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SOS 今天爬山下山时脚崴了肿了怎么消肿,有没吧友帮

户外爬山时,下山时扭着屁股走是不是走的快点_百度知道
户外爬山时,下山时扭着屁股走是不是走的快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这种感觉
我觉得是的,还轻松一点。
不是的,动作越大越累,是小腿带动大腿走路不累,不是屁股带动小腿走路,那样你将是半个身子左右闪着走.时间长了就累了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爬山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多图预警 &br&&br&先逼逼一段再放图:轻佻这词绝对是因大众的审美和对接受尺度而议,比如说范冰冰穿了件低胸装,会有人说范冰冰轻佻吗?&br&不会!再比如,你走在一条乡间小路,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浓妆艳抹,短裤齐B的小少妇,这你才会认为是轻佻。&br&&br&还有对是一个人对服饰的容忍值就是接受尺度的大小,有的人性格豪迈,对街上就快袒胸露乳看着男人们快要一柱擎天的年轻漂亮小萝莉保持着极赞扬的态度,有个人看到你裙子还没遮住膝盖,就背后吐槽,这种人活该被强奸。再比如有的民族,一身黑,你脸没用黑布遮住就被公开量刑。&br&&br&所以性感和轻佻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界限,它在于的是围观者对尺度大小的接受度。&br&只是说普罗大众对穿的少还走出门的plmm们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毕竟在中国穿成性感出门的本就不多,要是碰上个喷子,还可能被人说是狐狸精、不要脸,所以大众对女生一旦穿的比常人少一点会加倍关注。&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3.zhimg.com/v2-cf9123bbb7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f9123bbb7b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350& src=&https://pic1.zhimg.com/v2-e92b7c6cd8ee3c31b07cf0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92b7c6cd8ee3c31b07cf04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71& data-rawheight=&724& src=&https://pic1.zhimg.com/v2-f7382c3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7382c34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921& src=&https://pic4.zhimg.com/v2-afcf7c209b5ca32f089ea3de85d1394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fcf7c209b5ca32f089ea3de85d1394f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993& data-rawheight=&993& src=&https://pic1.zhimg.com/v2-ad324ced8a4d58b92a0e1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d324ced8a4d58b92a0e10_r.jpg&&&/figure&
多图预警 先逼逼一段再放图:轻佻这词绝对是因大众的审美和对接受尺度而议,比如说范冰冰穿了件低胸装,会有人说范冰冰轻佻吗? 不会!再比如,你走在一条乡间小路,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浓妆艳抹,短裤齐B的小少妇,这你才会认为是轻佻。 还有对是一个人对服饰…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58dd2fa142c2344bed490_b.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58dd2fa142c2344bed490_r.jpg&&&/figure&&p&日,一场暴风雪席卷了包括珠峰在内的喜马拉山区域,夺去了8名登山者的生命,如此严重的天气灾难突然降临,有人质疑为什么经验丰富的高山向导没有意识到任何问题,带着一群交了65000美元重金的业余登山者进入死亡的陷阱?&/p&&p&“没人能为这两个死去的领队说话了,但我可以证明。” 同行队员兼记者Jon Krakauer在他的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回忆道。&/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8d3efeaf3a1f7c4293efd55cf20ed1b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8d3efeaf3a1f7c4293efd55cf20ed1b_r.jpg&&&/figure&&p&&u&&i&行走在96年5月10日的风暴中,Ed Viesturs摄.&/i&&/u&&/p&&p&“5月10日的下午我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能够显示这场致命的风暴会降临。在我缺氧的意识里还记得,西面峡谷里吹上来的一丝一丝的云彩看起来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它们在中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和每天由谷底吹来的上坡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高空形成的凝结云一样。在我下降的时候,我确实有所担心,但不是因为天气。”&/p&&p&这场山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来自于天气预报的失败,早在上个世纪,有些天气学家就发现长时间的对天气进行精准预报是一种挑战,因为在对天气进行数字模拟计算的时候,一个变量微小的改变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在整个模型中,有数百万个变量。&/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080c493c0c9e385d31f1922c6bea52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080c493c0c9e385d31f1922c6bea521_r.jpg&&&/figure&&p&&u&&i&安静的积雨云&/i&&/u&&/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74ebfc0b6a54ccebb2f9c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74ebfc0b6a54ccebb2f9c_r.jpg&&&/figure&&p&&u&&i&暴走的积雨云&/i&&/u&&/p&&br&&p&即使不提天气预报这种不靠谱的东西,有时我们在出游中,上午还是微风拂面,白云朵朵的“可爱”天气,下午却突然变成狂风暴雨并分分钟教你做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58dd2fa142c2344bed490_b.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58dd2fa142c2344bed490_r.jpg&&&/figure&&p&&u&&i&上午艳阳高照,翻达坂后,黑云压顶,而后被冰雹一顿乱砸---记狼塔最爽的一天&/i&&/u&&/p&&br&&h2&云与气团&/h2&&p&在地球上,各种天气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冷暖气团的对流,云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在19世纪,英国气象学家Luke Howard将云按照形态分为3种类型:层云、积云、卷云;按高度分为3种类型:高于20000英尺的、介于英尺的、低于6000英尺的。将高度和形态进行组合,加上独立于三种高度类型之外的积雨云,得到10种不同类型的云,这些云处于不同的空气对流区,通过观察这些云的位置和到来的顺序,可以估计当前或者未来的天气。&/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6aa8cccb109663dda3f3cdcd43c1470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6aa8cccb109663dda3f3cdcd43c1470_r.jpg&&&/figure&&p&&u&&i&十种类型的云&/i&&/u&&/p&&br&&p&气团是“一大坨”空气在某地区长时间停留,其温度和湿度与当地地面属性趋于一致,当两地空气属性差异变化加大时便由于质量差等关系开始对流,行成了各种天气现象。&/p&&p&影响中国的气团主要有: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大陆气团,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来自中亚的热带大陆气团。&/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64e5b5fa1a7cc203e12_b.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64e5b5fa1a7cc203e12_r.jpg&&&/figure&&p&&i&&u&一个典型的卷云照片&/u&&/i&&/p&&br&&h2&锋面雨&/h2&&p&当气团运动,冷热接触时,会形成各种锋面降水。&/p&&p&&b&冷锋:&/b&冷气团运动较快,当冷气团遇到暖气团,例如西伯利亚冷空气遇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空气,冷气流因比重大下沉,接触到地面堆积,被挤压成钝楔形,暖湿气流在这个冷锋面降温并形成厚重的积雨云,很可能会出现雷雨天气。&/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62ecafcbddb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62ecafcbddb_r.jpg&&&/figure&&i&&u&冷锋&/u&&/i&&/p&&p&在冷锋面附近,经常形成卷云,高积云和积雨云,观察这几种云的移动方向和出现顺序可以用来预测冷锋降水。&br&&/p&&br&&p&&b&暖锋:&/b&暖气流运动较慢,当暖气团遇到冷气团,暖气流比重小上浮,可以在冷气团之上继续流动数千公里,将冷气团“推”成一个尖锐的楔形,由于高空温度低,暖气团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云彩,可能会出现覆盖面很大的降雨或者降雪。&/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3b27ba6ad793bb05a39f8c264eb5ccd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3b27ba6ad793bb05a39f8c264eb5ccd_r.jpg&&&/figure&&i&&u&暖锋&/u&&/i&&/p&&p&暖锋会形成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层云和雨层云,根据这几种云的出现顺序可以预测降水。暖锋造成的降水持续时间长,不起眼的卷云可能预示着未来数日将会出现连绵降雨。&/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c9c22bade_b.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2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c9c22bade_r.jpg&&&/figure&&p&&i&&u&NASA cloudsat卫星对冷锋(左)和暖锋(右)的模拟和观测成像&/u&&/i&&/p&&br&&br&&p&14年我在珠峰东坡卓琼冰川徒步的时候,清晨是一个好天气,心情棒棒哒。中午天空飘着一朵朵云彩,后来看到了日晕。下午返回营地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发现在一同扎营的李聪明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撤了,此时已是下午4点,只因他猜测要下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2606bffb89b2f3f0f2e07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2606bffb89b2f3f0f2e07_r.jpg&&&/figure&&p&&i&&u&日晕&/u&&/i&&/p&&p&果然,晚上开始上雾下雪,次日后开始断断续续下雨并越来越大,持续了数日一直到我们出山才停,在此期间,我和他的队员们一直在潮湿的嘎玛沟跋涉,降雨让休眠的蚂蝗全部苏醒,一行人在蚂蝗阵中挣扎。&/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863078afc41c6dd2d2d_b.jp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863078afc41c6dd2d2d_r.jpg&&&/figure&&p&&i&&u&在雨林中的行走&/u&&/i&&/p&&br&&p&当暖锋临近时,往往能够看到天空飘着一丝一丝的卷云,或日晕,当它们变成高层云和高积云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预示着未来几日可能会有连绵降水。&/p&&p&除此之外,还有静止锋和锢囚锋,前者会持续降水,后者能形成更加恶劣的天气。&/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04ee37ed1d9b465c1bb1d_b.jpg&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04ee37ed1d9b465c1bb1d_r.jpg&&&/figure&&p&&u&&i&一个典型的锢囚锋形成过程&/i&&/u&&/p&&br&&h2&地形雨&/h2&&p&每一座山都有它的脾气,去新的目的地前,多和当地人或者经验丰富的山友交流是明智的选择。&/p&&p&我在数次秦岭地区徒步中,发现下午3点以后,天气往往会发生剧烈变化,起风、上雾、降雨甚至冰雹。&/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f329e3f9cfa65a7bdb4_b.jp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f329e3f9cfa65a7bdb4_r.jpg&&&/figure&&p&&i&&u&地形抬升现象&/u&&/i&&/p&&br&&p&不论是由南向北的风还是由北向南的风吹过秦岭山脊,都会被地形减速,强制上浮,这些空气从温度较高的低海拔上升到温度较低的高海拔,膨胀、冷却,形成云彩;在下午,秦岭光秃的山脊非常炙热,不断加热地表的空气,这些热空气带着地表蒸发的水汽,加剧推送云彩上浮到更高的高空,在高空迅速冷却、膨胀、堆积成雨层云、积雨云,最终形成风暴或者雷阵雨。这种现象叫地形抬升(Orographic Uplift)。&/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c09fd54bf5ba124cb1c369a1be19079_b.jpg& data-rawwidth=&671&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c09fd54bf5ba124cb1c369a1be19079_r.jpg&&&/figure&&p&&u&&i&秦岭的地形抬升现象,摄于下午2点左右的鳌太线&/i&&/u&&/p&&p&所以在秦岭地区徒步,下午3点之前最好到达营地并扎好帐篷,晚2个小时就可能会被淋成那啥。&/p&&p&在翻越山口时也要注意,过晚遭遇到恶劣天气的可能性会变大,所以提前计划好行程,尽量安排在中午之前翻越垭口。&/p&&br&&br&&h2&总结&/h2&&ul&&li&&p&牢记冷暖锋过境时云的特点,能争取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时间。&/p&&/li&&li&&p&提前计划与准备,了解目的地气候特点。&/p&&/li&&li&&p&查询记录与游记,按照最坏情况准备装备。&/p&&/li&&li&&p&在山区,上午的天气往往比较稳定,将危险的行程安排在上午。&/p&&/li&&/ul&&br&&p&--End--&/p&&p&撰文:小羽&/p&&p&个人公众号:OutdoorArchive&/p&&p&作者简介:户外探险达人、户外科普撰稿人,山野纪作者,徒客旅行创始人,中登协户外指导员。&br&&/p&&p&扩展阅读:&/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户外防蛇实战解读 - 知乎专栏&/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 - 知乎专栏&/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山野医学:超轻户外药品配置原则及其应用 - 知乎专栏&/a&&br&&br&&p&------------------------------------&/p&&p&知乎专栏:&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outdoor& class=&internal&&走向山野 - 知乎专栏&/a&,从这里连接山野。&/p&
日,一场暴风雪席卷了包括珠峰在内的喜马拉山区域,夺去了8名登山者的生命,如此严重的天气灾难突然降临,有人质疑为什么经验丰富的高山向导没有意识到任何问题,带着一群交了65000美元重金的业余登山者进入死亡的陷阱?“没人能为这两个死去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0bb0b60e016c5cf66ea8cfd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0bb0b60e016c5cf66ea8cfd_r.jpg&&&/figure&&p&编者按:&/p&&p&征得作者小毛驴同意,重发七年前的这篇文章。&/p&&p&2010年道拉吉里登山,两名中方组织者、六名中国队员,结果李斌、赵亮、韩昕三名队员遇难,这是至今国内民间登山者在海外遭遇的&b&最严重的一场山难&/b&。也是一个典型的&b&组织者失职的反面案例&/b&。&/p&&p&活动领队杨春风、生还的张梁和饶剑峰,我们都认识多年。日,老饶和春风不幸于在巴基斯坦被恐怖分子杀害。&/p&&p&随着近两年国人去境外攀登8000米山峰的热潮渐起,&b&回顾并检讨这场山难,有利于后来者避免类似的危险&/b&。逝者已矣,这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p&&p&本文主要内容,已由原作者发表于《户外探险》等杂志的2010年7月号。&/p&&p&本文是对这次山难最客观的一份采访记录,由于文章篇幅很长,请读者朋友耐心阅读。编者对文中的一些重点、疑点,进行了标红。同时,针对个别知识点,以蓝色字进行独立了补注。同时在文末提出了编者的分析意见。&/p&&p&《道拉吉里山难录》&/p&&p&小毛驴 采访/撰文&/p&&p&日&/p&&h2&&b&一、作者前言:&/b&&/h2&&p&道拉吉里山难后,活着的各当事人对某些细节回忆有出入,如对顶峰下撤后的夏尔巴数量及协助状况,如对赵亮和韩昕遇难细节…&/p&&p&5月17-19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中国大使馆,夏尔巴、中方队员等,人们花一整天回忆整理与交流,把一些个人有记忆出入的地方进行了梳理,但一些回忆,夏尔巴、商业队员、领队等,&b&至今还保留不同描述。但主体梗概是清晰的。&/b&&/p&&p&笔者在这个五月底,和各当事人联系:与饶剑锋通电话、见面交流;与张梁三次通话,以及见面交谈;这半个月来,与杨春风有七次电话累计3-4小时电话;与住院的楼国龙长时间电话;和张伟简单电话;详读张梁回复邮件文本;也据杨春风拟的对中登协事件报告文本(5月25日的3页新版),及发邮件给尼泊尔夏尔巴公司负责人达瓦次仁,提出中方人员描述不一的地方,让尼泊尔方回答问题,先后收到其三封回邮;也据曹峻信息(尼泊尔和当事人各方聚过)……&/p&&p&通过这样信息搜集与整理,对每个人所贯穿的事件,有了对应和对照。目前,以这些相对详细的数据归纳整理,确认以下事件过程,作为道拉吉里山难录。&/p&&p&对于该登山事件中,尤其山难前后的一些细节有出入的地方,文中将把当事人(夏尔巴、中方领队及队长、中方客户)的不同说法与回忆,同时放在文中。&/p&&p&本文力求追求客观真实,不作任何分析与评论。完全重现真相很难、甚至不可能,因为饶剑锋、楼国龙等在那天夜里已是半昏睡的边缘状态,其他队员也多出现幻觉、意识不清楚的现象。但不管怎样,尽量接近真相是可以作到的。这里不是讲猎奇和探险故事,这里不是讲道德故事,这是登山者希望从新闻和客观角度去尽量还原真相及过程。这是对爱登山的人的一种负责;也是对死去的朋友们一种交代;也是对我们作为一个群体(无论所谓官方、还是民间,所谓商业队、还是自由攀登者),这对我们是一种教训。&/p&&p&教训是什么?&/p&&p&教训,不只是评判和分析,不是那种可能“居高临下”的“有关部门”姿态,不是抱怨和愤怒,不是单纯同情和力挺,不是道德大棒子,更不是传统中国媒体那种猎奇性地围观,不是大社会对所谓登山界刮来的嘈杂及华老栓的蒙昧。&/p&&p&&b&教训,是一种悲天吝人、兔死狐悲情感冷静后的理性,是认真、较真、反省、仔细的复盘&/b&——我认为,这些血的经验,首先还是首先,就是&b&一种理性而尽力还原的事实&/b&。&/p&&p&十一郎、曹峻、华仔、老狗等人,或许更合适作这个。甚至张梁在开始时,不解地质问我了一句:“你干嘛参乎这个事?!”楼国龙也觉得有点奇怪,也问我:“你怎么要作这个事情?”这个病床上还乐哈哈的人,很耐心地把他的记忆说给我。&/p&&p&我做这个,首先自己有驱动和愿望。从私人角度,我和杨春风比较熟,和张梁都是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成员,而饶剑锋、赵亮也都有聚餐过,人们的朋友彼此交织。从所谓社会角度,我认为&b&社会、网络的过多无理性、无耐心的争吵,建立在信息不全的基础上,这是群体的悲哀。&/b&我个人不希望媒体以“妖魔化”、或夸张、或江湖猎奇故事般的口吻,去对这一山难乃至整个登山活动去作传播,也不希望这个社会对登山越来越有误会与偏见。我希望尽量严谨和认真点,首先尽量把事实还原,这是我来撰写该文本的出发点。以当事人的描述,我尽量来客观还原。&/p&&p&我理解一些当事人的愤怒。但我认为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怒气生气或不如较真。&b&外界想听的首先是事实,然后是一些有经验的登山者的理性分析。&/b&别人不关心这些所谓登山者的生死及喜怒哀乐。至少,就目前的事故记录整理,相对外界流言、猜测和混乱的传闻等等,这个能给人们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记录。&/p&&p&不管以后,还有我们自己,其他更多的年轻人,或自己登山,或找商业队伍爬,甚至也到尼泊尔自找夏尔巴爬。或许,&b&这个事故的教训,至少能对一些喜欢登山的年轻人,以警示。&/b&&/p&&p&登山,在欧美也曾有不少血腥的山难历史。即使今天,欧美攀登者的事故报告,在总数量上比中国高得多。当然,他们的攀登人群基数更大。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当在泰国的海滩看见70+的日本老者和10+的日本孩子一起享受攀岩的乐趣;当在博格达大本营看见一群老朽的日本徒步穿越者,当在世界各大攀登胜地都能见到日本攀登者的身影。你得说攀登运动已经渗入了人家的主流社会。”“一群有理想、刻苦训练的日本人。”但,日本攀登者在历史上、在今天,每年也都有很多人遇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p&&p&&b&中国登山运动,其实依然还是启蒙期。&/b&即使未来,也很可能是极小众的参与。&/p&&p&&b&死亡,是世界的真相之一。在登山领域,它更醒目存在,也更容易被放大。&/b&&/p&&p&我个人认为,山难结束了,但大家还应该有一个队伍的凝聚,有一种“气”之所在。冷静、理性,对于领队组织、技术原因、队伍能力等山难问题的指出归指出,从中发现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和系统化的原因,这也是最起码的归纳,这也是本文的初衷和出发点。&/p&&p&反思是反思,但我认为,我们都具备有什么样的胸怀?这和山难原因分析并不矛盾。我们有足够的诚恳、理性与平和心态吗?这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它贯穿于爱山人的一生,这不只是哲学问题,也是态度和信念问题。这不是在问询他人,而是在问询自己。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及领队、遇难者队友、登山协会中人、所有的登山者,这是攀登者的共同价值观问题。&/p&&p&我总天真地相信,登山的人们,总应该得保持一种集体理念和信任、兄弟的情谊在一起。&/p&&p&但理性大于所谓情谊,&b&在商业里、在高山上,客户关系、求生本能比所谓兄弟情谊更逼近现实。&/b&&/p&&p&小毛驴
日&/p&&h2&&b&二、漫长的旅程:(组队→5月9日)&/b&&/h2&&p&2009年秋,“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这一非官方登山协会背景的商业登山公司,组织了“中国人第一次海外商业登山”、“中国民间”、“第一支海外8000米山峰攀登”活动,目标为尼泊尔境内的8156米的玛纳斯鲁峰。最终,“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队伍中的成员,也就是绝大多数中国“民间”、“业余”登山者们,都安全成功登顶这世界第六高峰。登顶者之一,包括著名的企业家王石。&/p&&blockquote&编者注:2004年6月我单人登顶欧洲最高峰之后,就有一支国内的商业队紧接着去登了那座山。2009年秋季这次玛纳斯鲁峰攀登,不是“中国人第一次海外商业登山”。&/blockquote&&p&中国乃至海外,一些商业攀登公司组织商业队员攀登8000米山峰,基本流程和操作模式为:商业公司组织“民间”攀登者到喜马拉雅山系攀登,客户付钱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组织和聘请尼泊尔夏尔巴队员、公司也提供向导和指挥管理,在高山上修路(难走危险路段架路绳),提前扎营、背负运送氧气瓶和食品等物资。“民间”攀登者的体力、技术、高海拔适应能力有限,但在具备一定攀登经验的基础上,在商业登山公司提供这些服务后,这样,可力争使客户安全登顶8000米山峰。&/p&&p&此前,杨春风身处其他商业登山公司,也组织完成了六次慕士塔格峰(海拔7456米)的商业攀登,以及珠峰、卓奥友的商业攀登,但也曾出现过两起死亡事故和一起受伤残疾事故。不管怎样,这些事故多被人认为组织者的责任要相对小一些。因此最终,在狭小的中国8000米高度山峰爱好者中,不少人对杨春风存在信任。&/p&&blockquote&编者注:杨春风此前所在的商业登山公司叫做“新疆乔戈里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至今仍在正常运作。杨春风带队的马纳斯鲁攀登,是在该公司时完成的。&/blockquote&&p&马纳斯鲁峰成功后,“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对其技术攀登、组织能力,尤其海外8000米山峰商业攀登,有了进一步的自我评估。&/p&&p&2009年10月,杨春风对道拉吉里作了调查。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的道拉吉里,被人称为“魔鬼山峰”。杨春风认为该峰在玛纳斯鲁峰附近,天气特征接近,综合难度略大于玛纳斯鲁峰。而其公司在尼泊尔已有一定渠道,可“选择合适的夏尔巴,及办理相关登记注册等程序,生活、后备、旅行等组织也有基础经验,在自我攀登及选择一定能力队员组队时,该山峰具备成功安全登顶可行性”。&/p&&p&因此,杨春风意向初步确定道拉吉里峰在2010年攀登。&/p&&p&2009年10月,“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 的2010年春季道拉吉里峰登山活动,开始酝酿。从2009年10月到12月间,最终决策和确认。经资料整理、信息搜集、讨论规划、决策确认等过程,活动公开计划在2009年底发布,最初报价为单人12万元人民币。此期间,杨春风等和尼泊尔夏尔巴公司、该国登山协会等确认相关事宜,提前选择夏尔巴公司、宾馆、物资购买和供应、机票、签证、登山注册、协议签订的一系列过程。“基于玛纳斯鲁峰的经验,流程方面操作较顺利。”&/p&&blockquote&编者注:根据乔戈里公司提供的信息,马纳斯鲁峰成功后、道拉吉里峰准备期间,2009年底杨春风退出该公司,新成立了文中提及的“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并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开展8000米商业登山。张伟2008年慕士塔格、2009年珠峰是乔戈里公司的登山客户,2009年马纳斯鲁攀登是乔戈里公司临时雇佣的协作。麦子在2008年-2010年初是乔戈里公司的员工。&/blockquote&&p&月间,“经对报名队员体力、高海拔攀登(7000米、8000米山峰)经验、高山攀登技术核实”,最终共有七名队员确认:赵亮、李斌(于日提交报名资料)、楼国龙、张硕坪、张梁(2010年3月报名)、韩昕、饶剑峰(2010年4月报名)。2010年4月初,“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的2010年春季道拉吉里峰登山队伍正式成立,包括七名商业客户登山队员外,队员多为杨春风之前登山客户,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登过7000米或8000米山峰。而某队员为第3-4次登雪山,攀登技术基础和体力都很薄。&/p&&p&“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的道拉吉里登山队,领队为杨春风,攀登队长为张伟,记者郑向锋,全队10名成员。最终,按商业约定,七名中方队员每人向组织方“杨春风公司”支付10万元人民币,“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约定给队员按1:1比例配备夏尔巴登山协作,并负责全部登山活动组织与管理。&/p&&blockquote&编者注:在一个规模足够的登山队伍里,领队Leader(有时也叫队长、或指挥)是全队的总体组织者和最高决策人,也承担最终的组织和决策责任,一般也是队伍中最有经验、最全面的人,领队在攀登时不一定随队登顶,关键是要处于最有利于沟通和指挥全局的位置。攀登队长Climb Leader,则要求是全队技术最好、状态最佳的人,主要负责带领大家克服艰难危险的路段,是队伍里的第二责任人。如果领队不随队攀登,攀登队长则是现场决策的负责人。在商业登山中,领队和攀登队长都属于服务提供方,其首要职责是服务登山客户。&/blockquote&&p&提供夏尔巴商业服务的,为尼泊尔人达瓦次仁担任老板的 “Tseringma Treks & Expedition (P.) Ltd.”公司,“夏尔巴具体为谁,由夏尔巴公司进行指派”。“杨春风公司”,向“Tseringma Treks & Expedition (P.) Ltd.”雇10人(BC厨师2名),支付了7-8万美金,该公司总经理达瓦次仁(Dawa Chhiri)同时任该夏尔巴队长,8名夏尔巴为:Dawa Chhiri(达瓦次仁)、Dawa tenzin(达瓦丹增)、Kili pemba(边巴)、Kami Shinki Singea Tamang、Lakpa Gelu(拉克巴),Pemba Chhiri(边巴次仁),Mingma Chhiri(明玛次仁)、Dendi(丹迪)。达瓦次仁,也为2009年玛纳斯鲁峰活动的夏尔巴组织者。&/p&&blockquote&编者注:据了解,该夏尔巴公司此前一直服务于北欧国家的登山队,服务对象的攀登能力较强。&br&编者注:道拉吉里登山队的这种构成,由于领队、攀登队长均不是夏尔巴,则意味着夏尔巴队长必须听从领队或攀登队长的指挥、并协助做好各个夏尔巴的具体服务安排。夏尔巴队长相当于攀登中的第三负责人。这就更加要求领队和攀登队长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blockquote&&p&&b&注:&/b&&/p&&p&张梁记:“不知此明玛是否就是后来三号营地出发时配给我的夏尔巴?不敢苟同!还是那个蹭登山的人?请明确!来蹭登山的夏尔巴绝对与我们攀登队员没有任何服务义务,此人是达瓦自行自己安排的,与我们攀登队员无关!”&/p&&p&这次道拉吉里攀登队,关于夏尔巴的几个关键信息,为“明玛有十余座8000米山峰经验,成绩最突出,和达瓦队长在国际上有一定名气”。该队购买瑞士商业天气预报,一天收数据两次有记录。后核实,队伍中有两个明玛,大明玛实力强大,非达瓦公司的员工或长期协议工,是为达瓦次仁临时从其他登山队借用,补充自己夏尔巴实力。达瓦次仁本人的体力、技术和经验,并不算特别突出,他主要以协调和经营夏尔巴生意为生。小明玛只是队中一个普通协作。&/p&&p&日,张梁从深圳经香港飞加德满都,其余9人4月9日从成都飞抵加德满都。4月12日,成员李斌、赵亮、韩昕、楼国龙、郑向锋、张伟从加德满都乘飞机到达博克拉,之后徒步进山。4月19日,其他成员杨春风、张硕坪、张梁、饶剑锋,则从加德满都乘直升机直接飞到大本营。&/p&&p&日,全部抵达道拉吉里登山大本营,海拔4650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10eaafecb757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10eaafecb757d_r.jpg&&&/figure&&p&&i&4月底在BC,中国队和伊朗队合影——该队伍成功登顶,自行攀登,攀登线路未雇请夏尔巴。留下了路绳,中国队后来借用了。(张梁摄)&/i&&/p&&p&本次登山过程,全程购买了瑞士商业天气预报,一天接受数据两次,数据记录都有相关文件作证。每次精确时间为一周,概况预报为15天以上。“都保留有数据记录作为存证”。&/p&&blockquote&编者注:国际上的商业登山,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天气预报方面,就有专门的Weather Man提供有偿的高海拔精准天气预报服务。其精确度,可以达到不同高度在未来2天之内每小时的精准预报、未来一周之内的精确预报、以及未来两周的天气趋势预报。这些信息,由不在山区的Weather Man通过邮件等方式发布给登山组织者,并且根据订购需求、及时更新。通常,登山组织者收到的是图表和文字并茂的文档。因而,在向上攀登过程中,如果接收天气预报的营地(一般处于较低位置)无法及时将新的天气预报通报给攀登队伍,则已经出发的登山队只能使用出发前拿到的最后一次天气预报。万一后续天气发生剧变,则登山队将无法提前预知。&/blockquote&&p&4月20日至4月30日,攀登适应期:队伍在山区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和攀登,行进到5800米的C1为两次、行进到6400米适应一次。期间,“全体队员状态正常。”(杨春风语)&/p&&p&5月1日,第一次冲顶尝试开始:攀登队伍出发,5月1日当天到达C1。但因山区(特别是C1以上)降雪量很大,雪厚松软及腰、风大难度大,无法继续上攀。遂在5月1日住C1一晚后,5月2日早上8点正式决定撤回大本营休整,等待合适天气冲顶。实际中5月2→9日天气一直如预报中所述,都为连降大雪或小雪,高空风大。该阶段,“全体队员状态正常。”(杨春风语)&/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abc09c7c9b7e04d4faa3d3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abc09c7c9b7e04d4faa3d3a_r.jpg&&&/figure&&p&&i&大本营(张梁摄)&/i&&/p&&p&5月3日,队员张硕坪因假期5月8日到期,心理感觉在此期间机会不大,因此决定放弃冲顶,当日乘坐直升机返加德满都,随后返回国内。&/p&&p&5月2日至5月6日,瑞士商业天气预报显示:未来的时间段内,5月13日、5月14日白天将出现一个适合攀登的空档(7500米以上风速预报为45公里/小时,降水量不大)。此阶段,全体队员状态正常。(杨春风语)&/p&&blockquote&编者注:风速45公里/小时,相当于六级风。&/blockquote&&p&“BC期间,夏尔巴服务差,生活质量差,对比周围非商业队瑞士队等,中方帐篷硬件设施、整洁程度,是天壤之别。组织方经常自己端盘到厨房和洗碗。第一个发电机坏的,第二个还不能用,&b&组织方未对夏尔巴提质疑要求&/b&,杨春风和李斌等队员自行去修。多天大本营照明及做饭都困扰。5月1号计划冲顶,大本营一些基本设施就被夏尔巴组织者提前拆掉运送回加都了(如太阳能配套发电设施等)”(张梁/饶剑锋回忆)&/p&&p&“虽对C3之上攀登基本无影响,但&b&达不到常规夏尔巴服务质量的基本底线&/b&。夏尔巴提供的服务,低效松散谈不到质量。&b&从开始到结束,组织方未曾组织队员与夏尔巴交流、开会&/b&。该期间,适应训练,大多为队员自行拉练,小部分夏尔巴陪同,其他夏尔巴据说在背负物资等。”(张梁/饶剑锋回忆)&/p&&p&现实中,5月7、8、9日连续三天都下雪有风。而这几天,天气预报继续显示:&/p&&p&5月13日在7500米以上天气情况与早先预报相似,可适宜冲顶;&/p&&p&5月16→18日有晴天,但预报高空风(7500米以上)达110公里/小时;&/p&&p&14→15日预报下大雪,因此15→17日积雪深厚,会影响行军。&/p&&p&后续的好天气周期,据天气预报远在5月21日,但该时间太晚,因此不可行。&/p&&p&因此,队伍初步定5月10日从大本营出发,尝试第二次攀登乃至最后5月13日计划冲顶。&/p&&p&5月9日,在部分队员商议讨论后,也征求了夏尔巴的意见,选择13日为冲顶日期。并在当时也和奥地利两人队Stephan Keck及Paul Gürtler沟通、和瑞士队沟通后,杨春风和张伟认为这是当时一周(5月9日为坐标)内、相对最可行的天气时间。杨春风最终决策决定选择13日作为冲顶日期。&/p&&p&“整个决策过程:选择13日作为冲顶日,完全以天气预报为基础依据,并未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登顶周年纪念日、食品因素(食品在5月2→9日供应一次后已够用到16日以后)、其他个别队员赶时间因素。”(杨春风语)&/p&&p&&b&注:&/b&&/p&&p&张梁在采访中说,他的夏尔巴没上,即他出发时就无夏尔巴。中间有个夏尔巴曾和他结组为20米而已。他认为“本次夏尔巴能力不够,同时也不敬业、不职业”。“大本营中及先前训练中,口头约定或书面协定中,&b&未给各客户安排指定具体某夏尔巴&/b&,使用和管理夏尔巴队员时,&b&常有交流和指令任务含糊的现象。”&/b&&/p&&blockquote&编者注:这种夏尔巴与客户1:1的安排,如能提前指定具体的人员搭配,则非常有利于队员和夏尔巴尽早进行沟通和磨合。即使夏尔巴少于客户,组织者也应让客户和夏尔巴尽早相互熟悉。这对于攀登中的效率和安全,尤为必要。&/blockquote&&p&&b&注:&/b&&/p&&p&一些当事人认为,杨春风管理风格偏软松散,一个多月适应训练中,&b&“队员与夏尔巴之间未能很好地磨合并形成默契”&/b&。到冲顶时,也未能明确队员和夏尔巴之间的对应关系。&/p&&p&&b&注:&/b&&/p&&p&一些当事人认为,该山峰攀登模式,类似马纳斯鲁峰,夏尔巴使用管理模式、夏尔巴能力、管理风格基本一样。因此,将原因全归于夏尔巴并不全面。&/p&&p&&b&注:&/b&&/p&&p&和该夏尔巴公司联络,该公司为加德满都一个中小型夏尔巴公司。协助业绩相对中等。大明玛为该公司此次临时聘请的最优秀(8000米记录)夏尔巴之一。&/p&&p&&b&注:&/b&&/p&&p&杨春风个人认为:他作天气选择,以降雪量、温度、风级等为依据。在7500米以上,首先以是否降雪/大小、以及风级为依据。“即以天气预报为依据,根据夏尔巴、队员、帐篷等资源分配,5月7→9日确定计划为(杨春风原文):&/p&&ul&&li&5月10日,出发至C1(5800米);&br&&/li&&li&11日到达C2(6700米);&br&&/li&&li&12日到达C3(7350米)。&br&&/li&&/ul&&br&&p&三日的行进用时在7→9小时/天,上行垂直高度在650→1200米,平均每小时上升垂直高度100→150米;&/p&&p&按照此行进速度,冲顶时上行高度约为820米,预计用时10小时,加上冲顶时将使用氧气,预计可以正常冲顶并下撤的。”&/p&&p&杨春风口述:“另看天气预报,13日下午小雪无风或小雪小风,因此,对这一存在的天气风险因素,&b&在计划中,安排在7800米的路绳结尾处,派一夏尔巴接应守候该位置,以确保下撤时能顺利找到路绳、并顺路绳下撤。&/b&另,登顶关门时间设定为1点钟。”&/p&&p&引奥地利Stephan Keck及Paul Gürtler两人组,5月9日当时登山日记记录:“BC再一次休息。看了天气预报后,我们决定5月13日开始我们的登顶行进。我们&b&刚知道14日有暴风雪,因此我们应提前开始。&/b&中国队包括明玛(一位尼泊尔登山者,已攀登了10座8000山峰)也将与我们一起到3号营地并冲顶。这些全部意味着,如果有问题安全性会更高的。我们将看到!!!瑞士队4-5天后开始。”&/p&&blockquote&编者注:本文并未显示,中国队是否知道14日“有暴风雪”。前文显示,中国队知道“14→15日预报下大雪”,但没有提供当时的风速预报。登山天气预报中,风速、风向、降水(降雪)、温度四个指标,都是按照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段,分别单独提供的。是否大雪,只需看降雪量这个指标。是否暴风雪,则需要综合风速和降雪量两个指标。高山攀登中,很重要的一个常识就是:暴风雪,比单一的强风、或单一的大雪,都要危险得多。&br&&/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da8a1f10a89f53fd745_b.jpg& data-rawwidth=&988&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da8a1f10a89f53fd745_r.jpg&&&/figure&&i&登山天气预报样本:上图为编者2004年6月单人攀登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时看到的天气预报。&/i&&br&&h2&&b&三、平静中登顶:(5月10日→5月13日12:30)&/b&&/h2&&p& 5月10日,中方“自行顺利攀至C1(5810米),少数夏尔巴当协作”(张梁)。天晴,过程较顺利。 “全体队员前后状态正常”。&/p&&p&5月11日到达C2(6700米),全部中国队员“自行”顺利攀至C2(6700米),少部夏尔巴协作,“其他队员背负行李”。&/p&&p&上午晴朗,中午12:00开始下雪,并起风,后面过程较缓慢。当天奥地利队日记 “中国队与我们一起行进。他们每个人有个夏尔巴人护送&b&。从2号营地他们全部带氧行进&/b&,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因为他们帮助我们踩出了路线……中国队已在50米的上方建好了他们的2号营地。”&/p&&blockquote&编者注:从海拔6700米开始全队提前用氧,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氧气的准备是否充足?如果比计划提前用氧,很可能在登顶下撤的关键时刻,每人的氧气存量出现不足。第二,8000米级高山早用氧,容易产生氧气依赖,阻碍人体对缺氧的进一步适应。万一到8000米断氧——沿途过量吸氧、氧气瓶丢失、错误操作导致流量过大、氧气装置损坏等因素在登山中很常见,都能导致断氧——则可能造成人体功机能的迅速衰竭,甚至可能因突发严重高山病而导致生命危险。“留有余地”是登山的重要原则,氧气计划尤为如此。&br&&/blockquote&&p&此阶段,攀登过程按计划顺利完成,“全体队员前后状态正常”。&/p&&p&5月11日,C2营地的晚上,中方队员按0.5单位流量进行吸氧。&/p&&p&在6700米就开始吸氧&b&(常规中,绝大多数在7500米以上才吸氧)&/b&,及C2→C3的行进,按计划采用吸氧操作,对这一有悖常规的计划,杨春风所解释的原因为:&/p&&p&“计算C2、C3每个队员存氧储备,及C3→冲顶下撤,吸氧量阀门调整都有相关管理分配,在C3为0.5格,C2→C3为1.5格。因此确定了吸氧计划。此段陡峭、风大,吸氧对后面冲顶可节省体力,从储备等综合因素出发,吸氧计划和实际行为都经考虑,咨询征求夏尔巴的意见,该段吸氧在队伍里自认为合理。我们也考虑过吸氧过早的依赖,但认为氧气够用,总体考虑认为这一负面因素影响不大。”&/p&&p&5月12日, 高空风强。中方队员“多自行”攀至C3(7350米),少部分由夏尔巴陪同,最终8名夏尔巴也到C3。C3比较正常,未发生澳大利亚人所说的“中国队帐篷丢失2顶”的情况(对照奥地利人的日记)。&/p&&p&同日,奥地利队选择了下撤,引用其当天日记(请参见原文,以下翻译可能存在误差):“早上,暴风雪变小了点,Paul哆嗦了一个晚上,我必须把挖出的雪扔出去。尽管现在晴空万里,阳光照耀,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要顶强风及无氧攀登的话,继续往上对我们而言不是很适宜。我们有我们的机会,但现在风太大了。经过短暂争论后我们决定下撤。经历过如此一个夜晚(雪压帐篷),如此条件下再往上的话,这就不只是冒险了,这简直就是一次自杀。我们打包好全部东西,下到了C1,此时风仍然强劲。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离开这座山。在C1我们打包了东西到背包,然后到BC,每个包重量30公斤。此时中国队正有氧攀登走向C3。中午我们到了BC。到达BC很开心,我们需要整个下午从昨晚那个痛苦之夜中恢复。晚上我们知道中国队已到达C3,昨夜暴风雪中他们丢了2顶帐蓬。”&/p&&blockquote&编者注:奥地利的二人组,属于自主攀登。无氧自主攀登8000米雪山,属于登山高手的攀登方式。&/blockquote&&p&5月12日晚,全部8名夏尔巴人、及8名中方成员在C3扎营。&/p&&p&5月12日晚上,也就是5月13日的凌晨1:00→1:30,全部8名中方成员和6名夏尔巴向导,陆续出发。领队匆忙交叉安排夏尔巴“一对一”陪同6队员,天黑陡峭,配对仓促。张梁出发到顶到后两天内,一直未见指给他的夏尔巴(张梁不记得该夏尔巴名字),“该夏尔巴后未冲顶”,张梁15号晚到C1才再次见到他。“从开始到结束,组织方未组织队员与夏尔巴交流开会。在C3,未作这安排和交流。”&/p&&blockquote&编者注:人员配比1:1的良好条件下,直到冲顶出发时,才进行一对一配对。配对安排如此晚,在商业登山中并不多见。&/blockquote&&p&中方领队和攀登队长,也皆自己同时冲顶,在C3及以下无中方管理与后援协调人员。六名夏尔巴陪客户,另外两个守C3(其中一个本给张梁的)。冲顶夏尔巴中,杨春风、张梁都持同一说法:“上山一夏尔巴,非该队夏尔巴,为半路从其他山峰过来,加入达瓦组。” 张梁说该人(即大明玛)“最后没给队员提供服务。”&/p&&blockquote&编者注:出发时,六名客户每人配备一名夏尔巴,领队和攀登队长没有配备夏尔巴。&br&编者注:商业登山中,服务方(包括领队、攀登队长、夏尔巴)的首要职责是服务客户。如果另有个人攀登目标,则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在高山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带来隐患。&/blockquote&&p&最终,人们陆续从C3出发向顶峰突击,留有2名夏尔巴守C3营地。&/p&&p&从C3出来一个缓而长的雪坡后,上升50米后,从7400米开始到7900米海拔即为冰雪石混合地段,且很陡峭,都有路绳架设——最新为伊朗队4月26日登顶留下的,比较明显;一些路段还有其他历史时期的旧路绳,有可能混淆,队伍使用了这一较新的伊朗路绳。但未进行路旗布置,而采用氧气瓶、玛尼堆、石头作为标志。杨春风认为“当时觉得氧气瓶作标志就够了”。山难事后,领队和队长等认为,如果当时设置路旗,则应该下撤时可以找到路绳。&/p&&blockquote&编者注:如果登山线路比较容易迷路,或者登山者对线路很陌生,沿途插路线旗是常见方式。因为路线旗有一定的高度,不易被下雪或风吹起来的雪所掩埋。同时路线旗的红色旗面,在白雪中也非常醒目。&/blockquote&&p&5月13日4:30,整体队员行进到7700米高度,上午6时到达7800米高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fec38f5ba1a4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fec38f5ba1a4c_r.jpg&&&/figure&&p&&i&6:00-7:30之间的清晨照片(张梁摄)&/i&&/p&&p&从7800米高度之后,登山的线路则大多为连续的大雪坡,积雪深而软,没有固定的线路绳,中间海拔8000米临时设定了一段200米长的路绳。&/p&&p&在8000米位置左右,队伍采取结组方法上攀,非夏尔巴开路,攀登队长张伟领攀,饶剑锋次之,及赵亮、杨春风等。后续队员(一些夏尔巴、楼国龙等)后顿力紧,拽结组绳产生下拉力量(结组是用来保护而非借力)。饶剑锋不得以拖之,体力消耗大。不久,杨春风认为这样效率太低,将结组绳砍断分为数段,每名客户各与1名夏尔巴连接一起。其中,张梁的结组绳,是用冰镐截断。&/p&&blockquote&编者注:雪山攀登中的结组行进,并非把几个人绑在一条绳子上那么简单。结组是为了安全,同时要兼顾效率。如果是结组同步行进,一人发生滑坠、跌落,同组其他人可以立刻做出反应、并使用一套技术操作手段,将滑坠、跌落的队员救起;如果是结组交替行进,则总有一端是停止提供保护的,效率偏低。不论哪种结组方式,都要求同一条绳子上的结组人员,每人都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操作,同时彼此提前约定呼叫用语等。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结组训练,彼此之间也不熟悉的话,结组行进反而更加危险。这一点,2000年5月北京队的玉珠峰山难,就充分展示了“新手结组、一摔一组、一人失足、全组伤亡”的巨大危险。&/blockquote&&p&8000米→顶峰即以这样的方式行进,再往上行进过程中,应存在夏尔巴和队员结组解开的情况。期间,曾有夏尔巴-拉克巴与张梁结组行走约20米左右路程。不知何故,夏尔巴-拉克巴解掉结组,张梁则自行托着绳子向上攀登。&/p&&p&8000米高度左右,全队队员每人都更换了由夏尔巴背负上来的一满罐氧气瓶,这也是冲顶然后回到C3的过程中的最后一瓶氧气。(全队每人登山共3瓶氧气,C2→C3为1瓶,冲顶1瓶、下撤1瓶)。按计划,这瓶最后的氧气将支撑队员登顶和下撤,然后返回C3。&/p&&blockquote&编者注:对比2003年我参与制订的珠峰登山队氧气计划。我们当年也都是登山爱好者,但参照了职业登山运动员的标准,每位队员给3瓶氧气(有一人因年岁较大例外)。规定从7790米营地休息时开始用氧,流量都给得较低,休息时0.5、攀登时1.5-2。3瓶氧气也刚够7790米-8300米-8848米-8300米的用量,上升高差1058米、下降高差548米。我们在8600米第二台阶下面,还预置了2瓶公用应急氧气。这次道拉吉里的氧气分配,同样是每人3瓶氧气,流量给的也相似。6700米-7350米-8167米-7350米,上升高差1467米、下降高差817米,上下高差更大。虽然道拉吉里的绝对高度,比珠峰低681米,但是考虑到道拉吉里队员的整体实力不会更强、向导协作则似乎更弱,可以抵消道拉吉里绝对高度略低的因素。因而,2010年道拉吉里的氧气计划,比2003年珠峰参照专业运动员所做的氧气计划似乎还要紧张。&/blockquote&&p&10:30时,全部队员达8100米高度的顶峰下方,&b&杨春风让夏尔巴-达瓦次仁返回7800米固定路绳终点处准备接应队员下撤,即守候路绳作为标志(杨春风/夏尔巴-达瓦都有说法)&/b&。此时,除领队杨春风和张伟以外,还有6名队员及5名夏尔巴,共13人。&/p&&p&8100米高度,设一条冲顶路绳。领队杨春风背负绳子先锋修路登顶,赵亮、楼国龙随后,张梁在杨春风之后未发现“任何”夏尔巴。此段往上,由领队杨春风继续修路上攀至顶峰。据杨春风口述回忆,“当时李斌的行动、呼吸、交谈正常”。此时,他查看了李斌的氧气正常,以及李斌的行动、呼吸都正常,和他交谈了解也正常。由于此时时间较早,因此未作让李斌下撤的决定。其他队员亦正常。&/p&&blockquote&编者注:最后冲顶这一段,杨春风承担了领队和攀登队长的双重任务。&/blockquote&&p&12:30前,中方队员全部达顶峰。顺序为:杨春风、赵亮、楼国龙……饶剑锋为最后一名登顶,“全体队员前后状态表现正常”。登顶时,中方和夏尔巴,已解开结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9fd7d540fe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9fd7d540fee_r.jpg&&&/figure&&p&&i&顶峰照片(张伟拿了张梁的相机/DV给大家拍摄)&/i&&/p&&p&杨春风认为:因为凌晨→早晨→上午→中午的时间段落,如天气预报:“天气晴朗、风不大”,而所有进程都按计划进行,顺利在关门时间内登顶,队员的表现和状态(未表现透支或步履不正常)正常,因此,从C3→顶峰这一最后阶段,杨春风根据这些进程进展,认为都在控制中,他未作考虑放弃登顶的事宜。&/p&&p&&b&注:&/b&&/p&&p&登顶夏尔巴人数?&/p&&p&楼国龙回忆不起来;&/p&&p&饶剑锋回忆他是中方最后一个登顶,他最早和其夏尔巴下撤,从顶峰雪坡下面路过时看见一个坐着的夏尔巴,对方起来让路给他;&/p&&p&&b&杨春风对顶峰夏尔巴数量也未确定&/b&,只记得有3名夏尔巴坐在一起,他给对方照相(应有照片为证)。&/p&&p&但可以肯定,登顶前的不同时间段,中方客户6人和各自的6个夏尔巴,相继已解开结组。&/p&&p&夏尔巴领队达瓦说法为:夏尔巴共5人陪伴登顶。但其说法在邮件中前后矛盾。其头封邮件中,说总共6人陪客户上山。&/p&&p&张梁说,“我们半小时拍了很多照片,有照片和DV取证:最多3名夏尔巴登顶。(其中包括那个来蹭登山的夏尔巴,名字我叫不出)”。&/p&&p&夏尔巴背负了氧气瓶在8000米给中方队员更换,具体数量未核实。但下山时,中方队员氧气瓶都基本有余,计划顺利的话,可支撑到晚上7、8点。&/p&&h2&&b&四、危机四伏:(5月13日13:00→5月13日18:00)&/b&&/h2&&p&13:00,队伍在顶峰已停留半小时,顶峰小雾时聚时散,能见度尚能达到一百米左右(楼国龙等的记忆)。饶剑锋感到莫名压力,因此他在顶峰仅呆4→5分钟,就和其夏尔巴最先下撤。隔了段时间,张伟、韩昕、张梁未结组也先下撤,之后是楼国龙,接着为杨春风,&b&最后是赵亮。&/b&&/p&&blockquote&编者注:下撤开始的时候,不计算夏尔巴的话,攀登队长走在前面第二位,领队走在倒数第二位。夏尔巴队长,应该更早就下去守路绳了。收尾的是队员赵亮,未知身边是否跟随夏尔巴。&/blockquote&&p&13:30,整队(不含走远的饶剑锋及其夏尔巴在8000米)下至8100米,张伟走在最先,但突然惊险滑坠200多米高度(张伟语),到米,但身体正常未受伤。此时,正在留守路绳的夏尔巴-达瓦接援张伟后,两位队长(一攀登队长、一协作队长)在路绳处未留人接应,张伟:“我和达瓦回头看,看见一个夏尔巴在后面(能照应接应后面),就下了。”(饶剑锋的夏尔巴在二人后),于是该二人即自行快速下降,下午17:00多返回C3。饶剑锋的夏尔巴,在其二人身后,也自行快速下降,在天黑时达C3。&/p&&blockquote&编者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原先计划留人看守绳子的地方,领队杨春风指定的夏尔巴队长达瓦没有留下,攀登队长张伟也没有留下,并且两位“队长”看到身后有夏尔巴也没有要求他留守。队员们后来致命的迷路,就发生在这里。&/blockquote&&p&张伟滑坠时,此时能见度还可。走在前面的张梁、韩昕,看到这一场景,心理上受到一定影响,就停下来,等楼国龙、杨春风等一起会合。他们后面的人并未看见,楼国龙只听队中有人描述张伟滑坠。他事后说:“当时,听到有人说张伟滑坠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和感受,只是觉得很疲倦,登顶很累,对外面一切没感觉”。&/p&&p&为安全起见,大队开始结组,即杨春风、韩昕、张梁、楼国龙、李斌、赵亮结为大组。对比张梁、杨春风、达瓦、楼国龙、饶剑锋五人的说法,确认为:6名夏尔巴上山;下山过程中,2名夏尔巴跟张伟、饶剑锋最早已下,2名夏尔巴远在大队前(后来迷路)。2名夏尔巴(“夏尔巴-拉克巴和赵亮的夏尔巴-‘大金牙’”,张梁语)手抓结组绳在中方大队伍最后。&/p&&blockquote&编者注:此时跟在领队杨春风和五名队员身边的,应为两名夏尔巴。&/blockquote&&p&13:30→14:30,张伟滑坠后,大队伍其他人聚合了,即剩余6名中方人员(杨春风、韩昕、张梁、楼国龙、李斌、赵亮)和夏尔巴进行结组。&/p&&p&&b&注:&/b&&/p&&p&杨春风文本说法为,“6名中方及5名夏尔巴协作(明玛、边巴、达瓦丹增、奈若、拉合巴)共11人,进行结组继续下撤“。他又口述,(夏尔巴)数字应为4人,他身前和身后是2名夏尔巴,结组中间是中方队员,然后最后2名夏尔巴。他又补充,前面的夏尔巴没结组,但夏尔巴-明玛肯定是走前探路开路的。因为他自己曾要走前开路,但队员则说他(杨春风)体力不如夏尔巴-明玛,也没夏尔巴对线路熟,因此他应走在第2位。&/p&&p&&b&注:&/b&&/p&&p&饶剑锋因脱离大队伍在最先,不了解这一情况。他在13日下午下山后,和滑坠后爬上来的攀登队长张伟会合、再分开(张伟快、先下山),到14号下午饶剑峰被救回,他记忆中,中方队员就只在13号夜间见过张梁、楼国龙和韩昕。其他人都在黑暗中影影绰绰,无法分辨,不知道谁是谁。&/p&&p&&b&注:&/b&&/p&&p&张梁说,“作为队员一点都不知道这一情况”即“安排夏尔巴守路绳结尾”。下撤大结组时,“只看到了楼国龙的夏尔巴(拉克巴,是去年玛纳斯鲁峰的帮厨)和赵亮的夏尔巴(大金牙),百分百就他们两个。而且,我当时让杨春风叫他们与我们结组,并且要求让1名夏尔巴在最前面带路,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结组!也不带路。”“夏尔巴不愿挂安全带,只想手抓绳。就这样,杨在第一个,之后是韩、我、机长(李斌)、楼国龙和赵亮,后面是2名夏尔巴。”&/p&&p&&b&注:&/b&&/p&&p&楼国龙说法,好像队伍最后面是两名夏尔巴,前面有没有夏尔巴就不大清楚了,好像没有。楼国龙说他和李斌在中方队员的最后面。&/p&&p&&b&注:&/b&&/p&&p&达瓦邮件说,夏尔巴队员前后都在跟中方客户。“6名夏尔巴陪着中方客户”。其说法前后矛盾。按照C3留2名夏尔巴、上山6名夏尔巴,达瓦和饶剑锋的夏尔巴走前面(离开2名夏尔巴)、明玛和1名夏尔巴在大队结组之前自己独自下撤(离开2名夏尔巴),队伍里最后应该是2名夏尔巴。&/p&&p&13:50左右,饶剑锋、老达瓦继续下撤,追上张伟一组(被夏尔巴从坡下救援回坡脊上、交汇)。饶剑锋、夏尔巴等再查张伟是否受伤,饶剑锋将自己的热水分与张伟和达瓦次仁,之后继续下降。之后,攀登队长张伟和夏尔巴队长达瓦次仁速度很快,很快就走在最前,并最早下到C3(18:00左右)。&/p&&p&15:00左右,饶剑锋和自己的夏尔巴找到路绳头,饶剑锋认为自己已经安全,就让夏尔巴先走,说让该夏尔巴提前下去C3去带热水等接应自己。该夏尔巴就走在张伟、达瓦的后面。饶剑锋自己顺路绳单独继续下撤。当时能见度约20米左右。后面的大队伍,则也结组向下,但被他拉开“可能1个小时距离”。饶剑锋此时步伐已慢下来。此后,他直到晚上天黑以后,才遇到其他队员。&/p&&blockquote&编者注:据饶剑锋事后跟几位深圳山友回忆,他的夏尔巴把饶剑锋的水喝光了,而饶剑锋登山最怕没有水喝,只好要求他的夏尔巴去C3拿水回来接他,但当天该夏尔巴就此一去不回。饶剑锋还回忆,他当时找错了路绳,下到一个陡峭的地方,无法下行,遂返回攀登一段,再不敢行走,就地等候后面的队伍。&/blockquote&&p&15:00→15:30左右,其他结组队员,领队杨春风带领大结组下撤,一点点进行下降,因体力和速度不一,整体队伍速度只能顺应最慢者的速度。他们结组从大雪坡下降到海拔7800米至7900米位置左右,也就是在张伟滑坠后约1到2个小时之后。该大结组走到路绳的结尾点附近,但全部错过路绳。“在杨春风的带领下,我们6个队员绑在一条绳子上开始缓慢的下撤,远处看到饶剑锋和他的夏尔巴,杨春风也不是很熟路,就这样慢慢的走。期间,夏尔巴-拉克巴还滑坠了两次,但他都抓住了我们的结组绳子,没有往下滑!还有,因有些队员下撤的很慢,耽误了时间!”(张梁)&/p&&p&此时,饶剑锋比其他人领先了半小时到一小时路程。&/p&&p&&b&注:&/b&&/p&&p&关于安排夏尔巴守路绳结尾,张梁说法“作为队员一点都不知道这一情况”。楼国龙也不了解。只有单独下撤的饶剑锋和自己的夏尔巴找到了路绳起点。&/p&&p&&b&注:&/b&&/p&&p&张梁说法:从这时到13号晚上,他就一直看到的是这2名夏尔巴。下山前面探路,杨春风自己曾去开路,而不是夏尔巴。&/p&&p&&b&注: &/b&&/p&&p&杨春风说法:应有4、5名夏尔巴,现在印象也不太深。但在尼泊尔中方大使馆事后对录时,该5名夏尔巴都说自己在队伍前方或后方,就在队员旁边。&/p&&p&15:30→17:00,天气开始变化,云雾增大,白雾已开始笼罩,伴有风(约10米/秒)并下起小雪。线路能见度变得较差,大队伍只好放慢速度摸索下撤。小风导致路绳、上山脚印等难以发现。&/p&&p&另因原定留守的夏尔巴队长达瓦次仁没有留守路绳结尾点,该大结组到最终都未发现路绳,亦未花费过多精力寻找路绳,人们本能往下走。&/p&&p&在前半段,虽然情绪、体力、速度都在有一定的下降,但地形主要为大雪坡、在7800米上面,因此,心理感觉相对还安全。随着时间的延续,由于全队11人体力不一,速度越来越慢,情况尚比较正常。由于没有找到路绳,在石头雪坡上反复寻找好下的地方往下下降,这样又左右、甚至上下的反复,耗费过多体力,因此体力已开始渐渐走向危险点。此时,最先是李斌体力消耗很大,常要停下休息,整个结组下撤速度变的很慢。&/p&&p&此时,不少队员恐惧紧张心理加强,随着张伟的滑坠、天气变化及越来越难走的下山路(没有路绳,找不到路了),及越来越慢的速度,心理原因加剧了体力消耗。“刚下山还比较清醒,后来看结组前面在找路,找不到路了,心里就有点紧张了……”(楼国龙)。&/p&&p&这一时段,“在很远的前方,发现了2名夏尔巴也迷路了,在找来找去,其中一个是蹭登山的那个和另外的一个叫不出名字,汇合后继续往下走!”(张梁)。&/p&&p&此时,中方6人结组,及最后2名夏尔巴,共有4名夏尔巴(在大结组前后)但未结组,共为10人,最终未发现路绳。本能往下,找路下坡难,左右上下反复,不少队员心理紧张,体力骤降。李斌体力消耗很大,常需停下休息,整队速度极其慢。路绳、上山脚印等难以发现。&/p&&p&17:00,白芒天气,队伍状态虽慢,生命体征和安全尚正常(达瓦邮件说fine)。&/p&&blockquote&编者注:“白芒天气”,指在高海拔处于密云中、同时风力较小或无风的环境。&/blockquote&&p&17:00→18:00,速度更慢,能见度约10米左右。夏尔巴队长达瓦和攀登队长张伟,下撤速度很快,“太阳还在天上”,这时已经下到C3。两人分别进入不同帐篷,但这两位队长及另2名留守C3的夏尔巴(共4人)无行动和举措,达瓦的对讲机无电,张伟帐篷对讲机有电,但皆未和山上大队伍联系。&/p&&p&张伟回忆说:“雪盲了,没吃没喝又累,以为他们应当马上下来的”。不久,饶剑锋的夏尔巴也回到C3。C3此时,为4名夏尔巴及1名攀登队长张伟。山上为4名夏尔巴,领队杨春风和5名队员结组拼力下撤,饶剑锋脱离大队伍、独自在最前。杨春风无对讲机,领先的夏尔巴(迷路的)有对讲机,但和C3无联系(是否对讲,无信息;张伟自称滑坠后,“眼睛灼伤有雪盲,以为他们很快在我们后面就会下来的,到C3很累,睡着了”)。&/p&&blockquote&编者注:2003年珠峰攀登中,我们队伍里有三人雪盲,分别是一位夏尔巴向导、一位登顶队员、一位顶峰拍摄的藏族向导,三人都是实力很强的登山者。前两位下撤途中在海拔7790米发现雪盲,我从6500米前进营地派出两名夏尔巴向导从7790米接应他们回来,下来途中均需要搀扶引导。一位在顶峰拍摄直播的藏族年轻向导,正常撤回6500营地当晚发现雪盲。我对三人均采取了连续吸氧、滴专用眼药水、蒙纱布的处理方式。即使这样,三人也都在6500米继续休整恢复了两天两夜之后,才能在他人协助下继续撤回大本营。&/blockquote&&p&18:00,傍晚,饶剑锋独自在前、约海拔7550米。天色晚,此处有一些其他历史路绳混淆,饶剑锋迷路。后面结组的大队接近同高度,但平行错位,也依然未找到路绳。队伍更紧张,大队不得不解开速度极慢的结组队形。&/p&&p&这时段,李斌氧气瓶漏气,其氧气面罩也不见了。张梁曾帮其调整、尝试拧好,但未果。(有人认为是氧气瓶冻住,需手暖。需有一定经验和耐心)。&/p&&p&杨春风“仍然没找到路,队员开始慌乱了!原来的计划是想撤到二号或一号营地”、“杨春风不断拼命大声嘶喊,说:‘大家不再快点,我们都要死在山上’”、“韩昕滑坠10-20米,其他队员挡住他没事,韩昕大声喊:‘老杨、老杨…后面的人跟不上前面了。’但杨春风无回应,后来韩昕改口喊‘杨春风’,那时李斌已躺下了,杨春风没用氧气、他那里还有大半罐。喊他(杨春风)也不理,不知是高反还是其他原因。”(张梁记录)&/p&&p&杨春风语:“最前我和夏尔巴-明玛等,摸索往下拼力撤。” “分小结组,楼国龙、李斌和夏尔巴-边巴一组,韩昕和夏尔巴-拉合巴;杨春风、张梁、赵亮未和夏尔巴结组,摸索下撤,最前方是夏尔巴-达瓦丹增、夏尔巴-明玛领路。” “结组打开后,前面是夏尔巴-明玛带路,第二个赵亮,我第三。” &/p&&blockquote&编者注:结组打开之后,领队在第三位,后面仍有三名队员,没有专人收尾。&/blockquote&&p&此时,饶剑锋独自在前、循绳索下降,他应是中方队员最早下到约7550米位置的人。但在冰岩雪路段,多了一些不同时期的其他路绳。天色晚,伊朗队留下的路绳和其他历史时期的路绳分不清楚,且某条绳上升器推到头发现为死角,饶剑锋发现手中路绳变成蓝色,因此迷路。后面队伍,下撤至接近他同一高度,但仍未找到上攀时使用的固定绳索,基本偏离了上山路绳所布置的线路,双方可能处于平行位置。&/p&&h2&&b&五、无助的夜晚:(5月13日18:00→5月14日4:00)&/b&&/h2&&p&18:00→19:00,7600米→7350米为陡坡,雪岩混合地形。李斌、楼国龙和夏尔巴-边巴结组走在最后,李斌彻底躺下,楼国龙和夏尔巴-边巴拖李斌下撤,后来不支无法再拖。&/p&&p&楼国龙回忆:“海拔和时间我没记忆,下山不久后,我就是昏沉沉半睡半醒的状态,开头是有结组,李斌在我身后,走一走,停一停,很慢。停的时候我就睡觉,后来再醒来,就看身边只有一个夏尔巴坐着,李斌躺着。”“李斌氧气面罩已不见,思维还清晰,说话清楚,说‘你们走,不要再拖’,说他冷,但他没任何行动能力了。”&/p&&p&张梁、韩昕曾喊杨春风(他有余氧气),但无回应,楼国龙和夏尔巴-边巴于是放弃李斌。“此时,领队杨春风不知是高反还是其他原因,喊他也不理,只顾往下跑了!因当时机长(李斌)在后面感觉不行了!”(张梁)。&/p&&p&18:00→18:30分,因白芒天气等原因,天黑的快,能见度快速降低。7600米以下,到7350米的C3之间这段路线,坡度较陡,为雪岩混合路段,加上天黑能见度很低,而队伍距离有所拉开,相互联系、目视等已发生不畅。夏尔巴与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等,以小结组为单位,相互处于各自为战的处境。&/p&&p&第二天(5月14日),夏尔巴-明玛、夏尔巴-拉合巴再次返回确认李斌遇难。队中队员几天后才陆续得知。夏尔巴-明玛确认李斌遇难为7500米(其前后也有另一说法为7600米)。&/p&&p&在此,饶剑锋看见其右上斜坡有头灯。而后,他身后(高处)远处有头灯和声音,但都无法分辨谁是谁,他大喊呼应,但却无人应答。&/p&&p&&b&注:&/b&&/p&&p&该段结组安排回忆,当事人说法不一。时间约为17:30→18:30。&/p&&p&&b&注:&/b&&/p&&p&杨春风文本描述,“饶剑峰和另一个夏尔巴,楼国龙、李斌和边巴3人一组,韩昕和夏尔巴-拉合巴,杨春风、张梁、赵亮3人没有和夏尔巴结组摸索下撤,队伍最前方由夏尔巴-达瓦丹增、夏尔巴-明玛领路。这时总共为6名中国队员,5名夏尔巴。”他另口述,“结组打开后,一段时间内,前面可以肯定的是夏尔巴-明玛带路,第二个是赵亮,我是第三个。”&/p&&p&&b&注:&/b&&/p&&p&张梁描述,从登顶下撤后,就只有2名夏尔巴。&/p&&p&&b&注:&/b&&/p&&p&夏尔巴说法,7500米处放弃李斌,旁为夏尔巴-边巴和夏尔巴-拉合巴,及楼国龙。&/p&&p&5月13日的18:30→22:00之间,全队未结组,个别小结组有保留,继续下降,速度极缓慢。一些中方队员此时氧气用完(如楼国龙、饶剑锋);一些队员因用氧少(如韩昕),其氧气还有结余。此时,夏尔巴等也在找路,下石头混合地形过程中,夏尔巴比中方队员体力要好,但也疲倦不堪,尚能自保。中方队员基本行动速度很慢,杨春风自述:在21:00后出现幻觉。楼国龙自述:海拔8100米以下,就基本是昏沉沉状态。&/p&&p&22:00,夏尔巴-明玛、杨春风为首下到7450米,杨春风“出现幻觉,以为前面是帐篷,就往雪地里钻”。杨春风自述此时滑坠,“后被明玛发现拖回C3,昏迷状态至次日凌晨5时许清醒。”(杨春风回忆,他醒来时在帐篷中,周围有几个夏尔巴说他命大)。&/p&&blockquote&编者注:下撤后半段,领队杨春风带走一位夏尔巴(明玛)。加上之前放弃队员自行下撤的夏尔巴队长达瓦、饶剑峰的夏尔巴,共有三位夏尔巴确定在下撤中离开了队员。另外三位夏尔巴,一位一直在张梁身边,其他两位下撤中具体在谁身边,队员的回忆中看不出来。&/blockquote&&p&黑暗中,其余中方队员饶剑锋、张梁、楼国龙、韩昕、赵亮,不知有人滑坠。山上2-4个夏尔巴。此时,攀登队长及4名夏尔巴在C3“大睡”,山上“剩下了一帮无助的队员。”(张梁语)。&/p&&blockquote&编者注:C3“大睡”的4名夏尔巴,应该指原来留守C3的两名,加上最早下撤的夏尔巴队长达瓦和放弃饶剑峰的那位夏尔巴。&/blockquote&&p&楼国龙回忆说:“我基本为半昏睡状态,情绪上倒谈不到恐惧感”。赵亮体力为中方队员最好的一个,基本跟在夏尔巴-明玛后面探路(杨春风语)。韩昕和张梁等距离较近。石头雪坡地段,光线暗淡。但小风雪渐渐停歇。&/p&&p&此时段,饶剑锋约在海拔米位置,他已经迷路。约在19:00-24:00时挖了雪洞。饶剑锋挖雪洞的这一时段,杨春风和夏尔巴应从其侧旁错过下去了。&/p&&p&这一时间,顶上下来的楼国龙和其夏尔巴-边巴遇到饶剑锋。饶剑锋、楼国龙依偎雪洞坚持了一段时间。张梁、韩昕等及1-2名夏尔巴到附近。间隔不远,头灯有光。&/p&&p&海拔7450米,此后时间,张梁、韩昕等还有1-2名夏尔巴也黑暗中摸索到(饶剑锋和楼国龙的)附近。相互间隔直线距离都应不远,头灯有光,各自进行了一段休息,一直到凌晨约2:00。饶剑锋在此就一直昏睡下去。&/p&&p&14日凌晨2点,队员赵亮寻找路线时走错方向攀上一段岩石,被夏尔巴及队员发现喊回,赵亮在返回原路中发生滑坠。据夏尔巴拉合巴和达瓦丹增两人回忆,描述当时的情景:赵亮滑坠的时间约在凌晨2:00左右,高度约在米(夏尔巴邮件),滑落到7450米左右。下落高度超过150米,没有停顿或被岩石卡住,后来踪迹全无。活着的中方队员们,没有一个人看见和听见赵亮滑坠。(来自杨春风文本)。张梁曾听韩昕喊赵亮;饶剑锋留守雪洞原地,大多时昏睡。&/p&&p&张梁曾听到韩昕呼喊赵亮名字。但很快,在黑暗中,就又恢复了极高海拔的寂静。韩昕呼喊为几点钟?人们对这几个小时(从13日晚上19:00到14日早晨5:00)的记忆,大都已混沌不清。&/p&&p&楼国龙基本保持昏睡状态,他回忆中的这一时段,就只有张梁下撤时,韩昕给张梁按摩的情景。之后,他和饶剑锋就守在原地。&/p&&p&饶剑锋记忆中,也只有张梁、楼国龙,对韩昕的回忆接不上来。&/p&&p&赵亮的滑坠,在场的中方队员,都不知道,直到第二天才听说。&/p&&p&此时,和C3以及外界的联络乃至求救,基本无。此时,C3营地人员为:留守的2名夏尔巴,及13日下午18:00返回的夏尔巴队长-达瓦次仁和攀登队长-张伟。“达瓦说他的对讲机没电了,不知道后面队员的情况,加上晚上天气不好就没有采取行动。&/p&&p&当时队伍中一共有三台对讲机,除了达瓦外,山上另外一名夏尔巴持有一台,还有一台在攀登队长张伟手上。但奇怪的是,当晚同在C3的达瓦,并不知道张伟那台对讲机还能用,而张伟也不清楚达瓦与后面队员的联络情况,并不了解后面队员们的处境。于是,这种山上困境中的队员们与C3失去联系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天亮。”(曹峻了解到的情况)&/p&&p&7450米的一个小平台,小雪坡。这是最后的一个聚集点。&/p&&p&张梁回忆道:“14号凌晨1:30,当时夏尔巴-拉克巴问我时间,我看了手表。我央求拉克巴和大金牙(杨春风知道名字),答应每人给他们1000美金,并根据他们的要求,不告诉组织者达瓦,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不带路,说是不认识路!而且两个人就在等候的地方席地而睡,根本就不管队员的死活!(在往下撤的过程中,两个人又默契的躺在路上,睡觉挡路,可向楼国龙求证)”&/p&&p&14日凌晨3:00左右,张梁和韩昕在小平台处,遇到了夏尔巴,在此困守并等其他人,后来遇到了饶剑锋。&/p&&p&凌晨4:00左右,张梁说他冷得实在受不了,1名夏尔巴于是带着他开始继续下撤。下撤前韩昕、饶剑锋还在小平台上。&/p&&p&凌晨3:30左右,张梁和夏尔巴-达瓦丹增继续撤往C3。&/p&&p&楼国龙和饶剑锋回忆:张梁下撤前,韩昕给张梁按摩放松。&/p&&p&张梁回忆:“赵亮、韩昕怎么死的?最起码我下撤时候,韩昕活蹦乱跳的。夏尔巴最清楚!有没有真正实施救援?!”&/p&&p&夏尔巴-达瓦丹增和夏尔巴-奈若回忆:“张梁下撤后不久韩昕滑坠,韩昕7500米试图减轻重量,解下背包冰爪、安全带准备下撤,滑坠50米被岩石卡住。” &/p&&p&韩、赵二人滑坠的事,楼国龙、饶剑锋二人及张梁,都是返回大本营之后,才从夏尔巴和领队口中得知。&/p&&p&14日凌晨约5:30,继续下撤2个小时后,张回到C3。其他夏尔巴也全部下到C3。山上只留下楼国龙和饶剑锋困守7450米。&/p&&p&张梁回忆:“夏尔巴-丹增当时已陪我下撤,他怎么可能知道韩昕滑坠?其他在山上的夏尔巴当时为什么没及时带韩昕、饶剑锋、楼国龙、赵亮下撤?他们为什么自己跑回C3营地而置队员于不顾?试想,什么人可以在那么高的海拔,那么低的温度下,极度恐惧、且没氧气(到后期队员的氧气基本用光)的情况下熬那么长时间?……”(从13号凌晨开始冲顶,到14号傍晚最后一个幸存队员救回)&/p&&p&13日整个夜晚及次日凌晨,C3与山上一直无通信和救援。&/p&&p&根据饶剑锋和楼国龙的回忆,楼国龙在比饶剑锋高一点的位置,如果说饶剑锋是7450米,那么楼国龙在约7470米雪坡。&/p&&p&最终,凌晨3:30,张梁由夏尔巴(达瓦丹增)带领,于5:30回到C3营地;此后不久,队员韩昕(据夏尔巴-达瓦丹增、夏尔巴-奈若描述:韩昕试图减轻重量,解下背包、冰爪、安全带)准备下撤时遭遇滑坠,下滑50米后被岩石卡住。滑坠高度在7500米左右。(夏尔巴邮件中描述)&/p&&p&此时,楼国龙、饶剑峰,处于半昏睡状态。饶剑锋用上升器挂在一个绳头上,到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是倒挂的。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不知晓。&/p&&p&从13日18:30到翌日4:00左右,山上夏尔巴及中方队员都疲惫不堪,人员之间联系不畅。楼国龙、饶剑锋在前半夜,尚能极其缓慢行走,夏尔巴可陪伴协作;后半夜,二人就守在7450米的小平台昏睡不动了。当时,其他中方队员尚有体力的,还基本可以在黑暗中摸索行进。但不幸,在2:00→4:30时段,赵亮、韩昕滑坠,而其他中方队员都不知晓。据夏尔巴描述:也就是夏尔巴人看见了滑坠场景。&/p&&p&凌晨时段:C3与山上队员一直无通信。C3夏尔巴轮换休息和救援。张梁3:30→4:00往C3撤,韩昕滑坠后,其他的1-2名夏尔巴也下撤到C3。此时在山上,只有楼国龙和饶剑锋守在7450米海拔,处于半昏睡状态。(夏尔巴公司语)&/p&&h2&&b&六、最后的逃生:(5月14日6:30→5月16日7:50)&/b&&/h2&&p&14日6:30,3名夏尔巴(留在C3没有冲顶的丹迪、奈若和老达瓦)带着葡萄糖水、食物、氧气、睡袋从C3上来接应楼国龙、饶剑锋两名队员。&/p&&p&饶剑锋已出现幻觉,英语和中国话夹杂,并认为夏尔巴为坏人。他回忆说,夏尔巴说带他去前面朋友开的茶馆等等,最后他还拿冰镐护身不让夏尔巴接近等。&/p&&p&夏尔巴在楼国龙、饶剑锋困守的7450米高度附近,发现滑坠的韩昕。遂下到韩昕遇难处,用绳索拴住韩昕。试图拖救时,发现韩昕已无意识,放弃营救。于是,夏尔巴将韩昕的背包摘下,取出其氧气瓶,给楼国龙使用。楼国龙吸氧后,体力得到一定恢复,意识有所清醒。&/p&&blockquote&编者注:由此处看,14日早上6:30从C3上来接应楼国龙、饶剑锋的时间段里,夏尔巴发现已经滑坠遇难的韩昕。而不是之前所说,凌晨3:30张梁下撤之后夏尔巴看到韩昕的滑坠过程。关于韩昕的滑坠,夏尔巴的陈述,前后矛盾。&/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cb711b3d070945fcca48a98c8fd5f64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cb711b3d070945fcca48a98c8fd5f64_r.jpg&&&/figure&&p&&i&14日清晨6:00多,张梁回到C3自拍&/i&&/p&&p&9:30,夏尔巴将楼国龙带回C3营地。&/p&&p&8:30,第二批夏尔巴(明玛、拉合巴)上来7450米继续营救饶剑锋,补充了热葡萄糖水的饶剑锋逐渐恢复意识,其暂时性失明得到恢复,能有一些视力了。此时,饶剑锋给了夏尔巴总共300美金。同时,“夏尔巴确认7600米的李斌已经死亡,并试图取下李斌的手表等物品带回未果;就近搜寻没有发现赵亮的踪迹。”(杨春风文本)。&/p&&blockquote&编者注:饶剑锋事后跟几位深圳山友回忆:13日后半夜,小平台上只剩下他和楼国龙,饶剑锋自己昏沉入睡。事后他认为是缺氧和极度疲惫造成的。饶剑锋的夏尔巴把饶的水喝完之后,答应下去C3带水回来、并带路下撤,但当天没有回来。加上一直没有水喝,饶剑锋自述等待期间极为难受。有天光的时候,饶剑锋模糊感觉到有一个夏尔巴上来,但总觉得对方说话很奇怪、怀疑不是好人,就拒绝与对方下山。&/blockquote&&p&14日上午7:00,攀登队长张伟在从C3下撤回C2,到达C2后继续下撤回C1。&/p&&blockquote&编者注:此时楼国龙、饶剑峰还在海拔7450米处没有救回。&/blockquote&&p&14日14:00,第三批夏尔巴(达瓦丹增、拉合巴)上来,与第二批上来的夏尔巴一起,于下午17:30将饶剑锋扶救下撤;在最后的雪坡平地,饶剑锋躺倒由夏尔巴拖回,脖子有扭伤。&/p&&p&14日当晚,队长杨春风和张梁、楼国龙、饶剑锋3名队员在C3住下休息。&/p&&p&15日上午6:00,2名夏尔巴(明玛、奈若)留守C3。张梁和夏尔巴(丹迪)下撤回C2,中午12:30分到达C2,并继续下撤,于当日下午18:30到达C1。&/p&&p&杨春风、楼国龙、饶剑锋3人与3名夏尔巴上午10:00从C3下撤,于16:00时到达C2,留下住宿。&/p&&p&15日上午9:50,从加德满都赶来的2架救援直升机到达6500米高度盘旋,终因云雾大,未能实施营救。此时,张伟已撤至大本营,并由直升机接回博克拉。&/p&&blockquote&编者注:张伟乘直升机到达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的时候,全队仍在山上,杨春风、楼国龙、饶剑锋和5名夏尔巴在C3,张梁和夏尔巴丹迪刚刚从C3出发下撤。&/blockquote&&p&&b&注:&/b&&/p&&p&瑞士策马特直升机救援网站有描述,16日中国队一遗体被夏尔巴从C3拖到C2,再直升机吊走。后经反复核实,老外应搞错了,把长梯子吊着的饶剑锋等看成了遗体。其他人当时下到平地,可以直接上飞机。饶剑锋在雪坡,只好用吊梯挂住他的安全带吊人。&/p&&p&16日凌晨5:00,杨春风、楼国龙、饶剑锋及5名夏尔巴(留守C3的2名夏尔巴也下撤回C2)继续从C2下撤;张梁及协作从C1往大本营下撤。&/p&&p&7:50,救援直升机第二次从加都飞来,将杨春风、楼国龙、饶剑锋和5名夏尔巴从5800米→6500米间的不同高度、分5次接送至大本营。4名中方人员(杨春风、张梁、楼国龙、饶剑锋)当日被直升机送往加德满都。&/p&&p&最终,赵亮、李斌、韩昕三人遇难,遗体都留在了山上。&/p&&p&&b&后记:&/b&&/p&&p&14日上午营救中,夏尔巴-边巴和夏尔巴-老达瓦手指都有不同程度冻伤。张伟下撤时滑坠造成“雪盲”。以上人员回加都后相继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p&&p&张伟到5月17日还在尼泊尔处理保险、或许救援费用等事宜。据前方消息,尼泊尔方要求6000多美金的救援资金(后面另外的夏尔巴救援,不含直升飞机)。&/p&&p&楼国龙在15日C3时,发觉脚趾在登顶下撤时冻伤,已发黑。到笔者记录时,楼国龙还在医院,极有可能要截掉脚趾的。楼国龙性格乐观、积极,虽然高海拔经验不足,体力一般,但求生意识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应是帮助他逃过了这一关。&/p&&p&饶剑锋有雪盲(笔者和饶剑锋交流,认为是短暂性失明而非雪盲,应为高海拔能量缺失、眼睛部位毛细血管微循环不足。因他喝了葡萄糖后,过了1小时则恢复),并伴有颈部损伤。饶剑锋有一定高山经验,心态冷静,行动偏保守。因此,露宿高海拔一天一夜、缺少水和营养,他能毛发无损(截止写稿的今天-日,他扭伤已恢复),这可谓一个奇迹。这与个人性格和经验,有极大关系。&/p&&p&13日夜晚、14日凌晨,这个夜晚极其漫长。饶剑锋、楼国龙等,也包括杨春风,当事人对于时间和地点,都基本是没有概念的、混沌的回忆,当时意识都不甚清楚。&/p&&p&楼国龙说他就是能休息就半睡,但提醒自己要坚持。饶剑锋则通过挖雪洞、找路绳、提前下山、保守地守在已知路绳那里不主动找路等,给自己赢得了生还的机会。&/p&&p&不管怎样,这些当事人当时在山上,成了各自逃生的局面,队伍中的中国人之间基本没有了联系,已经不是一支完整的队伍。夏尔巴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基本都在队员旁边。“但是,夏尔巴不是神仙”,饶剑锋说。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基本是孤单和无助的。据杨春风说,他自己开路、或跟在夏尔巴-明玛后面找路,希望能早点回到C3。&/p&&p&这个夜晚,在道拉吉里的C3以上,是一群无助的人。&/p&&p&当然,13日下半夜到14日凌晨,C3以上晴朗而无风。这对于当晚的队员们,无论是张梁、饶剑锋、楼国龙,还是夏尔巴们,也都是一个老天赐予的幸运。这是道拉吉里山神开恩的一面。&/p&&p&夏尔巴邮件中说,山难原因是:“坏天气,风,以及大雪。”“这是我生涯中面对过的、最差的天气,以前我还从来没陷入这样的事故中,对此我的感觉非常糟糕。”&/p&&p&杨春风认为这个山超越了“个人组织能力”、“队伍能力”。&/p&&p&&b&*附注1:&/b&&/p&&p&对于赵亮、韩昕的滑坠,张梁回忆说:“我在回大本营的途中,听夏尔巴-丹迪说赵亮滑坠,并且形容赵亮左腿断了,腰受伤了,但并没说赵亮死亡。我当时还很天真的认为,当时直升飞机一趟一趟的飞往C1、C2营地附近,是把受伤的队员直接接回加德满都救治。关于赵亮滑坠这点,你可向杨春风求证!后来杨春风见到我也这么讲过。其中一个细节,杨春风说他当时听夏尔巴-丹迪描述是哪个队员滑坠的时候,夏尔巴-丹迪说是那个从大本营拎着鞋的人。因赵亮每次从大本营到换高山靴的地方,都是用手拎着高山靴走过去的。这又如何解释?有无实施救助?请查明。”&/p&&p&经和夏尔巴-达瓦、杨春风等再次核实,夏尔巴人在加德满都的接触和后来的邮件中,给出的最后确认答复为:曾一度把韩昕和赵亮认错,因为夏尔巴轮流救援,也相当疲倦。&/p&&p&&b&*附注2:&/b&&/p&&p&夏尔巴队伍里有两个明玛,其中最后从C3一起冲顶的为30多岁的大明玛,在国际上有名。该夏尔巴-明玛被夏尔巴队长达瓦次仁请来当协作,从安纳普尔纳峰赶过来。大明玛自身也有一个十四座8000米计划,希望成为第一个完成十四座8000米山峰的尼泊尔-夏尔巴人。达瓦次仁安排他陪同中国队伍,认为该人能力强,可保障协作。杨春风也知此事。而中国一些队员认为他是来“蹭登山的夏尔巴”。至于达瓦次仁和大明玛之间的具体协议,中方并不知道。但该明玛从BC一路陪伴中国商业队登顶。&/p&&p&而小明玛,则是队伍里的小青年,能力、经历和名气都无人知晓。&/p&&p&&b&*附注3:&/b&&/p&&p&夏尔巴人(主要为达瓦次仁)认为中国队员和他们沟通很少。&/p&&p&&b&*附注4:&/b&&/p&&p&国际8000米级商业登山活动,多为卓奥友峰和珠穆朗玛峰的常规线路。攀登道拉吉里等山峰的国外商业队数量极少,报价在4-6万美金之间。道拉吉里峰多为具备一定体力、技术的自主攀登者的目标,不论聘请或不聘请夏尔巴协作,基本为自我完成式的攀登,夏尔巴在其中主要起到协作作用,而非向导作用。&/p&&p&[编者注:近年,随着夏尔巴在商业登山中的崛起和成长,有几家夏尔巴登山公司已经在开展针对全部14座8000米山峰的商业攀登。]&/p&&p&&b&*附注5:&/b&&/p&&p&8167米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被登山者称为“魔鬼山峰”。其常规线路营地为:&/p&&ul&&li&大本营(BC),海拔4600米;&br&&/li&&li&一号营地(C1),海拔5810米;&br&&/li&&li&二号营地(C2),海拔6700米;&br&&/li&&li&三号营地(C3),海拔7350米。&br&&/li&&li&顶峰,海拔8167米。&br&&/li&&/ul&&br&&p&&b&*附注6:&/b&&/p&&p&同期与中国队进行攀登的有瑞士队、奥地利和澳大利亚两人组,13日选择冲顶的仅为中国队。本次春季攀登季,先后共5、6支队伍来到道拉吉里峰,除中国队外,其他队伍皆非商业队。&/p&&p&队长杨春风,此前为中国“民间”“唯一的”8000米山峰商业攀登“组织者和领队”。在国内高海拔7000米、8000米山峰商业攀登中,为最先探索的“民间”登山者,体力、经验和技术被认为“优秀”,也有不少人认为其人“为人温和,人虽好,但组织管理能力欠佳”。&/p&&p&队员张梁,在此前已有4座8000米山峰登顶记录(珠峰、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玛纳斯鲁峰),虽然都为商业登山形式,但张梁的体力、高寒地带的适应能力、极限高寒的探险经验,颇为丰富。如其在2008年的“国际北极挑战赛”中,20天徒步北极圈内600余公里,到达北极点,成绩优异,获得第二名。&/p&&p&队员赵亮,年轻体力好,高海拔攀登经历多为商业登山经验。经验和意识、体力分配、保护意识,可能会略有不足。&/p&&p&队员韩昕,与赵亮类似,体力总体比赵亮略差。&/p&&p&队员李斌,7000米、8000米高海拔攀登经历也有一些,都为商业登山。&/p&&p&队员楼国龙,高海拔经验少,且都为商业登山,攀登经历略欠缺。但攀登热情很高。&/p&&p&以上中国队员的体力、技术、经验和素养,与国外商业队的成员基本类似。&/p&&p&&b&*附注7:&/b&&/p&&p&此次出动直升飞机救援的为瑞士策马特直升飞机公司,设在尼泊尔的半商业半公益公司Air Zermatt of Switzerland and Fishtail Air ,其出动直升飞机救援,其网站为&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记者崴脚12天后离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