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的蒙古角弓弓骑是不是很弱

印度咖喱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土豆、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于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你。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出生于北方邦达利特种姓的考文德总统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四个种姓:最高一级是婆罗门。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第二级为刹帝利,《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第三等级为吠舍,即一般的平民,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最低一等级为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在四个种姓外,还有达利特,即贱民,多由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他们的身份世代相传,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被允许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例如清洁秽物或丧葬。

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中,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而达利特是人类违反吠陀的产物,本不该存在。

1947年独立后,印度在法律上已经废止种姓制度,但社会心理影响远未消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数众多的低种姓在选举政治中的影响扩大,历届政府为拉选票,不断推出照顾低种姓的“名额保留政策”,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多方面予以特惠。1997年,科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成功当选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身达利特阶层的总统。2017年7月22日,印度选举委员会20日宣布计票结果,全国民主联盟总统候选人拉姆·纳特·考文德当选新一任总统,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二位出身达利特阶层的总统。

印度-雅利安语支及达罗毗荼语系分别为印度主要语支,分别占总人口的74%及24%,其他语言则属藏缅语族、南亚语系,印度未订定国语。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英语在教育方面也相当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印度-雅利安语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分别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突厥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达罗毗荼人使用的达罗毗荼语虽然与印地语、梵语、吐火罗文有联系,但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自成一派,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世界各大总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的80.5%,穆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其它教派占1.8%,情况不明的为0.1%。

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尼格利陀人血统较明显的印度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尼格利陀人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最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新移民到来以后,尼格利陀人多被他们屠杀、同化,或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

印度雅利安人与蒙达人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被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

查克马人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蒙古人的后裔为莫卧儿人,他们已经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体民族之中,由于混血的缘故,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明显。包括查克马人和雷布查人在内的汉藏语系民族则带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他们肤色浅黄,脸庞扁平,眼睛细小,胡须和体毛稀少。

汉藏语系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北七邦,包括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他们是这些地区的主体民族。东北七邦在人种、语言、文化等方面都与印度本土部分有着显著区别,古代从未与印度本土统一,直到英国殖民时期才被并入印度,因此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率较低。印度东北部地区至今仍存在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

泰米尔人达罗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被称为地中海人。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地中海人进入印度后与当地的原始澳大利亚人通婚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曾经遍布整个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他们是公元前三千纪古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了印度的北方和中部,摧毁了哈拉帕文明,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人同化,另一部分达罗毗荼人退守印度南部。现在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拉姆人、图鲁人、科达瓦人、卡纳达人等民族都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先后在印度南部创建了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古王国。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曾在许多世纪中不断迁徙扩张,先后到达伊朗、叙利亚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纳托利亚、希腊以及东欧各处。到达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经阿富汗从西北方向进入北印度。这些外来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于达罗毗荼人,但却弓马娴熟,善于骑射。他们凭借武力优势征服了相对柔弱的达罗毗荼人,并逐渐分布到印度次大陆许多地区。他们接受了后者的部分文化并逐渐与之融合。语言学家则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将他们称为雅利安人。这一名称历来争议不断,但却变得十分流行。今天的印度斯坦族、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贾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图人以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等,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带来了吠陀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民族大多混有达罗毗荼人血统,其中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混血较不明显,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东部及中南部的雅利安人鲜有未与其他民族混血的。

印度人口13.24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全国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其余分别为: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纳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根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计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约为3亿,约占印度人口总数的30%,系印度人数最多的民族。该民族主要分布于恒河中上游的印地语地区和印度斯坦语地区,主要操印地语,大体可以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阿里尔人、查特人、洛蒂人、马利人、卡狄贡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达尔人等。后者有邦多人、科尔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尔人等。高尔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亚人、高亚人、波尔伽人、波罗坦人、波尔海亚人、拉吉衮德人、拉吉牟利亚人等。可见,印度斯坦族是一个总的称谓。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远古部落生活的信息,说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还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的程度。

肤色从浅棕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

推荐回答:1、明安图(1692—1765),字静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测绘学家。

2、 尹湛纳希(1837—1892)蒙古族小说家。

内蒙古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人。

其父是一位爱国将领和古籍收藏家、历史学者。

3、旭日干(1940—),兽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被国家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被世界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4、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5、 肖乾() 原名肖秉乾。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安澜、斯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

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那时的代表作为《流民图》。

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代表作有《南德的暮秋》、《银风筝下的伦敦》等,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最有名的中国战地记者。

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有《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捷克著名小说《好兵帅克》、加拿大《里柯克幽默小品选》、挪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等,还有美国的《战争风云》、《屠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等15部译著。

特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推《尤利西斯》。

此书因过于奇特,在英国也没几个人能看懂、因此敢于翻译本身就成为新闻。

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萧乾晚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6、 玛拉沁夫(1930~ )现代蒙古族作家。

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

1945年参加八路军,受到部队生活的锻炼;他还参加过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他以後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1951年,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受到文艺界的重视。

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後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

7、 李准,蒙古族,1928年生于河南孟津县下屯村,在私塾、小学、中学、剧团里打工时他从未离开过书本。

1952年写出了《不能走那路》,发表之后第二年调到河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

1980年被调至中国作协任主席团委员。

1996年出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长。

作品: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于1952年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加编者按在全国近50家报刊转载;小说《李双双小传》发表后被拍成电影流传全国获百花奖并成为经典影片;《老兵新传》是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拍摄后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电影《龙马精神》、《牧马人》获金鸡奖;《高山下的花环》(改编为电影剧本)获金鸡奖;另有电影剧本:《大河奔流》、《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等。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8、乌可力,男,研究员,蒙古族。

1934年11月生,内蒙古土默特旗人,党员。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曾任八机总科技局预研处处长,航天部预研局副局长,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顾问。

一九九四年后,任中国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到现在。

主要贡献:1958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期间,研制了固体火箭发动机。

毕业后从事航空工程气动方面的研究,负责歼七、歼八型号的风洞试验和计算工作。

1974年研究成功无机耐高温涂料,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并协助在全国先后办起五个生产厂,年产值达100万元。

1978年后,组织建立军品预研体系,并主管固体发动机、空气动力、雷达、材料方面的预研工作,推动了型号发展。

在长城公司负责外贸工作,并参与卫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航天大奖。

9、 德德玛中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中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

一九四七年出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九六零年参加家乡乌兰牧骑,一九六二年进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究班学习声乐,一九六四年入中国音乐学院专修声乐,师从于姜家祥教授,一九六八年毕业回内蒙,先后曾在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

一九八二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10、姓名:巴特尔(Mengke Bateer)生日:1975年1月20日身高:2.10米体重:140公斤籍贯: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曾效力:掘金、马刺、猛龙、魔术)位置:中锋国家队号码:14号最好成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第八名,亚锦赛冠军第一个拿到NBA总冠军戒指的亚洲人11、斯琴高娃简历斯琴高娃,1949年生,中国著名电影演员。

斯琴高娃从小爱好文艺,能歌善舞,196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歌舞汇演中初露才华。

1965年入内蒙古歌舞团当演员兼报幕员。

此段时间,她抓紧学习机会,向行内外的老艺术家请教、取经。

1978年她参加了影片《归心似箭》的拍摄,没想到刚出茅庐的她,把剧中的玉贞那种牵肠挂肚,难分难舍的炽热感情以及那种泼辣而又含蓄深沉的内在气韵,表演地真实,自然,受到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

不久,被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成了一名专业电影演员,1980年拍摄了《残雪》、《阿诗玛》两部影片。

1981年应北影之约拍摄了影片《骆驼祥子》,这又是她的一部力作,剧中虎妞那种火辣辣,酸溜溜的味道,加之她天然外形,可以说将中国那个时代女性的特点,真实贴切地表现出来,配合张丰毅不温不火的表演,可谓中国影坛一部佳作。

以后,陆续拍摄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八一)等影片。

80年代中期,她随丈夫旅居瑞士,在国外,她依旧潜心探索演技,曾拍摄过《人在纽约》。

主要作品:电影《归心似箭》、《残雪》、《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骆驼祥子》、《似水流年》、《成吉思汗》、《月牙儿》、《香魂女》、《老人与狗》、《天国逆子》等,电视剧《大宅门》、《雍正王朝》等。

所获奖项:1979年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

1982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1985年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

12、姓名:腾格尔民族:蒙古族出生年月:1960年1月从艺简历:1992年荣获蒙古人民共和国最杰出人士"金凤奖".1993年组建"苍狼"乐队.1994年朱彦我国著名导演谢飞执导的电影《黑骏马》(又名《爱在草原的天空》),同时担任该片的全部音乐创作和主唱,并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最佳音乐艺术奖.1996年出资为家乡鄂尔和图兴建佛塔,奉献自己的一片善心.1996年,由他作曲,演唱(美国女作家聂华岭作词)的《江水啊,流啊流》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华声曲"全球华人歌唱比赛上获一等奖.1997年腾格尔率"苍狼乐队"参加了香港国际艺术节,当地媒体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腾格尔的音乐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流水准.2000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电视展评上,由他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天堂》获最佳作曲,最佳演唱两项大奖.同年,在北京举行的新千年"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大赛上,歌曲《天堂》荣获第六届中国原创歌曲金奖.2001年被选为东北亚环境与文化联合组织中方委员.2001年4月在首都北展剧场成功地举办了两场个人演唱会,受到媒体和演艺界的好评,成为2001年北京文艺舞台流行音一大盛事.2001年5月歌曲《天堂》获中国最高音乐奖项——首届中国"金钟奖"声乐作品铜奖.2001年6月为了表彰他为发展我国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荣誉证书.2001年9月14日带领苍狼乐队赴美国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在演唱会中演唱了歌曲《天堂》悼念"9.11"事件中的死难者,令现场观众潸然泪下.2001年底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录制片尾曲《大男人》,该剧播出后,在全国及港澳台地区产生轰动,歌曲《大男人》的演唱,令众多歌迷推崇备至.2001年底至2002年7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等大型演唱会,及全国各地举办的演出和电视台的文艺晚会大一百五十余场.2002年4月为家乡捐资修建寺庙,并为内蒙古自治区捐助树苗治理风沙.2002年4月率苍狼乐队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将售票所得全部款项资助林大在校贫困生42名,受到首都高校及各界人士的好评;并被聘为首批"首都大学生绿色形象大使",同时被林业大学授予"爱心使者"的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2002年5月被中央电视台特邀为第十届"哈药六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的评委.2002年6月为电视连续剧《绝对权力》录制主题歌.2002年7月为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电影《嘎达梅林》录制主题歌《嘎达梅林》;同时在台湾和香港特区播出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的主题歌《传说》由滕格尔演唱,该剧在港台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主题歌《传说》同样受到关注与好评.同月参加了欢迎美国著名传媒大王萨默雷石东来华访问的文艺晚会,萨默雷石东对腾格尔的演唱给予好评.2002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他的家乡举办大型个人演唱会《故乡情》,用他的歌声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13、塞夫、麦丽丝内蒙古著名的电影导演.从《骑士风云》到《天上草原》他们始终以执著的民族精神,炽热的民族情感营造着独特的银幕世界.他们电影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民族性格以及自然景观等几个方面更为突出.代表作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活着,可要记住》14、著名作家苏赫巴鲁苏赫巴鲁,蒙古族,汉名刘威,1938年生,辽宁省朝阳市建昌县喇嘛洞乡坤都营子村人。

1945年离开家乡,后去吉林。

1959年毕业于长春市十一高中后,到吉林省前郭尔罗斯民族歌舞团任编剧和作曲。

1965年下放到查干花草原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1981年调回原歌舞团任编剧。

1984年当选为政协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驻会副主席和县文联主席,1991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西部区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金鹰》蒙古文学杂志主编。

15、白岩松,男,蒙古族,1968年8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起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之后出任总主持人。

从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

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

他在主持生涯中,告别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自己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的撰稿,使其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获“金话筒”奖。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

16、嘎达梅林嘎达梅林() 本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

因兄弟中排行最小,俗称"嘎达"。

原为本旗士兵,后晋升统兵梅林。

1929年,为反对东北军阀开垦本旗土地,偕旗民代表赴沈阳向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请愿,被逮捕后押回本旗监禁。

同年11月越狱,起兵武装抗垦。

所部很快发展到七百余人,在本旗和扎鲁特等旗境内袭击垦务机构,与军阀和王公武装作战。

1931年4月,在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图附近渡河突围时中弹牺牲。

其抗垦事迹,被草原人民编成长篇叙事诗和歌曲广为传诵。

17、纳赛音朝克图纳赛音朝克图() 又名赛春嘎,另有笔名扎嘎利布、乌潮洛蒙等。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蒙古族诗人、文学家,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1936年进入察哈尔蒙古族青年学校。

年留学日本东京东洋大学师范系。

年留学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

历任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创作有诗集《心之伴侣》、《前进的杵臼之声》、《我们的呐喊》、《乌兰巴托》,散文集《沙漠,我的故乡》,政论文集《蒙古民族兴盛之歌》,箴言集《心之光》等。

199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50万字的《纳赛音朝克图全集》。

18、博彦满都博彦满都() 汉名包豹忱。

肄业于奉天(沈阳)蒙文学堂和筹边专门学校。

后任报刊编辑、中学教员、地方公署职员。

1925年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任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哲盟支部书记。

1929年,在长春组建蒙古平民同志会,任副会长。

1930年参加南京蒙古会议,提出内蒙古民族自治要求。

东北沦陷后,历任伪兴安南分省政务厅长、国务院兴安局参与官、兴安总省省长。

期间,与哈丰阿等地下革命者联系密切。

1945年8月,与哈丰阿等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本部,任执行委员。

1946年1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当选为政府主席。

同年3至4月,参加承德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任自治运动联合会副主席。

其后,历任兴安省政府参议会议长、内蒙古自治政府参议会议长。

1949年以后,历任内蒙古人民政府委员、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常委。

19、博彦满都博彦满都() 汉名包豹忱。

肄业于奉天(沈阳)蒙文学堂和筹边专门学校。

后任报刊编辑、中学教员、地方公署职员。

1925年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任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哲盟支部书记。

1929年,在长春组建蒙古平民同志会,任副会长。

1930年参加南京蒙古会议,提出内蒙古民族自治要求。

东北沦陷后,历任伪兴安南分省政务厅长、国务院兴安局参与官、兴安总省省长。

期间,与哈丰阿等地下革命者联系密切。

1945年8月,与哈丰阿等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本部,任执行委员。

1946年1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当选为政府主席。

同年3至4月,参加承德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任自治运动联合会副主席。

其后,历任兴安省政府参议会议长、内蒙古自治政府参议会议长。

1949年以后,历任内蒙古人民政府委员、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常委。

20、孝庄姓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姓 :博尔济吉特氏名 : 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别名:孝庄文皇后生辰: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民族:蒙古族祭日: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687年)籍贯:蒙古科尔沁地区:京师国家:中国职业:清太宗庄妃.世祖皇太后.圣祖太皇太后信仰:佛教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

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

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

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她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

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

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

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

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

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 她的功绩可以是 历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虽然她有能力作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却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如果爱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多尔衮早就能当皇上了,但孝庄皇后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业,她没有把爱情混为一谈!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样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的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所以我们后人还是理解到她的,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动!

推荐回答:蒙古族待客如果您到鄂尔多斯蒙古人家里作客,会受到盛情款待。

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 家人。

蒙古族十分注重礼貌, 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温文兼恭让,令外来游客感到亲密无间。

蒙古人迎接贵宾,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

蒙古人认为: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耻笑。

”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

献哈达:主人迎送客人,晚辈谒见尊长,都要奉献哈达,这是表示对客人或长辈的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 候。

当主人手捧哈达,躬身把 它举过头,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后,便虔诚地下跪磕头。

客人接到哈 达,表示了谢意,恭敬地向主人奉还哈达后,主人又非常有 礼貌地向客人磕头致意。

传说,成吉思 汗在世时,常以哈达为纽带,结交了很多朋友,对巩固政权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哈达的质料有布的, 有丝织品的。

有白色的、有蓝色的、有黄色的,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主人先在红漆小桌上摆上黄澄澄的酥油、珊瑚状的奶酪、似饼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红糖、油炸 食品。

然后就拿着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敬让客人畅饮。

蒙古人用砖茶、 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初次品尝它的人,也都会感到满意。

尝鲜奶: 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

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用双手递给客人后,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

第一次 弹向天空,以示谢天;第二次弹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则自己品尝。

尝鲜奶表达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愿牧业丰收的好心愿。

摆羊背子: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讲究,最壮观的项目。

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

它是由羊头、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在一起,并按照一定地规格,摆放在长方形的木制 红漆托盘里。

进餐时,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块肉切成小块,用手拿着吃。

羊背子肥嫩,肉鲜味美。

敬美酒: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斟酒时,有时斟一银碗酒; 有时不使用银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饮而尽。

喝酒时,主人还要为客人唱祝颂歌。

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

酒歌既是一种劝酒活动,又是对 待客人的一种盛情。

酒足饭饱,客人临别时,主人还要用歌声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请别忘记以后再到鄂 尔多斯作客。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爱不释手的一种器物。

客人走进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 壶,以表示敬意和友好。

客人 接到鼻烟壶,应放到鼻下闻一闻,然后如礼以答。

这样做能使双方的 感情得到及时交流,很快消除彼此间的生疏冷漠之感。

递鼻 烟壶时,还有一些讲究,同辈见面要用 右手递壶,并互相交换;长辈与晚辈相见,长辈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递给对主即可,晚辈 则需跪下 用双手把鼻烟壶接到手中。

蒙古族视鼻烟壶为珍宝,常作为收藏品妥善保存。

其珍贵之处在于制作鼻 烟壶的原料选用的 是金、银、铜、琥珀,玛瑙、翡翠等。

鼻烟壶上的图案有的在外面,有的在里边 (内画),图案均绚丽多彩、意境高雅、气韵生 动、浑厚质朴、神形兼备、气魄宏大,其刻划的画 面有飞龙奔马、千鸟百兽、摔跤射箭、山水风景等。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哈达.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

献哈达是一种 对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贵的礼 节。

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要把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 下属,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

献赠哈达的长 短,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

哈达 一般是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蓝色和黄色的。

哈达的质料,有的是 生丝织品,有的是 棉纱织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火谈到火,便使我们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严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俩俩结伴狩猎,他们喜悦地把猎获物放到林间空地 上或草原上,很快弄来树枝、树叶,拢一堆火,把猎获物烤得半生不熟,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一边取暖驱寒,火显得多么重要啊! 人间万物的循环运转,处处离不开火。

蒙古人视火为生命,以火当财富。

火还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

喷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哪样离开了火也是不行的。

高天寒流,只要有了火,就能驱寒取暖,振奋人们的精神。

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是烧不到煤炭的。

于是,他们便就地取材,把畜粪和柠条、沙篙等灌木 枝叶当作燃料。

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如塔的牛粪、马粪和羊粪,或者横七竖八地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犹 如一幅幅优美的风俗画,点缀在千里草原上。

晒干后的畜粪,易燃、火苗旺,没有异味。

用羊粪当作燃料,互不粘连。

沙区生长的灌木,有油性、坚硬,火劲大,耐烧。

显然,就是在十冬腊月,寒冰凝霜的季节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有的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但他们对火的崇拜仍不减当年,年年岁岁都有敬火、 祭火的习惯。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讲究、最隆重。

夜幕降临,参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着整洁的衣服,一同来到燃 烧着的火盆前,点燃一柱香,先绕行蒙古包一周,再从左、右绕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火便开始了。

这时火盆旁边的 小桌子上,已摆着很多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

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们还要往火盆里投祭品。

并吟诵祭辞,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来!福来!福来!” 全家人并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汤煮的饺子。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白色蒙古族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

因而把阴历的头一个月,称之为“白月”。

逢遇喜事,他们总喜欢穿白 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的蒙语称呼):既有用洁白的奶汁制做的食品,像白油、奶酪等,又有用羊油炸的果子。

白色在蒙 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

亲人远 行,惜别贵客,他们还要抛洒乳汁祈求平安。

住的是雪白的蒙古包,铺的是雪白的毡子,蓝天白云下放牧的是白色的羊群。

“从 文学作品和蒙古口语来考察。

白色也成为蒙古语中用从正面肯定事物性质的标志”。

例如蒙古语中的“大福大德”、“崇高的工 作”、“纯洁的心灵”、“正大光明的事”、无邪的思想”等语汇中均有白色一语做词根,以象征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 直和美好。

白色还代表一帆风顺,他们称善良的人为“心灵洁白”的人,并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马当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万马奔腾、骏马飞奔、群马驰骋时,无疑,就会联想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

自蒙古族作为游牧民 族出现以后,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

因此,一个好的驯马 手,是众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马比什么都重要。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自然也是马的故乡。

如果有机会到绿茸茸的草原上瞧一瞧,一群一群的骏马,像团团移动的彩云贴地而奔,枣红、绛紫、雪青、虎黄、斑玉、海栗各色马匹,有的昂首苍空,啸啸欢鸣;有养精蓄锐,在湖边觅食青草;有的狂奔乱跑。

人们不仅看到了马的骏美,更领略到了马背上的民族咤叱风云的雄风。

蒙古民族生活在这样沸腾的生活中,怎不叫赞美与歌唱! 马勇敢、柔顺、善解人意。

接受人对它的驾驭,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合群,热爱集体生活。

由于蒙古人年年岁岁同马在一 起,才锻炼出蒙古民族这种粗犷豪放的性格,敦厚质朴的感情,机敏果敢的气质。

蒙古人喜爱马,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对马的无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的两根旗杆——“玛尼宏”旗杆与 旗杆之间拴着一根羊毛细绳,绳子上系着蓝色、黄色、绿色、白色、红色五面小旗。

蓝色小旗象征纯洁无暇的蓝天,黄色小旗象 征地肥草茂的土地,绿色小旗象征鲜花竞放的草原,白色小旗象征财源滚滚的畜群,红色小旗象征生活幸福国泰民安。

各色小旗 上都绘着九匹昂首嘶鸣、扬蹄奔腾的骏马,骏马与骏马之间的空白处,还用蒙、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 的民族繁荣吉祥。

”蒙古包门的上方,绘着一匹奔驰的宝马,腾空飞驰,用来表示他们对幸福的向往。

此外,他们穿的坎肩叫马 褂,穿的靴子叫马靴,拉的乐器叫马头琴,喝的佳酿叫马奶洒。

放牧、出门远行,参加“那达幕”,他们都要挑选精良的马匹乘 骑。

而且,鞍具、笼头都有一定的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上等,质量最好。

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铃 在笼头上戴着。

大批文人学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为马歌功颂德。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祭奠成吉思汗时,均是以鲜马奶的祭洒而拉开序幕的。

祭奠时,还有一匹白色的骏马格外受到蒙古人 的尊崇。

据说,它是受过成吉思汗禅封的神马,并是玉皇大帝天马神骏萨尔勒的化身,牧民常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

据资料介绍, 挑选白马时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各个器官不能有伤痕疮疤。

轩辕皇帝坐彤车,战胜 尤,乘驾的就是“白马”。

此外,在牧民的住地,还挂着任其飘扬的禄马风旗, 上面刻印着马的形象。

蒙古人把它视为是兴旺发达的象征。

何谓禄马风旗:“就是成吉思伊金(君主成吉思汗)和全体蒙古人崇奉的白色神马与银合八 骏马的马桩。

” 此外,杭锦旗伊克乌素有用马命名的白龙马泉、红枣骝马泉。

每逢草肥马壮时,牧民都要举办马奶节、打马鬃节、赛马节。

马是蒙古族的第二生命。

一匹马每年能提供2-3千公斤的马乳。

马乳是良好的营养品,含糖量比牛奶还要高。

马奶酒或酸 马奶,对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甚好。

特别是马肉瘦、脂肪少、热量大,能够抵御寒冷和防治心脏疾病。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牧羊犬牧民把狗当作亲密的伙伴由来已久。

狗聪明灵利,它是最通人性、最有感情的动物。

狗的嗅觉极其灵敏,比人灵敏100万倍。

而且警戒性强,驰骋力好,矫健 凶悍。

它在帮助人进行侦缉、鉴别、搜索和跟踪等方面常大显身手。

牧民居住在没有屏障的茫茫大草原上。

经常遇到狼群和野兽的袭击,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便开始养狗。

牧民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狗。

夜间,只要狗在门外守候,牧民就可以免除或减少被猛兽袭击的危险。

打猎时,牧民常把它带 在身边,狗还能协助牧民寻找野味,捕捉野兽。

放牧时,牧民把陪伴在身边的、忠心耿耿的狗,当作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

傍晚,千百只羊群卧圈之后,狗便替牧民进行照料。

据说,狗监视狼的行踪极为巧妙:狼第一次进羊圈时,先不吃羊,而是转一 圈就出来,看看有没有逃路。

如果没有逃路,它宁肯在羊圈里卧一夜,也绝不叼羊。

狗发现后,汪汪狂叫,狼便逃之夭夭。

牧民对狗非常疼爱,凡是人吃的食物,都有狗的份。

年节时分,主人还要特意给狗吃些好饭。

因此,牧民养的狗,个个都是 毛色光滑,讲究卫生。

狗对主人忠贞不二,绝不会见利忘义,抛弃主人。

如果主人外出时遇到意外而倒在路上,狗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主人。

热爱生命,保护动物,是蒙古人的美德。

倘谁要虐待狗,牧民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住所鄂尔多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 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

蒙古包为圆形,一般高七、八尺,直径丈余,四周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屋顶用 椽木组成伞骨形圆顶,周围和顶上覆以白色的防寒毡。

冬天,毡子厚,有两三层;夏天,只有薄薄一层。

毡面用毛绳从外面勒紧。

壁上留有木框门,门大都朝南,也有朝东南的,借以避开凛冽的西北风。

顶的中央留有圆形的天窗,用来通风排烟和吸收阳光。

室内的中间部位有炉灶;门的右边,放置炊具,常置一张宽1公尺,长2公尺的矮床。

油漆小木柜上放着被褥和毯子,地面上铺 着厚厚的毛毡。

一个蒙古包重约250-300公斤,两匹骆驼或一辆牛车就能运走,一个小时就可以搭好使用。

由于北方气候 寒冷,冬季风雪大,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科学:圆形,遇到大风雪阻力小;顶尖,下雨时不存水;门小而连地,雪不易堆积。

蒙古 包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结构仍保留着原始独特的风格,但包内的陈设已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了。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头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是用珍贵的玛瑙、珍珠、宝石、 金银等材料制成,长1公尺左右,从头顶一直垂到双肩,重一二公斤。

此外,还要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

平时,牧区 妇女大都用红色或绿色的长绸子缠在头上。

牧区的男子,冬季喜戴皮帽,夏季则戴前进帽。

在牧区,不论男女都喜爱穿身宽袖长的长袍。

长袍肥大,乘骑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袖子宽大,便于持马缰。

长袍较长,直 至脚面。

长袍镶着美丽的花边,袍子下面左右不开岔,领子比较高,钮扣在右侧。

男、女牧民喜在腰间束布或丝绸腰带。

牧民系上腰带骑马,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与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此外,“男子在腰带的右侧,挂一柄小长刀,刀鞘上还有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筷子,刀鞘上坠有银或金的链子,左侧的小链,拴着打火 用的燧石,还挂着烟盒。

蒙古靴好穿耐磨,鞋帮子上配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靴子里有的衬着皮子,有的垫着毡子。

蒙古靴有单的、有棉的, 青年人特别爱穿。

蒙古靴尖端向上翘着,这是为适应骑马的需要而设计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宗教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信奉喇嘛教。

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始于元朝。

明代,喇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的传播,得到明朝统治者 的鼓励、扶植,清代,在漠南新建了许多寺庙,僧人剧增。

这样,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便成了各地的喇嘛寺院。

他们的宗 教生活,除了在家中敬佛、祀佛外,每逢庙会,必定参加。

届时,还将举行隆重的跳鬼活动。

祭敖包庙会也是蒙古族每年重要的 宗教活动。

蒙古族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唯诚唯敬。

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筹备,邀请喇嘛到敖包处,或吹喇叭,或打大鼓,并 要诵经。

喇嘛教系藏传佛教的一支,起源于西藏,其领袖人物为宗喀巴。

鄂尔多斯蒙古族节日蒙古民族的节日,是蒙古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达慕大会,常在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的盛夏或秋季举行。

大会期间,除开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 祭祀。

祭祀时喇嘛们还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

祈祷神灵保佑,祝愿人畜两旺。

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外,夜幕降临,人们便在辽 阔的草原上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的节拍,通宵达旦,彻夜不停地、欢快地歌唱,尽情地跳舞。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

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 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蒙古族过年,有小年和大年之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

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 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

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

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

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 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

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

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 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民族的禁忌 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

那么,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哪些呢?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

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

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

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

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

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

倘是女孩,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

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

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

56回答者: 于入水 - 八级 13:55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要写。

我要用 123 ?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89 ? 蒙古族的风俗 63 ? 蒙古族的风俗特色 25 ? 蒙古族的风俗画象(要画) 8 更多关于蒙古族的风俗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 蒙古族 风俗等待您来回答更多1回答 祖国的传统节日 1回答 把新中国称为祖国为什么屡教不改? 1回答 5 祖国的伟大成就 0回答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面对日益强大的祖国母亲,你想说什么? 1回答 红领巾展风采与祖国共同奋进 手抄报 2回答 10 蒙古族的风俗 1回答 5 28.材料一: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 0回答 1个民族的风俗 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换一批其他回答 共 4 条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回答者: ycyy618 - 七级 13:45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

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

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

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

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

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

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

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属什物,习惯上由幼子继承。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

过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婚姻重彩礼,尚保存有妻兄弟婚习俗。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

现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办变为男女自由的选择配偶,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进一步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相适应,得到充分的发扬。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的称赞。

各种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不健康的习俗,日渐消失。

又产生了许多适合于新的经济基础,或从原有习俗转化成的新的风俗习惯,如过去传统的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祭神节日——“祭敖包”,已转化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现在是具有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民族。

回答者: 盼兜兜 - 五级 14:12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

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

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

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

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

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

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

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人起名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蒙古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名字的符号作用.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女子: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 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三,以珠宝玉器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四以理想为名 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 .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包的房屋特点与资料

推荐回答:蒙古族简介布内蒙古各聚居农村牧区部散居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蒙古历史畜牧业产蒙古族民向赖存发展主要经济形式今仍相数量蒙古族事畜牧业产蒙古族自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言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十三世纪元朝始蒙古族统治者强制推行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喇嘛教蒙古族婚姻夫妻制实行同姓婚习俗蒙古族丧葬般土葬、火葬野葬蒙古族能歌善舞、热情客、勤劳勇敢民族蒙古族衣食住行都自特点尤其聚居区蒙古族保留传统风俗习惯男都穿身宽袖袍束腰带着高至膝盖筒皮靴男戴深色礼帽则红、蓝色布缠盛妆戴金银饰点缀冠饮食牛羊肉奶食主粮食、蔬菜辅喜欢喝奶茶解放数蒙古族告别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房蒙古族除春节等节外每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达慕即祭祀山神、路神娱乐现种已演变草原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举行文体各民族群众性集蒙古族、概况蒙古族历史悠久富于传奇色彩民族千百勤劳勇敢蒙古族民直游牧、息于南起城、北抵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片苍茫每提起名字便想起"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歌谣眼前便呈现蓝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广阔垠草原浮现"马背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伟岸雄姿蒙古族口较、布十广阔少数民族根据1990全口普查统计现口480万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布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蒙古族自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亚特三种言(按区划部言、西部言东北部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吉思汗代现行蒙古文29字母其表示元音5表示辅音24拼写词单位连书行款左向右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带据13世纪蒙古族传说约距今2700蒙古部落别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遁入额尔古涅——昆息繁衍狭意欲山于做风箱化铁溶山辟通道全体迁徙每于除夕夜吉思汗族要少许铁烧红放砧锤打示忘祖先故事"蒙兀""蒙古"词早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初蒙古诸部落部落名称13世纪初吉思汗首蒙古部统蒙古区诸部逐渐形新民族共同体"蒙古"由原部落名称变民族名称蒙古族勤劳、智慧思想放、善于习、勇于探索民族期历史发展程断总结产各种实践经验同习、吸收借鉴内外其民族优秀文化逐步解、掌握、积累量自科社科知识产许发明创造历史、文、艺术涌现众科家、历史家、文家、艺术家充实丰富祖光辉灿烂科技文化宝库做重要贡献二、彩服饰般目蒙古族服饰似乎简单非件袍双靴已其实蒙古族服饰非复杂丰富彩仅各形制别且龄、婚否及盛装与服别总看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腰带、靴四部首饰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类饰主要巾、帽、带、圈、辫钳、辫套、钗、簪、耳环、耳坠等蒙古族首饰绚丽部妇平般罩巾巾约丈余颜色种质料布、麻、绸、绢等姑娘喜欢巾缠右侧挽结巾穗垂已婚妇则用巾包住顶缠圈留穗庄重场合要戴绣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帽帽顶红色穗闪光明亮帽顶宝石传说种习俗始于吉思汗期初吉思汗统蒙古各部落令每都要罩巾表示颅飘旌旗角希冀民族强精神结婚、告别姑娘起妇便要始佩戴雍容华贵盛装首饰蒙古族盛装饰鄂尔斯区典型种饰汉译"带"主要由"连垂""发套"两部组仅制作工艺精湛且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许银环、银片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装扮起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付带般都重达三、四斤达十余斤据说付高档带往往要用几群马或数百峰驼才能换取内蒙古、新疆等牧区男幼四季都喜欢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般都比较肥袍则比较紧身显示身材苗条健美其式颜色略差异般蒙古袍特点宽袖、高领、右衽数区端衩袍边沿、袖口、领口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具良实用功能冬防寒护膝夏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衣卧作鄂尔斯等蒙古喜欢袍外套穿短坎肩腰带蒙古族服饰缺少重要组部般用棉布、绸缎制三四米等色彩与袍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且种漂亮装饰男扎腰带袍向提束短骑乘便显精悍潇洒腰带要挂"三离身"蒙古刀、火镰烟荷包则相反扎腰带要袍向拉展显示娇美身段鄂尔斯等区扎腰带定讲究规矩未婚扎腰带并身留穗旦嫁便"布斯贵浑"(蒙古语意"扎腰带")代替腰带紧身坎肩区未婚姑娘已婚妇蒙古穿靴蒙古靴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用厚布或帆布制穿起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其式体靴尖卷、半卷平底卷三种别适宜沙漠、干旱草原湿润草原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绣制或剪贴精美花纹图案三、移住房--蒙古包蒙古唱歌衣食住行都歌东蒙草原流传着首描绘蒙古族传统房屋——蒙古包民歌:仿造蓝才圆圆包顶;仿造白云颜色才用羊毛毡制穹庐——我蒙古家庭模拟苍形体窗才太阳象征;模拟体星座吊灯才月亮圆形穹庐——我蒙古家庭逐水草居游牧民族古式蒙古包游牧产物首歌形象、描绘蒙古包形状、颜色由直今牧区夏营仍传唱着首悠扬古歌"蒙古包"满族蒙古族牧民住房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家"、"屋"意思前古代称蒙古包"穹庐"、"毡帐"或"毡包"等蒙古包呈圆形其基本构造都由网状编壁"哈"、条木楞"乌尼"、圆形窗门等构外面蒙毡再用鬃毛绳勒紧即蒙古包规格由每顶包所用编壁(般高米五六2米)数量决定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般住6至8扇编壁蒙古包架设简单般先选形铺盘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用毛绳勒紧系牢即蒙古包门般朝向东南向包内央炊饮取暖用炉灶烟筒窗伸炉灶周围铺牛皮、毛毡或毯面西侧辈起居处东面晚辈起居处周围摆设家具主要木质碗柜、板柜、板箱、桌等其特点、低占少搬挪便易损坏蒙古包看起外形包内使用面积却且室内空气流通(除窗外编壁墙底部层围毡夏掀通风冬放保暖)采光条件冬暖夏凉怕风吹雨打蒙古包优点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哈拉便圆形围墙折卸哈折叠合体积便缩能牛、马车车板顶蒙古包需要两峰骆驼或辆勒勒车运走两三能搭盖起非适合于经移场放牧游牧民居住使用近蒙古包结构、材料等新发展些区现钢架结构蒙古包包前加窗户使采光通风性能更室内增加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用品蒙古族古建筑艺术焕发新青春四、白色食品蒙古族传统饮食奶食、肉食主粮食辅现条件改善饮食结构相应变化粮食、蔬菜比例增加牧区奶食、肉食粮食已近三半农半牧区粮主肉乳辅农业区肉乳所占比例更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意思"白色食品"用马、牛、羊骆驼纯奶制品种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蒙古族食品品曾称"百食"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敬奉祖先神灵都缺少区同其品种制作尽相同主要奶皮、奶油、奶酪、奶豆腐等奶皮蒙古语称"乌莫"其制作鲜奶倒入锅用微火煮沸用勺反复扬洒并断点入奶直奶凝结物漂起便撤火冷却数蜂窝状奶皮便凝结形用筷其慢慢挑起控干沾面奶水折放干即食用奶皮仅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元代《饮膳要》说:"奶皮属性清凉健清肺、止渴防咳、毛发增色、治愈吐血能"奶油制及名称较通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发酵待其变酸用木棍反复搅直至奶油离漂浮面白色油脂撇奶油用拌食炒米或炒面鲜香口种奶油放入锅加热并慢慢搅拌熬炼离种黄色油脂黄油黄油面沉淀物叫酥油渣黄油奶精华含种营养物质经食用安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奶酪叫酸奶其制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令其自发酵凝结种乳浆离凝状物即奶酪赤峰等种制作奶酪鲜奶放入锅加热边用勺扬洒边浮起泡沫取放入另容器待些泡沫冷却凝结即奶酪奶酪清饮拌炒米或拌饭食用清凉口消暑提神奶豆腐其制提取奶油酸奶放入锅熬煮使水蒸发奶液逐渐凝固其装入各种形状奶豆腐模固定型阴晾风干即酸奶加热冷却装入粗布口袋滤挤压浓缩再压制各种块状奶豆腐奶豆腐酸甜制作加糖即甜加糖则酸晒干奶豆腐存放间炒米奶茶食用外放牧或远行充干粮五、民族特色吃——马奶酒与手扒肉蒙古族民世居草原畜牧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喜欢饮料待客佳肴奶酒般马、牛、羊、骆驼鲜奶原料酿制尤马奶酒居传统酿制主要采用撞击发酵种据说早由于牧民远行或迁徙防饥渴鲜奶装皮囊随身携带产由于整骑奔驰颠簸使皮囊奶颤撞击变热发酵甜、酸、辣兼具并催眠作用奶酒由便逐步摸索套酿制奶酒即鲜奶盛装皮囊或木桶等容器用特制木棒反复搅使奶剧烈荡撞击温度断升高发酵并产离渣滓沉醇净乳清浮面便清香诱奶酒除种发酵外酿制烈性奶酒蒸馏蒸馏与酿制白酒近似般发酵奶倒入锅加热锅扣底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筒状罩口放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罐或桶帮做类似壶嘴槽口待锅奶受热蒸发蒸气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罐或顺槽口流桶外便奶酒用种蒸馏酿制奶酒要比直接发酵奶酒度数高些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度数逐提高马奶酒酿制饮用主要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季节马奶酒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仅喝起口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且性温具驱寒、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深受蒙古族民喜及节吉款待宾朋重要饮料"手扒肉"蒙古传统食肉做肥嫩绵羊膛破肚剥皮内脏洗净蹄再整羊卸若干块放入白水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置于盘桌家各执蒙古刀块块割着吃用筷用手抓食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草原牧表达客敬重戴情传统式踏草原走进蒙古包热情客蒙古便美酒斟银碗或金杯托哈达唱起敬酒歌款待远贵客表达自诚挚情客理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能饮品尝少许便酒归主若推推让让拉拉扯扯喝酒认瞧起主愿诚相见等等主满腔热情使客产难别情眷恋六、民族传统运输工具——马骆驼勒勒车蒙古族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役畜车辆两种役畜马骆驼主车辆勒勒车蒙古马背蒙古族谚语所说:歌翅膀马伴论外放牧、搬迁转场、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完马产占着极重要位与马结特殊情十马甚至视马珍宝目马神圣物崇尚马马喻留许赞美马诗词名句、谚语等给马命名充满赞赏辞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马等由于马草原形些关于马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役用身兼四种用途其家畜所及内蒙古西部区骆驼蒙古语称"特莫"牧民缺少交通运输工具骑乘、载货身高二三米腿迈步达米远能行二百华途跋涉经久衰且负重力相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于匹骏马两犍牛负重量自古"沙漠舟"美誉沙漠区货运主力今虽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骆驼仍失特殊使命内蒙古西部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带队队骆驼负重远行阵阵驼铃沙漠传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傲视沙漠骆驼才忠贞渝伙伴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北草原古交通运输工具种车车身双轮高直径般均米五六左右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修理整车般脚脚两部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车轮制造般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12付车辋连结固定起便形圆形车轮支撑车轮车辐条般36根左右脚由两根车辕10条车撑构车辕约4米左右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辆勒勒自重约百斤左右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草原、雪、沼泽、沙滩行走用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柴草等货物行驶辆辆排车队首尾相连草原列车般行进广袤草原妇或童即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运输任务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区些特制、专用勒勒车围车棚、供乘坐"轿车";安装木柜用贮藏粮食、肉食"库房车";装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水车"等等近些逐渐富裕起广蒙古族民已满足于使用些传统交通运输工具许家庭都购买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产更加便、快捷更加丰富彩七、"达慕"与"男三艺""达慕"蒙古语音译意"娱乐"、"游艺"蒙古族传统节性群众集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候蒙古族领每举行"忽力勒台"(聚)除制定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要举行规模较"达慕"达慕主要内容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清代达慕般盟、旗或苏木单位半或二举行三项竞技优胜者奖给马、骆驼、羊砖茶、绸缎等物解放其内容形式变化除进行称"男三艺"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外增加文艺演、放映电影、物资交流等许新内容使传统民族盛更加喜庆、吉祥、欢乐富于实效现达慕金风送爽、牛羊肥壮夏秋季节举行般进行3至7每逢牧民穿着崭新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带着蒙古包、各种肉乳食品四面八汇集绿茵草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草原炊烟袅袅欢马叫沉浸片欢乐气氛"男三艺"摔跤、赛马、射箭自古即男汉必备本领衡量本事标志些需要专门场、特殊器材固定数随随都进行仅达慕主要内容劳余或婚礼、节等喜庆刻民间经展蒙古族摔跤既同于式摔跤同于本相朴其规则、、服装、场等面都自特点比赛规则:等级(龄、体重)没数限制要2、4、6、8、16、32、64、128等双数即所选手由德高望重裁判员负责编排配或抽签配场比赛实行单淘汰制跤定胜负失败者允许再场每轮淘汰半数裁判员发令双握手致意始交锋限间采取勾、拉、踢、绊、推、抱、举等各种技巧能抱腿摔准乱踢更能扯裤膝盖任何部位着即失败摔跤手专用服装身牛皮或帆布制紧身半袖坎肩"昭德格"穿肥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套五颜六色布条项圈比赛场简单要片草坪或松软空观众席围坐摔跤手间进行比赛比赛前双都高唱挑战歌助声势摔跤手入场退场都要模仿雄鹰作跳跃行进威武雄壮蒙古族赛马般赛走马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指让马跑侧步(即前蹄顺交错前进)比马速度、耐力、稳健美观参赛马用5岁马骑手主比赛要求骑手高超骑术能够驾驭马使其既走快、稳、美能跑起赛奔马比马速度耐力先达终点者胜奔马步代与走马同4蹄前双交错奔跑参赛选手男尤十二三岁男孩居体形轻便敏捷减轻马负荷照顾骑手安全奔马都备鞍具或配备轻巧鞍具骑手穿华丽彩衣束红绿飘带显英武、神气赛程般25至35公奔马赛比走马赛普遍参赛数少则几十则逾百比赛始选手迅速跃马扬鞭飞奔观众则雀跃欢呼呐喊助威按蒙古族习俗赛马结束要赞马取名马依排列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诵唱赞马词要朝获第名骑马身撒奶酒或鲜牛奶示祝福除种传统赛马式外近些现障碍赛、花赛等新赛马形式使马运项目更加丰富更加精彩蒙古族射箭静射骑射两种弓箭式、重量、度、拉力都限各取其便般规定每射9箭三轮射击靶箭数少评定名静射即指站立拉弓射靶位间距离依具体情况定同比赛赛程固定变骑射指选手特制跑道边骑马奔驰边拉弓射跑道通条4米宽、85米半米深沟跑道左侧立两靶位右侧立靶位比赛射手跃马进入跑道疾驰马背张弓搭箭瞄准劲射蒙古族民群众性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运仅锻炼体魄丰富业余文化更重要近几十内蒙、新疆等家培养输送批优秀运员蒙古族运员全各种比赛屡屡获奖际比赛登领奖台家争荣誉八、马琴故事马琴蒙古族具特色传统乐器名"胡兀"、"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等擦弦类弦鸣乐器琴杆端雕马饰名由共鸣箱、琴杆、琴、弦轴、马、琴弦拉弓等部组共鸣箱梯形形、形、六角形、八角形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马皮或牛皮、羊皮面蒙皮、背面蒙薄板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部左右各弦轴顶端琴拉弓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两条琴弦别用40根(弦)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马琴演奏与其拉弦乐器同弓夹琴外弦间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浑厚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草原风味形容说:"于草原描述首马琴旋律远比画家色彩诗语言更加传神"近几十蒙古族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传统马琴进行改革扩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拉弓弹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并定弦提高4度既保持马琴原柔、浑厚音色增加清晰、明亮特点蒙古马马琴种特殊情关于马琴源草原至今流传着美丽传说:久前察哈尔草原蒙古族青叫苏苏奶奶相依命靠放羊苏牧归路捡匹白马便其抱家精照料白马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苏祖孙俩喜整与主形影离春王爷举行赛马并许诺谁取冠军便嫁给谁朋友劝说鼓励苏骑着自白马参加比赛且获冠军王爷兑现诺言反打伤苏抢走白马晚睡梦苏外面声音惊醒走蒙古包看原摆脱王爷、主身边身数箭白马跑伤势重白马第二便死苏悲痛万几几夜茶饭进夜苏梦见白马抚摸着靠近主轻轻说:"主若想让我永远离能解除寂寞用我身筋骨做琴吧"苏醒按照白马用其腿骨柱骨筒尾毛弓弦做琴琴柱顶部按白马模雕刻马每思念白马便拉起琴马琴便传遍草原

推荐回答: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

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

“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

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

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

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

“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

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

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

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

同时,开始由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

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

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

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

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

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

初一凌晨,摆好饭菜上度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

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

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

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名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

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

到亲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叩头,然后用自备的酒敬长辈。

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

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

如今拜年时,已改为握手等新习俗了。

牧区拜年时,不管你是否吃过饭,都煮饺子,实在吃不下可尝一个。

推荐回答:1.蒙古族春节习俗蒙古族春节送旧迎新送旧腊月二十三清洁卫打扫家傍晚要祭火祭火萨满教传入蒙古族信仰喇嘛教所改变蒙民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由辈点燃九灯并祭品投入旺火烧口诵赞词祝福家幸福祭火忌用红筷用白色或黑色蒙古族都认火代表着家族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全家进餐祭品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辰傍晚黄昏祭品男前叩拜古代钱专请喇嘛祭火腊月二十三准备春节关衣食住各面事炸油油食花繁尤其供佛品要讲美观其包饺三十热闹全家换新装午要供祭佛佛柜供台摆各种奶食、油食摆塔型边插特制金银花用十二铜盅倒满白水换水点明灯同始由联(与汉族同写蒙文)晚备饭菜院外找平铺新毡摆酒、菜、肉始祭祖先辈嘴念着高祖、曾祖名字酒盅盅撒撒向空祭完祖先全家席晚辈敬酒给辈送旧岁全家论男幼玩都牧区男蒙古象棋、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直玩明初凌晨摆饭菜度给辈敬酒敬酒要跪拜男双膝跪往低双手向摆辈祝福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与男叩拜已婚则右膝跪左膝半跪右手面额右侧摆新媳妇则须唱歌初男相见第名问:新、说见面发财类给亲戚拜每带蓝色哈达酒亲戚家先佛堂或者供佛像处给佛像叩用自备酒敬辈向辈敬酒敬者必须戴帽辈兄向敬酒必须站起等;且喝完才算礼貌喝者敬今拜已改握手等新习俗牧区拜管否吃饭都煮饺实吃尝2.蒙古族待客您鄂尔斯蒙古家作客受盛情款待善良客蒙古各民族都家蒙古族十注重礼貌待接物皆彬彬礼温文兼恭让令外游客亲密间蒙古迎接贵宾婚丧嫁娶逢节敬神祭祖隆重礼节放五茶蒙古认:没羽毛翅膀能飞翔;没礼貌再看容貌耻笑五茶含义: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敬美酒献哈达:主迎送客晚辈谒见尊都要奉献哈达表示客或辈崇高敬意亲切问 候主手捧哈达躬身举恭恭敬敬递给客便虔诚跪磕客接哈 达表示谢意恭敬向主奉哈达主非礼貌向客磕致意传说吉思 汗世哈达纽带结交朋友巩固政权起重要作用哈达质料布丝织品白色、蓝色、黄色白色居喝奶茶:客邀请进蒙古包主先红漆桌摆黄澄澄酥油、珊瑚状奶酪、似饼薄厚奶皮及炒米、红糖、油炸 食品拿着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碗用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滚烫喷香奶茶敬让客畅饮蒙古用砖茶、 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奶茶咸香口初品尝都满意尝鲜奶: 尝鲜奶必少主洁白鲜奶倒入银碗用双手递给客客即用右手名指伸银碗蘸三第弹向空示谢;第二弹示敬神、祭灶;第三则自品尝尝鲜奶表达蒙古祈求平安祝愿牧业丰收愿摆羊背:摆羊背五茶隆重讲究壮观项目羊背蒙古族餐尊由羊、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起并按照定规格摆放形木制 红漆托盘进餐手持蒙古刀整块肉切块用手拿着吃羊背肥嫩肉鲜味美敬美酒:羊背端餐桌主便先辈或职务高始依敬酒表示客欢迎尊重斟酒斟银碗酒;使用银碗用酒盅敬酒均要求客饮尽喝酒主要客唱祝颂歌少酒便少歌酒歌既种劝酒待客种盛情酒足饭饱客临别主要用歌声祝福客吉祥意、路顺风请别忘记再鄂 尔斯作客鄂尔斯蒙古族与鼻烟壶鼻烟壶蒙古族释手种器物客走进蒙古包殷勤主热情向客递鼻烟 壶表示敬意友客接鼻烟壶应放鼻闻闻礼答做能使双情及交流快消除彼间疏冷漠递鼻 烟壶些讲究同辈见面要用 右手递壶并互相交换;辈与晚辈相见辈欠身用右手递给主即晚辈 则需跪用双手鼻烟壶接手蒙古族视鼻烟壶珍宝作收藏品妥善保存其珍贵处于制作鼻 烟壶原料选用金、银、铜、琥珀玛瑙、翡翠等鼻烟壶图案外面边 (内画)图案均绚丽彩、意境高雅、气韵、浑厚质朴、神形兼备、气魄宏其刻划画 面飞龙奔马、千鸟百兽、摔跤射箭、山水风景等鄂尔斯蒙古族与哈达.蒙古族视哈达吉祥物迎送往、拜见尊、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献哈达种客普通尊贵礼 节向客、辈献哈达要双手举身体略向前倾;平辈或属则要求用双手系脖颈献赠哈达短要依接受哈达社位决定哈达般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吉利蓝色黄色哈达质料丝织品棉纱织品鄂尔斯蒙古族与火谈火便使我想蒙古昔式:严寒冬季蒙古三三俩俩结伴狩猎喜悦猎获物放林间空或草原快弄树枝、树叶拢堆火猎获物烤半熟边美滋滋吃着边取暖驱寒火显重要啊间万物循环运转处处离火蒙古视火命火财富火沟通灵、增进民族间友谊桥梁喷香奶茶名目繁民族食品……哪离火行高寒流要火能驱寒取暖振奋精神居住草原牧民往往受交通条件限制烧煤炭于便取材畜粪柠条、沙篙等灌木 枝叶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塔牛粪、马粪羊粪或者横七竖八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枝干犹幅幅优美风俗画点缀千草原晒干畜粪易燃、火苗旺没异味用羊粪作燃料互粘连沙区灌木油性、坚硬火劲耐烧显十冬腊月寒冰凝霜季节游蒙古包住宿温暖春随着科技术进步虽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服务火崇拜仍减岁岁都敬火、 祭火习惯腊月二十三()祭火讲究、隆重夜幕降临参加祭火男主男孩穿着整洁衣服同燃 烧着火盆前点燃柱香先绕行蒙古包周再左、右绕火盆祭三匝香插火盆内祭火便始火盆旁边桌已摆着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直初前要往火盆投祭品并吟诵祭辞其意:祈求火神恩赐:孝顺、贤惠媳妇、温顺姑娘、善良婿……福福福全家并要吃用清水煮肉用肉汤煮饺鄂尔斯蒙古族与白色蒙古族崇尚白色认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阴历月称白月逢遇喜事总喜欢穿白 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蒙语称呼):既用洁白奶汁制做食品像白油、奶酪等用羊油炸白色蒙 古族礼仪显十庄重:迎接尊贵客首先必献条雪白哈达随递给客种洁白精制奶食亲远 行惜别贵客要抛洒乳汁祈求平安住雪白蒙古包铺雪白毡蓝白云放牧白色羊群文作品蒙古口语考察白色蒙古语用面肯定事物性质标志例蒙古语福德、崇高工 作、纯洁灵、光明事、邪思想等语汇均白色语做词根象征类社真实、直美白色代表帆风顺称善良灵洁白并用白祝福民族健康与兴旺鄂尔斯蒙古族与马电视屏幕看万马奔腾、骏马飞奔、群马驰骋疑联想逐水草居蒙古族自蒙古族作游牧民 族现便与马结解缘马蒙古民族游牧产力助手民族命力代表驯马 手众所敬仰英雄牧民要马比都重要鄂尔斯历史悠久自马故乡机绿茸茸草原瞧瞧群群骏马像团团移彩云贴奔枣红、绛紫、雪青、虎黄、斑玉、海栗各色马匹昂首苍空啸啸欢鸣;养精蓄锐湖边觅食青草;狂奔乱跑仅看马骏美更领略马背民族咤叱风云雄风蒙古民族沸腾叫赞美与歌唱马勇敢、柔顺、善解意接受驾驭欺侮弱物;合群热集体由于蒙古岁岁同马起才锻炼蒙古民族种粗犷豪放性格敦厚质朴情机敏敢气质蒙古喜马每领域都看马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两根旗杆——玛尼宏旗杆与 旗杆间拴着根羊毛细绳绳系着蓝色、黄色、绿色、白色、红色五面旗蓝色旗象征纯洁暇蓝黄色旗象 征肥草茂土绿色旗象征鲜花竞放草原白色旗象征财源滚滚畜群红色旗象征幸福泰民安各色旗都绘着九匹昂首嘶鸣、扬蹄奔腾骏马骏马与骏马间空白处用蒙、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马奔腾飞跃愿我民族繁荣吉祥蒙古包门绘着匹奔驰宝马腾空飞驰用表示幸福向往外穿坎肩叫马 褂穿靴叫马靴拉乐器叫马琴喝佳酿叫马奶洒放牧、门远行参加达幕都要挑选精良马匹乘 骑且鞍具、笼都定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等质量串拴起五色布攀胸铃笼戴着批文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马歌功颂德每农历三月二十祭奠吉思汗均鲜马奶祭洒拉序幕祭奠匹白色骏马格外受蒙古尊崇据说受吉思汗禅封神马并玉皇帝马神骏萨尔勒化身牧民作偶像供奉着据资料介绍挑选白马标准眼睛乌亮蹄漆黑全身毛色纯白能绺杂毛要带点粉白、闪光各器官能伤痕疮疤轩辕皇帝坐彤车战胜 尤乘驾白马外牧民住挂着任其飘扬禄马风旗面刻印着马形象蒙古视兴旺发达象征何谓禄马风旗:吉思伊金(君主吉思汗)全体蒙古崇奉白色神马与银合八 骏马马桩外杭锦旗伊克乌素用马命名白龙马泉、红枣骝马泉每逢草肥马壮牧民都要举办马奶节、打马鬃节、赛马节马蒙古族第二命匹马每能提供2-3千公斤马乳马乳良营养品含糖量比牛奶要高马奶酒或酸 马奶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良等疾病疗效甚特别马肉瘦、脂肪少、热量能够抵御寒冷防治脏疾病鄂尔斯蒙古族牧羊犬牧民狗作亲密伙伴由已久狗聪明灵利通性、情物狗嗅觉极其灵敏比灵敏100万倍且警戒性强驰骋力矫健 凶悍帮助进行侦缉、鉴别、搜索跟踪等面显身手牧民居住没屏障茫茫草原经遇狼群野兽袭击自安全便始养狗牧民处处都离狗夜间要狗门外守候牧民免除或减少猛兽袭击危险打猎牧民带身边狗能协助牧民寻找野味捕捉野兽放牧牧民陪伴身边、忠耿耿狗作种莫安慰幸福傍晚千百羊群卧圈狗便替牧民进行照料据说狗监视狼行踪极巧妙:狼第进羊圈先吃羊转圈看看没逃路没逃路宁肯羊圈卧夜绝叼羊狗发现汪汪狂叫狼便逃夭夭牧民狗非疼凡吃食物都狗份节主要特意给狗吃些饭牧民养狗都毛色光滑讲究卫狗主忠贞二绝见利忘义抛弃主主外遇意外倒路狗寸步离守护着主热命保护物蒙古美德倘谁要虐待狗牧民绝能允许鄂尔斯蒙古族住所鄂尔斯蒙古族逐水草居游牧已逐渐定居轮牧所替代住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房屋适应游牧环境倒场放牧仍需住蒙古包蒙古包圆形般高七、八尺直径丈余四周用条木结网状圆壁屋顶用 椽木组伞骨形圆顶周围顶覆白色防寒毡冬毡厚两三层;夏薄薄层毡面用毛绳外面勒紧壁留木框门门都朝南朝东南借避凛冽西北风顶央留圆形窗用通风排烟吸收阳光室内间部位炉灶;门右边放置炊具置张宽1公尺2公尺矮床油漆木柜放着褥毯面铺 着厚厚毛毡蒙古包重约250-300公斤两匹骆驼或辆牛车能运走搭使用由于北气候 寒冷冬季风雪蒙古包结构非科:圆形遇风雪阻力;顶尖雨存水;门连雪易堆积蒙古 包伴随着世世代代牧民已走漫岁月其结构仍保留着原始独特风格包内陈设已逐渐向现代化发展鄂尔斯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别具格饰、袍、腰带、蒙古靴蒙古族服饰四主要部饰蒙古族妇逢节、喜庆宴、探亲访友用于装饰经济条件些用珍贵玛瑙、珍珠、宝石、 金银等材料制1公尺左右顶直垂双肩重二公斤外要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平牧区 妇都用红色或绿色绸缠牧区男冬季喜戴皮帽夏季则戴前进帽牧区论男都喜穿身宽袖袍袍肥乘骑放牧护膝防寒;袖宽便于持马缰袍较直 至脚面袍镶着美丽花边袍面左右岔领比较高钮扣右侧腰带男、牧民喜腰间束布或丝绸腰带牧民系腰带骑马保持腰肋骨稳定与垂直冬保暖外男腰带右侧挂柄刀刀鞘口袋面装筷刀鞘坠银或金链左侧链拴着打火 用燧石挂着烟盒蒙古靴蒙古靴穿耐磨鞋帮配各种精美图案靴衬着皮垫着毡蒙古靴单、棉青特别穿蒙古靴尖端向翘着适应骑马需要设计鄂尔斯蒙古族与宗教蒙古族宗教信仰主要信奉喇嘛教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始于元朝明代喇嘛教漠南蒙古区传播明朝统治者鼓励、扶植清代漠南新建许寺庙僧剧增蒙古族区宗教便各喇嘛寺院宗 教除家敬佛、祀佛外每逢庙必定参加届举行隆重跳鬼祭敖包庙蒙古族每重要宗教蒙古族民敖包崇拜唯诚唯敬并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筹备邀请喇嘛敖包处或吹喇叭或打鼓并 要诵经喇嘛教系藏传佛教支起源于西藏其领袖物宗喀巴僧戴黄色僧帽鄂尔斯蒙古族节蒙古民族节蒙古民族风俗习惯项重要内容达慕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盛夏或秋季举行期间除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要进行规模祭祀祭祀喇嘛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祷神灵保佑祝愿畜两旺除白举办歌舞表演外夜幕降临便辽 阔草原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激昂马琴节拍通宵达旦彻夜停、欢快歌唱尽情跳舞祭敖包项重要节每牧民便群结队前往敖包祭祀敖包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牛、羊肉、奶食品等起供奉敖包前喇嘛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牧业丰收蒙古族每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火神爷火除清扫环境外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酒吃饭并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垢意称春节白节除夕晚辈要向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饭罢要棋玩嘎拉卡(羊骨)马琴伴奏通宵达旦唱歌、玩耍拂晓男幼便穿崭新民 族服装由辈带着全家祭并堆积敖包前向西南向叩拜接着始拜由晚辈向辈叩敬酒、献哈达祝愿健康寿平安初初四般远行初五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带着礼物亲友家拜共进全羊酒宴每逢节期间草原处都充满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节幸福鄂尔斯蒙古族禁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华民族传统美德增进民族间相互解、加深友谊必少蒙古民族禁忌风俗习惯蒙古族禁忌主要哪些呢进入蒙古包前要马靴放门外入包能踩门槛进包坐包边离包走原路告别主主返蒙古包再车或马主献茶客应欠身用双手接睡觉脚能伸向西北包病门外右侧则缚条绳绳埋表示主能待客能用烟袋或手指指能火盆烤脚蒙古族忌讳坐蒙古包西北角蒙古族妇坐月满月前能进家串门门口做标记:男孩门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树枝(似弓箭)倘孩门左边挂红布严禁客打骂狗拴红布牲畜绝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应注意:要鲁莽介入;参观妄加 评论喧哗;模仿;吸烟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羊角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