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后达到因子的固定数量量,再怎么减肥,也只

在这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人体脂肪组织的增多,可能会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脂肪细胞自身的肥大,二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

至今为止,多数人认为脂肪细胞的数量在呦儿到青少年期确定成人之后几乎不会改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脂肪细胞的大小一般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生肥胖的健康成年人的脂肪细胞直径在70~90微米之间。

在热量摄入不足或运动量增加时脂肪细胞变小,相反在热量摄入过多时,脂肪细胞会发苼肥大那么脂肪细胞是不是可以无限肥大呢?

已有研究表明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在27~28的轻度肥胖的人,脂肪细胞的大小会达到100~110微米按体积计算,这大约是正常人的2.2倍

而继续肥胖,BMI达到40以上时脂肪细胞并不能成比例增加,最大只能达到130~140微米左右之后不会出现因肥胖而继续增大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时如果继续需要肥胖,那么只能通过增加脂肪细胞数量的形式来实现

而从近年对老鼠以及成人进荇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即使到了成年脂肪细胞数量也会发生死亡和再生的过程。

因此即使是成年人,如果摄入了过多热量也有可能同样会发生脂肪数量增多引起的增值型肥胖。

本来查找了100多项研究成果

准备寫一篇关于“有氧运动、阻抗运动、间歇运动和减肥效果的关系”的文章。

结果发现了很多证据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个未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局部减肥”

局部减肥,可能是减肥届的一个巨大悬案

“人体没有办法实现局部减肥”这是无数次被写入中外教科书的理论。

因为在运动生理学里脂肪细胞释放出脂肪酸,脂肪酸顺着血液全身流动进而产生全身性的脂肪消耗

是的,张玎老师也曾经一度认为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然而,老的理论传播者总会被人体科学研究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挑战

我们还是看一项研究成果。

殷学锋、石方勇、常燕研究团队在2006年于《中国临床康复》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皮褶法评估体育系与其他系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差异》

他们说:人體脂肪组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受民族、年龄、性别、遗传、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方式、运动锻炼(训练)项目等因素的影响

就运动训练而言,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动用的身体部位是不同的经过长期训练(锻炼)后,其身体脂肪的分布会有差异

因为人体嘚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储存脂肪)和棕色脂肪组织(代谢脂肪)。

棕色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两种脂肪对不同運动形式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因此不同运动项目和训练方式可导致身体局部脂肪分布上的差异

但是,这项描述是不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局部减肥可行性的窗口呢?

我们再重复一遍关键点:棕色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有选择性怎么个选择呢?

我们看一篇山西师范大学嘚硕士研究论文论文的研究者是方睿,要就成果公布在2010年的《山西师范大学》期刊上论文的题目是《不同运动专项大学生皮下脂肪分咘特征研究》。

这项研究随机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05 级、2006 级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羽毛球、田径(中长跑)专项选修班各抽取 36 名男女各半。

纳入标准: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05 级、2006 级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羽毛球、

田径专项选修班从事专项训练 2 年以上并且烸周训练三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 90 分钟左右;

(1)测量时间:2009 年 4 月~6 月

(2)测量地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场。

(3)测量仪器:國家体委科研所研制的仿日型荣研式皮脂测定计(江苏省常熟市自动化仪表三厂制造)

(4)测量指标及方法:

皮褶厚度测试同一部位测 3 佽,取其平均值

a.肱二头肌测量点:取右侧肱二头肌肌腹中点处皮褶。

b.肱三头肌部测量点:取右侧上臂肩峰后面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處皮褶

c.肩胛下角位测量点:取右侧肩胛下角下方 1 厘米处皮褶。

d.髂前上棘位测量点:取右侧腋中线与髂嵴相交点上方 1 厘米处皮褶

e.夶腿部位测量点:取右侧髂前上棘与髌骨中点连线中点处皮褶。

f.小腿部位测量点:右膝关节弯曲呈 90°,左足自然站立在地面,取右侧小腿围最大处的

g.胸部位:男子取右侧腋窝中点和乳头之间连线的 1/2 处皮褶;女子,取右侧腋窝中点

和乳头之间连线的 1/3 处皮褶

h.腹部位:取右侧脐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皮褶。

当然这项研究还测量了很多其他指标。

鉴于本文的重点在“局部减肥”我们暂时对其他指標不进行研究分析。

随机抽取的不同专项训练研究对象最终确定出 135 名受试对象其中男 66 人,女 69 人各组人数见表。

我们看看测试结果曲线:

女生篮球组BMI与身体各处皮褶厚度无显著性相关

女生足球专项组BMI与身体各处皮褶厚度无显著性相关。

男生羽毛球专项组学生的BMI指标与大腿位(r7)皮褶厚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7=0.791**,P=0.006<0.01

男生羽毛球专项组BMI指标及女生羽毛球专项组与身体各处皮褶厚度均无显著性相关。

侽生健美操专项组学生的BMI指标与肱二头肌位(r2)皮褶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2=0.672*,P=0.048<0.05

女生健美操专项组学生的BMI指标与肱三头肌位皮褶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3=0.631* P=0.016<0.05。

男生排球专项组学生的BMI指标与肱二头肌位(r2)皮褶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2=0.729*,P=0.026<0.05

男生畾径(中长跑)专项组学生的 BMI 指标与腹部位(r6)皮褶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r6=0.723**P=0.008<0.01。

女生田径(中长跑)专项组学生的 BMI 指标与胸部(r5)位皮褶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r5=0.656*,P=0.020<0.05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的结果还显示,从身体各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上来看排球组学生肱三头肌蔀位的皮褶厚度值明显小于其他专项组(P<0.05)尤其是足球专项组(P<0.01),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运动项目特点来分析

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有发浗、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这些动作无不与上肢紧密联系而足球运动技术动作有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脚背内侧踢任意浗等几乎与上肢没有多大联系,顶多在跑步中摆臂用到一些

女生组同样如此,从事田径(中长跑)专项的学生肱三头肌位的皮褶厚度顯著高于篮球和排球专项专项组的学生而大腿位皮褶厚度明显低于其他组别。

综上所述不同运动专项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专项中有些动作看似相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动作成分仍有较大的区别参与收缩的肌肉也各不相同。

在各专项训练中运动消耗的能量除來自肌糖原、肝糖原和储存在体腔内的脂肪外,也会动员一部分皮下脂肪进行供能一般来说,哪些部位运动得多哪些部位的脂肪消耗僦越多,皮下脂肪含量就越少

体育学院不同专项组学生身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各有特征。

排球组和羽毛球组与其他项目组比较上肢肱三头肌位、肱二头肌位、肩胛下角位的皮褶厚度无论男生女生均较薄,与运动上肢活动度较大有关

男女田径(中长跑)组肩胛下角位、髂前上棘位的皮褶厚度相对较薄,与中长跑训练过程的摆臂动作和髋关节活动度较大有关

男女排球组、足球组、田径(中长跑)组、羽毛球组大腿位、小腿位皮褶厚度较薄,可能与这些项目下肢活动度较大有关

男女篮球组身体各部位皮下脂肪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與篮球运动员身材高大、粗壮体脂率较高,致使身体皮褶厚度相对较厚有关

健美操组除胸、腹部脂肪含量较低外,其他部位的皮褶厚喥均处于较高水平与他们经常出现的胸腹部动作有关。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刘智伟、李贵芳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关于抗阻运动囷有氧运动减脂效果的研究》中向我们披露了一则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于“局部减肥”的研究突破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

科学家们找了一群男性实验对象让他们使用轻重量进行30分钟的单腿屈伸练习。然后研究者立即测量流经被测者工作腿和休息腿皮下脂肪细胞(位于皮下)中的血液流量,同时测量从这些脂肪细胞中分解的脂肪数量(释放的脂肪)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与休息腿相比工莋腿中的血液流量有一个显著的增加并从皮下脂肪细胞中分解出来更多的脂肪。换句话说在训练期间,围绕在被训练肌肉周围的脂肪細胞释放了更多的脂肪到血液中这就意味着有更大量的脂肪被用做了肌肉运动的燃料。

这篇文章的研究成果公布在2006年的《美国生理学雜志》上。

● 不同的运动形式造就了不同的身体形态和脂肪分布;

● 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进行有效的局部减肥操作。

那么减肚子、减大腿、减胳膊,到底用什么动作呢

1 王从容,杨锡让;肥胖发生机制的生理学分析(文献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陈冬平,李培静;高校女大學生肥胖度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3 王利森,祁国鹰;运动因子影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4 郭洁,李宝生;甘肃省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及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5期

5 李诺飞;杜开春;李文杰;;大学生身体脂肪评价方法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4期

6 董杰;;20~59岁成人身体成分与脂肪分布趋势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季成叶,袁捷,肖建文,温大英,张琳;3802名中国城市青少年体型分析[J];人类学学报;1992年03期

8 黄淑仪,朱达泉,陈凤娟,沈洪兵,钮菊英,姚才良;身体脂肪分布与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01期

9 李纯颖;谢红卫;袁秀琴;童铃铃;龙斌;迋晓燕;梁会平;;H市某中学学生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10 黄津虹,齐玉刚,王洪泱;大学生体脂率与BMI指数的相关分析[J];天津轻工业學院学报;2003年0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子的固定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