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那些,如何练习?_百度知道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那些,如何练习?
鄙人是初学者
我有更好的答案
&&&&&&&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一、 学习说明&&&&&&&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很多练太极拳的人一辈子都练不出功夫,原因在于基本功不扎实,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没有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的去练习。&&&&&&& 太极拳能不能打人?笔者过去经常听到这样问题,心里面实在是不好受,在国人的眼里,我们的国粹太极拳不过是一种老年健身操。&&&&&&&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武术本来就是拿来上阵杀敌用的,所以这样的问题稍微用脑子想想便可明白。当然,很多人都把太极拳当健身操来练,为了追求外形动作的美观而抛弃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样一来别说十年,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练不出功夫。而且,现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很多种太极操,其实非但没有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练了还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练法,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的内在的修养。太极拳流传至今自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总结,其养生、技击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只是把太极拳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推广太极拳,实际上是在糟蹋国粹,践踏太极拳。二、主要招式定步云手涮胯&&&&&&& 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桩,传拳不传胯”;可见站桩和练胯的重要性。笔者练拳多年,总结出了一点门道:练拳应该从下往上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先站桩练腿力,等站桩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开始练胯,然后到腰,最后到肩膀到肘,然后手才能发力。这个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否则你就会走很多弯路。&&&&&&& 定步云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云手只有一点点区别,就是步子开到尽可能大,臀部要平行于膝盖或者低于膝盖(这不叫荡裆,这是练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尽快把胯练开、练活。(一)预备式&&&&&&& 双脚并步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中指在裤缝的位置,沉肩坠肘,下颌微收,脖子轻贴衣领之意,两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犹如叹气时的状态。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二)起势&&&&&&& 双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内收,身体犹如微微鞠躬状,力量在两大腿上,双手同时从体侧向身体前方微双顺缠提起,然后身体微微左转,右手继续微微顺缠在体前中心线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时向前按出在中心线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听身后。(三)开式&&&&&&& 身体微微右转、右掌同时逆缠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时微顺缠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微微提起以脚跟里侧轻贴地向左侧磴出,要尽可能的把步子开大,尽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于膝盖。眼看左侧磴脚的方向。耳听身后。(四)正式1、身体微微右转,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自然外棚。2、身体右转,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时穿左掌,沉右掌,两手如同抱球状,右掌至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掌至肋间脐部略偏上,两手心斜相对。3、身体左转,左掌同时逆缠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阳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与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夹或架。4、身体微微左转,同时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微微自然外棚;5、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时身体继续微微左转,同时穿右掌沉左掌,两掌心斜相对如同抱球状,右手在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手在肋间肚脐偏上一点的高度。6、身体右转,同时右掌逆缠向右太阳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劲力方向与左小臂一致,不可夹,不可架。&&&&&&& 如此反复练习,重心左右移动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组为度。坚持练习,可以快速把胯练开,练活二、太极尺功活腰&&&&&&& 前面讲过了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接下来讲讲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活腰。&&&&&&&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长腿力阶段,这一阶段得靠站桩,站板凳桩、无极桩等等;第二是开胯、活胯阶段,这一阶段最好是练定步云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阶段,这一阶段得靠太极尺辅助训练。当然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 第一、第二阶段是最辛苦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练好了,到了第三阶段你基本上就可以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确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阶段停止不前,这就他们所谓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只要方法对了,肯吃苦,太极拳跟任何武术一样都是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 这几个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个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太极拳别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功夫。当然养生的另外,但是如果养生的能稍微吃点苦,身体会好得更快,养生效果会更好。&&&&&&& 太极尺有好几种练法,每一种练法都有不同的作用,这里只讲讲中国太极功夫网里面王敏夫老师传授的最常练的活腰方法。(一)预备式&&&&&&& 两脚水平打开大概两步的距离,半蹲,双手向上托起太极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两腿中间。沉肩坠肘,下颌微收,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二)左式1、身体微微右转,右手往上、往里拧。同时右膝微微顺缠打开,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2、重心继续左移,身体左转,右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左手往里裹,右腰下沉。(三)左回式&&&&&&&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四)右式1、左手往上、往里拧。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2、身体右转,重心继续右移,左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右手往里裹,左腰下沉。(五)右回式&&&&&&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 然后再到左式,如此循环。&&&&&& 此太极尺练法主要是训练腰胯一体,初学者经常是扭着腰,腰胯没有一起动,有时候胯动腰不动,有时候腰动胯没动,这样打出的劲力是不整的,没有杀伤力。只有把腰胯练到一体了,发出的力才透,才整。&&&&&&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可以跟第二阶段定步云手涮胯交叉着练,只要架子放低一点,此功法同样对开胯、活胯有显著作用。三、太极球功&&&&&& 有了前面的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和太极尺功活腰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练习太极球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也有好几种练法,每种练法都有自己的功用,这里只介绍一下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太极球功常练的两种方法:(一)抛球1、两脚打开大概与肩膀同宽,膝盖微曲,含胸收腹,气沉丹田,双手抱起太极球在肚脐高度。2、蓄力,双手垂直往上抛出太极球。注意:胯一定要放松,感觉力从地起,通过大腿到腰,再从手发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气,初练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3、待太极球落到一定高度双手顺势把球接住,回到肚脐高度。再重复抛出。&&&&& 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伤自己的手脚,太极球抛出的高度要根据个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极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此功法主要是练习腰的发力,是陈式太极拳最常练的发力方法之一,坚持练习可以快速增长腰力。(二)前后运球1、两脚大步打开,半蹲,两手掌心相对夹住太极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两手向上托住太极球,而是两手心相对把球夹住,这样夹住的目的是起到锻炼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气,沉肩坠肘,呼气时把太极球水平向前推出。2、吸气,同时把太极球收回。呼气时再把太极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复练习。注意,练习时动作要尽可能的慢,推出太极球时两手要尽可能往前推伸直。&&&&&&& 此功法对锻炼臂力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开肩也很有帮助。&&&& &&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是在练习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开始练习的,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练出死力。&&&&&&& 另外笔者不太喜欢用钢制的那种太极球,太硬了,容易摔坏。笔者家里用的是一个里面灌满细沙的篮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还不错,大家可以拿一个旧的或者买一个新的篮球,在气嘴那个地方钻一个孔(其实就是把气嘴往球肚里面捅进去就自然有一个孔了,很简单),然后往里面慢慢灌沙子,最后再用东西把孔堵住,一个完美的太极球就做好了。步法&&&&&&& 陈式太极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横开步三种。步法灵不灵活关系到你能不能抢占先机,克敌制胜,所以步法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甚至在所有武术的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讲讲由泓力太极养生俱乐部总教练王敏夫老师传授的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的练习方法:(一)上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身体右转,右脚随着身体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45度,身体的方向跟脚尖方向一致。3、 重心右移,提左脚到膝盖的高度,同时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与右脚成90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蹬脚的时候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去。4、 身体左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左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左前方45度方向。5、 重心左移,收右脚,身体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脚,注意:同样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6、 身体右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右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右前方45度方向。7、 重心右移,收左脚,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然后再接着第4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二)退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两脚微微虚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的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3、 重心右移,左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4、 左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5、 重心左移,右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6、 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三)横开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两脚虚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脚,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3、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右脚收到左脚旁边。4、 左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右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右横蹬。5、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左脚收到左脚旁边。6、右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采纳率:68%
来自团队:
手腕排球等等。
然后要练松劲,借力打人
因此太极初步公法是要训练对力的感应,你可以通过抖大杆练习腕力,或者手臂不动,只不过有一些小节不同而已
大部分不懂太极拳,以为只是用来健身太极拳其实没什么流派之分。太极推手要对力的作用做到明察秋毫,在力中周旋,蓄力反击,这种人实在毫无见识,并大肆诋毁,更有甚者,认为太极拳只是划圆圈,躯体不能僵硬,这要站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这些都是初步功夫。要练成却也不容易,手腕排球等等。
然后要练松劲,借力打人
因此太极初步公法是要训练对力的感应,你可以通过抖大杆练习腕力,或者手臂不动,只不过有一些小节不同而已
大部分不懂太极拳,以为只是用来健身太极拳其实没什么流派之分。太极推手要对力的作用做到明察秋毫,在力中周旋,蓄力反击,这种人实在毫无见识,并大肆诋毁,更有甚者,认为太极拳只是划圆圈,躯体不能僵硬,这要站桩
基本功,最好熟悉一点弓步马步之类的常识,压压腿,把韧带尽量拉开,别的没什么要求。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会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去教学生,会加上很多基本功的训练。
先练桩弓步马步虚步仆步...先练练把弓马扎稳了拳架子自然就出来了
一般都有桩 缠丝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陈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太极拳毫无疑问地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现在有些人怀疑太极拳是否能够实战,这是因为太极拳普及的原因。因为普及了的太极拳就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谓的”国家标准套路、简化太极拳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数十年来练习李派太极拳的经验来说,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遇到真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但不是全部。具体地说,太极拳的内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来。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能死练,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你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一开始,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慢慢地裹起来,李派的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路,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李瑞东先生云:“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李派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李派的单练四要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李瑞东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深思之。”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李瑞东先生云:“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李派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那样既是贪人钱财,也是误人子弟。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也可以试试,这要看实际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笔者和张绍堂先生曾经就太极拳的实战能力的培养问题作过长谈,绍堂先生练太极拳将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有着非常出众的实战能力。绍堂先生说,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不是王芗斋的发明,李瑞东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意拳(大成拳)的理论并没有超越传统武术的理论范围,岳氏心意拳理论也有这样的内容。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东先生说:“不练招法手”,指的就是这个时候。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东先生所总结的《双练三要》来进行的,所谓三要就是“比较”、“问难”、“争强”,我就不细说了。
  我简单地说说李派的辅助功法,李派太极拳有很多种辅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来练习的,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一、李派有“抖绠绳”,方法是用一条粗约双手一掬,长两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绳两端套着两个铁环,固定一端,练习者手握铁环另一端抖起来,主要是练习抖劲。二、李派传有八卦九宫桩,就是用软藤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藤束,栽于地面,共九束,练习者其间穿行挤靠,藤束富有弹性,练习者可以体会人体的弹性,这叫“盘桩”,盘桩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李派《太极球十二法口诀》,就是:“金丝串腕出连劲,女子捞线出粘劲。老人端钟出接劲,二龙戏珠出带劲。仙人过桥出随劲,丹凤朝阳出棚劲。金鸡上架出崩劲,夜摸珠子出圆劲。怀中抱月出空劲,老僧托钵出领劲。张飞蹁马出沾劲,奴家磨刀出拱劲”。四、打袋,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日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李派的“钓蟾功”为例,其中的吞气法也就是“大蟾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绍堂先生说,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那么,什么是技巧,什么是功夫?绍堂先生说道: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些则需要较长时间来掌握;而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功夫与技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功夫里面往往包含着技巧,没有技巧的纯功夫只是笨功夫,而太极拳里面没有笨功夫的。就说所谓“四两拨千斤”吧!你只要充分地掌握了推手的技巧,就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对方来的劲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利用手臂的滚动,腰胯和周身关节的协调,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这是不难掌握的。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因为推手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为什么有的太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弄明白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尽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一掌将人打出丈外,观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远,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难。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会动的,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再次人是会呼吸的,这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动起来,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我打个比方来说,对方一拳向你打来,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这就叫“随劲”,你随着进去了,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随之一抖,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将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当对手吸气时,正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当然了,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这样才会有威力。但是,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需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劲本身也是功夫。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你一掌击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了。李派祖师李瑞东先生当年能够一掌将家里一头受惊的大犍牛,打的当场吐血而死,且断了三根肋条,内脏淤血,这当然就是功夫了。
  太极拳的实战运用里充斥着太多的技巧和功夫,没有哪一位太极拳家将这些完全掌握,但是,越是高手,掌握的就越多。且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特长,太极拳实战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技巧,不和对手硬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沾住对手,用“沾”“粘”“连”“随”来控制对手。只要对手不是练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你只要沾住他,你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一般来说,外家拳打人都是在有一种冲击距离的条件下进行的。你沾住了他,他就没有办法来打你了,但是,你却可以打他,可以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对手也是练太极拳的,这时就要看谁的技巧更多,功夫更深了。因为往往两个太极拳练习者之间进行较量,往往是沾在一起进行的。这就是在“沾”的状态下进行“粘”“连”“随”的打法,但是李派多了一种叫“离”“粘”“随”的打法,“离”就是“沾”的破解之法,对手要沾你,你既可以不让他沾,也可以在被对手沾上后离开对手,随之就打,“离”有八种“闪离”之法,拳谱上有记载,就恕不详述了。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劲多种多样,就象有频率似的,有长、短、断、续,刚、柔的区别,但主要分刚柔两类,刚劲属阳,柔劲属阴,所属经络也不同。往细里分,刚劲有很多种,柔劲也是多种。李派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举例谈一下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臂反弹所发出的那种抖劲。所谓“箭督”劲,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风猛”劲,是一种长劲,其劲长而猛也,犹如一股大风。雷震劲,就是一种震动劲,“电闪”劲,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练成之后,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其劲力犹如涓涓细流,传入对手体内,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滚劲是一种圆活劲,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
总之,李派太极拳劲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但是主要强调练成这二十种劲力。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一般需要了。
禅门太极功
本功法容纳百川,妙处难于君说,唯自身体会。
坐于椅上,双腿微向外,与肩同宽,大腿平放,小腿垂直,全脚掌着地,裤带松开,两手掌平放近膝盖处。
然后,头正腰挺(要自然而然,不可强顶强挺),双目轻闭,排除杂念,温神内养。
这时舌尖轻抵上腭(两上门牙之中),以鼻吸气,意念气来自丹田后,闭气,小腹同时内收,而左右两腿之肌肉也向后紧收。此刻,双腿似后退,臀须用力抵住不可有丝毫后退,再用力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直到实在忍受不住时,方能徐徐呼气,全部放松,身体恢复原状。
&&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连续做功150次。
&&如每日早晨空腹和傍晚临睡前以及午饭之后,依上法各练习150次,60天后必见奇效。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
“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在格斗中,身体三节各部都可用来击打对手。头、间、肘、手、胯、膝、脚处处可发,处处可用。如拳谚所说:”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脚踢,实则用膝;看似直踢,实则后撩;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拳打三节不见形”即是要求攻防应具有虎行无声,龙行莫测的特点。
以前出拳的时候光注重腰腿部的催力了,导致速度不够,现在三节如一了,方找到发力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尽,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打拳记得身体要柔,要合一,三节只是基本。身柔似鞭,处处是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一拳,一腿打出,要像鞭子一样,
见过蛇没。。。
太极拳优化生命
作者:曹一民
太极拳优化生命质理体现在诸多方面:
  1、心静、体松、柔化、人和
  神经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表明,舒松愉悦的心境能使脑波α频谱能量增大;而当处于α波优势时则能促进脑内啡呔等神经介质的分泌,其结果将使心身更加和谐,培大抗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能力。相反,衰老、疾病、疲劳以及紧张、压抑的心境会增大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致使α频段脑波失去优势,其结果将会加速哀老和增大患病机率。太极拳讲究松静、柔和、阴阳转化。虚实分明,将身心置于安宁舒适状态、身体放松、心旷神怡。
  众所周知,正确的健身锻炼,其要害是松柔运动,是有氧的有效运动。心理健康促成了生理健康,大脑会产生一种持久快乐的“内啡呔”物质。即脑内吗啡,其最有效的物质即β-内啡呔,即进入α波状态,我们已从长期坚持太极拳者测出脑电波中仪波(觉醒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α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即“太极态”。从现代医学观点,这种状态将极大地调节、增强人体内脏功能及免疫功能,中和活性氧毒素,促成生长荷尔蒙、增强肌肉,消除脂肪、增进心身健康的生理作用。
太极拳注重集体锻炼,避免老年孤独、互相沟通与爱护,促使精神更充实,心情更愉快,身体更键康,而且此种良性循环的不断积累,能使一些重症病人病情减轻,能使紧张情绪和生理无序状态消除。体内代谢的各种激隶便会大量分泌,血流量增多,新陈代谢的渗透更旺盛,皮肤营养更加改善、里具弹性、红润和光泽、更富气质和魅力。
  2、 开发右脑,产生β-内啡呔,保持生命活力
  近年来,右脑功能的研究有力匡正了左脑优势的传统观念,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不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开始受到老年学研究的关注,并己意识到,经常使用右脑的人地较长寿,太极拳的练功、反复出现的形象教育训练,脑子里描绘着有条不紊地判断处理的全过程。开发右脑产生β-内啡呔的荷尔蒙。可以说,决定脑细胞生死存亡的是脑内吗啡,“征服脑内吗啡的人就能征服人生”此誉并不为过。
&&太极拳轻柔圆匀的运动,突出意识引导,追求“虚、无、空”意境,长时间地一边保持正常舒畅的呼吸-腹式呼吸,会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并使血浓倔环加强,使人体副交感神经处于良好状态,一边轻松愉快地运动、氧气充足,脂肪不断消耗、炎症消除。太极拳运动中运作肌肉里肌紧张纤维,丰富的血液大量流进骨头,防止骨头衰老,防止骨质疏松、NK细胞(Natural
是著名的抗癌细胞,脑内吗啡接触这种细胞,使其变得年轻而具有活力,“返老还童”,提高身体免疲力,防止老化,产生自然治愈力。
  3、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太极拳讲究“舍已从人”,忘记自我,去掉个人意识,凡事从客观事物出发,考虑他人避免主观、实事求是、心平气和、柔化矛盾。对知识分子的心理测定充分说明:有抱负、有成就的科技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太极拳锻炼,对发挥正面A型性格,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有明显效果,更使其事业有成而心理健康,积极进步而情绪稳定,充分考虑和照顾周围人群和环境因素,谦逊随和,从而延缓生理、心理的衰老速度,改善人际关系,使社会安定。据心理研究测试,太极拳对改变精神质这一维度的性格特征有良好作用。随着练拳时间增长对改变人物性格有更多影响。
  太极拳论:“恬谈虚无,正气从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活百岁乃去。”防病于未然,立足于全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面向21世纪解决人类一大困境,以少资金、少费劲,出大成果,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玖要论 之一
壹要论&& 壹体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体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成归于一体,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下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并功以久练而终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豁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贰要论&& 阴阳
天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混其用而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泥焉。
叁要论&&叁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何分为叁,叁节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稍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节言之: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一指为稍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至于足则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叁节。要之,既莫非叁节之所为,既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岂可忽乎,至于气之发动,要皆自稍节起,中节遂之。根节催之,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头顶,下自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叁节之有哉?又何叁节中之各有叁节云乎哉?
肆要论&&肆梢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稍者焉,夫稍者,身之余续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稍,故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诸稍,则实而仍虚。稍亦可费讲乎?然此特身之稍耳,而犹未及乎气之稍也。四稍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稍,血为气之海,似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稍足矣。抑舌为肉之稍,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稍,即气无以冲其气之量,故必舌欲摧齿,而后肉稍足矣。至于骨稍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稍,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比,则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伍要论&&伍脏
今夫拳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上,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内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两肋之间,右为肝,左为脾,背脊十四骨节为肾,此固五脏之位也。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固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合显生机,此乃五脏之部位也。且夫五脏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专属,领顶脑骨皆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鬓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革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衡,天庭欲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子为肾,实亦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鼻空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为肾也。鼻居中央之地,而为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乃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头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属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为肾也。而脚跟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也。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一动快如风。此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系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另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了元,四体之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陆要论&&陆合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叁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膝合,外叁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者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系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系内合。岂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柒要论&&柒进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而脚不可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气聚诸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力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右必须要进左,上左必须要进右,
共为七进,孰非所以着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也。
捌要论&&身法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
低则折其身,而身若有攒提之行,当进则讲;弹其力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凌其气而回转伏势。至放返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无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论.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 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
故不可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助其进,若返身顾后,而后亦不觉其为后也。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自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岂可置而不论哉。
玖要论&&步法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商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钦。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午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欲。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进之后步随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无定位矣。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入 门 必 读
朋友,欢迎您进入太极世界。
无论学什么,您一定要明确您的目的。
是为克敌制胜,还是娱体强心?
是只有一个目的,还是兼而有之?
那个轻那个重,相互关系如何?
这些您应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这是您的开始的原点,记住这个有利于您不迷失您自己、有利于真正全面的提升你自己、有利于您顺利的达成您的目的。
下面提供两篇前人的经典文章供您参考
这两篇文章提示了在练拳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问题、及参考解决办法,您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目的与情况加以应用。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十要
那么如何结合自身呢?
其原则就是纯任自然,不牵强不蛮干,从容不迫慢慢享用。
&& 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虽然,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即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自黄河流域至杨子江流域,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
&&&&&&一则天才即俱,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迩,中辍,未能大受。
&&&&&&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末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日: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选练拳架。
&&&&&&&&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分内外上下注意。
&&&&&&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
&&&&&&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招一式,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
&&&&&&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
,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为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若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垂至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敌得乘机攻矣。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翅脚,与蹬腿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骨节均须松开而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拳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皆为相宜。但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耳;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
&& 太极拳术十要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用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8·内外相合
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脚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末生,此时最易为人所束。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