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号中南大学篮球队是不是去马王堆一号参观啦

土木院骄傲之---刘佳琪(摘自中南大学新闻网)
【个人简介】刘佳琪,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土木工程学院天佑0901班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大赛三等奖、湖南省数学竞赛二等奖、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三等奖、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优秀奖及二等奖、中南大学第四届英语全能大赛二等奖、中南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曾获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比亚迪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团干&等。&我叫刘佳琪,今年大三,来自中南大学人数第二大院&&土木工程学院,仅我们土木工程系就有507人。我想问问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土木的男女比例是多少?答案是8:1。作为这稀缺的&1&,和所有女孩子一样,我也喜欢逛街,喜欢八卦,喜欢看偶像剧;会敏感,会脆弱,也会不知所措。但是在梦想面前,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个女生:男生能做的,我也努力去做;生活与学习的各种艰辛,我也通通照单全收。也许就是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儿,让我不轻易服输,不轻易放弃,这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让我有了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人们对女孩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似乎我们女生总是要与&弱不禁风&之类的词语相连。我不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但我是个不愿意向世俗妥协的女孩。从军训的时候开始,我就暗自下决心要荣归桑梓。穿上军装的我,忘记了自己是个女生。我不会在太阳暴晒时躲在阴凉处休息,也不会在伤痛时退到一旁抹泪。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而我体内的水,我只会允许它们从汗腺中离开。中午,寝室里疲惫的呼吸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还在对着镜子不断地练习摆臂和踢腿;顶着太阳站军姿的时候,我脑袋里始终一遍又一遍的回想着踢正步的各个要点;记得中学课本里有首诗叫做《把牢底坐穿》,我当时的目标就叫做&把鞋底磨穿&&&终于,在阅兵的那一天,我光荣地站在方阵的最前方,作为标兵第一个向主席台,向五星红旗高高地举起了我的右手。军训结束之后,我仍然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那么一段日子,我每天自习到晚上十点,然后到操场上整整跑上八圈,再汗流浃背、痛痛快快地回去。人们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练长跑的过程中,我也若有所感、有所悟:其实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就像一次漫漫长跑,总是在重复着一些周而复始的东西,没有捷径,也没有技巧。会无聊,会枯燥,也会疲乏。但是,只要耐住寂寞,坚持到底,总会迎来胜利的终点线。大家别看我生得瘦,但我立定跳远可以跳到两米三,可以用三分钟跑完八百米,用十三分钟跑完三千米,就算按男生的标准也差强人意了吧。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和物理并不怎么理想,曾经我以为自己不是个学理工科的料,连高中班主任也十分诧异我为什么会选择了土木这个专业。许多人都说,男生有天生的理性思维,女生则比较适合学外语、中文之类的文科科目。但知难而退可不是我的作风,于是,我忘记了自己是个女生,这样一来,我就没资格愁,没资格赖,没资格不承担。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一暑假的时候,为了准备开学初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数学竞赛和天佑班入学考试,我每天依旧背着书包混到家门口的大学里蹭他们的自习室。谁知道这所大学多媒体设备丢的怕了,门禁相当严,进门的时候,保安直勾勾的盯着我,好像我没有校园卡似的,于是我也直勾勾的盯着他,好像我有校园卡似的。后来事情&败露&了,进不去了,我还是大费周折贴牛皮癣小广告借了一张校园卡,从此便理直气壮的进进出出了。开学以后我又要实习、又当了10级的班导师,忙得不可开交,多亏了暑假里起&保温&作用的自习,我最终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顺利地成为了土木院精英班&&詹天佑班的一员。并在湖南省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奖,但对于一个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晚安我对你说
打包带走?(?)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中南大学是哪几所学校组成的?_百度知道
中南大学是哪几所学校组成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成,中南工业原来属于教育部直属大学,其中采矿,校长黄伯云的飞机刹车副碳材料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湘雅医学院、粉末冶金、材料等专业相当厉害都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沙铁道学院铁道部直属,当时很小的一个学院,步行30分可以转这个校一圈,但有3位院士,湘雅医学院也非常不错,但不甚了解。合并后,实力越来越强,道桥隧都很厉害,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三一重工老总梁稳根都出自这里,依山(岳麓山)傍水(湘江),相当于袁隆平一样的奖项,前段时间大四本科生刘路(笔名刘嘉忆)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2000年由中南工业大学
采纳率:36%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20位,是一所发展前景很好的大学2000年的时候由中南工业大学、湘雅医学院、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成,校长黄伯云。近日大三本科生刘嘉忆(又名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
中南工业大学、铁道学院、湘雅医学院、、目前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么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南大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马王堆什么时候出土的_百度知道
马王堆什么时候出土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据说发掘时,棺中还有水果,看上去与新鲜的一样,但不久这些水果就化为水。墓主人叫辛追;是汉代长沙王利苍的妻子,后来在附近发掘岀利苍的墓,墓中有刻有“长沙王之印”与“利苍”的印。利苍夫妇的身份被证实。“马王堆女尸”应该是一个很重量级的历史文物。
采纳率:54%
来自团队:
12万多字。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形体完整,全身润泽,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共有28种书籍,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愈2100多年,体态生动,活灵活现。经整理。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帛书等珍品,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外国友人誉此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墓的出土文物中,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湘西侗家仍然流行喝苦茶的风俗习惯。因此从中不难窥出。还有彩俑、乐器,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纹饰华丽,光泽如新,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有绢、绮、罗、纱、锦等,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兵器、印章,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500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而且还从竹简菜单上(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一份菜单)发现了用茶做成的食品――苦羹(茶羹)。而且直到现在,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不仅保存了2000多年前的茶叶。有一件素纱样衣。出土的帛画:楚地独特的茯砖茶不但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传统。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1972年至1974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在省博物馆院内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利苍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经发掘,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和极具科学,成为197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而闻名。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临浏阳河,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发现和发掘的过程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图集(19张)  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在淤泥的覆盖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样。  就在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漆器,打开盖子,在场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侯良回忆说,那天盖子揭开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北京来的王予予喊:“哎呀,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上来看这稀奇的事,他怕挤坏了,慢慢端到中间赶快去照相,就这么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马上送回来时,哎,没有了,变成一锅汤了!  马王堆出土莲藕片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呢?这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思索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琳琅满目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取出墓坑,最后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栖身之所。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  装藕片的容器云纹漆鼎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个字,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而地方志里关于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墓的说法是错误的。  出土文物(3张)  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  马王堆汉墓的彩绘漆棺  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00多年。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汉墓遗址  墓主人的历史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编辑本段内部结构  墓葬形制  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丘,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1号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长19.5米, 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填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1万多斤,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1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外两座墓,特别是 2号墓,则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较差。  棺椁结构  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1号墓的庞大椁室和4 层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约用木材52立方米。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下置垫木和两层底板,再树4块壁板和4块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 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3号墓的椁室南边箱多一纵梁。套棺3层,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装饰,内棺则在加帛束之后满贴以绒圈锦为边饰的绣品。 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来,结构和 1、3号墓有所不同,椁内置2层棺。  女尸及其衣衾  1号墓的女尸经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  马王堆汉墓中的不腐女尸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1]中是十分罕见的。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而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中发现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让这位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妇人撒手西寰。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  辛追原貌复原蜡像  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  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  编辑本段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女尸  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  漆器  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帛画  主条目: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因为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马王堆帛书  主条目:马王堆帛书  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    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编辑本段随葬器物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遣策”竹简  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1  马王堆一号墓遣册(33张)  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 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1号墓“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顺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简(16张)  (包括禽、蛋和鱼类),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但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简文所载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3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彩绘帛画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  彩绘帛画  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认为,“遣策”简文中的“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这种帛画。两墓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3号墓棺房悬挂的帛画,西壁保存较好,长2.12米,宽0.94米,绘车马仪仗图像,画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几百匹马和数十辆车;东壁的帛画残破严重,所绘似为墓主生活场面。  纺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诸子:  《老子》甲本([2]附佚书3篇)、《老子》乙本 《九主图》、《皇帝书》、  兵书:  《刑德》甲、乙、丙3种  数术: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  方术:  《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  地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其中发现的甲、乙本《老子》,为我们现在所见最古的版本;发现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医书.预计在2012年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内容.  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乐器  瑟[3],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编辑本段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保护  “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搬迁到新的陈列大楼,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女尸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目前,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  尽管如此,“体检报告”还表示了一些担忧。罗学港教授对记者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将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现在还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将来的1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防止骨组织脱钙、防止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等,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  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在淤泥的覆盖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样。  就在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漆器,打开盖子,在场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侯良回忆说,那天盖子揭开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北京来的王予予喊:“哎呀,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上来看这稀奇的事,他怕挤坏了,慢慢端到中间赶快去照相,就这么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马上送回来时,哎,没有了,变成一锅汤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呢?这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思索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琳琅满目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取出墓坑,最后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栖身之所。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参考资料:
1972年至1974年
1972年至1974年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马王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王堆一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