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的练一练

【每日一练】小升初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
我的图书馆
【每日一练】小升初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
1.快乐与感触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 “ 哦———” 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也不知道是些什么。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关爱。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 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4分)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1分)3、用“~~~”标出文中照应的句子。(2分)4、在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写在下面。(3分)5、“ 哦—— ”中的“ ———”号起 作用。(2分)“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 中的“ ———”号起 作用。(2分)6、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4分)7、第 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文字。(1分)8、文章先写回忆,再具体写 & 的校园、 &的校园、 & &的事例及感触。(3分)参考答案:1、校园和谐温暖,在这里是快乐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多么的情切,同时作者感到老师太伟大,他们在无私地奉献着。2、拟人句:(略) 3、照应句子(略) 4、找反义词(略)5、声音的延长。 注解。 6、清晨老师们就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老师的形象是伟大的。7、第二。 8、清晨的 课间的 发生在课中2.父亲的礼让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摘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1期)1、 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2分)2、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礼让---( ) 承担---( ) 哭泣---( ) 忽然---( )3、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句。(4分)( & ) ( & )4、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4分)5、读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4分)参考答案:1、shě zhèng2、谦让 承受 啜泣(哭号 呜咽 啼哭 饮泣 抽泣) 突然3、一本正经 鸡飞狗跳 ( 造句略)4、例如:他想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贫穷却不能卑微,善良却不能自私。(或:他想让我学会挑战命运,挑战生活,在走投无路时不得不拼搏的奋斗决心。)5、谈一些做人的道理(人要有爱心,善心…)3.一条瓷鱼我家有一条瓷鱼,有趣极了。这条瓷鱼是一条鼓眼金鱼,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滚圆饱满的地方是鱼身,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上面刻有鳞片,像一件衣裳,保护着鱼的身体。瓷鱼的头很大,上面那对红眼睛,突鼓鼓的,像一对小灯笼。它睁大眼睛,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在寻找着它的同伴。头的正面,是鱼的嘴,那嘴是圆形的,嘴唇突起,好像一张一闭,,在不断哈气呢!瓷鱼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分三个叉,像三条绸带在水中摆动,又像空中漂浮的几缕白云。这条瓷鱼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样子( )把它平放着它像睡觉( )拿起来斜着看( )它似乎准备游向远方( )把它竖起来( )又像张开圆圆的嘴( )等着你给它东西吃( )把它侧卧着( )它似乎在不断地呼吸( )哈气( )提着它的尾巴( )它像在苦苦哀求你放开它……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1、 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2、 短文在写瓷鱼外形时先写( ),再写( ),最后写( )。3、 给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4、 文章中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5、 这是一篇( )体裁的文章,主要采用了( )、( )的写作方法。6、 用“﹏﹏﹏”在原文中画出与开头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参考答案:1、有趣的瓷鱼2、鱼身 鱼头 鱼尾3、 。 ; , ; , , ; , 、 ; ,4、总结、概括5、说明文 列数字 打比方6、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4. 攒钱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4分)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2分)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渴望指为妈妈买一件衬衫的迫切愿望;忍耐指我一次次忍受着饥饿的煎熬。2、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3、短文记叙了“我”攒钱为妈妈买衬衫的事。4、文章表达了作者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5.课内阅读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1、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 )(1分)2、用“||”把这段话分为三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3、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的原因是( ),好处是( )。(2分)4、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地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这表现了他( )。(2分)参考答案:1、开凿隧道2、第一层(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工程艰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艰巨。第二层(居庸关山势高……不离开工地):詹天佑对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并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第三层(八达岭隧道长……把工期缩短一半):詹天佑对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把工期缩短一半。3、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几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4、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干。点击阅读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时间是 A.1915 年 C.1918 年 B.1917 年 D.1921 年2.《人的文学》作者是 A.李大钊 C.周作人 周作人 B.陈独秀 D.胡适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A.1928 年 C.1937 年 B.1930 年 D.1942 年4.1938 年 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于 A.上海 C.重庆 B.武汉 D.香港5.《七月》杂志的主编是 A.巴金 C.胡风 胡风 B.老舍 D.茅盾6.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 A.1937 年 C.1942 年 B.1938 年 D.1945 年 7.1921 年 1 月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创造社 C.新月社 B.语丝社 D.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8.《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于 A.1915 年 C.1919 年 B.1917 年 D.1921 年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人物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A.郑振铎 郑振铎 C.沈雁冰 沈雁冰 E.冰心 冰心 B.许地山 许地山 D.朱自清 朱自清2.下列哪些作家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A.周作人 C.郁达夫 郁达夫 E.郑伯奇 B.郭沫若 郭沫若 D.张资平 张资平3.下列哪些作家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 A.胡适 胡适 C.戴望舒 E.闻一多 闻一多 B.徐志摩 徐志摩 D.梁实秋 梁实秋4.下列哪些作家是语丝社的主要代表? A.林语堂 林语堂 C.周作人 周作人 E.田汉 B.鲁迅 鲁迅 D.陈西滢 陈西滢 5.1928 年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 A.文学研究会 C.太阳社 太阳社 E.莽原社 B.创造社 创造社 D.语丝社6.下列哪些是“左联”的重要刊物? A.《北斗》 《北斗》 C.《拓荒者》 E.《萌芽月刊》 《萌芽月刊》 B.《十字街头》 D.《小说月报》7.下列哪些作家属于“左联五烈士”? A.柔石 柔石 C.胡也频 胡也频 E.蒋光慈 B.殷夫 殷夫 D.丁玲8.下列哪些诗人是属于“九叶诗派”的? A.辛笛 C.郑敏 E.绿原 B.穆旦 D.胡风三、名词解释题 1.《新青年》 2.“人的文学”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5.新月社 6.语丝社 7.学衡派 8.甲寅派 9.文协 10.战国策派四、简答题 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原因。 4.简述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6.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 7.简述“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8.简述“左联”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纠正。 9.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10.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意义。五、论述题 1.论析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 2.论述“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历史局限。 3.论述抗战文艺运动的基本特点。 4.论述解放区文学运动的重要特点。第一章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C 3.B 4.B 5.C 6.C 7.D 8.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E 3.ABDE 4.ABC 5.BC 6.ABCE 7.ABC 8.ABC 三、名词解释题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原名 《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 1917 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 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 文学。1920 年 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 年终刊。2.“人的文学”:1918 年 12 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 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 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 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 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 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 1921 年 1 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 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 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 《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4.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 7 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 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 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 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 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5.新月社:新月社于 1923 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 1927 年春移往上海,1933 年结束,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 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 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 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 艺术的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 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6.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 1924 年 11 月,1930 年 3 月停 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 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 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 和以周作人、 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 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7.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 1922 年 1 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 的梅光迪、胡先X、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 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 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 年,《学衡》停刊。8.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 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 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 年 3 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 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 理事 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 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 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 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 发挥了突出的作 用。10.战国策派:该派是 1940 年前后出现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 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 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 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 狂欢的色情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的标本。四、简答题 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答: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 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 的。胡适 1917 年 1 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 主张的文章。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 八事 入手, 八事”入手 主张的文章。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 入手,即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 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 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胡适的“八事 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 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胡适的 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 八事 主张 改良 内容的革命。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 内容的革命。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 1918 年 4 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 国语的文字 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 国语的文字, 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 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 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 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答: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陈独秀在 1917 年 2 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革 命文学的“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的“三大主义”不仅反对旧文学陈腐的形式, 而且着重反对了封建文学腐朽的思想内容。 他还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的“利器”。总之,陈独秀的文学主张,触及到 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正面地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建设和口号, 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在文学革 命上的革命要求,发展了晚清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并将它推到了最高点。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答: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但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反 革命势力中心的上海,却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背叛革命,从而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 命的格局,在文学战线上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有其必要性的。 同时, 工农大众和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黑暗统治下, 也迫切需要从革命文学中得到对前途的 了解和信心。其次,从文学本身来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这时兴起,决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1928 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蓬勃发展。1928 年和 1930 年,世界革命作家联盟成 立,这给了中国革命作家很大的推动和鼓舞。第三,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上海的大都市条件的租界环境,许多革命作家在上海会合。 他们愤慨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不满当时文学不适应现实斗争状况,于是,从混合型的革 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些历史条件综合作用,就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了。 4.简述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著名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他从作 家和社会斗争实际、作家和革命、作家和大众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指出作家如果不和实际 斗争接触,如果对革命抱着浪漫蒂克,则无论怎样激烈和“左”,一触到革命实际,便即刻撞 碎。 这些肺腑之言对当时不少深信自己无产阶级化了, 实际基本上还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 左翼作家是最切实的诤言。 此外, 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更 坚韧,联合战线以有共同目的的为必要条件、而目的都在工农大众、战线中就统一了等四个 重要课题。也包含着他对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思考分析,对“左联”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和文艺方向等而言是重要的指导文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 了深远指导作用。5.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答:“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 年 11 月“左联”执委 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 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 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 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 1931 年至 1932 年的两次讨论着重于文艺 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 年的 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 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瞿秋 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 文艺的普及与提高, 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 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 意见, 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6.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 答:1928 年至 1930 年,“左联”与新月派展开了文艺思想论战。1928 年《新月》创刊号上 刊出《新月的态度》,提出“健康”与“尊严”原则,把当今文坛列为功利派、攻击派、偏激派、 主义派等 13 种派别予以否定。 后来, 梁实秋发表 《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 等文,提出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攻击无产阶级文学把阶级束 缚加在文学上。“左联”对新月派简单机械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 性”》一文指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 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鲁迅明确宣告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解放 本阶级及一切阶级而斗争的一翼。 这次论战, 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 学思想第一次重大论争,关系到文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论战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威力。7.简述“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答:1930 年至 1931 年,“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展开斗争。“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 由潘公展等国民党文人、官员组成。1930 年 6 月,他们出版《前锋周报》,发表《民族主义 文艺运动宣言》,竭力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 的危机”。以后,又出版《前锋月刊》,发表大量文章,以实质上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 的民族意识,假借民族主义抹煞阶级斗争。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茅盾 的《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等文分析揭露了他们的文学本质和错误可笑的理论。鲁迅、瞿秋 白还对他们的代表作《陇海线上》、《黄河之血》、《国门之线》作了剖析,指出其“屠夫 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此次斗争不久就以为文坛不齿的“民族主义文学” 的偃旗息鼓而结束了。8.简述“左联”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纠正。 答:“左联”成立初期,由于“左联”思潮的影响,轻视创作,甚至批评创作为“作品万能观 念”、“作品主义”;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目动的政策,缺乏生活气息、艺术粗糙 等偏向还没有清算,所以成功作品很少。1931 年 11 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新任务》,其中由鲁迅、茅盾、丁玲等起草的“创作问题--题材,方法,及形式”一节 提出创作问题在革命文学进入新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且必须正确理解, 批评了忽视作品 的错误倾向;在题材方面,指出需注意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大的题材,并作了分类举例,以纠 正初期革命文学对题材的狭隘理解;对创作倾向,提出要和“观念论,机械论,主观论,浪 漫主义,粉饰主义,假的客观主义,标语口号主义的方法及文学批评斗争”。1932 年,“左联” 重版阳翰笙的《地泉》,对《地泉》及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因此产生 了积极的结果。“左联”中后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 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面。9.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答:1935 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 散“左联”。1936 年 4 月,党中央派冯雪锋为特派员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锋、胡风等商 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 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并 存,批评国防文学的宗派主义理论,也批评了大众文学有些作家对口号的错误解释。这一场 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两个口号 论争得到了积极和结果, 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 的思想条件。10.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答:1940 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 年和 1940 年,毛泽东先后发 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 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 1939 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 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 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 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 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 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 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 但否定一切旧形 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 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 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 的优秀之处, 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 更要深入民族现实, 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 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 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五、论述题 1.论析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的意义。 答: 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部分的文学革命, 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 的要求,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统治后,袁世凯窃 取国家政权,进行复辟帝制活动,其后又发生张勋复辟的闹剧。此期,帝制余孽、封建遗老 活跃异常,尊孔复古声浪甚嚣尘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相当程度的 发展,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有较大增长。同时,曾取得过极其光辉灿 烂成就的封建文学也逐渐走向其尽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 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 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部分随之兴起。文学革命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及创作实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思想上,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彻底 反封建的革命,因而,这场运动有力地冲击和扫荡了封建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极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上,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做了舆论准备,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封建思想、封建文学的坚 决彻底批判,唤醒了许多人的觉醒,对中国革命的思想、干部的准备起了很大作用。在文学 本身上,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 伟大转变。在世界意义上,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组织部分。它 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 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 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 崭新的时代,同时对世界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论述“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历史局限。 答: “左联”的成立, 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北平、 广州、 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的“左 联”分盟和“左联”小组,各自出版、编辑了各种进步文艺刊物。“左联”还领导开展了左翼戏剧 运动,成立了中国诗歌会等。左翼文学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民党大肆围剿左翼文学时,“左联”扩大了和进步知识分子 的团结,争取和利用中间色彩的报刊、书店、文化机构,扩大了活动天地和影响,为左翼文 学的发展,为以后爱国文艺工作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左联”重视理论批评,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文艺 思想斗争和论争,如与新月派的论战,对“民族主义文学”斗争、和“第三种人”的论争,扩大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上的指导。在创作方面,“左联”也获得了出色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左联”后期。鲁迅的《故事新编》 和杂感、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此期左翼作家在新文学创 作的新题材、新主题、新人物、新精神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产生了不少优 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向。 “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经常组织他们进行文学活动,指导他们学习理论和进行创 作,由此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以上是“左联”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作出的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当时党内左倾教条主 义统治影响等原因, “左联”也存在一重要缺点和错误。在政治上,不适当地强调“反右倾” ”反 、 资产阶级“,不注意利用公开的合法的斗争方式,以致暴露革命力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理论上,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在组织上,则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没有尽可能地团 结争取更多的进步作家、 中间作家共同战斗。 在创作中, 不少作品缺少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 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尽管鲁迅等曾对这些缺点错误作过中肯的批评,但有 时不能被“左联”某些领导理解和接受,因而形势发生转折时,左翼文学内部就不免爆发两个 口号的论争,甚至出现分裂的危险。3.论述抗战文学运动的基本特点。 答: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自身 发展规律的作用,它在不同阶段、地区有不同特点,但始终不脱其宣传性、战斗性的基本特 点。抗战初期, 由于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党文禁有所放松, 作 家抗日情绪高涨,抗日文学运动开展得蓬蓬勃勃。街头剧、街头诗、朗诵诗、报告文学、短 篇小说等“轻骑兵”式小型作品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运动的重要特点。 这些作品短小、 通俗、 活泼、富有战斗性,迅速有效地反映了抗战初期的时代气氛和社会要求,起到了很大的宣传 作用。但由于时局的动荡、时间的匆促,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往 往是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艺术粗糙,带有一定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对国统区加强法西斯统治,疯狂 限制、镇压抗日进步文学运动。因而国统区文学运动呈现沉寂状态。1940 年 11 月,郭沫若、 阳翰笙、茅盾等人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抗战后期国统区进步文学运动中心。从此时到 抗战胜利前夕这一阶段, 国统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抗战的认识逐渐深入, 创作在宣传和表 现抗战的同时, 也对国民党黑暗的专制统治进行揭露和批判; 艺术表现上则由抗战初期的小 型、粗放趋向大型、精雕细刻。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多幕剧、长篇小说、叙事诗,其中多 幕剧、长篇小说的创作无论是在宣传方面,还是在文学艺术本身上都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大 批优秀作品,如剧作有宋之的的《雾重庆》、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小说有茅盾的《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春》、《秋》 等。除国统区外,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即孤岛特殊环 境, 坚持抗日文学运动,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租界被日军侵入止, 至 历时四年零一个月。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并争取和利用出版机构,出版、发 表了大量进步文艺刊物、作品。孤岛戏剧运动特别活跃,业余剧团遍布各学校各行业,并成 立戏剧交谊社公开演出,专业剧团则有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和历史剧。于伶的反映沦陷 区及上海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 阿英的南明史剧, 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的抗战 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抗战文学运动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传统,积极宣传抗战,揭露国民党统 治的黑暗与罪恶,表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在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 用这正是抗战文艺运动的最基本的特点。4.论述解放区文学运动的重要特点。 答: 斗争性和群众性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重要特点。 解放区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翻 身作主人的社会,它号召与鼓励作家与工农兵群众结合,并密切关注现实斗争,以文艺反映 现实,激励人民抗敌救亡。从抗战爆发前后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一阶段,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 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如边区文协、鲁迅艺术文学院、文 抗等,编辑、出版了《文艺突击》、《谷雨》、《大众文艺》等大量刊物,宣传抗日。作家 创作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到抗战现实中去,到群众中去。如由丁玲、周立波等组成的西北战地 服务团,刘白羽、吴伯箫等的抗战文艺工作队,分别到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一面进行宣传慰 问,帮助部队和地方建立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一面了解体验敌后军民生活和斗争,进 行文学创作。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报告文学、文艺通迅、短篇小说,以柯仲平、田间 为主干的群众性的街头诗、朗诵诗活动,也十分活跃,对民族革命战争协助很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对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主体工 农兵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和比较统一的认识, 对文艺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有了深 入的理解, 因而这一阶段的解放区文学运动斗争性、 群众性更强, 更体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此期的新秧歌运动热火朝天,秧歌经改造成为反映阶段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 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受群众热烈欢迎。而作家下乡比新秧歌运动更具深远意 义。这次作家是以工作人员身分下乡,且参加了较长时间的工作,这使得他们能比较深入地 了解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实际, 比较深切地体验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感情, 学习他们生动 丰富的语言, 促使自己思想感情和创作发生变化, 从而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 具有民族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和长篇叙 事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总之,解放区文学运动继承并发展了苏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密切结合与群众性的特 点,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大力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第二章 鲁 迅 一、单项选择题 1.鲁迅出生在 A.1881 年 C.1902 年 B.1895 年 D.1915 年2.鲁迅去世于 A.1936 年 C.1940 年 B.1937 年 D.1942 年3.《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A.1917 年 C.1919 年 B.1918 年 D.1921 年4.鲁迅唯一的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离婚》 C.《伤逝》 《伤逝》 B.《祝福》 D.《风波》5.下列哪篇作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 A.《故乡》 C.《社戏》 B.《鸭的喜剧》 D.《铸剑》 《铸剑 6.《阿 Q 正传》最初发表于下列哪一种杂志 A.《京报副刊》 C.《新青年》 B.《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D.《学灯》7.《药》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呐喊》 《呐喊》 C.《故事新编》 B.《彷徨》 D.《朝花夕拾》8.《祝福》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 《呐喊》 C.《野草》 B.《彷徨》 《彷徨》 D.《故事新编》9.下列哪部作品是收入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 A.《孔乙己》 C.《铸剑》 《铸剑》 B.《阿 Q 正传》 D.《故乡》秋夜》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 10.散文《秋夜 秋夜 A.鲁迅 鲁迅 C.茅盾 茅盾 B.巴金 D.冰心11.鲁迅的《春末闲谈》收入下列哪一杂文集 《春末闲谈 A.《三闲集》 《三闲集》 C.《热风》 B.《坟》 《 D.《华盖集》12.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务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名篇是 A.《秋夜》 B.《“友邦惊诧”论》 D.《春末闲谈》C.《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鲁迅后期杂文集 A.《二心集》 C.《热风》 E.《伪自由书》 B.《三闲集》 D.《花边文学》2.下列哪些是《呐喊》中的作品 A.《祝福》 《祝福》 C.《白光》 《白光》 E.《伤逝》 《伤逝》 B.《故乡》 《故乡》 D.《风波》 《风波》3.下列哪些是《故事新编》中的作品 A.《奔月》 《奔月》 C.《肥皂》 E.《出关》 《出关》 B.《理水》 《理水》 D.《非攻》 《非攻》4.下列哪些是《野草》中的作品 A.《秋夜》 《秋夜》 C.《过客》 《过客》 B.《藤野先生》 D.《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E.《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5.下列哪些是鲁迅的杂文 A.《淡淡的血痕中》 《淡淡的血痕中》 C.《说“面子 》 《 面子 面子”》 E.《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 B.《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 D.《“友邦惊诧 论》 《 友邦惊诧 友邦惊诧”论三、名词解释题 1.《野草》 2.《朝花夕拾》 3.《阿 Q 正传》 4.“精神胜利法”四、简答题 1.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和象征意义。 2.简析《阿 Q 正传》的思想主题。 3.简析《阿 Q 正传》的艺术成就。 4.为什么说《阿 Q 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5.简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6.简析《药》的艺术结构。 7.简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8.简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的典型意义。 9.《祝福》在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10.简析《祝福》的思想内涵。 11.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12.简析《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13.简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14.简析鲁迅历史小说《铸剑》的浪漫主义特色。 15.简析鲁迅笔下“新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16.简析鲁迅《秋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17.简析鲁迅杂文名篇《春末闲谈》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色。 18.简析鲁迅杂文名篇《拿来主义》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及其在论说方法上的特点。 19.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 20.简析鲁迅回忆性散文《忆韦素园君》的思想内涵及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主要特 色。 五、论述题 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 Q 形象的典型意义。 2.论述阿 Q 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3.举例论析《阿 Q 正传》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及其卓越的语言艺术。 4.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揭 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5.结合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论析鲁迅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6.试论《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方法上的特色。 7.结合《秋夜》,论析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8.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鲁迅《秋夜》中枣树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9.结合具体作品,论析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第二章 鲁 迅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C 5.D 6.B 7.A 8.B 9.C 10.A 11.B 1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 BCD 3.ABDE 4.ACDE 5.BCDE三、名词解释题 1.《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 1923 年至 1926 年间。1927 年 7 月由北平 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 共收鲁迅散文诗 23 篇, 其中包括 《秋夜》 《影的告别》 、 、 《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 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 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 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2.《朝花夕拾》:叙事散文集,写于 1926 年 2 月至 11 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 年 5 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 生命片断, 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 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 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 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 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 点。3.《阿 Q 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 年 12 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 Q 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 Q 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 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 Q 正传》都堪称 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4.“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中阿 Q 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 现是: 自欺欺人, 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最能自尊自大, 也最能自轻自贱, 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 健忘,糊涂终身。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时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 的集中体现。四、简答题 1.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与象征意义。 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全篇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他流动 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 逐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 把猛烈的炮火对准 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吃人”的历史。 全文以现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写成。狂人意识流动分三个层次: (一)、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 (二)、知道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 (三)、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以此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思想内涵: (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 (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的反人 性的“吃人”性质; (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情侵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有可能沾染上一 些“吃人”思想,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在人物塑造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他是个“迫害狂” 患者,他病态的心理恰恰昭示了在“吃人”的社会,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内心 活动极为丰富,却难以转化为外部行动。象征了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 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2.简析《阿 Q 正传》的思想主题。 答:《阿 Q 正传》通过阿 Q 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 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 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 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 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 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通过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 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3.简析《阿 Q 正传》的艺术成就。 答:《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 Q 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 Q 主义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表 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 Q 身上时却又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 Q 试深受封建思 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化身。(2)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 Q 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 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 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 一层深一层的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 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 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4)《阿 Q 正传》中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且好用反语,喜欢夸 张,显示了卓越的语言艺术。4.为什么说《阿 Q 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形象总结? 答:鲁迅写《阿 Q 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 阿 Q 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通过描写阿 Q 悲剧的一生来暴露 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 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得不彻底性。可以说,《阿 Q 正传》是 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1) 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背景来看, 《阿 Q 正传》 是以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 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2)从小说中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 Q 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 阿 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 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 Q 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 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 Q 对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与糊涂的,充满 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 当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时, 却依然弄不清楚革命究竟是怎 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转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 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 Q”革命了,便怯怯的迎着他低声叫“老 Q”;另 一方面与假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投机革命。未庄的人原先并不知道什么革命,阿 Q“革命” 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和可怜的眼光看着他。(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 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Q 被当作抢犯抓了去, 阿 成了新政府“惩 一儆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的和冷酷的。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们的觉悟性与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 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 教训。5.简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答:孔乙己是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科举制度产生了丁举人这样极 少数的权势者,一朝中举,身价百倍,有钱有势,作威作福,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如孔乙己 白首穷经,百无一能,穷愁潦倒,沦落下层,受害而不觉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 的不合理性, 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 孔乙己在最潦倒时还摆出读书 人的架子,不肯脱下代表他身份的长袍,不肯和“短衣帮”的人平起平坐地喝酒,他无为谋生, 有一手好字,却又不肯凭此吃饭,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白;“窃书,读书人 的事,能算偷吗?”终于因此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己的悲剧 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而孔乙己则是它们在精神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鲁 迅在小说中, 表现了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对扼杀他们的 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强烈的控诉。6.简析《药》的艺术结构 答:《药》的构思十分精当,它使主体开掘的更为深刻。作者精心的设计了两条情节线 索:一条是华老拴为了医治儿子小拴的痨病,听信刽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当药吃; 小拴死后,华大妈上坟。以上故事情节用主要篇幅正面来写,是明线。一条是夏瑜为解救民 众的疾苦进行革命斗争,入狱后仍进行革命宣传,最后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杀害的故事。以上 故事采取侧面描写的手法,为暗线。到夏四奶奶为儿子夏瑜上坟,才由暗线转为明线。作者 采用双线结构把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连接在一起, 将两个故事凝为一体, 更高明的是作 者将两条线索和两个主人化作完全隔膜的外在处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寂寞、悲凉的情调。 给读者以一种莫名的惆怅, 引人深思, 作者又设计的人血馒头作为两个主人翁命运的连接物, 安排了三个场景:丁字街头血的悲剧;华老拴的茶馆;坟场。让两个被不同方式杀害的死者 的母亲在坟场相遇,是明暗两条线融合在一起。7.简析祥林嫂的命运悲剧。 答:《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祥林嫂被婆婆买到深山坳里,丈 夫死后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 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视为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 不要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 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使她极其痛苦,灵魂不得一 点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囿。 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 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严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 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世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这封建 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也无情的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祥林嫂的悲剧, 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揭示了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与长期性、艰 巨性。8.简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小说《祝福》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作品。除祥林嫂,作品还 描写了一些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就是其中性格最为突出的一个。在作品中,鲁四老爷是封建 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品着中揭露了他的顽固保守、冷酷自私而又极端虚伪的思想性格。 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仇视任何社会变革。正是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双手沾满了象祥林 嫂这样的无数劳动妇女的鲜血。他在经济上残酷的剥削祥林嫂,驱使她干着牛马活;他用封 建伦理道德宰割祥林嫂, 使她的精神上受到惨重的戕害。 在榨干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滴血汗后, 就将她一脚踢开,使其沦为乞丐并惨死街头。由于祥林嫂正死于临近“祝福”之时,鲁四老爷 认为不吉利,会破坏地主阶级的“好运气”,竟仅彻底撕下了“心平气和”的假面具,破口大骂 祥林嫂是“谬种”,赤裸裸的揭示出他那丑恶的吃人本质。鲁四老爷是直接残害祥林嫂致死的 刽子手, 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着贫苦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对立关系和不可调和 的矛盾。9.《祝福》在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祝福》艺术技巧圆熟。作者选取鲁四老爷家三次祝福的场景并作了细致的描绘。 第一次祝福大典,祥林嫂辛勤劳作,干得愉快;第二次祝福大典,祥林嫂因再醮守寡,被视 为不祥之物而受到打击;最后祥林嫂恰恰又是在“祝福”的喜庆气氛中悲凉的死去。这样的艺 术构思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照效果,特别是用“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尤其强化了这种对照作 用, 有力的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白描 手法,抓住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形象特征,从最能体现她精神状态的眼睛着墨,鲜明的揭示了 她的性格与命运。10.简析《祝福》在叙述方式上的特色。 答: 《祝福》虽然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和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精神折磨,却是以 “我”这样一个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祥林嫂的经历与遭遇是透过“我”的视角,经过“我”的 思考和分析展现给读者的,因而“我”成为作品中的讲故事人。可以说,《祝福》中不单是祥 林嫂的故事,也有“我”的感受在里面,“我”作为一个回故乡过年的外地游子,能够对祥林嫂 的际遇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与评价, 而这种对封建礼教的认识与评判, 也正是作者鲁迅想 要通过小说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叙述方式在寓于客观性强的同时,也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便 于作者议论和表达看法,也有助于作品主题的传达。 11.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 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 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 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 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 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 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 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 识现实,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根,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12.简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答: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经 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行 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 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 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其三, 从子君的角度来说, 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 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只能是空幻的愿望。13.简析历史小说《铸剑》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答:《铸剑》成功地塑造了眉间尺、宴子敖二个复仇者形象。少年眉间尺性格有一个发 展变化过程: 从优柔的性情到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为父报仇。 宴之敖则纯然是复仇精神的化 身,他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自己,为眉间尺,为一切被残害者,挺身而出,割下自己头 颅,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讨还血债。通过这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 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小说写于 1926 年北洋军阀制造的“三?一八”血腥惨案之后,写 于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4.简析《铸剑》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 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构成浪漫主义的主要倾向。小说以复仇为主题,而描写的却是幻 想世界,采用神话的手法,用在现实中荒诞离奇的故事,表达作者观念中的特定内涵,特别 是金鼎沸水中头的歌舞和三头搏斗,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至死也 不停息战斗的复仇精神,表现得笔酣墨畅,元气淋漓。这种用非现实性描写表达现实意志的 浪漫主义幻想与想象, 不仅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 刻的印象。15.简析鲁迅笔下“新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答:鲁迅笔下“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 识分子。《头发的故事》中的 N 先生、《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 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 中的“疯子”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药》中的夏瑜则是政治革命者,《幸福的家庭》中 的男主人公、 《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有少量因素属于这类人物的思想范畴。这类人物的特征 是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 他们的理想终于被毁 灭。由于思想的觉醒,这类人物的内心是丰富的,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 内心愿望极难转化为外部的行动, 在反封建行动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强力抑制。 鲁迅在塑造 这类人物的过程中, 大量运用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和人物的内心独白, 细腻地刻画他们内心的 痛苦经历。 16.简析《秋夜》的思想内涵。 答:《秋夜》是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在创作它时,鲁迅正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 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 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文章表达 了作者无论路途多么艰难迷惘,无论跋涉多么困顿,都毫不懈怠,决不屈服的坚强决心;同 时也流露出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文中特别刻画 了枣树的形象,它饱经沧桑,坚实挺拨,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不受任何蛊惑,一意要 制天空的死命。它的这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 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种战士的坚 韧和执著,是《秋夜》的主旋律。在艺术上,该作品通过对秋夜室内外景物的描写,用象征 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在现实斗争中强烈的爱憎感情。作品里的天空、星星、繁霜、月亮,以 及夜游的恶鸟,都是丑恶而狡猾的反动势力的象征。对于摧残野花草的邪恶势力,作品给予 强烈的鞭挞和抨击,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憎恶。而那挺然而立的枣树,虽然在寒风中落尽了叶 子,但它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知道“秋后要有春”,也知道“春后还 是秋”,然而它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它始终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而决不被各式各样的“蛊惑 的眼睛”所迷惑。枣树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顽强、坚毅的战斗者的生动写照。作者对那 为追求光明而牺牲的小青虫表示了敬意, 对那冻得红惨惨的小粉花寄予了同情, 同时又在不 满于它的多空想,少行动。《秋夜》中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 愤怒, 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尤其是枣树形象, 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 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17.简析《春末闲谈》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色。 答:《春末闲谈》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作者充分发挥“闲谈”思路无拘无束、散淡广博的 特点,古今中外各种事例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本文暴露统 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 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 详细地介绍了 细腰蜂捕捉、麻痹青虫的方法后,分析其异同,提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使 说理不显干枯,很有趣味性。此外,作者还引用了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 统治最终被推翻等事例,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文章也引用陶潜诗句指出 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等等,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 思想。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18.简析鲁迅《拿来主义》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及其在论说方法上的特点。 答:文章在总结和批判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 的对外政策的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的侵略实质,鞭 挞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主义。针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两种错误的政策,作者 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外国文化、新生事物应采取先“拿来”的态度, 不要盲目的全盘接受或完全摒弃,要在“拿来”之后运用头脑进行区分,放出眼光,去占有、 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的态度。最后,文章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提醒人们在“拿来”的同时要勇 于改造、 创新, 真正的掌握新接触的事物、 事件, 并将其合理改造成适合自身需要的新事物、 新事件,这才是“拿来”的最终目的。文章提出的观点,对我们国家及其个人的发,都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在论证上,《拿来主义》采取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破有立,使逻辑性和 形象性和谐统一,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前半部分总结和批判了 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揭露了帝国主 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 ”的侵略实质,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主 义。后半部分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应采取“拿来主义”,在和恐惧害怕、虚无主义、 全盘接受等几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中,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是如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 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 毁灭的态度的。结尾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和建 设新文艺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说理透彻,充满了辩证法。 19.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 答: 《朝花夕拾》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情怀 念, 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 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 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它以深 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手法,塑造 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 如 中的朴质、 愚昧、烦琐,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长妈妈,真实鲜明的劳动 妇女形象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炽热 的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富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是非分明,文章的格式和表 现手法灵活多变,回忆和感想,抒情与讽刺,议论与描写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读来引人 入胜。20.简析鲁迅《忆韦素园君》的思想蕴涵。 答:《忆韦素园君》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 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 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 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 ”的实干精神。同时,通过对韦素园人格的认同和赞美,鲁迅也嘲讽、 批评了社会上其他一些做事轻浮、虚张声势的人。韦素园成了这类人的映照,从而表达了鲁 迅对他们的不满和批评。 《忆韦素园君》在人物刻画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作者寥 寥数笔即将韦素园的基本性格特点色勒出来。首先,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 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 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 自始 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 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 这一文学青年,而决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也决不就人论人、孤立地褒扬一个人,这就使 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其次,以具体事例,形象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人物是 这篇散文的又一特点。鲁迅特别用了韦素园改名“漱园”、处理未名社内冲突等“小例子”,来 揭示这一人物的性格品质,而毫无夸饰、抽象的议论。并且在这些事物的记叙中,鲁迅又有 意用了对比手法, 文章中既可见韦素园与未名社中有的人在光景艰难时却起来捣乱的行为对 比,又有韦素园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比较中,这一人物的性 格便愈加鲜明动人。第三,作者采用片断式章法,看似“零落”地“记忆”已故之人,其实却逻 辑地展示了自己与韦素园相识到永别的过程: 从初写韦素园的外貌、 给人的表面印象到深入 这一人物的内心; 从回忆韦素园对未名社的努力支持, 到确认未名社最终取得的成果与影响,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刻画韦素园的性格,肯定他的功绩,使文章结构凝炼,层次清晰。最 后,作者还在叙述中糅入议论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地显示了鲁迅对韦素 园的爱戴与怀念。五、论述题 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 Q 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阿 Q 正传》通过阿 Q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 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 Q 是一个贫困的流氓 无产者的典型, 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 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 这恰恰表达了在阿 Q 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 Q 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 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最能自尊自大, 也最能自轻自贱; 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 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 代表他的根本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 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 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 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阿 Q 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 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 而农民小生产 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 Q 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 Q 生活的 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 Q 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 Q 的 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 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 Q 是“现代的 我们国人的灵魂”。阿 Q 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 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 Q 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 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2.试论阿 Q 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鲁迅小说《阿 Q 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 后中国农村的面貌, 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 们真正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小说的主人公阿 Q 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 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 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 短工维持生活。阿 Q 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 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 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 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 Q 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 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 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阿 Q 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 胜利法(即阿 Q 主义或者叫阿 Q 性、阿 Q 相),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 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比如阿 Q 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 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 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 耳光的“转败为胜”的方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 者。 尤为令人吃惊的是: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 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 以丑骄人。(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 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又自大而又 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特地统一着;当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 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 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3)阿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 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 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 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 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 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 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 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 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 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 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 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至于他认 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以及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则都是封 建道德观念的遗毒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 主义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 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 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 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性和革命要求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 术典型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 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的旧社会, 小说 的谴责对象广泛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 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评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 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 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3.举例论析《阿Q正传》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及卓越的语言艺术。 答:《阿Q正传》突出的艺术成就,除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情节结构安排巧妙、细节描 写精彩等以外,还突出表现在犀利的讽刺性及卓越和语言艺术上。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方面, 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 而且其他许多地方 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 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 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 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所谓“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 刺, 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 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 的。另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Q的麻木、糊涂、健忘, 而且评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总之,作者那些诙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 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 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 也 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其次,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 如“谁料博雅如此公”、“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 ”、“斯亦不足畏也矣”等等,不仅 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并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例。 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浅闺”以及“田家 乐”、“大团圆”和关于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Q的那段描写等等。第四,是小说使用了 不少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放倒头就睡”等,一讲出去人家就懂。最后,《阿Q正传》中 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炼等特色,也同样是十分突出的。总之, 《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 中的经典作品。它还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了全世界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4.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提 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 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 悲哀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 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 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 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 细心地分 辨着子君的橐橐的脚步声, 憎恶着那不像子君或太像子君的脚声, 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 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真情,作者也是使用第一人称 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 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此外, 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 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 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氛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 打击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 哀,都或隐或显、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的独特效果, 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故事清晰、 完整; 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 作品突现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 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 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把故事演绎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 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 的命运来响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性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 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 前行……”这种抒情又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的空间。5.结合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论析鲁迅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答:鲁迅的《祝福》写的是旧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控诉了政权、族 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 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人民濒临绝境。&/P& p&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她曾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 后,又被迫再嫁。再度丧夫以后,便为社会所不容了。她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希 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待遇,也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可是吃人的封 建势力却不允许她这一低微的要求得到满足。 面对不公平的命运, 尽管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 结果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终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穷愁潦倒,悲惨地死去。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残酷性的揭露, 没有仅仅停留在它造成被压迫者物质生活的极度贫 困和肉体的种种痛苦上,而是深入内里,抨击了它在精神上对人们的严重摧残。《祝福》更 因着重从妇女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夫权的残酷性而震撼人心。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及其所代表的 地主阶级固然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而周围的被压迫群众对待祥林嫂亡夫失子的巨大悲 痛, 竟也抱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 祥林嫂只得屡屡反复地咀嚼自己的痛苦。 没有同情和安慰, 没有支持和寄托,苦难深重而又孤立无援,致使她精神恍惚,麻木迟钝。不仅如此,她还须 怀着恐惧走向死亡,等待着她的是阴间的锯刑。在她的心目中,死亡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 而是一种更大的恐怖的开始。 这是鲁迅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的命 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形象。 总之,以《祝福》为代表的鲁迅的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显示出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 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6.试论《故事新编》在思想内涵和创作方法上的特色。 答:《故事新编》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但实质是以历史讽喻现实,是历史 与现实相交融的小说。它的思想内涵在于:第一,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于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 《非攻》赞扬了墨子反对侵略 战争的正义感;《理水》歌颂了大禹为民治水造福的献身精神;《补天》歌颂了女娲的劳动 创造精神;《奔月》赞扬了后羿的正直性格;《铸剑》称赞了晏之敖坚定不移的复仇意志。 鲁迅也是把这些古代英豪作为“中国的脊梁”来歌颂的,对这些古人的称颂,意在激励中国人 民的创造精神,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第二,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出关》 批判了老子“无为而不为”的无为主义哲学以及所谓“与世无争”超现实的态度;《起死》批判 了庄子的“无生死观”与“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采薇》批判了伯夷、叙齐不食周粟饿死首 阳山的复古倒退行为。对这些古人错误意识的批判,是从反面呼唤人民积极入世,投身现实 主义大潮。第三,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故事新编》既有历史根据,又 是有的放矢的现实批判。如对《理水》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声音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