迫我继续学习下去。后来,月浦二小有开拓精神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在学校的体育班里,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恨不得睡觉都穿着学校的运动服。但是,当时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为过多的运动而影响功课,甚至个别家长要求孩子转班或者取消体育班。我父亲知道后,在家长会上慷慨陈词: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没吃过苦将来难成才,现在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吃苦的机会,体育训练就是最好的锻炼吃苦的机会。体育班的体验收获,远不是课堂考试多得几分所能取代的……在他的坚持下,我在体育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就这样,由于我的家人当时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观念,不久我成了体育班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多次比赛中获奖。念到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转学时,我只有9岁,因为年龄小,光顾着玩,没有注意到父母的变化,也不太清楚转学的原因,以为就是父母工作忙不过来,才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那时候年纪小(本来我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特别体贴我,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发展,妈妈回成都继续工作。虽然妈妈经常能来照看我,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的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团圆饭,一起照过一张全家福。幸好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使我始终拥有家的感觉。从上海到成都,在转学初期,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语言。这里从学生到老师,说话基本都带着川音,起初我简直听不懂,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这些倒对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我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其他的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倒数在中学说实话,中学生活与小学实在大不一样。到了中学,感觉学习压力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课程多、作业量大不说,考试、排名更成了家常便饭。说到考试排名,这可不是我的光辉历史。起初排名让我感到很紧张和沮丧,因为排名靠后意味着“我不如别人”,自己没面子不说,家长会上连家长的面子也给丢尽了。有一次,妈妈参加了我的家长会。非常不幸,那次考试我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基本就是倒数第一了。妈妈回来后,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打了我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妈妈对我的重罚,让我当时很受伤,而且开始有自卑感,我在小小的心里暗暗抱怨上苍的不公:“天啊!为什么你把别人都生成了天才,只把我生成了庸才!”数理化不好,学习跟不上,这是小时候对我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情,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无奈和颓丧,我很想逃离,但是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更加迷恋操场,只有在那里奔跑欢跳,才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我那时候总是在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在操场跑步,一门心思想在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即使跑得汗流浃背,我也不在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甘之若饴!但是,不管我跑得多快,似乎也跑不出“考试”这个如来佛的手心。至今,提到“分数排名”,我还心有余悸。因为这个“排名”几乎把我原有的自信心全“排”没了。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都差,只是我实在不喜欢数理化,可偏偏数理化是主课。倒霉的我,越是学校排在次要位置的课越学得好,越是排在主要位置的课偏偏学得最差。我喜欢历史和地理,认为历史和地理既有意思又有用,而且这些知识将伴我终生。如果单单按照历史、地理的成绩排名,有时候我甚至能排到全班前3名。可学校偏偏不排副科,更不要说历史、地理这类最不重要的副科。其实我的语文和英语也不错,好歹有时也可以进入班里前10名左右,可是一加上最重要的数理化,那就惨了。但我心中的主意挺大,我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肯定不会从事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搞科学研究什么的,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因为存在这种想法,我认为学习数理化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在学校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练习,让我很反感。一做这些题,我就浑身难受,一心想跑到外面去奔跑、跳跃。如果我每天没有足够的运动,就好像全身的能量没有地方释放,总是感到憋屈和难受。妈妈了解到我的想法后,觉着有道理,也能理解。可面对班里的排名、老师的期待和高考的压力,心中也很无奈。爷爷、奶奶对当时排名、一刀切的做法也同样无奈。无奈归无奈,家人还是始终希望我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并具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也不希望我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所以,尽管我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也没有反对我在中学一直参加校田径队。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田径队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帮助我建立信心。我那时候是田径队的主力,在田径场上操练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是室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特别是作为男生,在运动场上学习拼搏和树立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我至今都感谢家人对我的宽容态度。他们爱我,更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培养我正直的品格,也更注重我的全面发展。奶奶最早的理财教育长大成人之后,想想过去在国内学习期间,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高分(尽管大家认为那最重要),而是家人对我在生活上的关爱,以及在做人方面的教导。由于父母离异,我从9岁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尊重,对我的期望,对我后来的人生起了很大作用。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最后几年,住在爷爷奶奶家,当时,我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只要一问爷爷,准能得到正确答案,我十分佩服当工程师的爷爷。我一遍一遍地问,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回答。从来没有过因为很多遍还教不会而骂我笨。为了启发我对数学的兴趣,爷爷还让我坐他的小摩托车去他的办公室,因为那里有数以百计的工程图纸和各种绘图器具。我就是在摆弄这些工具时,被启发并练习着做“几何”题。现在想想,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爷爷帮我修“补”错别字的事儿。那时的作文纸是带格子的。写错一个字,要么划掉错字在下一格重写,要么想办法在错字的基础上把其描成正确的字。可前者作业本太乱,后者字太难看。那怎么办呢?爷爷想出了用格子一样大小的纸贴在错字上的好办法。这样就好像那一格没有写过错字。每次我写作文时,爷爷总会预先剪出一些小纸块,坐在书桌旁“拭目以待”。奶奶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人处事和品行道德方面,至今让我在生活中获益。奶奶原名于丽凤,虽然婆家娘家的家境都很好,但她依然追求自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改名于立,独立的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她不仅工作出色,还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理家能手。“人不能忘本。”和“不能没有隔夜衣,不能没有隔夜粮。”是奶奶的两句口头禅。“人不能忘本”成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可亲,并总是告诫我,对别人要多往好处想,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好了,就忘了当年人家怎么帮助你的。至今当我和他人相处时,总会想起奶奶的教诲。第二句口头禅则来源于奶奶的生活习惯。奶奶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她总是今天为明天打算,绝不做吃干花净的事。在每晚睡觉前,奶奶总是把我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摆放在衣柜外面。这样我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多睡一会儿,起床后可以马上穿上衣服出门。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奶奶的隔夜粮和隔夜衣,使我从小就有了为将来提前做准备和计划的意识。我的家人,无论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支持我多参加开眼界、长见识的各项活动,健体强身的体育运动他们更是大力支持: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参加区运动会,正赶上父亲回到成都,于是他专门去比赛场地为我加油、拍照片;妈妈总是非常支持我在学校多运动,她看到我打篮球体力消耗很大,担心学校餐厅的营养跟不上,专程跑到学校给我送炸鸡吃;父母探亲、出差,或爷爷奶奶在国内旅行,总会带上我。上海、南京、北京、沈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以及北戴河、普陀山、峨嵋山、松花湖、乐山大佛等著名景区,我十多岁时都走过了;十三岁时,妈妈还带我游了趟“新马泰”,那是我第一次迈出国门。1996年夏天,妈妈为我报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我因此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郊区的一个小城市生活了三周。当时我住宿在当地的一个普通工人家里。没想到这个夏令营,却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胜利大逃亡”那三周的美国之旅,因为是与寄宿家庭同吃同住,所以不同于其他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次机会令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感受到寄宿家庭对我这个陌生外来客的热情和友好。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家庭观念很强,很多家庭一家都有两三个孩子。这与我们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反差很大。这些接待家庭,男主人平时工作很辛苦,但一到周末,全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开快艇、野餐、滑水、摘樱桃等,活动非常丰富。我能有机会与他们一起体验多彩的休闲周末活动,真是既好奇又兴奋。他们外出还常常不锁门。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即将结束英语夏令营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员给每天为我们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工写一封感谢信。我为此感到惊讶,因为在国内,一些家长在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时,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得像那些清洁工,去扫大街!”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很容易使孩子们对这些工作产生轻蔑和不尊重的态度。而到了美国,这里的老师却要求我们写感谢信,以表达我们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从这个英语夏令营回来后,我感到自己的眼界一下被打开了。我那时就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走出国门去多看、多学。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太奇妙了,我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多了解、多见识。没有想到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我在国内的重点高中的苦日子快“熬”不下去的时候,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家里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上上下下大力支持,都希望我能够成行。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亲戚们毫不犹豫地从经济上全力支持。至于我自己更是再愿意不过了!一是我已经在美国待过三周,对那里的印象很好,也很期待去发达的美国留学;二是我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接受各种挑战;三是选择出国留学,就意味着放弃高考,这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情。我当时对整天花很多时间对付数理化,已经是精疲力竭,心灰意冷了。能够摆脱枯燥的学习和令人郁闷的考试排名,并走出去闯世界,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胜利大逃亡”(有个电影就是这个名字)。说实话,当时在班级里落后的排名,使我对自己能否考上大学已经没有多大信心了。可是我内心真的是很不服气,我深深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我来说,出国留学这条路也许能为我另辟蹊径。我憋足了劲儿,为自己的未来,也为了给家人争口气,我愿意一搏。留学之前,父亲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让我上英语班恶补英语(虽然我的英语什么级都没有通过)。而是把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我到北京拜访各位长辈、亲友们,让我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勉励和祝愿。父亲还带我一起到太爷爷长眠的地方拜祭。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我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我体会到,我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让我记住他从小教导我的:“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同时他还告诉我: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自己出自何方,根在哪里。出国是学习,学成之后一定要为家、为国服务。父亲的教导让我深深感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教育,并非光是口号,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的。1998年8月底,我踌躇满志、怀着学成之后回来大显身手的梦想,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可怕的硬能力崇拜——这不是赢,是输!史青星文这是一个真实而令人辛酸的故事。家里来了客人,孩子的妈妈自己要招待客人,于是,让5岁的女儿回里屋背唐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抵御外屋热闹的诱惑、自己悄悄在里屋背诗?她当然会“人来疯”,孩子玩得特别开心,客人也很快乐,可是妈妈已经忍无可忍了。客人走后,妈妈的愤怒终于爆发:“你现在不学习(输在了起跑线上),将来被社会淘汰怎么办?”激怒之下下手过重,孩子竟不幸被打死了!类似这样的硬实力崇拜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有一位朋友谈起他姐姐家的男孩,16岁,由于妈妈一直注重他的营养和学习,所以,这孩子长得很高很帅,同时成绩优秀,家人都很为他骄傲。有一次,朋友带自己5岁的孩子到姐姐家吃饭。饭桌上,16岁的大哥哥没有丝毫不安地把整盘排骨拿到自己面前并全部吃光了,从始至终没有半点社让5岁小弟弟的意思。而他的妈妈,看到孩子这样能吃好东西,想到他会长得更高更帅更聪明,心里被得意塞得满满的,竟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妥……单位曾经有一位国内排名第一的名校名系的高材生,长得非常漂亮,她刚来工作的时候,全单位的人都把她当做“重点保护对象”。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清洁工,人人都喜欢她的聪明和美丽。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开始无法忍受她,后来她离职了,又换了很多工作,单位同事也常常惋惜她越来越走下坡路,现在的一切都和她优秀的硬件不匹配。这样的结果本来大家是很不理解的,后来看到她的妈妈就明白了。这个妈妈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第一,把孩子生得这么漂亮,又养得身材高挑;第二,把她培养上了NO.1的名校名系。自己对孩子的养育实在是再成功不过了,社会和工作单位理所应当给她这样“出色”的孩子,一个让她满意的前途和工作环境,否则,那他们就太有问题了,因为她的孩子太完美,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这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误区,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够好,长得够高够帅,总之,硬实力够强,就万事具备了。引发硬实力崇拜现象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光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请来的月嫂都得被培训成唐诗老师,以便在换尿布时,还能抓紧时间让孩子在起跑线“奔跑”;幼儿园、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完全忘记了人才培养除了硬功夫,更需要软实力!早在2005年,新华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学生“软实力”不足导致就业难》,文中很不客气地指出:听起来是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能比不上一个高中毕业的老员工,主要原因就是“软实力”不足。200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中,作者鲁鸣也对软能力进行了解读。那么,什么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呢?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软实力”概念,从此被人们在各种领域广泛引用和扩展。一般来说,硬实力是达到各种考证考级考试要求所具备的实力。软实力则是课堂和各种考证考级都无法涉及和测度的能力。所有考证考级考试涉及的能力,也就是硬实力,都是可以复制的,这些硬实力无法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如果单单具备这些能力,即使你很出众,在三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还是会难逃被替代、被淘汰的命运。例如,一次金融危机就导致无数名校优秀人才失业。软实力则会彰显你是“不可替代的人才”。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当众演说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都属于软实力。2008年,欧美很多媒体把约书亚·庞称为“英雄”。他作为名校毕业的银行家,在金融危机时失业后,放下身段,身披“求职三明治”,行走在华尔街。很快,这位5个孩子的爸爸就在大裁员的悲凉气氛中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这靠得就是创新、勇气等软实力。可惜的是,家长们和孩子们长期应付学校的成绩和课外辅导班的作业,对软实力的培养却很少重视!而缺乏软实力的结果是:其硬实力成了“纸上”能力。近年来人们强调的“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在硬实力或者智商方面的过度早期开发。真实的人生不是赛跑,如果一定要和赛跑比,也更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没有人看重在马拉松比赛中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小时候仅仅成绩差,其实并不一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的被歧视、被抛弃的颓丧感,更可怕的是,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从根基上动摇了孩子的自信!现在已经非常自信的于智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智博小时候爱好体育,作为男孩子很典型,但作为学生,他的成绩并不好。去美国后又再次陷入底层……“输”远远没有高喊口号的人说得那么可怕。相反,他花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大大提升了他的软实力,使他后劲越来越足。这也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合盘托出的意义,这个例子实实在在地在给那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打气,也提醒那些“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于智博能够成功,他的成功能够复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有潜力的人才。拯救中国男孩确实有可操作的路线!好孩子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放养”出来的!重新认识自己大跌眼镜低级别高中做好“大打一场”的准备其实去美国之前,我虽然很兴奋,但内心还是有很多不安和惶恐。这次是要进入一个举目无亲的国家,生活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这与当年从上海转学到成都可大不一样。当年我是从大上海转到成都,虽说都是大都市,但毕竟上海更开放和发达。尽管当时也遇到语言问题和同学歧视,可那还都是在国内呀!而且还有爷爷、奶奶罩着……这次可是去发达的美国,和美国同龄人在一起学习,我担心他们瞧不起我。因为我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差异很大,语言更是相差好远呢。就仿佛在国内上学时,班里来了一个农村同学,操着乡音,话还磕磕绊绊说不利落,这样的同学肯定会被大家取笑和欺负的。况且在去美国之前,我看过不少以美国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为主题的电影。在那些电影中有很多描写校园暴力、毒品交易的内容。这些信息令我在去美国前已经有了可能被欺负的忧虑。在我脑子里,我曾经多次反复想象着如何被欺负,我又是如何一次次打败了他们。我想,仗着自己人高马大,谁敢欺负我,我就给他点颜色看看。特别是第一个欺负我的,我一定要把他往狠里揍,这样其他人就再也不敢欺负我了……就这样,我完全做好了与我假想中的“美国暴力”大打一场的思想准备。“土”得掉渣1998年夏天,在16岁之际,我怀着兴奋而不安的心情,乘坐波音客机离开北京到达了美国,成为俄勒冈州(Oregon)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俄勒冈州位于美国西海岸,西邻太平洋,北至华盛顿州,南与加利福尼亚州接壤。南北走向的喀斯喀特山,将俄勒冈州分为东西两个气候与生态环境都极度不同的部分。人们常说,俄勒冈拥有了所有的自然环境:沙滩、森林、高山、河流、湖泊、草原甚至荒漠。波特兰市(Portland)是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但在我看来,波特兰算不上大城市,我的家乡成都在国内才算是个热闹的大城市,天府之都呀!何况我也去过北京、上海、南京很多国内有名的大城市。来美国之前,我脑海中的美国可是遍地都林立着帝国大厦般的摩天高楼,四处都闪烁着霓虹灯耀眼的光辉,总之一派繁华景象。可波特兰只有在市中心有些高楼,其他地方看起来像是在乡间,这里的人口才100万,虽然自然风光不错,但与我想象中的繁荣美国相去甚远。而波特兰还不是我的终点站,我上学的地方在密歇尔,距波特兰还有4小时车程,是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小镇。密歇尔四周环绕着耕地、牧场和山林,视野辽阔,景色很美,空气清新。作为乡间小镇,这里不仅没有高楼,连人也不多,仅有350位居民。整个小镇只有一家商店、两家餐馆、一家邮局和一所学校,甚至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如果不是挂着星条旗,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在美国。更有趣的是,小镇仅有的一名警察,同时也是小镇唯一那家商店的拥有者。当小镇居民告诉我,上一次使用镇上唯一的牢房是在1948年,我简直惊讶得目瞪口呆了,心想:这大概可以申请世界上最长时间没有使用牢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从国内人口稠密的都市,忽然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乡镇,感觉像是在做梦。想当年父辈们被迫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现在我却到美国来“洋插队”了。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美丽而宁静,可这么小的乡镇,学校岂不更会小得可怜?!当我抬头遥望远处连绵的高山时,不禁问自己:我的未来能像这大山一样辽阔吗?当我低头注视脚踏的这片土地时,不禁问自己:这条路走对了吗?它会把我引向开阔正确的道路吗?入住农场庄园我第一天就被带到我的寄住家庭里,男主人瑞克(Rick)和女主人丹妮拉(Danielle)就这样成了我在美国寄住时的父亲和母亲。第一眼见到瑞克,矮矮胖胖的,圆圆的啤酒肚和满脸络腮胡子令我感到有些恐怖。但他开朗的言谈和爽快的笑声马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很快他的大肚子和络腮胡子看上去再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倒是很滑稽可爱。瑞克太太丹妮拉是一位勤劳好客的家庭主妇,她总是那么热情友善,让我一到这里就有种亲切的、回到家的感觉。每次我和瑞克从外面干完农活回到家,丹妮拉总会准备好一桌丰盛的晚餐,扑鼻的饭菜香味能很快驱走我们的疲惫,令我们感到舒心。丹妮拉负责每日家里各种琐碎的家务事,如洗衣、做饭、买菜、付账等,因为有她默默的付出,这个家总是充满温馨。其实丹妮拉也十分喜欢户外活动,干些农活。但她职责定位非常明确,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打点好之后,才去帮瑞克做农活。丹妮拉和瑞克的内外配搭,使他们有能力拥有并经营着一个令我大开眼界的大庄园。这个大庄园包括1万英亩耕地和2万英亩山林,1500头牛以及大量农用机械设备。瑞克、丹妮拉夫妇在当地因拥有这样的大庄园而算是富裕人家。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庄园主应该是懒惰而狡诈的“吸血鬼”,而他们雇用的牛仔们才应该个个英俊潇洒、技能全备、好打抱不平。但亲临农场庄园,与瑞克、丹妮拉夫妇生活在一起时,才发现他们是那么勤劳、能干和智慧。瑞克是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役老兵,当年曾踩上过地雷,虽然捡了一条命却使他左耳失去听觉。军人出身的瑞克枪法相当好,我和他练飞碟打靶时,他常十发九中。瑞克对农活十分精通,农场里所有的机械设备他都能熟练操作,骑马的技术也相当高超。丹妮拉的骑马技术和对农活的了解一点也不比瑞克差。长期住在开阔的农场上,练就了她一双鹰一般敏锐的“千里眼”。有一次,丹妮拉在开车时对我说:山上有一群黄羊。我向窗外瞪大眼睛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那些离我们非常远的“小黄点”。瑞克家的房屋(住房、农机库、马厩等)修建在农场的正中间。住房前面是绿草如茵的几千英亩肥沃牧场;住房后面就是另外几千英亩的自然山林。瑞克不仅是一个勤劳的牛仔,同时还是一个聪明的生意人。他把牛儿们都养在住房前面的草地上,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住房后面的山林,如用来养牛,则不易管理,山林里的野兽又可能袭击牛儿们。因此,瑞克就把房后山林保护起来,保持其自然面貌。久而久之,后山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小动物们都喜欢往那儿跑。后山上最珍贵的动物便是北美驼鹿。它们主要生活在落基山脉海拔偏高的地方。皇冠般的长角,常被有钱人挂在客厅墙壁上,用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瑞克因此灵机一动做上了打猎生意。由于后山保护得当,那里的驼鹿又多又大,不少住在波特兰、西雅图,甚至北加的人都慕名而来。瑞克向每位猎人提供食宿、马匹、枪支、弹药,并且亲自做猎人的向导,并向猎人保证,如果打不到一只每个角上都有6个叉的雄鹿,他分文不收。一旦打猎成功,每位猎人将向瑞克付1万美元。1万美元对乡村居民来说可是个大数目,而对那些从大城市来的、为满足好奇心打猎的人来说,并不算太贵。有一个猎人曾告诉我,他去一次拉斯韦加斯的消费就远远超过1万美元。美国的土地拥有者都可以根据拥有的土地面积大小,从国家领取不同数额的打猎执照。瑞克每年大概可以接待4~6位猎人,所以,这也是他自己开发的、善用自然资源并且收入颇高的一个产业。这个辽阔的农庄,一天比一天让我着迷,从喧闹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新奇了好一阵子,学习骑马、喂牛……从城市的骄子,开始尝试成为西部牛仔。虽然,在国内我没有到过农村,只是听说农村很落后,但是在美国,我深深喜欢上了农村的平实善良、自然美丽。大自然用她无穷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每天这样接近大自然,渐渐地令我心胸开阔。每当我看到这壮阔的美景,吸入充满绿色植物清香的空气,再次仰望那湛蓝无边的天空,我就会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同时也备感自己的渺小,我更加渴望从大自然中汲取更多的力量和智慧。最小级别的乡村高中当来到即将入读的密歇尔高中,得知这里的高中是全俄勒冈州里级别最小的高中时,我一点儿都不惊讶。密歇尔高中属于A级。最大的级别是AAAA或4A。高中级别的大小是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大约是少于200人的高中属于A级,多于1000人的高中应当属于4A级。密歇尔高中当年的学生一共才有50名左右,这在美国是极少见的,若在中国,50人应该是一个市级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我当时担心这么小的学校,设施和教学效果会比较差,但结果又一次让我大跌眼镜。这个学校虽小可“五脏”俱全,从室内篮球馆到草皮足球场(或橄榄球场),从空调教室到保温绿房,从Windows98计算机室到冲胶卷的暗室以至留学生宿舍……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实在令我惊讶。要知道在1998年,咱们国内的计算机才开始蓬勃发展,大学校园里刚开始建设校园网。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学校里,我每天可以随意地在计算机上浏览新闻,查看E-mail;在华氏72度或摄氏25度的恒温教室内学习;在铺有木地板的正规篮球馆里练球;在比足球场还大的橄榄球场的绿茵上与异国伙伴们谈天玩闹。我曾经问过校长卡雷尔先生(Mr.Carrell),高中一年的运作需要多少钱?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令我瞠目结舌、惊讶不已:100万美元!这么大的数目着实让我愣了好一会儿。最终我才相信:美国国家教育部每年拨给俄勒冈州每个A级学校的教育经费是100万美元左右。美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实在令我感慨万分。硬件条件没得说,但50人的学校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我后来很快发现,小学校有它自身的优势,学生可用资源非常大。比如说,课堂里的学生少,那么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多,这对教学很有利。而且每位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的几率要比大学校里的学生相对大很多。此外,小学校还有更多其他的优势,比如说,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师生之间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再者,小学校有利于监督和改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因为人少,曝光率自然就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全校很快就知道了(当然,不包括个人隐私问题在内)。在全校的师生或“舆论”监督下,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很快就会改正,并重新融入这个关心他(她)的集体中去。有些原本在大城市大学校里的学生喜欢选择像密歇尔高中这样的小学校就读,原因就在于小学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发挥和完善自我的空间,而且密歇尔高中连续多年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并保持着很高的大学升学率。我再也不敢小瞧这个A级学校了。有趣实用的课程——干粗活在密歇尔高中读书,我发现这儿的课程设置与中国高中的基础课程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多样化,加上选修课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加宽广的选择空间,非常有利于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的课程基本都由学校为学生制定好,学生也会有一两门选择课程,但毕竟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太大,即使是选择选修课程也是为了拿够学分,所以选修课上睡觉,甚至点个卯就溜号的事常有发生。在美国,学生可以计划自己的课程表,或者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当然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胡乱选择,而是需要依照课程架构来选择。每一名学生都必须修满一定的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才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Diploma)。哪些学分在哪个学期学可以由学生本人决定,但必须修够毕业所需的基本的学分数(MinimumGraduationRequirement)。在毕业基本学分中,有必修和选修两类学分,各占一半。也就是说,毕业基本分数有一半是必修课程,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按照框架修完,如果未将必修学分学够,有再多的选修学分也不能毕业。这里的必修课一般设有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外语、历史等。这些必修课程实际上应该叫做必修学科,因为每门必修学科下,还会根据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水平的教材,开设不同名目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自主选修。例如:英语课程有文学、写作、语法、阅读等;科学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等;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最近这些年,汉语和日语也日益兴起。各课目规定不同等级的学分,学生可在基础水平、一般水平、先进水平和高级水平4个档次间,轻松自如地选择必修课。我特别要多介绍一下这里的选修课,可谓是五花八门,涵盖了现代社会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方面面,如电信、交通、工业、农业、水利、建筑、制造、驾驶、商业、食品、林业、环境、经济、法律、外语、家政、航运、维修、运动等领域。这些实用的选修课程可以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总之,密歇尔高中的选修课从烹饪到水上救生,从探戈到裁缝,从篮球到攀岩,琳琅满目。刚开始接触到这么多诱人的信息,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选择。幸亏得到同学指点,才知道密歇尔高中的特色课程有汽车维修、驾驶、烹饪等。要选当然就选择有特色的啦,于是我决定选修汽车维修课程。国内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了,不过多数新司机们对汽车结构和维修了解甚少。很多人在修车时,若是到大的4S店会觉着太贵,可到小维修站又怕被黑。能学习一些基本汽车维修常识其实也是挺必要的,但这类课程只能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学校里才有设置,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学习这些实用的课程。至于高中生在压力重重的“高考备战”面前,别说是学习维修汽车了,就是帮着家里擦擦车恐怕也算是不务正业。相比之下,在以车代步的美国,对汽车基本常识的了解是对生活的一种保证。学习汽车维修是很普遍的事情。汽车维修课程就是在密歇尔高中内部进行的,因为学校有一个可以同时容纳3辆集装箱大卡车的车间。上这门课程无须课本和纸笔,需要的是一身耐脏的工作服,一个装满不同型号、尺寸扳手和螺丝刀的工具箱。罗伯特先生(Robert)是我们的老师,同时也是小镇上有名的汽车专家。他不仅会修车而且能组装或改造汽车。如果小镇居民的车坏了又不想花钱维修,那么我们的修车课车间就是它们最好的去处。这样,车主既修了车又省了钱,学生还能有机会增加实际动手经验,而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也能与当地居民建立更深层的友谊。学习汽车维修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同品牌、不同出产国的多种交通工具和机器。小到日本150铃木摩托车,大到美国6轮20t道奇卡车,都曾是我们车间里的过客。记得我所参与过的最复杂的一次维修课,是将一辆1985年雪佛兰卡车的变速箱拆下,并层层“解剖”,寻找问题所在。那个变速箱里里外外共有18层、560多个零件,差一个零件就无法正常运作。罗伯特先生、我和另外3个同学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发现问题,再用一个小时去维修以及复原变速箱,一共耗费3个多小时。虽然我们满身油污且疲惫不堪,但当修好的雪佛兰精神抖擞地驶出车间大门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击掌欢呼起来,仿佛刚刚赢得一场历时3小时的橄榄球比赛。花这么多时间干这样的“粗活”,可能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都对此不屑一顾。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粗活”特别锻炼我的心智。我需要耐心、细心和虚心,还要学习与人很好地配合,才能最终完成一件实事。我深深体会到以前人们常说的眼高手低的含义,因为在修车时,如果我心中骄傲地认为自己理论上什么都懂,而在实际操作时,不以为然、粗心大意,那么在修车时其结果就是事倍功半。我认识到,不管我以后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情上不含糊开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从“圈养”到“放养”——软实力是人生制胜法宝周奕文大自然是人类能力和能量的源泉“小小独行侠”于智博初次闯世界,从“圈养”的笼子里飞出,来到“放养”的大自然,真是广阔天空,大开眼界:这里的人们对自然如此崇尚!他们在教育方面追求实用性是如此的透彻!智博与瑞克和丹妮拉夫妇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时间,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尊崇。他们认为大自然本身是美丽而和谐的,如果我们人类希望生活在美丽、和谐的环境里,并从中受益,我们就需要寻求自然规律,并顺应这个规律做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就会备受祝福。否则,当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即便是看上去短时间受益,但破坏大自然的最终后果会是非常可怕的。这一点在“人定胜天”的“文革”时代,我们的父辈们已经见证了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危害。这同样启示我们,教育如果违背每个孩子天生的自然规律也一定会让我们悔恨不已。尊崇自然这个观点是不是令你茅塞顿开?被城市化的你是不是特别羡慕智博的经历!他从大自然吸收的能力和能量是他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看来美国一些课程的设计真的与我们国内的非常不同。他们课程设置那么丰富,内容却不像我们的数理化课程那样难度高深。智博上的汽车维修课程,本以为主要是讲汽车维修机械原理,没想到整个课程却是一个实践课。这确实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全新感受。无论是修车,还是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培养出的能力使他终身受益。而这些能力都不是我们平时的考试能测出来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软实力。它们在智博的整个成长经历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未来人生中必备的软实力还有哪些?硬实力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于智博未来是靠哪些软实力胜出的?这些软实力你有吗?你注重培养它们了吗?下面一一揭示答案,也盼望你拥有属于自己的软实力!我很特别小镇上的第一个到了密歇尔,才发现我是小镇唯一一个,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人。正因为我是一个由东方古国来的新学生,大家对我充满了好奇感。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人应该是1.60米左右,长得又黄又瘦并穿着布鞋和长袍。而我到密歇尔高中时,身高已近1米8,加上牛仔裤和耐克鞋,顿时让他们觉得历史课本已经过时了。刚来到小镇,大家几乎都问我同样的三个问题:“你叫什么?”“你从哪儿来?”“你见过熊猫、长城吗?”因为我的中国背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独特,那么与众不同,而且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无法改变。过去当我感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时,我会隐约感到不安,老师们最爱批评我的话就是:“你怎么老是和别人不一样?你怎么搞的?”于是,我总是不断反省: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很多人喜欢的东西,我怎么就不感兴趣呢?我喜欢的事情怎么我的朋友觉着那么没劲呢?有时为了迎合朋友的喜好,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不至于落伍,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涌现出那么多越来越年轻的追星族吧?!现在我既然成为小镇上唯一的中国人,这种独特性也无须隐藏。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想那就勇往直前吧,我要尽可能让这种与众不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试试看吧,到底会有什么结果?!看到这些美国同学对中国那么好奇,我很自然地在言谈举止方面想到要代表自己的祖国,并且一有机会就会充满自豪地介绍中国独有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和令人惊讶的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当同学们不时发出:“真的?”“不可想象!”“酷!”“我要到中国去!”等一系列感叹时,我由衷地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兴奋。我原本没有发现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国情结。到了美国,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我是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我真自豪。作为中国人,在与同学、老师们以及寄住家庭相处时,我没有看到“美国暴力”,也无须与设想中要欺负我的人“大干一场”,相反,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一个普通人的尊重。在他们眼里,我和他们一样首先是个应该受到尊重的人,只是我的经历和背景不一样而已。在密歇尔高中的一年中,我一直与小镇上的居民友好相处。作为小镇中唯一一个中国人,我看到自己在这个小镇上的独特价值,那就是我这个高中生的言行就代表着中国,当我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讲述给他们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居然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果在过去,“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对我这个小孩子来说就像是个遥不可及的大事情,而现在,我发现这样的“大事情”是可以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的。因为独特而被尊重在美国的考试也与在国内非常不同。在密歇尔高中的每一次考试,考试题基本都是平时作业里见过的,考试成绩都会记录到GPA(GPA是GradePointAverage缩写,代表所有课程平均分数。一般A分值是4.0分,B+是3.5分,B是3.0分,C是2.0分,依此类推)里。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平时一定要掌握基本知识,否则GPA成绩不会好。在考试题里没有在国内经常遇到的“拉距离”一类的题型,更不像在国内,无论是大考也好,小测也罢,全班甚至全年级排名已经是家常便饭。在美国高中里,并不强调相互竞争和攀比,相反更推崇团体合作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相互取长补短的团队合作才能更加完善。因此,我从没见过美国的老师拿出学生的成绩来互相比较。相反,学生成绩是严格保密的,就像保护隐私一样,学生之间也很少相互打听成绩。老师还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他们巴不得所有学生都得4.0分(满分)。对比中美考试制度,我对国内考试排名十分反感,因为它的目的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激励学生们“比学赶超先进”,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和嫉妒等负面情绪,更与着眼于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背道而驰。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上的劣势,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学习会跟不上。但美国学校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美国学生上课也很随便,回答问题不用起立,不必请示老师,可以随时去上厕所,坐着不舒服可以趴在地毯上听课,更有甚者可以和老师开玩笑。美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学术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地理,米斯纳(Mr.Misner)先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总能让枯燥无味的历史、地理或政治课堂迸发出阵阵笑声。他以那与谢顶余发相连的银色络腮胡须和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篮球知识而闻名全镇。这里的老师不仅平和友善,而且非常喜欢夸奖学生,刚开始在美国读书,我甚至有些不习惯,心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值得这么夸奖?是发自内心的夸奖吗?但不管怎样,当我被这样夸奖和欣赏时,我感到很舒服、很开心。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赏对我的支持非常大。特别是在数学课上,我更是“威风八面”。在国内,数理化是我最头疼的课程,一度使我丧失自信,可在这里,我考试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而且我还被提拔成了数学老师的助教,这让我很快就找回了自信,从“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心态中走了出来。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他们高三学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初三就学过的,国内学生数理化课程的学习难度又大大高于美国同龄段的学生。所以我慢慢成了数理化老师们的“宠儿”。于是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帮助同学并与他们一起求解作业中的一些困难题目,慢慢地他们开玩笑时会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就这样,在国内总是感慨别的同学是天才,自己却是庸才的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也是天才啊!我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在美国读书,我最深的体会是,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尊重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有优点。我想这源自于他们根深蒂固地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尊严的,不管每个人的表现如何,他都是上帝所造的独一无二的宝贝,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层面,没有任何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完全一样。都说物以稀为贵,正因为人这样的独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无法被替代的生命意义。无论他是做什么的,无论他做得好坏,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就应该被尊重。这种尊重可以唤起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和尊严。当我接受这个理念时,我发现自己开始改变。我在与人交往时拥有了一个更加平常的心态。以前我喜欢凡事与人对比竞争,比别人强时,我扬扬得意,不如人时,我又懊恼沮丧。我活得很累,因为我的喜怒哀乐与别人的表现息息相关,甚至当别人失误、表现不佳时,我会沾沾自喜,别人表现出众时,我会嫉妒、耿耿于怀。其实那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现在我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从个体来说,每个人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质,把自己的特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从整体来说,大家学习合作,才能做出伟大的事情。学习环境快乐轻松到美国读书期间,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学习环境比较轻松快乐。这里的“轻松”不是懒惰、随心所欲,是心灵上比较释放,而不是紧张、被束缚。尊重和包容使学校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宽松,这种宽松的氛围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大家不必紧张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活跃,并且被不断地鼓励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总会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要回答。有的学生尽管不肯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但都会大胆尝试。有的答案完全驴唇不对马嘴,逗得全班捧腹大笑,答错问题的学生也不会觉得丢人,反倒和我们一起乐了起来,仿佛他刚才讲了一个成功的笑话。在这里学习,学生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彼此接纳和尊重使学生们有种安全感。大家的学习环境是宽松而愉快的,这令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大胆探索和学习新事物。有一件事让我笑了很久。一次化学课上,老师让一位叫加斯丁(Justin)的学生到讲台上将试管里的水慢慢倒入烧杯里。加斯丁在倒的过程中,老师去隔壁教室拿一些材料,他趁老师不在便背对我们:一只手把试管举到胸口,另一只手把烧杯放在小腹左右。然后,缓缓地将试管中的水倒入烧杯里,并发出“哼”、“哈”的怪音,让我们都以为他在小便。这时老师回来了,可加斯丁并不知道,继续在“小便”。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以为我们认为他好玩,所以又更加投入地“小便”了一次。我们乐得越厉害,他就“小便”得越投入。当他发觉不对劲时,转过身来看见老师就在他身后,他涨着通红的脸溜回了座位。我开始紧张起来,心想老师肯定要狠狠责怪他一番,一场暴风雨不可避免了。谁知老师来了一句:“加斯丁,我们虽然是个小学校,但我们有厕所!”一句话又让我们笑弯了腰。我很愿意回味这小小的一幕,它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我感受到学校是那样的轻松自在和安全,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责任远远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而育人绝非易事,它不是口头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在处理这件小小恶搞中,老师没有过度批评加斯丁,因为过度批评很可能使他产生内疚和羞耻感,在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时,老师采取开玩笑的方式淡化这件事情,这样的方式既有效结束了加斯丁的恶搞,又保全了他的面子,不至于伤害他的尊严,多么智慧呀!从这个鲜活的事例中我学习到处理问题时运用幽默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内心活动,当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往往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常常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容易做出来,不应当做的事情反倒愿意去做,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有节制的生活正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体会和强化的。这时候我们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呀!当我们努力去做,却做得不够好时,鼓励、鼓励、再鼓励能使我们更加开心乐意地继续努力,从而做得更好!相反,不停地贬损很可能会完全扼杀了我们上进的信心,当我们彻底丧失信心时,丧志就离我们不远了!我在这里特别想呼求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更多宽松的成长空间,鼓励和引导比批评和教训更有效!赢在软实力之1——自信:个性塑造能力周奕 史青星 文你我因独特而宝贵智博从“庸才”变成了“天才”,不再是那个被考试折磨得丧失信心的少年。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光独特,而且特别受人尊重。这种重新认识至关重要,它使智博从数理化学习自卑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并且越来越有信心。而这种重新认识来源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关心和引导,而这种引导是言传身教,并非说教,是幽默愉快的,而非严肃紧张的。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自己?先从我们每个人都很独特开始吧。没有任何一个人与你我是一样的,无论从生理上、智力上,还是性格、喜好都是千差万别。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DNA组合,就像指纹一样,可以成为甄别个人信息的依据。你是否挺在乎别人瞧得起你?你是否希望比别人聪明?让我们从智力方面说说你是多么独特吧。你知道衡量聪明的智力因素是什么吗?加德纳教授(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力是多元的,它包含9种基本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内省)智力、自然视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其他智力顾名思义,只有“存在智力”不好理解,所以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它是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和终极世界的倾向性,即人们的生存方式及其潜在的能力。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9种智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9种基本智力要素程度不同、潜能不同。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且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你有没有想到原来智力因素也这么复杂!单单从智力方面而言,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骨子里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就造就了在这个世界上,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取代另外一个人。既然在这个世界上你我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们每个人不都成了无价之宝?对了,你就是无价之宝,不是因为你的表现好坏,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独特而宝贵!独特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没有可比性,不要把一个人的长处与另一个人的短处去做比较。你不相信吗?其实很多人和你一样,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总喜欢与别人比较,总觉着自己不如别人。会说“老师和爸妈总是说我没用,表现差,没有希望……”今天当你看到这段话时,请你相信你是独特的!你是宝贝!这个事实与你的表现没有关系,你从哇哇坠地那天起就是宝贵的!小时候你被叫做“宝贝”,大了若是因为你表现不好就不叫你“宝贝”,而被叫做“笨蛋”、“混蛋”或者其他不尊重的词儿,请你不要沮丧,并相信你仍然还是宝贝!当然,你在要求别人尊重你的同时,你也要尊重别人,因为其他人也是无价之宝。你会问“难道坏人也是无价之宝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人原本都是无价之宝,不管他表现好坏,是否有钱有势。差别在于一些人活出了他自己原本宝贵的样式,而另一些人没有。就像是宝石,需要打磨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呈现出高贵而璀璨的光芒,而未经打磨出来的宝石很可能不被人欣赏,反倒被丢弃,甚至成为令人厌恶的、伤人的硬石块——坏人。你想活出你灿烂的人生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并愿意接受打造和磨练,步骤如下:首先不要与他人比较。嘿!你先别叫:“哇!不可能!我周围的人都这样,大人也都把我与其他人比较,总是说我不如那谁谁用功,不如那谁谁聪明,总考不过谁谁!他们自己不也是这样,总说自己没有那谁谁挣得多……烦透了!”告诉你,众人都去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你在效法他们之前,应该三思而行。争竞的心会使你感到“烦透了!”,争竞使你内心产生嫉妒、恼怒和愤愤不平,这些苦毒让你痛苦不堪,你希望你的对手失败,但你却不能左右他的行为。你的精力被这些苦毒白白地消耗着。对,不是白白地,而是具有伤害性地,这些苦毒会浸到你的身躯里,腐蚀和拖垮你,使你这块宝石反倒被玷污了。只有弃绝争竞你才能得到释放。你可以试试心平气和地学习别人的优点,看看是否同样适用到你身上。心平气和意味着你心里很清楚别人和你一样,身上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你不会因为别人的某方面比你强而生气和沮丧,也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比别人强而自高自大。第二步就是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许你已经问过自己无数遍了:我聪明吗?我英俊吗?别人喜欢我吗?我有什么能力……奇怪的是,你经常得到相互矛盾的答案,今天得到一个表扬,就感到自己很聪明,明天受到一个批评或同学的贬损,情绪就一落千丈,又感觉自己蠢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还没有完全认识你自己,缺乏自信,所以你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而你的同学像你一样还不成熟,有时甚至喜欢用难听的话语贬损你,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把别人不负责任的言语太当回事,甚至以为那是真的,你就惨了,因为你的心受伤了,而你还不自知,以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懊恼和苦闷也就随之而来了。那怎么办呢?永远记住你是独特而宝贵的,所以遇到各样的贬损时,你自己要知道那不是真的,你是有价值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但是你可以探索与发现,这正是为什么你需要不断学习。你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相信你不是考试机器。你要为探索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学习!也就是你的学习目的要更加认识自己,挖掘你的潜能,明白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做什么,因为你的独特性不容替代,你一定能做出别人无法替代的事情!你要找到那个本应该属于你的人生轨迹,尽量不要偏离你生来就应有的精彩人生。寻找独属于你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生价值,愿意看到和帮助别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独特性实现其自身的人生意义!Bestfit(最佳配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由此培养的也是人生最基础的软实力——自信。我们从智博后面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精彩的进步中,可以了解:因为具备了这项软实力,智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什么才是符合自己个性的Bestfit(最佳配搭)。他也同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东西即使再好,但只要不适合自己,就应该坚决放弃。他后来选择上最便宜的大学,找工作,上哈佛商学院,多次放弃“绿卡”机会……遇到过很多次艰难的选择,他每次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最好的决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家长们为什么不愿意放手?为什么不给孩子报课外学习班就会心慌?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别人没有的优势——那些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总以为孩子如果不上培优班,不上重点中小学,不精心培养,就永远别想具备竞争力!只有越来越多于智博这样真实的例子,才能让他们逐渐清醒,安静下慌乱茫然的心,为自己孩子量身打造、让孩子自主成长的成功路径。智博就是这样在放养中,意外地明白了他自己的独特性,并逐渐因为自己的独特而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宝贵,从而建立起了坚实的自信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性,都希望自己酷,智博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独特性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才能避免在眼花缭乱的人生路上迷失,犯悔恨终身的错误。同时,明白了别人也是独特的,尊重别人的个性,才能交到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亲密朋友,成为真正有实力(软实力+硬实力)的国际化人才!运动魅力圆了球星梦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迷,其中篮球最令我痴迷。记得1996年从电视里看到迈克尔?乔丹的一记反向运球,先是晃倒了布莱因?拉赛尔,接着一个精确的中投使公牛队赢得了又一个总冠军。自那以后,我便开始对NBA着了迷。后来,王治郅、姚明、巴特尔和薛玉洋等中国球员先后加盟或被选入NBA,我也成为他们忠诚的拥护者。来美国之前,所有交流学生都要先通过英语面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对美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在面试前,我带上了平时收藏的NBA球星卡,在考官问完一般问题后,我便如数家珍地与美国考官聊上了我的这些收藏品。考官还很高兴地告诉我,她是太阳队的球迷。我当时顺利通过了面试,或许这些球星卡也帮了我的大忙。我这么喜爱篮球,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篮球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中国篮球的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就是赢不了美国队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人种的区别吗?来到美国后,我才慢慢找到了答案:美国篮球的基础实在太深厚了。在美国,家家户户的车库墙上都会装上一个篮筐。地方大一点的家庭,甚至会修有三分线、三秒区的半个篮球场。美国小孩从小就接受篮球训练。他们接受的训练可不是像国内的体校那种不读书只打球的训练。没有上学的或者说四五岁的小孩总是在周末,由爸爸、妈妈带领着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玩球。上学的孩子一般可以参加学校的篮球试训。打得好的,可以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并代表学校与外校比赛;稍微差点的,可以在学校二队或俱乐部队继续磨炼。如果水平在二队或俱乐部队里突出,那么还可以升入一队代表学校去参赛。总之,只要你想打球,就一定有机会。在美国,不仅有知名的NBA联赛,连中学和大学都有不同级别的联赛。高水平的非职业联赛可算是美国大学联赛(NCAA),它的发展历史比NBA还长。每所大学都会选出15人左右的代表队来代表本校参赛。大学校队的球员必须是在校学生,且GPA必须保持在2.5分或以上水平,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大学联赛。别小瞧NCAA,NBA所有球员除了从别国转会来的,都是从大学校队18岁以上的球员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大学选手又都是从中学联赛中脱颖而出的。在国内,我的体育成绩虽然出色,但“球星”这个头衔是我连想都没想过的。哪知在世界体育头号大国——美国,我竟有机会获此殊荣。密歇尔高中虽小,但它每年也同样有机会参加同等级别的高中篮球联赛。1998年8月,当我刚进入密歇尔高中读书时,学校篮球队的4名主力刚好在当年夏天同时毕业了,于是球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就这样,我得到了在校队打球的机会。教练在训练时对我们全队10个人说,他“不知道”谁是去年的主力,只知道今年谁练得最苦谁就是主力。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希望,因为教练选拔主力是看谁从现在起练得最认真、最卖力气,而不看国籍和原来的实力,作为小镇唯一的一名中国新生也同样有机会!我非常渴望自己能成为主力,并且作为这里唯一的中国人,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了解中国,为中国人争光!这个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去努力训练,多流汗多付出,目标——主力位置!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抓住了这次机会,一举成为密歇尔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位首发外援。做主力的感受令我终身难忘,也让我感到之前的艰辛付出实在是值得的。每次主场比赛,正式开赛前,主持人会向全场观众介绍首发球员。这时,主持人总会故意拖着长声念我的名字:“4号,6尺1寸,高三学生,来自中国的智博——于……!”我便从场边一跃而出,像憋了很久,一下子被放出的公牛犊那样,奔跑到球场中央向全场观众致意。全场观众也整齐地喊着专门为我设计的加油口号:“于!于!于!于!”我的姓与英语里的“you”(你)很相似,所以,小镇的观众们就既顺口又带劲地喊着我的姓来为我加油、助威!比赛中,无论我得分、抢到篮板还是断到球,观众们总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我掌声和鼓励。每当我作为主力进场比赛,在全场热烈的助威声中,我总感到自己的血液都被蒸腾起来,我感觉自己比平时跳得还要高,跑得还要快,我真恨不得以200%的能力来回报观众,300%的水平来代表中国。在球场上的每一刻,我们每个球员的球技、体能、心理素质和与同伴的团队配搭能力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和锻炼机会呀!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每场激烈的比赛结束后,两队球员无论输赢,均会列队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并向观众表示谢意。这看上去十分简单的结束规则,在我看来却不这么简单。在前几场比赛中,得胜心切的我有时候真的“杀”红了眼,在赢球的时候,往往欣喜若狂,只想快快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很容易把对手抛在脑后;而输球时,心情有时非常沮丧,恨不得马上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特别是打主场时,若是输了,觉得实在有愧于观众的热情。但比赛规则要求双方球员在比赛结束后,必须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这样的过程能令我马上从刚才激烈的比赛中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比赛,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我们或是对手都应该得到尊重,缺了哪一方,这个比赛都无法进行,若没有观众的参与,这样的比赛也无法延续。所以与对方握手以示尊重,向观众表示感谢不仅是礼仪,也切实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并且赛后能够受到对手和观众的尊重,也是一种胜利。98/99赛季,在11个参赛队中,我们队获得了联赛第三名的成绩,虽然与季后赛失之交臂,但我们尽力了!整个赛季的二十几场正规比赛,让我学到了篮球和篮球以外太多太多的东西,这些收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不夸张地说,连比赛中的遗憾和不足也可以是收获,当这些遗憾和不足能成为我个人今后的成长方向时,岂不反而成为我奋进的动力?所以对我自身成长而言,参与比赛的过程远比其结果更重要。更令我大受鼓舞的是,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嘉奖:在赛季后的答谢宴会上,我获得了由队友们和教练们选出的本赛季进步最快奖,那也是我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受女生欢迎的男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