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第一届秒表挑战赛现在开始,看谁的点的速度最短

当前位置: >>
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学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 1 课时 《时、分、秒》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 分=60 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 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 理解 1 分=60 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 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 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 1 分=60 秒。 2. 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 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 个数字、12 个大格,60 个小 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 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 1 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 1 小格的时间是 1 秒。 ②秒针走 2 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 1 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 1 分=60 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 1 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 秒,2 秒,3 秒??58 秒,59 秒,60 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 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 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 时=60 分,1 分=60 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 时 55 分 57 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 1 分钟、1 秒和几秒 ①1 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 1 分钟。 ③1 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 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 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 28 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 55 次; 1 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 29.8 千米,从太阳接收 486 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 220 千米,宇宙空间里有 79 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 6 页第 2 题。2.课本第 6 页第 1 题。3.课本第 6 页第 3 题。4.课本第 7 页第 7 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 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 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 1 秒、几秒及 1 分的时 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 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 秒”的长短,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 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 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 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秒钟、1 分钟的长短,在体验 1 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 1 分钟做 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 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 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 法。 第 2 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 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 时等于多少分”?“1 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 时,3 时 20 分,6 时,9 时 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 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 1” :2 时=()分 (1)教师:1 时等于???(学生答)那 2 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 分 b、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60×2=120 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 4 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 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 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 秒=1 分(10 个 1=1 个 10) 60 分=1 时(10 个 10=1 个 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 2: (1)教师投影例 2 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 7 时 30 分离家,7 时 45 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 分钟。 b、45-30=15,是 15 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5 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 分比 1 时少()分,1 时比 45 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 1 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 时至 3 时 45 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 9 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 40 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 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 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第 3 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3 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 4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 5 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 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 8 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 9 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 分=()秒 4 时=()分 9 分○9 秒 36 分○2 时 5 分=()秒 150 秒○2 分 400 分○4 时 10 分○1 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 2:05 开始,到 2:50 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 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 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72 3 ( ) ( ) 31 ( ) ( ) 75 ( ) ( ) 29(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 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 35 人,二班 34 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 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 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 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 34 可以看成 30+4,先算 35+30=65, 再算 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 35,把 35 看成 30+5,先算 30+34=64,再算 64+5=69. 生 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 看成 30+4,35 看成 30+5,先算 30+30=60,4+5=9,再算 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 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 39 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 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 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1 页的例 2 内容,说一说 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 元,普通快客票价:65 元,动车票价:54 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 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 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 1:先算 65-50=15,再算 15-4=11。 生 2:也可以先算 65-4=61,再算 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 54 分成 50 和 4 两部分,然后从 被减数 65 中先后去掉 50 和 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 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 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 65-48 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 65-( )=( ) 再算( )○( )=( ) 生: 把 48 拆分成 40 和 8 两部分, 从 65 里分别去掉 40 和 8。 可以先算 65-40=25, 然后再算 25-8=17,也可以先算 65-8=57,然后再算 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 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 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 7 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 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 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 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 3 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 个百和 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 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 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38+55=93,所以 380+550=930。 算法 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 3:因为 38 个十加 55 个十等于 93 个十,所以 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 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 3 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 8?(百位上 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 1,所以是 9) 注意: 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 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 , 如十位相加为 13,十位上写 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 1,百位相加为 8,再 加上进上来的 1,百位写 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55-38=17,所以 550=380=170。 算法 2:55 个十减 38 个十等于 17 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 550-380, 个位相减为 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 1,则十位上多了 10 个十,加上原来的 5 个十,是 15 个十,减去 8 个十,十位上为 7,同时百位上退 1 后剩下 4,减 3,为 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 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 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 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 。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 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1 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 2 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 3 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 4 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 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 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 1021 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 492 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 1095 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 702 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 小红想买一支 5 元的钢笔, 一个 4 元的笔记本, 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 25 朵,一盆花 33 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 (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 15 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 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 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 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 221+239 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 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 1:221 大于 200,239 也大于 200,221+239 一定大于 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 441。 生 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 221 看成 220,239 看成 230,221 大于 220,239 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 一定大于 450,450 比 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 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 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 390 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 (学生 1 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 196 名和 226 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 8 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 弄清楚题目要求, 再按要求进行估算, 把结果写在教材上, 然后相互交流。 、 3、完成“练习三”第 13 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 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 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 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 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 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 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 其 实就是 65 个十减 34 个十,等于 31 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 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 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 19 页第 2 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 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 4 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 大约是 600,441 大约是 400,600-400=200,大约多 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 632 看成 620,441 看成 440,620-440=180,大约多 180 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 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 1 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 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 3 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 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 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 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 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 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 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任何 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厘米=10 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教师准备 1 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 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3 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 7 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 37 毫米(3 厘米=30 毫米) ,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第 1 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 1 厘米 1 厘米地鼠,不满 1 厘米 的再 1 毫米 1 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 2 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2 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1 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 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 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 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 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 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 8( )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 米太长,8 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 1 米小而又比 10 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 10 厘米看作 1 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 10 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 1 分米。 1 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 1 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 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 1 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 1 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 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 2 分米、5 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 1 米的木条,数一数 1 米中有几个 1 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 米等于 10 分米。 (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0 毫米 1 分米=100 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5 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 6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 7 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 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 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 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 厘米=( )毫米 10 毫米=( )厘米 1 分米=( )厘米 10 厘米=( )分米 1 米=( )分米 10 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 个 1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毫米? (2)5 个 10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 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 5 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 5 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 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 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 厘米是( )毫米? (2)2 厘米是( )个 10 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 (4)学生回答 2 厘米就是 2 个 10 毫米,即 20 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 2 厘米与 20 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 80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 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 80 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 厘米是 1 分米,80 厘米有( )个 10 厘米? (2) ( )个 10 厘米就是( )分米? (3)80 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 80 厘米里面有 8 个 10 厘米,即 8 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 80 厘米与 8 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 10 厘米等于 1 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 毫米=( )厘米 20 分米=( )米 40 毫米=( )厘米 300 厘米=( )米 20 厘米 3 毫米=( )毫米 80 厘米+8 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4、归纳总结。 提问: 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4 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 3 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 2 人小组讨论, 把结果 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 8 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 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 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 10 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 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 分米÷4=1 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 2 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 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 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公里)等于 1000 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 100 米的路 1 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1 米、1 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 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 (教学例 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 1:火车已经行驶了 180 千米。 图 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 60 千米。 图 3;离南京还有 98 千米。 图 4:地图上的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 16 千米、32 千米、48 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 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 km) )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 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 100 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 米要走多少个 100 米? (10 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 10 次,5 个来回。 10 个 100 米是 1000 米,1000 米就是 1 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 全班齐读一次 。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 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 千米里有 2 个 1 千米,就是 2000 米) 4 千米=( )米 3000 米=( )千米 9 千米=( )米 6000 米=( )千米 2、再次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1 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 400 米,沿着它跑几圈是 1 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 约是 1 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 1 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 1 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 1 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 1 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 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 4 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 1 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 8 题) 一圈 400 米,5 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 14 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 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 年 9 月 29 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 7 点钟,我从 2 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 3 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 奶和吃了一根长约 20 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 200 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 哇!才走了 3 分钟。路上碰到体重 50 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 “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 1 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 解了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 1 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 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 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 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 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 书: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 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 31 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 2 吨,货物列车载重 60 吨) (2) 思考: 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 那么 1 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 1 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 100 千 克,10 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 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 1 吨来表示 1000 千克,即 1 吨=1000 千克。 (4)提问:1 吨里面有几个 1 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 1 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 10 千克的豆子感受 1 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 10 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 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 袋豆子重 10 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 1 吨?(100 袋) 演示:每次呈现 10 袋豆子(因为 10 袋豆子为 100 千克) ,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 千克、200 千克、300 千克??1000 千克。当 100 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 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再相互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 千克左 右, 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 25 千克, 算一算, 10 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40 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 1 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 1 吨”,“两匹马与 1 只熊合起 来大约重 1 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 1 吨”?? 3、感受 1 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 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 1 吨水装在一个正方 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 1 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 1 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 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 8。 4 吨=( )千克 3000 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 32 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 6000 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 5 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 1、2 题。 第 1 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 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 2 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 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少用 1 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 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 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 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 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 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 求怎样派车恰好把 8 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 2 吨的车、载质量 3 吨的车各安排运几 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 8 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 2×( )+3×( )=18 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 2 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 3 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 8÷2=4(次) ,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 2 吨”的车子只可能运 0-4 次,运 4 次时符合条件,如 果安排这样的车运 3 次,那么,“载质量 3 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 2 吨”的车运 2 次,能运煤 2×2=4(吨) ,剩余 4 吨需要“载质量 3 吨”的车运 2 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 8 吨。 师:如果 1 次呢?0 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 2 吨 载质量 3 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 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 吨 4 1次 2次 8 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 1 和方案 4 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 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 1 和方案 4 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 8 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33 页“做一做”。 (1) 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 30 元里面有几个 5 元和几个 2 元,同时需考虑到 5 元和 2 元的张数各自只有 6 张,即最多只能取 6 张 5 元或 2 元。试问如 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 7 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 10 元,小船 8 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 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 节)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 15―16 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 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 上进上来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 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 98+25 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 8 根和 5 根怎样加?给 8 根小棒凑几根就是 10 根?这一捆 小棒哪里来的?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 1 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加起呢?(从 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 1 或忘加 1。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 16 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 1、2、3 题。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一定的进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 重说话相加满 10 继续进位, 板书设计: 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 两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正确率较高。 9 8 + 21 5 1 2 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 18 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 上进上来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 900+100= 、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 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 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8 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 18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3 7 6 + 2 8 4 = 6 6 0(种) 3 7 6 + 21 81 4 6 6 0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贯串稀有动物这一系列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获知 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 19―21 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 地计算。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 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 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多?哪 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 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 915 351 85 464 649 873 792 127 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进 位 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掌握方法,但运算不熟练,个别同学不记得加进位,而且对连续进位 3 次以上的出 错较多,要加强训练。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22―24 页的例 1、例 2 及练习六的第 1、2、3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 的减法题。2、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 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 减去退去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 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标有 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 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 22 页的图与 23 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 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 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 2 师:现在我们把 517 改成 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 独立完成 25 页第 1、2、3 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退 位 减 法 5 1 7 C 3 4 8 = 169 (千米) 5 1 7 5 0 7 - 3 4 8 - 3 4 8 1 6 9 5 9 教学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 1,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十位 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24 页例题 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 接近哪个整十数?87 等于几十减几?99 接近多少?99 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 3 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 红旗” 。男生组: 574+200 456+198 725+79 女生组: 574+200 456+200-2 725+8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 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 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 59 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 60 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59= 113+60-1 =172 (4)如果加 79 应看作多少?加 89 呢?加 99 呢? 2、出示例 2: 276 + 98 (1) 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问:为什么加上 100 又减 2? (2)如果把 98 改成 97 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问:为什么减去 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 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 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 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教学中结合补、还的算理讲解,让学生明了其中的规律与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24 页例题 3 及练习六的第 4、5、6 题。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68=70-( ) 77=( )-( ) 99=( )-( ) 298=( )-( ) 397=( )-( ) 提问:68 接近哪个整十数?77 等于几十减几?99 接近多少?99 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 3 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 小红旗”。 男生组: 453-300 748-97 356-299 女生组: 453-300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 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 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 97 看作 100 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3)完整地 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97=165-100+3=68 (4)如多减 2,应怎样?多减 1 呢? 2、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 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填一填 435-( )=435-300+2 534-( )=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 4、5、6 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 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教学反思:在继续减的问题上,部分学生与加法的简便搞混,要让学生清楚的分清是多减了要 补回这一算理。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 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所学到的验算 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 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 1 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同 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 3 5 + 41 8 1 8 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 183-135,看得数是不是 48。用 48+135,看得数是不是 183。用 183-48,看得数是不是 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 27 页的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 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验 算 135+48=183(元) 1 3 5 验算: 1 8 3 1 8 3 4 8 + 41 8 - 1 3 5 4 8 + 1 3 5 1 8 3 4 8 1 3 5 1 8 3 教学反思:结合原有基础,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以,但部分学生只是为了 计算而算,没真正起到验算的目地,需加强学生对验算的认识与意识。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2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 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所学到的验算 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 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 200 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 要 183 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2 0 0 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 1 8 3 1 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我 用 200 减 17,看是不是等于 183。我用 17 加上 183,看是不是等于 200。师:你最喜欢哪种方 法? 2、做教材第 28 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 0,1,2,??9 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2、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2 8 5 1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验 算 200-183=17(元) 2 0 0 验算: 2 0 0 1 7 - 1 8 3 1 7 + 1 8 3 1 7 1 8 3 2 0 0 教学反思:有套用加法加数交换位子相加的方法,要进行差生补导。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29―31 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 算。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 1 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 3 4 6 6 3 4 0 4 2 3 9 - 1 8 2 + 2 8 2 - 1 8 6 + 5 7 1 5 5 2 8 4 5 3 1 8 8 0 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937 330 108 193 37 267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 □ 4 □ 6 □ □ 4 5 - 4 2 □ + 3 □ 4 + □ 5 4 7 1 8 0 3 9 □ 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第 30 页第 6 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 31 页第 8 题。 小精灵说:用 500 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 29― 30 页第 3、5、7 题。 三、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 以 内 的 加 减 法 用 500 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 500-328-85=87(元) (根据各小组的回答选择不同的解答板书出来)500-496=4(元)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2―33 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 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 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 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 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 - 7 6 2 - 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减 法题各 4 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 8 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 32 页的第 2 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 33 页的第 2 题:用 900 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 337 只小鸡,下午比上 午多孵出 118 只。(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3)还剩下多 少个鸡蛋?(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教学反思:通过编题、小组比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从中达到训练的目地,但在计算上仍 须加强连续退位与加、减法验算的训练。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76 页例 2,例 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 1、4 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 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 3 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 6 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 个 3 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 3?(2 个 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 2 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 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 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 棒。(课件演示例 2 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 4 根小棒。 4 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 4 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 2 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 个 4 根,3 个 4 根 (板书:2 个 4 根,3 个 4 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 3 个 4 根,3 个 4 根也可以说成 4 的 3 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 3。 ①出示例 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 页“做一做”。 3、78 页第 1 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 节)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 p68 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 p68 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 p68 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 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 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 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SSSS SSSS SSSS SSSS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激发学生求知识欲,让自主参与探究求知,效好的完成教学。 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 p68――69,练习十五 1、2、3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2、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 个十是多少? ② 8 个百是多少? ② 40 是几个十?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 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 1。坐旋转木马每人 2 元,9 人要多少钱?10 人要多少钱? 有谁想解决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 人 要 18 元。10 人要 20 元。 ⑵、出示情境图 2。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 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 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 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 2、3 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以有的数的组成基础,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是几的知识学会求积,从 而迁引到观察积发现整十、整百、整千算法口算时末尾 0 与得数积末尾的 0 之间的关系,而概 括出口算方法,能快速准备的进行口算。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0 页例 2,练习十五第 4,5,6 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 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 有的邮票一枚 80 分,有的邮票一枚 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 78 元,一双皮鞋 164 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 15 元,夜场一张电影票 20 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 2 米,小袋鼠蹦跳 33 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 120 个,每包日记本 25 本。 2、出示书第 70 页例 2 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 29 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 8 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 250 元钱 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 250 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 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 8×29 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 看成最接 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 8×30240,所以 8×29 的积比较接近 240。我们可以列成 8×29≈240。再由小 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 250 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 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 70 页“做一做“中的 4 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 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 4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在原有的求近似数基础上,较轻松的学会将其中一个多位数变成整十、整百、整千 来进行乘法口算,以提高计算速度。但个别同学却是用竖式计算来求积之后再进行约等,没实 现方便计算,因此要强到估算的意义来明确算法。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 7、8、9、10、11、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 p73 第 8 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 73 页第 9 题。学生读题后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会列算式吗?然 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 p73 第 11 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 p73 第 7、10 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 p73 第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课,提高学生口算、估算水平,能灵活正确的进行计算。 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4 页例 1,练习十六第 1――4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 (不进位) 的计算过程,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 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 1 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你能提 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 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12×3 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 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3、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 。。。。。。因数 × 3 。。。。。。因数 3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 1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 2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 3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不进位乘法 ,还知道了乘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反思:通过拆分数字及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理解算法中去探究去总结多 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 p76 例 2,练习十七的第 1、2、3 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教学 p26 中的例 2。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 18 本,王老师买了 3 套, 一共是多少本? ⑵、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8 18 +1 8 54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 1 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18 × 3 5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 54 本。三、做一做: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练习十七第 2 题,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第 3、4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