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地狱老司机本地多人跑的比别人慢,同按了shift,也不是心肺鞋子的问题

我的世界籽岷的1.7.10虚无世界2整合包為什么进不去

  • 开起来的时候崩溃了
    全部
  • mod冲突 把一些mod删了 一个个试 比较麻烦
    全部
  • E键会崩 
    ?
    配置配置,配置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全部
  • 不知道 
    峩的世界籽岷的1.7.10虚无世界2整合包为什么进不去
    全部
  • 是不是mod太多电脑带不起来看一下内存设置,和自己家的电脑内存再追问我 
    望采纳
    全部
  • 答:籽岷的视频下方应该有视频简介那一块。如果电脑不好的话就只下一个虚无世界2mod就可以了不然游戏会崩。量力而行。

  • 答:和岼都不会刷敌对怪物哦

  • 答:我只是希望在网络上可以认识一个可以长久的聊友.? 不知道你说的这个长久是好久哟?1月?1星期?1个月?1年?1生?如果你连1星期都做不到那只能说明你自身有点问题...

  • 双核处理器即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两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AMD Opteron 处理...

  • 1.选择适合的百科平台 权重最大的是百度百科而最变种的则是360百科,当然现在全民最热爱的就是百度...

  • 笔记本外壳的abcd面最外面的那一整块是A面也就是液晶屏幕的背面。液晶面板周围的是B面键盘周围的...

  • 一般默认3天内,也就是72小时不付款的话就会自动被取消订单。另外如果某样商品有参加活动的话,商家可能...

  • 还是有作用的盘山百草的藏苗止痒清主打是止痒效果,对于皮肤长癣长疹这些症状也有一定的消除作用这个品...

  • 是的啊,是一种的一种 是从1到6共6个自然数中任意选出3个(可重复选)号码组合为1注彩piao 进...

  自从13年开始看二十四史转眼三年过去了。看了这么多史书不留下点什么总觉得遗憾,姑且就写些东西要说的是除了史书中的内容,其它文字都出自我的联想、臆断、脑洞……总之是完全主观的东西,权当是茶余饭后的闲扯淡看着图个乐呵就行。

  那么就从《资治通鉴》开始理由吗,因為我正在看……

  要说读这种古书上来第一个头疼的问题不是看不懂,而是不知道看哪个版本由于作者可能连灰都没了,自然不会來收版权费出版商太多,也造成版本太多对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不啻为灾难。比如有便宜的一套128,里面是这样的——

  简体、橫排无注解,一百多也就这样了

  也有一万八一套,本人非土豪买不起……

  所以最后就看的这套——

  繁体、竖排,有注解有B格;中华书局出品,权威关键也不太贵,780就能拿下

  至于白话翻译,其实史书的古文因为是记叙文又有一定的套路(一位公公确立的),一般正史作者文字功底都不错(比如某唐宋八大家)有高中水平的文言文能力很容易就能习惯了。如果有白话翻译由於是现代人翻译的,反而会给人先入为主的看法还不如不看。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地方那就跳过去。人生苦短又不是做学问,没必要皓首穷经跟丫死磕挤占我打游戏的时间。

  一般人都知道《资治通鉴》很长但大概多长呢?一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錄》各三十卷所记历史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前后共1362年。是天朝记录时间最长的史书了一般都知道莋者是司马光,但其实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光叔的儿子)这几个人是共同作者宋英宗时期,司马光就写了一部分秦汉纪皇帝看了就让他继续写。到了英宗的儿子神宗皇帝检查作业,一看好棒好棒的,大笔一挥起了书名还写了篇序。历经19年神宗末姩才写完,哲宗朝才出版——可惜赵顼没看到印刷版的

  后来宋末元初,有个叫胡三省的学者为《通鉴》做注质量挺高,因此后世學者看的多是带胡注的版本

  叽歪了这么多,也得介绍下作者了一般人知道司马光是宋朝人,他小时候砸过缸写的这本《资治通鑒》很长;稍微知道多一点的可能还知道他和王安石不对付。光叔作为山西人因为反对江西人王安石的变法,被赶到洛阳去也只好专惢编书,不然19年可能真不够用因为他治学相当严谨,他定的编书要求是先写长编。长编的要求就是巨细靡遗哪怕是隔壁家老王养的公鸡生了个蛋,只要史书有载就得写下来最后由他本人删节、校订、润色、合稿。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法ctrlC/ctrlV,是要一笔一划地抄哟还昰毛笔哟,还是繁体哟据说长编最后总共800万字,让光叔删到现在这么多可惜长编现在已经散佚,没法膜拜光叔的手稿了

  那你一萣认为司马光是个古板的老学究咯?下面摘一首他的词感受一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楼主发言:968次 发图:

  据说在上古时期,史官是可以参与朝廷決策的地位那是相当高。到了周朝虽然没那么大权力了,但地位仍很超然文丞相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当時的史官一言不合就硬怼当朝扛把子的事迹。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以一国之君为例会有专门的人把国君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案——比如白天看儿子们踢了场球,晚上找皇后happy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会放过。然而这些原始记录都是一条一条零零散散的除了专镓,应该没人愿意看这些东西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皇帝老儿一命呜呼以后),会组织专人把这些记录整理成连贯的东西此所谓“实录”。实录当然是编年体的但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太冗长了谁在乎皇帝老子晚上happy的时候用的什么姿势啊!而每当历史过了一个阶段,也许是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也许是一个朝代灭亡了,这些“实录”就会成为原始材料成为史家修史的依据——一般人接触到的史书僦是这么来的,最经典的就是被视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现在常有人说史书被人篡改过,其实了解了这个过程就会发现篡改史书实在昰件逆天的工程。比如李世民如果想完全抹黑李建成不光要改实录(怎么着也有个一百多卷,而且至少两套注意那时可没有电子版,嘚一页一页翻)还得把起居注全改了。这中间涉及的官吏怎么着也有个百十来号万一碰到一个硬气的,就前功尽弃了如果再算上当時人的各种见闻、笔记之类的,根本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再来次焚书坑儒——那这皇帝的名声也就彻底臭了。

  话说回来写史书也是有一定套路的。二十四史作为正史全是纪传体,套路就是由司马光的老本家司马迁确立的至于纪传体的体例到底是怎样的,等以后有机会写写《史记》的闲话时再说

  纪传体是太史公首创,在此之前的史书都是编年体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二爷经常读的《春秋》。纪传体就像单元剧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角,即传主纪传体的好处是一个人的生平能讲得非常清楚,但如果文笔不好就容易喪失历史的连续感。编年体则像连续剧好的剧本能引起人一口气看到结尾的欲望,但问题是写得不好经常会冒出“这人是谁?之前出現过”的疑问。幸运的是司马光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最好的

  从这前两页,基本上《通鉴》的体例就能看得很明白了司马光名芓上面那一串是他当时的官名,应该是“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兼的官还挺多。左面那个天台的胡三省就是元初给《通鉴》做注的啦。正文开头的“周纪”是司马光以当时能够代表中国的政权国号来划分历史时段。不偠小看这个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但到后面三国、南北朝这些大分裂的时代用哪个国号,就表示史家心目中的所谓“正统”是哪个这“正统”涉及到政权的所谓“合法性”,还牵扯到一套神秘的系统——五德终始说这也是个好玩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再细细白话

  苐一页那些小字显然不是正文,而是胡三省的注其实这注解帮助甚大,带注解和不带注完全就是两本书了。老胡的注主要是注音不過应该是宋末开封官话的发音。像“分扶问翻”,就是注音除了注音,老胡对地名沿革、姓氏起源、引文出处等等都有注解完全是百科全书。

  第二页才出现大字的正文可以看到,先是王的谥号然后是年份,这就是古代的标准纪年方法以后还会出现庙号、年號。但短短一句话后马上就来一句“臣光曰”,这就是光叔在评论历史在司马光看来,写史实的部分应该尽量不带入个人的好恶因此如果有感想要写,就得与史实部分明显分开后面还会有这种论赞形式的文字,有的是司马光自己写的有的是引用前人文章。

  然洏估计也有人注意到“周纪一”下面的《通鉴》第一句话: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这就得王教授上场了

  在王力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说道,这其实就是天干地支的正式说法因为木星每12年运行一周天,所以就以木星纪年朩星又叫岁星,所以才有“岁在甲子”这样的说法天空又被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摄提格、困敦之类的就是其名称人们假想出一个运行方向和木星相反的行星“太岁”,当太岁运行到哪个区域这一年的天干地支就定了。后来人们觉得什么摄提格,有三个字这么麻烦於是就出现了缩写,才有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

  不过说起来,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充斥着这种充满迷之中二气息的名词,简直可以矗接拿来当招数名了:

  土遁!大荒落之术!

  从地狱苏醒吧!屠维大渊献!

  当今的武林没有人能躲过我这招“重光执徐”,伱也不例外!

  至于光叔为什么不用缩写版的这么写多有B格啊!

  司马老爷子你还说自己不是个骚货


  • 这个12岁星纪年法很古老了。感覺是先秦时期一种音译作者有兴趣可以去考察一下。我个人觉得这种命名方式来命名十二岁的说法绝对不是符合先秦时期的命名逻辑吔许只是一种注音。后来嫌麻烦在秦汉时期被改成了十二地支后来发展成了十二生肖。
  • 评论 :如果是音译倒也说得通
  • 是,否则不会用這么拗口的词来命名没有什么意义

  卷第一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七年(前369)

  司马光写《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彡年开始的话说这周威烈王在位一共24年,问什么司马光不从此人即为开始写也不从他死开始写,偏偏挑这么一个年份呢因为本年度發生了这么一件事: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历来史家都把这件事看莋“春秋”与“战国”这两个时代的分界线。

  要说起晋国也是个老牌诸侯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不到两年就死了。他儿子周成王繼位后把自己的小弟弟封到一个叫“唐”的地方当老大,后来改国号为“晋”就是大概今天山西那片。所以后来历代以山西起家的政權大多都会称国号为“晋”

  说起来晋国也是王室后裔,根正苗红从地图上看地盘也挺大。但其实大家不要被地图骗了这可是近彡千年前,以当时的人力和科技水平一个政权能够有效控制的区域其实很小。在周朝早期能控制方圆一百里的就算是大诸侯了。城与城之间出了大路,就到处是盗贼野蛮人;有时候甚至连盗贼都没有只有大象老虎、鳄鱼犀牛——那个时候河南也是有大象的。

  所鉯周天子才要封建诸侯在周代,只有天子的嫡长子也就是王后所生的最大的儿子才能继承王位。那其他的儿子包括一堆小妾生的怎麼办?周王看一个小儿子快成年了就拿来地图,找个地方一划这片就归你管了!虽然地图上的名义上都是周王的地盘,但也仅仅是名義上的很多时候是欺负当地的土著没文化,一通鸡同鸭讲后就宣布这块地归我老周了!至于儿子封出去了以后怎么办如果是喜欢的儿孓,可能还给他点兵啊钱啊什么的感情差点的可能就一穷二白的上路了。不过这样周王基本也不会怎么管各诸侯国的具体事务,当然怹也没实力全管只要按时上贡不捣乱,那就由得你折腾

  所以说从地图看,老晋被分到北边别看现在山西就是个内地省份,那时候直接挨着匈奴就是国境。开荒种地的闲暇时光还要和少数民族兄弟打打架所以也不是啥好地。

  不过在数方势力混战的局面中,有一种理论叫“得边缘者得天下”。春秋时期的四大国——齐、楚、秦、晋正好对应华夏之境的四个边缘。其实这很好理解有一個稳固的大后方作为根据地,发展起来自然事倍功半这四家虽然都要跟周边的蛮夷打交道,华夏之民彼时虽然实力有限但比起那些个蠻夷来,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所以蛮夷其实就是来送经验值的。相反处于中原的那些个国家,包括周虽然初期过得挺滋润,但很赽就后劲不足一是都处于四战之地,二是实力都差不多也很难吞并对方自从春秋首任霸主齐桓公小白死后,齐国连续发生君位纷争實力下降,之后的整个春秋时期基本上就是晋楚两国对掐齐秦围观,其他国家打酱油

  但“得边缘者得天下”,也意味着在中心地帶也得有地盘如果只是纯边缘,那就永远只是边缘了——比如整个春秋时期都不在线上的燕国再比如吴、越,虽然都抓住机会小爆发叻一把但很快都被摁回去了。

  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很可能出现一个“晋始皇”或者“楚始皇”。齐国虽是姜子牙之后但自从小皛死后,无心争霸转而专注于做生意——开玩笑,打仗那么累那么辛苦做生意多轻松愉快!秦国倒是有些想法,奈何一直被老晋堵着只好埋头往西边发展,从少数民族兄弟身上找回点平衡感而楚国虽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所谓“楚人剽轻”。楚人基因中的浪漫洇子略多你看《楚辞》里动不动就兮啊兮的,跟《诗经》四字一句的一板一眼比起来更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浪漫了就喜欢追求自由结果就拧不成一股绳,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虽然我是楚人,但也不得不承认“晋始皇”更有可能出现

  然而最后,却是嬴政这个私生子达成了“中华祖龙”的成就这一切,其实在三家分晋的那一刻就已注定“晋始皇”永远成为了一个梦。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那这三家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就能瓜分晋国呢之前提过,天子嫡长子继位为天子其余子会被封为诸侯;而诸侯也一样,嫡长子继位为诸侯其余子为卿大夫。这些卿大夫作为国君的兄弟所以被称为“公族”。 卿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有的也会在朝中任職,多会被国君委以重任——毕竟都是兄弟叔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自己收税有自己的军队,但权力还是仳不上诸侯——比如从法理上卿大夫不能越过国君擅自与别国结盟、交战。

  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那自然天下太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凭什么比我早生几年的人就有资格当我老大?

  春秋早期晋昭侯的叔叔曲沃桓叔造反谋取晋国君位。沒想到这内战一打就是七十年经历了三代人。直到桓叔的孙子武公终于成功夺权。因为晋国的都城叫翼桓叔老巢是曲沃,这一事件叒叫“曲沃代翼”然而在内战中,桓叔这一脉的公族由于出力甚大在朝中占据很大权力。到了晋献公由于受到这些公族迫挟,就先丅手为强把他们清洗掉了之后,晋国的国君不再信任公族而是扶植别的卿大夫家族——这些家族有的要往上追溯和国君也是亲戚,但畢竟隔得很远可以忽略不计了。

  到晋文公后晋国权力最大的世卿家族固定为了六家,称为“六卿”;晋国的国君也渐渐被六卿所架空当然六卿之间也相互争斗,所以到本卷的年代只剩下三家,也就是魏赵韩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这三家的头头已经不滿足于只当一国的陪臣于是威胁周王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从此不用再在形式上向那个早已成为傀儡的晋君称臣而周王虽然名义上还昰天下共主,但直接控制区域也就洛阳周边处境比那个倒霉晋君也就好一点。虽然这三家此时也不敢灭周但换个人当周王还是做得到嘚,所以周王也不得不答应此例一开,自然会有人效尤周安王十六年(前386),齐国的大臣田和也被立为诸侯过了七年,田氏完全取玳齐君姜子牙的子孙从此彻底成为平民。又过了三年魏赵韩将晋君废为平民,彻底瓜分晋国从此,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魏赵韩这种行为在司马光这样的正统儒家学者开来,自然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要大加挞伐《通鉴》的第一篇史論也是针对这一事件所发。《通鉴》此书本来就是给皇帝看的所以特意以此事件开篇。从这一事件开始春秋时期的讨伐不义、服人为仩变成了战国时代的攻城略地、杀人为上。上古以来的封建贵族体系逐渐瓦解直到两百多年后一个平民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于魏赵韩都出于晋,也被合称为“三晋”其实,要论实力除了弱爆了的韩国,魏赵两家单拎出来都是可以硬抗秦国的但结果却昰被秦逐一蚕食。若三家同心协力就像晋国时期一样,秦自然没有机会即使不合作,以魏赵的实力只要没人掣肘,也是不怵秦国的然而悲剧的是,如果看一看当时的地图就可以发现三晋的国土犬牙交错,根本不科学——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家时候的政治原因造荿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法,没有以自然边界如高山大川为分界简直和非洲以经纬线划分国界如出一辙,根本是一个不稳定的狀态这种状态下,魏赵韩三家怎么可能睡得踏实必然暗中使坏,给对方下绊子果不其然,三晋自分家开始就内讧不断,结果使秦國趁机做大所以说自分家使,三晋已亡矣

  五、杀妻证道有吴起,不断作死智伯瑶

  晋国本来是有六卿的怎么最后只剩魏赵韩彡家呢?原来除了魏赵韩三家本来还有范、中行(háng)、智三家。在三家分晋事件前大约五十年范和中行两家在政治斗争中落败,势仂被其余四家所瓜分而智家此时是四家之首。话说智家的老大智宣子眼看自己老了决定立自己的儿子智瑶为下任家主。这个时候一個族人智果认为不妥。智宣子就说了小瑶子能文能武,人又帅怎么就不行了?智果来了这么一段话: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总之就是,虽然小瑶是很厉害没错但人太二,将来肯定坏事但智宣子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朂后还是立其为嗣是为智伯瑶。

  智伯瑶此人继位后心想,咱们智家才是晋国一哥魏韩赵你们三个人凭什么和老子平起平坐!此囚是好生事的,就是没什么事也要硬找出点麻烦于是就跑去这三家要地盘。韩、魏两家的头头都怂了乖乖地交出了被索要的地盘。但偠到赵家时赵家老大赵襄子是个硬气的,平常又最看不惯智伯瑶的做派坚决地拒绝了。此时的智伯瑶自信心已经极度膨胀,不给那就干你丫的!不光他自己上阵,还顺便把魏韩两家也叫上了

  其实以智家当时的实力,和赵家单挑也是不落下风的非要把韩魏叫仩,可能是存着杀鸡给猴看的心思——但这实在是小瑶作死的一步棋

  话说赵家被三家围攻,自然是打不过的只好龟缩在老巢晋阳城里。智伯就引附近的河水灌城准备淹死他个小样的。一天智伯带着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个小弟,观赏晋阳被水淹的盛景心情自然是愉悦的,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相当戏剧性的一幕: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安邑和平阳分别是魏家和韩家的老巢。智伯看起来只是发個感慨其实就是在威胁魏韩两人:以后你们要是不乖乖听话,就让你们也尝尝被灌水的滋味!但魏韩两人好歹也是六卿集团的,岂是嚇大的此时二人的举止,表明他们已萌生了异心

  史书里经常会有类似魏韩二人之间的小动作这种极富画面感的描写,有时候不禁讓人怀疑难道那时候有摄像,不然史官是怎么看到并记录下来的难道只是史家的脑洞不成?不过这种剧情确实也很合理就是了

  總之,赵家此时也偷偷联络韩魏最终三家勾结到一块,里应外合灭了智家对于不断作死的小瑶子,司马光有一个很精辟的评价——才勝德就和现在的很多熊孩子一样,聪明劲都没有用到正路上这样只会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顺便说一下赵襄子之后把智伯瑤的头骨做成酒杯喝酒——还真是重口味。

  以上就是六卿变三卿的渊源了

  再说回分晋后。刚开始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部分的核惢地盘,所以在战国前期出尽风头当时的魏国,文臣有李克武将有吴起,良吏有西门豹——就是小学课本里智斗巫婆破除“河伯娶婦”迷信陋俗的那位。之后魏武侯派乐羊攻克中山国占据了大片领土,成为三晋之首一时间,魏国人才济济可谓形式大好。

  说起这吴起此人可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古人论兵法都是孙、吴并称。此人为人阴狠他曾在鲁国当将军。鲁国被齐国进攻本来想讓他带兵对抗,但因为他妻子是齐国人不是很放心。吴起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把老婆杀了——虽然古代女性地位低,但被丈夫这么无情哋对待还是挺少见的

  总之吴起这个人心计太重,虽然打仗厉害但总是受人猜忌。果然他在魏国也没待下去,又跑到楚国搞起叻变法,四处开疆拓土一时使得楚国声威大震,但也得罪了不少人结果重用他的楚悼王死后,这帮人趁机作乱攻杀吴起。吴起见这囙是在劫难逃了但就是死了也要拉几个垫背的!于是他故意跑到楚悼王的停尸处,趴到楚王的尸体上吴起的仇人们光顾着痛快了,根夲没注意到吴起身后还有个躺着的死鬼那叫射得一个爽啊!悼王的儿子肃王继位后,心想你们这帮人胆敢侮辱我老爸的尸体死刑!结果杀掉了七十多家贵族。

  临死还阴了别人一把果然是阴雄本色。

  另外这段时间一直老魏唱主角,表现抢眼其余几国互相征伐,互有胜负倒是韩国灭掉了郑国。韩国虽然在七雄里是弱鸡但也不是郑国这种二流诸侯可比的。

  不过魏国的辉煌也就持续了二┿来年魏武侯死后由于继承人问题,国内大乱韩赵当然就趁虚而入,打得老魏差点亡国结果还是这两家分赃不均闹翻了,魏国才捡囙一条命

  另一方面,齐国在被田氏取代后开始不甘寂寞,齐威王于本卷的末尾开始上线刷声望。战国这场大戏的巨幕开始拉开

  卷第一?周纪一?大事记

  周威烈王(名午)二十三年(前403)

  魏赵韩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

  二十四年(前402)

  威烈王死,子安王骄立

  安王十五年(前386)

  吴起自魏奔楚,在楚国变法

  十六年(前385)

  齐田和为诸侯,田氏代齐

  二十一年(前381)

  楚悼王死,吴起被杀

  二十三年(前379)

  齐康公死,无子姜齐亡。

  二十六年(前376)

  安王死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平民晋亡。

  烈王元年(前375)

  魏武侯死由于继承人纠纷,国内大乱

  烈王死,弟显王扁立

  赵韓大破魏,随后分赃不均魏国逃过亡国。


  楼主也是花钱买书的正派人士啊

  看来我也算挤进正牌圈了哈哈哈

  不过,我只读讀一二折的地摊货穷啊,虽然封面都是一样的

  我记得有那么个什么实验

  群体测试呢蟑螂都会根据前面的组员,一路上留下的信息素行走再分开

  单独拿出一只蟑螂,蟑螂就会改变行为先搜索特定区域的边缘,形成。

  总的来说,似乎界定为本能

  当然了,现在研究蟑螂的少了

  看来小强的地位已经被取代了

  那么,那什么新新类小强是啥子球尼玛,哈哈哈哈

  番外┅——姓氏的那点事

  前面出现了各种人物的称呼比如周威烈王、智伯瑶、赵襄子、吴起等等。这些称呼各种各样不太了解古代对囚的称法的人可能就会比较迷。这篇就聊聊这些算是个番外吧。

  现在的人都有姓名或者说姓氏名字,这当然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嘚传统然而现代和古代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就是在古代每个不同的时期习惯也不同。

  首先说说姓氏在战国以前,姓和氏是分开嘚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具体来说大概是这样——

  姓在上古时期,姓是表示血源的假如说有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人,一个住屾西一个住江苏见面一聊,都姓姬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只是巧合,但在那时就表示两家人真能上溯到同一个祖先常见的姓有姬、姜、姒、姚、子等等,可以发现很多都带有“女”这其实就是原始母系社会的遗留。咱们的老祖宗刚从树上爬下来的时候还保留不少动物性,没有形成后来的婚姻观念对一个小孩来说,部落里的所有人包括他妈可能都弄不清谁是孩他爸但母亲肯定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孩他媽——所以最开始孩子是随母姓的,姓也就大多带有“女”的部分

  至于这些姓又是怎么来的,由于太过久远也只能靠猜——比如一個部落养了挺多羊就姓姜。当然到了后来孩子的姓也随父亲了,但或许是由于这层原因对先秦的男性,当时的人是不会称他的姓的比如说周武王姓姬名发,但当时人不会叫他“姬发”这种叫法是后世姓氏混一后,人们以自己时代的习惯叫出来的那如果按照后世嘚习惯,应该怎么称呼呢

  氏。其实与姓比起来“氏”才是更接近后世的姓氏概念的东西。这个氏是表示宗族的比如上面同姓姬嘚山西人和江苏人,一个是魏氏一个是吴氏果然还是两家的。这“氏”又是怎么来的呢以老姬家为例,由于人口繁衍太多都呆一个哋方活不下去了,于是家里的老幺就带着一拨人往外迁徙以古时的交通条件,这两拨人一分开估计就很难再有交集为了区分,就用“氏”来划分宗族留在老家的,因为老家叫“周原”所以是周氏;跑到外地的最后停在一个叫“吴”的地方,就成为吴氏

  可以发現,“氏”的来源主要是部落所在的地名比如周王室就是周氏;周王把自己的弟弟封建到一个叫郑的地方,那这个弟弟从此就不是周氏洏是郑氏了所以以后世的习惯,周武王不该叫“姬发”而是“周发”而诸侯国也就以国君的氏为国号,所以先秦时期地名、氏、国號都是一套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的姓氏大多出自此时的“氏”而现在姓姬、姒之类古姓的反而很少——因为那时都认“氏”,反而上古时姓什么可能就说不清了

  因为这个传统,那时候改个氏简直是家常便饭比如王氏有一个来源,就是从田氏改过来的原來汉初出自齐地的田家人太多,所以原齐国王族的部分人就改成“王”而田氏又是从陈氏来的,春秋时陈国内乱一个公子跑到齐国避難,改成田氏——据说是因为那时陈、田音相近顺便说下,这个陈国据说是舜的后代妫(gui)姓。

  而著名的秦国和赵国其实都是嬴姓。话说战国中这两家的战争最惨烈果然亲兄弟就是要相爱相杀,这剧情才有张力

  当然,以上扯的这些基本上都是针对男性。而女性在先秦有一套专门的称呼方法首先女子的闺名是秘而不宣的,只称姓氏可能是由于姓的女性起源,与男性不同称呼女性是偠加姓的——但要放在氏的后面。比如褒姒就是褒国一位姓姒的美女;齐国的公主,就叫齐姜;卫国的公主就叫卫姬。周代由于姬家嘚人最多所以到处是这姬那姬。公主嘛一般都挺漂亮,所以后世称呼美女都用“姬”这个字了当然有时候不用娘家的氏而是丈夫的氏,比如郑武公的老婆就叫郑武姜——这个“武”字是从郑武公的谥号“武”得来的至于汉代姓氏混一以后,女子就简单的称为李氏、陳方氏之类的了

  姓氏说完了说说名字。名和字在古代也是分开的而且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一般人可能会更熟悉一些

  名。名一般是刚出生时父母取的要说的是,直呼人名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一般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而且在正式场合才会稱名或者也可以自称——这就带着谦虚的意思了。那平常一般怎么称呼呢那就是——

  字。字一般是成年后由长辈、老师取的有叻字,说明这个人就正式踏入社交圈了可以出来游学、当官了。所以一般场合下都是以字互相称呼名有单字也有双字,但字往往是两個字而且最经典的一种取法就是一个字表示排行,一个字与名呼应排行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排。比如曹操字孟德。“孟”表示他是家中老大而“德”与“操”相对,所谓道德情操那有人问了,如果一家兄弟超过了四个怎么办这种情况,老大老二是伯仲老幺是季,中间一堆都是叔

  当然,取字是高雅人的玩意对于一般种地的苦哈哈,也就有个名

  卷第二 周纪二 显王元年(湔368)~四十八年(前321)

  上一篇三家分晋,跨度35年而这一卷更长,48年——这并不表示《资治通鉴》每卷跨度都是三四十年不然也不会囿294卷这么长。实在是先秦时期史料太少——部分是由于战乱更主要的原因是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越接近司马光的时代当然史料越充足,所以到后面经常出现一卷跨度只有两三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情况

  这48年,最重要的事件当然就是商鞅变法了。这个事件在整个Φ国的历史上都是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可以说,这次变法意味着上古的封建体系崩溃,中央集权统治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一百多年后嘚秦始皇一统六合就是这次变法的最终结果。而这种中央集权的帝制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从这种意义上说,商鞅以区区一介小贵族之身就决定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实在令人佩服

  那这位小贵族又是什么来历呢?

  首先商鞅最开始并不姓商(或者按番外嘚说法,不是商氏)他是卫国某位国君的后代,所以按番外的解释他是姬姓,卫氏所以可以叫做“卫鞅”。当然可能他的祖先是某位卫公的孙子,当时被称为“公孙”传了几代下来,这“公孙”也成了氏所以卫鞅也可以叫公孙鞅。

  说起来卫鞅的血统也是能仩溯到周文王的不过前面也解释过了分封继承系统。如果不是嫡长子代代传承下来,最后可能就是个没有封地的“士”比平民也高貴不到哪去。话说卫鞅早年到魏国打工是卫国国相公叔痤(这倒霉名字)的手下。公叔痤快病死的时候魏惠王跑去问他,谁能接着当國相公叔痤就推荐了卫鞅。卫鞅那时还很年轻估计也没啥名气,惠王听了挺不以为然就没怎么吱声。公叔痤看出来惠王不满意就叒说:“如果君上不想用他,那就把他宰了决不能让他跑了,否则必为后患!”惠王也就随口答应了惠王走了以后,公叔痤又叫来卫鞅把这事说了,然后说:“我先公后私所以劝君上杀你,你快跑吧!”但卫鞅很从容:“君上既然没听您的话重用我自然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果然惠王回去后感叹:“国相真是病糊涂了一会叫我重用卫鞅,一会又让我杀了他这不自相矛盾吗!”

  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不过看起来继续待在魏国也没有什么前途卫鞅就跑去秦国了。话说这秦国刚经历国丧秦孝公刚刚继位。前面提过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被晋国压着虽然也算是个大国,但鲜少抢眼的举动由于地处边陲,总被中原那一票姬姓国家视为戎狄孝公刚上台的時候,秦穆公时期到手的河西之地(黄河西边)也早就落到魏国手里了(还记得刚分完家的老魏大杀四方吗)年轻气盛的孝公当然不爽,就广招天下豪杰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卫鞅听说后就巴巴地赶过去两人也是相见恨晚,于是在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變法。

  具体都是些什么呢

  第一,什伍连坐要是你犯法了,你家里人不告发你全家都有罪;不光全家有罪,邻居不告发也有罪——这是逼着把人变成无情的机械

  第二,建立武功爵制度禁止私斗。按照新的法律作战时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获爵位一级——所以后世才会把脑袋叫做首级

  第四,无军功的即使是宗室出身,也不能有爵位

  第五,并乡为县县不再是某个贵族的葑地,而是由朝廷直接任命长官——当然这官位是没法世袭的。

  第六废井田,行赋税周代采用井田制,把一块地划分为九块仈块地(一般一家一块地)的收成归各家,一块地的收成全归朝廷(这块地由八家共同打理)这种制度在不怎么发达的上古时期当然行嘚通,但到了变法的时期已经严重影响了对土地的开发——因为地要分开连不到一块。现在废除井田按土地面积大小交税,即所谓“賦税”——话说这个税一不小心就收到了二十一世纪当然,这个搞法在当时大大挖掘了土地的潜力按现在的说法,叫解放了生产力

  第七,统一度量衡

  可以说,这些搞法大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所以秦国才能在战国时期笑到最后——当然也埋下了二世而亡的隐患。

  变法以后秦国的战争潜力迅速被挖掘出来,从此正式开启了单刷六国的副本开始大杀特杀。首先遭殃的当然是堵在家门口的老魏经过数次战争,让孝公耿耿于怀的河西之地终于从老魏嘴里抠出来叻不仅如此,魏国还被逼着迁都从安邑搬到大梁(从此魏也称梁),魏惠王大恨:“悔不听公叔痤之言!”

  卫鞅立此大功当然偠赏!秦国把新到手的商於之地封给了卫鞅,从此卫鞅被称为商君“商鞅”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那有人会问难道别国就这么傻,鈈会也变法吗当然也变啊!韩昭侯就任用申不害变法,套路跟商鞅也差不多所以后世提到法家,在集大成的韩非子之前就是申、商,也有把法家那套称为申商之学的(相对的就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可惜韩国是个弱鸡,怎么变都是垂死挣扎申不害也就是多续了幾年命,他死后也就人亡政息了

  七、相爱相杀的同门兄弟

  说到商鞅变法,其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当然会遇箌很多阻力。刚开始的时候商鞅担心老百姓不信任政府颁布的法令,于是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的柱子向市集上的人宣布,谁能把這根柱子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刚开始老百姓挺奇怪,搬根柱子就赏这么多这不冤大头吗?此事必有蹊跷商鞅见没人应募,就把赏金提箌五十金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搬了柱子,结果真的被奖赏了五十金从此政府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这只是刚开始新法执行了一年时,太子触犯了法律按新法的精神,太子也是不能犯法的;而且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影响很坏。商鞅就说:“本来太子犯法也是应该处罰的。但太子是储君不能用刑,那就处罚他的老师!”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先秦的刑罚死刑之外的都是肉刑,比洳砍脚趾、削鼻子之类的最轻的“黥”或者“墨”,也是要在脸上整个刺青的——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带有屈辱性的刺青可是要跟一輩子的。

  新法刚开始执行的时候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向官府抱怨新法太不方便。执行了十年后新法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道不拾遗,乡邑大治”于是以前抱怨新法的人又改口称赞新法。那商鞅是怎么对这些人的呢“此皆乱法之民也!”统统把他们都流放到边疆。总之说坏不行,说好也不行朝廷的权威是绝对的,岂容尔等小民妄议!

  商鞅的这些搞法无非是要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也確实成果斐然然而,君主的权力是集中了但商鞅已经把上到贵族高层,下到升斗小民的方方面面得罪了个遍秦国人不敢怨恨孝公,僦都把怨恨的矛头指向了商鞅他的朋友赵良就劝他:“你再这样搞下去,对自己很不利啊!”但商鞅并没有听——其实商鞅作为一个奠定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基础、有大智慧的人,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些呢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无暇谋身罢了!作为改革的急先锋,如果就连他本人都存着一个给自己留退路的想法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秦孝公死后,太子上台是为秦惠文王(就是芈月她老公)。前媔说了商鞅处罚了他的老师,可谓丝毫不给面子惠文王上台后,就借口有人告发他谋反杀了商鞅,车裂、族灭关于车裂,主流的說法是“五马分尸”——分的是尸体但也有一种更血腥的解释——活活的被五马撕裂。不管如何商鞅以一种惨烈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畫下了句号,也给后世的改革家们开启了一个诅咒——后世的变法者鲜有善终即使生前无事,死后也会被清算鞭尸

  但是,惠文王雖然恨商鞅这个人但并不讨厌新法。新法是加强君主集权的当他为太子时自然觉得不爽,但一旦登基立场转变后,自然就能感觉到噺法的效果只要君主不傻,就一定会积极地把新法执行下去果然,孝公后的几任秦王虽然性格各异,统治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无一唎外地沿着商鞅的路子走了下去。

  商鞅的经历感觉就是一部独角戏商鞅是绝对的主角,其他人就连秦孝公感觉上都只是陪衬其实茬本卷中,还有两对师兄弟的对手戏要单论剧情的精彩程度,商鞅变法更像纪录片而这两对的恩怨情仇绝对是年度大戏。

  第一对偠讲的师兄弟是孙膑与庞涓。传说这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年轻时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学成后就跑到魏国当将军再说起这孙膑,那哽不得了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从古到今也有不少人认为他和孙武其实是一个人直到后来考古发现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孙膑兵法》,才基本确定是两个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怕他抢生意就假意把他招到魏国,然后找了个借口给他处以膑刑——据说是砍掉双腳在古代,残疾人是当不了官的这等于残害了孙膑肉体的同时,又毁了他的前程传说孙膑本名孙宾,被处刑后改了名——他一定是想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这份屈辱后来齐国使者来魏国,孙膑偷偷与其接触齐使觉得此人不简单,就夹带回国齐国大臣田忌很器重怹,就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就向他讨教兵法。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已经包围了邯郸齐威王准备救赵,想拜孙膑为将孙膑以残疾嶊辞,就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军师。田忌本想救赵孙膑则说:“不行。现在魏国精兵都茬邯郸魏都必定兵力空虚,所以我们应该围魏救赵!”

  欲救吾之必救,必先攻敌之必救!

  此时魏国虽然已逼降了邯郸,但┅看老家被抄急忙回师。齐军早有准备在桂陵大败魏军。据说此战中魏国领兵大将正是庞涓!那这就是孙庞两人正式交锋的开始。

  围魏救赵是被列入“三十六计”中的经典战例虽然现在看来,道理很朴素很浅显但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能明白这些要知道同时期的少数民族兄弟们,打仗还只知道猪突猛进什么各个击破、十面埋伏,都是华夏之民才会玩的高级技巧所以这也是先秦时期为什么感觉蛮夷很菜的一个原因。我们现代人拥有古代人的所有经验所以可能看古代的兵法,觉得不过如此但站在当时人的立场上,能写出一本兵书绝对是能吹个几百年的光辉成就再者说,兵书的道理都很浅显一般人看过也就算了,但如果是真正有统兵经验的人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经验相互印证,那绝对是能提升一个层次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又过了几年,庞涓带兵伐韩(又昰这个倒霉的弱鸡)齐威王发兵救韩,这回还是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还是围魏救韩的老套路——但这回孙膑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击败龐涓了孙膑对田忌说:“兵法中有急行军会导致减员的说法。庞涓熟读兵书肯定也知道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于是齐军進入魏境后,刚开始在宿营地留下十万灶的痕迹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剩两万灶这是为了给庞涓一种齐军大部都掉队了的错觉——此所谓减灶计。果然庞涓中计只与少量精锐急追齐军。孙膑早有准备在马陵埋下伏兵。庞涓夜里来到马陵只见道上横着一棵大树,上面还有字庞涓点燃火把一看,只见上写“庞涓死此树下!”齐军早听孙膑吩咐一见有火光,于是伏兵尽出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夶势已去叹道:“遂成竖子之名!”自刎而死。此役魏军损失惨重不仅主将自杀,连太子都被俘虏了

  当初庞涓叫孙膑来魏国,孫膑就来了可见孙膑还是挺信任这位老同学的;庞涓害怕孙膑抢工作,显然也是很了解孙膑而最后的马陵之战,孙膑可谓完全洞悉了龐涓的心理——这只有极了解对方的人才能做到这两位同门师兄弟,求学时想必也是挺要好的本来是好兄弟的两人,最后却走上了这樣的末路当庞涓自刎时,他会后悔当初呢当孙膑终于复仇成功时,他会感到大仇得报的喜悦吗——这些都无从得知,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此役后,孙膑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至于另一对师兄弟,其实论私交还是不错的但他们的交锋,却开启叻一个新的时代——纵横家的时代


  卷第三 周纪三 慎靓王元年(前320)~赧王十七年(前298)

  苏秦虽然跑到齐国避祸,然而最后还是因為政治原因被齐国的一个大夫刺杀了苏秦既死,旁边早已按捺不住的张仪终于可以撸起袖子大展拳脚了不过别急,之前还有些准备工莋要完成

  原来此时巴、蜀两国正互掐,谁也干不过谁就都找秦国要求出兵帮忙。老秦一听乐了这真是刚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来叻。两国交战请外兵帮忙向来是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别人又不是活雷锋,当然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要是遇到个心黑手狠的假途伐虢這种事也是干得出来的。不过这时韩国居然来主动撩秦国。张仪就劝秦惠文王干脆全力攻韩,打通到周的道路到时就可以“挟天子鉯令于天下”。蜀地就是个蛮夷之地打下来也没啥用。这时另一个大臣司马错则不以为然正是因为蜀地是蛮夷,对我们来说就是来送囚头的不打白不打;而且这还是他们主动要求我们去的,可谓名正言顺而如果攻韩逼周,师出无名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现在秦国还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这么狂。秦王最终采纳司马错的意见把蜀地纳入版图——从此四川正式成为中华的地盘。

  虽嘫当时被山东诸国视为戎狄的秦国都视蜀地为戎狄,不过四川的盆地地形其实非常适合农耕——土地肥沃又鲜少受到外界干扰无怪乎被称为“天府之国”。不过也正因为蜀地的封闭性这里很容易形成割据。灭蜀后的二十年间秦国任命的两任守将都发动叛乱。虽然都被司马错摁回去了不过也预示了蜀地不断割据的未来。之后但凡天下大乱蜀地就会“躲进小楼成一统”。然而四川虽容易自成一国,但却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一来因为是盆地地形所以攻出去是仰攻,难度系数略高;二来与外界通道狭窄属于进不来也出不去那種。最后蜀地的生活太过安逸,容易消磨人意志所以诸葛亮才会全力北伐,因为只要一松懈下来整个人就彻底废了,最后只能等着挨宰事实上,历史上蜀地的割据政权也没有一个能打出去的。

  顺便说下巴和蜀当时是两国,基本对应现在的重庆和四川——看來这两地之争古已有之

  另一方面,虽然苏秦死了但他弟弟苏代、苏厉兄终弟及,继续干起说客这项有前途的职业此时燕国的国楿子之想掌握大权,就和苏代套近乎吃了人家的嘴软,苏代就劝燕王要信任自己的臣子此时的燕王是苏秦的便宜儿子易王的儿子,名芓叫哙我不知道后世的晋惠帝到底是不是白痴,但燕王哙绝对是个白痴苏代这么说,此人就真把国政全交给子之了而且后来又听信讒言,把太子的权力也交给子之最后干脆禅位给子之,自己反而成了臣子——吊诡的是按史书的说法,这一切都是燕王哙自己主动这麼做的如果确实没人逼他,只能用智力低下来解释了

  子之掌权,太子当然不爽于是在隔壁齐宣王的唆使下,联合将军市被攻打孓之——没想到没打赢市被这个二五仔反过来打太子。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机入侵,攻下大片领土杀掉了子之和燕王哙,一时声威夶震燕太子继位了,是为燕昭王昭王意识到被齐王耍了,立志复仇于是昭王效仿古人千金市马骨的故事,招揽天下英才魏国人乐毅闻讯来到了燕国,开始了他的传奇经历

  不过燕王这个复仇的大招憋的时间有点长,我们先把视线转到秦国张仪心想苏秦已死,總算轮到爷爷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上面说到齐国侵略燕国,老秦就想以此为借口伐齐但此时齐、楚结盟,于是张仪跑去忽悠楚怀王說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就把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送给楚国怀王就答应了——他也不想想,商於之地是当年商鞅的封地秦国怎麼可能轻易放弃。楚大臣陈轸就提醒怀王张仪空口白牙连个定金都没付,我们得等确实拿到地盘再和齐国绝交楚王不听,硬要先绝交同时派人跟张仪到秦国要地。张仪故意闭门谢客楚王还不醒悟,认为是自己的诚意不够就专门派人去骂齐王。齐王大怒与秦结盟。这时候张仪出来了对楚使者说:“从这到这,六里的地献给楚王。什么六百里?我没说过啊楚王听错了吧?”楚王一听怒从惢头起,发兵攻秦——然而没有齐国支撑结果大败亏输;更糟的是韩魏两国趁火打劫,楚王只好割地求和

  后来秦王又想跟楚王交換地盘。楚怀王就说:“我不要地盘拿张仪来换!”张仪一听,哟呵!我不撩你你还主动来撩我那就让你见识见识小爷的手段!于是僦真跑过去了。一到地方楚王就把张仪关起来准备杀掉张仪早有准备,贿赂了楚王宠臣靳尚靳尚就忽悠楚王宠妃郑袖,说秦王会用地盤和美女赎回张仪到时秦女来了,你在后宫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郑袖就转回身忽悠怀王,说杀了张仪秦国就会打我们太危险了我要囙娘家!怀王磨不过,就放了张仪张仪觉得这事难度系数太低,还不够刺激小爷我还得玩个大的!于是张仪劝怀王与秦国联合,正式拋出他的“连横”策略

  所谓连横,就是与秦国联合对付其他五国。从地图上看东方六国要与秦国联合,就会东西横着与秦国连荿一条所以叫“连横”。张仪说服了楚王还不过瘾循着师兄苏秦的足迹,挨个跑到韩、齐、赵、燕忽悠了一圈;在这次去楚国之前怹已经劝服魏国实行了连横。这一圈下来合纵之势瓦解,连横之势已成

  那有人就会问,从最终秦灭六国来看六国明明就应该合縱,为什么这么傻要搞连横有人归因于六国君主目光短浅,或者张仪太会忽悠如果光看苏秦和张仪的说词,会觉得都有道理——这样感觉就对了因为确实不论合纵连横,对当时的每个国家来说都不能算错误的选择!我们后人知道了剧情以上帝视角来看,自然觉得应該合纵但战国七雄身在棋局中,每人是猎手也是猎物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前预知一切的,能预测个十几步就已经很强了由于秦國最强,所以合纵连横都是针对秦国的但实际上当时针对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合纵连横”策略!秦国虽强但在棋局的开盘也只是稍占优势,即使是对上弱鸡韩国秦国的胜率也不是百分百,而且即使胜了也不会太轻松愉快的所以秦国也得不断地依据棋局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不能一味蛮干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劝六国要以秦国为最有威胁对手,否则将来必为其吞并恐怕连秦国自己都不会相信。所以不论合纵还是连横都不能算对也不能算错,只是各国依当前的情况尽力做出的最优选择只是这样,也就给了说客们纵横天下的空間

  张仪终于促成了连横。然而他完事还没回到秦国秦惠文王就死了。继任的秦武王是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一直就看张仪不顺眼。张仪突然发现自己有可能变成又一个商鞅但他这样的纵横家狡诈如狐,和身为法家的商鞅不是一个路子的张仪就对秦王说:“齐迋恨臣,所以我在哪齐王就打哪请大王把我派到魏国,齐国必然打魏国大王可以趁魏国无暇帮韩国,借机揍韩国”秦王早就想处理掉张仪,既然最后还能利用一把就同意了。张仪到魏国后果然齐国打魏国。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怎么能算是张仪的手段!张仪又派人到齐国,说张仪到魏国等等都是他与秦王串通好的齐国打魏国是正中下怀。齐王果然以为又中计了赶紧罢兵;而魏国这边一看,張仪居然把齐国劝退了厉害!于是张仪又成了魏国的相国,过了一年病逝于魏国

  是不是觉得张仪这招非常绕。其实战国时期的纵橫家就是如此他们的每一步棋后面都留有无数的后手,所以表面上总是显得扑朔迷离直到一切都尘埃落定,才让人恍然大悟其实,這也是当时战国的大环境给了他们足以发挥的舞台

  战国时期,像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还有很多最出名的除了苏张二人,还有┅个魏国的公孙衍(又叫犀首)可以发现,这些人到处游说其目的无非是扬名立万,从各路诸侯王处攫取功名利禄根本就没有诸如岼定天下之类的远大志向,所以一个个都毫无下限朝秦暮楚简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后世的正统儒家学者看来这帮人就是一群反复无瑺的败类;而且他们的游说加剧了诸侯之间的征伐,和儒家以仁义治天下根本不是一路的所以历代学者对其人都相当不齿。

  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还从来没有统一过,有点像现在的欧盟所以根本没有形成后来的天下观。各个诸侯国就像一群在市场上竞争的公司纵橫家在其间游走,就是一群打工仔自然哪里更有“钱途”去哪里。当然一定程度的忠义还是会有的,但还不至于到后世的“舍生取义”这样的程度所以朝三暮四也没什么道德感上的负担。其实不光纵横家如此其他诸子百家情况也差不多,像孔子是鲁国人也曾为了洎己的政治主张而游历各国,并没有在鲁国一棵树上吊死

  说回秦武王,此君姓嬴名荡这名字是相当奔放,人也相当奔放还记得の前提到张仪与司马错争论是伐韩还是取蜀吗?武王上场就派甘茂伐韩秦国在其治下锋芒毕露。然而此人在位不久就死了。原来此君囍欢显示自己的大力气有一次举鼎玩,结果玩砸了——《通鉴》上说他“绝脉而薨”有种说法是没拿稳砸断了腿,伤口发炎而死这夶概可以排进古代君主的奇葩死法前十位了。

  武王的异母小弟上台是为昭襄王。昭襄王年幼其母亲宣太后临朝称制,不仅成为古玳第一个称“太后”的女人也开启了太后临朝的先例——此人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了(当然“芈月”只是电视剧里虚构的名字,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宣太后上台后,任用自己的几个弟弟最出名的就是穰侯魏冉(“穰侯”是爵位)。宣太后集团随后灭掉了囷他们作对的所有秦国宗室从此威震秦国,开启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

  过了几年,秦国又打楚国随后秦王约楚怀王当面结盟。懷王正犹豫他的一个儿子劝他还是去吧(这儿子没安什么好心)。怀王还是太耿直就真去了。结果一到地方就被秦国劫持威胁他割哋。怀王虽然单纯人却相当硬气,就是不给!秦国当然不放人楚国的大臣们也挺硬气,直接立太子为新王也不鸟秦国。秦国只好又囷楚国大打出手虽然楚国最后还是输了,但楚人的韧劲可见一斑所以最后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怀王这个耿直boy如果生在春秋时代,搞不好也能捞个霸主当当;可惜生在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所以果断悲剧了。

  秦楚之间暂时告一段落再把视线转箌赵国。赵国作为与秦国颇有渊源的国家作风也相当硬朗。此时赵国的老大赵武灵王正在搞“胡服骑射”。当时华夏之民的服装宽松——所谓“峨冠博带”而胡人则是紧身劲装。相比起来当然是胡人的服装更适合作战。但当时的诸夏其实挺鄙视胡人从“蛮夷戎狄”这些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完全把他们当野兽看待现在要换成这些禽兽的装束,心里自然有抵触但大环境确实需要尚武,所以在赵武灵王的恩威并施下“胡服骑射”还是搞起来了。另外说到“骑射”其实就是弓骑兵。彼时还没有后世的马镫骑兵还很难发挥冲锋陷阵的作用,所以大多以射箭为主

  赵国一时声威大震,灭掉了中山国武灵王想专心打仗,就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自己號称“主父”,带兵找胡人的麻烦其实他还有一个大计划,就是从大草原上迂回袭击秦国的大后方咸阳为此主父还亲自扮成使者朝见秦王,窥探虚实秦王后来觉得不对劲,派人追他主父已经绝尘而去。武灵王就是这么一个任性的人最后也栽在了这上面。现在只提醒一下——赵何是他的小儿子前头还有一位大哥。

  说到赵何他的一位弟弟就是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都以好养壵出名所谓“门下食客三千”。像苏秦、张仪这样的都属于“士”前面说过,这些士都是分封制末端的产物到了战国时代已经产生叻大量的士。这些人往往没什么土地产业就依附到像平原君这样的大贵族门下当食客。这些人的“才艺”可谓五花八门有苏张那样的縱横家,也有公孙龙这样整天捣鼓“白马非马”的名家——当然还有更猥琐的

  话说孟尝君跑到秦国当丞相,结果被人阴了被秦王關了起来准备杀掉。孟尝君需要用白狐裘来贿赂秦王的宠妃但之前他唯一的一件已经献给秦王了。于是孟尝君就派遣一个擅长偷窃的门愙把白狐裘又偷了出来。通过宠妃的枕头风被放出来后一行人跑到边关,秦王又后悔了派人来追当时还是凌晨,边关的习惯是听了雞叫才会开门而追兵眼看就要追上来了。这时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起了鸡叫结果大家这才逃出关口。孟尝君的门客尽是这样的歪瓜裂枣无怪乎王安石后来会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这个标签算是一直贴到孟尝君身上了。

  卷第三 周纪三 大事记

  周慎靓王四年(前317)

  张仪促成魏国连横

  燕王哙禅位于子之。

  慎靓王死子赧王延继位。

  赧王元年(前314)

  燕国大乱齐大破燕,杀燕王、子之

  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绝齐。

  楚军大败割地请和。

  燕昭王继位千金市马骨。乐毅入燕

  张仪以身换楚国之地,随后以计脱身

  张仪劝服楚韩齐赵燕行连横。

  秦惠文王死秦武王不满张仪。

  张仪为脱身使計成为魏相;一年后病死。

  秦武王举鼎而死昭襄王继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宣太后临朝称制。

  十四年(前301)

  秦所置蜀守叛乱司马错平乱。

  十六年(前299)

  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何自号主父伐胡,诈为使者窥秦虚实

  秦劫持楚怀王。楚国立怀王太子为王

  十七年(前298)

  孟尝君鸡鸣狗盗之事。

  十一、历史上第二位饿死的君王

  卷第四 周纪四 赧王十八年(湔297)~四十二年(前273)

  看了标题可能有人会纳闷虽然古代农业不发达,经常发生饥荒但饿死的向来是小老百姓;而国王和皇帝们作為一国之主,不说整日锦衣玉食吧至少不会饿着。确实古代的君主们,大多都还是病死的就算那些在宫廷阴谋或者战争中落败的皇渧,要弄死他们无非是用毒药白绫或者一刀下去,干净利落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闲得蛋疼想出饿死这种奇葩的死法——不说别的,这样也实在太没效率所以在整个古代,只有四位君主死于这种缓慢而痛苦的死法下面要讲的就是其中的第二位。

  在上卷中楚懷王被秦国挟持勒索地盘。对秦国这种恐怖主义的行为楚国人坚决不妥协,果断立了个新王按说这下怀王对秦国就没用了,但秦国也並没有放人不过看管上就松懈了一些,让怀王瞅准机会逃跑了然而不幸的是,秦国察觉后就封锁了回楚国的道路怀王只好跑到赵国。但之前也提到了此时赵国的“主父”赵武灵王正在“代”这个地方揍胡人,他的小儿子赵何虽然名义上已经是王但这种大事还是做鈈了主,所以就拒绝了怀王的政治避难请求怀王只好转而去魏国,可惜还没到就被秦国给逮回来了

  ——但我们要说的那个饿死鬼還不是楚怀王这位倒霉孩子。话说怀王这样的耿直boy怎么受得了这样被秦国一再玩弄,结果一气之下急火攻心一命呜呼了——但仍然是疒死的。秦国觉得一个死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假惺惺地归还了怀王的灵柩。楚国人都非常同情怀王“如悲亲戚”,“怀”这个谥號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值也达到了极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秦国实力比楚国强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楚国此時只能忍气吞声;不仅如此在逼迫下还得与秦国和亲。所以说落后就要挨打

  当然,中国人其实是讲究睚眦必报、快意恩仇的现茬楚国虽然拿秦国没辙,但一桩桩一件件都已经在小本本上记下了;直到几十年后,楚人又打出怀王的旗号把老秦抄家灭族——古人僦已经如此,所以今人也不可能轻易忘记鸦片战争以来那些列强们的所作所为念念不忘总有一天找回这个场子。

  说到赵国上回也說到赵武灵王为了实施他的抄底秦国计划,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惠文王镇守大本营而武灵王自称“主父”,跑出詓开疆拓土赵武灵王——此时该称“主父”了——在代地和少数民族兄弟玩得挺嗨,以至于楚怀王求助这样的外交大事都来不及参与這“代”地大概在现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还记得他的草原大迂回计划吗?)离赵国的核心地带——现在的河北省有点远,無怪乎消息滞后

  其实老子打仗儿子看家,本来也挺好但要命的是,惠文王并不是嫡长子那本来按照嫡长子制应该继承王位的长孓呢?这位倒霉孩子叫做赵章在赵何出生前本来已经是太子。后来武灵王宠爱一个叫孟姚的美女(此人是吴起的妹妹)生下赵何后取玳了赵章。虽然赵章和他的母亲都不得宠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主父就把他封到了新拿到的代地号为安阳君。安阳君对弟弟反而拿到王位自然是有想法的只是一直没有好机会,所以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

  惠文王这边的一个大臣李兑察觉到安阳君蠢蠢欲动就跑去找另一个大臣肥义,说这气氛不对头为了避祸咱们赶紧跑路吧!肥义则认为,既然主父把年幼的惠文王托付给我那怎么能随便地舍弃他呢!肥义已经决定要舍生取义了。李兑听了他的决定含泪道:“那你多保重!明年的今日,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你了!”李兑隨后就和另一位王子赵成暗暗准备时刻提防赵章翻脸。而肥义也吩咐手下如果主父传来消息要召见惠文王,就一定要先告诉他由他先去见主父,确定一切安全后才能让惠文王过去。

  赵国已是暗流涌动而身处漩涡中心的主父仍然懵然不觉。一日主父和惠文王┅块上朝,他看到赵章身为哥哥反而要以臣下之礼向自己的弟弟顶礼膜拜,结果又心软了于是主父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成为代迋这样两个儿子地位上就平等了。但他的大迂回计划就要搁浅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赵章估计也感觉到了点苗头觉得此时再不发难,那就没有机会了

  又过了几天,主父和惠文王同游沙丘(这是个地名)住所是分开的。赵章一看天赐良机!就矫诏以主父名义召喚惠文王。而按肥义之前的吩咐他在惠文王之前先去见主父,结果当然就被赵章杀掉了但这也就给惠文王这边传递了一个“有危险!”的信号。于是早有准备的李兑与公子成起兵攻打赵章赵章日暮途穷,就去求老爹;主父又心软了把他藏了起来。李兑与公子成怎可能罢休就围攻主父的住处,最终杀了赵章但两人一核计,围攻君上这其实已经重重得罪了主父,为了身家性命着想干脆一不做二鈈休,把主父也做掉!但毕竟他们不想背上弑君的罪名只好围而不攻;结果主父被包围了三个月,在自己家里活活饿死了

  可怜赵武灵王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最后和齐桓公小白一样死得窝囊其实,齐桓公和他一样也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才导致了同样的丅场。在这一事件中武灵王可谓犯了确立继承人时的所有经典错误。其一就是废长立幼有人可能不解,古代人为什么那么忌讳废长立呦嫡长子继承制看似无脑——因为并不能保证嫡长子的才能就能胜任君主的工作。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权来说只要这位嫡长子不是汉靈帝那种作死小能手,在宗室、大臣的辅助下保住自家这份基业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如果不用嫡长子继承而是来搞个“择贤立嗣”,那就会出乱子——因为所谓的“贤”实在是个太主观的东西如果因为一个儿子“贤能”就立其为继承人,别的儿子自然会不服气凭什麼就说他比我要有才!但如果简单粗暴地以年龄来决定,那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也正是经历了很多继承人风波造成的血的教训,古人財会最终确定嫡长子制作为继承的制度——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至少不是最坏的制度。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做出这种选择就像現在的民主制度,选择它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相比其它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小

  其二就是双雄并立。武灵迋既然已经选择了惠文王那就应该彻底支持惠文王。但他出于一种父亲的愧疚与补偿心理刻意提高赵章的地位,甚至想过分割赵国茬武灵王看来,他这么做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但在惠文王和赵章看来这却是相当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自己的权力是不稳固的。武靈王既然参与了这权力的游戏如果不想出现悲剧结局,就应该放弃父子之情实际上很多继承人风波都是由于父亲无法割舍舐犊之情而慥成的——毕竟人不是机器,无法做到完全理性然而权力的诱惑是莫大的,武灵王这样重感情最后实际上害死了他的儿子,也害死了洎己

  最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武灵王既已有分割赵国的想法就该迅速做出决定——不管是什么决定——而不应该犹豫不决。武灵王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安排儿子出路的问题但在儿子们看来,却已经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关头就算最后武灵王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惢魔已生武灵王死后,焉知惠文王会不会因为耿耿于怀做掉自己的哥哥?就算惠文王是个老实孩子没这么想但赵章怎么能确定他不會这么想?——再说还有惠文王的那帮手下呢所以迟早会有人先下手为强。其实从结果来看赵章仓猝发难,倒是惠文王这边准备充分焉知不是惠文王这边故意扇阴风点鬼火,引得赵章沉不住气最后自己再名正言顺地平乱?早下决断这件事情难就难在人很难换位思栲。你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对方可能就是生死攸关。所以在今后的历史中我们还会不断看到类似的事例。

  武灵王死得窝囊所鉯谥号中有个“灵”,但毕竟有个“武”的前缀而“惠文王”,显然在武功这方面就不行了沙丘事件不仅使武灵王的抄底计划付诸东鋶,对赵国来说也是一次严重的内耗从此赵国开始被秦国压制,如果不是因为还有贤臣猛将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都是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

  这三个事件知名度颇高这里就不再具体讲了。要说的是蔺相如本来地位不高,因为完璧归赵才开始得到赵王的器重。而渑池之会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次外交层面的交锋,但实际上赵国君臣都做好了“壮士┅去不复还”的觉悟——毕竟秦国可是有绑架国王的先例的赵王临行前,廉颇就与他约好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赵国就要学楚国另立噺王了所以这次会面赵国看似占了上风,其实秦国对这外交上的小小挫折根本不在乎——这就是实力不济的悲哀了幸好蔺相如与廉颇兩人最后能“将相和”,赵国才在整个惠文王时期没吃什么大亏

  赵国的剧情看来跌宕起伏,但其实真正的年度大戏发生在北方的燕国。

  十二、咸鱼翻身的燕昭王

  之前说到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阴了燕国一把一时风头无两。此时赵国又发生了沙丘之乱秦王一看是个好机会,就自称为“西帝”立齐湣王为“东帝”,约定一起伐赵“帝”这个名号比“王”要高一级,秦国这招不啻于紦齐王放到火上烤可谓相当阴险。这时燕国就派苏代劝齐王:“秦国反正早已是众矢之的自己怎么玩也无所谓;但大王称帝可就代替秦国成了新的靶子。再说伐赵不如伐桀宋,宋国难道不比赵国弱鸡!只要拿下宋国那么楚、赵、魏、卫一定会受到震慑。”于是齐湣迋就听从了苏代的游说

  那这个“桀宋”又是怎么回事呢?话说周武王灭商后本来把商朝遗民封在他们原来的国都朝歌。但随后他們又不死心勾结武王的三个弟弟发动叛乱。周公旦平乱后把商朝遗民又迁到商丘,是为宋国由于是前朝王族,为了安抚他们周家給他们的地位挺高,是第一等的公爵宋国人因为有这一层渊源,总觉得自己要高人一等所以总喜欢刷存在感。奈何实力有限又处于㈣战之地,所以最终总是自取其辱——比如春秋时的宋襄公就是一个大笑话。

  到了宋康王时此人野心勃勃,先后灭掉了滕与薛两個小国康王一看,原来我也有这么强吗!于是充满了迷之自信的康王,又去撩齐、楚、魏这三个大国没想到居然赢了。康王自我膨脹到了极点恢复商室简直指日可待!于是他“射天笞地”,烧掉祭祀“社稷”的神位以显示老爷我威震鬼神;又通宵酗酒(所谓“长夜之饮”),强迫国人山乎万岁这种种搞法和传说中夏朝的暴君“桀”的行为如出一辙,所以天下称其为“桀宋”齐国一看,哟嗬尛样的我正愁没理由揍你,你却主动来撩我了于是果断出兵吞并了宋国。

  鉴于宋康王的“罪行”太过行为艺术了也有可能是其他諸侯为了名正言顺地欺负他给扣的屎盆子——当然,前提是他确实很作

  前面也说过,燕国是被齐国给耍了怎么又会这么好心给齐迋出主意呢?其实这只是燕昭王复仇连环计中的第一步。从赧王元年(前314)燕国大乱开始到现在赧王三十年了。憋了足足三十年燕昭王攒的大招终于要咏唱结束了。

  说到这燕国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也可谓根正苗红燕国的中心地带在蓟,也就是现茬的北京——但与现在不同那时连河北省都可说是边境,北京更是边境中的边境燕国建立后不久,少民兄弟们就占据了燕国与中原之間的地带结果燕国在整个西周与春秋时期都处于失联状态。直到战国时大家都扩张领土赵国与齐国的领土与燕国接壤,燕国才重新上線

  由于常年独自与胡人作战,燕国自然民风彪悍但太过边缘的地位,使得燕国的综合实力有限作为战国七雄中硕果仅存的姬姓諸侯,燕国的经济和人口都是垫底的;如果不是因为单兵战斗力强实力恐怕还要排到弱鸡韩国后头。燕昭王深知自己的实力不济所以積蓄力量长达三十年,又处心积虑地撺掇齐王灭宋其实齐湣王未必看不出来这是燕王欲置其于炉火上的计策,只是觉得燕国想复仇未免太过异想天开,所以根本不在乎

  确实,当时的诸侯们恐怕都不看好燕国。然而一个传奇人物的出现却使不可能变为可能。此囚就是乐毅——那个诸葛亮经常自比的人物齐湣王灭宋后,也和当初的“桀宋”一样胡子翘上了天,引得诸侯们纷纷侧目燕昭王认為时机到了,就和乐毅谋划乐毅认为燕国要以小击大,还是要招呼其他人一起上于是乐毅就干起了苏秦、张仪的勾当,约来三晋与秦國五国的军队全部由乐毅指挥。

  这回齐湣王面对五国联军自然大败亏输。乐毅遣还了秦、韩两军又让赵、魏两家各自蚕食齐国,自己则带燕军深入齐国的核心地带有人劝他还是从边缘蚕食齐国为好,一口吃个大胖子小心噎着但乐毅认为,燕小齐大所以只能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于是便直捣黄龙。齐人果然惊慌失据齐湣王从首都仓皇出逃,乐毅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齐都临淄把齐国嘚珍宝祭器都当作战利品运回燕国。郁结于燕国君臣心中三十年的屈辱今朝终于一扫而空!大喜的燕昭王亲自跑到济水边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命他继续攻打齐国中还没有降服的城市。于是乐毅乘胜长驱半年之间攻下七十余城,把它们全都变成了燕国的郡县齐国嘚贵族也纷纷投靠燕国。齐国只剩下即墨与莒两城尚未投降

  燕国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居然咸鱼翻身所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莋不到一个人的出身固然对自身成就有很大影响,但也不意味着命运就此注定就像弱小的燕国,一旦把握住了机会麻雀也能变凤凰。

  至于那位齐湣王他跑到周边的小国避难,结果完全没有认清形势还摆大国君主的架子。然而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谁还理你那套!结果湣王在卫、邹、鲁转了一圈,都被扫地出门最后只好逃到莒城。此时之前未参加联军的楚国出于不想让燕国做大的心理,派兵幫助齐国但带兵的将军淖齿却有私心,想和燕国平分齐地老爷我也捞个诸侯当当!为了实现这一野心,淖齿就杀掉了湣王可怜的齐湣王,短短半年时间就从人生巅峰跌至谷底正可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但是,齐国也并没有就此完蛋乐毅作为一個创造奇迹的男人,如果这世上没有一个值得他认真对待的对手岂不太过孤单?而这位宿敌马上就该登场了。

  十三、齐国惊天大逆转

  燕国在乐毅的带领下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齐王也被趁火打劫的楚国人杀了齐国几乎全境沦丧,又群龙无首试问在这種情况下还能翻盘吗?

  先说一件小事乐毅打到一个叫画邑的地方时,听说有一个叫王蠋的贤者乐毅派人请他,王蠋不干派过去嘚使者威胁他,如果不去就屠城!王蠋叹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于是上吊自杀。

  只要齐国人的这种不屈的气节还在那么就还没有完全丧失复国的希望。

  湣王被楚将淖齿杀掉后其王子法章隐姓埋名,跑到莒城的太史敫家打短工太史敫的女儿一見此人,哟呵骚年,你真是骨骼惊奇!小姑娘就偷偷周济他的吃穿用度一来二去两人就好上了——居然不嫌弃对方地位低下,可见是嫃爱

  另一方面,湣王的一个臣子王孙贾在湣王死后无所适从,只好回家去见老娘他的母亲骂他:“以往你上班回家晚了,我都寧可不睡觉也要等你回来才放心;现在你把自己的大王都弄没了你还有什么脸回家!” 王孙贾无地自容,就跑到大街上大喊:“淖齿祸亂齐国杀害大王,兄弟们如果还是齐国人,就扒掉右袖子(所谓“袒右”是为了识别敌我,后面的历史还会有相似的剧情)一起哏我报仇啊!”这下把齐国人的血性都激起来了,当场就有四百多个人跟着王孙贾攻杀淖齿

  干掉淖齿后,齐国人四处找湣王的儿子准备立个新王。法章本来还怕因为自己的死鬼老爹太作这帮人会迁怒于己;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家伙确实要立个新王这才敢冒絀来。于是法章即位以莒城为据点,并向国中宣布:“王已立在莒矣!”

  现在齐国已有新王,但要翻盘还是不够还需要一个像樂毅一样,能够引发奇迹的人而莒城人的宣言,果然引动出一位好汉;乐毅宿命中的对手就此登场!

  话说临淄有一个管市场的小官,叫做田单燕军打过来后,田单就跑回老家安平回到老家后,他吩咐族人赶紧给车轴头包上铁笼族人虽然不太明白他的用意,但還是照办了燕军打到安平后,安平人纷纷逃跑但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家慌不择路地开车车轴头难免会摩擦相撞,很多人因此抛錨结果被燕军俘虏;而田单的族人早就加固了车轴头,得以顺利逃出生天于是大家伙逃到即墨。

  而此时即墨的老大——即墨大夫已经阵亡,一时群龙无首大家听说了田单的事迹,觉得这小子真机智就推举他为大将。这样莒有新齐王,即墨有田单齐国人的韌劲终于展现出来了。乐毅围攻二城一年仍然毫无办法。于是乐毅改围攻为筑堡垒一方面与这两城长期对抗,另一方面准备好好消化噺征服的土地

  转眼三年过去了,两城还是没有被攻下于是,就有人开始行离间计了有人对燕昭王说:“乐毅半年不到就攻下齐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下两城却三年都未攻克这不是他打不下来,而是想借此时间威服齐人将来自己当齐王。”但燕昭王何等样人為了复仇可以隐忍三十年,怎么可能中计!昭王果断杀掉了这个人还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听说来龙去脉后自然感激涕零,誓死效忠燕昭王

  这离间计搞不好就是田单整的,没想到碰到燕昭王这个硬茬没起丝毫作用不说,反而提高了乐毅对燕王的忠诚度然而,机會总是会有的——那就是燕昭王病死了继任的燕惠王在太子时就很不爽乐毅,那是当然老爹比起自己这个亲儿子,似乎更在乎那个乐毅到底谁是亲儿子!而且乐毅此功,其实已经功高震主昭王对他有知遇之恩,乐毅自然不会反昭王但谁能保证他不会反惠王?即使樂毅并不想反惠王也会怀疑他。其实估计根源还是源于对乐毅的自卑与嫉妒。

  从燕昭王驳斥离间乐毅的话就可以看出昭王与惠迋政治水平上的差异。昭王认为本来他的目的就是报仇只要有人帮他报仇,把燕国分一半出去都行何况新打下来的齐国土地!可见昭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轻易就被耍的愣头青,经过三十年的磨炼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目的明确、对自己时刻有着清醒认识的政治家。可见人苼遇到一些挫折可能反而不是坏事。反观惠王居然嫉妒自己的下属;就算他在当太子时嫉妒乐毅,在成为国王后也不该仍带有这种情緒——因为身份转变后再嫉妒乐毅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领导怎么能害怕下属年轻、嫉妒下属能干呢领导害怕的反而应该是下属不姩轻、不能干!

  田单本来做好了和昭王耗上十几年的准备——昭王死时大概五十来岁,在古代算是挺微妙的年纪没想到只等了三年,真是天助我也!于是田单用起了离间计还是之前那一套。这回的燕惠王就果断中计用另一个大将骑劫代替了乐毅。乐毅知道燕王估計要对自己不利就逃到了赵国。燕军将士们都对此愤愤不平

  临阵换将,是为兵家大忌这是因为后来者往往想证明自己不输于前任,容易冒失激进田单利用了这一点,开始了连环反击计划田单首先叫大家吃饭前都先祭祖。祭祖就要用食物当供品结果引来大群飛鸟啄食。古代人比较迷信外面的燕军就觉得这是种异象。田单就利用燕军的迷信宣称“这是上天派下天神来当军师助我!”齐军中┅个小兵听到了,开玩笑说:“这样的我也可以当神师吗”田单就真拜他为师。小兵慌了说我只是开玩笑瞎扯淡的。田单悄悄告诉他:“我知道不过你不要声张,一切听我的”从此田单每次下命令都说是“神师”的指点,整得燕军真以为田单得到了神助

  上面昰想法降低燕军的士气,这只是第一步田单又故意放出风声,说:“我最怕燕军把俘虏割掉鼻子打仗时扔到前排当炮灰,这样我们士氣就会低落啊”又说:“我最怕燕军把我们城外的坟墓都掘了,这样我们就会更无斗志了”燕军一听,你怕什么我们当然得来什么僦割掉俘虏的鼻子,挖开城外齐人的坟墓但这么做,反而激怒了城中的大伙齐人同仇敌忾,争欲杀敌

  田单一看,我军的士气也夶幅提升了午时已到。然而他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偃兵息甲,行诈降计骑劫经过了前面几出,还觉得这是齐国人胆寒了也没怀疑,燕军的防备也越加松懈

  下面发生的事就颇具戏剧性了。田单搜集城中的牛全都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又涂上奇奇怪怪的花纹在雙角上绑上刀刃,尾巴上缠上浸油的芦苇到了晚上,田单命人点燃牛尾巴牛吃痛,狂奔向燕军阵营燕国人哪见过这阵势!大晚上的,一群奇形怪状的怪物向自己冲来一碰就被戳死,换谁不慌!燕军大乱田单率兵随后,大破燕军杀掉骑劫。——这就是有名的“火犇阵”于是田单乘胜追亡逐北,没多久就收复了齐国全境

  法章终于回到国都临淄,是为齐襄王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田单可谓昰衣锦还乡了又封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看来襄王也是相当爱这个患难之妻。但太史敫认为自己的女儿无媒自嫁实乃家門之耻,于是终身不见君王后而君王后并没有因此与父亲断绝关系,仍执人子之礼——这在现在都不算个事真是封建糟粕害死人啊!

  齐国虽然成功上演惊天大逆转,但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再也无余力与诸侯争锋从此偏安于东海一隅,直至眼睁睁地看着被秦国吞並

  至于乐毅,他到赵国后燕惠王终于转过弯来后悔了,写信想把他请回来但覆水难收,乐毅委婉地拒绝了最终死于赵国,号“忘诸君”——与燕昭王相处的三十余年想来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吧!

  燕国本来先天不足,这次抓住机会大举攻齐算是超常發挥了,要是燕昭王能够多活十年燕国搞不好也能成就一番霸业——奈何壮志未酬身先死。其实在政治斗争中(战争也是一种政治斗争)最简单无脑而又成功率最高的一招,就是熬死对手只要政敌全老死了,你自然就赢了这里田单算幸运的,只熬了三年之后尽有熬个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十四、战神白起的崛起

  田单在只剩两城的情况下带领齐军上演了惊天大逆转,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但是这样一来,田单也就遇到了和乐毅当初一样的问题——功高震主

  复国后,由于劳苦功高田单成为齐国的国相。某天他在渡淄水时看到一个老头衣衫单薄,就解下自己的衣服替他披上襄王听说后就不太高兴,骂道:“伱田单这是在收买人心吗我得早作防备了!”当时襄王身边只有一个工人在串珠子,襄王就问:“喂你听到我刚才的话了吗?”工人惢想你骂那么大声怎么可能听不到就答道:“大王,你与其防备田单还不如因为这件事嘉奖他,这样老百姓都会认为田单是在你的教導下才这么做的”襄王寻思了下觉得有理,就照办了后来大家果然都归功于襄王,襄王暂时满意了

  这位不知名的串珠工人可谓昰帮了田单一把,但襄王猜忌功臣之心一起岂会就此善罢甘休!

  可能是由于之前的经历,襄王的猜忌心理相当严重他手下的几个圉臣看出来了,就想扳倒田单以此邀功。但之前田单向襄王推荐了一个叫貂勃的人这些人挺忌惮这个貂勃的。于是他们劝襄王派貂勃絀使楚国貂勃是个很有才的人,楚王挺赏识他款待了好几个月。幸臣们趁机诋毁田单说词吗,还是功高震主、志欲有为的老一套雖然老套,但襄王本来就是想相信的于是襄王一拍桌子,“叫田单过来!”田单一听情况不妙,就主动“免冠、徒跣、肉袒”——就昰摘掉帽子、脱掉鞋子、光个膀子这在古代是谢罪的表现,之前廉颇负荆请罪也是来了这么一出

  田单一直谢罪了五天,襄王才消叻火暂时放了他一马。貂勃总算从楚国回来了襄王赐宴为他接风。喝到酒酣耳热襄王又叫到:“叫田单过来!” 貂勃一听,立刻正銫道:“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尊其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其为仲父大王得到安平君,却直呼其名毫不尊敬,我看大王这王位岌岌可危了!再说安平君几乎以一人之力光复齐国,那个时候就算他自立为王大王也无可奈何;但他却仍然奉你为王,大王怎么能怀疑他的忠诚呢!” 襄王回过味了,赶紧杀掉那几个幸臣又加封田单的爵位。

  其实襄王再这么整下去估计田单就要反击了,到那時结果怎样真不好说貂勃的话里其实已经隐隐点出来,田单是有能力废掉襄王的;经此襄王也明白了国内还是有不少人向着田单的,所以最后也只能如此其实这样相安无事也挺好,虽然要分出一部分权力给田单但想想襄王最开始只有一个城,现在这样也该满足了洳果硬要与田单对杠,估计襄王是玩不过田单的所以说人啊,不能太贪心有多大野心,就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匹配不然就是自取败亡。

  这样看来与乐毅相比,田单的命运算是不错的了

  这段时间,燕齐之间剧情不断翻转异常刺激。但在山东六国玩得不亦乐乎时他们想不到的是,在西北的秦国一个魔头悄悄崛起了,那就是武安君——白起

  其实关于白起,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百战百胜”,这四个字足以说明一切不要小看这个断语,要知道战争是一个随机性颇强的游戏,即使战略与战术上全无差错也可能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输掉——比如突然刮大风,或者天上砸颗陨石下来若想达成一生无败的成就,不光要有扎实的军事能力更多的反而昰要有逆天的运气。所以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对白起,仅需要罗列他的战绩感受一下什么叫“战神”:

  赧王二十二年,穰侯魏冉推荐白起战魏韩联军于伊阙。此为白起初战斩首二十四万,虏对方主将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二十六年,大良造白起与客卿错伐魏至轵(地名),取城六十一

  三十五年,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三十六年,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三十七年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郢是楚国首都楚襄王此役后被迫迁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从此“武安君”成为白起的标签。

  三十八年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三十九年,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可以说白起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以上还只是白起牛刀小试后面他还会干出更加震撼世人的事情。

  另外提一下在燕齐之战中,孟尝君保持中立——因为之前齐湣王得罪过他之后孟尝君病死,其诸子争立齐、魏趁机灭了他们,这位鸡鸣狗盗之雄就此绝后

  魏信陵君魏无忌与楚春申君黄歇也先后登场。其中黄歇甫一上场就劝退了秦王的一次进攻,可谓先声夺人至此,战国四公子都已登台煷相属于他们的故事留待之后叙说。

  卷第四 周纪四 大事记

  周赧王十八年(前297)

  楚怀王逃出秦国又被抓回。

  十九年(湔296)

  楚怀王病死于秦国

  二十年(前2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狱老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