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进攻幽州夜饮的主帅是谁

宋朝搞笑历史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要说宋朝的历史,那得从赵匡胤开始说起了。而赵匡胤又是个什么人呢?靠,这种问题我还是不要写了吧,太损智商了,相信只要是稍微看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吧。要说赵匡胤,那就得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了。赵匡胤,字:元朗。性别:男,民族:汉,生日:927年3月21日,星座:白羊座。当了皇帝之后别人都称他是为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人对皇帝的奉承,毕竟现在那么多的贪官在落马之前都是被吹得那么得为国为民,爱民如子。而落马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对象了。简直就像是过去活在梦里的世界一样,说变就变。咋们这开放的21世纪都变这样了,更何况是古代)。出生地:河南洛阳。籍贯:河北涿州。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有人会问,为什么他母亲会只有姓氏,没有名字,那是因为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一般嫁过来之后就称她姓氏。就像现在一样,公司里的来个女职员,我们就叫她杜小姐。今年我邻居结婚了,新娘子来了,我得叫她杜太太。有个姓杜的做了我上司,我又得叫她杜老总了。古代也是这样,杜氏嫁到宋家,她从杜少奶奶一直叫到杜老奶奶,从杜老奶奶一直叫到杜太后。久而久之,大家就只知道她姓杜,一直没问她叫什么名字了,而杜太后见没人问,也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直到杜太后过世,连丈夫和儿子都不知道,一直是个谜……这在现在看来的确是个很恐怖的事儿,但在古代这就是常事,因为当时女姓地位低,也没有人会在茶余饭后会问你,“诶,你家的太太是叫什么名字啊。诶,她们家太太又叫什么名字啊。”如果你这么问,别人早抄起家伙来送你见面礼了。所以他们都觉得这是既没礼貌,又丢面子的事。久而久之女性大多以姓称呼了,对她们的名也就没太在意了。赵匡胤的简历其实也就这些了。  赵匡胤能够当上皇帝,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创造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匡胤出身在官宦世家,简单的说就是他家有记载从曾曾祖父到他父亲都是当官的。别人是祖上几朝元老,他是好几代祖宗为官。他的曾曾祖父是在唐朝当县令。他的曾祖父当过御史中丞。他的祖父是个刺史。  而最最牛逼的就是他的父亲赵弘殷,也就是宋朝太祖﹑太宗的父亲。三朝为官,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五早薨,活下来的是太祖﹑太宗和一个弟弟叫赵廷美。然而太祖﹑太宗的这个弟弟原来的姓名不是叫赵廷美的,而是叫赵匡美。只是后来他二哥也就是宋太祖,当了皇帝,为了避讳改名叫光美。又后来他的三哥,就是宋太宗,也继了位,还得为了避讳改名廷美。名字是在改来改去,但皇帝轮得到哥哥们坐却是轮不到自己坐了,也是挺可悲的。  至于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在当时的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唐,后汉,后周这三个朝代都立过一些军功,所以一直都掌管禁军,当指挥使这样的掌权的职位,而在当时有兵就是有权,更何况历经三朝都一直能够掌握军权这是非常难得的。我只能说朝代年年变,官位节节升了。总的来讲赵匡胤能够成功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家庭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赵匡胤一直很奇特,从出生开始就很奇特,像古代的伟人一样,他一出生就是那种赤红的光照满屋子,身上有着奇异的香味,身体是金色的什么之类的,反正就是要证明他和平常人不一样。其实这种把戏也就是想证明赵匡胤夺权称帝的正当性。当然,不仅是赵匡胤,在中华的五千年历史里,这种迷信思想一直在继承下来,就连现在迷信思想也依然存在。当然,对于宗教迷信,我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信也好不信也好,各有各的利弊。  从小时候起,赵匡胤就经常练习骑马射箭。宋史记载说赵匡胤曾试骑一匹烈马,也不给马套上笼头,烈马跑到登上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可见他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在赵匡胤成年之后就开始屡立战功,历经几任皇帝,到了周世宗柴荣即位的时候,赵匡胤升任到了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而陈桥驿兵变之前一直都是做点检,所以大家都叫赵匡胤叫赵点检。我们也称呼他赵点检吧。自柴荣死后,继位的是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人称周恭帝。试问七岁的小孩能懂什么,所以只能依靠大臣范质来辅佐。一年之后,戏剧性的一年来临了,这年是公元960年。为什么这年这么重要,因为这就是三百多年宋朝的开始,这年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不流血的光荣的政变,就是所谓的“陈桥兵变”。  这年的情况是这样的,在960年的正月初一,朝廷上上下下突然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要攻打大周(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小道消息),执政大臣范质一听说有敌国进犯大周国,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出兵。虽然不知道这事情的真假,但还是做的这么果断。因为这事如果是真的,那么自己作为顾命大臣,给其他大臣们留下个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印象也是不错的。而如果要是打了胜仗,自己肯定是首功。为什么呢?因为大臣们都得听皇上的,而皇上是听我的。首功自然没人和我强。失败了也不是我的错,那也是出兵将士作战不力。如果你想申诉,对不起,皇帝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得我来翻译,嘿嘿。如果进兵的消息是假的,那也没关系,正好正月初一北方天寒地冻,士兵坐着也是坐着,出去热热身也不是什么坏处。想来想去,不管怎么想我都是对的,嗯,就这么定了,出兵!  这时朝堂之上的将军都不太愿意出兵,为什么?大年初一,大家都在过年,谁还愿意出兵打仗?都等着上完朝回家吃年夜饭呢。还有这隆冬天气,在家蹲被窝多暖和,出去打仗,这是一百个不愿意。既然都不愿意,但总有个要打仗的,而这个差事就被赵点检给中彩了。主要是范质也一时选不出什么合适的人,一看赵点检像个会打仗的人,没错,别看别人!就是你了!赵点检!  朝堂文武百官就抽中了赵点检,估计换现在就是说可以去买彩票了。赵点检这时心里也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没办法,谁让我长得这么帅﹑武功这么好。不是我还能有谁去背这黑锅。好,既然选了我,这黑锅就我背了。于是就在第二天的正月初二,赵点检带着自己的子弟兵踏上了征途。但是这次的出兵很蹊跷,后面我把事情的经过讲一下,你们就都懂了。  正月初二这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公公带着圣旨来到了准备了一天的将士和士兵面前,七岁的皇帝仅为了一个小道消息,决定要你们立即北上抗敌,等来的不是年货,而是征途。这其中就包括了赵炅和赵普。  
    其实陈桥驿兵变的成功主要是靠两个人,一个是赵普,后来官至赵点检的智囊团团长。而另一个就是赵炅,后来官至赵点检的智囊团副团长。两个人都信赵,第一次看他们名字的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但根本不是,他们俩其实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其中赵副团长赵炅是赵点检的亲弟弟,也叫赵光义。但赵光义这三个字容易和哥哥的名字搞混,毕竟我没在用五笔打字啊!我们就还是叫他赵炅吧。这个赵炅后来也继承了哥哥赵点检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替他哥哥当皇帝。至于赵点检为什么让弟弟替他当皇帝而不让儿子去替他当,至今还是个迷,这个先放一边,后面我再慢慢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大家。  另一个是赵团长赵普,赵普的爷爷叫做赵全宝,家在幽州,而且一直在幽州做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工作——当官。但是好景不长,那个工作是选得好,就是选错了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幽州这里就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的北部承德、唐山、秦皇岛那里一带和北京、天津那里。在现在可以说得上是‘京津冀’。在当时那就是块边境地段了,因为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的时候,少数民族开始异常地活跃了起来。  皇帝自己的命都在太监的手里捏着,哪有功夫管理那些在国境线周边蹦跶的少数民族兄弟。在唐朝后期太监已经成了唐朝最大的老大哥,有好几位皇帝小弟被太监老大给咔嚓了。唐朝末年的皇帝小弟们,只要是不太听太监大哥话的,都有过坐几年牢、关几年禁闭的经历,这些已经算是命好的,而那些命不好的都提前去向阎王爷报道了。想想连皇上都这样,大臣和百姓就更别说了。但是太监大哥毕竟少了那个什么的东西,各地的藩镇割据肯定是不服的。是啊,皇上小弟已经没有人权了,我们要是听皇上弟弟的话,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听那个被剥夺人权的人的命令,如果这样了,那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那要是听太监大哥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那个阴阳人当作全国的最高首脑,这这这……这个国家我们还能生活吗?于是各地藩镇的割据就干脆谁也不听,自顾自的扩充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把皇帝和太监都架空吧。  于是唐末就是这样了,皇帝小弟们几代下来都被太监大哥挟持着,虽然没有人权,但是可以自由地玩耍。而太监大哥则领悟了自由放任政治经济的真谛,认为政府是不需要管理太多的,这个世界有只无形的手会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只要政府什么都不做,无形的手会解决国家的任何政治经济危机,而国家只会是越管越乱。而各地藩镇则坚持着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以及抢来的地盘也是我的地盘等等思想。再加上后来的黄巢起义,唐朝更是岌岌可危了。就因为唐朝末年变成了这样,少数民族就开始兴起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契丹了。  契丹在唐朝初年时还是个小国,只在现在的辽河流域,也就是辽宁的境内,但随着国力不断的强盛,吞并周边小国,到了唐末国土已经达到了内外蒙古和东三省以及俄罗斯一部分等地区了。而唐朝也从盛唐时期的万国朝拜转型到了基本走出长城就是国外的地步了。幽州这块地就位于契丹和唐朝的交界处,契丹是个野蛮的游牧民族,动不动就越过长城就劫掠一番,所以赵全宝在这当官并不自在。  赵普这个人之前的历史,史书上是这么说的‘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他姓赵,名普,字则平。是个幽州蓟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  后唐的幽州名义州长赵德钧年年都要招兵买马去打仗,当地的百姓都有点力不从心,身心疲弊了。基本每天都要高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百姓,打倒了契丹侵略者,消灭叛匪军。’  这里年年在打仗,地盘却还是老样子。赵普的父亲赵回也在其中,他也算是半个老百姓,他也不堪政府的压迫。打仗打不过,我跑还不行吗。于是逃跑时就顺便把全族的人一起带走了,怕万一赵德钧忽然想起来跑了这么个人,有一天写来一封信说‘我抓住了你爷爷的哥哥的儿子的侄子的七舅老爷,你要是敢不回来,他可就要那个了,呵呵呵……’这肯定是赵回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全族的人都商量好,一起搬家。  先是搬到了常山,常山也在河北,跟幽州靠得蛮近的,反正赵德钧天天打仗,万一哪天打到这里了,那估计还得回幽州了。不行,得换个地方。后来搬到了洛阳,嗯,洛阳在河南,离北京还是蛮远的。好,就这了。于是赵普就跟着父亲来到了洛阳,赵普这人为人敦厚,沉默寡言。换成现在就是个老实的读书人了。而当地的豪门大户魏员外,家里特别有钱,想找一个老实本分的女婿,只要能够被选上,砸你几个亿那根本不是问题。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赵普这个老实人被魏员外看中了,看他不说什么话,以为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想法,是对家产造不成任何威胁的,招女婿就是要招这样的人,就你了赵普。于是赵普就这样,结婚的那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成了个大富翁——既能结婚又能得现成的钞票,何乐而不为呢?  幸福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显德三年。如果再过三年那就是陈桥驿的事了。显德三年,柴荣和他的手下赵点检当时在淮河流域打仗。赵点检带兵攻下了滁州,不知道是不是赵普的老丈人魏员外偷偷给宰相送了钱的原因,宰相范质这次是极力要求赵普随军做军事判官。当然在宰相的极力要求下,赵普随军去那是铁定的事。而赵点检真正认识到赵普的过人之处就是在这滁州。当赵点检打下滁州之后,不知道是不是滁州的环保局和市容局工作做得比别的地方好,赵点检这次特把父亲赵弘毅接来滁州养病。而就在赵弘毅养病期间,赵普是每天无论朝夕都去给赵弘毅喂药,侍奉赵点检的父亲左右。  赵点检的爸爸赵弘毅见赵普这样不分朝夕地天天来喂药很是感动,早就把他当干儿子了。于是赵点检就这么地又多了个弟弟,心里也是感动,毕竟自己要天天打仗,事务繁忙,没有时间也没有功夫去照顾父亲。赵普跟自己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却把自己的父亲照顾的那么好,也打心里喜欢赵普这样的老实人。  不久之后赵点检就想找个机会和这个新收的弟弟好好地聊一聊。结果交谈几次,发现这个赵普很不寻常,不仅人老实,而且很有知识内涵,赵点检赵匡胤那是怎么看都喜欢,像这样的人物简直就是老天爷给我赵匡胤的礼物啊,那是肯定不收白不收了,而赵普也在为遇到一代明主而感到高兴。不过据我猜测,这个赵普也许有点用了那个‘姜太公钓鱼’的方法,因为从宋史里看,对赵普和赵匡胤的相遇,我总觉得写得有点太那个了,就是相遇有点像是计划性的而不是巧合性的,就像陈桥驿兵变不管怎么看都像是赵家兄弟和赵普等人计划好了的事,而宋史都是清一色地说赵匡胤是在巧合中当了皇帝。  我觉得赵普和赵匡胤的相遇也有一点陈桥驿的那种味道,虽然现在大家都喜欢说‘千古史家一支笔’,觉得古代的史官都是代代相传的,而且史官都是些官位小地位低的人,都是世世代代忠于自己的事业人,造假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高。我觉得史官也许本意那是不会造假,但是如果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那还是会造点假的。毕竟当时那也是立国之初,万事都要以稳定为主,打天下的时候那些未来的皇帝们也许会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用着一切卑劣手段夺取皇位,守天下的时候那些皇帝是一定不允许有人乱来的,自己用过的手段,别人也绝不能用。而像这样的时候,开国皇帝为了别人不再效仿自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给自己洗白,洗到什么程度呢?洗到让别人看到自己当上皇帝的这一切都是老天给的!没错,只有全天下人都以为自己的皇位是命中注定、老天给予的,那才叫真正的成功!  而这个时候,开国皇帝肯定会选一个最听自己话的人来做史官。好吧,就算史官够正气,大公无私。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喜欢战乱的,就连史官那也不例外!可是仅仅为个一个公正而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开国皇帝的不轨行为,而掀起了一场新的全面战争的话,那可以说是任何史官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啦!所以为了太平盛世,为了不再重蹈战争的覆辙,那些开国的史官很有可能会把一切都写得那么偶然,让全天下的人都以为开国皇帝是老天钦定的人选,是你们没法打败的神人,是个天之骄子。全天下的人都只要安安分分地做事就行啦!  ok,就是这么回事了。而赵普的疑点就是这些,像赵普是在宰相范质的推荐下才去滁州的,赵普是从赵匡胤的父亲那条线上相识的,又是赵普去主动讨好赵匡胤的父亲,这些都可以说看起来像准备过的事。就这样赵普就此加入了赵匡胤领导的智囊团,成为了赵匡胤智囊团中的一员。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赵普在智囊团里步步高升,成为了赵匡胤智囊团团长,而在成为了赵匡胤智囊团团长之后,赵普为赵匡胤的天下那是出了许许多多忽悠人点子。  于是在赵匡胤夺取天下后,赵普在这后来的年代成为了‘大宋第一忽悠’,‘忽悠’水平那是登峰造极。赵普的‘忽悠’不是‘忽悠’了一代人,也不是‘忽悠’了几代人,更不只‘忽悠’了大宋三百多年,而是在这之后‘忽悠’了整整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直到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的退位!赵普就凭借着他那登峰造极的忽悠能力,在建国以后,改任成了赵匡胤的忽悠总团团长,位列三忽团团首(战略忽悠团、政治忽悠团和文化忽悠团),这个荣誉称号给赵普那是当之无愧的!这个在以后我会慢慢地向大家讲来的。  有一次是这样的,当时滁州的警察叔叔们抓到了一百多只潜伏在草丛里的盗贼潜行者,警察叔叔们很敬业地把这些潜伏在滁州周围的盗贼们送到了滁州人民法院,当地的法官大人很是相信警察,没有多加审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全体起立,判决结果如下:“按照后周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第多少章多少条规定,私自潜伏在城镇周围并盗窃他人财产的潜行者须判处死刑。如有不服,可请律师向上级机关提出诉讼。”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这事情让那在滁州闲来无事的赵普莫名其妙地给撞见了,经过判决,他觉得这事很有蹊跷,就说要请最高人民法官来审理此案,其实在滁州的最高人民法官也是最高行政长官。后周是不搞三权分立的。  于是赵普就斩钉截铁地对法官说:“法官大人,你的审判不正确,我抗议!”  法官大人疑惑地说道:“诶?赵普?怎么是你?你来瞎搅和什么啊,又不是砍你的头,抗议个什么啊你。难道你就是那些潜行者们请来的律师吗?”  赵普笑着说道:“呵呵,肯定不是律师啦!我赵普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罢了!”  法官大人不满的说道:“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敢质疑我的审判?那好,既然不是审判的相关人等,就请回吧!不送了!”  赵普见法官大人急着赶自己走,立马忽悠能力涨了一倍说:“呵呵,不知道吧。我其实是你们的顶头上司赵点检的弟弟啊!你没看看出来吗?我也信赵啊!”  听到赵普说他是滁州一把手赵点检的弟弟,大是惊讶,但想想也对,赵点检赵普他们俩都姓赵了,或许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呢,法官大人就说道:“那好吧,赵普你想怎么办?”  赵普见法官已经被自己忽悠到了,就说道:“我们现在可以把当地的最高长官赵点检请来亲自审理此案,相信赵点检赵大人会给法官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见赵普把赵点检的大名给搬了出来,毕竟赵点检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滁州城的一把手,就也没有什么怀疑就把案子全权交给赵普了。赵普把赵点检请来给潜行者们一审,这一审就发现有很多人其实是无辜的,大多数潜行者都是没有犯罪就被拉来做了替罪羊,哎,宋朝冤魂何其多啊!  审理结束后,大多数人都无罪释放了。这次的审理令赵点检大吃一惊,第一次的复审居然有那么多被冤枉的,那要是以后的话刑部和大理寺会怎么样啊?估计大家都要罢官喝西北风去了吧。其实不止是在宋代这样的古代王朝,像现在我们的新时代也有冤假错案,比如呼格吉勒图错案,就是当代冤假错案的最典型例子。而北宋包拯包青天以及南宋后来出现的世界各国公认的‘法医学之父’宋慈都对世界法学的进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宋慈的‘洗冤录’,更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专著,比欧洲最早的同类著作还早了有三百五十多年。由此可见冤案错案那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而宋朝后期的‘翻异别勘’就是为了防止那些冤假错案而建立的复审制度。而这‘翻异别勘’到底又是怎么地防止那些冤假错案的呢?这个先不说了,以后再慢慢地给大家解释。  经过这件事后,赵点检对赵普这么地细心为自己洗白,心里很是舒服。其实赵普让赵点检重申这些人,从近处来讲是保住了无辜百姓的性命,这让赵点检获得仁慈的将军好名声。是啊,仁慈的将军百姓谁不喜欢啊。在这战乱的年代,只要是仁慈的人大家都愿意跟着。像写北宋的《水浒传》里,梁山的旗号就是‘替天行道’。靠着‘替天行道’这四个字,不知道招了多少跑来梁山打工的啊。如果让高俅去招人试试,我估计只要是个好人死都不会跑去高俅那里混。  人可以不要钱但是不能不要义,《水浒传》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字——义;不行,继续用两个字来解释——兄弟;还不行,用三个字吧——好激情;再用四个字来解释吧——一群基佬(好了,不毁作品了。毕竟这是中国能在世界拿得出手的古典名著啊。)。仁义之师百姓们都向着,百姓和赵点检的关系就像水和舟一样。至于是为什么?我就不解释了,可以问问你们的孟子老师,到现在已经是老掉牙的道理了。所以重审此案间接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那也是不错的。但从远处来讲也是好的,因为这个年代在朝当官,有哪个人没有对手,赵点检也不例外。怕就怕此案被哪个小心眼的对手参了一本,要是被对手在这里作了文章,那真的就是阴沟里翻船了。就算不死,那也得降个几级。赵普就因为有这么个功劳,无论到哪打仗,赵点检总要上奏说赵普什么怎么厉害,希望能让他能多做点事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让他升官。到了显德六年,赵普已经成为赵点检手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了,也就是赵点检那智囊团的团长了。  
    赵普在成为赵点检的智囊团参谋长之后,一直随着赵点检南征北战,成了名副其实的赵参谋长。而赵点检的弟弟赵炅因为哥哥当官的原因,也开始一路高升了,至于升到什么官,史书里也没详细的记载。反正赵炅当到了智囊团副参谋长是肯定的事了。  到了显德六年,后周皇帝柴荣病死后,赵点检已经成为了后周的军队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等到了显德七年的正月初一的时候,那一年是公元960年,也是大过年的一天,后周的皇宫里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在这里我要恭喜符皇后终于顺利晋升为符太后了,也恭喜符太后能够获得后周人民共和国参政议政的权利了。恭喜!恭喜(然而此人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个符太后虽然是一位女性的全国最高权力者,但也绝不是个像武则天、吕雉这样的女强人。她在历史中的作为可以就用出色两个字来说明,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她的话,也就没有三百多年的宋朝,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事了。她在接下来的作为将会是带领整个国家走进新时代的功臣之一。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后,符太后的所作所为就证明了此人虽然能够参政议政,但也是个然并卵。在古代的大部分时候,皇帝死后,太后都是会辅佐年幼的皇帝。但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一名家庭妇女,是没读过什么书的,也没见过什么大场面。这种情况下,只能求救于现场的顾命大臣。但有人也许会说,‘武则天、吕雉她们不也是女流之辈。但是主持政务的时候那也是威武的很那’。那我只想说这些有名的女皇和女太后都只能算是个别的,像汉朝的吕雉、北魏的冯太后和唐朝的武则天都是女人中的模范,女人中的高级知识份子,但是她们毕竟是少数。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以及在我观察的各个朝代的太后里,只有百分之十的太后在历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余下的百分之九十在历史中都是起了反作用或者就是个‘然并卵’。而符太后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她既是前面的百分之十也是后面的百分之九十,为什么这么说?这个等把故事讲完再说吧。  在我伟大耶稣诞生后的九百六十年的二月一日,农历正月初一,不知又是哪一群喜欢八卦的路边大妈在一起讨论出了辽和北汉要赶在今年的过年之前来到后周要年货的事。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知不觉传到了宫里,又不知不觉地传到了符太后的耳朵里。符太后因为刚刚得到消息,思维还没有回过神,左想右想之后得出了这几个字——怎么办?该怎么办呢?当然只有这几个字也是阻止不了辽和北汉两兄弟来后周国过年。于是就把这个八卦消息分享给了宰相范质。宰相范质也得到过了这个八卦消息,和符太后一样都一致的认为这是个真的消息。因为符太后和范质都始终坚持和贯彻具有后周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时时刻刻相信群众说的话。群众说的是没有假话的。  范质这时候就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辽和北汉来入侵大周国,无非就是想趁着现在大过年的我们没有防备,好好地捞一笔,这次的入侵是个能够得到很多油水的好机会。而北汉就是个芝麻大的小国,对大周根本造不成什么样的威胁。关键还是辽国,辽国是个大国,还是个游牧民族的国家,也是个战斗力非常强的民族,到现在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人的手里,能不能要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国家都四分五裂,凭借大周一国之力对抗辽国还是有点吃力。在我们大周最会打仗,而且地位一直很高的人就只有赵点检了。只要派他带点兵去干一场,给辽国一个下马威,说不定这次的危机也许就可以解除了呢。嗯,不错。就这样吧。范质就把这事告诉了符太后,符太后想了想后,觉得这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主意了,就同意了。但这个决定给后周的灭亡开了一个好头,也给结束五代十国兵荒马乱的局面提供了一位很有才干的帝王。这时候范质也许万万没想到后周国就因为范质的这个决定而灭亡了,更想不到以后居然也成为了好同事赵点检的臣子。  赵点检在这之前是经常跟着先帝柴荣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手下的能人武将也不少。但赵点检在军队中威望是非常高的,甚至高过了当时的恭帝(这才是重点)。在先帝柴荣在世的时候,也许柴荣在军队中的威望是最高的。但在柴荣死后,赵点检真的可以说是三军中的老大哥,只要是当过兵的都知道赵点检赵大人的威名。如果在军队里,不知道赵点检的大名你就奥特了。恭帝这时才七岁,真正在军队里说话算数的还得是赵点检。所有的大臣也都觉得派赵点检出战最合适了。  于是范质找到了点检大人,说道,‘赵点检,你长得最帅,军队里大伙都信你,这次出兵还得靠你了。为了我们大家,你就去了吧。’而赵点检却说‘不行吧,出兵打仗才这么点人。要是就这么去了的话,那还不是给辽国人送去一血吗?’这时范质继续说道,‘好,也对。那你说要多少人你才肯出征?’赵点检呵呵笑着说道,‘不多不多,只要把全国的兵马都给我调用。这次把辽国人打得落花流水是没问题的。’范质说道,‘好吧。这兵我可以全都给你,只要你能打赢辽国人,你要多少兵,我都给你。但是你这次必须要赢,毕竟咋们都是同事,都是在为同一个老板打工,大周集团有限公司要是倒闭了的话,咋们可都得下岗了。赵点检笑着说道,‘放心吧,公司没了不还有我吗。只要有我在,重新再组一个公司都不是问题。’就这样赵点检拥有了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  公元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三,赵点检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但是刚踏出东京城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言,内容是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而这个点检不是别人,就是军队里赫赫有名的赵点检。赵点检刚一踏出东京城,巧的是这时城内就有人说要立点检为皇帝,这事你要是说不蹊跷打死我都不信。而在这之前的柴荣也就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皇帝的。出征之后的在当天的夜里,军队就在距东京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  此时在军队中就有人谈论说‘现在的皇帝是个七岁小孩,不能够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我们大伙在为国家效力杀敌,有谁会知道我们。不如先拥立赵点检做皇帝,然后再出发北上杀敌。’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全军将士的兵变情绪一下子都被煽动起来了。然而巧的是赵参谋长赵普和赵副参谋长赵炅一夜之间不知哪弄出了一件黄袍来,一般全国最好的裁缝加班加点最快都是要几天才能做出一件黄袍,但一夜之间就做出了黄袍还真不愧是神速。更巧的是当两参谋把黄袍加在了赵点检身上时,赵点检当时居然还是睡着了的,轻而易举地就穿上了黄袍。大伙一见赵点检穿上了黄袍,都跪下来高呼万岁。赵点检醒来见大伙都这么诚恳地拥立自己做皇帝,就说道,‘我的号令,你们听还是不听。’大伙都说道,‘我们都听你的。’赵点检又继续说道,‘太后和皇上是我的主子,你们都不许惊扰。那些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也不能欺负他们。还有朝廷、王府、国库以及富庶人家百姓等人都不许抢掠。听我号令的有重赏,不听我的就是死,你们都清楚了吗?’  结果反叛的军队都像商量好了一样(其实大部分都是商量好了的,就等赵匡胤发话啦)毫无疑问地服从了赵匡胤的一切安排。没过多久,赵点检就下令军队开始准备启程了,但不是北上打击辽国,而是向着首都东京城一路浩浩荡荡的开来。而就在这个时候,东京城的最高统治者们,像符太后、范质这些人都还蒙在鼓里,一直坐等好兄弟赵点检打败辽国人得胜归来呢,那么当他们和赵点检碰面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呵呵,呵呵,呵呵,只能呵呵了。  
    当赵点检带着陈桥驿的大军向东京城浩浩荡荡地杀来时,此时的东京城内没参与政变的人基本上都蒙在了鼓里,甚至当赵点检的军队都到了东京城下时,那些符太后、范质以及东京城里的百姓都还不知内情,可见这事准备地是有多么地缜密。  在赵点检带着大军走向东京城的时候,军队里的那些人云亦云的将军和士兵最担心的还是会打起来。  毕竟自己也是不想干什么谋反的勾当,只想踏踏实实地过着本分的生活。大过年出来打仗固然有怨言,但谋反那可是要诛九族的。胜利了固然是好,但失败了那就真的是一切都没有了。自己之所以会加入叛军那也是被拖下水的。  第一,皇上的老妈符太后和顾命大臣范质下了圣旨也就是铁命令,全国军队必须听从赵点检的调遣,如有不从可先斩后奏。  第二,在陈桥驿的大部分将军都听赵点检的(其实大部分都是看见赵点检黄袍加身后,都不知所措,目瞪口呆。见有人跪下了,然后一个个都跪下了,轮到自己时,又怕不跪老站着太尴尬了,也就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最终被拖入了叛军的这个深坑行列中)。  东京城毕竟是大周国的首都,而且像人口超过百万、士兵都是全国的精英。好吧,就算是士兵都被赵点检带去陈桥驿了,但是东京城的城防力量那还是不可估计的。像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些人也都算是会比较打仗的将军,和赵点检还是有得一拼的。  如果要是硬碰硬地打东京城,时间短一点的话,打个东京城那也要个十天半个月吧。要是时间长一点的话,打个几个月或者半年多都是有可能的。怕就怕这样一直攻东京城,时间拖得久了,几个月或者半年都是战略相持阶段。这时候如果在大周各地方的将军和军队一听说赵点检叛变了,可能会考虑到赵点检是先皇身边的红人,但毕竟当今皇上下的圣旨那还是不敢抗命,如果不勤王,赵点检被灭了的话,下一个那就是你了。脑子好点的人都知道回师勤王那才是最佳选择。  这时候攻东京城力不从心,四面八方的援军又都来勤王,到时候来个里外夹击,那就要呵呵了。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继续打吧,那不用多想,必死无疑。那就先撤吧。撤哪?要是现在的话也许直接买张飞机票就可以飞国外了。但那时没有飞机,只能跑,跑哪?四面八方都是援兵,跑哪都能被抓回来。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了,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求佛祖、上帝、耶稣、真神阿拉都保佑自己吧。不,应该是保佑赵点检,只要他能成功,哪怕天天给你们烧一百根香都不算多,毕竟‘他好我也好,他死我也得死啊’。  在这种大家都是叛军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很都紧张,怕一不小心就莫名其妙地团灭了。但这只有一个人是不会紧张的,那个人就是赵点检。赵点检有十足的把握会成功,但是他就是不把这事跟大家说;就是要让大家的神经适当紧张一下;就是要在最后的关头给大家一个惊喜。也许知道内情的就只有‘赵点检智囊团’里的赵炅和赵普了。更有可能这么个‘篡位计划’就是‘智囊团’里他俩参谋的杰作呢。  赵点检的大军来到了东京城下,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一看到是赵点检的大军。异常兴奋,就对手下的将士们说了四个字,‘快开城门’。于是跟着赵点检杀回东京城的大军到了东京城,城门却自己开了,一个个都傻了眼,没想到不费一兵一卒,东京城就自己打开了,这真是个万年一遇的惊喜,看来这次的谋反真的是站对了边,真的是‘信赵哥,得永生’啊。  当那些糊里糊涂地就跟着赵点检叛变的人都感到很惊奇、诧异、兴奋、不知所措、喜极而泣的时候,只有赵点检才知道其中的内情,因为符太后和范质派出去守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两人都有点问题。其中石守信是赵点检的结拜异姓兄弟,有八拜之交。而王审琦也是跟着赵点检一起在全国各地到处打仗的铁哥们,符太后和范质两逗比在赵点检调走了全国的兵马时候,又派赵点检的这两铁哥们来守城,就连小学生都看得出来这其中有问题啦。  这么危险的决定,他们俩却一点都没看出来?这么多年咋混的,柴荣看中了他们,估计是等闭眼后说的吧。能不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能不这么二吗?都上过小学吗?连小学生都不如啊。算了,不骂他们了。‘不知者不愠’,他们俩都是‘身在局中的局外人’,当赵点检的叛军都进城的时候,他们俩(也就是符太后和范质这俩大神级的人物)还不知道叛乱有没有发生,更不知道守城的开门这么回事呢(真不知道这些个高层都是怎么混的,混到这种地步也是真是服了他们了,叛乱发生不知道消息也就算了,连叛军都进城了,也还没有得到一点消息,他俩都在一间屋子里喝西北风呢?)。  当时在整个东京城里,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个人勇敢的支持了政府,为他鼓掌(对,你没有听错,就一个人。全东京就这么一个人支持政府),但问题是他在打算(要记住还是打算的时候)召集军队的时候,就被军校王彦升给杀死了。可见当今政府的支持率是多么地低啊,要是在资本主义一些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估计当天就投票选举换人了,市民当天就满大街地游行了,还用等到现在来兵变?掌控全局的赵点检以杀敌一人的战绩就全面地控制了东京城。真是可喜可贺,这战绩估计都能赶上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了。  这时,范质和符太后终于得到赵点检叛变的消息,他们听到消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这时候知道后悔了吧,之前你们都干嘛去了)。这时,范质对符太后说道,‘赵匡胤这人我熟的很,他和我是同事,做事也很认真,对先皇也很是敬重。估计也只是一时的无奈才出了下策。我现在去见见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信他会改过自新的。’符太后听后,觉得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只好同意了,而范质也希望上帝保佑赵点检能够良心发现,重新地再次做回自己了。  于是范质率王薄、魏仁浦见赵点检。这刚一见到赵点检,正要说话,口还没开,赵点检立马就开始痛哭流涕了,这眼泪就是说下来就下来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拍流眼泪的戏的时候,其实我是,是拒绝的。  我跟导演讲,我拒绝,因为  其实我,根本不流眼泪  导演跟我讲,拍完加特技  眼泪很多,很亮,很柔  加了一个月特技之后呢  眼泪DUANG~DUANG~DUANG~  后来我经过也知道他们是  是假的,是化学成分的  我现在呢,每天还在  加特技  加了特技,眼泪  DUANG~DUANG~DUANG~’  范质看到赵点检后,只能‘……’然后就是赵点检就这么述说着自己怎么怎么地苦啊,做个点检真他妈不容易啊,什么只想做点检却莫名其妙地被大家送了黄袍啊,什么本不愿意当皇帝但大家都逼着自己当皇帝啊,还有什么赵点检如果不当皇帝大家都集体拔刀自杀啊这些之类话。搞得范质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还没有等范质答话,站在一旁的军校罗彦环拔出宝剑。  开口就说:“你们那个皇帝根本就不算个数,今天你们必须要让他退下来,要是过了期限事没办成,就让我的宝剑来教你该怎么说话了。”刚说完,左右带刀侍卫集体亮出了宝剑,只听得左右两边忽然之间‘哗—哗—哗—哗’,左右都是银光闪闪,寒气逼人。范质和被带过来一块壮胆的王薄、魏仁浦一看到这种情况,连腿都吓得软掉了,就差要跪下来了。一边抖一边说,‘大哥,别伤了和气,咋们都是朋友,先放下兵器吧,有话可以好好说,你们说的我都答应。’  而之后的事就是范质被迫与王薄、魏仁浦等人无条件地拥立赵点检为天子了。就这样,本来是来劝降赵点检,结果最终还是归降了赵点检。之后范质就立即回到符太后身边复命了,说赵点检怎么怎么的人气高,全东京城都是赵点检的fans,赵点检有多高多帅多么会摆pose。然后符太后觉得赵点检继位是大家都认同的事,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了政府支持自己,只能被迫的接受了事实。就这样苦逼呵呵的打了一年酱油的符太后在最后的时候依然是个酱油。范质见符太后同意了,就再去请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就这样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城,改元“建隆”。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一个新的时代就这么来临了!  本章后话: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都一致的认为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后来的史学家找出了其中的各类疑点,其实看过知道这段历史的对其中的疑点都能猜出一二。  疑点一:赵点检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  赵点检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人气、调动全国兵马。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就只有赵点检能够打败辽国人,符太后和范质才会不得不让他带兵,三军的将士也会在赵点检黄袍加身的时候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毕竟辽国人打来了那才是大事,到时候东京城又要变成一片牧场了,这事在十几年前的后汉就发生过一次,全东京城成年的人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就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详情请看‘儿皇帝石敬瑭’。那至于谁当皇帝那就无所谓了,谁有本事打赢辽国人,谁就是我们公认的皇帝。所以赵点检最能容易获得人气和支持的时候就是在有辽国人入侵的时候了。这个消息对谁最有利?只能是赵点检了。  疑点二:《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东京城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  就是说辽国在当年根本没有入侵后周以及东京城之前就有“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这说明辽国入侵和“点检作天子”这些都是人为的消息。这些消息又对谁有利,明显对赵点检最有利。换句话说就是赵点检当皇帝最有利的消息是伪造的消息。如果是老天给的消息,正好辽国真的来了,你要说被迫的,我们也信了。但这些都是故意人为的消息促成了赵点检的皇位,这不得不令人可疑。  疑点三:赵炅和赵普预备好了黄袍、禅位诏都是之前草拟以及赵匡胤母亲常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这些,呵呵呵,就不用我说了吧。  
    上一章讲到了赵点检经过‘智囊团’的赵炅和赵普一系列的设计和拉人入圈的方法,从此开始了一步步成为了帝王的现实。  当上皇帝的赵点检,这时就不能再叫赵点检了,再叫的话你就是死罪了,要叫那就得叫皇上了。但是我们可以叫他赵匡匡或者赵匡胤了啦。毕竟我们不是宋朝人,不用按宋朝的规矩办事,赵匡匡就算地下有知也不会怪罪,我们就还是叫小赵叫赵匡匡吧,毕竟这名字读起来也是很顺口的吧。那好,就这样叫吧,我们伟大的太祖赵匡匡经过一系列的深思熟虑的算计,终于当上了全国人民都崇拜的唯一最佳偶像——那就是皇帝了。当上皇帝之后,本来基本上到了皇帝这个地位后,那些权谋的算计者都会功德圆满、得道成仙,而且对于之前的阴毒招式的使用那些事都会从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做那些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受的幸福生活。  如果是别人用权谋和算计当上皇帝后就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那我也相信,并且也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毕竟你是击败了一个个对手,一次次的生死搏斗才当上的皇帝,这无可厚非,苦尽甘来嘛,之前受了那么多苦、那么多委屈、心酸,好不容易当上皇帝成功了,能不好好的开心放松一下吗?  呵呵,咋们赵匡匡的命就没那么好了,赵匡匡自从陈桥驿兵变当上皇帝之后,建立了北宋的政权,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毕竟当时那也是个乱世,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也知道吧,五代十国啊!五十年里出现了五个朝代十个国家啊,平均下来十年换一个朝代。而且全国还出现了十个国家。所以在这五代十国当上皇帝那也不是什么自豪的事,皇帝多着呢,也许哪一天出去旅游的时候,一高兴,马就跑快了,跑了几里路问问百姓是大宋哪个地方,百姓告诉你,这不是你的国家,下马,求我一下,兴许可以告诉你这是哪个国家。  所以赵匡匡自然皇帝是当得不舒服的。当天就发誓一定要统一全国、解放全中国。而对于当时的北宋政府来说,所谓的解放全中国那不是咋们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了。对于当时的宋人而言,全国就是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带了。而解放全国就是把五代十国的割据势力一一剪除掉和收复被辽国人抢走的那燕云十六州啦。而至于像现在的东三省啊、内外蒙古啊、新疆西藏青海啊还有云南这些对于赵匡胤而言那都是国外了。这要是放在现在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分裂国家的大罪犯了!毕竟那么多省份都不要,56个民族你就只要汉族,那不是分裂又是什么呢?但对于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截然不同了,那时候赵匡胤的统一任务就是汉人的统治范围,剩下55个民族的事,那都是打算留给未来的子孙们好好解决了。  于是在赵匡胤的誓言里:解放全中国那不仅仅是我赵匡胤一生的任务!那也是全大宋子民世代渴望的目标!相信经受五代十国之乱的子民们都有着同一个愿望!同一首歌!从现在开始!我赵匡胤发誓!一定要穷尽一生地统一全国!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燕云十六州!哪怕是死也要完成!在我背后支撑的是全大宋的子民!相信万众一心是一定能够解放全国的!万岁!赵匡胤的这个决定促使了我大中华在唐末黄巢起义以来到现在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得到了终结,然而赵匡匡的终结并不是那么地完美,是有点瑕疵的,这事,我后面再说吧。  在赵匡匡当上皇帝之后,有一些人是绝对不服的,那就是铁了心誓死效忠前朝后周的那些前朝余党。在那些余党中最有名的还是‘二李’,所谓的二李就是两个姓李的人,他们一个叫李筠,另一个叫李重进。也像赵匡匡和赵普一样,他们虽都姓李,但绝不是传说中的一家人。  先说说这个李筠吧,他是前朝后周时期的义成军节度使,在赵匡匡当上皇帝之后,新皇帝赵匡匡就给他找了个兼职,想稳定稳定他的情绪,兼中书令的高官。希望他兼职以后,一心一意地好好工作,希望他能够像《离开地球表面》那样,  ‘丢掉手表丢外套  丢掉背包再丢唠叨  丢掉电视丢电脑  丢掉大脑再丢烦恼’。  凡是过去的旧东西、旧思想都统统丢掉,丢得一个都不剩,那就最好。一心一意为现在的大宋公司打工,一心一意地侍奉这唯一的老板赵匡匡。  但是事实上给李筠找了个兼职工作还加了官并不能让他丢掉那些过去的负面情绪。不仅如此,还变本加厉。原因是李筠不甘心做赵匡匡的下属,毕竟之前李筠和赵匡匡两人都是大周公司里的员工,虽然分管的业务不同,但那毕竟是同级别的同事,还是同一个老板。但是后来。赵匡匡用卑鄙手段成了大周公司的最大股东兼董事长兼总经理,而后又用卑鄙手段宣布了大周公司破产,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成了大宋集团有限公司。‘要问服不服,我李筠第一个不服。’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也行。  主要是李筠觉得他自己也有赵匡匡一样地本事。赵匡匡能做成的事,我也能成功。觉得如果是他,他也能够当上大宋公司的最高boss。所以在赵匡匡派人给他加官的时候,他不仅不要,还说要灭了大宋。  于是在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到了有相同想法的北汉刘钧一块起兵反宋了。  赵普看到了现在的情况很危机,觉得赵匡匡刚刚当上皇帝不久,大家都是相信赵匡匡能平定乱世才选他的。现在显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嗯,在赵匡匡的神勇加上我的智慧,这李筠的叛乱一定能够解决。于是当天早朝就主张赵匡匡亲自北上出征并随同前往,赵匡匡当时高兴地接受了赵普的建议,说道,‘御驾亲征,但赵普你可以留守京师了。’赵普当时想,‘难道赵匡匡觉得我不行了吗?不对啊,我的智慧还没有衰退啊。’于是说道,‘不行,我一定要去,没有我的出谋划策,很有可能会大意地输掉。’此时赵匡匡笑着说,‘你就不用去了,大宋国还有东京城都需要你的管理,这里没你不行,我只要石守信和高怀德去就行了。’石守信是赵匡匡的结义兄弟,陈桥驿兵变开门有功,之后屡立战功,成为了一代开国元勋。赵普听后,觉得石守信也是个不错的人选,毕竟自己的内政点数要比智谋点数要高,自己要是也走了,那么这几个月的内政和治安的发展会下降得非常快,把自己留下来说起来还是非常符合利益最大程度的利用。于是就没有多说了。  果然不出赵匡匡所料,赵匡匡派出了石守信为先锋,石守信不愧为大宋的开国大将。历时两个月,去20天,打20天,回20天,ok,搞定。在当年六月,也就是打了20天,只听见‘敌军还有三十秒到达战场’,好了,石守信就蹲草丛等待着。等人来了,一声杀!石守信一路过关斩将,  ‘firstblood一血拿到了!  大波Q,李筠开始送二血了!  吹波Q,拿三杀了!  挖抓Q,有四杀了!  喷他Q,五杀,赶快截图啊!’。  快到了20也送出了五杀的时候,石守信已经是快要摧毁李筠的最后一块水晶——泽州了。打到这时候赵匡胤跑到现场亲自督战观看,到了这个地步李筠已经无力回天了,在摧毁最后的水晶之前,大家商量好都点了去,正好到20投。泽州城破,李筠放火烧自己——卒。  哎~~由此可见眼光高那是有志气的,可是眼高手低就太那个坑队友了,这种情况还真的是会被误以为对面就是一个小学生呢。  等大军得胜归来时,赵匡匡就对赵普说道,‘你看,是吧,说了打李筠这样的菜比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啊。李筠说到底了不起就是个白银级别的人,跟石守信这种大师级别的人相比,那就是20投的命。’  赵普见大军得胜归来,觉得是自己太低估了石守信,也就没再提这事了。  又过了几天,周太祖郭威的外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经成为了大宋朝廷的心腹之患。因为这个李重进也有了叛变的思想,理由就是‘皇帝年年有,人人都能当。今天你来当,明天我来当。大家都能当,你算哪根葱?’  之后李重进想了想觉得派个人去北汉一起打击大宋效果会好很多,想来想去觉得派出的人一定要是才高八斗、玉树凌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才能胜任这种艰巨而又困难的出使任务。就这样几个时辰后,觉得自己的心腹翟守殉这人不错,又是自己的心腹,而且坚信自己那二十多年识人看面相的经验,就这人没错了。希望此人能够说服北汉经过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得到那宝贵的好消息(好像二李都对北汉特别的情有独钟)。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叫翟守殉的人是一位不认路的路痴,路还没走一半,那人就已经被赵匡胤给抓住并且给俘虏了;更不幸的是赵匡匡的人还没对翟守殉动用任何刑具,翟守殉就把李重进的谋反计划和与北汉的联结任务所有有关的计划全都给招了;最不幸的是招了之后怕回去被骂,索性就投靠了大宋,跟着赵匡胤那厮一起混了。这消息传到了李重进的耳朵里,差点气得吐血身亡了。自己思考了那么久选出来的代表,居然就给了自己这么一个回复,这难道就是自己千挑万选选出来的精英吗?oh,mygod!  思考了几天,李重进实在想不出什么头绪来,这时大宋那边派了快递员来给李重进来送快递了,快递员一来就叫,‘开门,您的快递到了。’李重进接过快递,打开来看了一看,着实让李重进感到很惊讶,赵匡匡居然不是来送什么开战书啊,征讨书之类的,而是寄过来了一张给李重进的大宋典藏版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牌)和一份李重进任命青州当官(今山东济南一带)的通关文书。其实赵匡匡这么做无非就是先稳定李重进的心,再派到青州去,那里也离东京城很近,在眼皮底下好管理罢了。  只不过李重进是个有逆性思维的人,李重进是这么想的,‘这小匡子,抓了我的人,知道了我要谋反,现在居然还给我免死牌还派我去青州当官?这不就是欺负我是个文盲吗?好,你越要招降我,我越不投降,我就要让你知道,我李重进不是那么好惹的。来人!把那个从东京来的某某某快递员给我抓起来。我就要给那个宋朝的小匡子来一个下马威。’  于是被抓的莫名其妙的替赵匡匡跑腿的可怜的送牌子的快递员就这么地要关进了大牢。这时,被抓起来的可怜快递员说道,‘我只是个跑腿送东西的快递员,得罪你的是赵匡匡,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背黑锅的,你要找人算账去东京找去啊,抓我有个毛用啊。’  李重进事后点了一根烟,吹出了一口烟,笑着说道,‘呵呵,谁让你是大宋的快递员,你们就是一丘之貉。正因为我现在抓不到赵匡匡,我才要抓快递员来出气。赵匡匡派你来送快递,你来了我这,就得替赵匡匡背这黑锅,受这罪。’  ‘我抗议,强烈抗议!’  快递员不满地说道,见快递员抗议,李重进扔下手中那根烟怒着说道。  ‘抗议无效!在这乱世,我不杀你,只是关你。你就应该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照大地了。还在这讲条件,要讲,等我抓了赵匡匡,你们一块讲去吧。’  于是,当年七月李重进就反了大宋。  这时的东京,赵匡匡面对着手下那些大臣,这万万没想到,李重进居然会来这么一手。大家讨论了一会儿,赵匡匡觉得派石守信、王审琦去征讨李重进是个不错主意,这时又见赵普、赵炅等大臣都没有异议。好,就这么办了,出发!出发后,战争一开始打得是还不错,只剩下李重进的扬州城没有攻克,但是后来这扬州城一直没有攻克,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报告了赵匡匡。  赵匡匡于是又把大家招到宫里,说道,‘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这时赵普说道,‘办法是有的,那就是还是陛下御驾亲征。’赵匡匡继续说,‘为什么又要我亲征。’赵普回,‘因为只有陛下才能代表我们大宋,而石守信只能算是代表了后周的旧臣,后周的旧臣打后周的贵族是打不赢的。’赵匡匡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你赢了。’  于是赵匡匡御驾亲征,果然,赵匡匡亲自督战后,将士们打仗都士气倍增。不久,扬州城破,李重进放火烧自己——卒。  
    在宋朝的政治制度和之前的唐朝相比,总的来说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但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和权限不同而已。  在唐朝,中央愿意给那些地方政府足够的权力来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等这些。  从好的方面讲,这样的话,中央官员管的事少了,休假的时间多了,可以多花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像唐玄宗李隆基到了晚年时,基本上可以不用管理国家,国家就相当于放养的牛羊一样,只需随便看两眼,便可以让地方政府自己运行了。这样唐朝的放权放养就省去中央和皇帝很多事了。而地方的政府因为有了很大的权力空间,也就能够放开手来做事,不用顾忌其他的要素,反正觉得对这里怎么好就可以怎么做,毕竟地方的政府长官就可以说是一方的老大哥了,天高皇帝远,自己说得算,所以为了自己的地盘,自然会尽心尽力地做事了。正因为这样,在边关地区的少数民族入侵时,地方政府长官都能够对入侵者做出有效的回击,以及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在唐朝时,边关地区都很太平,这和中央放权以及地方权力很大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坏的方面来讲,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中央给了地方太大的权力,基本上地方的百姓和士兵都是只听地方最高长官的。这也就给了地方节度使很大的权力了,在唐朝九镇节度使的权力基本上涵盖了全国总兵力的80%,这权力是非常得大。不过地方要是没有这么大的兵权,也就不能有效的保护好唐朝的边境了,这也就相当于为了边境的安全进而牺牲自己的权力吧。而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李隆基基本上都不管国家大事了,一心一意只和杨贵妃一起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安禄山已经是兼任了全国九镇中的三镇节度使了,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以及卢龙节度使。基本上掌管了全国一半的兵力。手握兵权的安禄山看李隆基晚年这么昏庸,就起兵造反了。只是唐朝给了地方太大的权力,中央已经是中空了,所以几仗下来,唐军根本抵抗不了。而安史之乱也成为了唐朝走下坡路的开端了。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更是地方到处都是割据势力,中央的唐朝政府根本没人去听。到了黄巢起义后,已经是给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了。不久,朱温攻下长安,废了唐哀帝,唐朝就这么灭亡了。  所以说唐朝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为什么这么说呢?盛唐在于地方长官不仅会打仗,能文能武而且对唐王朝绝对地忠诚。因此在明君的统治下,唐朝得以强盛。晚唐在于地方长官都是枭雄,虽然有能力,治理得好,但是不听中央的命令。所以在庸主昏君的统治下,唐朝就此灭亡了。  赵匡匡作为宋朝的开国国君,必然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不仅是唐朝的灭亡以及在五代十国时期,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这些都给了赵匡匡很大的启示,所以在宋朝地方权力那是小得很,分得很散。基本就是冗官了。要不就是兵不识将,要不就是将不识兵。或者就是一个官,七八个人坐。结果谁都不管事,一有有什么问题,就是你推我,我推你。就这样,宋朝的国防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这样好处是什么?你也知道,在宋朝三百多年里是没有一个大臣反过朝廷,在宋朝,不管南宋北宋那是没有大臣谋反过的。这些都是中央集权的好处。坏处那就是宋朝农民起义是相当多的。在宋朝前前后后3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有433次农民起义,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所以平均下来一年就有1.4次农民起义,一年1.4次,基本就是没有几个月就有一次农民起义了,这农民起义是很频繁的,这也削弱了宋朝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少数民族那也是强得厉害。像什么辽国啊、西夏啊、金国啊、蒙古国啊,这些都是在宋朝,都是很强大的少数民族,宋朝是一个都压不住,挡不住。但却还是能撑住三百多年,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宋朝每年都给他们送岁币。没错,就是靠每年给他们送大量的货币啊、丝绸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才撑过了这三百多年。  宋朝发生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个故事说起,那就是杯酒释兵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的赵匡匡平定了二李的叛乱之后,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第二个就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二李的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是也难保以后不会出现第二批二李,或者第三批二李。自己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皇帝的,那以后会不会有人也效仿这种方法又夺了宋朝的江山呢?这些都是赵匡匡的疑问。  建隆元年(960年)末的一天,赵匡匡正好遇见了赵普,就这么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见赵匡匡这么问,其实心里也是有底的,像这种跟大宋的未来息息相关的事那是迟早会问的。正好晚点问不如早点问,毕竟自己也算是个宰相了。赵普就说道:‘其实原因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罢了,治理的办法也没有什么奇招怪招可以用,只要削了他们的权力,少发他们一些钱,再把兵给没收了,这样的话,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的话还没有说完,赵匡匡就恍然大悟,知道了应该干嘛了,连声说道‘好了,你不用再说了,我现在已经全明白了’。就这样,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其中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样的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匡,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赵匡匡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而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这两人都是赵匡匡的生死之交,让他们管理禁军,赵匡匡一直都很放心。然而有一天,事情就发生了。  原来是赵普特地找到了赵匡匡,对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这两人,兵权太大了,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匡说道:‘你放心吧,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的。’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啊。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赵匡匡这时忽然又想到了陈桥驿兵变的时候,也是自己被赵普加上了黄袍,然后就身不由己地当上了皇帝。虽然不想逼皇帝退位,但是连黄袍都穿上了,就没有回头路了,那之后的事可就真的由不得自己了。  赵匡匡敲敲自己的额角说:‘哎呀,你这么一说,我竟然无言以对了。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赵匡匡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同志一起来喝酒了(此时是公元961年)。当赵匡匡和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同志喝下一杯酒后,只见赵匡匡开始流下了眼泪,哭了起来。  皇上一哭,那些老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脸疑惑的表情看着陛下,为什么喝了酒怎么哭起来?  这时,赵匡匡就流泪说道:‘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匡匡说:‘这还不明白?大家听我慢慢说来。’  ‘水调歌头——皇帝难  做皇帝好难,人人争着当。不知百年之后,又是什情况。  我想撒手而去,又怕天下大乱,一切都白干。天下都太平,我才能安心。  陈桥驿,披黄袍,当皇帝。平定二李,战乱基本已搞定。  人生变幻无常,世事很难预料。此事若再生,但愿能幸运,躺着挺过来。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赵匡匡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赵匡匡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都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匡看后都欣然同意了,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也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赵匡匡就招了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赵匡匡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历史上就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所谓的“杯酒释兵权”,说白了,其实不过是赵匡匡“以腐败换兵权”罢了。  在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腐败。据史料记载,赵匡匡的武将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些贪财好色之徒。  石守信,史书上说他在多地历任节度使,一生一世挚爱收集钱财,据说一生积财达巨万;  王全斌在攻破蜀国的时候,把百姓家的儿子啊,女儿啊,锦衣玉帛之类的统统都拿走,而且纵兵在蜀中大肆劫掠。  王仁赡在攻破了蜀国当天就看中了李廷珪家的**,把**全部都纳入了自家的后宫里,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并且随意地打开了丰德国库把里面的金银珠宝都统统取走了。  楚昭辅,这个人很吝啬,并且一生只想成为收藏家。赵匡匡前前后后赐给了数以万计的东西给他,他全部都收集了起来。也经常把贵宾客人故友这些人带到家里的藏宝阁中观看,其实就是炫耀自己的收藏。还总是了不起地说:我要是没有汗马功劳,怎么会得到这么多宝物。怎么样,你们看我牛不牛比?’但楚昭辅也是宋代著名收藏家,藏有韩滉《牛图》以及王维山水画。  崔彦进,这人虽然经常立战功,然而也是个贪财无用之人,治理能力为一个字——零,治理政绩也是一个字——零。  张铎更是胆大,经常贪污地方的公款,仗着自己有战功,还明着去拿公款,累计拿走公款十六万贯,还擅自借了国家的钱达到了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  王晖这人更滑稽,自己生活那是吃香喝辣,出手那是阔绰的很,但是妻子在家却是吃着粗粮,啃着窝窝头。真不知道这人到底是不是有虐待妻子的倾向。  反正总得来讲赵匡匡就是把权力换成了腐败,仅此而已。  赵匡匡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就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赵匡匡的做法后来一直被他的后辈们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的事情发生。但是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本章后话: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军事体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地方政治改革  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中央政治改革  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  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上次讲到了赵匡匡杯酒释兵权,在杯酒释兵权成功了以后,赵匡匡就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如何统一天下了。  这个天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统一,毕竟自唐朝末年以来,全国分裂的状态已经持续有五十多年了。那么多国家打打杀杀、乱七八糟地都数十年了,不是你说统一就可以统一的。咋们先来看看赵匡匡所处的位置吧。赵匡匡的位置在全国的中原地带,所谓的中原也就是指的是华北平原那一带。而这时赵匡匡的统治范围大致是这些了,拥有整个省的地区有山东、河南、陕西这三个省了,以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地区以及湖北北部以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总共是有三个整省,另外五个是半省地区。而这些都算是赵匡匡的地盘了。  从这里看的话,也许就会有人说了,‘诶?赵匡匡的地盘不是蛮大的吗?有这么多地盘还怕统一不了全国吗’。话虽这么说没有错,但是其他割据势力的地盘也是不可小觑的啊。下面来介绍下其他的割据势力,在南方主要就是这六个国家:  第一个国家是吴越国,地盘包括现在的整个浙江和半个福建,首都是在现在的杭州,这的现任封王叫钱俶。  第二个国家是南平国,是个小国,地盘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一带。现任封王叫高继冲。  第三个国家是南楚国,南楚包括现在的湖南和贵州,再还有四川的一点点地方。现任封王叫马希崇。  第四个国家是南唐国,南唐的地盘有整个江西、东半个湖北、西半个福建和大半个江苏、安徽等地,在南方算是最大的国家了,也是赵匡匡统一南方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了,所以赵匡匡把南唐留在了最后。南唐的首都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现任的封王就是有名的南唐后主李煜了。  第五个国家是南汉国,南汉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两省地区,现任的封王叫刘鋹。  第六个国家是后蜀国,那为什么叫后蜀国呢?因为五代十国这里历经了两个蜀国,为了区分开来,就一个叫前蜀,一个叫后蜀。后蜀的地盘就是在四川省的四川盆地一带、还有整个重庆和陕西的汉中一带了。  这六个都是在大宋南边的国家了,之后赵匡匡采取了团长赵普的先南后北方针。  而在宋朝的北方就是两个国家,一个北汉,一个辽国。北汉是个小国,也就是山西中部的太原一带。打掉北汉那是不在话下,但之后呢?北汉紧靠着辽国。  辽国在当时可以说是对大宋最大的威胁了,辽国的国土面积是非常地大又非常地辽阔,内外蒙古和东三省都在辽国所统治的势力范围里,是当前大宋朝面积的数倍还要大,并且拥有幽云十六州,也就是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幽州是现在的北京,云州是现在的大同。幽云十六州的地盘大概是包括半个山西、半个河北再加上现在的北京、天津。这些都在幽云十六州里面。而幽云十六州在辽国人手里对大宋有什么威胁吗?答案是有的,不仅有而且是很大的威胁。  第一,幽云十六州地方在当时算很大了,可以给辽国人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补给。幽云十六州在北方算是比较富饶的地区,这在辽国算是条件非常好的地方,毕竟辽国人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得来的收入和生产总值肯定不是那么地高,而光是幽云十六州这一块地区的GDP总值就可以比得上辽国GDP总值的一半了,所以自从辽国得了幽云十六州,就不会在一缺钱花的时候,闲来无事南下打劫大宋,敲来那么一笔贡品了。  第二,幽云十六州包含了长城中段和东段的大部分地区,也可以这么说,大宋丢了幽云十六州就相当于丢了长城的防御能力,长城的作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毕竟之前的秦王朝统治者秦始皇建成了万里长城,其作用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为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都是以骑马为主,建造长城可以有效都阻挡骑马而来的游牧民族大军铁骑南下。虽然作用也许不大,但是争取那么点时间来准备防御工事还是可以的。自从幽云十六州到了辽国的手里后,长城就在辽国的国土之内了,而辽国若南下攻打大宋就无需跨过长城就能够横扫整个华北平原了,这对于宋朝那是有着相当大的威胁。  可以这么说,辽国算是大宋最大的威胁——没有之一。以现在大宋的实力要是先打辽国,那是最够呛的了。所以这个辽国就必须留在最后来打。  总得来说,大宋朝要打击的对象就是那北边的两个和南方的六个。在赵匡匡认为杯酒释兵权已经成功的解决了内部有人拥兵自重的局面后,展开新的历程——统一全国就不再是梦了。  在一个隆冬的大雪天夜晚,风雪大到没有人愿意出来行走,外面没有任何动静,只有那白雪纷纷不停地下着,团长赵普这时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放眼望去,只见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任何行人在路上行走,周围除了一直在下的雪,就感觉不出任何动静。团长赵普看后觉得今天是不会有人出门了,就在家里开了一个火炕,坐在一旁安心地读书。看了一会儿的书,忽然有人来报说,外面有客人来访。团长赵普听后,感到很是惊疑。像这样的大雪天,是什么人会来呢?想了一会儿,只好出门去迎接。当赵普走到了家门口,只见三个人立于风雪中之中。为首一人,除下头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赵匡胤。赵普看后甚是惊讶,对赵匡胤既是佩服又是感动。佩服的是无人愿出门的大雪天,连百姓都出不了门,皇帝赵匡胤居然能够走出皇宫来到了我赵普的家里。感动的是无人愿出门的大雪天,皇帝赵匡胤居然能够不畏艰辛地来到了我赵普的家里。  赵普见是赵匡胤亲自来到了家中,连忙让赵匡胤快快进来,生怕赵匡胤在外面久等了。毕竟他是皇帝,但他没有见风雪之大,摆皇帝的架子,硬闯臣子府。而是一直等人通报,见了赵普后,才进去的。这么看来,赵匡胤还真是一个能够注意细节的人。之后,赵普命人燃炭烧肉置酒和赵匡胤边坐着吃边谈论事情,皇帝赵匡胤呼赵普妻为嫂,君臣之间甚为相得。  这时,赵匡胤先说:“我此次冒着如此大雪前来,就是想和你商量着怎么一统天下的。”  赵普听后,早已猜出赵匡胤会有此一问:“嗯,对于如何统一天下,陛下可有什么看法。”  赵匡胤接着说:“我觉得是时候该派兵攻打北汉了,毕竟前几年朕在讨伐李筠、李重进的时候,北汉都和他们有过联系,且暗中帮助过他们,现在国家的权力已经稳定了,是时候报这一箭之仇,不知道赵普你觉得应该怎样出兵才能灭掉北汉。”  赵普听后,说道:“那陛下觉得灭了北汉就好了吗?”  赵匡胤听后,停顿了一下,一时之间难以答得上来。  赵普接着说道:“北汉在大宋的北面,紧挨着辽国,帮我们大宋挡住了西面北面的外族入侵,如果我们拿下了北汉,那就是我们大宋将要独自面对辽国了,这样的话,大宋的压力明显会增大许多。”  听赵普这么一说,赵匡胤觉得说得蛮有道理的,就问道:“那你有什么好的方针吗?”  赵普听后,说道:“我觉得不着急灭掉北汉,不如先把南方的六国给灭了,等到最后只剩下北汉太原这个弹丸之地的时候,它又怎么能逃得了陛下你的手掌心呢?”  赵匡胤听到赵普说得这么好,心里很是激动。“好,赵普你说的不错,先南后北的方针就这么定了。”  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最终在此次君臣围炉共议国事放眼天下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在赵匡胤实施了先南后北方针后,目标就从北汉转到了荆南湖南两地了。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其中荆南的是南平国,南平国君高继冲是南平开国国君高季兴的曾孙。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高季兴从小就离开了父母,到汴州商人李让李三郎家里当家童,但是他相貌出众,机智过人。当朱温占领了汴州以后,高季兴的主人李三郎给朱温送去一大批财物用来犒赏军队,希望能够得到朱温的庇护。朱温一高兴,收了李三郎为养子,让李三郎改名叫朱友让。高季兴也因而有了机会能见到朱温,朱温看他异常聪明伶俐,长相出众,一时性起,便让朱友让收高季兴做一个养子,也改姓朱了。凭借着事实上的养孙关系,高季兴进入了朱温军队中任职,不久便升为牙将,经常在朱温的身边担任护卫的重任。  不久之后,朱温和割据凤翔的李茂贞起了点争执,原因是唐昭宗在李茂贞的手里,两个人都想要得到唐昭宗的控制权,但无论是朱温还是李茂贞都不愿意交出唐昭宗的控制权,那又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打!于是朱温就发兵围攻凤翔城,但是许多天下来就是拿不下凤翔城。朱温见强攻一直没有进展,就打算撤兵了。这时高季兴却站出来说:“现在天下的豪杰们关注此事已经一年了,不应仓促撤兵,敌军和我们一样疲惫,城破就在旦夕之间。大王担心的只是敌方总是闭门不出,以消耗我们的给养和士气。这不难对付,我有办法可以将敌人引出来。”  一听说高季兴有办法,朱温兴奋地问:“什么办法?”  高季兴不慌不忙地说:“我早已早已物色好了人选。”  “谁?”  “马景。”  “我不认识这个人,带他来见我。”  “好。”  于是高季兴就带着马景去见了朱温,马景一见到朱温就说:“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刚出生的孩子,这次去诱敌,很难活着回来了,希望能照顾我家的老母和孩子以及所有的这些那些的人们。”  朱温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觉得答应也是没有问题,就这么同意了。马景见朱温答应了,就便来到城门下,向着城头高喊:“汴军就要东撤啦!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了。”守城的将官听了,以为汴军久攻不下,真的撤退了,打开城门想出城追歼汴军。马景见状,飞快地冲了过去,埋伏在后边的汴军也杀出来,一举攻进城内,歼灭城内守军九千多人。这一仗大挫李茂贞军的锐气,李茂贞无力再守,杀掉一些宦官,和朱温讲和,并将唐昭宗送了出来。而高季兴立下大功,朱温和众将士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回到长安后,唐昭宗赐给高季兴“迎銮毅勇功臣”的荣誉称号。  不久高季兴又被任命为宋州刺史,做了朱温老家的地方官员,可见朱温对他也非常器重。后来他又随朱温扫平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因功升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又重新复姓了高氏。  在朱温收复荆南后,高季兴又被任命为荆南留守,从此高季兴便以荆南为根据地,开始了他那辉煌的赖子般的生活。  高季兴的荆南地区兵不多,地不广,但在乱世之中却能长期生存,这并不是高季兴的才干所致,而是大国以荆南为缓冲地带,典型的就是楚国。荆南被后唐、吴、楚和蜀夹在当中,比其他地方穷得多,高季兴和他的儿子不是劝农发展经济,而是采取了一个不光彩的做法:抢,而且是政府出兵去抢。南汉和楚向后唐进贡要经过荆南,闽进贡也要经过,因为吴将东边的路挡住了。在这些国的贡物经过时,高季兴和后来他的儿子就派兵夺为己有。等对方抗议或者出兵讨伐问罪时,又毫不知耻地将财物退回,脸皮厚得无法丈量。为了得到财物,高季兴还向蜀和闽称臣,讨得一点赐品,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品性,便一致给他和他的儿子起了一个恰当的外号“高赖子”,有时又叫他“高无赖”。  等朱温死了以后,后梁就开始走向衰落了,高季兴这时就有了独立一方的计划。整顿扩充军队,加固城池,又大量征收赋税,储备军需,还暗中向吴和蜀称臣,请求他们都支持自己。之后高季兴便发兵扩充领土,但他的军队是在当时很菜的那种,所以两次出兵都以失败而告终。地方没有到手,高季兴却损兵折将,他一气之下停止了对后梁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贞没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笼络,封他为渤海王。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下诏给高季兴,抚慰他的同时要他表明对新朝的态度。有的大臣主张高季兴亲自去洛阳拜见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免他猜忌。这时只有梁震坚决反对,就是说高季兴本来是梁朝的旧臣,和李存勖血战了长达二十年,早已成为了死敌,现在李存勖夺了梁位,恐怕他怀恨在心。再说他的将领也难免有加害之心,还是小心为好。还有,大王现在手握重兵,占据要地,一旦入朝,难免不被他扣留。”  高季兴这时却听不进去忠言,觉得不去白不去,去凑个热闹也是好的。于是带了三百骑兵到了洛阳。李存勖看到高季兴来了,马上就热情地招待了他。一开始很多大臣都打算要把高季兴给扣留下来,但李存勖还是犹豫不决,这时郭崇韬却阻止说:“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四方的诸侯虽然相继奉表称贺,也就不过是把子弟和将吏派出来而已,亲自来拜见的就只有高季兴了,可见他才是真正尊崇陛下的fans,但陛下不以重礼相待,反而要扣留,那么更远的人又怎么会来称臣呢?”李存勖听郭崇韬这么一说,想了想后,觉得是有道理那么点道理,‘是啊,现在要是把惟一来朝拜的国君给扣留了的话,那以后谁会来归顺唐呢?’李存勖就没有再打算抓住高季兴了。  在一次茶余饭后,李存勖曾经问高季兴:“我现在已经把梁国灭掉了,想再征服吴和蜀,你说先出兵哪里比较好呢?”  高季兴的主子被灭了,再问他灭谁好,肯定要选一块硬骨头来让他啃啃,毕竟这不是他李存勖一个人的天下。高季兴觉得蜀道险要难攻,嗯,就让他和蜀国去消耗吧,故意说道:“吴国是个穷地方,打下也是什么都得不到,不如先打蜀国吧。蜀地富庶,而且王建就是个酒囊饭袋样的人物,已经是全民公愤了,现在去打那是必胜啊。蜀地国一到手,就可以顺流东下,拿下吴国那是易如反掌了。”高季兴的本意是想把后唐军队引向易守难攻的蜀地去消耗实力,但是万万没想到蜀地被郭崇韬两个月就拿下了,高季兴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吃饭,刀和筷子一下子就从手中掉了,叹道:“我靠,这不是在刷外挂吗?”梁震一看,在一旁安慰他说:“这没关系,我觉得他李存勖得到蜀国以后会更加骄横,李存勖的灭亡指日可待了!”但还是被他说中了,李存勖真的也引起了公愤,最后因为宠信伶人而被杀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曾经折断了三支箭的枭雄就这么地死了,也是可惜啊。  在李存勖放跑了高季兴之后,高季兴从洛阳走出,到了襄州,还没出后唐疆界,他心有余悸地对左右人说:“我此行共有二失,我去朝见是一失,他放我走是一失。现在我方寸很乱,难道朝廷正让人追杀我!”于是扔下辎重,带人连夜冲出城去。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李存勖在他走后确实很后悔,密令襄州的守将刘训寻机将他截留囚禁。但密令送到时高季兴已经逃出了后唐边界。好不容易回到老家,高季兴心惊胆战地对梁震说:“我不听先辈之言,差一点就回不来了。天子很骄横,他凭将士百次血战才得到河南,却夸耀说自己像手抄《春秋》一样容易。他还竖起手指说‘我于指头上得天下’,轻视功臣,将功劳归于他一人。还有,他喜欢狩猎,十多天也不回来,怎么能及时处理大事。看来我可以高枕无忧了。”李存勖虽然后悔,但为了笼络高季兴,又封他为南平王,有了王的称号,高季兴便安安稳稳地做起了自在王。  蜀地被郭崇韬平定后,魏王李继岌将四十万金帛用船送往洛阳,经过荆南时正好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高季兴听到李存勖被杀的消息,便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将财物全部抢了过去,还将十多个使者杀死。这和杀人越货的强盗没什么两样了。  明宗李嗣源继位后,高季兴又要几个州归自己管辖,被明宗拒绝,他不死心,又厚着脸皮要,明宗只好口头上答应了他,但刺史要由朝廷派遣。高季兴则要让自己的子弟去作刺史,明宗没有答应。明宗还向他追查那四十万金帛的下落,高季兴竟恬不知耻地说:“舟船顺流而下,路途数千里,要知翻船的原因,去问问水神就知道了。”李嗣源闻言大怒,下诏罢去高季兴的所有官爵,发兵征讨这个赖子,又让蜀兵和湖南兵联合夹攻。高赖子知道打不过,就缩回去固守不出,然后又急忙向吴越国求援,吴越国派水军支援。由于雨季使粮草接济困难,将士得病的很多,李嗣源命令撤兵,高季兴这才躲过一难。但高季兴最后也只剩下了三个州,他拿这三个州归顺了吴越国,吴越国封他为秦王。但是秦王没有当到一年,高季兴就一命归西了,享年七十一岁,后唐的明宗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还给了他一个谥号:武信。这个谥号满是褒义,真的算是宽容对待了,高赖子地下有知应该悔过自新了。  
    赵匡胤在确立了先南后北的方针后,于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962年,建隆三年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在这之后,十一岁的周保权继位。而衡州刺史张文表乘这个机会就开始兵变了,占领潭州(也就是湖南长沙一带),威逼朗州(也就是湖南武陵常德一带)。周保权为了要讨伐张文表,于是就向宋廷求援。赵匡胤决定以假途灭虢方略,以出师湖南为名,达到假道荆州,灭掉南平国,这样一箭双雕的目的。  当时的南平国君高继冲是高季兴的曾孙,如今的南平国依然是个小国,从曾祖父高季兴到曾孙高继冲,国土面积就一直没有变过,还是一如既往的做个孙子。没办法,不做孙子就真的混不下去了。南平国北面靠着大宋,南面靠着楚国,东面靠着南唐,西边靠着蜀国。南平国打仗从来都不在行,只在行抢劫那些路过的商队。随便哪个国家派出那么一点点的兵过来都能教会高继冲‘什么才叫做社会’。所以到处给别人做孙子,就是南平国的建国方针。用五十年,还是那么地好用,经久不衰。  像大宋、楚国、南唐、蜀国一有什么情况,都要去称臣做孙子。从曾爷爷高季兴到爷爷高从诲,从爷爷高从诲到爸爸高保融,从爸爸高保融到叔叔高保勖,再从叔叔高保勖到现在的高继冲,连续五代君王都是靠着做孙子来维持着南平国免受别国的战争灾难。而这时高继冲在听到了宋廷要借道去打湖南的时候,根本没有多考虑就同意了。毕竟自己给所有的国家都做过孙子,再做一次孙子又何妨。大宋是个大国,而像我们南平国这个芝麻大的小国那是根本就开罪不起,了不起就是做个孙子。反正大宋打得不是荆南而是湖南,谁赢谁输也跟我们南平国没有任何关系,我高继冲还是继续做我的孙子,这就是我们南平国虽然最小却从不受战争之苦的治国方针。  想到这里,高继冲就答应了大宋的要求,允许大宋打湖南的军队可以路过南平国。  我记得之前在南平国有过这样的一个笑话,在南平国有个贵族他一生当中最讨厌吃的就是猪肉了。有一次,他见一个仆人犯了错,他二话不说就命人端了一碗猪肉过来。让那个仆人全部吃下去,仆人吃完后,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这贵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幽州台歌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