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逆向民族主义义,奥运会算不算渲染逆向民族主义义

外媒:奥运是中国告别民族悲情的契机来源:环球时报 10:29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19日文章,原题:奥运会当告别中国百年悲情 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焰火。新华社发(杨子摄)  中国自进入近代史以来,很长时间一直受列强欺负,而奥运会则表示中国终于成为世界强国,站到世界政治舞台上。在一些西方人看来,百年雪耻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意义。有西方媒体宣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表明一个权威主义新时代的来临。  奥运会每每会强化举办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也不例外。但问题是仅仅在民族主义甚至爱国主义话语中来解读奥运并不确切。相反,笔者认为,如果脱离不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奥运也应成为告别中国百年民族主义悲情的一个契机。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实际上中国举办这次奥运过程中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告别悲情的趋向。中国的体育迷和观众不仅为中国队也为外国队的优秀表演喝彩和鼓掌。奥运会前,一些西方领导人想借用奥运会来要挟中国政府。这招致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但当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最终决定来华参与奥运会时,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普通人民都表现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开放态度。这些现象表明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有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  中国受西方列强欺负长达一个多世纪,民族主义悲情的产生不可避免。但不可否认,民族悲情也常产生负面作用。国家弱小时,人们很容易理解中国人民所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当国家强大时,就很难让人理解了。大国,尤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本来就容易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全。中国周边国家众多,不仅大都比中国小或弱,而且和中国存在着各种历史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的民族主义过于强烈,就会造成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  中国成功举行奥运有可能使中国摆脱百年民族主义悲情。只有摆脱悲情,民族主义才能变得理性。当然并不是要忘记历史,而是要意识到,除了民族主义还有其他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和保护国家利益。很大程度上说,中国能否摆脱民族主义悲情是能否成为正常大国的重要标志。▲(作者郑永年)分享至:
相关搜索:..
->->->->【热点推荐】简版| | ----3g.ifeng.com18-01-05 04:37中国的崛起要求民族心理的转型 | 联合早报第453期·史学研究|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
我的图书馆
第453期·史学研究|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
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王润斌本文节选自王润斌所著:《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5页.因微信排版的限制,原文注释删除,如需查看请阅原书。&& “民族主义也许是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作为产生于19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开始的一项伟大实践,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体育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体育现象,对世界体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道德伦理、哲学、美学、传媒等重要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显然,分别拥有“之最”的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冲突与融合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 & & 从抽象的逻辑关系来看,一方面,当民族主义“被界定为以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和理想”,任何文化要素如价值观、行为规范、制度、民俗,都可能为民族主义提供文化与符号资源,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的民族主义不遗余力地发挥控制力与整合力,将触角伸向任何可能的领域(包括体育);另一方面,被视为国际关系缩影和行动者的奥运会,成为国家力量和平角力的独特舞台,表征着国际关系的结构面向,而且主动寻求民族国家的资源支持,并提供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并蒂”的价值理想。从具体的历史过程来看,民族主义建设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一旦结束,它已经融人民族国家的正常生活中,国际体育竞争恰恰能够将国旗、国歌、民族英雄等民族主义的象征物品内化到日常生活中。柯南曾说过一句名言:民族是一种每天都进行的公民投票,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都在确认民族的存在。盖尔纳也指出,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乃在于它的生活是对这种共同体的“不断的、非正式的和永远自我肯定的公民投票”。这种平凡的民族主义常常通过体育比赛来完成对大众的文化再造,即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变成某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东西,或者说使民族主义成了布尔迪厄所说的“惯习”——内在化的社会秩序。因此,盖尔纳说到:民族主义的根源不是系统的意识形态,而是具体的日常经验——人们在其工作和闲暇中成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 & & 如前所述,民族主义具有正负两种功能,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联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形式。& & & &就积极的关联逻辑而言,民族主义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重要的政治取向和政治基础。Espy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民族主义基础体现在以下层面:“运动员必须是民族国家的代表;国家奥委会按照民族国家的边界构成;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所接纳的国家单项体育协会也必须在民族国家的边界内组成。”Guttmann做了更详细的补充:“运动员必须由其所在的国家奥委会选拔;运动员参赛必须穿着代表其国家标志的制服;颁奖仪式上,升胜利者的国旗、奏冠军所在国国歌。”活动层面和仪式层面的民族国家表达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深层次的民族主义基础,如果缺少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政治基础,奥林匹克运动势必寸步难行。就消极的关联逻辑而言。首先,与政府强制性工具的合谋,会使得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进而直接导致奥运会的停摆;其次,民族主义在奥林匹克组织成员的渗透会导致奥林匹克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如民族主义会引起国家奥委会扩大参与权的要求,引发组织矛盾;再次,民族主义会伤害参赛主体——运动员——的利益,1964年美国游泳队成员Donna de Varona认为:“我们不知道1976年以后奥运会还会不会存在,过多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让运动员无所适从,没有人愿意关注运动员。”慕尼黑惨案的一名幸存者说:“每一位运动员,首先要为自己争取奥运会的胜利,其次才是国家;而官员们仅仅关注国家,他们是超级民族主义者。”最后,民族主义介入造成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内部混乱,Riordan指出:“(东欧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思想、国家业余主义的思想、锦标主义的思想与传统的发轫于西欧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格格不入。”《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内容简介《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通过民族主义现实与国际主义理想博弈的主线,回顾与梳理了奥林匹克运动从创立——成长——困境——重生的历史轨迹和民族国家与奥运会政治互动的关联,以民族主义演进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脉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演进与发展过程中相互的影响和联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析,从而避免了上述研究的肤浅与泛化。同时,该书运用相当篇幅讨论并明确地回答了某些西方国家对北京奥运提出的“人文奥运”为何漠视,对北京奥运带来的民族认同价值和爱国力量为何仇视,特别是为对奥林匹克话语系中的中国为何进行边缘化处理等问题。最后,作者还就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中的新使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第一章 概念构成与立论基础  第一节 民族  第二节&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  二、民族主义的范式  三、民族主义的功能  四、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第三节 立论基础  一、民族、民族主义内涵的适用性解读  二、民族主义关联奥林匹克运动的逻辑  三、民族主义的演进及历史性阶段划分  第二章 民族主义原发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  第一节 民族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第二节 奥运会复兴的民族主义背景  一、法国民族主义的时代烙印  二、普法战争失利的直接动因  三、费里推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体育民族主义的历史风貌  第三节&顾拜旦的民族主义思想及悖论  一、类宗教性连接体育与民族主义  二、有利于民族主义的思想与制度  三、从民族主义走向国际主义道路  第三章 民族主义扩张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成  第一节 民族主义从欧洲到世界的扩张  第二节 大国博弈背后的民族主义暗战  一、希腊民族主义与永久主办风波  二、奥运赛场的东欧民族认同诉求  三、殖民地强国间的民族利益之争  第三节 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柏林奥运会  一、德国纳粹主义的形成与主张  二、纳粹奥运会的民族主义面向  三、奥林匹克体系的应对与反思  第四节 民族主义之名与战争冲击奥运  一、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两次战争  二、战争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冲击  三、民族主义情绪渲染战后奥运会  第四章 民族主义弥散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困境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全球弥散  第二节 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认同之路  一、亚洲民族主义浪潮的大兴起  二、中国恢复奥运会的合法席位  三、地缘团结与新兴力量运动会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交互影响  一、非洲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特点  二、奥运会塑造非洲的民族英雄  三、反种族歧视与非洲民族团结  第四节&冷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与奥运会  一、冷战与美、苏的民族主义  二、美、苏赛场争霸的历史进程  三、大国沙文主义与抵制奥运会  第五章 民族主义转向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  第一节&文明冲突论与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义  一、亨廷顿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二、全球化中民族主义的时代景象  第二节 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  一、民族主义隐退和转向的迹象  二、奥林匹克运动面临新旧挑战  第三节 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新使命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特质  二、民族复兴与中国的奥运之路  三、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新使命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图书信息书 名: 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作 者:王润斌&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ISBN: 9开本: 16开定价: 33.00 元史学研究公众号
馆藏&248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应重建什么样的民族主义_网易新闻
中国应重建什么样的民族主义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4月22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2日发表题为《在压力下重建中国民族主义》的文章说,无疑,在外在压力下,中国需要民族主义。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没有任何民族主义的反应,那么中华民族的确很难被人所尊敬。作为大国,中国需要的是一种类似于传统儒家那样的具有很强包容性和普世主义性质的国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说,如果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能容纳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价值,那么民族主义只会成为一种微弱和无效的抗争。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这是需要人们深思的。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一段时间,海外“藏独”力量和在西方的一些反华力量利用中国奥运会的机会,对中国发起了眼花缭乱的挑战。这激起了中国人民新一波自觉的民族主义浪潮。无论海内外,中国人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对西方各种对中国不公正的待遇和西方媒体片面和极具扭曲的报道表达出强烈的愤概和忿恨。
  这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可以说首先发生在西方的华人中间。亲眼目睹了西方的一些势力是如何歪曲西藏事件,西方媒体如何制造“故事”来丑化中国,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海外华人首先站出来和西方的这些势力作哪怕是微弱的抗争。应当指出的是,很多原来对西方抱有理想的很多学生这次也参与到这一波民族主义浪潮。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西方评论家称“西方造就了新一波中国民族主义”。
  然而,因为民族主义所包含着的不可控的因素,这些西方势力似乎又找到了新一波挑战中国的资源,那就是这一波新民族主义本身。对这些西方势力来说,他们所希望的是这一波民族主义浪潮最终失去控制。
  如果中国人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如果中国人能够在奥运会期间显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如一些中国球迷早些时候对待日本球队那样),如果西方的运动员或者其它人在奥运会期间和中国发生了冲突,那么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达到了。
  这里的逻辑很明显,那就是:到那个时候,西方的这些力量可以公然地把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往日的德国民族主义和日本的民族主义等同起来。这样,新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也在所难免。
  对西方要有总体认识
  无疑,在外在压力下,中国需要民族主义。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没有任何民族主义的反应,那么中华民族的确很难被人所尊敬。但同时,人们也应当提问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从目前的动态来看,有几种民族主义倾向值得注意,因为它们有可能不仅达不到民族主义本身的目标,反而走向了民族主义的反面。
  第一,对西方的“总体论”认识。因为抗议运动发生在西方各国,民族主义自然倾向于把西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而又往往把这个西方“整体”置于中国的对立面。但在实际层面,把西方看成是一个整体,造成似乎整个西方在和中国作对的“想象”,既不合乎事实,也有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性。
  要对西方作多元主义的解释。任何抗议行动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包括组织者和参与者,观察者和反对者。这次发生在西方的抗议中国的运动也一样。参与者是各种反华和对华不友好的力量。反对者就是支持中国和对华友好的力量。
  当然,更多的是观察者。中国公众感到愤慨的是西方媒体只报道组织和参与者的声音,而见不到反对者的声音。反华和对中国不友好的力量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他们和媒体的结合造就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情形。
  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反对者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人。他们不是没有支持中国的声音,而是没有管道来表达声音。
  实际上,很多西方公众对西方媒体只报道负面消息而不报道正面消息感到迷惑不解。笔者参加的很多次讨论会上,不时有西方学者或公众对BBC等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提出质疑和批评。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反思他们本身偏激的做法。
  多元主义的看法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既然人们对西方制造一个不真实的中国感到愤怒,也就应当避免对西方的不真实的认识。
  第二,一些人倾向于把这次中国和西方部分反华力量的冲突提高到文明冲突的位置。“文明的冲突”是个老话题,但这个概念往往变成民族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提出“文明的冲突”的学者和政治人物从来就没有对此有个合乎事实的解释。
  实际上,各种文明本身之间没有任何理由会发生冲突,只有当各种不同的利益把文明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动员来达到其本身的目标的时候,文明的冲突就会发生。就是说,在文明冲突的背后就是各种具体的利益,是这些力量利用和挟持了“文明”。
  正如上面所强调的,反对中国的只是西方的一部分人,而不是西方的全部。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正在对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产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具有相关性。一些反华人士尤其是组织者具有他们本身的利益,也有一些参与者之所以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心理因素使然。
  中国的崛起并不表示西方的衰落;相反,中国在开放状态的崛起是西方持续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然而,很多西方人还是感觉到了西方的相对衰落,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确定性。这些人对中国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心理调适。
  可以想见,这种心理状态的调适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人本身从前在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中也有这种心态的调适问题。这种心态实际上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的近邻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国也存在。
  这些国家的人民需要在和中国的互动过程中来确立他们的新的心态。尽管在西方还是会有人抱着拒绝中国的心态来看中国,但幸运的是,随着中国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变得相关起来,很多人开始用接受中国的心态来看待中国。
  同时,中国人本身也需要作些心理调适。尽管这次“藏独”分子和西方的反华力量把矛头对准中国,但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这也是一次抗议奥运会的运动,或者说反全球化浪潮的运动。
  因为全球化速度的加速,反全球化的浪潮也正在加剧。很多年里,凡是具有国际性的活动如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和八国峰会等发生在哪里,抗议活动就会跟到哪里。
  一些国际性的活动如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已经产生了其对立面,而且反全球化的力量也是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不幸的是,奥运会也处于被抗议对象的前沿,因为奥运会是个高度国际化的活动。
  如果这次奥运会发生在他国,抗议活动也同样会发生,只不过是抗议的议程不同罢了。就是说,任何国家如果要举办类似的国际活动,就不能简单地等待欢呼的声音,而是也要准备听到批评甚至攻击的声音。支持和反对本来就是一体的。这部分“什么都抗议”的西方力量也参与到这次的抗议中国运动。如果减去这部分力量,那么强硬的反华力量又会少很多。
  民族主义要有合理的因素
  第三,对抵制外国货运动的作用要有理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行为具有象征性。前些年也有抵制日本货的行为,但抵制很难持续。这主要不是因为人们不爱国,而是因为全球化。全球化把世界各个经济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中国尤其如此,很简单,中国本身是个世界商品制造基地。
  从这些方面说,尽管中国需要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必须重建。很多行为似乎都合乎民族主义的逻辑,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
  在面对西方压力时,有效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达到一个平衡。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种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不同类型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不能简单地把什么样的冲突都视为文明的冲突。全球化也在造就文明的融合。
  民族主义的重建也要考量到中国的大国责任问题。从大国的责任角度来说,中国需要的是一种防御性的民族主义,而要避免具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变种。
  作为大国,中国需要的是一种类似于传统儒家那样的具有很强包容性和普世主义性质的国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说,如果中国的民族主义不能容纳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价值,那么民族主义只会成为一种微弱和无效的抗争。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这是需要人们深思的。(郑永年)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向民族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