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女非国足协杯决赛进球视频分数比和进球最多的是谁?

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d316ac7d3634ce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查看: 1319|回复: 4
历代中国球星,你不知道的有几个?
新中国第一位乒乓教练——梁焯辉&
中国乒乓球队从世界二流队跃为第一,梁焯辉功不可没。他是新中国第一位乒乓教练。
梁焯辉1921年生在广州,上小学时爱上乒乓球,在床板上练出了名堂,成为学校的“小霸王”。17岁时广州沦陷,全家迁居香港,他在洋行当店员,仍然苦学苦练,几年后拿到香港男子单打冠军。
抗战胜利,梁焯辉一家回到广州。他先是当中学教员,后又当药厂会计。生活安定了,他重新拿起球拍,成为广州“五虎将”之一。
从1952年起,他相继任广州市、广东省、中南区队教练。后又到北京任国家队第一任教练,直至1958年。
工作过度劳累,他病倒了,但未痊愈又投入迎接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的准备工作,一次训练时,晕倒在地。
国家体委为他记特等功,表彰他对乒乓球运动所作的贡献。
他的岗位转到了科研工作上,尽管当了全国体总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委科研所球类研究室主任,但他仍然“粘”在银球上。
他曾写过长达20万字的《乒乓球讲义》,与他人合著十万字的《乒乓球训练方法》,20万字的乒乓球的打法与技术,还参加了《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一书的写作。&
乒坛奇才傅其芳&
球场上,傅其芳是一员骁将;当教练,他善于出谋划策,堪称乒坛奇才。
傅其芳是浙江宁波人,小时候迁居上海,念小学时学打乒乓球,到解放前夕,因生活所迫去香港谋生。开始找不到工作,参加东南亚一些比赛,有了名气,才得落脚之地。1952年他还代表香港参加过第十九届世乒赛。1952年在新加坡,他所在的香港队战胜了日本队,夺得亚洲冠军而归时,一位年迈的女教师对他说:“祝贺你们得了冠军,如果是代表新中国就更好了。”1953年春,30岁的傅其芳毅然回到内地。贺龙副总理特批他的月薪为200元。第二十四届世乒赛他担任中国队主力,中国队获世界第三名,他在团体分组赛中获全胜。
傅其芳原是打削球的,到香港后转为进攻型,发球抢攻、滑板、放短球是他技术上的“三绝”。他精心钻研乒乓球技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57年,有些运动员学习外国打法失利,中国乒乓球正处在“十字路口”,他明确提出,坚持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1958年开始担任教练,他用自己的想法,指导容国团夺得中华民族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冠军。接着,他率领中国队用快攻制弧圈,制服了日本队的“秘密武器”——弧圈球,以5∶3赢得决赛胜利,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团体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经过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的比赛,中国队又获“三连冠”殊荣。
傅其芳在“文革”中受迫害,于1968年春天含冤去世,1978年春天,冤案得以平反。他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所做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国体育史册上。&
中国第一个削球大将——姜永宁&
中国最早的出类拔萃的削球手要数姜永宁了。
姜永宁是广东人,生于1927年,父亲是个穷医生,日本侵占广州后,难得温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生活所迫,姜永宁流落香港。1949年,他偶然看了一次乒乓赛,深深爱上了它。没钱租台,他只得为名手当“义务服务员”,拣球、倒茶、送水,待他们休息时求教,每逢球赛,挤在门缝处偷看。就这样,他的技艺日益长进,竟夺得香港男子单打冠军,又战胜了来访的英国选手、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伯格曼,由此名声大振。但是,他的生活并无保障,打球为商人做活广告,需要时为他们赚钱,不需要时一脚踢开,不止一次成为失业者。
1952年,广东省邀请他参加了首届全国乒乓球赛,他以独特的削球技术获男子单打冠军,赛后未回香港,1955年又获男子单打冠军。他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二十和二十三届世乒赛。后一次,他在团体赛中多次独得3分,为中国取得第六名立了功,个人被评为世界第11名。
姜永宁直握球拍,是削球防守型打法,步法好,削球稳健,意志顽强,人称“拚命三郎”。
他1956年与孙梅英结婚,1957年任国家队教练,后任北京队总教练。文革中受迫害,1968年41岁时含冤去世。
巾帼老将孙梅英&
孙梅英在上海长大,1947年开始打乒乓球,上中学时是学校里技术最好的一个,从上高中起,常参加校际赛。16岁时以快速凶狠的进攻打法击败了上海女子冠军,翌年即获全国第二。
1952年举办解放以来首次全国比赛,孙梅英即获女子单打冠军。随后进中央体育学院专门学习乒乓球技术知识。
孙梅英是直板攻击手,正手抽球和侧身抢攻又快又狠,常使对方措手不及。1953年首次参加第二十届世乒赛,她还未引起人们的注目,3年后的第二十三届世乒赛,第二次露面即被舆论界认为是“白马群中的一匹黑马”。然而,遇到英国、日本、罗马尼业选手,却失利了。翌年的第二十四届世乒赛,孙梅英战胜了一批名将,列世界女子第七名,成为列入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选手名单的第一个中国选手,并与队友合作,使中国女队由第十一名升为世界第三名,第二十六届又进一步成为世界团体亚军。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后,孙梅英任教练工作。第二十七届世乒赛即将来临时,近34岁的孙梅英已当了母亲,但她又重新拿起球拍,获得女子单打铜牌。
孙梅英六次参加世乒赛,中国队的成绩扶摇直上。
1968年,孙梅英的丈夫姜永宁不幸去世,抛下她和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只有50多天。第二年,她与年轻时曾爱慕过她的上海同乡葛层云结婚。葛层云对孩子极好,孙梅英深感欣慰。&
王传耀和他的乒乓世家&
尽管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中国举行,但有幸参加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可王传耀一家有四人在此列。他和弟弟王传祺是运动员,他父亲是副裁判长,他爱人是裁判员。
王传耀的父亲王惠章解放前是上海邮电工人,乒乓球打得好,常代表上海队打比赛,比赛时常带着长子王传耀。王传耀10岁爱上乒乓球,背着父亲练到一定水平,后又得到父亲指点,历经许多磨砺成为运动健将。他4次夺得全国男子单打冠军,9次击败世界名将、匈牙利的别尔切克,在中国选手中第一个击败最有名的强手、日本的荻村伊智朗。他还是中国第一个男子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
王传耀最早喜欢踢足球,这个小左边锋颇有威胁力。打上乒乓后,他依然常常奔跑在足球场上。他这样安排时间:早晨踢足球,白天上学,晚上打乒乓球。王惠章对儿子说:“两样都搞,身体吃不消,也不容易搞好,你准备放弃哪一项呢?”儿子回答:“我都喜欢,也不知道该放弃哪项,你定吧!”“还是放弃足球吧!”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从此,王惠章悉心指点,王传耀飞快地进步,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两面攻。
李燕玲是机关工作人员,爱打乒乓球,与王传耀结婚后得到“名师”指点,也练出一手好球,还得过中直机关女子单打冠军。后来,他们教儿子也学打乒乓球。
王传耀的弟弟王传祺两口子都曾是乒乓球运动员,后都从事教练工作。他们的女儿也成了乒乓球运动员。
王传耀当了国家体委干部司副司长后,还常常抽空看乒乓球和足球比赛。他的老父亲退休后还组织老工人打乒乓球。
中国的乒乓世家不少,但像王传耀家这样高水平的世家确实不多。&
(25.09 KB, 下载次数: 1)
02:20 上传
培养世界冠军最多的教练——梁友能&
梁友能1936年出生在上海。他无师自通,上中学时练出一手颇有威力的直拍削球,1954年上海学生比赛列徐寅生之后获亚军。他以5门4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任班长。他太爱乒乓球了,二年级时竟舍弃了大有前途的学业,告别了热恋的女友,进入国内继京、粤之后成立的第三支省级队——山西队。1958年,他获高手云集的全国六所体院比赛的冠军,翌年又胜世界名将斯蒂贝克,随后即调入国家队。1959年底,当他准备在世界大赛上显身手时,服从国家体委的决定,当了教练。
23岁的梁友能帮助傅其芳管理男一队训练。在削球日趋衰落之时,梁友能力排众议,认为中国直拍削球大有可为。张燮林虚心向他求教,得到悉心指点,水平出现飞跃,第二十六届打败了夺魁呼声很高的星野和三木。之后,梁友能全力抓张燮林的训练,为参加第二十七届准备“秘密武器”。两年后张燮林用出奇的削球打得日本选手一败涂地,“魔术师”的美名蜚声世界。不久,梁友能改任女队教练,首创了多球训练法。一年多之后,削球手林慧卿、郑敏之、仇宝琴相继崛起,中国女队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首获考比伦杯。
任教近30年,梁友能先后迎接了12届世乒赛,中国选手夺得许多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常盛不衰,其中梁友能功劳卓著。他培养的运动员,名字可列一长串,包括胡玉兰、陈新华在内的世界冠军就不下10人。
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一书中的《战术篇》是梁友能写的,被国外广泛翻印,此外另著多篇论文。百忙中,他还搞摄影,并热心于乒乓球器材的研究。梁友能是中国队里的无名英雄,一些过去的学生职位超过了自己,他仍然毫不计较地默默奉献着。&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
容国团,人称乒乓球多面手。
1959年4月,22岁的容国团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连过六关,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1937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工人家庭,祖籍广东中山县。贫穷伴随他度过少年时代, 15岁开始当小工,工余踢足球、打乒乓球。爱思索、勤钻研,使他在短短一两年间球艺锐进。他1955年随香港工人参观团回内地参观,翌年作为香港乒乓球队成员到广州与中国队比赛, 1957年 11月回到广州,进入广州体院学习。
1958年,容国团成为广东队队员,参加全国锦标赛,胜姜永宁、王传耀等名将,获男子单打冠军;年底即进入国家队,几个月后成为世界冠军。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日争冠,容国团先失2分,在我队以4∶3领先时,容国团第三次出场。他告诫自己:“人生能有几次搏?现在是搏的时候了。”他擦掉激战失利后的汗水与眼泪,精神振奋地踏进赛场,终于夺得第八盘比赛的胜利。中国队以5∶3击败了三次蝉联世界男子团体冠军的日本队,首次夺得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团桂冠。中国乒乓球从此走上常盛不衰之路。容国团喊出的拚搏的口号在体育界、在全国,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号角。
1964年,容国团担任女队教练,带领队员们在第二十八届世乒赛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首次荣获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容国团创造了转与不转结合的正手发球、拉侧上旋球和变化多端的搓攻战术,在我国直板快攻中增加了“多变”一项重要内容,为中国乒乓球形成“快、准、狠、变”的风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在是非颠倒的...年代里殒落了,容国团于1968年6月含冤离开人间,中国乒乓球界、中国体育界失去了一位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容国团的一生虽然短促,但他像一枝报春花,迎来中国乒乓球乃至中国体育的繁荣,他的名字将永远在中国体育史册上闪光。
日是容国团诞辰50周年,广东珠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他建造塑像。 11月20日举行了揭幕典礼。如今,容国团的塑像屹立在南国珠海,英姿永存。&
善用辩证法的徐寅生&
最早使徐寅生名闻遐迩的原因,恐怕是他十二大板战胜星野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那是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对日本,中国以1∶2落后,徐寅生对星野已打到决胜的第三局。他以20∶18领先时,连续扣杀星野放过来的旋转高球,巧施计谋,在扣出第十二大板时,逼得星野回球出界,为中国队首夺斯韦思林杯立了大功。
其实,徐寅生在上海很早就小有名气了。他生在上海一个贫民家中,原籍苏州。兄弟姐妹8人,他最小。四哥带他看了一次乒乓球比赛,他从此迷上了,有机会就练,有空就琢磨,上学时,许多心思都花在球上了。1955年在上海光大中学念书时进了上海学生队,翌年进了上海市队,1959年成为国手,参加了世乒赛。
徐寅生是右手握拍的直板快攻打法,技术全面,战术灵活,球路多变,是中国的“智多星”,60年代五虎将之一。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届世乒赛,他是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还获得第二十六届男子单打第三名、第二十八届男子双打冠军(与庄则栋合作)。
为了帮助女队在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上打翻身仗,徐寅生运用辩证法讲了自己打球的体会。这篇名为《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话于日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毛泽东主席称赞“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此后,女队果然首次夺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在傅其芳之后,徐寅生1970年担任国家队第二任总教练。他善用辩证法指导训练、比赛,做思想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战果。
1975年,徐寅生当选为国际乒联负责亚洲工作的副主席和议事通则委员会委员。他后来当了国家体委副主任,兼任中国乒协主席,有时还拿起拍来活动一下身体或到训练馆指导新手。
徐寅生还是乒乓界的“秀才”,撰写了许多文章在报上发表,他的长篇回忆录在《乒乓世界》杂志上连续刊载,还与他人合写了高水平的权威著作《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
徐寅生的妻子陈丽汶是上海人,12岁考入北京舞蹈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当演员。他们于1967年认识,1968年结婚时徐寅生正当而立之年。&
三获圣·勃莱德杯的庄则栋&
庄则栋11岁开始练乒乓球,14岁加入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小组,16岁夺得北京市少年冠军,17岁成为全国混合双打冠军。
自从爱上乒乓球、庄则栋像着了魔似的苦练,技艺锐进。他的直拍两面攻打法,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打法重要的一种。由于他打球时有一股似猛虎下山的劲头儿,得了个“小老虎”的绰号。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庄则栋是中国男团主力之一,与日本队决赛先拿下星野,开了一个好头,单打赛又战胜了气势逼人的木村。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后,他说:“我最高兴的是中国队得了团体冠军,因为这是国家、集体的光荣。至于男子单打冠军,决战时全是队友,由谁获得已不是最重要的了。”第二十七、二十八届世乒赛,中国队和庄则栋又两次蝉联冠军。他还得了第二十八届男子双打冠军。他成为我国唯一的三获圣·勃莱德杯的世界冠军。
庄则栋后来又参加过两届世乒赛,成绩不理想。日,他接受了国际乒联授予他的复制的圣·勃莱德杯。
文革时期的1974年,庄则栋当了国家体委副主任,后来又当上了主任和中共中央委员。1980年他被调到山西,先是在临汾地区少体校乒乓班,帮助挑选、指导小运动员,后又协助山西省女队做教练工作。在山西期间,他和在少年宫时的队友合著了一本约40万字的著作,名为《闯与创》。
庄则栋与中央乐团的钢琴演奏家鲍惠荞于1959年相识,1967年结婚。他们的儿子庄彪、女儿庄岚,受母亲薰陶,都喜爱音乐,常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庄、鲍二人已于1985年2月离异。
1987年底,庄则栋与日本的佐佐木敦子结为良缘,他们是16年前在日本认识的。&
美男子加轰炸机——李富荣&
李富荣有不少雅号,如“好斗的小公鸡”、“不是冠军的世界冠军”、“拚命三郎”等,但最形象的一个是“美男子加轰炸机”。
上小学三年级,李富荣就在上海三育小学称王了;上共和中学时是校队主力,13岁考上体校。1958年,他刚16岁,就在全国比赛中胜了冠军王传耀。翌年,容国团刚捧回世界冠军杯,就输给了李富荣。
李富荣的性格是好胜。不知有多少次,他处于劣势时,瞪大眼睛,如猛虎出山一般,非要赢回来不可,实际上也真的有许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日决战时,对木村一盘,第一局木村以20∶16领先,李富荣此时异常沉着,利用发球的机会发动凌厉攻势,猛扣结合轻吊,终于连得6分,反败为胜。
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届世乒赛,李富荣都是团体赛成员,还得了三次男子单打亚军。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后,他先是当运动员兼教练,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之前接替徐寅生当了总教练,带队参加了5次世乒赛。
第三十五届世乒赛,中国女队把沾“女”字边的冠军都夺到手了,而三个纯男子项目的冠军,男队一个也没拿到。外国记者问这位总教练有何感想。他答道:“匈牙利夺回世界冠军用了27年,我相信,中国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绝不需要27年。”回国后,他立下“军令状”:“三十六届一定要打翻身仗!翻不了身,我就下台!”两年时间都是在“拚命”中度过的。第三十六届,中国捧回所有七个冠军杯,创造了乒坛史上的奇迹。第三十七届,中国队再夺六项冠军。之后,李富荣这位训练局局长不再兼任乒乓球队总教练,由许绍发接替。
1967年,李富荣与舞蹈演员张予懿结为终生伴侣,他的岳父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云溪。&
魔术大师张燮林&
“他的削球像一团火,呼地一下烧起来,一点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他的削球落点很低,手里的变化莫名其妙,我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的削球好到连攻打削球的好手都还击不了的程度。”
这是张燮林的对手,日本三位主力三木、木村和大名鼎鼎的荻村对他的评价。海外某报曾模仿《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口气道出日本队的慨叹:“既生木儿,何生林!”正巧,前两人名字中都有木字,后者名字中也含木字。在国际乒坛人士眼中,张燮林是魔术师、神秘人物、秘密武器。
张燮林从小爱打乒乓,在学校打过校队,在上海轮机厂当工人时,业余时间苦练球艺。他本是打攻球的,但有一次看到了削球手姜永宁的表演后,改练削球,“魔力”由此开始积累起来。
他18岁才打到上海市亚军,但两年后就参加了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与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一起进入男子单打前四名。第二十七、二十八届世乒赛,他的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外国选手所向披靡,为连夺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冠军,立下了卓著功勋。还与王志良合作,获第二十七届世乒赛男子双打冠军。
当了女队教练和中国队副总教练,张燮林的“魔法”更加神秘莫测。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中国女队从韩国队手中夺回了刚失去的团体冠军,怪球手葛新爱立了大功,她还捧回了女子单打冠军杯。葛新爱连同第三十六届女单冠军童玲,以及蝉联全运会女单冠军、中国女队主力焦志敏都是魔术师的高徒。中国女队获得七连冠,培养出曹燕华等一批世界乒坛尖子队员,其中凝结着张燮林难以计数的心血和汗水。
魔术大师张燮林那似乎带有魔法的直拍削球在世界乒坛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然而现在这种打法却后继无人。有趣的是,他的女儿也是一位打乒乓球有潜力的小将,但未承父业而是打攻势球。也许这是魔术师最大的遗憾。&
(4.96 KB, 下载次数: 0)
02:22 上传
自学成才的周兰荪&
与我国诸多名将不同,周兰荪没进过业余体校,没受过正规训练。他完全凭着对乒乓球的挚爱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自己苦练出来的。
七岁学打球,到初中毕业也没打出名堂,他告别了西子湖畔的家乡,应招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太原化工厂,随身带的只有行李和正胶海绵拍。每逢星期天,他都自费乘长途汽车去市里打球。吃、住两项几乎耗光了当时的31元工资。平时,则执拍练习基本动作,或者是琢磨如何克“敌”制胜。不久,他一跃而成为太原市冠军。回首开练之时,已过去十年。
翌年,他进了山西队,又过了两年,进国家青年队;后来参加了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看来一路顺风。然而,由于一些比赛成绩不理想,使人们对他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年纪大了,技术到顶了。”他自己却丝毫没有失望。中国的风格是“快准狠变”,他根据自己身高力大的特点,从中选择了第一和第三两字,练出了重如千钧的正手攻球和反手重炮式的推挡。靠这独树一帜的打法,先是在国内冲上前列,后又取得国际比赛的好成绩。第二十八届世乒赛,26岁的周兰荪以“实力派”的代表跻身“五虎将”之列,对外国选手保持不败,其中包括单打中淘汰了日本最强的木村,为中国男队蝉联三项冠军立下赫赫战功。当时,同伴们称他“老来红”。
乒乓球运动结束了冰冻状态后,恢复了训练与比赛,周兰荪是1973年全国比赛男子单打第三名。这对34岁的老将来说,是多么不易。
1978年当了教练之后,周兰荪把自己多年练就的技艺和用痛苦与欢乐浸透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张德英、曹燕华、齐宝香等后来者。
第三十八届世乒赛上,曹燕华夺得了女子单打和混合双打两枚金牌。她把其中一枚挂在了教练周兰荪胸前。曹燕华退役后,周兰荪去澳大利亚队执掌教鞭。&
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丘钟惠&
小时候,丘钟惠常和男孩一起摸鱼、爬树,一会儿也闲不住。受哥哥影响,10岁时,爱上乒乓球,课余时间都用来打球了。从出生地腾冲县来到昆明女一中上学时爱田径和排球,但身材不高大,又转打乒乓。
1952年,丘钟惠代表云南省参加了首次全国比赛。 1955年,她获得全国女子单打冠军,之后多次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和世界比赛。
丘钟惠右手直握拍,作风大胆泼辣,以快速抽杀、果断抢攻而驰名,人称“猛张飞”。她参加了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届世乒赛,前两次出征,成绩不算突出,二十五届与孙梅英赢得团体第三,个人也获铜牌;二十六届女子单打决赛与匈牙利的高基安展开激烈搏斗,前三局胜一负两,第四局力挽狂澜,追成二平,关键的第五局以21∶19险胜。丘钟惠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这时,丘钟惠已27岁。
两年后,丘钟惠参加了第二十七届世乒赛,获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第三名。此后,她当了10年教练,1973年转到国家体委科研所。
丘钟惠与水电部的工程师韩模宁1970年结婚。1984年B—82型发球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填补了我国体育器械上的一个空白,丘钟惠夫妇是主要受奖人。
丘钟惠与另外九人合著《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一书,她与庄家富负责撰写技术与战术的训练部分,她还主笔写了乒乓球的发展史。&
有胆有识的总教练许绍发&
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后,比赛规则修改,对中国队员很不利,郭跃华又退出赛场。值此“危难之际”,许绍发从李富荣肩上接过率男队卫冕的重担。
为对付瑞典队,他决定启用削球手陈新华。当时,世界上的削球手寥寥无几,且战绩不佳,这决定大胆而带有冒险性。决战时,中国队派陈新华、江嘉良、陈龙灿先后出场,正好抓住了瑞典队的弱点。林德、阿佩伊伦、瓦尔德内尔接连败阵,气势骤然衰落,以0∶5告负。江嘉良和陈龙灿还分获男子单打冠、亚军。两年后在印度新德里,第三十九届男子团体决赛又重演三十八届瑞典哥德堡一幕,不同的是滕毅代替了陈新华。
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成功,使许绍发声誉大振,许多乒坛人士都赞扬他的气魄和胆识。
1958年,许绍发在他的家乡吉林省浑江市临江镇买了一个盾牌乒乓球在桌子上开练,两年后被选入吉林队,刚去了一趟北京,赛了几场后他就宣布:“我要去国家队!”人们哈哈大笑,说这小子太狂了。五年后,他真的成了国家队队员,接着在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上成为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主力。
许绍发从1978年开始担任李富荣的助手,啃过三十五届世乒赛受挫的苦果,尝过三十六、三十七届世乒赛胜利的甘甜。他带的队员谢赛克、江嘉良都为中国队夺魁立过多次卓著功劳。1983年在巴巴多斯第四届世界杯赛上,赫赫有名的蔡振华和江嘉良被排斥在前八名之外,人们称之为“规则的胜利”。有记者问许绍发心情如何,他微笑着回答:“我们欢迎外国运动员超过我们。”这非凡的气度使提问者肃然起敬。
许绍发曾去国外探亲,人们劝他定居,他说服了亲友,和妻子黄美贤一起回国。他快到40岁时才有了一个女儿,视若明珠,但是,在集训的日子里,他每周六晚上回家一次,尽管离家只有几步路。为了中国队卫冕,他几乎忘记了做丈夫、父亲的责任。
尽管中国队在实力并未占多大优势的情况下,两届世乒赛都获六项冠军,但这位总教练并未感到轻松,因为危机仍未度过,他意识到担子更重了。&
孤军奋战誓夺冠军的郗恩庭&
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中国男女队在团体赛中双双失利,男子单、双打情况也不妙。双打进入前四名时已无中国选手。男子单打中国只有郗恩庭一人过四关进入前八名。
说来有趣,这一形势郗恩庭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他叮嘱教练和同伴,只告诉他下一场对谁,怎么打。然后,他苦思对策。又过两关,打入决赛时碰到瑞典名将、号称“锤子”的约翰森,后者夺标呼声高。大郗先赢一局,对方却回敬两局。双方打平后,第五局大郗死压对方反手扳平,10∶6领先换场地,对方立即追成 10平。 14∶11领先,对方又追到 15平。这时,只见他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19∶15,约翰森破釜沉舟,连得3分。就在此时出现了罕见的巧事:两年前大郗与瑞典的本格森争决赛权,被对方擦边获胜,丢掉了到手的世界冠军;此时他也连着两个擦边,结束了惊心动魄的比赛,世界冠军到了手。
以往的男子单打冠军,多是中国选手自己打半决赛和决赛,而郗恩庭却是孤军奋战,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最高领奖台。他成为中国第三个男单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个直拍弧圈球世界冠军。
郗恩庭是河北三河县人,在城关小学上六年级时开始打球,后到保定市二中学习,成为校队队员。1960年获保定市少年冠军,河北队教练李平之调他到了天津。他和李景光一起从河北队来到了国家队。三十一届世乒赛后,徐寅生看他更适合拉弧圈球,与他商量改正胶为反胶。改拍后,郗恩庭吃了不少苦,但终于夺得桂冠。
1975年,郗恩庭参加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后,当了国家青年队教练,培养过蔡振华、谢赛克等一批小将。后来到墨西哥、法国、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执教,这几个队的成绩都因此而取得巨大的进步。回国后到中国男队执教,曾带出以球路“毒”著称的陈龙灿,1987年转到女队工作。
郗恩庭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乒乓之家。他的女儿从小爱打乒乓,女儿以夫妻俩的姓命名,叫郗林。郗林的母亲林美群当年也是中国乒乓球队女队的主力。&
大胆敢拼的林慧卿&
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国队派梁丽珍、李赫男两名攻球手出战,一路过关夺隘,最后以3∶0胜第二十七届亚军罗马尼亚队,进入决赛;之后,让削球手林慧卿、郑敏之与日本队决赛,使世界乒坛为之惊愕。
林、郑两人以3∶0战胜了深津尚子和关正子,中国女队夺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乒乓球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她俩还夺得女子双打冠军。中国女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中国队停止参赛后重登世界乒坛时,林慧卿在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上,一人获三项冠军:女子单打、女子双打(与郑敏之合作)、混合双打(与张燮林合作)。
林慧卿在印尼长大,从上小学时就爱打乒乓球,1959年回国在上海定居。她考上了上海体院,接受正规训练,翌年进上海市队。她右手横握拍,防守积极,找机会反攻。她的稳健削球早就得到名教练们的赏识。
1961年进入国家队后,她决心做到“对方有扣30大板的实力,我要练出稳削31板的本领”。参加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她负于经验丰富的高基安,第二十七届世乒赛3∶0胜技艺高超的关正子,爆了冷门。经过平时的训练和实战的考验,她终于成为大胆敢拚的优秀选手。
1979年,林慧卿随丈夫移居香港,改行从商,一些国家请她当教练,她拒绝了,但常应当地体育馆之邀去作指导。&
“小燕子”郑敏之&
郑敏之出生在上海,但却是广东中山县人,与容国团、江嘉良是老乡。她的父亲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常常带她看球赛,教她基本动作。经上海少年乒乓球业余体校的培训,她12岁就参加了全国少年赛,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1961年,她16岁时成为上海队主力,打败了世界冠军丘钟惠。
郑敏之横握球拍,削球打法,防守稳健,善于软磨硬泡,有机会突然起板,成功率高。她的动作轻盈,人称“小燕子”。
中国女队在第二十七届世乒赛上与金牌无缘,上届女子单打冠军丘钟惠名落孙山。二十八届要打翻身仗,郑敏之是担重任者之一。决赛前,梁丽珍、李赫男冲锋陷阵,决赛时由林慧卿、郑敏之打日本队,教练排阵大出对方意料。郑敏之首战凶狠的关正子,先以21∶11胜第一局,接着被关正子扳平,关键时她常看手上贴着的橡皮膏上几个醒目的字:“勇敢、镇定、冷静,坚持就是胜利”,提醒自己克服急躁情绪,终于拿下了第三局,而且只让对方拿了11分。林慧卿打掉深津尚子后,与郑敏之顺利取得了双打的胜利。中国女队打了翻身仗,首次夺得女子团体考比伦杯。郑敏之和林慧卿还夺得女子双打冠军。第二十九、三十两届世乒赛,中国队没参赛,第三十一届她俩又获女子双打冠军。由此可见这对选手的实力之强。郑敏之在第三十一、三十二届世乒赛中还作为团体赛主力参战,为中国队争得亚军。
1974年,郑敏之退役执教,当过中国队副领队兼教练,曾当过女队主力戴丽丽的教练,后调到体委机关工作。&
把压力变动力的梁戈亮
梁戈亮1971年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初露锋芒。三十二届,人们对他寄厚望,不料他在男子团体半决赛中连丢3分,使中国队以4∶5负于瑞典队,失去了夺冠机会。
批评接踵而至,梁戈亮也很懊丧。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把压力变动力,刻苦磨励自己。
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上,他抖擞精神,对日本队独拿3分,半决赛又碰瑞典队,他压倒世界冠军本格森,为中国队夺回冠军立了功。三十四届,中日争冠,他又挫败日方台柱河野满,使中国队顺利地以5∶0夺魁。
梁戈亮共参加五次世乒赛,获五次冠军,其中三次团体冠军,一次混合双打和一次男子双打冠军。
1951年,梁戈亮生在广西玉林县玉林镇。他9岁学打球,立即迷上了。体校教练看中后悉心指导,使他13岁就进了自治区队,14岁就进了国家队。对乒乓球,他有一股痴劲。练发球抢攻,他发上千次球,攻上千板还不肯罢休,加上聪明好学,使他练就独树一帜的换拍打法。他右手握横拍,拍两面性能不同,打法是削攻结合、转与不转结合、猛扣与多变结合。
参加第三十五届世乒赛后,梁戈亮当了国家队教练,还先后到朝鲜、联邦德国执教。1984年,他还拍了一部以乒乓球运动员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五虎将和女教练》。广西的两位作者曾为他立传,写了题为《金戈铁马》的传记文学。&
[ 本帖最后由 渊明逍遥客 于
02:25 编辑 ]
(4.96 KB, 下载次数: 1)
02:25 上传
不畏厄运的李振恃&
李振恃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有着极不寻常的遭遇。
7岁时,他的母亲被错划为右派;9岁时,他的父亲因海外关系被审查,后患偏瘫,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平反后不久即去世。1969年,他的哥哥不幸身亡……
李振恃上小学时就开始爱上乒乓球了,而且志向高远,要当“徐寅生”、“李富荣”。家人的不幸、家境的贫苦非但没影响他练球,反而使他的劲头更足。他把痛苦埋在心里,决心在乒乓球上显身手。
15岁成为上海市少年冠军,却不能参加全国比赛,他没有灰心。1966年进入空军队,他练得最苦,半个月磨破一双球鞋,球队解散后他回上海当了邮电工人,依然球拍在握,邮电局队与上海队比赛,他常常一人独得2、3分。1971年,世界劲旅日本队访问上海,上海队借用李振恃参赛,他战胜了大名鼎鼎的河野满,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不得出头的日子里,他坚信:国家会用得着我的!
在与厄运的抗争中,他有时也曾动摇过,也曾怨恨自己家庭出身不好,但最后,他总是战胜了动摇,这使他更加坚强。
1973年8月,他又穿上了军装。来到解放军队,只训练了三个月,就在全国锦标赛上战胜多名国手,捧得桂冠。此后进入世界乒坛,他被誉为“世界乒坛的一颗慧星”。他的主要功绩是第三十四、三十六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队主力队员和这两届男子双打冠军之一;第一届世界杯赛亚军(冠军郭跃华)。
第三十六届世乒赛后,李振恃当了解放军乒乓球队的教练,1983年当了这个队的队长。1984年被任命为解放军体育运动大队副大队氏,翌年又当了大队长。
作为运动员,李振恃是一员技艺高强的骁将。他的打法是中国传统的直拍左推右攻,由于他的攻球速度快、落点变化好,经验丰富,斗志顽强,许多世界名将,如本格森、约尼尔等都纷纷败在他手下。有人说,没有过去的磨难,李振恃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水平。
李振恃的“小家”是幸福的,他1979年国庆节与来自河南的国手张立结为终生伴侣。当他赴南斯拉夫参加三十六届世乒赛时,女儿出世。张立为纪念丈夫最后一次征战夺魁,为孩子取名为李南。&
大器晚成的胡玉兰&
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消息传开后,上小学的胡玉兰听到了,硬要妈妈给她买乒乓球拍。她说:“我也要当世界冠军!”家里没钱买,她用硬纸夹子打。上了锦州三中,她幸运地遇到了教体育的孙晓田老师,说她是材料,教她天天练。于是她打到了辽宁队,打进了国家队。
胡玉兰1965年投在教练梁友能麾下,可技术未见大突破。1971年夏天,梁友能决定让胡玉兰弃守为攻。技术已定型,要改谈何容易!胡玉兰决心为中国横拍全攻打法闯出一条新路。为迎接第三十一届世乒赛,让主力队员适应欧洲名手的攻击型打法,她每天起早贪黑地苦练,摸索、模仿外国选手的打法,甘当陪练。没想到,她的球艺在陪练中得到了迅速提高,发球、搓球都有独到之处。继续挥汗苦练,胡玉兰获得全国冠军,接着成为女队主力。
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中国女团功亏一篑,决赛负于韩国队。胡玉兰不泄气,施展连续扣杀的功夫,在单打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位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这时,她已28岁。
参加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后,胡玉兰当了国家队教练。她的学生不少,耿丽娟是最得意的一个。
自25岁后,许多热心人关心她的婚事。为了事业,她谢绝了。直到1981年,经过老大姐丘钟惠的帮助,36岁的胡玉兰才与比她年长两岁的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程师沈维明结婚。&
偷练出来的世界冠军张立&
来自河南新乡的张立,创造了一项颇不寻常的“全国纪录”。学打球、进体校、入省队、到国家青年队,从11岁到14岁就逐年走完了这成长之路。
正当她咬牙苦练,在队里由“垫底儿”跨到“中间”,准备向前列冲刺时,训练、比赛被“横扫”掉了。张立和队友把拍子藏在怀里,抱着纸、捧着墨,装成去写大字报的样子,到工人体育场看台下的小屋练球。几年“地下训练”,她的球技悄悄地上升。待到比赛恢复,她已成为挑大梁的角色了。
第三十一届世乒赛时, 31岁的林慧卿和 26岁的郑敏之打主力。有的朋友说:“中国队青黄不接了。”张立暗下决心:“一定要接好班。”
此后,张立连续参加了四届世乒赛,三次为中国夺得女子团体冠军立了功,还获得一次女子双打冠军。
1974年的三十三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她与朴英顺相遇。决战时,多次双方打成平局,最后张立以1∶3失利。过度兴奋的朴英顺流着眼泪奔跑过来与张立握手,张立也微笑着表示祝贺。28岁的张立想在三十五届世乒赛上夺得桂冠,然而已力不从心,没打进决赛,永远失去了荣获女子单打桂冠的机会。尽管她没有夺得单打冠军,但队里的同志都对她怀有深深的敬意。
第三十五届世乒赛之后,张立挂拍了。他与原来的队友李振恃结成终生伴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造,她又回到了培育她成长的中国乒乓球队,为中国乒乓球继续保持优势努力奋进。&
乒坛奇花葛新爱&
葛新爱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直拍选手。她原打削球,又练了推挡和攻球,三者结合,形成了新的打法。尤其奇特的是反手攻球,她不是用球拍正面,而是用反面,常令对手猝不及防。
1975年,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决赛,葛新爱连胜韩国队郑贤淑和李艾莉萨,为中国夺冠立了大功。三十四届,韩国队集中精力研究葛新爱,中国队为出奇兵“割爱”了她,上了张立、张德英。葛新爱虽未上场,也为夺冠出了力。后来的事实证明,她上场也能再胜韩国选手,因为她在单打赛中以3∶0轻取郑贤淑。这两届,她保持了对国外选手一场未负的纪录。
第三十五届世乒赛前,疾病、伤痛一起在她身上施威,她毅然离开疗养院,作大赛前的准备。在平壤,她与队友一起再次蝉联女子团体冠军。她与梁戈亮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个人获女子单打冠军。乒坛奇花,大放异彩。
葛新爱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理想的乒乓球选手的材料。“文革”前,她已开始练球。风暴来临时,她约了小伙伴偷偷到训练馆去练习,造反派要拆球台,她们就躺在台子上哭闹,不让拆。由于打法独特,省队吸收了她,但人们多瞧不起这个怪球手。她流过泪,但练得更狠、更苦,决心在师承张燮林的打法上再独辟蹊径。20岁时,她参加全国比赛,出人意料地得了季军,被选到国家队。
葛新爱在第三十五届世乒赛之后,当了河南队的教练。河南队后来也有了很大进步。她已与一位电台记者成婚,当了母亲,但她的心血更多地倾注在运动员身上了。
& 从“兵团”冲杀出来的世界冠军张德英&
13岁时,张德英代表上海参加了1966年全国少年赛,上海女队夺冠。刚回上海,政治风暴来临,她茫然虚度三年后,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她当过装卸工、锅炉工、炊事员、售货员、摄影师。1971年黑河地区乒乓球赛,她轻易夺冠。发奖时有人提议男、女冠军打场比赛,她直落两局获胜,全场为之哄动。张德英的名字传到哈尔滨,1972年她进了省队,一周之后成为全国冠军。1974年全国比赛,黑龙江队一跃成为全国冠军。她个人获女子单打第三和混双冠军,是前8名中唯一的一名省队队员。1975年进国家队后,参加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届世乒赛,为中国女队蝉联三次团体冠军出了大力。最后一届,她的思想、技术均已达到世界冠军的高度,但是在冲向顶峰时遇到了更年轻的童玲。她输给了童玲,也永远失去了夺得单打世界冠军的机会。到三十六届世乒赛为止,28岁的张德英共获5个世界冠军,其中3个团体、2个女子双打(分别与张立、曹燕华合作)。
1983年底,张德英与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著名京剧演员杨春霞的弟弟杨春霖结婚,他们的女儿叫佳菲。张德英先是回上海执教,1986年4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并在南加州圣谷乒协训练营任教,训练美籍华裔学生。&
(4.96 KB, 下载次数: 0)
02:26 上传
善于思索的郭跃华&
从卸下门板练乒乓的顽童,到蝉联两届男单世界冠军,郭跃华的成功给人以什么启示呢?
启蒙教练说他“不算笨,也不是聪明出众”。他自己说:“我没有天才,我能达到的,与我条件相同的人都能达到。”
为什么只有他成为中国夺得世界冠军最多(共八次)的乒乓球选手?郭跃华的回答是:除了刻苦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善于思索。
郭跃华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人。八岁进了业余体校,他的目标是把所有小伙伴都打败;到省队,国家青年队、国家队,也是想如何把所有队友都打败。这,必须勤于思索。如拉弧圈,时间的差别,力量的大小,落点的变化,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他总是反复琢磨。久而久之,技术臻于完善,战术意识日渐增强。
郭跃华谈爱好时说:“看书、下棋,使思考更严密。”睡觉前,他常捧着巴尔扎克的作品,读一两个小时;得空还与聂卫平杀上一局。他体会到:下棋,一着的正误往往决定全局的成败;打球也一样,一分的得失常影响全局的胜负。因此,比赛中一遇机会球,决不放过;机会球在对方,就拚力抢救,“死马当成活马医”。易被人忽视的小技术,他非常重视。人们都夸他的球严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确实高出许多人一筹。
勤于思索加上不惜汗水的苦练,筑成了通向世界冠军的阶梯。他获得了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届世乒赛男团冠军,三十六、三十七届男单冠军,第一、三届世界杯赛冠军和三十七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198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期间,中国乒协和福建省乒协在上海专为他举办了告别赛,郭跃华从徐寅生手中接过了闪光的纪念杯。
当年的11月25日,郭跃华与24岁的福建体操队教练沈雁喜结良缘。翌年3月,他应日本国乒协和尼塔古公司之邀,去日本传球艺。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任命28岁的郭跃华为福建省体委副主任。&
巧“张飞”蔡振华&
蔡振华左手执横拍,拍两面的胶皮性能不同。他采用的是欧洲式打法,但又有自己的新发展,常以旋转和节奏变化争取主动,拉出的弧圈球比欧洲选手速度快,加上手中的拍子不停地翻转,变化莫测,使对手难以招架。由于他打球气势逼人,威风凛凛,人称猛张飞。不过,这个“张飞”又猛又巧。
在江苏无锡花园弄小学上二年级时,9岁的蔡振华开始学打球,三年级时学校里已无对手。1973年由体校进省队,两年后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初露锋芒。之后由防守打法改为进攻打法,换了新拍。1979年,一大批外国名手败在他手下。第三十六届世乒赛时,19岁的蔡振华担任主力,为中国男队夺魁做出贡献。三十七届世乒赛的中瑞决赛,蔡振华在双方一平时出战林德,连续两局都只让对方得分不超过14分,其中他的发球和发球后抢冲竟有26次让对方失误。第五盘他对主力瓦尔德内尔,第一局竟打到28平,最后以30∶28胜,创造了历届男团决赛比分最高纪录。
国际乒联第三十七届大会修改了规则,中国选手受影响最大,而又以蔡振华为最。他重新建立起信心,三十八届与曹燕华合作获得混合双打冠军。三十六届他和李振恃合作曾获男子双打冠军。
哥德堡大赛前,瑞典邮政总局发行了两张邮票,一张是本国的瓦尔德内尔打球时的画面,另一张是蔡振华在三十七届世乒赛时的英姿。此举一是庆祝三十八届世乒赛举行,二是表彰他俩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所作的贡献。瑞典邮票上出现外国人形象是第一次,中国乒乓球选手的形象出现在外国邮票上也是第一次。&
制服弧圈球的能手谢赛克&
谢赛克七、八岁时,当车工、又是乒乓球迷的父亲开始把着手教他打乒乓。谢赛克10岁进柳州市体校,13岁被广西队教练看中,17岁成为国家队队员,后进步很快。
在15岁时,他的一手盖打弧圈球的技术已受到行家们的称赞。后来,他在训练中刻苦磨砺,攻打弧圈球训练时,定点和多点、单线和复线,都尽可能发力攻打,辅以轻挡和快带。功到自然成,他练出了一手漂亮的攻打弧圈球技术,当时中国队总教练李富荣曾多次称赞赛克技术高超。
以往对付弧圈球,主要是推挡、快带,同时尽量不给对方拉弧圈的机会。攻打弧圈球技术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的近台快攻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十六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揭幕后,谢赛克作为中国队主力出场,团体赛获全胜,未丢一分,在与匈牙利队决赛时独得3分。尽管他在单打比赛中负于瑞典队的林德,但与队友合作获混合双打冠军和男子双打亚军。一颗耀眼的新星在世界乒坛升起来了。
谢赛克还作为团体赛成员参加了第三十七、三十八届世乒赛,又立了新功劳。
球拍是运动员的“武器”,高水平的选手都是倍加爱护。谢赛克更是出奇地珍视,常修修贴贴,以致有时有点过于看重球拍的作用,影响他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三十八届之后退役,他到法国打球,几乎横扫了欧洲所有的强手。&
女子削球大师童玲&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童玲走上乒乓之路。
8岁那年的一天,童玲与小伙伴去体校玩,教练看她的身条适合打削球,当即收为学员。才10岁,她就成了四川省少年冠军;13岁,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又成为少年冠军,进入北京部队队;15岁,破格被选入国家队。
多年的磨砺,特别是先后经过乒坛老将马光泓和张燮林的指导,童玲练就一手风格独特的削球,稳健、刁钻、落点巧妙,又配有快速凶狠的进攻,在对手面前织成一张严密的网,难得找出破绽。
第三十五届世乒赛,童玲在女子单打比赛中与两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获得者、朝鲜的朴英顺相遇。一开始不适应,先负两局,接着竟连扳三局,反败为胜。
事有凑巧,两年后的三十六届世乒赛,在争夺进前四名机会时,童玲又碰上了朴英顺,先负一局,第二局以12∶20落后。眼看就要像上届一样先负两局。此时,童玲看出朴英顺面带喜色,似乎觉得胜券在握。她冷静下来,紧紧咬住,用球拍筑成一道铜墙铁壁,使朴英顺连丢8分。20平、22平。最后童玲以24∶22获胜,接着以两个21∶12淘汰了对手。与队友决赛后,童玲成为中国第五位、也是最年轻的女子单打世界冠军。
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届世乒赛,童玲三次作为团体赛成员出战,和队友一起三获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第三十八届世乒赛后,童玲退役,到了解放军队,在那里她获得了爱情。&
身矮心高的倪夏莲&
倪夏莲1963年7月生在上海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从小爱打球,小学三年级就进了体校,但很快被退了回来,原因是太矮了。
她不服气,发誓要打好球。两位热心的基层教练帮助了她,后来她又回到体校。体校解散,她又等了近一年,终于在升中学不久再次到了上海市中心体校乒乓班。没想到个子矮又引起争论,幸亏有人力排众议,留下了这个小姑娘。
1977年全国少年赛和两年后的第四届全运会,她初露锋芒。全运会后,国家队吸收了她,而嫌她个子矮的看法在北京依然存在。这不无道理,因为她仅1.56米。
第三十六届世乒赛,她没取得资格。第二年,教练让她改打新法,球拍两面用不同性能的胶皮。她苦练9个月,全国比赛打出了威风。于是,她参加了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和队友一起以七战七捷的成绩获女子团体冠军。她还和郭跃华获得混合双打冠军。&
夺冠最多的女中豪杰——曹燕华&
七个世界冠军!曹燕华的这一成绩在中国乒坛女将赫然列第一位,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5岁时,她从她爸爸手中接过球拍,11岁进虹口区体校,15岁获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冠军,16岁得亚洲冠军,17岁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锦标赛,19岁成为世界冠军队主力并获女子单打亚军,21岁即成为世界女子单打冠军。曹燕华十几年的乒坛生涯中夺得的冠军已难以计数。
在她所有夺冠之战中,恐怕要数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最令人激动了。韩国的梁英子以凶狠的正、反手攻球,连胜中国强手耿丽娟、童玲、黄俊群,进入决赛。曹燕华赛前在喧闹的比赛大厅的地板上铺着报纸睡了一觉。然后,她冷静地进入场地,向梁英子发起连珠炮般的进攻。梁英子以牙还牙,抢先进攻。有一次曹燕华竟连放15个高球,逼得对方失误。赛后,匈牙利队教练别尔切克风趣地评论道:“中国女队的水平是二十一世纪的。”
国际乒联的东京大会改变了规则,曹燕华颇具威力的换板发球和换板搓球技术失去了威力。在教练周兰荪帮助下,她毅然换了胶皮,再练攻、搓、发球等几项新技术。在体校时,她由快攻改为弧圈球打法时曾练得胳膊肿胀发红。这时,她更是抓紧时间练习。第三十八届世乒赛,她虽未进团体队伍,但却在单项赛中大显身手,蝉联女子单打冠军,并获混合双打冠军。
人们称赞曹燕华的技术,更称赞她的精神素质。无论比赛多么紧张、激烈、重要,她总是十分镇定,能充分发挥出水平。
曹燕华是中国第六个女子乒乓球世界单打冠军,是第一个弧圈球打法的女子冠军,也是唯一连获两届女子冠军的运动员。
日,上海乒协和新闻单位为23岁的曹燕华举办了告别赛。翌年,曹燕华和她过去的队友、原国家队主力施之皓,选5月9日——1983年战胜梁英子获冠军的“吉祥日”,结为终生伴侣。这两人先到上海交大学习后又到日本学习,曹燕华仍想当好乒乓球教练员。&
乒坛大将江嘉良&
7岁学打球,江嘉良的第一位启蒙者是他的父亲。9岁时,他被从广东中山县石岐体校调到省体校。13岁进省队,15岁时成为广东队主力,参加了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当年底成为国家队队员。
江嘉良19岁时参加第三十七届世乒赛,担起先锋角色,横扫一批世界名将,团体赛一盘未负。难得当面表扬运动员的李富荣不禁翘起大拇指称赞:“小江立了大功!”
但他的教练许绍发却认为“还不成熟”。他希望江嘉良成为队里的灵魂,关键时刻能起扭转局势的作用。江嘉良意识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平时注意从点滴做起,锻炼自己。他还抓紧时间学习,不管训练多累,总是抽时间钻英语、哲学、历史等刊授大学课程。实践使他懂得:知识能给人以智慧,而智慧对于取得胜利,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用汗水作为代价的苦练。
第三十八届世乒赛时,江嘉良已成为中国队的中坚,与队友捧回六个冠军杯,他自己成为中国乒坛史上第五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第三十九届世乒赛前,和前两届一样,又患感冒。赛期迫近,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他这个队长硬撑着坚持训练。团体决赛的前几场,他把适应的机会让给同伴,自己很少出场。对瑞典队的决赛,他第一个出场,先得一分,振奋了士气,为中国队再次以5∶0夺魁开了个好头。
男子单打冠军争夺战,是一场“世纪之战”,江嘉良代表了亚洲直拍快攻打法,瓦尔德内尔代表了欧洲的旋转打法。不少人认为江嘉良取胜无望。因为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发挥超常,连续淘汰了中国主力滕毅和陈龙灿,他的新招“反手发力”威胁极大。而江嘉良却满有把握地说:“我能以3∶1赢。”谁知一开赛就先负一局,他改变战术,打出了近台快攻的特点,终于连拿三局。最后一局,他曾以16∶20落后,像以往多次战例一样,他紧紧咬住,终于反败为胜,蝉联男子单打冠军。
江嘉良还获得过第五届世界杯赛冠军。&
球路最“毒”的陈龙灿&
陈龙灿打球是典型的中国式直拍快攻,但与众不同的是仿佛带有他家乡的味道——辣。人们为他的球概括了“刁、活、快、凶”四个字,以标明在直拍快攻手中与众不同。
第三十八届世乒赛1985年在瑞典哥德堡举行,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陈龙灿是团体赛五个队员中最小最嫩的一个。然而对瑞典队的决赛,排他迎战瑞典头号主力瓦尔德内尔。有人估计他会丢这一分,没想到他竟战胜了实力极强的“游击队长”,为中国队以5∶0大胜,拿下了最关键的一分,打乱了瑞典队的阵脚。他的果断、沉着和出色的技术受到高度评价。
接着,陈龙灿又得了第七届世界杯赛冠军。第三十九届世乒赛,他是冠军队主力,还捧回了中国两届未得的男子双打冠军杯。在瑞典立功时,陈龙灿年仅20,可球龄已有三年。他刚拿球拍时,够不着球台,只能踩在砖上打。他进过四川省新都县体校,没多久就转到省体校,那时才11岁,可两年后又进了省队。15岁被选送到秦皇岛集训,被国家队教练郗恩庭“留意”上了,以后就成了大郗的队员。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他的球路就越来越“毒”了。&
“秘密武器”陈新华&
第三十七届世乒赛,瑞典男队一跃成为世界亚军、中国的主要对手。中国队主教练许绍发决定启用陈新华。从此,他便不再出面,被“埋伏”起来。
两年后,瑞典队见到中国队报名单上有陈新华的名字,立即惊呼,这是对付他们的“秘密武器”。三十八届世乒赛男子团体赛,陈新华一盘未负。与瑞典队决赛时,他先后战胜了气势咄咄逼人的林德和瓦尔德内尔,并保持了团体赛十二盘一盘未负的纪录,为中国队夺魁立了大功。
一名学习欧洲打法的中国选手,制住了学习亚洲打法的欧洲人。陈新华的名字在瑞典哥德堡名噪一时,并传遍全世界。
陈新华是福建同安县人。父亲是乒乓球爱好者,当了他的第一任启蒙教练。在县实验小学读书时,教师刘加贻把10岁的陈新华吸收进校队。11岁,他参加福建省少年赛得第五,12岁就进了福建队,14岁获全国少年冠军,进入全国前16名。1980年进国家队,翌年他就成为50年代以来第一个夺得全国冠军的削球手。
刚学打球时,陈新华是直握拍,不久改为横握拍。他博采众家之长,练就了旋转多变的削球和发球,后来又练了扣杀凶狠、落点刁钻的攻球,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第三十八届世乒赛之前,陈新华获得过第三十六、三十七届混合双打亚军;之后在第六届世界杯赛上直落三局胜波兰的格鲁巴,夺得伊万斯杯。&
三进两出国家队的滕毅&
15岁、18岁、20岁,滕毅三次入选国家队,前两次都因为贪玩,纪律散漫,被退回了北京队,最后一次入选,终于取得了成功。
滕毅在乒乓球上颇有天赋,8岁即在赛场上获胜。15岁代表中国少年队参加在埃及举行的一次国际赛,团体、单打、双打、混合双打的四项冠军他都有份。紧接着参加全国比赛,他一人独得三分,使北京队战胜了拥有李振恃、施之皓等名手的八一队,夺得冠军,在中国乒坛引起轰动。
第三十九届世乒赛,滕毅首次作为团体赛成员参战,决赛中代替陈新华与林德对阵,一举成功,两局都只让林德得了15分,为中国男队以5∶0蝉联冠军做出了贡献。
滕毅是横拍选手,原是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后来改为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他的球以快为主,以转为辅,快中有转、转中有快,很像中国传统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中国横拍选手中独树一帜,在世界横拍选手中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柔弱的强者——戴丽丽&
也许是因为来自浙江温州,戴丽丽性情温和、善良,说话柔声细语,使人觉得她是个弱女子。但她一心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14岁那年,她夺得省少年冠军,本可进省队,但医生检查:心脏早搏,当运动员很危险,幸亏工程兵部队乒乓球队要走了她。第二年,她与沈剑萍合作,获第四届全运会女子双打冠军。此后,她俩参加全国比赛无敌手,到了第三十七届世乒赛上还是没有敌手。到了三十八届,沈剑萍换成了耿丽娟,女双冠军的称号依旧保持着。
戴丽丽是出色的双打人选,单打也不弱。三十八届世乒赛,她担任中国队的第一主力,中国以一连串的3∶0蝉联女子团体冠军。三十九届世乒赛,戴丽丽又担任挑大梁的角色,中国女队获“七连冠”。两届大赛,碰到韩国队,都是她擒住对方主力梁英子,建立大功。
戴丽丽在1986年第二届亚欧对抗赛中获女子单打冠军。
戴丽丽是中国传统的直拍左推右攻打法,善于发球抢攻,扣球有力,反手推挡速度快、力量大,备受专家们称赞,比赛时积极、主动,灵活多变。
平时的柔弱与赛时的坚强,在戴丽丽身上是统一的。&
保持“火辣辣的拚劲”的耿丽娟&
耿丽娟性格文静、内向,可偏偏碰上了几位“严厉”的教练。
耿丽娟小时候很瘦弱,妈妈希望她壮实起来,送到教体育的张老师那里学打乒乓。每当她随随便便输了球,张老师常“训”得她哭哭啼啼,她渐渐懂得了打球绝不是玩玩而已。
14岁到了河北队,李平之教练特看重平时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耿丽娟受到几次严厉批评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上,不让小事分散精力。
到国家队拜在胡玉兰门下。胡玉兰把果断、泼辣的球风传给她,还送了苏联男排“五连冠”主力孔德拉的一句话:“我以为主要是在内心保持一股火辣辣的拚劲……”。耿丽娟很欣赏这段话,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渐渐地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第三十七届世乒赛,耿丽娟作为团体赛成员与同伴共夺考比伦杯。但第三十六、三十七届的单打赛成绩不理想。她没有泄气,斗志依旧十分旺盛,三十八届终于在团体和双打两项赛后登上领奖台最高层,单打仅次于曹燕华列世界第二。三十九届又获得混合双打冠军。耿丽娟来自河北省卢龙县。她右手横握球拍,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比赛中头脑冷静。1982年以前,她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单打第二,人们笑称她“耿老二”。由于她始终保持着“火辣辣的拚劲”,终于变成多次夺冠的运动员。&
破格入队的李惠芬&
李惠芬1963年生于石家庄市,三年级时入铁路一小校队,三年内连夺校、区、市“三连冠”,但没进体校。1976年她13岁时被河北省队教练李平之调入省队集训,每期3个月的三次集训,她的成绩都是倒数第二,然而教练还是把她留下了,并把她的直拍反胶改为正胶,让她打传统的中国式打法。1979年进入国家青年队,第二年打进全国八强。
1982年下半年,李惠芬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为河北队人才济济,团体赛常轮不上她。这次全国比赛,她为河北队夺亚军立了功,又成为打进八强的唯一一名非国家队队员,国家队教练马金豹看中了她。年底,她进了国家队。
1985年下半年。李惠芬在全国比赛中,获女团、女单、女双三项冠军,取得了中国乒坛多年未见的好成绩,遗憾的是未能参加上半年的第三十八届世乒赛。
第三十九届世乒赛,李惠芬作为女子团体主力参赛,为中国队蝉联冠军立了功。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决赛前,已决定由李惠芬和陈静打双打,李惠芬大胆地提出改由她和戴丽丽出战,并作了分析。领导和教练采纳了她的意见,中国队以3∶0拿下了半决赛和决赛,第八次荣获考比伦杯。之后,在争夺女双冠军时,在关键的第三局,李惠芬和戴丽丽曾以11∶4领先,但被对手梁英子和玄静和追上,以2分之差失利。这使中国队未能囊括全部七项冠军,也使李惠芬留下深深的遗憾。&
“假小子”何智丽&
在1984年法国公开赛上,法国朋友向中国女队赠花,从何智丽身旁走过,却避开她送给了其他女队员。赠花者错把她当成小伙子了。何智丽的确长得像小伙子,个儿高,肩宽,留一头短发,打起球来左右开弓,有股凶狠劲儿,从背后望去,真像男选手。这是她在上海从小爱看男选手打球并模仿的结果。她学打乒乓球时才5岁,进上海队时16岁。
1981年进国家队时,何智丽暗下决心,一年获全国冠军,三年获亚洲冠军,五、六年获世界冠军。结果,半年实现了头一个目标,1984年获亚洲冠军,两年后又蝉联冠军;1987年在印度新德里第三十九届世乒赛上,闯过了陈静、管建华这两关后,取得决赛资格,然后击败了韩国梁英子,实现了第三个目标。
何智丽右手横握拍,弧圈球打法,正反手都能拉弧圈球,命中率高,并能结合侧身攻。她的进步是科学训练的结果。教练马金豹等人对击球点进行了研究,在上升、最高、下降三个击球点中选择了中间一个,在何智丽身上试验,获得了成功。
(4.96 KB, 下载次数: 1)
02:28 上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世界杯决赛进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